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

2024-06-30

小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通用9篇)

小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 篇1

人际冲突解决能力测试

测试导语:生活工作中不免会与人发生冲突。当冲突发生时,你会怎么办呢?你是否具备平息人际冲突的能力呢?下面的问卷将测试你的人际冲突解决能力,共有十道试题,每道题有四个被选答案,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答案。

1. 如果你和某个同事产生了冲突,造成双方关系紧张,你将怎样做?

a)若他不理我,我也不理他;他若主动来找我,我就跟他和好

b)请别人帮忙,调解我们之间紧张的关系

c)从此不在搭理他,并设法报复

d)我将主动去接近对方,尽力化解冲突

2. 如果你被误解做了某件不好的事情,你会:

a)找这些乱说话的人对质,指责他们

b)同样捏造一些莫须有的事加在对方身上

c)置之一笑,不去理睬让时间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d)要求调查,以弄清真相

3. 如果你的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你将怎么做?

a)谁厉害就支持谁

b)采取不介入的态度,不得罪任何人

c)谁正确就支持谁,态度明朗

d)努力调解两人之间的关系

4. 如果你的父母经常为了一些小事而争吵不休,你准备怎样做?

a)根据自己的判断,支持其中正确的一方

b)尺量少回家,眼不见为净

c)设法阴止他们争吵

d)威胁他们说:“如果再吵,就与你们断绝关系”

5. 如果你的好朋友和你发生了严重意见分歧,你将怎样做?

a)暂时避开这个问题,求同存异

b)请和我们都亲近的第三方裁决谁是谁非

c)为了友谊迁就对方放弃自己的观点

d)下定决心中断我们之间的关系

6. 当别人嫉妒你取得的成就时,你将怎样做?

a)以后再不努力表现,免得被人嫉妒

b)不理会他们的态度,依然积极努力

c)和这些嫉妒者争吵,保护自己的名誉

d)一如既住的工作,但同时检讨自己是否有何不妥之处

7. 甲和乙都是你的同事,当你需要处理某件事(不是坏事)将得罪其中一方时,你:

a)向甲和乙讲明这件事的性质,想法取得他们的谅解,再处理这件事

b)瞒住甲和乙,悄悄把这件事情做完

c)事先不告诉甲和乙,事后再告诉被得罪的一方

d)为了不得罪甲和乙,宁可不顾当时的需要而不去做这件事

8. 如果你的朋友虚荣心太强,你会怎样做?

a)了解他(她)虚荣太强的愿意

b)利用各种机会劝导他(她)

c)任他(她)去做,以保持良好关系

d)只要他(她)有追求虚荣的表现,就去指责他(她)

9. 如果你对某一问题的正确看法被上司否定,你将怎样做?

a)向公司反映,争取上司的支持

b)不再认真工作,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c)一如既往的认真工作,在适当的时候再向上司陈述自己的看法

d)和上司争吵,准备离开上司所在的部门

10. 如果你和同事对公司的活动安排意见不一致,你准备怎样做?

a)尽量商量出双方都不反对的安排

b)放弃自己的观点,接受同事的主张

c)与同事争论,迫使同事接受自己的主张

d)从此不再和这个同事讨论活动的安排

小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 篇2

面对幼儿的冲突,有的教师担心冲突会产生负面效应,事事操心,灭冲突于萌芽中;有的教师强调冲突的积极价值和作用,视而不见,任其自然发展;有的教师在接到幼儿求助信号时,仍然坚持让他们自己解决冲突。教师应正确应对幼儿冲突行为,采取正确的指导方式和策略。

一、角色游戏冲突案例分析

同伴关系的冲突是指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幼儿还没有进入角色或者游离于角色之外或者退出角色,还原为其本身后,以幼儿现实的身份与同伴发生的冲突。角色关系的冲突是指冲突双方都在游戏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他们之间的冲突不是幼儿现实的冲突,而是幼儿以角色的关系发生的冲突,脱离游戏情境这种冲突就不复存在。同伴与角色关系的冲突是指角色外的幼儿与角色中的幼儿发生的冲突,主要发生在角色游戏的进行过程中。

例如:医院游戏只能有一个护士,女甲和女乙都想当护士。女甲抬着头大声说:“是我先的。”女乙回应:“是我先的。”女甲驳道:“我当。”女乙也不示弱,抓住护士服不放手。女乙的力气大, 女甲哭了。

此案例是围绕游戏角色(即争抢游戏角色)引发的冲突。案例中,女甲与女乙都想做护士,相互争抢护士角色。中班幼儿的关注点开始由物体转移到人,角色作为角色游戏的中心自然成为角逐的焦点。研究者认为,中班幼儿尚处于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 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所以,女甲和女乙都无法接受对方的观点,希望对方服从自己,导致冲突产生。

二、丰富教师的行为指导实践经验

行为指导是运用心理学原理矫正不良的集体或个体行为,塑造良好的集体或个体行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重视学习对行为形成的重要影响,强调通过强化、消退、示范等方式塑造预期行为。教师行为指导能力的增强除了要深谙心理学知识外,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行为指导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熟练应用。实践出真知,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教师教育机智产生的源泉。由于身心发展局限性,决定了幼儿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幼儿教师更要不断实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丰富自己,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内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可以抓住的机会去投身实践,从“被动的实践者”走向“自觉的实践者”。

首先,教师要养成写实践总结报告的习惯。教师是天然的教育实践者,但并非都是天然的实践经验总结者。生活中很多人在经历后会把事情忘却,所以,教师要善于将每天的教学实践记录下来,尤其当有新的想法跳出来时更要及时记录。闲暇之余去反思每一次的教学实践,看到实践记录犹如再次亲临教学。已发生的不仅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其次,教师之间互相观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在自身实践的同时,也要抓住机会去观摩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可以详细记录自己所看到的场景,也可以用摄像机将幼儿活动拍摄下来,观察别的教师是如何对幼儿行为进行指导的,可以设想自己在那种情景下会作何反应;当出现不同反应时,可以比较不同行为,思考哪种行为反应会得到更好的指导效果。最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充分发现游戏准备的教育契机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取决于其教龄增长,更多的是是否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了思考。游戏准备不仅仅是单纯又机械的游戏材料、游戏时间、游戏场地的准备,这个环节更蕴含着诸多教育契机。材料、时间和场地是游戏得以开展的保障性先决条件,是必须要充分准备的。除此之外,教师更要理解本次游戏的目的定位。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需要教师设定有利于培养此行为的教育情境。比如:多少数量、多大难度的游戏材料才更有利于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是否根据角色游戏主题丰富了幼儿相关经验。没有这些思考的教育,是盲目甚至机械的。如果每次教育活动开展前,都能多问几个类似于此的问题,那么这次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成功的,这个教师无疑是伟大的。教育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隐含的教育契机,并充分利用。

小学师生冲突的特征及解决 篇3

一、 小学师生冲突的特征

所谓小学师生冲突是指“小学师生双方因不相容的角色期待而产生的心理矛盾与行为紧张状态”[1]。当前,我们过多强调师生冲突归因的单一化和简单化处理,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过多强调对显性冲突的处理,忽视儿童由于取悦成人而不敢表达出来的、潜在的合理意见;过多强调师生冲突的对立性和严重性,忽视儿童本身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因此,从师生冲突本身来说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师生冲突原因的复杂性和微观性

小学师生主体地位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导致引发师生冲突的原因也必然更复杂。小学师生之间主体地位和认知方式差异的特殊性表现在:处于成人取向的道德认知阶段的儿童对教师的所有要求几乎都言听计从,师生地位差异悬殊最大,同时,师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同导致认知方式差异很大,具有天性的儿童较为松散,纪律性和内聚力较差,又处在一个束缚般的成长环境中,“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2]。另外,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师生冲突的原因理解为简单的教与学的错位,也并非简单的教师主导性与儿童主体性的不和谐,这些都只是产生师生冲突的原因之一。我们对小学师生冲突进行归因分析时,必须考虑到师生共同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教室,因此产生的冲突也大都在课堂上。同时,儿童的向师性及对教师的敬畏度比其他年级高,因此师生冲突的主体范围较为明确,很少出现小学生和校外闲杂人员甚至是家长与教师产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但这并非将师生冲突的原因进行单一化处理,而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2.师生冲突形式的隐蔽性和多样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处于6-12岁的小学生正处于前习俗水平向习俗水平过渡阶段,本年龄段小学生的向师性较为明显,并且较为顾及教师的威严,同时受到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师生平等理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在变得趋向缓和,由于师生双方互相尊重,师生冲突的形式由此也变得较为隐蔽和多样化。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改变师生地位的显著差异,恰恰是师生冲突较为隐蔽的内在原因。儿童不会公开和老师发生冲突,但在课堂上却做出很多较为隐蔽的不合时宜的动作,并保证这种行为的后果不会给自己带来指责。同时这种不合时宜的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像搞小动作、不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等都比较常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隐性冲突是显性冲突的前期积累, 达到一定程度后, 则可能爆发并转化为显性冲突”[2]。过多的冲突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课堂管理难度。

3.师生冲突效应的二重性和低强度性

师生冲突对课堂教学及管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并非只具有消极和破坏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师生冲突而言,教师必须具备辩证、客观的认识观,发挥冲突的正面促进功能,弱化和消除其负面影响,始终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儿童的主体地位,积极反思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和理解儿童的天性,正确运用师生冲突,积极、合理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认识观。

相对于高年级的师生冲突而言,儿童还未形成较为独立的人格,向师性比较严重,教师的权威在小学阶段淋漓尽致地得到“贯彻”,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不可能出现激烈的师生冲突,其更倾向于低强度性。但我们必须注意小学师生冲突效应的低强度性是建立在儿童的未成熟性和师生地位巨大差异的基础上。

二、 小学师生冲突的解决

1.正确的师生冲突归因分析

对师生冲突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分析是解决和利用师生冲突的重要前提。师生冲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作为师生冲突的主体——教师和儿童的角色和身份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同时造成师生冲突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在进行师生冲突的归因分析时,应着重从儿童的角度思考教师行为是否符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否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抓住师生冲突的关键环境——课堂环境,合理利用课堂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正确分析造成师生冲突的环境因素。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对师生冲突进行归因分析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切不可仗着自己的权威和所谓的“教师尊严”,不合理地将师生冲突的责任推到儿童身上,尤其是儿童由于不能提出有效的反对意见,更加重了这种归因分析的儿童责任倾向。小学教师必须正确看待师生冲突过程中自身的过错,积极反思过错行为,寻找有效合理的归因因素,将教师、儿童和环境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科学化归因、人文化归因。

2.善于发现隐性师生冲突的积极价值

师生冲突的积极价值也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已经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小学阶段最主要的隐性师生冲突的积极价值仍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关注。小学阶段大多数师生冲突都是以较为隐蔽的形式出现,形式多样并且难以发现。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善于发现并合理利用隐性师生冲突的积极价值,更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和积极有效课堂的构建。

善于发现隐性师生冲突,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其积极价值,弱化甚至消除其消极价值,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小学教师面对隐性师生冲突时要保持开放、灵活的心态,针对不同的情形, 扮演不同的角色,针对不同个性的儿童, 表现不同的身份。灵活多样、开放具体地应对隐性师生冲突, 这不仅是现代教育赋予小学教师的教育精神,而且是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二是小学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多从儿童角度思考隐性师生冲突的积极价值,多和儿童积极沟通,善于发现儿童的优缺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现隐性师生冲突,才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以实现隐性师生冲突的应有价值。

3.积极建立融洽的师生冲突解决机制

建立融洽的师生冲突解决机制是建立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促进小学有效课堂顺利进展的重要保障。小学师生冲突多是低强度性的,这就为建立融洽的师生冲突解决机制、营造和谐的师生冲突解决氛围提供了基础。小学教师要因“生”和“事”而异,采取各种有效处理措施,譬如,采取“冷处理”、“延缓处理”、“安全阀处理”和“中介调节”等。同时我们必须警惕的是,小学师生冲突的强度虽小、破坏性有限,不会带来公开的、激烈的对抗行为,但是也会产生紧张的气氛和带给师生双方不满的情绪,甚至会给儿童带来无法挽回的身心伤害。例如,某小学老师因为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或不认同教师的要求,双方在心中积郁着怨气,双方虽都有认识,但并未改变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师生冲突必会升级,或许不会在小学阶段爆发更严重的师生冲突,但会为下一阶段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埋下隐患。

积极建立融洽的小学师生冲突解决机制,营造和谐的师生冲突解决氛围,简单来讲就是要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将冲突控制在适当水平,使之发挥建设性作用”[4],合理利用小学师生冲突的积极方面,最大限度地弱化其消极方面,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福才.中小学师生冲突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导刊,2006(5).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石明兰.师生冲突的特点及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4] 田国秀.师生冲突的含义、类型及特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7).

小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 篇4

大家一看到冲突这个词,第一感觉可能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两个人吵架,然后发展为打斗,总之觉得这肯定是坏事,其实冲突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种,同时有三种不同的Actions:Resolve it, Reduce it或者encourage it。建设性冲突对一个团队是有正面作用的,可以鼓励的,而破坏性冲突如果解决得到,从长远来讲,同样是利大于弊。

话不说远了,先回到个性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吧。个性冲突,简单点说,就是两个人观点不一致,合不来。

个性冲突分2种:

(1)Affective conflict可以叫情绪冲突(?)吧,冲突包含了有个人情绪,同时针对的是个人。

(2)Cognitive Conflict理智冲突,针对的是事务或问题(Issue)。

看看两个人如何由理智冲突发展为情绪冲突并结怨吧:

两个人为了一个事情观点不一致,慢慢的说话开始变化了:

“what is right“->”Who is right“

看出来了吗?焦点从Problem转移到了People。

吵到最后,忘了问题,而是“Who is better, smarter, or more deserving”。

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双方都想赢,要赢,怎么办,只能说对方不好。

极端的情况下,发展到了人身攻击了~~~

人身攻击发生后,两个人肯定会结怨许久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性冲突情况。

这种事情怎么样才能避免?

(1)反对之前,先认真、仔细听听。

(2)焦点放在问题上,而不是个人上。

(3)关注公司利益,立足点是公司的利益

(4)关注于将来,而不是现在,尽量考虑长远一些。

嗯,看上起这些方法还不错,应该可以防止上面的冲突情况转为非常糟糕的情况,

但是很多时候,你自己尽量努力了,自己不招惹别人,冲突同样会迎面而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1)Change,变化,相信"谁动了你的奶酪”这本书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一点,在公司里,组织架构会变更、人员会变更。人们在面临这样的变化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会感受到威胁,当他/她感觉你触犯了自己的领地时,就会发起攻击。其它也很多,比如职位调整、工资调整等等。

可以举个简单例子,你部门调了一个新人来跟你一起做事,可能你就会有担心他会很快取代你,让你丢饭碗。

(2)Competition,竞争,广泛的情况,如果没有竞争,Manager也许尽力创造一些竞争出来。

竞争是不是只能一个人Win?是的,至少目前媒体广泛宣传的都是,体育比赛只有一个冠军,比如一个冠军杯;真人秀只有一个冠军;超级女生也要PK到最后一个人。所有人都强调PK,只有一个人胜出,Loser什么也得不到。

但是在企业里面,共赢是可以的。

(3)Communication,沟通,这里主要是指沟通方面的skills,不善言词不等于不善沟通,不善沟通是指让双方产生较多的misunderstanding

这样的3个原因导致的`冲突避免和解决?

(1)“变化”,应该提前告知有人可能会被该“变化”影响的人员,并让其表达他们的意见。举个实际例子,有个公司要更换员工福利计划,领导听了HR的片面介绍之后认为不会影响员工的实际收益,于是拍板决定就公布了,冲突爆发了,结果造成很坏的影响和结果。

(2)“竞争”,倡导良性竞争,竞争时特别需要主要出发点是公司的目标(解释一下,我没有被 ),这样可能不会导致你死我活的个人攻击。

如何解决亲密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 篇5

冲突在于,Ross 希望能够在 Anniversary 和 Rachel 一起吃饭,而 Rachel 因工作紧张不能一起吃饭。其实这样的利益冲突在亲密关系中非常频繁,甚至可以说是吵架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解决冲突的办法是两人都不越界要求对方,尊重对方的意愿,如果这样看的话,在 R&R 问题中 Ross 显然是 over-the-line 的,因为 Rachel 完全有不和他吃饭的自由,尽管 Ross 的要求很合理。但一旦双方皆认为自己合理,冲突却不可避免的时候,就必须各自退回到尊重对方的自由。

但其实这也不是问题的终极解决之道,因为这会导致一旦冲突发生,两人就退回到自己的领地,制造出冷战气氛来,“尊重对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着实没有那么容易。

经过老婆的提醒,意识到这里有一个更好的方案,简言之就是两人都将双方看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以下对比使用和不使用这个假设情况下的差别:

不使用“利益共同体”假设:对于 Ross 来说,他的期望是和 Rachel 共进晚餐,这个期望没有得到满足。于是 Ross 的个人利益是损失的。对于 Rachel 来说,她当然也期望和 Ross 共进晚餐,但是她认为更重要的是工作,况且只是延迟一个晚餐。权衡之后她认为应该工作为先。对她来说,虽然有所损失,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她的总体收益仍然是正的。OK,这就是说 Ross 不满意,Rachel 是满意的。换言之如果他们共进晚餐了,那么 Ross 是满意了,但 Rachel 就不满意了。总有一个人会不满意。一旦每次争端都会有人不满意,结果就是日积月累,最后在一点爆发出来。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假设,就能让双方都满意,而且心甘情愿地意见一致(当然,前提是你得认可以下的态度)。

这个假设就是,在计算损益的时候将双方的利益看成一个整体:这时对于 Ross 来说,和 Rachel 共进晚餐能够得到短期情绪收益,但会影响工作――严格来说是影响 Rachel 的工作,但关键在于这里我们假设 Rachel 的工作就是 Ross 的工作(利益是一个整体):前一种情况下 Ross 感觉到共进晚餐对自己没有损失,但如果将 Rachel 的利益也归纳进来,Ross 就会认为共进晚餐是有损失的,这个损失就是影响 Ross/Rachel 的工作。在这个考虑之下, Ross 便会主动两害相权取其轻,放弃晚餐。

当然,以上是理想情况,现实生活中人们其实很难将他人的利益真正放在心上,不过亲密关系中的人如果想最优化相处的话还必须得这么做,因为本身两人的利益就是一个整体。

虽然这很困难,但有一个策略是可以一用的,Ross 可以设想自己处在 Rachel 的位置上会怎么办,但这话谁都会说,实际上往往是不够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这样设身处地,因为他毕竟不在 Rachel 的位置上,正如 Ross 说的“It’s just a job”,说明他难以从情绪上感知到 Rachel 对这份工作的感觉。

为了避免这个认知缺陷,其实有一个更重要的技巧,也是这篇文章最想说的内容:他要回忆起自己曾经历过的和 Rachel 现在的处境很相近的境况,回忆自己当初是怎么办的。其实,在第一季的时候就恰好有这样的情况:他们第一次在一起时,博物馆之夜,Ross 刚好博物馆里面有急事,赶过去,结果忙到很晚,误了他们第一次的晚餐,让 Rachel 等了很久,如果 Ross 当时能够回想起博物馆之夜,想必就不难理解 Rachel 现在的心境了。

幼儿游戏冲突的解决方法 篇6

一、“情境暗示法”,让幼儿在反思中解决冲突。

亮亮和红红被分配在一个小组内玩搭建游戏,亮亮要建金字塔,红红想搭长城,为此,他俩争了起来。红红很生气地对我说:“老师,我不和亮亮玩了。”乐乐也说他不和红红玩了。我说:“老师,请你们看一个小猴子和小熊的动画片,你们看看它们是怎么合作的,好吗?”亮亮和红红都是动画片爱好者,他俩高兴地看起了动画。过了一会,他俩拉着手走到我面前。亮亮说:“老师,我们猜了拳,红红赢了,所以先搭长城,然后再建金字塔。”说完,他俩便到建筑区搭长城了。

在冲突出现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采用或设计一些与幼儿冲突有关的情境,让幼儿观看并讨论情境中的冲突是如何产生和解决的。然后,让幼儿想一想该如何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从而提升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以及解决冲突的能力。

二、“自然后果法”,让幼儿在体验中解决冲突。

在“公共汽车”游戏中,明明、英英、辉辉都想当公共汽车司机,但司机只能有一个。于是,他们在公共汽车旁边争了起来。整个游戏时间,他们谁也不让谁,最终谁也没当成公共汽车司机,游戏也没有完成。

对于此类冲突,教师可以采取“自然后果法”,即让幼儿凭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我先让幼儿自己体验到没有玩成游戏的不快,然后再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想当某个角色时该怎么办?”从而使幼儿懂得“轮流当,不争抢”的道理,在今后游戏中他们便会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

三、“榜样示范法”,让幼儿在示范中解决冲突。

在下午的游戏活动中,天天和玲玲为了一个玩具争得不可开交。这时我看到涵涵和昆昆正合作地玩着一辆小汽车,一个当司机,一个做乘客,他们玩得高兴极了。于是我对全班幼儿说:“老师现在要表扬涵涵和昆昆,他俩一起玩小汽车,合作得真好啊!”天天似乎明白了我的暗示,他对玲玲说:“我们一起玩好吗?”玲玲笑着说:“好!”接着,他俩开心地玩了起来。

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因此在幼儿出现冲突时教师可采用榜样示范法,有意识地提供给幼儿可借鉴或模仿的榜样,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从而进行模仿或借鉴。

四、“体验迁移法”,让幼儿在明理中解决冲突。

在“猫和老鼠”的表演游戏中,突然,“猫司令”刚刚扭住了“大老鼠”磊磊的胳膊,磊磊猛地一脚后踢在刚刚的膝盖上,刚刚痛地叫了一声,更是使劲地扭住磊磊不放,两人撕打了起来。我见他们越闹越凶,便上前制止了他们的行为。我问磊磊:“要是刚刚狠狠地踢你一脚,你会有什么感受?”磊磊低着头说:“那会很痛的。”“那你今后还踢不踢同伴呢?”“再也不会了。”磊磊很坚决地说。

在幼儿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尤其是即将威胁到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时,教师应予以调解,可采用“体验迁移法”,即让幼儿以同伴的身份体验他施加于同伴身上的行为,感受该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从而刺激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内省,进而明辨是非。

五、“授之以渔法”,让幼儿在亲自解决冲突中提高能力。

在“建楼”游戏中,幼儿正兴致勃勃地建着各种各样的楼。突然,斌斌和洋洋起了冲突,脸红脖子粗地互相扯着对方的衣服。强强喊:“你们不要打了,有事找法官评理去。”斌斌边扭着强强边说:“走,我们去法庭说理去。”强强也扭着斌斌说:“去就去,谁怕谁啊。”他俩相互扭着来到“小法庭”,值班的“小法官”黄黄和蕊蕊让他们阐述事情的经过,并请了相关的幼儿做“证人”,为他们做出了公正的“判决”。

厂商冲突的深层原因与解决思路 篇7

厂商冲突的类型特征

厂商冲突有很多类型,这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长期话语权的冲突。这是最根本的冲突,是事关经销商生存的战略性冲突。表现为厂家单方面缩小经销商的区域,或一味削弱其职能和利润空间。这类冲突在终端型市场和二三级市场的具体表现是:在终端型市场上(如北京、上海等),由于终端的扁平化、连锁化和集中化趋势越来越强,导致厂家和终端要直接对接,资源自然都集中在厂家手上,而经销商既缺乏资源,又失去话语权,退化成为物流配送商。于是很多经销商不理解,不忍心退出,所以就跟厂家进行博弈、纠缠。

另外,一二级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二三级市场空间却进一步打开,现在很多行业的销售增量并非只来自于一二级市场,而更多的是来自于二三级市场甚至三四级市场。很多企业认识到“二三级市场才是肉”,于是纷纷欲精耕细作二三级市场,自然对经销商的要求提高了:要提高区域覆盖、完善售后服务等。如果经销商不能及时调整和配合到位,厂家就缩小其区域或更换经销商,从而引发冲突。

第二种:短期利益上的冲突。这属于策略层次的冲突,多表现为区域划分、价格体系维护和返利政策以及厂家的多渠道策略等方面的矛盾。由于经销商是区域独家经营,往往“求利不求量”,这与厂家“做透市场,持续增量”的要求存在很大的矛盾,厂家往往会利用多渠道进入和多家经销商经销等策略进行制衡,结果引发与原有经销商的冲突;有些经销商为了年底返利、阶段性促销价差等短期利益,盲目进货冲量,结果采取一些窜货、乱价等非正当手段销售,引起厂家抗议,等等。

第三种:日常管理上的冲突。这属于具体执行层面的冲突问题,多表现为:厂家返利政策模糊不清,引起双方歧义,或返利和垫付的费用难以按时兑现等;业务员业务素质不高,迫于任务的压力,“夸海口、编故事”坑蒙拐骗经销商,一味向经销商压货,而没有跟进维护等,引起经销商对厂家逆反。另外,经销商也有些不合理要求和做法,如转移库存损耗,不按规定退换货物,或克扣厂家的促销费用、物料等,引起厂家的指责和处罚。

厂商冲突的深层原因

第一,战略层面的厂商冲突是伴随国内渠道变革而必然产生的。

渠道变革引起了产业链的话语权和利润区的转移,以前是从厂家挪到渠道环节,现在又挪到终端环节了,这种转型引发厂家的战略调整,并对经销商产生冲击。厂家逐步从流通领域抽身,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和产品力的提升,同时提高了对传统经销商的要求,加强次级市场的开发,以提高与终端巨头的博弈能力,维护其话语权和利润。

而经销商相对被动,两头受挤压,失去话语权。其一,上游品牌越来越集中,于是厂家往往“厂大欺商”,要求越来越高:先款后货、及时配货、提高渠道铺货率等等,若做不到就要“剁”掉;其二,下游的零售商也已经连锁化、集中化了,有了谈判力,于是“店大欺商”,经销商更是得罪不起;其三,同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进入微利经营时代,一批规模化和企业化运作的经销商脱颖而出,传统经销商生存空间被压缩。面对风起云涌的渠道变革,对厂家和经销商来说,都是生死抉择!如厂家和经销商不能协调应对,其冲突将是根本性的。

第二,策略层面的冲突是厂商之间对合作转型缺少共识和协调而产生的。

首先,厂家和经销商对双方合作模式上的转型缺乏充分沟通,引起误解和相互指责,导致冲突升级。双方对渠道变革的趋势和挑战,没有沟通或没能达成共识,于是厂家不理解经销商的处境和做法,而经销商也指责厂家渠道调整是“过河拆桥”和转嫁风险等,于是相互提防和猜忌,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协同关系变成了博弈关系。

其次,双方在各自转型方式、方法上缺乏协调,往往厂家和商家各有各的计划和措施,自然会在利益分配、资源配置和责任义务等方面产生冲突,陷入“非赢既输”或“两败俱伤”的博弈困境。

最后,在双方合作转型过程中缺乏互动和因势利导的渐进发展,引起双方的不满意而产生冲突。比如在处理多渠道冲突方面,有些厂家的方法过于简单,处理技巧和问题的预见性比较差,精细化管理和技巧不够。对有些受到冲击的弱势经销商,没有给予足够支持和机会去帮助其提高和转型,而是简单的置之不理或干脆淘汰,导致经销商的强烈不满。

第三,执行层面上的冲突主要原因,是厂家的渠道管理、服务和经销商实际状况、能力对接不上。

首先,很多厂家的要求过高(比如帮厂家搜集一些信息等),没有考虑到可行性和现实中经销商的支撑性。其次,厂家的一些具体的经销商政策导向有问题。没有要求业务员像客户顾问那样去帮助、指导经销商,而更多的是利用和搜刮经销商资源,导致业务员“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发生。最后,有些经销商也不够理性,经不住短期利益的引诱,无心将市场培养出来和将能力发挥出来,总想依赖厂家和“揩厂家的油”,投机心态严重,一旦预期落空,冲突就产生了。

解决渠道冲突的思路

经过上述的剖析,接下来解决冲突问题就容易多了,毕竟“方法总比问题多”!

第一,解决战略层面上的冲突。

首先,厂家和商家的理念调整。这是产业链上整体的变化而导致的冲突,那就要求厂家对渠道的认识要转型,要求经销商战略转型,厂家和商家之间不应该是博弈关系,而应该是价值一体化的关系。我们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不是一个经销商与经销商的竞争,也不是一个厂家与厂家的竞争,而是一条营销价值链跟另外一条营销价值链的竞争。这种“链”的竞争就要考虑“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要很强壮,“节”与“节”之间要能协同,这样,“链”才能粗壮、有力、高效,才能打败那些松散的“链”(不结盟者)。大家都要认识到:厂家要打造这条“链”,经销商也要设法成为链中人;厂家要转变观念,经销商不是交易对象,而是合作对象,是“链”中的一分子,谁也离不了谁。要以这种思想去管理经销商,要把经销商作为组织的外延,构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其次,厂家一定要有产业链的定位概念。以前我们是做“深度分销”起家的,以前终端很离散,渠道也很弱,没有话语权,但是厂家很强,有话语权,于是厂家就可越过渠道直插终端。现在发现厂家直接掌控终端不行了,为什么?效益越来越低。做快消品的都知道,当你的销量来自于KA卖场的时候你没有赢利模式。如果你不嫁接经销商的资源而完全利用厂家的资源去做,你做不了。

而现在已经有一批经销商成长起来了,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开始企业化运作,各个行业涌现了众多年销售额几十亿的经销商,他们做终端比厂家做得更好更有效。这时厂家再越过经销商去做终端,就不符合产业定位。另外,市场发生了变化。以前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来自一二级市场,这些市场人口比较集中,消费密度比较大,厂家直接操作还有赢利模式,而现在不是,销量的增长来自小城镇(三四级市场),这些地方地广客稀,尽管总量很大,但是需求密度很小,这时厂家扔掉经销商再直接操作的话就没有意义也不可能了。所以,源于“经销商成长起来了”和“厂家直控终端不可能”,使得厂家要重新思考渠道的价值和渠道的资源利用,要让经销商唱主角。

第二,解决策略层面上的冲突。

首先,厂商之间理念上要达成一致,协同上要做好。厂家除了向经销商提供产品和优惠政策外,还要提供管理、人才、信息、文化等;经销商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发育能力,借助厂家的培训平台、管理平台、服务平台、组织平台来发育自己的相关的组织能力,实行企业化转型,来壮大自己发展自己。

厂家和商家由冲突转为协同的过程中,厂家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搞“一刀切”,欲速则不达,要给经销商一个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转型的时间。厂家可以先做一个模板,找那些理念上先进一点的、愿意与厂家配合的经销商合作,做出样板来,让经销商看到成果,消除经销商的转型顾虑。

其次,厂家在厂商关系的定位过程中要有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要做一个规划,逐步剥离:先把日常性的事务性工作交给经销商去做,再逐步把一些推广性的工作和重要的工作交给经销商去做,循序渐进,慢慢把厂家的营销费用、资源转移到经销商那里去,并且把经销商的能力培养出来。厂家要合理定位,逐渐退出,成为经销商的顾问、培训师、市场管理者,而经销商成为市场的操盘者和经营者。

当然,厂家要防止自己培育的经销商“反咬”自己,就需要一面转移资源和培养经销商能力,一面与经销商加强理念沟通、文化建设、长期激励(如互相交换股权,进一步渗透),采用累积奖励,逐步提高经销商的转移成本。对经销商的管理要转变过来,以前是命令式的、连蒙带骗的、短期激励的,现在是理性沟通的、相互协同的、长期激励的。要加强厂商间的文化建设、沟通,要加强流程和管理规范的对接,实现组织的融合、厂商价值的一体化。

第三,解决执行层面上的冲突。

小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 篇8

商标及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纵横商海的“名片”。企业纷纷用包括广告宣传、注册商标、认定驰名商标等手段来打造和保护自己的“名片”,让自己的“名片”深入人心,但是总有一些企业,想走捷径,通过“傍名牌”、“搭便车”来快速打出自己的“名片”。

近年来,由于企业名称与商标的权利冲突而引发的商标侵权纠纷和不正当竞争纠纷异常的普遍。造成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利冲突有多种因素,其中企业名称与商标的相近性是原因之一。如何对于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认定为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

案情介绍

侵犯中化商标权益案被称为我国新商标法实施后,“商标”诉“商号”的第一案。原告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化公司)成立于1950年,原名中国进出口总公司;1957年1月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公司;1961年更名为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1965年更名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2003年9月17日起使用现名。1988年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经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r第315477号和第316788号组合商标(中化+Sinochem+椭园图形),前者核准使用于化工原料、化工试剂,后者核准使用于工业用染料、釉料。1998年该两商标经核准获得了续展,有效期至2008年。续展后,分别核准使用于国际分类第1类和第2类。1994年12月14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又经核准注册了第773539号组合商标,核准使用于国际分类第35类,广告服务、商业信息服务。2002年2月8口,“中化(进出口代理服务)”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被告浙江中化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江中化公司,成立于2000年8月7日,2003年11月7日起使用现名,主要通过其开办的中国化工网为化工企业提供化工信息服务。2002年4月26日,浙江中化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孙德良又在上海设立了控股子公司上海中化公司,该公司亦通过互联网为企业提供化工信息服务。2003年3月6日,浙江中化公司、上海中化公司与盛园恒丰公司签订《中国化工网信息发布合同书》,为盛园恒丰公司提供信息服务。2003年3月19日,中化公司通过海淀区公证处对“中国化工网”的相关页面进行了证据保全,经过公证的证据表明,该网站设有“中化网络”、“今日中化”、“中化邮箱”等栏目,中国化工网还被简称为“中化网”。

中化公司诉称:“中化”二字怍为原告注册的商标或商标的一部分,已经合法注册并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简称国家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三被告于2003年3月6日在北京签订《中国化工网信息发布合同书》(简称信息合同),其中,被告浙江中化公司、上海中化公司均使用了“中化”二字作为其商号或字号。同时,被告浙江中化公司还将“中化”二字屡次并多处使用在其作为主营业务的有偿服务网站上。被告浙江中化公司、上海中化公司将原告的注册商标用于其企业名称并与被告北京盛园恒丰公司在北京签订信息合同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同时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综上,原告请求法院判令:一、终止三被告签订的《中国化工网信息发布合同书》,三被告立即停止针对原告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权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禁止被告浙江中化公司、上海中化公司在其企业名称、网站、商品及所有相关服务上使用原告的注册商标;二、被告浙江中化公司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00万元;三、三被告就其侵权行为消除影响,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四、三被告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并承担原告因本案而发生的证据保全公证费、律师费及其它合理费用。

被告浙江中化公司辩称:我公司与原告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该公司之所以将“中化”作为公司字号,是对其主营网站“中国化工网”的简称。被告北京盛园恒丰公司并未对我公司和原告产生混淆或误认。因此,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上海中化公司辩称:我公司为被告浙江中化公司在上海设立的控股子公司,专门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我公司的企业名称获准登记的时间比原告“中化”文字商标获准注册的时间早7个月,故该公司就企业名称享有的在先权利应受合法保护。故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审法院认为:中化公司成立于1950年,该公司自60年代起开始使用“中化”作为其简称,至今已有四十年历史。1988年,中化公司在第26、28类商品上核准注册了第315477、316788号商标。在该商标中,“中化”、“SINOCHEM”构成了组合商标的文字部分,是商标的主要部分,也是相关公众识别商标的依据。本院依据涉案商标在相关公众中的知晓程度、持续使用时间、驰名范围等方面综合考虑,认定涉案商标在2000年浙江中化公司成立前即为驰名商标。浙江中化公司、上海中化公司从事的经营活动均与化工领域有关,其应当知道使用“中化”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会误导消费者,并足以使公众误认为其与中化公司存在某种联系或为同一市场主体,使他人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搭便车”故意,造成了“中化”驰名商标的淡化。浙江中化公司、上海中化公司的行为违反了《商标法》第52条第(5)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之规定,构成了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浙江中化公司在“中国化工网”上屡次并多处使用“中化”作为缩略语,致使相关公众对其提供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该行为侵犯了中化公司的商标专用权,同时也构成了不正当竞争。盛园恒丰公司因受误导与浙江中化公司、上海中化公司签订信息服务合同,且在商业经营中未使用涉案商标,故其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亦未构成不正当竞争,中化公司针对盛园恒丰公司提出的指控,不予支持。

浙江中化公司和上海中化公司共同上诉称:第一,国家商标局于2002年2月8日曾认定1951056号“中化”文字商标为驰名商标,未曾认定315477、316788号组合商标为驰名商标。一审中,中化公司并未请求认定二组合商标为驰名商标,也未提供相应证据。一审法院仅以中化公司之主体或其企业名称为公众所熟知为由,而将组合商标认定为驰名,难以令人信服。第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

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对《商标法》第52条第(5)项进行了明确规定,两上诉人实施的行为并不符合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一审判决却不顾两上诉人与中化公司处于完全不同行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相同也不类似之事实,强行适用《商标法》第52条第(5)项,显属不当。第三,中化公司企业名称的简称“中化”的声誉专有权利不能自然直接延及涉案的组合商标及“中化”文字商标,一审判决认定中化公司企业名称的简称声誉可延及涉案组合商标,缺乏法理基础。第四,一审法院认定涉案组合商标在2000年浙江中化公司成立前即为驰名商标,不符合当时有效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之第3条,显然违反了法定程序并超越职权。综上,二上诉人的行为未侵害中化公司的商标权,也未构成不正当竞争。请求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驳回中化公司的诉讼请求。

二审判理和结果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l条中规定,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本条中所称的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当然也包括服务。中化集团公司是第773539号商标的合法所有人,该组合商标中包含有“中化”字样,核定使用的范围是广告服务、商业信息服务。浙江中化公司开办的中国化工网主要为化工企业提供产品信息服务,中国化工网设有“中化网络”、“今日中化”、“中化邮箱”等栏目,浙江中化公司的行为足以导致相关公众对服务来源产生混淆,或使消费者误认为该服务与中化公司有某种关系,显然已构成对中化公司第773539号注册商标权的侵犯,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两上诉人关于与中化公司处于不同行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相同也不相类似,不构成商标侵权的主张不能成立。二审法院最终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评析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焦彦认为,本案裁判的意义在于对于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应当认定为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本案涉及的焦点问题在于:两被告的企业名称是否与中化公司的注册商标发生冲突以及两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

他认为,首先,两被告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中化集团公司是第773539号商标的合法所有人,该组合商标中包含有“中化”字样,核定使用的范围是广告服务、商业信息服务。浙江中化公司的企业字号先于中化集团公司以相同文字申请注册的第773539号商标获得核准,其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为合法,但是权利的行使不得超越正当合理的范围;而“突出使用”则超越了合理的范围,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中规定,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本条中所称的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当然也包括服务。该解释表明,虽然权利合法,但权利的行使非法,也为法律所不许可,解释对于超越权利行使的限度的行为加以禁止。浙江中化公司开办的中国化工网主要为化工企业提供产品信息服务,中国化工网设有“中化网络”、“今日中化”、“中化邮箱”等栏目。浙江中化公司的行为足以导致相关公众对服务来源产生混淆,或使消费者误认为该服务与中化公司有某种关系,显然已构成对中化公司第773539号注册商标权的侵犯。

再者,两被告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是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采用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注册使用,就行为性质来看,主要是借助于合法的形式占有或侵害他人商业信誉,其目的在于“搭便车”,其结果势必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或者误认为不同的经营者之间具有某种关联关系,应当属不正当竞争行为。本案中,中化公司1988年注册了第315477、316788号组合商标,核"定使用的范围是化工原料、化工试剂和工业用染料、釉料,均与化工行业有关。1994年12月14日中化公司又注册了第773539号组合商标,核定使用范围是广告及商业信息服务。上述商标中均含有“中化”文字,且已持续宣传并使用十余年,在国际、国内化工行业被普遍知晓并有着良好声誉。浙江中化公司成立于2000年8月7日,上海中化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26日,系浙江中化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两企业均以“中化”为其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并且两企业的经营活动均属于化工领域,均与化工产品或其信息服务有关,所针对的消费者也均是化工企业。两企业将“中化”作为其企业名称中的字号,足以使相关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或者使消费者误认为两企业与中化公司有某种关联关系,且有明显的“搭便车”故意,违反了公平诚信的原则,其行为已构成不正当竞争。浙江中化公司与上海中化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何解决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冲突

目前,解决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冲突问题法律已有明确规定:《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5条规定:“登记主管机关有权纠正已登记注册的不适宜的企业名称,上级登记主管机关有权纠正下级登记主管机关已登记注册的不适宜的企业名称。对已登记注册的不适宜的企业名称,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要求登记主管机关予以纠正。”第9条规定:“企业名称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和文字:(一)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二)可以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该规定明确指出,对已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有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可以由登记主管部门予以纠正。

《商标法》第四十一条、《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巳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十一、十二条规定的,或者是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由商标局撤销该注册商标,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下列行为属于《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所指的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行为:(1)虚构、隐瞒事实真相或者伪造申请书件及有关文件进行注册的;……(4)侵犯他人合法的在先权利进行注册的;(5)以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其中,侵犯他人合法在先权利的,包括侵犯他人合法在先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权,对这种侵权获得注册的行为,他人可以向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撤销已注册的商标。

北京诚实律师事务所孙红霞律师认为,注册商标和企业名称的知识产权冲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他人的注册商标或者与该注册商标相近似的文字、图形登记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二是将他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或者与该字号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自己的商标,这都是破坏国家经济秩序的严重行为,在法律上均构成商标侵权或不正当竞争。

该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名称和商标在功能作用上的相近性及在权利取得方式上的差异性造成的。注册商标与企业名称作为识别性的标志,均具有彰显商品或者服务来源、指示市场主体的功能。企业名称直接反映商品的生产者或服务的提供者,而商标在区分商品和服务的同时,还间接地反映商品的生产者,其最终目的在于区分不同市场主体的商品或服务。解决该冲突的基本法律原则是:保护在先权利的前提下禁止混淆。

孙红霞律师称,所谓在先权利,是指相对于发生冲突的权利而言先产生的权利,但是权利的行使不得超越正当合理的范围,即虽然权利合法,但权利的行使非法,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也为法律所不许可。

论法与道德的冲突及其解决 篇9

(一) 法与道德的统一性及其现实表现

法和道德都是上层建筑范畴, 都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都受到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制约与影响, 并为实现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服务。法与道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他们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这一点早已成为国内外大多数专家学者的共识。富勒、德沃金等自然法学家认为, 法与道德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主张法律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并与道德要求相一致, 法律一旦失去其固有的道德性, 就“导致一个根本不宜称为法律制度的东西”。也就是说, 要把法律确定为“立法者和人民之间相对稳定的相互指望关系”。法与道德的统一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复杂多样,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1. 内容上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法中有道德, 道德中有法。许多法律条款直接来自于道德规范, 许多道德规范同时也是法律条款。

2. 相互依赖、相互保障。

法律要建立在道德基础上, 以道德为思想基础和支撑, 这样的法律才能得到群众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从而真正落到实处。同样, 道德必须要有坚强的法律作后盾, 要有法律作政治保障, 这样道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 相互转化。

法和道德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 有些法律条款会普及化, 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从而转化为道德;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需要建立许多与新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一些与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新道德、新文化必须及时上升为法律条款。

(二) 法与道德的矛盾与冲突

法与道德虽有密切联系, 且有着共同的基本原则, 但它们毕竟是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 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规范体系, 因此他们必然有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一面, 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合法不合德”, “合德不合法”。加强法治与道德建设, 充分发挥二者功能、作用, 必须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法与道德的矛盾与冲突。

1. 法与道德冲突的原因

法与道德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历史的原因, 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 又有思想文化的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 根本原因是:法和道德虽然都属于上层建筑, 但他们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 法律属于政治上建筑范畴, 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思想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反映、服务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和服务比思想上层建筑更快、更直接, 思想上层建筑比政治上层建筑具有更大、更持久的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继承性。从发生学看, 道德虽然早于法律, 但自从有了法律后, 法律的发展总是快于道德, 道德总是滞后于法律。当政治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向前发展了, 要求思想上层建筑也要向前发展, 但是思想上层建筑不一定会马上做出反映, 更不会自发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做出相应改变, 这就必然会出现法与道德的矛盾与冲突。比如,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很快做出反映, 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法律制度, 比如, 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产品质量法、广告管理条例、招标投标法, 等等, 同时, 也修订了《宪法》、《刑法》、《婚姻法》等传统法律。这些新的法律极其新的修订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道德的反映却没有如此迅速, 许多与市场经济发展明显不适应的道德仍然有广泛的市场和群众基础。比如维护和保持无感情的婚姻, 在许多人看来是道德的;又比如,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公民有作证、举报的义务, 因此, 举报自己的亲人或为自己的亲人犯罪作证是必须的, 但是, 这在道德上是存在争议的, 很多人认为这是不道德的。

2. 法与道德冲突的表现

法与道德冲突的表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等都有这样那样的反映。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合法, 但不合情、不合理、不合德。比如, 无特殊原因, 已过诉讼时效的诉讼请求, 会遭到法律的拒绝, 这是符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 但对受害人来说, 权利没有得到保证, 这不合情理的;又如, 对父母子女因财产等问题对簿公堂, 根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现行法律精神, 法律是支持的, 但大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著名歌唱家满文军举报妻子组织吸毒, 在全国引起争论:很多人认为这是合法的, 是满文军作为一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但也有很多人认为, 这是不道德的, 是违背人伦的;还有不少法学家认为要修改“公民有作证、举报的义务”的法律条文。

(2) 合情、合理、合德, 但不合法。比如, 包庇甚至窝藏属于亲人的犯罪嫌疑人, 这是严重不合法的, 但是, 许多人对此持肯定态度, 认为这是符合道德的。又比如, 受害人殴打、侮辱在公共场合行窃的小偷, 这是违法行为, 但很多人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 小偷该打, 打死活该。

(三) 正确对待和处理法与道德矛盾和冲突

从上述的原因来看, 法与道德的冲突具有一定必然性和普遍性, 但他毕竟是一种社会不安定因素, 既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利于充分发挥法与道德的应有功能和作用, 必须认真对待、妥善解决。

1. 法制方面。

从法制方面讲, 要加强法制建设, 不断完善法律, 及时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纳入法律范畴。加强法制教育, 树立法制观念, 为道德建设提供坚强的法律后盾。从矛盾论的观点看, 解决法与道德的矛盾, 最根本的是要从分析矛盾的性质的入手, 不同性质的矛盾, 要用不同性质的方法来解决。对于因为法律方面的原因, 而造成法与道德的矛盾和冲突, 解决的办法应该从法制建设入手。比如我国现行法律中规定人人都有举报、作证的义务, 这虽然有利于案件的侦破, 降低司法成本, 但却加重了公民的义务, 有时会影响家庭和睦, 违背伦理。这与以人为本的基本法理不相符合,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对此规定非常谨慎, 一般规定公民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不少专家认为, 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借鉴这一立法, 以避免因此而造成的法与道德的矛盾与冲突。另外, 有些道德也需要法律化。由于道德的约束力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 具有软约束力, 对于道德水平低或者不讲道德的人来讲, 道德往往失去应有的规范作用, 因此, 对于一些涉及人们切身利益、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等方面的重要道德规范, 应该及时上升为法律条款。比如, 禁止在公共场合吸烟, 这是文明的、道德的, 也是有利于公民身心健康、社会和谐, 在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法理精神, 不少发达国家在法律上有此规定, 但我国现行法律并无此规定, 无论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讲, 还是从法律的先进性、群众性和人本性的角度讲, 都应该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纳入我国现行法律, 从而增添法制建设新内容, 避免因此而造成的法与道德的矛盾与冲突。

2. 道德方面。

从道德方面讲,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为法制建设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更新道德观念, 使有关现代法律建立在道德基础上。法律具有强制性, 有些法律必须要以道德为基础, 要得到良心的认可和接受, 否则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比如, 行人闯红灯, 这是违反交通法规的, 是明显的违法行为,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以为然, 认为这不过是一般交通违规, 谈不上道德不道德, 甚至许多司机和有文化的人也认为闯红灯只不过是一般的违法行为, 不属于不道德行为。因此, 红灯停这条最常见的法规, 并没有得到行人的普遍执行, 这就说明有的法律条文必须以思想道德为基础, 得到良心的接受和认可, 即法律需要道德化。对于因思想道德建设滞后, 而导致的法与道德的矛盾和冲突, 解决的办法应该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入手。比如, 因财产问题, 父母子女对簿公堂, 这是我国法律允许的, 但是在道德上还不是被普遍接受。保护公民的合法经济权益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质上也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因此, 必须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克服陈旧的、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 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法律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 从思想上接受和认可因财产问题, 父母子女对簿公堂既是合法的, 也是合情、合理、合道德的。

3. 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同时并举,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同步进行。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是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两条根本原则, 我们党一直重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同时并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这些重要精神, 一方面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为依法治国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另一方面, 切实加强法制建设, 科学立法,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真正实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 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 推进依法行政,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法治精神, 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使每个公民都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讲法律、讲道德。

摘要:法与道德的关系, 古往今来争论不休。马克思主义认为, 法与道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准确运用法与道德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法,道德,对立统一,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美) 富勒.法律的道德性, 转引自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215.

[2] (美) 富勒.法律的道德性, 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3.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假如我是幼儿园园长下一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毕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