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书信》教学设计

2024-05-19

第十一单元 《书信》教学设计(通用7篇)

第十一单元 《书信》教学设计 篇1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第十一单元 书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两篇主体课文是:《给家乡孩子的信》和《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有关书信的知识,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使学生了解边防战士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战士们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也使学生了解作者要表达的美好愿望,同时,让学生明白写信要表达真情实感。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到有关书信的知识,明白写信要表达真情实感。

3、练习写句子,先写想法再作解释。

4、了解关于书信的粗浅知识,学习写信的格式要求,写一封信。

5、讨论时注意围绕同一个议题发表意见,发挥小评委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到有关书信的知识,明白写信要表达真情实感。

解决重难点的办法:

1、通过读巴金爷爷的信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边防战士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战士们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要表达的美好愿望,同时,让学生明白写信要表达真情实感。

4、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 第1页

共7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教学效果达成率:

合格率:90%

优秀率:38% 课时教学课时:8-9课时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3、了解书信的格式。【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了解书信的格式。【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2、通过阅读巴金爷爷的信,体会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

3、能够抓住正文的重点,围绕中心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们会写信吗?想不想写信?今天我们学一封信,看看这封信中写了些什么?写信时要注意什么?

二、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 第2页

共7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1、自读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小声读课文,问:这是一封怎样的信?谁给谁写的?

2、你能根据这封回信猜猜来信中写的是什么?你从哪知道的?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3、从这封信中你觉得巴金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把自己理解到的有感情地读出来。

4、讨论理解巴金爷爷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体会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重点读这一部分。

5、结合课文内容。抄一抄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话。布置作业:

读课文,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板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

写信

巴金

孩子们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第二课时

― 第3页

共7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格式。

2、完成语文天地中的练习。

3、指导写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了巴金爷爷给家乡的孩子写的信,你知道了信中写了些什么,那么,你有没有注意到写信的格式呢?

二、结合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信封的格式。(1)、仔细观察《送往小木屋的信》,看看书信的格式。

(2)、结合“金钥匙”,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信纸和信封,边讲边示范。(3)、学生动手写信、写信封。老师检查、指导。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记字方法。(2)、抄写生字。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预习《送往小木屋的信》。板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

重点词

【教学目标】:

― 第4页

共7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1、认识3个生字,学会4个生字。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3、了解诗的结构,体会诗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教

具:投影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学会4个生字。

2、了解诗的结构,体会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任何一封信中都表达着自己的美好愿望,看看这首诗歌中的信中都写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读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诗歌,看看作者都给谁写信了?指名板书。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感

― 第5页

共7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情?

2、你对哪封信最感兴趣?用心读,说说信都中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1)指名回答,谈感受。重点体会“让我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知道信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诗歌。个别读、比赛读、分组读、齐读。

3、每封信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所以说写信时要用心去写,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诗。板书设计:

雏鸟妈妈

快回巢

蜜蜂

来采蜜

用心写信

小船

去航海

人与人间心灵的纽带

(真情)

变成春雨

连成森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2、完成语文天地D2、笔下生花。

3、指导写字。

― 第6页

共7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背诵诗歌。

二、你想给谁写信?写些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给亲戚、朋友写。

(2)、结合语文天地笔下生花,看看这些小朋友给谁写?你还想给谁写?写些什么?学生仿照课文编写诗。(展示学生作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抄写生字。布置作业:

1、写信。你愿意给谁写信,想说什么。请写下来,注意信的格式。

2、预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板书设计:

重点词

― 第7页

共7页 ―

第十一单元 《书信》教学设计 篇2

2全力推进, 在探究中生成。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明白, 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 新知让学生自己发现, 过程让学生自己参与, 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究, 规律让学生自己归纳,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探究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包装箱的不同方案使学生能发现表面积大小与长、宽、高的关系。2通过设计包装箱的不同方案使学生能解充分利用空间的实质, 并能运用。3体验设计包装箱问题的挑战性, 获得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设计包装箱的不同方案, 学生能理解充分利用空间的实质, 并能运用。体验设计包装箱问题的挑战性, 获得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电脑出示一组关于包装箱的图片, 最后定格在全部图片上。 )

师:如果你是包装箱的设计师, 在设计包装箱时候应考虑哪些问题? (预设:节省材料充分利用空间。 )

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设计师好吗? 老师就看看我们同学能不能做一个优秀的包装箱设计师。 (板书:设计包装箱)

(设计意图 : 托尔斯泰说 :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本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

二、探究生成, 得出规律1.明 确 目 标 , 初 步 探 究 。

1.明 确 目 标 , 初 步 探 究 。

电脑出示: 请为洗衣粉厂设计一个体积是12立方分米的长方体包装箱。 (长、宽、高都取整数) 师:哪位同学说说:要我们设计的包装箱有哪些要求? (预设:体积12立方分米, 长方体, 数值都用整数。 ) 师:请大家想一想, 你准备设计的包装箱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然后白纸上画出你设计的长方体的草图, 并标出数值。 (教师巡视, 了解情况。 )

2.探 索交 流 , 提 出 猜 想 。

结合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准备填写的表格。

师:谁来说说答案, 与我们分享一下他的设计方案。 (预设:四种设计方案,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出示四种方案的图形及相关数据。 ) 师:同学们真的很棒, 设计了4种方案, 谁来说一说这些数据是怎么出来的? (预设:把12写成3个数相乘的形式, 3个数字就分别是长宽高。 )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12=12×1×112=6×2×112=4×3×112=3×2×2。师 : 还有其他数据吗? 很好, 这4种方案都符合要求, 你认为这个厂的厂长会采用哪种方案呢? 为什么? (预设:第一种方案可以扛, 其他三种可以搬运, 第四种节约材料。 ) 师:有的同学认为第四种最节省材料, 到底是不是呢? 请同学们验证一下。

3.探 索 交 流 , 验 证 猜 想 。

电脑出示准备好长、宽、高数据的表格, 学生独立完成后并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 了解情况。

4.总 结 归 纳 , 发现规律 。

师:为什么数据是3、2、2的方案最节省材料呢? 观察有关数据, 然后小组讨论。学生独立观察, 然后小组交流统一小组观点, 形成结论。

师:请哪组同学与我们分享一下他们的结论。 (预设:1.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越小;2.长、宽、高的和越小表面积越小。 )

5.利 用 规律 , 巩 固 方 法 。

师:根据我们刚才使用的方法和发现规律快速完成下面作业。

电脑出示:设计一个体积是8立方分米的方体包装箱。 (要求:最节省材料, 长、宽、高都取整数。 )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 了解情况。

教师: 请哪位同学与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方案。讨论引导出:当长、宽、高相同时最接近, 表面积最小。

(设计意图 :由具体的情境引入 , 通过探究找规律 , 通过迁移求验证, 培养学生讨论、合作、共同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

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出示例题: (在叙述的同时, 电脑出示相关的图片。 ) 2008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 元旦就要到了。我县师生捐资购买了一些生活用品送给灾区学生, 其中牙膏已经装箱 (动画演示) , 一批香皂没有包装, 同学们能为这些香皂设计包装箱吗? 师:在设计之前, 你想了解哪些数据? (预设:香皂盒的长、宽、高是多少? ) 电脑出示相关的香皂盒数据。师:请同学们说一说, 你准备设计的包装箱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独立画出包装箱的草图, 并标出数据, 教师巡视。

交流设计情况:教师在学生回答时进行板书 (控制在4个方案以内, 力争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包装箱的长、宽、高数据分别是香皂盒对应数据的倍数;第二种有些数据是倍数的;第三种设计成正方体的) 。

小组讨论, 交流想法:教师:同学们设计了很多的方案, 下面请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同时电脑出示这个问题。从充分利用空间的角度看, 哪种设计好一些? 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 参与讨论, 了解情况。 (第三次小组讨论。 )

师:我们能不能设计出既充分利用空间, 又最节约材料的方案呢? 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师:今天我们设计了很多的包装箱, 在实际设计时, 我们还要考虑到包装箱的接头, 要多少块接头? 接头要多大呢? 都要考虑。今天交给大家一个课外作业。设计并做一个能包装10盒牙膏的包装盒, 下节课交流。

第十一单元 《书信》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教师基本的研究行为,涵盖甚广。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进行全面冷静的批判性思考,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修正、调整,使教学实践进入更优化的状态,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教研成果的表述形式,可以把教学反思这样界定: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现象批判性思维活动内容、过程与结果的文本化,是对教学实践研究中反思活动真实记录的写作文体。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结构

教学反思在结构上可分为标题、正文两部分。

1.标题。

教学反思的标题不是必须有的。如果把教学反思写在教案之后,作为“教后记”,就没必要拟标题。如果在教学实录基础上写教学反思,这是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相结合,也没必要另起标题。作为一篇独立的特殊文体呈现,且篇幅较长,则应拟定标题。其拟题方法与教研论文相同,即归纳、概括反思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开辟专栏“反思,教师科研的起点”,发表5篇教学反思文章,标题为:《从反思中学习反思》《追求真实的阅读》《实现知识发现中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不曾预约的精彩》《尝试着,发现着》。第一篇反思标题点明本文内容是谈反思活动中的体会;第二、三篇反思标题指出作者的教学观点;第四、五篇反思标题比较新颖,是用艺术化手法拟定标题。也有很多教学反思采用“内容加文种”办法拟标题,如《关于死记硬背的反思》《<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2.正文。

一般将正文分3个板块:

(1)背景。简要介绍与教学实例相关的材料,如,事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活动的目的、形式,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学的目标与重点、难点等。这部分内容要依需而定,很多教学反思作者觉得必要不大,也可以省略。

(2)教学事例描述。这部分内容写法与“案例”相同。要详细、具体、生动地描述事例的真实情境。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写出事件的过程,人物活动的典型细节。要注意详略得当,与反思关系紧密的,着重反思的行为、环节等,要详细写,其余的可以略写。

(3)反思与讨论。严格地说,教学反思实际上是研究日志的一种记录形式,但它不同于一般性的记录与白描,其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反思应是批判的、发散的。比如反思教学方法,可反思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此班学生和本节课内容,学生对于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否适应,选择、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什么策略等。反思教学程序,可以反思导入、教学推进、教学收束等环节是否衔接得恰到好处,哪些环节可以少花时间,哪些环节应多用些时间等。写好这部分的关键是用先进的理论对事件作审视与分析,要把理论与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联系起来,从多角度审视教学情境,既要从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又要用反思的结果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教学反思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1.把反思与行动结合起来。

教学反思强调批判性,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身行为或教学现象作思辨的层面上,要把教学反思延伸到教学行为的变化上。同样,写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做了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促进行为的矫正。西方研究者曾提出教学反思的框架:第一步,选择特定的问题;第二步,收集资料,形成问题框架;第三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对行动长、短期效果加以考虑;第四步,开始实施新的行动。后两步都着眼于行动的改进。

2.拓开反思的视界。

中小学教师在写教学反思时,常把视界框定在“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上。这样,仅仅把视点聚焦在技术层面,就使反思减弱了批判性,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应是对教师全部教学生活的审视。毕田增、赵敬春在《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中提出教师反思的7个视角:第一,回顾教师作为学生的自我经历来反思;第二,通过榜样教师来反思;第三,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回顾进行反思;第四,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第五,通过邀请同事、专家观察研究教师教学来反思;第六,通过阅读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第七,通过家长对学生的发展意见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开明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42 ~ 47页)

作为教师,除了教学反思外,还应有教育反思。教学活动毕竟是教育活动整体中的一部分,离开对教育整体的了解与研究,教学反思就因缺少与相关领域的联系而陷入困境。教育反思可结合某些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情境撰写。比如,一些经常发生的现象而自己并不全然了解;不断发生的问题与冲突;不断重复的经验而今天备感不舒服;学生中发生的问题须要用新理念去诠释。

3.突显反思的个性。

教学反思与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案例有相似之处。它们的对象相同,都是针对教学实践所作的内省式思考,都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直接目的,都要有教学情境描述和理性分析。但是,教学反思与它们有很大区别,如果不明了“区别”,则很容易把教学反思写成教学经验总结或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案例的主要区别有三方面:

表述方法不同。教学经验总结与教学案例虽对事例作理性加工,但只是粗加工,更注重情境描述,对成功的内因、外因,问题的症结,采取措施的依据等缺少深层次考虑。而上述问题恰是教学反思的重点,反思是伴随整个教学实践的监控、分析和问题解决进行的。它有情境描述,但这种描述是为“内省”提供凭借、交代背影的,最终落在批判性思考上。

对理论追求的力度不同。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案例都需要理论支持,但都不以建构理论体系为目的。这是共性。比较起来,对理论追求的力度以教学反思为最。比如,教学案例,重在提供真实的事实,虽有案例分析,但这只是提示性的,不求深刻、透彻。教学反思重在审视事例,它要努力谋求在广阔理论背景下解读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意义,不限于对具体问题的本身的了解,也不单凭经验去分析;它要用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它要在结论上强调理论的抽象。所以,教学反思更强烈地追求理论的支持。

表述形式不同。教学反思必须把“反思”作为一个大的板块,而且是主体板块。有的教学反思,甚至把事例描述与理性思考融在一起,很像学术小论文。教学经验总结与教学案例则不必如此表述,而且与教研论文有鲜明的区别。

(三)教学反思示例

尝试着,发现着

上虞市丰惠中学 蒋惠丽

一、教学准备(略)

二、过程描述(略)

三、反思和讨论

本节课的出发点是实践“发现教育”的理念。因此,问题的设计本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但回过头看,走的似乎仍然是“接受”式教学的老路。学生的回答基本没跳出我的预设,许多地方没有真正读出他们自己的东西。如果说有的话,大约就是最后快下课时,让学生们找最能触动他们内心的句子。大部分学生的目光都投向了“我忍受了十年的侮辱,固然我因为活下去,才积累了经验,才有机会写出它们;但我明白了一点:倘使人人都保持独立思考,不唯唯诺诺,说真话,信真理,那一切丑恶、虚假的东西一定会减少很多。活命哲学和姑息养奸不能说没有联系。以死抗争有时反能产生震撼灵魂的效果”。只是,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再作展开。要不然是很可以听一听学生们是怎么看待这样的文字,这才是他们自己的“发现”。

重新审视已经过去的这节课,会发现教学中有些东西已经跟自己的初衷渐行渐远了,甚至可以说很模糊了。作业本中许多学生谈了他们对郑振铎先生的尊敬。这正是大量时间花在把握郑先生形象上的结果,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另外,问题的设计缺少创造性,可供学生发挥的地方不多。学生的回答集中于筛选文章信息,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缺乏启示性,特别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从学生的反馈不难看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认识是有多种态度的,而对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可以读出自己个性的东西,但对共性的东西,其实有许多地方他们是不太懂的。如果一开始就质疑会如何呢?这个问题也曾考虑过,当时担心引入背景容易喧宾夺主就没有做。这也反映了我的不自信吧。好在虽然上了一节自以为失败的课,学生们还是各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甚至还推翻了我当初的设想。如李镇西老师所言,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什么,不是吗?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

二、教学随笔的写作

(一)教学随笔的内涵

随笔是随时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散文体裁。教学随笔就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表现研究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感受、体会,或用随笔的形式发表对教学的意见、见解。

教学随笔形式自由,有时像小品文,有时像日记,有时像杂文,有时像读书笔记或听课评课稿。教学随笔短小精悍,多则三两千字,少则百十字。作者把亲历中生成的点滴想法记下来,写清即可,所以,有人称教学随笔是教研表述的“轻骑兵”。教学随笔讲求时效,一旦由情境所触动,产生灵感,就必须迅速捕捉住,立即记下来,否则,时过境迁,无情境诱导,灵感不再现,或即回忆起来,也无原来的冲动,写不出原来的神韵。教学随笔内容不限,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写,大到教学思想,小到一丁点的感触,只要有想法,且想法有新意,都可以成为教学随想的素材。纵横捭阖,天南地北;大政方针,细微琐事,均可入文。

(二)教学随笔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1.多学多看多思。

没有随想就谈不到写“随笔”。随想产生在对教育教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之中。教师要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敏感人,养成留神观察、思考教育教学现象的习惯,多问“为什么”,多作由果及因的琢磨,多生发有灵性的念头。要成为执著的学习者,坚持不懈地吸吮新的教学理论。理论素养高了,对教学生活的感受就增强了。如果教师能用新奇的视角审视貌似平凡的生活,就一定能感受美、发现美,产生美的随想。

2.见微知著,平中见奇。

教学随笔主要特点是短小,一般不就大事大非发长篇大论。随机性、短小性决定教学随笔只选小的材料,即就微小的事,论倾向性、代表性问题。比如,河北抚宁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陈利国在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时对《鸟的天堂》一文中“不可计数”的“数”字读音产生想法。他发现,小学生词语手册都认为“不可计数”的“数”应读“shù”。作者认为“不可计数”的“数”应读作“shǔ”,于是写成了一篇不足七百字的教学随笔,谈得有理有据,观点鲜明,严谨精当,体现了“见微知著”。教学随笔要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所选的材料就必须典型,不能落俗套,不能平庸随俗。随笔只有“奇”而“新”才能诱人阅读。

3.掌握写作的技巧。

(1)标题。

教学随笔一般要有标题。标题讲究传神、有力、有趣,能激起他人关注。拟教学随笔标题的方法很多,主要依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和作者的风格。如果以议论教学问题为主,常把论点概括成短句或词组作标题,如《诗的节奏不容忽视》。如果以议论事件为主,则可把事件归结为标题,如《由猴子“捞月亮”想到的》。有的随笔为求新颖、有吸引力,常借修辞手法拟标题。如《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冷思考》《引导“上钩”》《我感冒了》《假如孩子是你的,你心疼吗》《老虎该不该打》。有的引用名言、警句、俗语作标题,也别有韵味,如《条条大道通罗马》《润物细无声》。

(2)恰当地使用表述方法。

教学随笔以叙事议事为主,因此,恰当地使用记叙、议论尤为重要。常见的表达形式有5种。其一,先叙后议。把记叙教学事件放在前边,记完事再集中议论。如果侧重记事,则详细记叙事件发展过程,并有细节描写,议论可简要些,点击到观点即可。如果侧重对教学现象发议论,则简叙现象,如同写小议论文。其二,先议后叙。开篇即阐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然后再记叙现象,现象是对观点的印证,是由观点联想到的。所以先议论,是因为作者的某种观点是自己长期认识的积淀,不吐不快,只有快吐才尽兴。记叙完例证后再回到话题上来,以简要议论作结。其三,议叙融合。在典型事例记叙中融入议论。这种写法要求作者选准议论点。要有感而发,在哪个环节有感触就在那里发议论,议论后继续记叙。有时,还可夹入少量的抒情语言。其四,多叙而少议。全文主要记一件难忘的触动最深的事,不作整段的议论,只是在记叙中用三言两言点化自己的观点。其五,多议而少叙。这种随笔就是一篇微型的论文。一般先交代背景,或引用原话,继而引发议论。这种写法多为阅读学习中受某一现象或文本中某些语言触动,生出感悟或见解,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于是,兴之所至,一挥而就。

(3)语言质朴、洗练。

教学随笔是随时随地随意的笔记小散文,不宜刻意雕琢,要尽量保持原滋原味。话不要多,语言力求生动、活泼、简练,使人短时间就读完,读后有快慰感、幽默感、收获感。

(三)教学随笔示例

刮刮老师的鼻子

湖北宜都实验小学胡文渊胡忠敏

前几天,听了一节很有意思的语文课,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课的老师为了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安排一个刮鼻子的游戏。为了让学生明白游戏的规则,老师邀请一个同学和他一起示范。那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里面有很多新鲜有趣的知识,老师合上书,让学生就课文的内容向老师提问,如果老师答不上来,按照游戏规则,学生就可以当众刮老师的鼻子。才一个回合,老师就有意败下阵来,老师一米七几的个儿,俯下身子把鼻子送到学生面前,一时间,全班哗然,老师的鼻子也可以让学生刮?看到老师乖乖送上来的鼻子,和老师合作的那位学生手足无措,怯怯地,不敢伸手,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那位同学终于轻轻地用手指擦了一下老师的鼻尖。

看到这时,我们不禁为上课的教师叫好,能让学生刮自己的鼻子的老师,在我们这个有着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家,在眼下很多人还在以老师镇不镇得住学生、学生怕不怕老师为标准评价教师的现实下,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有教育智慧。21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过程将转变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以人格平等为首要条件。只有把老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对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育行为。高高在上的家长式作风不利于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更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高效率的教育当然需要教师的威信,但这种威信不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等级差别上,不是因为和教师相比,学生是“天生的弱势群体”,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的威信,应该是源于学生对教师本人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的认同。师生之间的对话,更需要双方互相尊重。只有学生尊重自己的教师,才可能“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意义的“人”看时,以人为本的教育才会成为可能。

我不禁又想到一个“亲吻小猪”的故事……(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愿我们的老师、校长以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在自己教育智慧的支撑下,蹲下身来看学生的世界,更愿我们能培养出更多敢刮老师鼻子、敢让校长亲吻小猪、敢跟权威叫板的学生。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6期)

第十一单元 《书信》教学设计 篇4

9、《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2、抓住“穷”字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4、练习续写课文。

5、让每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板书课题《穷人》(齐读)

2、提出学习目标

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人格体会桑娜身上的高尚品质。(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可包含朗读、心得、人物评价、写诗、续写等)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心惊肉跳、忐忑不安、张罗、勉强、自作自受、寒风呼啸,汹涌澎湃、保佑、自言自语、寡妇、僵硬、蜷缩

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如:忐忑不安、自作自受、自言自语)我会流利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等)(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要求: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读重点句或段)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要读出桑娜内心的恐惧。

““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画着十字。”要读出对丈夫的担心。“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胖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正睡得香甜。”要读懂西蒙的艰难无奈,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要读出桑娜不安的心情。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恩,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恩,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要读出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

2、我会悟。(1)感悟文本。

生:我会用几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生:我会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生:我知道文中有五个人物。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西蒙寡妇 两个孩子

主要人物是桑娜和渔夫。

生:从第一段中,课我们看到一个画面。(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生: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生:课文中“心惊肉跳”这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

生: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第二节写了三层层意思。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指导朗读: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第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生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2)感悟写法

生: 我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的描写中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

生:我从桑娜和她丈夫的对话中学会了应用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师及时对学生展示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对重点给予点拨、疏导。(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谈感受。

生: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生:请完成下面练习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吃的是_____,菜_____鱼。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垂下来。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生: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2、展示创造性朗读。

分角色朗读桑娜与渔夫的对话。

三、激发知识冲突。(5分钟)理解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1、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1)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2)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穷人》。

2、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回家后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 上一课,我们初步学了《穷人》这篇课文。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2、提出学习目标

(1)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2)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国(展示可包含朗读、人物评价、续写等)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听写生字新词。

2、我会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我会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读重点句段)

2、我会悟。(1)感悟文本。

生:“穷人”物质上虽然贫穷,但精神上的富有。

生:我能理解桑娜夫妻决定收养孤儿的艰难。他们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的日子将何等的艰难。

生:“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很重要,我们可以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生: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要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生:对桑娜与西蒙两家贫穷生活的理解,应该结合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

生: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节,你们看出来了吗?(“身上盖着旧衣服”。)

生: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生::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生: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生:桑娜()把孩子抱回家。(毫不犹豫,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师:(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生: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生: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师: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生: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生:丈夫的“嗯,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

生: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熬)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2)感悟写法

生: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

生:课文通过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表达了穷人的高尚品质。

生: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 ⑴ 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⑵ 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⑶ 表示语意的跳跃。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⑷ 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这些用法,都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相机渗透。

教师及时对学生展示的知识进行梳理,对重难点进点拨、疏导。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谈感受。

生:是啊,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精神多么高尚呀。生:托尔斯泰爷爷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2、展示续写片段:

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我们的心。请大家展示自己的续写作品。

三、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1、展示收集的资料。

2、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2、引出课题。

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谁欺骗谁?为什么欺骗?怎么骗?

(2)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可包含朗读、心得、人物评价、写诗、续写等)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我会流利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读重点句或段)

2、我会悟。Ⅰ感悟文本。

①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② 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③ 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④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⑷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Ⅱ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教师及时对学生展示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对重点给予点拨、疏导。(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谈感受。

(1)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2)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2、展示创造性朗读。分角色朗读

三、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1、展示收集的资料。

2、搜集这样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1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播放《月光奏鸣曲》: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两个:唯一的(理解词语)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二、学习成果展示

1、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好好地读读课文)。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3、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⑴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的老妇人

⑵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4、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①我们怎学习写人的文章?

②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三、知识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顾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找出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⑴ 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躲到了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这时,老人对我说了什么?

(相机出示)“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聋了吗?为什么她要这样说?

(出示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灰心。老妇人给我“我”勇气和力量。)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的老妇人。

再读老妇人的话。

⑵ 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引说──(齐读句子):

(出示):“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

⑶ 你还找到了哪句?

(出示):“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喜滋滋的,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2、让我们再一起来读5~8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在鼓励我,催我上进。

⑴ 你有什么问题吗?

⑵ 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对我的变化,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

(出示词语):难以置信(理解):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我不在乎妹妹对我的评论了,我也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琴了,家里人对我的这一变化──难以置信。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出示词语)潜滋暗长(理解)

⑶ 有一次,她竟说──引说: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4)为什么我会忘记老人是一个聋子?为什么我会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3、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的老妇人(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4、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所有的话,都凝聚在他的琴声中,(相机出示12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感激、激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小结我在学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6、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通过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来表现个性。

4、小组展示续写或扩写的内容。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知识拓展延伸

1、理解老教授的话的真正含义以及对于“我”提高琴技的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领会文章的中心,最后理解课题的含义。

2、感受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试着仿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12*、《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①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②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2、提出学习目标

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人物身上的高尚品质。(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可包含朗读、心得、人物评价、写诗、续写等)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要求: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读重点句或段)

2、我会悟。感悟文本。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

⑴ 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⑵ 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⑶ 学生交流谈感受。

⑷ 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⑸ 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5、交流练笔。感悟写法

1、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2、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

如,第十四自然段“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与第七自然段“„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照应;第十五自然段“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与第五自然段“我对小精灵说:„我一个人在家,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照应;最后一段“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第十自然段“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照应。这样写,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教师及时对学生展示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对重点给予点拨、疏导。(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谈感受。

2、展示创造性朗读。

四、知识拓展延伸

1、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第十一单元 篇5

年级 高一

文件 high1 unit11.doc

标题 Unit 11

章节 第十一单元

关键词 内容

一、掌握本单元出现的单词和词组。

theatre, leader, value, remain, boyfriend, appear, electrical, neighbour, fun restaurant, successful, broadcast, success, society, anger, political, equipment, beauty, pop star, pop music, make fun of, think of, on the radio, make a record, no longer.

二、掌握本单元出现的日常交际用语。

Haven’t you heard of … ? That’s a good idea. You’d better…

I think you’d enjoy it. I’m afraid I’m not. Why not? Why don’t you?

三、本单元知识重点与难点分析

⒈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coming weekend. 他们在谈论这个周末怎么过。

coming在句中是形容词,作“即得到来的”或“正在到来的”解。the coming weekend = the weekend that is coming,指本周的周末(即将到来的周末),但the coming week = the week that is coming,指的是下周(即next week)例如:

They want to go the Great Wall the coming Sunday. 本周日他们想去游览长城。

What do they plan to do the coming month? 下个月他们计划做什么?

⒉ Haven’t you heard of him? 难道佻没有听说过他吗?

hear of作“听说”,“听到说起”解,例如:

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is kind of thing before? 你以前听说过这样的事吗?

I have heard of this person, but I don’t know him. 我听说过这个人,但不认识他。

如果后边接宾语从句,则不用of,例如:

I hear that some American students will come to study in our school next year. 我听说明年将有一些美国学生一我校来学习。

I hear that English teachers are badly needed in your school. 我听说你们学校非常需要英语老师。

hear from的意思是“收到……的来信”,例如:

Have you heard from your parents recently? 你最近收到父母的来信了吗?

I haven’t heard from them for a long time.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到他们的来信了。

⒊ I think you’d enjoy it. 我想你会喜欢它的。

You’d better hurry and buy a ticket then. 你最好赶快买一张票。

注意这个句子中的you’d都是缩略式,第一句的you’d是you would的缩略式,而第二句中的you’d是you had的缩略式。had better do sth最好做某事;had better not do sth最好不做某事。例如:

It’s cold outside. You’d better stay at home. 外边很冷,你最好待在家里。

You’d better not tell anyone about it. 你最好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We’d better hurry up, or we’ll be late for class. 我们最好快点,否则就迟到了。

⒋ He writes most of his songs himself. 他唱的大多数歌曲都是他本人写的。

himself是反身代词,在句中作同位语,强调和它同位关系的代词he,可放在句尾,也可放在he的后面。例如:

The doctor said so himself. (The doctor himself said so) 医生亲口这样说的。

Did you see the manager himself ? 你见到经理本人了吗?

by oneself意思是“独自”,“独立地”,相当于alone,例如:

Can you finish this work all by yourself ? 你能独自一人完成这项工作吗?

She dare not go out all by herself at night. 她晚上不敢独自一个外出。

⒌They broadcast a programme of his music last month on the radio. 上个月电台广播了他的一个音乐节目。

broadcast (broadcast, broadcast)可以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意思是“(用无线电或电视)广播,播送(节目)”,“发表广播演说”等。例如:

The CCTV broadcasts the news at seven in the evening. 中央电视台晚上7点广播新闻节目。

He will broadcast on current affairs on TV this evening. 今晚,他将在电视上发表时势广播演说。

The Prime Minister will broadcast this evening. 首相将于今晚发表广播演说。

The BBC broadcasts all over the world. 英国广播公司向全世界播送节目。

The concert will be broadcast on the radio and on TV. 这场音乐会将在电台和电视中播出。

broadcast还可用作名词,作“广播”,“广播节目”解,例如:

They are listening to the broadcast of a football match now. 他们现在正在收听足球比赛的广播。

⒍Song writers are no longer writers about the modern value of the USA… 歌曲作者不再写美国的现代价值观……

no longer (not … any longer) 作“不再”解,通常放在行为动词的前面,如果是”be”动词,则放在后面,例如:

Mary no longer lives here. (Mary does not live here any longer. ) 玛丽不住在这儿了。

He is no longer a football player now. (He isn’t a football player any longer now.) 他现在已不再是一名足球运动员了。

⒎Instead they are writing once more about things that are common for everyone…而他们现在再一次写常人常事……

once more (once again) 作“再一次”解,例如:

Will you please explain it to me once more/ again? 请你再给我解释一下好吗?

I’d like to go and see him once again/more. 我很想再去见他一次。

⒏Money was also thought to be important. 金钱也被认为是重要的(主题)。

think作“认为”解时,有时跟带不定式to be的复合结构,即“think … to be …认为…是”。这一结构中的to be常可省略。例如:

We all thought him (to be) the best singer in out school我们都认为他是我们学校唱歌唱得最好的。

I think her (to be) the most suitalble person for this job. 我认为她是最适合做这项工作的人。

Some people think him (to be) a possible future champion. 有些人认为他可能是未来的冠军。

He was thought (to be) the best singer in our school他被认为是我们学校最好的歌手。

She is thought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person for this job. 她被认为最适合做这项工作的人。

He is thought (to be) a possible future champion.

⒐During these years many young students were angry with society, so songs were often full of anger. 在那些岁月里,许多年青学生对社会愤愤不平,因此,歌曲里往往充满着怒气。

be angry with sb生某人的气,be angry at/about sth因……而生气,例如:

He was angry with himself for having made such a stupid mistake. 他因为犯了这么愚蠢的错误而在生自己的气。

Don’t be angry with me about it. 不要因这件事而生我的气。

She was very angry at being delayed. 他因被耽误了而生气。

⒑Politcal leaders were not well thought of and those songs often made fun of them. 人们对政治领袖的看法不好,那些歌曲经常取笑他们的。

(1)think well/ highly of sb/sth对……评价高,以……印象好。例如:

His work is highly thonght of by the critics. 他的作品深受评论家的推崇。(评论家们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I don’t think well of our new teacher. 我对我们新老师的印象不怎么好。

We all think highly of his research work in this field. 我们对他在这个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倍加赞赏。

(2)fun是不可数名词,意思是“娱乐,乐趣,玩笑,有趣的人或事”等,在本句中make fun of sb是“取笑/嘲笑某人”的意思。例如:

We had lots of fun at the Amusement Park today. 我们今天在游乐园玩得很高兴。

What fun it will be when we all go on holiday together. 我们大家一起去度假那可太有意思了。

It’s not much fun going to a party alone. 独自一个人去参加聚会没有什么意思。

It is not right to make fun of people who stammer. 取笑口吃的人是不对的。

Swimming in the sea is great fun. 在大海中游泳是件很有趣的事。

⒒ Once the home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 was Nashville, Tennessee, Now, however, the music has reached all pa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Los Angeles in the west to New York in the east. 美国乡村音乐的故乡是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而如今这种音乐已经传遍美国各地,从西部的洛杉机到东部的纽约。

注意:however和but的区别:

however在句中是用作副词,作“然而,但是,不过”解,用于言及既成事实时表示转折,通常用逗号分开,可以放在句首,也可以放在句中。例如:

His first response was to say no. Later, however, he changed his mind. 他最初的反应是不同意,但是后来他改变了主意。

I thonght those figures were correct. However, I have recently heard they were not. 我原以为那些数字是正确的,不过我最近听说那些数字并不正确。

We all tried our best. We lost the game, however. 我们都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不过我们还是输了。

but是连词,作“但是,然而”解,连接两个并列的分句。例如:

Tom went to the party, but his brosker didn’t. 汤姆去参加聚会了,但他的兄弟没去。

He doesn’t like music but his wife does. 他不喜欢音乐,可他妻子却很喜欢。

⒓Singers do not just come from the States but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乡村音乐的歌手不仅来自美国,而且来自世界各地。

句中的just作“仅仅”解,”not + just…but”意思是“不仅……而且……”,相当于”not only… but also…”。例如:

He is not just a teacher but a writer. (He is not only a teacher but also a writer. ) 他不仅是教师,而且还是作家。

She can not just sing but dance as well. 他不仅会唱歌,而且还会跳舞。

⒔Country music today remains much the same as before. 今天的乡村音乐仍然同过去的差不多完全一样。

remain (continue to be )作“保持(某种状态),仍旧是剩下,留待以后去看,去做”解。例如:

After the fire, very little remained of my house. 火灾过后,寒舍所剩无几。

Much remains to be done. 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you are right. 你是否正确,以后可见分晓。

Ten years later, his friend Tom became an angineer but he remained a worker. 十年后,他的朋友汤姆当上了工程师,而他仍旧是个工人。

第八册第十一单元备课 篇6

第十一单元:快与慢

单元说明:

本单元中有四篇记叙文,主要让学生感知“快”与“慢”的关系,让其了解“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的作用。解决“快”与“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有明确的目标(见《和时间赛跑》),应从主观上努力;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见《效率专家爸爸》,《欲速则不达》从反面说明,方法不当适得其反);三是坚持不懈(见《挑山工》)。让学生了解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

挑山工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2、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十一次敲门 篇7

等秘书小姐向经理通报后, 克里弗德静了静心, 提着手提包来到经理办公室门前, 轻轻地敲了两下门。“是克里弗德先生吗?”屋里传出问询声。“经理先生, 你好!我是克里弗德。”克里弗德慢慢地推开门。“抱歉, 克里弗德先生, 你能再敲一次门吗?”端坐在沙发转椅上的经理悠闲地注视着克里弗德, 表情有些冷淡。

经理先生的话虽令克里弗德有些疑惑, 但他并未多想, 关上门, 重新敲了两下, 然后推门走进去。“不, 克里弗德先生, 这次没有第一次好, 你能再来一次吗?”经理示意克里弗德出去重来。克里弗德重新敲门, 又一次。踏进房间, “先生, 这样可以吗?”“这样说话不好, 请再来一次。”经理答道。

克里弗德又一次走进去:“我是克里弗德, 见到你很高兴, 经理先生。”“请别这样。”经理依然淡淡道, “还得再来一次。”

克里弗德又作了一次尝试:“抱歉, 打扰你工作了。”这回差不多了, 如果你能再来一次会更好, 你能再试一次吗?”

当克里弗德第10次退出来时, 他内心的喜悦和憧憬已消失殆尽, 开始有些恼火, 心想, 进门打招呼哪有这么多讲究?这哪是招聘面试呀, 分明是在刁难戏弄人。

克里弗德生气地转身离开, 可刚走几步又停了下来。不行, 我不能就这样逃开, 即使瑞德公司不打算录用我, 也得听到他们当面对我说。于是, 克里弗德稍稍地舒了一口气, 第11次敲响了门。这次, 他得到的不是拒绝, 而是热烈欢迎的掌声。克里弗德没有想到, 第11次敲门, 叩开的竟是一扇成功之门。

原来, 瑞德公司此次是打算招聘一名市场调查员。而一名优秀的市场调查员, 不仅要具备学识素质, 更要具备耐心和毅力等心理素质。这11次敲门和问候就是考查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题。

上一篇:赞美祖国新时代文章下一篇:鱼山中心小学2011年冬季运动会比赛秩序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