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6)

2024-09-19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6)(共8篇)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6) 篇1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6)

财会[2006]3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第三条 本准则规范下列投资性房地产:

(一)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

(二)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三)已出租的建筑物。

第四条 下列各项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一)自用房地产,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

(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

第五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企业代建的房地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和售后租回,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第二章 确认和初始计量

第六条 投资性房地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与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七条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一)外购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和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

(二)自行建造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

(三)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

第八条 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后续支出,满足本准则第六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不满足本准则第六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章 后续计量

第九条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本准则第十条规定的除外。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的后续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土地使用权的后续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第十条 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

(二)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

第十一条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十二条 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处理。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第四章 转换

第十三条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 1

为其他资产或者将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一)投资性房地产开始自用。

(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改为出租。

(三)自用土地使用权停止自用,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

(四)自用建筑物停止自用,改为出租。

第十四条在成本模式下,应当将房地产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的入账价值。

第十五条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十六条 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第五章 处置

第十七条 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永久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

第十八条 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六章 披露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种类、金额和计量模式。

(二)采用成本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或摊销,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

(三)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和方法,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

(四)房地产转换情况、理由,以及对损益或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五)当期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及其对损益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6) 篇2

答:自2009年1月1日起及以后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外,均应按照该项投资原账面价值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一)的规定。

二、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当期的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

企业按照上述规定确认自被投资单位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后,应当考虑长期股权投资可能存在的减值迹象,同时关注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否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合并财务报表中净资产(包括相关商誉)账面价值的份额,以及当期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是否超过被投资单位综合收益等情况。

三、在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中,应当如何正确运用可行权条件和非可行权条件?

答: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股权激励的,股份支付协议中确定的相关条件,不得随意变更。可行权条件满足前,职工或其他方不得获取权益工具或现金等。

可行权条件是指能够确定企业是否得到职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务、且该服务使职工或其他方具有获取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权益工具或现金等权利的条件;反之,为非可行权条件。可行权条件包括服务期限条件和业绩条件。服务期限条件是指职工完成规定服务期限才可行权的条件。业绩条件是指职工完成规定服务期限且企业已经达到特定业绩目标才可行权的条件,具体包括市场条件和非市场条件。

企业在确定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时,应当考虑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市场条件和非可行权条件的影响。股份支付存在非可行权条件的,只要职工或其他方满足了所有可行权条件中的非市场条件(如服务期限等),企业应当确认已得到的服务。

企业在等待期内取消了股份支付协议或授予权益工具的,应当对取消的股份支付协议作为加速行权处理,将应在剩余等待期内确认的金额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同时确认资本公积。企业或职工能够满足非可行权条件但在等待期内未满足的,应当将其作为股份支付协议取消处理。

本解释发布前未按照上述规定处理的,应当进行追溯调整。

四、企业自行建造或通过分包商建造房地产,应当遵循哪项会计准则确认与房地产建造协议相关的收入?

答:企业(建造承包商)自行建造或通过分包商建造房地产,应当根据房地产建造协议条款和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房地产购买方在建造工程开始前,能够规定房地产设计的主要结构要素或能够在建造过程中决定主要结构变动的,房地产建造协议符合建造合同定义,企业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认收入。

房地产购买方在建造工程开始前,影响房地产设计的能力有限(如仅对基本设计方案做微小变动)的,房地产建造协议不符合建造合同定义,企业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确认收入。

五、企业应当如何改进报告分部信息?

答:企业自2009年1月1日起,应当以内部组织结构、管理要求、内部报告制度为依据确定经营分部,以经营分部为基础确定报告分部,并按下列规定披露分部信息。原有关确定地区分部和业务分部以及按照主要报告形式、次要报告形式披露分部信息的规定不再执行。,

(一)经营分部,是指企业内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组成部分:

1. 该组成部分能够在日常活动中产生收入、发生费用;

2. 企业管理层能够定期评价该组成部分的经营成果,以决定向其配置资源、评价其业绩;

3. 企业能够取得有关该组成部分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

企业存在相似经济特征的两个或多个经营分部,同时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第五条相关规定的,可以合并为一个经营分部。

(二)企业以经营分部为基础确定报告分部时,应当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一分部报告》第八条相关规定。

未满足规定条件,但企业认为披露该经营分部信息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有用的,也可将其确定为报告分部。

报告分部的数量通常不应超过10个。报告分部的数量超过10个需要合并的,应当以经营分部的合并条件为基础,对相关的报告分部予以合并。

(三)企业报告分部确定后,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1. 确定报告分部考虑的因素、报告分部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

2. 每一报告分部的利润(亏损)总额以及相关信息;

3. 每一报告分部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以及相关信息。

(四)企业未作为报告分部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1. 每一产品和劳务或每一类似产品和劳务组合的对外交易收入。

2. 企业本国的对外交易收入总额、非流动资产(不包括金融资产、独立账户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下同)总额,以及企业从其他国家取得的对外交易收入总额、非流动资产总额。

3. 企业对主要客户的依赖程度。

六、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计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

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盈余公积(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资产的成本冲减盈余公积(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预计安全生产费的期末余额,应当在资产负债表“盈余公积——专项储备”列示。

七、企业收到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偿款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预算资金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计入所有者权益,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企业收到除上述之外的搬迁补偿款,应当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属于搬迁过程中出售、报废或毁损资产补偿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等相关规定,计入相关资产处置损益;属于对搬迁过程中新建资产或停工损失等补偿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进行处理。

八、企业依照人民法院裁定批准的重整计划进行重整的,应当如何确认重整收益?

答:企业或企业的债权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的,企业应当在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时,按照重整计划对相关债务金额重新计量,该重整后应付债务金额与债务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入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当期的损益。

九、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不包括股权分置改革中持有的限售股权),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将该限售股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可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企业在确定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公允价值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有关公允价值确定的相关规定执行,不得改变会计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确定原则和方法。

十、从2009年1月1日起,利润表应当作哪些调整?

答:企业应当在利润表“六、每股收益”项下增列“七、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八、综合收益”项目。“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以及前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本期转入利润的金额等信息。

其他综合收益的披露格式如下:

企业合并利润表也应按照上述规定进行调整。在“综合收益”项目下单独列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收益”项目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项目。

十一、本解释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6)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资观念的转变,对有关房地产或物业项目进行投资,渐成一种时尚。有些企业将投资房地产作为主营业务,有些企业则兼营房地产投资业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房地产的增值而盈利或是为了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尤其近年来这种投资行为已逐渐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流行,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随着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日益频繁,为了规范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一、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适用范围

本准则适用于规范投资性房地产。而下列各项适用于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自用房地产,适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准则。

(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适用《存货》准则,销售时适用《收入》准则。

(三)代建房地产,适用《建造合同》准则。

(四)投资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和售后租回,适用《租赁》准则。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其目的是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且投资性房地产必须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本准则规范下列投资性房地产: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需要说明几点:

(一)已出租的建筑物和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是指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其中:用于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是指企业通过出让或转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是指企业拥有产权的建筑物。

(二)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是指企业取得的、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但闲置土地不属于持有并准备增值的土地使用权,也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闲置土地是指自建设用地批准之日起满1 年未动工的;或已动工但开发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连续满1年的。)

(三)某项房地产,部分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部分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经营管理,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部分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可以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否则,不能作为投资性房地产。

(四)企业将建筑物出租,按租赁协议向承租人提供的相关辅助服务在整个协议中不重大的,如企业将办公楼出租并向承租人提供保安、维修等辅助服务,应当将该建筑物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另外,企业拥有并自行经营的旅馆饭店,其经营目的主要是通过提供客房服务赚取服务收入,该旅馆饭店不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五)科目设置:“投资性房地产”明细科目的设置

1.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企业应当按照投资性房地产类别和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2.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企业应当按照投资性房地产类别和项目并分别“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进行明细核算。

三、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企业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只有符合第十条规定条件的,才可以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是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

第十条: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

所在地通常是指投资性房地产所在的城市。对于大中城市,应当具体化为投资性房地产所在的城区。

(二)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

同类或类似的房地产对建筑物而言,是指所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相同、性质相同、结构类型相同或相近、新旧程度相同或相近、可使用状况相同或相近的建筑物;对土地使用权而言,是指同一城区、同一位置区域、所处地理环境相同或相近、可使用状况相同或相近的土地。

四、投資性房地产的转换

有确凿证据表明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或者将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一)投资性房地产开始自用。

(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改为出租。

(三)自用土地使用权停止自用,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

(四)自用建筑物停止自用,改为出租。

五、投资性房地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其中建筑物适用《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适用《无形资产》。

在成本模式下,应当计提折旧或计提摊销;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资产减值》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建筑物计提折旧时,设置“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科目,比照“累计折旧”;计提减值准备时,设置“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比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土地使用权计提的累计摊销时,设置“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摊销”,比照“累计摊销”。计提减值准备时,设置“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比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取得的租金收入,通过“其他业务收入”核算。计提的折旧或摊销,通过“其他业务成本”核算。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模式,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租金收入,都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而无论哪种模式,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除此之外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和印花税则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

1.企业外购、自行建造等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应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确定的成本,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在建工程”等科目。

2.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应按照转换日的账面余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贷记“开发产品”等科目,已经计提跌价准备的,同时结转跌价准备。

同理,将自用建筑物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应按照转换日的账面原价、累计折旧(摊销)和减值准备,转入“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和“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

3.按月计提折旧(或摊销)时,借记“其他业务成本”,贷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或摊销)。

每期收取租金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业务收入”。

4.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时,按照转换日的账面余额、累计折旧、减值准备,分别转入“固定资产”(或无形)、“累计折旧”(或摊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或无形)等科目。

5.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业务收入”。同时,按照该项房地产的累计折旧(或摊销),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或摊销)”,按照该项房地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差额借记“其他业务成本”。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也不提减值准备,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1.企业外购、自行建造等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应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确定的成本,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在建工程”等科目。

2.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开发商品”等。按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同理,将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或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摊销”、“累计折旧”,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按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3.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例:甲公司2007年7月1日与乙公司达成协议,购买乙公司一幢楼房。购买价款3000万元,手续当日办理完毕,无其他税费。甲公司将楼房用于出租,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参照当地房地产交易市场行情,该楼房20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32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3120万元。

借:投資性房地产——成本3000

贷:银行存款3000

2007年末:由于公允价值3200大于账面价值3000,确认收益。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2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

2008年末:由于公允价值3120小于账面价值3200,确认损失。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0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80

4.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时,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6) 篇4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9号

——关于权益法下有关投资净损失的会计处理

一、涉及的主要准则

该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财会〔2014〕14号,以下简称第2号准则)。

二、涉及的主要问题

第2号准则第十二条规定,投资方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简称其他长期权益)冲减至零为限,投资方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方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

根据上述规定,投资方在权益法下因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其他综合收益减少净额而产生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是否按照上述原则处理?

三、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要求

投资方按权益法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亏损或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减少净额,将有关长期股权投资冲减至零并产生了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被投资单位在以后期间实现净利润或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净额时,投资方应当按照以前确认或登记有关投资净损失时的相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即依次减记未确认投资净损失金额、恢复其他长期权益和恢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投资方还应当重新复核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一)投资方当期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净额的分享额小于或等于前期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根据登记的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类型,弥补前期未确认的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净亏损或其他综合收益减少净额等投资净损失。

(二)投资方当期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净额的分享额大于前期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应先按照以上(一)的规定弥补前期未确认投资净损失;对于前者大于后者的差额部分,依次恢复其他长期权益的账面价值和恢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按权益法确认该差额。

投资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有关规定,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后的最佳估计数予以调整。

四、生效日期和新旧衔接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外币长期股权投资的折算,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二)本准则未予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第二章初始计量

第三条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第四条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一)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二)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三)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四)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定。

(五)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确定。

第三章后续计量

第五条下列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七条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

(一)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投资企业应当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投资企业与其他方对被投资

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合营企业。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被投资单位为其联营企业。

第六条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时,应当考虑投资企业和其他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

第七条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第八条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九条至第十三条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

第九条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条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第十一条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企业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

第十二条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投资企业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投资企业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并据以确认投资损益。

第十三条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第十四条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第十五条按照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处理;其他按照本准则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

第十六条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

第四章披露

第十七条投资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清单,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业务性质、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

(二)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当期的主要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合计金额。

(三)被投资单位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

(四)当期及累计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金额。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指南 3 篇6

请欣赏:《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指南 3》

(六)长期投资的减值

按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

可收回金额,指资产的出售净价与预计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市场价值等具体情况确定。例如,A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5000000元,由于被投资单位已宣告破产清理,预计未来能够收回的投资为1450000元。则该项长期股权投资预计可收回金额为1450000元。

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

(1)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

(2)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

(3)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

(4)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

(5)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

对于无市价的长期投资,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

(1)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等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

(2)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

(3)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

(4)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长期投资的减值准备应按照个别投资项目计算确定,如果按照上述判断标准其估计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账面价值的,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

已确认损失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数额内转回。例如,A企业对B企业投资按成本法核算,其投资的账面价值为50000元。B企业为上市公司,由于B企业的股票持续下跌,其可收回金额估计为20000元。B企业应在期末时计提减值准备30000元,则应计入损益的跌价损失为30000元。如果以后期间B企业的股票市价回升至35000元,应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15000元,应冲减的减值准备增加当期收益。处置长期投资时,或长期投资划转为短期投资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七)投资的划转

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时,应按成本与市价孰低结转,并按此确定的价值作为长期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与短期投资账面余额的差额,首先冲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不足冲减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拟处置的长期投资不调整至短期投资,待处置长期投资时再进行处理。

(八)投资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

按照本准则的要求,企业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与投资有关的事项包括:

1.当期发生的投资净损益,其中重大的投资净损益项目应单独披露。这一披露要求是指,应当在利润表中反映投资收益净额(扣除投资损失),如果企业当期出售子公司等所产生的重大的投资损益,应在利润表补充资料中单独披露。

2.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余额,其中长期股权投资中属于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投资的部分应单独披露。这一披露要求是指,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余额(账面价值)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反映,其中长期股权投资中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投资应在会计报表附表中单独披露。本准则所指的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合营企业,是指按合同规定经营活动由投资双方或若干方共同控制的企业;联营企业,是指投资者对其具有重大影响,但不是投资者的子公司或合营企业的.企业。

3.当年提取的投资损失准备。这一披露要求是指,在会计报表附表中应披露当年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金额。

4.投资的计价方法。这一披露要求是指,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投资的期末计价方法,如短期投资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等。

5.短期投资的期末市价。这一披露要求是指,应在资产负债表短期投资项目中单独披露,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的短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市价。

6.投资总额占净资产的比例。这一披露要求是指,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投资企业期末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账面价值合计占该企业净资产的比例。

7.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会计政策的重大差异。这一披露要求是指,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会计政策的重大差异,如投资企业的存货期末计价方法与被投资单位不同等。

8.投资变现及投资收益汇回的重大限制。这一披露要求是指,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投资变现及投资收益汇回的重大限制,如被投资单位在境外,由于境外所在地外汇管制等原因,投资收益的汇回受到限制等。

三、短期投资举例

例1:A企业于1997年2月20日以银行存款购入下列股票作为短期投资:

会计分录如下:

借:短期投资――股票(股票A)73200

――股票(股票B)91300

――股票(股票C)719200

贷:银行存款883700

例2:上述A企业1997年5月15日以银行存款购入某公司(股票D)已宣告但尚未分派现金股利的股票25000股,作为短期投资,每股成交价8.7元,其中,0.2元为已宣告但尚未分派的现金股利(不含税,下同),股权截止日为5月20日。另支付相关税费1100元。A企业于6月26日收到股票D发放的现金股利。A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计算初始投资成本:

成交价(25000×8.7)217500

加:税费1100

减:已宣告现金股利(25000×0.2)5000

初始投资成本213600

(2)购入短期投资的会计分录:

借:短期投资――股票D 213600

应收股利――股票D 5000

贷:银行存款218600

(3)收到现金股利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5000

贷:应收股利5000

例3:股票B公司1997年5月4日宣告于6月10日发放股利,每10股派2股股票股利,每股派0.1元的现金股利,其他资料如例1和例2。A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收到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15000×0.1)1500

贷:短期投资――股票B1500

(2)分派的股票股利,A企业不作分录,只作备查登记,登记增加股票B股票3000股,由股票股利所得。取得股利后的每股成本为4.99元[(91300-1500)÷(15000+3000)]。

(3)1997年5月31日A企业“短期投资”科目的账面余额如下:

例4:上述A企业1997年6月1日购入B企业1996年1月1日发行的三年期债券作为短期投资,该债券面值总额为300000元,年利率9%,A企业按355000元的价格购入,另支付税费等相关费用1500元,该债券利息到期与本金一起偿还。同时,A企业又购入C企业债券作为短期投资,该债券面值总额为200000元,年利率8%,A企业按254000元的价格购入,另支付税费等相关费用1000元,该债券利息到期与本金一起偿还。A企业作如下会计处理:

(1)计算初始投资成本:

B企业债券C企业债券

债券购入价格 355000254000

加:税费 1500 1000

初始投资成本 356500255000

(2)会计分录:

借:短期投资――B企业债券356500

――C企业债券255000

贷:银行存款611500

例5:上述A企业1997年6月20日出售股票B股份5000股,每股出售价格6.10元,扣除相关税费200元,实际所得出售价格30300元。A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出售股票B股票的成本=4.99×5000=24950(元):

借:银行存款30300

贷:短期投资――股票B 24950

投资收益――出售短期股票5350

(2)A企业1997年6月30日“短期投资”科目的账面余额如下:

例6:A企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其1997年6月30日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金额如下:

A企业分别按单项投资、投资类别、投资总体计提跌价损失准备:

(1)按单项投资计提:

应提跌价准备=3200+14200+6500=23900(元)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239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A 3200

――股票C 14200

――B企业债券6500

A企业1997年6月30日“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元):

1997年6月30日“短期投资”科目账面余额1682350

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23900

短期投资账面价值1658450

(2)按投资类别计提:

股票投资应提跌价准备=1070850-1055000=15850(元)

债券投资应提跌价准备=611500-610000=1500(元)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735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15850

――债券1500

A企业1997年6月30日“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元):

1997年6月30日“短期投资”科目账面余额1682350

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7350

短期投资账面价值1665000

(3)按投资总体计提:

应提跌价准备=1682350-1665000=17350(元)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735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7350

A企业1997年6月30日“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元)

1997年6月30日“短期投资”科目账面余额1682350

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7350

短期投资账面价值1665000

例7:上述A企业1997年8月5日出售股票A全部股份,所得净收入(扣除相关税费)72000元。假设A企业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损失准备,则A企业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7200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A3200

贷:短期投资――股票A73200

投资收益――出售短期股票2000

例8:上述A企业1997年12月31日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其成本与市价有关资料如下页表。

A企业分别按单项投资、投资类别、投资总体计提跌价损失准备:

(1)按单项投资计提: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C14200

贷: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4200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86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D13600

――B企业债券(11500-6500)5000

A企业1997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元):

1997年12月31日“短期

投资”科目账面余额1609150

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25100(注)

短期投资账面价值1584050

(注:23900-3200-14200+13600+5000=25100(元)

(2)按投资类别计提:

股票投资市价高于成本=1016000-997650=18350(元)

债券投资应提跌价准备=(611500-605000)-1500=5000(元)

由于短期股票投资的市价已恢复,市价高于成本18350元,A企业应在已计提的跌价准备的范围内冲回。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15850

贷: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5850

由于短期债券投资的市价仍然继续下降,应补提跌价准备5000元,以保持债券投资跌价准备账面余额为6500元。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50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债券5000

A企业1997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元):

1997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科目账面余额1609150

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6500(注)

短期投资账面价值1602650

[注:(15850-15850)+(1500+5000)=6500元]

(3)按投资总体计提:

短期投资市价高于成本=1621000-1609150=11850(元),表明短期投资市价已经恢复。由于A企业已计提跌价准备17350元,A企业应在17350元的范围内冲回已提的跌价准备: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7350

贷: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7350

A企业1997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元):

1997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科目账面余额1609150

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7350-17350)0

短期投资账面价值1609150

例9:假如上述A企业1997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资料如下表:

A企业分别按单项投资、投资类别、投资总体计提跌价损失准备:

(1)按单项投资计提: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C14200

贷: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4200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36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D13600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B企业债券5000

贷: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6500-1500)5000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0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C企业债券1000

A企业1997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元):

1997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科目账面余额1609150

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6100(注)

短期投资账面价值1593050

(注:23900-3200-14200+13600-5000+1000=16100(元)

(2)按投资类别计提:

股票投资应提跌价准备=(997650-986000)-15850=-4200(元)

债券投资应提跌价准备=(611500-609000)-1500=1000(元)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4200

贷: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4200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0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债券1000

A企业1997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元):

1997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科目账面余额1609150

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4150(注)

短期投资账面价值1595000

(注:15850-4200+1500+1000=14150(元)

(3)按投资总体计提:

应提跌价准备=(1609150-1595000)-17350=-3200(元)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3200

贷: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3200

A企业1997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元):

1997年12月31日“短期投资”科目账面余额1609150

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7350-3200)14150

短期投资账面价值1595000

下接《投资》指南4

★ 投资理财邀请函参考

★ 邀请函模板范文

★ 邀请函格式范文

★ 邀请函范本

★ 邀请函:邀请函

★ 邀请函样本

★ 投资意向书

★ 投资建议书

★ 投资研究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6) 篇7

一、修订的主要内容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二、新准则修订的意义

(一)改进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规定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不再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规范,要求企业披露的内容涉及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披露的要求和质量,有助于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性质和风险。

(二)缩小核算范围,体现风险特征

新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被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不再适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这是由于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被投资方的经营风险。而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投资资产的价格变动风险、被投资方的信用风险。两种投资所承担的风险特征显著不同,因此,应当由不同准则进行规范。

(三)增强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一致,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1年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1号——合营安排》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并对《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对联营、合营的投资》进行了修订。以上新发布准则和修订准则对原准则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控制、共同控制以及合营企业等定义以及披露要求的变化。《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针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新变化进行了修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四)切实解决实务问题、便于实务操作

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明确了“关于投资企业应享有被投资方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分红以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如被投资方收到其他投资企业的捐赠或者出资溢价等权益性交易等)的会计处理,整合了如分步实现合并、分步处置子公司时个别财务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明确企业合并取得投资相关费用的账务处理,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因增加投资或减少投资等原因导致对被投资方的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发生变化的账务处理等。这些修订切实解决了实务问题,满足了企业实务需要。

(五)重视判断的应用和判断的依据

在判断“控制”、“共同控制”和“合营企业”时,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进行判断,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仅对“重大影响”的判断进行了规范。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应当按准则的精神作出正确的判断,使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相关。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篇8

一、职工薪酬的范围

本准则将企业因获得职工提供服务而给予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对价,全部纳入职工薪酬的范围。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范的对职工的股份支付,也属于职工薪酬。

(一)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 在企业的计划和控制下,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为其提供与职工类似服务的人员,也纳入职工范畴,如劳务用工合同人员。

(二)职工薪酬,包括企业为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等,也属于职工薪酬。

(三)养老保险费,包括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及根据企业年金计划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 以购买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也属于职工薪酬。

(四)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以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将企业拥有的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为职工无偿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

二、职工薪酬的确认和计量

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企业应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将应确认的职工薪酬(包括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但解除劳动关系补偿(下称“辞退福利”)除外。

(一)计量应付职工薪酬时,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

比如,应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包括根据企业年金计划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应向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

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对于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末以后一年以上到期的应付职工薪酬,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应付职工薪酬折现后的金额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应付职工薪酬金额与其折现后金额相差不大的,也可按照未折现金额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二)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将企业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该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每期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非货币性福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和应付职工薪酬。

三、辞退福利

(一)辞退福利包括:

(1)职工劳动合同到期前,不论职工本人是否愿意,企业决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

(2)职工劳动合同到期前,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的补偿,职工有权选择继续在职或接受补偿离职。

辞退福利通常采取在解除劳动关系时一次性支付补偿的方式,也有通过提高退休后养老金或其他离职后福利的标准,或者将职工工资支付至辞退后未来某一期间的方式。

(二)满足本准则第六条确认条件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自愿裁减建议的辞退福利应当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正式的辞退计划或建议应当经过批准。辞退工作一般应当在一年内实施完毕,但因付款程序等原因使部分款项推迟至一年后支付的,视为符合应付职工薪酬的确认条件。

(三)企业应当根据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严格按照辞退计划条款的规定,合理预计并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对于职工没有选择权的辞退计划,应当根据辞退计划条款规定的拟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数量、每一职位的辞退补偿标准等,计提应付职工薪酬。

企业对于自愿接受裁减的建议,应当预计将会接受裁减建议的职工数量,根据预计的职工数量和每一职位的辞退补偿标准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计提应付职工薪酬。

符合本准则规定的应付职工薪酬确认条件、实质性辞退工作在一年内完成、但付款时间超过一年的辞退福利,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付职工薪酬。

上一篇:陕西省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组织模式的探讨下一篇:高速铁路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