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读书体会

2025-01-23

《矛盾论》读书体会(通用10篇)

《矛盾论》读书体会 篇1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超多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必须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 泽 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状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此刻: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资料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我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必须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必须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必须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靠。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必须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必须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 泽 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正确分析和决定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 泽 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个性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好处。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构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构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应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个性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务必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我人生的特殊性。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应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矛盾论》读书体会 篇2

这个学期重新分班后, 我接手了一个新班级。不久, 我便在学生中发现了一个不好的苗头, 就是该班作为理科班, 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

我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 反馈回来的情况是字数明显不足;字迹相当潦草;拖拉不交。这让我意识到解决学生态度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当晚, 我选了四个最有代表性的学生, 把他们找到办公室谈话, 好好教育一番。其中一个男生, 对被叫到办公室显得非常不耐烦, 又加上仓促补写, 书写很差, 几乎到了难以辨认的地步。我要求他把作文读给我听一下 (因办公室有其他教师在, 他说不好意思, 不愿意) , 或者重新誊写一遍, 他不再说什么, 只是站着不动, 显然更不愿意接受。

他见我并未做出反应, 无奈地靠到旁边的办公桌, 埋头在写什么。半个小时后, 送走其他三个学生, 我站起来看他写得怎么样了。没想到他正做着化学试卷!我的呼吸变得急促, 有被人蔑视和深深的挫败感, 我怒火中烧, 但最终还是轻轻地告诉他:“你回去吧, 好好想想。”他漠然地看着我, 然后收拾东西, 大步流星地离开了, 还不忘重重地关门。在这无礼的关门声中, 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第二天, 在早读课前, 他出乎意料地将抄好的作文送了过来。内中附有一份真切的自白书, 题目叫《他哭了》, 是这样写的:

他哭了, 为了昨晚的事情在哭泣, 那泪水并不能代表什么, 做过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 后悔不能起任何作用, 对老师的伤害和对此学科的藐视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可是,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错误在进步, 我也相信通过这件事自己必将前进一大步。为获得老师的原谅与理解, 请听听他的说词。

通过这件事, 我开始体会到其中的意义。其一, 要做一个清高的人, 首先要会尊重别人, 会洗耳恭听。而我却因一时心里急躁, 而这样对待一位师者, 这样恶劣的行为, 在我清醒的时候是不敢想象的, 也绝不相信我会做这样的事。其二, 要做一个学子, 学习与作业是第一要务。而我却因为偏科严重常常少做或不做文科作业, 我也知道自己的文科很差, 差到只要用一根手指就能推倒的地步, 其实我也不想这样, 只是初中时语文课缺得太多, 导致今天错别字特别多, 我也注意少写错别字, 可错别字总是窜入我的作文。当我看到大地红一样的作文, 心已凉了半截, 这并非是我不做作文的原因。昨晚我是因为许多事情还没有做完而心情急躁, 对所犯下的错误, 我并非是有意的。

我希望老师能够原谅我, 希望老师给我悔过的机会……

后来他在各种作业和测验中都表现不错。对于他的态度, 我给予了肯定。

我的一点反思:以柔克刚, 缓解矛盾;从长计议, 事半功倍。

1.要做到有理

要让学生信服, 并能低下头, 静下心, 好好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 最终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前提是教师必须做到有理。对没有把握的事情, 教师不可随便批评学生, 只有让学生明显觉得自己理亏, 他才会在冷却后有认识错误的可能。如果教师不凭“理”, 只凭“力”, 虽可泄一时之小忿, 而思想教育注定失败。

2.要做到有节

在最紧张的时刻, 学生在思想上和我已经完全对立, 此时学生什么话也听进去。若此时教师拍案而起, 以刚对刚, 虽然一时可以压制住学生, 但教育的效果不一定好。教师在对待问题学生时, 也不能抱着理不放, 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 多一分理解, 换位思考, 给学生以改过的机会。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让学生自己慢慢反省, 狂风暴雨式的解决方式, 速战速决的效果, 没有追求的必要。

3.要做到有情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读书报告 篇3

【关键词】资本主义;宣传思想;启示

丹尼尔贝尔是当代美国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在战后西方的社会学、未来学和发达资本主义研究诸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这本《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他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

贝尔在本书中集中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内部的脱节与断裂问题。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资本主义历经二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内的根本对立与冲突。这三个领域相互独立,分别围绕自身的独立原则,以不同的节律交错运转,甚至发生逆向运转,而且这种冲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将更加突出。”

在贝尔看来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资本主义的结构矛盾:在经济领域体现为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原则”导致了人性被压榨;在政治领域人人平等的观念vs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僚机构的诞生其本身的目的在于控制阶级冲突和对抗,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在文化领域表现为资本主义“自我表达与自我满足”与现代派文艺理论和作品中的返祖与反理性。(个人理解这可能由于文化在发展变革中的滞后性以及信念缺失导致的对传统价值的回归。)

②资本主义精神的裂变:法治社会下传统道德观念(禁欲与节制)被突破,因为“法无禁止即许可”,以及金钱作用下享乐主义的盛行打破了原有的道德基础,原有道德的约束力在降低甚至消失。

③现代主义与信仰危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打破了中世纪人们对时空的认识,将“人”从原来的对“神”的崇拜中解脱出来,这理应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的一大进步。但同时这种认识上的颠覆造成了人们信仰上的缺失,由于人超越神成为了世界的主宰,反而使人们难以把握自我。

④后工业化社会的新宗教:在思想观念上,人已经取代神成为世界的主宰,成为改造世界的主要力量。它既需要通过科学了解和征服自然界,也需要寻找自己的信仰,而宗教无疑成为这一角色的最好扮演者。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人类生存面临的基本问题(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等)总是无法回避,因此宗教得以回归。

在贝尔看来,一个理性的人所应有的状态是有节制的物欲需求、以社会公共利益和文化为重和较发达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但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包括思想文化在内的许多要素都被绑上了商品经济的”战车”,深深打上金钱的烙印,都会被“物化”。

一、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必要性的思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飞速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以丰富。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实行,国门向世界洞开,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纷至沓来,这给我国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诸多挑战。邓小平曾经指出:“当中国打开窗户的时候,苍蝇蚊子都要飞进来。”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开始冲击着原有的思想文化秩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思想在社会上泛滥开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迫切需要重构我们的价值体系,寻找我们的信念支撑。因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是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由此可见发达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二、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举措

首先,当前全社会正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是为我们构建一个理念框架,让社会各要素都在既定的“规矩”下活动。此外,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充分运用市场规律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诸如“群体价值超过个人价值”,“财富切莫转化为与之无关领域内的特权”,这就不仅需要道德方面的约束,更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加以干预,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后,思想道德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固然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征信系统”的方式将其具体化,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全民族道德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来实现,使社会全体成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更是要常抓不懈,时时防止资产阶级的“文化侵蚀”、“和平演变”。“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筑牢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在影响国家安全的诸多要素中,笔者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应该放在首位。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只有“阵地战”与“持久战”,而不是“游击战”与“速决战”。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中来。我们要了解中国国情,也就是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文化的精髓修身养性,提升自身内涵,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当然,我们也要对外来优秀文化持包容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代东西方圣贤的许多理念存在共通性,对此我们都要自觉吸收借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从贝尔的视角来看,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容易导致两大系统产生相互冲突,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有着自身的优势,例如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为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89

《矛盾论》读书笔记 篇4

写作背景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在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我们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路子来。

主要内容:

1、从宇宙观的角度,阐释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3、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4、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5、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阅读感悟:

这篇文章的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在它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它扭转了很多人的思想。但我认为,即使在这个与当时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完全不一样的现在,它对于矛盾的一些看法和辩证的理念仍然使用,能让我们更好地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

这个世界上每件事物的发展都伴随着矛盾的不断产生,比如中国从封建转为中华民国是,矛盾是封建统治阶级和资本阶级的矛盾,而抗日战争期间,矛盾则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再者到了新中国建立的时期,矛盾则是资本家,旧官僚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不同的时期,同样是中国,矛盾的主体也在不断变化。中国之所以可以顺利的发展下来,我觉得与在看待矛盾时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思想指导是密切相关的。试想如果用解决封建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中华民族与侵略者的矛盾,我们的国家可能早就被外来者侵蚀占领了。若使用对外来侵略者的那一套来解决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恐怕中国早就分裂了而不是现在这样团结的国家。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王道。

《矛盾论》里的观点,同样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适

用。比如我们可能在理想的路上也会遇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比如有人想做一个舞蹈家,可是身体却是患有残疾。有人相当歌手,可却天生五音不全。不难发现,有些梦想会与我们愈行愈远。实践与理想的矛盾也就在这时展露无疑。在这个时刻,比起不顾一切非要完成理想,从实际出发,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往自己适合的方向发展,努力奋斗,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当我们看见人家的成功羡艳不已的时候,我们也不必自惭形秽,盲目的模仿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相同的。而对于同一样的事情,有些人在某些特定机遇得到了成功,换了其他时候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就。总之我们应该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找到自己本身实际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然后在遇到合适的机遇的时候积极出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成功,才能在人生上得到进展。

《矛盾论》读书报告 篇5

对矛盾论的认识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理论的重大发展。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在《矛盾论》里,毛泽东强调斗争性的绝对性与同一性的相对性,从理论上看,斗争是手段,同一是斗争的目的与归宿;从历史上看,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中,同一性是长期起主导作用的东西,否则,人类的文明就不复存在;从现实来看,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里,更要着力挖掘同一性中的各种积极的要素,以促进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本人根据阅读时出现的问题,查找相关文献和资料,不由的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是对著作的怀疑,而是希望更好的学习。

提出疑问并予以解答

书中毛泽东指出:斗争性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句话对么?

不完全正确,矛盾的斗争性所以能够存在,必须依托于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即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换句话来说,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它存在于旧的矛盾的统一体中;其二,它存在于旧的矛盾统一体向新的矛盾统一体的过渡状态中;其三,它存在于新的矛盾的统一体中。而所谓“过渡状态”是指旧的矛盾统一体向新的矛盾统一体的转化过程。这就是说,矛盾的斗争性始终都是与矛盾的同一性相依为命、须臾不离的。

《毛泽东选集》中也指出过:原来矛盾着的各个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若没有和它作对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由此必然引出的结论是:矛盾的对立或斗争所以得以实现,必须以矛盾的统一体为前提,无此前提或载体,矛盾的对立与斗争就不复存在。所以,毛泽东总结说:“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话说:‘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既然如此,怎么能说相对性的东西里没有绝对性呢?再者,现实中的情况也有力地说明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对与绝对的对立统一这一事实。

既然同一性与斗争性都是绝对、相对的对立统一,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为什么只强调斗争的绝对性呢?

这里,除了受到列宁的有关思想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与毛泽东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关联。众所周知,从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开始,他面临的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时期:辛亥革命的失败,保皇派的企图复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很快投入了革命的武装斗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强调、突出矛盾的斗争性,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了。但即使如此,毛泽东也没有忘记对矛盾同一性的运用,统一战线的建立、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证明,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同一性在大多数场合都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说,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对称的。矛盾对立面的斗争不是目的而是段,或者通过斗争用以破坏旧的同一,或者通过斗争用以巩固和维护新的同一。矛盾对立面的同一性就不同了,它是矛盾斗争性的目的或归宿,是事物或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繁荣的根本要素。从人类发展史说,一个社会要取得长期稳定并走向全面繁荣,绝不是靠采用斗争的手段,当然更不是靠频繁的残酷战争来实现的,而是靠必的妥协,如实行开明的政策,减轻劳动者的税赋,即缓解矛盾,应用矛盾同一性来实现的。单纯地、长时间地使用战争或暴力,不会使社会赢得进步,反而会使社会倒退,非洲许多部落无休无止的暴力冲突,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安宁,而且降低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水平,使其陷入了更加贫困与混乱中。当然,这不是说同一性起主导作用的历史时期,就不存在斗争性了,只不过这种斗争性要服从于同一性的需要而已。

和谐社会与矛盾论(小感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丰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丰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而毛泽尔的《矛盾论》,伞面系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深刻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和谐社会是有冲突的社会。毛泽尔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奉法则。”矛盾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始终都存在着矛盾。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还指出,同一性和斗争性足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和谐社会奉身就是作为一种矛盾存在的状态。但是这种统一状态足动态的、变化的,而不是僵死的、凝固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实现了和谐,新的矛盾又产生了,需

要再去解决。正是在矛盾不断出现、又小断解决的过程巾,整个社会才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稳定的发展状态。

结论

矛盾论读书笔记 篇6

宇宙间的万物万事的运动自身都蕴含着矛盾,以及各自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矛盾,使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联系我们的自身则是我们的生活、学习、人际等等,无一不是有其自身特有的矛盾和规律。我们渴望无忧无虑地生活但是有很多牵绊和压力,我们想为父母减轻负担但是我们却懒惰和无能,我们想汲取更多的知识可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效率低下,我们向往田园生活可又舍不得城市的繁华,我们希望能够天天吃上各种美食可是我们囊中羞涩,我们想在工作中大展身手建功立业可我们缺乏能力和知识。这些都是身边的苦恼和矛盾。书中所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性,教会我们如何看待身边的烦恼和矛盾。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只要精通一个本领,就会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也许能抓住了矛盾的本质所在,但是万事万物都有其特殊性,我们不能指望掌握一种能力就能让一位高级的电子工程师去当医生,让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去做电子工程师,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纷繁复杂,缤纷绚丽的缘故。因此,我们不要固步自封,拘囿于自己的空间,要开放的对待身边的事物,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念,使我们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能发现矛盾所在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看得见和没有发现的问题依旧存在,所以我们先要分析问题所在的原因,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书中所述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教会我们如何的分析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眼下最为关键的任务是如何让自己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中首要的或是说主要的,而其他的次要矛盾的解决是为了服务于我们更好的学习。事物的发展源于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我们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我们就能在解决问题时事半功倍,而不至于让自己受制于复杂的问题而无从下手。然而,我们在专注于解决主要问题时,也要时刻关注着各种矛盾的变化,有事后次要矛盾会转换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所以我们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的同时关注次要矛盾的影响和作用,并采取措施。

当我们要用勤劳战胜懒惰,用有知取代无知,用勇敢折服怯弱时,我们就完成了对立面的相互转换,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有时候懒惰又会战胜勤劳,无知也会取代有知,勇敢屈从怯弱。这些矛盾的双方无时无刻不在较量着,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我们不要气馁于短期的失败和苦恼,因为这是事物发展所具有的特征,只要我们坚持与不好对立面进行较量和斗争,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矛盾的形式和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以一对之,要以恰当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矛盾问题。解决矛盾时切忌急躁和激进,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将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矛盾论》读书笔记终稿 篇7

寒假期间,我读了一些名人书目。其中最难理解的当属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矛盾论》。虽然难于理解,但是通过读毛主席的这篇文章,使我在冥冥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意识,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种新的潜意识,那就是:在看待事情时会多了一重思考,一种以前未有过的思考方式。我想这种思考方式还远远算不上是运用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去看问题、去思考,但是有一点我确信,就是遇到问题时不会再那么莽撞了,会比较全面地、多角度的去分析和处理。我想这是我从毛主席他老人家那深邃的、睿智的思维长河中汲取的一泓清泉,而这泓清泉足以让我受益终身。

我体会到要用不同于阅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方式去品读《矛盾论》,因为我发现,读过一遍之后,就像从没读过一样,脑子一片空白。我矛盾了,更多的是有些毛躁了(因为读《矛盾论》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甚至于每一重要词语都要反复推敲。)。但是在我内心总是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支配着我,让我面对困难要迎头赶上。这不禁使我联想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在阅读多次之后,我感觉有很多想要表达的观点,但却又发现我似乎连一个观点都无法说透彻,说清楚,甚至于保证其正确性。但我还是要说出来,在四方问题的方式上、对待事物的见解上,我相信:存在即合理。

《矛盾论》是毛主席在1937年8月写的文章,当时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我想今天来说,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与统一法则。就像人们熟悉一个事物需要先从它的结构组成去认识一样,要想深刻的理解《矛盾论》,也需我们理解矛盾论的诸多特性,包括: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下面就是我对文章的浅薄认识:

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认为这里的调查就是去观察,只不过这里的观察是连续的,着力点在运动和对立的方面。

第二部分略述矛盾的普遍性其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强调所有的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决定的;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每个事物生命周期内都包含着矛盾,例如:人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钱,等岁数大了,有了钱,却没有了青春。这就是说,我们思考任何事情,都要从两方面来看,即看到有利的方面,又看到不利的方面,这样看问题就比较全面了。

第三部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除了具有普遍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每棵树不一样,每个人不一样,每件事情当然就更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毛主席提出总的解决办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使我想到一个月影避露的故事:郑国有个人,白天在一棵大树下避暑乘凉,他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跟随树影而移动自己的席子,避暑效果颇佳。到了晚上,月亮升空,他想,此法既然白天有效,那么晚上用它来躲避露水一定也不会错。于是,随月下树影移动席子,结果,树影越远,他身上的露水也越重,最后衣服全都湿了,他还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事物不是千篇一律的,这要求我们生活中在分析、解决每一个具体矛盾时,一定要“事事”、“时时”注意它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反对不分时间、地点、条件,拘泥固执的做法。

第四部分是说明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人是矛盾的综合体,这表现人生的不同阶段。在20岁以前主要矛盾是学习,在20-30岁主要主要矛盾是事业或婚姻,再以后可能是子女的教育,赡养父母等等。不同的矛盾所占据的位置不一样,因此重点关注程度也就不一样。俗话说石油轻重缓急,要事第一,也是这个道理。

第五部分讲述的是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第六点是论述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只有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双方才会采取对抗的形式。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原来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国共合作,虽然存在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并没有激发,蒋介石上台之后,残酷镇压共产党,因此矛盾激发,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这就是对抗。

《矛盾论》读书体会 篇8

《矛盾论》读书笔记

一月份里我仔细品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一书,学到很多东西,总结一下,该书有三个特点: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作者从七个方面来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第一部分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接着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

《矛盾论》读书笔记

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矛盾论》读书笔记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特点之二,例证丰富。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以证明斗争性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里说:“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

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①①转引自《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173页

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列宁的这句话就成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基本原则的理论根据。令人不解的是,毛泽东《矛盾论》里引述列宁上述话的同时见,还引用了列宁的另外一句话,这句话却有着与上述的说法有着极为相反的意见: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重点号是引者加的)”列宁《哲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第116——117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列宁在这里明显地表达出“对立面”是“有条件”的意思,与上面的引述将对立面的斗争说成是无条件的,似乎是自相矛盾。但读者如果稍微仔细认真一点,就不难看出列宁的上述两段话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句话列宁说的是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列宁的第而句话说的是对立面是有条件的。如果我们将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看成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就会看到列宁两种矛盾的说法;如果我们看到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表达的是两个问题,我们也就不会怀疑列宁自相矛盾了。《矛盾论》的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列宁两句具有相反的意思的话,但却没有发现这里的矛盾。毛泽东是第一个这样引用列宁话的人,从1937《矛盾论》发表到今天,几乎斗争哲学家们都在自己的著作和文章里,模仿《矛盾论》的做法同时抄用列宁的这两段话,令人奇怪的是竟没有一个人看到或指出这两句话的矛盾。

如果囫囵吞枣地引用和理解上述的两种说法,很容易造成误解和混淆,将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误解成同一个含东西。

现在我们关键是要搞清楚: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个东西,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的区别何在,然后才能说谁是绝对的谁是相对的,谁是有条件的谁是无条件的。常识就告诉我们:同一性是指事物自身的同一,是事物本身 《矛盾论》读书笔记 的差别所共同具有的东西,即事物的共性,共性的东西是一般的、抽象的或绝对的和无规定性的东西,所以他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它仅仅是事物存在的一个方面;而对立面的同一即包含了同一性也包含了对立性,这时的同一性已经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同一,而是相对于具体差别而存在的同一,如地球(同一性)包含南北极(差别)的对立统一,又如生命(同一)包含了生死(差别)的对立统一,所以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那么本来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统一,为什么在斗争哲学家那里却忽然演变成了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呢?这里关键是要搞清楚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个东西,如果能够将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区别开来,知道同一性仅是对立统一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是对立面),就可以知道列宁所说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东西是指对立面的统一,而不是同一性本身,将有条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统一说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显然是由于对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两个概念的混淆而而形成的对列宁的误解造成的。

常识还告诉我们:对立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东西,是事物的个性。任何对立面都是相对的,如大小、上下、好坏等等,对立面的两个方面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无大也就无所谓小,无上、下也就不存在了,对立面和相对性简直就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而在斗争哲学家那里对立面却变成了绝对 《矛盾论》读书笔记 的无条件的东西,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这里对列宁的误解与上述在同一性上的误解一样,关键是混淆了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这两个范畴。下面我们就简述以一下同一性、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这几个辩证法范畴之间的对立同一关系。为了下面简述方便,我们先要明晰三概念:斗争、绝对和条件。

斗争,最早用斗争一词作为辩证法范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曾把斗争称为“万物之父”,但辩证法在古希腊还不是成熟的理论,黑格尔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人,可黑格尔很少用斗争一词作为辩证法的范畴使用,马克思、恩格斯也是如此,列宁是比较多地用斗争一词用来表示矛盾的对立面,但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能将日常用语的斗争与辩证法的斗争混为一谈,所以有时他特意把斗争一词加上引号。我想这些辩证法的大师们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后人会把斗争一词提到辩证法的最高原则的程度,甚至可以用斗争一词来取代对立统一的地位。在日常用语里斗争一词往往与矛盾、对立统一的内涵量相等,所以用斗争一词表示辩证法是很方便的。讲这么多是想证明斗争一词在斗争哲学里有着特殊的地位,斗争可以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成了事物存在的最高原则,斗争成了最终的目的,甚至成了生活的乐趣。但无论人们怎样理 《矛盾论》读书笔记

解和误解斗争一词,在辩证法里(包括斗争哲学)斗争一词仅应该是用来表示矛盾的一个方面即对立面的。

这样我们完全可以说对立面的斗争就是对立面的对立。就像具体同一的同一是抽象的同一一样,具体的对立的对立也是一种抽象的对立。绝对,在辩证法中绝对一词是有着明确的含义的,他与抽象是一个东西。黑格尔曾明确地表示;

“绝对一词除了常指抽象外而言外,没有别的意义。条件,毛泽东把事物存在的外因称之为条件,而把内因称之为根据。那么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中的条件是指什么呢?如果把条件当内因看,根据就成了条件,根据本身是同一性和对立性的统一,把同一性做同一性的条件是同意循环,没有意义。如果把条件作为外因看,外因就成了矛盾或对立统一本身的条件,即外因既是同一的条件也是对立的条件,这样的条件怎么会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同一性或斗争性的条件呢!所以单就矛盾的一个方面讲什么有无条件是没有意义的。

在明晰了上述概念以后,现在就来简述一下同一性、对立面的统一、斗争和对立面的斗争的辨证关系。首先同一性和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法两种同一概念,同一性一般的是表示抽象的或绝对同一,而对立面的同一则表示相对的具体的同一即对立统一。划分抽象同一和具体同一,是黑格尔与形而上学的知性同一及谢林的绝对抽象同一分歧的一个关键,《矛盾论》读书笔记

黑格尔认为凡是存在的同一都是具体的同一,抽象同一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抽象同一与具体同一的区别在于:具体同一是含有差别的同一,而抽象同一是抽掉了事物差别的同一。这种抽象同一对我们的分析十分重要,但他决不会独立存在。如果我们没有规定的只是讲同一,这就是抽象的同一,抽象的同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具体同一是这种抽象同一的具体化,这时的同一已是某一对立面的同一,已不是泛泛的同一,这种同一已经有了具体内容,如生与死的对立同一,这时的同一已经有了具体内容即生命,同一性是生命,对立面是生死。凡对立面的统一,同一性和对立面都是有具体内容的,如上面的同一性是生命,对立面是生死。这就是为什么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是无条件的原因。当我们只是讲同一性时,这时的同一性还没有具体的内容,仅是抽象的同一,所以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的)对立面的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抽象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此乃辩证法的基本常识,列宁说的是:对立面的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斗争哲学说家则将其扭曲成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对立面和对立面的对立(斗争)是绝对的。这个问题与同一性的问题具有同样的性质。对立面本身是相对的,用不着思辩的理解就能做到,凡是对立面必然是两方面,如上下、多少、生死等等;其存在也必然是有条件 《矛盾论》读书笔记 的和具体的,它的条件就是同一性,如生死的条件即同一性是生命,无生命存在也就无所谓生死。所以对立面这个范畴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存在。

我们再来看对立面的对立(斗争)。对立面的斗争明显的是指对立面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对立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对立(指对立面的斗争)已经由具体的、有条件的对立转化成了抽象的无条件的对立,斗争哲学家没有理解对立面的斗争指的不是具体的对立面,而是对立面的对立面即是抽象的对立。列宁此处讲的绝对的对立就是这种抽象的对立,但斗争哲学家却将这种抽象的对立误解成了具体的对立,并将绝对与对立面联在一块,得出了绝对的无条件的对立这一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但这是对辩证法的践踏,是对列宁的曲解,是辩证法没有贯彻到底的表现。绝对中有相对,相对里有绝对,列宁此处就是论证这一辨证关系。抽象的同一性本是绝对的,但在具体的对立同一时却变成了相对的;对立面本身是相对的,但对立面的对立或抽象对立却是绝对的。由于斗争哲学家没有理解绝对相对的这一辨证关系,从列宁的话里得出了反列宁的结论使辩证法蜕化成了斗争哲学。其实列宁在讲了上述话以后,可能预见到有人要歪曲他的话,马上就做了一个补充说明,如果人们在引用列宁这句容易被误解的话的时候,仔细看看列宁在说了上述话后的补充说明,并理解了说明的真实含义,斗争哲学可能就不会这么固执了。列宁为什么讲完了被人们误 《矛盾论》读书笔记

读矛盾论心得体会 篇9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在情感与理智这一对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开来而只按情感办事,不能情感地思考问题,曲解事实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应自觉地用理智战胜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情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应正确认识到特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不能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利益,同时又要认识到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物质利益对我们青年人来说,总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对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被物欲所累。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矛盾论》读书体会 篇10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发表85周年。“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两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价值。读了“两论”后,主要有三点体会。

体会一:“两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两论”最初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毛泽东同志的“两论”充分考虑了广大干部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运用短小精悍的表述方式,把深邃的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在《实践论》中,善用喜闻乐见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一是善用例子和典故,运用“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知识里手”等反讽性的典故和词汇来解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二是善于通俗易懂的比喻,用“吃梨子”的比喻,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三是善用成语,如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等等。《实践论》它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形象的比喻和通俗的民间传说等,将复杂的认识问题、实践问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一一表达出来,克服了哲学著作远离大众生活的抽象性、思辨性和神秘性,理论的活力跃然纸上,感染性和传播力都极强。在《矛盾论》中,讲到内外因关系的时候,举了鸡蛋和石头的例子:“鸡蛋因得到适宜的温度而变成小鸡,而温度不能使石头变成小鸡。”这个比喻新颖、贴切,使人一听就懂等等。因此,“两论”形成了新鲜活泼的中国风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中国话语和中国特色,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典范。

体会二:“两论”是指导中国革命事业的典范

毛泽东同志学哲学、讲哲学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成为哲学理论家,更重要的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两论”创作的指向是“改造世界”的实践。两论”是为了从哲学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这样一个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作的,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得不写的,主要为了批判和清算,甚至严重危害到中国革命发展的这样一种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这样一个而作的哲学著作。当时,党的错误的思想路线主要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路线,它主要的是针对革命领导权的一个问题。在北伐战争时期,它放弃了对革命领导权的把握,甚至压制工农运动,取消土地革命,大搞阶级调和,反对任何斗争策略,放弃革命武装,对反对派实行的是全面的一种退让。这样一种错误,它就导致我们对党的领导权的放弃,也最终在思想路线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另外一个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思想。这样一个左倾思想,它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一种经验,不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把共产国际的各种决议,甚至苏联经验神圣化。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两论”的产生同中国革命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也密切相关,也是为即将来临的抗日战争和争取未来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做思想理论准备,为全党提供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武装。

体会三:“两论”是推动工作科学化的典范

(一)《实践论》的三大启示

《实践论》中提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工作中,按照实践论的方法有效地推动工作。

启示一:结合认知促进实践。在工作中,要用好间接经验,一方面,善于学习一切知识和理论,为实践做好认知储备。同时,反对空洞理论和只听雷声不见雨点、只听口号不见行动等行为。另一方面,善于学习前人的认知理论和运用他人的成功经验来改造客观世界,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比如,我们在起草经济工作的文稿时,可以学习一下中央、市委以及兄弟区县关于经济工作是如何抓、抓住怎么样等方面的文稿。

启示二:结合实践升华认知。在工作、生活中,不犯生搬硬套理论陷入教条主义错误,要避免不相信理论的指导作用只凭经验做事,从而陷入经验主义错误。比如,10月12日,举办了全区改革信息联络员培训会,邀请了市委改革办的处长和区委改革办的负责同志授课,不论是从思想意识还是工作方法上都学到了很多关于改革工作的理论知识,但不能照搬,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活学活用所学理论,做到举一反三。

启示三:结合经验知行合一。在反复认知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一项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提升认知的高度不断完善认知,做到知行统一,为下一次的实践奠定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二)《矛盾论》的两大启示

《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时还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启示一:做到未雨绸缪。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结合我们的工作,当着手一项全新的工作或者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局面时,我们不要盲目的用主观思想去判断,或者用轻易的以往经验拍脑袋办事情。在工作和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便产生了新的矛盾,要多考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尽可能的考虑到不同的细节,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对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问题有解决预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

启示二:树立正确的人际观。《矛盾论》指出,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条件会相互转化,即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判断,任何人都有缺点,都要优点,只要客观、全面对待,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能够和睦相处、愉快相处。

上一篇:新西兰创业移民简章下一篇:建筑工业化钢结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