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多用巧作文

2024-10-06

一材多用巧作文(精选5篇)

一材多用巧作文 篇1

①走过那一个拐角(楼江)

执一双素手涤净逝去年华,回眸凝望,铭记走过的那一个拐角,平凡而美好,念念不忘那一刻的感动,仿佛让一个世纪动容。

那一个雪天,那个拐角,他的出现,注定发生不寻常的事情。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默默地,我怯怯前行。曾经,置身于冬寒风雪之中,胸中仿佛有烈火一团,向四周蔓延开去,能融化那冰天雪地。而今,只觉冷意噬足,连那散发着寒光的冰雪,也隐隐刺痛了我那脆弱的神经。

哎,考场失利,有何颜面见家中殷殷祈盼的父母啊。

低头,冰冷的北风驱赶着我的脚步,我加快步伐——

“哎哟!”脚下一滑,还未等我反应过来,身体已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小兄弟,你还好吧!路滑,实在是对不起啊!”循声而望,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正倒在我的面前,旁边是一根黝黑黝黑的拐杖和几本厚厚的书。

在眼前停下,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面前。他见我站起,关切地问候着。

回顾张望,才发觉这是一个拐角,心中狠狠地诅咒痛骂这该死的拐角。

却见他——那位年轻人正费力地用双手撑着地面,向上一跃,一只脚稳稳地站到了地上。

咦,只有一只脚?!

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他来,一条空空的右裤管在风中无力地摆动着好像是冬天也在为他悲哀。

“小兄弟,真是对不起呀,刚刚去书店买书,走得太急了!”他弯下身,捡起那根拐杖和几本书。

心中的委屈再也憋不住了,我抹了抹眼角。“小兄弟,摔疼了?” “没有,不关你的事!”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低眉神黯。“咦?小兄弟,可你怎么没念下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坚定地说道。

心中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嗯,我是不是太自暴自弃了? “小兄弟,你没事吧!记住,小沟小坎算不了什么,挡不住人的。你没事了,那我走了。”只见他拐杖灵活的一点,在空中划了一个有力的弧,左脚猛地朝前一跨,杖和人便先后落在了沟的另一侧,消失在那个拐角处„„

小沟小坎算不了什么,挡不住人的。字字铿锵,硬硬的碰撞着我的心灵。我的心中又燃

起了一团火焰,一团名为信念的火焰。大踏步,重新向前走去。

走过那个拐角,我收获了感动,重拾了自信。走过那个拐角,我一定要“长风破浪”。暮色中的雪天抹去了明朗,只留下一片要氤氲的剪影,那个拐角,一直在光影中经纬着感动的瞬间。

我相信,走过那个拐角,前方有一片艳阳天正等着我!

②眉头舒展了(陈思怡)

眉头紧皱,因为失败。

流年忧愁了风雨,时间沉淀了沧桑,那些错愕的时光,滑落了那些斑斑流年,每一件抑郁的事,必有解决的时候,每一个惆怅的矛盾都有冰释的时候,每一个看似天大的打击,都有过去的时候。

那天的天气不好,灰黄的天空阴沉沉的,像人哭丧着脸,凛冽的寒风刮得人瑟瑟发抖。1

中午时,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默默地,我怯怯前行。平素,置身于冬寒风雪之中,胸中仿佛有烈火一团,向四周蔓延开去,能融化那冰天雪地。而今,只觉冷意袭人,连那散发着寒光的冰雪,也隐隐刺痛了我那脆弱的神经。

哎,考场失利,有何颜面见家中殷殷祈盼的父母啊。

“哎哟!”脚下一滑,还未等我反应过来,人已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小兄弟,你还好吧!路滑,你要当心啊。”一根黝黑黝黑的拐杖在眼前停下,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面前。他见我站起,关切地问候着。

I

四目相对,就像久居客乡的游子乍逢亲人,我只想哭。

“大哥,你这是?”我开始注意地打量起他来。

“哦,我到书店买了几本书,正准备回家。”他淡淡地说道。

“买书?你?”我这才发现他的腋下还夹着几本厚厚的书。

“是的,小兄弟,我要走了,路滑,你要当心。”他关切地叮咛着。风无力地吹摆着他空空的右裤管,好像在为他送别。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低眉神黯。“咦?小兄弟,可你怎么没念下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坚定地说道。

“小心,前面有沟。”我惊呼。

“小兄弟,小沟小坎算不了什么,挡不住人的。”只见他左脚猛地朝前一跨,拐杖灵活的一点,在空中划了一个有力的弧,人和杖便先后落在了沟的另一侧,他又继续自己的征途。

字字如洪钟鸣响,声声敲击着我的晦暗冰冷的心灵。你用你的光芒照亮我心中的阴霾,你用你的热情点燃我对光明的希冀,你用你的乐观抹平我紧皱的眉头。

眉宇舒展,一念之间,我已了然„„

③不能没有你(金晶晶)

鱼儿不能没有海洋,鸟儿不能没有天空,而我,不没有你——自信。

——题记 没有自信的日子犹如阴霾,心情低落,整个人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毫无生气。鼻子嗅不到芳香,眼睛看不到美丽,双耳听不到欢笑。

远处飘来羽毛,仔细一看,应该是雪,来势不大,便没在意。冒雪前行,寒意袭来,如在平常,胸中仿佛有烈火一团,可以向四周蔓延开去,融化冰雪。可如今,冷意侵蚀了身上所有角落,只因考试失利,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就连那散发着寒光的冰雪,也隐隐刺痛了我那脆弱的神经。

雪下的大了点,我跑起来躲避,“哎哟!”脚下一滑,还未等我反应过来,身子已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小兄弟,你还好吧!路滑,你要当心啊。”一根黝黑黝黑的拐杖在眼前停下,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面前。他见我站起,关切地问候着。

四目相对,就像久别故乡的游子乍逢亲人,身处冰天雪地,鼻子酸酸的,我有种哭的冲动。

边站起边问他“大哥,你这是?”拍了身上的尘埃,开始打量起他来。人不高,却精神,自信百倍,与我,似乎是鲜明的对比。

“哦,我到书店买了几本书,正准备回家。”他淡淡地说道。

“买书?你?”我这才发现他的腋下还夹着几本厚厚的书。

“是的,小兄弟,我要走了,路滑,你要当心。”他关切地叮咛着。风无力地吹摆着他

空空的右裤管,好像在为他送别。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低眉神黯。“咦?小兄弟,可你怎么没念下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坚定地说道。

“小心,前面有沟。”我惊呼。

“小兄弟,小沟小坎算不了什么,挡不住人的。”只见他左脚猛地朝前一跨,拐杖灵活的一点,在空中划了一个有力的弧,人和杖便先后落在了沟的另一侧,他又继续自己的征途。义无反顾,愈挫愈勇。

小沟小坎算不了什么,挡不住人的。字字如石,句句铿锵,一字一句都敲打着我的心灵。瞬间,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眼前的世界如此美妙,白雪化作羽毛,花儿们争奇斗艳,玻璃窗前的我有了自信,将过去行尸走肉般的生活重新改写。

一切源于自信,源于我对他的需要。

后记:鱼儿没有水,就失去了生命的源泉,鸟儿没有天空,就失去了生存的技能,我没有自信就失去了生活的色彩。

④找回久违的阳光(蒋煊婷)

把窗儿打开,让阳光进来。

——题记 天空哭丧着脸,风呼呼的刮着,我裹紧了棉衣。路边花坛里的小草都冻得低下了沉重的头。

冬天要来了啊。

哎,好冷呀,冷意在我的身体里蔓延,冰冻了我的全身。

考场失利,有何颜面见家中殷殷祈盼的父母啊。

“哎哟!”脚下一滑,居然踩着了香蕉皮,还未等我反应过来,身体已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小姑娘,你没事吧!现在的人素质差,乱扔垃圾,你要当心啊。”一根黝黑黝黑的拐杖在眼前停下,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面前。他见我站起,关切地问候着。

I

四目相对,就像久居客乡的游子乍逢亲人,我只想哭。

“大哥,你这是?”我开始注意地打量起他来。

“哦,我到超市买了点东西,正准备回家。”他淡淡地说道。

“我这才发现他另一只手还拿着一个塑料袋。

“小姑娘,我要走了,你可要当心。”他关切地叮咛着。风无力地吹摆着他空空的右裤管,好像在为他送别。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低眉神黯。“咦?小兄弟,可你怎么没念下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诧异的问道。

“小心,前面有沟。”我惊呼。

“小姑娘,小沟小坎算不了什么,挡不住人的。”只见他左脚猛地朝前一跨,拐杖灵活的一点,在空中划了一个有力的弧,人和杖便先后落在了沟的另一侧,他又继续自己的征途。

小沟小坎算不了什么,挡不住人的。字字如石,硬硬的碰撞着我的心灵。我的心中又燃 起了一团火焰,一团名为信念的火焰。

成功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失败,如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

想着想着,上方的那缕阳光又出现了,照得我的心好暖好暖。

我嘴角微微上扬。你好,久违的阳光!

⑤昂起头来真美(倪丹琳)

背向阳光,看着脚尖,你看到的终将只是一抹阴影。

——题记

还未等时光碾化为细水长流,记忆的小舟便以搁浅„„

寒风凛冽,掺杂着些许雪花。雪花飘落,消融于泥土之间。

一阵风灌入我的衣领,不禁打了个寒颤,耸耸衣领,继续前行。不知怎的,我竟会想到这样一句话:“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也许是有感而发吧。在此情此景下,不免显得哀愁。

哎,考试失利,有何颜面见家中殷殷祈盼的父母!

“哎呦!”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跤,我重重的摔倒在地。

人倒霉连石头都捉弄我,早知如此,就不会低头走路了。正想肚子起身,怎料竟被一双有力的大手扶起。我抬头,眼中竟是感激,说::“谢谢!”

他粲然一笑说:“应该的.” 他长得真清秀,我不禁想着。

刚要与他分别,哪知他竟俯下身去,捡起了我脚边的拐杖。

“咦,你这是?”我迷惑不解。

“没什么,脚不方便。”笑容中不见尴尬,“我刚买了书回来,谁知就碰见你了。” “真不好意思,麻烦你了。”我抬头直视着他。这才发现,原来他肩上还背了只吧包。

临别时,我看着他那孤寂的背影,禁不住有感而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坚定有力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中。接着,他打趣道:“怎么?下面那句忘了?” “不是,只是觉得下面那句不适合我罢了。”我低头锁眉。

“怎会不适合,失败乃成功之母,有困难熬一熬,就挺过去了,就像我,难道你会不如我吗?”

我抬头,看到了他的目光,坚定有力!我不由得心头一颤,抬头会心一笑。

„„

在回家的路上,我发现,原来天空还是那么蓝,蓝得没有丝毫污浊。天地仍是那么宽广,能够广纳百川。

原来只因我一直低着头,忽略了美好!我相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阴霾总会过去,晴日终会等到!

我会记得(姜卿斐)

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记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我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时间,我会记得在这时光的长河中曾经有你的驻足,你的指引。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一人走进温柔的黄昏,走进夕阳,眼中噙着泪水,身体浸在落日的柔光里,沉思溶解在复苏的大地中,风儿却打开了我惆怅的思绪敲打着我的心。

试卷上的红数字刺痛了我的神经,想起家中殷殷祈盼的父母那沧桑的面孔,泪不知不觉划过了脸颊„„

脚下不慎一滑,身体不受控制的向后倒去„„ “没事吧!”他接住了我。余晖映照着他脸孔,我站了起来说了声谢谢,不经意间看见了一根黝黑黝黑的拐杖在支撑着他身体的平衡,他站在我面前,关切的问候着,就像久别故乡的游子乍逢亲人一般。

而我们,只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小姑娘,我要走了,路上石子多,你要当心啊!”他关切的叮咛着,风无力的摇摆着他空空的右裤管,好像在为他悲伤。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低头神黯,为我也为他,“咦,小姑娘,可你怎么没念下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诧异的问道。

“小心,前面有沟。”我惊呼。“小姑娘,小沟小坎算不了什么,挡不住人的。人生有许多比伤口更值得铭记的东西。”见拐杖灵活的一点,在空中划了一个有力的弧,接着左脚猛地朝前一拐,杖和人便先后落在了沟的另一侧,他又继续自己的征途。

„„

伸手触摸天际的最后一缕阳光,引领我走向明天。

我会记得,记得那一天,记得那一个瞬间,记得那个陌生的你让我拨开生活的迷雾,记得那句让我心湖泛起阵阵涟漪的话。

一材多用写作文 篇2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少同学的作文显得单薄无物,主要原因是缺少积累,能够有力地表现和佐证中心的材料太少,即使有也是材料陈旧,缺乏典型性。其实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点化,许多材料都可以一材多用,巧作论据。先看下面几个作文片段:

[例1](2005年山东省高考材料作文:双赢的智慧)

以退为进的智慧

拿破仑说,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远不失败,而在与屡仆屡起。我说,双赢的智慧不在于永远向前,而在于以退为进。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李密以《陈情表》一文名垂千古,向后人展示了他双赢的智慧。他从小父丧母弃,伶仃孤苦;祖母舍辛茹苦,促其成才。他一度沦为亡国之奴,归家供养祖母终老。后来他因孝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雏谷。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报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帝准许他先尽孝后尽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事新君的忧惧及不满,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情。“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李密用婉转恳切之辞感动了皇帝,得以报达祖母养育之恩,且避免了拒任新朝的罪过。李密机警善辩,以退为进,既赡养了祖母,又保全了自己。

[例2](2004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话题:买镜)

以史为镜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不可能事事经历;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洞察。因此,以史为镜,在每一个人的事业和人生中是至关重要的。

祖母用关爱为李密打造一镜,成就了李密天下至孝的美名。李密自动痛失双亲,伶仃孤苦。祖母刘氏悯其不幸,躬亲抚养;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苦心教导,至于成立。祖母的关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骨肉之情、仁厚之心,使李密恳切尽孝的孝举千载流传。祖母的关爱不就是栽培李密成才,成全李密美名的一面宝镜?以君子为镜,可照出高尚品德,给人一个对镜自省自勉的机会。如果韩愈以刘氏为镜,那么该不会有愧对十二郎的遗憾吧。现代的家长们,如果也以刘氏为镜,那么该养育出多少有为人才啊!

[例3](200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话题:一枝一叶世界)

李密之苦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以一句谦卑之词,结束了向晋武帝的陈情,却激起了我心头的浪花。“犬马怖惧”“拜表以闻”,李密卑躬屈膝,胆战心惊的形象跃然纸上。为臣本甘为犬马,然伴君如伴虎,做官如履薄冰。况晋武帝篡位立晋,仕途险阻,安知福祸?虽以供養祖母为由,辞不赴命,然君心叵测,喜怒无常。若触怒龙颜,则命不久矣,谈何供养祖母?李密内心惶惑,怎“怖惧”二字了得?诗云:“一叶落而知秋。”李密一言而知其苦楚。

以上三个作文片段的取材均来源于《陈情表》,而且与所要表达的观点结合得严丝合缝。因此,要写好考场作文,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利用课内素材作论据是一种聪明的抉择,问题是要掌握材料的优化使用方法。

在初学写议论文时,许多人把能够证明论点的材料狭隘地理解为倾向和指向跟观点完全一致的素材,而忽视了材料的多面性。如果说认为某些材料只能用来证明某种观点,那只是一种思维定势;那认为某些材料不能证明某种观点,这也是一种思维定势。我们要认识到,使用材料不仅可以是正面的,还可以是反面的,甚至可以是侧面的。“不一致”的材料并非不可援引,关键在于你看问题的角度。充分理解话题的含义,辩证地分析材料,你就会找到话题的切入点,然后通过例后解说、假言因果和析因推果等方式使观点和材料紧密相扣。接下来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谈谈在不同的文章中怎样一材多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邹忌借用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发现这个寓言能够印证多方面的事理:

1、感情的亲疏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这让他有了与城北徐公比美的自信,而妻、妾和客人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既然远不如徐公美,为什么妻、妾和客人却异口同声地说自己比徐公美?这就有感情的因素在起作用。由于三个人的身份和心理不同,她们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妾的回答,有些拘谨和勉强,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则明显流露出应酬、逢迎的态度。这些都说明感情的亲疏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这跟2003年的高考作文不是不谋而合吗?

2、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在听取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判断。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当你身居高位,面对一片片叫好声,你是怎样对待呢?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一个部门或地方的领导,对于奉承话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及时发现问题;而作为国家领导人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百姓乐业。

3、勾通要讲究语言技巧。邹忌进谏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弊甚矣”。这种以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已及人,以小见大,以事喻理的劝谏方式,不仅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而且使威王易于接受。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定要讲究语言技巧。借用中国移动公司的一句广告语:“沟通,从心开始!”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和师长等的交往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含蓄委婉的说话技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必定顺耳,达到预期的对话效果。

一材多用巧作文 篇3

适用范围:环保、绿化、节俭,勤俭、生态破坏、承诺、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老骥伏枥、清廉、奉献、理想信念的坚守、敬重、脚踏实地、原则、人类对大自然破坏的恶果,反例、实践

身先士卒,艰苦奋斗、按规律办事、变通、面对挫折、清正廉洁、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作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私为公、换位思考、为别人着想、调查核实、淡泊名利、慈善、以身作则

相互扶持、理解、孝顺、精神影响、楷模的力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素材出现处用红体标注)

人物简介编辑

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退休.;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1]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施甸区、县主要领导,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7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8年6月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余地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4岁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辞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精神启示“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杨善洲走了,不仅给家乡人民留杨善洲先进事迹(22张)下5.6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启迪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坦荡无私的精神,在人生路上书写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名利观。

杨善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他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典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脚踏实地)

他很少呆在机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嫁接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谁家需要嫁接苗木就帮着嫁接。地里看过了,群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

群众觉得他没有“官架子”,劳动中和他唠家常、诉委屈,就像邻家老农一样。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他发现问题,剖析矛盾,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并受到群众认可和欢迎的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有力措施。(脚踏实地)

杨善洲说,“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杨善洲深入基层的精神启示我们,不同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永远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坚实基础。

杨善洲一辈子顾大家,舍小家。他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文稿时读到:我对家庭欠债很多„„但当时只有如此选择,不然,革命不成功,家庭无从说起。

植树绿荒山(环保、绿化)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类对大自然破坏的恶果,反例)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原则)

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锯木树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对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

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个小组,要求抢在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实践)

在林场和昔日“战友”聊天

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住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着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有电,每人买一盏马灯。(节俭,勤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意识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变通)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建场之初,杨善洲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后,他感到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最快的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他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按自然规律办事、变通)

生前住过的茅草屋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清正廉洁)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了100元。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里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决烧柴问题,通过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实现增收。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环境保护的作用)

坚守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无私为公)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组织部门有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报告上去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清正廉洁,一身正气)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居住,妻子张玉珍专程跑去找杨善洲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1995年,杨善洲退休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对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间房子,妻子张玉珍找杨善洲凑钱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去,把刚盖起来还没住的房子卖了。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为别人着想)

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听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老人立即将猪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他说:“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后经调查核实,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工作组还了他一个清白。(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淡泊名利的他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谈过很多次,自洪学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保山地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得知杨善洲的情况后对他说:“老书记,你来做我们的顾问吧,一个月我们给你1000块钱”。杨善洲谢绝了,他说:“我现在是林场的顾问,没有时间给你们做顾问”。

他的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为此交了370元的汽油钱。他说:“办林场后,领导考虑到我老了,出外办事不方便,就专门为我配了车。但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

大亮山林场挂牌后,杨善洲不是场长,却没少操心。平时,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一个锅子里的饭,住的是一样的油毛毡窝棚。有的同志看不过去,说他年纪大了,给一点特殊照顾,给他开个小灶,他坚决不肯,执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御寒,大亮山四季烧火塘,晚上,大家就围在杨善洲住的火塘过商量工作。杨善洲乐在其中地说,“白天造林、晚上烤火,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嘛!”(以身作则)

领导树立楷模

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委托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辛桂梓到保山市人民医院看望杨善洲。辛桂梓向杨善洲转达了李源潮的慰问,并当面读了李源潮的批示,转交了中央组织部给杨善洲的慰问金。

国家林业局、云南省委、保山市委等领导机关相继发出了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经保山市委、市政府批准,施甸县将大亮山林场正式更名为“善洲林场”,并决定在善洲林场修建杨善洲纪念碑和雕像。全国林业系统、全省各族群众掀起了缅怀杨善洲,学习杨善洲的热潮。[2]

杨善洲住院治疗后,每天都有很多当地群众和素不相识的人到医院看望。中秋节当天,四五十个农民群众自发来到医院,带着土特产和月饼看望杨善洲,祝他早日康复。潞江坝一位姓线的八旬老人不顾年老体衰,赶了几十公里的路专程到医院来看望杨善洲。老人紧紧拉住他的手,未语泪先流,许久才说出一句话:你是个大好人。

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奖金20万。一向不要公家钱的杨善洲决定接受这笔奖金,经过反复思考,他把这笔钱分成了四份:10万元捐给保山一中,用于救助贫困学生;3万元捐给林场建一个护林哨所;3万元捐给当地政府给老年人建一个洗澡池;剩下的4万元留给跟自己吃了一辈子苦的妻子。(慈善)

影响与贡献

杨善洲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如今的林场已成为姚关、酒房、旧城等周边地区重要的水源地,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2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

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

杨善洲同志在林场(4张)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留下的是精神财富。(精神影响、楷模的力量)

比起杨善洲最初创业的情形,大亮山林场的工作条件已有了很大改观,但依然很艰苦,除了要守住清贫寂寞,还得忍受高海拔和潮湿环境的考验。但这些年,大亮山林场的职工队伍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现有30多名职工中,工作年限最短的也超过了10年。“如果不是受老书记影响,大家很难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坚守这么长时间,老书记的精神足足影响了三代林业人。” 大亮山林场场长董继军说。

个人生活

杨善洲是出了名的孝子,母亲爱吃糖果,杨善洲便经常买来自己带回去或托人捎给母亲。1990年母亲去世前,杨善洲回家过年时发现母亲走路摇摇晃晃,于是叫了医生,并亲自在母亲的屋内搭了一张临时小床,整夜守在母亲身边,陪母亲说话,给母亲端药递水,直到9天后,母亲离开人世。

大亮山上,杨善洲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针,锅针上是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罗锅,四个小碗摆放在桌上,火塘边的墙疙嗒摆放着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床头挂着水准仪、黄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围腰,床脚下一双黄胶鞋、一双翻皮皮鞋、一双拖鞋,墙壁上两张用旧的洗脸毛巾。

坚强、辛苦、悲凉,这3个形容词是杨善洲的3个女儿对母亲的评价。[7]杨善洲曾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说过,这一辈子,他最愧对的人是妻子。和杨善洲结婚60年,张玉珍大多数时候是孤

独的。1996年,张玉珍因胆结石住院。当时正值种树的关键季节,杨善洲请林场的驾驶员送妻子去医院,他选择留下种树,没有人知道他心里的焦急,一边种着树一边胡思乱想妻子会不会是得什么重病。当林场的驾驶员回来后,他赶紧去问情况,知道是胆结石后,心里松了一口气,大干3天活。在妻子住院的第3天,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看着妻子憔悴的面容,杨善洲喉头有些发哽,他带着心疼和内疚,一直照顾妻子到出院。2005年张玉珍因肺气肿住院13天,杨善洲在妻子身边守足了13天。他每天一早都会买好早点带给妻子,并端到病床前。他会在妻子睡着后,给她掖掖被角,也会在妻子起身时,在她身后垫个枕头。这13天他总是一守就是一天,女儿们劝他也没用,每次都是到很晚才回去,“多休息休息,很快就能出院了,要什么跟我讲。”这是13天里他对妻子说得最多的话。这两次生病,张玉珍吃了苦,受了罪,然而她却很快乐,至今她习惯给别人讲丈夫照顾她的事情,她有过幸福的29天。那个一向心里装着公家的丈夫在她痛苦时,一直守在她身边,给她最温柔的照顾。(相互扶持、理解)

媒体报道

1973年2月18日《人民日报》第2版,刊登杨善洲个人署名文章《学习革命理论 破除经验主义》。

1980年10月29日,一篇《他带头不搞特殊化——记保山地委书记》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上。

1981年,人民日报头报道过他,标题是《他带头不搞特殊化》。1989、1997、1999、2003年,人民日报都报道过他的事迹。[10]

198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公仆的正气——记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杨善洲退休后的1989年,2月9日的人民日报第4版报道《退休之后不进城,志在深山办林场 杨善洲事迹在滇西南传为佳话》,媒体报道杨善洲的事迹(3张)

199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杨善洲——满目青山夕照明》。文章讲述了杨善洲离休之后,回到仍很贫困的家乡,带领一帮年轻人,在荒无人烟的大亮山上植树造林2.5万多亩。1999年6月1日,人民日报第10版刊登《读一读这位老人平凡动人的故事,你会明白什么才是美丽而高尚的人生——一位老人与一片森林》。

2003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报道记者钱江的文章《杨善洲:献给家乡满山绿》。

事迹报告会

一材多用巧作文 篇4

学生写作文时,常常感慨:作文题目多变,素材积累有限,怎么办?背了很多素材,面对作文题目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怎么办?如何快速掌握素材运用的技法,是很多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学会“一材多用”,即将材料调整角度,以适应于不同的题目。

其实,在学生积累的材料中,有很多材料是可以适用于多个作文题目的,不能只用一次就放弃了。题目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你要懂得将材料的使用角度改变,以适应这种形式。材料好比是一条鱼,题目好比是菜肴的名称,你可以做清蒸鱼,也可以做红烧鱼,还可以打碎了做鱼丸等等。广东有个创举叫做“一鱼八吃”,就是将一条鱼的各个部分作充分利用,做出八种菜肴,连鱼鳞、鱼尾巴、鱼肠都变成一道道美食,叫人拍案叫绝。“一鱼八吃”体现了广东人的灵活变通能力。只要我们运用发散思维,灵活变通素材,就能够有源源不断的材料了。

“四项基本原则”乃中国的立国之本,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我们要实现一材多用,同样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但此“四项基本原则”非彼“四项基本原则”。一材多用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指选择性原则、概括性原则、想象性原则、扣题分析性原则。

那么一材多用的“四项基本原则”具体该如何操作呢?我们就以莫言的这则素材为例,来解说具体的操作。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出,举国欢腾。家乡山东高密政府更是要斥巨资种植万亩红高粱,修葺破旧的莫言故居,重建莫言纪念馆,高密俨然成了文化圣地,连首善陈光标也坐不住了,要捐一座别墅给莫言。相对于外界的热闹,莫言本人是低调多了,他以“无功不受禄”为由拒绝了标哥的捐赠,并且怀疑自己不配称“作家”,认为自己只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在领奖演讲时,他感谢那块曾今让他饱受苦难的土地,是它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

假如我们要将这则素材运用到谦逊、拼搏、人情冷暖、孝心等话题,该如何运用呢?

一、坚持选择性原则

选择性原则,指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系,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舍弃与话题无关的部分,侧重于相关之处.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也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材料中与话题契合的部分并写进作文中去,其他与话题无关的内容一概不要。正所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有一位同学选择话题“谦逊”写了一段话,他是这样写的: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文学大师莫言恰是这一句话最好的体现者。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他却悄悄地呆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但是他却没有因此趾高气扬,他曾说:“不能因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多么坚定的内心,莫言老师的谦逊成为了中国道德上的一盏引领当代人前进的明灯!

该同学围绕话题“谦逊”提出观点:满招损,谦受益。那么这段话的选材应该重点围绕“谦受益”来写。我们只要细读一下,就会发现他选的材料除了体现了莫言的谦逊,还有他的尊重他人的品质,却并未体现他的“受益”,所以违背了“选择性原则”,把所有相关的材料不经选择,一股脑堆砌在一起,这样的文章自然难逃阅卷老师的法眼,被判为低等级。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那么要怎么办?就拿此文段为例,保留谦逊的部分,删去尊重他人部分,增添受益内容,再加以议论分析就可以了。那么经过修改后就成为一段不错的文段了: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文学大师莫言恰是这一句话最好的体现者。2012年年底,瑞典消息传来: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的莫言。此时他却谦逊地躲进了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继续埋头创作。若是一般人一定正大张旗鼓地享受这难得的殊荣,但是他却自认为成就尚低,需要继续努力。笔者想,也正是莫言的这份低调,这份谦逊,让他受益匪浅,让他在文学的道路上收获满满,让他走上文学的最高奖台。因此,笔者要说:谦,受益。

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坚持选择性原则,选择材料中最能够体现话题的材料,舍弃与话题无关的部分。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二、坚持概括性原则

概括性原则是指叙述事例概括,语言要简练,内容要充实。不少老师感慨,现在学生文体不分,写议论文却记叙连篇,分析说理却寥寥几笔,高度概括。写议论文,切莫本末倒置。可是在用事例论证的时候,必然要叙述事例,又当如何处理呢?那么在写作中就要坚持概括性原则了。用寥寥数笔概括出最能够体现话题的内容即可,万万不可细细描写。

有一位同学选择了话题“拼搏”写了一段话,她是这样写的:

人生是一个不断拼搏的过程。莫言,在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奖后,仍然继续努力创作;著名学者钱学森,在获得“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仍然致力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试想,如果莫言没有拼搏之心,没有潜心为自己创作,那么我国还会现在就有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吗?同样,如果钱学森没有不断拼搏的精神,而是完成“两弹一星”后就告老还乡,那么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还会如此迅速,还会让外国人惊讶吗?所以人生是一个拼搏的过程,在拼搏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该同学在叙述材料时,仅用了几十个字就写清楚了莫言、钱学森拼搏的事例,严格遵守概括性原则,可谓字字珠玑,惜墨如金。写议论文就该提纲举要,直逼本质,因为我们的重点不在叙例,而在于后面的分析说理。

三、坚持想象性原则

即在了解的信息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添加一些细节,让人物更鲜活。我们在写作中,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知道某一个素材非常契合话题,可是苦思冥想却又无法想起他的一些细节来。这个时候我们又当如何呢?我们先看一下另外一位同学写的文段。

这位同学选择的话题是“人情冷暖”,他是这样写的: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让人不禁感慨世态炎凉。莫言本是庄稼人,自小贫苦饿肚皮,勤学苦练自成才,获奖荣誉众人知,引起一场莫言热,深山高密难安宁,政府民众纷沓至,地下萝卜劫难逃。世间冷暖已分晓,穷时无人问,富时众人捧,说道此时一把辛酸泪,只愿君心似我心,不以有色眼镜去看人。愿世间,莫世故,穷时众人帮,达时帮众人。还愿世态不炎凉,人情温暖似骄阳。

该同学的才气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语言优美,句式匀称,立意高远。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发现,他所叙述的素材并非全部来自所给材料,而是凭借平时对莫言的了解,通过合理的想象,增加了一些细节,使得莫言的形象更加鲜活,使得主题更加突出。

他其实就是运用了合理想象的原则,也就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的做法不外乎扩充情节和添加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拓深文章内涵、使文章妙趣横生,利于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由一物、一景、一个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牵挂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所以,在写作中,我们对某个素材的叙述,可以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添加一些细节,这样能够让人物更鲜活,使主题更加鲜明。

四、坚持扣题分析性原则

坚持扣题分析性原则即是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话题靠拢。紧扣话题,落到话题或论点(分论点)上。在写作中,往往有学生堆砌很多的材料,却不加以分析说理,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大忌。议论文光叙不议,岂不是文体不分?学生写的很多素材都是非常契合主题的,就像堆砌的珍珠,需要一双巧妙的手,方能把它们连缀成光彩夺目的项链。

如下面这位同学写的文段,他选择的话题是“孝心”: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记得卧冰求鲤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少年为了能让母亲吃上冬天里没有的鲤鱼,竟躺在冰上试图用体温融化冰块来获得鲤鱼。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在获得奖后曾说,很多人分享了我的荣光,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莫言的孝敬之情溢于言表。可当今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的事却时有发生:某留学生因母亲不能满足其物质条件而拔刀相向;某地一公务员多次扇母亲耳光并将父亲的肩咬的皮开肉绽。不要让遗憾留于心中,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

该同学所选的两正两反四个素材,都是非常契合主题的,若是能够在叙例之后加以分析,那么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例如我们可以这么改: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记得卧冰求鲤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少年为了能让母亲吃上冬天里没有的鲤鱼,竟躺在冰上试图用体温融化冰块来获得鲤鱼。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在获得奖后曾说,很多人分享了我的荣光,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孝敬之情溢于言表。可当今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的事却时有发生:某留学生因母亲不能满足其物质条件而拔刀相向;某地一公务员多次扇母亲耳光并将父亲的肩咬得皮开肉绽。同样是为人子女,有的人视父母为宝贝,而有的人视父母为累赘。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议论文重在分析,析出论点的深层内涵,析得论据的丰富意义,并辨析出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摆事实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缺少分析议论,论据与论点就不能很好地结合,油和水分离着。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抓住分析,突出说理,才能有力。分析说理是梁柱,援引材料是墙瓦。如果分析不透彻,说理不充分,材料即使再多,也只不过是一堆没有骨架的肉,一摊没有枝干的叶。对比分析:“同样是为人子女,有的人视父母为宝贝,而有的人视父母为累赘。”观点就鲜明多了,孰是孰非,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别忘了:再好的材料,需要加工才能够最大化提升它的价值。

材料分析的方法,当然有很多,诸如因果法、假设法、对比法、阐释法等等。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且,有时常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记住:分析的目的是为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具说明力,因此,分析必须紧紧地围绕论点。

参考文献:

巧妙点化,一材多用 篇5

1.山东省高考材料作文:双赢的智慧

以退为进的智慧

拿破仑说,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远不失败,而在于屡仆屡起。笔者说,双赢的智慧不在于永远向前,而在于以退为进。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李密以《陈情表》一文名垂千古,向后人展示了他双赢的智慧。他从小父丧母弃,伶仃孤苦;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才。他一度沦为亡国之奴,归家供养祖母终老。后来他因孝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维谷。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报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帝准许他先尽孝后尽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事新君的忧惧及不满,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情。“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李密用婉转恳切之辞感动了皇帝,得以报达祖母养育之恩,且避免了拒任新朝的罪过。李密机警善辩,以退为进,既赡养了祖母,又保全了自己。

2.湖北省高考作文话题:买镜

以史为镜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不可能事事经历;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洞察。因此,以史为镜,在每一个人的事业和人生中是至关重要的。

祖母用关爱为李密打造一镜,成就了李密天下至孝的美名。李密自幼痛失双亲,伶仃孤苦。祖母刘氏悯其不幸,躬亲抚养;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苦心教导,至于成立。祖母的关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骨肉之情、仁厚之心,使李密恳切尽孝的孝举千载流传。祖母的关爱不就是栽培李密成才、成全李密美名的一面宝镜?以君子为镜,可照出高尚品德,给人一个对镜自省自勉的机会。如果韩愈以刘氏为镜,那么该不会有愧对十二郎的遗憾吧。现代的家长们,如果也以刘氏为镜,那么养育出多少有为人才啊!

3.浙江省高考作文话题:一枝一叶世界

李密之苦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以一句谦卑之词,结束了向晋武帝的陈情,却激起了笔者心头的浪花。“犬马怖惧”“拜表以闻”,李密卑躬屈膝,胆战心惊的形象跃然纸上。为臣本甘为犬马,然伴君如伴虎,做官如履薄冰。况晋武帝篡位立晋,虽标榜纲常名荐,屡被征召,仕途险阻,安知福祸?虽以供养祖母为由,辞不赴命,然君心叵测,喜怒无常。若触怒龙颜,则命不久矣,谈何供养祖母?李密内心惶惑,怎”怖惧“二字了得?诗云:“一叶落而知秋。”李密一言而知其苦楚。

以上三个作文片段的取材均来源于《陈情表》,而且与所要表达的观点结合得严丝合缝。因此,要写好考场作文,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利用课内素材作论据是一种聪明的抉择,问题是要掌握材料的优化使用方法。

在初学写议论文时,许多人把能够证明论点的材料狭隘地理解为倾向和指向跟观点完全一致的材料,而忽视了材料的多面性。如果说某些材料只能用来证明某种观点,那只是一种思维定势;而我们有时认为某些材料不能证明某种观点,这也是一种思维定势。我们要认识到,使用材料不仅可以是正面的,还可以是反面的,甚至可以是侧面的。“不一致”的材料并非不可援引,关键在于你看问题的角度。充分理解话题的含义,辩证地分析材料,你就会找到话题的切入点,然后通过例后解说、假言因果和析因推果等方式使观点和材料紧密相扣。接下来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谈谈在不同的文章中怎样一材多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邹忌借用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样就会发现这个寓言能够印证多方面的事理:

1.感情的亲疏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这让他有了与城北徐公比美的自信,而妻、妾和客人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既然远不如徐公美,为什么妻、妾和客人却异口同声地说自己比徐公美?这就有感情的因素在起作用。由于三个人的身份和心理不同,她们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妾的回答,有些拘谨和勉强,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则明显流露出应酬、逢迎的态度。这些都说明感情的亲疏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这跟2003年的高考作文不是不谋而合吗?

2.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在听取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判断。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当你身居高位,面对一片片叫好声,你是怎样对待呢?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一个部门或地方的领导,对于奉承话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及时发现问题;而作为国家领导人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百姓乐业。

3.沟通要讲究语言技巧。邹忌进谏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弊甚矣”。这种以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已及人,以小见大,以事喻理的劝谏方式,不仅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而且使威王易于接受。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定要讲究语言技巧。借用中国移动公司的一句广告语:“沟通,从心开始!”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和师长等的交往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含蓄委婉的说话技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必定顺耳,达到预期的对话效果。

4.广开言路,兴利除弊,可以兴国。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后,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终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这种完美的结局源于有邹忌这样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更源于齐威王勇于接受劝谏、大胆推行改革的远见卓识。试想想,一个国家如果有无数个邹忌这样头脑冷静、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谋士,又有齐威王式的开明与魄力的领导人,国何以不兴?

曾连续多年担任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蔡建明老师说过:“一到高考,屈原重新投江,项羽再次自杀,陶渊明又采菊东篱下……”写作素材始终是那几个人、那几件事,难免让人厌烦。自然,广泛阅读,积极运用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典型素材是最好的选择。但对于课外阅读量不多的中学生来说,巧妙化用课内素材,旧材新用,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如果能够将旧素材灵活运用,与时新素材巧妙结合,做到“新旧搭配,新详旧略”,则是素材运用的至高境界。

上一篇:小魔术二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乡镇卫生院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