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监局2014年工作总结

2024-06-15

财监局2014年工作总结(通用8篇)

财监局2014年工作总结 篇1

财监局2014年1-3月工作总结

一、制定了全年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计划。

被检查部门包括各乡镇、公检法系统、教育、农口、卫生、民政、交通等部门,涉及资金主要包括领导关心、社会关注、与改善民生机关的重大项目资金以及非税收入等

二、配合省财监局工作组对武山县2012-2013小型农田水利实施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

三、扎实认真地进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财政局党委的安排部署,比较好的完成了整体学和自学等阶段性工作。财监局每位工作人员比较好的记了学习笔记,撰写了心得体会,准备了小组讨论发言材料,并完成了小组大讨论。

财监局2014年工作总结 篇2

近日,阳泉市质监局组织召开了2016年质量管理工作推进会议。各县区质监部门分管领导、相关监管人员、全市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和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的企业质量负责人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通报了全市2015年度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年度审查情况;安排部署了全市优秀“企业首席质量官”评选活动的有关事宜;6个县区质监部门分管领导进行了交流发言;并开展了《企业质量信用报告主动发布制度》免费培训。

会议要求:一是提高工作质量,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市级质监部门在装备制造业质量状况调查、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对县区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证后监管、全市优秀企业首席质量官评选活动等工作中要做到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全面完成2016年目标任务,使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提高服务质量,推动转型跨越发展。质监部门要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对企业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主动服务、积极帮扶、及时答复,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制度成本,最大限度的服务企业,营造良好的供给侧改革的软环境。三是提高产品质量,服务全市供给侧改革。各生产企业要加强创新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把握市场形势,调整产品结构,从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移;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一次性产品合格率;加大技改步伐,提高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服务全市供给侧改革。质企携手,再接再厉,共同推动全市转型跨越发展,促进全市供给侧改革,为把阳泉建设成为山西向东开放桥头堡、晋东区域中心城、转型发展先行市、城乡统筹示范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财监局2014年工作总结 篇3

市场即将进入2014年,我们认为,2014年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一方面从行业外部因素来看,中国房地产业面临国内外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强度相对有限,欧洲复苏基础仍不牢固,美国势必退出QE,新兴经济体景气回升态势逊于发达经济体的格局还将持续;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会更多关注市场配置资源改革释放的要素有效性的提升、新一轮对内对外开放释放的新的生产力、以农民收入增长为重点的土地制度改革对新型城镇化转变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会更关注平衡发展、改革促发展的新的发展硬道理产生的持续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从行业内部因素来看,全国市场发展不均衡态势将进一步加剧,部分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由于供需矛盾,房价存在进一步上涨动力;部分三四线城市前期库存量较大,市场下行的风险仍然较大。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房地产业的下一步健康发展相当重要。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如何?未来的政策调控方向应该如何操作?房地产业的发展定位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独立的研究机构,期望从对2013年房地产市场的客观分析中,发掘出市场发展的基本脉络,为消费者购房提供参考、为地产从业者理清思路、为决策者提供政策依据。

一、2013年市场概况

1.2013年全国市场探底回升明显,开发投资额、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均呈现回暖迹象。

2013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741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5%,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保持在20%左右,与去年全年16.2%的投资增速相比,开发投资已触底回升,但与2011年全年27.9%增速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2013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108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8%,这是继2010年以来的最高销售增速,市场回暖迹象十分明显。但从各月销售情况来看,年初高位增长,而全年呈现前高后低走势,销售市场渐趋理性。

2013年1-11月,房屋新开工面积1810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5%。2013年前11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的持续正增长显示出开发商对房地产短期信心回升,由于今年楼市复苏明显,预计后期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仍会保持相对正增长局面。

2.全国市场库存面积小幅回升

截止2013年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达到46806万平方米。从全年来看,商品房待售面积从2012年年末的36460万平方米增加到2月末的41904万平方米,增速较高;但从3月份开始,待售面积的增速相对稳定。

3.房价上涨、信贷收缩致刚需热度下降,改善类产品渐成市场上行主要推动力

去年重点城市房价持续上涨,并且2013年下半年以来银行贷款层面收紧,从而导致今年刚需群体入市门槛逐渐提升,小户型刚需类产品销售热度小幅下降,而改善型项目热度较去年有明显提升。

4.土地市场量价齐涨,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显著,地王频出

2013年1-11月,全国300个城市共推出各类用地15.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3%,增幅较2012年全年扩大13个百分点;并且各类土地总推出量均好于去年,住宅、商办用地增长均超过15%。2013年1-11月,全国300个城市各类土地共成交12.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1%,增速明显高于推出量,其中住宅用地增速高达34.2%,为2010年以来成交增速首次超过商办用地。今年一线城市成交溢价率最高为27%,同比增加10个百分点;下半年一二线城市高总价地块频出,总价地王纪录不断被刷新。

5.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库存量下滑明显,部分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较大

今年以来一线城市市场持续回暖、成交量继续走高,而相对应的新增供应却依然不足,从而导致其去化周期基本维持在15个月以下。以北京为例,前11月商品住宅供应面积仅700万平方米,而市场成交面积却高达1104万平方米。二线城市中,南京、成都等城市消化周期逼近6个月红线,而合肥甚至不足5个月。另外,鄂尔多斯、营口、铜陵、连云港等城市由于前期土地供应量较大,市场的供大于求现象较为严重。

6.开发企业出现恒者恒强态势,千亿俱乐部扩容,并且拿地回归一二线

虽然2013年经历了几次政策波动,但在今年楼市持续回暖情况下,房企还是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年内销售突破千亿元房企将从去年的3家增加至7家。2013年房企销售TOP10金额占比从12.76%上升至13.27%,增加了0.51个百分点,同时TOP20及TOP50企业同比分别增加0.63个百分点及0.79个百分点。继2011年万科跨入千亿后,2012年绿地及保利也加入千亿军团阵营,2013年万达、中海、碧桂园与恒大4家房企强势进入。

在各大龙头房企的城市布局方面,大多数房企将一二线城市作为布局的重点,少量布局三四线城市。近年来,由于三四线城市各种风险叠加,众多开发商逐步重回一二线城市。虽然一二线城市土地价格较高,但其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可观的利润空间仍吸引各大龙头房企的进入。

2014年房地产基本面展望

1.1 总体展望:销售量价继续增长但增速趋缓,投资开工平稳增长

在宏观经济合理增长,货币政策保持稳健,房地产调控政策日趋分化的背景下,根据“中国房地产长期发展动态模型”,预计2014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销售量价继续增长但增速放慢,投资新开工增长平稳”的特点。预计201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7-14.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5%-7.8%;商品房销售均价为6705-674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7.0%-7.6%,销售面积和均价同比增速均较2013年放缓;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9.8-10.0 万亿元,同比增长15.0%-17.5%;房屋新开工面积为20.9-21.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0%-8.0%,低于2013年全年。

nlc202309040341

1.2 需求展望:销售面积继续增长但增速放慢,上半年增速较高下半年渐趋平缓

2014年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尽管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额仍将增长,但总体增速趋缓,推动商品房销售增长的动力有所减弱。预计2013年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将接近13亿平米,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增速也处于2010年来的高点,在高基数下2014年销售面积增速放缓是大概率事件。预计2014年上半年各城市成交量在经济稳定、供应加大的背景下继续好于今年同期,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占全年比重约4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将前高后低,下半年季节性规律推动成交量环比增长,但同比增速将趋缓,由于2013年基数较高,2014年下半年可能出现部分月份同比下降的情况。

1.3 供应展望:土地成交推动新开工量继续增长,但多数城市潜在供应充足、销售增长趋缓、货币政策稳健背景下,全国新开工和投资增速放缓

2012年四季度以来土地市场成交回暖,2013年前三个季度土地成交面积同比增速均超过30%,考虑到拿地与新开工的时间差一般为6-12个月,预计2014年新开工量将继续增长。由于目前三四线城市供应充足,占全国新开工面积超过60%,企业在此类城市开工保持谨慎,与新开工密切相关的销售面积增速在2013年也不断趋缓,预计2014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20.9-21.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0-8.0%。

1.4 价格展望:供应加大促热点城市供不应求矛盾缓和,信贷投放趋稳缓解房价上行势头

自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房地产调控方向由抑制需求转向加大供应。2013年以来,随着销售面积增速持续放缓,新开工增速止跌回升,价格涨幅在供求关系缓解的背景下逐步收窄。预计2014年这一趋势将继续延续,在供应加大的背景下价格涨幅收窄。在货币政策逐步回归中性的背景下,房产价格涨幅缩小是大概率事件。

1.5 供求分化:一线城市供不应求压力持续,部分二三线城市供应过剩风险凸现

一线城市短期和中长期供不应求矛盾均较为突出,但今年以来新开工面积增长或将略微缓解供应不足压力;部分二三线城市潜在供应明显超出当地人口、经济和市场规模的承载能力,供应过剩风险凸显。

1.6 价格分化:地价和供求矛盾加大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压力,部分三线城市价格存在下跌风险

地价快速上涨、供不应求矛盾严峻仍将推动一线城市住宅价格上涨,而二线城市除杭州、南京等热点城市外,多数城市土地市场运行较为平稳,供求基本平衡,未来房价上涨空间有限;而多数三四线城市由于供应充足、地价涨幅最小、部分供应过剩的三线城市房价存在下跌可能。

1.7 政策分化:房价上涨压力大的一二线热点城市政策继续从紧,绝大多数城市政策保持平稳,少数市场低迷城市可能继续微调政策鼓励需求

今年3月“国五条”细则出台,此后10月以来,一线城市先后加码调控,政策全面收紧。目前仅部分二线城市加码调控,无论是政策力度还是执行层面均弱于一线城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城市由于市场持续低迷,通过松绑原有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如温州8月放宽限购政策。此轮热点城市密集出台的调控政策将在短期内影响市场预期,但不能从根本上平抑热点城市房价,因此,未来热点城市政策仍存在加码可能;而部分市场低迷的城市,地方政府在不突破调控底线的范围内灵活调整将是大概率事件。在市场量价分化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下,全国政策“一刀切”的局面不复存在。

1.8 企业分化:大企业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中型企业不进则退,小企业边缘化

品牌房企布局已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由于自身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强,在武汉、成都等主流城市占有率持续扩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而本地龙头企业地位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在调控持续背景下,品牌房企凭借较强综合实力以较低成本优势获取大规模发展资金,融资优势表现突出,拿地十分积极,而区域性中小房企更多面临资金短缺,土地储备减少等不利局面,生存空间缩小,未来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

1.9 行业转型:消费升级、政策支持促使更多企业转向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新领域,但去化周期长等潜在风险亟待关注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民储蓄不断增多,消费需求逐步升级,除商业、办公、工业产业等传统经营性项目外,旅游、体育、文化等休闲类地产也逐渐受到关注。2010年以来,世茂、万达、雅居乐、恒大、碧桂园等知名企业对旅游地产的开发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在全国300个超百万平方米规模旅游地产项目中,百强房企占比为23.4%。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5年将旅游产业初步建设成为国民经济之战略性支柱产业。对于消费者来说,旅游地产本身具有“投资”与“自用”的特性,投资者不仅可以在投资中获得保值增值收益,更可以享受物业带来的空间享受和消费功能。与此同时,近年来限购政策持续实施,严厉地限制了重点城市的投资和投机性住房需求,部分购房需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促使具备资金实力的房企纷纷转战旅游地产。但旅游地产销售主要针对外来需求,大规模推盘、较高的定价使其对当地市场冲击明显,并且旅游地产项目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未来面临不确定性。

总结:

2013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向好,但房价已由“普涨时代”进入“分化时代”,进一步促使调控政策的差异化。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的核心思想,正引导着各地调控机制的稳步建立。2014年是从行政调控到市场调节转变的一年,是从大涨大跌向稳步发展的一年,是制度化建设推进的一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年份,理清市场发展的走势、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平衡市场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一年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整体继续向好但增速放慢,上半年增速较高而下半年趋缓,城市间的市场分化也越来越明显。一二线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需求旺盛、而土地供应不足,房价的上涨动力较强;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低,前期土地供应不科学,导致库存量过大,市场或将进一步恶化。

同时,2014年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推进,房产税等相关长效机制有望逐步确立。但是市场化改革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热点城市房价仍然上涨的背景下,难以期待限购限贷政策的放松,现有的行政化调控手段很难在短期内退出,不同城市的政策取向继续差别化。中长期来看,不动产登记、财产公示等制度出台,房地产税改革试点的进一步扩大,将进一步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限购限贷等行政性措施才有望逐步退出,从而促使房地产业更加健康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业也必将迎来更加市场化的机遇和挑战,市场供需关系将更趋良性,明年乃至中长期房地产市场环境正在孕育变化,市场有望逐渐回归理性。

财监局2014年工作总结 篇4

2014年上半年,上海外资银行各项业务平稳发展,各项风险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实现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但部分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领域仍有待强化和改进。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上海银行业及外资银行的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上海银行业不断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经济运行方面,上半年上海经济实现平稳运行,GDP同比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6%,进出口总额增长8.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10.9%。与江浙等邻近省份比较,上海各项经济指标普遍增长较慢,经济进入换档期的特征更为突出。

银行业运行方面,上半年上海银行业保持了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6月末,资产总额10.5万亿元,站稳10万亿大关,同比增长13%,在全国排第四位。各项贷款余额4.7万亿元,同比增长9%。上半年新增贷款占2013年全年新增贷款的75%。各项存款余额7.4万亿元,同比增长10%。上半年新增存款4995亿元。1-6月,上海银行业实现净利润623亿元,同比增长15%,扭转了去年同比大幅下降的趋势。不良贷款率0.88%,继续低于全国水平。外资银行的业务增长也比较平稳。截止6月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资产总额1.92万亿元,同比增长16.6%,略低于全国外资银行同比增幅(17.8%);总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资产的71.4%。各项贷款余额8399亿元,同比增长7.9%;各项存款1.2万亿元,同比增长9.0%;上半年新增贷款、存款量与去年同期相仿。但上半年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增幅达92.3%,占2013年全年净利的93.4%。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债券投资利息收入,以及债券投资和衍生品公允价值变动。但这三项利润增长来源相对不稳定,在存贷款利差收窄的大环境下,外资银行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上海辖内外资银行资产为1.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占上海银行业资产的12.1%,占比较去年同期上升0.88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4608亿元,同比增长11.9%;各项存款5851亿元,同比增长11.5%;存贷款业务增长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上半年辖内外资银行实现利润80.7亿元,同比多盈利48.6亿元,同比增幅达151.65%。

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资产和盈利增长速度较快,存贷款增幅基本一致。同时,辖内外资银行各项业务增长情况普遍好于外资法人银行。在各项业务平稳发展的同时,上海银行业及外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存贷款结构、同业结构均有所变化,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从资产负债结构看,同业业务占比上升,存贷款占比下降。与2010年末相比,上海银行业同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由9%上升到今年6月末的19%,各项贷款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由48%下降到45%,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从17%上升到22%,各项存款占负债总额的比重从74%下降到71%。

外资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截至2014年6月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同业资产和各项贷款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25%和44%。4年间,同业资产比重上升6个百分点,各项贷款的比重则下降了7个百分点。与2010年末相比,各项存款和同业负债也是此消彼长,今年6月末,各项存款占总负债比重为69%,下降了6个百分点;同业负债占比为26%,上升了6个百分点。上海辖内外资银行同业资产和各项贷款占总资产比重4年间也分别上升和下降了6个百分点。各项存款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分别下降了和上升了6个百分点。但外资银行的同业资产与中资银行不同,主要是标准资产。

二是从各项贷款结构看,房地产贷款占比仍然不低,贸易融资占比总体上升。第一,上海辖内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到27%,较2011年一季度的近年峰值28%有所回落,但呈现高房价时期发放以及高集中度的“两高”特征,仍是目前潜在的最大信用风险。其中,辖内商业地产贷款比例偏高,商业地产贷款余额2617亿元,占房地产贷款余额20.7%,高于全国11.9%的平均水平。

外资银行方面。6月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为24%。房地产贷款是目前存量第二大行业,仅次于制造业(占各项贷款的35%),也是今年增量最大的行业。与2010年末相比,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占比则上升了4个百分点。最近三年,外资银行制造业贷款增幅下降,批发零售业增长起伏不定,使得房地产行业贷款成为增长最稳定的行业,占各项贷款比重持续稳步攀升。上海辖内外资银行房地产贷款行业集中度也攀升至6月末的19%。

第二,上海内外贸易趋于活跃,带动辖内银行业贸易融资业务的较快发展。截至6月末,贸易融资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已由2009年末的4%提升至6.64%。上海外资法人银行贸易融资占各项贷款比重从7.6%上升至10%,上海辖内外资银行也从去年同期的8.24%上升至9.17%。当前,欧美经济复苏形势不并明朗,贸易融资增长的背后是否有真实的贸易活动来支持,这是各家银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是从各项存款结构看,单位存款定期化趋势显著,结构性存款占比上升。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各类理财产品不断涌现,企业和居民对存款资金收益率越来越敏感,直接导致各项存款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单位存款定期化现象显著,辖内银行业定期存款占单位存款的比重由2011年末的25%快速上升至今年6月末的32%;另一方面,结构性存款占比明显上升,占各项存款的比重由2011年末的4%上升至今年6月末的8%,其中个人结构性存款已占到个人存款的10%。对外资银行来说,近几年定期存款占单位存款比重变化不大,但结构性存款的比重明显增加。上海外资法人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占各项存款比重由3年前的19%上升至今年6月末的27%,特别是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占人民币单位存款比重由19%上升至32%。上海辖内外资银行结构性存款占各项存款比重由2012年初的18%上升至今年6月末的24%。外资银行结构性存款比重高且呈上升趋势,反映外资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较弱,存款成本较高,也影响了整体的存贷利差。

二、当前外资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警惕全球经济震荡和不确定性增加带来的跨境风险 一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二是欧洲央行开启负利率时代,欧洲整体经济复苏仍较为薄弱;三是新兴市场国家遭受资本流出的冲击,部分国家出现货币迅速贬值的现象。由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颇多,若国际经济形势因此恶化,外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母(总)行和母国经济的风险传导。

(二)不良货款持续双升,信用风险防控压力增大

6月末,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414亿元,不良贷款率0.88%,分别比年初增加57亿元和0.08个百分点。上海外资银行各项贷款的总体质量仍处于较好水平,不良贷款率优于全国外资银行((0.59%)和上海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但与辖内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反弹比较明显。6月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5.6亿元,不良贷款率0.54%,分别较年初增加14.7亿元和0.16个百分点。上半年不良贷款增量已超过2013年全年水平(6.3亿元),较年初增幅(47.4%)高于辖内银行业增幅水平。关注类贷款245.7亿元,较年初增加13.7亿元,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率5.02%,较年初上升1.02个百分点。逾期3个月以上贷款余额39.8亿元,占不良贷款余额的87%,较年初增加12.4亿元。上海辖内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0.42%,自2013年12月起,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连续6个月“双升”,6月略有下降。同时,单家机构信贷质量分化明显: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1%的有5家(最高达2%); 7家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低于0.1 %;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最多的6家机构,其不良贷款余额增量合计占上海外资法人银行整体的91%。新增不良贷款反映出外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几个不足。一是没有很好解决目标客户本地化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外资银行新增不良贷款集中在中资民营企业,信用卡新增不良贷款集中在钢贸企业主,都反映出外资银行对本地客户风险特征和风险信息掌握不够。这一问题在异地贷款中尤为突出,银行在获取异地企业信息时存在渠道有限、手段单

一、信息滞后等问题,导致贷后管理和风险预警有效性不足。二是为追求业务快速增长或开展业务跨境联动而放松授信标准。在信贷决策时过于依赖担保和抵押品,对于与母行或集团内成员之间的跨境联动项目放松评估标准,未能从企业经营现金流等基本要素来考量信用风险。三是人员流动频繁,授信业务人员专业能力和风险意识需进一步提高。个别银行基层授信业务人员流动频繁、从业经验较浅、风险意识较弱,信息获取能力和对信息的敏感度不够,导致风险一旦暴露后银行的处置清收工作处于被动。三个领域的信用风险扩散问题值得警惕:房地产信贷风险、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风险和小企业贷款风险。

1.房地产信贷风险进一步显现

上半年,上海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尽管6月份上海降价楼盘数量占比升至56%,但69%的降价楼盘降幅在5%以内,没有达到购房者的预期,成交仍然低迷。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压力不断上升,1-6月上海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下降8%,除银行贷款有增长外,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均有较大幅度下滑,房地产信贷压力更为明显。商业地产总量过剩风险突出。当前商业地产总量潜在过剩已基本形成共识,未来商业地产还将面临扩容压力,预计商业营业用房在2014年、办公楼在2015年可能出现供给高峰,并随着网购、电商对线下模式的冲击,商业地产尤其是近几年较快增长的商业综合体项目面临较大风险。

上海外资银行需要关注两类房地产贷款:一是商业地产。6月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的商业综合体贷款余额为271.05亿元,占房地产业贷款(不包括个人按揭贷款)的27%。部分银行的压力测试显示压力情况下不良率上升明显。二是对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按揭贷款。今年6月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余额3.99亿元,不良率0.40%,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0%和0.1个百分点。新增不良贷款客户类型多为私营企业主,特别是钢贸、光伏等高风险行业的私营企业主。

2.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近年,铜融资授信规模持续上升。2012年末,受调查的上海辖内中外资银行铜融资授信余额491亿元,2014年3月末余额为924亿元。我局现场检查发现,部分银行在相关风险管控上存在不足。一是存在通过境外资金回流购买理财产品质押开证的信用证跨境套利问题。二是存在“一单多证”现象,有的企业循环开证、赎单,开证总额甚至可达货物价值的10-30倍,放大整体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不少企业在沪成立空壳贸易公司,进行大宗商品融资,风险较大,各行授信也比较松、粗。三是与国内贸易相关的流动资金贷款、国内信用证、银票等业务存在交易背景不实和虚假增值税发票的情况。外资银行是铜融资业务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外资银行进口信用证开证业务最近1年的增长率明显超过中资银行。进口信用证开证尤其是人民币远期信用证业务增长较快、业务量大,这与铜贸企业跨境贸易套利密切相关。外资银行务必加强这方面的信贷管理,切实防范大宗商品融资带来的风险。另外,用结构性存款质押做保证金所牵涉到的法律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一些铜融资业务量较大的银行进口信用证开证保证金中结构性存款的比重高达100%。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由于结构性存款质押做保证金或发放贷款的法律依据并不明确,存在被司法机构认定无效的法律风险,目前尚属有争议的金融实践区域。

3.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值得警惕 从不良贷款客户分布看,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个人贷款的不良贷款较多,占比分别为44%。24%和16%,合计达84%。同时,联保和民间借贷行为所带来的隐忧在部分地区相对严重。从地域分布看,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占比靠前的是上海、广东和浙江。民营经济活跃的区域,也较多的存在中小企业主参与民间借贷、非关联方互保等行为。

(三)声誉风险升级压力不容忽视

2014年上半年,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上海辖内累计收到投诉297起(2013年全年401起),其中投诉至银行258起(2013年全年371起),投诉至上海银监局共39起,超过了2013年全年量(30起)。投诉量快速上升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理财销售人员销售行为不规范、内部监控体系有效性不足。例如,我局在理财业务现场检查中抽查某银行客户经理6笔销售记录,发现其中5笔存在销售行为不规范的情况。该行的零售银行条线内部监督机制均未能及时发现该销售人员的不规范行为。

二是投诉处理的独立性、敏感性、有效性存在欠缺,首诉处理能力存在不足,引发反复投诉和投诉升级。1.投诉处理独立性不足。部分外资法人银行由业务部门和分支行直接处理投诉,存在利益冲突;2.专门的投诉调查和处理人员配置不足。例如,某外资银行没有设立专门的投诉处理团队,仅在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部下设置一专人对所有投诉进行调查;3.对于重复或高风险投诉,高层决策迟缓,介入不及时,声誉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例如,某银行处理一客户投诉前后耗时超过1年,总行高管层迟迟未介入,期间该投诉不断升级,该客户对银行提起诉讼并借助媒体推波助澜,给银行带来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也占用大量监管资源;4.不了解客户真实诉求,不善于安抚客户情绪,引发反复投诉和投诉升级。

(四)操作风险整体改善,部分领域仍急需强化 1.信息系统故障曝露内部管控问题

2014年上半年,上海辖内外资银行共发生5起信息系统故障事件,已经与去年全年故障发生数相当。出现故障的系统包括业务处理系统、支付结算系统以及网银系统。这些风险事件反映了部分外资银行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业务连续性和应急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其中个别银行信息系统非常依赖母行,缺乏独立性,母行系统故障导致的事件频发,使得子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效果受到极大制约。

2.人员高流动带来风险隐患

上海外资法人银行整体离职率偏高,2012年至2014年上半年的年化离职率维持在20%的水平,这几年总体离职率并没有下降。个别银行年化离职率远超出整体水平,2012年和2013年离职率最高的机构分别达到59.9%和46.8%。一是高管人员频繁、集中变更影响风险管理。部分机构高管层整体变动较多或变动频繁,对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带来影响。如一家外资银行的个人零售业务总监7年内变更了5人次,并计划在今年内更换执行委员会十位核心成员中的七位;一家外资银行近一年内连续更换了首席风险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营运官;另有两家外资银行在近3年半内更换了3任行长及首席风险官。二是基层网点销售人员高流动性加大操作风险管理难度。部分银行基层网点销售人员不稳定,流失率高导致问题频发,投诉居高不下。如某外资法人银行理财客户经理2013年流失率为40%,某银行信用卡人员离职率2013年为79%。

三是员工带病流动带来操作风险隐患。上半年,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发生员工不良行为引发的风险事件,包括支行柜台员工挪用现金以及个人客户经理盗划客户账户资金。经查,其中一个涉案员工在前任银行任职时,因为被银行发现个人行为操守不良以及与客户有资金往来关系而被银行劝退,但后任银行在做员工入职调查时未能获取相关离职原因,导致该员工“带病上岗”。

(五)警惕流动性风险变化特点

一是跨境融资增长导致跨境传导风险增加。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逐渐放开,外资银行更加依赖于境外融资,带来的跨境流动性风险需长期关注。2013年境外同业负债占同业负债比重大幅上升,从年初的68%上升至年末的86%,人民币境外同业负债比重更是从57%上升到89%,但2014年以来又逐步回落到80%。境外人民币市场波动性大,易受利率、汇率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二是存贷比考核方式调整,倚重外币资金的银行流动性压力增加。存贷比考核方式上的调整总体影响为正面,但对辖内个别外资法人银行影响较大。部分依赖境外外币存款的外资法人银行人民币月日均存贷比达标存在压力。三是资金成本仍将考验外资银行流动性管理和应急能力。市场上存款冲时点的现象仍然存在,外资银行在季末、半年末等关键时点都有存款流失的现象。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加剧,存款成本上升以及结构性存款季节性波动考验外资银行的主动负债管理能力、差异化定价能力。

(六)公司治理及风险管理有待改进

一是部分外资法人银行风险管理本地化程度不足。部分银行在业务上向地区总部或母行直线汇报,对本地监管要求执行不到位。风控部门在制定本地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和系统设置时与政策制度脱节,亦未履行好必要的管控职责,对业务部门的业务开展缺乏有效监控。外资法人银行需要兼顾集团条线管理和本地横向管理,各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应确保在风险管理上“条块结合”,不留管理真空,避免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

二是内部预警机制不审慎。部分外资法人银行对监管指标内部预警值的设置不够审慎,无法发挥预警功能。有5家银行设置的内部预警值过于接近监管指标值,比如月日均存贷比的预警值设置为73%,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的预警值设置为14.5%、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的预警值设置为9.5 %;有11银行甚至直接将内部预警值等同于监管指标值,包括月日均存贷款比例、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全部关联度和资本充足率指标。这些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都应当引起充分重视,根据我们已经下发的监管提示进行整改,采取审慎的方法重新制定预警指标体系和控制机制,以及触警后处置方案。

三是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履职存在不足。部分银行的董事会没有履行好决策职能,把银行业务发展、风险偏好等重大决策下放给高管层。另外,个别银行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对内审工作的监督和控制不足,导致个别高风险领域长期未被审计,监管反复提示的风险领域未列入审计计划等等。

三、守住风险底线,助力创新发展

上海外资银行要加快适应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市场环境和金融业态的发展变化,在守住风险的同时,力求创新发展。

(一)风险防范方面

1.提高风险敏感度,严防信用风险扩散 一是细化行业政策,加强高风险行业的动态和专业化管理,避免集中度风险和行业风险叠加。二是进一步加强大宗商品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加强对客户信贷需求、贸易背景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的审查和判断。三是加强异地贷款管理,对异地贷款采取更高的业务管控标准,如细化风险预警指标,提高客户经理拜访频率等措施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四是开展信用风险压力测试,选定风险呈现上升趋势或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单独开展压力测试。

2.加强跨境负债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 一是加强跨境负债管理,密切监测境外人民币资金市场流动性状况,逐步建立跨境负债的限额管理机制。二是管理好对母行资金依赖高的问题,流动性压力测试方案须包含母行出现危机的情景假设,做好跨境风险传导处置预案。

3.注重消费者保护,把控声誉风险 一是要改进投诉处理流程,切实承担投诉处理第一责任人职责。要妥善处置客户投诉,特别是对于监管部门转办的信访投诉。二是要明确相应处置层级。相关高管层务必高度重视、及时介入,力争第一时间妥善合理解决客户投诉,防止事态反复升级。我局将在下阶段的工作中,采用信访情况定期公示、要求银行高管层来局接访等监管措施,进一步促进银行提高对投诉处理的重视。

4.善用激励约束,加强人员管理 一是要防止员工“带病跳槽”。银行内部问责要避免“该罚未罚”或“避重就轻”的情况,并及时向监管部门、同业公会等人员信息库上报不良人员信息。如有“带病跳槽”的案例再次发生,将对“带病”员工的前任银行进行问责。二是对管理层的更换做出系统规划,制定高管继任计划。三是对人员流动高的业务条线或者岗位,从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等方面查找根源性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予以改善。

5.加强信息科技风防控,提高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

一是提升应急预案的充足性和有效性,对业务系统发生重大故障后的应对流程、客户舆情应对措施等方面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二是解决好母行信息系统故障对境内子行或分行造成影响的问题,配备专业技术能力过硬的本地员工和管理人员,以及充分的应急方案,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二)银行业创新发展方面

1.围绕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业务转型

当前,上海经济结构优化出现向好态势,第三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研发、人力资本等领域的投资快速增长。外资银行要借鉴境外商业模式、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发挥在创新发展方面的优势,助推上海银行业传统业务向交易类、贸易融资、财富管理、消费信贷等新兴业务转型。另外,外资银行要抓住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借助境外母行风险管理和服务的优势,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开拓离岸贸易业务,深化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

2.围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实现发展战略转型 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十届市委六次全会已对上海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具体措施,这是上海银行业的一个重大机遇。上海外资银行要把握政策导向,支持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支持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支持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另外,上海已出台《关于促进本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外资银行要依托国际经验,加大研究互联网、大数据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运用,做出科技金融创新的亮点。特此通报。

财监局2014年工作总结 篇5

郑州市领导马懿、王璋、胡荃、白红战、李秀奇、王林贺、李公乐、孙金献、薛云伟、王跃华、张建慧、姚待献等出席会议。郑州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和副县(市、区)长,部分乡(镇)党委书记,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受表彰单位代表等300余人参会。

郑州市长马懿指出,2014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突出“三大主体”工作,按照“抓改革、强投资、调结构、求提升”的要求,以提高粮食自给率、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和农业对生态的保障力为重点,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力争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农业发展要素保障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上实现新提升,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马懿要求,2014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一是抓好“菜篮子”建设工程,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建好“菜园子”,搞活“菜摊子”,把好“质量关”。二是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田灌溉排涝设施,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全面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工程,发展都市生态农业。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136工程”,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升休闲体验农业发展水平。四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培育核心龙头企业,建设好生产基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五是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创新扶贫开发及老区建设新机制。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扶贫攻坚规划,建立扶贫开发新机制,构建社会大扶贫格局。六是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减少农民,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高度重视进入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增收问题。

马懿强调,2014年“三农”改革和创新工作,要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工夫:一要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上下工夫。二要在农业投融资机制创新上下工夫。三要在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四要在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上下工夫。五要在加强领导转变作风上下工夫。

最后,吴天君就做好郑州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强调了五点意见:一是要走好“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充分认识现代农业化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二是要紧紧围绕两率一力规划推进农业发展,在提高粮食自给率和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和农业对生态的保障力上下工夫。三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理念,推进农村发展。四是要以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五是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

会议对获得2013年度全市“三农”工作先进集体的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新菜田建设、贫困乡镇、水利示范乡镇等单位进行了表彰。

(郑州市农委)

财监局2014年工作总结 篇6

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站

江苏省常州市工作站

江苏省苏州市工作站

江苏省淮安市老促会工作站

江苏省海门市老促会工作站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工作站

一等奖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工作站

江苏省南通市老促会工作站

浙江省绍兴市工作站

浙江省温州市工作站

浙江省嵊州市工作站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老促会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老促会

二等奖单位

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站

江苏省盐城市委组织部

浙江省湖州市研究会工作站

浙江省金华市工作站

江苏省高邮市老促会

江苏省溧阳市老促会

江苏省如皋市老促会

江苏省盱眙县老促会

江苏省大丰市党史办

安徽省怀宁县工作站

浙江省長兴县工作站

浙江省乐清市工作站

浙江省新昌县工作站

三等奖单位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站

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办公室

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站

江苏省无锡市老促会工作站

江苏省常州市老促会工作站

江苏省扬州市委老干部局

江苏省扬州市老促会工作站

浙江省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站

浙江省嘉兴市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站

浙江省绍兴市新四军研究会办公室

浙江省金华市新四军研究会办公室

湖北省随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站

江苏省太仓市工作站

江苏省常熟市工作站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老促会

江苏省姜堰市工作站

浙江省平阳县工作站

浙江省武义县工作站

先进个人

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站 黄荣波

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站 王传厚

江苏省常州市工作站 周长根

江苏省苏州市工作站 胡玉成

江苏省淮安市老促会工作站 李阳

江苏省南通市老促会工作站 薛全礼

江苏省南通市工作站 李贻福

浙江省温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站 钱文增

浙江省绍兴市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站 董国祥

浙江省金华市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站 王心城

江苏省通州区老促会工作站 卫树人

江苏省海门市老促会工作站 韩芒雄

江苏省武进区工作站 叶光华

江苏省淮阴区老促会工作站 王玉家

财监局2014年工作总结 篇7

形势篇:稳中求进谋发展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土资源管理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维护权益行政为民”为重点任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突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三大主题,国土资源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展望2014年,中央明确经济工作的核心是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是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要着力防控日益凸显的地方债务风险,化解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理性看待GDP增速放缓,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全球经济】

2013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多数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艰难向好,但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较弱,缺乏持续增长的支撑。从各国家、地区来看,美国在财政整顿进程放缓、支持性货币政策以及消费者需求强劲的影响下,经济复苏势头明显。欧元区在第二季度摆脱了连续6个季度的萎缩态势,实现首次增长,意味着欧元区蹒跚复苏。但区域内国家呈现失衡状态,德法等核心国经济好于预期,外围重债国仍处在经济衰退期。日本实现4个季度正增长,其“经济短期恢复得益于超宽松货币政策、日元急速贬值和政府的大规模公共投资刺激”。新兴经济体国家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均在增长期,但其增速在放缓,并且在金融市场动荡局面中,各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大,经济增长前景减弱。

【国内经济】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未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直接干预,使经济增长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之内,实现了宏观经济继续稳中向好。2013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7.7%、7.5%和7.8%,预计全年实现增长7.7%左右。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来看,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综合目前国内外的发展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面临自身结构性调整、人民币升值、产能过剩、外部需求疲软、欧债危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具有较大的下行压力。2014年经济形势将错综复杂,是改革攻坚克难、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或略低于2013年,预期GDP涨幅在7.0%~7.5%之间。

【土地市场】

2013年,土地供应总量持续增加,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单位新增土地产出效益持续减少,通过扩大土地供应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变。土地市场升温迅速,土地出让均价再创新高。土地抵押贷款持续上升,土地金融风险日趋增大。土地财政高温不下,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程度较高。房地产投资保持增长,销售稳中有升,房价上涨速度出现分化,一线城市涨幅远高于二、三线城市。土地违法态势得到有效抑制,耕地增量提质成效显著,但形势依然严峻。

2014年,预计我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中速增长、结构分化”特征。房地产投资有望保持稳定,但是销售增速会有所放缓,房价上涨速度加快分化,不排除房价下跌城市数目进一步增加。

同时,预计2014年土地供应总量会与2013年持平或小幅增加,供应结构上会相应减少工矿仓储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商品住房用地,以及商服用地预计仍会持续增加,区域布局也会倾向中西部土地供应,减少东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供应。

此外,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调控政策,预计2014年土地市场仍会持续升温,防止土地市场泡沫出现的压力加大。如果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维持现状,那么他们对土地财政的追求仍然不会停止,为了偿还巨大的政府债务,“卖地还债”仍然会继续。

【矿产资源】

2013年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市场监测指数呈现先抑后扬“V”型走势,整体延续近年来逐渐下行的格局。煤炭、油气、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等主要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大宗矿产品进口继续增长,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大宗矿产品价格整体上处于下跌状态,但仍属价格高位震荡范畴。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平稳,但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矿业板块表现欠佳,涉矿企业股票市值明显缩水。资源税稳步提升,探矿权出让价款大幅上升,采矿权出让价款明显下滑。总体而言,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的基础比较扎实。

【地质勘查】

当前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趋稳,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速显现放缓迹象,主要矿产品价格一路走低,中小勘查企业融资困难,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同比下降30%;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固体矿产勘查投入结束了多年来的连续增长,预计下降20%。全球勘查活动指数急剧下降后趋于平稳,我国地质勘查活动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国内新立探矿权出现量价齐升,有效探矿权数量逐步趋于稳定,月度环比变化幅度微弱。2013年地勘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多数地勘单位近年来高速增长势头难以延续,预期同比增长仅为4%左右,部分单位收入同比下降20%~30%。受宏观经济与矿业市场影响,预计2014年社会资金投入地质勘查将继续下滑,整体投入不足,影响地质找矿进展。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影响着国土资源市场和供需管理格局。

为此,国土资源领域改革应围绕“3个定位”,即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和全心全意维护群众权益,坚持推进3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夯实土地权能、改革征地制度、推进城乡统一、维护群众权益;研究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和体制改革的基础,加快不动产统一登记、推进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加强用途管制制度;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改善服务、加强监管。

nlc202309040410

展望篇:深化改革新征程

2014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线,依法履行好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维护群众权益3项职责,积极参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着力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探索土地管理制度和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构建市场起决定作用的资源配置机制,统筹部署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

【制度创新】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着力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按照明确方向、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改革原则,着力破解国土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型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提供实践经验和政策储备。其中,要积极稳妥推进自然资源管理职能调整,认真研究探索完善自然资源统一监管体制。探索构建自然资源综合监管支撑系统,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探索对各类自然生态空间实行统一的用途管制制度,根据空间规划体系,针对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对自然资源实行统一监管。

开展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落实以土地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建议加快组建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全面完成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登记的职能整合,探索构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研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自然资源资产权益所有者和代理者的法律关系,调整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探索构建自然资源综合监管支撑系统,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探索对各类自然生态空间实行统一的用途管制制度,根据空间规划体系,针对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对自然资源实行统一监管。

【管理改革】

探索土地管理改革,推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一方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加快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登记信息查询和更新系统,研究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指导意见》,选择广东、成都等地开展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配套制度建设,做好《土地管理法》修改与《物权法》、《担保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发布,强化相关成果应用,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夯实基础。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信息、交易代理、市场咨询、地价评估、土地登记代理、纠纷仲裁等服务机构。三是加强土地形势分析和监测预警。加快构建国土资源供需平衡的分析决策机制,建立完善国家级、省级层面土地形势的分析制度,建立统一的区域形势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土地与金融市场监管联动机制,及时对地方经济发展动态和土地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定量化、空间化和可视化的土地信息监测和预警。此外,完善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整合土地督察与行政监察力量,探索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督察制度。

提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作用,统筹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尽快启动《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以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为核心,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谋划布局。加快推进《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出台发布、宣传和组织实施,尽快开展全国省级和区域国土规划编制工作。客观应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稳妥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建设边界、生态功能区“三条红线”。同时,尽快启动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加快专项规划研究编制,强化矿产资源保护、综合勘查开发、绿色矿业等规划内容。认真推进实施国土整治规划。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资源用途管制体制机制,妥善处理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划定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坚持依法行政,履行好国土资源管理3项职责。尽职尽责保护资源,严格耕地保护,坚守耕地数量和质量“双红线”。

(本文节选自《2013年度国土资源工作盘点与形势分析展望报告》)

2014年,预计我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中速增长、结构分化”特征。房地产投资有望保持稳定,但是销售增速会有所放缓,房价上涨速度加快分化,不排除房价下跌城市数目进一步增加。

财监局2014年工作总结 篇8

会议指出,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更好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职能作用,以深化改革为重点,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强化公共服务,大力推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

会议强调,2014年要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以深化改革为重点,加快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加快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以政策创新为抓手,进一步发挥人才服务发展支撑作用;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龙头,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为目标,加快构建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会议强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坚持完善党管人才原则,更好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水平;坚持把握规律,加强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坚持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要求,狠抓重点任务落实;加强沟通指导,推进人才工作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上一篇:培根读书的英语名言下一篇:ppp项目公司移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