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恨歌》有感:红尘江山恨无垠

2024-10-23

读《长恨歌》有感:红尘江山恨无垠

读《长恨歌》有感:红尘江山恨无垠 篇1

国际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 2003级4班 李冠男

长恨何时尽,绵绵无绝期

——读《长恨歌》有感

看《长恨歌》,是要关了大灯的,打开床头的台灯,沉浸在有点昏黄所以格外温暖的灯光里,也沉浸在昏黄而温暖的文字里。

一直以来都不太喜欢上海,总觉得这个城市有种浮华而糜烂的气息,其实要是追究一下这种感觉从何而来,结论丝毫不会让人奇怪——安妮宝贝们的文字,以及无数的追随她们脚步的后来者,把一个好端端的城市糟蹋得好像只剩下了奢侈的物质享受和空洞无味的呻吟,而现在的人们,管这叫小资,并不遗余力地追求着它。

直到看到《长恨歌》。

我想我是在体验一个真正的上海吧,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温情脉脉的故事里的上海。从她的弄堂进入她隐秘的闺阁,看到她小女儿的内心。“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去拍小相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每次咀嚼这些句子,眼前都会浮现出相应的充满温情的画面。是的,温情,若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长恨歌》的文字,那便是温情。其实故事本身并不像叙述它的文字那么柔软,相反,有时我甚至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残酷,然而用柔软而平静的文字将它娓娓道来,就无端端地显得有点惊心动魄,像是如王琦瑶一般温润如玉的女子在微笑着和你交谈,却不时在你心上轻轻割上几刀,心不会大动干戈地疼,只有隐隐的痛,连那痛,都来得很温情,又不会让你觉得有一点突兀与不和谐。不得不承认作者对语言的把握是如此得心应手,运用是如此游刃有余,一字一句,带着江南潮湿温润的气息,细雨一般沁入心脾,让我久久不能自拔。就这样,我在这文字里体验着上海独有的味道,改变着我对这个城市的一贯印象。

我想,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是或曲折离奇或催人泪下的情节,不仅仅是或气势磅礴或别出心裁的结构,更不仅仅是或清新飘逸或华丽丰富的语言,好之所

以好,最主要应该在于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与众不同的气质,让读者的心灵随之震颤,随之经历感情的每一次最细微的波动,体会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章的精髓。当然,若能有传神贴切的文字,那么这体验的过程便会顺利轻松得多。《长恨歌》就是如此,我惊讶于作者的用婉约的字句,流畅的语调,不动声色地述说一个波澜不惊却又让人满怀惆怅的故事,一个上海女子王琦瑶的故事,一个变迁的时代的故事,也是一个繁华而落寂的上海的故事。作者频繁地使用排比,反复,一个个长长的句子水一般地流泻而出,汇成一个上海女子的心情。这心情是要细细品,慢慢嚼的,匆匆一瞥绝对不适合,只有一字一句揣摩,才能恍然顿悟出藏在它背后的天机。这无形中让阅读的速度慢了不少,然而却又使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文字共舞的乐趣。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一再提到《长恨歌》的语言,一方面是因为它给我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这个故事让我想要分析却无从下笔。我喜欢着它,感叹着它,却始终只能静静看着它发生结束,那是一个不属于我的时代,不属于我的经历,我只能感叹,感它的三春过后诸芳尽,叹它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于是我只能说它的语言,它的温情它的绵密它的细腻,如同书中的上海女子,如同这个故事最核心的气质。

《长恨歌》,长恨歌,真真让人唏嘘不已。读罢此书,我忽然有种冲动想要到上海去看看,看看王琦瑶们生活过的弄堂,走过的街道,小坐过的咖啡馆,一种亲近感,似乎在心中慢慢升腾。我或许再不能体会这个城市当年的风情,但我可以感受她今日的风采,想象如果王琦瑶活到如今,会不会又有点什么新的感悟,新的怅恨?

听黄浦江的潺潺流水声,外滩上吹过的风,是在一遍一遍低诉着那久远的长恨歌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上一篇:园本教研活动主题下一篇:2009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详尽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