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10-13

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共8篇)

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

一、基本县情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毗邻京、津。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40个行政村,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全县年均气温6.8℃,年均降水量404.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620.7小时。我县由于十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较严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土壤大部分为褐土和棕壤土,土层深厚,疏松,所有这些土壤、气候特性都适宜马铃薯生产。

历年来全县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谷子等粮食作物为主,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位居全县第二。马铃薯一直是赤城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并得到了稳步发展。

2014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7.5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10%,马铃薯种植涉及到全县各个乡镇,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11000-16000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8000吨以上。因此,可以说,马铃薯是赤城县的一大支柱产业,赤城县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二、马铃薯生产情况与加工情况

2014年,我县马铃薯播种面积7.5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19.8%,全县规模500亩以上的有3片,分别是:赤城县润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赤城县旭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云州乡。

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早大白、荷兰薯7号等,种植面积最多的是早大白即大白花,该品种为极早熟品种,生育期60-65天,结薯集中,品质好,适应性较强,大中薯率(商品率)高达90%以上。一般亩产1500公斤,高产可达4000公斤以上。马铃薯已成为全县山区特别是山区农民菜兼粮、饲料的主要来源。

1、马铃薯加工情况

我县商品薯加工转化方面几乎是空白,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可以说几乎没有,大多是一些农村小作坊,时停时干,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能用来加工一些少量的淀粉和土豆粉之类,加工能力十分有限。

2、存在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没有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经费缺乏,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

(2)开发利用方面

没有规模的加工企业,商品开发程度低,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3)销售运输方面

全县无专门的、大型的批发市场作为中转,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

3、需要政府扶持

(1)对商品薯种植基地建设所需节水灌溉设施、大型农机具、机井配套设备进行补贴。

(2)给予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权,切实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对已形成规模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资金、设备、设施上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对举办好的专业合作社,实行以奖带补的政策,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3)全力扶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建设,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并在银行信贷方面给于优先支持。

三、马铃薯贮藏情况

1、现状

我县马铃薯储藏总量约为10000吨,其中农户土窖储藏总量为2000吨左右,其余的都是由企业储藏。储藏能力较大的企业不多,亚欣农贸有限公司是其中最大规模的,储藏能力为5000吨,其它还有些规模较小的储藏能力都在几百吨左右。

2、存在问题

储存能力大的企业少,建设标准不高,在储贮过程中由于温室湿度控制不好,导致烂窖率较高(10-15%),造成很大损失,特别是对种薯影响更大,造成出苗率低、产量下降、品质下降。

3、下一步工作目标

加大对马铃薯储藏企业的扶持,提高储窖建设标准,降低马铃薯在储藏过程中的腐烂程度,较少损失。

4、需要政府扶持

实行种薯和商品薯储窖补贴政策,补贴金额为标准造价的30%~50%。

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2

1 种薯带动农业增产增效, 新品种促农民增收成亮点

1.1 推广种薯种植, 带动农业增产增效

2013年娄烦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37万hm2, 马铃薯种植0.53万hm2。其中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667.73 hm2, 商品薯种植0.47万hm2, 推广应用脱毒马铃薯0.43万hm2, 脱毒马铃薯推广应用率达到80%以上。推广种薯大力带动了娄烦农业增效, 该县马铃薯总产量11 560万kg, 比2012年增加了1 900万kg, 同比增长19.95%。该县马铃薯产业总产值25 383万元, 马铃薯产业纯收入为16 641万元, 比2012年增加纯收入4 038.2万元, 仅马铃薯产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 698元, 比2012年的1 286元净增收412元, 同比增长32%, 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2%。

1.2 青薯9号新品种促农民增收成亮点

自2012年以来, 该县引进推广了优质高产抗旱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2013年推广面积达200余hm2, 占马铃薯总面积的3.75%。平均单产1 800 kg, 比克新一号增产700 kg, 增幅63.6%, 共增产210万kg, 占2013年马铃薯增产总量的11%。该品种皮红质黄、淀粉含量高、口感好、芽眼浅, 在推广的种薯品种中商品性最好, 商品率达80%以上, 农民田间售价1.6元/kg, 比其他品种高0.5元/kg, 收益达2 800元/667 m2, 比克新一号增收1 670元/667 m2。农民种植青薯9号马铃薯每667 m2平均收入2 880元, 总收入达864万元, 共增加农民纯收入501万元, 占2013年农民增加纯收入的12.4%。青薯9号对娄烦2013年马铃薯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引领作用, 为2014年娄烦马铃薯再创佳绩打下了坚实种薯及科技基础。

2 多方给力, 实现种薯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增效、农民增收

娄烦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紧紧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 以“一县一业”基地示范县及马铃薯种薯繁育项目等惠农强农富农政策, 通过政府推动、种薯繁育、园区引领、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品牌创建等举措多方给力, 马铃薯脱毒种薯做保障, 实现了马铃薯产业的“三转变促转型, 三提高增收入”, 形成马铃薯产业发展合力, 逐步实现马铃薯产业转型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1 政府推动给力, 种薯繁育推广有引擎

省、市、县政府给力, 助推马铃薯产业发展。山西省农业厅、太原市委市政府、太原市农委领导带头带队入基层现场办公, 对娄烦马铃薯产业规划顶层设计、马铃薯繁育三级体系建设、马铃薯产业发展组织领导、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等方面, 出谋划策组织领导, 为娄烦马铃薯产业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2 政策与马铃薯项目给力, 种薯繁育推广有保障

以山西省“一县一业”马铃薯基地示范县为契机, 以国家、省马铃薯种薯繁育项目为依托, 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 对脱毒种薯推广、农机具补贴加大扶持力度, 带动了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社会资金不同形式的多元化投入, 改善了马铃薯种薯繁育生产条件。随着马铃薯发展环境的优化, 马铃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立了良好的县级种薯繁育三级体系, 初步形成了娄烦县高寒区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西南区一级种薯繁育基地、丘陵区高产稳产示范基地、中部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协调发展的格局。

2.3 马铃薯农业科技主题园区建设给力, 种薯繁育推广有支撑

为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带动效应, 省、市、县财政三级投资, 建成了太原市都市农业十大主题产业园区之一的惠农马铃薯科技产业园区。以园区为依托, 助推马铃薯种薯繁育, 加快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带动农民收入增加, 提高了马铃薯产品的附加值。

2.4 良种良法综合给力, 种薯繁育推广有合力

推行“公司+合作社+大户的小流域片区”发展模式, 建立良种良法配套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 由园区负责提供原原种和原种, 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合作体负责一级种繁育, 实施技术承包负责制, 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服务模式, 采取测土配方施肥、高巧拌种处理、机械化作业农业配套措施。2013年娄烦县一级脱毒种薯繁育面积达到600 hm2, 年生产优质一级脱毒种薯1 125万kg。

3 马铃薯种薯新品种示范推广做推手, 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

实施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薯繁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试验示范、马铃薯高产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从全国尤其是相似生态区域“走出去引进来”, 引进试验示范品种100个, 完成项目10项, 3年内娄烦马铃薯新品种实现了四级跳, 即:由既有农民马铃薯常规留种向使用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跳跃, 由推广马铃薯种薯单一向推广多品种高产种薯新品种跳跃, 由高产种薯品种向推广高产抗病商品性好种薯新品种的跳跃, 由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向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健全种薯自给有余的跨越式的跳跃。先后推广了克新1号、冀张薯8号、晋薯7号、青薯9号、晋薯16号等5个品种。

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1;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01

2015年1月,农业部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马铃薯与水稻、小麦、玉米并列为中国四大主粮。2016年是《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的启动之年,按照全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好我省的资源优势,提高马铃薯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年初以来,省农委组织人员对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马铃薯主产区是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2016年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14个省列入农业部马铃薯产业推进试点省。据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提供数据:2014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9000万亩,总产量1840万吨(折原粮)。按照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10点次试验示范县测产估算数据,201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236.3万亩,鲜薯总产量602万吨(折原粮120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2.7%和5.9%。如果按照统计部门数据,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100.2万亩,总产量278.5万吨(折原粮55.7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1.1%和3.1%。我省马铃薯单产水平较高,位居全国第三位左右,鲜重亩均产量2200~2300公斤,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亩均2800公斤以上。

全国马铃薯种薯品种390多个,包括鲜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全粉加工型和特色型等品种类型。我省具有繁种能力的企事业单位13家,其中骨干力量3家。审定的马铃薯种薯品种21个,绝大多数是鲜薯食用和淀粉品种,主要有鲜食延薯4号,尤金、富金、夏波蒂、大西洋等引进的加工专用型品种也有少量种植。没有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型品种。目前我国也只有少数马铃薯品种能用于加工全粉。

从2009年起,国家开始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政策, 2010~2013年吉林省有两家单位纳入国家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补贴试点单位,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补贴金额540万元。2011~2015年我省积极抓好农业部马铃薯良种扩繁试点项目实施工作,每年争取补贴资金500万元,落实试点面积5万亩。全省有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能力的企业主要有:敦化富农种业、延边原种场、吉农高新、雁鸣湖种业、吉林吉科生物等。随着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出现,种薯生产正从主产区分散农户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

东部山区的延边、白山、通化等地气候冷凉,适合种薯繁育,是天然的优良种薯繁育基地。重点大县包括:磐石(2.8万亩)、敦化(2.5万亩)、舒兰(2.1万亩)、安图(1.9万亩)、柳河(1.7万亩)、汪清(0.85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龙市南坪镇、汪清县汪清镇及百草沟镇、柳河县孤家子镇及姜家店乡、长白县马鹿沟镇等。

我省的中西部具有适于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的砂壤土和气候条件,生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薯块腐烂率和虫食率低,是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点大县包括:长岭(15万亩)、公主岭(10.5万亩)、农安(8.5万亩)、扶余(7.7万亩)、德惠(5.6万亩)、九台(4.9万亩)、洮北(4.6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榆树市五棵树镇、九台市纪家镇、公主岭市怀德镇、梨树县万发镇、长岭县三青山镇、扶余市肖家镇、洮南市万宝镇等,种植品种为春薯3、4、5号,延薯4、6号。

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原有的育种目标已经不适应主粮化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鲜食为主要目标,适合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的专用型品种严重缺乏。适应马铃薯主粮化的新要求,亟需对原有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培育市场需要的专用型、特色型品种,马铃薯育种需要从头开始。二是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品种供不应求,中晚熟品种供过于求。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集中上市,主产区常常出现“卖难”,种植户效益不高。三是脱毒种薯的推广面积小。全省脱毒马铃薯种薯普及率接近30%,而且三分之二用省外品种。全省脱毒种薯年生产量2万吨左右,推广面积只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很大一部分农户仍沿用自留种薯的习惯,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单产水平(使用种薯能增产60%以上)和质量。山东省脱毒种薯普及率近100%。四是种薯市场监管难度大。马铃薯行业标准和法规不健全。即使有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法定质量监督和控制部门来执行相应的标准,监管缺失。由于马铃薯商品薯与脱毒种薯外形没有太大的区别,农民对脱毒种薯真假难辨,一些商贩将商品薯或劣质种薯代替脱毒种薯来销售,导致马铃薯种薯市场非常混乱。五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近年来我省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但距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及内蒙等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种植者缺乏技术培训,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生产上缺乏农机农艺融合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栽培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六是商品薯市场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虽然种植马铃薯平均收益较高,但因缺少规划,发展以中小散户居多,生产与市场不接轨,年际间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七是加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全省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20家左右,主要加工产品为粉条(丝、皮)。一般加工型马铃薯淀粉含量17%~18%、约5~6斤薯出1斤粉,而普通马铃薯淀粉含量为12%~15%、约7~8斤薯出1斤粉。由于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一些加工企业只能从市场上收购非加工品种、鲜食淘汰品种,这些品种淀粉率低、质量差,经常出现面包比面粉便宜的怪现象,企业加工利润微薄。

2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邻近省份相比,我省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明显:一是技术优势。科研育种能力强。全省有脱毒种薯繁育科研院校和企业13家,先后培育出具有不同熟期和用途的马铃薯品种21个,其中延薯4号和春薯3、4号通过国家级审定。技术体系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和吉林省马铃薯技术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工作,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自然环境优势。吉林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东部山区夏季低温冷凉,不易发生病虫害,山高水清,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十分有利于种薯生产。广袤的松辽大平原,土壤疏松,土质肥沃,早春温度回升快,六、七月份雨量充足, 昼夜温差大,气候、土壤特点非常适合商品薯的生长。与黑龙江相比,我省无霜期长,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品质较好。与内蒙古相比,地势平坦,易于机械化操作。与辽宁相比,气候适宜。气温超过25℃马铃薯不再生长。黑龙江水灾严重,内蒙古较为干旱,辽宁温度偏高,都需要较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需要多次喷洒农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三是有一些工作基础。虽然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却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先决条件。我省原有马铃薯贮藏能力110万吨,实施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新建标准化储藏窖527座,增加贮藏能力1.91万吨。同时,马铃薯种植品种较为成熟稳定,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与其他主粮相比,马铃薯具有全价营养、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等特点。为什么马铃薯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我省又具备马铃薯生长的天然优势,而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相邻省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难点:

2.1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从马铃薯加工产品上看,主要产品为精淀粉、低聚糖、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粉和各类粉条。油炸食品薯片和薯条以及全粉加工等尚属空白。我省只有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省三青山银河粉业有限公司”。原来全省建了4个较大的淀粉厂,因受原料薯来源时间、贮藏能力、环保等限制已陆续停产。马铃薯没有大型加工企业的原因:一是当地政府重视不够。重视工业及服务业项目招商,忽视甚至就没有意识发展马铃薯产业。二是产业发展和工商资本不对接。懂产业的没有融资能力,拥有资本的不懂产业。三是没有专用型品种。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加工原料种植很少,我省至今也没有适合油炸食品薯片、薯条和全粉的品种,自然也不会有相应的加工企业。四是加工原料薯保障能力差。由于我省土地流转困难,价格又高,企业出于成本压力,大多采取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的方式购买马铃薯,但是,因企业无法制约农户,当市场行情好时,企业收不到,当市场走低时,企业又不得不高价回收,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约束乏力,订单不稳,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及效益。五是贮藏能力不足。马铃薯收获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贮藏能力,开工时间也集中在这三个月,其他季节不得不停产,加工企业常年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2.2 缺少产业链条的相互配套

马铃薯生产是一个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包括种薯病毒脱除、组织培养、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田间繁殖、质量检测和控制、商品薯生产、储藏、加工等环节。目前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规划、管理、协调和系统的质量监控,各环节间缺乏纵向联系和衔接,现有投资大多在组织培养和原原种生产环节,对田间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冷链物流等环节的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导致微型薯产能较大,而真正用于商品薯生产的种薯生产能力不足,整个体系不配套,限制了最终效应的发挥。马铃薯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

2.3 缺少政府的引导扶持

虽然确立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但在政策扶持上与其他主粮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原种生产扶持和良种推广补贴,没有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农机具没有纳入补贴范围,生产所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少、额度低。

2.4 缺少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马铃薯产业发展没有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各地缺乏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二是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机制尚未开始建立。三是马铃薯产业管理机构不明确。四是管理部门服务不到位。马铃薯产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马铃薯产业不熟悉,监管得多,疏导得少,主动服务就更谈不上。五是底数不清。全省马铃薯产业实际情况不完全清楚,统计数据不全面,播种面积、产量等常规指标也不在统计科目之列。多套统计数据之间差距较大。六是环保要求高,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基础设施。

3 下步发展对策

《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农农发〔2016〕1号)对东北地区马铃薯的发展定位是:“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强晚疫病防控,提高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建设贮藏设施。”

根据农业部的区域规划、市场需求和我省自然资源优势,确立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种薯走出去、品种引进来、加工储藏跟上来。具体讲就是,加强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鼓励加工专用型、早熟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在东部山区重点县(市)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在满足省内种薯供应的前提下,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供应优质种薯。在中西部平原区重点县(市、区)建设商品薯生产基地,满足食品消费和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亩,鲜薯总产量达到450万吨以上。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50%,加工专用型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加工龙头企业至少发展到5家。

按照上述思路,下一步重点任务是:

(一)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重点是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良种研发要先行。要进一步支持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以品种选育、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种苗快繁、原原种生产、原种扩繁基地相配套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充分利用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任务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支持,加快推进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全面推广脱毒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根据市场和加工需求情况,重点依托省农科院、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延边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适宜制作薯条、薯片、淀粉等不同用途的主食加工及精深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食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周期漫长,育成1个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的同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上,争取用2~3年的时间,培育出适合我省种植,性状比较稳定、品质比较优良的专用型品种。

(二)加强良种和商品薯基地建设。引导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种植。一是规模化种植。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要途径,统一种植品种。二是标准化生产。建立马铃薯投入、田间管理、加工及销售等标准体系,实施行规管理。三是产业化经营。只有产品档次提升、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形成有市场、有竞争的自主品牌。继续巩固东部山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成果,扩大种薯种植面积。大力支持商品薯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中西部平原地区,按照轮作和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的要求,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以300公顷为基数实行规模经营,建设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

(三)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包括鲜食品种、早熟品种和加工品种。二是研发、推广新型种植技术,重点是推广宽垄、覆膜、喷灌和汁水还田等新技术。三是推广农技农艺相结合新技术,实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建设高标准马铃薯种薯综合配套增产增效技术示范工程。四是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马铃薯加工后的废液、废渣等副产品进行再加工,生产多种化工原料、高蛋白饲料、高效液体肥料等。尤其是加工淀粉后的分离液成分富含氮、磷、钾及各种有机物,极适合农田灌溉、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是一种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措施。这项新技术可以彻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达到零排放,可解决土地板结、腐植酸降低等问题,已经被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内蒙古、甘肃、宁夏乃至黑龙江等地部分企业也采取了这样的工艺。五是定期举办科技培训活动,帮助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

(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一是鼓励原有停产的企业重新开业。我省原有的一些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线和加工设备比较齐全,比如:吉林省天丰集团(梨树县)具备年生产8万吨高功能淀粉、2万吨功能性低聚糖、1万吨膳食纤维、500吨蛋白活性肽等生产能力;吉林省三高淀粉公司(原长春金源集团)具备年产1万吨马铃薯淀粉(全粉)的加工能力。各级政府特别是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破解难题,搞好银企对接、企业与农户对接等。充分利用好我省新组建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等,积极做好项目推荐工作,尽快推进这些企业恢复生产。下一步重点支持吉林省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年加工马铃薯15万吨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该项目经省发改委备案,整套加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提供,今年重点完成马铃薯全粉生产线、蛋白粉生产线和果胶生产线建设;积极支持长春学龙淀粉公司进行精制淀粉、变性淀粉、手拍粉、方便粉丝等生产项目扩建和设备工艺改造升级;支持长白永旭保健食品公司(光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000吨以各类粉条为重点的薯产品加工扩建项目;进一步支持长岭县三青山镇马铃薯加工园区完善设施,吸引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增强带户能力,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和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宣传我省在马铃薯产业方面的技术和生产优势,大力宣传马铃薯产业的效益优势,吸引工商资本投资那厂。

(五)积极推进多元化产品开发。抓住马铃薯主粮化和国家即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机遇,以主食化为切入点,丰富马铃薯的产品应用范围,促进马铃薯加工多样化,由原字号农产品向加工食品转变。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主体,依托省内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马铃薯面粉等主食产品配方研究,加快马铃薯食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重点推进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油炸薯条、薯片及膨化食品等主食产品多元开发,同时推进薯泥、薯饼、速冻薯条等休闲食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集中财力建设大型马铃薯贮藏。由于马铃薯含水量高、不耐储藏,上市时间又较集中,亟须加快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延长供应周期,实现贮藏增值。一般情况下,马铃薯贮藏后能增值1~3倍。从2012年开始,我省利用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共建成马铃薯及果蔬贮藏窖(库)4217座,增加马铃薯及果蔬贮藏保鲜能力17.8万吨。但这些贮藏窖(库)规模偏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今后马铃薯窖藏建设项目补助应主要针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和种薯生产企业,向标准化基地倾斜。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建设5~10个大型或超大型贮藏窖(库)建设,实现马铃薯均衡上市、价格稳定、促进增收的目标。

4 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尽管马铃薯产业发展应当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在产业发展不成熟、不具规模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破解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难题还必须依靠政府。一是明确主管机关,适应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战略。增设管理部门,确定马铃薯为主粮的产业定位,二是各级科研单位增设马铃薯研究部门,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增加马铃薯推广工作职能,各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增加龙头企业指数,科技厅增设马铃薯研究项目,统计部门重设科目统计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4.2 出台马铃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对马铃薯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农机补贴、高产创建、农民合作社等项目扶持政策向马铃薯重点大县倾斜,省内出台支持马铃薯发展政策。一是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品种研发引育、基地建设、主粮化开发、贮藏窖建设、龙头企业。二是在省级龙头企业评定时把马铃薯加工企业视同特色企业对待,降低门槛,重点扶持。三是把马铃薯生产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

梁平县马铃署产业发展情况 篇4

姓名:陈娟霞

摘要:定西是马铃署的产业基地,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有望!关键词:市场需求 发展思路 经济效益

一、马铃署市场需求及前景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各种生产积极性,特别是粮油生产积极性的增强,确保了中国粮食安全,各类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适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由过去的“只要有粮就是饱”向近年来的消费多样化、营养综合化、品质优良化、食用便捷化转变;所以,我县马铃署需求量呈逐年增加,近年来,增加势头明显,市场前景看好。

二、“十一五”发展思路及总体目标、措施建议

我县2006年把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力争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8——20万亩,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000元收入,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为“十一五”奋斗目标,按照“优化布局、规模种植、集约生产、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总体思路,通过政府推动、龙头带动、中介促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扩充总量,提高品质,拓宽销路,使全县马铃薯产业实现“三大转变”。即:一是由原来单纯依靠扩大面积扩充总量型向依靠科技量质并举型转变;二是由内销拉动型为主向外销拉动与龙头企业带动并举型转变;三是由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型向生产、加工、销售三大主体强势联合经营型转变。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领导、深入发动、扩大基地规模和水平。我们通过算账对比动员群众,示范引导带动群众,技术服务帮助群众,经济驱动引导群众,加之去年推广稻草覆盖秋季马铃署技术、价格运作的成功,以及市场拉动、示范带动的作用,今年马铃薯种植规模有所扩大,标准化种植更加规范,科技含量及投入不断提高。据统计,2006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预计总产量1.5万吨(五折一

后的数据),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可获得收入增加到720元,纯收入559元。

(二)、严格无公害、无污染、绿色环保要求、精选品种、标准化组织生产。我们严格按照无公害、无污染、绿色环保的要求,主攻鄂署3号、马科尔两个脱毒马铃署品种,严把种子处理、配方施肥、栽培模式、中耕培土、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综合集成各种技术,建立规模不等的示范片、示范点55个6.7万亩;落实马铃薯品种展示片5个250亩,示范品种8个,极大地提高了马铃薯种植的科技含量。依托龙头企业、协会、购销大户,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订单5万亩,建立商品薯生产基地,积极筹建良种马铃署扩繁基地。

(三)、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形成了以鄂署3号、马尔科等为主的高淀粉薯的种植区,以渭薯8号、台湾红皮等为主的菜用薯的种植区,以大西洋、夏波蒂等为主的专用薯种植区。从今年的种植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出了“三高两增”的特点,即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良种化程度达到70%左右;集中连片程度提高,100亩以上的示范片达到5个;标准化种植水平提高,每个示范点都实行统一机械深松耕、统一品种、统一刀具消毒、统一种植模式、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的“六统一”标准化种植技术;全县马铃薯整体种植情况呈现出示范面积增加、科技含量增加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贮藏设施、加工业,延伸马铃署产业链。我们认真研究市场,积极适应市场,广泛开拓市场,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科学规划布局,采取有力措施,结合供需对象,重点抓好四个不同层次的马铃薯贮藏体系建设,在全县形成了功能较为完善的贮藏网络。较好地促进产、加、销各环节、各主体的有效连接,基本实现了产、贮、运、加、销的良性发展。一是狠抓恒温贮藏库建设。二是发动农民自己建设小窑贮藏室,贮藏体系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马铃薯运销和价格的调控能力,真正走出了一条“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保加工、稳价格、增收入”的路子。

(五)强化营销体系建设、发挥营销网络功能作用。一是采取地方政府、经销协会、公(铁)路部门联手成立了马铃薯联合运销办公室,畅通信息渠道,有效地缓解马铃薯外运的压力。二是继续加强运销大户的服务与管理,调动他们在农产品运销中的积极性,三是积极申请注册马铃署品牌商标,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极大地提高定西县马铃薯及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发挥协

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订单农业为手段,把加工企业、协会销售与政府建立基地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农户”的运作模式,提高了马铃薯销售的组织化程度。真正形成梁平县马铃薯龙头企业、经销协会或收购大户、千家万户三大市场主体,从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相互联合,融为一体,共同运作。在种植中,按照“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订单的形式,建立了一批企业加工原料基地和商品薯基地。

(六)增强马铃加工转化能力。提升马铃薯产业水平,必须推进由以销售原料为主向加工增值为主转化。我县计划建设马铃薯加工企业、小型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共存的马铃署加工转化网络,延长马铃署产业链。实行龙头企业最严格的保护价政策,各加工企业按照不低于0.15—0.18元/斤的保护价畅开收购加工马铃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利益。把精深加工作为发展马铃署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大招商力度,强势推进我县马铃署产业。

三、马铃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近年来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提升了经济总量。2005年,我县实现生产总值13.23亿元,其中马铃薯产业生产总值0.8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7%,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特别是随着小麦病虫害严重的影响,产量、品质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以及马铃薯龙头加工企业的日益壮大。延伸了马铃署产业链。为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就业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优化了农业结构。近年来,我们按照“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原则,压缩夏粮种植面积中小麦、葫豆,逐年有计划地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农业结构和布局日趋合理,马铃薯、优质小杂粮等优势作物、优势品种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别是马铃薯连片种植、规模布局的局势是近年来较好的,村村有大点,乡乡有大片,点片相连,形成了优势产业带。

(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偿到了甜头。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可获得收入增加到720元,纯收入55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0%。每当购销旺季,各地客商前来收购马铃薯,全县有近2万人参与分拣、包装等工作,有800多辆汽车、农用三轮车参与运输

工作,有近1200名经纪人参与马铃薯购销工作,培养了一批致富能人,带动了当地餐饮、商贸流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

(四)是发展了地方工业。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的思路,依托马铃薯资源,以马铃薯精淀粉、休闲食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基地、市场紧紧相连,互相推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铃薯块状经济。

四、今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打算

(一)是做大基地。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要经过3—5年努力,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8——25亩,把梁平打造成重庆市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这个目标定位,首先要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淀粉薯、菜用薯、专用薯”协调种植品种布局,在北部要使高淀粉薯的种植面积达到8——10亩,南部蔬菜薯的种植面积达到5—7,专用薯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同时要抓好良种建设。要进一步组织力量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研发适合本地生长气候、土壤、水肥条件的菜用型、专用型、高淀粉型品种,力争到2007年,良种覆盖率超过80%,格标准化种植。要对已经总结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大推广力度,加大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力争到2007年,使标准化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

(二)是做活市场。马铃薯产业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政府有要进一步规范和健全流通机制,让市场真正活起来。(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协会组建,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在种植、销售及加工环节组建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牵引带动作用。必须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代表最广大农民利益的种植协会,由种植协会负责人代表同企业、客商商谈订单面积、收购价格、贮存等事宜,维护广大种植户利益,范其市场行为。

(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促进流通环节的畅通。要加快城区马铃薯交易中心的建设力度,形成以马铃薯交易中心为龙头,以遍布山区的多个交易场所为网点的县内市场销售网络,保证马铃薯的及时销售和外运。要将销售链条不断延伸,在市内各主要终端市场建立直销网点。实施品牌战略,以保证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五)是进一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构建合理的产、加、销利益分配机制。

要继续搭建好信息发布平台,以彻底改变以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使种植户利益受损的不合理状况。要继续搭建好物流配载平台,加强与各方的联系协调,做好外运车皮的争取工作,保证高峰期鲜薯的外运。要继续搭建好价格监控平台,通过联运办这个“枢纽”来监控价格,对于故意刁难种植户,无端压级压价的收购户不给予享受优惠政策,从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市场维护办公室,专项打击不法商贩压级压价、坑农害农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正当的市场价格。五是做强龙头。马铃薯产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实现由目前的“外销拉动”为主向“龙头带动”为主的转变,即由销售初级原料为主向销售深加工产品为主转化。这就需要培育各类企业群体,形成兴办一户,带动一方的作用。要大力发展仓贮业,以贮藏保加工,确保马铃薯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同时加强企业技改力度,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实行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真正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兴建一批新的龙头企业。今后几年,要引进3至5家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及休闲食品加工企业,使全县龙头企业精淀粉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变性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薯条1万吨,总体上消化60万吨以上鲜薯。

云南省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 篇5

联合考察组

〔内容摘要〕在考察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和做法, 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加强我市马铃薯基地建设和产业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建议。

〔关 键 词〕农业 马铃薯产业建议

由市农业局牵头,盘县、六枝特区、水城县农业局及马铃薯办公室负责人组成考察组,于2007年7月3日至11日,到云南省宣威市、会泽县、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丽江地区就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和实地考察,尤其重点考察马铃薯的种薯繁育体系建设。

一、蓬勃发展的云南省马铃薯产业

云南是中国马铃薯的一个主要产区,马铃薯作为云南重要的农作物,在推动云南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种植面积已达700多万亩,居全国第五位,鲜薯700多万吨,居全国第三位。通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云南省的马铃薯已形成周年生产、长年供应,鲜食菜用型、加工型和饲用型马铃薯共同发展、马铃薯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的崭新格局。

(一)宣威市的马铃薯产业

1、基本情况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云贵两省结合部,总面积6775平方公里,海拔920-2826m,年均温13.3℃,年降雨量980mm。全市总人口140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0万。

宣威市是云南省重要的马铃薯主产区,播种面积和产量占云南省的八分之一,曲靖市的三分之一。2006年全市种植马铃薯90.4万亩,其中种植冬(小春)马铃薯10万亩,大春马铃薯67万亩,秋马铃薯13.4万亩,总产量100万吨。总产值5.59亿元,在全省马铃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种薯繁育、科研研发

自2003年以来,宣威市筹资780万元,在宣威城郊租地50亩建设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新建简易仓库2000平方米,冷库100平方米、组培室100平方米、自控温室200平方米,钢架膜网大棚15000平方米,达到了年产微型薯1000万粒的规模,已经成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管理规范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2006年生产脱毒微型薯500万粒,年可提供优良种薯20万吨。主要繁育品种有云薯201、云薯501、抗青9-

1、宣薯2号、宣薯3号、转心乌等。

3、技术推广

宣威市市政府每年安排250万元用于马铃薯生产,通过推广双垄高墒栽培等“双高六改”技术(一改品种多、乱、杂为脱毒种薯,二改套作为净作,三改滿天星种植为双垄高墒栽培,四改单施氮肥为测土配方施肥,五改一次中耕起垄为二、三次中耕培土,六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保证了宣威马铃薯单产及质量的稳步提高。2006年推广双垄高墒种植41.6万亩,推广脱毒马铃薯60万亩,马铃薯测土配方专用肥2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15万亩,生物多样性栽培34万亩,杂交实生籽综合应用2万亩,马铃薯扳芽移栽1.5万亩。

4、马铃薯加工、营销

宣威市1998年建成了年产2.2万吨马铃薯精淀粉的润凯马铃薯精淀粉加工厂,年加工鲜薯原料13万吨,现已成长为云南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在宣威火车站旁边建成占地90亩,年营销量50万吨的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宣威文东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成立了宣威马铃薯营销协会,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宣威土豆”商标,2006年外销马铃薯达35万吨,商品率达到40%,市场拓展到全国20个省市及部分东南亚国家。

宣威市交通条件优越,良种繁育体系健全,加工业发达,技术力量雄厚,市场营销体系完善,使其具有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会泽县的马铃薯产业

1、基本情况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国土面积58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20m,年平均温度12.6℃,年平均降雨量817mm,全县总人口为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万人,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

会泽县现有耕地面积66万亩,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50万亩,其中大春种植45万亩,小春和秋种5万余亩。年产量80-85万吨,种薯和商品薯销售30-35万吨,商品率达到40%。

2、马铃薯种薯繁育

会泽县是云南省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1989年就开始组建马铃薯脱毒中心,到目前,已建成组培室380平方米,网室2628平方米,专储仓库2000多平方米,分析室、药剂消毒室等400平方米,办公室280平方米,繁育中心试验基地25亩,达到年生产组培苗100万苗,微型薯300多万粒的能力。

3、科技推广

会泽县着力建好一个中心(脱毒中心);发展三个基地(种薯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小春马铃薯生产基地);建立四个丰产示范坝子。通过“四个一”措施(一个机构,一支队伍,一个方案,一笔经费),大力推广高垄双行种植技术,达到万亩连片,千亩同种,百亩同行的种植效果。同时,会泽县加快了马铃薯生产的标准制定工作,截至2006年,会泽县在组培苗快繁、微型薯生产、种薯质量等方面制定了7个标准,同年,成为国家第四个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县。2006年,推广马铃薯标准化生产10万亩。

4、市场营销

会泽县建立了县乡两级信息网络,由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发布马铃薯的需求信息。组织科技人员到马铃薯主产乡镇指导马铃薯的分级分类和包装。同时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欺行霸市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会泽县由于地理位置较偏,交通不便,境内没有建立大的加工企业。但该县种薯繁育体系建立时间长,科研基础发达,马铃薯种植连片、规范,加上充分发挥了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经营性服务功能和营销大户的中介作用,使得该县具有较高马铃薯商品率。种薯和商品薯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是其最大潜力优势。

(三)丽江地区的马铃薯产业

1、基本情况

丽江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海拔1700m-5596m,年平均温度12.6℃-19.8℃,年均降雨量1000mm左右,全区总面积20 603.74平方公里,其中坝区 1586.49平方公里(含河谷面积1050.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山区19 017.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92.3%,全区总人口 110万人,农业人口90余万人。

丽江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常年马铃薯播种面积25万亩,种植海拔高度分布在1900m-3000m,一般3月份播种,8-9月份收获,总产鲜薯22.5万吨,马铃薯折产后占粮食总产的比重为6%。

2、创新型种薯生产体系建设

丽江农科所与北京合佳鹏程农业开发公司合作组建北京合佳鹏程农业开发公司丽江分公司,由农科所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合佳鹏程农业开发公司负责技术开发微型薯生产等,并负责向外联系销路,实行订单生产。目前,丽江地区投资150余万元,在丽江农科所金山试验农场改扩建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成组织培养室100平方米,标准网室3000平方米,温室快繁室100平方米,该公司的目标是建成25万亩的种薯周转生产基地;改三年制繁育为一年繁育体制;面向国内外市场,生产提供微型薯1亿粒。

3、市场营销

由于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率低,劳动者素质低下,马铃薯平均单产每亩不足1吨。再加上历史原因,丽江高寒民族地区多数都是奴隶和封建领土制过渡而来,农户的商品观念、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仍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至今还没有马铃薯的专业市场和加工企业,商品马铃薯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外地的私营老板收购,一家一户贩运和农户相互兑换等形式。

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丽江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化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但马铃薯的科研能力,种薯的扩繁体系建设水平较高,每年向外输出的种薯量使其整体商品率达到22.8%。品种选育、种薯生产是其最大的发展潜力。

二、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云南省在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过程中,坚持从规划入手,注重科研与推广力度,着重在抓体系建设、抓规模、抓引进、建市场、创名牌方面做文章,通过资金整合使用,依托科研院校作技术支撑,逐步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农科教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1、抓规划、定目标,促进规模生产

参观市县在基地建设、生产规模、社会化服务、投入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明确方向和任务,如宣威市制定了“十一五”时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着力马铃薯种薯脱毒组培中心、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测土配方施肥中心建设。会泽县则从农业标准化生产出发,建立品牌,完善马铃薯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标准化制定工作,重点建好一个中心(脱毒中心),发展三个基地(种薯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小春马铃薯生产基地),搞好良种扩繁体系。丽江地区则围绕微型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立一个创新的种薯生产体系、马铃薯种植布局(规划)图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按上述三大目标,选择适合的技术支撑和技术路线,促进规模生产,发展马铃薯产业。

2、建机构、抓协调,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强化领导重视程度。如宣威市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马铃薯产业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工作小组,组长由人大主任担任,办公室设在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会泽县则通过“四个一”措施(一个机构,一支队伍,一个方案,一笔经费),达到万亩连片,千亩同种,百亩同行的种植效果。二是建立了事企结合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三个市县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建立起了脱毒种薯繁育和生产技术体系,形成了集选育、引试、茎尖脱毒快繁、基础种薯生产的马铃薯研究中心或脱毒中心:即由省级农科院生物所提供脱毒核心种苗,在县级快繁中心组织培养快繁脱毒苗及温网室生产原原种(微型薯),在较高海拔生产原种供给乡镇或种薯生产大户,然后由乡镇或大户负责一、二级良种的生产,形成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从源头上保证了种薯的质量。由乡镇农科站或种薯生产大户负责原种以后级别的良种生产,避免了政府因负担过大,造成难于为继的局面。丽江地区采取农科所和公司合作方式,以契约生产合同形式控制种薯生产质量,形成了新型的种薯繁育体系。三是建立扶持与激励机制。制定了从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扩繁,到市场营销等扶持与激励措施。如在种薯扩繁体系上的扶持,宣威和会泽是政府补贴到原种生产,以后级别的生产则采用技物配套,实行项目管理。在营销方面,宣威奖励营销大户一次性销售1万吨以上的,每吨奖励2元。会泽县则对营销大户贷款流动资金给予贴息。对于加工企业,则在土地征用、税收上给予支持。四是建立服务机制。采取技术培训、建立行业协会、建立专业市场、组织订货等措施,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如宣威在火车旁边建立了占地90亩,年营销量50万吨的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宣威文东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发挥信息、分级包装、检疫三大功能。在营销方面,官办型的行业协会作用尤为突出,宣威和会泽县都是以政府或农技服务部门组织的协会在起作用,丽江则是公司带动营销业务。五是加强政府统筹,搞好协调。马铃薯产业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职能部门紧紧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科技资金、扶贫资金、发改资金、支农资金等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如宣威和会泽包括丽江地区的脱毒中心建设,扶贫资金、发改资金、支农资金等都发挥了作用。

3、与科研院校联姻,搞攻关、抓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市县与省农科院、云南师大、云南农大等薯类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育种、种薯繁育、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如宣威市育成了宣薯2号、宣薯3号,会泽县育成了会-2 号,合作88号,丽江育成了丽薯1号,丽薯2号等,云南农科院育成了云薯201,云薯301,云薯501等,这些马铃薯品种在云南和贵州都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用。宣威的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双高六改”技术体系,会泽的高垄双行种植,丽江的脱毒苗快繁技术等无疑提高了当地的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含量。

4、整合资金投入,建好基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2003年以来,宣威市多方筹资780万元,在宣威城郊租地50亩建设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新建简易仓库2000平方米,冷库100平方米、组培室100平方米、自控温室200平方米,钢架膜网大棚15000

平方米,达到了年产微型薯1000万粒的规模。同时从2004年起,市委决定投入市级资金250万元用于马铃薯生产和基地建设,加上上级资金投入,宣威一个县市用于马铃薯产业资金接近700万元。会泽、丽江包括省农科院,政府发改资金、扶贫资金等都不同程度对马铃薯产业进行了投入。

三、借鉴云南经验,推进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要结合我市生产实际,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种薯体系建设和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加工方面,集中精力搞好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按照市场规律协调好基地建设与加工、运销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强对马铃薯产业扶持力度,增加马铃薯专项资金,用于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良种繁育体系、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对农民的科技素质培训,争取用3-5年实现产业工程发展目标。

1、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力度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协调管理,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应协调农发、发改、财政、扶贫、科技、供销、金融等部门积极支持马铃薯产业,协调全市马铃薯科研、繁育、推广部门和民营科技企业,督促、检查整个生产过程,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功能齐全、统分结合的综合服务工作格局。二是坚决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对农业部门尤其是对马铃薯科研、种薯生产部门和加工营销企业给予倾斜支持。三是加大投入力度。产业发展,资金要作后盾,建议市政府在起始阶段的5年时间内,每年投入马铃薯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同时,协调统筹农发、扶贫、发改、交通、水利、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产业的发展。要抓住国家和贵州省积极倡导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契机,创造条件,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

2、加大批发市场建设力度

建设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在水城境内建设一个在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在盘县建一个马铃薯批发分市场,发挥信息供求、车皮协调、分类分级、包装、检疫、配送、贮藏等市场功能作用。形成批发、集贸和零售市场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场体系。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发挥市场的带动作用,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增加销量,搞活马铃薯市场。

3、积极依托科研院校,加大科研研发力度

建议市政府尽快落实组建集新品种选育、茎尖脱毒、脱毒苗快繁、原原种和原种生产为一体的六盘水市马铃薯研究所,通过马铃薯研究所这个平台,开展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加大科研研发力度,加强新品种选育,研究配套栽培技术,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强化科技培训,提升我市马铃薯生产水平。建立事企结合的种薯繁育体系,解决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瓶颈。在运行模式上,实行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即马铃薯茎尖脱毒、脱毒苗和脱毒原原种的扩繁,需要国家的支持和投入,建议市财政对微型薯和原种生产进行补贴,以降低销售价。

4、加大市场营销组织力度

大力扶持中介组织。在目前产业发展初步阶段,全市农民中介组织应以各级政府发起型为宜,其组织的建立应该依靠农业服务部门和各级政府,再次发展能人牵头型,因地制宜促进中介组织发展。鼓励和培养事业单位、企业、能人营销队伍,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基层供销系统经营性功能作用。树立品牌经营观念。进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申请商标,实行包装上市,提高商品转化率,增加效益。

5、加大基地建设力度

(1)建设马铃薯商品生产基地

按照《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规划》,依据不同生产季节、不同品种特点和不同用途,切实搞好马铃薯产业化区域规划和布局,并严格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有计划的组织实施,切实做到万亩连片、千亩同种、百亩同行,在海拔1200m以下地区重点建设秋冬和小春马铃薯生产基地,采用早熟鲜食外观薯型好抗病品种,如中薯2号、费乌瑞它等,提供外销。海拔1200m-1800m广大地区建设大春和秋马铃薯相结合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采用适合间套作的各类用途品种,如威芋3号、会-2号等,生产外销商品薯或提供优良种薯,满足大春生产用种。在海拔1800m以上地区,采用高产品种,如合作88等,努力开发特色转心乌品种,重点提供鲜食和淀粉加工。

(2)依靠科技,全面提升马铃薯生产水平

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以脱毒良种为基础,以优质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为突破口,推广高垄双行高产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实行“五统一”标准化生产,即: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品牌。

养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充分利用饲草种植面积广、特别是旱作农业缓解饲草压力的有利条件,把养牛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科学喂养技术,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共发展养殖示范户900户,养牛5头以上的30户,占养牛总户数的3%;存栏2500头。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8%。

(二)龙头企业取得一定发展。长期以来,全乡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前桃村回乡创业能人靳浩林紧紧抓住全县大力发展养殖产业的历史机遇,在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2009年4月投产运营,总投资100万元,占地面积11亩,总体建成饲养存栏肉牛100头,年育肥出栏肉牛300头的肉牛养殖基地。现已建成暖棚式牛舍5栋850平方米,青贮窖1个960立方米,饲料专用棚1座14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120头,采取调供优良基础母牛与育肥出栏相结合的方式,已出售肉牛470头,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

(三)小区养殖模式取得突破。养殖小区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主要载体和必然趋势。2009年建成车李村养殖小区1座,计划2011年建成杨岔村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建成,既有效解决了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畜舍面积小的问题,又有利于饲养户互相借鉴饲养方式、方便防疫灭病、利于进入市场,对全乡肉牛产业发展模式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四)肉牛品种不断优化。先后引进优良基础母牛300多头,加强了基础母牛群建设,目前优良基础母牛存栏占肉牛存栏的26%。建成了黄牛冻配改良点1个,引进南德温、西门达尔、皮尔蒙特等优良肉牛品种细管冻精,开展了肉牛冻配改良,肉牛良种化程度达到45%,品种结构明显改善。

(五)科技养殖成效显著。为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步伐,近年来在县畜牧部门大力指导下,开展了快速育肥、品种改良、暖棚养殖、秸秆综合利用、肉牛冻配等与养牛有关新技术的推广,科学养殖迈出了新步伐。尤其是在饲草利用方面,2009年进一步加大了玉米秸秆青贮推广力度,延伸玉米产业链条,建成魏岔、苗堡玉米秸秆青贮示范点,玉米秸秆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六)肉牛生产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加大了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疫病发生风险系数逐步降低,肉牛生产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新建灵芝乡兽医站,配备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1名,村级防疫员19名,加强了防疫队伍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高,商品意识不强。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落后养殖习惯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形成的“养牛为耕田”的传统观念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商品意识和科技意识不强,致使养牛生产虽然年年有发展,但难以有所突破和跨越,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二)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综合效益不明显。由于农户商品意识不强,养牛普遍是以传统的耕牛饲养为主的分散养殖,饲养管理方式粗放,人畜混居,畜禽混养,存在生长速度慢、育肥周期长、肉用性能较低、进入市场渠道狭窄等问题,养牛综合效益不高。

(三)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养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具有较强的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带动肉牛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仅有的几户龙头企业才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作用还未凸显,对农户养殖业的带动力、支撑力还比较弱,产业链条短且关联度低,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密切,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加工、营销环节薄弱,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增收幅度不大,资金扶持不力,发展后劲不足。养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短期效益低。养一头牛从配种到出生、出栏需要2-3 年时间,投资4000多元,可实现收入5500元,纯收入1500多元,不计人工成本,年利润率为12.5%,养得少、养不好就没有效益,而养得多、养得好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农户由于投资能力有限,发展养牛受到一定制约,龙头企业由于融资困难,难以扩大养殖规模。

(五)饲草资源利用率低下。草畜脱节和发展不平衡,饲草资源不足,饲草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利用。多年来大力推广的秸秆青贮加工利用技术受群众饲养条件和饲养规模的限制,在零散饲养户中难以普及应用,多数养殖户仍以农作物秸秆、杂草为主要饲料。同时大面积的荒山荒坡没有得到科学地开发利用。这些共同构成饲草资源利用低下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养牛产业的发展壮大。

(六)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不到位。一是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较多。二是畜牧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三是经费报酬没有保障。乡畜牧兽医站没有工作经费,办公服务条件极差,村级防疫员报酬较低,仅由省财政下拨,人均年报酬不足500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三、对策与建议

加快牛产业发展步伐,把牛产业发展作为灵芝发展农村经济的区域主导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南北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一)强化产业意识,促进观念转变。充分认识牛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牛产业作为灵芝继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产业意识,认真研究解决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把农民的自主权和政府的主导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政府行政推动力度,加快肉牛产业开发建设步伐。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牛产业发展上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农本型向商品效益型转变,把养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来抓;由小规模经营向大群体、适度规模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通过扶持大户、建立示范村、养殖小区等方式,培植和壮大养殖基地,带动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大发展,实现量的扩张;由传统粗放的自然饲养向科学饲养管理转变,全面推广品种改良、饲草加工利用、饲养管理等精细养牛技术,使养殖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同时要改善饲养环境,结合当前全县生态能源项目的实施,建设一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暖棚圈舍,在暖棚圈舍建设上有新突破,逐步实现“良种、良法、良舍、良料、良医”五配套。

(二)强化饲草意识,开发饲草资源。一是扩大粮饲兼用型玉米种植面积,为秸秆青贮工作打好基础,解决饲草不足的问题。二是积极引导农户适时收割玉米秸秆,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技术,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率。三是加大退耕还草和农闲田地及三荒地种草力度,大力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良饲草,增加饲草饲料总量,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提供饲草保障。

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7

一、重点产业发展初具成效

㈠主导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多年来, 县上立足资源优势, 紧紧围绕果、薯、畜三大主导产业作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优先发展的重点, 集中主要精力, 实行政策倾斜, 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布局。

果品产业不断壮大, 目前果园面积达到80万亩, 果品总产量达45万吨, 发展果蔬贮藏、加工企业48家, 农民从事果品产业化人均增收230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由于大力推行标准化果园建设, 果品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均创历史新高, 成功注册静宁苹果证明商标, 果品产业在扩量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西北部畜薯产业助农增收作用凸显, 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30万亩, 全部实现脱毒马铃薯全覆盖, 扶持新建了三元、兴辉、金豆、红光等一批马铃薯经销、贮藏、加工企业家, 马铃薯销售、贮藏量由过去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6.8%。扶持发展了恒丰、精威、广源等一批规模化、现代化养殖企业, 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21%。

㈡企业与农户和基地的联结程度更加密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我县积极探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 (协会) +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 带动了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通过订单生产的方式, 使企业、农户与生产基地的关系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㈢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近年来, 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基地和产品品牌。静宁县上先后组织认定了30.1万亩果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建成4000亩良好农业规范 (GAP) 苹果基地, 认定了1.35万亩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 3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 4万亩无公害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 使“三品”基地认定总面积达到38.45万亩。引导企业注册了“静宁红富士”、“陇原红”、“常津”“格瑞”、“路大路”、“精威”等各类农产品商标30余个, 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㈣龙头企业规模档次不断提升坚持多种形式创办和培育龙头企业, 不断提升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引进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科技含量高, 管理先进的现代化企业, 如静宁县鼎元纸业有限公司、静宁县益源果品有限公司、静宁县通达果汁有限公司和静宁县润源果蔬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 企业实行现代管理制度;改扩建了静宁县常津果品有限公司、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公司、静宁县工业品公司、静宁县润仕果品有限公司、精威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红光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等一批老企业, 进一步盘活了资金, 为使企业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引进和改扩建, 全县果品贮藏能力达到30万吨, 马铃薯精淀粉加工能力增加了1.5万吨, 饲料加工能力增加了1万吨, 极大地缓解了农产品集中上市的压力, 使企业实力得到增强, 带动能力更大, 产品更具有市场优势。

三、主要做法

㈠科学制订计划, 落实指导培训根据省、市和县上农业产业化工作要求, 每年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并在年终组织检查考评。并对重点龙头企业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现场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督促完善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对从事产业服务的相关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了经营管理知识指导培训2期120人次。

㈡积极争取项目, 加大扶持力度静宁县上根据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要求, 积极论证和筛选了一批产品优势明显, 带动能力强, 信用度好企业给予重点推荐扶持, 争取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补助或贴息。并对产品竞争力强, 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了项目后期贮备。同时多方联系金融部门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融资帮助, 2012年协助农业发展银行静宁分行、建设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累计向各级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1亿元, 争取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200余万元。

㈢加强产业指导, 做好交流服务在省、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工作中, 宣传相关政策, 对符合条件家企业积极组织申报和监测。到目前, 已申报国家、省级和市级重点农业产化龙头企业共计30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省级龙头企业3家, 市级龙头企业26家, 并在此基础上, 基本摸清了全县规模发以上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为今后分类指导和服务奠定了基础。每年组织3—5家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的各类参展、产品评比等经贸活动, 增强了企业的交流合作和市场应变能力。

四、存在问题

一是总体投入不足, 缺乏发展资金。虽然静宁县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 农业产业化发展始终受到资金短缺“瓶颈”的制约, 用于农产品认证、产品评优、技术创新、企业升级、人员培训等方面经费明显不足。

二是部门协调不力, 上下缺少互动。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 横跨各大产业, 牵扯诸多部门,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在实际工作中缺少统一安排和协调, 财政、农牧、商务、供销等部门没有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整体推进的合力。

三是企业制度不健全, 利益机制不规范。现在有不少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更加看重的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的扩张, 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 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个别企业法人满足现状,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有的实行家族式管理, 忽视人才的引进和职工的培训。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是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机制, 目前一般采用的是合同契约方式, 由于容易受市场行情影响, 加之部分农民、企业法律不强、诚信不够, 合同不规范等原因, 导致合同履约率不高, 纠纷时有发生。

五、对策及建议

一要集中突破, 促进重点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静宁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 因此,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是当务之急, 当前要集中精力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整体推进中寻求重点突破, 促进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档次, 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实现企业优化升级。同时,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尽可能多的引进资金和技术。

二要强化企业监管, 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 加强对省、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 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的跟踪督查, 积极引导企业发展“订单农业”, 逐步规范公司与农户的产销合同,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 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8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在全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塔城地区风力发电产业所享受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产业效益、存在困难及出路,期望给塔城地区风电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关键词】塔城;风电产业;效益分析;调研

近年来,全球石油、煤炭等石化能源的资源压力加剧,新能源产业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发展前景广阔。《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1亿千瓦左右。

一、“五大关键词”表明风电“风头正劲”

1.“背后推手”:发展风电不仅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国家能源局不仅将地方风电消纳情况纳入地方政府风电管理考核。

2.“一亿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29亿千瓦,正式标志着我国提前完成风电“十二五”并网装机一亿千瓦的规划。

3.“弃风限电”:全国弃风限电形势进一步恶化,并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字显示,2015年,全年弃风电量33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13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

4.“电价下调”:2015年12月24日正式发布《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决定适当降低新建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

5.“海上风电卡壳”:在陆上风电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时,海上风电最终也没能完成《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既定任务。按照规划,到2015年底,我国将建成500万千瓦海上风电,但实际上,只完成了1/10左右。

鉴于以上情况,国家针对风电产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给风电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风电企业税收政策及效益分析

1.国家对风电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对新能源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风电企业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增值税和所得税:

(1)增值税税收优惠方面:电力销售收入增值税税率为17%,根据《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其销售收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优惠政策。

(2)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方面:新疆的风电企业执行以下优惠政策:享受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风电企业同时享受 “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2.风电企业经营期间税收情况

按一期4.95万千瓦项目为例:

(1)增值税:风电企业建设期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享受抵扣政策资产约38000万元,占总投资的95%,增值税进项税抵扣额约6400万元,按企业目前发电量计算,年销项税额1200万元,则年抵扣增值税(进项税)1200万元,抵扣期约为6年。抵扣期结束后,按年均应缴增值税1200万元计算,即征即退50%实际每年减免600万元。同时,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分别按应缴增值税税额的5%、3%、2%计征。

(2)企业所得税:按一期4.95万千瓦项目平均年利润3000万元计算,3年免征期间企业每年减免750万元;3年减半征收期间按7.5%征收,企业每年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225万元,减免525万元。“三免三减半”政策到期后减按15%税率征收,每年缴纳企业所得税450万元,每年减免300万元。

3.风电项目效益分析

由于风电企业运营的特殊性,一期风电项目在正常发电情况下,所需人员在10人左右,管理费用相对较低,企业运营成本主要为设备折旧,约占运营成本的75%。费用低、又同时享受多项产业优惠政策,风电企业在经营初期投资收益非常可观。

但从长远看,风电企业的效益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风力发电企业投产后,前几年主要的成本费用是设备折旧费和财务费用,但是随着项目运行时间的增长,设备材料费和维修费会逐渐增加。由于对风电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时限较长,待企业优惠期满、按正常税率缴纳所得税时,企业的效益比投产初期有所下降,税收贡献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为此,还应在投资初期最大限度地解决“弃风”问题,在其收益较高时期,使得风电企业利润、税收实现最大化。

三、塔城地区风电产业基本概况及存在问题

1.基本概况

(1)塔城地区处于中纬度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北四县常年多风。风能资源丰富区主要分布在加依尔山、巴尔鲁克山之间的塔额盆地及玛依塔斯地区,年平均风速在5.9m/s以上,部分地区大于7.9m/s,年平均风能密度达742w/m2。塔城地区有效风速出现频率较高,且风力资源具有分布范围广、平均风速高、空气清洁度高、稳定性较好等特点。

(2)2015年,塔城地区并网装机容量达到61万千瓦时,按照2014年塔城地区风电发电设备平均利用2400小时计算,塔城地区满负荷上网电量应达到146.4亿千瓦时,实际上网电量102.5亿千瓦时,弃风43.9亿千瓦时,弃风率为29%。按照目前执行的上网电价0.58元/千瓦时和行业税负测算,塔城地区风电企业减少利润25.5亿元。

2.存在主要问题

(1)风电场的限电、窝电现象没有消除。近年来,新疆风电开发过于集中,受现有电网网架送出能力影响,风电被限输出。加之新疆地处北方,系统峰谷差较大、系统调峰能力有限,风电在电网低谷时段参与系统调峰。由于局部地区电源相对于用电负荷严重过剩,即使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风电仍无法全部消纳。

(2)配套电网建设速度滞后于风力电站建设速度。塔城地区辖区内2013年度以前基本全部为火力发电,电源结构单一,调峰手段有限。风力电站接入电网后,由于风力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在风电规模占电网负荷比例超过15%后,电网的可靠性会降低,目前的配套电网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风电接入,已经成为风电并网的制约因素。

(3)风电政策和冬季供暖等因素限制风电企业发展。受经济放缓因素影响,企业用电量大幅下降,而发电装机容量在逐渐增加,也相应导致风电的减少。塔城地区冬季寒冷、无霜期较长,为确保冬季供热稳定,进入供暖期后对热电联产电厂采取了优先和满负荷发电的措施,而冬季又是风电企业的发电高峰期,对风电企业的限电比较普遍,未达到“捕风捉银”的效果。

四、促进塔城地区风电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完善配套电网建设。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做到风电场和电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风电接入电网距离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一、二百公里以上,不但需要加大500千伏主网架的投资,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强电网结构的改造。电网建设要与风电场建设同步,甚至是先于风电场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弃风限电”。同时增加风电入网配额,减少有效收益的流失。

2.鼓励“以电取暖”增加风电的本地消纳能力。塔城地区冬季取暖时间长,目前主要是采取燃煤取暖方式,在取暖方面存在即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转变取暖方式,鼓励“以电取暖”可减少资源的浪费,增加风电的本地消纳,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上一篇:高中生竞选团委副书记演讲稿开场白下一篇:爱玩的我-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