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权主义

2024-09-06

所有权主义(精选10篇)

所有权主义 篇1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 所有制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发展的批判中得出的重要理论。所有制结构是指在某种社会形态中, 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所占的作用、地位, 还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 以及相互关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所有制的改革与发展, 只有深刻理解所有制的发展, 才能更好的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阐述

马克思指出, 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因此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分析, 要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去分析, 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来阐述所有制理论。其对所有制理论的阐述有以下几点:

首先, 马克思提出, 未来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趋势是消灭私有制, 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未来社会的公有制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否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 并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马克思得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 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符合社会化大生产。

其次, 马克思指出,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过程中, 生产关系中阶级与阶级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关系, 存在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关系,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 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 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 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 这是否定的否定。”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我们改革这种制度, 而是要推翻这种制度, 重新建立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对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这种制度下, 不存在人与人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 而是一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有利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所有制关系。

最后, 马克思对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做出解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 社会的大部分财富被小部分人所占有, 相反, 社会主义公有制下, 其基本特征是社会共同占有, 而不是少数人的个别占有, 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每个人都是财产的占有主体。最后, 马克思提出了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 并指出从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不是一步能到达的, 这需要一个过程, 建立公有制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目前生产力还没达到这种发达状态, 只能通过逐步改造来实现这样的历史过程。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论提出后, 各国就开始了不断的实践, 继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后, 中国也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有所发展, 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所有制结构上来分析,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非公有制经济开始从基本经济制度外进入到基本经济制度内, 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纳入了基本经济制度内,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了新的涵义。马克思提出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所有制的性质由经济制度的性质。

第二, 从公有制经济角度来分析, 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 这些能够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我们都应该大胆的加以利用。公有制的性质不会被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影响, 相反, 这些能够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可以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多样化实现形式。实现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包括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 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实现公有制经济, 这样能够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 并且能不断完善公有制经济。

第三, 对经济的控制力和主导作用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不再是以往单纯的公有制形式和数量, 现在是体现在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混合发展中, 并且国有经济是通过控股、参股的形式来体现, 而不再是以纯国有的形式来实现。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所有制的实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发展的基本内容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打破了传统的经济体制, 并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 在改革中结合中国特色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及建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础之上, 结合我国国情, 对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进行了改革。首先通对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进行改革, 其中包括改变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 使其经营方式更加多样化。其次, 改革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使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对所有制经济的改革,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 这就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也体现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结构, 其中包括:

第一,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其中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所有制中的中国化体现在这个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主导和共同”的特征, 就是在马克思所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所有制。

第二, 在公有制经济方面,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构成的, 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发展中的关系都是平等竞争的, 是共同发展不是互相否定的对立关系。

第三, 在国有经济方面和集体经济方面, 在我国目前分离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 企业是独立的主体和生产经营者, 是一个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并且政企是分开的。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不是统一的, 积极鼓励推行多样化的经营方式, 集体经济组织是具有完全独立利益的商品生产经营者, 集体经济的性质是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这些是坚持集体经济性质最重要的内容, 并且集体经济的性质是不受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影响的。

(二)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中国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以及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的, 既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传承, 又是对其的发展和创新, 在其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特色。

第一,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以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为理论基础, 但其又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不是一模一样的, 并且也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不相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在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不同, 其发展不与社会主义对立, 在我国社会中不仅要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还要求发展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从这个观点来看, 社会主义中的经济成分是不纯的, 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设想是有所出入的。在新的市场经济下,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二,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虽以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为理论基础, 但是我国的所有制模式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我国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及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作用的模式。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中最本质的内容。其二,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体现了我国的特色, 是结合中国的国情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体现, 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而逐步确立的。这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

四、启示

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中有失败也有成功, 这些经验都可以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借鉴。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第一,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 并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发展的情况, 但同时不能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条化, 要遵循客观规律, 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所有制进行科学设想时, 提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明确了未来社会所有制是公有制, 并且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的确立是在经过发达资本主义之后。这时我们就不能将公有制的确立看作具体目标,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就曾出现了机械地看待公有制的问题, 这就警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不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第二, 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法, 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它不同与社会主义目的, 所有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存在一定的缺陷, 而且所有制不同于社会主义目的,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集体利益而忽视了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得到满足, 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三, 正视所有制结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所有制改革虽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但是我们要善于在建设失误中总结经验。我国所有制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这些都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是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所有制建设的新的突破。

总之,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改革以及基本经济制度的建设离不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指导,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我们要不断与时俱进, 传承和发展其理论, 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程恩富, 何干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N].光明日报, 2009, (04) .

[4]晓亮.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 2001, (06) .

[5]李素玲.邓小平所有制理论及其发展[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3) .

[6]陈其林.论占有与所有的关系:对传统所有制理论的思考[J].学术月刊, 2002, (11) .

所有权主义 篇2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非公有制经济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但它们与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不是因为它们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而是因为它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

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所有权主义 篇3

近年来,日益增多的“不婚族”现象已俨然成为一道都市风景,而且大多以城市白领居多,这种现象的增多,不免让人心生揣测——收入高,学历高,年龄高的三高人士,明明有结婚条件,可又为何迟迟不肯踏入围城?

[不婚主义之女人篇]

一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单身人群正日渐庞大:1982年中国的单身户是174万户,到了1990年有800多万人没有婚配;1990年前后,北京的单身男女在20万以上,而现在仅南京市这个数字就达到了40万,北京和上海两地已经冲破百万之众,时至今日,数据更是突飞猛进,有专家称这群人为不婚族。需要说明的是,不婚族中单身女性的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深究下去竟然发现,这类不婚族女士中大多属于高收入。

不婚理由:男人可以不懂我,但绝对不甘沦为凡人妻

代表人物:王小姐

职业:文化公司高管

年龄:32岁

早年留学英国的王小姐学的是文化传播专业,归国之后正值国内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事业心强的她为了更好地施展才华,曾一度给自己定下目标——28岁恋爱,30岁结婚。

天不遂人愿。合适的男人出现的时候,她正忙着追求事业,忽略了爱情;当年龄过了30岁想恋爱了,又发现合适的男人一个个成为人夫。因此,除了父母埋怨就是她自己微微叹气,感慨自己命运不济,有了事业却丢了爱情。

为了遂父母心愿,王小姐开始不停地相亲,从相亲会到亲朋介绍,来者不拒的她渐渐有些疲惫,相亲无数,始终没有一个中意的不说,个别相亲男提出的问题也让她哭笑不得。有的会问她“不介意我赚得比你少吗?”还有的会直接说:“我配不上高薪的你,有压力。”更甚者还会十分不解人意地说:“一结婚就生孩子,你能答应吗?”听到这个问题时,王小姐感觉自己简直就成了一台生育机器。

更可氣的是,去年一次相亲中,男方的父母也跟了来,见到王小姐第一句话就问:“贷款买房你能出资多少?”听这话的意思,仿佛已经不把她当外人,弄得王小姐终于坐不住,起身告辞,却不料,男方给介绍人带的话竟是:“这女的年龄那么大了,还傲气什么?再迟几年更难嫁喽!”一句话气得她差点吐血,从那天起,坚决拒绝再相亲。

时间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转眼32岁,爱情迟迟不来,王小姐也渐渐开始了失望,加上身边进入围城的女性朋友时不时跑来跟她诉苦,不是这个老公出轨就是那个老公有家暴倾向,弄得她一时之间对婚姻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个不婚族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女子单身俱乐部,渐渐混熟才知道,俱乐部里全是些不婚主义的女子,虽然年龄都不小了,但高收入也足以维持一份好生活,大家过得快乐又单纯,接触时间久了,王小姐也萌生了不婚的念头,她说:“男人可以不懂我,但绝对不甘沦为凡人妻,与其两个人合在一起受累,不如一个人快快乐乐地过!”

一句话点评:对爱情失望可以重新来过,但对男人失望的女人容易成为不婚主义。

不婚理由:与其恐婚,不如不婚

代表人物:张小姐

职业:IT公司文员

年龄:30岁

张小姐的年龄其实并不大,顶多算是轻熟女行列。

可她却坚称自己很早就产生了不婚的念头。她说:“结婚有什么好的?成天鸡飞狗跳的,不是你骂他,就是他打你,若是各家亲戚再参战,那岂不成了世界大战了?”

初听这番话的人一定会被她吓到,但细打听就会知道,张小姐之所以有这种念头,起因完全在其父母身上。

张小姐的父亲是个军人,母亲是个教师,按理说这样的家庭应该知书达礼,可偏偏她们家从来就没有和谐过。用张小姐的话说,她的父亲简直就是一个军阀,每年回家探亲一次,每次回来住四十天,却天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偶尔母亲伺候不周就会拳脚相加不说,连母亲照顾极好的奶奶还在旁边添油加醋,指责母亲的种种不是,受不得点拨的父亲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把母亲打得头破血流,这让身为教师的母亲吃不消,可一想到各自的身份又不便离婚,只好忍了,这一忍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父亲转业回家,母亲也熬到了退休,两人这才办了离婚证。

如今,张小姐和离异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想起母亲过去那段不堪受辱的婚姻,她就恨得牙关紧咬,“女人除了生儿育女还要照顾家庭,做牛做马不说,稍有不慎还要受男人的责打,婚姻哪来的道理?想想都可怕,不如一个人过。”

由恐婚到不婚,张小姐不可谓不辛苦。虽然母亲一再教育她说,天下的婚姻不都是一样的。可她却坚持认为,婚姻就是让女人受罪的,坚决不婚,且发誓要陪母亲一生一世。

一句话点评:婚姻没有固定模式。不尝试,一味恐惧,是在变相拒绝幸福。

不婚理由:无人可爱,宁缺勿滥

代表人物:郑小姐

职业:外企商务

年龄:34岁

郑小姐不仅是外企白领,而且还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美女,白皙的皮肤配上赵薇式的大眼睛,顾盼生辉,年过三十,更是散发出成熟女性特有的魅力。

可是,面对别人的连连夸赞,郑小姐却总是一脸苦笑,她说:“漂亮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找不到另一半?”话虽如此,了解郑小姐的人都知道,不是她找不到,而是她根本瞧不上那些追求自己的人。

年龄越大,郑小姐越发明白一件事——眼下好男人是越来越少了。从最早的恋爱到一次次失恋的事实,让她越来越不相信男人,瞧不起男人。她说:“有时候看着一个男人长相很精神,可一但靠近就会发现,空有一副好皮囊,没工作能力,不懂人事处理,连说句话都结结巴巴,不知他们混的什么日子?”

确实,她说的是实情。随着女性学历和收入的日渐提高,许多男人在学识和经济上根本没有办法和女人相比。但是,家人的一再唠叨和催促还是让郑小姐明白了一件事——女人经不起年龄的等待,趁年轻还是嫁了吧。于是,在30岁那年,她匆匆嫁给了一个不太爱也不太讨厌的男人。

男人没多少本事,赚不多不少的薪水,毛病却一大堆,抽烟喝酒还喜欢泡夜店,每次郑小姐问起,都回答说:“没和你结婚前我就这德性,是你不知道罢了!”一句话说得她欲哭无泪!直到那晚,她前去夜店找晚归的男人,看到对方正搂着一个小姐求欢,那一幕,她说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愤怒之余,痛定思痛,趁还没有孩子,两个人离了。这一离,郑小姐对婚姻便有了几分感悟,她说:“无人可爱时,女人最好宁缺勿滥,随便嫁的结果就是随时可以离!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结婚!”

一句话点评:女人越爱越现实,婚姻越过越真实。为一场破碎的婚姻变成不婚,除了说明女人现实之外,还要说婚姻确有不如愿之处。

[不婚女性代表]

法国美女政治家罗亚尔和他的伴侣同居二十五年,育有4子,却一直“没有时间领证”。虽然在确定竞选法国总统之后,她们还是“腾出时间”履行结婚手续,但是人们不会忘记她用“资本家的制度”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婚姻,想来结婚对于她来说,只是一种政治手段。

同样,于澳大利亚第一位女总理——朱莉亚・吉拉德,是一位49岁的漂亮又贵气的单身女人,她以别样的人生姿态向我们展示了单身女人的精彩,至今与其男友同居却不结婚,坚称有爱足矣,婚姻只是一种形式。

[本刊观点]

女人不愿意结婚,要么被爱情伤得太深,要么对婚姻过于失望,归根结底,伤过的人更明白何为痛!不婚对于女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做好承受孤独和寂寞准备的女人才有可能将不婚坚持到底。

[不婚主义之男人篇]

有多少不婚女性就有多少不婚男性。

所有权主义 篇4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 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孙中山认为自己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虽然他十分推崇马克思主义, 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中的圣人”, 但是在所有制问题上, 孙中山并没有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教条之中。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在社会生产资料全部实行公有的基础上进行生产, 要求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 否定私人资本主义等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孙中山看到中国的社会现状不适合照搬照抄马克思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发展转变所设计的模式和具体方法, “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 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 而只“能够照自己的社会情形, 迎合世界潮流做去, 社会才可以改良, 国家才可以进步”。因此, 孙中山认为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模式来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

孙中山主张实行国家社会主义, 由国家控制一切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企业, “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务皆归国有, 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凡属于生利之土地、铁路收归国有, 不为一二资本家所垄断渔利, 而失业小民务使各得其所, 自食其力。……斯则社会主义之精神, 而和平解决贫富之激战矣”。孙中山认为通过“国家社会主义”, 也就是建立公有制经济, 必须将大银行、大企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导性行业由国家来建设和投资, 并由国家经营管理, 创建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支配地位的国有制, 在此基础上组成全国一体化的国营经济体系, 不仅可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进行生产从而达到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状态, 而且能通过“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业, 悉当归国家经营, 以所获利益, 归之国家公用”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 防止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衡现象的出现。

另外, 孙中山还提倡地方自治, 主张由地方政府主持的自治团体从事交通运输以及农矿各业的开发经营, 这种地方公营经济的收益由当地政府支配并用于当地人民所需, 这其实是一种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他晚年提倡的工农合作社经济也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

实际上, 孙中山想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公有制经济,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 希望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 要“把中国建立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允许私营经济的适度存在和发展

孙中山认为“盖凡百事业, 公办不如私办之省时省费。私人之经营, 往往并日兼程, 晷之不足, 继之以夜。官之经营, 则往往刻时计日……故往往一种事业, 有官办之十年不成, 私办之五年可就者”, 认为在一些行业私人资本的效率比公有制经济高, “凡夫事物之可以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背为适宜者, 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 而以法律保护之……”,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营经济成分的存在和适度发展。

但是, 孙中山为了防止在中国出现“欧美之富者富可敌国, 贫者贫无立锥”、“善果被富人享尽, 贫民反食恶果, 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 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的财富分配不均, 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 对“私有资本制度”实行“限制”, 对私人资本的投资规模和经营范围实行严格的限制,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肯定私人资本对振兴经济的积极作用, 主张私营企业在合法范围内的发展应予保护和奖励。

三、合理利用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生产

在当时的中国发展经济生产, 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今日谋中国之发达, 不患自然力之不足, 人力之不足, 所缺者资本而已”, 孙中山认为必须切实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 主张利用外国资本“使外国之资本主义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孙中山首创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他主张门户开放, 大胆地吸引外资、外国先进的人才、科学技术、生产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等, 用来发展本国经济, 将外资经济作为庞大的国营经济体系的有益的补充。

孙中山主张利用外资的策略, 蕴含着他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宏伟的强国理想。他认为利用外资主要有四种形式和途径: (一) 由国家出面向外国资本家或政府借钱, 在中国投资设厂、自办实业, 其中有的企业可以聘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国人经营, 但是“其财产属之国有”; (二) 实行“中外合作”的形式发展实业, “合作的基础建立于平等互惠的原则上”, 中国人提供原料和人力, 外国人提供机器设备和技术并“负担外国专家的开支”, 规定他们在中国的经营期限 (通常为40年) , 时间一到就将这些企业的全部资产收归国家所有, 纳入国营经济体系, 具体办法为按合同约定于期满时“无偿收回”或“由国家赎回, 仍为国有”, 或则国家视需要于期满前“备价赎回”; (三) 中国各级政府或国内资本家与外国人合资在中国境内以“中外合资”的形式办企业, 但是在投资比例上“华股皆略占优胜地位”, 或“中国政府必须拥有股份的半数”, 而且这类企业“不得垄断进出口权利”; (四) 将民间的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规模大、赢利状况好的企业限期“收为国有”, 或期满前由国家“随意择其优者用款收买”。

同时, 孙中山清醒地意识到, 引进外资不可能完全无弊, 但他权衡轻重, 认为利多弊少。“用外资非完全无害也。两害相权, 当取其轻”, 孙中山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引进外资,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外资。他认为“中国不能经常对外进行借款”, 利用外资要控制在“中国政治上、实业上不受损失之范围”, 决不使外国资本操纵国家经济命脉。

孙中山所构想的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模式是和当时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 是科学的,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模式的一种探索。在当时的世界, 用这种所有制模式来发展经济并没有现成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 “建设国家乃无人能知之者”, “又须知国强不能预知, 只实行做去便得”。孙中山的这种“知难行易”、“不知而行”的观点和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这种实事求是和“不知而行”的探索精神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实行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个体经济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 实际就是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孙中山对经济所有制的设想而发展起来的。目前, 我国坚持的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与孙中山对当时中国经济所有制的构想也非常相似, 只不过是现在领导的中国是无产阶级的先进代表——共产党, 而当时的中国是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

毛泽东在1956年11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写的文章《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讲到“现代中国人, 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 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革命事业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和发展。现在重新认识孙中山先生对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的构想, 重新认识孙中山先生关于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公产主义的观点, 不仅对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且对于化解海峡两岸历史隔阂、实现民族和解、早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将会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

摘要:“节制资本”和“大资本国有制”是“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主张, 其实质就是所有制问题。孙中山主张在公有制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适度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为了解决国内建设资金不足以及技术和设备落后的弊端, 他还赞成对外开放, 合理利用外国的资本和技术来发展国内经济生产。孙中山的这些主张其实就是对在中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形式的一种有益探索。

所有权转让协议 篇5

商标权转让方:(甲方)商标权受让方:(乙方)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对商标权的转让达成如下协议:

一、转让的商标名称:

二、商标图样(贴商标图样,并由转让方盖骑缝章)

三、商标注册号:

四、该商标下次应续展的时间:

五、该商标取得注册所包括的商品或服务的类别及商品或服务的具体名称:

六、商标权转让方保证是上述商标的注册所有人。

在本合同签订之前,该商标曾与×××签订过非独占(或独占)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本商标转让合同生效之日起,原与×××签定的商标使用许可各同转由受让方为合同当事人,原合同所规定的全部权利和义务由受让方享有和承担。所有权转让事宜由转让方通告×××方。

七、商标权转让后,受让方的权限:

1.可以使用该商标的商品种类(或服务的类别及名称):

2.可以使用该商标的地域范围:

八、商标权转让的性质(可在下列项目中作出选择):

1.永久性的商标权转让();

2.非永久性的商标权转让()。

九、商标权转让的时间:

在本合同生效之日起,或办妥商标转让变更注册手续后,该商标权正式转归受让方。

属非永久性商标权转让的,商标权转让的期限为________年,自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转让方将在本合同期满之日起收回商标权。

十、商标转让合同生效后的变更手续:

由甲方(或乙方)在商标权转让合同生效后,办理变更注册人的手续,变更注册人所需费用由________方承担。

十一、商品质量的保证:

商标权转让方要求受让方保证该商标所标示的产品治疗不低于转让方原有水平,转让方应向受让方提供商品的样品,提供制造该类商品的技术指导或技术诀窍(可另外签订技术转让合同);还可提供商品说明书、商品包装法、商品维修法,在必要时还应提供经常购买该商品的客户名单。

属非永久性转让的,转让方可以监督受让方的生产,并有权检查受让方生产情况和产品质量。

十二、双方均承担保守对方生产经营情况秘密的义务;受让方在合同期内及合同期后,不得泄露转让方为转让该商标而一同提供的技术秘密与商业秘密。

十三、转让方应保证被转让的商标为有效商标,并保证没有第三方拥有该商标所有权。

十四、商标权转让的转让费与付款方式:

1.转让费按转让达到权限计算共________万元;

2.付款方式: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付款时间: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十五、转让方保证在合同有效期内,不在该商标的注册有效地域内经营带有相同或相似商标的商品,也不得从事其他与该商品的产、销相竞争的活动。

十六、双方的违约责任:

1.转让方在本合同生效后,违反合同约定,仍在生产的商品上继续使用本商标,除应停止使用本商标外,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2.受让方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未交付商标转让费用,转让方有权拒绝交付商标的所有权,并可以通知受让方解除合同;

3.其他……

十七、其他条款或双方上顶的其他事项:

十八、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

十九、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但如果转让注册商标申请未经商标局核准的,本合同自然失效;责任由双方自负。

转让方:(章)受让方:(章)

代表人: 代表人:

地址: 地址:

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

电话: 电话:

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

银行账号: 银行账号:

合同签订地点:

合同签订日期:

年 月

所有权主义 篇6

两年前,我所在的公司欲购一栋房屋,由于当时公司对外负有债务,担心受到债权人指责或抵债,遂决定由我(时任综合科科长)出面,以我个人名义购入并办理了房屋所有权登记。同时,公司与我签订了一份内部协议,明确房屋只是由我出面代为购置,实际产权属公司所有。如今因该地段的房屋升值,而《物权法》第十四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请问:我能否依据该规定,在还清公司所付款的情况下,实际获得该房屋?

读者:段枫

段枫读者:

你不能实际获得该房屋。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专有权研究 篇7

我国《物权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区分所有权的各个范围,但是《物业管理条例》、《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以及司法解释等都作出了规定,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立法均将构造上及利用上之独立性作为判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专有权标准,即一个是物理标准,另一个是使用价值标准。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也同意此观点,但是从我们登记实务来判断,还必须增加另一个标准,即可单独作为所有权之标的物的建筑物,必须具有建筑物的形态。所谓专有部分是指区分建筑物在构造上及使用上可以独立,且可单独作为所有权之标的物的建筑物部分。

但如何判定构造上及利用上的独立性,争议很大。一般认为构造上的独立性指物理上的独立性,要求物与物之间有固定的墙壁相分割开,能与其他物完全相区别,利用上之独立性指可以排他使用,且能发挥该物之效用。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为了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在构造上独立性的判断标准上,各国大多以范围明确论代替物理上之独立性,同时也放宽了对利用上的独立性的标准。只要具备在图纸上有明显界线且实务中也有明显的界址,即便没有固定墙壁相区分,也可以成为专有部分。至于利用上的独立性,只要利用时不对其他共有人产生不利影响,一般也都认为其具有独立的使用价值。当然,在登记实务中,构造及利用上独立性的专有客体应经过消防、安鉴等相关部门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纠纷案件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区分所有司法解释》)第2条规定,“专用部分是指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具有利用上的独立性,可以排他使用;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权的客体”,司法解释将车位、摊位等认定为具有专有部分的特定空间。

按照《房屋登记办法》第10条的规定,房屋应当按照基本单元登记。房屋基本单元是指有固定界限、可以独立使用并且有明确、唯一的编号(幢号、室号等)的房屋或者特定空间。该条规定的基本单元实际上就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专有部分,而该条规定中的“固定界限”即是指构造中的独立性,该条规定中的“可以独立使用”即是指利用上的独立性,有独立的使用价值。

二、专有部分的范围

专有部分为一立体之构造物,具有一定平面的广度与一定立体的厚度,其范围究竟达到何处?即专有部分相互间、专有部分与共用部分间、专有部分与外界墙壁是如何划分的,学说上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空间说”。此说认为专有部分仅限于墙壁、地板与天花板所围成之空间部分。依此见解,墙壁、地板、天花板等实体部分均为共用部分,区分所有人欲粉刷墙壁或在墙壁上钉钉等,均应经其他区分所有权人同意始得为之。如此,区分所有人之生活必感不便,而且有悖于社会实情。比如,购买房子时,你买的不是墙,也不是地板、天花板,而是买的这个建筑空间,是这个房屋的“腔”。但是,如果没有四周的实体墙壁,个人怎能在其中生活呢?这种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所不采。

第二种观点是“壁心说”。区分所有中专有权的权利界限到底在哪里呢?按此说,专有部分之范围达到墙壁、柱、地板、天花板等实体部分之中心线。目前交易实务上多采此说。按此说,专有部分的范围既然达到实体壁之中心线,则各区分所有权人在未超越壁心范围内得自由使用或变更,但实体壁内往往埋设各种管线等,若任凭区分所有权人自由使用或变更,对整栋建筑物的维护或管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壁心说”也有其不妥之处。

第三种观点是“最后粉刷表层说”,也称“墙面说”。按此说,专有部分包含至隔间墙壁、梁柱等实体部分表层所粉刷的墙面部分,也即权利的界限在最后粉刷表层,墙皮也就是最后粉刷表层是你的,墙骨是共有的。该说忽视了当前区分所有建筑物以壁心为界线的交易习惯,同时也与社会生活事实不符,比如你钉一个图钉,表层是你的,你钉到表皮,没问题,但如果你钉到墙体了,就越界了,所以,该说也有缺点。

第四种观点是“折中说”。此说认为专有部分的范围,应分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而论,在内部关系上,也即区分所有权人相互间,尤其是建筑物的维护、管理关系上,专有部分仅包含至壁、柱、地板、天花板等实体部分表层所粉刷的墙面部分。但在外部关系上,即在对第三人关系上,专有部分包含至壁、柱、地板、天花板等实体部分厚度的中心线。因此,这种学说也称“壁心说兼最后粉刷表层说”,即行使权利的界限是“壁心说”,确定权利的界限则是“最后粉刷表层说”。该观点目前是学界的通说。

建设部《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试行)》第6条规定“套内建筑面积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套(单元)内的使用面积,二是套内墙体面积,三是阳台建筑面积”。墙体面积的计算一般采取“壁心说”,即到墙的中轴线。第7条规定“商品房各套(单元)之间的分割墙、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均为共用墙,共用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套内墙体面积”。建设部《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第9条第2项规定:“共有墙体的修缮(包括因结构需要而涉及的相邻部位的修缮),按两侧均分后,再由每侧房屋所有人按份额比例分担”。之所以要对专有部分和公用部分作出区分,主要是因为对于两者,业主所享有的权利是不相同的。对此《物权法》已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具体而言,业主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专有部分自由处分,如自己为居住、经营目的而占有使用,将其出租他人或者设定抵押,或者将其卖与他人,但同时还要遵守业主公约的共同约定等。界定清楚专有部分,一是有利于稳定财产关系,减少纠纷;二是发挥物的效用,提高社会效益。

三、专有权的权能及其限制

专有人作为所有权人,当然可行使所有权的一切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他人不得干涉。当然,由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一种复合性质的所有权,多人聚集一起集中居住,每个人行使自己的所有权权能时,必然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如基于相邻关系,所有权人不得在深夜时在家大声喧哗、不得妨碍邻人采光、通风之权利等。《物权法》第71条规定:“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一般说来,专有部分所有权人在行使专有所有权时,还必须负有以下义务。

(一)不得违反全体区分所有权人的共同利益

各区分所有权人对整栋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安全与维护,具有共同利益关系。日本《有关建筑物区分所有等之法律》第6条第1项规定:“区分所有权人不得为有害于建筑物保存的行为或其他有关违反区分所有权人共同利益的建筑物管理、使用的行为”。一般而言,以下行为系属违反共同利益的行为:

1. 对建筑物的不当毁损行为

区分所有权人就自己的专有部分加以改建或增建,而需拆除其内部梁柱或墙壁的全部或一部分时,该梁柱或墙壁即使属于其专有部分的范围,若因而有危及整栋建筑物的安全或影响整栋建筑物的外观时,其他区分所有权人得以违反共同利益为由,加以禁止。

2. 未按专有部分的本来用途与使用目的使用专有部分

区分所有权人虽可自由使用自己的专有部分,但此使用须按专有部分的本来用途与固有使用目的而进行,否则即构成不当使用行为。比如,专有部分本身是用于居住、营业或其他特定用途和特定目的的,区分所有权人必须依这些本来的用途与使用目的对其予以使用,而不得将它供作居住或所定用途以外的其他使用。因此,专有所有权的行使须受以下限制:其一,为保护建筑物的使用目的;其二,为保护建筑物的基础、结构、牢固及安全;其三,为保护建筑物美学上的外观;其四,为保护其他住宅所有权人的安全、宁静及住宅环境的秩序;其五,为维护善良风俗、各地方的习惯与住宅居民的作息和名誉。

(二)维持区分所有建筑物存在的义务

区分所有权人虽对建筑物的专有部分享有单独所有权,但此单独所有权系存在于一栋独立的建筑物中。为此,各国立法都规定区分所有权人有维护整体建筑物存在的义务。美国《公寓大厦所有权创设示范法》第8条规定,公寓所有权人不得为有害及整体财产安全和存在的行为,或未经全体公寓所有权人同意而为有减少财产价值或不动产权利的行为。德国《住宅所有权法》第14条规定,区分所有权人对区分所有权所属建筑物有维持义务。

建设部《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第5条规定,住宅室内装饰装修活动,禁止下列行为:未经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将没有防水要求的房间或者阳台改为卫生间、厨房间;扩大承重墙上原有的门窗尺寸,拆除连接阳台的砖、混凝土墙体;损坏房屋原有节能设施,降低节能效果;其他影响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的行为。本办法所称建筑主体,是指建筑实体的结构构造,包括屋盖、楼盖、梁、柱、支撑、墙体、连接接点和基础等。本办法所称承重结构,是指直接将本身自重与各种外加作用力系统地传递给基础地基的主要结构构件和其连接接点,包括承重墙体、立杆、柱、框架柱、支墩、楼板、梁、屋架、悬索等。

四、专有权中的难点、争议及对策

(一)共有物的分割与一物一权原则

在房产登记实务中,时有夫妻离婚时,要求对共有成套的住宅进行分割,比如,一套住宅,一方要其中的几间,另一方要剩下的几间,并要求房产登记部门进行分割。对成套住宅的分割,是违背《物权法》一物一权基本原则的,一物一权,指一物之上,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一个所有权的客体,以一物为限,是故,物之一部分,不能成立一所有权。这里的“一物”指一个具有独立利用价值的物,比如,成套的住宅,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独立的利用价值。而其中的几间,难以发挥住宅的独立价值,难以成为专有权的客体;这里的“一权”仅指所有权,而不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事实上,一物之上可以并存所有权和担保物权,也可以并存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由于共有物分割后,形成的是各共有人的单独所有权,因此,在分割共有物时,我们必须考虑经分割后的物是否还能发挥其作为物的独立利用价值。这也是我们在分割共有物时要采取变价分割和作价补偿的原因之一。建设部《房屋登记办法》第10条规定,“房屋应当按照基本单元进行登记。国有土地范围内成套住房,以套为基本单元进行登记”。第22条规定“申请登记房屋不能特定或者不具有独立利用价值的,房屋登记机构应当不予登记”。

(二)如何理解《房屋登记办法》规定的房屋应当按照基本单元进行登记

《房屋登记办法》第10条规定,“房屋应当按照基本单元进行登记。房屋基本单元是指有固定界限、可以独立使用并且有明确、唯一的编号(幢号、室号等)的房屋或者特定空间。国有土地范围内成套住房,以套为基本单元进行登记;非住房以房屋的幢、层、套、间等有固定界限的部分为基本单元进行登记”。

要理解这里的基本单元,须结合建设部新版产权证的填写进行阐述。

首先,针对住宅而言,严格以套为基本单元进行登记。即,不再对一栋房屋进行初始登记,而是对这一栋房屋里的每一套住房都进行初始登记,相应的建立每套房屋的登记簿,如果按此要求进行初始登记时,对每一套房屋都打印权属证书,登记机构的工作量将大大增加,因此建议由申请人根据实际情况,对于要办理分户转移的房屋领取登记单,登记单打印速度较快,而对于需要权属证书的,也可直接核发产权证。

其次,非住房以房屋的幢、层、套、间等有固定界限的部分为基本单元进行登记。楼盘表上的信息虽然有可能已确定到最小的基本单元间,但当事人仍可按1幢、1层、1套来申请登记,因为这些都是基本单元,不允许当事人以几层或几间作为一个基本单元来申请登记,因为几层或是几间不是基本单元,比如一幢房屋有三层,每层10间,共计30间。当事人可以按间申请初始登记,那么发放30张产权证,不允许当事人按第一层的其中几间申请初始登记(或是其他登记),因为这几间加在一起不是一个基本单元。当事人也可按层申请初始登记(或是其他登记),登记簿把楼盘表这一层的最小基本单元的信息合并成一条这一层的信息,发放3张产权证,即每一层一张初始登记证明,不允许当事人以第1层加第2层的方式申请初始登记,因为第1层加第2层不是一个基本单元,比如当事人仅申请第1层进行初始登记,则剩下的第2层和第3层加在一起不能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进行登记,必须分割开。又比如,已经按层进行了登记,分3层发放了3张产权证,若当事人要出卖第1层中的几间,则必须把第1层按间分割开发放产权证,不允许当事人把第1层中的几间连在一起作为基本单元进行登记,第1层按间发放了产权证后,剩下的第2层和第3层仍可以层的形式存在这2层的2张产权证。当然,当事人也可按1幢申请初始登记(或其他登记),登记簿把楼盘表这一栋里面最小基本单元的信息合并成一条这一幢的信息,发放一张产权证。

再次,房屋基本单元是指有固定界限、可以独立使用并且有明确、唯一的编号(幢号、室号等)的房屋或者特定空间。第1间加第2间或者第1层加第2层登记,就不符合基本单元,因为第1间有1个唯一编号,第2间也有唯一的编号,同样,第1层有唯一的编号,第2层也有唯一的编号,两个加起来一起申请登记,就不符合基本单元要求,因为这里已有两个编号了。那么一个登记簿可以登记多个基本单元吗?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写的《房屋登记办法释义》对房屋基本单元的理解,其认为“规定房屋基本单元,保证了登记客体的唯一性,便于房屋登记工作的开展和房屋登记簿的建立,一个房屋基本单元上建立一个登记簿”;《关于印发〈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建住房[2008]84号)第5条规定,“房屋登记簿应按照房屋基本单元建立。房屋基本单元应有唯一的编号”。由此可见,一个登记簿上应建立一个房屋基本单元。而且,新版产权证的房屋坐落就一栏,实际上就隐含了只能登记一个基本单元,登记一个地址,如果登记两个基本单元,房屋坐落这一栏实际上就有两个地址了,这是不符合新版产权证的设计要求的。登记簿一旦确定到基本单元进行登记,每一个登记簿就应有一个确定转化形式,即为权属证书的表现形式,有多少个登记簿,就应有多少个权属证书的转化形式。

最后,新版产权证使用后,一张产权证上的房屋标的就是一个基本单元,不允许一张产权证有几个基本单元同时存在的情形。

(三)地下车库与路面停车位能否确权颁证

首先,地下车库还是叫地下车位,争议就很大。从规划定性的角度来说,规划只会对地下一个整体空间进行定性为车库,它是一个整体验收,而且验收定性都为车库,但是我们的登记机关最后颁发出来的权属证书上的定性一般都变成车位。登记机关是否改变了规划的定性呢?

其次,有人认为,地下车库是指四面有围墙,具有维护结构,如此才符合构造上的独立性,因此,全国各地有的登记机关对地下划线而定的车位不颁发权属证书,比如沈阳、青岛等。如此,无异于剥夺了花钱买了地下车位的当事人可以通过权属证书来彰显自己所有权的权利。当然,全国大多数登记机关是颁发了权属证书的,一旦对划线而定的地下车位颁发了权属证书,有的业主就在停车位周围砌墙,认为只有这样才是他的专有部分。

最后,不是占用共有部分的土地使用权的停车位,有人认为也可纳入登记确权颁证,因为他们认为其满足构造上和利用上的独立性。

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对构造上独立性和利用上独立性的判断标准已在变化,地下停车位有明确的权属界限,能独立发挥其经济效用,是可以成为专有权的客体的。小区路面停车位,虽说也满足构造上和利用上的独立性,但小区路面停车位所占的土地使用权可能已归全体业主共有,更重要的是路面停车位不具有建筑物的形态,不应纳入登记范畴。

(四)地下车库、结建人防的权属界定及其销售

当下,关于地下车库、结建人防的权属归属及其销售,开发商与业主经常扯皮,全国已有多起纠纷诉至法院,法院的判决结果也不尽相同。

首先,地下车库的权属应归开发商所有,理由如下:

第一,建设部《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试行)》第9条规定,凡已作为独立使用空间销售或出租的地下室、车棚等,不应计入公用建筑面积部分,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也不计入公用建筑面积。既然地下车库的建筑面积未作为公摊面积,则该地下车库的权属应归开发商。

第二,有观点认为,地下车库所占用的土地使用权实际上已被取得地面房屋的业主所分摊,既然地下车库所分摊的土地使用权已归业主所有,地下车库自然属业主所有。但是,地下车库虽然计算了建筑面积,但它们都不是计算小区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因而并未分摊小区的土地使用权。实际上,地下车库是开发商基于地下空间权所修建,地下空间利用权虽包含在土地使用权之中,但其并非随专有部分的购买而当然取得,地上房屋与土地使用权不能分离的原则,并不适用地下车库与土地使用权的关系。况且《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本条实质上规定了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即地表上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与空间(地上或者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可分别归属于不同主体所有。

第三,也有观点认为,地下车库的建造成本已摊入房价,因此地下车库应归业主所有,很多审案法官会持此种观点。事实上要证明地下车库的建造成本是否已分摊入房价是非常困难的,另外成本和所有权的取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开发商肯定会把修建房屋过程中投入的大部分物资摊入房价,但不能想当然推导出这些物资即归购房者所有。所有权的取得要考究的是当事人取得该标的物的真实意思表示,而该意思表示即是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合同,而住房销售合同中并未涉及地下车库权属的约定。因此,地下车库应归开发商所有。

第四,“谁投资,谁所有”是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事实上,《物权法》第74条的规定已暗含了地下车库归开发商所有,如果地下车库不归开发商所有,开发商还有什么资格能够与购房者约定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呢?当然,《物权法》第74条在操作层面上极为困难,难点在于如何适用“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

其次,人防工程有两种,一种是单建人防工程,一种是结建人防工程。对于单建人防工程,投资主体一般为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有权主体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对于结建人防工程,应当属于开发商所有。结建人防工程指结合地面建筑物利用地下空间所修建,其所有权就属开发商所有,理由同上。事实上,登记机构作为行政机关,其无权介入民事活动判定标的物的权利归属,登记机构所能做的是履行登记职责,审核申请人所提交的资料是否真实,是否存在逻辑冲突等,地下车库、结建人防的前期规划报建等手续都是由开发商一手操办,因此,登记机构将其登记为开发商是合乎逻辑的结果,也符合房地一致的大原则。

最后,在确定结建人防工程归开发商所有的前提下,开发商当然可对其进行销售,买受方在取得人防工程权属并不能改变人防工程的规划用途。近代以来,私人所有权具有社会化趋势,私人所有权负有社会义务,比如,战争时,即便属于个人的财产,国家也可以随时征用,个人必须服从。《人民防空法》第26条规定,国家鼓励平时利用人民防空工程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平时利用人民防空工程,不得影响其防空效能。即便买受人取得了人防工程的所有权,在战时或者遇到紧急状况时,也应由人防主管部门统一调拨、安排使用。

(五)地下车库权属的转移

《物权法》第74条规定:“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占有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物权法》该条规定中的小区车位要“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操作起来,真是难之又难,立法中的一句轻描淡写,实务中的许多问题随之而来。

第一,何为业主?现有法律及法规的表述上存有冲突的地方,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业主指房屋所有权人。何又为房屋呢?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房屋是指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构筑物。因此,照此理解,业主应是拥有地面之上建筑物及构筑物的所有权人,即业主应为对建筑物区划内拥有住宅或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仅拥有地下车库所有权的人不得称为业主。照此理解,在没有取得住宅或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所有权以前,车库根本就不能销售。即仅有购买方取得住宅或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所有权,成为业主以后,车库才存在销售问题。但在现实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

《区分所有司法解释》第1条规定,依法登记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应当认定为业主。该条第2款规定,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也可以认定为业主,第2款的规定可能会被一些学者例称采纳了物权行为独立性理论。而专有部分的判断就是《区分所有司法解释》第2条规定中的3个标准,即构造上独立性、利用上独立性及可登记成为特定所有权的客体。

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后法优于前法的规则,对业主的判断应适用《区分所有司法解释》中的规定,但是该司法解释的规定并不能排除仅仅购买地下车库而成为业主的情形,因为地下车库也是符合专有部分判断标准的,即仅仅购买车库却成为了业主。如此,车库将变相流失于本小区以外,让真正在此居住的“业主”却购买不到车库,我们认为,业主应是在此生活起居的人,即应是拥有房屋的人,显然,仅仅拥有车库是不能满足起居生活之需的。

另外,对于购买专有部分但尚未办理登记的人,登记机关如何来判定其为业主呢,是否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登记机关是无从知道的。登记机关一般从是否进行了备案来判定,但司法解释没有强行要求备案来判定是否是业主,因此,这就需要从其他方面来判断其是否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比如要求当事人提供物管证明、交接房屋手续等。

第二,该条规定并没有禁止小区车位不能让小区以外的人购买。仅仅使用了“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在社区早期阶段,入住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如果满足了当时业主的停车需要,是不是就是说剩下的就可以卖给小区以外的人了,“首先满足”有无时间限制,本小区内的业主可否自己以有实际需求为由购置大量的车库?

最高人民法院《区分所有司法解释》第5条规定,“建设单位按照配置比例将车位、车库,以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处分给业主的,应当认定其行为符合《物权法》第74条第1款有关‘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规定。前款所称配置比例是指规划确定的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与房屋套数的比例”。该条的规定,厘清了针对业主而言意欲购买大量车位的情形,比如,一个小区内车位与房屋的套数比例为1:1,那么,拥有2套房屋的购房者即可购买2个车位,而拥有1套房屋的购房者则不得购买2个车位,否则,可能影响到其他业主的利益。

司法解释将配置比例界定为规划确定的车位、车库与房屋套数的比例,但在实务过程中,规划对车位、车库的配置是按照房屋的建筑面积来配置的,比如100平方米配置1个车位,但100平方米并不一定就是1套房屋,两者的界定标准并不一致,在实务中容易引起歧义。另外,对于大量存在的非住宅,如果按司法解释的规定来界定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将是有问题的,因为针对非住宅而言,有可能很大面积的一间屋是一套,而很小面积的一间屋也是一套,同是两套房屋,但面积差异却很大,对分别拥有这两套房屋的两个业主可购买车位的数量显然不能等同对待,对此,我们建议按照拥有非住宅房屋的面积占整个非住宅房屋面积的比例来配置相应的车位。

从全国的现状来看,车库的配备比例先天不足,一般是0.7:1左右,即便是把所有的车库全部卖给小区内的业主,且一户业主只能取得一个车库,那么仍有一些业主不能取得车库,可见,车库的配备比例先天就不能满足业主的需求。自从《物权法》实施以来,全国大多数登记机关一般就不再办理车库对小区以外的业主销售的登记业务,现实情况是,很多车库小区业主并不购买,也不租赁,大量的车库被闲置,开发商的资金被积压。虽然,小区内的空闲车位对外出租并不受到限制,但各地的租金金额并不高,开发商资金回笼速度减慢,如过分限制开发企业对车位的收益权,势必削弱其修建车位的积极性,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协调发展。

其实,根据《物权法》第74条规定的反面解释,小区车位、车库在“首先满足”了业主的需要前提下,即可对外销售。但问题是“首先满足”有无时间限制,当然,我们可以进行制度设计,比如在对外销售时,让小区内的业主承诺现有车位、车库已满足了其需求,以后不再购买。但这样的制度设计几乎无操作性可言,因为业主即便现在不购买,也不会承诺车位、车库满足了其需求,以后不再购买。因此,可以说《物权法》第74条是无效率的制度安排。

(六)酒店拆零销售

初始登记房屋本身即为酒店,开发企业将每间客房作为独立客体对外销售,采取售后包租或者变相售后包租,返本销售或者变相返本销售以及在预销售合同中或经营合同中承诺统一经营和定期回报等形式向买受人承诺固定升值或者投资回报。根据上文对专有权的判断标准,应该说酒店分割后的每间是满足有“固定界限”要求的,但分割后的每间难以符合“可以独立使用”这个要求。每一间客房不可能独立使用时仍符合酒店的要求,酒店必须是每间客房加上其他配套设施综合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酒店的功能,单单的一间客房是难以满足酒店的功能的。因此,针对酒店不予以办理分户登记。

酒店拆零销售,实际上都与“售后包租”有关,但与法律上明令限制的售后包租又有所不同,按《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售后包租,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承租或者代为出租买受人所购该企业商品房的方式销售商品房的行为。按该办法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有此现象的,可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还可处以罚款。实际中的售后包租,都是由不同于出卖方的另一个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来与买受方签订租赁协议,这个公司与先前的出卖方分别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因此,就规避了法律上明令限制的售后包租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售后包租。但是,这两个独立的法人是相互关联的,往往是一个公司再设立的另一个公司,无论在人事、财务、利益分配等方面都互有关联,为《公司法》上所说的关联企业,公司与购房人的租赁关系实际上是由幕后的实际控制公司(出卖方)所控制,是一种变相售后包租,但关联企业的认定需要工商、税务、会计等方面的配合,仅仅房管部门是很难认定的。

(七)大厅式的虚拟分割

根据专有权的判定标准,对于当事人任意的虚拟分割,不能进行确权登记,虽然其符合构造上的独立性,但利用上的独立性其实是一个抽象的判定标准,没有经过相关行政部门认可的分割,难以实现利用上的独立性,比如是否符合消防等要求。况且建设部也规定,不得给一个平方米的单位颁发产权证。另外,仅仅是经相关行政部门认可的图纸上能区分开专有部分,而在实地上找不到对应区域的,也不应确权登记,因为其不具备构造上的独立性。目前,登记实务中对构造上独立性的判断主要是对“固定界限”如何理解,有人认为须有固定的界址点,具有永久性,而划线不行,因为划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灭迹。事实上,所谓的“永久”界址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灭迹。因此,对于登记机关而言,在登记的时点上实地具有专有客体的区分标志即可,划线也行。

(八)配套公建产权的归属

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是指根据公共利益需要为保障城市功能和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所建设的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行政管理、商业服务等公共建筑设施。在我国,配套公建产权归属不明,业主经常与开发商之间为此扯皮,配套公建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一般都由开发商建设,政府进行相应的费用减免。我们认为,配套公建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并确定不同的产权人。

第一,对于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配套公建,如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教育用房、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医疗用房等,应由政府担任投资主体。可以采取政府投资,委托开发商建设后,产权上交国家。

第二,对于具有共有资源属性的配套公建,如小区绿地、道路、物管用房、配电室、地下自行车棚等,这些设施大多与住宅的使用配套有关,开发商对此配套公建设施修建后,其建设费用一般摊入房价,业主购买专有部分后,自然成为这部分配套公建的产权人。

第三,对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配套公建,如供气站、公交站、邮局等,应由相应的专营部门担任投资主体,由开发商负责建设这些设施,然后产权移交相关专营部门。

第四,对于具有私人性质的配套公建,如银行、百货店等营利性商业设施,应由开发商投资,建设完成后产权归开发商,开发商可将这些设施出卖。

以成都而言,对于此类由政府投资建设、建设单位代建或在土地招拍挂文件中明确要求建成后无偿移交的公共设施配套项目,建成后应无偿移交。按照《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管理的意见》(试行)的规定,移交程序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建设单位在获得《公共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合同履行确认证明》后,应在3个月内完成项目移交手续,五城区政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及市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接收项目。移交后建设单位与相关区政府(管委会)及市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成都市公共设施配套项目移交协议》,并送市建委(市公建办)备案。开发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在保修期限内承担项目移交后的保修责任。2.建设单位向国土部门提供公共设施配套项目的建设用地出让合同(划拨土地批准书)、规划验收合格证、红线拨地交接单、竣工验收合格证、房产面积测量报告、建设合同确认证明、移交协议等资料。国土部门依法办理建设用地权属分离,将相关接收单位作为建设用地业主进行建设用地登记发证。接收单位持相关资料办理公共设施配套项目房屋权属登记。3.建设单位不得出租、出售应当移交给相关接收单位的公共设施配套项目。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项目按照其规划设计用途进行使用,不得挪作他用。房屋权属登记部门应当在公共设施配套项目的房屋所有权证上注明其规划设计用途。

摘要: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涉及诸多法理与实务中的难点问题,理论问题如专有权的判定、专有部分的范围、专有权的权能及其限制等,实务问题涉及建筑物基本单元界定、地下车库权属界定及转移、酒店拆零销售等。

关键词: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专有权,难点研究

参考文献

[1].尹章华等.公寓大厦管理条例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私人档案所有权内容分析 篇8

1.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对其所拥有档案的占有权。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享有对其档案的绝对占有权利, 档案所有权人也可将档案占有权委托国家或私人机构代为保管, 但私人所有权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2.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对其所拥有档案的使用权。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有权对自己所拥有的档案财产使用和不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做出决定。根据《档案法》规定, 如果私人档案所有权人将其所拥有的档案捐赠或寄存在国家档案馆, 档案所有人有优先利用权。3.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对其所拥有档案的收益权。私人档案所有人的收益权完全由档案所有权主体自行决定, 对利用私人档案行为是否要收取费用, 国家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规定, 档案所有人可以采取收费也可以采取免费的办法。4.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对其所拥有档案的处分权。《档案法》规定属于私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 档案所有者可以向国家档案馆出卖, 向各级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转让或赠送的, 须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存款所有权归属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存款,所有权,物权

储户到存款机构存款, 存款合同成立后, 存款的所有权归属谁?不论大陆法系国家, 还是英美法系国家, 对这一问题早有定论。但是在我国, 不同法律对此问题的规定存有矛盾, 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不同法院在裁判这类案件时法律适用不统一。因此, 对存款合同中存款所有权归属问题的研究显得仍有必要。

1 我国法律关于存款所有权归属的规定

《民法通则》第75条第1款规定:“公民的财产, 包括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活资料和其它合法财产。”《物权法》第65条第1款规定:“私人合法的储蓄、投资及其他收益受法律保护。” 《民法通则》第75条属于第五章第一节“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规定的内容, 《物权法》第65条属于第二编“所有权”规定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 两部法律的规定都说明储蓄存款归存款人所有。

中国人民银行1993年发布的《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第1条更是明确规定:“储蓄存款是指个人所有的存入中国境内储蓄机构的人民币或外币存款”, 第3条强调国家宪法保护个人合法储蓄存款的所有权不受侵犯。

《商业银行法》第71条第2款规定:“商业银行破产清算时, 在支付清算费用、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后, 应当优先支付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显然, 商业银行法并没有承认存款人对储蓄存款拥有所有权, 而是将其作为债权而给予优先保护的地位。

从法学理论看, 单位存款和储蓄存款是同质的关系, 应该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不论是对储蓄存款, 还是单位存款而言, 我国法律上对存款所有权归属的规定都是存在自相矛盾之处的。

2 我国理论界关于存款所有权归属的代表性观点

在存款合同中, 由于只存在双方当事人:存款人和存款机构, 因此, 存款合同成立后, 存款所有权要么属于存款人, 要么属于存款机构。

主张存款归存款人所有的学者认为:存款就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信用行为, 通过契约的方式, 个人把货币存入银行后, 货币的使用权暂时让渡给银行, 存款人仍然享有所有权, 并拥有收取利息的收益权和按期收回本金的处分权。单位在银行的存款其所有权属于存款单位, 存款单位享有法律上自主支配使用的权利。这种观点是对法律规定的理论阐释, 在我国注释法学盛行的年代, 持这种观点的人数众多, 影响面也较广。

主张存款归存款机构所有的学者大多从实务的角度考虑, 认为:款项一经付入银行, 就不再是当事人的钱, 而是属于银行所有。客户也知道, 存入银行的款项就是为了给银行控制而存入的, 由银行控制保管的钱实际上就是银行的钱。这种观点主要受到英美法系的影响, 但由于不符合我国大多数人的心理感觉, 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3 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国家 (地区) 对存款所有权归属的认识

我国立法对存款所有权归属的矛盾规定以及理论上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 不仅反映出法学理论对这一问题研究不足, 而且也造成了实践上的混乱。而国外对此问题的认识却惊人的一致, 因此, 有必要研讨一下其他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美国银行法认为:银行不是存款人的金钱的被寄托人, 银行没有义务将存款人的金钱与另一存款人的金钱分开保管。法律把银行与存款人的关系作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银行是债务人, 客户是债权人。在《美国统一商法典》第3-104条第2款中规定流通票据包括:a.汇票b.支票c. 存折d.本票。存折指银行开出的证明收到金钱且有偿还义务的凭证。可以看出, 在美国是把存折作为票据对待的, 根据票据所具有的文义性、无因性等特征, 可以看出存款转让的是所有权。

在英国, 早在1848年Foley V. Hill案中就确立了存款归银行所有的原则。在该案中, 上议院判决道:“存款人只要将款项存入银行, 该款项便不再属于存款人;该款项便为银行所有。”1980年代末, 斯托顿 (Staughton) 法官在利比亚阿拉伯涉外银行诉银行家信托公司 (Libyan Arab Foreign Bank V. Bankers Trust Co.) 案中, 确认了存款所有权归银行这一原则在现代银行业条件下同样适用。

法国学理对存款合同属于寄托或是消费借贷意见不一。但是, 根据《法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 不论以货币为标的的寄托还是消费借贷, 均可以得出存款属存款机构所有的结论。

《意大利民法典》第1834条第1款规定:“银行对存入己处的货币享有所有权, 并在约定期间届满时或者存款人提出请求时存款人要遵循双方约定或惯例确定的提前通知的要求, 负有返还同种货币的义务。”

历史上, 香港主要适用英国的判例及习惯法和衡平法, 只是根据香港的情况稍作修改。在总结银行业案件审判实践的基础上, 香港也认为, 客户的数额自进入银行帐户时起就成为银行的财产, 银行可以使用。

《澳门商法典》第841条规定:“一人将一定款项寄存于银行, 则银行取得该款项之所有权, 并有义务按当事人双方之约定或依习惯以相同货币返还。”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学者认为存款属特殊的消费寄托, 即金钱寄托, 根据台湾地区民法典的规定, 消费寄托是要转移寄托物的所有权于受寄托人的, 因此, 存款合同中存款所有权属于存款机构。

由此可以看出, 尽管两大法系对存款合同的性质等方面, 在认识上存有差异, 但在存款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上是一致的, 都认为存款所有权属于存款机构。

4 存款所有权应归属于存款机构

从以上比较的角度可以看出, 我国同其它国家在存款所有权归属问题上存有较大差异, 到底哪一个更具合理性呢?下面从法学理论及金融实践的角度分析之:

4.1 存款的特性决定了存款人不具有所有权

存款的概念一般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款人将货币交付存款机构, 存款机构按约定或依存款人请求返还货币及利息的活动, 这是对存款的动态定义;二是指存款人存入存款机构的那部分货币资金, 这是对存款的静态定义。存款合同中的存款是从存款的静态意义上讲的, 指的是存入存款机构的货币。按照民法的一般理论, 货币属于种类物、消费物。种类物, 是指得以依同品种同数量相互代替之物。货币只不过为价值的表彰, 充当财货交换的媒介及债务支付手段, 是一种高度替代性的种类物。所谓消费物, 是指以通常用途, 只能将物耗费转让才能使用的物。货币虽然在物质上不能实际消费, 但一旦使用就必须转让, 实际发生消费的结果, 所以也称为消费物。货币是种类物和消费物的特点使得货币所有权具有一个特性, 货币的所有者与占有者必须一致, 法学理论上称为“所有与占有一致”原则, 即货币的占有者即货币的所有者, 货币的所有者必为货币的占有者。我们知道:存款合同为实践性合同, 存款人必须交付一定的货币给存款机构, 存款合同才成立。而存款人将款项交付存款机构后, 必将丧失对该货币的占有, 按照货币的所有与占有一致原则, 存款人也必然丧失对该笔存款的所有权。

4.2 所有权的性质也不支持存款属存款人所有的观点

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所有权是物权的一种, 为完全物权。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具有优先效力、排他效力、物上请求权和追及效力。

物权的优先效力一般体现为两方面, 一是在同一标的物上并存物权与债权时, 物权优先于债权;二是在同一标的物上有两个以上相同内容或性质的物权存在时, 成立在先的物权优先于成立在后的物权, 即“成立在先, 权利在先”原则。根据一物一权原则, 一物之上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所有权, 因此, 所有权的优先效力主要体现在优先于债权方面。如果存款人在不转移存款所有权的前提下将款项存入存款机构, 之后, 存款机构运用这笔款项与借款人签定了借款合同。在款项交付前, 借款人就取得了对这笔款项的债权, 此时出现了同一笔款项之上存款人的所有权与借款人的债权并存的局面, 如果存款人要求支付款项, 根据物权优先于债权的原则, 借款人就无法借到款项。在款项交付后, 金融机构就取得了对借款人所借款项的债权, 此时存款人的所有权与金融机构的债权并存, 如果存款人要求支付款项, 根据物权优先于债权的原则, 借款人只能优先将款项交给款项的所有人即存款人, 但这并不会消灭借款合同中借款人向金融机构还款责任, 显然对借款人是极不公平的。

物权的排他效力, 是指同一标的物上不容许二种以上同一内容或性质的物权同时存在。在存款人拥有所有权的情况下, 根据物权的排他效力, 存款机构就不能再拥有存款所有权。如果金融机构运用自己没有所有权的资金去发放贷款, 显然构成无权处分, 存款人随时可依所有人的身份申请撤销借款合同。在存款人申请撤销之前, 借款合同就一直处于效力未定状态。所有这些都是非常不利于交易秩序的稳定的。

物权请求权是指当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有被妨害之虞时, 物权人为了排除或预防妨害, 请求对方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如果存款人仍然享有对存款的所有权, 当存款人认为存款机构处分存款的行为有害自己的权利时, 存款人就可要求存款机构停止侵害行为。但是, 这是很难做到的, 一方面是因为存款机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存款人的款项分开保管, 存款人也就无法辨别存款机构对存款的处分行为是否涉及到自己的款项;另一方面存款人也根本无从知道存款机构对存款的处分行为。此时存款人也只能通过撤销存款合同而不是通过行使所有权的方式维护自身利益。

物权的追及效力指物权成立后, 物权的标的无论辗转入何人之手, 物权人均得追及物之所在, 直接支配物的效力。如果存款机构未经存款人同意而将存款贷给借款人, 存款人可基于追及力, 于借款人处直接行使支配权, 此时, 借款人就无法实现借款的目的。

可以看出, 如果我们承认存款所有权属于存款人, 矛盾将无处不在。它将使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无法进行, 使交易关系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从而不利用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 存款人将款项存入银行后, 他已失去了对该笔款项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他是通过让渡这些物权性质的权利, 取得对存款机构的债权。存款人拥有的是债权, 而不是对存款的所有权。

4.3 存款人拥有存款的所有权将使存款机构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前面已经讨论过, 存款已经不再具有保管合同的性质, 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目的不再是为存款人保管存款, 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目的, 是为了资金运用。贷款是资金运用的主要方式, 由于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 金融机构通过发放贷款, 收取贷款本金和利息, 在交付存款人本金和利息的同时, 赚取相应的利润。由于贷款合同是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同, 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 必须以取得对款项的所有权为前提。金融机构的款项是通过吸收存款而来, 存款是其最主要的负债业务, 如果存款人不转移存款所有权与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也就无法实现发放贷款的目的, 最终导致其无法生存和发展。

4.4 存款归存款人所有并不利于对存款人的保护

理论上认为:存款人拥有存款所有权, 在金融机构破产时会受到较为特殊的保护。因为按照破产法的一般理论, 在破产时, 所有人可基于取回权, 直接取回自己的财产, 而不用参加破产财产的分配。取回权是破产法中特有的概念, 是指在破产程序中财产所有人可对属于自己的财产直接取回, 不列入破产财产范围。规定取回权的目的, 在于保护取回权人对特定财产的所有权。如果存款人拥有存款所有权, 在金融机构破产时, 存款人作为存款的所有人, 就不需要参加破产清算程序, 只须通过行使取回权这种优先权即可, 存款人的权利会受到较好的保护。其实, 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断, 存款人并不可能通过取回权的行使维护自己的利益。原因是:一、破产取回权的基础来源于民法上的物的返还请求权, 而物的返还请求权是基于特定的物的权利, 如果标的物已经损毁、灭失、混同或已经合法转让他人, 权利人就不能再主张取回权。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种类物, 从存入存款机构时起, 存款人的货币就与其它货币相混同, 存款人根本无法辨别出哪是属于自己的货币, 因此也就无法行使取回权。二、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 为了保持金融稳定, 维护经济秩序, 各国都对金融机构破产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和程序。例如,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71条第1款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到期债务, 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同意, 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并且一般在真正破产之前, 有关部门还要进行接管。《商业银行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商业银行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严重影响存款人利益时,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该机构进行接管。”这里的“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实际上是其财务状况陷入不能清偿的困境, 没有现金来支付存款人的款项。可见, 国家对金融机构破产是持极为慎重的态度的。因此最终破产的必定是那些因为严重亏损,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实在无法经营的金融机构。而这时的破产金融机构已经没有多少财产, 存款人的取回权也就无法行使。

从我国已有的金融机构破产清算案例看, 政府对关闭清算的金融机构的个人储蓄存款承诺全额、优先偿付, 而不是按普通债权清偿方式按顺序按比例清偿。当然国家也是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 但这种做法无疑给存款人传达了一个错误信号:存款人对存款享有所有权, 存入金融机构的钱是绝对安全的, 金融机构破产时存款人总会取出存款。其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金融机构也越来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政府也不会再以国家财力来维护部分人的利益。

基于存款所有权仍属于存款人的观念和逻辑, “保护所有储户, 未必能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 已为美国、日本等国金融发展的教训所证明, 以存款所有权逻辑保护存款的后果, 是储户可以放心地在任何银行存款, 不必关心银行资产内容的好坏和不良资产的多少。银行也不必担心存款被取走, 为追求高额利润, 不惜冒险进行风险大的投资。因此, 存款所有权属于存款人的观念, 无助于存款人风险意识的提高, 甚至有可能诱发更大的金融风险, 最终不利于对存款人利益的保护。现代各国通常不是通过强化存款人对存款的所有观念, 而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吴志攀.金融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沈达明.美国银行业务法[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5.

[3]潘琪译.美国统一商法典[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0.

[4]严嘉, 于静.香港金融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5]费安玲, 丁玫译.意大利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6]吴志攀.香港商业银行与法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4.

[7]黄立.民法债编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8]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9]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所有权结构国外研究综述 篇10

一、分散所有权与集中所有权结构研究

(一) 分散所有权结构研究

Berle和Means在1933年发表的《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性质》被认为是最早研究分散所有权结构的文献, 作者提出了美国盛行分散的所有权结构。Berle和Means有关分散所有权结构思想影响了理论界学术研究多年。Jensen和Meckling (1976) 和Hart (1980) 的理论也都是建立在分散所有权结构理论基础上。此后在所有权分散的理论文献里, 研究的主要议题是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经理, 以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带来的代理问题。但实际上只有在对小股东法律保护较为完善的国家里, Berle和Means所阐述的分散所有权结构才较为普遍, 这些国家通常是实施普通法系的国家 (La Port等1997, 1998) 。

(二) 集中所有权结构研究

Berle和Means关于分散所有权结构的研究范式在1988年被Holderness和Sheehan的一项研究所打破。Holderness和Sheehan (1988) 对美国100多家公司的研究发现, 这些公司均存在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研究表明, 即使在美国等发达国家, 除了存在大量的所有权分散的公司外也存在着众多所有权相对集中的公司。从此, 有关集中所有权的研究逐渐增多。La Porta等 (1998) 认为, 在新兴经济中所有权是高度集中的。Lins (2003) 研究认为, 在22个新兴市场上58%的公司至少有一个控股股东。Faccio和Lang (2002) 发现, 在13个西欧国家中, 除英国和爱尔兰外其他国家的股权均高度集中, 在5232家上市公司中有44.29%的公司由家族控制, 新兴资本市场的控股股东往往比英美等国家的控股股东享有更多、更强的控制权。在意大利和瑞典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处于控股股东的严密控制之下 (Zingales, 1994) 。在所有权集中的公司里控股股东能够强化对经理的监督, 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分散股东的“搭便车”行为。所以, 控股股东的存在是解决经理与股东之间代理冲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所有权集中也产生了另一种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即控股股东可能利用所拥有的控制权牟取私人收益。所有权的集中为控股股东凭借自身力量剥削和掠夺中小股东的利益成为可能。因此, 针对所有权集中的公司经营行为, 有些学者专门研究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Shleifer和Vishny (1997) 指出, 在所有权集中的股权结构下, 公司的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存在代理问题, 控股股东一旦控制了企业的决策权经常会以牺牲其他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谋取私利。因而他们认为, 现代公司的主要代理冲突存在于控制公司内部大股东与外部分散小股东之间。Johnson等 (2000) 使用“掏空 (Tunneling) ”一词来描述控股股东转移公司资源对其他股东利益进行侵占的行为。控股股东转移资源进而取得控制权私利, 这些收益不但不会与小股东分享, 而且还直接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二、所有权性质与终极产权研究

(一) 所有权性质研究

所有权性质体现了所有权的身份, 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经营策略。即使在同一时期处于相同的经济和制度环境下, 政府控制的公司和民营控制的公司采取的经营策略有可能大不相同。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优劣一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话题。Alchian (1965) 首先提出私有产权的公司治理优于公有产权, 后来又有许多学者研究认为私有企业的绩效优于国有企业 (Megginson和Netter, 2001;Djankov和Murrel, 2002) 。然而, 国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没有发现所有权性质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Caves和Christensenn, 1980;Kole和Mulherin, 1997;Holz, 2002) 。国外有关所有权性质研究之所以未达成一致的结论,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被选择的样本公司所处地区的经济形态比较单一, 很少存在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大量共存的经济制度。此外, 在选取以韩国、日本以及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时, 这些国家样本公司的所有权结构链条过长也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二) 终极产权研究

La Porta等在1999年首先提出了终极产权 (Ultimate ownership) 的概念, 由此所有权结构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所有权的分散与集中方面, 终极产权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成为最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终极产权观点的兴起是集中所有权结构研究的突破性发展。终极产权包括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两个方面。终极控制人是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沿着控制链向上逐级追溯的最终控股股东。控制权是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投票权, 现金流权是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实际上将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两者结合起来研究, 可以更加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公司所有权结构的特征。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偏离程度可以反映终极控制人追逐私利的意愿和驱动力。Grossman和Hart在1988年就曾提出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区别, 并认为当控制权的私人利益较高时“一股一票 (Oneshare-onevote) ”的偏离较大。然而, 在所有权结构的研究文献中真正开始系统研究终极控产权的问题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La Porta等在1999年发表了有关终极产权研究的论文《全球的公司所有权》。La Porta等 (1999) 通过所有权关系链条层层往上追溯公司的终极控制人研究后表明, 在27个高收入的国家中大约有64%的大企业存在控股股东, 这些企业的大股东拥有超过现金流权的控制权, 而且大部分是通过金字塔结构来实现的。Claessens等 (2000) 将La Porta等 (1999) 的分析方法适当改进后考察了东亚2980家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后发现, 在这些国家中投票权总是通过金字塔控制结构和交叉持股方式超过了现金流权。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在家族控制公司和小公司尤为突出, 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被单一股东独家控制。Shleifer和Wolfenzon (2002) 认为, 在股东保护比较弱的国家里金字塔型结构应该更为普遍。Claessens等 (2002) 也认为, 大多数国家控股股东掠夺小股东是非常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 并认为当控股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和交叉持股方式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 或担任公司的高级管理者, 以及当法律对小股东的保护不到位时, 这种侵占行为更加严重。现金流权的作用还会受到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影响。Lemmon和Lins (2003) 及Nenova (2003) 从不同角度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发现在投资者保护机制比较完善的地区现金流权的多少并不重要。

三、所有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研究

(一) 所有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最初关于所有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研究主要是所有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方面得出的结论不统一, 争议较大。Grossman和Hart (1988) 首先认为, 所有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关系, 公司中如果存在持股比例较高的大股东就会产生控制权私利, 这种私利只为大股东享有而不能为其他股东分享。大股东常常将上市公司的资源从小股东手中转移到自己控制的企业中去, 从而可能损害公司价值。Edwards和Weichenrieder (1999) 的研究结论与Grossman和Hart (1988) 的结论相反, 认为所有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呈正相关关系。对于多数大股东来说, 所有权集中的正面效应, 即所有权集中所带来的监督效应及因剩余索取权增加而减少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害明显超出负面效应, 即伴随控制权增加而产生的控制权私利。Faccio和Lasfer (1999) 表明所有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所有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的研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Mork等 (1988) 的研究结论, 认为所有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存在非线性关系, 该研究也是财务学领域首次以非线性关系的形式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Mork等 (1988) 从1980年从《财富》500强公司中抽取了371家作为研究样本, 以托宾Q值作为业绩度量指标研究后发现, 当内部股东持股比例在0%-5%之间时, 托宾Q单调递增;当内部股东持股比例在5%-25%之间时, 托宾Q呈下降趋势;当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超过25%时, 托宾Q再次出现递增的趋势。Mc Connel等 (1990) 以不同样本所作的研究虽然也表明二者是非单调曲线关系, 但曲线形状与前述的研究却不同, 拐点分别为40%和50%。

(二)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上一篇:初中英语写作方法下一篇:听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