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30号

2024-09-28

企业会计准则30号(共12篇)

企业会计准则30号 篇1

一、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应当如何运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答:内地企业会计准则和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实现等效后,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除部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以及关联方披露两项差异外,对于同一交易事项,应当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运用相同的会计估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二、企业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拥有对子公司的股权应当如何处理?企业或其子公司进行公司制改制的,相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应当如何调整?

答:(一)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四条的规定确定其投资成本。

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购买少数股权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上述规定仅适用于本规定发布之后发生的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交易,之前已经发生的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交易未按照上述原则处理的,不予追溯调整。

(二)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的,应以经评估确认的资产、负债价值作为认定成本,该成本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企业的子公司进行公司制改制的,母公司通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的相关规定确定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该成本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

三、企业对于合营企业是否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投资企业对于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被投资单位,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不应采用比例合并法。但是,如果根据有关章程、协议等,表明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应当将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四、企业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其认股权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其认股权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有关权益工具定义的,应当按照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价格,减去不附认股权且其他条件相同的公司债券公允价值后的差额,确认一项权益工具(资本公积)。

企业对于本规定发布之前已经发行的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进行追溯调整。

五、企业采用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当如何处理?

答:企业采用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一)本规定涉及的BOT业务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合同授予方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进行招标的企业。

2.合同投资方为按照有关程序取得该特许经营权合同的企业(以下简称合同投资方)。合同投资方按照规定设立项目公司(以下简称项目公司)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公司除取得建造有关基础设施的权利以外,在基础设施建造完成以后的一定期间内负责提供后续经营服务。

3.特许经营权合同中对所建造基础设施的质量标准、工期、开始经营后提供服务的对象、收费标准及后续调整作出约定,同时在合同期满,合同投资方负有将有关基础设施移交给合同授予方的义务,并对基础设施在移交时的性能、状态等作出明确规定。

(二)与BOT业务相关收入的确认。

1.建造期间,项目公司对于所提供的建造服务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认相关的收入和费用。基础设施建成后,项目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确认与后续经营服务相关的收入。

建造合同收入应当按照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并分别以下情况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

(1)合同规定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一定期间内,项目公司可以无条件地自合同授予方收取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或在项目公司提供经营服务的收费低于某一限定金额的情况下,合同授予方按照合同规定负责将有关差价补偿给项目公司的,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

(2)合同规定项目公司在有关基础设施建成后,从事经营的一定期间内有权利向获取服务的对象收取费用,但收费金额不确定的,该权利不构成一项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项目公司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无形资产。

建造过程如发生借款利息,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

2.项目公司未提供实际建造服务,将基础设施建造发包给其他方的,不应确认建造服务收入,应当按照建造过程中支付的工程价款等考虑合同规定,分别确认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

(三)按照合同规定,企业为使有关基础设施保持一定的服务能力或在移交给合同授予方之前保持一定的使用状态,预计将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处理。

(四)按照特许经营权合同规定,项目公司应提供不止一项服务(如既提供基础设施建造服务又提供建成后经营服务)的,各项服务能够单独区分时,其收取或应收的对价应当按照各项服务的相对公允价值比例分配给所提供的各项服务。

(五)BOT业务所建造基础设施不应作为项目公司的固定资产。

(六)在BOT业务中,授予方可能向项目公司提供除基础设施以外其他的资产,如果该资产构成授予方应付合同价款的一部分,不应作为政府补助处理。项目公司自授予方取得资产时,应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未提供与获取该资产相关的服务前应确认为一项负债。

本规定发布前,企业已经进行的BOT项目,应当进行追溯调整;进行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应以与BOT业务相关的资产、负债在所列报最早期间期初的账面价值为基础重新分类,作为无形资产或是金融资产,同时进行减值测试;在列报的最早期间期初进行减值测试不切实可行的,应在当期期初进行减值测试。

六、售后租回交易认定为经营租赁的,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的售后租回交易认定为经营租赁的,应当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租回交易是按照公允价值达成的,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售后租回交易如果不是按照公允价值达成的,售价低于公允价值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但若该损失将由低于市价的未来租赁付款额补偿时,有关损失应予以递延(递延收益),并按与确认租金费用相一致的方法在租赁期内进行分摊;如果售价高于公允价值,其高于公允价值的部分应计入递延收益,并在租赁期内分摊。

(2008年8月7日印发)

企业会计准则30号 篇2

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加强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建设。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以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加强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建设,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务求取得扎实成效。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建设情况纳入安全生产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各级金融机构要把企业安全生产承诺落实情况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依据。

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矿山企业,从业人员30人以上的建筑施工单位及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从业人员300人以上的其他企业,要设臵直属于企业最高管理机构的专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不得与其他管理机构合并设臵;要明确一名副职专门负责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安全副职的要设立安全总监,安全总监行使企业副职职权。

强化职工安全培训。企业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培训,未经安全生产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要变一般性安全生产知识培训为全员安全技能培训,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能力。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建筑施工等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专门安全培训取得安全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冶金、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交通运输、旅游等企业和人员密集场所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专门安全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对存在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行为的企业,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责令无证上岗人员立即停止作业,无法保证安全生产的,要实施局部或全部停产整顿。

积极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要紧紧依靠科技兴安,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力度。全省矿山企业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确定的时间和进度要求,安装使用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露天矿山适合采用中深孔爆破、机械铲装、机械二次破碎等技术及装备的,要在2011年底前全部采用。2012年底前,全省三等以上尾矿库全部安装全过程在线安全监控系统。今年底前,所有采用危险化工工艺的化工企业都要装备和完善自动控制系统;剧毒化学品生产企业和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装臵和储存区域要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危险化学品和煤气生产使用企业要安装可燃、有毒气体检(探)测器,并设臵现场声光报警器。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高温液态金属的专用车辆要全部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臵。今年底前,85%以上的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要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

相关专业学历和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现任技术负责人必须在2012年底前达到以上条件,届时达不到条件的不得继续担任技术负责人职务。

完善应对突发险情机制。企业每月要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不断完善应对突发险情的应急预案,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演练。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等管理人员在发现事故预兆,或有根据认为情况异常、有可能发生事故时,有权直接下达停产撤人命令,企业不得因此追究下达撤人命令人员的责任。因撤离不及时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控。企业要贯彻落实《河北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规定》,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要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应急救援器材。要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与管理,落实动态监控、联网监测预警制度,建立和完善重大危险源集中监控系统,与安全监管部门的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测预警系统联网。要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安全监控设备、设施有效运行。要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事故应急演练。对故意瞒报重大危险源的,要依法予以处罚。

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政策

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各级各部门要加大督导力度,督促有关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存储风险抵押金。对工伤事故死亡职工,要严格落实国务院规定,确保赔偿金足额发放到位。省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

落实安全生产产业政策。省行业主管部门要会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抓紧制定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强制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大企业重组力度,提高企业安全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发展安全

求企业所在地行业主管部门意见。

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快建立省、设区市和重点县(市、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专业救援队伍的建设和训练,增强应对生产安全事故和突发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要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将该项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把企业重大危险源集中监控系统与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的联网作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验收的重要内容。

严格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管。各级各部门要以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建材、城市燃气、旅游、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和领域为重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包括中央、省属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要抓紧研究制定非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建立冶金、建材企业高危生产环节和部位符合安全生产规范条件的申请、审核、公告制度。

建立并认真落实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对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企业,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和建设行为、强挠行政执法、重大隐患整改不力、拒不执行监察指令的企业,要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由安委会办公室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和工会通报,一年内严格限制新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用地、证券融资、贷款、评优评先等。特殊情况需提前取消限制的,必须由省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出具行政处罚、安全措施已落实到位、隐患已整改、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审查意见。

强化建设项目安全准入。安全设施设计方案未经审查合格的,项目审批单位一律不予审批开工,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未同时施工的责令立即停止主体工程施工,未同时投入使用的不得竣工验收和颁发安

加大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未落实职工安全培训、未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未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未开展隐患排查治理、阻挠抗拒执法、违反“三同时”规定、矿山企业未落实领导带班规定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一律按规定上限处罚。对一年中发生两次及以上或者连续两年发生人员死亡事故的企业,在以后两年内,其违法行为一律按规定上限处罚。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对较大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主要负责人,5年内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上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国土资源、公安、安全生产监管、工业和信息化、工商和煤矿安全监察等部门要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盗采国家矿产资源的通知》(冀政„2008‟77号)要求,切实履行责任,加强工作衔接,开展联合执法。各有关部门对执法过程中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非法生产经营建没行为,要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案件接收部门要在规定时限内依法从快办理,并及时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向移送单位反馈。

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企业会计准则30号 篇3

[关键词] 无形资产 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 摊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每个企业都在千方百计的提升企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而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特殊资产项目上,并且这些特殊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更好地规范企业这些特殊资产项目的确认、计量及相关信息,财政部在2006年对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进行了大范围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本文将从无形资产的定义、规范范围、初始计量、后续计量等几个方面阐述新、旧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无形资产定义的变化

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其中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商誉,同时又规定“本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这样在内容表述上前后矛盾,概念不够清晰。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新准则中主要强调了它的可辨认性,以后所有的无形资产都是可辨认资产,不再区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并把商誉排除在外。

二、无形资产准则规范范围的变化

旧准则只规定“本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

新准则更加明确了无形资产准则适用范围,即适用于除下列三项特殊情况之外的所有无形资产:

1.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2.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3.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三、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变化

1.新、旧准则在外购无形资产成本的确认方法上基本一致,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但新准则还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明确规定了外购无形资产的价值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确认的成本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付款期间内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为当期损益(财务费用)。

2.新准则取消了原准则中“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计价部分”,统一规定为“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入账,所确认的初始成本与实收资本或股本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

3.新准则对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费用处理进行了修订,将其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个部分分别进行核算。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所发生的开发支出符合条件的可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为此,新准则增加了“研发支出”这一会计科目,企业在研究开发阶段的全部支出,首先应在“研发支出”中归集,期末按是否应予资本化再分别结转到“管理费用”和“无形资产”中去。而旧准则则将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支出一律费用化处理。

4.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而旧准则只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无形资产的成本。新准则更强调资产的公允价值观念。

5.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应当以其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入账。而旧准则是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相关税费作为成本入账。

四、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变化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涉及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摊销和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减值而产生的相关问题。新准则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区分开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1.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当在其取得当月在预计的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进行摊销,其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残值后的金额。摊销方法有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但受技术陈旧因素影响较大的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也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如专利权)是专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其摊销费用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计入该产品的制造费用。而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无形资产的残值一般为零。除非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愿意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该项无形资产的,或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的,可以预计无形资产的残值。而旧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残值一律为零。

新准则在会计核算上也采用与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相类似的做法,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来核算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不再通过冲减无形资产成本来反映。这样“无形资产”科目真实反应了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

2.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应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旦提取就不允许转回,而旧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可以转回的。新准则这一规定将极大地遏止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整利润的行为。

不难看出,新准则不仅从定义上、范围上对无形资产做了修订,更是从会计核算上对无形资产做了完善和补充。它不仅重新修改了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方法,外购无形资产引入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部分研究开发费用可予资本化的观念,还增加了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明确了无形资产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有残值的观念,使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更完备、更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1)》.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 篇4

答: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为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购买方作为合并对价发行的权益性证券或债务性证券的交易费用, 应当计入权益性证券或债务性证券的初始确认金额。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在购买日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 应当如何进行分类或指定?

答: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在购买日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 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结合购买日存在的合同条款、经营政策、并购政策等相关因素进行分类或指定, 主要包括被购买方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套期关系的指定、嵌入衍生工具的分拆等。但是, 合并中如涉及租赁合同和保险合同且在购买日对合同条款作出修订的, 购买方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结合修订的条款和其他因素对合同进行分类。

三、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 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 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 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一)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 应当以购买日之前所持被购买方的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增投资成本之和, 作为该项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 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将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例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 下同) 转入当期投资收益。

(二)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 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 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方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其在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或损失的金额。

四、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 对于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 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一)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 对于处置的股权,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同时, 对于剩余股权, 应当按其账面价值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或其他相关金融资产。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能够对原有子公司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 按有关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对于剩余股权, 应当按照其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 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之间的差额, 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转为当期投资收益。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或损失的金额。

五、在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对于因企业合并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在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取得被购买方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在购买日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的, 不应予以确认。购买日后12个月内, 如取得新的或进一步的信息表明购买日的相关情况已经存在, 预期被购买方在购买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 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同时减少商誉, 商誉不足冲减的, 差额部分确认为当期损益;除上述情况以外, 确认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六、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 其余额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 其余额仍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

七、企业集团内涉及不同企业的股份支付交易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集团 (由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构成) 内发生的股份支付交易, 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一) 结算企业以其本身权益工具结算的, 应当将该股份支付交易作为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处理;除此之外, 应当作为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处理。

结算企业是接受服务企业的投资者的, 应当按照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或应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接受服务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同时确认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或负债。

(二) 接受服务企业没有结算义务或授予本企业职工的是其本身权益工具的, 应当将该股份支付交易作为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处理;接受服务企业具有结算义务且授予本企业职工的是企业集团内其他企业权益工具的, 应当将该股份支付交易作为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处理。

八、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何种会计标准?

答: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有关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格式规定,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 编制财务报表并对外披露相关信息, 不再执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财会[2005]17号) 。

融资性担保公司发生的担保业务,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 (财会[2009]15号) 等有关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九、企业发生的融资融券业务, 应当执行何种会计标准?

答:融资融券业务, 是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者出借证券供其卖出, 并由客户交存相应担保物的经营活动。企业发生的融资融券业务, 分为融资业务和融券业务两类。

关于融资业务, 证券公司及其客户均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证券公司融出的资金, 应当确认应收债权, 并确认相应利息收入;客户融入的资金, 应当确认应付债务, 并确认相应利息费用。

关于融券业务, 证券公司融出的证券,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有关规定, 不应终止确认该证券, 但应确认相应利息收入;客户融入的证券,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并确认相应利息费用。

证券公司对客户融资融券并代客户买卖证券时, 应当作为证券经纪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证券公司及其客户发生的融资融券业务,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有关规定披露相关会计信息。

十、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 (财会[2008]11号) 的规定, 对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中的认股权, 单独确认了一项权益工具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认股权持有人没有行权的, 原计入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的部分, 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发行的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认股权持有人到期没有行权的, 应当在到期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 (股本溢价) 。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篇5

第一条 为了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第二章 确认

第三条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第四条 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三章 计量

第五条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第六条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第七条 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

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第八条 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第九条 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

(一)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二)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

(三)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第十条 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

第十一条 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第十二条 收获时农产品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

第十三条 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对于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

第十五条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第十六条 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

为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等,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该材料仍然应当按照成本计量;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该材料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

第十七条 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基础计算。

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超出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一般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

第十八条 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第十九条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第二十一条 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

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章 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30号 篇6

一、新准则的背景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建立统一的、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大量实践证明,国内关联交易准则存在重大缺陷,为了进一步治理不当关联交易,使关联交易尽量公允,透明,2006年2月,财政部制定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披露。

二、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新准则共分为四章十二条,其中第一章为总则(1~2条)主要内容有制定本准则的目的;第二章为关联方(3~6条),给出了判断关联方的基本标准,即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准则中指出关联方关系主要存在十个方面;第三章为关联方交易(7~8条),给出了判断关联方交易的基本标准,即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也给出了关联方交易的是十一种类型;第四章为披露(9~12条),给出了企业应该披露的关联方关系及交易信息的规范。

三、新旧比较

原《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由财政部于1997年5月发布,本次对该准则的修订主要体现在:准则内容描述更具体、客观,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扩大了关联方关系的外延,对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披露事项作了具体要求。详见表1。

四、中外比较

我国新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在定义及披露要求上部分向IAS24趋同,但是仍存在部分差异。

(一)关联方定义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没有专门对关联方进行定义,只给出了判断关联方的基本标准,即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把握了“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

这种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比较符合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环境,也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是未对关联方关系的存续时间做出明确的规定。英国的会计准则在关联方的认定中对关联方关系的存续时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使关联方之间的控制或影响仅在某财务年度的部分期间存在,也应认为关联方关系在整个年度内存在。

(二)判断原则比较

在判断原则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相关会计准则相比各有“专长”。第一,我国准则中将合营企业视为关联方,而国际会计准则未将其视为关联方。合营企业是指按合同规定经营活动由投资双方或若干方共同控制的企业。可见,合营企业与共同控制相联系,合营企业以共同控制为前提,而“共同控制”是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标准之一,所以应将其视为关联方。其他均与国际会计准则无重大差异。

(三)关联方关系的披露要求比较

我国准则规定:无论关联方之间有无交易都应披露企业经济性质、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注册资本及其变化、企业的主营业务、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变化,若发生了交易,应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首先,与国际会计准则和英、美国家会计准则相比,我国准则要求披露的内容更为详细,披露的事项较多,这使得会计报告的内容更为真实可靠、全面完整,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关联方之间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国际会计准则和英、美国家的会计准则指出,不论关联方之间有无交易都应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对此,我国准则未做规定。

(四)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要求比较

我国准则规定,在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这些要素一般包括: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条款和条件,以及有关提供或取得担保的信息;未结算应收项目的坏账准备金额;定价政策(包括没有金额或只有象征性金额的交易)。国际会计准则除对此提出要求外,还对关联方交易中的定价提出了几种方法,如可比不可控价格法(根据一个经济上可比较的市场向与卖方无关联的买主出售可比产品的情况来定价)、转售价格法(从再销售价格中扣除一笔毛利,以便得出转售者应付的转移价格)、成本加成法(即在供应商的成本上给予适当的附加额)等,而我国准则中对交易定价的问题却只字未提。

我国准则规定关联方交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而美国的会计准则规定与关联方的往来款项在金额较大时通常在资产负债表上披露,与关联方的销售或购买交易通常在利润表上披露。《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应提供的资料》中规定把应收联营公司和股东的款项、应付联营公司和董事的款项、对联营的投资等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披露。笔者认为,我国准则中除对重大项目应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披露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将某些重大项目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中单独披露。

五、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一)我国准则中指出:与企业仅发生日常往来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资金提供者、公用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机构的这些情形排除在关联方之外。笔者认为这些情形属于潜在关联方,因为它们可能参与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或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企业的行动自由,即对企业施加了重大影响。因此,应视具体情况,看是否将其作为关联方,而不应盲目将之排除在关联方之外。

(二)国际会计准则,英、美国家会计准则,以及我国准则均没有将仅仅因与企业发生大量交易而存在经济依存性的单个购买者、供应商或代理商视为关联方。既然这些购买者、供应商或代理商因与企业发生大量交易而存在经济依存性,那么它们之间可能已经构成了“重大影响”的关系,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双方关系理应视为关联方。

(三)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允性已越来越被外部报表使用者所关注。关联交易行为及其定价成为某些企业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主要手段。建议对关联交易定价政策明确几种定价参考方法,如根据资产交易类型采用市场交易价格、成本加成法、收益现值定价法、重置成本法等,要求企业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价格及利润分析,分析该关联交易对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

(四)为保持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建议准则关注关联方表决回避制度。企业无特殊情况,在就重大关联交易决策表决时,应当回避表决。

(五)关于报表披露范围,鉴于个别报表已经披露关联交易信息,建议合并报表仅按照重要性原则披露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信息,即披露子公司间重大关联交易事项及金额(如子公司间销售或采购金额占总金额10%及以上的)。

(六)我国准则中规定:国家控制的企业间不应仅仅因为彼此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因此,国家控制的企业间如果仅仅是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时,他们之间的交易不需要披露。此外,在我国尚有不少国有企业,企业之间的许多交易是在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之间进行的,如果要求对这些企业之间的交易都视同关联方交易并予以批露,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负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国家干预其所控制的企业之间的交易的现象,如目前许多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资产重组业务就是政府行为的产物。因此,他们之间交易的披露是否应豁免,有待商榷,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取消了这一豁免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 篇7

答:企业在编制首份年报时,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节过程以及作出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

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首次执行日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追溯调整的,以追溯调整后的结果作为首次执行日的余额。

二、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相关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如何进行处理?

答: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可以将境外子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并入境内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三、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以及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发生的融资费用应当如何处理?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如提供免租期或承担承租人的某些费用等,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如何处理?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建造合同发生的相关费用如何处理?

答:(一)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应予资本化或是费用化,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并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计量。

(二)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出租人提供免租期的,承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免租期内应当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免租期内出租人应当确认租金收入

2.出租人承担了承租人某些费用的,出租人应将该费用自用租金收入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收入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配;承租人应将该费用从租金费用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费用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摊。

(三)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合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未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四、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应当在满足何种条件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答:企业将发行的金融工具确认为权益性工具,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二)该金融工具须用或可用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如为非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非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义务;如为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只能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其中,所指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通过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

五、嵌入保险合同或嵌入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应当如何处理?

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该嵌入衍生工具应当从混合工上中分拆,作为单独的衍生工具处理。该规定同样适用于嵌入在保险合同中的衍生工具,除非该嵌入衍生工具本身属于保险合同。

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如果投保人在持有保险合同期间,拥有以固定金额或是以固定金额和相应利率确定的金额退还保险合同选择权的,即使其行权价格与主保险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不同,保险人也不应将该选择权从保险合同中分拆,仍按保险合同进行处理。但是,如果退保价值随同某金融变量或者某一与合同一方不特定相关的非金融变量的变动而变化,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应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如果持有人实施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的能力取决于上述变量变动的,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嵌入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处理。

六、企业如有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

答:《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调整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使该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反映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但不得超过符合持有待售条件时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原账面价值高于调整后预计净残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非流动资产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

符合持有待售条件的无形资产等其他非流动资产,比照上述原则处理,但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保险合同中产生的合同权利。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处置组,处置组是指作为整体出售或其他方式一并处置的一组资产。

七、企业在确认由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时,对于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应当如何处理?首次执行日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计算投资损益时如何进行调整?企业在首次执行日前持有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子公司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如何处理?

答:(一)企业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按持股比例等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投资企业对于纳入其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也应当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按照规定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确认应收股利,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二)企业在首次执行日以前已经持有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在首次执行日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应当按照子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应分得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

八、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的限售股权如何进行处理?

答: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在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

九、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如何列报?

答:(一)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二)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

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负债,应当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6号 篇8

答:企业应当进一步规范关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应用指南的规定,对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进行会计处理。

本解释所称的弃置费用形成的预计负债在确认后,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费用应当确认为财务费用;由于技术进步、法律要求或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特定固定资产的履行弃置义务可能发生支出金额、预计弃置时点、折现率等变动而引起的预计负债变动,应按照以下原则调整该固定资产的成本:

(1)对于预计负债的减少,以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限扣减固定资产成本。如果预计负债的减少额超过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超出部分确认为当期损益。

(2)对于预计负债的增加,增加该固定资产的成本。

按照上述原则调整的固定资产,在资产剩余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一旦该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结束,预计负债的所有后续变动应在发生时确认为损益。

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在被合并方是最终控制方以前年度从第三方收购来的情况下,合并方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如何确定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答: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不是暂时性的。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看,其在合并前后实际控制的经济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有关交易事项不应视为购买。合并方编制财务报表时,在被合并方是最终控制方以前年度从第三方收购来的情况下,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实施控制时起,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应以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包括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而形成的商誉) 在最终控制方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合并方的财务报表比较数据追溯调整的期间应不早于双方处于最终控制方的控制之下孰晚的时间。

本解释发布前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未按照上述规定处理的,应当进行追溯调整,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企业会计准则30号 篇9

答:自2009年1月1日起及以后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外,均应按照该项投资原账面价值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一)的规定。

二、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当期的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

企业按照上述规定确认自被投资单位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后,应当考虑长期股权投资可能存在的减值迹象,同时关注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否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合并财务报表中净资产(包括相关商誉)账面价值的份额,以及当期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是否超过被投资单位综合收益等情况。

三、在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中,应当如何正确运用可行权条件和非可行权条件?

答: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股权激励的,股份支付协议中确定的相关条件,不得随意变更。可行权条件满足前,职工或其他方不得获取权益工具或现金等。

可行权条件是指能够确定企业是否得到职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务、且该服务使职工或其他方具有获取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权益工具或现金等权利的条件;反之,为非可行权条件。可行权条件包括服务期限条件和业绩条件。服务期限条件是指职工完成规定服务期限才可行权的条件。业绩条件是指职工完成规定服务期限且企业已经达到特定业绩目标才可行权的条件,具体包括市场条件和非市场条件。

企业在确定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时,应当考虑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市场条件和非可行权条件的影响。股份支付存在非可行权条件的,只要职工或其他方满足了所有可行权条件中的非市场条件(如服务期限等),企业应当确认已得到的服务。

企业在等待期内取消了股份支付协议或授予权益工具的,应当对取消的股份支付协议作为加速行权处理,将应在剩余等待期内确认的金额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同时确认资本公积。企业或职工能够满足非可行权条件但在等待期内未满足的,应当将其作为股份支付协议取消处理。

本解释发布前未按照上述规定处理的,应当进行追溯调整。

四、企业自行建造或通过分包商建造房地产,应当遵循哪项会计准则确认与房地产建造协议相关的收入?

答:企业(建造承包商)自行建造或通过分包商建造房地产,应当根据房地产建造协议条款和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房地产购买方在建造工程开始前,能够规定房地产设计的主要结构要素或能够在建造过程中决定主要结构变动的,房地产建造协议符合建造合同定义,企业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认收入。

房地产购买方在建造工程开始前,影响房地产设计的能力有限(如仅对基本设计方案做微小变动)的,房地产建造协议不符合建造合同定义,企业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确认收入。

五、企业应当如何改进报告分部信息?

答:企业自2009年1月1日起,应当以内部组织结构、管理要求、内部报告制度为依据确定经营分部,以经营分部为基础确定报告分部,并按下列规定披露分部信息。原有关确定地区分部和业务分部以及按照主要报告形式、次要报告形式披露分部信息的规定不再执行。,

(一)经营分部,是指企业内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组成部分:

1. 该组成部分能够在日常活动中产生收入、发生费用;

2. 企业管理层能够定期评价该组成部分的经营成果,以决定向其配置资源、评价其业绩;

3. 企业能够取得有关该组成部分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

企业存在相似经济特征的两个或多个经营分部,同时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第五条相关规定的,可以合并为一个经营分部。

(二)企业以经营分部为基础确定报告分部时,应当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一分部报告》第八条相关规定。

未满足规定条件,但企业认为披露该经营分部信息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有用的,也可将其确定为报告分部。

报告分部的数量通常不应超过10个。报告分部的数量超过10个需要合并的,应当以经营分部的合并条件为基础,对相关的报告分部予以合并。

(三)企业报告分部确定后,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1. 确定报告分部考虑的因素、报告分部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

2. 每一报告分部的利润(亏损)总额以及相关信息;

3. 每一报告分部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以及相关信息。

(四)企业未作为报告分部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1. 每一产品和劳务或每一类似产品和劳务组合的对外交易收入。

2. 企业本国的对外交易收入总额、非流动资产(不包括金融资产、独立账户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下同)总额,以及企业从其他国家取得的对外交易收入总额、非流动资产总额。

3. 企业对主要客户的依赖程度。

六、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计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

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盈余公积(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资产的成本冲减盈余公积(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预计安全生产费的期末余额,应当在资产负债表“盈余公积——专项储备”列示。

七、企业收到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偿款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预算资金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计入所有者权益,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企业收到除上述之外的搬迁补偿款,应当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属于搬迁过程中出售、报废或毁损资产补偿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等相关规定,计入相关资产处置损益;属于对搬迁过程中新建资产或停工损失等补偿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进行处理。

八、企业依照人民法院裁定批准的重整计划进行重整的,应当如何确认重整收益?

答:企业或企业的债权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的,企业应当在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时,按照重整计划对相关债务金额重新计量,该重整后应付债务金额与债务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入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当期的损益。

九、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不包括股权分置改革中持有的限售股权),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将该限售股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可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企业在确定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公允价值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有关公允价值确定的相关规定执行,不得改变会计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确定原则和方法。

十、从2009年1月1日起,利润表应当作哪些调整?

答:企业应当在利润表“六、每股收益”项下增列“七、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八、综合收益”项目。“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以及前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本期转入利润的金额等信息。

其他综合收益的披露格式如下:

企业合并利润表也应按照上述规定进行调整。在“综合收益”项目下单独列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收益”项目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项目。

十一、本解释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30号 篇10

一、新建造合同准则在施工企业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可靠估计存在一定的难度

首先,合同总收入的可靠估计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合同总收入除了合同初始收入之外,还包括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实际工作中,有些合同有确定的合同收入,但由于工程复杂、工程变更多,索赔也多。而且工程变更、索赔往往得到业主确认的程序比较复杂,结算滞后。这就为合理判断合同预计总收入带来了难度。其次,合同预计总成本的预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不仅仅与财务部门有关,还需要其他各部门的配合,才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合同总成本。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有效地配合,合同总成本的预计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此外,施工企业没有成本预测方面的资料积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企业内部定额,即使其他部门配合,合同总成本的预计也仍然不准确。再次,对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的估计也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经济能流入企业与不能流入企业在实际中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两种判断结果所反映的财务状况迥然不同。

(二)计算完工百分比时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

《建造合同》准则第五章第十八条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完工百分比法是根据合同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实际成本比例法是计算完工进度的方法之一,即按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完工百分比。在实际操作中,实际成本比例法是会计人员喜欢采用也较为简便的方法。但成本投入与完工程度经常不是一种严格的对应关系。以成本投入多少来反映完工程度往往会出现偏差。例如,有时增加成本不增加进度(如因质量事故增加的返工成本):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会引起成本投入的变化,但它与完工程度的关系却不大,价值高、施工简单的部位,成本投入大,但其代表的完工程度不一定高;相反,价值不高却费工费时的部位,其代表的完工程度却不一定低。

(三)应收账款确认与收入确认相分离为调节收益提供了通道

建造合同准则对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时间规定与其相关的应收账款不一致,收入按完工进度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而应收账款则按向客户开出工程价款结算账单办理结算时确认,使应收账款和其相关收入不在同一期内确认。这会使部分企业一方面高估完工进度、高估收益;另一方面,推迟工程款结算账单的签发,拖延对应收账款的确认,少提坏账准备,从而达到双方面调节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目的,不利于提供真实相关的信息。因此,应变更应收账款的确认时间,每期末确认收入时就应与客户办理款项结算,确认应收账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解决施工企业执行新建造合同准则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建造合同的管理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由协议书、通用条款、专用条款组三部分组成,并附有三个附件:附件一是“承包人承揽工程项目一览表”、附件二是“发包人供应材料设备一览表”、附件三是“工程质量保证书”。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签订规范的建造合同是实施建造合同准则的一个重要前提,必须保证建造合同的严格执行,以减少合同风险。此外,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合同执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因变更设计、非可控因素造成的工程造价的变化应及时取得单位的签证(施工单位提出索赔的时限不得超过索赔合同规定的28天),要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清欠工程款的有关法律法规,在合同中要附加开单结算期和收取工程款时限的有关规定,以便财务部门及时、准确地计算合同收入、进行工程结算,及时收取工程款,真实反映施工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要重视和加强会计职业判断

《建造合同准则》的执行对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造合同准则中合同结果可靠估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合同总收入、总成本的预计也要求财务人员有较强的判断力与预测力,同时也要求对工程项目比较了解,可见建造合同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因此会计人员不但要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而且要熟悉和了解工程预算方面的知识,如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预算定额等相关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这确实也是基建财务人员的软肋。所以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与沟通能力,才能正确地进行业务判断。

(三)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

首先,应建立各种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转移、报废和清查制度,建立、健全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各项原始记录和工程量统计制度;制定或修订人工、材料、机械等各项企业内部定额,完善各种计量检测设施,严格计量检验制度,使成本核算具有可靠的基础。其次,必须及时、系统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建造合同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对于未完成合同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必须准确地进行归集和登记,划清当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界限、未完成合同成本与已完成合同成本的界限,对于未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计。同时企业应加大信息化建设,使与成本核算有关的信息可靠、准确、完整、及时地在相关部门中传递和使用。对工程项目实行成本动态管理。在积累原始成本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价格合理预计后续工程量的成本,制定合理的预计总成本。对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收入的,要及时确认合同预计损失,计提合同损失准备。

(四)参照工程量清单来进行建造合同完工百分比确定

笔者结合建筑行业近几年运用建造合同的实际情况来看,认为在执行公开招标报价的工程项目中目前普遍采用的工程量清单来进行建造合同完工百分比确定是比较合适的一种做法。由于工程量计算按照图纸计算,理论上考虑了所有可能,合同中实体实物量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利用工作量清单法进行完工百分比形象进度确认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工作量比例法和实际成本比例法。工程量清单报价格式可以采用多种格式,但实际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较多的是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主要综合单价分析表。对于措施项目因不属于工程主体部分,主要为施工准备所需要,且工程项目措施费合同约定包干使用,无论工程量增减与否均不做调整,所以在确定完工形象进度百分比时忽略不计。

在进行完工百分比法的工作量法进行确认时,首先要根据投标报价中计量支付清单核对最终中标价,并进行价格分析和分解,修正原报价中与实际中标价不符错误项,并与中标价相符。其次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按期进行计量,支付时要对所有计量支付表中实物量进行分析,计算出当月各分部分项工程当月实际完成数量占总数量比重,并加权平均后得出总完工形象进度。该方法主要利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中的实物量。加权系数应根据分部分项工程难易程度分别确定系数,避免产出单位中与完工工时、成本的不配比的缺陷。实际工作中也可运用综合单价作为加权系数参考,因为工程的难易程度在综合单价中应能充分反映。对于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工程数量变更可以进行追加造价分析,即同一合同总价变更后再分别确认完工形象进度。

在进行完工百分比法的实际成本比例法进行完工形象进度确认时,首先要按照清单中主要综合单价分析表中列示的清单项目进行预算分析和分解,在总中标价基础上减去税金、利润后得出预计总成本,最后按照合同成本归结的实际成本进行实际成本比例法进行完工形象进度计算。缺陷是在总预计成本分析中对报价分析中不可预见因素和暂定项目要进行总造价剔除。

笔者认为按照上述的工作量法加权平均计算的完工形象进度实际上是最接近工程主体完工形象的。对于措施项目和其他零星项目不参与完工形象进度的计算。在目前较大工程主体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过程和执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进行造价计算,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容易推行和推广的。

(五)对执行本准则企业可能产生操纵利润情况,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资人及中介机构要对企业《建造合同准则》的执行情况给予密切关注

企业会计准则30号 篇11

摘 要 《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商誉摊销等国际准则通行的会计处理方式,并对企业合并类型进行了划分,根据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不同类型的企业合并,规定了进行不同的账务处理。此外,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进一步对其中涉及的递延所得税问题进行了规范。

关键词 企业合并 账务处理 纳税调整 准则

一、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一直是会计工作中最重要、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确认被兼并净资产,要将购买价格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而且还应摊消商誉的处理方式,并将企业合并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法反映;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当以购买法反映。2010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以下简称“解释4号”),对企业合并中的递延所得税问题进行了规范和完善。

二、不同企业合并方式下的会计处理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在此类企业合并中,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应当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采用权益结合法处理。例如,甲、乙两家公司同属丙公司的子公司。甲公司以发行股票的方式从乙公司的股东手中取得乙公司60%的股份。甲公司发行2000万股普通股股票,该股票每股面值为1元。乙公司合并日所有者权益为2000万元。甲公司资本公积为180万元,盈余公积为1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800万元。则该投资的初始成本为2000×60%=1200万元。其中,差额800万元应首先调减资本公积180万元,盈余公积100万元,未分配利润520万元。其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12 000 000

资本公积1 800 000

盈余公积1 000 000

未分配利润5 200 000

贷:股本20 000 000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在此类企业合并中,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应当采用购买法处理。例如,甲、乙两家公司属非同一控制下的独立公司,甲公司以固定资产对乙企业投资,取得60%的股份。该固定资产原值1600万元,已提折旧400万元,已提取减值准备50万元,公允价值1300万元。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为2000万元。则该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300万元。该成本与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150万元(1600万元-400万元-50万元)的差额150万元,应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其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13 000 000

累计折旧4 000 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0 000

贷:固定资产16 000 000

营业外收入1 500 000

三、企业合并中的递延所得税账务处理

根据《解释4号》,在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取得被购买方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购买日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的,不应予以确认。购买日后12个月内,如取得新的或进一步的信息表明购买日的相关情况已经存在,预期被购买方在购买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减少商誉,商誉不足冲减的,差额部分确认为当期损益;除上述情况以外,确认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递延所得税属于资产类账户,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根据会计要素确认的谨慎性和确定性原则,企业合并中取得各项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购买日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的,不应予以确认。但是,如果预期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调整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等,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商誉”,如果商誉不够冲减,则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合并对计税基础的确认,应结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的规定,正确区分免税重组和一般重组,这是正确计算递延所得税的前提条件。

四、新准则及《解释4号》对企业合并双方的影响

新准则及《解释4号》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净资产、经营成果以及利润分配等方面的影响。

(一)对企业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

首先,权益法中对长期股权投资不再设置就准则中所规定的“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实施新准则时,原同一控制下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全部结转,对以前年度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公司净资产相应变动。其次,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换以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原有资产的增值得以体现,产生当期损益,往往会引起公司利润的增加和净资产的增加。再次,由于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按被投资单位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和调整,对被投资单位来讲,投资收益会大大减少,影响母公司的净利润。

(二)对企业利润分配和会计报表的影响

新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利润结构、利润的分配以及会计报表也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对于利润结构,新准则下企业原以投资收益体现的利润将以当期资产处置的损益和企业的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予以体现,使企业的利润结构和利润体现的时点发生较大的变化。其次,对母公司可供分配的利润产生影响。如子公司实现利润未进行分配,那么子公司的业绩难于在母公司的会计报表上反映,这将会减少母公司的可供分配的利润数。即使子公司对实现的利润进行了分配,但由于股利支付率不可能达到100%,所以对母公司的可供利润分配数还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企业会计准则30号 篇12

在我国, 资产减值的运用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 自1998年开始, 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 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其他上市公司可按此规定执行, 而对非上市公司仅要求计提坏账准备。

第二阶段, 是1999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将四项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阶段, 是从2001年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 把“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 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并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 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 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第四阶段, 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财政部制定和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则明确了所有资产减值处理的一般适用原则, 并对其具体规范的范围作了进一步界定。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辨析

1. 适用范围

以前制定和颁布的准则中, 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分散在各有关具体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则制定后, 原来在《投资》准则、《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中规定的资产减值都被包括在《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中。

准则第三条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投资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存货、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等的减值, 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 从其规定。

辨析:虽然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减值不遵循该准则, 但该准则所规定的减值迹象的判断、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减值损失的确定、减值的测试、减值的披露都适用于这些资产, 所以基本没有必要强调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2. 关于减值资产的认定

准则第四条规定, 会计期末 (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 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只有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 才要求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

准则第五条明确指出存在七类迹象的, 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

辨析:不同的企业持有资产的类型和目的不同、资产使用方式、企业现金流的数量及分布不同, 所以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企业每一项资产都进行减值测试成本耗费太高, 与重要性原则相悖。

另外依据准则第五条规定的七类迹象的判断资产是否减值时, 对于判断所利用的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源来说, 一样的信息,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结果可能很不一样, 弹性很大, 使得不同公司的信息可比性差。企业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应该有执行的确切的衡量标准。

3. 关于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准则第六、七、八条规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

辨析:用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就是销售净值、用销售净额与账面价值相比较不合适, 因为这里销售净值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而账面价值是资产的买价和购买费用的和, 这两个指标不具有可比性。与账面价值相对应的是资产的当前重置价值。

另外, 判断资产的可收回价值是与企业的未来计划是有关的, 如果企业打算处置一项资产, 就不应该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如果企业有合同或协议, 企业只能使用而不能处置的资产, 则应该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 准则应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

第八条中的“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弹性很大, 因为买方的出价卖方不一定同意, 这也给会计操作提供了弹性空间, 所以应根据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确定。

准则第九条至第十四条对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了规范。第十一条中的“企业管理层应当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弹性也很大, 企业管理层大都希望利润较大幅度增长, 其最佳估计容易偏离现实、造成未来现金流量高估, 或出于其他目的低估。另外企业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涉及到未来资产现金流量的期限、折现率的确定, 还涉及到时间价值、风险及必要报酬率等, 这些指标的确定亦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和主观臆断性, 使企业操作缺乏固定的执行依据, 信息亦缺乏可比性, 以上这些都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

准则应该对这些作出明确的规定, 尽量减少企业操作选择的空间, 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4.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

准则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里主要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

辨析:目前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 证券市场等还不成熟不完善, 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现象比较严重。准则这样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现象。

从理论上讲, 资产减值准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使资产的账面价值更接近于当前的公允价值, 反映资产真实价值。而我国对一些资产只允许计提减值损失, 而不允许损失的转回, 这在理论上讲不通。因为已经计提减值损失的资产的价值升高了, 还按照减值后的价值反映在账上, 同样不符合相关性、真实性的要求。如果已计提减值损失的资产价值升高相当大而不允许转回, 还不如不提减值损失。

另外, 不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是为了避免企业操纵利润。但是企业操纵利润的途径还有很多, 不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并不能杜绝利润操纵, 对利润操纵的监管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改善监管措施, 加大惩罚力度, 提高人员素质等得到解决。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该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评估是否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除商誉外的资产的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经减少, 如果存在这些迹象, 企业应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当企业针对资产可收回金额所做的估计发生变化时, 转回以前年度己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的账面金额应增加至可收回金额。

5. 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

准则第十八条中“资产组的现金流入应当按照企业管理层在公平交易中对未来价格的最佳估计数来确定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 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辨析:企业究竟哪些资产应该认定为一个资产组受到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当局的意图和判断能力的影响, 不存在一个确定的标准, 会影响到减值准备的计提, 并极易被管理当局利用, 从而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6. 商誉减值的处理

准则第六章是商誉减值的处理规定, 但准则的规定的相当笼统。商誉是企业合并形成的, 商誉减值迹象比较难以判断, 商誉的减值测试要结合其所属的资产或资产组进行。商誉所属的资产或资产组的判断, 商誉价值在资产组之间的分配方法都会影响到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因此, 对于商誉的减值仅有笼统的规范是不够的, 既给企业在操作上带来了困难。也极易导致利润操纵。

7. 披露

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了资产减值在附注中的披露, 准则中仅要求企业披露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辨析:准则规定的披露中没有要求披露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依据、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以及公允价值和处置费用的确认方法;采用现值计算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依据和折现率的确定依据等。另外在利润表和附注中都应该披露资产减值。同时, 我国对资产减值的披露要求太低, 不利于对资产减值进行监督。

企业披露的资产减值应该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国际会计准则中还要求企业披露导致资产减值或冲回的事件和环境, 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经济管理出版社

上一篇:动力电池下一篇:房地产融资渠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