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小学作文(精选8篇)
蒙古包小学作文 篇1
蒙古包,大家都听过,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蒙古包呢?下面让我来说说吧!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居住建筑,外形非常普通,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是由木棚,撑杆,包门,项圈,衬毡即皮绳和鬓绳等一些普通东西构成的。
蒙古包虽然不够城市的高楼大厦豪华,可是它易于拆装,随时可以“搬家。”而且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可以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光线也很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名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得失未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有多西北风。
在我的介绍下,你有没有想去内蒙古旅游啊?有没有想去享受蒙古包带来的生活呢?到了那里,当地人会招待你如国王一样!
这就是蒙古包,可以自由移动的民居。
蒙古包小学作文 篇2
容纳500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来自全区102个旗县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们齐声哼唱着,并跟随着台上中央民族歌舞团常任指挥娅伦·格日勒老师的示范,一遍又一遍打着节拍……这里是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合唱指挥培训班现场。
合唱在普及音乐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中有着重要意义。据悉,为推进中小学美育工作取得新发展,2016年内蒙古将举办全区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期间重点开展以“营造美育环境,唱响欢乐校园”为主题的全区中小学校园艺术合唱节。为了确保艺术节活动取得实效,切实加强音乐教育,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开展本次专项培训,提高音乐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特别是提升合唱指挥专业能力。
本次培训为期4天,主要包括合唱的基本内容与形式,合唱指挥的基础训练与基本技术,合唱指挥的理论、形式、技巧,合唱教学及指挥研讨课等多方面的内容。全区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约50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蒙古包小学作文 篇3
【关键词】 蒙古族民间美术;应用;中小学;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及理解显得尤为重要。蒙古族民间美术正逐渐淡出蒙古族儿童与青少年的生活及记忆,在美术课程中,学生通过理解蕴含着优秀艺术特色的蒙古族民间美术,可以引导他们对本民族民间艺术未知领域的探索,进而体验再创造的愉悦,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将蒙古族民间美术这一艺术形式应用于蒙古族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关于蒙古族民间美术
蒙古族民间美术源于蒙古民族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是蒙古族人民勤劳智慧的艺术结晶。蒙古族人民根据地域特色和风俗习惯,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原材料,精心雕琢,细心刻画,制成了形式多样的日用品,将艺术融于生活,创造了许多民间艺术瑰宝。
在国内,对于民间美术这一概念,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总结。例如,我国已故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论述中国民俗艺术时,将民间艺术粗分为六个大的类别,即,工艺、绘画、建筑、雕塑、舞乐、歌谣;从民间美术自身的特殊性出发,邓福星先生在《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依据功能学的意义将民间美术归结为六大的门类:供奉类、宅居类、服饰类、器用类、贴饰类、游艺类。[1]175
对蒙古族民间美术概念的界定,现有的少数几位研究专家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著名学者阿木尔巴图先生于1986年出版的《蒙古族民间美术》一书中,对于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传统民族特色、存在形式、表现语言等作了详实分析,将其分为民间图案、民间刺绣、民间雕刻、民间金属工艺、毡帐艺术、民间剪纸、民间宗教艺术[2]等,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先行研究资料;内蒙古师范大学乌力吉教授在《蒙古族民间美术及其发展现状》一文中,将蒙古族民间美术分类为:实用性民间美术,陈设、观赏性民间美术,带有精神寓意及民族标志的民间美术[3]等。
综上,蒙古族民间美术所呈现出的形式,是蒙古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意识观念的产物。无论是民间图案、民间剪纸、皮雕等艺术形式都表达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民间艺人或广大牧民在创作这些作品时,通常先从实用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对创作的物品进行审美上的刻画。因此,民间美术作品的诞生往往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结合的产物。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能从蒙古族发展历程中,发现和感知蒙古族的民俗信仰、生活习俗以及审美情趣等。就像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所阐述的:“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4]所谓共同的观念、认识和行为准则,正是在人民不断变换的生产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性及民族性。了解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形成及创造过程,对于提高当下蒙古族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文化认同感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蒙古族民间美术应用于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在人类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美术学科的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略显自由,且更富有创造性。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下,美术教育具有重视地方性民族文化特色与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的趋势。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鼓励教师在本地区文化背景下,开发美术课程资源,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创造能力。
(一)蒙古族民间美术应用于蒙古族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全球文化大融合、注重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将蒙古族民族文化与美术教育结合的探索与研究尤为重要。其价值与意义体现为以下两点:
1.有效的文化渗透
蒙古族民间美术存在于蒙古族儿童的日常生活,是蒙古族儿童生活经验的根基,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能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创造表现活动相连结。蒙古族民间美术应用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使学生在体验和感受蒙古族民间美术艺术魅力的同时,从身边的美术形式开始了解,逐渐拓展审美视野,并提高参与文化传承的积极主动性。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在蒙古族学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本民族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增强他们的艺术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艺术鉴赏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更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2.有效的文化传承
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民族情感、创造力是受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影响的,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必然与其他民族有所差异且具有独特性。将蒙古族民间美术应用于蒙古族中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树立民族自信心,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本民族文化,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拓展新的文化领域。因此,将蒙古族民间美术应用于学校美术教育可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二)民间美术应用于学校美术教育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民间美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的问题逐渐开始受到关注,成功地将民间美术应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也屡见不鲜。然而,在内蒙古地区,却缺少将蒙古族民间美术与蒙古族学校美术教育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不过,在全国范围内的一些较为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nlc202309020114
“蒲公英行动”是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成就未来”工程之一。“蒲公英行动”强调通过开发地域性文化和自然资源,并通过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为当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教学能力的骨干美术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美术课程的学习,使当地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与美术学习能力以及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认知与感悟能力。[5]“蒲公英行动”小组开展工作十余年来,他们结合当地民间美术形式,举办画展,开展相应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促进学生对于本土文化认知及身心全面发展上做出了贡献。对此案例,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并充分结合自身特点,使蒙古族民间美术更好地发挥其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和作用。
三、蒙古族民间美术应用于蒙古族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
随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蒙古族民间美术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将是值得学术界不断讨论并认真实践的课题。对于蒙古族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艰巨而又长远的任务。
基于教育部下发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学习的方式、材料形式要丰富多样,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6]。因此,对蒙古族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内容的设定,需要来自蒙古族民间艺人与民族学校研究人员的全面协调、研讨。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具有典型性,又要有可适性。对于蒙古族民间美术应用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设计要做到科学分析蒙古族民间美术引进美术课程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考虑它是否具有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是否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可根据当地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另一方面,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
综上,蒙古族民间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及课程设计的原则应符合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要符合其年龄特点。2.注重美术学科课程特点,进而选择美术课程内容。3.注意民间美术课程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及可操作性。4.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著名艺术心理学教授罗恩菲德这样写道:“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已达成。”[7]应用蒙古族民间美术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民间艺人、艺术家,而是通过借助地域特点、民族元素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从而激发他们感知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及动手能力等。蒙古族民间美术长期扎根于基层人民生活中,作品中除了传达个人单纯的情感以外,更多的是给予人们产生心理共鸣的启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蒙古族民间美术与蒙古族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是长期的、通过文化的渗透达到完善人格、实现全面教育的过程。
四、结语
本研究是笔者基于对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初步整理,并将其应用于蒙古族学校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及实际调研的成熟,下一步将在蒙古族学校展开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力图通过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使用,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本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并在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感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
[2]阿木尔巴图.蒙古族民间美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3]乌力吉.蒙古族民间美术及其发展现状[J].美术观察,2011(04).
[4]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5]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游内蒙古小学六年级作文 篇4
假期中,我有幸跟妈妈去内蒙古游玩。路上,妈妈给我讲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事迹。妈妈还说,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很有特点。
终于,经过一路颠簸,内蒙古草原到了。远远望去,一碧千里、无边无际。成群的牛羊在大草原上奔跑,想是给大草原镶嵌上了颗颗钻石。
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来到几十里外欢迎我们,一路上,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我们来到蒙古包。蒙古包内有各种各样的`高尔夫球杆,说明蒙古族人民平时很喜欢打高尔夫。
我发现蒙古族人民的一幅很有特点,无论男女老少,都穿一件宽松的袍子,中间束以腰带,男子则头戴深色礼帽,脚穿长及膝盖的长筒靴,女子则以红、蓝色布包头,盛装时戴用金银点缀的冠。
不知不觉中,中午到了。本来还想再玩一下,可是肚子却不争气的叫起来。蒙古族人民热情地端来了准备好的一盘手抓羊肉和一只烤全羊,还有奶茶……有些食物是我见都没有见过的,比如奶茶,喝起来有奶的浓香,茶的清香,真叫人回味无穷。
吃过饭,我还想出去玩,可是脚却不由自主的动不了了。热情的蒙古族人民拉来了牛车。我坐了上去,一路上我见到了水的轻柔,小丘的绵延,天地相接,美丽极了。
内蒙古游记的小学生作文500字 篇5
海曙外国语学校 张淘
暑假,我去了内蒙古。我本能的想起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是不是真的呢?请你们和我一起目睹那里的美景吧!
迈入大草原,我仿佛进入了大自然的怀抱。那里的草有时高有时低,风一吹,成群的牛羊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还有几个蒙古人骑着马在草原上比赛,人与自然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步入沙漠,我仿佛进入了金黄的世界。一个个沙丘,犹如骆驼的驼峰。一个个沙坑里,生长着许多仙人掌。仙人掌身上的刺好似一根根绣花针,长满了全身。还有一些非常奇特又叫不出名字的植物。
走入森林,我仿佛进入了树木的世界,茂密的枝叶交错在一起,为我们遮挡阳光。我们身处绿色的世界,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在尽情地飞翔。
我爱内蒙古,我更爱大自然的美丽!
蒙古包的作文 篇6
蒙古包虽然不像徽派建筑那样有名,也不像苏州园林那样美丽,但它依然保存着自己民族独有的特色。保存着蒙古族的民族传统。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民的日常居住地,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器,包门小。朝南或者朝东南。在古时候,它还有好几个别名,分别是“穹庐、毡帐还有毡房。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最大有蒙古包约可容纳600人,最小的蒙古包大约可以容纳20人。
蒙古包的.架设非常简单。一般是搭建在风水好、水草适宜的地方。先根据蒙古包的大小画一个圈,然后就可以按照这个圈的大小进行搭建。蒙古包搭好后,人们便开始装饰蒙古包的内部。铺上厚厚的地毯,放上一两张既舒适又漂亮的小床,四周再挂上镜框和各种美观的装饰。现在一些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给蒙古包增添了许多色彩。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便内部面积确很大。它不但采光条件好,而且不怕风吹雨打,冬暖夏凉。
蒙古包小学作文 篇7
关键词:小学阶段,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
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集中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风俗演变, 并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传统。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中一再强调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在这一方面基于民族节日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由于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对与民族节日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晚, 发展时间短, 因而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问题, 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民族节日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对于我国民族地区小学阶段教育以及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阶段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意义
(一) 有利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
民族节日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的根据, 属于地区性的自我资源, 蕴含这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 其中包括民间民俗文化、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等等。其不仅具有传统性、历史性, 还具有地方性和传承性, 每一种民族节日文化都有其深厚的内涵和价值。
多数地方的民族节日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 例如内蒙古巴林右旗地区的祭敖包是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其中包含了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每个地区都有其相应的民族文化气质, 可从中借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进行文化瑰宝的深入挖掘。小学阶段教育应当通过民族节日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使得小学阶段学生更加贴民族近生活, 走进民族生活, 了解民族生活。民族节日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将传统民族概念、人文精神思想结合起来, 使得学生积极主动投入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承中。此外, 对民族节日文化资源在小学阶段合理利用, 能够使得学生更加了解本民族的生活、社会、文化、情感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学校小学阶段教育的迅速发展。
(二) 有利于小学阶段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民族节日文化小学阶段教育属于教学体系中一个多元化教育, 其操作性强、学科跨度大, 是一门有内涵、值得深入的课程。小学阶段现代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决定了基于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化教育势在必行。在地方不仅要开展民族节日文化小学阶段教育, 还应当让学生对风土人情、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进行了解和认识, 对本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和对多元化小学阶段人才进行培养, 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民族节日文化小学阶段校本课程开发, 必须将民族节日文化渗透进去, 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民间小学阶段的民族节日文化情怀以及认同感。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 特别是当今社会到处充斥着视觉文化, 学生也对刺激、商业、娱乐性的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非常感兴趣, 却对自己家乡的民族文化采取鄙视或者漠视的态度。在对内蒙古巴林右旗地区十四所小学的问卷调查中, 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的小学生不到30%, 对蒙古族传统文化毫无兴趣的小学生超过了50%。大部分小学阶段学生并没有对珍贵的民族节日文化素材感兴趣, 而是采取漠视, 甚至鄙视的态度, 忽略民族地区别样的特色与风情。所以, 应当对学生进行民族节日文化的认同感的培养, 积极开发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 以此提升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的情怀和认同感。
二、小学阶段民族节日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对策
(一) 完善小学阶段特色教育
学校小学阶段要有其自身的特点, 就要对小学阶段课程进行完善, 对民族节日文化小学阶段的教育资源进行引入。开设民族节日文化小学阶段的校本课程, 要把学校作为根本, 实行特色教育。在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在小学阶段进行教育实践中, 归并原有的小学阶段活动以及兴趣小组之类的分散型课程, 归纳为内容构架、课程目标合并的课程。在课程中将民族节日文化小学阶段内容和课程加入其中, 保证小学阶段教育的资源条件得到充实和充分的利用以及获取。使得学校特色得到凸显, 使得民族节日文化小学阶段资源成为地方和国家的特色性小学阶段教育。
通过本地区的民族节日文化小学阶段资源, 学校对课程进行开发, 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学校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的提高, 并且能够发展、传承、保护地方民族文化。通过对民族节日文化小学阶段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 研究其在某种程度上, 跨越空间和时间, 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和深刻含义, 这就需要对生活进行大量的积累。通过民族节日文化小学阶段的学习, 使得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得到培养, 使得小学阶段学生的艺术情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了解民族节日文化的艺术、贴近感受民族节日文化艺术, 使得学生在当地民族文化背景下, 学习民族节日文化。
(二) 完善开发机制
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高考应试教育机制的完善, 首先需要改革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应明确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在教授学生掌握小学阶段文化、技能, 培养文化素质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而不是单纯将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当作为一项表面工程。其次, 在进行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应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
(三) 提高重视程度
小学学校需提高对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 学校方面应适当地增加民族节日文化校本开发课程, 并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为开发教师提供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对于教师而言, 在开发过程中应对学生负责, 而不是抱着混时间、敷衍了事的态度, 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民族文化的学习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开发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 深入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作用, 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例如蒙古族传统的马奶节, 在这一传统节日中, 牧民们为祈福吉祥安康, 在秋季收获之际举办盛大地集会, 以马奶为名, 一方面是象征洁白纯净, 另方面是为提醒后人不要忘记草原民族与马的深厚感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教师要找准切入点, 让学生真正能够从校本课程中学习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四) 加大投入
民族地区应加大对于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力与物力投入, 置备齐全民族节日文化校本开发教学中所需的工具、设备, 加快各类基础教学设施建设,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活动, 为教师教学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并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 通过经验分享、方法总结, 实现共同提高与进步。此外, 学校还可为教师设置专项发展基金, 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自我深造, 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
(五)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认识学习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的作用与意义。对于学习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这部分学生充分认识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中的民族文化魅力与深刻内涵, 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对于对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 教师应先让这部分学生充分了解学习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 以及学好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应有的正确心态, 逐步纠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结语
小学阶段民族节日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 有利于小学生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培养。在开发民族节日文化校本课程中, 应深入挖掘民族节日文化的教育内涵, 提高重视度、加大课程开发投入。同时, 小学阶段民族节日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必须与时俱进, 顺应我国社会和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 不断创新和探索开发路径。
参考文献
[1]裴艳超, 施晶晖.小学阶段民族节日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亚太教育, 2015, (14) .
[2]马志颖.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如合亚木·海排提.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6.
[4]王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10) .
[5]邵忠祥.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 2012, (4) .
蒙古包小学作文 篇8
关键词:蒙古语文;阅读;朗读;默读;
正因为阅读评价方面的误导,致使阅读教学偏重语言的理解,教师大搞繁琐的课文内容情节分析讲解,一问一答,到文中去摘词找句,把完好的课文拆的支离破碎。为了迎合期中、期末考试,把完整的语言材料分为若干知识点,进行类似数理学科的习题式训练。因此,一篇课文学完了,学生连课文都没读熟,字也没有很好地认,很好地写,好的语段反复诵读积累和运用根本谈不上。这种状况与新课程的要求有着很大差距。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其后面学段(如初中)语文教学和质量,学生升入初中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书读得不快,话说的不通,文写的不顺,字写的不好。这种情况与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评价的错误导向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作为蒙语文教学基础的阅读教学的评价,必须进行彻底改革。
(1)阅读评价要重综合
小学蒙古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由认读、理解、鉴赏、记忆、迁移和速读能力构成的系列语文能力,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构成阅读能力的结构中,以理解能力为核心,以鉴赏能力为升华。
此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蒙古语文同样非常重视“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专门编写了与各年级语文课本相对应的“语文阅读课本”。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文、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强调阅读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并鼓励创新。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这些要求,对于小学蒙古语文的朗读同样是适用的。
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采取抽签的方式,任意抽查学过的所有课文的朗读情况,以督促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加强朗读训练,反映学生平时识字、熟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低年级。中、高年级最好从课外书刊上选择没接触过的短文,略作准备即进行测试,这种方式不但能考察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文体情况,更能客观地测出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声音语句表达理解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强调朗读评价应加强平日课内、课外诵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小学蒙古语文同样存在如何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问题,尽管蒙语文教学历来也很重视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诵读评价的一些主张对蒙语文的诵读还是很有价值的。课内以平时课上学习每一篇课文为主,采用“观察记录法”。如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根据学段的不同有不同的评价目标和标准: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要读正确、读通顺;细读课文,理解、领悟、积累语言,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品读课文,运用语言,要读出自己的感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朗读练习与评价的过程,使朗读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手段和目的。可以先引导理解体会语言文字,再试读评价是否表达出感情、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好,然后组织学生自己练习读,最后自评或小组合作互相评价,及时观察记录评价的结果,学期末总结。学生两次参与评价,表达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把朗读贯穿于每篇课文学习的过程之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朗读的技能。
“默读即不出声的读,是指在言语器官的发音被控制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视觉器官对文字材料的感知并经过思维活动所进行的阅读,是一种眼脑直映的阅读。”
它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其特点是速度快,理解深,运用广。小学蒙古语文阅读教学所要培养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与汉语文一样,主要指的就是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
评价默读方法。应根据各学段目标,看学生默读时是否眼脑并用,即边读边想;即默读时动手用红蓝铅笔在书上做标记、编写提纲、写读书笔记等。平时课上注意观察,课后布置学生练习,把随时观察到的学生默读的情况和课后家长观察的情况记录下来,以便进行分析、比较,在发展变化中正确评价学生默读的成绩。
评价默读速度。默读速度直接决定着阅读效率。一些学校的经验表明,小学生经过较严格的训练,毕业时,不论是每分钟的阅读字数,还是复述内容都会比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有很大的变化。可见默读训练有多么重要。要促使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默读训练,必须加强默读速度和效率的测试和评价。测试默读速度和效率,一般的方法是先择适合年级水平而又从未读过的文字材料,采取限定字数,计时间或限定时间计字数的方式默读,读后复述内容或回答问题,测试记忆和理解程度,再计算每分钟所读字数,综合评价默读效率的高低。
评价默读效果。在低学段,主要看学生默读时是否消除了指读、唇读、喉读这些潜在的发音现象。因为只有彻底消除了这些发声读的潜在表现,才算真正掌握了“眼脑直映”的默读技能,才是和有声视读划清了界限,从真正意义上学会了默读。这主要靠课上教师观察、学生同桌或小组互察、互评。中高学段,主要看学生在默读中获取书面语言意义的悟性,基本方式是阅读短文或语段,根据内容、思想,从中提取指定意义的语言材料,指出表达顺序,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等,以此评价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阅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评价阅读思考的准确性、深刻性。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评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式,但很难测定学生阅读时是否采取的是默读,所以测试学生的默读效果只用这种方式是不够的。
评价默读习惯。看学生是否养成默读时精力集中,边读边记的好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必须在平日课上、课下,教师和家长注意观察,并随时记录,待期末总评。
(3)结语
【蒙古包小学作文】推荐阅读:
游内蒙古大草原小学生作文06-06
内蒙古包头中考作文09-04
传统蒙古包08-30
内蒙古中小学资源库01-11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作文07-30
蒙古包设计的时空观09-15
内蒙古高考零分作文:举手之劳11-13
《蒙古秘史》与蒙古族的酒文化12-19
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论文01-11
蒙古舞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