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精选8篇)
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黄继光》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胜利,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的事。
1.认识“役、屡”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黄继光舍身堵枪口的英雄气概。
4.查找资料,了解其他英雄人物故事,和同学交流。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简介时代背景和人物。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战役(yì)屡(lǚ)次 摧(cuī)毁
3.自由读文,读通语句。小组轮流读,互相点评。
4.说说课文写了黄继光的一件什么事。(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胜利,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的事。)
5.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即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
先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第1~2自然段);接着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第3~6自然段);再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第7~11自然段);最后写战斗取得了胜利(第12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黄继光是一位怎样的战士?把感受深的地方用“ ”画出来,做简单标注。
2.小组交流,读一读感受深的句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3.集体交流,小组汇报。
(1)预设1:英勇献身。
抓住“匍匐、爬、站起、举起、晕倒、又站起、扑上去、堵住”等词语,体会英雄的顽强与勇敢。
理解:“匍匐”是什么意思?(身体贴着地面爬行。)从“匍匐”这一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炮火的猛烈和冲向火力点的艰难。)
出示句子: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令人感动啊!
所以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句子: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过渡:面对死亡,黄继光毫不畏惧,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为这次战斗铺平道路。
预设2:主动请战。
交流中,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句话中能感受到任务的艰巨?“屡次”说明了什么?
(“屡次”说明多次突击都没有成功,突出了任务的艰巨。)
对比句子:A.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B.战士们的突击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预设3:占领高地。
对比句子:A.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B.战士们猛虎一样冲上去,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2)黄继光主动请战、爬向火力点、投掷手雷、勇堵枪口这几个事件表现了黄继光的什么品质?(不怕牺牲,勇于献身。)
(3)补充资料:黄继光的事迹是十分感人的,他壮烈牺牲的场面让人难忘。有资料介绍,就在黄继光牺牲后,指导员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他那结实、坚强的身躯仍扑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抓住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堵着敌人的枪口。在火力点前,留下一条深深的10米长的血印。看到这一切,所有人都流出了热泪,指导员抱起黄继光,紧紧搂在怀里,失声痛哭。
4.体会细节描写的句子。
(1)动作描写: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堵等。
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把子弹比作冰雹、暴风雨,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丝毫没有退缩,更加突出了他的英勇顽强。
(3)联系上下文体会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表现了黄继光的顽强意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5.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或短语。
轰鸣 屡次 匍匐前进 像冰雹一样 闪闪发光 火舌 猛扑
像海涛一样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假如你现在就站在他的烈士墓前,想想过去,看看今天,心里一定有好多的话要说。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黄继光
爱国主义
国际主义
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感受深的句子谈体会,在自读自悟中体会英雄气概。课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感悟,增加这场战役在学生心中的立体感,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拓展阅读其他英雄故事。
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 篇2
一、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讲到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 我们首先得回到一个大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教”。“为什么教”是教学目标系列, 从大的方面思考回答:我们要“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培养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只有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切实帮助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自由社会的建设者, 我们的教育才有了正当的价值追求。”从学科的方面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开设历史课?初中历史课程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 版) 》做了较好的回答, 历史课程有四个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简单地说历史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人文学科。换言之, 记住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一些历史基本知识, 不是初中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 也不是我们确立一节历史课教学目标的本质追求。我们应该“从学科育人的价值来衡量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历史教育目的。”
但是, 在实际教学目标确定时我们却很少去思考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而且, 历史课标对每一节课的课程内容只是作了一般的、最基本的规定, 并且所使用的动词比较抽象, 需要教师用心地去思考, 构建一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 关于本课教学内容历史课标只作了如下描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如果教师不对课标要求用心挖掘, 极易使这一节课就停留在掌握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个孤单的历史事件。这样必将使本节历史课成为简单的知识传授型的历史课, 而缺乏历史课的“灵魂”。
其实, 细细品味课标关于这一内容的规定, 并不排斥对这两个事件进行深挖: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时中国与外国和平交往的一面, 而戚继光抗倭体现了明朝时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一面。史鉴功能是历史教育本身具有的价值之一, 我们不应仅是了解过去的历史, 更应该从历史长河中找到一些可供现代人借鉴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感受郑和的探险精神和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联系当今中国面临的外交局面, 体会中国走和平崛起的决心, 同时也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教学目标是一节历史课的灵魂, 它是一节历史课的方向, 其设定是否合理、恰当决定了一堂历史课的有效程度。目标偏离了, 或是不恰当, 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再精彩, 也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因此,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二、设计纲领性的核心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提出的三维目标为学生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思路。但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实施让老师们很难操作, 它往往让老师们教学时面面俱到。因此, 每节历史课应该有起引领作用的核心目标, 围绕核心目标老师再设计一课的纲领性问题, 课堂教学就好操作多了。上海著名历史特级教师包启昌提出的“一堂课一个中心”、上海特级教师李惠军提出的“一课一灵魂”, 其实质就是要老师们抓住一堂课的核心目标来设计教学。只有抓住核心目标, 设计纲领性的核心问题, 才能让教师明白一堂历史课最主要的教学任务, 也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例如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刚开始笔者设计了六个问题让学生带问自主阅读历史教材。这六个问题面面俱到, 太多太杂, 学生阅读思考起来都十分困难。经过一番思考后, 笔者将六个问题改为两个问题:①请说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概况 (时间、次数、船队规模、到达哪些地方) 。你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②请讲一讲戚继光为什么要抗击倭寇?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两个问题让学生一眼就明白,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两个人:郑和与戚继光;了解两件事: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学生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去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就要容易多了。因此, 如何整合形成纲领性问题是考验老师的一道难题。
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会学、乐学。要做到这点, 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而言, 导入新课、带问自学、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是常有的环节。这里, 我不想每个环节一一谈到, 只就导入新课、合作交流两个环节谈谈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导入新课要紧扣主题, 不要绕太多的弯。如在本课导入时, 笔者通过设问引入张骞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导入新课。这样看似注重了知识的纵向联系, 但是没有突出主题, 不能让学生马上联系到本课要学习的主题, 而且这种提问复习旧知的导入方式, 也缺乏新颖性, 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经过思考后, 笔者改为以观察历史遗迹图片 (“三宝井”“三宝山”“平远台”) 切入设问, 并引入到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个历史事件, 既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直奔本课教学主题。
(2) 合作交流要围绕核心问题, 次数不可太多。老师们不要片面地理解了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组内合作交流并不是越多越好。笔者认为合作交流教学环节的使用应符合下列条件:第一, 合作交流设计的问题应围绕一节课的核心问题, 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第二, 设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答案不唯一, 经组内成员的讨论可以得到补充完善;第三, 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 学生有话可说;等等。在本课郑和下西洋这一内容时, 笔者设计了两个合作交流讨论的问题:
问题一:想一想, 郑和船队在航海途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问题二: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能取得成功呢?
同时, 为节省时间, 将这两个问题分别分给一、二、三组和四、五、六组。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和展示, 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和郑和在远洋航行中克服的困难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教师再追问:从这可以看出, 郑和及其船队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戚继光抗倭一节的学习中, 笔者在用课件展示“封候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图片后, 设问了一个合作讨论问题:戚继光为什么取得抗倭的胜利?学生经过讨论, 小组派代表回答, 逐渐补充完善, 形成答案。
四、合理选取和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改理念倡导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合理选取和利用教学资源。在本课中, 笔者认为三类教学资源要利用好。
(1) 历史地图的使用。学生要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必须了解郑和下西洋所经航线。这些光凭口头说, 学生模糊不清, 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概念。这时, 只要用课件展示出郑和远洋航行图, 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之后, 在地图上指出来, 配以航行箭头动画演示一下, 适当由学生或老师介绍途经地一些有趣的事情, 如旅游圣地马尔代夫、索马里海盗、中国派舰队在索马里护航等。这样, 学生就能轻松地搞清楚郑和远航的大致经过, 并大大激起学习的兴趣。
(2) 视频资源的利用。在教学中选择视频资源往往能够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更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历史人物, 让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然而, 教师在选取视频资料用作教学资源时, 也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视频资料要真实可靠, 不要选取戏说成份较浓的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资源, 即使在一些纪录片中, 有些说法也未必可靠, 要敢于质疑求证, 如在纪录片《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中提到郑和可能进行了环球航行, 这一说法未必经得起推敲。二是利用视频资料教学要有度, 不可学生喜欢看视频就在课堂中多放一些视频资料。在利用视频资源教学时一定要把握“有用”原则, 即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或事件。三是要处理好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的关系, 如用文字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不妨用文字资料取代视频资源。如在本课最后的迁移拓展时, 笔者原本打算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演讲后回答记者提问时的一段视频, 但后来笔者发现用他讲话的那段文字资料“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 我们不惹事, 但也不怕事, 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更能说明我的教学, 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3) 史料的选取和利用。历史教学讲究“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课堂上就要培养学生这种历史学习的意识与方法。史料的选取要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 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如本课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教材中只列出了一种观点:“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但史实就真如此吗?于是, 笔者向学生提供了《明史·郑和传》中的一段:“成祖疑惠帝亡海外, 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 (chai) 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让学生根据材料来分析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 向学生展现了明朝历史上朱棣夺位那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影响) , 笔者选取了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中的一段话:“1433 年, 皇帝突然下谕旨终止了这些著名的远航……另据推测, 远航的终止, 或是因为耗资过甚, 或是由于宫廷宦官和儒家官僚之间历来存在的相互倾轧。”让学生通过分析这段话, 了解郑和下西洋停止的原因, 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航海活动的局限性。材料选取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视野, 了解国外史学家对中国历史事件的看法, 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
在史料教学中, 有时还可以利用史料进行较好的过渡。在本课教学中, 笔者同样利用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中的一段话:“……无论如何, 中国人的撤离, 在东亚和南亚海域, 留下了权力真空区。于是日本倭寇骚扰抢劫中国沿海, ……。”这样, 较好地从郑和下西洋这一内容过渡到戚继光抗倭。
五、注重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必要的学法指导, 老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抛出的材料学生能看明白, 提出的问题学生能看得懂。而是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思维程度给予必要的指导, 帮助学生理解材料, 解决问题。如在本课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 笔者提供了一则材料: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在实际上课中, 学生初看这个表格提供的史实时, 并不能从这个表格归纳出结论。这时,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指导, 给学生提示:从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等方面对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远洋航行进行比较, 有了这些提示学生要得出结论就容易多了。
六、教师要关注教学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也影响着一节历史课效率的高低。在课堂上, 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或教学行为, 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老师要注意把握教学节奏, 学生讨论时间、发言人数要适当把握, 不要没完没了地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相同结论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或展示观点时, 教师要注意点评, 点评时语言要精炼准确, 既要帮助学生弄清楚历史真相, 又要通过评价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落实平等民主思想, 老师不要压抑学生表达观点;语言要通俗易懂, 不要给学生讲一些生僻的词语, 如在讲到郑和小时候被明军“掳”走, 学生对“掳”字就比较陌生, 改为“抓”走, 学生更容易懂一些;教师注意自己表述的准确性, 如抗倭是抗击、抵抗, 不能用反抗;等等。
总之, 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 本文只是从一节具体的历史课谈了一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实际上,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 如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学法研究等方面都可以提出相应的策略。相信, 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砥砺前行, 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有效, 学得快乐。
摘要:高参与率和高认知水平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两个重要方面。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 在具体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 可通过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设计纲领性的核心问题,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合理选取和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 关注教学细节等策略的实施,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 篇3
【Key Words】Former Residence ofHuang jiguang, red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former
黄继光是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建国六十周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化身。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面临着许多困难,更需要继承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培养全民的革命情怀,使全国人民牢固树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勇于献身的高尚品德、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为弘扬继光精神,保护英雄历史文化遗存,促进英雄故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英雄故乡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江县提出了以“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对黄继光故居进行乡村红色旅游的打造,提出黄继光故居红色旅游规划发展目标:将英雄故居打造成为四川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一、 分析与研究
(一)震后建设契机
中江县继光镇继光村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位于中江县城南,距县城37公里,距离继光镇约30分钟车程,属丘陵地带,山高沟夹。故居周边均为砖混结构民居住宅,在5·12地震中,砖混结构房屋墙体倒塌、开裂较多,青山绿水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建筑废墟。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继光故居迎接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与修复机遇,为成为红色旅游基地的打造获得了提升与发展的机会。
(二)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基质优越
继光村现有的乡村生态景观基质优越,山水皆入眼。毗邻的中江县继光水库生态观光旅游区是以战斗英雄黄继光命名,是全国生态建设重点区域,也是中江县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黄继光故居就坐落在水库南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库区主河体长20公里,库容8180万立方米,水库中有13个岛屿、半岛,48条叉湾叉沟,水库生态区主要由库内水面、库岸自然森林及山峰和坡地组成。库阔处碧波万顷,山峦倒映,库存窄处河港交错,天然成趣。沿库一带峰峦绵亘,林密处,山树苍苍。峰转景移。特别是中段,山上长满苍松翠柏,农舍幽静,田园气息浓厚。库区湖水碧绿,山水交相掩映,内景如画。此处民间传说颇多,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 继光故居旅游发展定位规划思考
红色旅游、精神瞻仰、村旅一体
“生活化还原•场景式体验”
1、弘扬继光精神,发展红色旅游,将英雄故居打造成为四川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加大对继光故居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保护力度,将继光故居建成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文化旅游区。
2、红色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交相辉映。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绿色村旅为后续发展动力,发展好相关旅游产业链,使游客在红色景区停得下、留得住,拓展、延伸红色旅游内涵和产业链。既丰富了红色旅游内涵,又实现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增加了旅游收入,一举多得。红绿相映,凸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好花还需绿叶配,如果撇开旅游本身休闲的规律,只谈红色的教育意义,这个产品本身是不完善的,市场号召力也有局限性。
3、红色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将村民引导进入旅游服务行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为乡村贫困人口创造提高文化科技素质的机会和条件,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总体规划设计与工程项目实施
(一)总体布局思考——红色主题轴与绿色游览轴
以黄继光故居为红色主题轴的中心,依托山地地形,绿林丛丛、山泉潺潺的群山为轴线对景,以继光幼时生活、劳作的山林地为背景,中间贯穿英雄主题纪念广场、游客中心广场等节点。红色主题轴是以革命英雄主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轴线,是体验黄继光成长的艰苦环境,以及孕育英雄的美丽自然为主题的轴线。
绿色游览轴是以游览观光线路为轴线,贯穿旅游服务区、红色旅游观光主题控制区、红色旅游观光环境协调区、新农村乡村旅游观光体验活动区四大功能区域。绿色游览轴线是沿着继光故居通往继光水库的绿色旅游通道,沿绿色旅游轴布置停车服务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村民活动设施等旅游服务设施。主要依托游客服务中心展示英雄繼光故居的观光活动指南,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展有意义的乡村生活体验、民俗体验活动。
(二) 项目实施策划
1、黄继光故居修复
黄继光故居:保持及修复故居的乡村风貌,重现昔日勤耕苦种的劳动场景,了解黄继光小时候的艰苦生活。
黄继光诞生地:黄继光小时候家境十分贫穷,其出生地是一间狭窄矮小的木仓房。艰苦的童年时代,养成了黄继光同志为了新中国不怕牺牲的精神气质。
黄继光父亲墓:保留墓室和外观,扩大墓前平台,布置一条步游道连接后山。
后山:恢复山腰的躲雨棚、拴牛石,在山顶修建望乡亭,体现家乡父老对英雄儿女的怀念之情。
2、英雄广场主题彰显
竖立英雄雕塑景墙浮雕及文字墙,供后人瞻仰、膜拜、献花,设计空间开阔的广场,供参观者给黄继光雕像献花。浮雕展示中国人民自愿军军史及黄继光光辉生命历程:了解惨烈的抗美援朝战争。分为“参军入伍”、“请战上甘岭”、“激战上甘岭”、“欢呼胜利”、“怀念英雄”为主题的浮雕。
文字墙雕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如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郭沫若、谢觉哉、何香凝、张爱萍、秦基伟等的题词及金日成主席的题词。
3、新农村村旅旅游景观打造
生态系统恢复主要采取人工更新恢复法,即通过人工播种或植苗造林恢复生态系统的方法。根据继光镇的经济林的适宜生长条件,有规划地进行低产量农田改造,种植具有经济效益,体现当地风景景观的植物,既起到快速生长,维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田园风光的营造,在湖边适当地种植在季节上有变化的落叶林或观光农业,如翠竹、桃树、梨树、石榴、枫叶、红梅等,使大地四季色彩有变化。游人在欣赏青山绿水的同时,也惊诧于突然映入眼帘的大片灿烂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火红的枫叶等。坚持新农村建设与红色旅游结合的发展思路,对继光故居沿线的村民实行旅游扶贫,引导、规范发展乡村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改善其生活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有规划地布局农家果园,引导村民种植果树,营造继光故居纯朴的乡村景观。
4、自然形态的生态停车场建设
其中兼有大车停车位、小车停车位。以符合自然曲线的形态规划停车场,弱化直线的人工形态,一改传统停车场的城市形态,停车位间用曲线条的乡村树种进行绿化遮蔽。
六、小结
通过对黄继光故居红色旅游景观的打造,我们试图在创造一种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的乡村旅游环境,在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并改造原有自然村落景观,传承其农家风貌,通过农副产业培育、经济作物的辅助,提高村民收入,改善自然生态景观。“心存感恩励志奋进,自强不息重建家园”,“弘扬红色文化,打造旅游精品”的巨幅标语彰显出德阳市中江县人民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奋力建设美好新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也为更好的重现英雄风采,把黄继光英雄故居打造成为中江县红色旅游线上的精品,打造成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品牌基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小军、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武星宽 武静 裴磊编著《环境艺术设计学—小城镇特色创新研究》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2
蔡绍田,新农村建设中的林盘保护规划,《四川建筑》,2007 第5期
陈锦晓,《新农村建设中人文环境建设》,《安徽农业科学》,2008 第7期
作者简介:
范颖,男,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景观规划专业教师,
《黄继光》教学设计 篇4
一、通过学习认识黄继光壮烈牺牲的伟大意义,体会英雄的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学习英雄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意思。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八━━十一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黄继光在枪林弹火中顽强战斗的大无畏精神。给课文分段的依据,怎样分析段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时代背景及人物。
1、出示课题:黄继光。
2、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出生于贫民家庭,受尽阶级压迫。1950年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后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决定给黄继光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3、介绍“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外国侵略军屐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组成也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经过3年苦战,打退了美国侵略者及其帮凶军队,追使美帝国主义签订也《朝鲜停战协定》。
二、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
这篇课文写黄继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字形难点:“暴”的下“水”,“规”的左“见”。
2、理解词义。
持续:延续不断。
黎明:天快要亮。
火力点:战斗中火力比较集中的地方。
匍匐:爬行。
挪动:慢慢地移动。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件伟大。
四、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分自然段读通课文。
2、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思考课后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每个自然段各讲什么内容?
二讲读课文。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时候?上级下达也什么命令?
追问:你觉得任务怎样?
2、默读第十自然段,思考:进攻开始了,我军遇到了什么困难?情况怎样?
引导学生从以下两点理解当时情况危急:
(1)我军进攻屡次受挫。(敌人火力占凶猛地射击)
(2)时间紧迫。(4点多、黎明)
3、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哪位主要人物出现了,他做了什么?
(1)他对敌人是怎样的?
(2)请战时,他是怎样的?
(3)黄继光接受任务后是怎样进行战斗?
4、自学第三大段。
(1)提出自学要求:画出这两段文中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找出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词语。
(2)组织讨论句子。
“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这里的数字和省略号有什么用?)
“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思考: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找出说明已身负重伤的词句,分析黄继光站起来的困难。)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伤得那么重,晕倒了!可他心中有个什么信念呢?)
(3)小结:这段主要写了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顽强作战。
(4)指导朗读并试着背诵这一大段。
5、黄继光牺牲后,战斗是怎样的?
(1)战士们怎样做?理解“惊天动地”。
(2)结果?
(3)小结:黄继光用自己的牺牲换取战斗的胜利。
三、总结:
1、齐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2、总结学习方法:找出重点语句理解。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李永清黄继光.教学设计123 篇5
永登县苦水镇中心小学
李永清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第四课
摘要:本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检查预习,走进文本;了解顺序,感知文本;潜心阅读,感悟文本;深情朗读,回归文本;总结全文,拓展文本六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叙述顺序,研读3—11自然段,学习英雄的精神。
关键词:黄继光 英勇顽强 爱国主义 教材分析:《黄继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第四课。这篇课文主要写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而壮烈牺牲的事。学习本文,既要指导学生学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事,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学生容易发现、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但由于文本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对战斗的艰苦与激烈了解不多,对人物言行的认识浅显,在情感上不易受到触动。
教学策略:
教法:在渲染情境,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通过默读、速读、引读、齐读多种读文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叙述顺序,研读重点句段,理解感悟人物言行的思想基础,即以境激情,以情引读,以读促悟,悟中燃情。
学法:借助工具书,自主预习,疏通文句,读通文意;阅读思考,探究语意,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小组交流,相互启发,提高认识,学习品质;读写结合,倾吐心声,巩固升华。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认读、理解“屡次”“匍匐”“冰雹”“摧毁”“胸膛”等词语。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及比喻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研读3——11自然段。
教学难点: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及比喻句,体会、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板书“英雄”一词,谈话: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从古至今,我国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英雄,同学们,你心目中最敬佩哪个英雄,像老师这样简单的说说他们的事迹。
生回答,是相机总结,英雄共同特点:品德高尚,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引出黄继光,走进英雄,介绍黄继光。
播放《惊天一跃堵枪眼的英雄——黄继光》视频。
师:同学们,这段简短的视频向我们介绍了英雄黄继光的生平,再现了他在战场上的惊天壮举。我想同学们观看视频后的心情一定不会平静,一定想更加全面地了解英雄的事迹,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跨越时空,去探寻英雄的伟大灵魂!板书课题。
二.自渎课文,走进文本:
1.指生轮读课文,要求 读通读顺,其他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并思考: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师生合作评点读文情况,认读、理解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屡次 匍匐 冰雹 摧毁 胸膛 报仇
3.师生交流明确:本文写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而壮烈牺牲的事。
三.了解顺序,感知文本: 师:短短的一篇文章,完整而生动的叙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事迹。那么,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写了黄继光哪些感人的画面呢?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问题。2.小组交流,启发思维。3.师生交流,统一认识:
师: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分别描述了黄继光主动请战、执行任务、英勇献身三个感人的画面。课件出示:
事情发展顺序
主动请战——执行任务——英勇献身 四.潜心阅读,感悟文本:
1.黄继光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生分小组讨论学习,看看文章抓住黄继光哪些细节描写,突出黄继光那些优秀品质?写自渎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在小组交流。
2..师生交流,引读感悟:
预设问题一:第5自然段,是对黄继光的神态、语言描写,体会到黄继光什么品质?
A要求学生结合文句回答,教师点拨:这表达了黄继光对敌人的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B引读(注意读出黄继光愤怒之情、坚定之意,重读“愤怒”、“坚定”):面对激烈的阵地战、密集的枪弹和紧迫的时间,黄继光愤怒了……(课件出示“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交给我吧!”“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预设问题二:黄继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请示任务的? 预设问题三: 全文曾前后三次出现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说说这三个比喻句告诉了我们什么?表现了什么?
(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烈,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丝毫没有退却,表现了黄继光的英勇顽强。)课件出示,对比朗读: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②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③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预设问题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黄继光的肩上、腿上也负了伤,此时的黄继光会怎样想呢?
引读(以缓慢的语速读出爬行的艰难和敬佩之情):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课件出示“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近了……”)
预设问题五:“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黄继光这时又是怎样想的呢?
引读(要读出惊讶、感动、赞颂之情)黄继光负伤艰难地向前爬行着,近了,更近了......(课件出示“啊!……站起来了!”)
预设问题六:从晕倒中醒来的黄继光,看到战士们又被压倒在山坡上时想到的又是什么呢?
引读(重读“站”、“张开”、“猛扑”、“胸膛”、“堵”)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课件出示“只见......敌人的枪口。”)
五.深情朗读,回归文本: 师:黄继光用自己年轻的身体铺平了战斗的道路,由主动请战,到执行任务,直至英勇献身,这一系列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呢?(表现了黄继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同学们,黄继光的英勇顽强和他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使人感动,令人敬佩,让人难忘,现在就让我们齐读3—11自然段,来抒发我们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佩之情吧!
六.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师:英雄逝去了,但是,英雄惊天一跃,以自己的胸膛勇堵枪口的那一刻却成为了永恒。我想英雄黄继光的名字已深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你们的心里也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黄继光说,那么,就请大家以《我想对你说》为题,来写写你的学习感受吧!
七.拓展: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及抗美援朝战斗中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在并肩作战中建立深厚的友情!
板书设计:
黄继光
比喻 语言 动作 枪弹密集 愤怒英勇→爱国主义 请战 献身
时间紧迫 坚定顽强→国际主义
写作方法:
抓住细节描写
吉他教学总结(黄继永) 篇6
活动总结
根据开学初制定的教学方案,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引下,李林、黄继永两位在开课对六年级各班进行摸底,通过现场讲解及表演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吉他的积极性,现就本学期吉他教学进行如下总结。
首先,作为音乐专业的李林老师对学生进行乐理方面的培训,学生对音乐的理论知识有一个质的提升,知道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震动而产生。音的性质有高低(振动频率)、强弱(振幅大小)、长短(时值)音色三种不同表述。在音列与音级方面,李老师重点讲乐音中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音的总和,称为“乐音体系”。学生知道将乐音按高低次序排列起来,称为“音列”。而音列中的每一个音均称为“音级”。在音的分组方面,李老师通过A2----c5进行示范讲解。并将大字二组—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这样就将音程分为: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而这三组音区共有七种完整的,两组不完整的。
通过李林老师的耐心细致讲解,学生的乐理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认识节奏、节拍时,学生很清楚的知道学习音值组合法,掌握节拍的正确划分。知道了节拍有2/
4、3/
4、4/4拍。了解了节奏、节拍的概念,如何在乐谱中使用小节线和终止线,以及拍号、拍号的写法及读法、拍号的意义。
在拍子教学方面李林老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了拍子有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三种不同的类型,在这三种拍子中又有散拍子与变拍子特殊形式存在,虽然是一些极难理解的知识,但在李林老师的教学下,学生变得轻松易懂。
李林老师还教会学生学习、认识音程,学习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掌握音程的构成及转位方法,识别及构成等音程。在教学中重点教学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音程的转位、等音程。李林老师那种不厌其烦的教学精神,让学生对吉他兴趣教学增添了不小的效果。
其次,作为对吉他有着长期钻研的黄继永老师,对吉他的弹唱教学更是做到得心应手,每次到上课时间段,吉他班的同学们就久久来到事先指定的教学地点,每次上课前黄杰永老师检查学生前节课的吉他练习要点时,学生大多能完成。黄继永在开学第一节课就向学生讲解吉他的分类,在讲解古典吉他时,黄继永老师还引用古代的一些小故事来活跃教学所氛,他说古典吉他出自宫廷乐器,据说是鲁特琴的衍生乐器。琴身系手工打造,指板平、宽。琴弦是尼龙弦,上弦方式特殊。音色唯美、圆润。而在民谣吉他介绍方面,黄继永老师更是不厌其烦,以吉他为实物,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同时他也强调,民谣吉他也来自古典吉他,变更为12~14品的大共鸣箱吉他,微窄的指板和略有弧度的指板面使演奏更加轻松。琴弦都为钢、合金弦,较硬。音色清脆悦耳,穿透力强,音量大于古典琴,金属感厚重。在介绍夏威夷吉他时,只是让学生知道现它是现代电吉他的祖先,演奏时平放,以金属滑棒和金属拨片为工具。自带很小的共鸣箱,声音必须要有放大器扩大。在介绍电吉他时,黄继永老师通过图片给学生进行讲解,并且说明电吉他是民谣吉他和夏威夷电吉他的改版升级,分有共鸣箱和单体琴两种。声音来自琴弦震动切割磁场产生的电流再放大形成,设备需要放大器。因音乐表现力的不同,被制作成各类不同的型号与样式。周边设备庞大,如效果器、放大器等。经过周边设备可以使吉他出现各种不同种类的音色,可塑性强,表现力随个人爱好而定。演奏可使用拨片、滑棒甚至是电钻等工具创造更多效果。
黄继永老师还给学生讲解了吉他的结构,并启发学生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指导学生认识六线谱时,黄继永老师通过吉他实物,告诉学生六线谱是把吉他的六根弦对应地划出六条平行的横线来表示两手演奏的位置和动作(即指法),而不是记录的音的高低,但它与简谱或五线谱结合对照起来使用时非常方便,既能表示音高,又能表示指法。在教学C大调音阶时,除让学生知道C大调音阶指法外,重点是要让学生知道左手如何按弦以及左手按弦的两个基本要求。但不管理论知识讲得再详细,作为吉他教学来说,最大的要求就是要通过练习来提高吉他水平,通过吉他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左手手指会疼痛,但这种疼痛一般会持续两周,黄继永老师适时激发学生说:这时候一定要坚持(不少人就是怕痛而不学吉他的),等到手指头磨出茧来就好了。注意千万别把指头弄破了,如果太痛的话休息一下再弹。等掉完皮,手指头长出茧来就不痛了。
通过练习,学生的理论和实战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吉他的最终目的是弹唱,所以在第12、13课时,我便制作一首《友谊地久天长》的吉他,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在课上,我通过示范加讲解,然后让学生自行练习的方式进行,这样两节课下来,学生基本有60%能完成这首的歌曲的简单弹唱。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我带领学生认识C大调的吉他和弦,在认识吉他和弦前,黄继永对学生说,什么叫和弦? 吉他的特点,就是在于它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和弦乐器,所以掌握和弦知识对学琴者来说特别重要。和弦是指同时发出的几个音(三个音以上),而且这几个音是按照它们之间一定的章程规律组织起来。其中三和弦是基本的和弦。构成三和弦的三个音。第一个是根音。第二个三度音(简称三音),第三个是五度音(简称五音)。一般的和弦是按三度叠置方式构成。在调式章程中任何一个章级上都可以按三度叠置方式构成各和弦。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知道了和弦的重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弦的积极性。最后还用了一节课来加强和弦的练习。
学习到这时,虽然学生能弹一些简单的音,但问题出来了,学生还不会调弦,这个问题在吉他教学中是一个很大的瓶颈,虽然会吉他的人对调弦是一个简单的事,但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调弦,那还是一个大大的问题,在15课时时,我教学生吉他调弦方法,一是使用“六音定音笛”(既包括E、A、D、G、B、E六个音的音笛)调弦,二是使用E音定音笛调弦,使用音叉调弦。调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很多人无法把弦调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听觉上辨别音高低的能力比较差。虽然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想了很多种方法,到最后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会调弦。
最后到六月份时,我又制作了一首《虫儿飞》的吉他谱给学生学习,但由于本是四、六年级参加市级统考,学校要求加大学生参考科目的教学,同时六年级学生在六一时未能参与表演,所以在将《虫儿飞》曲谱打印给学生后,钟山小学民谣吉他兴趣小组教学就在六月初就停办了,所以对于学生《虫儿飞》的学习,学生完全是自学的。
本次的吉他兴趣小组是两位老师第一次举办,李林老师虽是音乐专业的,但不会弹吉他,而黄继永老师是数学老师,虽会弹吉他,但乐理方面还很欠缺,在教学中常常出现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同时民谣吉他兴趣小组只是一个兴趣班,每周才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学生回家要完成布置的作业,很多家长对学生学习吉他也不报积极支持的态度,在上课检查学生练习情况时,学生基本还是停在原水平上。但我们将以本次兴趣小组的教学总结经验,争取来下个学年的吉他教学中有一个大的进步。
附:吉他教学图片及吉他兴趣班师生合影照片。
钟山小学民谣吉他兴趣小组
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心术,伦理,武德,军人
一、正心术军事伦理思想的思潮渊源
戚继光 (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 号南塘, 晚号孟诸, 汉族, 山东登州人, 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 著有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兵书。他的军事思想的创立, 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嘉靖三十四年 (1555) 以前是奠基阶段;嘉靖三十四年到隆庆元年 (1567) 是形成阶段;隆庆元年到万历十一年 (1583) 是发展阶段;万历十一年以后是完善阶段。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 从小立志报国, 嘉靖二十五年, 十九岁的他就写下了“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卫国保民决心。嘉靖三十一年 (1552年) , 日本诸侯支持的海盗商人、武士、浪人利用汉奸, 开始大规模入侵东南沿海地区, 沿海广大地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的战事给了戚继光一个精忠报国的机会, 从嘉靖三十四年到四十五年 (1555年—1566年) , 他在东南沿海先后作战十二年。嘉靖中后期, 中原地区不时受到数十万蒙古部族的进犯, 外夷先后掠夺了玉田、荆州、昌黎、抚宁、乐亭等地, 贼势汹涌, 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戚继光再次临危受命, 于隆庆元年 (1567年) 被调往北京, 任总理荆昌保练兵事务 (今时相当于司令一职) 。以他的经验, 深知蒙古部族的骑兵远胜于乌合之众的海盗, 明廷如果没有一支精兵强将作为后盾是不足以守卫江山的。他在任期间, 针对敌军的作战特点, 一手组建了车兵、步兵、骑兵, 组成协同作战的车步骑营。此外, 戚继光还结合自己多年行军打仗的带兵心得, 制定了练兵的具体条款, 发放到将士的手中, 使军中人人熟悉这些条款, 严格施训。他把这些条款汇编成书, 就是《练兵实纪》的母本。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练兵条令的汇编。全书分前九卷和杂集六卷两部分。重视练将是《练兵实纪》的特色之一。练将就是把将领训练成德、才、识、艺兼备的人。在第九卷《练将篇》中, 第一条就是““正心术”“将有本, 心术是也”, 心术正, 就能够“光明正大, 以实心行实事, 纯忠纯孝, 思思念念在于忠君、敬友、爱军、恶敌、强兵、任难上做去”“不以死生患难易其念”“此为将之根本, 建功立业, 光前裕后的一道通天符契也”。他在书中特别强调将德和心术的重要性, 认为缺失了德的人, 即使有张良、陈平的智谋, 也是靠不住的。
人们都知道戚继光是抗倭名将, 那是对他十二年抗倭文韬武略的评价。其实, 戚继光也是御虏名将, 他先后多次将来犯的蒙古族部落击溃, 让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再次败于戚家军之手, 这不是偶然, 因为戚继光不仅善战法也善育人。我们通过《四库全书书目提要》得知, 《练兵实纪》该书成于隆庆五年, 也就是说, 书中的内容是他在“抗倭+御虏”两个阶段的总结。从史学角度看, 它最早提出了练胆和练将这两个命题, 特别是由练将—将德—正心术等思想的过渡, 体现了戚继光的带兵育将的思想。在明代, 戚继光的兵法最多提升到谋略的高度, 没有升华到哲学的层次。可是, 这不代表他的思想就滞后, 深入了解其书, 会发现字里行间之中有未发一言, 深解其意的妙处。
民间俗语:“蛇, 无头不行。”这是对领导层的重视。戚继光的“正心术”军事伦理思想可以说是高层次武德教育, 是以军官为教育对象, 对军官进行修身正心、勤职敬业的品德修养教育, 也就是将德教育。所谓“正心术”, 就是以传统的儒家“正心”说为宗旨, 以军事活动尤其是养兵用战的实践需要为依据, 对军官端正思想作风提出具体要求。
当然, 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之所以能威震东南, 流芳千古, 从根本上说, 在于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军人素质, 更身怀高尚的武德情操, 而“正心术”军事伦理思想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已记于兵书, 彪炳史册。这一思想的成因, 在笔者看来:绝非偶然。
二、正心术军事伦理思想的将德特点
“心术”, 可指心意的动向和性质, 也代表居心。《管子·七法》:“实也, 诚也, 厚也, 施也, 度也, 恕也, 谓之心术。”古今中外的统治阶级及其军事思想家都很重视军人道德自我教育和品质养成, 春秋时期孙武在他的《孙子兵法.计篇》中提出“智、信、仁、勇、严”五种品德, 主张用爱卒、赏罚、上下同欲等方法对军人进行道德教育, 增强内部团结, 做到令行禁止, 培养军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意智品质。笔者认为, 这些军事伦理思想和戚继光提出的“正心术”伦理思想同出一源, 其目的都是培养造就符合本阶级需要的军人。
戚继光把“心术”视为将帅立身治军的根本, 意在说明, 欲立将必先“正心术”;“心术”正方能将“本”固;将“本”固方能将身立, 御治三军方能“不言而信, 不怒而威”。概要说, 戚继光的“正心术”伦理思想特点主要有两点:
第一, 注重将德, 兵儒融合。在戚继光所著兵书《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中兵儒融合最重要的表现, 就是用儒家思想来解决军事问题。整个《练将》篇的26条“约之以一言, 其曰:‘正心术’而已矣’”, 认为“气发于外, 根之于心”。勇气不过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外部表现。出自内心的胆气才是真正的胆气, 而出自真正胆气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因此, 他得出“练心则气壮”的结论。练气必须从练心入手, 练心是根本的。纵观《练将》篇中大部分是正心、修身的内容, 如立志向、明生死、做好人、坚操守、宽度量等, 充分运用儒家思想观点, 解决兵家治军思想更为完备和成熟。戚继光强调练心, 强调要练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可怎么练?“不外身率之道而已矣, 倡忠义之道, 每身先之, 以诚感诚。”“倡忠义之理”“以诚感诚”也是儒家思想。戚继光的思想特点就是, 他笃信儒家经典但不拘泥于传统套路, 不是纸上谈兵的死板教条, 而是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当时军事上的问题, 先后创立了“治心”、“练心”思想, 做到举一反三, 推陈出新。
同时, 前文中笔者提及, 戚继光自幼善读书, 他对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是熟之于心得的。按照儒家的说法:“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治国, 平天下首先是修身, 而修身要先正心。戚继光自己深谙“知心性之源头”的道理, 提出“正心术”的思想, 运用儒家思想侧重于将领和士兵的思想修养方面, 弥补了过去兵学阐述的空白。将有将德, 心术为先。可想而知, 一支养德铸魂的军队是从内而外的强大且不可战胜的。戚继光的“正心术”思想, 因战事频频的明朝中后期时政而酝, 由传统儒家思想启发而生, 这是武德文化的一种延续。
第二, 克己复礼, 以除“心寇”。在戚继光看来, 做一名优秀的将领, 必须养成七种品德, 包括“正心术”“立志向”“明死生”“辨利害”“做好人”“坚操守”“宽度量”, 即将领要端正思想, 要志向远大, 要不计较生死, 要明辨是非, 要做一个好人, 要保持操守, 要度量宽宏。同时, 优秀的将领必须克服7种缺陷, 包括“声色害”“货利害”“刚愎害”“胜人害”“逢迎害”“委靡害”“功名害”, 即将领不能贪恋声色, 不能贪图钱财, 不能刚愎自用, 不能嫉贤妒能, 不能阿谀逢迎, 不能意志消沉, 不能贪图功名。再者, 身为将领, 还必须具备十二种素质, 包括“尚谦德”“惜官箴”“勤职业”“辨效法”“习兵法”“习武艺”“正名分”“爱士卒”“教士卒”“明恩威”“严节制”“明保障”, 即将领要谦虚谨慎、遵守官箴、恪尽职守、效法先贤、熟知兵法、熟知武艺、确定名分、关心士卒、注重训练、恩威并重、懂得节制、牢记宗旨。若具备上述谦虚之德, 便可以“上则爱之, 下则戴之”;便可以更好地发扬“正心术”等七种善德, 更有效地防止“声色害”七种恶德。这些要求和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相契合, 包含着中国儒家的道德原则和修养方法, 强调约俭己身, 以德躬行。
所谓“心寇”, 从道德心理上说, 就是道德行为主体内心的不道德因素, 亦即心境中存在与活动着的“恶”。因为这种“恶”会腐蚀将帅心灵, 导致身败名裂, 实际上是思想上的“敌人“, 所以戚继光把它称之为“心寇”。他认为, 为将者不仅要“能剿外寇”, 而且要“能攻心寇”。对于御军之将来说, 仅仅能战胜外敌而不能根除心腹之敌, 还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军官。因为“一身之安危系乎心”, “心寇”不除, 难以立身;将身不立, 又岂能完成守边御敌的使命?所以, “善为将者”必当先除“心寇”, 以“治其心”。
三、正心术军事伦理思想对我军官兵加强思想道德的启示
“戚家军”堪称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这取决于“戚家军”良好的军人素质。这些素质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武功与武德。而为史书赞誉更多的, 则是其良好的武德风貌。历朝历代, 精兵强将自不在少数, 德才兼备且谦尚有德的则是寥寥无几。
“练将”一词是对正心术军事伦理思想的一种外化, 也是戚继光首先提出并作出系统论述的。将领是军队的灵魂, 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 缺少优秀的将领, 都不能缔造强大的军队, 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通过前文对戚继光军事伦理思想成因和将德特点的解析, 对加强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以将德律己, 凸显军官示范作用强士气。为将者德为先, 才居次之。在笔者看来, 就是上行下效强调执政者的表率作用, 和“正人先正己”相互补, 具有积极意义。一支军队倘若徒强武功, 不思德治, 就算在武器装备、兵法谋略上占了先机, 也是暂时的。这一点, 戚继光在1567年面对兵强马壮的蒙古部族铁骑时就已经发现, 继而在强兵法的同时提出“正心术”, 注重军官以身体力行的感化性精神渗透, 让他们强化忠君、报国、思社稷、恶敌的思想, 这些思想军官不仅要自身践行, 而且要以此影响士兵, 既发展硬实力, 又发展软实力。400多年前的戚继光把武功和武德捆绑起来共同发展, 治下的“戚家军”先后打败了倭寇和铁骑。某种意义上讲, 军队是靠一种精神战胜对手取得胜利的。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美帝国主义这两个“强劲对手”, 我军的武器装备落后, 物质条件匮乏却可以用小米加步枪战胜敌人的飞机大炮, 达到“四俩拨千斤”的奇效, 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精神, 将德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天, 我军要想真正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同样要把发展先进武器装备与锻造强大精神力量同步, 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 军官都应自觉把道德作为精神支柱, 即便只是一名排长也要身先垂范, 在全排官兵的道德培育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以将德自律, 是为政者对自己言行的慎独之举, 其心、其身皆正就好比迎风招展的军旗, 给官兵以精神感召, 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士气则是最高境界。
启示之二:以军纪律他, 力求官兵心术一致正作风。“戚家军”之所以鲜有败绩, 不仅在于戚继光用兵如神更在于他领兵有方。这个方, 笔者觉得是“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的特指。回顾戚继光所著的两本兵书, 其中对于兵将的奖惩机制一目了然, 通过法令、条款、规定、章程等形式作出明确规定, 使内容和要求详细明确, 有据可依, 有法可行。德治是方法, 而法治为手段。戚继光把军纪运用到法规里面来约束官兵, 从将官到兵士, 有功当奖, 有过必罚。明代的封建社会大背景不兴人道主义, 这个罚可能就是军法处决, 有些严苛。不过也因此, 以儆效尤, 让官兵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怎么做是错误的。做到“一碗水端平”的“戚家军”不徇私情, 不枉法纪, 让为将者和为兵者都有忧患意识。先将后兵, 一视同仁。戚继光的经验证明, 严格执行军纪法令, 是确保官兵一致的根本之策。抗战期间, 空前严峻复杂的民族战争形势下, 官兵一致被科学界定为我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之首, 上升到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高度。官兵一致, 既是我军建设的重要原则和制度, 也是我军特有的传统与文化。和平年代里, 各级领导干部更要时刻自思自醒, 正己心术, 以端其行, 才能用无声的模范行为进行有力的动员号召。同时, 对于某些干部滋生地当和平官、枕功劳簿的思想, 官兵就要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 自觉摒弃和平积习和骄娇二气。军队要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目标, 必须着眼实战转变作风, 身为当代军人特别要以踏实有印、抓铁有痕的钻劲和韧劲严于律己, 抓紧落实, 为最终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样才能平时听招呼, 战时听指挥, 关键时刻不含糊。
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 篇8
马特洛索夫是红军西伯利亚第91独立志愿旅第2独立步兵营士兵。按照当时官方的说法,1943年2月23日,马特洛索夫所部奉命夺占切尔努什村时,被3个用土木碉堡掩护的火力点所阻。在攻克了两个火力点后,马特洛索夫匍匐接近最后一个火力点,当他投掷了两颗手榴弹依然未消灭敌人时,他奋勇扑到碉堡的射击孔上,敌人机枪停止射击,战友们乘机冲锋,马特洛索夫却牺牲了。
苏联解体后,马特洛索夫牺牲的细节被一些人所质疑。有人指出,按照当时德军碉堡的设计,马特洛索夫是挡不住敌人的枪眼的。但也有人提出了可以接受的解释,那就是当马特洛索夫试图用手榴弹攻击敌人碉堡的时候就阵亡了,但他的遗体遮住了敌人碉堡散火药气的通风孔,敌人移开他尸体的时候,苏军趁机发起总攻击败了敌军。
尽管各种版本的细节并不一致,但后世考证结果是,马特洛索夫的确是一个英雄,他确实牺牲在对抗德军的战场上。当年“马特洛索夫堵枪眼牺牲”的情节向上汇报,最终这种罕见的英勇行为震动高层,斯大林直接批示:“马特洛索夫的伟大事迹应该成为全红军将士勇敢与英雄主义的榜样。”苏联宣传机器全力发起对马特洛索夫的宣传,马特洛索夫被追授为苏联英雄。很快,苏联红军各支部队都涌现出马特洛索夫式的堵枪眼英雄。从1943年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苏联红军有超过400人仿效了马特洛索夫堵枪眼的英勇行为。
马特洛索夫的英雄事迹影响了苏联一大批兄弟国家。朝鲜战争期间,朝鲜人民军至少涌现了22位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稍晚的越共,也诞生了一位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陈文吐。
(据《新快报》)
史海一粟
韦庄的吝啬
五代时期的大词人韦庄,名闻天下。而他的吝啬,也与他的词一样著名。韦庄每次做饭,下多少米都有固定的分量;做饭烧的柴,也要事先称好;倘若是吃烤肉,哪怕是少了一片他都会知晓。韦庄有个儿子,八岁时夭折了,入葬时,妻子为孩子穿上生前的衣服,却被韦庄剥了下来,只是以孩子原来睡的旧草席包裹着埋了。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据陈寅恪的助手黄萱回忆,一天,陈寅恪忽然对他说:“我做学问的方法,你是最知道的。我死以后,你可为我写篇谈我是如何做学问的文章。”黄说:“陈先生,真对不起,您的东西,我实在没有学到手。”陈听了,沉默了小一会儿,然后用低沉的语调说:“没有学到,那就好了,免得中我的毒。”话里透出一丝愤怒(其时,陈正在受着批判),但语气仍是那样的从容闲淡,哀而不怨。
刘湘的“海军”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刘湘搞了一把海军。他所谓的“海军”,其实是买的普通小轮船,焊上一些铁板作装甲,再装上两门陆军用的小钢炮。因为船的吨位小,马力也不大,所以只要打了一炮后,船身就会倒退一大截,想要开炮,还得起锚,再调整位置,停好了再开下一炮,纯粹是摆设,没有实际战斗力。有人编出顺口溜嘲笑:“告尔沿江小渔船,浪翻军舰要赔钱,买船用了五万五,买炮用了三万三。”
陈明仁:不敢停妻另娶
年轻时的陈明仁,不仅勇冠三军,而且相貌堂堂。惠州之役后,已经跟随在蒋介石身边的宋美龄非常看好陈明仁,提出由她做媒人,把廖仲恺的女儿许配给陈明仁。没想到,陈明仁听后以军人姿态立正,曰:“报告蒋夫人,在下已娶有妻室谢氏,在家侍奉老母,不敢停妻另娶。报告完毕!”宋美龄特将此事告蒋介石。蒋闻之曰:“先前只知子良威武不能屈,今又知其富贵不能淫。可大用之才也!”
【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黄继光》读书笔记400字小学作文06-03
黄继光教案11-13
六年级黄继光05-25
抗日英雄黄继光08-24
黄继光读书笔记优秀07-03
有关于黄继光读后感09-20
语文三年级下册《民族英雄戚继光》教学设计08-30
戚继光故里旅游导游词05-14
继光实验学校五年级春游活动方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