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于党的历史故事

2024-11-07

忠诚于党的历史故事(共10篇)

忠诚于党的历史故事 篇1

忠诚于党源自于党的伟大

国际关系学院 李安义

在2008年底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上,军委主席胡锦涛郑重提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把它概括为五句话:“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价值定位,而是一种价值体系。毫无疑问,在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构建中,忠诚于党是第一位的,是决定性的。做一个忠诚于党的新时期的革命军人,这是对人民军队的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尤其是对于我们外交战线、隐蔽战线的军人来说,更是首要的必备的素质。

什么是忠诚?《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忠,敬也,从心。”也就是说,军人对党的无限忠诚,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方式,也不是因为条令条例的约束而产生的被动遵守,更不是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使用的一种手段,而是建立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把握、对中国革命与建设历史的经验总结,以及对中国社会美好未来追求基础之上的一种理性自觉。忠诚于党只有成为我们的一种理性自觉,才能内化为价值认同,固化为稳定的情感归属和持久的责任行为。那么忠诚于党为什么应该成为我们的理性自觉呢?我从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忠诚于党,是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人民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党,而不是那个党,就是因为人民相信这个党更能代表人民的利益,会为人民谋福利,正因为这个党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它才能使人民群众服从他的领导、拥护她的政策,忠诚于她。换句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只选择那些能代表自己的利益,并能更好地为自己谋福利的政党。

清朝中期之后,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然而封建中国却日趋没落。国力衰退、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社会各团体、各党派不断寻找富国强军,救国救民的道路,然而在这诸多的不同的党派团体中,历史之所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因为人民最终相信只有她真正代表了人们的利益,并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一)太平天国运动给我们的启示

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如火如荼,要求在现世建造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盛世,很受人民群众的爱戴。所以,“太平军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由于“乡民处处助贼(这里指太平军)打仗”,太平军攻城掠地,从广西打到湖南,从湖南打到江苏,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势力波及18个省。但是,革命尚未成功,起义军的高级将领们的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开始突现,脱离了将士群众,原来“全是兄弟之辈”的男子,“全是姊妹之群”女子开始被强迫入营当兵、住馆劳动。为自己修建“金碧辉煌”、“侈丽无匹”的王宫,供给自己锦衣玉食,吃喝玩乐。连李鸿章都感叹“然奢纵不伦至于此极,似古之叛逆亦未必尽如是也!”

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是深受人们拥戴的,但是为什么它最终没有逃脱被人们抛弃的命运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将领们没有跳出历代统治者的思维方式:民是手段,而非目的。了解中国历史的同志们都知道,在中国历朝的统治者那里,大都推崇“亲民”“利民”“惠民”“安民”的政治主张。但是与这种推崇相关连着的是“德”“得”相通的政治理念,而不是“为政以民”的思想觉悟。这使得所有的统治者们都是从“术”的角度去认识“民本”这一思想的,在他们那里,总是通过“为了人民”,去实现“依靠人民”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人民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更能为自己谋福利者,而人民一次又一次是沦为手段。而中国共产党与太平天国将领完全不同的是,他不仅把人民群众作为手段,更作为目的。我们常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正是因为他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正是因为他不只是把人们群众当作手段,更把人民群众当作目的,所以他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自己行动的方针指南,不仅是在执政前,更是在执政以后。

(二)百日维新给我们的启示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实现变法自强,进行了一次壮烈的百日维新运动,经过103天的努力,最终失败了。回顾一下维新变法的内容: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我们应该知道,它的任何一项措施都是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的,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的,但是为什么短短103天就失败了呢?原因很多,但是有一点肯定的是,它没有得到一定的社会力量的支持,他没的抓住最强大的顾客群。要知道,在那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强大的上层官僚反对,坚实的下层群众不了解不支持,纯粹靠几个下层官僚地主、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努力是无法站稳历史的舞台的。他不仅“为了群众”没有做到,甚至连“依靠群众”也没有做到。

百日维新的历史告诉我们一点:一个政党、一个团体对社会的影响力、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与他所掌握的社会力量成正比的。历史的发展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一个党派要想左右历史的发展,必须要掌握社会上绝对优势的力量。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就是一个不断地寻求更大多数人价值认同的过程,正是这种越来越多的群体的认同,使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成为一个拥有七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

(三)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党最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孙中山之后的中国国民党,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我想我们在这里就不必要再说了。连那个美国人琼•切斯诺都知道“它的权力是建立在保守的管理人阶级和亲西方的企业家阶级的联盟基础之上”的。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政党,最有实力的政党,那样的财大气粗,那样的目空一切,不顾人民死活,但是在49年之后溃逃台湾。为什么?因为它遇到了共产党--一个更能赢得更多数人支持的党。

27年之后被国民党不断妖魔化了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赶不尽杀不绝,而且不断地壮大,由长征之后的红军3万人,党员4万人,发展到1940年的八路军50万、党员80万。为什么?那是因为人们群众在现实中发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正因为如此,他们会为了保护党员、为了保护八路军,宁愿牺牲自己生命,宁愿牺牲全村人民的生命。

1946年,国民党部队430万,共产党部队127万,一边是飞机大炮坦克、一边是小米加步枪,共产党越打越多,国民党越打越少,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220万,解放军400万,为什么?纯粹是战略或战术上的问题吗?我看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向背问题吧!由于人民群众认为共产党是可以信赖的,解放军是可以信赖的,她是为咱们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的,所以他们会用“小推车”来帮助解放军去对抗国民党的飞机大炮。(四)党的执政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但是,一个党是否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仅仅从他在执政之前的行为是很难判定的,关键在夺取政权之后。今年是我们建国60周年,回顾我们党执政的60年,你会发现我们党真正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首先,体现在党的执政理念上。在对待党群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一以贯之地坚持了毛主席所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理念与中国古代统治者“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其次,体现在无数的党员模范实际工作中。党的宗旨是需要靠党员的实际工作去践行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内都涌现在许许多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典范,真正地做到了不折不扣地践行党的宗旨,如大家都知道的焦裕禄、雷锋、孔繁森、任长霞等等,正是他们一点一滴的行为,去实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再次,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祖国富强,人们富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回顾一下新中国的建设历史,你会发现,我们党的任何一项举措,任何一项制度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出台的。面对一穷二白的面貌,我们提出了工业化建设的总路线;为了纠正一五计划造成的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急迫性;为了让农民群众吃饱肚子,我们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纠正领导干部的特殊化现象我们党制定了《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二元化问题,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们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全民的根本利益。

二、忠诚于党,是因为党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地进行思想解放、理论创新

一个政党,仅拥有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不足以获得人民群众的忠诚的,他必须有一种能力,一种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能力。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不仅是因为它拥有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品质,更主要的是因为她拥有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的服务水平,集中地反映在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不断进行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勇气与能力上。正是正确的思想路线引领我们党不断地克服困难,走向胜利。

(一)“实事求是”是我们党认识问题、把握规律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一词,大家都知道是东汉史学家班固首先使用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长沙岳麓书院将“实事求是”作为院训,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受到这一院训的影响。1938年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提倡“共产党员要做实事求是的模范”,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给实事求是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性定义。1945年,“实事求是”确定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作为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我们党认识和把握问题的基本原则。但是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原则,同时还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它对党的品质上有较高的要求。他必须要放弃自己的利益或价值倾向,以使他在对事实的判断、对本质的把握上不会发生指廘为马的错误,不会发生主观主义的错误,从而对事实做出一个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另一方面、它对我们党执政能力上有较高的要求。他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认知事物的能力,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辩证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以制定出更好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去指导实践。实事求是不是简单的说教,我们党为了能够使自己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做了许多制度上的安排,譬如,集体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度,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多党合作制度等等,这都是为了能使我们党做到分析正确、决策科学。

(二)一个实事求是的政党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错误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曾经做出过一些错误的决定。如三十年代的肃反运动、五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六十和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有人以此说事,以此来说明我们党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政党,他也有着历史的遗憾的。

这种认识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可以有完美的理想,我们期望有一个永不犯错误的政党,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承认,错误总是难免的。邓小平在批评两个凡是的时候曾经说过:“毛泽东同志自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他说,一个人只要做工作,没有不犯错误的。又说,马恩列斯都犯过错误,如果不犯错误,为什么他们的手稿常常改了又改呢?改了又改就是因为原来有些观点不完全正确,不那么完备、准确嘛。” 这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问题的关键不是会不会犯错误,而是如何对待所犯过的错误。回顾历史,我们又会发现,我们党是一个勇于承认自己所犯错误的党,他绝不隐瞒自己的错误,并能及进改正自己的错误。

中国共产党通过两种方式去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第一种,党内思想斗争的方式。即通过思想的交锋,完成对现实的批判,对错误的纠正。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纠正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回顾与反思的方式完成的,并通过这种方式去实现历史的批判。最突出的表现是1981年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们28年的革命历史与30年的建设历史中的各项重大工作做了客观地分析与评价,承认了在国情认识上的主观主义的错误,承认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承认了经济建设上的急躁冒进错误,并对其进行了反思与修正,真正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我们的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解剖自己、反思自己并改正自己的党。这样的党不应该值得我们信任吗?

(三)一个实事求是的政党,能够不断地进行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不是党的目的,反思自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人的思维必须要不断地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才能使认知与实践相符合,才能提出能够更好地指导社会进步的理论,这就是理论创新。一个不能适时进行理论创新的党,是不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的,必然被历史所淘汰。所以我们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的进步历史,就是一个善于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坚决地抵制那种不顾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推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制定了一条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十年“文革”后的邓小平理论,更是彻底否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和“两个凡是”的错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反思自己,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新一代领导集体,又开始重新反思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要求重新认识“发展”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放弃GDP崇拜,改变不平衡发展战略,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统筹兼顾。回顾党的思想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党的理论是不断创新的,他绝不会抱残守缺,绝不会一成不变,他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自己,使自己更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使自己永远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拥有这种品质的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信任的。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能力,一种永远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能力。

三、忠诚于党,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了党的正确与伟大

忠诚于党,必须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而理性要求这种忠诚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的论证基础之上的,但是最科学的论证方式不是靠理论的推演,而是靠实践的检验。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正确的党,这一判断不是一种理想状态,而是被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证实的历史结论。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党的伟大与正确

大家知道,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的历史阶段,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冲破了生产关系的束缚,才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大家也应该知道,现实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建立在这种逻辑基础之上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可是建立在经历了百年战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基础之上的。由于战争的破坏作用,生产力水平不升反降;由于国民党的掠夺,社会资产大量流失。建国之后的中国经济,工厂倒闭、商店关门、工人失业、物价飞涨,社会秩序极为混乱。更为严重的是投机商人,混水摸鱼、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人为制造了“银元风潮”、“粮棉危机”。针对当时混乱情况,有人说“共产党军事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正是在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党制定政策、稳定物价、统一财政。49年到52年,三年经济恢复,奠定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基础,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随后制定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实施了一五计划,从53年到57年短短5年不到,粮食产量增加了46.8%,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近60%,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极大提振了人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由于对形势的过于乐观的估计,我们的党在50年代的后期犯了主观主义与急躁冒进的错误,直接导致了59年60年61年三年的经济大萧条,极度的乐观受到打击之后产生了极端的悲观认识,60年代初,毛泽东又把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归入“过渡时期”,认为“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以前,都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说这个时期是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同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彼此斗争的时间。由于这种悲观的认识,导致了我们又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文化大革命之后,痛定思痛,我们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社会发展阶段,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1978-2007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3.4%,中国同期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9.8%,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2.8倍,是美国的3.2倍。1978年一年的GDP在2007年只用6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要知道中国经济取得的长期的高速发展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这可以从周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中感受到: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19年,年均增速9.2%;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20年,年均增速9.9%;香港经济高速增长21年,年均增速8.7%;台湾经济高速增长26年,年均增速9.5%;韩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年均增速8.5%。大家更应该知道,我们30年的9.8%的高速增长,可是在一个占地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多的超级大国上发生的。这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2.5亿,占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到2007年减少到1300万,只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一。所以世界银行说: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人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活得越来越滋润了,由温饱而营养、由营养而健康,在2007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786元中,只有三分之一用于食品的消费。其它钱呢,冰箱、彩电、洗衣机、汽车、电脑、度假、旅游。三十年前,这些东西是可以想象的吗?生于70年代以前的人肯定都应该知道,70年代人们最伟大的理想,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饭不用愁、点灯不用油”。所以说,变化是比较出来的。

中国30年的努力,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世界。2003年到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为世界GDP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达13.8%,仅次于美国的19.8%。在2007年开始的波及世界的金融风暴的冲击中,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避风港,有统计表明,中国2008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达到22%。更有甚者估计,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50%。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提高了,国际影响力极大增强。有报导说,英国首相布朗带领内阁集体学习“十七大报告”,希望找出解决英国社会问题的对策,印度总理辛格呼吁要“人人捧读”温总理讲话,《韩国每日经济》强调韩国要虚心向中国学习。这一切都说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大家知道,世界社会主义的运动史在70年代之后就不断地走向低谷,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89年之后,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和平演变的道路。所以在1989年,美籍日本人弗兰西斯·福山就曾断言,说他正亲眼目睹“历史的终结:人类意识形态演变的终结。”但是大家对比一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对比一下当今世界对中国的态度,可以知道,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社会主义在九十年代之后并不是在逐渐走向没落,而是在逐渐走向新生。它正在完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已经被证实。(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新世纪所突现出来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社会医疗保障问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作为新时期的革命军人,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在这里我有三点需要提醒大家:

第一点,问题就是问题,它不是目标,它不是我们党所追求的东西。因为大家都应该知道,政策选择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一个利弊权衡的过程。我们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目的是为了先富带后富;我们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因为它更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更能有利于人们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们率先对东部地区进行政策优惠,改革开放,为的是能更好地实现第二个大局。世界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政策,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仅仅是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副作用。

第二点,问题在不断地被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党同样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断地出台各种政策来积极地解决各种问题,以阻止问题的严重化。如八十年代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以解决环境问题、九十年代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来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如进行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各种改革,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在现在,新世纪、新阶段,在这个经济发展的敏感时期,我们党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重新进行一次思想革命,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样是为了解决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三点,新问题还会不断地出现。社会建设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对于身边的人,我们讲不能求全责备,对待社会主现实,我们也不应该用理想主义的态度去看它。没有问题的社会只存在于天堂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当所有问题被解决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里又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总是感觉生活里悲剧的一面。这种状态正如约瑟夫·坎贝尔说的,“爬到梯子顶上,才发现梯子靠错了墙。”为什么我们总是发现自己错了,就是因为当一种需要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又会产生新的需要。需要与现实永远存在着冲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佛教选择的方法是消灭欲望,而共产党人选择的方法是改变现实。事实上,我们正是按照我们的需要去改变现实,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近了,而不是越来越远。

问题的存在是常态的,但是问题并不是实践的全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应该有积极的态度,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能力解决好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它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先实现一个全民的全面的小康,然后再迈向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不仅仅因为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主要的是因为她具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这不只是理论上论证,更是近百年社会实践的历史结论。作为当代革命军人,只有真正认识党的伟大,把忠诚于党内化为自己的理性自觉,才能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才能找准人生的坐标,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下一篇: 廖玲浦: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忠诚于党的历史故事 篇2

学好党史,知党爱党不负党恩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执政环境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出现,我党是否能够成功解除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顺利通过执政能力、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继续带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实现理想之路上不断前行?对于这些担忧,我们除了用实际行动去逐一解决之外,还应回顾走过的道路,学懂学透党史,懂得为什么出发,了解党史中蕴藏的伟大思想和精神财富,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思想熏陶和灵魂净化,不断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定,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1840年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改良先后失败,表明中国的民族革命必须由一个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新型革命阶级来领导,必须有科学的思想来指导,必然让位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目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告诉我们:“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达到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能够担负的。”所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其必然性。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这既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结论。

学习党史的时候,要对历史进程有正确的理解。我党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领导人民从事人类历史上极其伟大而又空前艰巨的事业的。这一事业,举世罕见,在其进程中,必然有曲折,有错误,甚至在一定的时期会有倒退,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中可能付出惨烈的代价。但人类历史表明,一种新生力量,即便是正义的、正确的,也必然要经过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成熟与壮大,经常孕育于挫折和失败之中。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一贯正确不犯错误,而在于面对错误的时候,勇于承认、乐于改进,有决心有能力纠正错误,防止重犯,正是这一超强的自我修正能力使党的屹立不倒成为历史必然。

学党史,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党的领导与国家的发展,在自信与自豪中深化对党的认识,强化党员意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的95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比拟的。从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小康,我们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用6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资本主义300多年才达到的发展成果,我们获得了从革命到建设、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今天,作为中国人在自信不断提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懂得党的伟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只有紧跟党的领导,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前进,并最终实现我们的理想。

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永葆忠诚

信念,是对自己所持观点、信仰的坚定信心、决心,是对理想坚信不疑并为之不懈奋斗、百折不回的精神状态。有了这样一种信心与决心,不管是面对黑暗、失败还是挫折,都不会失去摸索、奋斗、追求的力量。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要求为他连续播放三遍《国际歌》,并用微弱却坚定的声音肯定:“我坚信全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样一种必胜的信念,正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各种艰难险阻,最终走向成功的强大支撑力量。

在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虽然在我们的党员队伍里,有很多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那样的党员典型,但更为常见的,可能是對党的理想认识模糊,宗旨意识淡化,自我党性修炼不自觉不严格,少数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个别党员甚至背弃了理想信念,所作所为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背道而驰。

这些现象,需要我们回到最初的出发点,从理想信念的发源处回溯,才能正本清源。实际上,共产主义不仅是人类几千年来一直憧憬着的理想社会,也是体现着人类社会必然发展趋势的社会理想。人类历史是一部向往美好社会的历史,而最美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在人类对美好社会向往的基础上。《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明确的描述,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阶级和剥削,没有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人们大公无私、相亲相爱,各取所需,劳动成为第一需要。这一切表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理想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坚持这一美好理想,坚定这一理想必定实现的信念,正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

在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中,有许多的共产党人,坚定的理念信念催生出他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于牺牲的伟力,不论身处何种险境苦境,都保有对党的无限忠诚。早在井冈山时期,身为最高领导者的毛泽东,就毅然废除中国沿袭数千年的官兵不平等恶习,带头实行官兵一致。长征中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宁可自己饿死,也不抢老百姓一粒粮食。红军战士谢益先把自己唯一的口粮全让给了一名丈夫被害、房子被烧的母亲和两名面黄肌瘦的孩子,而自己却饿死在草地上。解放上海市区之夜,人民解放军露宿街头,不取民一物,不扰民一人,上海人民第一次看到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无不肃然起敬。共产党人为理想奋斗不惧牺牲的品质,更是令人肃然起敬。从1921年到1949年,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万人;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二人在残酷的斗争中坚持到最终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可以说,一寸河山一寸血,我们的党史用鲜血染就,新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大写着“牺牲”二字。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埋葬着蒋介石屠杀的10多万烈士,其中很多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他们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是有主见、有思想、有追求的热血之士,大多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家庭条件,本可以过着舒适的生活,但他们选择了共产主义,选择了坚定不移地追随中国共产党,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为了坚定的信仰而英勇献身。正是无数这样被鲁迅称赞为“中国的脊梁”之人,铺就了我们通向理想的大道。

忠诚于党的历史故事 篇3

公务员时政热点:以对党忠诚选忠诚于党的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日前出席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和组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陈希同志在讲话中要求,要忠诚履行在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伟大事业中的政治责任,以对党忠诚选忠诚于党的人、以事业为上选担当干事的人、以扎实作风选作风扎实的人。这是新时代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要求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全省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深刻领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是我们党一贯的根本要求。组织工作是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对党忠诚选忠诚于党的人,就要抓好换届后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各级组织部门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自觉维护核心、拥戴核心,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gwy.wendu.com

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组织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选拔担当干事的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督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建设“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模范部门,是总书记对组织工作寄予的厚望,也是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基本准则。组织部门是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提高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强自身建设,带头改进作风,树立和维护组织部门良好形象。要紧紧围绕坚持公道正派这一作风建设的核心,着眼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选人用人,坚持实践实干实效,扎实作风,严明纪律,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敢于坚持原则,让好干部真正受尊重、受重用。

关于忠诚的历史故事 篇4

George和Dorothy Doughty在1946年结婚。Dorothy的前夫的二战中死亡,和她前夫在一个团的George就写了一封吊唁信安慰这个悲伤的新寡妇。如此一来二去,很快就在通信中擦出了爱的火花。据说他们从没有一天离开过彼此,从结婚到生子再到五个孙子和2个曾孙的出生,一天都没有分开过。George91岁的时候因为胸腔感染住院,92岁的Dorothy在几天后也因为带状孢疹住进了同一个医院。Dorothy去世时George还处于昏迷状态,在对老伴的死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他也在10小时后撒手人寰。

鸿雁传书源自于什么历史故事 篇5

历史故事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至北海去放羊。后,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了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鸿雁传书概述

鸿雁传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萌生。自《诗经》始,”雁由人们日常生活的“伙伴”,进而成为诗歌的托情意象,但没有“鸿雁传书”的影子。

《楚辞》有4篇写到雁,屈原的《思美人》中有一句:“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洪兴祖注曰:“思附鸿雁,达中情也”。虽然,屈原自己并没有点明这只“传情”的“归鸟”就是鸿雁,虽然这只归鸟传达的也只是“情”,但是这已经足以启发后来者的思绪,距“鸿雁传书”不远了。

忠诚于党 篇6

——二谈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忠诚是军人最可贵的品格。忠诚于谁和如何实践这种忠诚,在不同的军队差异很大。胡主席把忠诚于党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提出来,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反映了我军官兵的政治本色。

我军是党缔造、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历来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忠诚于党,是人民军队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和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也是我军官兵最高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我军创建之初,就规定了与党的要求相一致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忠诚于党的观念已经融入军队的血脉,成为广大官兵的精神支撑。人民军队的历史,就是忠诚于党、献身于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忠诚于党的优良传统面临着新的考验。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军作为西化、分化的重点,想方设法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妄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改变我军的性质。因此,强调忠诚于党,显得尤其紧迫而重要。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的军队要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核心是“忠于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忠诚于党,就是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抓住了这一条,就抓住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把握了这一条,就把握了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忠诚于党,对于革命军人的成长进步具有决定性意义。忠诚是一种信念、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它可以提升思想境界,激发内在动力,规范行为方式,保持正确方向。纵观我军历史上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无论是战争年代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还是和平时期的雷锋、苏宁、李向群,他们的模范事迹和先进思想无不闪耀着忠诚于党的光芒。实践证明,忠诚于党,才能视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为党的事业舍得一切;忠诚于党,才能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忠诚于党,才能自觉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我们应该忠诚于谁 篇7

但凡是老板,在看待员工时,都希望员工忠诚,可说到忠诚的对象就模糊了。当公司小时,可以说老板说的忠诚,是忠诚于老板,别人来挖,打死不走,而且要“读老板的书,听老板的话,做老板的好员工”。并严格执行老板的指令,为老板负责。但大公司,说到忠诚,那说是的忠诚于谁呢?为谁负责呢?是忠诚于公司,忠诚于上司,还是忠诚于自己?恐怕很多老板和管理者,自己都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再来引导员工,就很难达到目的了。首先我们作为职业人,要忠诚于自己。一个员工如果连自己都不忠诚的话,怎么可能忠诚于公司?而忠诚于自己,就是要忠诚于自己的价值观,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一个变色龙,就是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不负责任。

另外就是要有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一个没有目标的员工,他的上司是很痛苦的,上司说:好好干,干好了,我给你加薪。他说:我不爱钱,家里有钱,上班就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说:钱这个东西是身外之物,差不多就行了,太多了也没有必要,我不要钱。上司又说:那好好干,我给你升职。他说:我现在做员工就很好,升职成了主管,还要管人,太麻烦了,我自己管自己就好。于是上司咬着牙说:好好干,我给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如何?他说:我现在完全能胜任工作,没有必要学习,太累,到时候再说吧。这样的员工你怎么管理?他什么都不要,他无欲则刚了,没有自己的目标,老板拿他怎么办?可以说他是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但他在当今的社会上,有资格这样吗?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我认为就是一个不忠诚于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对公司忠诚呢?所以老板首先要教育员工成为,为自己负责的人,然后才有可能为公司负责,为老板负责。

其次要忠诚于公司的“宪法”,并执行在“宪法”之下的各项制度。为什么不说忠诚于公司呢?公司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公司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老板,但老板和员工隔着很多层,想忠诚也够不着。于是老板在公司制订规章制度,建立企业文化,进行教育和训练,提出一些象“宪法”一样的东西。员工忠诚于这些“宪法”,按照这些原则和方法办事,就是忠诚于公司,忠诚于老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板,强调企业文化和制度的根本原因。

最后来说说忠诚于上司。上司是上司的上司任命的,最终也是老板任命的,所以忠诚于上司,也就是忠诚于老板,因为上司是老板的代理人。当然上司做的事情,在老板给的权限范围内,你忠诚于上司时,才是忠诚于公司。在很多公司,跟对人比做对事更重要。所以有人选择永远都忠诚于某个上司,无论他是正确与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这不是好现象,如果那个上司辞职,会带走一大批“他的人”,给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作为老板,要不断强调公司的企业文化,制度,公司的“宪法”,就可以对盲目地忠于上司,进行制约。

忠诚于背叛_影评 篇8

《忠诚与背叛》是继2011年大片《建党伟业》之后又一部国共内战题材的影片。故事讲述了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对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大势的屠杀,蒋介石甚至下达指示“另可错杀一千,也决不可放过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面对国民党右翼势力的“糖衣炮弹”和严刑拷打,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荣华富贵、为了能够活命,不惜充当国民党的“走狗”,出卖革命同胞。他们这些人是可耻的,是令人唾弃的。但同时,也有一部分革命先烈不畏强权,不怕煎熬,英勇的牺牲了。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经过这两次政变后,中国共产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面对困境,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变节者有之,腐化堕落者有之,已经发展到五万九千多人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面临严峻考验,建立一个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监督党员、纯洁组织已成当务之

急。时任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的王荷波和中共广东区监察委员会委员杨匏安以五大代表的名义向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议案,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终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

剧中的一句台词“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更是发人深思。有些人,死去了但却永远活着;有些人,活着但却是死的。那些为了革命英勇牺牲的人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中。那些为了一己苟且生存的人,虽然一时活着,但在人们心中他是死的。因为他们出卖了自己的信仰,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正是有这样的一些老一辈的革命先驱者的不懈努力,才能造就我党现在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党员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是带头

作用,是群众的榜样,党存在的基础。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在这个新时代,为了不让血的历史重演,我们广大的共产党员还是应该牢记这一段历史,时刻

警醒自己,向那些革命先烈学习,心中始终保持者对党的忠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以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忠于党,忠于国家。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也许这段历史过去太久,现在的社

会,出现了大量的党员领导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官商勾结现象。他们也许是忘了自己作为党员的责任与义务。这也是现在社会风气下降的主要原因。相信这样的一部影片一出,用血的历史可以给犯错或者将要犯错的党员,甚至是普通群众都敲响警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高对党的忠诚度。

《忠诚于背叛》观后感 篇9

党的十八大献礼影片《忠诚与背叛》,1927年在武汉诞生的中央检察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的光端起点和伟大开端。回望历史,追昔抚今,如何永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纯洁性,使历史和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1927年4月,中华大地腥风血雨,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面对困境,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叛变者有之,腐化堕落者有之,已经发展到五万九千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考验。列宁同志曾说过:“如果一个政党没有铁的规律,就是一盘散沙”,所以,建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机构,加强监督、纯洁组织,成为当务之急。王荷波、杨匏安等以中共五大代表的名义向大会提出议案,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诞生。

1927年11月11日王荷波在北平英勇就义,1931年8月9日杨匏安在上海英勇就义,王荷波、杨匏安等10位中央监察委员,其中有8人先后牺牲在战场和刑场上,面对骨灰高尚的人,我们会洒下同情的热泪,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对党的无限忠诚,为消除党内腐败、维护党的组织纯洁、保证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一个人,在当年清党的白色恐怖下甘愿放弃个人利益,家庭幸福,敢冒抛头颅撒热血的风险,无怨无悔的为一个党派的生存和发展殚精竭虑,死而后已?当年这些中国共产党人个个都是才学俱佳,文武双全的社会精英,想要一份体面的职业和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环境,不是很难的事情。

1925年5月1日,王荷波已经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以这种身份名望,想在当时的国民政府谋一个高官厚禄,不是难事。杨匏安1923年起历任国民党中央中国党团书记、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等职,以这种社会地位,权力财富唾手可得。

恰恰就是这样的社会精英,在权力名望地位财富等等一些凡夫俗子不能抗拒的诱惑下,选择了一条凶险万分,环境恶劣的人生道路,从事了一个注定不会显赫一时的事业——为中国的富强民主独立而奋斗,甚至献身。

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事业必将永远存在。这个事业不以政权的更迭为改变,不因政党的存废而转移,不为金钱权势地位所动摇。谁为了广大民众的利益牺牲小我,谁就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谁以这个事业为最高追求,谁将永远存在于世界和民众之心中。

重温《入党誓词》永远忠诚于党 篇10

刚才听了激情澎湃的音乐,看到耳熟能详的誓词,我想大家和我一样,会想起自己当年入党宣誓的情景。今天,我们来重温一下入党誓词,从历史和现实方面,谈谈忠诚于党的问题。

一、学习誓词,打牢忠诚之基

下面向大家介绍: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使用的入党誓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这一时期誓词最大特色是强调阶级斗争和永不叛党。大革命失败后,党员数量从革命高潮时近六万人锐减到一万多人,党组织被打散,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内一些意志不坚定分子在白色恐怖下背叛革命,给我们党造成巨大损失。宣誓“永不叛党”成为党员经得住“杀头”考验而采用的形式,成为入党之初的基本承诺,并作为一条铁的纪律。

抗日战争时期:新增了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要做群众的模范,对党有信心。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给非党群众一个好的影响,使他们对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充满信心。最后一句永不叛党强调忠诚,就是宁死不当汉奸。

解放战争时期:又增了诚心诚意为工农劳苦群众服务,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干到底,实事求是,执行命令的内容。最后一句永不叛党依然还是强调忠诚。

新中国成立至1982年,这个时期的入党誓词明确反映出党的执政地位得到了确定,党的纲领和章程已经规范,并成为党员的行为标准,并强调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执政了,“永不叛党”这四个字在誓词中没有表述,但不屈不挠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强调的还是忠诚。

1982年十二大召开,党章修订,入党誓词经过精炼概括后第一次写进党章,并重新把永不叛党写入誓词内容,党的十三大至十七大通过的党章都沿用,重申了这一内容,把忠诚赋予新的意义,提到新的高度。

从以上讲解中我们看到,各个时期入党誓词文字表述略有不同,却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红色精神的一脉相承。一是始终强调了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这是党魂,也是我军的军魂;二是始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始终强调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四是始终强调严守党纪党规;五是始终强调精通业务、努力为党工作。建党以来,新党员一般都要面对党旗,宣读入党誓词。这意味着一种身份的转变、责任的承担和忠诚的承诺,意味着以后的人生将具有更加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二、践行誓词,唱响忠诚之歌

誓词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无数人践行了自己的承诺。让我们来看看,革命先辈们是怎样践行誓词,忠诚于党的。

首先,有一种忠诚叫信念坚定。信念坚定是共产党员保持忠诚本色的思想基础。转折关头,无论是革命暂时失败,由高潮转入低潮,还是革命胜利发展,由一个发展阶段进入到另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对共产党员的严峻考验。

请看一份写在红布上的入党宣誓书,这是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民写的。他叫贺页朵,是江西永新人。1931年1月25日,他冒着全家被杀头的危险,加入党组织,并保存着他的入党宣誓书,坚持斗争18年,直到全国解放。1951年,他取出那份用油纸包了好几层的入党宣誓书,交给了当时的吉安地委书记李立。

李立同志将这份宣誓书呈交给了中宣部。尔后,就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并展出。贺页朵由于读书识字不多,短短24个字的誓言就有6个错别字,但谁也不会怀疑他对党的忠诚。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时,谢觉哉同志看后,就十分感动,专门撰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一个农民的入党宣誓书》,文章最后一节写道:“贺同志在写这张布质的入党宣誓书时,不是照着底稿写,而是记熟了这句话来写。他虽然写了一些别字,这些别字并不减少它陈列在革命博物馆的意义。相反,使人更感到它忠实可贵”。

贺页朵的故事,是中国无数农民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历史见证,他体现和代表着在白色恐怖之下,共产党人践行誓词,忠诚信念的品质。

其次,有一种忠诚叫忍辱负重。共产党员有了庄严的承诺,就像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一盏指路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遭遇挫折不改初衷,历经磨难忠心向党。

她叫王泉媛,这位历经苦难的西路军女团长,我认识并采访她是在1988年。之后,创作完成了长篇纪实《西路军女团长》。在与她的多次交谈接触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是逃兵,我没有叛党。”

王泉媛参加朱毛红军,1930年入党。1936年10月,王泉媛被任命为西路军妇女先锋团团长。她率领1300多名女红军与西北马匪激战河西走廊,在弹尽粮绝之下,大部分牺牲和被俘。被俘之后,这些年青的女红军处境凄惨,有的被杀害,有的流落到甘肃、青海、宁夏,有的被强迫沦为马匪XX的妻妾。王泉媛不甘受辱,机智勇敢地从马匪窝里跑了出来,寻找党组织。这时,等待她的是怎样的命运呢?当她历尽艰辛,找到了我党设立在兰州的八路军办事处,请求归队时,由于当时情况比较复杂,她被组织拒收了。

当时组织上只给了她五块银元,无奈之下只好从甘肃沿途乞讨,历经两年多时间回到了老家——江西吉安县。老家也无法呆下去了,就到了泰和县的一个小山村自耕务农。由于她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和信任,也失去了本应该幸福的婚姻和家庭,甚至因三过雪山草地,失去了一个女人做母亲的权利。不仅如此,建国后,每次政治运动她都在劫难逃,“文革”中更是受尽凌辱被批斗,无论是戴高帽子、剪阴阳头,还是游街示众,她始终都是说:“我不是逃兵,我没有叛党”。从1936年到1986年,她用了整整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

当1986年,江西省委组织部内查外调之后,给她落实政策,恢复党籍,享受正地级生活待遇时,她嚎啕大哭,并用颤抖的双手,拿出了三块银元交党费。她请求组织原谅,说当年给她的五块银元,在两年多乞讨途中快要饿死病死时,为了活下来,花了两块,现在只剩下三块银元交给党组织。王泉媛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共产党员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都相信党、热爱党、忠诚于党。

我阅读了上百部中共党史人物传记,发现了一个独特而闪光的亮点,那就是由于革命斗争的复杂性,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历经坎坷,无论是战争年代被错误监禁或错杀,还是“文革”时期被诬陷打倒直至迫害惨烈而死,他们都有一种伟大而高贵的品质,就是忍辱负重忠诚于党。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相比的,也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坚不可摧的力量所在。

再次,有一种忠诚叫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气节。

建国60周年时,全国举行了一次“双百”人物评选活动,评选结果我做了如下统计:“双百”人物中共产党员有170位,其中87位是烈士党员。烈士党员牺牲时,都非常年轻,最大的59岁何叔衡,最小的才15岁刘胡兰。平均不满30岁的年龄,他们诞生一次的生命仪式是如此的短暂,而他们的热血忠诚与日月同辉。

根据我对党史人物的研究,他们中有不少是富家子弟,或是有稳定职业的人,有的还是从海外留学归来。

这位是小说《红岩》刘思扬的原型人物刘国鋕,他出身在四川泸县的一个地主家庭,人称“七少爷”。今天,在歌乐山烈士陵园档案中,还能看到当年特务头子对他充满迷惑的审问:“你们家有钱有势,革谁的命?造谁的反?”

1949年11月27日,重庆一场大屠杀开始前,刘国鋕在香港做生意的哥哥带着黄金、名表、空白支票,再次来监狱打点,并流着泪跪在地上求他:“七弟呀,只要保住性命,出去后你愿意到美国留学我出钱,不愿意留学可以跟我到香港去做生意”。刘国鋕也流泪了,但他坚定地说:“我死了,只要党在,就等于没死。”在押赴刑场的路上,他一路高喊: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这位富家公子,就这样献出了28岁的生命。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舍弃可以享乐的生活甚至不惜年青宝贵的生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北大教授李大钊牺牲时也只有38岁,在绞刑架前他说的话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取得光荣的胜利。”血与火的年代,血与火的誓词,革命先辈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忠诚壮歌。从以上讲解中我们看到,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忠诚?共产党人的忠诚,就是一种超越生死的信仰,超越世俗的美德,超越岁月的光辉。

三、铭记誓词,高举忠诚之旗

当我们通过了解入党誓词,学习革命先辈以鲜血和生命实践入党誓词,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忠诚于党的故事,感染和激励着我们。今天,我们怎样做到忠诚于党呢?

一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中铸牢忠诚。不同时期的入党誓词都一再强调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干到底。今天,我们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妄想搞垮中国,还有专门的机构研究搞垮中国的办法,总结出搞垮中国需要“西化”、“分化”、“淡化”、“腐化”、“丑化”、“溶化”。美国政府的智囊机构之一兰德公司有位智囊说:现在我们对付中国比过去对付苏联难得多了。搞垮苏联只用了“西化”和“分化”。要搞垮中国,至少还要再加上“四化”,就是要让中国老百姓对政治“淡化”,让共产党的干部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腐化”,让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溶化”,利用互联网或报刊舆论,把中共领导“丑化”。

现在西方通讯社垄断了世界80-90%的新闻,美国一国就控制了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超过30万小时。据统计,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稍有点积极意义的占1/4,表面不说好,不说坏,只说事占1/4,基本讲坏话的占一半以上,还是按文章篇数、报道条数计算的。要按字数计算,90%以上文字都是反华的。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迷惑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在鼓吹西方价值观,“丑化”共产党领导干部上做文章。如果人们对党的领导人的人格产生怀疑了,如果让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冲击下“溶化”了,那对这个党,这个社会制度的理想信念,自然就动摇了。西方敌对势力这“六化”的关键,是改变旗帜,核心是动摇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四信”动摇了,举旗的人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也就倒了。与此同时,敌对势力还鼓吹“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其险恶用心,就是要“化”掉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化”掉我 民军队的政治本色。

习总书记为什么多次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常重视当代革命 核心价值观教育,而且把忠诚于党放在第一位,指出:忠诚于党,就是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因为它是有着复杂深刻的国际背景的。

据最新统计:全国有党员 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1/4,不要说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战争血与火的年代,很多都属于上“互联网”,吃麦当劳、肯德基长大的一代,地方相当多厅局级干部是“70后”,甚至“80后”,我们XX的XX成份也是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因此,要让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在青年一代得到传承,最关键的是传承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坚定了,忠诚于党的意识强化了,红旗才能传千秋。

信仰,对一个人来说是精神支柱,对一个政党来说,是精神旗帜,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当前,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今天谈信仰变得有些沉甸甸?

据中国社科院一项“有无信仰”大型调查结果显示:“有信仰的”不到百分之三十,“没有信仰或信仰迷失”的超过百分之七十。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信心。正是一些人信仰的缺失,人们猛然发现,兜里钱多了,思想反而空虚了;财富积累快了,道德底线反而丧失了。

今天,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旗还要不要高举?我们生命的满足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标准?我想,我们都有必要再回头看一看,静下心来想一想,站在烈士墓碑前停一停。

常常感动于方志敏烈士的那首诗: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烈士的诗我是熟悉的,我在南昌学习工作了12年,不仅瞻仰过烈士的陵墓,还去过关押烈士的地方,枪杀的刑场以及他的出生地,我同方志敏的孙子方华清还是很熟的朋友,我多次问他,爷爷方志敏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他说: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

2005年10月的一天,我来到了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旧址参观,看到了先辈们提出的《狱中八条意见》,让人心灵震憾。

在“红岩联线”网页上,我读到这样的留言:“《狱中八条意见》,这是革命先烈用血和泪凝结的嘱托,也是那些对党最忠诚的战士们,在生命最后一刻向自己的组织和同志们发出的忠诚呐喊。”

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价值标准,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直面时代风险考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前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告慰忠诚于党,为新中国建立而牺牲的370万英灵。

二是在学习实践创新理论中锤炼忠诚。入党誓词要求,党员有学习理论,提高觉悟的义务。作为党员,要在学习实践创新理论中锤炼忠诚。

1.解决好学习目的问题。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不是拿来做表面文章,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是为了解决思想与实际问题。比如对于我国存在的收入差距拉大、一些领域腐败现象多发、就业难看病难、房价高、食品药品安全、矿难交通事故和社会群体性事件等热点敏感问题,就是要通过学习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心态,决不能因为这些改革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出现,说成是“社会制度弊端”造成的,并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对党的忠诚之心产生动摇。

2.解决好学习态度问题。我做了一个随机调查。问:你读过《共产党宣言》吗?读过《古田会议决议》吗?读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吗?有10位同志回答,知道,但没读过。我又问:读过上级下发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纲要》吗?大多数同志说,听过XX组织的专题辅导,从头到尾学还真没有。这个信息反馈给我们,对理论学习个人重视不够,如果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不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明白,那我们关键时刻理想信念就可能会发生迷茫和动摇。因此,必须要把学习理论作为一种高度自觉,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特别是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建功立业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效果。

3.解决好知行合一问题。真学真信真用,才是忠诚。下面我给大家介绍,被中宣部誉为“党的理论忠实播火者”邵维正教授。邵教授从军60年,一直坚持学习实践党的理论,坚守在党的意识形态主阵地,虽已76岁高龄,依然站在学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第一线。他走遍大江南北,累计行程百万公里,他深入XX、工厂、学校、街道,先后讲课2000多场次,听众百万人次。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把党的理论讲到底。”他的事迹告诉我们,有一种忠诚叫知行合一的坚守。

三是在精通业务履职尽责中检验忠诚。誓词要求党员要精通业务履职尽责。作为一名党员,日常岗位上为实现党的任务履职尽责、无私奉献也是忠诚。模范医学专家吴孟超,以高超的医术挽救了一万四千多名患者的生命是一种忠诚。他说:“我一生中有过两次宣誓,当医生我是宣过誓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是宣过誓的,宣誓了就要信守诺言。”请问在坐的各位您的诺言是怎样体现呢?那就是平凡岗位积极工作,每个岗位都做好党分配的各项任务。

作党员,就是要在本职岗位上想打赢谋打赢中检验忠诚。同志们,入党原则上是要举行宣誓仪式的,但根据我的调查,在实际中有的同志并没有参加过入党宣誓仪式。无论是老党员还是新党员,宣誓仪式是否参加了,都应当按照入党誓词要求自己,做一名忠诚于党的共产党员。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入党誓词:

上一篇:婚外情分手信下一篇: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