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发展pest分析(共9篇)
物流行业发展pest分析 篇1
物流行业的PEST分析
09级物流管理本二班孙凤颖
政治法律环境
在管理体制方面,近年来,经国务院批准,由发改委牵头组建的全国现代物流际联席在制定与物流相关的专项规划、出台关于物流市场准入的有关政策,加强物流监管、经一部改善口岸物流的通关环境等方面对我国的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在产业政策上国家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2008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对大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提出要求。在经历经济危机后,国务院正式发布《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把促进物流业发展纳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针对中国物流企业繁多,但又无一确定得行业标准这一问题,全国物流标委会以及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委会及其他机构一完成、正在编制、已立项计划编制的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总计约110项,对物流标准化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经济环境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大为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家在公路铁路等道路设施上进一步完善,另外我国公路乱收费,导致物流成本增加这一问题也得到国家的注意,进一步解决过路费和市内货车通行问题。自从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处于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那么我国是一个出口大国,那么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物流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那么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机遇由此速增。另外经历经济危机的洗礼,中国成为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国家之际,国内的流通速度增加,那么这就给物流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近年来物流行业所创造的价值因为是GDP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在如此大好的经济形势下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威胁,外国物流企业进军中国,与本土物流企业争夺同一块蛋糕,而我们目前物流市场分散,主要物流企业占据很小的市场份额,中国的物流企业多而杂,同时行业内部又缺乏行业标准,使得我国的物流企业竞争力削弱。随着国家一些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大好的经济形势我们相信我国的物流行业会得到飞速的发展
社会人文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高速膨胀并且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变得越来越忙,同时也越来越“懒”,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愿意直接走到终端完成购买,而是先会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来进行购物,人们越来越重视速度与效率。新的时代,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影响着电子商务迅速发展,随着网购得增加,又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另一块蛋糕,从而物流快递业的飞速发展。同时,物流企业也在创建一个真正的现代化物流,真正的一个自动化时代。
技术环境
国外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已经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同时,广泛采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射频标识技术,条码技术等,朝着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而我国目前的物流还称不上现代物流,现代化设施很落后,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以及自身技术的研究与开服,中国的物流企业必然得到空前的发展
从以上的PEST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物流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我们相信物流行业将会为国家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物流行业发展pest分析 篇2
关键词:中国物流,供给侧改革,PEST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1]。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分化明显,出现经济下行趋势。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来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物流业供给侧改革是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物流供需现状分析
1.1 供给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数是所有实体行业中增长最快的[2]。然而,我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现代化程度低,增值服务薄弱等问题。多数物流企业的前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运输、仓储及货代企业,设备落后,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大多还停留在人工操作阶段,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对物流更快、更好、更省的需求。例如,90%以上个体运输业户承担了90%以上的公路货物运输业务。这些个体经营户的经营模式多为传统的单车货物运输,管理手段简单,货源组织能力差,长期存在供大于求、企业和车主各自为阵、车等货时间长、月行驶小时数低、运输效率低等问题。
物流行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粗放经营模式,很难形成行业集约作用。《中国物流投资促进年度报告2015-2016》报告显示,中国物流业已结束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增速逐步放缓至约6%,物流业进入全面转型时期,与内需相关的社会物流高速增长[3]。
1.2 中国物流需求现状
物流在供需双方中,不仅为生产企业服务,还为流通业及其他服务业服务,是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农业现代化对大宗农产品物流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长。新型工业化要求加快建立规模化、现代化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居民消费升级以及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完善、便捷、高效、安全的消费品物流配送体系。此外,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快递物流等需求也将继续快速增长。除对基本常规项目的需求外,更多企业开始追求增值性高、综合的物流服务,如库存管理、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在中国的三资企业更是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迫切,对物流外包水平和供应链管理要求严格[4]。
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流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持续提高,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物流效率的要求也相对提高,特别是对以冷链物流、医药物流及汽车物流为代表的精细物流智能化要求更高[3]。
2 物流供给侧改革PEST分析
2.1 物流供给侧改革政治环境
2.1.1 供给侧改革概念提出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一般认为,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正发生实质性改变[5]。
2.1.2《规划》助推物流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物流管理涉及物流行政管理机构、物流专兼营企业和集体、个体物流企业等部门,是一个多元化的管理体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层级的物流政策综合协调机制。完善法规制度,抓紧研究制订物流业安全监管、交通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开展综合性法律的立法准备工作,研究制订物流业促进方面的法律法规[1]。
目前,在行业、网络、协作、结构等方面的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正进一步强化物流管理的综合协调,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推进物流领域的政企分开,促进国内统一物流市场的形成[1]。
2.1.3 系列物流促进政策出台
2016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进物流业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并将各项重点任务细化为29项具体工作[6]。
国家出台一系列物流促进政策,放宽物流业准入条件,简化物流企业设立和业务审批,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物流业,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小微物流企业发展。政府对充分吸纳就业、降低企业成本、方便群众生活的物流企业,加大用地等政策支持,加大营改增创新财税扶持等[1]。
2.2 经济环境
2.2.1 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
2001至2014年,国内经济年均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生产资料消售总额、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14.9%、14.76%、22.4%,2014年仅有12%、8.8%、14.9%,2015年以来,经济增长持续下行。这有经济周期、政府主动调控的原因,更有经济粗放式发展、供需错位的结构性原因。
2.2.2 社会物流总额稳步增加
伴随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物流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2%。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集中度较高,近85%的收益来自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后,土地、人工等成本不断上升,传统物流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需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2.3 社会环境
2.3.1 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国家在交通运输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正逐步构建内通外联、覆盖城乡、经济便捷、高效优质的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交通“一二三百”工程,即交通提质增效百项示范工程、交通扶贫脱贫“双百工程”、交通重大工程三百余项。
2.3.2 个性物流服务需求增多
目前,物流客户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不仅要求现代物流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准时服务,速度快,安全系数高,对运输的全过程负全责,还要求其具备量身设计,能提供一整套运行流程和操作方案的能力[7]。
2.3.3 气候异常带来阻力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现象诸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干旱、洪涝、暴雨、寒潮、冰冻、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对物流运输的阻力较大,严重影响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气候异常对物流供给能力要求更高,呼吁物流供给侧改革。
2.4 技术环境
2.4.1 国际物流技术分析
国外物流技术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最新的红外探测技术、激光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编码认址技术、RFID识别技术等光机电信息一体化新技术,大大提高了设备运行速度和定位精度。国外物流技术正朝着大型化、节能化、标准化、系统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等方向发展。
2.4.2 国内物流技术环境分析
近年来,国家在物流领域加大科研投入,国内的物流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多数物流企业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专用物流装备和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技术开始推广[1]。一些国外著名的物流技术与装备行业厂家也积极响应中国物流企业物流技术设备升级需求,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及分公司,与中国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
3 物流业供给侧改革重点
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约15%,虽比2010年下降2.8%,但仍高于美日德约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5%。这说明,中国物流服务的结构、质量、效率存在许多问题。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推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注入大数据、互联网因素,有望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8]。
3.1 去产能,调结构
物流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调整物流业产业结构,去除过剩的物流产能。加快中小物流企业合并重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改造现有的传统物流企业,转变分散、分段、分运输、分区域的物流资源格局,实现大流通、大市场、大规模优化配置,切实改善供给。
3.2 去库存,扩消费
物流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二是帮助物流企业提升物流装备,提高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等作业效率和安全性。通过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的及时性,降低安全库存水平。通过信息化的仓储管理,实时掌握、跟踪货物情况,提高货物调度效率,减少呆料、废料等现象。通过建立现代化的配送中心,提高商品的分拣与配货能力,提升商品的流通速度,创新商贸物流,增加居民生活服务的有效供给,扩大消费。
3.3 降成本,增效益
开展物流业降本增效工作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从五个方面提出了21项具体措施,到201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15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工业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物流费用率明显降低[9]。
同时,构建“互联网+”物流云数据,实现全网采购、调度、监控服务,可有效地减少资源错配及无效运行,从而降低物流成本。例如,通过互联网将全国货主和货车司机相连接,可将货车的空驶率降低约6%。
3.4 补短板,争创新
物流成本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过高,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过低。物流与生产、服务企业融合度较低,物流成本高还是生产与服务企业发展的一块短板。
物流供给侧改革补短板,应重点打造物流创新联动机制,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和产业新形态,发展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在制造业精益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领域,创新物流服务,提高物流绩效。
4 总结与展望
从提高物流供给质量出发,用深化改革和创新推进物流结构调整,从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矫正物流要素配置,物流供给侧改革将改善与强化物流供给,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也将进一步激发物流需求,促进物流供给侧改革[10]。
参考文献
[1]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Z].2014.
[2]2016-2021年中国物流行业并购重组趋势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2016.
[3]中国物流投资促进年度报告2015-2016[R].2015.
[4]2015-2020年中国第三方物流行业现状分析与未来投资潜力研究报告[R].2015.
[5]丁俊发.加速中国的物流业供给侧改革[J].中国储运,2016(2):36-36.
[6]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若干意见[Z].2016.
[7]王晖.浅谈现代物流的个性化服务[J].物流科技,2003,26(02).
[8]武文卿.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J].中国招标,2016(30).
[9]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Z].2016.
物流行业发展pest分析 篇3
关键词:物流业,发展现状,SWOT-PEST模型,贵州
SWOT-PEST分析模型是SWOT改进和扩展化后的分析方法,使用更易操作也更全面,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将此方法的利用投入于各个领域的问题发展战略的研究,但是用此方法涉及对贵州省物流业发展现状的研究还尚显不足。因此,本文在总结借鉴各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把对贵州省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过程利用SWOT分析的各个方面按照PEST分析法进行了合理的分类。
1.贵州省物流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物流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由于近年来贵州省社会物流需求总额的持续上升,带动了物流业的持续扩张,物流发展空间越来越大,现代物流发展的动力与内在需求已初步形成。全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围绕产地和销地的矿产、农副特色产品、烟草、白酒、无公害果蔬、野生菌类等一批规模化和产销组织体系。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改善销售产品的质量,提高市场份额,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一些外来的投资商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这就带动了贵州省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成长。全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明显提高,逐年增长的内外贸易以及比重越来越高的消费品流通市场,开阔了物流业的开发空间,形成了贵州省物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需求。总体上,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物流总量不断增长,物流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
(2)物流基础设施不断提升
贵州省已具有较为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较为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建成了一批铁路、公路站场、机场及内河港口等货运枢纽,作业设施和运输线路都有很大的改善,已经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为一体的物流运输设施体系,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仓储设施、货物装卸与包装等物流设施和装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水平和规模,为贵州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省政府通过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以及改制、改造国有仓储运输企业,大力发展一些规范的民营物流企业,使得专业化物流企业得到了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不同经营模式、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企业格局。物流产业运营体制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2.贵州省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全省仓储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贵州省仓储企业达466家,比上年增加了26家;仓储业通用仓库面积为185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年末货物吞吐量为39503万吨,比上年增长10%。仓储设施陈旧,效率低下,配套物流装备与仓储容量不匹配;由于翻仓率低、仓储面积利用率低,这就进一步导致仓储业盈利水平低;且近年来土地的价格持续升值,这也造成了仓储业的发展潜力受限;市区仓储布局分散,规模化运作难以实现,易造成城市交通拥堵。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传统商贸环境决定了商流与物流的物理距离,产业的效率需求不突出,人工成本仍占优势。目前由于仓储业投资回报周期长,仓储企业难以将大量资金投入机械及自动化设备的购买,因此在仓储操作及管理的多个环节中,多数企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
(2)全省运输业及场站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截止2014年底,全省货运车辆224537辆,总吨位769632吨,其中栏板货车178547辆,吨位605239吨,厢式货车40561辆,吨位105572吨,罐车3473辆,吨位43618吨;专业载货汽车的比例不足5%。车辆空驶率和闲置率较高;运输方式身份单一,难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场站方面,严重缺乏专业场站,且没有较好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环境;零担物流现状还未形成体系;物流企业运营成本高,利润普遍偏低;车辆年检度高。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运输企业的小散弱特点与地区经济相符合,场站属于物流基础设施,没有扶持资金、配套管理和固定服务环境,运力存在冗余,供大于求,规模化运营虽能提升服务水平及效率,但是成本不具备竞争力,产业发展还属于培育期。
(3)全省物流园区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据调查统计,贵州省九个市州已规划及在建的物流园区已达到86个,平均每个市州9.6个;总投资金额1072.95亿元,平均每个物流园区投资金额12.48亿元;总占地面积178498.02亩,平均每个物流园区占地面积2075.56亩。各地功能物流园区建设数量多,规模大,有的园区投资金额甚至超过当地的GDP承载能力;缺乏统筹规划,园区建设资源浪费严重,预期物流资源闲置率较高;园区有规划,无计划,项目落地很艰难;建设周期长,用地审批程序复杂,不能及时满足现阶段贵州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注重经济与产业支撑,产业与物流不匹配,运营风险较大;园区中物流地产和商贸市场比重偏大,园区发展无较好的盈利模式,真正物流用地比重偏低。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物流园区定位不确定,盈利模式不清晰,支撑产业政策难以落实,园区人才严重缺乏,没有专业人员和体系支撑,导致产业与物流脱节,具体体现在很多物流园区又大方向的规划,但没有具体的设计,各方都在观望,园区建设找不到落地的基础。
3.基于SWOT-PEST模型的贵州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资料收集和整合,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层面分析出目前贵州省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建立如下表3.1所示的SWOT-PEST矩阵:
表3.1贵州省物流业SWOT-PEST分析
4.小结
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贵州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总体呈良好趋势,但是距离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物流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着很多问题,分析贵州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对于贵州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基金项目:贵州大學管理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基金编号:管研人文2014003
参考文献:
[1]张绪明.贵州现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J].物流科技,2013,36(5):58-60.
中国化妆品行业PEST分析 篇4
一、政治——法律因素分析:
现行化妆品卫生监督的法律文件及其配套文件主要包括《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企业规范)、《化妆品卫生规范》(产品卫生标准,包括标准检验方法)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化妆品命名规定》和《化妆品命名指南》(下称《规定》和《指南》),明确规定医疗术语、明示或暗示医疗作用和效果的词语被禁止用于化妆品名称,不得误导、欺骗消费者,化妆品的命名从此有了更明确的指引。《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已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起施行。化妆品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国家角度来说,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推进化妆品行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反对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冲击,促进化妆品行业可持续发展。从企业角度来说,制定成本控制策略、定价策略、竞争战略、并购重组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财务管理战略、国际化战略等一系列相关的战略来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经济因素分析: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市场,法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出口国。化妆品市场增长已经从西半球转移到南美、东欧、亚洲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尽管全球经济危机依然存在,但是化妆品和香水工业依然表现良好,其年均增长率达5 %。目前,国内的化妆品生产企业约有5000余家,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占到化妆品企业的90%,市场份额部到20%,规模比较大的也只有家化、隆力奇、雅倩等少数几家。高档化妆品市场仍然被外资品牌,如:欧莱雅、资生堂等占领。
在中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化妆品及美容行业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了2011年全球化妆及美容化学品市场需求将超过1900亿美元,年均增速为5%。由于世界经济持续走强,用于化妆及美容品的化学活性剂需求稳步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更快,因为发达国家市场已基本趋于成熟。在中国,化妆品正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产品更新换代快,竞争及市场压力不断加大,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及是否存在健康威胁越来越重视,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一些限制措施。化妆品行业正面临着一次全面升级的挑战,因此企业要想在此过程中生存及发展,必须对战略做相应的调整及改变。
三、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人类生生不息,爱清洁,爱健康和爱美丽的人类天性永不改变。人类社会在度过了几千年使用原始初级化妆品的历史后,一二百年前在自然科学和欧洲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同时,化妆品工业也因得到了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而逐渐完善了自身的学科——化妆品学,因而也就有了化妆品学的建立和化妆品工业在现代意义上的发展,跨入了有科学技术理论指导下的第二阶段;以后由化学萃取的进展和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的参入,化妆品的发展迅速进入第三代和第四代。每一代的发展都是由科技发展推动的,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更加光辉灿烂的纳米时代的到来,都将在化妆品行业留下其深深的烙印,带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四、技术因素分析:
目前市场上解决好多皮肤方面的问题的方法通常都是用化学药物,其含有的化学有毒元素如硫酸、硫酸亚铁、汞、甲醇等,有毒残留直接导致人体皮肤的损坏,副作用较大,当然它们也有抑制的手法,但其效果不理想,一般都只能限时在24小时内,治标不能治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打造好的产品,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科技创新。
在现代的化妆品行业中,天然、植物、安全无疑将会是美容化妆品技术革新的总体趋势和潮流。要实现这一目标,目前我们可感知的新技术主要有4个方面: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太空工程技术和天然植物萃取技术。
新技术之一:生物工程技术。以生物高科技为特征的生物原料已成为美容化妆品业中更新换代的重要技术。
新技术之二:纳米技术。1纳米(nm)相当于一根头发丝(50μm)的5万分之一。如果运用纳米技术把化妆品的原料粉碎到纳米级,它能极大地增加皮肤的吸收率和皮肤对原料的利用率。
新技术之三:太空工程技术。太空具有微重力、无菌、高洁净、强辐射、全真空的特点,它是人类研制、开发新原料最理想的场所,它可以研制出高质量的原料,达到高产出、高效率的效果。
新技术之四:天然植物萃取技术。通过应用天然植物萃取提纯技术的原料配制化妆品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是防止不良反应的最理想途径。
可采用的新原料也有如下4种:
新原料之一:基因原料。基因原料是当前基因技术和基因研究中最具潜力,同时也是最成熟的应用领域。
新原料之二:海洋原料。海洋中有机物是陆地上有机物的2倍,因之海洋中有无穷无尽的活性物质。
新原料之三:绿色原料。是指远离化学原料,既有良好效果又无毒副作用的天然原料。
新原料之四:微生物原料。如果从无比庞大的微生物中提取有效的化妆品原料来源将十分丰富。
PEST分析法 篇5
PEST分析法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包括政治P、经济E、社会S及技术T四个方面。概念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al System),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al),T是技术(Technological)。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政治环境
Political Factors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政府的态度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
1.政治环境是否稳定?
2.国家政策是否会改变法律从而增强对企业的监管并收取更多的赋税?
3.政府所持的市场道德标准是什么?
4.政府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5.政府是否关注文化与宗教?
6.政府是否与其他组织签订过贸易协定,例如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等?
经济环境
Economic Factors
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GDP、利率水平、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
1.利率。
2.通货膨胀率与人均就业率。
3.人均GDP的长远预期等。
社会环境编辑
Sociocultural Factors
影响最大的是人口环境和文化背景。人口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种族结构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1.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是什么?
2.这个国家的人对于外国产品和服务的态度如何?
3.语言障碍是否会影响产品的市场推广?
4.这个国家的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分别是什么?
5.这个国家的人长寿吗?老年阶层富裕吗?
6.这个国家的人对于环保问题是如何看待的?
技术环境
Technological Factors
技术环境不仅包括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市场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背景。
1.科技是否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并提高了质量?
2.科技是否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产品与服务,例如网上银行、新一代手机等?
3.科技是如何改变分销渠道的,例如网络书店、机票、拍卖等?
4.科技是否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渠道,例如Banner广告条、CRM软件等?
影响因素
PEST分析法是战略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它通过政治的(Politics)、经济的(Economic)、社会的(Society)和技术的(Technology)角度或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四大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P即Politics,政治要素,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当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府对组织所经营业务的态度发生变化时,当政府发布了对企业经营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时,企业的经营战略必须随之做出调整。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对企业经营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外贸法规等,政治、法律环境实际上是和经济环境密不可分的一组因素。处于竞争中的企业必须仔细研究一个政府和商业有关的政策和思路,如研究国家的税法、反垄断法以及取消某些管制的趋势,同时了解与企业相关的一些国际贸易规则、知识产权法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这些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能够影响到各个行业的运作和利润。
具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①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②环境保护法。③外交状况。④产业政策。⑤专利法。⑥政府财政支出。
⑦政府换届。⑧政府预算。⑨政府其他法规。
对企业战略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和法律变量有:
①政府管制。②特种关税。③专利数量。④政府采购规模和政策。⑤进出口限制。⑥税法的修改。
⑦专利法的修改。⑧劳动保护法的修改。⑨公司法和合同法的修改。⑩财政与货币政策。
二、E即Economic,经济要素,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要素包括GDP的变化发展趋势、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程度及趋势、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水平、能
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市场需求状况等等。由于企业是处于宏观大环境中的微观个体,经济环境决定和影响其自身战略的制定,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的相互依赖性,企业在各种战略的决策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搜索、监测、预测和评估本国以外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
企业应重视的经济变量如下:
1、经济形态。
2、可支配收入水平。
3、利率规模经济。
4、消费模式。
5、政府预算赤字。
6、劳动生产率水平。
7、股票市场趋势。
8、地区之间的收入和消费习惯差别。
9、劳动力及资本输出。
10、财政政策。
11、贷款的难易程度。
12、居民的消费倾向。
13、通货膨胀率。
14、货币市场模式。
15、国民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16、就业状况。
17、汇率。
18、价格变动。
19、税率。
20、货币政策。
3、S即Society,社会要素。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其中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容量,年龄结构则决定消费品的种类及推广方式。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观,它们常常具有高度的持续性,这些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是历史的沉淀,通过家庭繁衍和社会教育而传播延续的,因此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一些次价值观是比较容易改变的。每一种文化都是由许多亚文化组成的,它们由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念体系及共同生活经验或生活环境的群体所构成,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态度、爱好和行为,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不同的消费行为。
不同的国家之间有人文的差异,不同的民族之间同样有差异,我国有众多民族,虽同是中华民族但却存在着较大的人文差异,如藏族的生活方式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色彩联系紧密,牛是藏族的吉祥动物,在西藏地区的越野车辆市场中日本丰田越野车占据着绝对的市场分额,原因是其标识形似牛头,因此广受藏族人民的欢迎。可见文化对于战略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
自然环境是指企业业务涉及地区市场的地理、气候、资源、生态等环境。不同的地区企业由于其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对于企业战略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种影响尤其明显,如同一种产品在我国东南部的广东地区其市场的营销战略和西藏等西北高寒地区有较大差距,但很多时候此点会被忽略。
值得企业注意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下:
1、企业或行业的特殊利益集团。
2、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3、对退休的态度。
4、社会责任感。
5、对经商的态度。
6、对售后服务的态度。
7、生活方式。
8、公众道德观念。
9、对环境污染的态度。
10、收入差距。
11、购买习惯。
12、对休闲的态度。
四、T即Technology,技术要素。技术要素不仅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最迅速的变化就发生在技术领域,像微软、惠普、通用电气等高技术公司的崛起改变着世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样,技术领先的医院、大学等非盈利性组织,也比没有采用先进技术的同类组织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分析变形
有时,亦会用到PEST分析的扩展变形形式,如SLEPT分析、STEEPLE分析,STEEPLE是以下因素英文单词的缩写,社会/人口(Social/demographic)、技术
(Technological)、经济(Economic)、环境/自然(Environmental/Natural)、政治(Political)、法律(Legal)、道德(Ethical)。
此外,地理因素(Geographical Factor)有时也可能会有显著影响。
更多扩展
PESTLE/ PESTEL分析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 Lega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Demographic
STEEPLE分析-Social/Demographic, Technologic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Political, Legal, Ethical
车险市场的PEST分析的论文 篇6
摘要:
“营销”是创造收益的根本,优化市场营销体系有助于实现效益增收,为企业现代化经营提供综合性保障。随着车辆保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化,倡导市场营销管理改革是行业的先进趋势,也是构建新型车险业务体系的重要内容。结合车险业务市场营销现状,总结实际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营销改革对策。
关键词:
车险业务;市场营销;测量;问题
1.车险业务市场营销问题分析
1.1车险市场营销落实不到位
我国保险公司曾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尽管车险市场营销理念的树立已促使保险公司基本抛弃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严重损害保险公司价值的现象,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时候依然存在着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对于存在着的风险和发展问题,管理者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程度才是车险市场营销的前提。但是中国的保险公司在传统经营方式的惯性作用下,往往不愿意放弃存在着高风险的市场机会,甚至会为了追求高收益而牺牲资产的质量。在业务规模迅速大规模扩张的同时积累大量的风险,车险市场营销思想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
1.2车险业务的考核机制不完善
首先,内部资金的有偿使用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主要是由于产品的管理费用分摊与内部资金转移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一项业务的能够完成是保险公司内部多个职能部门相互合作的成果。若是费用成本不能够得到有效且合理的分配,计算出的车险业务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可能会误导对经济业务发展的判断。其次,车险业务的绩效考核没有全部到位。因为我国目前的绩效考核还处在摸索阶段,数据储备的数量和质量离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对于车险业务收益率与经济增加值的计量最多也只是做到了模拟,基于根据车险业务绩效考核的结果制定新的薪资待遇激励体系更是缺乏很大的操作性。
1.3车险市场营销配套制度欠缺
首先,保险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实现了股份制结构,改变了产权单一的情况,但公司的治理结构仍然不健全、决策与执行体系依旧不合理、监督机制的力度仍然不足等问题。其次,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虚位。我国保险公司目前采用的是总行分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也使得保险公司内部的层层委托现象和道德风险严重存在,这使得风险相对分散,很难集中控制。
2.车险业务市场营销可行性策略
2.1整合车险业务渠道
我国市场经济进入改革阶段,并且创造了诸多优异的经济发展成就。与此同时,保险公司经济发展带来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也引人深思,如何维持保险公司车险业务与客户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这是当代各国经济体制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各个行业实行的标准各不相同,直接导致财务结构系统功能设计规划存在差异性,内容模糊不清,甚至模棱两可,并且实际执行中有着很大的回旋余地。基于车险市场营销思维转型趋势下,要建立更为全面的车险市场营销机制,从各个部门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以市场化为导向,依据保险公司业务编制与执行情况,对业务体系进行全面拓展,促进保险公司交叉营销管理,部门间渠道整合,减小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
2.2优化车险业务体制
充分考虑营销客户、维护客户带来的成本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方法。营运成本是市场改革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保险公司未来市场化必须经历的决策调整。成本分析是对整个保险公司销售项目作出初步的评估,通过车险市场营销完善非预期风险评估,为决策者带来更多的参考依据。面对市场化背景潜在的风险隐患,如何避免风险变动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些是车险业务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仅要考虑保险公司内部经营决策要求,也要估计国家税收等一系列政策,拟定符合市场化标准的项目投资方案。任何资产业务都存在着资金风险,对此,保险公司为了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利润,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减小保险公司损失。坚持信誉管理为准则,对各项信贷业务进行综合评审,确保委托人信用系数符合贷款业务要求,避免信用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
2.3强化信息监控模式
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增加,对保险公司内部各项经营决策实施最优化方案,可以保障保险公司在正常营运范围内创造理想的收益水平。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保险公司车险业务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失真现象,不仅扰乱了保险公司现代化经营模式的有序进行,也限制了车险业务人员参与保险公司决策调控的作用发挥。为了避免传统车险业务模式带来的不利影响,需建立严格的车险业务信息审查与管理制度,为经营者提供更加真实的车险业务信息。车险业务信息失真是保险公司走市场化道路的必然产物,信息失真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共同影响,最终导致信息失真而影响了车险业务工作决策。为了更好地拟定车险业务信息处理方案,应先认识车险业务信息失真带来的危害性,从多个方面认识信息失真从不良影响,进而推动车险业务信息体制整编与使用的.最优化。
2.4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市场化发展是保险公司现代化经营的指导思想,以可持续经营为战略中心实施改造对策,可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最优化发展,带动行业经营收益稳步增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保险公司车险市场营销尚未形成全面的管控机制,导致战略决策失去了应有的成效,阻碍了车险市场营销功能的全面发挥。随着保险公司金融事业快速发展,保险公司经营规模会越来越大,其承担的成本费用也越来越高,注重风险的判断及资金收支规划是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经济学理论是保险公司成本控制的理论,将其用于运营成本调控可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从成本费用、资金收支、财务预算等方面指导经营。针对成本预算中遇到的问题及风险的变化性,预算编制人员要适当调整成本预算方式,为保险公司经济决策提供科学的处理方案。
3.车险业务市场营销信息化对策
3.1创新模式,围绕服务链抓服务
营运成本是保险公司重点管理内容,也是影响保险公司车险市场营销效益的关键因素,注重营运成本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保险公司需建立科学的车险市场营销体系,利用投资轮、成本论、风险论等为指导理念,不断调整保险公司营运成本控制方式,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与管理水平。保险公司运营成本构成比较复杂,必须做好成本管理考核工作,为保险公司市场化运营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优化成本分摊建设。保险公司运营成本涉及各个方面,详细预算对成本方案规划起到了调控作用,避免运营决策失效产生的经济风险。
3.2科技改革,建立客户数据库中心
保险公司业的客户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传统业务客户,其二是金融市场中的同业客户。金融市场的投资是保险公司扩大经营规模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资产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随着债券、拆借等交易市场的逐渐活跃,保险公司参与市场投资成为日常经营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调控能力,也是带动运营收益增长的有效方式。对于传统业务客户,保险公司可以选择性地展开合作,尽可能挖掘潜在的市场机遇。保险公司在选择合作项目过程中,要注重客户需求分析,考虑财务结构调整业务的综合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业务运作流程的科学性,促进项目合作选择偏向关系主导方向。
3.3绩效考评,发挥人力资源营销价值
绩效考评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常用体制之一,主要针对内部员工日常工作绩效展开的考评活动,最终目标是创造更加和谐的员工关系,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由于保险公司长期注重盈利收益水平增长,风险相关的考核重视程度较低,造成非预期风险很难量化控制。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车险业务、成本分摊等管理工具为核心建立完善透明的考核办法,引入RAROC、EVA、经济利润等指标可解决传统经营模式存在的不足,让资金成本和风险控制丰富考核机制,使得各个岗位员工能够量化其所创造的价值,也是保险公司未来战略实施必须采取的措施。
结论
通过车险营销体制改革与优化,努力达到“资本、风险、收益”的有效匹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现代城市保险公司的需要。结合多种市场营销决策,不断帮助优质客户形成议价优势,科学管理客户及产品差异化定价挽留住高价值客户,促进保险公司以车险业务为中心的销售模式增长,这些都是体现客户资源价值的基本表现。此外,保险公司可以利用销售方案实现业务资源配置,提升保险公司产品销售运作水平,为相似业务决策控制提出科学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常兴华.保险O2O营销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12)
[2]谷明淑,吕月.车险费率市场化环境下中国财险公司发展策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物流行业发展pest分析 篇7
一、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和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 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发展。碳金融兴起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 其最终目标是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稳定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而此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 进一步推动了碳金融的在全球的各个国家的发展。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居首, 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使中国积极加入到低碳经济、低碳金融的发展中来。
二、碳金融的PEST分析
PEST分析又称“宏观环境分析”, 包括政治和法律、经济、社会和文化、技术四个层面。碳金融的PEST分析, 是指运用政治和法律、经济、社会和文化、技术四个方面的因素, 从宏观层面入手, 分析目前我国发展碳金融的优势与劣势。
1. 我国发展碳金融的优势
(1) 政治和法律层面。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国, 我国政府当局深刻认识到温室气体对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公民健康的危害, 一直积极开展低碳经济项目, 自2008年起就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鼓励企业开展低碳项目的政策举措, 央行也大力支持各大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此外, 我国政治环境稳定, 宏观调控良好, 进一步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经济层面。近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猛, GDP增长迅速, 为发展碳金融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此外, 近年来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交易额度不断攀升、参与主体日益增加、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碳基金发展迅速, 发展潜力之大可想而知。
(3) 社会和文化层面。我国自古以来就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环保节能等绿色发展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碳金融作为绿色经济的一部分, 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与认可。不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展低碳节能环保项目而且公民在环保节能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绿色消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碳金融在我国必然会得到长足发展。
(4) 技术层面。新世纪,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而且日益平民化、普遍化, 在为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产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的同时又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的参与到碳金融交易中去, 碳交易市场日益活跃, 碳金融产品创新不断。由此可见, 技术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碳金融市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2. 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劣势
(1) 政治和法律层面。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节能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对于碳金融的发展, 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系统的、完整的并与碳金融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相关辅助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也都较差, 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激励政策也不足。法律保障以及政策的缺失, 必然会导致各项政策实施力度不到位, 阻碍碳金融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2) 经济层面。受我国原有资源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尽管我国也在加快经济转型, 但由于经济主体对旧制度的过分依赖, 使得经济模式转变举步维艰, 未来低碳经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 社会和文化层面。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起步较晚, 一方面国内企业及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运作模式、社会效益等各方面都缺乏深刻认识, 碳资源交易意识欠缺, 忽视了碳金融交易中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怠于开发碳金融产品, 导致碳金融产品品目单一, 缺乏特色;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碳金融参与主体日益增加, 但相比国外仍然较少, 且缺乏专业的碳金融中介机构, 服务体系很不完善。
(4) 技术层面。目前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行业标准尚未明确, 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碳金融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 旧工艺很快就会被新工艺所淘汰, 即使企业采用的是当前最前沿的技术, 也免不了受到技术革新的压力, 为了跟上技术的发展, 企业成本必然增加, 这将大大限制企业对低碳项目的开发, 进而影响碳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结语
总体来说, 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我国有强大的经济根基, 只要我国能够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 加快建立系统、完整、健全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制定统一的碳交易规则, 深入研究碳金融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和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 加强中介机构的以及碳金融人才的培育, 积极借鉴国外经验, 就能改善目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摆脱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的低端位置, 使我国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金玥.发展碳金融的意义、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上海市经济管理工部学院学报, 2013 (1) .
[2]徐洪志.基于SWOT分析下的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3) .
[3]陈笑映.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战略研究[J].金融视线, 2014 (1) .
物流行业发展pest分析 篇8
摘 要 由于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试运用管理学中PEST分析法对公允价值应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制约公允价值有效应用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一些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 公允价值 PEST分析 会计环境
为了更好的与国际趋同,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然而,我国的应用环境是否能够满足公允价值的需要?哪些因素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具有制约性?这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公允价值应用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是管理学中用于分析企业环境的一种方法,所谓PEST指的就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技术四个方面。
(一)经济因素分析
从公允价值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知道,公允价值对经济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一方面,市场的活跃程度是制约公允价值有效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都不够理想,特别是要素市场建设更加滞后。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地区差异。东南沿海地区市场自由度比较高,能够满足活跃市场的要求。但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很难在中西部地区有效的发挥作用,公允价值计量也应慎重实行。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允价值的应用。资本市场越发达,融资越是倾向于外向型,也就越需要公允价值计量。反之,则适合用历史成本计量。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却很单一,发展很不平衡,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相对较快,各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比较活跃的市场,具备了应用公允价值的条件。
2.我国已经建立了期货市场,各类衍生金融工具也在高速发展中,历史成本计量已经对衍生金融工具无能为力,强烈需要公允价值计量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计量问题。
3.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债权市场建设比较滞后,企业融资还是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财务报告的社会性比较低,历史成本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政治因素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企业税收的征管者和国有企业的第一大股东,要求会计体系必须以维护国有资产为前提,应体现与国家的经济政策、法规制度及社会利益一致,强调统一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可靠性要求较高,要求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方法。
另外,各国政府之间的博弈也影响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的会计信息也应该满足国外使用者的需要。由于国际上公允价值在会计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外投资者对我国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编制的会计报表质量提出了质疑,严重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于是我国会计准则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而在会计计量中采用公允价值也就成为必然。
(三)文化环境分析
我国几千年来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的人治、追求和谐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导致人们法制观念不强。人们的决策以个人的直觉判断为导向,更多的是在追求和谐、包容。那么,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我国的文化对其并不会产生太大的抵触。相反,我国的会计从业者会倾向于把公允价值计量融入会计计量体系,吸收它的长处为我所用。
另一方面,集体主义、尊重长者的文化特征体现了我国文化中保守的一面。我国人民的阶级观念很强,总是对权威深信不疑,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在这种环境下,由于从业者对历史成本计量的观念根深蒂固,并且已经十分习惯于这种计量方法,突然间让他们做出改变,恐怕实行起来有些困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谋取私利的不正之风有所抬头,社会诚信水平也有所下降,给公允价值更有效的应用造成了威胁。
(四)技术环境分析
这里所谓技术环境,指的是会计学本身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以及会计从业人员对该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两个方面。
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仍十分有限,还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何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在缺乏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价格情况下,如何更好的使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以及公允价值审计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分散于各个具体准则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允价值应用指南,这些都影响了公允价值的有效应用。
从业人员方面,公允价值应用要求会计人员运用职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对市场信息加以判断,以确定公允价值的数值。尤其是在缺乏前两个层级信息的时候,更是如此,这就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暂时还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二、PEST分析后的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具体见下表:
总的来说,我国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必然的,但是现在的市场环境还不适合公允价值的全面应用。我们不能因为环境的制约而因噎废食,而是应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来改善公允价值应用环境,使公允价值在我国慢慢扎根。
三、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引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一种趋势,但我国应用环境对其应用的制约因素也很多,有些因素在短期内也无法改变,但有些因素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善的。
(一)完善我国的市场环境
可以说滞后的市场环境是制约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有效应用的最主要的因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善:
1.继续完善证券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的市场的交易量比较小,创新能力不强,且波动比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允价值的应用。我们应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力度,保证交易的公平以及股票市场的稳定。同时也应该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尤其是企业债券,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允价值应用环境。
2.大力营造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活跃的商品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如健全原材料市场、产权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使各种资产和负债的市价能更好的反映其自身的价值。
3.建立配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良好的市场环境自身是无法得到维系的,只有通过配套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我国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形成良好的价格发现机制。我国应加大对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打击力度,同时也应增强对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违法乱纪行为的惩罚力度,制定具体详细的奖惩条例,以保证公允价值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充分发挥评估界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公允价值的应用是离不开评估技术的,而评估中介组织因其独立性、专业性而能够更好的保证公允价值的质量,建立起评估质量高、业务操作规范、人员素质高、评估组织与企业相互独立的评估机构,能很好的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我国应当加强评估组织的建设,加强对公允价值概念及现值确认方法的研究和学习,以利用资产评估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来增强公允价值的可信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同时应当完善相配套的法规,提高我国企业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为评估界做出合理公允的价值评估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最为关键的是,应当加强会计界和评估界的合作,鼓励企业通过合格的评估机构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以他们提供的合理数据作为公允价值的入账基础。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人永远是最具有能动性和决定意义的因素,而我国会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公允价值的正常应用。
首先,应该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学习,弄懂吃透相关的标准和实务处理方法。会计人员应该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会计学知识,不断的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以更好的应用公允价值。
其次,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业务水平再高,若无守法和诚信意识,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得不到保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自己平时注重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注重培养自己的守法和诚信意识。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要盲目崇拜权威,大胆破除等级观念。更为重要的是法律法规的保证要到位。应当健全会计奖惩机制,对于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必须予以及时纠正和处理,情节严重者必须严惩,以确保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保证其有效实施。
(四)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的研究
首先,应加强公允价值基本理论的研究。如何在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的情况下保证计量的可靠性,如何在合理体现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如何在不泄露公司商业秘密的情况下充分披露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以及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增加了注册会计师执业成本和审计风险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审计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研究。
其次,应加强公允价值可操作性问题的研究。我国应尽快建立起全面的、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应用规范,来具体指导公允价值应用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其可操作性。我国还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来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得市场上资产和负债的交易资料,降低公允价值的获得成本,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通过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价格信息。
参考文献:
[1]孙铮,杨世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大连出版社.2005.
[2]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1).
物流行业发展pest分析 篇9
国际商务 201231712010 胡艾婕
战略管理的定义为:战略是预期的长远目标和为实现此目标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其中包括战略制定、实施和结果控制等。通过战略管理的课程学习,我对王老吉凉茶企业的现状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1、王老吉凉茶的PEST分析
从社会文化水平的角度看: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 1828年,历经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50强之一,曾荣获“中华老字号”、“全国先进集体”、“广东省医药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和“中国五星级企业”等荣誉称号以及获得广州市银信评估咨询有限公司颁发AAA级信用等级证书等。
王老吉药业还一直热心资助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凉茶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根蒂,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以来沉淀的养生文化。
从技术水平上角度来看: 王老吉药业拥有先进的厂房设备,管理规范、获得国家药检局颁发的GMP证书; 王老吉药业一贯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公司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 50%。公司承担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仪技术在中草药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家建成全自动立体仓库;自行研制成功具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全自动保济丸包装机,生产效率为引进的日本包装机的4倍。
从政治法律角度:来自粤港澳的21家凉茶生产企业拥有的18个品牌54个秘方及术语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将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及我国有关法律永久性保护这其中,就包括“王老吉”、“白云山”、“夏桑菊”等品牌。
从经济角度来看:据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介绍,目前仅广东省的凉茶就已经销售到了世界上50多个国家,预计凉茶销区可以增加到80个国家。而在2007年广东省凉茶饮料同比增长25%,其中出口到海外的产品已占到了总量的 1/3,广东凉茶饮料俨然已成为世界饮料业一支新生的劲旅。
2、王老吉五力分析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风险
供方的议价能力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买方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潜在进入者的加入需要越过较高的技术壁垒(凉茶配方等),所以在这方面的威胁并不大。
(2)替代者的威胁
红罐王老吉行业内的替代品主要分为两种:凉茶以及饮料。在凉茶品类中,冲剂类有袋装二十四味、星群夏桑菊等,传统凉茶有清心堂、黄振龙等牌子。凉茶的核心在于功效。因为“良药苦口”和浓度,是否感到是传统凉茶多方面的原因,对4个类型的凉茶在功效上存在优劣。一般消费者认为,在功效上面,自煲凉茶最优,凉茶铺即饮凉茶其次,凉茶冲剂随后,最后才是利乐装/罐装。
饮料方面,可以分为四大品种,碳酸饮料、水、果汁饮料、茶饮料。消费者对饮料最关心的特性为口味、品牌、健康和价格。在饮料方面,罐装王老吉无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王老吉处于凉茶及饮料定位之间,容易受到替代品威胁。
(3)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现有凉茶饮料市场中存在的竞争者有:加多宝、潘高寿、邓老、黄振龙、和其正、清酷、清凉茶等。以市场竞争力来看,属加多宝最强。加多宝无论是在产能、渠道、广告等都处在优势地位。所以现今阶段,最大的竞争者来自于对王老吉非常熟悉的加多宝,曾经运营红罐王老吉并使王老吉走向巅峰的加多宝而。劣势企业,也纷纷参与到王老吉与加多宝的品牌大战中。邓老宣布改换原有邓老凉茶外包装,推出升级版凉茶,借“高端凉茶”定位抢占市场份额。黄振龙计划以每年新开不少于200家店铺的数量扩张。如今王老吉不仅要面对强大的对手加多宝,还要稳住战局,迎接劣势企业的挑战。可以说,来自于已有竞争者的威胁也是相当之大。
(4)影响供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
供应商的数量:王老吉生产的主要材料是中药,而广药集团是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医药流通企业,王老吉在采购上有先天的优势。
供应商提供的商品是否存在替代品:没有或很少,因为王老吉作为一种传统凉茶,它的配方往往是固定的,配方的改良也一般只是药材之间比例的变化。
供应商的前向一体化能力: 前向一体化能力一般较强。现在又一种倾向,许多药厂或者中药经营者为了控制成本和使供货稳定,通过兼并或者自建中药种植基地,实行产销一体化。
(5)影响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四个因素:
购买者集中的程度: 饮料销售非常的分散,无论在餐馆、超市、批发市场,还是乡间的小卖部,都能见到王老吉的身影。
产品是否属于标准化或无差异产品: 王老吉本不属于无差异产品,广药集团拥有王老吉的配方。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多宝集团同样掌握着非常相似的配方,双方产品基本无差异,所以王老吉一定程度上属于无差异产品。
购买者是否拥有充分信息: 购买者对王老吉这个产品有非常充分的了解。加多宝在前段时间对王老吉这个品牌做了深度的宣传,同时,王老吉作为广东凉茶的代表,“降火”“健康”等产品形象定位已经深入人心。
购买者是否具有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对于零售对象,即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缺乏垂直整合能力。但是对于餐饮业、批发及终端超市来说,他们具有较强的垂直整合能力。
总的来说,王老吉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有 限,但购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极强;
二、内部环境分析
王老吉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王老吉凉茶发明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5年,被公认为凉茶始祖,有“药茶王”之称。
2002年年底,王老吉公司为红罐王老吉重新做了市场定位,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王老吉的“凉茶始祖”身份、神秘中草药配方、175年的历史等,显然是有能力占据“预防上火的饮料”这一定位。其品牌定位——“预防上火的饮料”,独特的价值在于——喝红罐王老吉能预防上火,让消费者无忧地尽情享受生活:吃煎炸、香辣美食,烧烤,通宵达旦看足球„„
这样定位红罐王老吉,是从现实格局通盘考虑,主要益处有:其一,利于红罐王老吉走出广东、浙南;其二,避免红罐王老吉与国内外饮料巨头直接竞争,形成独特区隔;其三,成功地将红罐王老吉产品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淡淡的中药味,成功转变为“预防上火”的有力支撑;3.5元的零售价格,因为“预防上火”的功能,不再“高不可攀”;“王老吉”的品牌名、悠久的历史,成为预防上火“正宗”的有力的支撑。其四,利于加多宝企业与国内王老吉药业合作。正由于加多宝的红罐王老吉定位在功能饮料,区别于王老吉药业的“药品”,因此能更好促成加多宝企业与国内王老吉药业合作共建“王老吉”品牌。两家企业共同出资拍摄一部讲述王老吉凉茶创始人行医的电视连续剧《岭南药侠》。
2、劣势(Weakness)
(1)广东、浙南消费者对红罐王老吉认识混乱
在广东,传统凉茶(如颗粒冲剂、自家煲制、凉茶铺煲制等)因下火功效显著,消费者普遍当成“药”服用,无需也不能经常饮用。而“王老吉”这个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品牌就是凉茶的代称,可谓说起凉茶想到王老吉,说起王老吉就想到凉茶。因此,红罐王老吉受品牌名所累,并不能很顺利地让广东人接受它作为一种可以经常饮用的饮料,销量大大受限。
另一个方面,加多宝生产的红罐王老吉配方源自香港王氏后人,是经国家审核批准的食字号产品,其气味、颜色、包装都与广东消费者观念中的传统凉茶有很大区别,而且口感偏甜,按中国“良药苦口”的传统观念,消费者自然感觉其“降火”药力不足,当产生“下火”需求时,不如到凉茶铺购买,或自家煎煮。所以对消费者来说,在最讲究“功效”的凉茶中,它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2)红罐王老吉无法走出广东、浙南
在两广以外,人们并没有凉茶的概念,甚至在调查中频频出现“凉茶就是凉白开”、“我们不喝凉的茶水,泡热茶”这些看法。教育凉茶概念显然费用惊人。而且,内地的消费者“降火”的需求已经被填补,他们大多是通过服用牛黄解毒片之类的药物来解决。(3)推广概念模糊
如果用“凉茶”概念来推广,公司担心其销量将受到限制,但作为“饮料”推广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区隔,因此,在广告宣传上不得不模棱两可。很多人都见过这样一条广告: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为了打开冰箱拿一罐王老吉,用屁股不断蹭冰箱门。广告语是“健康家庭,永远相伴”。显然这个广告并不能够体现红罐王老吉的独特价值。
(4)中医味,对口味至上的饮料而言,的确存在不小的障碍
(5)
3、5元的高价格
3、机会(Opportunity)
(1)王老吉遇到的中国国内凉茶市场不成熟,当时市场上多茶饮料也有一些,但主要是绿茶等,所以存在着许多的市场空白。
(2)在中国,“上火”是一个全国普遍性的中医概念,中国人民都有降火的意识。而王老吉的中药作用恰好迎合了这一点。这有利于走出广东、浙南,走向全国。
4、威胁(Threat)
(1)国内外饮料市巨头众多。放眼整个饮料行业,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茶饮料、果汁饮料更是处在难以撼动的市场领先地位。
(2)在中国,特别是南方,民间早有饮凉茶、做凉茶的习惯。因此,要把王老吉与普通凉茶区别开,吸引消费者,让消费者知道王老吉优于普通凉茶。
(3)内地的消费者“降火”的需求已经被填补,他们大多是通过服用牛黄解毒片之类的药物来解决。
(4)很多地方,人们并没有凉茶的概念,甚至在调查中频频出现“凉茶就是凉白开”、“我们不喝凉的茶水,泡热茶”这些看法。教育凉茶概念显然费用惊人。
5、ST 面对消费者这些混乱的认知,企业急需通过广告提供一个强势的引导,明确红罐王老吉的核心价值,并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而王老吉给自身的正确定位,很好的避免红罐王老吉与国内外饮料巨头直接竞争,形成独特区隔。并且通过王老吉成功的广告,让消费者知道“吃烧烤容易上火,喝一罐,先预防一下”、“可能会上火,但这时候没有必要吃牛黄解毒片”。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一百八十四年老店,完全无法复制:
王老吉从1828年创立至今,经历了184年的风雨历练,已经成长为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无限生长的参天大树,扎根于岭南这片凉茶文化厚重无边的热土,面向全球,散发着致命的诱惑。2、1080亿品牌价值,难以超越:
2010年,王老吉即以1080亿的品牌价值一举夺得中国第一品牌地位。王老吉产品早已走出南粤,跨长江,过黄河、越太行、登珠峰,洒遍祖国的每个角落,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王老吉,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人饮料,它从内到外都100%富含丰富的凉茶文化,是国人饮料与舶来品区隔的领军之选。
3、突破传统,创新研发,抢得市场先机、王老吉,创造了包装凉茶的产品模式,把凉茶这种传统的功能性产品从以手工熬制的低效率生产过程直接提升到以现代工业流水线生产包装凉茶的高科技产业中来,并以独特的“预防上火”的功能诉求面向全国消费者宣导,把岭南的土特产变成了国人饮料。
4、事业部营销模式,全心全意做营销
以事业部营销模式,弱化了采购、生产、储运等流程,全心全意经营“王老吉”品牌:建立合理的管理团队、打造完善的客户网络、建立牢固的终端营销网点、培育和引导家庭消费观念,致力于打造凉茶类家庭消费第一品牌的目标而不断进取。
5、大健康、大南药经营理念,依托传统,走向世界
广药集团创新提出“大健康、大南药”经营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富有前瞻性和竞争优势的“136”战略。王老吉,则是这个理念和战略的主要执行载体。它依托传统的中草药,已经走出了一条独有性格魅力的植物饮料产业之路,并没有局限于国门之内,而是主动走出去,已经在世界50多个国家注册了“王老吉”商标。
【物流行业发展pest分析】推荐阅读:
物流行业pest分析10-09
物流市场行业分析05-10
仓促物流行业分析05-13
物流行业SWOT分析论文08-12
行业环境分析pest09-22
珲春市物流行业发展分析报告06-16
高物流行业分析成本缘于超前布局07-16
家电行业的pest分析08-19
配件行业物流10-25
IT行业物流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