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有权理论

2024-09-17

企业所有权理论(共4篇)

企业所有权理论 篇1

企业治理理论是近年来经济学界研究的主流, 其核心就是探讨所有权安排。关于什么怎样进行所有权的配置才是最佳的, 理论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资本雇佣劳动是最佳安排;有的认为劳动占有资本, 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更多的是倾向于一个动态的治理结构, 即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如何分配完全取决于进入企业的各生产要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和力量对比, 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企业是最好的选择。马克思更是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 跳出固有的思维巢臼, 把所有权安排这个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产生的根源直接导向生产力的范畴, 通过企业的发展史, 以唯物史观的角度客观地, 发展的, 矛盾地论述了生产力的活跃因素——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其载体生产要素的要求导致了企业内各生产要素力量的对比, 进而成为各要素所有者经济地位, 利益关系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样看来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能达到这样的认识, 不得不再一次的证明其理论伟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洞悉力。下面我就对这些理论进行一个简要梳理。

张维迎通过分析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性, 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容易“偷懒”, 而非人力资本具有抵押功能, 容易受到“虐待”。如果负责经营决策的企业家是没有投入企业的非人力资本, 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剩余索取者 (风险承担者) , 在此资本可以起着传递有关经营能力信息的作用, 所以他认为古典企业式企业家, 财务资本家, 经营者三位一体模式是最有效率的。资本雇佣劳动是一种能够保证只有合格的人才会被选作企业家的机制。

方竹兰则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非人力资本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股票市场, 包括产权交易市场都日趋完善, 使得非人力资本一有风险就可以迅速在各种形式中进行转换, 进行风险规避。而伴随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关系的逐步弱化和间接化, 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关系却逐步强化和直接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作提高争取权益时讨价还价的能力就会持续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并且这种投入具有一定的专用性, 只有在原有团队和企业内才能充分体现价值。离开企业, 人力资本的这种投入可能急剧贬值。

周其仁通过分析人力资本的特性, 认为企业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现代股份公司引起企业产权结构的真正重大的变化, 是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里的相对地位急剧上升, 以及纯粹的财务资本的相对重要性下降。人力资本从非人力资本的影子分离出来, 且相对位置越来越重要, 要求参与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享。企业的不同资本的相对市价的变化, 是由一切进入企业合约的要素的市场竞争来决定的。因此, 要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治理效率, 必须同时进行劳务市场、经理市场、企业家市场和财务资本市场的配套改革。

杨瑞龙认为公司治理机构是企业各产权主动态博议论的结果, 利益相关者的客观存在及分享企业所有权。离开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及其正式与非正式制度遗产, 孤立地去评判某种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分析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股份公司的企业发展史, 在理论逻辑和历史事实上论述了生产技术发展要求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作为其载体的“选择效应”使得企业内部各要素所有者的地位发生不以人意志主转移的变化。这就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决定作用在微观经济领域中的最好体现。

在企业的发展史过程中, 劳动者开始尚有一定独立性到从属于总体工人及生产资料作为其中一部分发挥作用, 最后只能绝对附庸于机器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要求, 实现其价值, 其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 马克思开始对作为企业发达形态的股份公司展开深入剖析。在现代企业中, 经济绩效的提高主要依赖高级经理人和科研人员等劳动者, 他们在实际上控制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完整过程, 而此时资本却由于股权分散而走向片面化, 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旁观者, 逐渐丧失了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马克思预示未来应当是由各种形式的高级劳动者在自由联合中全面占有生产资料,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生产方式获得根本性的发展。

我个人认为不存在哪个理论正确哪个错误。每一学者只是从某一角度, 或某一个阶段来论述具体的所有权安排问题。包括张, 他认为资本雇佣劳动是在资本主义早中期古典企业存在的情况下得出的, 虽然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二三百年的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 撇开所有制因素, 改革发展初期的企业是有古典企业的影子的, 资本相对于劳动显得稀缺。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 资本雇佣劳动确实是有效率的。但同时他分析现代股份公司条件下最优的所有权安排一定是一个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剩余分享制。可见他并没有绝对否认多个产权主体共同参与公司治理的可能性, 只是时机还不成熟。而方表面看起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实际上他是指一个治理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定是劳动占有资本, 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 注意这个人力资本的概念比较宽泛:可以是经营者, 核心技术人员, 员工。而周, 杨则是以一个比较中和, 动态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马克思企业理论的深刻之处在于他认识到资本与劳动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能力及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分配并不是通过某种“制度设计”就可以进行调整, 从而达到“合理”的状态。企业中权利与利益的分配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这些利益相关者实际力量的对比情况, 取决于股东经理人和雇员所代表的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 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对比随着他们所代表要素在企业技术变迁中作用的变化而改变。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一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2]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兼与张维迎博士商榷[J].经济研究, 1997年第6期

[3]周其仁:1996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 1996年第6期

[4]杨瑞龙: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 1995年第2期

企业所有权理论 篇2

一、选择或填空

1、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品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

2、思维的能动性表现为思维的创新性。

3、思维的逻辑性是基础功能,批判性是触发功能、创新性是超越功能。

4、阿奎那是中世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被同时代人称为“天使博士”。

5、奥卡姆被称为“不可战胜的博士”“奥卡姆剃刀”。

6、发散性思维是产生创新思想的主要思维方式。

7、思维的创新是创新活动的核心。

8、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核心。

9、知识结构通常有专才和通才之分。

10、创新思维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产生的。

11、问题是一个认知客体,人是问题的认知主体。

12、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把命题分为两大类:真实命题、价值命题。

13、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最早系统论述了思维方法,《方法论》。

14、思维领域中的创新常常表现为思维方法的创新。

15、创新思维方法的分类是对方法的理论层次的分类。

16、创新思维的逻辑方法、演绎法是一切方法的基础。

17、柏拉图在《斐多篇》中的一名名言是:思维必须与其自身一致,而我们所有的确信都必须保持一致。

18、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演绎方法。

19、对命题的整个分析自始自终都是以命题为单元进行的,在此意义上,这一逻辑学分支被称为“命题逻辑”。

20、三段论有效性的判定方法,比较常用的是“规则法”。

21、演绎推理也被称作是必然性推理,保真性推理。衡量这种推理的标准是有效性。

22、模拟法可以分为三类:实质同构法、形式同构法、功能类比法。

23、科学的目标和人类追求知识的目标是一致的确良,就是试图发现普遍的真理。

24、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25、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正是在发散性思维中,我们才看到了创新思维最明显的标志。

25、创新能力和智力的关系最有名的相关假说称为“门槛理论”。

26、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三种竟增就是灵感的竟境。(众里寻他千百度,,,,)

27、高峰体验的追求是产生灵感的最有说服力的原因。

28、享有“创造技法之母”美誉的是检核表法。

检核表法的方式有:移用法、移植法、修改法、放大法、缩小法、替换法、重新安排法、颠倒法、组合法。

29、头脑风暴法适用于开放性问题。30、1905年心理学家比奈和其助手西蒙医生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这个量表称之为“比奈-西蒙量表”

1916年斯坦福大家教授特曼对比奈量表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斯坦福-比奈量表”

31、智商的概念,智商要怎么算

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32、对创造性的关注,应该以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为起点。

33、吉尔福特的创新能力测试称之为第一代的发散性测试,托伦斯测试则被称为第二代测试方法。吉尔福特测试强调发散性思维的产品和转换,对象一般是儿童。

托伦斯测试的基点不在创造的结果,而是在创造的过程。,一般有图形和言语两个版本。

二、多选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思维活动的进行需要以语言为载体,因此思维与语言相关。

3、阿奎那把人的认知分为三个等级:感觉的认知、理性的认知、信仰的认知。(信仰的认知是人的最高认知。)

4、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类智能归纳为7种,分别是:语言文字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5、知识的分类:

知识的智能分类、知识的常规分类、跨科学分类、横断性的知识。

6、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民族性与地域性、丰富多彩、模糊性、社会性特征。

7、新术语的产生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直接借用自然语言中现在的语词。二是借用相关学科的术语或者新术语都可能导致新理论的产生。

8、从认知角度对问题加以分类可以分为:界定明确的问题、未界定明确的问题。

属于知识性、记忆性的问题大都属于界定明确的问题,这类问题本身是明确的,解决方法也是明确的。(封闭性问题)

未界定明确的问题是那些没有明确的问题域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开放性问题)

9、最基本的命题分析方式是把命题划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10、依据逻辑联结词表达的逻辑关系不同,逻辑联结词分为: 联言联结词、选言联结词、假言联结词、否定联结词。

11、依据复合命题带有什么样的联结词,复合命题又可以分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

12、扩展性推理主要有两种类型: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13、吉尔福特认为,有两类能力和创新密切相关。

(1)第一类是发散性思维的“切片”。(2)第二类则是转换能力。

14、智商测试项目分言语性测试和动作性测试两大类。

15、智商等级的分布有两个等级表

一个是由特曼和麦里尔早期制定的分布表,一个是1970年由田中改进的田中-比奈式分布表。

三、名词解释

1、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2、形象性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或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

4、收敛性思维又称为集中性思维或辐辏型思维。收敛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律而进行的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5、发散性思维也叫做辐射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的独特新颖的思想的思维方式。

6、常规性思维是遵循现有的思路和方法而运用先前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

7、创新性思维是指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创见性,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有机联系,能够获得新知识或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过程。

8、直觉性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或顿悟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9、逻辑性思维是指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或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思维过程。

10、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11、创新思维的定义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踊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定义。

12、最佳优化知识结构是指适合创新思维活动的需要,极大促进创新思维功能发挥,各种门类知识配置合理的知识结构。

最佳知识结构需要满足以处条件:(1)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基础知识。(2)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专业知识。(3)思维主体质的知识结构必须处于一种开放和动态的状态。

13、什么是自然语言

自然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约定俗成,也就是自然形成的语言。

14、什么是科学语言

科学语言是在自然语言中加入了精确定义的术语、符号、公式和图表,描述科学活动的过程,表达和存储科学成果的语言。

科学语言的特征:精确性、客观性、简洁性。

15、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某种事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事态令人困惑或者令人不满意,但对这种事态,又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去改变,该事态挑战我们的智能。

16、论题也属于问题,它和问题基本上有同样的意义,但它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超越于事实的观念。

17、什么是论题?

论题是一种观念性的事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观念性事态挑战我们的智能,引起不同人群之间的争辨。

18、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们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

19、问题意识是在实践中培养的,这种培养包括:观察力的培养和良好心态的培养两个方面。

观察力的培养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养成依靠观察接受信息的良好习惯、用观察力测试的方法提醒自己、注意保持观察的灵活性。

良好心态的培养表现为:质疑和改良的认知态度、对暗示和机遇的心理敏感、乐于寻求因果联系的示知欲望。

20、什么是方法?

方法是任何特殊领域中,思维主体利用一定的工具来控制对象的程序。

21、思维方法表现为思维主体控制对象的程序。

22、什么是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方法是用超越性的智慧来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

23、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思维方法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正是在发散性思维中,我们才看到了创新思维中最明显的标志。

24、什么是逻辑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是在命题的真假二值基础上的推理过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是这个推理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

25、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在推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演绎法、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

26、什么是演绎方法

演绎方法是从一般性前提获得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因此,演绎方法是一种获得必然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27、最基本的演绎推理知识包括:(1)命题逻辑。(2)三段论推理。

28、单个命题、复合命题。

单个命题:把单个命题看作是不可再分割的整体,不考虑命题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把这类命题看做是构成其他命题的基本单位。也称原子命题。

复合命题:通过一些联结词联结起来构成的命题称之为复合命题。

29、什么是三段论。

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共同概念的直言命题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结论的推理。30、什么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扩展性推理,它是以个别的知识为前提推出的一般知识为结论的推理模式。归纳推理可以简略的分为两类:

(1)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2)不完全归纳推理。

31、什么是假说

在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开始构建理论雏形的那个阶段的设想。假说的本质表现为:假说是可测试的,可验证的。

32、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军想像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通过对思维对象的属性、关系、结构等重新组合获得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者寻找出新的可能属性、关系、结构的创新思维方法。

33、什么是直觉

直觉是指思维主体不受某种固定的思维规则制约,直接地领悟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关系的思维方法。直觉内涵的几个要点:直觉省略了思维的中间过程、直觉的产生依赖于感官、直觉是一种自明性能力。直觉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

34、什么是灵感

在思维的过程中,新思路,新假设和新形象突然间产生出来,这种带有突发性的创新思维,常被称为灵感。

35、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表象的心理活动。

36、斯腾拍格把思维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分为三类灵感:选择性编码产生的灵感、选择性的组合产生的灵感、选择性的比较中产生的灵感。

四、简答题

1、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思维的本质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内隐性。思维的功能特征: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

2、思维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现代思维(1)古代思维:古希腊文明的三个代表: 苏格拉底对思考的重视 柏拉图对理性思维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对思维研究的贡献。

三位思想家所作出的贡献简言之,首先是为思维确立了一个目标,这就是探求真理。同时又建立起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的理性思维方法系统,这个系统的集中体现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理论。即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

(2)中世纪的代表:

阿奎那的认知理论、奥卡姆的简约经济原则、安瑟林的“我怀疑、所以我知道”

(3)

3、思维的基本类型

(1)形象性思维与抽象性思维。(2)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3)常规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4)直觉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

4、创新的表现方式

(1)新产品和新服务。(2)老产品的新用途。(3)新的研究方法。(4)新观念和新理论。(5)纯粹的思想 结晶。

5、创新的主要特征:

创新的智能性:创新是人类智能活动的结果。

创新的社会性:创新的社会性体现在三个含义: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创新产生于人类交往活动。创新具有竞争性。

创新的团队性:团队性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创新都是团队协作的产物。

6、创新的类型

按领域划分:科技创新、社会创新、人文创新。(人文创新是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的基础。)按主体划分:个体创新、团队创新。

7、创新思维的两种超越

(1)自身的超越:超越思维的惯性、超越思维的惰性、意志的超越。(2)境界的超越:前提超越、逻辑超越、关系超越。

8、创新思维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关系。

(1)公共关系活动以创新思维理论为基础,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应用。(2)创新思维贯穿公共关系活动的全过程和各种类型。(3)创新思维涉及公共关系策划的各要素。

9、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

(1)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社会依据。(2)个体创新的生理基础。(3)创新是人类进化的特殊能力。

10、创新人才需具备的品德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感。(2)标新立异的胆魄。(3)坚强的意志力。(4)勤奋而专注的工作。(5)独立和自信。

11、创新思维的核心技能包含

(1)增长知识和见识的能力。(2)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3)培育直觉、敏感、发挥大胆想像和捕获思维灵感的能力。

12、建构创新品格与掌握创新核心技能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品格与掌握创新核心技能之间是一种互动互进的关系。

(1)具有创新品格是掌握创新核心技能的基础。(因为没有良好的创新品格难以获得知识和见识,难以适应和改造环境。核心技能的获得需要良好的创新品格作支撑。)

(2)在掌握创新核心技能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创新品格。(因为在寻求掌握核心技能的过程中,个人的创新品格会在这种寻求的经历中经过不断的磨练得到提升。)

13、自然语言的功能:情景表达功能、信息交际功能、行动指示功能。

14、创新思维与自然语言的关系

(1)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中蕴含的内容。(2)对自然语言的敏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先决条件。(3)自然语言的转换生成能力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

15、科学语言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1)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语言的产生。(2)科学术语、公式和图表的形成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16、实践能力的重要技能:缄默认知

它是以行为为导向的认知,这种行动导向认知和人的目标实现相关,获得这种认知一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17、实践能力的特征

(1)实践能力的经验特征。(2)实践能力的智慧特征。(3)实践能力的创新特征。(4)实践能力的非言语沟通特征。(5)实践能力的技能接受特征。

18、问题与论题之间的关系。

问题与论题是两个意义相近的概念又是有区别的概念。区别:

(1)概念的着重点不同。(2)问题和论题的处理方式不同。相同:

(1)所有的论题本质上都属于问题。(2)问题和论题互相渗透。

19、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

问题解决的步骤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观念阶段、评价阶段。准备阶段:(1)创新首先是面对问题。(2)给问题初步定位。(3)表达问题。

调查阶段:(1)明确调查研究的重要性。(2)使用间接调查的手段。(3)对信息的获取保持警觉。(4)直接调查:建立起自己的问题解决思路。(5)在调查研究中保持创新活力。

观念阶段:(1)设想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观念。(2)激发你的想像力。(3)关注问题解决对象的边缘部分。

评价阶段:(1)对主意进行评价。(2)观念评价的要点。20、创新思维方法的作用:

(1)认知和实践之间的中介。(2)产生新观念新发现的工具。(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启示功能。(4)对客观事物进程发展的适应、控制和引导功能。

21、创新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能动性、互补性、层次性、实践性。(层次性表现为:一般方法、特殊方法、专门方法。)

22、创新思维的分类:按知识分类:一般方法、特殊方法、专门方法。

按思维特征分类:立体思维与平面思维、纵向思维与水平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21、创新思维原理有:超越性原理、整体性原理、简单性原理、微量效应原理、对应原理

22、根据不同原理而产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要素整合法(整体性原理)、删繁就简思维法(对应原理、简单性原理。)、关联思维法(微量效应原理)、协同思维法(整体性原理)、逆向思维法(对应原理)、极限思维法。

(1)要素整合法:即把思维要素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进行各种不同的排列、连接和组合,可以产生许多新东西。

(2)信息交合法:是把思考对象所有的信息要素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每一个类别作为一条坐标轴,然后根据需要各种坐标轴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各种信息的交合点入手来进行创新的一种思维方法。

(3)删繁就简思维法:即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无从下手的时候,首先把对象分成若干部份,然后去掉那些多余的东西,使思维对象的问题简单化,进而解决问题。

(4)关联思维法:是思维主体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寻求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创新发明的思维方法。

(5)协同思维法:即创新思维的整体原理还表现在系统思维方法、控制论思维方法、混沌思维方法、耗散结构理论思维方法、超循环方法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上。

(6)逆向思维法:是指思维主体沿着思维客体发展的相反方向,用一种反向探求的方式来对产品、课题或者问题解决方案进行逆向思考,从而实现创新的思维方法。

(7)极限思维法:是一种假设思维方法,它是把所思考的问题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的极限假设,在这种理想化极限假设的条件下,常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从而实现创新。

23、伽利略使用的极限思维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问题。(2)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3)提出第一个极限假设。(4)用实验验证第一个极限假设。(5)引申出第二个问题。(6)提出第二个极限假设。(7)用实验验证这个假设。

24、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命题、推理。

概念和命题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元,推理是逻辑思维的主要关注对象,推理是逻辑思维的本质。

25、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 不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 不矛盾律:同一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既存在又不存在,也不允许有以同样方式与自身对立的东西。排中律:一个命题它要么真要么假,总是二者必居其一。

同一律: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出现“混淆概念”或是“偷换概念”的错误。

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同一,否则就会出现“转移论题”或是“偷换论题”的错误。

26、命题逻辑的基本推理模式:

(1)联言推理、(2)选言推理、(3)假言推理。

27、一个直言命题由四个部分构成: 主项、谓项、联项、量项。

28、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反映我们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它所具有的本质司性。要领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那些本质属性的思维对象。

29、概念外延间的五种关系。

(1)全同关系。(2)真包含于关系。(3)真包含关系。(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30、归纳方法与类比方法的区别

(1)在演绎推理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充分条件的关系,关提蕴含着结论。而在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是一种必要条件的关系。

(2)有效演绎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都是为最高的支持度,而不同的归纳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却是有弱有强的。

31、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研究出五种方法即穆勒法

(1)契合法。(2)差异法。(3)契合差异并用法。(4)共变法。(5)剩余法。契合法:是用来寻找被研究现象的必要条件的。

差异法:是用来寻求在特定的场合下,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

契合差异并用法: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如果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相同的,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原先那个共同出现的先行情况又完全不出现,那么,这个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

共变法:是从被研究现象变化的数量和程序来判明因果相关的。剩余法:是寻找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或者原因的方法。

32、归纳和类比的关系。

(1)归纳类比互相依赖。(2)归纳和类比的可靠性比较。

33、类比的作用

(1)助发现的作用。(2)类比的解释作用。(3)作为模拟法的逻辑依据。

34、科学首先是以严格的经验观察的事实为基础的,这个基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1)这个事实基础来源于没有偏见的观察者所作的仔细观察。(2)事实优先于并且独立于理论。

(3)事实构成科学知识坚实而且可靠的基础。

35、对事实的解释

对事实的解释可以分为:科学解释与非科学解释。

科学解释:当科学家在对一级事实现象给出解释的时候,这些解释依据合宜,是根据初步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这些解释还期待着继续的试探和证实。

非科学解释:如果我们对事实的解释不是依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得出,而是依据神话或者无根据的想象,这个时间的解释往往是非科学解释。

36、假说的作用(1)它是形成科学理论,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阶段。(2)假说是科学分类的依据。

37、假说的验证

假说的直接验证、假说的间接验证。

38、假说的评价标准。

(1)该假说和已经建立的科学假说是相容的。(2)假说的预见能力和解释能力。(3)假说的简洁性。

39、假说的形成

(1)运用推理来形成假说。(2)形成假说的常规步骤。形成假说的常规步骤有七步:

认定问题、设定初步假说、收集更多的事实依据、设计更精致的假说、推出进一步的结论、验证这些结论、应用这一假说理论。

40、创新思维的逻辑方法与发散性内敛性思维的关系。相似之处:

(1)归纳方法与类比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发散性思维,两者都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过程。(2)演绎方法则有些似于收敛性思维,两者都是一种封闭式的思维过程。区别:

(1)使用归纳和类比方法同样的已知条件推出的是一个假说不是多个假说。使用发散性思维同样的已知条件获得的是多个假说,不是一个假说。

(2)使用演绎方法从前提到结论的思维过程虽然是封闭性的,但这种封闭性是指在推导过程中,我们用已知条件获得的结论,没有超越已知条件所断定的范围。

而收敛性思维所体现的封闭性,则是在从多的假说和猜测之中,选择其中优化的假说和猜测。它是从多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方案。

41、思维得以发散的基础

(1)人的大脑机制具有发散功能。(2)我们面对着一个无限可能性的世界。(3)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42、发散性思维的特点。

(1)思维的流畅性。(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精细敏感性。(4)思维的独创性。

43、发散性思维方法分类

(1)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2)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3)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4)理性发散和灵感发散。(5)线性发散和立体发散。(6)其他分类。

43、发散性思维所使用的方法,一般有:(选择)P246(1)提问法。(2)语词运算法。(3)相关联想法。

44、发散性思维的生成图式。

一、发散性思维的实施技术。

(1)自由发挥。(2)追求数量。(3)思维形象化。(4)暂缓评价。(5)吸收异议。(6)搭便车。(7)持续努力。(8)暂时搁置。(9)适时停止。

45、直觉的基本特征

(1)直觉的超逻辑性。(2)直觉的不确定性。(3)直觉的经验性。(4)直觉的快速性。(5)直觉的累积性。

46、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1)预见功能。(2)选择功能。(3)发现功能。

47、灵感的特征

(1)突发性。(2)突逝性。(3)终端性。(4)积累性。

48、直觉和灵感的联系和区别。联系:

(1)灵感和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是类似的。(2)灵感和直觉都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3)直觉和灵感都是超越逻辑的思维方法。

区别:

(1)直觉是思维的直接活动,灵感是一种神秘的意识状态。(2)直觉的出现表现为快速,灵感的出现则主要表现为突然和意外。(3)直觉往往出现在最初的猜想之中,灵感则是问题解决终端将要出现的征兆。

49、灵感激发的方式

(1)外部激发。(2)内部激发。(3)情境激发。50、想象的特征。

形象性、超现实性、自由灵活性、想象的多元性、现实转换的可能性。

51、想象在创新中的作用

(1)想象是创新的翅膀。(2)想象是获得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的源泉。(3)想象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心理条件。

52、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也称BS法,是一种集体式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头脑风暴法的构想是出于商业的需要。头脑风暴法创始人为美国企业家奥斯本。这个会议方式当时称为“闪电构思会议” 什么是头脑风暴法:、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来集中起来讨论问题,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大量解决特定问题的主意,以谋求问题解决最合适方案的创新技法。

53、头脑风暴法的效能背景

群体动力学基础、竞争促进想象力、激励作用。

54、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

(1)延迟评判。(2)自由联想。(3)数量产生质量。(4)搭便车。

55、头脑风暴法的实施要点

(1)会议规模。(2)主持人。(3)会议时间地点。(4)通知。

56、开好头脑风暴法的要点。

(1)议题具体明确。(2)交叉进行。(3)顺序发言。(4)只听不议。(5)代表性。(6)气氛宽松。(7)激发思考。(8)主意编号。(9)另行评价。

57、头脑风暴法的变式

10种:戈登法、635笔写法、川喜田法、特性列举法、图画刺激法、逆头脑风暴法、超级主人公法、三菱式头脑风暴法、七乘七法、片方法、(1)戈登法:以抽象主题寻求卓越设想。

1964年由戈登创造的技法。为了克服头脑风暴法的两个缺陷,戈登所采用的方法是,除了会议主持者之外,不让与会者知道真正的意图和目的。步骤:会前准备、决定主题、召开会议。

戈登法适用于新产品开发、销售计划的制定等领域。(2)653笔写法:以笔写代替发言提高主意品质。

635笔写法的要点在这三个数字上,每次会方由6个人参加,每5分钟轮流一次,每人在家分钟内提3个设想。比较适用于广告、卡通和设计之类的创新活动。(3)川喜田法:以卡片方式获得创意方案综合。

1964年由川喜田二郎发表,TKJ法强调两个阶段,先是理解问题,然后是激励团队成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4)特性列举法:不同特性不同创意。

特性列举法是美国内布拉期加大学教授克劳福德创立的。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对策划对象的特性分析,zHU一列出其特性,然后进行排列,分清主次,并由此引起各种联想,提出改进方案。

(5)图画刺激法:图片刺激想象力。

在这种方法中,特别的创意来自于和问题无关的一些图画的刺激。步骤:图片展示、观看和描述、创意、再观看和描述。(6)逆头脑风暴法:借助评价使设想完善。(7)超级主人公法:用角色启发新主意的产生。

步骤:选择一个超级主人公、发现这个主人公的主要特征、从这个主人公的角度来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

(8)三菱式头脑风景法:笔写和书在的结合激发创意。(9)七乘七法:限定数量提升质量。

由美国人卡尔古莱格开发,做法是把用头脑风暴法所提出的方案汇总在七项之内,通过全体成员的评判和讨论,确定其重要程度,然后按名次分别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步骤:引出方案、卡片排序、讨论。

(10)片方法:巧用书写环境寻求最佳方案。

ZK法的特点是解题信息按:启,承、转、合的线索发展,由此寻示最佳的解决方案。

58、关于智商和创新能力之间的一个推断所得出的结论。(1)创新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智商基础之上。

(2)到了中上心上的智商水准,其创新能力和智商之间就没有正相关。

59、在所有的创新测试方法中,吉尔福特发散性思维基础上构建的测试方法最流行。创新能力测试方法有: 托伦斯测试法、沃利奇-科根测试法

根据测试角度不同,还有梅德里克测试法、米德维斯特测试法、弗拉纳根测试法、威廉姆斯测试法等等。60、重案组测试法是精心选择的一个特别团队,在创意被批准之前,负责审核和测试创意的可行性。然后给每个问题的回答给出评定分数。61、PMI方法

是思维训练专家德。波诺对创意进行测试的方法,P是优点为,M是缺点,I是兴趣。列出这三个方面的清单,这个清单可以帮助对创意做出合适的评价。62、创新能力测试的作用和限度。创新能力测试的作用:

(1)创新能力测试是社会的需要。(2)创新测试方法一法二用。创新能力测试的限度:

(1)创新测试和创新一样充满了模糊和不确定性,不存在得到一致确认的创造力理论,也不存在所有人都满意的创新测试方法。

浅议所有权的质量分割理论 篇3

一、所有权的概念

所有权, 是物权的一种, 又称自物权, 是指所有人 (自物权人) 在合法范围内能够对标的物进行全面的、自主的支配, 按照自己的意志对标的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并排除他人干涉。它是物权中最完整、最充分的权利, 具体包括以下四项权能:

(一) 占有权能

物权具有权能上的支配性特征, 反映到所有权上, 首先表现出来的即是占有权能。从涵义上说, 占有权能是所有人对所有物的实际管领或控制的权能。“物之使用、收益, 皆以占有为必要”。[2]即是说, 拥有一个物的一般前提就是占有。

(二) 使用权能

是所有人按照物的性能和用途对物加以利用, 以发挥财产的使用价值的权能, 从而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做到“物尽其用”。使用权能通常为所有人享有, 但也可以与所有权分离由非所有人享有, 即非所有人可依法律规定或与所有人的约定取得物的使用权;如果使用人因使用不当而致使用物毁损灭失时, 则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三) 收益权能

是指获取物所产生的财产利益, 即收取由原物产生出来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收益为所有人享有, 即所有人有权获取由自己的财产所产生的利益。由原物产生出来的物质利益, 是指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 是指因自然规律而由原物生产出来的或者以物的用途而收获的物质利益。天然孳息也可以是人工的, 但由人工产生的物质利益不是产生于对出产物的改造加工。法定孳息, 是依法由法律关系产生的物质利益, 如房屋租金、借贷利息。收益权可以与所有权分离。例如, 所有人让与占有权、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 而保留处分权和部分收益权。

(四) 处分权能

是指所有人对所有物在事实上或法律上进行处置, 从而变更、消灭物的存在状态或改变物的权利归属的权能。[3]处分是财产所有人最基本的权利, 被认为是拥有所有权的根本标志, 也是所有权中的一项核心权能。处分分为法律上的处分与事实上的处分。法律上的处分, 是指对标的物的所有权进行移转、限制或消灭, 使所有权发生变动的行为, 如所有权的移转、抵押权和质权的设定、物的抛弃等。事实上的处分, 是指对标的物进行物质上的变形改造或者毁损的事实行为, 如拆除房屋、撕毁书籍等。一般情况下, 处分权要由所有人来行使。如有法律的规定和所有人的意思表示, 处分权也可与所有权分离, 即非所有人可以享有对所有人财产的处分权, 例如抵押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将抵押物变卖而优先受偿等。

二、所有权的质量分割理论

所有权是财产权的基石和核心, 全部财产法不过是围绕着所有权而规定和展开的。所以, 研究所有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我们在研究所有权时,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认识:质的分割和量的分割。

(一) 质的分割

所谓质的分割, 是指以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是否完整为标准把物权划分为所有权和他物权。他物权即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权利, 是一种有期限的限制物权, 其权能只是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中的一部分, 具体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部分:

1.用益物权

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 (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 。用益物权与所有权分别属于物权法中的他物权与自物权, 因此, 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用益物权是以所有权为基础而产生的权利。所有权本身就是确定静态财产归属关系的一种法律表述, 并且财产的归属关系明确是财产的有效利用的前提。因此, 如果没有所有权, 那么用益物权也就不复存在了。二、用益物权是所有权行使的一种方式。所有权是一种支配权, 所有人行使所有权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由所有人自己行使所有权;二是由非所有人行使所有权, 即由所有人之外的人根据法律规定或约定行使所有权。用益物权就是后者, 即属于非所有人行使

所有权的一种, 是所有人为了扩展财产的使用价值, 更好地发挥物质资料的效能而使非所有人行使对其所有物的权利。三、用益物权是对所有权的一种限制。这种限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用益物权依法成立后, 所有人不能随意取消之。 (2) 所有人在行使所有权时, 不得妨碍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 (3) 所有人不能随意变更用益物权人对所有权的义务内容。 (4) 用益物权具有优先于所有权的效力。[4]

2.担保物权

是与用益物权相对应的他物权, 指的是为确保债权的实现而设定的, 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的权利, 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 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就担保财产依法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相较所有权, 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具有永久性、独占性、弹力性 (即将权能分开行使) , 他们是有期限限制的物权, 且在同一物上可以有两个互不排斥的他物权。担保物权与所有权有严格的界限区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权利性质不同。担保物权属于限制物权、他物权的范畴, 只是具有所有权中的一部分权能, 而所有权是自物权, 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 是最完善的物权。二、权利主体不同。担保物权是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权利, 权利主体不是本人, 而所有权是对自己之物享有的权利, 权利主体是本人。三、权利取得方式不完全相同。担保物权源于他人的所有权, 故担保物权的取得没有原始取得, 只有继受取得。而所有权的合法取得方式可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四、存续期限不同。担保物权具有期限性, 而所有权是永久权, 是没有期限限制的。

(二) 量的分割

所谓量的分割, 是指以所有权的不同客体为标准把建筑物的所有权划分为共有所有权和区分所有权。事实上, 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 历来存在着争议, 反映在立法上也有不同的体制, 归纳起来只要有一元论说、二元论说、三元论说、新一元论说四种。[5]本文认为, 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宜采用三元论说。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界定为由专有部分的专有权、共用部分的共有权与因共同关系所生成的成员权三要素构成, 可以克服其他各说的不足与局限性。介于本文是从量的分割角度探讨所有权, 故这里先不谈及成员权, 仅对共有所有权和区分所有权进行分析:

1.建筑物区分的共有所有权

建筑物区分的共有所有权亦称“共用部分持分权”或“持分共有所有权部分”。依学者通说, 所谓共有所有权, 是指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依照法律或管理规约之规定, 对区分所有建筑物之共用部分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及收益的权利。共有部分, 指区分所有建筑物, 除专有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及不属于专有部分的附属物。共有部分既包括供全体区分所有权人使用的全体共有部分, 如建筑物的共用出入口、通道、电梯等。也包括仅供部分区分所有权人使用的部分共有部分或一部共有部分, 如几户共同使用的墙壁、楼地板等[6]。与一般财产共有权相比, 其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一、从主体上看, 区分共有所有权人的身份具有复合性, 即区分共有所有权人同时也是区分专有权人, 而且只有在取得专有所有权的主体资格时, 才能成为共有所有权的主体。也即是说建筑物共有所有权是从属于专有所有权的, 其具有不可分割性和从属性。区分所有权人转让其专有部分时, 共有所有权被认为一并转让。而一般财产共有权其主体身份是单一的, 并且不需要以取得某项财产的专有所有权为前提。二、从客体范围看, 区分共有所有权的客体只能是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共有部分。即只有在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情况下才存在区分所有的共有关系。而一般共有所有权可以在任何财产上成立, 或者说任何一项财产均可能成立财产共有关系。三、从权利行使角度看, 共有所有权人一般只对共有部分行使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不能行使处分权。即处分上具有附随性, 共有所有权只能和专有所有权一并处分。四、从权利存在上的不可分割性角度。共有所有权存在时, 不可请求分割为各区分所有权人单独享有或行使, 否则共用部分将不复存在, 从而导致对其他区分所有权人行使专有权的不利, 这是由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物理构造决定的。所以不存在共有人请求分割共有部分和其他区分所有人的优先购买权问题。而一般财产所有权共有人可对共有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属按份共有的, 共有人有权请求分出自己的份额, 并有权转让自己的份额, 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属共同共有的, 在共有关系存续期间共有人无权请求分割共有财产, 但在共有关系终止时可以请求对共有物进行分割;无论是按份共有或共同共有, 经全体共有人协商一致, 可以对共有财产进行处分。

2.建筑物区分的专有所有权

建筑物区分的专有所有权, 即指区分所有人对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专有部分享有的排他性支配权, 也即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专有所有权的客体即建筑物的专有部分, 然而我国物权法并没有对专有部分做出明确的规定, 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9]7号文中对于建筑物的专有部分的问题做出了规定。对于该解释的理解, 作为专有所有权的客体应符合两个标准:一是构造上的独立性;二是使用上的独立性。

构造上的独立性, 又称为“物理上之独立性”, 是指在建筑物的构造上能够被明确区分, 能够与建筑物的其他部分完全隔离, 并且专有人可以排他地予以使用的建筑物部分。实践中的区分标准是能否从物理构成上将建筑物的专有部分与其他部分区分开来。使用上的独立性, 又称为“经济上之独立性”, 其含义是建筑物被区分的各部分 (独立单元) , 可以为居住、工作或者其他的目的而使用。一般来说, 区分标准主要看是否有独立的出入口和符合建筑物使用的内部专用设备。建筑物的专有部分, 只有具备独立的出入口和外界相通, 才能单独使用而为专有所有权的客体, 若无独立的出入口, 则不具有单独使用的机能, 当然不能成为专有部分。

综上所述, 本文对所有权的概念、所有权与他物权之间的关系、建筑物区分的共有所有权和专有所有权等问题做了一些研讨和分析, 旨在完整认识所有权的质量分割理论。

摘要:所有权是财产权的基石和核心, 全部的财产法不过是围绕着所有权而规定和展开的。因此, 研究所有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所有权的概念、所有权与他物权之间的关系、建筑物区分的共有所有权和专有所有权等问题进行研讨和分析, 旨在从所有权的质的分割和量的分割两个角度来完整认识所有权的质量分割理论。

关键词:浅议,所有权,质量分割,理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出版社, 1995, 1:144.

[2]刘凯湘主编.民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309.

[3]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494.

[4]房绍坤.用益物权与所有权关系辨析[J].法学论坛, 2003.7.5, 18 (4) .

[5]高富平.物权法原论 (下)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浅谈人力资本与企业所有权安排 篇4

论文摘 要:随着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被企业普遍接受,作为人力资本团队生产主要实现形式的企业,参与其所有权分配的要素中是否应该纳入人力资本这一要素的问题逐渐被人们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主要研究了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本产权的特点,并通过分析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依据,最终尝试在考虑人力资本产权的情况下对企业所有权进行了重新安排。

一、前言

在现代社会,企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组织形式,其本质特征其实就是团队生产。所谓团队生产,是指由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照分工合作和专业化的原则组织起来参与生产活动。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最早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team production theory),该理论指出了企业之所以能够替代市场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采用团队生产所获得的总产出大于各成员单独生产的产出之和,即“1+1>2”,且团队的总产出与各个成员单独生产的产出之和的差额足以补偿组织、监督成员的成本[1]。

而参加团队生产的生产要素,除了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外,还有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以往的经济生产中,企业对于资本的定义往往只局限于非人力资本的那部分,即资金、厂房、设备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日益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对于企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因此作为知识、技术和管理水平载体的人成为了重要资本。于是,“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

既然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本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随之而来的则是关于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的讨论。由于以往只有物质资本的所有者才有权利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从属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所有权分配的不均衡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张五常(Chueng)在《新卖橘者言》一书中通篇都在强调私有制在生产生活中的高效率,而要实现私有制,其核心就是明确界定产权。并且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也是产权明晰,因此,企业在引入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后,要实现提高生产效率,是否让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配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这一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的产权的一些特点。

二、人力资本的特点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技能,具体说来,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人力资本的特点包括:

(一)人力资本价值的难以度量性

在人才市场上,人力资本的价值只能通过例如像专业证书、学历证书等作为一个度量的信号或标准,这些信息相对于非人力资本来说都是不完整的,并且其价值是难以衡量的。

(二)人力资本的可抵押性

非人力资本用其现值及机会成本作为抵押,而人力资本虽然与其所有者不可分并且其价值难以度量,但人力资本仍可以用其未来收益作为抵押,双方都具有经营好企业的动机。

(三)人力资本的多样性与专用性

每个人力资本都有其不同的特长和专攻,这些差异从整体上构成了人力资源的多样性,从个体上看不同人力资本的特点构成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四)人力资本在使用过程中的协作性

企业是以团队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组织,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决定了要使得企业有效地运转,各个部门间必须要协作,即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之间必须有协作,这样才能使企业各生产要素的运作产生最优的效果。

三、人力资本产权的特点

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是制约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规则,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经济生活关系的反映。其特点包括:

(一)产权的可分离性

人力资本所有权不可分离,但是人力资本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却可以转让人力资本的产权,而企业则可以通过获得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后,合理配置和营运人力资本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完备性和关闭性

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可以随意使用这种权利。而如果当人力资本产权部分被限制或完全删除时,人力资本产权的主人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产“关闭”起来,就如这种资产从来就不存在。

正由于人们日益意识到企业内人的管理能力、知识、技能等资本在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人力资本被引入企业所有权结构中将成为一个必然。

四、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的依据

(一)企业所有权安排的依据

企业是要素所有者之间一组非完全契约的联结。企业契约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契约的履行过程:依据要素产权交易契约投入要素,根据企业所有权安排契约、安排资产的配置,依据企业所有权安排契约、安排分配企业剩余(谢德仁,2001)。而其中关键内容就是所有权安排契约,毋庸置疑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是有效率的。因此,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既可以由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或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也可以由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杨瑞龙,1997)。它们实际对称分布的状态依赖于两者相对“谈判力”的强弱,但是由于企业内机会主义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企业所有权安排带来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大小,同时企业所有权安排也会对契约参与者带来不同激励,最有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必定是能使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总成本最小化、企业效率最大化的结构。

(二)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依据

1.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所有权特征来看

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所有权特征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应拥有企业的剩余价值索取权,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现代产权经济学,专用投资者为防止被他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侵害的危险,应该拥有对企业的部分剩余索取权。专用性人力资本(specific human capital)与非人力资本是企业准租金的源泉,企业所有权的安排依赖于专用性资产的提供者占有转租金的可能性。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作经验的积累来进行资本积累。这种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转换、进入或退出一个企业的成本都很高。

并且对于人力资本提供者来说,由于资产缺乏流动性,面临事后被套牢的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者团队经营失败的风险。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一同承担着企业的特有风险和系统风险,因此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应当获得对其自己产权权益保护的保护,其应该拥有企业部分剩余索取权。

2.从企业的构成和企业交易来看

企业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缔结的一个契约,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所有者签约,就不会有企业的存在,没有企业的存在,也就不会有企业所有权。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成立的企业应该归属于双方共同所有,即双方应该共享企业所有权。从企业的交易来看,企业是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交易的结果,两者之所以能够达成交易,是因为双方都是独立的产权主体。既然双方都拿出了自己的一部分产权进行交易,双方就都理所当然地应该获取自己的产权权益,即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3.从人力资本的价值确定来看

人力资本的价值应该是劳动力资本所实现的超过一半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力资本作为复杂劳动所实现的劳动力价值或工资;二是作为人力资本所享有的经济剩余或利润。人力资本产权则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要求权,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力资本作为复杂劳动力价值实现的要求权;二是人力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分享索取权。

4.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来看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性质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都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其作用都是使经济收入增加,并且两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如果没有人力资本的参与,物质资本就失去其生产性,因而也就不能成为资本,反之亦然。

从以上四点我们不难看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参与企业剩余所有权分配具有必然性,是现代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

五、现代企业所有权的重新安排

不同于以往企业所有权的安排,为了使企业的团队生产进行得更有效率,在新的形势下现代企业理论需要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利考虑进去。现代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在加入了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之后的情况将

(一)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双方共同分享所有权。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共同担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使命,彼此协同合作,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配。

(二)股东是剩余索取权的当然分享者。股东的利益受到剩余控制权的决定性影响,他承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人力资本提供抵押、投入企业后形成了专用性资产等。所以股东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

(三)企业契约的参与者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企业契约的参与者(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他们享有的企业所有权份额取决于参与者对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本的重要性以及要素的“谈判力”。

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性已经被企业深刻地理解,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终究离不开对人力资本的良好利用,如何才能让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竭尽所能地贡献出他们的智慧、激情投入到团队生产中去,我相信只有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的充分考虑,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使得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Alchian Demsetz.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O·E·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

上一篇:民间器乐下一篇:光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