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长恨歌作者

2024-10-28

小说长恨歌作者(通用9篇)

小说长恨歌作者 篇1

小说长恨歌作者

《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1995年发表于《钟山》杂志,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内容简介/《长恨歌》[小说]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作者简介/《长恨歌》[小说]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1970年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纪实和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等,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

王安忆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等。

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母亲作家茹志鹃,父亲剧作家王啸平,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

1955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并在上海读小学。

1970年,初中毕业后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农村插队。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

1976年,在《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

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同年发表短篇小说《平原上》。

198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

1981年初结婚,丈夫李章,结婚时为徐州某乐团指挥,后调入上海音乐出版社任编辑,曾编辑出版文学传记《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1981年,因旺盛的创作欲以及无法忍受坐班时间的禁锢,旷职离开《儿童时代》到徐州写作,完成《本次列车终点》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3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活动。

1985年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小鲍庄》引起回响,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1986年应邀访美。

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发表个人的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此书在当当网图书中,成为畅销书,且在当当小说榜中排名第45位。

20《长恨歌》获选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

20获第一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

《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获提名布克国际文学奖。

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作品评论/《长恨歌》[小说]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的题名显然袭自白居易与陈鸿撰《长恨歌传》。未谙王著《长恨歌》者,有可能误会它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李杨爱情故事现代诠释版。事实上,王著《长恨歌》叙述了一个现代中国大都市中女性个体生命——海上淑媛王琦瑶的生存和死亡传奇,传达了作者对现世个体生命意义的感觉。我无法断言,王著能否像白乐天之长恨歌“历千岁之久至于今日,仍熟诵于赤县神州及鸡林海外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陈寅恪语)。我只知道,王著《长恨歌》的出版,说是“洛阳纸贵”未免夸张,说是“好评如潮”大概不虚,无论如何,得了以弘扬主旋律为宗旨的茅盾文学奖总是事实。

《长恨歌》称得上是女性主义(有别于女权主义)小说的范本。上海的弄堂世界在作者的笔下成了女性世界,几乎所有的男性都被放逐了。王琦瑶的父亲是男人,被作者放逐到虚无之中,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女儿的人生提供看法了。蒋丽莉的父亲是男人,被作者放逐到内地办厂,腾出空间让王琦瑶在蒋家作张作致。与王琦瑶同住一条弄堂的熟客——严师母,她家先生是男人,“一爿灯泡厂的厂主,公私合营后做副厂长”,被作者放逐到上下班的自备车里,邻人多年来连他的面目都没看真切过。上海的多数男人固然和女人一样离不开弄堂世界,但他们更离不开弄堂外面的世界,他们必须在后一个世界里为自己、也为妻子儿女的衣食奔波,说不定还会对时局发表一点看法,因此,男人命中注定是属于历史时间的,不得不被逐出作者笔下的弄堂世界。剩下为数不多的有资格在王琦瑶裙边厮磨时光的男人,如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腊、长脚、她女儿薇薇的男朋友,全都女性化了。只有李主任是个例外,他是偶然到这个女性弄堂世界来客串的票友,因为舍不得离弃弄堂外面的权势世界,一场空难成了他最好的结局。小说作者借王琦瑶外婆的嘴说出做女人的种种好处:“外婆喜欢女人的美,那是什么样的花都比不上,有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心里不由想:她投胎真是投得好,投得个女人身。外婆还喜欢女人的幽静,不必像男人,闹轰轰地闯世界,闯得个刀枪相向,你死我活。男人肩上的担子太沉,又是家又是业,弄得不好,便是家败业败,真是钢丝绳上走路,又艰又险。女人是无事一身轻,随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便成了。外婆又喜欢女人的生儿育女,那苦和痛都是一时,身上掉下的血肉,却是心连心的亲,做男人的哪里会懂得?”

女人的自然人生与男人的历史时间的唯一联结是婚姻,这是具有法律躯壳的男女关系,这躯壳本身是属于历史时间的。严家师母说:“你晓得我最拥护共产党是哪一条?”“那就是共产党不让讨小老婆。”共产党是属于历史时间的 ,“不许讨小老婆”也是属于历史时间的。婚姻是恩和义,“恩和义就是受苦受罪,情和爱才是快活;恩和义是共患难的,情和爱是同享福的。”恩和义是属于历史的,情和爱是属于自然的。于是王琦瑶和康明逊的关系,只剩下了近于肉欲的情和爱。“夫妻名分说到底是为了别人,他们却都是为自己。他们爱的是自己,怨的是自己,别人是插不进嘴去的。是真正的两个人的世界,小虽小了些,孤单是孤单了些,可却是自由。爱是自由,怨是自由,别人主宰不了。这也是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好处。大固然周转得开,但难免掺进旁务和杂念,会产生假象,不如小来得纯和真。”程先生在王琦瑶有妈无爹的女儿出生前后付出的恩和义,因为没有婚姻做面子,也没有爱情做芯子,未免有些不尴不尬,以至终于恩断义绝。但程先生究竟是这女人世界的一员,这恩断有点像抽刀断水,这义绝也有点像不绝如缕。

作品对比/《长恨歌》[小说]

1995年,上海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受到广泛赞誉:“一部堪称近年来罕见的作品: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长恨歌》问世,先是被改编成话剧,这个话剧还先后改版三次;稍后,再改编成为电影;最后,再不屈不挠地改编成35集电视剧。

电影《长恨歌》是关锦鹏导演所拍摄的,关锦鹏是华语影坛极具女性气质的导演之一,也是最为关注女性命运的导演之一。《长恨歌》在关锦鹏的镜头下则显得异常的唯美。在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中,以光影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人的本性欲望和情感选择的思考。但关锦鹏的镜头下的《长恨歌》非王安忆的笔下的《长恨歌》,关锦鹏几乎把《长恨歌》打成了一盘散沙,再在这片废墟上重建关氏风格的《长恨歌》。

小说是这样开头的:“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上海的弄堂的各种情趣。而在电影版里的《长恨歌》不见了上海弄堂,只见局促的室内,贴面舞般人头攒动,一头扎进人堆里就再也爬不出来。

王安忆那细致的,带有女性特点的观察被关锦鹏的男性气质所淹没。《长恨歌》中故事开始之前大段大段的描写,弄堂,流言,闺阁,鸽子,没有耐心的人恐怕是会跳过去的。可其实呢,这也是王安忆才气的流露,小说前面对弄堂、流言、闺阁、及鸽子的描写只有女性才有那么细致的`心。

王安忆对《长恨歌》中精致描写的还有服装。也表现出了女性特有的心思。王琦瑶学生时代的旗袍不考究面料,比较松垮,色系都很清淡,符合弄堂里女学生的身份,旗袍的长度大都比较短,突出了少女的青春与清纯。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后,王琦瑶的旗袍开始考究质地了,明显和学生时代的不同,长度变长,剪裁更合身,颜色变浓,彰显的是女人的妩媚。后来还教女儿的朋友张永红怎么进行服饰搭配、选择布料等。而电影中有关服饰的镜头可谓少之有少。女性对生活中琐事不厌其烦的叙述,在关锦鹏的策划下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蒋丽莉不管在小说还是电影中都是比较重要的人物,但她去有着不同的命运,在王安忆的原著中,蒋丽莉是谈不上美的,她戴着厚厚的瓶底眼镜,胖胖的脸,性格内向甚至有些古怪,她的出现是为了王琦瑶,使得王显得更加优秀。这也是很多的作者都喜欢应用的烘云托月的手法。最后因病死于上海。但也许是关锦鹏一向喜欢唯美的风格,为了让片中的角色都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他对蒋丽莉这个人物作了较大改动。改动后的蒋丽莉外形也很清秀,在教会学校上学,家教好,很有修养,言谈举止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的做派却让蒋丽莉在台北与人间永别。可以说,是关锦鹏对蒋丽莉一角的大手术,让角色鲜活可爱了起来。

程仕路是最早邂逅王琦瑶的人,一生以朋友的身份深爱着、照顾着王琦瑶。梁家辉在片中充满着一种寂寥.无奈、冷静的气质,把自己隐忍、欲罢不能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结尾时,他对着王琦瑶的尸体老泪纵横的一幕,是影片最为动人的瞬间,其中闪耀着关锦鹏影像的光芒。小说没有写程仕路看到王琦瑶的尸体的情形,王安忆没有写可能是想给读者留想象的空间,起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吧。我们也是可能说,这与女性有着在丰富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在电影中,较强地突出了时代的特征,其中也有很多的政治内容。电影中李主任离开上海时的紧张局势,及其斗争。还有在知青上山下乡时期,程先生也是到了乡间参加体力劳动。在广播之中不时的出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小说与电影相比,政治性是很弱的,李主任离开上海只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原因,小说关注的只是王琦瑶的感情波折。而电影,是兼顾了时代与社会大背景的。这也许是与女性对社会政治不太感兴趣的原因的吧。在政治上,可以说女性是相对要迟钝的,这主要与大多数的女性性格软弱有关,但也不排除有少数的女强人。

总得说来,当王安忆的《长恨歌》被浓缩成关锦鹏的“短歌行”,原著中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被代之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来提示岁月的变迁,从旧上海的靡靡之音到革命歌曲,缺少足够的戏剧冲突。电影《长恨歌》不能令人满意地方也在于叙事表达手法和人物入戏出戏上显得非常突兀,跳跃性很强,程仕路在公寓见面时还需要相互引见,李忠德出事后,程仕路成了唯一到秘密住所探望的人,期间因由没有任何的铺垫;康明逊与王琦瑶在医院第一次见面的镜头过后,进入观众眼睑的已是两人热烈的亲吻……。我之所以能看懂电影,主要是因为,我看了小说,我相信没有看过小说人的,第一次看《长恨歌》电影,肯定是有些找不着北的。小说中王琦瑶机警的对白,谨慎的动作,或许是坚强果敢、敢爱敢恨的她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而正是对小说中王琦瑶的喜欢,才导致我对电影中的王琦瑶的失望。

小说长恨歌作者 篇2

一、上海弄堂的女儿

首先, 细节描述向来是女性叙事的特征, 因为细节同“国家”“统一”“革命”等宏伟的见解相抵触, 它常常是感性的、繁琐的、冗长的章节。[1]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是典型的待字闺中的女儿, 总是闭月羞花的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 身影袅袅, 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上海的时装潮流, 她们是勤恳老实, 忠心耿耿, 亦步亦趋的……每个门洞里都有王琦瑶在读书, 在绣花, 在同小姐妹怯怯私语, 在和父母怄气掉泪……”。[2]小说一开篇用三个小节介绍“弄堂”、“流言”和“鸽子”, 前三者细密地铺垫让主人公形象蒙上了一股温婉迷离的色调, 半推半就间王琦瑶登场了。她是美丽的, 乖巧的, 谦虚的, 不那么高不可攀的, 可亲可爱的小家碧玉。用作者的原话说:“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的情态, 这情态的名字就叫做王琦瑶。”此时的王琦瑶还是涉世未深的小姑娘, 偶尔同朋友吴佩珍耍点小心计, 维持在小姐妹情谊间的优势状态罢了。最有意味的一处细节是王琦瑶在片场受挫的经历, 当时吴佩珍的哥哥让王琦瑶去试镜, 王琦瑶满心期待到了片场, 当镜头灯光打照在她身上时, 缺乏生活经历的她木然了, 拍摄扫兴而归, 为此她同吴佩珍的友谊也就撕裂了, 因为她觉得自己太没有面子了。

弄堂的女儿是富有心机的、爱慕虚荣的。和吴佩珍分手后, 很快蒋丽莉成了王琦瑶红花下的绿叶, 如果说开始住在蒋家里是蒋氏母女热情促成的, 那么之后王琦瑶一面迎合蒋母, 一面哄着蒋丽莉, 都说明王琦瑶的深谙世故, 利用她们家的优越条件, 过她小姐般的生活。而后程先生同王蒋的“恋爱悲剧”, 亦入木三分地展现了弄堂女儿的世俗面貌, 不觉可憎, 反而有些可爱的味道。及至同李主任相遇, 有了第一段充满冒险的爱情, 不得不说是一种虚荣使然。即使是成了女儿都出嫁了的母亲, 她依旧憧憬着风姿绰约地吸引异性, 依旧要在舞会和派对中缅怀往日的罗曼蒂克。

作者一次次写道:“王琦瑶的美不是那种文艺美, 她的美是有些家常的, 是在课堂供自己人欣赏的, 是过日子的情调。她的美里缺少一点诗意, 却是忠诚老实的。”[3]在这里, 作者反复这样描写, 正是为了表明王琦瑶虽然有出众的相貌, 但至多不过是个平凡的女子, 可以说已经暗暗埋下了伏笔, 王琦瑶上不了大阵仗, 抬不起大局面, 她不属于十里洋场中倾国倾城的交际花, 如陈白露、葛薇龙一般, 爽爽利利过一把梦幻泡影的生活。她是上海所有弄堂女儿的代表, 所以她是选美比赛的“三小姐”, 冠以“沪上淑媛”的名目, “这名字有着海上生明月的场景, 还是人海, 月是寻常人家月”。[4]

其次, 女性主义叙事在王安忆小说的创作中显现出一种普遍男弱女强的两性关系叙事模式, 解构了传统的男强女弱的性别秩序, 显现出女性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

在这部小说里, 主人公是王琦瑶, 故事围绕她的一生进行叙述, 从整体来说王琦瑶作为弄堂女儿的化身始终处于被高举的地位。虽然作者也揭露王琦瑶的弱点和她的市民气味, 譬如描写她如何自甘自愿当李主任的情人, 如何勾引毛毛娘舅, 如何同芳华正茂的女儿斗气, 但都是带着理解的温情笔调来叙述, 并且十分明显地显现出一个弱女子在大时代中的随遇而安。值得一提的是, 像王琦瑶似的女性, 行走在传统与现代间的一条路, 既区别于女权主义作家笔下的“出走的娜拉”, 投身革命事业或者现代化职业, 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在家相夫教子的瑞珏。她受过高等教育, 但她选择类似交际花的生活, 似乎屈身了, 似乎堕落了。

不过张爱玲在散文《谈女人》里说:“几千年来女人始终处于教化之外, 焉知她们不在那里徐图大举?”[5]屈从只是暂时的, 沉默是更激烈反抗的前兆, 王琦瑶是弄堂的女儿, 身上散发着这个都市特有的物质气息和欲望气息, 这是一个普通都市女性的平凡甚至平庸。这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作者自身的女性观, 王安忆所认同的女性是那种内心足够强大, 能强忍着压力面对生活的风云变幻, 而不从道德的圈子对这个女性进行品评。

二、“悲剧”的淡化

哲学家叔本华在揭示悲剧内涵时, 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悲剧, 其一是“极恶之人, 极其所有之能力, 以交构之者”;其二是“盲目的命运”;其三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 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6]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当推第三种悲剧, 用今天小说的语境解读, 也就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自然生成的悲剧, 包括意念悲剧、性格悲剧和心灵悲剧。

相比于白居易笔下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悲欢离合, 我们在审视小说《长恨歌》的时候, 会发现披盖在充满悲情意味名字下的这个故事似乎不是那么的感人肺腑, 让人唏嘘怅恨。可以说, 《长恨歌》所呈现的故事似乎刻意淡化了悲剧意味, 她的一生也将只是平凡的, 李主任的匆匆来去, 犹如惊鸿一瞥, 即便偶有波澜;同毛毛娘舅和老克腊产生的爱情, 面对岁月沧桑的洗礼, 同朴实的生活相比, 也变得无足轻重了。王琦瑶式的弄堂女儿有几分浪漫, 就有几分实际;有几分风光, 就有几分惨淡。王琦瑶的人生既不是意念悲剧, 又不是性格悲剧, 更不是心灵悲剧, 读完小说, 多的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共鸣。

王琦瑶最后在“碧落黄泉”一节里死于小流氓“长脚”的手下, 这也是长恨哀歌, 繁华一梦中少有的一次怪诞之美与忧郁之力。和这个死亡联系起来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和一个妇女老态的细颈脖。没有了“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严肃意味, 而留下了一种被轻侮的肮脏罪恶, 这把小说先前各种美好流丽的画面全部瓦解了, 这样的一种结尾处理是作者特意地反叛, 因为王安忆本来就要写一部别样的上海故事, 从一开始就表明了, 这是一个由“流言”编织而成的上海故事, 它是小“历史”。

此外, 不知道是否因为部分运用了文学经典《长恨歌》的名字和其中故事的意味, 作者在叙述王琦瑶的故事时, 时不时特意安排了伏笔, 例如主人公一出场有一处闲笔写道:“爬山虎的长寿也是长痛不息上面写满的是时间的字样, 日积月累的光阴的残骸, 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这是长痛不息的王琦瑶。”还有当王琦瑶逃难回到邬桥外婆家时, 外婆有这么一番心理活动:“外婆看着眼前的王琦瑶, 好像能看见四十年以后。她想这孩子的头没有开好, 开头错了, 再拗过来, 就难了。”如此的经营描写, 把王琦瑶的最后结局又推向了命运说。而这样的一种处理, 同样也淡化了小说的整体悲剧意味, 因为这不关乎王琦瑶在人生选择上的挣扎和抗争, 不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激愤。

三、结语

“张爱玲的人生观走在了两个极端之上, 一头是现实现刻中的具体可感, 另一头是人生奈何的虚无”。[7]王安忆试图在张爱玲影响的焦虑之外另辟蹊径, 《长恨歌》作为一种模仿中的创造可以无愧。但小说失却了艺术张力上的壮美和苍凉, 精致装帧的图卷虽然极繁复极华丽, 还是让人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

参考文献

[1]周蕾.现代性和叙事——女性的细节描述.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上海三联, 2008:268.

[2]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 2007:19.

[3]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 2007:30.

[4]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 2007:36.

[5]张爱玲.谈女人.色.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6]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二十讲.华夏出版社, 2009.

小说长恨歌作者 篇3

【关键词】《长恨歌》 思想内容 李、杨爱情

《长恨歌》是白居易早期创作的一首长篇歌行体诗。这是一首历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因迷恋女色,荒废国事而导致叛乱,几乎亡国的故事。诗中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当玄宗选中了杨贵妃后即沉醉于花红柳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皇帝从此不理朝政,这样的结果只能招来“渔阳顰鼓”的安史之乱,惊破了“霓裳羽衣曲”的幻梦!作品的第一部分点明了主题。这里显示出作者鲜明的爱与憎,对玄宗昏庸误国是一个严厉的鞭笞。第二部分写了逃亡中的玄宗无可奈何让人将杨贵妃缢死军前。玄宗不忍目睹,又救不得,只见贵妃的血泪合流。马嵬兵变、杨贵妃的缢死,给玄宗留下深刻的心理创伤。第三部分写出了玄宗对杨贵妃的情丝不断。不论在“蜀江水碧蜀山青”的逃亡路上,还是在“行宫见月”,“雨夜闻铃”的宫廷中,无不触景伤情,由此可见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至深。第四部分诗人以奇特的幻想写出了杨玉环的仙境幽思,从而更加说明了李、杨爱情的忠贞与专一。在这里诗人唱出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长恨歌》的思想内容是复杂的。他是作者思想复杂性的产物,其主旨在于揭露玄宗昏聩误国,沉醉于缠绵的爱情之中,以至于不理朝政,这是“安史之乱”的根源所在。但是诗人在鞭笞的同时又流露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惋惜与同情之情。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来描写李隆基的缠绵哀思,触景睹物、情丝不断,以及杨贵妃的仙境幽思。此时,诗人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以浪漫手法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诗人越是这样大肆渲染尽情抒写,也就越发地发人深思,引人联想。引导人们进一步地探究导致李、杨爱情的症结所在。李、杨爱情悲剧固然值得同情与惋惜,但这样的爱情是否值得歌颂呢,回答是否定的。如果说是人在这里歌颂了一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话,那么亦只能是一种借题发挥,用李、杨忠贞爱情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罢了。这正是这篇作品之所以具有巨大艺术魅力与感染力的原因。

一首《长恨歌》能够流传百世,成为千古绝唱,可见作者的艺术造诣至深。在本篇作品主题思想的开掘深度,以及艺术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有机结合,都别具一格。正是由于这样,才引起长久以来对《长恨歌》思想内容的许多不同观点。笔者认为,那种认为所谓“歌颂李、杨炽热爱情”的观点恐怕并不是作者真正意旨之所在。从白居易许多创作诗歌总的倾向来看,作者思想感情是积极向上的。例如,《卖炭翁》中就是直言不讳地对统治者进行批判,对广大劳苦大众(卖炭翁)报以无限的同情。而长恨歌是直接写皇帝与皇妃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社会情况下作者是不能过于直露的(但对玄宗昏庸误国的批判之情已有表露),只能用曲笔来反映。同时,这里也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他对李、杨爱情悲剧是报以怜悯与惋惜之情的,更主要是作者的借题发挥。

对于《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其中之一是“讽喻说”,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讽喻唐玄宗的贪色误国、荒淫无度。此种说法认为,不仅是作品的开头阶段,而且后面所描写的李、杨思念的双方表现也都是立足揭露,而且表现了唐明皇的至死也不觉悟;第二种说法是“爱情说”,就认为《长恨歌》歌颂的是李、杨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而没有对李、杨爱情的讽喻之意;第三种说法是“双重主题说”,指出《长恨歌》具有互相矛盾的两个主题,即既有讽喻,又有歌颂。讽喻的是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歌颂的是李、杨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在分析《长恨歌》的思想主题上,笔者的看法比较倾向于“双重主题说”。《长恨歌》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极其悲剧,作者一方面对李、杨生活荒淫放荡而招致祸乱,做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挚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因此说《长恨歌》的思想内容是复杂的,他是作者思想复杂性的产物。

关于怎样认识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态度,笔者认为应该从文艺作品的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两方面加以认识:从历史的真实角度上,李、杨之间是一种君王与后妃之爱,有他自己的本质属性。这样的爱情生活首先就表现出封建性与腐朽性。李、杨爱情的出发点是唐明皇的“重色”(根本谈不到有共同的理想)由“汉皇重色思倾国”的欣赏美色而发展到对杨妃的宠爱,而李、杨爱情的基础是共同的享乐生活“春从春游夜专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他们的享乐是建立在劳动人民血泪之上的。表现于李、杨爱情腐朽性、封建性的另一方面是杨家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样也就造成了政治的腐败“外戚专权”,“姊妹弟兄皆列士”,导致的直接恶果就是社会危机的产生与社会矛盾的爆发。李、杨爱情历史真实的第二方面是李、杨之间爱情又具有一定的强烈性和专一性,这是具有特色的帝王爱情。封建帝王一般有几千个良家美女,而李、杨之间的爱情是专一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一种进步的爱情观点,是能被民众所接受的。这里所谓的强烈性,似乎具有一些“爱情至上”的味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如果说这里写出了李、杨的荒淫误国,那么另一方面也就写出了也就写出了李隆基对杨贵妃情感的强烈性。从玄宗的晚年来看,玄宗虽无权,可物质上仍能得到满足。在爱情上另选美女亦是完全可办得到的,但是他却对杨妃日思夜想,痴情的派方士去寻找杨贵妃。

长恨歌 (王安忆小说)相关介绍 篇4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称作“三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本书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简析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作品目录

第一部

一、弄堂

二、流言

三、闺阁

四、鸽子

五、王琦瑶

六、片厂

七、开麦拉

八、照片

九、“沪上淑媛”

十、上海小姐

十一、三小姐

十二、程先生

十三、李主任

十四、爱丽丝公寓

十五、爱丽丝的告别

第二部

一、邬桥

二、外婆

三、阿二

四、阿二的心

五、上海

六、平安里

七、熟客

八、牌友

九、下午茶

十、围炉在话

十一、康明逊

十二、萨沙

十三、还有一个程先生

十四、分娩

十五、“昔人已乘黄鹤去”

十六、“此处空余黄鹤楼”

第三部

一、薇薇

二、薇薇的时代

三、薇薇的女朋友

四、薇薇的男朋友

五、舞会

六、旅游

七、圣诞节

八、婚礼

九、去美国

十、老克腊

十一、长脚

十二、祸起萧墙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 篇5

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我们谱写了一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旷世君主与一位家喻户晓的、倾国倾城的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

一、君王之恨――江山美人不可兼得。历史严正地告诉我们,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他任用贤相、整顿吏治、改善财政措施,进行军事体制变革,弘扬文学艺术,使唐王朝的经济达到了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所描绘的空前水平,是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天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玄宗在励精图治取得了这些成就以后,可以说拥有了国泰民安、四海清平的江山。此时的唐明皇觉得年华似水,人生太短,容不下太多的快乐。况且他还有些隐隐的寂寞,于是享乐主义的生活便来到了他的头脑中。此时天不遂人愿的事发生了,伴随玄宗十多年的爱妃――武慧妃离他而去。于是乎君王为填补爱情空缺,慰藉精神空虚,6l岁那年,宠爱上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纳入宫中封为贵妃。这对君王来说真可谓“鱼和熊掌,二者兼得”。从此之后枕着江山、抱着美人坐享天伦之乐了。此时的他彻底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不但“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而且“从此君王不早朝。”懒得上朝的玄宗就在他觉得贵妃尽日看不足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了。他呕心沥血创立的江山谈笑间灰飞烟灭。他费尽心机得到的美女在六军不发时无奈马前死。一代明皇,面对江山与美人,不说二者得兼。两全其美了,就是顾此失彼也可,可他偏偏是赔了“美人”,失了“江山”。这怎么不使君王长“恨”呢?

,二、贵妃之恨――红颜倾国奈何薄命。诗人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首先写出贵妃符合倾国的标准,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绝代佳人。正是因为这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便因有色而得宠。也是因为贵妃的美艳,使得君王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当世界其他万物都不存在,几乎倾尽自己所有心思、能力去讨好杨大美人。既册封她为贵妃,又想封她做皇后,只是因为朝野反对声音太强烈才没能实现。其次叙写了李杨爱情以悲剧收场的内在因素。那是因为安史之乱前唐玄宗的重色、求色,专心沉迷于贵妃的美色,不理朝政。从此他为贵妃敲羯鼓,贵妃为他承欢侍宴舞霓裳,“云鬓花颜金步摇”,可谓极尽娇艳妩媚之能事。他们从盛世恩爱到乱世患难,期间她挂上了贵妃的虚名也烙下了“红颜祸水”的罪名,更留下了“红颜祸围”的骂名;从华清池泡温泉辗转至马嵬坡生死离别,她见证过君王的无奈……无奈之下贵妃只能“花自飘零水自流”,含恨离开了人世。当然最令贵妃长恨的是她和君王的爱情从此只能“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了。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梦想如今被现实击得粉碎,变得遥不可及,这便是贵妃在九泉之下死不瞑目的饮恨!

三、诗人之恨――帝王贪色终酿国祸。要说诗人之恨,还得从白乐天写作该诗的背景说起,元和元年白居易在周至县尉任上。一次他和朋友史学家陈鸿(《长恨歌传》的作者)和郎讶王质夫游仙游寺时,偶然间谈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大家都感叹,并说如果这段爱情悲剧没有文才超群的人撰写下来将从史上消失。于是王质夫举酒到乐天面前说,你擅长写诗,而且感情很丰富,请写一首诗,怎么样?于是白居易就写下了《长恨歌》。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的评价是: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他明确指出《长恨歌》是表现男女相爱情怀的。因此他自己编辑时,将《长恨歌》归类为感伤诗。所谓的感伤诗就是那些“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可见《长恨歌》正是借李扬的爱情悲剧,抒发自己被感动的.内心“情理”。也就是说《长恨歌》是诗人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诗人的心绪就是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而《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涛人为失去相亲相知相爱之人而痛苦长恨。

诗人把一个尽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悲剧写成诗歌,除了要抒发自己与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还抒写了自己对这段感情的憾恨之情。旨在引发人们对悲剧原因的思考:李杨爱情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不言而喻――唐玄宗。悲剧的制造者终于成了悲剧的承受者。诗人也在反问:

“爱情的主角为何驾驭不了爱情的航向?”于是借前代帝妃的悲剧,发出了自己的呐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时将自己那“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痛苦与深情留在了文学史上,让后继的情男痴女为之悲叹不已。

四、读者之恨一君妃盟誓身不由己。自古帝王无真情,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有的妃子姓氏名谁帝王压根不知道。有的妃子一生连帝王之面都未曾谋过。更别奢谈与帝王产生轰轰烈烈的爱情了。但当李隆基遇见杨玉环,“上阳白发人”的残酷现实被打破,杨玉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李隆基使得杨家“姊妹兄弟皆列士”。杨家因生女而一门显赫,令人艳羡“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玉环被君王胜过潮水般的爱深深打动了,于是在七夕长生殿上,与明皇共誓,达成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约定。在我看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多么诚挚、多么深情、多么浪漫的誓词啊!唐玄宗如果只是一个寻常老百姓该多好!那他和杨玉环的故事可能真的比梁祝更加有感染力!遗憾的是,君妃的特殊身份安排他们背负了太沉重的是非舆论、千万吨重的道德谴责!“此恨绵绵无绝期。”大概不光是说君王在阳世的凄苦孤恨,贵妃离开人世的无奈含恨,也应是玄宗与贵妃身在皇室,身不由己的愤恨。各种恨相互交错,玄宗恨自己救不了爱妃,令她命丧黄泉。恨自己为什么会是君王,单纯就做对温饱夫妻该多好!恨与恨的纠结,自然没有了停止的日期,变成了无日无期的长恨。天妒良缘。“安史之乱”使得相爱的两人永远地阴阳相隔。《长恨歌》铺叙李杨二人相处时的种种美好,处死贵妃的残酷痛苦和君王掩面的无奈,以及君王对贵妃上天人地的找寻,失去爱人后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思念,随着故事层层推进,感情慢慢积蓄,到最后终于进发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呼喊。这一呼喊让我们读者深感惋惜:这段君王与贵妃的爱情史实倘若能经受历史的风雨那是多么地完美;这段君王与贵妃的爱情悲歌如果能冲破世俗的城墙那该多好;这段君王与贵妃缔造的爱情使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那就是爱的永恒!

重读《长恨歌》 篇6

写一篇小说的读书笔记,还是在刚看完的时候写比较有感觉吧。我看完王安忆的《长恨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时的感慨现下已经很模糊了,只依稀记得那天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到王琦瑶被“长脚”失手杀死让我唏嘘不已,不由地回想起王琦瑶丰富而多舛的一生。看一部不错的小说,就像在读人生的长卷。真的很佩服小说家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解读能力。仅仅是一篇读书笔记,也让我觉得无处下笔,因为想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也很难理得清那些重重叠叠的人物以及所发生的事情。《长恨歌》这部小说的读书笔记我不想从某个自己硬拉出来的角度或者硬立的论点来写,我想如果我写的很乱,那就让它乱吧。

说《长恨歌》是上海的现代史诗并不过分。因为作者通过女主人公四十年的情与爱来展开,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上海”这座经历了20世纪巨大变迁的都市,被独出心裁地置于王琦瑶夹缠一生的情欲历程中去呈现,点染出时而张扬、时而低落但却坚韧地潜伏于底层结构的现代都市气息。上海的史记,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女人的历史拼贴而成。而王琦瑶这个人物是有些传奇性的,她名列“上海小姐”,她的一生围绕了很多的男人,可谓是既坎坷又风光。坎坷的是她一生未嫁,过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风光是在旁人眼中的风光,她貌美非凡,举止端庄,她的家是平安里最能吸引年轻人、最热闹的地方。书中王琦瑶的出场是令人触目的,作者用了她最繁华的笔触,花费大量篇幅来描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等,然后姗姗来迟的王琦瑶从无数王琦瑶中出来了。看的时候我着实有些着急,心想着为什么主角迟迟未来。也许这就是文学言语的某些特性吧,让初来的看客着急又不忍跳过,让回味的读者反复咀嚼而意犹未尽。然而在故事的开头作者花费奢华笔墨的铺垫无疑是有目的的:衬托出王琦瑶是吸尽黄浦精华的结晶。

有人说《长恨歌》的世界是女性的,我却想多说说书中的男子们。在这部小说里,没有固定的男主角,但几乎每一个男人,都代表了一个时代。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围绕着王琦瑶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男人们。国民党要员李主任,是王琦瑶遭遇的开始,他的有权有势注定了王琦瑶一生的歪路。他圆了她的繁华梦,却让她闲置了青春,放弃了自由,失去了爱情。程先生是王琦瑶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男人,也是陪伴王琦瑶最久的一个,在王琦瑶在怀孕的时候,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是程先生一直默默地陪伴她、帮助她,但他始终进不了她的心,无论多么地付出与不求回报,依然只能痛苦的单相思,我认为这也是程先生和后来选择自杀结束自己悲剧一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琦瑶在外婆家休养时认识的阿二是我喜欢的一个角色,但是他只在那么一小短时间内出现了一小下,他用他的天真纯洁使王琦瑶沉寂如死灰的心复燃了起来。王琦瑶也象一面镜子照出了阿二的影子,让他从她身上发现了梦想。但是小说的后文再没有出现阿二,让我挺失望的,我以为他会是个铺垫,也许是他拯救了王琦瑶,但是《长恨歌》并不是出自十九世纪初期欧洲的那些浪漫主义作家之手,《长恨歌》自有它的现实性呵。

康明逊则给了王琦瑶一份不能负责任的爱 ,让她独自养大女儿 ,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他与她一样,“都不幸在同一个缺口上,那是无望看到满起来的日子的。”因此他们更懂得适者生存和保护自己。

后来,王琦瑶与“老克腊”的“忘年恋”更是一次错位的爱,在这场“恋爱”中,有怀旧癖的老克腊爱的其实是虚拟的王琦瑶,他把王琦瑶也看做是件上海滩的近代古董,因此他觉得她那样特别,这完全是一种虚拟的情爱,一个是精神上的需要,一个是肉体上的需要。双方都爱得不真实,双方又都要求自己表演得真实一些,因此注定是要分离的。

看到长脚的时候,觉得他真的挺魄力的,他的所做所为都不是一个没有魄力的男子所能做出来的,包括最后杀了王琦瑶。他为获得朋友的开心而要求埋单,一直以来“阔绰”地当“冤大头”,其实自己却是上海最底层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并且干着投机倒把的勾当,但是他的快乐很简单,他的追求他的目的都很简单,他只是要周围的人快乐,这样他自己就会很快乐。他在发愁的时候在难熬的时候只是躲在他自己的空间里,绝不给别人带去担忧和烦恼,当然其间要的不仅仅是面子,而是快乐,单纯的快乐。长脚喜欢跟王琦瑶聊天,因为他在她身上能找到知音,她使他觉得安宁,但是最后也因为财而杀死了她。

《长恨歌》中的男人们是懦弱胆小的,李主任潜逃后,王琦瑶平静地搬出爱丽丝公寓;王琦瑶怀孕后,康明逊胆小不敢承认,王琦瑶独自决定生下孩子„„但是从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王琦瑶在“恨”,也许她的内心里早就原谅了那些爱过她的男人们。

小说长恨歌作者 篇7

关键词:文化缺省,自译者,《金锁记》

翻译活动作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是对于两种文化的转化。特别是对于文学翻译来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价值。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其目标读者是原语读者,为提升交际效率或修辞效果,常使用文化缺省策略。文化缺省是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王东风)。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读者由原文读者变为异语读者,此时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消失,这就要求译者对于文化缺省进行必要的翻译补偿,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原文。将读者的同等反应作为翻译的最高境界不符合文化的规律,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客观地表明来自不同文化的读者不可能对同一文本做出相同的反应,翻译的功能之一是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蒙蔽(王东风)。对于自译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同时担负原文的创作者和翻译者的双重身份,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其对包含在原语和原语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极其了解,同时对于译语文化缺乏足够了解,在很多情况下意识不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文化缺省,以至于在自译过程中难以对文化因素进行有效的翻译补偿。

《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刻画了一个贪图名利的女子为获得金钱和地位而嫁给一个大家族的残疾少爷,最终由于自己的自私自利,逼疯了自己,也伤害了周围的人。此作在原作出版二十七年后由张爱玲自译为《The Golden Cangue》,但是,这部作品在海外并没有获得与在国内相同的欢迎度。《金锁记》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本文认为正是由于张爱玲在对《金锁记》的自译过程中,缺乏对文中文化缺省的足够意识,从而造成了文化缺失,使得海外读者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到小说中的精髓。

比如:

1.七巧道:“什么新派旧派?旧派无非排场大些,新派实惠些,一样还是娘家的晦气。”译为:

“New ways,old ways,what’s the difference?The old ways are more for show,the new ways more practical,the girl’s family is the loser anyway.”

在中国古代,女子嫁人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回了家,找到了归宿,称为“于归”。同样,对于娘家来说,嫁女儿即把辛苦养大的女儿嫁与他人,因此此处称之为“娘家的晦气”。此处,用“loser”一笔带过,很难体现七巧作为母亲的尖酸刻薄。

2.人呢,一代坏似一代,眼里哪儿还有天地君亲?译为:

“Each generation of your family is worse than the one before,no regard for heaven and earth and king and parent any more.”

天地君亲是古代中国人民祭祀的对象,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天地的感恩,君主的尊重和长辈的怀念,是中国社会传统道德的重要体现。此处“哪儿还有天地君亲”,体现出七巧对于姜家这个封建大家族浓浓的鄙视及指责。张爱玲仅仅翻译为简单的heaven,earth,king和parent,其中的内涵意义很难被异语读者了解。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对于文学作品,自译者大多接受的是原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对文化缺省的意识不够。在译者茫然无觉的情况下系统地影响他们的翻译。因此,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有必要对于其所做的文化缺省保持充分意识,并作出必要的翻译补充来提高作品的接受度。

参考文献

[1]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映——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映论[J].文化与翻译,1998.

[2]刘敬国,项东.译者的文化意识与翻译策略的选择——析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04).

[3]史云来,彭利元.文学作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04).

小说长恨歌作者 篇8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风浪渐起,整个中国社会生活裹挟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芸芸众生,鱼龙混杂,乘时随运,命各不同:其中弄潮好手,追波逐浪,得意非凡,占尽风光;也有恂恂懦夫,情惧没顶,手足无措,魂飞胆丧;更多的人则在短暂的疑惧、茫然之后,不得不投身于时代的浪潮中,以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奋力以进,自然也难免涛卷浪涌,千折百回,沉浮不定,上演了多少酸甜苦辣情味深长的人生悲喜剧!

小说《女人街》故事发生在本世纪初,一座现代化的滨城,一条小小的商业街,一爿小小的店铺,当越来越多的女人们主宰起了整条街的命运时,“无名街“而被人们冠以‘女人街“雅号。小说以一条女人街为大的总舞台,以“江湄、阿慧、秦阳光”等为主要人物代表的情感生活事业爱情的起伏跌宕为主线,结构自然而巧妙。小说以每个女性人物的活动轨迹为小的分舞台,秦阳光的温情善良,江湄的圆滑贪婪,阿慧的伶俐坚强,跃然纸上,时分时合,舒卷自如。在物欲横流的浪潮中,她们也会迷失自我堕入漩涡。她们虽然很平凡很渺小,却如花草般点缀了大千世界,生动了万态社会。

小说《女人街》的创作初衷,源于现实生活中文苏女士同一群自谋出路的女店主女商贩的密切接触。现实生活中她们都是下岗女工,尽管她们都经历着事业、家庭、爱情的爱恨纠葛,但始终不屈不挠地与命运进行抗争,追求着生命中那抹永远鲜亮的色彩。她们奋起的精神,顽强的韧性,朴实无华的美深深得感动了文苏女士。于是她选取了她们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通过她们对待亲情、友情、爱情的态度,折射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恶、丑。通过她们对价值的取向,探讨需求与欲求的关系。小说《女人街》的创作目的就是通过文学作品,告诉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欲求是无止境的,但是每个人,在心里面终归要有自己正确的价值取舍观“。

青岛市作协副主席、青岛文学原副主编,国家一级作家韩嘉川,对小说《女人街》如是评价:”从文本角度上说,这本小说,中国传统写作的基础,比较扎实。“

岛城文坛泰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即墨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年已八旬高龄的肖冰,对小说《女人街》的评价是:”高尔基曾经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这一关过不了,其他就更谈不上了,《女人街》这本小说,好就好在,文学语言优美,文学语言能站住脚。“

即墨市文联主席兰英杰,对《女人街》的评价“这在即墨文坛是一件大事,也希望我们即墨的有志文学青年向姜文苏学习,创作出更多更好反映时代反映即墨的优秀文学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教授张龙福,对小说的评价,

《女人街》的创作,既不乏深厚的社会生活,更富于作者炽热的心灵情感,这就保证了这部小说接地气,有灵魂,充满着生机和力量。这部小说较好地写出了世道人心。作者在对世道人心的抒写上确实颇为尽心用力,她既写出了世道的艰难复杂,也写出了人心的深微曲折,而且世道、人心互为因果,相互交融,令人信服。

小说的艺术表现颇有独到之处。长篇小说艺术表现的关键,一在人物塑造,二在结构安排。《女人街》里的几个主要女性人物平凡无奇,却又美丽深邃,她们各具个性,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女人街》的笔致多变,灵动自然,或清新流畅,或幽默泼辣,或曲折微妙,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慧心与才情。可贵的是作者并不逞才纵情,草率而为,相反,她是几易其稿,历时十年才终搁笔,说《女人街》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并不为过。作者的这种严谨负责的精神,在当今文坛上实在是令人备加敬重的。《女人街》虽是作者的长篇处女作,却已显其动人的风姿,可以相信,作者此后的创作会有更广阔而迷人的前景,我们期待着。

《中国书画界》杂志主编,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10余家主流媒体特约美术评论人,刘淑兰对《女人街》这样评价:“这是一本崇尚自由发展与时俱进,符合人生前进轨迹的小说,值得一读,在此推荐给读者,希望我们像秦阳光一样: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成为社会的可用之才,不分大小尽力而为,为社会分忧,为自己添喜!文苏女士虽然是业余作者,在构思上的巧妙完全超过了职业写手的能力,她以一颗善良的心,化苦难为推力,化磨难为动力,把《女人街》打造成城市里的一道靓丽风景,装饰了我们所栖身的城市,更也装饰了我们的梦。在此我代表许多的女性读者感谢她,她把女性的宽厚、善良、专情与努力都挖掘了出来,这是上乘的心灵鸡汤,希望大家也喜欢!

长恨歌 教案 篇9

长恨歌 教案

教 学 目 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5`熟读成诵《长恨歌》 重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

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白居易: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楫。卒年75岁。

四、诗歌朗诵,自由

五、诗歌分析: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恨是什么意思?恨什么?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皇之长恨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过渡,浪漫主义手法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皇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 ——叙事见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触景生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叙事见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杨女之长恨:“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主题:

一、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二、爱情说。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四、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根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英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化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 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此诗叙事详略适宜,舒卷自如。如“安史之乱”爆发,因不是重点所在,作者只以两句诗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作扼要的叙述交待,而对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则不惜笔墨,大肆铺叙。在宛转叙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感情,使这首叙事诗含带了浓郁的抒情成份。如“圣主朝朝暮暮情”、“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自不消举说,使诗中的一些景物描写,也渗透着沉甸甸的情感。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四句诗,描绘的是李隆基入川途中的景色,也融和着唐玄宗惨淡灰暗、寂寞凄伤的心情。又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是叙事,是写景,也是抒情。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总之,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长恨歌>教案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 难点: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âi)衣钿(diàn)千乘(shâng)钗擘(bò)马嵬(wãi)阑干(lán)绰约(chuò)

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师问: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生答: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师问: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生答: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师问: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生答: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理清情节结构

师问: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生答: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师问: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生甲: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

生乙: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生丙: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师问: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五、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师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上一篇:党员路线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钟爱相恋的爱情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