杨凝式书法

2024-06-14

杨凝式书法(精选2篇)

杨凝式书法 篇1

萧散冲淡,胜似闲庭散步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的书法艺术美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艺术化了的汉字形象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界。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音乐等有着相同之处,即采用以形传神的手法来创造艺术形象,并把意境作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书法艺术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它不能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及自然事物的形貌,而是以书法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主客观融合中所营构出来的简逸旨丰的线条来展示大自然之美和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书家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结体虚实相生、章法的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韭花帖》线条结体章法意境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众所周知,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艺术是通过毛笔书写汉字来表情达意的,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书法以艺术化了的汉字形象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界。

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音乐等有着相同之处,即采用以形传神的手法来创造艺术形象,并把意境作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书法艺术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它不能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及自然事物的形貌,而是以书法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主客观融合中所营构出来的简逸旨丰的线条来展示大自然之美和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书法家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结体虚实相生、章法的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人格的化身,是情感的真诚流露,是思想的物化。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阐述了天台子真对书法的理解:“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名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从这种意义上说,书法的艺术美不是直接描绘出来的,而是通过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来表现的。即在勾勒整幅作品时,表现出对人生、宇宙的理解,这就是书法的艺术美所在。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阳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一度在洛阳过着一种佯狂的生活,因此时人还给他“杨风(疯)子”这么一个雅号。杨凝式的书法在唐时受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人影响较大,后上溯魏晋,于二王处得其风神,形成自己多变的风格,自由抒写性灵,开创有宋一代尚意书风。苏轼曾高度评价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又云,凝式书颇类颜行。”作为一个深藏超人智慧的天才书法家,杨凝式以书法艺术来反思人生,自由地抒写着自己的性灵。其中成就最为著名的公推以行楷写成的《韭花帖》。此帖的内容写他昼寝之后,腹中甚饥,得韭花珍馐而食的惬意心情。

杨凝式《韭花帖》继承了二王的魏晋风骨,在帖学正统的基础上,发展了二王妍美流变的书风,颇多新意创造。他的这幅《韭花帖》以行楷书作之,写得很随便,却笔力稳健,于不经意处见其功力。结体别具匠心,空灵而不失温厚,萧散舒朗的空间,产生了淡雅、洁净平柔的风格,给人一种“疏星朗月”的幽雅气息,颇似微醉之人,随意游走,忘了道路远近与时辰早晚,或走或停,随意所适,树立了一种别样的审美范式。

一、书法的线条美

书法艺术美的创造离不开笔法,同样的书体,却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原因即在于笔法表现形式的不一致。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线条是书法艺术作品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书法的线条就是“点画”,两者是一致的。线条在作品中不仅是构造字形的基本素材,同时还表现出字形的质感、量感和动感。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书法艺术作品中的线条随着浓淡、干湿的墨色和轻重、疾涩的用笔变化造成的节律,让人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形成多种视觉效应。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这枝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多样化的线条语言为书法艺术意境的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的气势奔放,情感激越,令人振奋;有的笔墨散淡,意趣悠然,使人安怡等。杨凝式的《韭花帖》则属于后面的一种。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杨凝式《韭花帖》的用笔出于颜而秀于颜,自颜入二王,从二王尤其是王羲之当中汲取营养,但他一改王羲之温柔俊雅的线条,用墨稍淡且略枯,因而线条略带枯涩,迟重又不失通畅。起笔有藏有露,并融入方笔、侧锋以取势,笔画轻重对比强烈,淳厚不失灵动,笔画收敛蓄力,放纵有度,不急不厉,笔断意连,立体感极强,营造出空间的变化美。如“忽”、“盤”、“味”、“佟”、“鍳”等字,较之王羲之的行书,强化了粗细、方圆、浓淡、枯干的对比关系,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空间表现力。在俊雅秀美之间多了些淳厚和凝重,营造出一种有别于魏晋风度的书风新天地。

二、书法的结体美

在书法艺术作品中,线条和结体经过疏密和繁简的搭配组合成字的形体,字与字和行与行的排列构成其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即实象,表现作品的筋骨和血肉,即作品生命的物化实体,构成了作品的笔墨意象。如果说,西方绘画精意刻画人体是为了歌颂大自然造物的形体美的话,那么,中国书法运用点画组合成的文字结构,则表现的是一种近乎抽象,展现多姿多式的结体美,其疏密辑让和虚实相生体现了生命运动的节奏。

邓石如指出:“一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墨,奇趣乃出。”不疏,就没有空间美,不密,就没有实体美。一个字的结构,跟一幢房屋的建筑一样,实体空间,高低欹正的巧妙结合,才算得上结体美。杨凝式《韭花帖》中的结体端秀而略有欹侧,是其产生独特韵致的重要因素。正如董其昌所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其结体总体上是端秀的但又是形态多变,略有欹侧,较明显的如“兴”、“正”、“味”、“羞”、等字。另外,为了造就丰富的形态,突出疏朗的特点,在结体上还“善移部位”,如“寝”、“实”的宝盖头,高高悬起,下面故意留出一段空间,给了被覆盖的部位以充分活动的自由。全篇字的姿态欹正相映,动中有静,左右摇摆,东顾西盼,尽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想起书法家那怡然自得的情态。午睡乍起,似乎还带着点睡眼朦胧;友人馈赠,更增添了内心的惬意。这些,都通过手中的笔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我们也得以分享其中的乐趣。

三、书法的章法美

章法,指整幅作品的布局安排,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因素。在书法艺术中,线条美、结体美属于局部美,章法美则是整体美。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书法的章法是包孕意境的主要形式,又是创造意境的主要手段。《韭花帖》意蕴萧散,情味冲

淡,就得益于章法的疏朗自然上。它一改唐代尚法书风的森严茂密,也没有一般行书波澜起伏的行气,字字独立,上下字与字之间,左右行与行之间拉开了明显的远距离,而且越到后面,距离越远。各自距离又是大小不等,富有变化。宽阔的外部空间与紧密的内部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整体的虚实、黑白、疏密的对比。在大块空白的衬托下文字主体显得更加空灵秀美、淡雅平静。前两行的字距较小,连接紧密,但相互有穿插。从第三行开始行距越来越大,逐步开阔,节奏越来越舒缓,形成层层推进之势,犹如天上的幕布徐徐拉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云淡风清的天空。这一层次推进,很好地表现出杨凝式书写时的闲适畅然之情,犹如闲庭信步,有意无意,走走停停,逍遥自在,尽情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宽阔疏朗的空间处理不是杨凝式本人的独辟蹊径,钟明善教授在他的《中国书法史》中说:“《韭花帖》章法疏朗,后世也很推崇。其实杨凝式在这里是以法古为开新的。这种行距、字距都很宽的章法,我们从甲骨文、两周金文和汉隶中都能找到源头。„„杨凝式一反常态,把字距、行距都拉开,就给人以爽朗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韭花帖》成功借鉴以往其他书体的章法美,将其运用到行书的章法中来,丰富了行书的表现手法,这不能不说是杨凝式的匠心独用。

四、书法的意境美

在艺术创作中,技巧是肉体,意境是灵魂。没有技巧,意境则无处依附,没有意境,技巧则是一堆“肉”而已!所谓意境,指艺术家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所达成的艺术境界。它是书法作品中“形质”与“神采”、“情感”与“理趣”的有机结合。书法意境是书法家心灵的外化,它折射着书法家的人格、情性及理想追求。宗白华说:“艺术境界主于美。”书法的意境也是如此,它是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永葆魅力的根本所在。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意境,都会在欣赏者眼前展开一片美妙的天地,欣赏者就是通过领悟和置身这样的境界,得到愉悦,接受书法艺术美的熏陶。

《韭花帖》在结体和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充分利用虚与实的关系,移易位置,使字在疏密强烈反差的组合下,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如帖中“寝”“实”字,上面的宝盖头与下面的字适当挪移位置,拉开间距,笔画少的显得十分宽松,笔画多的反而紧密,这种一反均衡匀称的排列组合形式,使字愈益臻于天趣盎然神行天下的境界。读者似乎能通过这种舒敛反差所透出的虚白中,生发出不知多少神奇的遐想。此帖对疏密关系的处理,形成于有意无意之间,存在于抽象的感悟之中,充满自然的情性。

五、《韭花帖》的书法价值

杨凝式的书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笔笔顿挫有序的线条,疏朗而秀逸的整体布局,略有欹侧而不失平衡的间架,在向我们提示出一种时空交错,但又趣味十分内敛精警的审美态势。既没有前它的颜真卿开拓时所呈现出的磅礴气势,也没有后它的苏东坡开拓时具备的随意性格——工稳的、含蓄的、精警的趣味,在五代是最应运而生并且必有大成的审美形态。他的《韭花帖》摆脱了庙堂碑石那种由于森严惊心而导致的人格异化,它清挺疏淡而更接近人生,传达给人们的是对人生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世界的珍惜,婉约深沉的艺术语言,把人们引进了亲切而略带伤感的真实情绪之中。正如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所赞道:“韭花一帖重球琳,千古华亭最赏音。”

【参考书目】:

①、韩盼山著《书法艺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②、吴国平主编《现代教师读本:艺术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③、藤守尧主编《书法艺术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美学作业:

萧散冲淡,胜似闲庭散步

---五代杨凝式《韭花

帖》的书法艺术美

姓名:李东容(200710100096)

学院:文学院

年级:2007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杨凝式的书法艺术特色 篇2

杨凝式活了82岁,作为一个历任几个朝代的老官僚,杨凝式并非一个庸碌无为之辈,但在五代动荡的朝廷之内,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35岁就因直谏而不得不过着一种佯狂的生活,以此来掩饰和排解心中的苦闷。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五代时社风宽松,加之去唐未远,也给杨凝式在书法上继承优秀、冲击颓废提供了一种社会契机。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人格的化身,是情感的真诚流露,是思想的物化。作为一个深藏超人智慧的天才书法家,杨凝式以书法艺术来反思人生,自由地抒写着自己的性灵。据载,杨凝式因厌恶世俗生活,极少写尺牍,却喜题壁。他好游名山大川、名刹古寺。遇山水胜景,则流连忘返,引笔作诗,且吟且书,若与神会。所书落款或题“希维居士”,或题“关西老农”,颇有乐天知命、消极反抗的混世意味。当时深知杨凝式性格的洛阳寺院僧人,特意将自己寺院的照壁、院墙粉刷一新,杨凝式“若入院,见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踞顾视,似若发狂,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以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怠之色。游客观之,无不叹赏。” (《洛阳看扌晋神旧闻记》)以至于杨凝式“居洛下十年,凡琳宫佛祠,墙壁间题记殆遍。然挥洒之际,纵放不羁……”(《宣和书谱》)

杨凝式大量的书法作品是写在洛阳寺观的墙壁上,由于五代的战乱,沧桑的变迁,这些书法作品没有留传下来。杨凝式留给今人的,仅有四件墨迹,即《韭花帖》、《神仙起居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从杨凝式的书法风格上看,他是初学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并从其脱化出来,后人二王之妙。从他存世的作品来看,杨凝式是极重感觉来写字的,他好像不受理智的约束,纯任天性地去创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程式可鉴,没有规律可寻,一切随心所欲,性之所至,胸中块垒随笔而散。他的书法作品与众不同。例如他的楷书《韭花帖》明显带有行书的笔意,从整体看,《韭花帖》整幅作品排列还算整齐,字大小比较匀称,但仔细审察,一点一画,或粗或细,或虚或实,或方或圆,或柔或刚,都似信手拈来,毫无雕饰造作之感。在用笔上,笔纵墨润,抑郁勃发,并且字形欹侧,仿佛东倒西歪,而重心却非常稳定。他巧妙而自然地把欧阳询方硬内的笔法与颜真卿疏宕外拓的笔法交织在一起,在结字上把欧字森严险劲的风格与颜真卿朴茂宽绰的风格揉合在一起,加之不激不厉的气势贯穿了疏朗的布局,令人耳目一新。最巧妙的是《韭花帖》在字距的排列上,行距均拉开至极限,然而其行气纵贯而疏朗空灵,因此在行款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为前代所未有。通篇章法清朗,每字的四周空旷,使字的动态姿式充分显露。黄庭坚对此帖极力称赞,写下了“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的诗句。

杨凝式的行、草书也是极具特点,他采取以破方为圆、削繁为简的方法,创造出一种个性强烈的书法新貌,他将行、草书写得连绵不断,大小参差,错落跌宕,行笔超脱恣肆,竖行几成斜行,有的字则故意拉长,用笔方圆兼备,洒脱劲健,结体或正或侧,不拘常规,章法疏密相间,参差错落;沉着潇洒,但从整体看却十分协调,呈现出婀娜多姿的形态,这种独具一格的草书中加行楷,行书中加楷书,按其点画如真行,相其气势则狂草,既不让人觉得别扭,反倒显得和谐自然,别有趣味。他既不像张旭、怀素那样狂逸,也不象孙过庭那样拘谨,而是显得更加纯任自然,令人爽朗奔放,心旷神怡。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安吴论书答熙载九问》中分析说:“望之如狂草,不辨一字,细心求之,则真行相参耳,以真行联缀成册,而使人望为狂草,此其破削之神也。”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也的确反映了杨凝式行、草书剞侧取态的狂怪特点。

从表面上看杨凝式是佯狂的,但正是由于他的佯狂和独特性格,在时代转换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他在书法作品中注重了抒情的因素,从而开启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先河。其实,这也是唐代盛极一时的抒情说的延续和发展。虽然唐代欧阳询、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端方正直的楷书几乎达到完美至极的地步,其法度也相当完善。可在“达其性情”的绵延流动抒情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张旭、怀素、颜真卿的行、草书对杨凝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由于唐代政治统一和国力昌盛,人们的抒情草书往往寓气魄于严整之中,寄情感于法度之内,印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五代以后则由于军阀混战,王朝更迭,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抒发个人哀怨见长和注重个性描写的书法形式应运而生。杨凝式就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佯狂终身,但骨子里却追求“天真烂漫”,只要遇见寺院粉墙,他便用一支毛笔,尽情挥洒心中块垒。他不太讲究 “法”的艺术形式,有些字还常流露出一定程度的拼凑痕迹。与唐人草书相比,又缺少一点自己的东西,被认为“散僧人圣”或“不衫不履”。但这正是杨凝式的独到之处,他的书法特别注重旋律般的抒情性的笔画线条创新,他有强健的笔力,敏锐而精确的造型能力,他有适应和创造千变万化的视觉空间的非凡本领。所以说杨凝式在书法上表现出的新的艺术特色,就是抛弃了唐楷横平竖直、整齐划一的意趣限制,继承和发展了魏晋唐人“狂草”的传统,并使其带上了倾泄个人心中愤郁的抒情特征。

上一篇:西餐礼仪心得下一篇:初三质量研讨英语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