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所有权确认书

2024-05-15

房屋所有权确认书(精选11篇)

房屋所有权确认书 篇1

房屋实际所有人确认书

现因房屋买卖确定以下事实:

本人将拆迁安置房屋于 年 月 日已出卖给 所有。房产座落在 房屋,建筑面积为平方米,房屋用途为居住。

此房产虽为我们家庭安置房产,但自签订合同之日起此房产实际所有人为。该转让行为为双方自由意志的体现。

本次买卖房价为一口价,以后不以市价溢涨等任何理由拒绝该合同交易,本承诺人在此承诺放弃以后溢涨房价的主张权利。

实际所有人及其共有人有权处分该房产及其内部设施,本承诺人不以任何形式给予阻碍。实际购买人享有房产上市交易时的当然的所有权。

承诺人(原房产人): 实际所有人:

时间: 年 月 日

房屋所有权确认书 篇2

会计主体作为会计假设之一, 是会计活动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即为谁报告、报告谁的经营和财务活动。会计主体假设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 在该假设下, 会计人员只为本会计主体服务, 只记本会计主体的账, 只核算本会计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会计主体确立的前提有两个: (1) 是否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 并能独立做出决策; (2) 是否对自己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经济行为承担责任。会计主体与企业法人的概念不完全相同, 企业法人必然是会计主体, 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企业法人。会计主体基本假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划定主体权利和义务的边界, 即确定主体应享有哪些权利和承担哪些义务, 不应享有哪些权利和承担哪些义务。因此, 企业法人必须在经济上独立, 不依附于其他法人或自然人, 能以一个独立的身份去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

法人所有权独立是实现企业法人的前提条件。企业法人作为会计主体要实现其法人所有权的独立, 必然要对出资人投入的财产享有所有权, 并且这种所有权要不受出资人的干扰。否则, 企业法人非但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所有权独立, 反而还容易模糊其和出资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界限。如此, 则企业法人作为会计主体实行独立核算便成了空谈。试想一下, 一个对自己掌管的财产都没有自由支配权力的企业法人如何能以一个会计主体的身份去享有这些财产带来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呢?会计人员进行的会计活动岂不失去了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对象吗?为了防止出资人对企业法人所有权的正常行使造成干扰, 正确界定会计主体, 就迫切需要一种旨在保护企业法人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安排。

但在《物权法》颁布之前, 相关法律并未明确企业法人所有权, 因而难以保护企业法人对财产的所有权, 甚至还常常发生削弱这种权利的问题。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和不断深化, 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并逐渐完善, 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呼唤着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到来。出资人作为企业的所有者, 一旦将其拥有的资产投入到成立的企业中, 便丧失了其原有财产的所有权, 转而变为对企业拥有一定控制力的股东。而企业法人则对这些投入的资产享有完全的所有权, 能够自由支配、处置, 不受原所有者 (出资人) 的干扰。2005年10月修订的《公司法》取消了原《公司法》中“企业中国有财产所有权属于国家”的规定, 在规范企业法人与出资人各自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界限上迈出了一大步, 但仍然没有直接明确企业法人对出资人投入的资产享有所有权, 而是和原《公司法》一样规定享有“法人财产权”。

严格地讲, 企业法人财产权并非准确的法律概念, 它本身没有指出法人财产的权属性质, 过于宽泛、抽象和模糊, 它不仅包括物权, 而且包括债权和知识产权。正因如此, 有些学者认为: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一种有所有权之实而假经营权之名的折衷性权利, 是企业经营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妥协产物, 具有过渡性, 必然为企业法人所有权所取代。可见, 现行《公司法》同样未能从本质上确立一个无瑕疵的企业法人所有权, 因此也就不能为会计主体的准确界定提供完备的法律保障。

事实上, 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和基础应该是所有权, 所有权是一切财产权利的起点和归宿, 从法律上界定企业对其财产的权属关系必须界定企业与其财产间的静态归属关系即所有权关系。只有这种权属界定清晰, 企业法人的其他权利如债权、技术专利权、知识产权才有可能明了 (柴振国, 2001) 。显然, 企业法人财产权无法做到这一点, 自然满足不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求, 无法实现“产权清晰”, 也就不能让企业安心地享有其他民事权利, 如以独立的会计主体的身份去开展会计活动和进行会计核算。

2007年3月颁布并在当年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所规定的“物”是指能够为人力所控制并具有价值的有体物, 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会损害其价值的物, 如房屋、土地和林木等地上定着物。动产范围较大, 是指除不动产以外的物。显而易见, 企业法人中由出资人投入的财产, 诸如厂房、土地、机器设备、存货和货币资金都在《物权法》所指的动产和不动产范围之内, 因此适用于《物权法》的相关条文规定。其中第68条就规定:“企业法人对其不动产和动产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章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里尽管没有正式提出企业法人所有权这一法律概念, 但从物权的角度明确承认了企业法人所有权。毫无疑问, 此处的企业法人所有权虽无外在之形却显内在之实。同时, 《物权法》第67条还规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 投入到企业的, 由出资人按照约定或出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并履行义务”。

这就意味着, 由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 经过产权交易的安排进入企业后, 它们便丧失了对其初始的所有权, 即不能够再继续对这些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转而变为拥有与其财产相匹配的股权, 并行使与该股权相对应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于这些投入的财产享有真正所有权的主体便成了企业法人, 它行使着《物权法》中规定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 并且这些权利的行使不再受其初始所有者———国家、集体和私人的干扰。这样在法律上, 企业法人代替出资人行使了对投入资产的二次所有权, 企业法人和出资人对同一项物的权利和义务的边界也立刻变得明晰。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并不违反《物权法》中“一物一权”的原则。从等价交换的角度看, 交易双方相互交换各自私有的商品, 也即相互让渡各自的商品, 也即相互让渡各自商品的所有权, 商品的所有权仍然属于一个主体。因此, 出资人通过等价交换的交易安排将初始所有权转换为股权后, 企业继而获得了二次所有权, 并要对出资人履行必要的义务, 两者也就完成了所有权的交易。只不过这是在不同时点上发生的所有权的转移而已, 但在前后两个单独的时点上, 财产的所有权仍然只归一个主体 (出资人或企业法人) 所有。

企业法人所有权制度的确立, 为正确划分会计主体的边界提供了法理基础。《物权法》的这一重大突破, 使得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变得泾渭分明, 确保了企业财产所有权的真正独立, 符合《民法通则》中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企业法人由此名正言顺地成为一个没有“缺陷”的独立主体, 自由地开展企业经营活动, 以其财产对外承担责任, 完全自负盈亏, 并对由此产生的会计业务独立、自主地进行核算;也使企业会计人员放心地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从事会计活动, 反映企业法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在确定的会计主体中, 《物权法》中“所有权”的规定间接影响资产和负债的确认

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不难发现, 两者分别来源于法律中的权利和义务,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尽管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变化, 会计中资产和负债的外延有了一定的拓展, 但权利和义务仍然是其主要内容。并且这种权利和义务也是在归属于某一特定主体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没有归属的资产和负债是不能称为资产和负债的, 因为它们首先就不满足会计上各自的定义。在已经确定的企业法人这一会计主体中, 权利和义务的归属自然是很清楚的。

资产是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掌握和控制的一种面向未来的经济权利, 行使该权利预计将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由企业掌握和控制”便成了确认一项财产是否归属于企业这一特定会计主体并作为资产来确认的前提条件。企业法人如果不能真正对某一财产完全占有、掌握和控制, 并排斥其他主体对其占有、掌握和控制, 那么就不能享有随之而来的处置和收益权, 即便该项财产能在未来产生经济利益, 但得到经济利益的权利却不能归属于企业, 企业也就不能确认其为资产。而《物权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 所有权的规定使企业吃了定心丸。况且《物权法》中的“一物一权”原则也从数量上限定了对客体行使所有权的主体。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以及不相容的他物权, 不得有互不相容的两个以上的物权同时存在于同一标的物上。这样一来, 就保证了在特定的资源上只有一个排他的权利主体, 确保权利主体能够独立占有对物的使用, 从而刺激权利主体从事创造财富的生产性活动, 并且起到定纷止争、物尽其用的作用, 从而建立稳定的财产归属和使用秩序。因此, 只有解决了企业法人对财产的所有权问题, 才有是否将其进一步确认为资产的必要。既然企业法人的财产均为出资人投入而形成, 那么就意味着要正确划分初始所有权和二次所有权。

同样道理, 负债的确认也应考虑企业法人所有权。负债作为一种现时义务, 如果不归企业法人所有, 自然就谈不上履行义务, 更不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至于资产和负债后续的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步骤, 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独立会计主体对其现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的, 因此也受企业法人所有权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简言之, 能够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和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义务, 并使之能进入会计系统, 成为会计核算的要素———资产和负债, 必须满足被企业法人所有这一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满足, 将导致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成果不能用会计语言来反映, 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 企业行使了一项本不为己有的权利, 明显地, 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也不归其所有即“白忙活一趟”。企业承担了一项不属于自己的现时义务, 耗费了自己的经济资源, “吃力不讨好”。这些因所有权归属不清形成的事项, 会给企业、市场和社会带来混乱。并且, 随着对会计的认识从“收益观”逐渐转为“资产负债观”, 人们对资产、负债的重视程度也在日渐增强。企业法人所有权的规定和“一物一权”的原则在源头上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资产、负债确认的合法和准确, 杜绝了因权利和义务的归属不清带来的混沌局面, 从而有益于企业的良好发展和市场的平稳运行。

摘要:本文依据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对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三种权利的规定, 阐述了按照一物一权的原则界定法人所有权为明确界定会计主体的范围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时它也对因权利和义务而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提供了法律依据。

关键词:法人所有权,会计主体,资产和负债,确认

参考文献

[1].颜延.物权法定的会计含义——物权法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会计研究, 2007;4

[2].孔祥俊.企业法人财产权研究——从经营权、法人财产权到法人所有权的必然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3

[3].徐同远.图解物权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房屋所有权确认书 篇3

关键词:房屋所有权;所有权转移;买卖合同;房屋登记制度

一、案情回顾

1982年,王某某以1100元的价格将涉案房屋卖给张某某的父亲张某某。张某某买房后依法缴纳了契税。因房屋破旧,经有关部门批准张某某对房屋进行了翻建。1983年,张某某将该房屋借给原新华区生活服务公司,并收取2000元。1992年原新华区生活服务公司改制为新华服务公司(新乡市新华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赵某某的职务同时被免去。赵某某免职的同日,其将涉案房屋出售给其女儿冯某某。冯某某取得涉案房屋后,将该房屋出租给崔某使用。2008年,张某某以其系涉案房屋的所有权人为由,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冯某某、崔某、新华服务公司立即归还其房屋。冯某某辩称其争议房屋已卖给其本人,有购房协议和收据等证据证明。新华服务公司不认可上述协议和收据,辩称其财务凭证上没有出卖该房屋的记载。本案的争议焦点:房屋登记制度尚不完善时,房屋买卖双方在未订立书面协议的情况下,实际完成了价款支付、房屋及房屋产权证交付等事项,此时是否产生房屋权属变动的效果。

二、裁判结果

该案通过法院的一审,二审和再审后,且三次审判的结果都有变动,但在2010年本案最终判决生效,尘埃落定。一审法院判决:冯某某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将房屋返还给张某某。冯某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请求,恳请二审依法撤销原审判决,驳回张某某的诉讼请。后二审法院判决:一审认定事实部分错误,但判决结果并无不当,应予维持。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之后冯某某提出再审,再审法院判决:撤销二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

三、对该案例判决的法律思考

本案的判决要旨大致可以概括为:对于发生在房屋登记制度尚不完善时的案件,在双方都没有订立书面的合同时,确认房屋买卖关系是否存在,应考虑到实际履行的情况,考虑买方是否支付了相应的对价,房屋的价值与支付价格是否合理,卖方交付房屋及房屋所有权证书或者是买方对房屋是否长期性占有,在此期间卖方是否主张过权利,能否排除借用或租赁等关系,都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张某某与新华服务公司之间已形成房屋买卖合同关系,该买卖合同合法有效,基于有效的合同关系,张某某并无请求返还房屋的权利。

(一)房屋买卖合同关系的成立条件

合同的效力,即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约束当事人的强制力。依法成立的合同在法律上产生既定力和约束力,无效合同不产生法律效力。本案中,涉案双方均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同时意思表示均真实,可以从当时双方的具体行为做辨析,因为我国当时的房屋登记制度不完善,房屋产权转让时,大多数没有办理过户登记,而是采取转交产权证明的情况较为普遍,并支付相应对价和房屋产权,且张某某在20多年的期间内并从来没有主张过任何有关房屋的权利,结合双发具体事实行为,应为买卖关系成立。双方的合同并没有违反当时法律相关规定。所以买卖合同成立。

(二)房屋所有权变动是否取决于书面买卖协议

我国《合同法》第三十六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该案中,双方都未订立书面合同时,在确认房屋买卖关系存在与否时,需结合实际履行情况来考虑:买受人是否支付相应对价,房屋价值和支付价格是否合理,出卖人对交付房屋及所有权证书或买受人对房屋有没有长期性占有,期间出卖人是否主张过相关权利,能否排除借用或租赁等关系,应进行详细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认为,当事双方的合同是有效的。

(三)我国房屋登记制度的价值目标

房产登记制度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物权法规定,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有效保护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财产权。《物权法》第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物权法》第九条虽将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生效方式,但并不意味着登记就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唯一要件。按照物权行为的一般理论,物权的变动,需要某种外在的表现来作为公示,来保障交易双方的安全,也需要当事人独立的意思表示,以体现对意思自治的重要性。可以说,公示手段推定着当事人物权变动的合意,它们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并存。我国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将有利于房地产调控在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协调,有利于房产税的征收,也有利于遗产税等个人财产性税收的开征。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建立完善势必会起到打击房产囤积和闲置浪费的作用,增加房屋出售和出租,对房租和房价的平稳也讲起到稳定的作用。总之,房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建立,目的是落实物权法的作用,保障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卷[M].出版地: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1

[2]张传德.试论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意义[J].才智,2015(32)

[3]王德山,姜晓林.浅论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J].商场现代化,2009(11)

作者简介:

房屋所有权确认书 篇4

审判长、审判员:

陈某、陈明和张某所有权确认纠纷一案,湖南某某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陈某的委托,指派我们作为代理人出庭参加诉讼。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本案事实,发表代理意见如下:

一、诉争房屋系陈某个人财产,不属于张云云的遗产范畴,更不属于陈佳与张某的共同财产。

1994年初湖南省某某公司(以下简称包装公司)欲征收张云云住房,张云云要求安置两套住房分别给其儿子陈佳和陈文,并自愿随其儿子居住。包装公司同意并在1994年1月24日与张云云签订《长沙市城市私房拆迁安置协议》,安置张云云住房两套。其中一套3单元5楼3号在1998年12月份分给陈文;本案诉争房屋长沙市天心区。。(以下简称本案诉争房屋)理应分给陈佳,但是在1999年4月7日,张云云、陈佳和陈文向包装公司作出书面报告,请求包装公司将本案诉争房屋直接过户给陈某。包装公司依据该报告即与陈某签订了《购房协议》,此后陈某缴清购房款、契税及相关手续费。

2005年7月20日,陈佳与张某结婚,婚后张某随陈佳、张云云及陈某居住在本案诉争房屋内。

2006年4月13日张云云去世,2008年3月26日陈佳和张某离婚,2009年5月7日张某向天心区法院诉陈某、陈佳要求对该房屋所有权确认。2009年11月6日天心区法院判决张某和陈佳各享有该房屋一半的所有权。陈某、陈佳不服上诉至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中院于2010年4月13日维持原判。

依据我国《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张云云于2006年4月13日去世,但在1999年4月7日时张云云、陈佳和陈文就向包装公司报告,请求包装公司将本案诉争房屋直接过户给陈某,该行为法律性质上属于赠与,陈某依据张云云等人向包装公司的报告与包装公司直接签订《购房合同》的行为属于

接受赠与。依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条之规定,赠与合同为单务、无偿、非要式合同。因此可知,该房屋事实上在1999年已经属于陈某个人财产,不属于张云云的遗产范畴,2005年7月20日陈佳与张某结婚,2008年3月26日离婚,纵观本案事实可知,既然该房屋不属于张云云的遗产范畴,那就更不属于所谓因继承权而在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了。

二、与包装公司签订购买该房屋协议的人是陈某,陈某才是该房屋的唯一所有权人。

陈某作为该房屋买受人于1999年4月7日与包装公司签订《购房协议》,之后结清所有剩余房款、契税及其相关手续费用。依照《购房协议》约定,包装公司负责为陈某办理房屋权属证明。

2007年6月7日长沙市公证处依据陈佳申请,做出将该房作为张云云遗产范畴由陈佳予以继承侵犯了陈某的合法权益,依据我国《公证法》第三十六条之规定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该公证书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所以原一、二审判决认定事实依据错误。

三、原审法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该房屋到底是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还是婚前个人财产是建立在错误事实认定基础上的,实际上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到底该房屋属于张云云的遗产还是陈某的个人财产。

原审认定事实为:依据《长沙市城市私房拆迁安置协议》以及《长沙市公证处。。继承公证书》等,张云云死亡时仍是诉争房屋的权利人。陈佳在与张某婚姻存续期间因继承取得系诉争房屋的相关权利。因此判决诉争房屋为张某和陈佳共有。

依据新证据证明的真实事实为:在1994年1月24日张云云与包装公司签订《长沙市城市私房拆迁安置协议》,安置张云云住房2套。张云云生前对该两套房屋进行分家析产,将其中一套房屋分给陈文,将本案诉争房屋分给陈佳,并在生前一直随陈佳居住,后张云云、陈佳和陈文向包装公司出具《报告》,请求将诉争房屋直接过户给陈某。

包装公司同意并于当日与陈某签订了《购房协议》,陈某缴纳了契税和相关手续费用。依据上诉事实,可以认定张云云在生前对诉争房屋已经进行了处分,该房屋不属于张云云的遗产,而是属于张云云等人在1999年4月份的时候赠与给陈某的财产。

鉴于上述情况可知,该房屋既不属于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也不属于婚前个人财产,而是该房屋属于陈某的个人财产,与他们无关。

综上代理意见,请法庭充分参考并采纳。

代理人: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附依据相关法律条文

《继承法》

第三条之规定 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合同法》

第一百八十五条之规定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婚姻法》

第十七条之规定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公证法》

第三十六条之规定 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

分家析产赠与房屋确认书大全 篇5

赠与人:***,男,身份证号:***************,健在;配偶***,女,身份证号:******************,健在,双方有一处坐落在***************号,1981年建的1间2层砖木(木、砖混)结构的房屋,属自建房,土地面积约

平方米,东至13号墙中,南至主房前立柱外沿,西至主房侧墙外沿,北至房屋后墙外沿,双方居住使用达31年之久,权属清楚,没有任何争议。

赠与双方愿意将该处房产连同宅基地使用权赠与儿子***,男,身份证号:3***************,为证明赠与行为属本人真实意愿,现当着国土工作人员的面,特签订此赠与确认书。

赠与人:

间:2012年

房屋实际所有权协议 篇6

甲方:

乙方:身份证号:

丙方:身份证号:

协议签订地:

经三方友好协商,关于房屋所有权登记一事达成协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乙方为甲方雇佣员工。丙方与乙方为夫妻关系。年月日,甲方与(以下简称:建设单位)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约定或商定,建设单位将坐落于的房屋(以下简称:房屋)抵顶给甲方,用于冲抵建设单位应付款项。

二、甲方现同意将房屋登记在乙、丙方名下,所有方式为共同共有。乙、丙方仅为登记所有权人,不享有房屋实际所有权及使用权。乙、丙方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以出租、抵押、转让等任何方式使用、处分房屋。

三、甲方对房屋享有实际所有权及全部使用权。甲方需抵押、变更所有权登记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房屋,乙、丙方应及时、无条件配合甲方。由此产生的全部费用均由甲方负担。

四、房屋登记在乙、丙方名下,甲方不给予乙、丙方补偿。但由于房屋登记,而给乙、丙方造成的损失应由甲方负担。如乙、丙方怠于履行配合义务,而造成甲方损失,甲方有权向乙、丙方追偿,追偿范围包括直接、间接等全部损失。

五、如产生纠纷,三方应友好协商,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应诉至协议签订地法院解决。

六、三方已详细阅读本协议内容,对协议内容认识、理解一致,且为各方真实意思表示。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自三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乙方:丙方:

房屋所有权确认书 篇7

关键词:房地一致,房地相对分离,立法模式

我国房地关系采取房地一致立法模式, 在资源配置相对单一、房地关系格局相对简化的市场经济初期阶段, 这种房地捆绑的存在状态和处分方法可以很大程度地维护交易上的安全, 避免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别属于不同的主体的时候出现的权利冲突。但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 房地一致的立法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我们应探索是否有更适合的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关系的立法模式, 来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多样化的需要, 与现代社会的交易习惯更相符合。

一、我国现行房地一致立法模式的内涵

由于我国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的安排, 我国的土地和房屋关系的立法模式与其他土地私有制国家略有不同, 是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结合的关系。长期以来, 我国的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关系的立法模式采取“房随地走、地随房走”的房地一致立法模式。房地一致立法模式要求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主体一致并一同处分。房屋所有权人和土地使用权人主体一致是从静态的角度对房地一致立法模式的规定。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一同处分是从动态角度对房地一致立法模式的规定。虽然我国法律从来都承认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是相互独立的物权客体, 但房地一致的立法模式还要求两者必须一并处分即土地和房屋随同转让、随同抵押。当物权发生变动时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应当同时变动, 且两者归于一个法人或自然人的处分原则。

二、我国现行房地一致立法模式面临的困境分析

我国的房地一致立法模式虽然适应了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 但这种立法模式过分关注了土地与房屋在物理属性上的不可分性, 并没有充分考虑二者在价值形态和法律形态上的可分性。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房地一致立法模式面对民法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和房地分离的需求时, 其困境也日益显现。

首先, 作为民法基本原则, 意思自治强调法律应给予通过个人自由意志形成的法律关系提供一种法律保护, 使民事主体获得自主决定的可能性。 (2) 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物权变动, 应是典型的意思自治范围内的契约自由, 所有权神圣的体现。作为拥有土地使用权或房屋所有权的权利人在处分其权利时, 通常不需要取得他人的同意。 (3) 但房地一致的立法模式则要求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捆绑行使, 这种对民事主体进行房地处分的自治行为的干预, 违背了民法关于意思自治原则的规定。

其次, 我国房地一致立法模式要求在静态上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主体同一, 在动态上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一同处分。这种“房随地走、地随房走”的房地一致立法模式在公民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对价性与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 权利人不愿或不能续期的房屋所有权归国家取得的无偿性上相冲突。我国《物权法》出台之前, 对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的房屋所有权由国家无偿取得, 此规定一经出台就引起了各方的质疑。我国《物权法》对此进行了修正, 物权法第14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 自动续期。”虽然, 此规定看似解决了公民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对价性和国家获得房屋所有权的无偿性之间的冲突, 却忽视了不想或因公益不能续期的房屋所有权人权利。因为现行《物权法》并没有规定此种情况发生时应该怎么处理, 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不与《物权法》相冲突的条款仍然有效, 所以当住宅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 当事人不愿或不能继续续期时, 房屋所有权仍然要收归国家无偿所有, 这显然违背了民法公平的原则。

最后, 虽然房地一致的立法模式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 但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强烈需求更是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在实践中大量分离的根本原因。对土地和房屋资源的充分利用的需求, 对实现投资、融资的经济价值的需求和对全面保护权利人利益的需求使现行的房地一致的立法模式滞后于现实生活, 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分别享有权利并能独立地行使权利的强烈需求, 才导致了法律对“房地产一致”的法律规定与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相分离的矛盾。

三、构建适合我国的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相对分离的二元主义立法模式

房地一致的立法模式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再绝对坚持房地一致立法模式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 与其对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分离的现象予以限制, 导致实践中产生更多的冲突, 不如找到一条可以解决冲突的路径, 对这种现状予以确认和保护, 这样更有利于界定各种权利和利益, 对各权利人提供充分的保护。

(一) 各国土地与房屋关系的主要立法模式考察

作为服务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在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 各国土地与房屋关系的立法模式也顺应潮流不断地完善与进步。这些房地关系的立法模式的经验, 可以作为我们审视和选择适合我国房屋与土地关系立法模式的基础, 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为了适应不同的现实需要, 各国在土地与房屋关系上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第一种是为了适应自然经济和简单社会关系而产生的土地吸附房屋的一元主义的立法模式。一元主义立法模式采土地吸附房屋的原则, 把房屋当做土地的从物, 此时土地与房屋不可分离。这种立法模式源于罗马法。从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出发, 因为能满足人们对土地的需求, 采取这种立法模式在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社会背景下是较为适合的。罗马法后期, 为保护建筑人的权利出现了地上权制度。《罗马法》规定“地上权的所有主, 即建筑物的所有主, 仍然是地皮的所有主, 只是允许地上权人获得类似于现状占有的令状, 以保护自己对建筑物的享用。” (1) 该阶段的地上权人享有的只是房屋的使用权, 房屋的所有权仍归土地所有人, 其并没有改变建筑物属于土地组成部分的事实。所以, 地上权制度的产生, 但还没摆脱“一元主义”立法模式的束缚, 仍然属于土地吸附房屋的一元主义立法模式。

第二种是在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各种利益要求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进一步实现了物尽其用, 保护市场中各方主体的行为自由和利益实现的房地相对分离的二元主义立法模式。土地与房屋权属相对分离的二元主义立法模式中土地与房屋各自为独立的不动产, 可以发生法律上的分离, 土地权利和房屋权利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分别处分。随着人口急剧增加, 土地资源日益稀少, 土地吸附房屋的一元主义立法模式己不再适应社会现实经济的需求, 而肯定房屋的独立性并使土地权利与房屋权利相对分离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对此, 德国在1919年颁布的《地上权条例》规定房屋变成了独立的主物, 不再是土地的从物。自此, 《德国民法典》确立并规范了以“取得对建筑物的所有权”为目的的现代地上权原则, 同时也完成了土地与房屋关系立法模式从“一元主义”向“二元主义”的过渡。随后《日本民法典》仿照《德国民法典》确立了土地所有权与房屋所有权相分离的模式。这种立法模式中土地的权利与房屋的权利是各自独立的, 可以独立转让或者设定抵押。这种制度设计满足了他人较长时间对土地利用的需要, 同时也在法律层面解决了土地和房屋权利冲突的矛盾。

(二) 用房地相对分离的二元主义立法模式来构建我国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关系

通过上述对各国土地和房屋关系立法模式的考察, 我们可以看出, 分别界定土地和房屋的权利和利益, 实现土地和房屋各自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保障房地产资源配置效益最大的房地相对分离的二元主义立法模式, 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现行立法模式下的困境。

在房地相对分离的二元主义立法模式中, 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可以依法分别由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或者法人享有, 并可以分别转让、分别设置抵押。此种立法模式下, 权利人不但可以同时拥有或处分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还可以分别享有并分别处分两种权利。房地相对分离的二元主义立法模式的理论可行性主要体现在法律对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独立性的承认, 和对两者各自具有独立交换价值的肯定。在可行理论的支持下, 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别抵押和转让也都具有可操作性, 并且完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也可以消除两权分别抵押、转让带来的冲突。

综上所述, 承认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可以相对分离,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房地相对分离的二元主义立法模式, 不仅能为解决现在房地一致立法模式下出现的房地分离的现象找到理论支持, 更能够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促进房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满足各种权利人多元化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物权.用益物权.占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53-54.

[2]高富平.土地使用权和用益物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98-100.

[3]史尚宽.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188.

[4]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349-351.

房屋所有权确认书 篇8

关键词:未成年人房屋所有权;处分规制

一、问题的由来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财产日益增多。有的人出于种种原因,如:对子女关爱,夫妻感情不稳定担心离婚,准备再婚,为逃避债务,规避未来开征遗产税等等,出钱购买房屋,所有权登记在未成年子女名下,或将自己房屋变更到未成年子女名下。此外,未成年人也可以通过继承、受赠等方式取得房屋所有权。因此,未成年人拥有房屋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相应的,父母需要处分未成年子女房屋也与日俱增。未成年人房屋的处分及其规制也就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未成年人是指未达一定年龄因而其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受到法律限制的自然人。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12条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父母可以未成年子女名义购房,可以将房屋所有权直接登记到未成年子女名下,也可以将未成年子女列为房屋的共有人。但是,处分未成年人房屋时,却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父母将房屋所有权登记在未成年子女名下容易,但当处分该房屋时,就会遇到法律障碍。

二、未成年人房屋来源

未成年人房屋,是指未成年人以自己名义享有所有权的房屋。未成年人一般无劳动、经营收入,房屋以继承、受赠或其他无偿方式取得。关于未成年人继承、受赠,法律有其特殊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8、法定代理人代理被代理人行使继承权、受遗赠权,不得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法定代理人一般不能代理被代理人放弃继承权、受遗嘱权。明显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应认定其代理行为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6、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129、赠与人明确表示将赠与物赠给未成年人个人的,应当认定该赠与物为未成年人的个人财产。

当父母以未成年子女购房,将房屋登记到未成年子女名下,虽然不会有赠与合同,但房屋登记行为实际上就是将房屋赠与给未成年子女的赠与行为。

未成年人房屋可以个人所有或共有的形式存在,未成年人个人继承、受赠的房屋归个人所有,共同受赠、家庭共有房屋则以共有的形式存在。

三、处分未成年人房屋及其法律依据

未成年人大多属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不具备自己独立管理、处分其房屋的能力。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设置了监护制度。

《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其他亲属、朋友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0、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发生争议时,代理其进行诉讼。《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这里的“处理”是指广义的处分行为,对房屋而言,包括出卖、赠与、抵押等行为。

也说是说,一般而言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而监护制度重要内容之一是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监护人管理被监护人的房屋是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必须履行,但处分被监护人的房屋是有限制的。法律并不禁止监护人处分未成年人房屋,只不过法律对该处分权设置了条件,即监护人必须是为未成年人的利益处分其房屋。

四、为被监护人利益的认定

《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监护人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根据该条规定,在处分未成年人房屋时,如何判断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对此,我国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没有具体规定。

有人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主要是指为未成年人的生活、健康、成长等必须、合理、必要之费用。如果未成年人的房屋被处分后,该未成年人必须获得大于现状的利益。只为被监护人设定权利而没有设定义务的或义务小于权利的,属于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只为被监护人设定义务而没有设定权利或者权利小于义务的,不属于为被监护人的利益。

nlc202309040753

有人则将为被监护人的利益事项作了例举:

(1)父母为了未成年人的教育,比如子女求学花费巨大,需要处理未成年人房屋。

(2)父母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比如子女患重病需要巨额医疗费用,需要处理未成年人房屋。

(3)未成年人因侵权而承担赔偿责任,需要处理未成年人房屋。

(4)父母需要出售旧房来为未成年人购买新房改善居住条件,且购买的新房价值等于或大于旧房价值,或新购房屋价值虽不是明显大于原房屋,但新房屋所在地区的教育、就医、成长环境等条件明显优于原房屋所在地区,而处理未成年人房屋。

(5)未成年人的房屋被依法征收,父母与房屋征收部门签订《房屋征收补偿协议》,处理未成年人房屋。

(6)父母为未成年子女购房而以未成年子女的该房屋抵押向银行申请办理按揭贷款。

(7)未成年子女随父母迁出本地不再回迁,需要处理未成年人房屋。

《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1条规定,婚姻法第二十一条所称“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因此,未成年子女的学费、医疗费一般不是父母处理未成年人房屋的正当理由,除非父母确实无力负担。

《侵权责任法》第32条规定,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未成年人侵权应承担赔偿责任时,如未成年人有房屋无其他财产,可以处理其房屋。

购买新房改善未成年人居住条件、被依法征收得未成年人到补偿或办理按揭贷款,应是为被监护人的利益。

因随父母迁出本地处理未成年人房屋的情况,应妥善保管出卖房屋所得款项,不得挪作他用。

还有人认为,《合同法》第47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因此,未成年人处理自己的房屋,只要该未成年人为年满10周岁以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其监护人追认的,该处理应当有效,无需具备为未成年人的利益这一条件。

笔者认为,《合同法》第47条规定不能机械套用于处理未成年人房屋的合同,监护人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属于法律强制性条款,未成年人处分自己房屋的行为本属无效,监护人追认该处分,实际上属于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应受监护人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规定的约束。

总体上看,认定处理未成年人的房屋属于为被监护人利益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是如果不处理,被监护人的房屋将会遭受损失,或者被监护人的成长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二是处理结果客观上使被监护人获益,而不只是主观上认为被监护人能获益。

五、《房屋登记办法》未成年人房屋处分登记规定及其缺陷

《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10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体现了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具体到房屋登记申请,成年人未成年人,都平等享有申请房屋所有权登记和处分房屋的资格。房屋登记机构许可将房屋所有权登记在未成年人名下,而在办理未成年人房屋出卖或抵押登记时,持十分审慎的态度。

《房屋登记办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房屋,应当由其监护人代为申请登记。监护人代为申请未成年人房屋登记的,应当提交证明监护人身份的材料;因处分未成年人房屋申请登记的,还应当提供为未成年人利益的书面保证。《浙江省国有土地范围内房屋登记实施细则》第8条则进一步规定,监护人提供的为被监护人利益的书面保证应当经过公证。

申请房屋登记需要申请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而未成年人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法自己独立完成申请行为,其房屋登记行为必须由监护人代理。《房屋登记办法》规定未成年人的房屋应当由其监护人代为申请登记,此时监护人是以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的身份活动。未成年人买房,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和申请房屋产权登记时由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代理,这种代理属于法定代理,不需要委托。如果未成年人的房屋出卖、赠与或者抵押时,与一般的房屋登记有所不同,法定代理人无权随意处分被监护人的房屋,而必须要以为被监护人的利益为前提。

笔者认为,《房屋登记办法》有关未成年人房屋处分登记规定的缺陷是明显的:

1.《房屋登记办法》第14条“保证”二字用语不规范

《担保法》第六条规定,本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即保证人必须是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第三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从法律意义上看该条所称的书面保证仅是一种承诺,并非担保法意义上的保证,由自己保证自己是没有法律意义的,起不了保障未成年人利益的作用。

2.为未成年人利益的承诺流于形式

处分未成年人房屋是否为未成年人利益的审查,《房屋登记办法》的规定及各地房屋登记机构的实际做法都停留在形式上,并不作实质审查。房屋登记机构只是要求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作出书面保证,而这种保证是否能够被遵守,则无人监督,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对违反承诺的监护人进行处理。这个书面保证即使经过公证,仍是流于形式。公证处对为未成年人利益的书面保证出具公证书,不可能进行深入调查,也只是审查相关资料。

因此,这些规定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意义不大。但是,这些规定对防止监护人私自处分未成年人房屋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六、未成年人房屋处分登记的完善

房屋登记机构的登记模式是形式审查。在办理监护人处分未成年人房屋而申请的登记时,只要求监护人提供其处分房屋行为是为未成年人利益的书面保证即可,监护人实际上是否为未成年人利益,登记机构不作实质审查。这种形式审查模式仅仅依据一份“为未成年人利益的书面保证”就可以进行处分未成年人财产有失谨慎,应予完善:

1.监护人对“为未成年人利益”作出书面承诺,并由第三人作出保证

监护人因处分未成年人房屋申请登记的,应当提供为未成年人利益的书面承诺,并同时提交第三人为此作出的保证书。

2.对提交的财产凭证、合同、证明等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审查

监护人申请处理未成年人房屋还应当提交其他证明材料,以证明其确为子女利益而为处分行为

如监护人出售未成年人房屋是为改善未成年子女的住房条件,应提交未成年人为买方或买方之一的新购房合同,新房屋价值大于原房屋或新房屋条件优越于原房屋条件的证明。

如未成年子女出現重大疾病,父母确无能力承担等需要出售其房屋的情况,应提交未成年人的病历和医院出具的确需大笔医疗费用,相关部门出具的父母确无能力的证明等。

3.认真听取未成年人本人意思表示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作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告知其本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处理未成年人房屋应该把听取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本人意思表示作为必经程序。

4.让当事人自由选择是否公证

法律并未对赠与、继承、遗赠等法律行为或事实强制要求公证,但房屋登记中却规定强制性公证,可能是考虑让公证处分担房屋登记机构审慎审核义务和登记错误时的责任,对于当事人而言没有任何益处。因此,保证书是否公证,房屋登记机构应让当事人自由选择。

(说明:本文根据不同的语境使用了父母、监护人;未成年子女、被监护人;处理、处分等,为同一意思)

房屋所有权共有协议书 篇9

甲方: 性别: 身份证号码: 联系地址:

乙方: 性别: 身份证号码: 联系地址:

鉴于,甲乙双方为 关系,现有意共同出资购买(以下简称“ ”)于 开发的一处房屋;对外拟采用甲方为房屋单一认购人及所有人的方式进行房屋买卖;为明确房屋所有权的共有关系及确保双方履行房屋共有人的义务,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订立如下共有人条款以兹共同遵守:

1、甲乙双方共同出资购买坐落于(建设面积平方米,套内建筑面积平方米)的房屋(以下或简称“房屋”),该房屋所有权为甲乙双方,二人各占房屋所有权的50%,共同拥有该处房屋的所有权、经营权及处置权。

2.甲方知悉房屋所有权登记在其名下,但甲方实际仅出资50%,该房屋所有权及配套设施全部归甲乙双方共有。甲乙双方知悉并确认乙方因客观原因无法在房管部门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相关房屋购买合同及所有权证明文件对外仅以甲方名字予以登记,双方了解并知悉国家对不动产权登记的有关规定,故立此协议明确房屋所有权事宜。

3、房屋的出资安排

3.1 甲方于 年 月 日与 签署了《商品房买卖合同》,合同约定房屋的认购价为人民币 元(大写)元整(出资比例甲占50%、乙占50%),首期款为人民币 元(大写)元整,按揭贷款金额为人民币 元(大写)整。

3.2乙方于 年 月 日以现金方式向甲方支付了相应比例的房屋首期款 元(大写)佰 拾 万 仟 佰 拾元整,甲方收悉并根据买卖合同的约定向 支付了房屋首期款。

3.3 剩余按揭贷款金额为人民币 元(大写)整,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向 分行申请了按揭贷款(还款明细如附件一),通过甲方设立的 银行账户(账户名称: 账户信息:)每月进行扣款还贷;甲乙双方按照房屋所有权的50%承担每月的还款金额,乙方将于每月 号前以银行转账/现金方式向甲方支付人民币 元(大写)整。3.4 如任何一方未能如期支付其应承担的还贷金额的,守约方可给予一定宽限期,连续超过3个月未及时支付还贷金额的视为其放弃持有该房屋,守约方可根据房屋市价购买剩余50%的所有权,双方应配合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变更事宜的手续,届时可另行协商细则。4.如乙方客观原因消除可办理所有权登记手续的,应乙方要求甲方将无条件配合乙方对房屋所有权登记进行更改,以在国家不动产登记证书上反映房屋所有权的实际情况。

5.甲方系该房屋对外的所有权人,对该共有房屋应恪尽善意使用的原则,不得随意处分(包括出卖、抵押、赠与等)该房屋。否则该处分行为无效,如该处分已完成造成乙方损失的,甲方应按照该房屋当时市价的50%向乙方归还出资额,同时考虑到房屋的增值部分,应按 房屋市场的30-50%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6.房屋所有权人共同拥有此处房屋的经营、管理权,房屋对外出租产生的费用及所得收益的分配,按照购买房屋出资五五的比例进行分配。任何一方所有权人,不得将共有房屋擅自出租或私自无偿让第三人居住、使用。经双方协商后,房屋共有人一方对外签订的出租合同,应视为有效,对外签订合同一方,有义务及时将扣除了成本后的房屋出租权益的50%,给付另一房屋共有人。任何一方在房屋单独经营,应给付另一方共有人相关费用,费用由双方协商,具体给付金额、给付时间、给付方式,应单独订立协议。

7.如共有房屋转让,须经房屋共有人双方同意并共同签字后,方可处置,所得收益各占50%,房屋共有人一方拥有优先购买权,如经协商,房屋共有人一方全资收购此房屋,应按照收购时间的市场评估价格出资购买,双方有义务共同办理转让等相关手续。

8.房屋所有权证件,由乙方代为保管,乙方不得私自将共有房屋进行抵押、转让等损害另一方共有人利益的事情。

9.本协议若有任何属于法律规定为违法、无效或不能执行的条款或经法律程序确认部分条款无效,不应影响本协议其它条款的合法、有效和实施;如果本协议的任何条款被确认属于违法或无效条款,或由于法律政策、规定等情况变化已成为违法或无效条款,双方应善意协商并将其修改为具有相同效力的合法有效条款。

10.因该房屋产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应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向房屋所在地人民法院

起诉。

11.该协议一式肆份,双方各执贰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协议应在见证人的见证下由双方共有人签字捺印,本协议自甲方签署《商品房买卖合同(预售)》之日起生效。

附件:

一、《还款明细》

二、„„

甲方:

签字:(捺印)

见证人:,身份证号:

签字:(捺印)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捺印)

出售房屋所有权协议书 篇10

甲方(出卖人):

乙方(买受人):

甲方现修建一座层砖混结构楼房(地址:),现将其中一套 为了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特订立以下条款,希双方共同遵守。

1、房屋位于,甲方做到内墙为毛坯(水泥砂浆粉刷,不刷白);顶棚结构毛坯,净水泥找平;地面为水泥砂浆拉毛;厨房、卫生间无装修、装饰,预留卫生洁具和供水管及安装接口(不安装洁具、龙头、坐便器);电路、有线电视到户并预留接线盒(不装面板);安装进户门、所有窗户。

2、出卖人与买受人约定该房总金额百拾元整。

3、付款方式及期限

买受人于年月日前支付房款人民币:元,余款元买受人须在装修乔迁前付清。

4、买受人拥有院内道路、楼梯走道使用权。

5、若在该合同生效期间遇国家政策性拆迁及征用,国家赔付的所有费用由整楼住户按户面积均分,甲方不得干涉。

6、乙方应遵守整个院子及整楼的安全、卫生、水电使用条

款。

7、因未收房屋维修基金,故房屋在保修期满后的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由整个楼所有住户协商解决,维修费用由整楼住户分摊,整楼保修期限为一年。

8、本合同一经签订,双方共同遵守,若单方违约,应向对方赔付房屋总价款20%的违约金。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及见证人各持一份,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出卖人):年月日

乙方(买受人):年月日

房屋所有权确认书 篇11

婚前在父母的资助下,我以个人名义购买了一套商品房,支付了30%的首付款,余下房款是按揭的。婚后,我取得了房产证,并和丈夫小凯以双方劳动收入偿还了房屋贷款。不久前,我们因夫妻感情不和到法院起诉离婚,由于该套房屋已经大幅升值,故双方均主张该房屋的所有权。请问:该房屋应归谁所有?

薇薇解答:

上一篇:赞同和理解800字作文下一篇:孝经读后感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