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定疫病区输入检疫

2024-10-10

无规定疫病区输入检疫(通用7篇)

无规定疫病区输入检疫 篇1

国家无规定疫病区条件

日期:2002-07-08 00:00 发布单位: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来源:农业部

国家无规定疫病区条件

一、术语

无规定疫病区: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某种或几种疫病,同时在该区域及其边界和外围一定范围内,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动物遗传材料、动物病料、兽药(包括生物制品)的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并获得国家认可的特定地域。无规定疫病区包括非免疫无规定疫病区和免疫无规定疫病区两种。

非免疫无规定疫病区:在规定期限内,某一划定的区域没有发生过某种或某几种动物疫病,且该区域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停止免疫的期限达到规定标准,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及其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

免疫无规定疫病区:在规定期限内,某一划定的区域没有发生过某种或某几种疫病,对该区域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允许采取免疫措施,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及其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

监测区:环绕某疫病非免疫无规定疫病区,依据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疫病种类所划定的按非免疫无疫区标准进行建设的对非免疫无规定疫病区有缓冲作用的足够面积的地域,且该地域必须有先进的疫病监控计划,实行与非免疫无规定疫病区相同的防疫监督措施。

缓冲区:环绕某疫病免疫无规定疫病区而对动物进行系统免疫接种的地域,是依据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划定的按免疫无规定疫病区标准进行建设的对免疫无规定疫病区有缓冲作用的一定地域,且该地域必须有先进的疫病监控计划,实行与免疫无规定疫病区相同的防疫监督措施。

感染区:是指有疫病存在或感染的一定地域,由国家依据当地自然环境、地理因素、动物流行病学因素和畜牧业类型而划定公布的一定范围。

自然屏障:是指自然存在的具有阻断某种疫情传播、人和动物自然流动的地理阻隔,包括大江、大河、湖泊、沼泽、海洋、山脉、沙漠等。

人工屏障:是指为建设无疫区需要,限制动物和动物产品自由流动,防止疫病传播,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隔离设施、封锁设施等。

二、无规定疫病区疫病控制标准

(一)口蹄疫

A.免疫无口蹄疫区

1.该区域首先要达到国家无规定疫病区基本条件。

2.该区域在过去2年内未发生过口蹄疫。

3.有定期的、快速的动物疫情报告记录。

4.该区域和缓冲区实施强制免疫,免疫密度100%,所用疫苗必须符合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

5.该区域和缓冲区须具有运行有效的监测体系,过去2年内实施监测,未检出病原,免疫效果确实。

6.所有报告及免疫、监测记录等有关材料准确、详实、齐全。

若免疫无口蹄疫区内发生口蹄疫时,最后一例病畜扑杀后12个月,经实施有效的疫情监测确认后,方可重新申请免疫无口蹄疫区。

B.非免疫无口蹄疫区

1.该区域首先要达到国家无规定疫病区基本条件。

2.在过去2年内没有发生过口蹄疫,并且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进行过免疫接种;另外,该区域在停止免疫接种后,没有引进免疫接种过的动物。

3.有定期的、快速的动物疫情报告记录。

4.在该区具有有效的监测体系和监测区,过去2年内实施疫病监测,未检出病原。

5.所有报告及监测记录等有关材料准确、详实、齐全。

若非免疫无口蹄疫区内发生口蹄疫时,在采取扑杀措施及血清学监测的情况下,最后一例病例扑杀后3个月;或在采取扑杀措施、血清学监测及紧急免疫的情况下,最后一头免疫动物屠宰后3个月,经实施有效的疫情监测和血清学确认后,方可重新申请非免疫无口蹄疫区。

(二)新城疫

A.免疫无新城疫区

1.该区域首先要达到国家无规定疫病区基本条件。

2.该区域在过去3年内未发生过新城疫。

3.有定期的、快速的动物疫情报告记录。

4.该区域和缓冲区实施强制免疫,免疫密度100%,所用疫苗必须为符合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弱毒疫苗(ICPI小于或等于0.4)或灭活疫苗。

5.该区域和缓冲区须具有运行有效的监测体系,过去3年内实施监测,未检出ICPI大于0.4的病原,免疫效果确实。

6.所有的报告及免疫、监测记录等有关材料准确、详实、齐全。

若免疫无新城疫区内发生新城疫时,最后一只病禽扑杀后6个月,经实施有效的疫情监测确认后,方可重新申请免疫无新城疫区。

B.非免疫无新城疫区

1.该区域首先要达到国家无规定疫病区基本条件。

2.在过去3年内没有暴发过新城疫,并且在过去6个月内,没有进行过免疫接种;另外,该地区在停止免疫接种后,没有引进免疫接种过的禽类。

3.有定期的、快速的动物疫情报告记录。

4.在该区具有有效的监测体系和监测区,过去3年内实施疫病监测,未检出ICPI大于0.4的病原或HI滴度不大于23(1:8)。

5.所有报告及监测记录等有关材料准确、详实、齐全。

若非免疫无新城疫区内发生新城疫时,在采取扑杀措施及血清学监测情况下,最后一只病禽扑杀后6个月;或采取扑杀措施、血清学监测及紧急免疫情况下,最后一只免疫禽屠宰后6个月,经实施有效的疫情监测和血清学检测确认后,方可重新申请非免疫无新城疫区。

(三)猪瘟

A.免疫无猪瘟区

1.该区域首先要达到国家无规定疫病区基本条件。

2.该区域在过去2年内未发生过猪瘟。

3.有定期的、快速的动物疫情报告记录。

4.该区域和缓冲区实施强制免疫,免疫密度100%,所用疫苗必须符合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

5.该区域和缓冲区须具有运行有效的监测体系,过去2年内实施监测,未检出病原,免疫效果确实。

6.所有报告,免疫、监测记录等有关材料准确、详实、齐全。

若免疫无猪瘟区内发生猪瘟时,最后一例病猪扑杀后12个月,经实施有效的疫情监测,确认后方可重新申请免疫无猪瘟区。

B.非免疫无猪瘟区

1.该区域首先要达到国家无规定疫病区基本条件。

2.在过去2年内没有暴发过猪瘟,并且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进行过免疫接种;另外,该地区在停止免疫接种后,没有引进免疫接种过的猪。

3.有定期的、快速的动物疫情报告记录。

4.在该区具有有效的监测体系和监测区,过去2年内实施疫病监测,未检出病原。

5.所有的报告及监测记录等有关材料准确、详实、齐全。

若非免疫无猪瘟区内发生猪瘟时,在采取扑杀措施及血清学监测的情况下,最后一例病猪扑杀后6个月;或在采取扑杀措施、血清学监测及紧急免疫的情况下,最后一例免疫猪屠宰后6个月,经实施有效的疫情监测和血清学检测确认后,方可重新申请非免疫无猪瘟区。

(四)高致病性禽流感

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

1.该区域首先要达到国家无规定疫病区基本条件。

2.有定期的、快速的动物疫情报告记录。

3.在过去3年内没有发生过高致病性禽流感,并且在过去6个月内,没有进行过免疫接种;另外,该地区在停止免疫接种后,没有引进免疫接种过的禽类。

4.在该区具有有效的监测体系和监测区,过去3年内实施疫病监测,未检出H5、H7病原或H5、H7禽流感HI试验阴性。

5.所有的报告,监测记录等有关材料准确、详实、齐全。

若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在采取扑杀措施及血清学监测的情况下,最后一只病禽扑杀后6个月;或采取扑杀措施、血清学监测及紧急免疫情况下,最后一只免疫禽屠宰后6个月,经实施有效的疫情监测和血清学检测确认后,方可重新申请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

(五)其它疫病(待定)

三、无规定疫病区基本条件

(一)区域要求

1.区域规模

无规定疫病区的区域应集中连片,有足够的缓冲区或监测区,具备一定的自然或人工屏障的区域。

2.社会经济条件

无规定疫病区必须是动物饲养相对集中。

无规定疫病区的建设必须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社会经济水平和政府财政具有承担无疫区建设的能力,承受短期的、局部的不利影响,并在维持方面提供经费等保障。

无规定疫病区的建立能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

3.动物防疫屏障

无规定疫病区与相邻地区间必须有自然屏障和人工屏障。

4.非免疫无规定疫病区外必须建立监测区,免疫无规定疫病区外必须建立缓冲区。

5.免疫无规定疫病区必须实行免疫标识制度、实施有计划的疫病监控措施和网络化管理。

免疫无规定疫病区引入易感动物及其产品只能来自于相应的免疫无规定疫病区或非免疫无规定疫病区。对进入免疫无规定疫病区的种用、乳用、役用动物,应先在缓冲区实施监控,确定无疫后,并按规定实施强制免疫,标记免疫标识后,方可进入。

6.非免疫无规定疫病区必须采取有计划的疫病监控措施和网络化管理。

非免疫无规定疫病区引入易感动物及其产品只能来自于相应的其他非免疫无规定疫病区。对进入非免疫无规定疫病区的种用、乳用、役用动物,应先在监测区按规定实施监控,确定符合非免疫无规定疫病区动物卫生要求后,方可进入。

(二)法制化、规范化条件

1、省级人大或者人民政府制定并颁布实施与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相关的法规规章。

2、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并实施有关疫病防治应急预案,并下达无规定疫病区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3、依据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省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实施兽医从业许可、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动物免疫、检疫、监督、监督检查站、疫情报告、畜禽饲养档案、机构队伍和动物防疫工作档案等具体的管理规定;必须严格实施动物用药、动物疫病监控、防治等技术规范。

(三)基础设施条件

1.区域内应有稳定健全的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专门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并有与动物防疫工作相适应的冷链体系。

2.区域内的实验室应具备相应疫病的诊断、监测、免疫质量监控和分析能力,以及与所承担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

3.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具备与检疫、消毒工作相适应的检疫、检测、消毒等仪器设备。

4.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具有与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和监督车辆,保证省、市、县三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有效开展检疫、执法、办案和技术检测等工作。具备对动物或动物产品在饲养、生产、加工、储藏、销售、运输等环节中实施动物防疫有效监控的能力。

5.有相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具备及时有效地处理病害动物和动物产品以及其他污染物的能力。

6.省、市、县、乡有完备的疫情信息传递和档案资料管理设备,具有对动物疫情准确、迅速报告的能力。

7.在无规定疫病区与非无规定疫病区之间建立防疫屏障,在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的主要交通路口设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并配备检疫、消毒、交通和及时报告有关情况的设施设备。具有对进入本区域的动物及其产品、相关人员和车辆等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疫病传入传出的能力。

(四)机构与队伍

1.组织机构

(1)有职能明确的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2)有统一的、稳定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省、市、县三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3)有健全的乡镇动物防疫组织。

2.队伍

(1)有与动物防疫工作相适应的动物防疫人员;

(2)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设置的动物防疫监督员必须具备兽医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动物检疫员必须具备兽医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

(3)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内从事动物防疫监督、动物检疫及实验室检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比率不得低于80%。

(4)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制定并实施提高人员素质的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和考核,并具有相应的培训条件和考核机制。

(5)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及动物防疫组织从事的动物防疫活动按照国家和省财政、物价部门制定的规费收取标准收费。

(五)其他保障条件

1.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均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法实施。

2.有处理紧急动物疫情的物资、技术、资金和人力储备。

3.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在保证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和更新的同时,保证动物免疫、检疫、消毒、监督、诊断、监测、疫情报告、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经费。

二00二年七月八日

无规定疫病区输入检疫 篇2

1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体系

目前, 舒兰市已初步健全了兽医工作、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疫情监测、防疫屏障和无疫区法规六大体系。基本完善了县级兽医实验室、卫生监督检查站、乡镇畜牧兽医站等基础建设, 形成了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机制, 提高了疫病诊断监测、预警预报、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实行了对口蹄疫、禽流感、鸡新城疫、猪瘟、蓝耳病等重大疫病全面强制免疫, 有效推动了畜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为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1 健全了兽医工作体系

舒兰市已分级成立了畜牧业管理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形成了完善的行政管理、技术支撑、监督执法等三大兽医工作机构, 明确了工作职能和独立执法主体, 并在各自的职能范围中开展无疫区工作。乡镇设立畜牧兽医站、村设动物防疫员, 确保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开展。

1.2 健全了动物防疫体系

主要包括实施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培训、科普宣传、疫情报告, 承担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等技术支撑任务, 开展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

1.3 健全了动物防疫监督体系

建立了动物防疫、检疫、动物产品安全等工作的动物卫生监督体系, 配备了与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和车辆, 具备了依法行使对动物饲养、屠宰、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等活动过程中快速有效的监督管理能力。

1.4 健全了动物疫情监测体系

县、乡、村分别建立了动物疫情监测网, 分别负责片区动物疫情的监测和预警预报, 实行动物疫情逐级上报制度, 并制定和实施了《舒兰市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24小时接受社会的疫情举报。

1.5 健全了动物防疫屏障体系

舒兰市积极创造条件, 因地制宜地设立了法特检查站和平安检查站, 并与人工疫情督查和环境屏障相结合, 建成了动物防疫屏障体系, 严格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传入本市。

1.6 健全了无疫区法规体系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条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预案》、《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无疫区法规体系。

2 加大工作力度, 将无疫区建设措施落到实处

2.1 建立和完善兽医实验室

兽医实验室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了改造, 配备了动物防疫、检疫、消毒、病料的采集和送检、治疗及初步诊断的仪器设备。加强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配备和培训, 确保人员数量和素质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2.2 实施高密度、高质量的强制免疫

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牲畜口蹄疫、猪瘟、禽流感、鸡新城疫、蓝耳病的强制性免疫, 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同时, 对猪链球菌、法氏囊、牛巴氏杆菌等其他动物疫病按计划做好免疫工作。

2.3 切实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定期对牲畜交易市场、屠宰场、饲养场等场所实施消毒, 并确保消毒效果, 防止疫情发生和蔓延。

2.4 加强疫情、药残监测和监督管理

充分发挥动物防疫体系的作用, 严格按照疫病监测的要求, 定期通过血清学等监测手段, 加强对动物重大疫病的监测, 对动物免疫和消毒效果进行评估。

2.5 搞好动物疫病净化工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 对监测出的阳性畜禽、疑似染疫畜禽,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坚决依法采取隔离、诊断、补免、消毒、扑杀等有效处理措施。

2.6 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

对现有各类畜禽饲养场、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建的各类畜禽饲养场、畜产品加工企业, 必须按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同时积极推进舒兰市畜禽饲养场、畜产品加工企业的认证, 实现畜牧业标准化生产。

2.7 加强对兽药和饲料的管理

按照省市《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切实加强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等环节的监督管理, 杜绝假冒伪劣和违禁产品进入畜禽生产领域, 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已建成的无疫区体系, 虽然整体提升了畜牧业的科技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然而, 站在新的里程碑下, 面对新的起点和新的目标, 仔细检查和分析, 发现本市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专业技术队伍人员匮乏

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专业技术队伍人员匮乏, 学历和职称结构相对不合理。

3.2 资金短缺

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项目活动的经费相对不足, 检测工作的长效性、连续性机制不够完善。

3.3 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步伐不够快

建成的256个养殖小区远远达不到发展规模化生态小区的要求, 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4 解决的办法

4.1 争取支持

4.1.1 财政支持

无疫区评估认证工作是一项繁杂的工作, 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如无害化处理场、隔离场的建设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获得财政部门的支持, 才能有效的开展相关工作。

4.1.2 人事部门的支持

只有获得了人事部门的支持, 有相对稳定的防疫队伍, 才是无疫区建设的基础。

4.1.3 相关单位的支持

无疫区工作是一项综合的工程, 需要整个系统的支持, 需要防疫、监督等多家单位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动物从出生 (引入) 、饲养、免疫、出栏 (死淘) 、屠宰、销售及运输等所有环节的有效监管。

4.2 健全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让制度充分发挥作用, 才能确保监管的有效实施。

4.3 加强管理

4.3.1 加强对规模饲养场 (小区) 的监督管理

提出可行性建议, 提高其主动进行引入申报、销售报检的自觉性, 并使其完善内部管理及相关的设备设施。

4.3.2 加强对屠宰场的监督管理

坚决做到无“三证一标”不许入场, 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与验讫标志不许出场, 且日监督记录、回收的检疫证明、耳标以及产品检疫证明的存根要相符, 保障上市动物产品安全无疫。

4.3.3 加强内部的监督管理

对内部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做到文明执法。

4.3.4 加强溯源管理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要将动物免疫、检疫、监督工作综合起来, 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 这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4.4 扩大宣传

利用媒介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 提高人们的自觉性, 使其知法懂法, 并主动投入到举报、监督的行列, 形成全民协作的良好氛围。

无规定疫病区输入检疫 篇3

随着畜牧业高度集约化、贸易全球化发展,改善饲养环境、减少疫病传播、提高畜产品质量、保证公共卫生安全、控制动物疫病等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区域控制动物疫病的有效方法,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需要,是加快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创建是当前乃至今后畜牧业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笔者对建始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始县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的策略,供参考。

1 建始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1)疫病防控现状。截至2011年底,建始县重大动物疫情相对平稳,呈现全面控制态势,基本无重大动物疫病流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自2006年、2007年在建始县暴发后,通过有效的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控制。牲畜口蹄疫最近几年无疫情发生。猪瘟疫情自1993年湖北省控制猪瘟达标验收后,在全县范围内未发生重大的疫情,仅有零星散发存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羊痘历年来在建始县未见发生。鸡新城疫疫情历史呈零星散发态势,2009-2011年连续3年未出现疫情报告。

(2)兽医防控体制现状。多年来,在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实行行政、技术有机结合,群防群控、科学处理,有效控制了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基本上形成了疫情控制有措施、疫情监测全覆盖、防疫监管到位有力度、标准化规模发展有保障的局面。全面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即动物卫生监督体系,行政、畜牧、林业、卫生四条线建立村级中心疫情观察的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县、乡、村级冷链体系,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及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管理体系。

2 建始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

(1)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区域规划、区域化管理及整体布局还未全面完善。免疫无疫区、监测区、缓冲区、自然屏障、人工屏障等科学规划不明确,措施未到位。

(2)防控体系还很脆弱。①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设虽已具雏形,县、乡设有防重指挥机构和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拥有技术人员50人,乡镇设有服务中心10个,聘有防疫员216人,但存在防疫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等问题;防疫员素质低、人员老化、知识老化、队伍不稳、后继无人。村级防疫员人均年收入6 440元,中专以上学历不足50人。②县、乡、村防疫基础设施薄弱。县级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较低,缺少先进的临床诊断设备和试剂,检测手段落后。缺少疫苗冷藏车,冷链体系不健全。散养户多,饲养环境差,免疫抗体水平不高,免疫空白户依然存在,疫情隐患仍不能彻底消除。③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起步晚,存在监测盲区,监测设备不完备。④在管理体制、职责职能和监督管理上未理顺,不能全方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瓶颈。

(3)动物卫生监督、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覆盖面不够。缺乏先进的仪器设备,防疫、检疫、监督工作力度不够,监管手段科学化程度低,出入境动物的检查、验证、隔离、消毒等处理设施不全,监督整体联动不够,特别是种畜禽引进和养殖场监管仍是难点和重点。

(4)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反应机制不健全。疫情测报方式落后,时效性差,隔离、消毒、扑杀、无害化处理等设施不足,应急队伍不稳定,应急物资储备不充分,应急演练未常态化,应急处置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反应滞后。

3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策略

(1)科学划定区域。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包括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非疫区、免疫无疫区、监测区、缓冲区、感染区、自然屏障区和人工屏障等建设内容。按照农业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划定一个范围,确定两个区域,建立一个机制是创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前提。首先,确立以建始县版图面积区域为免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范围,确立以农嘉禾万头猪场为生物安全示范区和环绕建始边界5~10km区域建立缓冲区。其次,充分依托清江以南云、贵山脉余脉、武陵山脉和长江以南巫山山脉为自然屏障,并在与恩施、巴东、鹤峰、重庆巫山、奉节相邻之地设立动物检疫申报点,建立人工屏障,限制动物和动物产品自由流动,采用隔离封锁措施防止疫病传播。三是在缓冲区范围内统一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建立强制免疫机制,确保免疫率常年在98%以上,确保免疫无空白,建立严密、完整的生物免疫带。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落实措施。

(2)着力强化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基础建设,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其主要宗旨和目的是落实“一个提升”、“三个巩固”和“一个延伸”。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作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基础,必须加强县级兽医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提升实验室监测能力,确保达到国家标准。巩固10个乡镇中心为基础的基层测报点建设,建立以410个行政村村民中心户、各养殖大户及村级动物防疫员为重点的动物疫情监测网,并在缓冲区和创建范围内设立野生动物监测点,巩固完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强化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水平;巩固县、乡、村三级冷链体系建设,添置冷藏车,重点加强村级防疫室规范化建设;巩固基层防疫机构,稳定基层防疫队伍,增补防疫人员,设立村级协检员,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和工作报酬,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创新培训机制,延伸培训对象,扩大培训范围,拓展培训内容,全面提高基层防疫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整体防控能力。负责辖区内动物防疫、检疫监管、扑灭及疫情追溯。

(3)着力强化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核心内容建设,完善动物卫生监督体系。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核心是动物卫生监督,检疫监管是核心中的核心。务必做到“两个强化、五个监管、三个完善”。①强化引进动物和规模养殖场的全方位管理。引进动物是导致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关键内容。要严格引入动物的申报审批、申报检疫、隔离、混群饲养、交易、屠宰、检疫、检疫证明、标识、追踪溯源等各环节全过程的控制监管。健全日常监管、巡查机制,加强对私自引入行为的监管和对违法违规引入行为的查办力度。引入动物的手续要齐全,要有申请表、输出地的无疫区证明、动物免疫合格证、输出动物的免疫证明材料、隔离场相关的材料。进入隔离场后要有日监管记录、监测报告,隔离期满有监管总结、解除隔离通知书,所有的材料要与监督记录中的种类、数量、时间一致,手续完备,县乡两级备案可查。要明确人员,明确责任,组织落实好引种申报、免疫、监测、消毒、疫情报告、无害化处理、标识佩戴、养殖档案、防疫设施条件等各项事务的全方位管理。②搞好养殖场、屠宰场、隔离场、无害化处理场、活动物交易市场的监管。各类场所必须持有有效的动物防疫合格证。必须要按照《动物防疫法》等相关要求建设,要有设计规划图,选址要符合规划、环保和防疫条件要求,场区布局科学合理,建有围墙和绿化带,封闭管理。功能区设置应满足饲养管理、消毒隔离、生产加工、检疫储存、标识溯源、无害化处理、疫病防控等工作需要;各项相关制度健全,档案记录完整。严格执行“四不一处理”。动物隔离规定、设施设备种类、数量和技术参数满足防疫条件要求,满足运输、无害化处理等工作需要,并运行良好;严格工作程序,确保规范化操作。③完善检疫监督机构设施、屠宰场检疫监督室和动物卫生监督协调机制建设。要在屠宰场设立专门的检疫监督工作室,要配备满足检疫检验、执法办案、病畜扑杀、标识溯源、信息传输、交通运输和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检疫、监督人员及人员安全防护、无害化处理、职工培训等工作必需的设施设备。要具有与监督执法相配套的需要监控、强制隔离有关动物或动物产品的隔离、冷藏场所及检疫监督工作程序图。要在主干道和集镇设立防疫宣传栏,在检疫申报点设有检疫申报公示牌,在饲养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特定区域设立岗位监管责任公示牌。要建立完善畜禽养殖档案建设管理与监管、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审核发放与防疫条件监管、疫病监测与阳性畜控制监管、兽药和饲料使用记录档案建设管理与监管等相关的整体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有效突出监管核心工作。

(4)着力强化应急反应机制创建,完善应急反应体系。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是疫病区建设的关键环节,稳定“三个机构”、建立“一套程序”、完善“两个机制”是确保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全方位控制重大动物疫情的有效措施。进一步修订预案,稳定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日常管理机构、应急处理机构,是确保应急快速反应的中枢。建立疫情监测、预警报告、应急响应和终止等程序是保障科学处理、程序化操作的关键。完善人才储备、物资储备、善后处置机制和相关部门联动机制,是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根本保障。

美国输入植物检疫规定(精选) 篇4

一、植物检疫管理体系

美国植物检疫工作,由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管理,执行机构由辖属的美国动植物检疫局(APHIS)负责,内设置植物保护和检疫处、法规与公共事务处、国际事务处、政策与项目制定处、组织与专业发展处、管理和预算处等部门。主要职责是:(一)执行美国边境植物检疫任务,防止外来农业有害生物传入;(二)调查和监测农业有害生物;(三)对传入的外来农业有害生物采取紧急检疫措施;(四)采用科学的植物检疫标准促进农产品出口;(五)降低野生生物对农业的威胁,保护野生和濒危动植物;(六)确保基因工程植物和其它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安全等;(七)提供相关科技服务。

美国农业部按口岸设置、植物及其产品进口情况和检疫任务大小,在全国设立植物检疫机构,东北部地区在纽约州,东南部地区在佛罗里达州,中部地区在路易士安娜州,得克萨斯州,西部地区在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夏威夷州和华盛顿州,共设立15个入境植物检疫站,负责执行所在地区的检疫检验任务。另外,农业部在马里兰州设置一个设备现代化的大型“国家植物种隔离检疫中心”(NPGQC),其中的植物种质检验站包括5个主要部分:植物种质进口清除、植物种质出口检验发证、种子检测设施、检疫隔离设施和过境检疫项目。

二、植物检疫机构

植物保护与检疫处(PPQ)是APHIS的主要单位之一,重要职责是:防止植物和动物有害生物传入,植物和动物产品出口检疫证书管理,植物病虫害调查和控制,执行国内外植物检疫法规,与外国政府官员就植物检疫和法规事宜进行协调,执行国际贸易方面保护濒危植物公约,收集、评估和分发植物检疫信息。PPQ拥有良好的技术能力,该处设置有:植物健康项目组、西部地区组、中部地区组、东部地区组、植物健康科技中心、职业开发中心、资金管理和分析组、贸易服务联络组等。PPQ中的植物健康项目组又包括政策计画及应急事务处理、项目数据管理及分析、生物技术事务管理、许可证及风险评估、入侵物种及有害生物管理、口岸执法、法规协调、检疫争端管理和棉花有害生物控制等小组。

美国APHIS的机构设置较为完备,分工明确,合作协调机制妥善。PPQ与各州联作进行农业有害生物合作调查项目(CAPS),将调查得到的有害生物资料经处理输入国家农业有害生物信息系统(NAPIS),供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用。内地检疫和口岸检疫协调一致,统一对有害生物进行监测与控制。出口农产品的检疫证书由PPQ的官员或由州具备资格的政府部门人员签署。美国州与州之间也实行检疫,但重点是对有检疫对象的州进行,州际之间的检疫主要是由各州确定具有检疫证书签发资格的人员进行。这些人员不全是州政府农业部门的人员,而多数是经认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人员。对于重大检疫性病虫害控制则由联邦、州政府农业部联合进行。美国检疫机构的执法人员都是公务员。

三、引进繁殖种苗的检疫管理

美国对种子和苗木的进口控制严格,APHIS和农业研究所(ARS)在马里兰州联合建立国家引进种质资源隔离检疫中心(NPGQC),该中心具体展开引进苹果、梨、桃等核果类作物、薯类,以及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的引进隔离试种检疫工作。在此隔离试种的种苗种植于具有严格防虫条件的隔离温室中,除进行症状观察和指示植物检验外,还可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验。除隔离检疫中心外,美国还有10个类似的隔离检疫中心,分别负责甘蔗、葡萄、李等果树试种检疫工作。美国对引进种苗按风险类别管理,风险较大的如上述的果树等苗木,一般禁止进口,如作为种质资源必须进口,则必须在像NPGQC这样的隔离检疫中心隔离检疫一段时间,检疫合格后才能交付研究生产者使用。一些风险中等的种苗,引进后可以种植在经APHIS认可的隔离地点隔离检疫试种。还有一些风险小的蔬菜类种子则经口岸检疫合格后直接用于生产。

四、植物检疫研究

美国外来病害和杂草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外来检疫性病害和杂草,其主要职责是开发准确常规的外来或突发真菌、病菌和细菌的检测方法,研究外来病害一旦传入美国后的控制方法,研究开发利用外来病原控制杂草危害,研究提供进行风险分析和检疫决策的基础信息。该研究中心可以对任何地区、任何条件的植物病原在人工控制的隔离条件下安全地进行研究,还可以生产、收集和储存菌种,在隔离条件下进行接种试验、对比试验、病害发展的有关数量参数研究及对产量的影响等。

五、输入植物检疫

美国动植物检疫局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确保健康的植物和植物产品进入美国,由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处和国际事务处及其检疫人员负责具体执行,并为进口商提供检疫咨询和信息(包括条例、政策和程序),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对外提出检疫要求,检疫证书管理,植保和检疫项目的执行,对进口商品进行预检,加强国际和区域性合作等,防止国外危险性病虫的传入,促进美国农产品出口。

1.检疫许可

需要检疫许可的植物和植物产品主要分为五大类:植物、种子和繁殖材料,水果和蔬菜,原木和木材,特殊批准的小麦和法规禁止的水稻、土壤、棉花、切花、玉米等。植物和植物产品开始起运到美国之前,进口商必须取得进口检疫许可。对某些植物和植物产品,还要求必须附有出口国家的检疫证书,证明已经检疫不带规定病虫如亚洲舞毒蛾和菊花白锈病等。某些植物和植物产品未经检疫处理不能入境。

2.产地检疫

美国动植物检疫局与出口国进行检疫合作,确保引进新的、健康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由国际事务处检疫人员具体负责,加强与国际和区域组织合作,与国外保持密切联系,需要进口时,为植物和植物产品设立产地检疫项目(进口前检疫),提供技术支持。美国动植物检疫局与出口国家合作,在输出植物和植物产品装运前,由国际事务处检疫人员在出口国进行检疫检验,以方便为农产品顺畅贸易和进入美国市场。国际事务处检疫人员自1951年以来,一直在荷兰对郁金香、黄水仙和其它花卉球茎执行产地检疫。1981年以来也一直在智利对美国规定水果和蔬菜执行产地检疫。

美国动植物检疫局国际事务处拥有风险分析工作组,专门就国外植物、植物产品的病虫害对美国农业和自然资源的危害性进行评估。如果植物、植物产品具有高度潜在风险,国际事务处检疫人员将致力于与原产国合作,设立产地检疫项目或建立无特定有害生物的地区,为植物和植物产品进出口贸易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六、出口检疫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出口植物和植物产品占美国经济的一大部分。美国动植物检疫局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人员负责出口植物和植物产品的检疫检验,保证外销农产品不带病虫。并通过对外双边会谈为美国农产品出口拓展市场,如经过近几年与日本官方双边会谈,已就日本禁止进口的美国果品如苹果、樱桃、油桃和胡桃等达成协议,允许进口。近些年,美国动植物检疫局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人员与中国的双边会谈,已就苹果、柑橘、葡萄、樱桃等农产品输出中国大陆达成协议,有条件地允许进口。

1.出口检疫检验

美国农业部制定统一的标准对要求进口的出口植物和植物产品实施检疫检验。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人员检验各类植物和植物产品,保证其离岸前不带病虫,并为出口商提供植物检疫证书。当进口国有特定检疫要求时,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人员负责检疫检验并出具证明。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人员出具两种类型的植物检疫证书:为国内植物和植物产品出具检疫证书、为国外植物和植物产品提供再出口检疫证书。国会授权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人员向货主

提前收取检疫费。

2.出口“摘要项目”

每年美国联邦与各州合作,为二十几万船出口货物出具植物检疫证书。为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出口商寻找外销市场,了解一个国家对农产品可能有的检疫要求,联邦与州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人员跟踪、收集每个国家的检疫证书要求,建立出口植物和植物产品“摘要项目”数据库。该数据库也列入野生稀有植物种类、对特定国家不宜出口的商品种类与其它国家交换的进口植物检疫要求,提供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人员,以及出口商使用。

七、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

美国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基本是按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的步骤和要求进行的,具体包括九个步骤:(1)档案记载进行分析的原因;(2)确定商品植物成为杂草的可能性;(3)了解以前评估情况和目前进口及截获情况;(4)列出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5)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6)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随传播途径传播的可能性;

(7)传入后的后果分析;(8)传入可能性分析;(9)检疫措施分析及结论。

美国的PRA分常规的分析方法(定性方法)和非常规的分析方法(定量方法)。两种方法都需要先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评估传入后的后果、评估传入的可能性,并采用定性的方法表示。植保植检处主要负责商品的PRA,其开展PRA的原因是植保植检处每年要签署5000份进口植物、植物产品的许可,其中涉及许多新产品和新地区的产品,按照国际协议的要求,必须将其决策建立在PRA的基础上。由于需要进行PRA的任务较重,APHIS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APHIS也支持科技研究教学单位参与或单独开展PRA,APHIS在技术上给予必要的协助,但PRA的过程和结果必须接受APHIS的监督和认可。

八、有害生物监测控制

为有效监测国内植物有害生物,美国农业部设有“农业有害生物调查、监测项目”,由联邦与各州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人员共同实施“农业有害生物调查合作方案”,并将病虫害调查信息汇编成全国性数据库:全国农业有害生物信息系统,为国内外农产品贸易提供科学依据,并有效地开展重大病虫的封锁、控制和扑灭。美国动植物检疫局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处设置一组素质良好人员所组成的“快速反应团队”,负责处理外来(国外新传入和国内新发现)植物有害生物。这支团队已数次参与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封锁、控制、根除地中海实蝇的行动,参与佛罗里达州柑橘园新发现毁灭性柑橘溃疡病“A”菌株的封锁、根除,参与亚利桑那州小麦腥黑穗病的封锁、控制和根除。

九、水果检疫规定

美国是较早在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基础上对进口水果根据有害生物风险大小实行检疫管理国家之一。外国水果要进入美国市场需经历一定的程序,美国检疫法规的完善之处是,所有美国政府有关出口国政府就水果进口签署的双边协议或议定书,其进口条款及进口要求最终均会以美国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美国进口水果检疫管理法规中,有两个主要文件,一个是美国允许进口的水果名单(U.S.Fruits and Vegetables Admissible List by Country),以国家为单位分列,每个国家有多少种水果被允许进入美国市场,对这些水果有何特别检疫要求,要作何种检疫处理,应在哪个口岸入境,表上都列得一清二楚;惟所有的蔬果不得进入佛罗里达。另一文件是美国植物检疫处理手册(USDA-APHIS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Treatment Manual),手册几乎包括了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检疫处理方法:物理方法(冷处理、热处理、蒸热处理等)、化学方法(多种化学药物熏蒸)、辐照方法,以及这几种方法的不同组合处理方法,每种处理方法都注明其适用范围。在允许进口的水果名单上,台湾目前只有三种水果可以进入美国市场:杨桃、荔枝和芒果。

美国检疫法规规定:所有外国水果在进入美国领土之前,必须完成特定的检疫处理。美国也对大多数水果种类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水果在进口前须由进口商向美国检疫当局申请

无规定疫病区输入检疫 篇5

(试行)

第一条

为了防止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随进境木材及其制品传入我国,保护我国森林、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安全和促进对外贸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关总署、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商务部(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发2001年第2号公告(以下简称2号公告)、国质检[2001]4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木材是指各种原木、方材、板材、树瘤、木雕及其它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制品。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云南口岸通道从境外输入的木材及其制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

云南局植检处负责云南口岸进境木材的全面管理和协调,并具体负责昆明地区及不设分支局(办事处)的口岸通道进境木材的日常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分支局(办事处)负责所辖区域内进境木材的日常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根据进境木材的产地、防疫措施、除害处理等情况,将进境木材分为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

(一)低风险进境木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害生物 防控体系完善、已进行有效除害处理国家和地区的进境木材。

(二)中风险进境木材: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对有害生物有防控措施,已进行除害处理的进境木材。

(三)高风险进境木材,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没有防控措施和除害处理措施,且危险性有害生物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境木材。

第六条

货主或其代理人应当在木材进境前或进境时向入境检验检疫机关报检,如实申报输入木材的种类、数量、规格、货值及加工、存放地点,并提交云南省政府出具的现汇贸易核准证和输出国出具的有关证书、合同、码单等单证。

第七条

进境木材报检后,根据木材进境情况联系检验 检疫事宜,确定检验检疫实施方案。检验检疫机构根据以下依据对进境木材实施检验检疫。

(一)我国与进口国签定的植物检疫协议;

(二)我国法律法规对进境木材的检疫规定;

(三)贸易合同订明的检疫要求;

(四)国家质检总局、海关总署、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五部委联发2号公告的要求。

第八条

货主或代理人在木材进境时,应按照云南检验检疫机构的要求,运往指定地点,由检验检疫人员进行现场检验检疫,包括对木材品种、品质、数量、规格进行检验鉴 定,检查是否有病害为害状,是否有天牛、白蚁、蠹虫等钻蛀性害虫,对发现的腐烂变质木材及查获的病虫害进行实验室检验。

第九条

检验检疫对进境木材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根据风险等级确定抽检的比例和抽检的数量,一般抽检比例为5-30%,按照检验检疫结果,确定检疫除害处理方法。

进境带皮原木和中、高风险木材,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中低风险进口木材,在境外未进行有效除害处理的原木,或除害处理不彻底的、不及时的,必须整批在入境口岸进行有效除害处理,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又无有效方法作除害处理的,该批货物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第十条 对进境木材的除害处理方法,参照中国进境原木检疫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进行。

第十一条

检验检疫和除害处理合格的进境木材,由检验检疫机构出具入境货物监管单(通关单)或入境货物预检单或入境货物除害处理证明,货主凭检验检疫机关签发单证办理报关、调运手续。

第十二条

为方便和推动边境贸易,对同一批进境木材,可自检验检疫及除害处理合格之日起在检疫有效期内多次签单核销放行。未加工调运的,以检验检疫的实际数量放行;经加工后调运的,按加工出材率核定数量放行。第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关对进境木材的生产、加工、存放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境木材加工厂、贮木场实行注册登记,每年对已注册的加工厂、贮木场进行审验和日常监督管理,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加工企业是否配备有消毒、杀虫器械及药品等设施,有健全、完善的防疫管理体系和制度。

(二)是否带有病虫害特别是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病虫害,能否及时有效进行熏蒸等除害处理,防止病虫害的传播、蔓延。从事木材加工、存储的外边贸企业应认真按照检验检疫机构要求指定专人管理,货物堆放有序,堆垛整齐,已加工的和未加工的木材分类堆放或分仓存放,室外场地基本硬化。

(三)边角废料是否及时有效处理,防止病虫害滋生蔓延。

(四)木材调入加工厂前是否经过熏蒸等有效的除害处理,调离贮木场时不带有活虫。

第十五条

在实施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检验检疫机构填写《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记录》或《审验记录表》。发现不符合检验检疫要求和防疫措施不到位的,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企业限期整改。

第十六条

检验检疫机构应根据进境木材产地、种类、季节和除害处理情况,对贮木场加大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贮木场进行有效的除害处理,防止有害生物在贮木场内发生交叉感染,造成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

第十七条

检验检疫机构建立进境木材加工企业、贮木场的检疫管理档案,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派员到木材加工厂、存放地进行检验检疫、疫情调查和监督管理,有关单位应予以配合。

第十八条

从事木材加工、存储的外边贸企业应指定2-3名经检验检疫机构培训合格的协检员,协助检验检疫机构做好检验检疫监管、卫生除害处理等工作,同时做好加工原料和产品的出入厂登记、自检记录,并如实向检验检疫机构提供月报表。

第十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有关当事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给予处罚。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处负责解释。

无规定疫病区输入检疫 篇6

【发布文号】国家质检总局令第50号 【发布日期】2003-07-18 【生效日期】2003-07-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出口货物实施检验检疫绿色通道制度管理规定

(国家质检总局令第50号)

《出口货物实施检验检疫绿色通道制度管理规定》已经2003年6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三年七月十八日

出口货物实施检验检疫绿色通道制度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口岸通关速度,方便出口货物通关放行,促进出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检验检疫绿色通道制度(以下简称绿色通道制度)是指,对于诚信度高、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质量稳定、具有较大出口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含高新技术企业、加工贸易企业),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审查核准,对其符合条件的出口货物实行产地检验检疫合格,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免于查验的放行管理模式。

绿色通道制度实行企业自愿申请原则。

第三条 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出口货物绿色通道制度的监督管理和实施绿色通道制度企业的核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直属检验检疫局)负责所辖地区实施绿色通道制度企业的审查和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地区实施绿色通道制度企业的申请受理、初审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出口货物检验检疫的实际情况以及绿色通道制度的实施情况确定、调整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出口货物的范围。

散装货物、品质波动大、易变质和需在口岸换发检验检疫证书的货物,不实施绿色通道制度。

第二章 企业资格

第五条 申请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企业(以下简称申请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信誉,诚信度高,年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

(二)已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获得相关机构颁发的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评审合格证书;

(三)出口货物质量长期稳定,2年内未发生过进口国质量索赔和争议;

(四)1年内无违规报检行为;2年内未受过检验检疫机构行政处罚;

(五)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实施生产企业分类管理的,应当属于一类或者二类企业;

(六)法律法规及双边协议规定必须使用原产地标记的,应当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

(七)国家质检总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 申请企业应当对以下内容做出承诺:

(一)遵守出入境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规定》;

(二)采用电子方式进行申报;

(三)出口货物货证相符、批次清楚、标记齐全,可以实施封识的必须封识完整;

(四)产地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合格的出口货物在运往口岸过程中,不发生换货、调包等不法行为;

(五)自觉接受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 申请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企业,应当到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索取并填写《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申请书》(见附件),同时提交申请企业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复印件)及其他有关文件。

第三章 审查与核准

第八条 受理申请的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完成初审工作:

(一)对申请文件进行审查;

(二)对企业的质量保障体系情况、出口货物质量情况、有无违规报检行为或者其他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行为等情况进行核实和调查;

(三)提出初审意见并提交所属直属检验检疫局审查。

第九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对检验检疫机构提交的初审意见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并将审查合格的企业名单及相关材料报国家质检总局。

第十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符合绿色通道制度相关要求的企业予以核准。

经核准的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企业名单由国家质检总局对外公布。

第四章 产地检验检疫

第十一条 产地检验检疫机构对符合下列规定的,按照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受理报检:

(一)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自营出口企业,报检单位、发货人、生产企业必须一致;

(二)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经营性企业,报检单位、发货人必须一致,其经营的出口货物必须由获准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生产企业生产。

第十二条 对于获准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出口企业,由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在CIQ2000系统报检子系统对其绿色通道资格予以确认。

第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构工作人员在受理实施绿色通道制度企业电子报检时应当严格按照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要求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应当在给企业的报检回执中予以说明。

第十四条 检验检疫机构工作人员在施检过程中发现有不符合实施绿色通道制度要求的,应当在“检验检疫工作流程”或者相关的检验检疫工作记录的检验检疫评定意见一栏加注“不符合实施绿色通道制度要求”字样。

第十五条 产地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对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出口货物的报检单据和检验检疫单据加强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必须以电子转单方式向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发送通关数据,在实施转单时,应当输入确定的报关口岸代码并出具《出境货物转单凭条》。

第五章 口岸审查放行

第十六条 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应当为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企业设立服务窗口。

第十七条 对于实施绿色通道制度企业的出口货物,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应当进入CIQ2000系统报检子系统启动绿色通道功能。

第十八条 对于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企业,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应当严格审查电子转单数据中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相关信息;对于审查无误的,不需查验,直接签发《出境货物通关单》。

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企业在口岸对有关申报内容进行更改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不得按照绿色通道制度的规定予以放行。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产地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建立实施绿色通道制度企业的管理档案,加强对实施绿色通道制度企业的监督。

第二十条 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发现实施绿色通道制度企业不履行自律承诺的或者有其他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口岸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

口岸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核实无误的,通报产地直属检验检疫局;产地直属检验检疫局暂停对该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并向国家质检总局报送取消该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制度资格的意见;国家质检总局核实后,取消该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资格。

第二十一条 口岸和产地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定期对绿色通道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并建立相互通报制度。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无规定疫病区输入检疫 篇7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生猪定点屠宰监管,保证生猪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市生猪屠宰加工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与《动物防疫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成熟,导致现阶段在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漏洞,任然阻碍着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本文从加强队伍建设、建全规章制度、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检疫程序、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作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沙坡头区

生猪

产地检疫 屠宰检疫

问题

建议

自一九九八年,我国首次发布了《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后。我市相关负责的领导同志,严格按照国家条例要求,积极组织开展、认真落实、逐步完善,促使我市较快实现了生猪的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管理制度。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引导下,经过基层检疫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市在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监管、保证猪肉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市生猪屠宰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与《动物防疫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成熟,导致现阶段在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漏洞,仍然阻碍着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为此,各检疫机构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工作特点,积极探索出可以提高生猪屠宰检疫工作成效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思路。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认知,就我市沙坡头区目前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谈以下个人的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1、基本情况:

1.1 沙坡头区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基本情况

沙坡头区现有生猪定点屠宰场4个,分布在全区4个镇,其 中龙头企业“鸿嘉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我市城东10公里的柔远镇,主要担负市城区的猪肉市场供应;宣和乡(镇)生猪定点屠宰场位于宣和镇北,主要供应本乡(镇)、市城区及部分中宁市场;常乐、兴仁乡(镇)生猪定点屠宰场分别位于常乐街、兴仁街并供应各自的乡(镇)市场。2010年沙坡头区定点屠宰场(厂)共屠宰生猪6万余头,2011年预计可屠宰生猪6.5万头。这些生猪定点屠宰厂基本能够按照国家《动物防疫发》、《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生猪屠宰、加工、检疫(验)工作,并对检出的不合格病猪及猪肉产品都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猪肉食品的安全供应。

1.2 生猪屠宰检疫基本情况

生猪屠宰检疫实行凭证、凭标屠宰管理制度,落实检疫工作责任制,要求生猪屠宰检疫人员严把“宰前检疫”、“同步检疫”及“病害动物产品处理”三关,对检疫结果进行即时登记、建档。使屠宰动物的受检率、出厂肉品检疫合格率、检出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处理率均达到100%。

2、存在问题

2.1 检疫人员队伍配备不科学。

2.1.1 我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应有编职21人,但目前只有9人在职在岗;在职在岗人员中,45岁以上有7人,占77.8%,检疫人员队伍出现老龄化。虽在2010-2011年已聘用(内招)4名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由于新聘用的工作人员无编职,致使领导不敢用、自己不敢动,工作缺乏主动性,其本身 2 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能马上发挥出优势。

2.1.2 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薄弱。每个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应有财政编制的官方兽医4—5名,而多数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只有2—3名财政编制的官方兽医,部分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甚至出现了只有1名财政编制的官方兽医在职在岗的情况。他们除担负本辖区内的业务工作(动物防疫、检疫、监测、诊疗、生产技术指导等)外,还要承担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临时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因此乡(镇)官方兽医的检疫队伍,依然是人手少、力量弱、任务重、责任大。

2.2 屠宰检疫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沙坡头区无区(县)级动物监督检疫机构,由我市动物监督所直接监管沙坡头区的生猪屠宰检疫工作。沙坡头区下设有4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除沙坡头区柔远乡(镇)的鸿嘉生猪定点屠宰厂,由我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直接派遣2名官方兽医作为生猪屠宰检疫技术骨干,进行检疫工作。其余宣和、常乐、兴仁3个乡(镇)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均有当地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委派官方兽医兼职管理。由于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工作头绪多、没有及时建立健全生猪屠宰检疫各项监管制度,致使在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出现消极情绪。

2.3 生猪屠宰厂检疫(检验)设备、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健全。沙坡头区的4家生猪定点屠宰厂,仍然实行的是“一把刀子、一把钩子、两只眼睛”,完全凭借感官和经验来进行检疫的传统检疫方法。对检疫出的不合格动物及动物产品,只能借用屠 3 宰厂的锅炉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未经即时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农业用水沟渠之中,直接威胁到了公共卫生安全。

2.4 检疫人员配备不合理、检疫(检验)设备不齐全。鸿嘉生猪的屠宰厂的检疫工作由我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委派的2名官方兽医作为检疫骨干及商务部门派遣的1名肉食品品质检验工作人员共同把关,确保出厂肉食品质量安全。但是“瘦肉精”检验(检测)设备仍然不具备,只能凭借检疫人员感官、经验来判定,确保100%的肉食品质量安全只能是“空谈”。宣和乡(镇)生猪定点屠宰厂,日屠宰量与鸿嘉生猪的屠宰厂相当,只有1名乡(镇)的官方兽医负责检疫。通过调查发现,该生猪定点屠宰厂的宰前检疫、同步检疫、检疫出证环节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屠宰量相对较小的生猪定点屠宰厂,检疫(检验)设备跟不上,检疫人员配备不合理,监督管理工作滞后,都给肉食品质量带来安全隐患。

2.5 监管制度不完善。

2.5.1 部分屠宰场检疫制度不够完善,检疫记录记载不完整;检疫证明填写仍有不规范之处;证章标志回收、保存、销毁工作不规范。

2.5.2 市场监管环节薄弱,没有形成多部门共同监管、联合执法的局面。就动物肉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多是动物卫生监督所单独行动,很少有相关部门主动协助、配合。导致动物肉食品质量安全的市场监管不能集中力量有效、全面、深入的开展。甚至出现了各部门间相互扯皮、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使动物肉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个环节在连接处发生断裂,给全 市的动物肉食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3、今后建议

3.1 加强动物检疫执法队伍建设。我市沙坡头区动物防疫机构的人力资源不足,导致工作滞后。建议市委、人民政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积极在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一些优秀人才以扩充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队伍,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力资源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继续加强培训工作,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队伍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强化专业技能。

3.2 提高认识,落实规章制度。生猪定点屠宰检疫是确保畜产品安全卫生的重要环节,即是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赋予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权利,同时也是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职责所在。这既关系到广大农民增收和畜牧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食肉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充分认识到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搞好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一是争取地方党政领导重视,争取相关政策;二是建立检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与官方兽医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三是按照法律法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3.3 理顺检疫监督管理体制。对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及监督管理应实行县(区)级属地管理和市级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避免无人管或管不了的情况发生。所有生猪定点屠宰厂的养殖基地、受控猪场均应按照辖区管理的原则由所在地的(区)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产地检疫和防疫监督管理。3.5 建立检疫执法队伍,加强检疫人员管理。由县(区)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统一建立检疫执法队伍,配备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驻厂检疫人员。对官方兽医的管理实行任期制和定期轮换,严格制度和纪律。检疫工作和人员经费纳入财政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

3.6 明确检疫程序,严把 “三关”。生猪屠宰、检疫必须同步进行,设立驻厂屠宰检疫小组,确定一名负责人,负责整体工作,把好入场监督、屠宰同步检疫、出厂签证三关。

3.7 严格要求,做到屠宰检疫“十规范”。

3.7.1 规范建立驻厂检疫办公室。在办公室公示规章制度、检疫人员及举报电话等,接受监督。

3.7.2 规范检疫设施设备。驻厂检疫应配齐刀、钩、棒等检疫用具,剪刀、镊子、玻璃等采样设备,红外线测温仪、听诊器、显微镜、快速检验箱等检查检验设备,统一检疫工作服、冒、靴等。

3.7.3 规范检疫行为。按照检疫岗位职责,根据《生猪屠宰检疫规程》规范操作。

3.7.4 规范消毒。每天对屠宰场地、公共通道、运载工具进行严格消毒规范操作。

3.7.5 规范票证(标识)回收。值班检疫员对入厂(场)猪只的检疫票证严格查验后回收,做到回收的票证与当日屠宰数量相符,并对回收的票证归类装册,至少保存1年后统一销毁。头部检疫时回收免疫耳标,并统一保存定期销毁。

3.7.6 规范签证。对屠宰检疫合格的胴体加盖检疫验讫印章或在分割包装上加贴检疫标志,由检疫小组负责人按照证章 填写规范签发动物产品检疫证明。

3.7.7 规范无害化处理。完善无害化处理设施,严格按照《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理办法》及《无害化处理规程》对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在生猪入场收购环节加强监管,严禁收购死猪,对死猪执行 “四不一处理”措施,既“不入场、不宰杀、不食用、不转运、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3.7.8 规范记录。建立屠宰检疫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等记录册,规范登记。

3.7.9 规范收费。屠宰检疫收费严格按照国家物价局、财政局规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执行。

3.7.10 规范监督管理和监测。一方面要加强对屠宰加工企业驻厂检疫人员工作的监督检查,使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屠宰加工企业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工作,对没有落实驻厂检疫、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不具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车辆消毒设施的企业必须限期整改。同时加强对屠宰加工企业畜产品安全的监测工作。

3.8 加强部门协作与配合。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是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政府“菜蓝子“工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工作,需要农业、卫生、工商、公安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定点屠宰厂(场)的管理工作。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商务旅游局的职能是管好屠宰环节,加强对屠宰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规范定点屠宰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肉品检验规程进行生产、检验,加大对私屠滥宰和制 7 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并设立举报电话,鼓励单位和个人举报生猪私屠滥宰行为,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突击检查。公安局积极配合打击私屠滥宰的行政执法活动,严厉查处阻碍依法执行公务的违法犯罪行为;工商局负责猪肉流通环节的监管与处罚,实行可追溯监管,积极引导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经商;卫生局负责餐饮等消费环节的整治,依法查处采购和使用未经检疫和非定点屠宰的肉品行为;农牧局负责生猪生产环节及进厂宰杀前的检疫、杀后的检验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好肉品安全管理的综合治理监督和组织协调,加强肉品安全信息的统一发布,开展肉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确保肉品市场安全。

上一篇:和风轻尘许暖花开花落的散文下一篇:调度班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