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八年级下册试题

2024-08-12

青岛版八年级下册试题(共8篇)

青岛版八年级下册试题 篇1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2分)

1、下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是

()

A、具有美国国籍的华人

B、具有日本国籍的中国人的儿子

C、具有中国国籍的被依法判处12年徒刑的人

D、在中国出生加入英国国籍的人

2、下列选项中,对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认识错误的有

()

(1)只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2)依法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依法履行义务(3)既要增强权利观念又要增强义务观念(4)多想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

A、(1)(2)

B、(3)(4)

C、(1)(4)

D、(2)(3)3、2007年4月11日,云南泸西县旧城镇跃进煤矿在进行系统改造维修时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事故造成5名维修工人遇难,1名维修工人受伤。在矿难中,矿工的()受到侵犯

A生命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名誉权

D、姓名权

4、一辆长途汽车上发生了抢劫事件,当时有两位民警在车上,可两人对发生的事却无动于衷。这两位民警的行为是()

A、做了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B、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C、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D、依法办事

5、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中学生与其斗争应该()

(1)讲究智斗,不要硬拼,(2)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3)及时拨打“110”报警(4)设法稳住歹徒(5)勇敢地与歹徒拼到底

A、(1)(2)(3)(5)

B、(1)(2)(3)(4)

C、(1)(3)(5)

D、(1)(2)(5)6、2001年7月30日,深圳市龙岗区韩资企业宝洋产业制品厂仅凭怀疑有人偷窃工厂物资,对56名女工实行长达1个多小时的搜身。这是()

A、工厂提高效率的方法

B、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违法行为

C、法律、法规允许的行为

D、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违法行为

7、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是()

A、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劳动权

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人身自由权

8、某高校女生李某因嫉妒同寝室的另一名女同学,用有照相功能的手机偷拍了她在寝室内的各种生活照片,在同学中传看并散步一些诋毁性的语言,李某侵犯了该女同学的()

(1)生命健康权(2)肖像权(3)隐私权(4)名誉权

A、(1)(2)(3)

B、(2)(3)(4)

C、(1)(3)(4)

D、(1)(2)(4)

9、公民的人格尊严包括()

(1)肖像权(2)姓名权(3)商标权(4)著作权(5)荣誉权(6)隐私权

A、(1)(2)(4)(5)

B、(1)(2)(5)(6)

C、(1)(3)(5)

D、(2)(3)(4)

10、下列行为中属于侵权行为的有()

A、警察发布通缉令使用犯罪嫌疑人的照片

B、将他人照片作为投飞镖的靶子

C、大学生朱明喜好文学,在向文学社投稿时,常以“小草”署名

D、牛顺上大学后到公安机关变更了养父为其取的名字

11、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姓名权的是()

A、晓音常给同学起外号以取乐

B、王某偷看他人日记,将其内容公开

C、张某和陈某是邻居,平时常因小事而争吵,这天张某又当众辱骂陈某

D、小龙的继父肖某强迫他改姓肖,小龙不从,继父以各种借口打骂他

12、陈堂发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名副教授,2005年9月,他在家中用自己的实名在网上搜索自己的文章时,一个叫“长套袜”的网页一下子闪了出来,网页的内容提示中出现了 “陈堂发”3个字,名字后面有流氓等字句。点开这个“长套袜”,陈堂发发现这原来是中国博客网上的一个网页,在这个网页的一篇名曰《烂人烂教材》的博客日志里,博客主人“K007”对他进行了指名道姓的辱骂,诸如什么“猥琐人”、“流氓”、“烂人烂教材”等。博客主人“K007”的这一行为()

A、是违法的,侵犯了陈教授的名誉权。

B、正确的,属于正当防卫

C、是违法的,侵犯了陈教授的荣誉权

D、是违法的,侵犯了陈教授的姓名权

13、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下列不正确的是()

A、有权决定自己的姓名

B、有权使用自己的姓名

C、依照规定可以改名

D、可以暂时借用一下别人的姓名

14、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

A、个人隐私的保护

B、荣誉权的保护 C、教育权的保护

D、合法财产的保护

15、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认识是()

A、唐某偷看别人的日记,将日记中的内容向班上同学传播

B、人人都有随意变更自己的姓名的权利

C、王磊私拆同学的信件,并将邮票占为已有

D、人们有权在自己的名誉受到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6、为完成语文老师的古诗听写任务,在中午午休时,王琳同学在宿舍里大声朗诵古诗,舍友多次提醒,她却说:“学习是我的权利和自由,任何人不能干涉”。王琳同学的观点是()

A、错误,因为公民不得滥用权利和自由

B、正确,因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C、错误,因为她侵犯了舍友的隐私权

D、正确,因为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二、非选择题(18分)

23、一天,王明的妈妈将他叫到跟前,拿出一封信问:“孩子,告诉妈妈,阿霞是谁?她为什么总写信给你?”王明看到已经撕开的信嚷道:“妈妈,你怎么拆我的信?你侵犯了我的隐私”。妈妈心平气和地回答:“我还不是为你好!快要中考了,你可不能分心呀!”

(1)王明的妈妈为什么要拆他的信?

(4分)

(2)对王明的妈妈的做法加以评价。(4分)

3、某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邓某与张某同住一寝室。一天早上,邓某起床后,找不到自己的手表,便认为是张某偷了。为了找回自己的手表,邓某强行搜查了张某的身体和皮包,结果还是没找到。早餐过后,邓某在教室向全班同学说张某是小偷,给张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当天下午,邓某在自己的书桌中找到了自己的手表。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的有关法律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邓某侵犯了张某的哪些权利?(4分)

(2)如果你是张某,你将如何处理此事?(6分)

八年级下册期中试题

答案

1---5

CCABB

6----10 DDBBB

11----15

DADAD A 17(1)答: 因为王明的妈妈关心他,担心他由于年龄小,做出早恋这样的事,影响学业。

(2)答:王明的妈妈出自好心,是关心孩子的表现,但她侵害王明的隐私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是违法行为。

18(1)邓某侵犯了张某的人身自由权和名誉权。

(2)我要求邓某在全班同学面前向我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青岛版八年级下册试题 篇2

一、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 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 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 而且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 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 教材的内 容可以看出, 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 总—分的传统 思维方式, 从一般到 具体, 先介绍中国的 产业, 包括上一 册的中国 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 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 内容繁杂, 追求面面俱到, 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 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 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 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 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 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 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 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 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 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 都体现了 “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 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 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 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 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 度的变化。旧 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 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 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 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 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 图注更加清晰, 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 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 比如在教材第12页, 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 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 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 观, 具有历史 的厚重感 和更强的 说服力。除此之外,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 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 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 时, 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 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 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 新版教材也肯 定存在着 许多不足, 它是“十年 磨一剑”的成果, 现在又正 返回实践 中去接受 实践的检 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 “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 怀抱着这样的期望, 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 为依据, 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 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 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 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青岛版八年级下册试题 篇3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青岛版八年级下册试题 篇4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李

一.、1、A、2、A、3、C、4、D、5、C、6、(1)、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2)、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1)、如:调查餐厅洗碗处、洗漱间、卫生间用水量;调查剩饭剩菜的情况。说明:提纲一条1分。(2分)

(2)、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理由:粮食来之不易。说明:标语1分,理由1分。(2分)

(3)、如:在外就餐要打包 别把节约当口号 电脑不让空运行 两面用纸处处省等。说明:提出一个金点子,给2分。(2分)

二、(一)、8、(3分)(1)母亲翻找螃蟹(2)母亲发现螃蟹(3)母亲放下螃蟹

9、(3分)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10、(3分)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11、(4分)(1)“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2)母蟹挣扎的“沙沙沙”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12、(2分)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二)、13、杨玉环(杨贵妃)鲁迅

14、用有声语言来传情达意的交际手段

15、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16、眉的位置稍变人体的每一个活动部位,几乎都能传递出不同的信息

17、示例:张牙舞爪手舞足蹈五体投地捶胸顿足等

(三)、18、(1)蒙.盖(2)靠近(3)完成(4)另外

19、有生僻字平常没有准备的,马上就刻出来,用草火烧,一会儿就可以完成。

20、(1)更互用之(2)每一字皆有数印(2分,每句1分用自己的话则不给分。)

21、“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奇字做法是活的,“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版是活的。

22、刻字——制版——排版——印刷(2分,写对两个给1分。)

青岛版八年级下册试题 篇5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项是()(3分)A、片言只语 有朝一日 迫不急待 洗耳恭听 B、血气方刚 挑拔离间 下车伊始 发人深思 C、哄堂大笑 拍案而起 焦燥不安 无懈可击 D、离经叛道 从容不迫 炉火纯青 叹为观止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世间人生的真谛。

B、真正地融入自然,亲近自然,我们的情感就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C、不管鸟儿的翅膀多么完美,如不借助空气,鸟儿永远无法飞上蓝天。D、炎热的酷暑,在浓荫密布的树下乘凉,的确无比惬意。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招考办的工作人员提醒考生,想报考军事院校、飞行技术、航海技术等专业,近视眼可能成为考生们的“绊脚石”。

B、李鸣不在现场,对这件事的经过完全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问啦。C、听到有儿童落水,正在海边乘凉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跳进水里去营救。D、这是一段语言十分优美的文字,请同学们慢慢品位。

4、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人生还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则是手握农具的耕耘者 ②但人生更像一本难懂的书,我们每个人则是孜孜不倦的读书郎 ③人生是洁白的画纸,我们每个人就是手握各色笔的画师

④人生也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则是人生道路的远足者 A、②④③①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5、下列空白处应该填入()(3分)

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 ……,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映日荷花别样红 C、百般红紫斗芳菲

D、乱花渐欲迷人眼

6、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错的一项是:()(3分)

A、在《悼念玛丽•居里》中,爱因斯坦从二十年真挚友谊的亲身感受中,阐述了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力量,及其在取得科学功绩中的作用。

B、《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是一篇悼词,内容丰富而又集中、激情洋溢而又质朴自然。

C、《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作者郭沫若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论证了“年轻的精神”的特征,褒贬分明,爱憎强烈,并勉励青年为未来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D、《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是一篇颇具特色的答词,作者以有关海姆佗市的一则民间故事为框架,构思了一个荒诞而有趣的故事,巧妙而自然的将讲演要素融入其中,并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模仿西欧人讲话的风格,紧紧抓住了听众。

7、默写。(4分)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

②《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6分)

班级要召开“我看小事”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1)你所在的小组讨论后认为:小事有时决定大事的成败,小事往往反映人品修养的高下。大家想拟一个能突出这一中心的演讲标题。你拟的标题是什么?(不超过8个字)

(2)小组推选李明在班会上演讲。为了写好演讲稿,李明请大家为他列举一种不重视小事的生活现象,并提供一句关于不可轻视小事的名言。

你列举的生活现象是:

你提供的名言是:

(3)、李明准备先谈小事与大事成败的关系,再谈小事与人品修养高下的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之间需要用一两句话来衔接。请帮他写出这个过渡句。

(4)演讲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在下面说笑打闹,班会结束前,你作为主持人作小结,想结合班会主题对他们提出忠告,你会说些什么?(8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完成9-12题。(12分)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法国]左 拉

①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泊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②我是在居斯塔夫•福楼拜家中认识莫泊桑的,他那时已在18岁到20岁之间。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的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沉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他往往整整一个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但这个表情开朗、坦率的棒小伙子焕发出欢快的朝气,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健康的气息。他喜欢剧烈运动,那时流传着关于他如何强悍的种种佳话。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

③《羊脂球》这杰作,这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爆响了。他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使自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而从这一天起,他就不断地有作品问世,他高产、稳产,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我惊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④莫泊桑在15年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如果他活着,毫无疑问,他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三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可是让我说什么呢?面对我们时代卷帙(zhì)浩繁的产品,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诚然,这些都是长期认真写作的成果。……不过,对于荣誉来说这也是十分沉重的包袱,人们的记忆是不喜欢承受这样的重荷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留传后世的从来都不过是寥寥几页。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300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口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⑤先生们,这就是莫泊桑光荣之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那么,既然他以昂贵的代价换来了香甜的安息,就让他收着对自己留下的作品永远富有征服人心的活力这一信念,香甜地安息吧。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9、作者在这篇演说中,是从哪些方面对莫泊桑进行高度评价的。(多选,填序号)()

A、外貌 B、作品 C、勇气 D、才气 E、喜好

10、莫泊桑初入文坛便能“跻身于大师行列”,请你以第②段的描述为依据说说他具备了哪些优秀品质。

11、阅读第③段,简要说出莫泊桑的作品具有哪些特点。

(1)

(2)

(3)

12、第④段中,作者侧重从哪个方面对莫泊桑的作品进行评价?

(二)阅读文段,完成第13——18题。(16分)

女教师的47个吻

①查(zhā)文红,从上海自愿来到安徽省砀(dàng)山县曹庄镇魏庙小学,当一名不拿一分钱工资的“编外教师”。开学第一天,当她兴致勃勃走进教室时,家长和孩子一看教师是个上海人,都用一种不信任的眼光看她。有的家长竟带着孩子离去,转到另外的班。这当头一棒把查文红打得摸不着头脑。她找到校长,问是怎么回事。校长道:“我们这里上课都是用土话,家长和孩子担心听不懂你的普通话,所以跑了。”

②查文红感到委屈,但她还是硬撑着上完了第一节课。下课时,一名学生用土话问她:“老师,‘狠狠’还来吗?”查文红没听懂,便问道:“‘狠狠’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哄笑了,一个小男孩不客气地说“‘狠狠’就是‘狠狠’,你连‘狠狠’都不知道,还来教我们吗?”教室里再次爆发哄堂大笑。查文红有些恼火,但她不便对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孩子说什么,便又去问校长:“‘狠狠’是什么意思?”校长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土话,就是下午的意思。”“这校孩子怎么教?”查文红激动地说:“我热爱我的事业,自愿来当一名编外教师,就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农村孩子做点什么,可他们……”校长表情有些凝重,叹了口气说:“以前来了几个教师,都没坚持几天就走了,送给你这几个看看,你再想想吧!”

③查文红回到宿舍,展开了那张纸,一首诗呈现在眼前: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④这不是温家宝总理的那首《仰望星空》吗?此时读起来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就像温总理说的那样: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她想到农村的落后与闭塞,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还只晓得“狠狠”,他们将永远走不出这贫瘠的土地,也将永远不能与外界对话沟通。此刻,她明白了老校长的用意。

⑤她决定倡导用普通话教学。为了让学生首先能听懂她讲课的语言,然后学会讲普通话,她开始刻苦学习当地土话,一有机会便向村民们学习。上课时,她总先用普通话讲,再“翻译”成学生能听懂的土话。在她的推动下,普通话渐渐成了校园里“时髦”的语言。

⑥查文红为了让启蒙阶段的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通过讲故事与编顺口溜的方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期末考试时,全班的语文成绩平均达到了91.87分,名列全镇第一。家长们闻讯,纷纷买来鞭炮,来到学校放了起来。一位家长激动地说:“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多年没见过了,感谢查老师!”<面对此情此景,查文红激动得哭了,她庆幸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⑦春节已经临近,学校照顾查文红,让她把剩下的课集中讲完,好早点儿回家过年。孩子们听说老师要走,心里都很难过,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查文红有些生气,正要批评他们,一个名叫丁丽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很失落地说:“老师,你不走行不行?”

⑧“不行啊,老师要回家过年。” ⑨“那你到我家过年,行吗?”

⑩“不行,因为上海的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等着老师回去呢。” ⑪听到这里,小丁丽哭着说:“那,那你亲我一下好吗?”

⑫<查文红眼圈红了,走过去亲了亲小丁丽,止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都说:“老师,你也亲亲我吧。”于是,班上47个学生,她一一亲到。亲完最后一个学生,全班同学放声大哭起来。孩子们觉得,查老师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⑬47个孩子一起大哭,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哭声传出,全校师生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跑了过来,附近的村民也闻声从家里赶来了。哭声是如此具有感染力,一时间全校学生都哭了,面对如此感伤的场面,一些老师和村民也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

⑭“那惊天动地的哭声,我从未听到过,至今还在我心中回荡,这一辈子我忘不了那感人的哭声。”查文红每忆及此,还是感动得双眼湿润……

13、研读选文第⑥段中画“<> ”线的句子,概括回答出查老师付出了哪些“努力”,又得到了怎样的“回报”。(4分)

14、选文第⑫段画“<> ”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5、诗歌在选文中有怎样的作用?(2分)

16、请指出《仰望星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2分)

17、你认为查老师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18、查老师的到来,使她的学生们有哪些变化?学生的变化将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分)

三、(14分)

(一)文言文阅读,根据《送东阳马生序》片断,完成各题。(12分)

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遗()馁()贽()夷()

俟()腰()再()被()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22、有人认为成功来自勤奋学习,有人认为来自机遇,有人认为来自天生的聪明,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古诗阅读。(4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3.“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24.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四、写作(任选一题)。(50分)

1、结合《送东阳马升序》这篇文章,以“勤奋”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2、那一幕,有的蕴含着人生的真善美,有的诠释着人的高尚节操,有的则诱发着自私卑鄙的恶臭,有的践踏着公共的道德良知、、、、、、你一定遇到过不少难忘的“那一幕”吧?请以“难忘的那一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章立意要明确,内容要具体,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青岛版八年级下册试题 篇6

第五单元热爱集体,融入社会

一、选择题

1.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人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这句话告诉我们()

A.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B.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C.要多考虑别人的利益,少考虑自己的利益 D.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2.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永远的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这揭示的道理是()A.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B.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C.集体离不开个人D.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3.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能够激励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和生活。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要靠()

A.个别成员的团结与奉献B.全体成员的团结与互助 C.各自都有奋斗目标并不懈努力D.你争我夺互相攀比的竞争意识 4.集体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体现在()

①良好的集体是陶冶个人情操和品质的熔炉 ②良好的集体有利于我们战胜困难,增强信心和勇气 ③良好的集体有利于个人成才、事业成功 ④我们要象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珍惜我们的集体 A. 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杜涵是班里有名的好脾气,平常与同学交往总能做到先人后己,有时别人无意中冒犯了他,他也一笑了之,不去计较。你认为杜涵同学()

A.太软弱可欺,这样只能使自己吃亏B.乐于助人,值得我们学习

C.缺乏竞争意识,将来不适应社会生活D.为人谦让,善于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6.参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逆境。我们应该()

①分析造成困难和逆境的原因 ②怨天尤人,埋怨生活不逢时③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④意志消沉,丧失斗志⑤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A.①③⑤B.①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南水北调大移民,渠首精神铸丰碑。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主要水源地的河南省浙川县,承担着15.6万移民的外迁安置任务,外迁人口居全国第一。为了国家工程建设,该县移民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学步幼童,毅然泪别故土,迁往他乡——有的亲子相分,无怨无悔;有的抱病前行,义无反顾;有的抛弃蒸蒸日上的产业,损失惨重……如果由你来写关于移民感人事迹的报道,下列标题中可选用的有()

A.顾全大局——为国分忧担重任B.甘于奉献——割舍亲情别家园 C.众志成城——爱国情怀谱史诗D.大爱无疆——不顾小家为国家

8.“一只手,提个篮;两只手,端个盘;十只手,推动船;百只手,把河拦;千只手,推到山。“这首外国谚语说明()

A.只要人多,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B.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

C.在集体中会阻碍个人特长的发挥 D.手越多办的事越大

9.养成亲社会行为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人社会。下列行为不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A.学校给(1)班5个三好学生名额,班里推荐时,同学们都相互谦让 B.李洋同学把刚买来的数学辅导书给同学们传阅

C.同学们知道刘梅同学因家境贫穷而面临辍学时,都踊跃捐款帮助 D.张颖见别人学唱歌,她也学唱歌;过几天,见别人学跳舞,她也学跳舞 10.中学生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下列方式不适合的是()

A.积极参加献爱心活动B.积极参加环保宣传 C.积极到敬老院去打扫卫生D.整天上网聊天

11.香港之子“阿福”(黄福荣),从2002年开始在内地做慈善工作。在青海玉树地震中,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回4个孤儿院师生的安全。这说明“阿福”()

①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②能亲社会,服务社会 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④个人荣誉感太强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就应该()

①将自己的学习资料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②和同学一起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 ③把自己掌握的信

息和生活感悟与人交流④把自己的值日任务留给别人,减轻自己的负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13.我国体育界有一句名言:“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无名也有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有名也无名。”这表明

A.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就是无条件服从个人利益B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取代、不可分割C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并列的,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D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14.下列属于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心理的是

A许多同学举行热闹的生日聚会,马明认为没有必要,等到自己生日时,他又担心不搞聚会会被同学笑话,因此还是举行热闹的生日聚会B赵伟本不想 参加“校外收集废旧电池”活动,但他看到大家都踊跃报名也报名参加C看到电视上年轻人都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王强也学着这样做D受到“追星族”的影响,小丽在自己的学习用品上贴满李宇春的照片

15.“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2009感动中国人物”李灵,在家乡创办希望小学。为给留守儿童撑起梦想的天空,她负债累累。在烈日下她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满头大汗地载回“精神食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她克服困难、勇担重任,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和赞誉②她积极承担责任,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③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④她不珍惜自己的健康,完全放弃了个人利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在我国,“志愿者”已越来越被公众所熟知和认可。据有关机构实施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97.6%的青年表示“有空的时候,愿意去做公益活动志愿者。”志愿者的行为

A是属于公民的法定义务B是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表现C是青年人成才的关键D是只强调国家、社会责任的行为

17.“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爱岗敬业精神B团结友善C艰苦奋斗精神D谦虚谨慎精神

18.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概况起来就是“争”和“让”:“争”是争先的争,争光的争,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地位;“让”是谦让、辞让,让的是个人的名誉、地位和金钱。在钱老的身上体现着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③宽容他人、与人为善的高尚品质④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

19.有一个养花人从外地引进了一个稀有品种,他为了卖个好价钱,秘密的把花种在自己的后院。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种花的色泽逐渐发生了变异,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请教了专家以后才知道,这种花种植在杂花中间,花粉相互传播,所以发生了变异。养花人听取了专家的建议,把剩下的花种分给周围的花农,大家共同种植,结果花保持了原有的色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①生活需要分享②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③狭隘的“独享”观念是有害的④我们要学会与人分享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关注社会、谈论一些社会话题。下面对于社会认识正确的有

①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在不断的向前发展②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充满了危险③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丑恶的东西,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④社会生活对人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我们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一、选择题答题卡

二、非选择题

21.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010年2月20日,2009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揭晓。评选组委会授予沈浩的颁奖词是: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1)你如何看待沈浩的行为?

(2)在我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是怎样的?

22.养成亲社会行为

在北京西单北大街上,一名年轻人为失明的老乞丐洗脚。这名衣着整洁的男青年随身带了暖壶、塑料盆和装了凉水的可乐瓶,蹲在老人面前,先细心地调好水温,然后将老人的双脚放入盆中搓冼。最后,还仔细地给老入穿好袜子和鞋子。老人感激地问男青年的姓名,男青年笑笑说:“我是北京人,我就想做做好事。”临走前,男青年还将塑料盆和一个指甲刀送给了老人。(1)这位青年人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2)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亲社会的行为和习惯?

23.团结互助 共渡难关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震中在县城附近。截止17日15分25秒,地震已造成1706人死亡,256人失踪,12128人受伤。据悉,灾区急需挖掘设备、帐篷、被褥、生活物资和防寒物资等。

(1)“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绵薄之力,积沙成塔,携手同心,抗震救灾”这两个抗震救灾的口号说明了什么道理?

(2)“众人拾柴火焰高”,为集体添光彩,你能做些什么?

鲁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单元达标题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热爱集体,融入社会

1.B2.B3.B4.D5.D6.A7.A8.B9.D 10.D

11.C12.A13.D14.B15.A16.B17.C18.A19.D20.C

21(1)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沈浩舍小家顾大家,正确处理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而维护集体利益。这是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也是敢于承担责任、无私奉献的表现。

(2)①在我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有些情况下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②以集体利益为重,并不排斥个人的正当利益;③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其他言之有理的语言也可酌情给分。)

22.(1)这位青年的行为属于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行为。(答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等也可)

(2)①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和习惯不仅要学会分享欢乐,也要学会分担他人的痛苦和忧伤。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关注国家大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社会作贡献。③遵纪守法,不做有损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事。23.(1)团结就是力量

青岛版八年级下册试题 篇7

“教”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做到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1.根据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设计之初, 首先要根据“核心概念”原则, 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取舍安排, 从而向有效、高效的教学目标靠近。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学目标的行动词要求如下: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根据教学要求可以对教材内容做如下安排。 (1) 黄土高原的范围及人文特征内容较简单,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及交流完成, 这部分内容可以确定为课堂上不作重要讲解的部分。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治理则是核心内容, 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辩证能力, 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科学素养精神, 这是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在要求;而后者是培养学生根据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技能及知识迁移的综合能力要求。这部分内容应该安排作为课堂教学中“精讲精练”的重点内容。

2.根据班级学情取舍教、学方法。根据前期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观察图册所提供的相关补充资料进行思考, 提出疑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当然这样的目的要求是建立在具体的情境设计中, 给学生黄土高原的文字和视频影像资料, 作为激发他们产生质疑的体验铺设。

【学情分析】A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班级学习风气浓厚, 学生有探究意识, 主动学习能力较强, 在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分配给学生, 引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所以突出A班学生的主动性, 以问题导入、启发质疑、解决问题为主要的引导教学方法。B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学习基础也相对较差, 如果把教学内容完全分配给学生自主习得, 因学生的学习能力限制, 学习效果肯定打折扣, 反而需要老师多提点、引导。针对学情将教学内容分别作两种学习方法上设计。要调动B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感觉“稍微跳一跳, 就能够得着”。所以教师将讲授、启发、谈话等方法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通过有效途径获取学习的能力。

3.根据知识点取舍教、学时间。“说出”、“认识”、“分析”等学习目标行为动词往往确定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以及课标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程度, 因此, 可以成为确定课堂教学配比时间的依据。带有“说出”、“认识”动词的学习内容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知识点, 所以配比较少的时间就能完成教学要求。而“举例”、“分析”类行为动词代表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就提升了, 也是知识点和技能中的重难点, 需要通过多边交流才能完成。这部分知识点自然占据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

二、多元交流, 突出“学———教”融合下的学习方式

1.自我交流, 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一味由老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浇灭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热情, 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又会弱化部分学生的能力差异, 使那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失去学习机会。自我交流则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和教材的交流, 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在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边巡视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一边对部分能力有限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小组交流, 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在小组交流中把握有效性至关重要, 否则无效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热闹中没有收获。首先, 教师要制订学习目标要求;其次, 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最后, 教师要检查、参与小组交流, 引导小组内成员有效完成预设任务。例如一位同学提出的“如何来记忆黄土地貌中的塬、梁、峁”, 组内有同学就根据教材上的景观图片提出:“‘塬’、‘原’同音, 就可以把‘塬’理解成一个开阔的大平原, 想象成一大块正准备做馒头的面团。‘梁’就想象成柱子, 是长条状的, 就像把那一大块面切成了条状。‘峁’就是把切成条状的面团再横向切成一个一个小馒头。”比喻非常形象, 加深了同学们的认知能力,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3.课堂讨论, 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提升。经过小组讨论, 依然会有一些有难度、有深度, 甚至是无厘头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答。这时, 课堂讨论则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一些真正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在这个环节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一个有效促进。同时, 师生间的交流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 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新技能, 再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教材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剔除一些无厘头的问题, 引导学生摒弃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摘要:尊重生命规律, 注重教学方式的民主与平等, 实现课堂教学与生命特点的和谐统一, 培养有个性、有健康丰富情感、有创新意识的初中生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学——教”融合的地理课堂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青岛版八年级下册试题 篇8

现行的几种课程标准的教材,都是教育部审定通过的,虽然作者的身份不同,但从整体上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材应该是老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老师.但笔者认为,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教材,有六处内容就值得我们探讨.

1“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中的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实验叙述了三个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2)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3)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每个步骤配了一个插图,如图8.3-3所示.

按图8.3-3所示的情况来看,步骤2说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这句话和插图表示的意思不一致.因为改变和放在木块上的砝码连起来,就说明了木块上原来就放有砝码,然后改变放在木块上砝码的数量.比如,木块上原来有一个砝码,后来放上两个砝码或更多的砝码,我们就可以说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但从教材的插图看,第一个插图没放砝码,第二个插图放了一个砝码.所以步骤2就不能叙述为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

要使实验步骤与插图表示一致,有两种修改方法:(1)实验步骤不变,第一个插图画有砝码;第二和第三个插图画同样多的砝码,但砝码数量要与第一个插图不同;(2)插图不变,实验步骤2可以这样叙述:在木块上放上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教材的插图要和实验步骤一致,不然会使学生阅读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摩擦力》中的结论

《摩擦力》中的结论是这样叙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这样的结论是不全面的,它没有说明条件.

教材叙述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时,未强调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比如,一个重10 N的物体在水平粗糙的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100 N的物体在绝对光滑(摩擦力为零)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这两个物体的摩擦力.这种情况,接触面受到压力小的摩擦力反而更大.所以在叙述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时,要加上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

另外,教材在叙述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时,未强调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比如,一个重100000 N的物体放在的玻璃上,一个重10N的物体放在木板上,一个人先后来推这两个物体,在玻璃上的物体他推不动(摩擦力大),在木板上的物体他轻而易举推起来(摩擦力小).这样,在较光滑表面上的物体,摩擦力反而更大.所以在叙述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加上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的条件.

综合上面所述,正确的结论应这样叙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或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引出压强概念”的叙述

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中有这样叙述: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编者的意图是用“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这句话来引出压强的概念,而从这句话的表述来看并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在物理学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是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比压力(从压强的概念可知).但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是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比压力和取相同的压力比受力面积两种方法.上面的叙述没有说明在物理学中就用“应”字,那是不恰当的.因为“应”是表示一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一种方法.教材没有强调在物理学中,那肯定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这样就错误了.

上面的内容正确的应这样叙述: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在物理学中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我们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或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可以取相同的受力面积.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这样叙述内容过渡才顺畅、自然.

4“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

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中的图10.2-2,这个实验先测出水和小桶的总重力,然后再测出空桶的重力,用总重力减去空桶的重力就是排开水的重力,这样的实验步骤是错误的.

因为在测出桶和水的总重力后把水倒掉,再来测出空桶重力时,空桶内壁有少量的水附着,这样使空桶的重力偏大,从而使被测物排开水的重力偏小,这样测出来的结果误差较大.这个实验如果把图10.2-2中的顺序甲、乙、丙、丁改成丁、甲、乙、丙,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错误.按照这样的实验步骤测出来的结果误差也较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有义务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5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中的“图11.1-1”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叉车举高货物的过程中,货物受到一个向上的力F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图11.1-1),力F作用的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教材是强调货物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F,而教材把这个力的作用点画在货物的重心上,这样画力的作用点就值得探讨了.

如果在物体上只画一个力的示意图时,力的作用点画在实际受力的地方(教材的图7.1-4就是这样画),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要求只画一个力的示意图的题目.如果画一个力的示意图时把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这样有一些题目的作用点不容易画,例如,[HJ1.55mm]用手压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表面,要求画出手对物体压力的示意图(由于物体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不好找,所以不好画).有一些题目的作用点根本画不了,例如,一个正方体放在地面上,要求画正方体对地面压力的示意图时,作用点要画在地球的重心上,这样根本画不了.

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同时画多个力的示意图时,这时候为了方便研究力,[TP8CW04.TIF,Y#]就可以把这些力的作用点集中画在物体的重心上(教材的图8.2-4乙、丙、丁三个图就是这样画).教材只强调货物受到叉车向上的作用力 ,也就是要求画一个力的示意图.笔者认为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叉车对货物具体作用的地方,也就是货物的底部,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没有什么可争议.

6“图11.1-3”力不做功的实例

图11.1-3有这样叙述:图11.1-3是力没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力为什么没做功.笔者认为,说乙图的力没有做功,那是无可厚非的.但说甲图所有的力没有做功,那就要看情况.

因为提滑板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滑板在提力的方向上没有移过距离,所以提滑板的力确实没有做功.但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行,由于存在空气阻力(固然很小,但也存在),手的推力就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这样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行时,手的提力没做功,手的推力有做功.因此教材说甲图所有的力没做功是错误的.

如果编者在图中的叙述写上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图11.1-3是力没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力为什么没做功(忽略空气阻力).或单纯强调向上提的力没做功,例如图11.1-3甲、乙两图向上提的力没有做功.想一想,向上提的力为什么没做功.这样叙述就无可挑剔了.

教材的叙述要严密,要事无巨细、无懈可击.

上一篇:书籍互换活动总结下一篇:动作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