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放管服”改革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4-10-17

推动“放管服”改革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精选3篇)

推动“放管服”改革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篇1

推动“放管服”改革,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放管服”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放管服”究竟是什么?将会怎样影响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又将给你我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享者工作室特约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来为您系统解读。

【报告内容】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这是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披荆斩棘向前推进。我们一定要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专家解读】 “放管服”改革,也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毛寿龙: “放管服”改革,也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是2016年年中中央开始在全国推动的。“放管服”改革,在具体层面,主要是继续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取消需要政府开具的各类不合理证明。在企业注册领域,推行“五证合一”。公布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运行投资项目等。2017年,政府将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清理取消一批生产和服务许可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多证合一,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加快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放管服”为政府服务部门带来了细节变化:事好办了毛寿龙:全国各地的政府服务中心,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硬件设施、布局,到内部机构设置、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细节化的完善。一进服务大厅,就会感觉服务型政府的味道扑面而来。很多事情,甚至不需要到服务柜台,自己就可以在机器上完成操作。比如办理社保证明,用身份证或者社保证,就可以在自助服务的机器上打印证明文件,而且可以到任意的服务中心去打印。如果不会使用,还有服务人员热情指导。再来看一些具体的服务性部门,也有很大的改观。过去车辆年检,服务人员态度生硬,车主进了车辆检验场后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找地方交押金、检验外观、检验环保,然后往往是车灯不合格,去修理也就是象征性调一下。由于脸难看、车难开、程序复杂、耗时耗力,车托的市场很大。但最近都有了很大改善,对整个检车流程进行了整合,车主只要一进门到外观检验区,车交后到出口处接车,缴纳相关费用,拿相关检验合格证就可以了。这就大大减少了车主的办事难度。要增加“放管服”改革对群众心理上的“获得感”毛寿龙:在政府改革方面,与总理提到的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方面,的确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从心态上来说,政府与企业以及群众的关系上,政府官员还有一个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姿态。这使得企业和群众去找政府的时候,总是觉得政府是来管理企业和群众的,而不是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其结果是,政府改革在物理上、制度上做了很多事情,但在心态上企业和群众却少有获得感。解决好“放管服”改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毛寿龙:从具体运作角度来说,企业和老百姓对于改革后的政府还比较陌生,相关改革的信息没有与企业和群众的行为有效对接,从而在到达“最后一公里”时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再加上政府改革的很多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这无形之中也减少了企业和群众对政府改革成果的获得感。毛寿龙:首先是继续大力推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改革,用新的制度把政府权力规范起来。其次是把政府改革的新制度、新规范逐步细节化,关注管理和服务领域的细节安排。再次是在官员的心态和行为上确立人民公仆的服务姿态,在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第四是广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让企业家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政府各个层面的工作,从而在心态上和行为上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放管服”改革中,经济层面改革与行政层面改革应协同发力汪玉凯:只有把经济层面的改革与行政层面的改革有机结合,并拿出减费降税的实质性举措,才能真正净化行政环境,为激活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提供制度保障。一要最大限度地排除“放管服”改革中的阻力,为供给侧结构性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这要从两方面着力:一是既得利益对改革的阻挠;一是要克自政府自身的障碍。既得利益不仅反对改革,也激化了官民冲突、劳资冲突和贫富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放管服”改革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有效地遏制、战胜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阻挠。而政府自身对改革的阻力同样不可小视。其集中表现在观念阻力、行政审批改革阻力以及部门利益阻力三个方面。这些阻力尽管很隐蔽,甚至很难感受得到,但对改革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注重克服阻力,就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条件。减费降税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特别被强调的一项重要举措,并提出2017年要减少企业税赋3500亿、涉企收费2000亿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真的实现了,对企业而言无疑是实质性利好。因为,简政放权固然重要,但如果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不能降低,企业仍然要承担过多、过重的税费负担,不仅净化行政环境的目标实现不了,也很难真正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这方面今年肯定会有重大改变,值得期待。二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在经济体制层面推出的重要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但如果仔细一想的话我们会发现,过去这些年来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实际上主要不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而是我们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过多的运用行政手段配资资源所产生的后果。本来有些产能已经过剩了,但是为了GDP,还要审批上马项目。而政府的上述行政行为,又与政府要收入、要增长、要政绩的三要逻辑有关。政府的“三要”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要收入,不能使政府的收入在整个分配格局中占比过高;要增长,也不能一味地从投资、出口、消费方面发力,也要从供给侧角度着力,使二者相对均衡;至于要政绩,关键是要摒弃传统的拼资源、拼环境的政绩观。这就是说,只有改变传统的宏观调控方式,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三要通过放管服改革,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与政府的放管服改革紧密结合,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法治环境。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对于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不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有效约束公权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不仅关系到“放管服”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

放管服”改革如何到位 篇2

《 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08日 05 版)

制度供给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准。

总书记强调,“多从基层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上找突破口,多推有地方特点的改革”。各地只有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水平,才能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大家谈”,聚焦各地在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成效。本期关注的是,“放管服”改革红利,不能出现中梗阻,也不能被稀释。下一期,我们将探讨,服务大中小企业,不能厚此薄彼。

——编 者

做好加减利民生

古 迪

“放管服”这道改革试题答得不好,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按兵不动”,用老办法、走老路子,坚决“照章办事”,只要不出问题就“稳坐钓鱼台”;二是“明放实收”,玩花样、搞把戏,只做表面文章,不见群众得利;三是“推诿扯皮”,像踢皮球一样把事情推走,不顾实际,让办事群众不知所措。凡此种种,皆有懒政庸政怠政之嫌。不找准“放管服”的落脚点,不把脉基层问题的症结,我们就无法把“放管服”改革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要做好“放管服”,就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深创新管理的认识,加快优化服务的速度;就要减去消极怠工,减去得过且过,减去敷衍塞责。把群众和企业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受不受益作为最根本的检验标准。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作为每一项改革的具体目标。如此,才能解好这道改革试题。

“章外有章”当清理

林 雍

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在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成立行政审批局,把几十枚公章合并成一枚公章,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大厅办成事”。此举旨在攻克“公章围城、审批旅行”的痼疾,不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还使得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获得不少点赞。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比如,职能部门之间互不相认、章外有章。有人将一车木材从江西运到浙江,随身携带的《木材运输证》,按规定只需盖起运地行政审批局的章即可。但由于担心外省不认,又跑去加盖了林业部门的公章,出现“一证两章”的奇怪现象。审批人员坦承,章外有章只是过渡时期的无奈之举、权宜之计。再如,一些单位“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部门区域之间协调困难,等等。要消除改革中的痛点难点,还要在更大范围内完善制度设计。只有做到统一规范管理,才能降低更多行政和社会成本,更好回应群众期盼。

阵痛过后是生机

李荣灿

“放管服”改革,让一些地方和部门感到阵痛,从而导致该放没放、放不对路、放不配套等现象。

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人认为,“放管服”就是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放权于市场和社会,让利于群众和企业。由于认识上未及时调整,也就对“放管服”的推进造成了阻碍。此外,“放管服”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还涉及权责关系的重塑、管理模式的再造、工作方式的转型,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见,思想意识落后,对探索反复的顾虑,是起步慢、落实难的重要原因。

推动“放管服”改革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篇3

来源:人民日报

【基层见闻】

“两季水稻每亩多打了200来斤粮食。”对去年的收成,湖南省武冈市邓元泰镇蔡家塘村村民段远学很是满意。

段远学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也是科技示范户。问及水稻增产“秘方”,他拿出一本名为《2011年度科技示范手册》的小册子,上面不仅有农技站专门为他制定的水稻种植技术指导方案,还有农技员每月到他家进行技术指导的记载。

段远学最感激农技员。而邓元泰镇农技站站长朱诗杰则把农民增产增收主要归功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他介绍说,改革前,农技员连家都养不活,工作自然没有积极性,农技站也基本上名存实亡。改革后,农技站纳入了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每名基层农技员每年能稳定收入2.5万元左右,农技推广服务逐步重回正轨。“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通了,农民增产增收才渐渐有了底气。” 2011年,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农技推广服务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当前,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发展还面临很多矛盾,如何保证有人推广服务、愿意推广服务、高效推广服务还存在不少困难,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健全服务体系

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首先要不断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技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一主多元”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近年来,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职能任务不清、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仍很突出。一号文件提出,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文件特别强调,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和 能力建设,2012年实现“两个覆盖”,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

伴随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需求正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拓展。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这些年,各类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种养大户等,以产业链为载体提供农技服务、解决生产问题,成为一支相当可观的社会化农技服务力量。一号文件提出,要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引导和扶持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支持它们承担农技推广项目。稳定服务队伍

有了机构体系,还要“兵强马壮”,保证有人干事。

当前,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三低”问题,即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员比重低、35岁以下年轻人比重低、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必须努力打造一支农民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农技推广服务“正规军”。这方面,一号文件主要强调了四点:一是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二是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三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四是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同时,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对科技示范户等农民技术人员,按承担推广服务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

转换服务机制

有了机构有了人,还要着力注重转换机制、增强活力,用好的机制激励农技推广人员想干事、干成事。

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明确岗位责任和业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由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民共同考评推广服务业绩的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

对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要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与农技推广评价体系,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称评定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

创新服务模式

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还需努力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理念。把农民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农民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改变自上而下、单向灌输的传统推广模式,逐步建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现代服务模式,实现从单项技术服务向集成技术服务转变、从单个环节技术服务向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转变。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方式。不断完善包村联户、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院(校)县共建等有效做法,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一号文件提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切实管用的服务。

【数字点击】

全国95%以上县(市)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初步完成了改革任务。

上一篇:“我的祖国”征文:发扬“五四”精神,树立报国之志下一篇:16年入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