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性

2024-08-01

制度性(精选8篇)

制度性 篇1

非农化的制度性约束与非制度性空间

一、非农化的概念 中国的非农化就是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工业先导和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宏观制度环境下,在二元结构不断失衡的过程中,以及一系列种种微观制度的约束下,根据分工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创新和制度争取,以及一些非规范的方式,分别向工业化、城镇化和市民化演进的漫长历史过程.

作 者:李旭晟 作者单位:江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江西,南昌,330046刊 名:党史文苑(学术版)英文刊名:LITERATURE ON PARTY BUILDING年,卷(期):“”(8)分类号:F3关键词:

制度性 篇2

扶贫的制度性陷阱是指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影响及既得利益集团的排斥,使扶贫陷入“边际效递减”和低效率状态。关于贫困陷阱的文献包括两方面:(1)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索贫困陷阱的成因及对策。有人研究了贫困现象中各因素的博弈形成的贫困陷阱[3];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摆脱对低效制度的路径依赖[4];有人提出中国农村扶贫陷入制度性陷阱的观点[1]。(2)探索政府主导型扶贫的制度性陷阱表现。有人研究发现,村庄自主分配发展性贫困扶贫项目的穷人瞄准性差,原因是地方精英控制着村庄的决策权[5];有人研究得出政府主导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使贫困地区寄宿生的膳食营养摄入量减少[6];有人研究发现,村中穷人获得发展性扶贫项目的可能性较小[7],发展性扶贫陷入制度性陷阱。上述文献对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仅进行了制度分析。为此,本文从博弈论和权利贫困角度,分析我国农村扶贫制度性陷阱的生成机理和打破制度性陷阱的政策建议。

1 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生成机理:一个博弈论视角

我国农村扶贫运作模式是中央政府确定贫困线,根据各地贫困发生率确定扶贫地区,筹集和分配扶贫资源,由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引致各级政府、农户间开展多重博弈,导致扶贫资源低效配置和浪费,使农村扶贫陷入制度性陷阱。

1.1 贫困地区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

按照博弈理论[8],在这一博弈中,参与人是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的行动是为实现预定的目标,根据各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确定投入扶贫资源(资金、物资和政策)数量,地方政府的行动则是将其使用出去。这构成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因此,决定了我国扶贫政策的效果主要依靠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的行动来取得[9]。

作为上级政府,投入扶贫资源的期望效用函数是:

其中和分别为绝对贫困人口脱贫比例和投入扶贫项目的扶贫资源带来的脱贫比例,F和R2分别为挪用到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的扶贫资源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脱贫比例(假定R、F只与扶贫资源投入大小相关),Ep代表直接投入扶贫项目的扶贫资源,Ef和Er分别为挪用到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扶贫资源和其带来的经济增长的脱贫弹性系数,Er=R2/F。

地方政府掌握的信息是,上级政府对贫困地区扶贫资源投入量是据该地区贫困程度来定的,即:

其中代表上级政府给该地区的扶贫资源量,为上级政府的扶贫资源量,为该地区权重系数。

在这个博弈中,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代理人即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的目标是:

由于直接扶贫与地方政府追求加快地区经济增长的目标不相容,地方政府常会将扶贫资源挪做他用,以降低R,从而追求上级政府对其下一期扶贫投入的最大化。上级政府的目标是:

即上级政府追求脱贫比例最大化。具有双重身份的地方政府,在与上级政府博弈时,其代表贫困户采取行动:由于在短期内α不变,且G也不变,因此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地方政府只有通过降低实现。为降低R,地方政府必然会挪用扶贫资源,使Ep降低,从而降低R。由于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在扶贫资源利用上不满足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地方政府以自身效用最大化进行扶贫资源运作,致使上级政府预期最大化目标不能实现。

通过对该博弈模型分析可知,上级政府追求宏观社会经济效益,地方政府追求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代理人(地方政府)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以及委托人(上级政府)对代理人的监管不力现象的普遍存在,在地方利益驱使下必然出现挪用扶贫资源和寻租等道德风险问题,以致扶贫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低下,造成了扶贫资源配置的制度性陷阱。

1.2 贫困农户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贫困农户(简称贫困户)与地方政府的扶贫博弈中,地方政府为委托人,贫困户为代理人。因此,对二者的博弈可用混合纳什均衡模型进行分析[9]。

在该博弈模型中,地方政府可选择的策略为(投入,不投入),其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前提是后者必须积极脱贫。贫困户可选择的策略为(积极脱贫,消极脱贫),其只有在预期得不到扶贫资源或扶贫资源投入不按其贫困程度决定时才会积极脱贫。因此,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为:

贫困户积极脱贫而地方政府投入扶贫资源时,地方政府得益是2αRG(RG>0,α>1),贫困户得益是βRP+RN(RN>0,β>1);地方政府投入而贫困户消极脱贫则地方政府得益是-αRG,贫困户得益为βRP+RN(RN>0,RN为新增扶贫资源投入给贫困户带来的收益);地方政府不投入而贫困户积极脱贫,地方政府得益为-αRG,贫困户得益为RP;地方政府不投入扶贫资源且贫困户消极脱贫,地方政府得益-RG,贫困户得益为0。因此,这个博弈矩阵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但可达成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在我国农村扶贫中,出于政治利益考虑,地方政府选择策略通常只有投入一种,此时贫困户的最优策略为消极脱贫,这种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结果,并没有达到扶贫资源的最优配置,反而加剧了贫困户对扶贫投入的依赖性。

上述博弈中,由于选择消极脱贫的风险和成本小于积极脱贫,加之一旦脱贫,政府的扶贫资源投入就会取消,作为风险规避者的贫困户就会选择保持贫困状态;由于参与博弈的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是将扶贫资源的主要投向扶贫项目,直接投向贫困户的很少,加之扶贫运行机制存在“多个部门分散掌握扶贫资源,多个部门制定扶贫计划,扶贫资源分散使用、配置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等问题,进一步放大了农村扶贫的制度性资源配置陷阱问题。

此外,我国政府扶贫实践中,一些地区的贫困户常采用出工不出力、拖欠贷款、不使用良种等行为保持贫困状态,以期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扶贫投入。因此,我国扶贫工作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地方政府与贫困户扶贫博弈引致一些地区出现贫困农民从对土地的依赖转向对扶贫投入依赖的倾向,使这些地区掉进了“越扶越贫”的制度性陷阱。

2 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分析:基于权利贫困的视角

2.1 权利贫困与我国农民贫困

权利贫困是从资源匮乏和机会缺乏角度定义贫困,包含剥夺与排斥之义。农民的权利贫困是指其应享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缺乏导致的贫困,主要诱因有脆弱性、无发言权和社会排斥。对于农村穷人而言,脆弱性是指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经济波动以及社会混乱使其生活状况更易受到冲击。农村穷人往往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社会上被边缘化,他们在土地、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和资源分配上没有发言权,他们不受尊重、被禁止利用新的经济机会。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我国进城农民工只能在工资低、条件差的次级市场上寻找工作,受到歧视和排斥,很难融入城市和成功市民化。

2.2 权利贫困与我国农村扶贫制度性陷阱的形成

在我国,导致“三农”问题的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工业反哺农业步伐推进迟缓等[10],但从深层次讲,其根源是农民的权利贫困,即农民不能与市民平等享有教育、就业、社保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权利。据调查,尽管免除了农业税,但许多地方的农民负担并没有减轻:义务教育的乱收费;土地权益常遭受被侵害;基层政府侵害农民的权益。这些现象是造成农民新一轮贫困的根源,其产生与农民的权利贫困密切相关。因此,权利贫困成为造成我国当前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的根源。

(1)现有农村扶贫制度作为一种外生性的公共物品,与扶贫资源内生性物品相矛盾,它忽略了扶贫制度的内生性。作为公共物品的扶贫制度应由中央政府提供,但是却忽略了扶贫制度安排的对象依赖性和贫困农民的主要制度需求主体地位。在调研中发现,不少贫困地区政府扶贫运作仍以政绩观为指针,无视贫困户的利益诉求,违背当地资源条件及经济发展规律,既浪费了扶贫资源,又破坏了农民对扶贫制度的预期。

(2)由于权利贫困,致使贫困户在扶贫中处于被动、弱势地位,也是诱致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的主要因素之一。实证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大部分村庄没有实现规范的村务公开和真正的民主管理[11]。当前,我国农村扶贫的中心任务应是激活贫困户的主动参与精神,促进他们的智力结构优化和人力资本存量大幅增加,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但是,由于权利贫困的局限,农村穷人缺乏对扶贫项目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管理权,致使扶贫异化为政府的单方面行动,甚至变成单纯的“施舍”,农村扶贫没有起到提升穷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作用,反而培养了大批依赖群体,从而使其陷入了自设的制度性陷阱。

3 研究结论

3.1 政府主导型扶贫制度是引致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扶贫实践中,政府主导型的扶贫制度已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贫困户进行博弈以获得扶贫资源的制度要件,进而成为引致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的主要因素。

(1)政府主导的扶贫制度造成各级政府、贫困户间非合作博弈和扶贫投资低效率。帅传敏等(2008)研究发现非政府组织(NGO)主导型扶贫项目在项目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贫困瞄准及受益人参与度等方面优于政府主导型项目[12]。政府主导型扶贫不是把扶贫工程看作是提高贫困者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载体和手段,而是当作官员的政绩,扶贫投入过分注重解决温饱问题和发展速效产业,无睱顾及长远目标。

(2)政府主导扶贫制度强化了贫困户对现有制度的路径依赖性和对扶贫投入的过度依赖。政府主导型农村扶贫常以计划划拨方式进行扶贫资源的调配,在扶贫中忽视体制外的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对扶贫的贡献,忽视社会性互助互济机制和市场机制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贫困者的主体性,贫困户无权参与扶贫决策的制定和扶贫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只能被动接受,从而强化其对政府和基层行政组织的依赖性。由此,形成了等、靠、要的思维模式,出现了贫困户与地方政府博弈,一旦政府投入减少或终止,他们中的相当比例的人口就会陷入“越扶越贫”的制度性陷阱。

(3)政府主导型扶贫侧重于改善贫困地区的供给环节,忽视对该地区需求的刺激和现代市场体系与市场组织的培育。由于缺乏区域内部需求的拉动支持,供给很难持续发挥作用,从而不能以农产品市场化带动贫困地区传统农业的改造,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3.2 扶贫工作中心是扶贫制度创新

农村扶贫资源配置博弈分析可看出:政府主导型扶贫资源配置机制中,由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和贫困户三者的激励机制设计中没有满足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因此无法克服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实现参与约束下的扶贫效应最大化。因此,改革现有扶贫资源配置方式,开展扶贫制度创新,是打破农村扶贫资源配置陷阱的有效途径。从贫困户与地方政府博弈模型中可以看出:无论何种条件下,只要贫困户采取积极脱贫方式,其得益都大于0的。因此,可将农村扶贫工作重心放在贫困户自身能力和素质建设上,通过优化扶贫效用函数的内生变量来实现扶贫效用的最大化。与之相应,国家扶贫工作中心也应从分配扶贫资源转变到扶贫制度创新,创造有利于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和扶贫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环境。

3.3 消除权利贫困是打破我国农村扶贫制度性陷阱的根本举措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造成中国贫困率下降速度变慢的原因是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Yao,Hanmer(2004)估算出当人均收入不变,基尼系数增中1个百分点可使农村贫困率提高2.1个百分点。胡敏华(2006)认为当前制约农村贫困地区的主要矛盾是分散的小农户与统一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而应对之策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1]。当前,权利贫困是造成我国现行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的根源,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只是“治标”之策,消除农民的权利贫困才是打破我国农村扶贫制度性陷阱的根本举措。因为,提高贫困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前提和基础是改革造成农民弱势地位的不合理制度和消除农民的权利贫困。

4 农村扶贫工作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建议

4.1 开展农村扶贫的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一个社会中以新的、更富效率的制度规则(组织)取代旧的、缺乏效率的制度规则(组织)的活动。新制度经济学者认为,自愿交易的结果符合帕累托改进才有可能进行,即只有交易的收益大于费用才有可能实现交易。因此,降低贫困地区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交易水平和扶贫制度的整体效率,是扶贫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制度创新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以市场化为方向的农村扶贫制度创新。把市场化运作方式导入扶贫制度创新中,帮助贫困农民提升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能力,是新形势下扶贫制度创新的出发点之一。为此,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育现代市场体系,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化水平,运用市场经济的效率机制刺激贫困地区人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是借用外力推动贫困地区冲破自给自足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的有效途径之一。

(2)缓解和消除农民权利贫困的制度创新。世界银行在2006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机会不公平会导致代际复制遗传的恶性循环,由其引致的贫困形态也将会向长期贫困转变。因此,重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实现社会公平,就显得特别重要。当前,我国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对造成农民权利贫困的相关制度和传统农村扶贫制度进行创新。可从四方面展开:①赋予贫困农民的政治参与权、扶贫机构的监督权和扶贫项目及社区事务的管理权,让贫困农民能通过成立维权组织参与各层次政治权益博弈来维护自己的权益。②立法保障贫困农民的经济机会,增强其经济自立能力。③改革现有户籍制度,赋予贫困农民自由迁徙权和平等就业权,保护农民工权益。④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体制,提高贫困农民及其子女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帮助其自主脱贫。

4.2 鼓励非政府扶贫组织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大力推行参与式扶贫

在扶贫项目管理中,NGO与政府扶贫组织相比,在项目决策、贫困瞄准、民主参与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NGO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12]。以“NGO”为主导、社区组织为主体的参与式扶贫是,当前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冲出扶贫的制度性陷阱,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扶贫方式。为此,赋予贫困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在扶贫项目的设计、论证、实施、管理和效果评价中广泛吸收接受贫困农民的参与是一条提高扶贫项目成功率和和构建可持续发展扶贫开发机制的有效举措。香港乐施会在贵州等省的农村实施的参与式扶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香港乐施会在扶贫开发上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组织为扶贫主体,强调以赋权为核心的参与性,重视人和社区组织的能力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政府主导型扶贫常出现“重建设、轻管理,重要钱、轻用钱”的弊端。以人畜饮水项目为例,乐施会重视“谁主建(村民),谁主管(社区组织)”,扶贫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3 构建“市场+政府+民主协商”准市场化农村扶贫资源配置机制

我国扶贫实践表明,纯政府机制和纯市场机制都不能达到扶贫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状态。当前,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虽然政府主导型扶贫机制存在着配置效率低问题,但扶贫项目开发完全采取招投标等市场化运作方式也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由于缺乏公众的参与和监督,项目常会配给与贫困主体关联不大的组织或人,造成扶贫项目贫困瞄准性差、项目管理和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各级行政机构,尤其是乡(镇)村一级在扶贫资源配置中采用农户民主协商配置机制的效率更高。因此,在政府统一配置扶贫资源的前提下,引入“民主协商制度”的机制,即在扶贫资源配置中,实行“中央调控、地方政府论证、市场导向、民主协商、贫困户集体投票”的机制,在民主谈判规则下达成配置方案,这将会带来扶贫整体效益的显著提高。

“政府+市场+民主协商”扶贫资源配置机制可称为准市场化配置机制。它要求在贫困户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制度安排下,通过中央政府的科学规划与有效调控,建立起地方政府有效管理下的扶贫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协商机制和市场机制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综合利用政府、市场和民主协商制度的优势,打破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和推进扶贫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

4.4 开展文化扶贫,加大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长期扶贫战略就是对贫困地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一个共同特点是教育落后和人力资本投资能力薄弱。因此,在新的农村扶贫制度设计和实践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和文化扶贫力度,优化人们的智力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为此,国家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两免一补”、“职业教育与培训”和“文体卫生与健康”等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项目的可持续性,健全项目的后续管理机制,以持续的发挥项目的效益,长远的造福于贫困地区的人民。

参考文献

[1]胡敏华.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一个基于组织的分析框架[J].财贸研究,2005(6):21-24.

[2]潘治宏,曹晖.扶贫开发:农村实现小康的重中之重——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J],中国老区建设,2004(4):12.

[3]张新伟.反贫困进程中的博弈现象与贫困陷阱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8(9):23-28.

[4]刘洪军,陈柳钦.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和思考[J].经济科学,2001(4):114.

[5]Galasso,Emanuela & Ravallion,Martin.Decentralized Targeting of an Antipoverty Program[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4);705-727.

[6]李文.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儿童膳食营养状况评估[J].中国农村经济,2008(3):41.

[7]陈前恒.农户动员与贫困村内部发展性扶贫项目分配——来自西北地区H村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8(3):49.

[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3-58.

[9]周惠仙.改革政府职能,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J].经济问题探索,2005(7):148-149.

[10]王石川.走釜底抽薪之道:反贫困重在反“权利贫困”[N].中国经济时报,2006-02-28.

[11]彭代彦,张卫东.农村税费改革与村级组织运行[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34.

西方行政制度改革中的制度性贫困 篇3

制度性贫困;文官制度;分析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2-0054-04

众所周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建立,满足了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和进行现代化行政管理的需要,所以很快被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采用。本文在对英国文官制度实践路程的历时关联(时间维度)和共时关联(空间维度)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来解析西方行政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制度性贫困。

一、对英国文官制度的历时关联分析

(一)“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赃制”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赃制”时期,在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先期,普遍采用的是官职恩赐与政党分赃。17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实行恩赐官职制。官吏的选用和升迁,不是靠个人的真才实学和政绩,而是凭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由于官职是国王恩赐的,所以,所有的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一切听命于国王。文官任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恩赐者满意,可以连续任职,文官晋升是靠后台。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之徒充斥官场宦海。因此官僚主义盛行,工作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18世纪国会对文官制度作了一些改革,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贵族手中转到各部门手中,规定由他们和高级文官推荐录用。但仍然存在舞弊行贿、唯利是图及赏罚不明的情形。其原因就在于恩赐制是一种垄断性的封建特权。官职恩赐是以人治为特征的资产阶级官员制度发展的最初阶段。

19世纪英国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竞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是哪一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和内阁的变迁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政党分赃制一方面造成大批官员失业,政纪废弛,削弱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极不利于政策的贯彻,妨碍官员熟练掌握业务;另一方面,每次换班都会引起周期性震动和社会动乱,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政党分赃是一种缺乏公正、民主、平等的徇私舞弊现象。政党分赃取代官职恩赐、以党治取代人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历史进步。

可见,先期的文官任用制度,无论是官职恩赐,还是政党分赃制度,缺陷其实相同: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保证官员的工作效率,也无法保持自身的廉洁。恩赐制和政党分赃制所产生的高费用与低效率,产生了对新的制度安排的强烈需求。这就使先期的文官任用制度陷入制度性贫困,急需新的制度以取代原有的落伍的制度安排。

(二)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第二阶段是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时期——实行考试择优录用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改革很温和保守,一些合理性的改革措施没有全面实施,由于旧有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的存在,使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由于对旧有制度安排的拆除和清理所需要的费用过高,新制度受到的阻力很大,也深刻地影响这次制度变迁的深度和广度。但是,这次改革毕竟是以择优录士的文官任用方式代替官职恩赐制度。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工业化和社会化继续发展,政府更广泛地介入到社会生活,社会干预职能也得到不断强化,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机构设置不断扩大。在这一时期,文官的任用制度进一步改革。公开竞争考试虽然在十九世纪就已经确立,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在需要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专业性职位和某些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由部门首脑直接任命,无需通过公开考试”[1]。政府的调查委员会认为这些都是恩赐制的残余。

从中我们看到这种制度变迁模式的缺陷。由于政府强制性制度作用的时间较长,以保守派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寻租和各种“搭便车”现象不可避免。第一个枢密院令后,推荐备选文官的权力还掌握在各部门长官手中,他们凭借权力继续安插贵族子弟和亲信,继续为营私舞弊大开方便之门。这是对旧有恩赐制度路径发展的一种依赖,新制度安排很难完全跳出旧有制度安排的路径。由于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强度不够,增加了改革集团与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反复博弈次数,增加了利益集团寻租的可能,也使政府的工作仍然很难做到高效、公平、公正。

(三)1870年-1968年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时期。第三阶段1870年至1968年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时期。我们主要考察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在二战后发生的变迁,以富尔顿改革和撒切尔夫人时代的改革为典型。二者都属于激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这种模式是一种“暴风骤雨”式的变革模式。它首先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变迁的时间比较短,并在这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较大的制度结构变革。尤其是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撒切尔夫人以其强硬的领导作风而著称,她所推行的改革强度非常大。在撒切尔夫人改革的压力下,很多议员为了得到职位而表示忠诚,内阁成员往往更是不惜一切以保住自己的官位。有了这样的权力基础,首相的权力表现得较为专横。其次,撒切尔夫人控制了高级文官的任用权,任用的都是政见相同的“自己人”,因此,主导改革集团的力量与反对力量就显得非常悬殊,这也就削弱了反对集团对改革的阻力,使得改革在强大的权力基础上可以顺利推行,不至于像富尔顿改革一样,因阻力过大、强度不够而被搁置。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转换、替代过程,是以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有的低效率的制度的过程。[2]纵观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制度形成以后,往往就会形成依赖于该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存制度路径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他们经常为了巩固现有的制度而阻碍选择新的制度路径,即使新的制度比现存制度更有效率。但是制度变迁不仅要克服路径依赖,也要克服制度共时关联带来的制度惰性。

二、对文官制度的共时关联分析

(一)文官终身常任制。十九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形成以来,其间文官数量一再增长。在1881—1914年间,即大英帝国迅速扩张之际,政府活动范围和机构设置不断扩大,文官总数在33年里增加了五倍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4年内增加了三十余万人,到1943年文官总人数达到七十一万多。二战后文官规模虽稍有减少,但由于英国实行文官终身常任制度,即文官一经录用,无过失则终身常任,这样不仅造成文官组织机构臃肿,而且以战时的文官队伍来管理战后百废待兴的社会事务,政府工作效率只能是低下,文官人浮于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政府的负担。同时,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二战后各届政府一致认为“政府机能必须扩大——这是唯一切实的办法”[3]。为此,扩大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建成福利国家、掀起社会化高潮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出台。这些势必造成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应时而设的公共部门越来越多。文官组织机构臃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机构规模太大、人员太多;其二,机构重复,相互掣肘;其三,有些原来设立的机构已失去了功能成为摆设。机构臃肿、冗员太多所造成的巨额行政开支已成为政府面临的一大困难,行政机构工作效率低下也与政府和民众对政府机构的期望值相背。

(二)两官分途制度。英国文官常常参与决策,介入政策制定,这与政治行政二分体制严重不符。每届政府新任命的部长,不熟悉情况,而很多问题又急需决策;事务官当与政务官观点不同时,会以技术问题等借口来影响甚至改变政务官的决心,这两种情况下事务官都参与甚至可能主导了决策。公务员的政治权利日益扩大,对政治中立形成了挑战。过度的政治控制和加强对高级文官的管理使一些国家深受其害,难以保持行政独立,甚至成为政党政治的牺牲品,破坏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重蹈政党分赃制的覆辙,使党派利益高于公共利益。政务官和事务官的相互转化易导致腐败,又埋下了以后政治不稳定的种子。

(三)考绩制度。英国于1981年取消了公务员部,将其职能划归财政部和内阁办公室,1983年成立效率小组,并于1984年创立国家审计办公室,从组织上为绩效评估提供保证;并起用大量私人顾问在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进行评估。英国已成为以经济、效率、效益为标准,监督政府政策与管理的评估性国家。改革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实行以绩效工资为主的灵活工作制度。英国1989年以来建立绩效工资制,绩效评估的结果不一样,工资额有所差别。实行等级工资制,同级同酬,缺乏成本—收益观念。改革后的绩效评估制度设立了大量可比可测的绩效指标,以科学的方法对公务员的业绩进行有效评价。但考绩制度也存在评估难、目标错位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四)放松规制。效率成为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中心目标,规制变得次要,而且被认为是妨碍效率的障碍而遭到批评。放松规制有利于克服过度规制引起的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等弊端,但存在几个突出问题:(1)规制具有不可抹杀的积极价值,它是对有效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可能带来高效率。实践证明,放松规制也有失败的教训。(2)规制体现法治精神,而非依个人意志办事。放松规制后,行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员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这不一定可靠,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为。(3)放松规制,他律弱化。公务员自由裁量权过分扩大,即使在合法的前提下,也可能滥用权力,难以保证公平、正义、合理。这些与对公众的责任价值严重冲突。

由上可见,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效率,而就某些具体措施而言,经济效率是唯一目标。对效率的追求既损及连续性、中立性、功绩性、对公众责任等核心价值,还损及民主、公平、正义、廉洁、法治、权力制衡等重要的甚至是永恒的高层次的政治价值。改革产生的经济效益易于衡量,显而易见,而对政治价值的损害及其负面影响难以测量,但毫无疑问是相当突出的。改革引发的腐败、道德、失控、利益、士气等问题,对经济效率的直接影响也日益凸现。政治价值和经济效率是公务员制度的两大目标,也是灵魂,没有理由认为经济效率比政治价值更重要,因为政府不是企业。相反,政府对政治和社会效益的追求应重于经济效率。改革与价值之间最根本的冲突就在于此。[4]

三、英国文官制度变革的路径

英国文官任用制度是以一种渐进、改良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在其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出现过对旧有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也出现过不同利益集团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反复博弈的历史过程。不同集团反复博弈的后果,则主要体现在英国文官任用制度的阶段反复。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制度变迁理论来梳理并分析英国文官任用制度从官职恩赐到撒切尔夫人改革的整个变迁过程。集中探讨了英国文官任用制度的是如何产生,制度路径依赖如何打破。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变迁所具有的渐进性、灵活性、贵族性和追求廉洁高效等特点,以及变革似乎很难“跳出传统的手心”。可以推断,继承与突破的有机结合将影响并制约着英国文官任用制度未来的发展路径。

由于长期旧有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的存在,使其陷入制度性贫困陷阱,所以英国文官制度变革的方向就是打破这些对原有制度的依赖,建立符合内外环境需要的制度关联。制度关联提示了配套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变革制度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资源是稀缺的,并且由于制度的互补性,一项制度变革会产生对其他制度变革的需求,从而减少制度变迁的阻力。所以有必要根据英国的实际情况,寻找制度变革的突破点。

制度路径依赖如何打破,制度供给如何提供,进而重新达成制度均衡的循环过程。国内学者张曙光教授对制度均衡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所谓制度均衡,就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5]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静止状态,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出现新的盈利机会后,人们为了捕捉这种新的盈利机会,就会力图改变原有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选择建立一种新的更有效的制度。因此,制度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再到制度创新的不断演进的过程。英国文官任用制度的变迁,仍将继续。

参考文献:

[1]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11.

[2]范文超.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变迁初探[J].硕士学位论文,2007(3).

[3][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22.

[4]魏晓亮.公共行政范式变迁视角下的文官制度改革[J].硕士学位论文,2005(5).

[5]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M].现代制度经济学 (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4.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助教

制度性 篇4

一、目的:

为了加强全体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力求体现公平、公正、合理的管理体制;为确保公司进行有秩序的经营管理。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酒店非工程类部门一般员工到经理级干事。

三、程序内容(所有考勤时间均以指纹机为准,上下班均要输入指纹)

(一)出勤

工作时间:管理人员,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8小时,正常上班时间为周一至周六,上午8:30—12:00,下午1:30—6:00,但因具体工作时间不同,特规定各部门上班时间如下:客房部: 8:30—17:30,星期六休息;前厅部:8:30—17:30,星期天休息;厨房部:7:00—9:00,12:00—14:00,17:00—21:00,星期六休息;餐饮部:8:00—10:00,12:00—14:00,17:00—21:00,星期天休息;如工作时间变动,须将变动上班时间表交于人事部并由人事部及总经理批准,若无上班时间变动表,均按上述规定时间休息。如有酒店事务需要处理,不论是不是上班时间,均要第一时间处理。一般员工的工作时间由部门负责人于上月月底交于人事部,期间不允许私自改变工作时间,如有改变需于当天将变动工作时间表交予人事部,否则员工工资损失由部门经理负责。(酒店有事务时,管理人员除规定时间外,需义务加班)

(二)迟到早退旷工细则

1、迟到直接在月工资中进行经济处罚,规则如下:

a、迟到0—15分钟的,每次扣款个人月工资的1%;

b、迟到15—30分钟的,每次扣款个人月工资的2%;

c、迟到30—45分钟的,每次扣款个人工资的3%;

d、迟到45分钟以上者,按旷工一天处理。

2、未经直接领导及人事部批准,且未作出请假,在规定下班时间提前离岗的,均视为早退,早退细则如下:

a、早退0—15分钟的,每次扣款个人月工资的1%;

b、早退15—30分钟的,每次扣款个人工资的2%;

c、早退30—45分钟的,每次扣款个人工资的3%;

d、早退超过45分钟的,按旷工一天计算。

3、普通员工迟到2次以内的,按上述规定执行,不扣除全勤奖,3次或3次以

上的不但按上述规定罚款且扣除全勤奖,早退一次即扣除全勤奖。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迟到以及早退每月累计超过5次者,其经济处罚加倍。

4、未经直接领导批准无故不出勤者,则为旷工。旷工一天扣除个人月工资的5%,月累计旷工次数超过3次或连续旷工3个工作日,由直接领导查明情况,并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处分,包括罚款警告或扣除当月全部工资,取消年终奖的发放,辞退等。年累计旷工次数超过6次,取消当年年终奖的发放。

(如有特殊情况须当日通报人事部,否则按上述规定执行)

(三)请假

1、总则

任何类别的请假都需要部门直接领导事前批准,并到人事部登记。如有紧

急情况,不能事先请假,应该在两小时以内电话通知本部门经理和人事部,并在上班当日补办手续,否则以旷工计。员工填写请假单,注明请假类别、假期、时间、事由、交接事项,经各级领导批准,并报人事部备案。

a、较长假期必须交接手头工作,确保工作的连续性;

b、超过假期仍不能回公司的,必须申请续假,假期满后补交续假表,由相

关责任人审核同意后交人力资源部;

c、假期满回公司销假,通报人力资源部,并交接工作。

2、事假规定

a、事假应提前一天提出申请,经部门经理查实认可并核准后,方为有效。事后申请视为旷工,但遇偶发事故,应在2日内出具证明,提出申请经部

门经理或人事人员查明属实后准予补假;

b、全月累计事假不得超过2天,超过的时间部分按150%扣除工资,特殊

情况由总经理签字后不计入累计;

C、凡是事假当日累计3小时以内,记扣半天工资,超过3小时不满6.5小

时则按一天记扣。

3、病假规定

a、因病请假一天以内的,不能当面请假的,应采取其它方式(电话、传真)

提出申请,最晚于第二天提出申请,经主管签字后将请假条交人力资源部

登记;

b、请假一天以上的,必须出具病历和医生说明;

c、全年累计病假不超过六次或累计不超过6天,请假期间工资照发,其月

请假扣款在年底补齐;

d、全年病假累计超过六天,按实际请假天数扣除工资。

4、请假审批权限

a、单次请假一天或一天以内的由部门经理及人事部批准同意后执行;

b、超过一天,则由部门主管及人事部审批后,报有总经理审批同意后执行。

5、其它规定

a、员工一年内病事假累计超过一个月,取消当年的年终奖,特殊情况由总

经理审批后不作累计;

b、不按上述规定请假者,一律按旷工论处;

c、连续请假超过5天,其假中公休以及法定假期也计入其所申请的假期之

内;

d、普通事假病假都需扣除其相应的工资。

(四)经理值班制度

当日值班经理上班时间为早上8:00—凌晨1点,第二天按时上班。值班

经理正常下班后在前厅值班。考核制度同上。

(五)出勤考核方法

非工程部类员工的考勤统一由综合部人力资源部负责,考勤方式主要是以早中上班签到

为主,随机抽查上、下班情况为辅来进行。考勤采取每周一表,由人力资源部在周例会上给出上周的考勤结果。

(六)休假制度

1、法定节假日

春节、清明节、五一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一般按照国家法定假日

执行,法定假日享受带薪假。特殊情况根据公司或部门临时通知执行。

2、婚嫁、丧假

制度性 篇5

1、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第三批参学单位整改落实工作的领导。

2、各参学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整改落实工作的重要性,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街道各指导检查组要准确把握政策,靠前督促指导,及时提出建议。

4、要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对整改落实经验做法、先进典型、工作成效的宣传报道,始终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浓厚氛围。

5、各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能,发挥带头作用,亲自主持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亲自解决一些涉及面宽、解决难度大的问题。

6、要针对整改落实的具体问题,合理制定工作推进表,及时组建工作推进队伍,科学划分任务职责,确保各项问题得到解决,整改落实工作取得实效。

推动整改落实的目标责任制度

一、坚持把深化理论学习贯穿始终。继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学习中央和省、潍坊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抓住春节期间外出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采取座谈交流、结对帮学、上门送学、组织收看远程教育节目等形式,搞好集中“补课”。要继续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王伯祥、崔学选、王乐义等先模人物事迹。

二、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或整改落实措施。要以分析检查报告或分析检查材料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方案或整改落实措施。整改落实方案和整改落实措施要采取公开栏、明白纸等形式向党员群众公布,作出承诺,接受监督。

三、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各参学单位要紧密联系当前形势和各自实际,对照整改落实方案和整改落实措施,集中力量、集中时间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突出问题,党员思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四、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全省、潍坊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按照把加强基层组织贯穿始终的要求,进一步解决好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

五、健全完善科学发展的规章制度。紧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紧扣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紧扣本地本单位科学发展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推动整改落实的督促检查制度

1、街道各指导检查组要准确把握政策,靠前督促指导,及时提出建议。要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对整改落实经验做法、先进典型、工作成效的宣传报道,始终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浓厚氛围。

2、要强化群众监督功能,通过设置群众监督公示栏、召开整改绩效座谈会、开设网上监督评论专栏等多种形式,把群众参与贯穿整改落实阶段始终;

3、要强化动态监督,各参学单位要把突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全过程公示,不仅要让广大群众了解整改成果,还要让他们看到整改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4、各参学单位要切实把握好时间,掌握好进度,处理好工学关系,统筹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和其他各项工作,把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群众生活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推动整改落实的信息反馈制度

1、各参学单位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学习实践活动有关情况。在此基础上,2、各单位要认真组织满意度测评,主要对解决突出问题和活动开展情况两项内容的满意度测评。测评一般采取书面评议的方式进行,测评指标要简洁直观,便于群众理解和掌握。参加测评人员,一般要有本单位党员干部、基层群众、离退休干部职工代表以及服务对象的代表,要适当控制测评规模。要把测评结果作为评判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测评满意度偏低的单位,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限期抓好整改。测评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并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各参学单位要召开总结大会。街道指导检查组要对所指导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情况作出总体评估。

制度性 篇6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促进党的建设,本着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实施党员教育,要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深入实际,把组织管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调动流动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条

党支部应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组织、引导党员增强党性,提高素质。

第四条

党支部建立党员活动室,配备党报党刊,为党员提供良好的活动条件;积极开展组织生活,开展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等教育及其它有意义的活动。第五条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制定科学的党课教育计划。党课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针对党员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努力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

第六条

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有关规定,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和流动党员的跟踪管理。

第七条

建立党员思想状况调查汇报制度,由党支部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状况,及时汇报给镇党委。

第八条

共产党员不准信仰宗教。对于共产主义信念动摇、热衷于组织或参加宗教活动的党员,经过批评教育后有转变决心和实际表现、本人要求留在党内的,可作限期改正处理;经过批评教育不改的,应劝其退党。

第九条

党员要求退党的,党支部应对其进行教育;坚持要求退党的,应由本人向所在支部提交书面申请,经支部党员大会讨论,作出书面同意除名的决定,并上报党委备案。除名决定存入个人档案。

第十条

建立党员教育工作的检查、考核制度,抓好薄弱环节的检查和督导;正确、及时地树立好典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2011年党员学习教育方案

为切实加强对全体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结合我校党建工作实际,制定2011年党员学习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党员的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努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充分发挥“三个作用”,积极推进学校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习内容

(一)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大精神,尤其是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是本首要学习任务。要重点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认真研读原文,掌握基本要求,领会精神实质,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各项党建工作要求的落实。

(二)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继续巩固和发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三)继续深入学习《党章》。

继续深入学习十七大重新修订的《党章》,尤其要加强对新变化、新内容的学习,强化共产党员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以党员的先进性带动身边干部群众,形成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纲要》精神为指导,更新教育、管理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干事创业、勇于创新,积极高效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五)围绕热点上好党课。

各党总支委员和各党支部书记要力争每人为本单位党员上一次党课,党课内容要紧紧围绕时政热点和形势政策,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提高”,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奠定基础。

三、学习方式

按照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级分类,确保质量的原则,采取集中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抓好广大党员的知识更新和业务学习,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员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干事创业、带领群众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能力。

(一)学习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上党课、举行报告会、组织专题研讨、观看电教片以及开展专题教育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员的集中学习。

(二)实践锻炼。

组织党员立足本职岗位,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文明岗、党员承诺、“共建帮扶”等多种方式,为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加强党性锻炼搭建平台。

(三)典型展示。

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推出组织专题事迹演讲会,让广大党员学习先进典型事迹,树立比、学、赶、帮、超先进的良好风气,争做学校发展带头人。

(四)活动引导。

以党日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等教育,调动党员自觉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

四、学习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因此,每一个党组织都要认真履行组织党员学习的职责。各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作为本单位、本部门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做到在理论上先行一步,起到学习表率作用。

(二)创新学习形式,注重学用结合。

要紧紧围绕服务中心任务,创新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学习制度,使学校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要把组织学习同党性锻炼结合起来,把搞好党员学习作为完善党的组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引导党员自觉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要把组织学习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带着问题学习、围绕工作钻研,使工作过程成为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的过程。

(三)严肃学习纪律、注重学习实效。

按照《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我院《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党总支中心组学习每学期应不少于5次,党员集中学习应不少于3次。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每年开展各类学习的时间分别不应少于24小时和16小时。对每一次集体学习活动,党员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确保参学率为100%,各党支部要对每一次学习做好考勤和学习纪录。

(四)精心准备内容、保证学习质量。

负责人要精心准备学习内容,党员要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参加讨论交流。各党总支、党支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要完善并严肃执行“三会一课”等支部活动制度,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常抓出新意、抓出实效。

(五)督查学习情况、狠抓落实到位。

党支部要站在培养新时期、新时代建设型人才的高度,按照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提高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负责地抓好党员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教育活动,院党委将对学习情况定期进行督查。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党小组会议制度

(1)党小组会召开的时间。党小组会是党小组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党小组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党员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到两次,如支部有特殊任务,党小组会的次数可以增加,也可以推迟召开。具体时间由党小组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2)党小组会的内容。①组织党员开展各种内容学习,重点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②研究如何贯彻执行党支部决议和决定,制定完成各项任务的措施。③听取党员关于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的汇报,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党员发展成绩、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⑤根据党支部的部署,向党员分配布置工作。⑥讨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预备党员转正问题。⑦讨论违纪党员的处理问题。⑧进行党员鉴定、评议、评选优秀党员。⑨分析周围职工群众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密切同职工群众的联系,研究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党员行为规范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努力学习税收理论法规,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忠诚党的税收事业。

三、严格履行党员义务,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参加党的活动,按时交纳党费,经常向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情况。

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改革,争先创优。

五、模范地遵纪守法,执行党的决议和各项规章制度。

六、积极参加党的民主生活会,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决同各种腐败分子做斗争。

七、坚持党性原则,廉洁奉公,率先垂范。

八、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九、带头遵守社会公德,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争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模范。

十、牢记党的宗旨,联系群众,经常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群众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支部委员会制度

一、学生党支部支部委员会的组成和产生

支部委员会设支部书记一人(一般由老师担任),设副书记一人,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人。

支部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公推直选产生。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

二、学生党支部支部委员会的职责

1、宣传﹑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组织党员学好党章及有关党的工作的条例、规范。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教育党员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

2、抓好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学风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和请示工作。

3、主持和处理学生党支部的日常活动,完成上级组织交办的其它工作,按期向支部党员大会和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

4、学生党支部支部委员依照职能的不同分管各自的工作,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定和执行支部党员大会的决议,向学生党员布置做好相关的群众工作和其他工作,并检查其执行情况。

5、制定支部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做好每学期的工作总结,并报院党总支审议。组织支部的各项活动,活跃我院学生和学生党员的校园文化生活。支持、协助院团委、学生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6、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作详细的会议记录。

7、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经常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分析学生和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关心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针对性的做好其思想工作,尤其要做好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搞好党支部的自身建设。

8、督促、协助院团委搞好优秀共青团员的推优入党工作。

9、拟定每学期入党考察对象的名单,报院党总支审议,培养、教育和帮助入党积极分子,严格入党程序,把好“入口”关,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三、学生党支部支部委员会各委员的工作职责

1、党支部委员会书记职责

党支部委员会书记在党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按照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的决议,负责主持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发动党员和广大同学,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决议,认真完成党的各项任务。

(2)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到工作和学习中。

(3)负责召集学生党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党员大会,组织检查党支部工作计划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及时解决有关问题,按时向党支部党员大会和上级党委报告工作。

(4)经常与学生党支部各委员和同级行政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交流情况,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抓好党支部委员会的学习,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思想,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团结,搞好党支部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2、学生党支部副书记的职责

(1)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协助党支部书记进行工作,并完成党支部分工的某些专项任务。党支部书记不在时,由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党支部日常工作。

(2)做好学生党支部各委员的协调工作。

(3)积极配合学院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配合学生党支部书记做好学生党员的思想工作。

(4)围绕学生党支部的中心工作,指导学院各团支部开展活动,加强对共青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团干部的成长,帮助团干部搞好自身建设;指导共青团员和青年努力学习政治、文化科学知识,做好本职工作。

3、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的职责

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在党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分工负责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其主要职责是:

(1)了解掌握党支部的组织状况和党员的思想状况。

(2)认真学习和掌握发展党员工作方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计划。负责入党申请人和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严格按照程序,做好接收新党员工作。认真抓好预备党员的教育,办理预备党员的转正手续。

(3)协助宣传委员抓好党员教育。

(4)提出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和要求,检查督促各党小组过好组织生活。抓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及时向党支部委员会提出表扬优秀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建议。

(5)负责日常的组织管理工作,办理党员登记、年报数字统计、入党积极分子情况登记、收缴党费,接转党员组织关系等。

4、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工作职责

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在党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分工负责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其主要职责是:

(1)了解党员的思想情况,提出党支部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拟订和提出党员学习计划和建议。

(2)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章、时事政策和有关专业、文化知识。

(3)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围绕每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开展宣传工作。

(4)指导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政治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文化知识,组织开展党支部的文化体育活动。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党课制度

1、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支部每季度要上一次党课,坚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2、党委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每季安排一次党课教育要点。

3、授课人一般由党总支、支部书记或委员担任,也可以聘请有一定理论水平、党性强、觉悟高、有威信的党员担任,还可以请党委领导成员授课。

4、授课人要认真备课,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形势任务的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5、党课结束后,党支部或党小组要结合授课人提出的讨论题目,及时组织党员讨论,必要时也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或测验,以检查了解党员学习效果。

6、上党课时要吸收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参加,以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

7、每次党课要有专人记录,并将记录连同备课内容妥善保存,以备上级党组织检查考核。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

第一条、为坚持和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发挥民主生活会的作用,依据《党内监督条例》,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按照规定,结合实际,组织召开好支部民主生活会,要找准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每次民主生活会都要认真做好民主生活会的准备,集中安排时间,以保证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一般一年召开一次。

第三条、支部民主生活会,要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确定重点解决的问题。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及开法,一般应提前10天左右向上级党组织报告。以得到上级组织的指导和监督。保证民主生活会有序进行。支部成员在民主生活会上,应当针对自身存在的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以及党员、群众、支部其他成员提出的意见,认真自我剖析,负责任地作出检查或说明,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四条、支部成员,除参加党委民主生活会外,要自觉地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党内民主生活会,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和监督。发现支部民主生活会主题不符合要求,应当提出明确意见,要求重新召开。

第五条、各党支部要严格按照校(院)党委的要求,针对本支部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和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严肃地组织党员开好民主生活会,通过民主生活会,统一思想,改进作风,交换意见,沟通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团结,促进工作。

第六条、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是开好民主生活会的第一责任人。要明确责任,高度重视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要切实担负起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的领导责任。整改措施要具体,针对性强,要明确具体责任人,以确保民主生活会真正收到实效。

第七条、党委每次民主生活会后,要在一定范围内向干部、职工通报有关情况和整改措施,接受群众监督。在下次民主生活会上,党委要对上次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说明和总结。第八条、每次民主生活会后,要将党员、干部、职工提出的意见、民主生活会情况和整改措施,各支部应当用书面形式如实上报到院党委。党委按照规定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情况和整改措施,如实上报到厅党委。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党员大会制度

为了保证党员大会质量,严密党内组织生活,特制定本制度。

1、党员大会的任务

定期听取单位党的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对党的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讨论决定单位党的工作的重大问题,选举党的委员会。

2、召开党员大会的要求:

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可根据工作需要增加党员大会次数但必须明确主题,会议内容充实。

3、党员大会的内容

3.1 党支部大会内容:

3.1.1讨论和通过党的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及做出的决议,动员全体党员完成党组织的工作任务。

3.1.2讨论接收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并形成支部决议。

3.1.3选举党的委员会和补选支部委员。

3.1.4选举出席上级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罢免不称职的党的委员会委员。

3.1.5讨论上级党组织布置的和本单位党的委员会提交的其它重要问题。

3.2基层党委党员大会内容:

3.2.1听取和审议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做出决议。

3.2.2选举产生新一届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3.2.3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支部和党小组。

3.2.4讨论上级党组织布置的和本单位党的委员会提交的其它重要问题。

3.2.5 选举出席上级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罢免不称职的党的委员会委员。

4、党员大会的基本程序

党员大会一般由党的委员会书记主持,也可由副书记或委员主持。

4.1 会前由会议主持人报告党员应到会人数,实到会人数,缺席人数及缺席原因。

4.2 会议主持人宣布会议议题。

4.3 参加会议党员围绕议题进行讨论。

4.4 对需要做出决议的议题,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党员大会上进行表决。

5、党员大会应注意的问题

召开党员大会要做好会前准备工作,党的委员会根据上级指示和本单位实际,确定好议题,同时要将召开会议的时间、内容、要求等通知全体党员。

党员大会要充分发扬民主,到会党员应充分发表意见。并按着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对经过讨论不能统一认识的问题,不要急于做出决议,会后可进一步酝酿,待下次会议再议,必要时可报上级党组织。

党员大会进行表决时,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半数,会议有效。召开党员大会换届改选时,到会有选举权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

召开党员大会进行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换届改选和补选委员前要向上级党组织、纪委请示,在答复后再决定会期。

党员大会通过的决议需要上级党组织审批的,应及时上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后向全体党员公布。

召开党员大会应做好记录,将出席会议人数、会议议题、讨论表决情况予以记载。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第一条、每年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

第二条、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在党委领导下,以支部为单位,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习教育。通过学习《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有关文件,对党员普遍进行在新形势下坚持党员标准的教育。

(2)自我评价。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对照党员标准,总结个人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情况,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3)民主评议。一般应召开党小组会或支部党员大会,进行民主评议。评议中,要是非分明,敢于触及矛盾,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听取非党群众的意见。

(4)组织考察,支委会对党内外评议的意见,进行实事求是分析、综合,形成组织意见,转告本人,并向支部大会报告。

(5)表彰和处理。对民主评议肯定的好党员,由党组织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表扬。对模范作用突出的党员,可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党委批准,授予优秀共产党称号。对评议中揭露的违法乱纪等问题,要认真查明事实,严肃处理。经评议认为是不合格的党员,支委会要区别不同情况,按照中央确定的“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针,提出妥善处置的意见。然后,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规定的手续进行处理。对党员进行组织处理,应当十分慎重,原则要坚持,方法要得当。对被劝退和除名的,党组织要做好思想工作。(6)对外出的党员,支部应及时通知他们按期返回参加民主评议;确有正当理由和实际困难不能返回的,必须请假,但返校以后要补办民主评议手续;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离退休党员,经支部、总支同意,可以不参加民主评议;预备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尚未恢复党员权利的党员,应参加民主评议活动,但不填表和进行组织鉴定。对毕业生党员中其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学校的党员,党总支和学生党支部也要尽量联系,通知其回校参加评议活动,确实无法联系的党员,要向党委组织部报告。

第三条、对不合格党员,要根据情节轻重及时作出限期改正、劝退或除名的处理。处置不合格党员,一般应履行下列程序:

(1)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调查核实不合格党员的主要问题,形成调查材料。

(2)召开支委会,讨论分析受处置对象的主要问题,提出处置意见,并向上级党委汇报。(3)党支部找受处置对象谈话,调查材料同人见面,并听取本人意见。

(4)召开支部大会,报告处置不合格党员的理由及处置意见,提请大会讨论表决后作出决议,再由本人在决议上签置意见,报上级党委审批。

(5)党委召开学委会讨论审批。

(6)召开支部大会宣布党委的处置批复。

(7)找受处置对象谈话,对限期改正的党员提出要求,对出党的要进一步做好思想工作。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一、为加强和改进科技局党组织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组织和带领职工群众完成好党交给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制定本制度。

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由机械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具体组织落实。每个党员根据具体情况至少联系1-2名群众。

三、开展定期谈心制度。党员要每月至少找联系对象谈心1次,并做好记录。

四、党员联系群众的任务是: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介绍、解释上级有关科技方针、政策、决议和精神,让群众了解局党组的工作意图和主张;经常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或要求,了解职工群众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做群众的知心人,密切党群关系;及时向党支部反馈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五、按照党支部的工作分工,党员要及时对申请加入党组织的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宣传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尽快成长。

六、党员每月向党小组汇报一次联系群众的情况,支部每季进行一次检查,党员联系群众面要达到100%。

七、支部每半年召开一次群众座谈会,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

第一条

为了适应党员管理的需要,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地增强党内团结,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正确贯彻执行,根据党章和中央组织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支部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党的组织生活会,主要是指党员参加所在支部的党员大会、民主生活会以及支部书记联席会。每名党员在组织关系转入党委时,党委组织部都要将其编进党的支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第三条

参加组织生活会应按照“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围绕议题交流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教育,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团结、促进党员相互交流的目的。组织生活会应当由专人负责做好会议记录。

第四条

支部组织生活会根据需要每两周召开一次,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最新会议精神,交流在工作环境中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情况,通报与党组织的联系及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讨论决定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会议通知尽可能提前一周发出,使党员早作安排,保证会议的出席率和质量。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组织生活会的次数。

第五条

支部组织生活会的参加对象应为支部全体成员。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会议的,应该在会前向支委请假,但每年参会次数必须达到该年支部组织生活会次数的60%以上,各支部应做好出席记录。

必要情况下,党支部可以扩大非党员参加,提出批评和建议。

第六条

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党支部委员会应当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会议由支部书记召集并主持,主要检查能否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能否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搞好支委一班人的团结,能否深入实际工作、为党员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达到端正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目的。

第七条

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在民主生活会上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党员畅所欲言,创造民主、团结、深刻、进步的会议氛围。因故缺席人可以提交书面发言,由支部书记在会上宣读并列入会议记录;支部书记应在会后将会议情况和批评意见转告缺席人。

第八条

我党支部每年要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民主评议过程和内容要形成书面材料,由党委办公室保存。评议内容包括:(1)党员在工作中是否动摇了共产主义信念,是否同党组织经常保持联系、按期缴纳党费、积极过组织生活;(2)党员是否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和稳定;(3)党员在工作中表现是否积极,是否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4)党员是否密切联系群众,是否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是否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第九条

民主评议要评选出若干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予以表彰;对评议为思想不积极的党员,应进行批评教育;对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应作出组织处理。

第十条

民主生活会后15天内,应向党委组织部报送会议情况报告和会议记录。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情况、检查出来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需要党委组织部帮助解决的问题,应在会后及时请示。如有必要,党委组织部在开会时要派员参加,对会议给予具体指导。

第十一条

对会上检查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应及时落实整改措施,报党委组织部备案。

第十二条

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就被视为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将其除名,并报党委批准;对在六个月内不积极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组织要找其谈话,批评教育,限期改正,直至作出组织处理。

第十三条

“李先念家风”需要制度性转化 篇7

“谁要经商, 打断你们的腿。”近日,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谈起家风时这样说。李先念主管国家经济工作26年, 但他不允许儿女经商, 李小林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做到了”。

李先念的家风令人钦佩。改革开放后, 经商大潮裹挟了千千万万经历“一穷二白”的中国人。有一个握有实权的父母, 就意味着可以省去许多商途跋涉。但李先念却果断封堵了子女们的经商去路。这看起来或许有些“不近人情”, 但这一家风却帮助这个家庭长期保有清誉。

不知道还有多少官员也像李先念一样。我们只知道, 有些官员的家风并非如此。不仅子女, 连他们身边的人包括秘书和司机, 都能借父母或领导的光芒发光发热。在家风的树立和传承方面, 总有家长不以身作则, 总有子女不听话, 总有人在父母去世之后不尊家训……因此更为可靠的, 是把个人的家风家教, 升级为国家的“家风”“家教”, 以国家的律令约束“子女”, 尤其是官员子女的行为。

朱邦凌:“制度性熊市”如何终结 篇8

目前,公私募基金与散户投资者一起,市场集体在新兴产业幻觉中起舞,扎堆创业板,集体患上新兴产业“意淫症”。

对新兴产业的“意淫”,对应的是A股整体投资的疲弱。无论从交易量还是指数表现,沪市已经逐渐被边缘化。对新兴产业和创业板的追逐游戏,侧面反映了以公募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逐渐丧失投资自信。

基金投资自信的丧失,根源在于熊市折磨下基金对于市场定价权的丧失。

股改后的A股,迎来了产业资本的狂欢,金融资本包括公私募基金则诸神退位。市盈率落差导致的产业套利,在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板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奥赛康的高市盈率发行和存量套现,昭示着产业资本在伪市场化的金融市场的疯狂。

这种产业套利,是由市盈率的落差造成的。全流通之后,A股的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已经由股改前的20%左右急剧增加到80%多。这些新增的股票主要集中在产业资本的手中,产业资本已经主导了现在的A股市场。大量的产业资本,可以拿到5倍到10倍市盈率的股份,到几十倍市盈率的二级市场抛售,享受这种溢价,是制度性红利。A股的底线实际上变成了产业资本的底线,产业资本的套利行为,决定了目前A股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性熊市。

本轮IPO新政,試图以存量发行来改变这一现象,从而减缓产业资本上市后的抛售。但目前的新股首发股份过少,只占到公司总股份的25%,而存量发行的老股更是平均只有首发股份的三成。目前,存量发行的作用有限,一是限制了超募,二是少量减轻了以后二级市场的大小非套现压力。但存量发行限制住了超募,却又带来了大股东高价套现,引起市场恐慌与非议。

改变这一现象的办法,需要IPO政策的改变,需要增加新股首发比例。就是在新股发行环节增加流通股比例,将新股首发流通股比例由目前的25%大幅增加到70%~80%。这样,由于新股流通盘变大,定价也将大幅回落,发行市盈率也将降下来,大规模超募现象也不复存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通过存量发行来遏制超募。同时,由于在新股发行环节基本实现了全流通,新的限售股不再大量出现,限售股减持问题和新股“三高”问题也一并解决。

在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下,由于首发新股比例只有两成多,导致新股紧缺,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券商和机构投资者又不成比例地分配到大量流通股,网下发行占到新股发行数量的三分之二强,剩余很少股票供散户投资者交易。希望进行新股投资的中小投资者不得不以高溢价从市场购买。新股发行如果大幅增加流通股,也能增加中小投资者的新股持有比例,创造一个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更加平等的舞台,增加个人投资者的信心。

我们可以将新股发行称为前端,将新股上市称为后端。目前IPO政策的主要弊端在于,新股首发比例过低,前端筹码紧缺,定价过高,而后端特别是新股全流通时,筹码泛滥,价格大幅折价。由此造成A股的价格瀑布,投资者在这种制度失血的熊市中无法摆脱。换句话说,新股首发流通比例过低,在新股发行时由于筹码稀缺带来了新股的高溢价,引起了“三高”问题。在新股上市后由于全流通导致筹码突然大量涌出,导致股价走低,全市场走向熊市。

大幅增加首发新股流通比例,是IPO改革的重点。它的意义在于,将新股发行问题放在前端解决,在发行时不留后遗症,消解新股上市后的套现压力。从宏观来说,可以一举终结大小非套现问题,终结我国资本市场的熊市之旅。从微观角度来说,可以解决困扰多年的新股“三高”问题,新股恶炒问题,也为中小投资者带来公平的新股交易机会。

唯一的问题是,这会带来新股发行价格的走低,相关利益方会答应吗?

上一篇: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几点思考下一篇:新员工入职岗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