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培训方案

2024-10-03

急救培训方案(共12篇)

急救培训方案 篇1

茶店镇中心卫生院

急诊急救适宜技术推广培训计划

为了全面提升我院卫生应急人员及应急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应急能力,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在我院深入开展以“急诊急救适宜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为保证活动切实有效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提高所有医务人员急救应急能力和综合素质,依法、科学应对紧急事件;积极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急救成功率。

二、成立急诊急救适宜技术推广领导小组

组长:陈世华

副组长:徐荣伟王良英

成员:冯西荣徐朝云饶友翼孙林扬王敏蒋林明刘银华田红艳胡金梅姚华杨湘许晟慧张康苏小芳郑艳詹子琳陈红杜丽亚张小倩李茂珍饶祥英肖阳王绍方胡江霞胡兰杨维罗应芝谢继竹徐晓兰

三、院科两级要强化职责、明确分工

1、卫生应急大练兵领导小组负责本项活动的整体领导工作,组织协调医疗、医技、护理等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大练兵,并督促 1

落实。

2、院办公室负责制定我院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并负责编制紧急医学救援技术等相关知识题库。

3、院组织开展医疗、医技、护理相关技术人员的卫生应急医疗救援培训工作。

4、各科主任是科室这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按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安排好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四、活动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

2012年11月15日,成立急诊急救适宜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制定培训计划,编制卫生应急救援知识题库和学习培训资料。

(二)培训阶段

2012年11月16日在本院各系统内进行急救知识、专科技能、应急能力、应急素质培训。

五、活动内容

(一)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主要内容

1、临床医师(包括内、外科系统医师)。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疾病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病历书写;医疗查房,病例讨论;各种检验检查报告的判读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及酸碱平衡的调节;医患沟通技巧、知情同意等。2010版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除颤仪的使用,开放性伤口的止血,脊柱损伤搬运,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等基本技能。

2、急诊专业医师

(1)独立处理各种急症(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咳血、休克、急腹症、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血尿、抽搐、晕厥、头痛等)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

(2)掌握下列心脏病和心率失常心电图诊断: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

(3)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处理原则和基本技能;

(4)掌握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救治原则;

(5)掌握暂时未明确诊断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技能;

(6)能掌握2010版心肺脑复苏术,气道开放技术,电除颤,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心、胸、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

(7)熟练使用呼吸机,各种监护仪等;

3、医学影像专业医师

放射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超声影像学基础和相关设备操作、阅读(审阅)影像、报告单书写、告知义务的履行等;

4、麻醉专业医师

气管插管、呼吸机和麻醉机使用、不同麻醉方式操作等基本技能,麻醉前准备、全身麻醉、区域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麻醉恢复期间的监测和术后镇痛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5、病理专业医师

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病理切片、各种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操作,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诊断及各种诊断报告书写。

6、药学人员

药品调剂、采购、入出库管理等,临床药师查房、药物治疗方案设计等。

7、技术人员

开展影像、检验、病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岗位训练等的培训内容。

六、活动要求

1、强化责任,认真落实:院科两级要高度重视、明确分工,把培训活动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2、加强检查,积极改进:急诊急救适宜技术推广领导小组要定期检查本次活动的进展情况,各科室要加强检查和考核,并组织全院性的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

3、发现典型、树立标兵:各科室要对青年职工做为这次培训的重点,要求青年职工除参加院科两级组织的培训和学习外,更要坚持自学和训练,以达到知识牢固、技术熟练,各科推荐一名本科急救技术标兵,参加全院知识竞赛,在全院竞赛中评选出优秀人员。

茶店镇中心卫生院二0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急救培训方案 篇2

1对象

工作5年以下的护理人员50名,年龄(21.5±2.9)岁,工作年限6个月到5年,平均(2.30±1.5)年。学历:大专28名,中专22名;职称:护师16名,护士34名。

2方法

培训前由院内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根据模拟需要抢救病例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急救应急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急救知识与技能(急救药品的剂量与药理作用、急救仪器的使用、急救操作技术、急救理论知识4项内容)、病情观察能力(观察要点掌握、观察方法正确、病情评估正确、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处理4项内容)、应急配合能力(配合主动积极、抢救流程规范、急救物品齐全、急救沉着果断4项内容)。考核结果见表1。针对不足,制订培训计划,由护理部挑选5名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的护士长和护理骨干,组成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小组,负责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理论授课、急救技能示教,并实行分组包干负责制。

2.1理论知识培训

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学习临床上急危重症的抢救措施、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抢救药品的药理作用与剂量掌握要点、注意事项等。每堂课学习后当场考试,强化记忆。

2.2急救技能培训

包括成人心肺复苏、新生儿窒息复苏、简易呼吸囊应用、气管插管的配合、吸痰、吸氧、静脉留置、采集动脉血气标本等,以多功能急救模拟人为对象,配合使用急救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复苏囊、除颤仪等,老师先示范操作,分解操作步骤,讲解操作要领,护士分组练习,由老师点评指正。操作练习后进行考核,人人项项过关。护士既掌握了急救流程和急救操作技术,又掌握了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2.3实施流程管理,提高低年资护士应对能力[2]。

通过表1结果看出,护士在应急配合中存在不足,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针对这一现状,护理部制订了产后大出血、子痫、羊水栓塞、新生儿窒息抢救流程,从急救物品的准备、抢救步骤、急救药品的使用等都作了描述,制成流程图,装订成册,人手一本,熟练掌握。通过实施流程管理,护士能主动配合抢救,根据病情实施预见性护理,明显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4医护配合现场模拟急救演练

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以及抢救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3]。医护配合现场急救是在护士熟练掌握了急救流程和急救技能后,由医务科、护理部组织考核小组,采取不预先通知,随机选取时间、地点和病种方式进行急救模拟演练。从接到求救电话,医护人员赶赴急救现场,施行现场急救,途中转运监护和院内抢救。演练结束后考核小组对演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整改措施。通过医护现场急救模拟演练,营造真实、紧张的抢救场面,训练护士快速反应和熟练掌握急救技能以及医护配合的能力。

2.5危重患者护理查房

危重患者病情急、危、险,疑点多、变化快,护理问题也相应聚集和复杂。通过对危重患者及时到位的查房,使低年资护士对抢救程序,各类抢救仪器的使用了如指掌,掌握了丰富的抢救知识和抢救技能,能对患者病情变化做出处理,并可预见性地对一些潜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提高了她们的应急能力和抢救水平。

2.6综合能力培养

(1)观察分析能力:通过“有意注意”方法[4],强化培训观察疾病的能力。将急危重症的观察交接要点制成卡片挂在床尾,避免护士观察不仔细,也促进了护士对疾病观察交接要点的掌握。(2)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进行护理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护患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在工作中分清轻、重、缓、急,培养她们在应急条件下具有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态。(3)风险意识的培养:学习有关法律知识,提高护理风险的识别预见性,增强护士的安全风险意识。

2.7考核评价方法

医院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对培训后的低年资护士同样进行考核,培训前后相同的12项内容,以每项1~5分进行计分,5分为好,4分为较好,3分为一般,2分为差,1分为较差,采用权重计分,如某项权重3,则此项表现好为15分。2.8统计学处理方法所得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的分析。

3结果

培训前后护士急救应急能力考核评分比较,见表2

与培训前比较,P<0.05

4讨论

孕产妇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并发症多,常危及母子生命。护理人员对病情的预见能力及灵活敏锐的应变能力是保证治疗安全的前提。低年资护士所学护理理论与临床应用之间还达不到有效融合和联系,存在一个衔接过程,处于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结合的磨合期[5],技能生疏,经验不足。如何短期内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适应临床工作需要,是护理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的不足,进行强化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实施流程管理,采用医护配合现场急救演练,进行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表2提示培训后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因此,系统培训可提高护士的急救知识技能,病情观察能力和应急配合能力,从而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培训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的效果。方法 对工作≤5年的50名护士急救应急能力进行评估,针对不足,强化专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实施流程管理、开展医护配合现场模拟急救演练、护理查房等方法,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急救应急能力,培训前后进行比较。结果 培训后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测评成绩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 注重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的评估,并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可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培训

参考文献

[1]肖顺贞.护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2001:56.

[2]吕秀霞,程文兰,茅卉.提高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护理管理,2006,6(9):41.

[3]高爱萍,李璧如.运用仿真模拟急救演习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学杂志,2006,21(15):46~47.

[4]李允美,郭兆香,张德玲.运用有意注意提高ICU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A):66.

急救培训方案 篇3

【关键词】社区医师;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4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病症时时危及生命。而人类交往频繁、活动范围扩大,又使各种意外伤害诸如陆路交通事故、飞机航空意外、城市大火、建筑倒塌、毒气泄露明显增多。凡此种种,都需要得到现场及时准确的救治。

1 社区急救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急救医学服务系统应该由现场救护、院前急救、急救医学科内和急救重症监护室四环组成[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服务的基层组织,具有方便、可及、连续、综合及广覆盖的优势,其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与院前急救体系的结合,将对提高社区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调查发现,87.39% 的急救呼叫病人发病地点在社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因此,社区是院外急救的重点场所。

2 社区医师在院前急救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而其中急诊抢救、现场救护、家庭医疗、健康教育等正日益受到急救专业人士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期望。急救社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医师的重要作用。社区医师不仅要自身掌握现场救护的知识技能,还有为社区人员进行普及基本救护知识技能的责任和义务。在突发情况下,社区医生应该对现场进行初步处理,熟练掌握高热、昏迷、休克、急性脑血管病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熟练运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还要能够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能够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群众实施有效地院前救治。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专业机构和红十字会的共同职责,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高危人群和家属,当急病发作或伤害时及时正确的呼叫、自救、互救、避险、逃生,以期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急症患者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确现场急救和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实现急救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社区医师急救能力现状及对策

由于社区病人病种相对较少、病情相对较轻、急危重症患者在社区就诊不多见,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以及各种急救设备使用操作频率较低、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在急救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判断病情并给予相应急救处理,以致抢救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贻误患者病情。由于社区医师自身能力不足,其健康教育功能开展尚未能尽如人意,急救普及工作不容乐观。加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既能准确有效地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广泛开展急救普及工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我市加强社区医师培训的实践和展望

随着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方便化、家庭化,市急救中心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卫生工作精神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动社区医师急救培训工作,推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急救网络社会化、现场急救全民化的目标。

4.1 首先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在市急救中心成立急救培训基地,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将社区医师强化急救专业培训作为长期的一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4.2 市急救中心通过座谈、走访、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广泛征求社区人员意见建议,了解社区医师、社区居民急救需求,并结合我市近10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情况(前三位依次为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在市急救专业委员会的组织讨论下精心制定我市社区医师的培训内容方案。

4.3 市急救中心开展各类急救技能培训工作,实行短期培训、反复培训、分级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心肺复苏术、四项技术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增加电除颤、气管插管术、呼吸机使用的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由市卫生局授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4.4 以医疗机构结对联动、建立共建单位为抓手,全面实施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结对共建,按照“学科联创、发展联动、实事联干、活动联办”的主题要求,大力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工作。

4.5 全面实施城市医生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年的制度,积极开展“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对社区医师的传帮带作用。“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小病不出社区”向“大病少出社區”的跨越,是我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民生幸福的创新之举。

4.6 我市率先试点开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抢救室视频传输系统,与市应急指挥中心、市专家远程会诊中心实时连接,按需实施远程会诊,对社区医师的急诊急救起到了实时指导作用。

急救面对着社会各个层面,触及到社会每个角落。只有全社会及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的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更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3]。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社区医师在现场急救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区医师在应急培训中的巨大潜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加强社区医师培训,提升院前急救水平,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2.

[2] 刘全等.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95-997.

[3] 吕传柱、黎敏.试论院前急救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关系[J].中国急救,2009,29(5):459-461

作者简介:

急救培训方案 篇4

文|万宗祥 2015-9-17

根据项目方深圳市安保科技有限公司王总介绍的情况以及张振提供的ERTS培训课程资料表明,本项目是以一套从欧洲引进的急救培训课程(ERTS课程)为产品核心,向社会提供公众急救培训服务。现根据上述有限的资料和信息,结合市场情况,从项目运营角度谈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参考。

一、项目背景

(一)市场与需求

1.本项目的积极意义和乐观的市场前景,毋容置疑;

2.由于国策滞后,公众急救意识淡薄,政府强制性政策带动的刚性需求尚未形成规模,国民个人和家庭对急救培训服务的自主性市场需求并不迫切。就目前而言,与其说是庞大的市场有待开发,还不如说市场尚未形成。现阶段,本项目最显著的特点是,市场需要培育,客户需要需求引导。

3.相关市场调查资料显示,普通市民愿意掌握急救常识的比例超过60%,希望掌握专业级急救技能的低于5%。可见,本项目宜从科普性质的基础培训服务入手。4.本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弥补政府的短板(做政府本该做的事),所以,我们可以有策略地“倒逼”政府有所作为。利用政府支持撬动市场,要求政府部门购买服务。

(二)产品与服务

1.从张振提供的ERTS培训课程资料来看,这套欧洲急救课程是专业级的,是为专业医护人员设计的。

本项目提供的是公众急救培训服务,学员是非医护专业背景的普通市民,因此,急救培训课程产品的结构需要更丰富一些。不仅要有专业级课程产品,还可以有诸如“科普公益课程、非专业级自救互救技能培训课程、初级证书课程、急救培训导师课程”等课程产品。

2.“ERTS”是来自欧洲的新品牌,在中国市场是陌生的,在网络上也鲜为人知。尽管它是系出名门的“高大上”,但要让中国市场认可它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还需要运用一些特殊手段和方法,时间上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3.除了从专业性层面丰富急救培训课程产品的结构外,还可以组织开发出与培训课程配套的实用型产品(如:模拟训练用品、家用急救产品、公共场所急救产品、特殊行业岗位急救产品等)。这类产品必须与课程产品同步开发,同时推向市场。4.无论学员个人参加培训,还是企业(团体)团购培训服务,都有获得培训证书的诉求。向学员颁发“社会认可”的培训合格证书,是项目本身应该保证的最基本服务内容。

5.培训服务的衍生资源。

(1)课程产品推向市场后,有机会收集到海量的学员个人信息。(根据本项目正常运作的进程保守预测,受训学员3年内可达千万级。)

(2)公司有必要开发一个学员管理系统,建立学员信息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商业价值,以及它对资本运作(融资)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全民普及急救知识培训服务”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很能唤起投资人的想象力的融资故事。

二、项目规划

(一)战略布局

常言道,“名正言顺,师出有名。”考虑项目的特殊性,需要建立“公益开路,商业随行”的市场运作机制。在项目运营过程中,项目主体以不同的名义出现在相应的场合是很有必要的。

1、本项目由一个独立的商业公司运作。(1)这个商业公司的工商注册名称可以是“深圳市中欧急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外宣传的称谓可以是“中欧(国际)急救培训机构”、或“中欧急救”。项目由公司经营管理。

(2)在培训服务中,“中欧急救”是提供专业支持的权威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尤其是培训服务过程中,我们需要淡化商业公司的身份,聚焦打造一个权威的专业技术品牌 —— 中欧急救。(注:品牌名称一经确定,须立即申请注册商标予以保护)

2、运作本项目需要有个公益组织身份。

申请注册一个民非机构:深圳市公众急救技术指导服务中心

(或:公众急救科普服务中心)

(1)用于对接政府部门,获得政府支持;(2)方便进入校园、社区宣传推广。

3、建立两个网站。

(1)“中欧急救”官网:一个公众急救权威技术形象网站。(2)“公众急救志愿者联盟”网站(或:公众急救志愿者俱乐部):用以聚集学员客户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学员客户资源,组织学员开展线上线下活动。

(二)组织架构 1.(详见组织架构图,略)2.几个部门职能相关说明:

(1)课程研发部。负责原版课程的本土化改造;负责分级课程和特行课程的编辑、优化。

(2)培训部:以培训全国各大区分校培训导师为主。

(3)市场拓展部:根据客户群体属性下设 校园事业部,社区事业部,特行事业部等。

(4)急救产品部:(略)

(三)近期、中长期工作目标规划(宜面谈)

三、项目启动与实施(宜面谈)

招兵买马、培训; 宣传造势; 市场试点; 总结优化;

招商推广。(分校制)

四、项目运营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宜面谈)1.如何让公众认可“ERTS/中欧急救”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2.如何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 3.如何解决颁证问题?

4.如何快速撬动市场?(有哪几个切入点?哪几种切入方法?)

触电急救培训试卷 篇5

一、填空

1、急救成功的条件是:动作快,操作正确,任何延迟和误操作均可加重伤情,并可能导致死亡。

2、触电急救,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

3、救护者在救护过程中特别是在杆上或高处抢救伤者时,要注意自身和被救者与附近带电体之间的安全距离,防止再次触及带电设备。

4、救护人员登高时应随身携带必要的绝缘工具和牢固的绳索等。

5、如事故发生在夜间,应设置临时照明灯,以便于抢救,避免意外事故,但不能因此延误切除电源和进行急救的时间。

6、触电者神志不清,判断意识无,有心跳,但呼吸停止或极微弱时,应立即用仰头抬颏法,使气道开放,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7、触电者神志丧失,判定意识无,心跳停止,但有极微弱的呼吸时,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法抢救。

8、判断触电伤员有无意识的方法:轻轻拍打伤员肩部,高声喊叫“喂!你怎么啦?”,如认识,可直呼喊其姓名。

9、正确抢救触电伤员的体位是侧卧位。

10、当发现触电者呼吸微弱或停止时,应立即通畅触电者的气道以促进触电者呼吸或便于抢救,通畅气道主要采用仰头举颏(颌)法。

11、采用仰头举颏(颌)法时成人头部后仰程度应为90º,儿童头部后仰程度应为60º,婴儿头部后仰程度应为30º,颈椎有损伤的伤员应采用双下颌上提法。

12、在做心肺复苏时,操作者应站在触电者侧面便于操作的位置,单人急救时应站立在触电者的肩部位置;双人急救时,吹气人应站在触电者的头部,按压心脏者应站在触电者胸部、与吹气者相对的一侧。

13、按压吹气1分钟后,应用看、听、试方法在5~7s时间内完成对伤员呼吸和心跳是否恢复的再判定。

二、单选 :B;A;C;B;C。

三、判断:√;×;×;×;√。

四、问答

1、当发生事故后现场人员应急行动准则有哪些?

答:(1)及时报告灾情(2)迅速采取应急措施

(3)以最快速度,选择安全、最近的路线撤离灾区

(4)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5)注意保护事故现场,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2、骨折固定时应注意得事项有哪些?

答:①骨折固定应先检查意识、呼吸、脉搏及处理严重出血;②骨折固定的夹板长度应能将骨折处的上下关节一同加以固定;

③骨断端暴露时,不要拉动。

3、口对口(鼻)的人工呼吸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答:(1)在保持呼吸通畅的位置下进行。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伤员鼻孔(或鼻翼)下端,以防气体从口腔内经鼻孔逸出,施救者深吸一口气屏住并用自己的嘴唇包住(套住)伤员微张的嘴。(2)用力快而深地向伤员口中吹(呵)气,同时仔细地观察伤员胸部有无起伏,如无起伏,说明气未吹进。(3)一次吹气完毕后,应即与伤员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伤员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伤员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可放松,以便伤员从鼻孔通气,观察伤员胸部向下恢复时,则有气流从伤员口腔排出。

4、心肺复苏法的操作过程是什么?

答:1)首先判断昏倒的人有无意识,如无反应,立即呼救,叫“来人啊!救命啊!”等。迅速将伤员放置于仰卧位,并放在地上或硬板上。开放气道(仰头举颏或颌)。

2)判断伤员有无呼吸(通过看、听和感觉来进行),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两口。保持头后仰,另一手检查颈动脉有无搏动。如有脉搏,表明心脏尚未停跳,可仅做人工呼吸,每分钟12~16次。如无脉搏,立即在正确定位下在胸外按压位置进行心前区叩击1~2次。叩击后再次判断有无脉搏,如有脉搏即表明心跳已经恢复,可仅做人工呼吸即可。如无脉搏,立即在正确的位置进行胸外按压。

3)每作15次按压,需作两次人工呼吸,然后再在胸部重新定位,再作胸外按压,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协助抢救者或专业医务人员赶来。按压频率为100次/min。

4)开始l min后检查一次脉搏、呼吸、瞳孔,以后每4~5min检查一次,检查不超过5s,最好由协助抢救者检查。

急救培训策划书 篇6

——红十字会2011年初级救护员培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十字会急救部

2011年10月25日

活动名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培训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5日 8:00--17:30

活动地点:民族楼234教室(待定)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十字会

合作单位:海淀区红十字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志愿者联合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社团联合会

参加对象:面向全校本科生招募学员(培训免费)

【活动背景】

中国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发,突发事件和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我国应急安全教育的普及率还不高,2010年全国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只有1%,对群众开展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安全教育非常迫切和重要。

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多年来,各级红十字会深入各个行业、社区、乡镇,积极开展救护员和群众救护知识普及与培训,并组织红十字救护员参与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救援和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服务,在保障群众健康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8年,全国红十字系统每年培训救护员超过300万名,每年救护普及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从08-10年,全国共培训救护师资约99831人次,红十字救护员1038万人次,普及卫生防病与救护知识约4800万人次。这些红十字救护员活跃在城市、农村的各行各业,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十字会是我校影响力较大的社团之一,急救培训作为我们协会的传统项目每个学年都要举行若干次,已有多年历史,每一次都在全校学生中赢得好评。同学们学习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积极性都很高。我们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红会的会员,还扩展到全校所有的本科生,参训人员队伍十分庞大。另外我们学生分会本次急救培训积极联系海淀区红十字会的专业培训讲师来主持整个培训过程,更具专业性。

【活动目的】

1.让原本不了解急救知识的人成为自救与救人的强者。

2.让不懂得怎样从灾难中逃生的人第一时间关注自己的生命。

3.繁荣医学事业,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我校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促进文明校园的建设进程。

4.进一步扩大红十字会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影响,急救知识的普及中也渗透着红十字运动的精神内涵,我们有责任,将红十字的精神传播出去,有责任作科学理念的传播者。

前期准备

10月26~30日:外联部负责邀请我校其他社团组队参加本次急救培训,通过公共邮箱发送电子版邀请函,并认真协同办公室统计好社团回执,制作参培人员名单。

10月27日:宣传部制作急救培训海报,张贴于学十楼下宣传栏。

10月26~31日:急救部负责联络海淀区红十字会,确定培训讲师事宜,并按要求准备相关材料、物品。

11月1日,组织部协同手语社等部门在篮球场西侧设立报名点,面向全校学生招募急救培训学员。

11月4日:志愿者服务部协同急救部,借教室并负责海淀区红会培训器材的搬运与维护工作。

组织部整理全部参培人民名单,并安排分配好急救培训事项通知工作,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督促各部门工作进程。

培训当天(暂定11月5日)

办公室、组织部:负责参培人员签到,对未按时到场的学员短信提醒。外联部:负责我校兄弟社团参培人员的位置区域划分与引导。

志愿者服务部:负责活动用品的搬运与维护,同时负责购买饮水等物品,做好培训现场的秩序维护工作。

宣传部:做好现场的照片拍摄工作,可用照片+视频的形式,记录本次培训中的点滴,用于后期宣传与总结。

急救部:配合好海淀区讲师的工作。

手语社及同伴部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

后期总结与宣传

办公室:撰写活动总结报告。

手语社:制作活动总结视频,发布在红会人人网的主页。

志愿者服务部:负责培训用品的送还工作,做好培训现场的卫生清理。宣传部:整理活动资料(图件、视频、文字材料等),用海报活动或活动照片剪辑的形式对本次活动进行后期宣传。

急救部:负责后期的初级救护员证的发放工作。

组织部:择期协调各部门负责人开一次总结会。

【经费预算】

宣传海报2张:75元(前期使用打印版海报,后期手绘海报)

宣传单300张:300×0.1=30元(用于篮西招募学员时发放)

宣传条幅1张:50元(用于篮西招募学员时使用,设计字样为“红会初级救护员培训学员招募”)

活动用水:40元(争取使用桶装水,节约活动成本)

培训老师接待:90元(我社团需负责培训老师的接送和餐饮)

培训相关医疗用品:海淀区红十字会提供(初级急救员培训中会教授学员紧急止血方法等一系列急救方法,培训老师的演示和同学动手演练都需用到纱布等急救用品)

【注意事项】

一、组织部统计组人员确保活动时间地点准确无误的通知到每个报名人员,办公室签到组成员作好认证工作。

二、尽量让同学们广泛的参与,扩大这一活动的影响。

三、活动形式要具体化,多样化,做到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让每个参与的同学亲身感受,都能掌握扎实的初级急救技能。

四、活动当天,志愿者服务部维持好活动秩序,主动参与带领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

五、宣传海报及横幅等物品及时回收,尽量做到循环利用,节约以后活动的成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十字会急救部

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的探讨 篇7

至2007年底, 我校附院近5年招聘的注册护士57名, 年龄19~27岁, 平均年龄24岁, 其中中专41名, 大专11名, 大专在读4名, 本科1名。

2 培训方式

2.1 成立培训小组

护理部主任任组长, 急诊科护士长任副组长, 其余各科护士长担任小组委员。护理部制定培训计划, 急诊科护士长与负责带教的急诊科主任拟订教学培训方案。急诊科护士长和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 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主治医师4名担任授课示教工作。培训小组负责培训前后考核, 培训期间督促检查培训计划落实情况。

2.2 理论培训

2.2.1 集中讲座培训

每周举办急救讲座1次, 每次2学时, 共计24学时, 包括:评判性思维、心肺脑复苏、急救药品的使用及管理、急救护理记录的书写及相关法律知识培训、洗胃及双气囊三腔管的使用等内容, 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授课, 每次课都严格考勤, 学员不得缺席。

2.2.2 临床工作中培训

每周各科学员进行本科室危急重症抢救预案与程序的理论学习;每周组织危急重症患者护理查房1次。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 让学员带着问题看书, 查阅资料,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3 急救技能培训

根据教学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老师分解示范每一个抢救技能, 学员回示一遍, 老师纠正分析, 学员练习, 学员之间互相纠正;第二阶段:每两名学员与一名急救医生 (即培训老师) 为一组, 以多功能急救模拟人为对象, 老师选定病案, 按照操作规程, 小组成员分工, 医生下达口头医嘱, 实施抢救, 学员根据自己的角色选择位置, 执行自己的抢救项目[1]。

2.4 综合能力培养

2.4.1 观察预见能力的培养通过评判性思维的讲座培训, 让学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明确病情观察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培训初期可以通过“有意注意”的方法[2], 强化培训观察疾病的能力, 如学员当班时, 给自己规定观察危急重症患者观察表情的时间或总次数, 并确保目标实现。把学员病情观察的有意注意转化成无意注意。同时我们请有经验的护士进行传帮带, 提高学员的观察评判能力。

2.4.2 加强急救护理书写能力, 提高法律意识, 注重急救护理记录的书写, 要求及时准确, 护士长随时抽查急救护理病历的书写, 并注意指导。每月护理部检查护理质量, 并进行通报评比。

2.4.3 参与“抢救车”的管理要求学员参与本科室“抢救车”的管理, 班班交接、清点, 增强急救意识, 掌握每一种急救药品的位置、剂量、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抢救设备的使用、保养、消毒。护理部不定时检查, 要求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

2.5 考核

2.5.1 综合能力考核

按照《2005心肺复苏指南概要》[3]及《危急重症护理学》[4]制定考核标准, 培训小组考核学员培训前后急救理论知识、综合抢救技能。即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徒手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的配合、呼吸机的使用、除颤仪的应用、快速静脉通道的建立、遵医嘱应用急救药物及整个过程所用时间。

2.5.2 问卷调查

培训前后, 发放小组自制的问卷调查, 采取无记名方式调查医生对学员满意度, 回收率为98%。

2.5.3 统计数据

查阅医务科统计培训前三季度及培训结束后三季度每月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3 效果

3.1 培训前后考核平均成绩比较 (表1)

通过对表1的理论知识因子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P值为0.0003远小于0.005, 这表明低年资护士培训前后在理论成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样的对综合技能和急救护理记录书写合格率两项因子进行t检验, P值分别为0.0003和0.0001都远小于0.005, 这同样表明低年资护士培训前后在综合技能和急救护理记录书写合格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2 培训前后工作平均效率值比较 (表2)

通过对表2中的综合技能抢救时间、医生满意度、抢救成功率等3个因子进行t检验, 其P值分别为0.0008、0.0005和0.0005都远小于0.0005, 这表明低年资护士培训前后在综合技能抢救时间、医生满意度以及抢救成功率等3个因子上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许乐芬, 王茂桂, 陈慧, 等.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2) :148.

[2]沈亚娟.浅谈运用有意注意提高急诊护士病情观察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19 (10) :229.

[3]陈永强.2005心肺复苏指南概要[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8) :760~763.

日夜颠倒症 急救方案 篇8

1假日狂欢族

每次过时过节及连续几天假期,大家总不会放过尽情玩乐的大好机会。尤其在体育赛事直播期间,不少人更会整夜不睡,与亲友相约看电视、打牌,每天玩到半夜三、四点才睡,甚至玩到天亮、吃完早餐才就寝,以为睡十多小时便可养足精神,奈何醒来后依然非常疲惫。医生指,如只是两、三天的日夜颠倒,出现的问题相对不大,只要配合补眠技巧,身体很快便回复。

急救方案:极速补眠法

如果前几天玩得太晚,第二天要上班,建议上班当天找一小段时间,补眠二十分钟至三十分钟。如果睡不着,不要强迫自己去睡,因为身体可能不需要这段补眠时间,但如果选择补眠,时间就不要超过三十分钟。睡多过三十分钟,变成进入了更深层睡眠,而在这个阶段后才起床,你会感觉个人更加疲倦。

2夜班工作者

人体本身的生理时钟是被设定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对于夜更工作的人,却是完全相反。生理时钟是负责将讯号传送至位于大脑下视丘的中枢,再调节消化、代谢、内分泌等生理反应。我们身体有好多荷尔蒙都是晚上睡觉才输出,但生理时钟乱了,免疫系统会变差,容易有伤风感冒,另外,亦有少量研究显示,夜班人士患有肥胖、高血压、心脏病及癌病等危机相对增加。早上睡八小时与晚上睡八小时,效果也有分别 。主要看是否睡得好,如果生理时钟习惯得了,问题不大,但如果难以入睡,就会出现问题。

急救方案:放假作息不变

想身体好,最好当然是转日班工作,长期夜班人士要转回日班,也不要一两天即转,最好能有几天时间,慢慢将睡眠时间退回至正常模式。但如果未能转更,就要留意休假日时间的作息规律。一星期有六天是返夜班,最好不要在休假日突然变回夜睡早起,这样反而会搞乱生理时钟,建议当日都是按上班的时间作息。另外,为免避日常干扰,睡时最好遮蔽所有光线,甚至戴眼罩,欺骗生理时钟,让它以为是晚上。

3时差旅行者

对于长途旅行或从事航空业工作人士,时差真的更易搞乱生理时钟。经过漫长的飞行旅程终于抵达目的地,谁知生理时钟未能与当地的日与夜同步,或会在白天感到困倦,晚上则难以入睡,有时更会精神难以专注。生理时钟有二十四小时之分外,亦会受阳光影响,复杂程度比夜班工作更甚。原来人体大脑在夜间会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正是分泌自人类脑部松果体,促成人类生理时钟功能正常运作的荷尔蒙,令人容易入睡,但褪黑激素的分泌变少,就会影响睡眠质量。

急救方案:靠营养补充剂

虽然即使不理会时差,几日后身体就会自动调节,但受不了或需常频密出游,未必能等到自动调节,市面上有一种褪黑激素的健康营养补充剂,可以帮助时差问题。如果要到相反时区的国家,在飞机就寝前吃,身体就会被它骗到,以为是晚上,可缩短适应时差的时间。

4网络夜猫子

大部分都市人不上夜班,却普遍不按时睡觉,晚上玩游戏、上网,出现网络依赖症,以为凌晨三至四点才睡仍属正常,结果长期熬夜扰乱了生理时钟。但几点睡?睡多少时间才是正确?每个人需要的睡觉时间都不同,幼儿要睡十几二十个小时,成人及青少年就睡六至八个小时,而长者睡得更少,不是他们想睡少早起,而是他们相对对睡觉时间要求较少。如果每日只是晚睡一、两小时,而早上能补回,精神足够,就没有太大问题,反而要留意是否因长期失眠所致。

急救方案:自我规限时间

晚上只顾玩游戏及玩手机,要视乎几点睡,如只是睡前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无问题,当放松一下,但当令到早上不想起身,疲倦,就要正视问题。不过,因玩游戏而熬夜,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这生活方式有问题,更何况要他去作出改变?反而要等到他自己看到身体问题出现,才会有动力去改变生活习惯。

提升睡眠质量守则

1.睡觉要放松,有压力是睡不着。睡前尽量保持情绪平稳,不要数着时间,愈搞愈紧张,愈紧张愈睡不着。

2.运动有助入睡,但睡前绝不适宜剧烈运动,这将导致脑部过度活跃,变成精神了。如果真的要做运动,建议在黄昏前做最好。

3.睡前喝一杯暖牛奶,当消化系统有食物,血液会到胃部帮助消化,就会有困感,如平时饭气攻心一样。

4.尽量避免喝咖啡、刺激性饮品,特别是常受失眠困扰的人士。

下期预告 少女青春期转变

孩子踏入青春期,愈大愈反叛,究竟家长如何接纳女孩变成少女的过程?在管教及沟通方面有什么应对方法?下期,将为你揭晓。

急救培训总结 篇9

急救知识和技能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

我校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分为三大类: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教师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红十字会急救队队员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我校学生结构特点:我校20xx年在校生1600余人,20xx年在校生1700余人。其中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占70%多。幼儿教育专业有一门专业课――――――幼儿卫生保健,其中第五章内容为幼儿意外事故的防护和急救,大约在每年的3月份讲这部分内容,五课时结束。所以我校学生具有良好的急救基本知识基础。

1、一年级学生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过这些知识;培训的重点是音乐、美术、室内设计等专业的学生。

培训地点:学校多功能厅。

培训形式:急救知识讲座,适时播放急救的视频片段。

培训课时: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培训一课时,相当于复习;其他专业的学生培训三课时。

培训教师:吴国富刘旭楠(初级急救员)代萍(学校校医)

2、二年级学生主要以实际操作技能练习为主,同时复习理论知识。

培训地点:学校多功能厅、综合排练厅。

培训形式:播放急救的视频片段,实际操作。

培训课时:四课时。

培训教师:段老师(郑州市红十字会负责急救知识传播)

郑州二院、九院的专业急救大夫

吴国富刘旭楠(初级急救员、急救队队员)

代萍(学校校医)

3、三年级学生大部分在外实习,不组织大规模的培训。培训对象采用抽查的方式,需要参加培训的同学可以穿插到一、二年级的培训当中。

4、近几年,我校在郑州市职业教研室主办的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们联系了郑州市职业教研室的陈平主任,正计划把急救技能列为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如果急救列为比赛项目,将大大提高同学们的重视程度,促进学习热情。

教师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我校有教师110余人,其中女教工70多人,男教工40多人。

我校教师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急救知识和技能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

1、外出学习。每年至少派出两位教师参加郑州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初级急救员培训,学时两天,经过考核可以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地点在郑州九院。

培训对象:红十字会骨干班主任老师

注:20xx年4月12、13日,吴国富刘旭楠两位老师参加郑州市红十字会在九院组织的初级急救员培训,取得了证书。

2、校内集中培训。定期请郑州市红十字会的专家或具有一定资质的急救员在学校多功能厅讲座,培训时间为两个小时。

培训对象:所有教职员工。

培训频率:每两年或三年组织一次。

红十字会急救队队员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学校红十字会急救队,是学校组织活动的保障,是学校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得力助手。队员都是经过选拔的、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的教师和已经掌握急救相关知识和技能和学生。

红十字会急救队队员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以集会形式为主。每个月至少集会一次。会上讨论和切磋急救知识和技能。

急救员培训总结 篇10

在前期宣传中,我们利用板报、条幅等形式,在大食堂举行为期一周的宣传,同学们纷纷加入到了初级急救员的行列中来,为做到“人人争当急救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此次活动分为理论与实操两部分,我们请来了石景山区红十字会的老师为学生们讲解初级急救的知识,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通过面对面的指导,让同学们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心肺复苏,救护止血,包扎固定等常规急救措施,从同学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急救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在活动中收获颇丰。

急救培训方案 篇11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但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1],应系统地进行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提高我国的灾害救援整体水平。

灾害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必需重视灾害医学的学术理念,本文就加强基层急诊急救人员对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提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加速灾害医学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做简要综述。

基层医疗机构灾害医学教育与救援技能现状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还很不健全,医学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是医学理论和技能在临床各专业方向的教育。基层医务人员也未能接受灾害医学的继续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对灾害医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是空白。大部分临床医师缺乏灾难医学知识和灾难救援技能训练。其次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涉及灾害医学救援方面的管理机制不畅,缺乏先进的救援装备,救援手段落后,缺少健全的法制体制,救援预案不完善和不配套,没有成立灾害应急救援医疗队。同时,社会性急救知识也未能够得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普及,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时,能动员起来的社会上诸多方面救援力量,大多数都缺乏必要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使得现场的救援效益不高。而作为现场医疗救治主体医务人员所掌握的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非常有限,势必会影响救治效率,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多灾环境下对救援工作的需要,难以及时应对一些区域性的灾害伤亡事故的发生。也很难做到灾害现场高水平、高效能,大救援的急救特征。

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灾害医学是一门研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及灾后医疗救护的新型学科。灾害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灾害救援有它的特殊性:①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临时性;②工作环境的危险性;③救援对象的复杂性;④救援工作的协同性;⑤灾害医学的社会性。其内容涵盖了医疗救治,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特殊的救援设备和技术,伤员分类输送,流动医院建设,疫情防控,公众心理危害等方面。医护人员工作性质是抢救生命,减少人员死亡和伤残,技术上要求熟練掌握输液、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抗休克、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解毒等急救技术,他们的表现对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伤残率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急救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救援知识和过硬救援技能,方能胜任救援任务,必须加强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是防灾救灾降低损害的根本保证,掌握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是急救人员的必备条件。“救人”-“治病”的一种专业思路与对策。面对灾害群体时,要采用专业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快速检伤分类,使现场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救治更多的人。目前在我国灾害医学无论从认识还是到实践都尚属起步阶段,为适应当前及今后应急救援形势的需要,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救援技能培训这一新课题,应尽快实施到实际工作上来,特别是在灾害多发的区域或基层的急诊急救人员显得尤为必要。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及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建设与建议

加强灾害救援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我国近年来颁布了许多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和预案,但其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给予灾害医学立法,对我国灾害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有极重要意义,使得在紧急救援工作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更好地协同社会化救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完善灾害救援的各种规章制度,建全监管体系,规范紧急救援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灾害医学事业的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制定标准化、现代化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一套适宜本地区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高效的组织管理和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是能否实施有效救治的关键。平时也就需要有预见地制定相应的灾害急救计划。整合、优化区域性的卫生急救资源,加大资源配置,建立区域性灾害救援队伍,组建高效、现代的区域性应急救援医疗网络。高效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管理需要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灾害指挥体系。建议在灾害发生的区域由当地政府牵头,调动公安、武警、消防、急救医护人员及可组织的社会上的人员成立救援队,统一指挥调度;成立搜救队、营救队、医疗队、转运队和后勤保障队等,各队伍要分工明确,任务清晰,协同作战,快速机动,善于攻坚等特点,目标是灾害现场救人。建立平战结合,专兼结合,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精准高效的灾害救援医疗体系,才能适应医疗救援的需要。才能对本地区域内各种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进行紧急救援。

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急救医护人员对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现场医疗救援的水平,建议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尽早开设灾害医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尽快培养出实用人才,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要重视和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医学院校进行短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参加各级灾害医学专业知识的学术活动,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医学院校的教授或上级医疗救援机构的专家到当地医院进行灾害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术讲座,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同时依托多媒体网络中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建立地方灾害救援中心网络,实现信息源共享,开展灾害医学的远程网络教育[2]。组织人员到省级的专业救援中心进行短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模拟灾害现场实施对伤病员的救护演练。只有通过演练才能使急救人员更好地掌握预案的流程,使预案逐步完善,规范和科学,最终形成制度化。不去反复演练的预案那只是“纸上谈兵”。灾害救援工作需要全社会,多学科的参与,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当地消防、交警、森警、矿工、通讯等单位举行灾害救援合练,提高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依托当地医院急诊科为培训基地主体,承担区域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建议建立院前、院内紧急救援联动、预警模式:即院前急救小组在现场收集到的伤员信息:①主要伤情;②对伤情的评分;③预计送达医院的时间;④院内必须准备的急救措施等现场信息,立即报告给院内救治组值班医师,确保伤员到达医院后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实施针对性的救治。还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医学急救知识,提高民众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自救互救认识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急救”[3],只有经常强化灾害救援意识,长期不懈地进行灾害医学知识学习和救援技能的培训与演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桥梁,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使广大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综合应急救援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使救援队伍的工作效能达到灾前防灾,灾时救灾,灾后减灾的实际理想效果。

综合上述,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社会、学校及工作单位对灾害医学教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救援水平,有效地保护和救治生命,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灾害救援形势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绵宁,李华强.灾害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2):12-14.

2杨学东,郑伟,李红玉.构建灾害医学教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62-365.

急救培训方案 篇12

1 院前急救特点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院前急救的工作内容、治疗原则、诊治方式、药械配置等,同时也决定了院前急救的教育培训有其自身的内涵和外延。

1.1 高风险

院前急救是处理和研究各种急性病变和急性创伤的一门新专业,服务对象以老年患者居多,急、危重症病人比率明显高于医院。病种覆盖内、外、妇、儿等医学临床各科的急症医疗。急救医师必须完全独立诊治,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判断病情,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静脉穿刺和心电除颤起搏等多种急救操作技能,还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事故的紧急救援能力等,救治工作风险高于一般医疗机构。

1.2 高强度

院前急救是急救工作的首要环节,主要面对的都是一些急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院前急救接诊时间短,接诊环境复杂,急救医师要在短时间内通过多看、多问,以及蛛丝马迹尽可能了解患者的病情,精神高度紧张。此外,急救医生还要携带急救箱、心电图机等急救药械到现场,抢救后要协同一起搬运伤病员,运送途中还要不断观察护理,每一环节均需付出一定的脑力和体力,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院前急救医师始终处于高强度的紧张工作状态中。

1.3 高亲和力

院前急救的病人病情往往处于非常紧急的状态,其家属的心情和情绪焦急、惶恐;现场救治环境复杂,急救医师需在病家或围观者的注视下开放式地展开抢救;经常会直接面对酗酒斗殴、吸毒等特殊人群,加之近年来医患关系趋于紧张,很多市民对院前急救工作的不甚了解,更加容易将现场矛盾转嫁与急救人员等。以上诸多情况都不利于院前急救工作顺利开展,此时不仅需要急救医师具备冷静、规范救治患者的能力,更要求急救医师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现场处置的应变能力,从容面对和处理现场的各种不利因素。

2 岗前培训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发放问卷了解急救医生对岗前培训的想法、组织召开急救中心负责培训专职人员岗前培训工作交流、与外省市急救中心沟通岗前教育培训情况等多种途径,发现院前急救的岗前培训均存在着共同的困难和不足之处,需要改善、规范和提高。

2.1 岗前培训现状

2.1.1 院前急救医生上岗前均必须参加一定的岗前培训。

根据笔者与全国各急救中心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尽管目前全国院前急救存在独立型、依附型等不同模式,院前急救医生也有专职或医院兼职等不同类型,培训时间、内容、程度存在不同差异,但各家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均对救护车急救医师独立上岗前开展针对性的培训。2.1.2院前急救岗前培训的内容有相同之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较之医院内急诊相对单纯,受环境、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救治主要以维持生命体征、减少伤残率及尽快安全护送到医院为主要目的。因此,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急救医生上岗前的培训内容总体有相同之处,均根据院前急救工作特性,开展心肺复苏、包扎固定等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培训,形式主要有院内培训和随车带教实习。

2.1.3 院前急救岗前培训总结和考核。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各急救机构对急救医生在岗前培训后、独立上岗前均会进行不同考核,但采取的形式有书写总结、理论考试、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要求也不仅相同。

2.2 存在主要问题

2.2.1 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岗前培训要求和专用教材。

目前,院前急救岗前培训没有统一的要求和专用教材,各个单位随意地选用不同的教材,如美国心脏协会的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何梦乔等主编的《实用急救学》、王一镗主编的《现场急救常用技术》、香港圣约翰编写的《急救课程手册》及卫生部主编的《灾害事故医疗卫生救援指南》[2]等资料均为选用对象,相关内容则按照各个急救中心培训人员个人的认识进行增减,培训科目混乱、不科学、不规范。

2.2.2 培训师资没有准入标准。

院前急救岗前培训不仅没有统一教材,培训师资队伍也没有准入标准,更没有相关的师资论证。各急救机构多采取由业务科室负责人或本单位年资较高的医师授课形式开展理论培训,授课人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讲解,讲解内容、示范带教能力得不到保障。

2.2.3 岗前培训项目、时间没有统一计划。

据不完全的收集资料显示,全国院前急救各单位岗前培训时间差异甚大,多者需要将近一年时间,少者仅一二周时间,在培训项目和内容上更是千差万别,由此可想而知,院前急救医生的岗前培训效果差别巨大,根本无从比较,没有规范可言。

2.2.4 考核评估不系统,没有统一标准。

目前,全国尚无院前急救医师专业上岗资质要求与标准。因此,各家急救机构对急救医师岗前培训的总体重视度不够,岗前培训的考核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对各阶段培训质量跟踪资料积累和阶段性的分站式考核评估,往往是各单位的培训人员根据经验选择一、二项技能操作进行一下考核就算完成,随意性较强,难以达到基础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全面考核与评估效果。

3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院前急救医生岗前培训

根据院前急救工作的特点,结合当前社会开放、活跃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近年岗前培训的实践与探索,总结以往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力图逐步改进和完善岗前培训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师资准入及考核评估等,以期达到岗前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1 明确岗前培训目的和重要性

岗前专业知识培训是针对院前急救工作多科临床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强化培训,是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基础;规章制度、急救规范和礼仪、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是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保障[3];严格的纪律和医德医风教育对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有裨益,是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思想素质保证;了解单位的历史、文化以及建设发展方向,是尽快熟悉和融入这一新集体,成为一名真正“急救人”的桥梁。

3.2 统一岗前培训内容和时间

院前急救医生岗前培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了解单位历史、熟悉规章制度、学习急救规范及急救基本技能的培训和分科目考核,需要一个半月时间;第二阶段是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心电图阅读、气管插管和静脉注射等专项技能的培训,需要四个半月时间;第三阶段是随车带教实习,全面学习和掌握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急救医生综合能力,需要四个月时间;第四阶段是综合考核,全面考核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必备的基本急救技能,结合岗前培训手册记录的每个培训阶段学习情况和分站式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估,需要一周时间。

3.3 建立院前急救岗前培训的专业规范

新进医务人员通过学校学习均已掌握了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所以院前急救岗前培训的重点主要是结合院前急救的工作特点,针对院前急救的岗位要求,通过规范培训师资、规范培训教材、规范课程设置,统一考核标准,建立系统、规范的专业岗前急救培训。

3.3.1 建立岗前培训师资的准入认证制度。

培训师资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因此,制定师资准入标准、建立认证制度、选择具有资质的综合医院作为进修基地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前提。急救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师资应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统领,由中华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医师、专家为主进行授课;急救技能操作培训和随车带教师资则应以获得美国心脏协会(AHA)、香港急救医师培训等师资培训证书、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院前急救医师担任;选择综合性三甲医院作为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上岗前专项技能培训的基地医院,确保急救专项技能培训质量。

3.3.2 编制统一岗前培训的教材,规范课程设置。

结合院前急救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急救学发展情况,分门别类地制定各个课程课件,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并分析所有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科学地设置课程安排顺序。

3.3.3 建立岗前培训的考核与评估体系。

建立统一的院前急救岗前培训考核与评估基础标准,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和补充。由于院前急救岗前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培训过程,由多个培训重点、内容不同的阶段组成。因此,岗前培训的考核应实行多站式考核[4],阶段性地进行培训效果考察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培训最后的急救理论综合考试和主要急救技能操作考核,全过程地综合评估,以评定新进医务人员岗前培训等级。

3.4 综合素质是岗前培训的重要必要环节

专业知识与技能是院前急救岗前培训的重点,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院前急救医生,应结合院前急救工作特性,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政治思想、心理素质、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等综合素质的培训[5],才能更好地适应、做好院前急救工作。岗前培训中,应设立加强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思想教育课程;通过增加军事训练等方式,磨练意志,培养新进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增设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有利于新进人员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理解、体谅病人的疾苦,提高工作的责任心;通过对新进人员讲述单位的发展历程,介绍有突出贡献的历史闪光点(如抗击非典、5.12抗震救灾等),讲解规章制度,使他们进一步了解院前急救工作的内涵,产生职业崇尚感和单位归属感,自觉融入到单位的发展建设中去;与此同时,开展适当的礼仪、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训,有助于日后在实际工作中尽快取得病人及其家属的理解和信任,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质量[6]。

参考文献

[1]武秀昆.规范和统一是走向辉煌的开端[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0):877-879.

[2]余丽敏,糜庆,郭荣峰,等.院前急救技术规范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9):598-600.

[3]李丽娟,唐蔚蔚,叶玉琴,等.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2010,14(8):32-34.

[4]姜树强,张建玲,王广云,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方法的探索[J].中国医院,2010,14(5):46-47.

[5]刘琼,周发春,陈建斌.加强医学生院前急救医学培训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1061-1062.

上一篇:赵县客运市场专项整治方案下一篇:2015总结大会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