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师演讲稿

2024-10-11

学名师演讲稿(共8篇)

学名师演讲稿 篇1

学名师”演讲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名师,树新业”。

气候无常的夏天已经过去,教育改革的春天却悄然来临,我知道,在这次课程改革实验里,会造就一批年青老师成为教学骨干,成为名教师。虽然我没有站在课改第一线,虽然我还没有感觉到课改前沿的弥漫硝烟,但是我知道,课改不是面向个别年级个别老师个别学校个别地区的,只要你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也许课程改革的硕果你先品尝。是的,课改给我们所有在职的老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如果你能在课改中与时俱进、硕果累累,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名教师的头衔;如果你不能在课改中取得成绩,甚至还在那儿混日子,那么你将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岗位。所以我们要努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虽然感到压力大,时间不够用,工作忙、任务重,但是我不会有一点怨言,反而我会感到自豪。

课改时代,已经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改革家,造就了一大批教育名师。我心目中的名师是那具有高超的导学艺术和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特殊的人格魅力。一如朱永新、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邱学华等。他们是我辈学习的榜样。

学习名师,学的是什么?学的是他们的精神。锁定目标,不为名利所感,不为情绪所左右,荡漾书房之中,融洽师生之情,神交名家大师,淡泊如水,平静如镜。敬业奉献,欣赏莘莘学子,执着三尺讲台,深研课程理论,挖掘顽童潜力,不计风刮日晒,不嫌费事劳神,视寂寞为宝,以枯燥为福。思想升华。凡事善悟,悟其利弊,悟其得失,悟其方圆。且用教学之精髓,激学生之兴趣,鼓学生之干劲,动学生之手脑,思学生之所思,并随记感悟,补记心得,广记所闻,深撰所论。淡名利,勤思考,弃恩怨,忌自足,心往学生想,力为学生出,追求科学与民主,服务学生与家长。!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冲动,才可能成为一位名师!

其实,名师固然很好,但名师有名师的苦恼,普通老师有普通老师的快乐。学名师,做个好老师,做个问心无愧的老师。毕竟,人并一定要活得轰轰烈烈,但一定要活得有滋有味。有人说,这世界上最长的路就是自己的脚。可是,脚是不长眼睛的。而名师,就是指引我们在教学道路前行的一盏明灯。

最后,让我以工作的座右铭对联来结束我的演讲吧:厚积薄发勤耕耘,但求问心无愧。精益求精善动脑,唯需提倡创新。

演讲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终生努力即名师!

童年时代,我最不想当的职业,就是老师。读师范时看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方始渐渐对教师的职业有了认识。--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是人民教师崇高的劳动!从对教师的漠视到执着的认识,从无意中走到教师岗位到对教育的痴情无悔,凭的是年轻的激情。

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小学时,我的心情是多少激动,多么地自豪。我知道,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可是俗话说得好:醉后方知酒味浓,白发始觉学问迟。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这是我读完《现代教育报》有关王能智老师的长篇报道《名师之路》的最大感想。

社会需要名师,家长追求名师,学生信赖名师,每位教师本身渴望成为名师,学校更是高薪聘请名师。

何为名师?我以为,真正的名师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一纸文件任命的,名师是有思想,即有教学个性。听其课如听美妙绝伦之音乐,久听不厌;听其谈,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二是教学效益突出,即教学质量高。我不认为教学成绩好的教师就一定是名师,真正的名师不是在课堂上解答学生所有的“为什么”。而是让无疑问的学生,走出课堂时能够产生满天的“问号”。三是师德好,即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懈创新的追求品质。人立其侧,即能如沐春风。

似乎名师离我们很远很远,其实仔细想想,当我们守住教育这份职业的道德底线,当我们牢记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当我们把每一个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时,你,我们,不就是名师吗?有位智者说“有人把我当人看,我把自己当牛干,有人把我当牛干,我把自己当人看!!”,其实,名师是过程,名师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追求,终生努力便是名师!忘掉你的职称,抛掉你的老本,放下你的架子,老老实实地向学生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追求新的教育理想。

一、崔老师的“腹有诗书”。

课堂上,崔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让人切实感觉到了他的名师魅力和神采,觉得语文就是他,他就是语文,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联系自己,在教学中往往眼高手低,明明知道语文教师的知识底蕴很重要,但却常常以“既要工作又有口有家”、“都四十多了,还准备结什么茧了,得过且过吧”等借口,不去充实自己。现在想来,崔老师不也五十了吗?他不坚持学习,能“腹有诗书”吗?毛主席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从今日起,我向崔老师学习,抽闲挤空多读书、读好书,提升自己的知识底蕴。

二、崔老师的“多维评价”。

“课堂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是同学们抑扬顿挫的读书声;最美好的景致是什么?是同学们潜心研读的样子。”;“理解了字词,再讲这个故事,你会讲得更好!”;“感谢你提出了这个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崔老师多角度、有新意的激励评价无处不在,正是这些真诚的“多维评价”,使学生读书的劲头十足。他出色的评价给学生铺设了一级级向上的阶梯,让学生在评价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不断生发新的体验和感悟,体现了“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的新课程理念。

从崔老师的多维评价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外,更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积淀,只有自己懂得更多、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才能有如此准确的评价语言,才能用评价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决心学习崔老师,从今天开始。

走近名师——崔云宏

一直以来我都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10月16日这天,我有幸聆听了我区两位优秀的年轻教师和教育专家崔云宏老师的教学观摩课,使我深受震撼。课上我不仅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他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

说实在,崔老师的课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华丽”,但就是那样一节真实、朴实的课却让我真正领悟到了阅读教学的内涵。课上,崔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是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拍电影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掌握阅读的方法,整节课崔老师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会”、“品味”、“想象”还给了学生。从他的授课中,可以看出,崔老师,设计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正是由于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以名师为榜样,研究她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演讲稿

3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

幸福,无疑是一种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哪?是能够体验到教育的幸福。也许有老师疑惑了,今天演讲的内容不是读书吗?你怎么说到幸福上去呢?别急,请听我慢慢说来。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均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对于前面两种快乐幸福,想必很多老师都能体验到,但是第三种呢?像我们这类面上中学的老师,能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感受,想必少之又少。我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累”,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10点,天天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就是坐班,开会,连没有晚自习的晚上还得要早早到教室,安顿学生,找学生谈话,天天得提起百分精神看着那些调皮捣蛋鬼,就怕他们搞出一件事情,让你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而学生呢,面对你的教育,不以为然,我行我素。辛苦的付出得到的竟然是“我们不喜欢你这个老师”。这样的生活,我们能够算“得天下英才”吗?我们能够体验教育的幸福吗?不,不能!

这样的生活很累很累,这是我在做老师,做班主任后非常强烈的感受。面对你天天辛苦付出的学生,体会不到半点的幸福,感觉的只有无尽的疲惫,无尽的烦恼,这样的感觉让我觉得可怕!我还很年轻,我以后的教育教学道路还很长很长,体会不到教育的快乐幸福,我整个的人生幸福又何在?作为教育者,我都是满心疲惫,我怎么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我教书是为了什么?语文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是理想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理想的教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我的幸福在哪里?„„对所有这些,我曾经痛苦地思索过,曾经力求寻找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的模式。

困惑的我,把目光投向了书籍。我订阅《语文教学参考》,《班主任之友》,我看李镇西,于漪,魏书生,我读叶圣陶,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我看大家们的教学快乐,我品大师们的教育幸福。看到别人是那么快乐地教书,那么幸福地去教育学生,我很是羡慕!从他们的幸福中,我明白了“教育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是什么已经完成的和完善的东西”(第斯多惠),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哪有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和任何班级的教育教学套路?所有的教育、教学,所有的课程,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努力和挣扎。在这个过程,有得有失、有甜蜜与忧伤、有幸福与苦难、有憧憬与代价。而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要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舍弃,舍弃疲惫,舍弃烦恼,减去沉重。“一叶落,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拥有一种阳光的心态,才能在繁杂的工作中体验到工作的快乐;拥有一种阳光的心态,才能在喧闹的生活中体验到生活的宁静;拥有一种阳光的心态,才能享受到一个教师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就是需要多读书,多积累,增加文化底蕴。就这样,我和书籍跳起了舞。我看文学、哲学,我读教育学、心理学,课后,我也写起了教后记,教育札记。我不断地读,不断地思考,从书籍中寻找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慢慢的,我发觉自己工作起来顺多了,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了,生活变得快乐了。

曾经听说这么一句话:我们社会的前进不在于忙忙碌碌,而是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想,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体验教师的幸福,不仅要埋头苦教,更要抬头看路。我们需要与书共舞。与书共舞,能矫正我们因忙碌工作而迷失的方向;与书共舞,能唤醒我们因忙碌工作而懒散的性情;与书共舞,能够滋润因忙碌工作而麻木的心灵。与书共舞,我们会一天天变得充实,与书共舞,我们能够一天天懂得了人生的快乐,享受到了教师的幸福。

老师们,你们想享受这种幸福吗?那么,就跟我来吧,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

演讲稿4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每当我读一本新书,获一份知识的时候,我心中的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如培根所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教师,要想能够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就必须读书加以补足,况且,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渊博的大脑是不行的。读书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乘上时代的风帆,才能够让自己的职业生辉。

博斯威尔有这样的一句话:“每天读上五小时书,人很快就会渊博起来。”我们的教师每天很多时间都用在教育教学中,或许不可能这样的投入,但是只要书籍在我的心中,我每天抽出一点点的时间,我就可以补足自己的不够,因为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是道听途说。

我们可以从教育理论书籍中获得理论的指导,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引方向;我们可以从名家名着中或者精神的营养,为我们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高品味的营养;我们可以从众多的书籍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诠释,心灵的感动。

一句谚语这样说:“生活中没有书,就好像天地间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就仿佛鸟儿没有翅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读书才能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然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完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介;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正是需要我们广大的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知书达礼。作为人师的教师,也唯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坚信自己的信念不会改变,让我们在读书中感受人生的哲理。

演讲稿

5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再次接到参加演讲比赛的通知后,我熟思了很久,这次的文稿写出来,能否完整地展现我的想法,我真得没有把握,但是,既来之,则安之,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说一说与孩子们一起读书的感受,恳请专家和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共读与共赢》!从这个题目中不难看出,我的观点是:与孩子们一起读书,绝对是一种共赢的效果,无论是自己的学生还是自己亲生的孩子,都是这样的结果!

先说一件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读书的往事吧,那件事给我的触动真的不小!事情要追溯到2001年的春天,初中语文教研员蔡老师到我们学校去听课,领导安排我来讲这堂课,根据教学进度,适逢我讲《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我自认为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比较精通的,所以,事先并没有在备课上下多大的功夫!那个时候的授课,对于启发学生思维这一环节要求的不高,()我只是照本宣科地理顺了文章的结构,并解决了字词,之后就让学生们自己读课文。在学生们读书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杨修为什么会死?然后等学生读了一会,我就让大家开始讨论!学生们有的沉思,有的翻课本盲目地找答案。

本来,按照我的估计,学生们的回答基本上是偏离不了”杨修本人恃才放旷“和”曹操嫉贤妒能“这两个答案的,因为,在我的脑海深处,这本也就是导致杨修死亡的根本原因。我信心满满,期待学生们能按照这个思路来回答,答完这道题,所有的教学环节就全部完成,我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下课了,想到这里,我不免有些得意,讲这么一堂课,太简单了!谁知,一个我最信任的学生的回答却让我大吃一惊!他说,罗贯中的本意并非是夸杨修聪明!其实,他很傻,并非真的聪明。听了他的回答,我的脑袋当时就”嗡“地一声,心想,孩子,这是在听课啊,你可别给我砸了锅!

心理是这么想,但我还是硬着头皮请他来说一说自己的理由。于是,那个学生不紧不慢地说出了一番令我在以后的教学甚至是做人上都将毕生铭记的话。

他说,杨修虽然是高智商,学识渊博,但是这不代表他就一定是个聪明人,他若聪明,就不会糊里糊涂地卷入到曹操继承人争夺这件事当中;他若聪明,就不会在曹操的食盒上写下”一人一口酥“这五个字,难道说,曹操身边能人众多,就止他一个人了解曹操的真实想法吗?其实不然,能人到处都是,只是别人比他更了解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再说一说他最后的死,曹操是以他祸乱军心为理由杀了他的,亏他自己当初在埋葬曹操身边侍卫的时候说过”操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句话,你知道曹操居心叵测,阴险歹毒,自己却偏偏往枪口上撞,难道这就是聪明的表现吗?所以说,他很傻!

听完了他的这一番陈述,听课的蔡老师带头鼓掌,所有的学生也一齐鼓掌,而我的冷汗却嗖嗖地往外冒,心想,你小小年纪就能把问题看得这么透?但是,我当时没有做任何表示,草草地下了课。课后,我急忙把他叫到办公室,就问他是谁教他课堂上这么回答问题的,他说,爷爷在家里经常给他讲三国的故事,还告诫他,做人千万不能学杨修。我把他表扬了一通,就让他回去了。而自己却久久陷入了沉思。与其说是沉思,倒不如老老实实地说是在心头自我反省了一通。我想到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写曹操去世的时候写过这样的两句诗: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是啊,我们这些做语文老师的,并非讲述完一篇课文,就算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用现在的观念来解读,那就是”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那堂课,我想,若干年后,我的学生们或许早就忘记了,因为,那本也就是一堂普通的课。而我,却终生难忘,我真的觉得,那堂课上,我才是真正的学生,我的学生其实才是真正的老师!古人说,学无止境,我必将终生铭记这句话。

和学生共读,那一次,我实在是受益匪浅。

时间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转瞬间,我的女儿已经5岁了,每每提及她,洋溢在我心头的就全是温馨与甜蜜了。由于在乡下工作,每星期才只能陪她两天,心头总难免有些愧疚。所以,呆在家里的日子,我尽量多陪她一起读读《幼儿画报》,然后做做游戏。她是非常喜欢和我一起跑跑跳跳的,她的性格实在太活泼。记得那次一起读《江雪》这首诗,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要我反复地给她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了几遍,我懈怠了,耍个小聪明,让她自己读,她眨巴眨巴眼,就开始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小兔子毛!“我当时听了一愣,不是这么说的啊,诗怎么能这么背?我有点恼火,却没发作,只是问她。而她,理直气壮地说,雪啊,就像小兔子毛啊!

我就喜欢这么背!之后,自己就在那里反复重复背诵。我顿时恍然大悟,没错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她这么一来,不比课堂上让学生硬生生地去造句子好得多吗?想到这里,我转怒为喜,也跟她一道开始”瞎背“起来。夜深了,我和她妈妈一起哄她上床睡觉,我又重复白天”小兔子毛“这几句,她就咯咯地笑,笑得那么开心。她睡了,嘴角分明带着微笑。我想,在这个夜晚,在她甜蜜而又美丽的梦里,她一定会梦到纷飞的雪花,雪地上蹦蹦跳跳的一只小兔子,还有她在那里快乐地追逐,无忧无虑地玩耍吧。夜深了,我坐在灯下,仔细品读白天的甜蜜,我想到了一位先哲说过的那个词语——”教无定法“,这话真对!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学生是最好的?我估计没人敢轻易地回答。记得以前在写教案的时候,每每遇到”教学方法“这个环节的时候,总是应付了事,现在想来,这还真是一门大学问。看来,和女儿一起读读书,读读画册,也有这么大的收获嘛,真是学无止境啊!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这是勉励后人读书当勤奋;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则说,”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这是把读书当做淡泊名利,陶冶情操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我则想说,工作的时候,多和学生一起品读品读文章,用心教教学生,把你的一身本领好好施展出来;回家的时候,有时间多陪陪孩子,一起读读书,这是一种天伦之乐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能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道理吧!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演讲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沉醉书香

追寻完美》

首先我想问在座的各位几个问题:谁不愿意美好呢?有谁不爱美呢?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有没有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呀?作家毕淑敏说了,最简单的美容法就是读书。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我相信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校园是知识的摇篮,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多读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文化底蕴的传承者,人格力量的塑造者,提高自身素质不是很重要么?而教育事业更需要教师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一种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那么,如何追寻这份完美呢?答案还是就是读书。

博览群书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兴味盎然;读万卷书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着,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难道不应该尽最大努力追寻胸罗万象的境界吗?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适者生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座右铭,教师更应该以读书为支撑,立足课堂,实实在在教书育人;以读书为生活,涵养自己丰富的情感、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以及不竭的创造;以读书为己任,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地润泽学生,默默地完善自我,追寻诗意而完美的人生!所以,我们读唐诗宋词、汉赋元曲;读李白、苏轼;读歌德、莎士比亚„„

读书的时候,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读书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天地间有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将自己的见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步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的读书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读书人。那么,师生应该建立么样的阅读理念呢?从阅读目的上讲,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应付考试,而更应该是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吸收精神营养;从阅读内容上讲,阅读不仅是追求眼球快感,只读一些娱乐书籍,而应该接通人类文明的脉络,反复阅读经典书籍;从阅读实施上讲,阅读不仅仅是轰轰轰烈烈的活动,而应是校园里一种静悄悄的变化,是师生相互感染的氛围。从阅读技能上讲,阅读不仅仅是把书写符号变为脑海印记,而应该多思考,举个例子:读过《亮剑》,我曾多次琢磨里面的一句话: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是一种“当前的事对历史和未来有一定认识和把握”的观点,这让我到了班级管理,要带好一个年级,要从当下和长远眼光综合考虑,才能对学生更有好处。

最是书香能致远!尊敬的老师们,为了学生,为了自己,让我们沉醉书香,看世界豁然开朗,鸟语花香,缤纷一片,远离喧嚣和浮躁,静静地回归自我,去追寻一份完美人生!坚持读书,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在你的颈间。读《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讲演录》

学名师演讲稿 篇2

长之路, 思考从平凡到伟大的过程, 才发现漫漫◎长路上洒满了一个个不畏艰辛化蛹为蝶的动人故王全事。我们幡然醒悟:那平凡中的默默积淀, 那黑暗梅中的苦苦坚守, 那黎明前的奋力跨越才是我们真

正该学习的!

一、善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思考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只教书, 不思考, 只能当教书匠, 而不会成为名师。通俗地讲, 学习和思考就好比进食和消化, 如果任凭嘴巴一味地吃,

而胃肠却不肯工作, 势必导致食积而病。所以, 不但要学习, 还要不断地思考。不但要勤于思考, 还要讲究思考的方法, 善于思考。

首先, 作为教师要思考教学内容。如果课堂是一个容器, 教学内容就是容器里的液体, 装得满满的, 但其形可变。我们每堂课用这些“液体”喂养我们的学生, 怎能不考虑其营养价值?我们必须精心挑选、科学搭配, 保证我们的学生吃得好, 吃得饱, 吃得乐。其次, 要思考教学方法。古语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 (不限于语文) ,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假如我们能做到每日三问自心, 我们的课堂肯定会更精彩。第三, 要思考我们的学生。新课改提出以生为本, 什么是以生为本?就是要求老师不但眼中装着学生, 时时关注到学生的表现, 更要心里装着学生, 时时关爱学生的发展, 以学定教, 因材施教。著名学者于光远说:“教育过程是否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 要看能否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能动作用和这两个能动作用是否结合得好。”教师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还要思考怎样因材施教。

二、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备课是思考, 是设计, 课堂是实践, 是验证, 所以说, 教师的工作是实践性最强的工作。当我们端起课本走进课堂的那一瞬间,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在检验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没有精心的备课, 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没有深入的思考, 就没有深度的教学。看教育大家上课, 有的如画家作画, 挥洒自如;有的如诗人高歌, 气势磅礴;有的如琴师抚琴, 行云流水。这份胸有成竹的从容、这种指点江山的睿智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

观名师课堂, 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们身上是否少了某些宝贵的坚持和坚韧?心中装着目标,

我脚下却踯躅不前, 让梦想一次次陨落在懒惰的枕们直到头边, 有一天让决心, 身边那些“坚持的身影一次次淹没在茶前饭后”成了里程的抱怨里。向三碑, 才悔、敢创新之晚矣!

名大凡名师都是勇士, 是教育革新的探险家。师当对素的质, 怎教样育做刚是刚错提的出。来大时多, 谁数也人不在知素道质怎教样育做的是路学素质教育的“雷上走得小心翼翼, ”。而有一小部分不断四下张望、打听人不怕, 输怕, 敢触了什们用冒险, 他们不但大踏步地走自己的脚在素质教育的, 而且摇旗呐喊路上结结实实地, 留他么下一个个脚印, 然后让后人沿着这脚印跟上来。

他们, 我们称之为教育家, 称之为名师。名师

敢创新, 所以李吉林创出了“情境教学法”, 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 窦桂梅老师提出了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如果我们真要向名师学习, 还是学一学他们的创新精神吧!

四、懂谦虚

谦虚与名气没有关系, 谦虚与学问也没有关系, 谦虚是修养的孪生兄弟。我尊重名师, 但不盲目崇拜, 我只崇拜那些有修养的名师。他们学高而不骄, 名大而不躁, 虚怀若谷, 平易近人, 对他们而言, 对教育梦想的追求比名利更重要。

老百姓有句话说得好:“叫得越响的水桶, 越是空桶。”与教育大师相比, 我们的水桶里“水”不过点滴, 大师们都如此谦虚, 我们有什么资本浮躁叫嚷?

五、肯献身

讲到献身, 大家不要以为在唱高调。如果献身教育事业只是吆喝一下那么简单, 中国的教育舞台上也就看不到名师的身影了。众所周知的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朱永新, 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热情, 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献身精神, 哪来呕心沥血而不知疲倦的执着?

还可以看看我们身边, 是不是有这样的老师:心里第一位置是工作?三句话离不开学生?为了一个教学问题四处请教?不辞辛苦地搞课题研究?放弃休息写教学反思?这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因为他们做的总比我们多, 想的总比我们远, 走的总比我们踏实, 所以, 他们才会有超过我们的成绩!

学名师,究竟学什么 篇3

循厚积薄发的经历。笔者只是平凡的草根教师,但即使是星星也会有绽放光明的梦想。虽不能与日月同辉,但也深知厚积薄发的自然规律。历数名师的成长历程,无一不是“厚积而薄发”的典范。几十万字的读书札记、教育随笔和一千多节的听课笔记的积累,为名师窦桂梅积淀了力量;8年时间完成100篇“中学语文教例品评”、几十篇有关教学思路设计的文章、40多篇“别出心裁读课文”专栏文章、几十篇教案设计、50讲“阅读教学艺术”记录并展示了名师余映潮的成功经验和成长历程。笔者认为一线教师不能只惊羡名师成名后的光鲜,不能只模仿名师成名后所展示出来的精彩课例、先进理念,重要的是关注名师成名前长期、丰厚的积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学习名师应该循着名师的成长经历,静下心来“厚积”,期待“薄发”之机 。

持潜心坚守的心态。“名由实生,故久乃大”,名师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练过程。在历练的过程中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苦学,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清思,更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跋涉……在无为之中有所作为,才成名师。学习名师应该学习他们“沉得下去接地气,静得下来做研究”的心态,这是我们应从名师成长历程中汲取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7岁在乡村小学做教师,潜心进行教育实践和探索,29岁辞掉教育局长,谢绝到城市学校任教的邀请,默默守望乡村教育,苦心实践24年,终成力作《给老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至今这些著作仍被誉为“教育学的活教材”。无独有偶,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也是因为多年来他一直潜心教学,研究教学艺术。他们的教学水平及其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静心研究,不懈追求的结果。

秉卓尔能群的品质。草根教师仰视“名师”,无可厚非,而有些名师“相轻”却也有失名师品质。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卓尔不凡,与众不同。但真正的名师、大师要有“卓尔”的能力和魅力,更应该有“能群”的气度和魄力。《荀子·君道》:“君者,何也?能群也。”名师从来不是“孤独的行者”,在他的成功路上除了自己的努力和坚守,一定有强大团队的支撑,一定有与团队的合作。江苏教师刘东升“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的”研究得到了很多老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于网络平台,集合了众多的“同行者”。数学特级教师符永平自己成功的同时成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组织和带动南通整个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在这些名师身上体现出来的是“能群”的合作品质,另一个层面更显“卓尔”的魅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一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或许更需要这些卓尔能群的品质。

建追求卓越的精神。卓越是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为了这种境界,名师在教学中的付出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名师大都像艺术家对待心爱的艺术品一样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非常专注、用心。透过名师课堂,可以看出他们在研究教材上的深度、广度,在教学设计中的创新、精细,在教学实施中的把握、调控,由此呈现给我们的课堂,仿佛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令人赞叹不已。追求卓越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俗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也很难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套用一句央视经典励志用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十二三岁的少年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终成一代伟人。也许我们这辈子永远达不到那种境界,但我们至少不应放弃追求的念头,停止追求的脚步!

在学习名师的路上,名师是“范本”,我们是“学生”。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学生如果把老师当做一个范本,而非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倘若尽信“范本”,没有“相荡”,没有“相击”,何来的“涟漪”与“灵光”?因此,学习名师不能止于表面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循其经历、持其心态、秉其品质、建其精神。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清河学校)

究竟向名师学什么 篇4

■张海生

每次优质课评选,总有教师展开 “网络大搜索”,下载名师名课,模仿其“一招一式”来组织教学,启发学生„„可教学效果却相去甚远。诚然,名师课堂呈现出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精湛教学技艺,以及独特的教学设计和融洽的课堂气氛,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然而,一味照搬,盲目模仿,也会忽略自身的优势,失去自身的教学风格。齐白石老人曾告诫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我们学名师,究竟学什么呢?

循厚积薄发的经历。历数名师的成长历程,无一不是厚积而薄发的典范。几十万字的读书札记、教育随笔和一千多节的听课笔记,这是一位名师的积淀;8年时间完成100篇中学语文教例品评、几十篇有关教学思路设计的文章、四十多篇“别出心裁读课文”专栏文章、几十篇教案设计、50讲“阅读教学艺术”,这也是一位名师的成长历程和成功经验。一线教师不能只惊羡名师的光鲜,不能只模仿名师的精彩课例和先进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名师成名前长期、丰厚的积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学习名师应该循着名师的成长经历,静下心来“厚积”,来等待“薄发”之机。持潜心坚守的心态。“名由实生,故久乃大”,名师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练过程。在历练的过程中,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苦学,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清思,更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跋涉„„在无为之中有所作为才能成名师。学习名师应该学习他们“沉得下去接地气,静得下来做研究”的心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7岁开始在乡村小学做教师,潜心教育实践和探索。29岁辞掉教育局长职务,谢绝到城市学校任教的邀请,默默守望乡村教育,苦心实践24年,终成力作《给老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至今这些著作仍被誉为“教育学的活教材”。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由于他们潜心教学,研究教学艺术,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艺术及其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静心研究、不懈追求的结果。

秉卓尔能群的品质。草根教师仰视名师无可厚非,但若名师“相轻”就有失名师品质。名师之所以为名师,的确是因为他们卓尔不凡、与众不同。但真正的名师、大师要有“卓尔”的能力和魅力,更要有“能群”的气度和魄力。《荀子·君道》中说:“君者,何也?曰:能群也。”名师从来不是“孤独的行者”,在他成功的路上除了自己的努力和坚守外,一定还有强大团队的支撑和配合。江苏有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同行者”;有的特级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组织和带动了整个地区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这些名师身上体现出来的“能群”的合作品质,更彰显了他们“卓尔”的魅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建追求卓越的精神。卓越是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为了追求这种境界,名师

在教学中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努力。名师大都像艺术家对待心爱的艺术品一样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名师课堂,可以看出他们对教材研究的深度、广度,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创新,对教学实施的把握、调控。他们呈现给我们的课堂,仿佛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令人赞叹不已。追求卓越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俗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也很难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也许我们很难达到那种境界,但至少不应放弃追求的念头,不该停止追求的脚步。

名师的确是我们学习的“范本”,但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学生如

果把老师当作一个范本,而非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中国也有句古话:“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倘若尽信“范本”,没有“相荡”、没有“相击”,又何来“涟漪”与“灵光”?因此,学习名师不能止于表面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循其经历、持其心态、秉其品质、建其精神。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我跟名师学育人学习心得 篇5

北杨小学 王彩云

新学期开始我校组织教师观看几位名师讲座的光盘,通过聆听他们的精彩讲座,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一、教师要热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校期间越是调皮捣蛋、受老师批评多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和老师们越是亲近,因为他们终于明白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些调皮的学生,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得有一颗包容的心:他是孩子,所以他会犯错误;他在成长,所以他不完美;他对未来一无所知,所以他无所畏惧;他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所以他更需要我们的爱。教师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才有了存在的必要,面对这些更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如果在他们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时候踹他一脚,或许他会偏离轨道;要是拉他一把,或许他会走上阳光大道。他们是受全体老师、同学关心、呵护的第一对象。

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的保证。

二、教育需要智慧,也更需要努力。教育是需要智慧的艺术:更好地理解自我和学生,更好地与学生相处的学问。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一位学生的可怕心声:一位学习一般的学生给我写信:“如果我的眼睛可以杀人的话,班主任已经被我杀了一千次!”教育的令人激动之处和挑战性在于:我们的工作是跟性格、行为多样化的人打交道,每年在同一所学校,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新的面孔、新的天赋、新的需要和新的挑战。没有临场的应变,没有快速、明智的反应,没有合理的智慧,我们肯定不会有职业幸福。

我越来越觉得,作为一名好老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化育人。教师在课堂上传播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心科学地做教育,使受教育者知书达礼,成有对社会有用之人。同时,我更加认同: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教育要培养有个性的孩子。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更需要成为科学的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

三、教师要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具备丰富、渊博的知识。专业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新课程中有不少新知识、新实验、新方法,不学习就会落伍。首先,要主动地学、用心地学、创新地学,做学习中的有心人,要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决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学历,应积极、主动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其次,要与其他教师之间应多交流、多学习。不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我们可通过听讲

座、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切磋教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更多地了解学生所需、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此外,反思是教师具备的一项能力,通过反思,可以完整地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在上课完成之后,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反映,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如哪些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哪些问题设置的有难度,激发不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哪些问题设置的相当恰当,从而能够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与积极性,也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们应将反思有效地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教师的精湛业务是其传授知识的基础。只有博学多才,传授知识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才能使自己传授的知识丰富多彩、更具说服力。

四、教师应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强的亲和力,从生活上和学习上真正关心学生。教师不仅是师长,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如果说社会生活是一幅充满多种标志的地图,教师就是学生识别地图的图例,其作用就是帮助学生识别地图上的各种标志,使学生明白不同标志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教师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引路人。

学名师-读好书-创品牌活动总结 篇6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书,就是交了一位益友”、“好书需要分享,阅读丰富人生”,这些至理名言,无不在阐明一本好书影响人生的重要哲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近几年来,我校在做好校本教研的同时,提倡和引导教师学名师,多读书,的活动,使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最近我校又紧紧围绕教育局“学名师、创品牌、读一本好书活动”的文件精神,在我校再次掀起“学名师,读好书、创品牌”的活动。

为了保证“系列活动”有效落实。我们首先召开班子会议,统一认识,达成共识。成立了以吴明东为组长,贺振全、张坤杰为副组长,副校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然后,我们召开全校教职工参加的会议,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九月,我们在进行了“主题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要求每位领导,每位教师制订出读书计划,学习名师计划创建品牌活动计划,从而建立了合理的卓有成效的运行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考评、表彰的激励机制。

一、学习名师风采、提升教学水平

工作布置以后,在全校教师中掀起了学名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活动,大部分教师通过资料或者通过网络学习全国有特点的名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组织全校教师观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民主化》、《班级管理科学化》视频资料。网上晒课优秀课例等。推动教师崇高人格的建立,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思想,看了名师的课,老师们反响强烈,不仅让我们课堂教学中拥有了学者风范,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老师学名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教学,诗意教学,高效教学,老师们由烦教到乐教,由迷茫到兴趣。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技能的转变、教学智慧的拥有,都是名师引领的结果。

其次要求教师自己确立自己心目中的名师并学习那位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再次,学校有省级、市级骨干教师,通过让骨干教师带动全体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研究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

二、与名师手拉手活动

为了让我校广大年轻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加特色的教师。我校建立了一帮

一、结对子活动。年轻教师与我校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结对子。指导教学、业务讲座。此项活动不仅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也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

三、读书活动

为了把这一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为教师们推荐了一些知名教育家的作品,如: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严育洪所著的《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讨论案例分析》,王金战本人所著的《学习哪有那么难》,以及相关书籍,教师自己也根据个人所需选择适合自己思想实际与教学实践的教育家、名师的书。在上交的读书体会文章中,教师不同程度地学习到他们的教育思想,深受教育和启发。如:魏书生的优秀的思想品质,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改革步伐;再如:王金战的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用责任和爱心及教育智慧,铺设的成功的台阶,他让学生在成功的天空翱翔,交给学生点石成金的秘密等等,都深深地触动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心底。他们学名师思想,认真对照反思,写出许多独辟蹊径、见仁见智、富有哲理的读书心得,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平时要求教师读好三类书:夯实精神底蕴的书,拓宽教育视野的书,有利于教学的书,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暑假,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诵经典,品名著。

每学期召开一次读书汇报表奖会,举办阅读活动成果展,以学年组为单位,领导班子做评委,推动读书活动深入开展。内容包括”读书心得”课件评比与展示、“我心中的名师”演讲比赛、读书心得体会稿件评比等活动。

持之以恒,坚持大阅读活动,使教师变成恬静雅致,充满墨香的书香教师。

四、创建自己的品牌

1、打造品牌教师。

在教学管理中,我校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坚持数年之久,要求事事优秀教师率先垂范,敢说:“向我看齐”,时时接受教学观摩,敢说:“请跟我学”。优秀教师以身示范与全校教师同心,同德,同行,这校学校才富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2、构建品牌活动。创建特色教学,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个性发展教育为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学校教学中开展创品牌活动,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调研课促进教学,推门课提升教学,教研课规范教学,观摩课引领教学,大赛课激励教学。

总之,开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学名师,读好书,创品牌”主题系列活动,给我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感受,新气象,新发展。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以落实主题系列活动为契机,以名师为引领,以读书为手段,以打造品牌为工作思路,以校本培训为抓手,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学实践为牵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教育行风建设,努力办社会满意的教育,在管理向求新,在教学上求精,在服务上求实,凝心聚力,励精图治,谋求更加辉煌的发展!

学名师,读好书,创品牌活动总结

东汤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名师演讲稿 篇7

老师教作文的知心帮手学生学作文的贴心法宝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师, 中高段小学生

★2014年《小学语文教学》增刊之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指导·优化》

名师全力指导课堂教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宝典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 2014年7、8合刊专辑《小学语文“自选文本”教学》

引领“自选文本”教学服务教师多元课堂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研究人员、教研员、教师

到底该向名师学什么 篇8

赖正清:模仿本身是无所谓利弊的。因为,任何技术技能的学习无不从模仿开始。厨师烹饪、医生手术、画家作画、书家写字、演员唱戏,都少不得模仿。模仿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各个阶段都会有模仿。像我,是民办教师出身,当老师的第一天自己并没有上课,而是请了一位以前当过十几年教师的生产队会计示范上课。我坐在教室后面听,课堂的仪式、教学的流程、教师的语言、学生的活动,一招一式看在眼里,思考取舍,第二天就模仿着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当然,你现在是衢州市名师,我当年的模仿跟你不可同日而语,你更多考虑的是怎样像名师那样,把课上得出彩。比如,学生爱表现,教学效果好,听课教师评价高等。而这些的确可以经常在名师的课堂教学中见到,听课者肯定会产生模仿学习的冲动。正因为这样,许多学校对外出听课老师都有“移课”的规定,就是在外面听了名特教师上课,回校要模仿名师的招式,移植所观摩的某一堂课。这是很有意义的做法。至于模仿名师上课的弊,就是你说的“收效甚微”,那是模仿的取舍选择出了问题,只能作为一种警惕,而不是模仿本身的弊端。比如像于永正老师在“千课万人”活动中曾经上过三年级的作文指导课,轻步缓行,谐趣迭起,我曾经用“低级趣味”来评价。所谓低级,是指要求放低,难度放低。三年级才开始学写作文,抄作文、提供主题语段、主要学习写好提示语,这样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会感到难。所谓趣味,是指于老师扮演猴母猴子的诙谐幽默,作文评分的慷慨奖励,“三分文章七分读”的“伪”格言,学生都很有兴趣。除了于老师特有的表演天赋一般人难以模仿外,其他的如果都照搬于自己的课堂,我想也是能够出彩的。模仿当然要看自身条件,公鸡不要比下水,鸭子不要比上架。2012春晚的农民歌手朱之文,他是靠模仿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首次奇迹般地出现在众人眼前的。他模仿唱这首歌,很符合他的嗓音条件,唱得如鱼得水。而他有一次在《星光大道》模仿唱刘欢的《好汉歌》就差强人意,因为调太高,难以唱得自如。朱之文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模仿可以缩短到达成功的距离;二是要依据自身条件来模仿。

徐良英:对一线教师来说,名师的课堂都会成为关注点和焦点。在名师的课堂中,我们常常惊叹名师教学理念的超前,感叹名师解读文本的独到,钦佩名师智慧的课堂生成。我们常常望名师兴叹,那么对于一线教师,我们到底应该向名师学些什么?您能结合具体的例子与我们分享您的感悟吗?

赖正清:我2010年在《教学月刊(小学版)》上有一篇“卷首语”《且慢模仿》,似乎有点反对模仿的味道,其实我是抨击那种不顾自身条件、不顾使用环境和教学对象的“硬”模仿。像你提到的三点,理念要先进,解读要创新,课堂要生成,都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但我们应该模仿名师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能简单地把名师们的教学“成品”直接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比如王崧舟老师当年上《鸬鹚》,有个精彩的片段“一‘抹’抹出了什么”,学生、听课老师都大为振奋。后来就有许多教师在教到这儿时都要来“一抹”,甚至于教到其他课文的类似动词也都要来“一‘△’△出了什么”,就不见得有什么效果。其实,关注这个动词是想由此环节把欣赏文本原来柔和悠然的“静”转化为体验欢腾活跃的“动”,是王老师的诗意特质、文本的诗意风格、过程的诗意处理营造出了诗意的氛围,才使学生有了诗意的发挥。否则,学生如果天马行空,回答抹出了天、地、钞票、房子、老婆……你不能说学生答错,但跟教学本意相去甚远了。名师们上公开课,我们看到的都是“台上十分钟”的绝活,我们更应该学的是“台下十年功”的锻炼过程。当年教师技能培训,我曾经说过,语文老师需要具有“任政的字,倪萍的脸,赵忠祥的口齿,濮存昕的语言”,这些技能的学习和磨炼当然十分必要。而名师们理念的超越、文本的别解、环节的巧设、调控的灵动更需我们去琢磨体会。不过,名师亦非完人,人文至上、解读偏颇、话语霸权、学生歧视等等失误,有时也会在课堂上出现,我们就要有所甄别,有所扬弃。

徐良英:窃以为,之所以成为名师,取决于名师的心态。在成长路上,名师们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遇到一些“重峦叠嶂”。但遗憾的是,我们面对“拦路虎”,却不知所措或茫茫然,但他们总是执著前行。我们发现,许多名师在成名之前,都有一个好心态。他们甘于寂寞,勇于实践,善于反思。那么,在前行的路途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学习名师?

赖正清:第一,占有时间。尽管很多人都信奉“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而我还是顽固地认为,除了少数天才,绝太部分人要想成才成名,时间是必备条件。现代社会,享受越来越方便,诱惑越来越多彩。你如果还是用前面那句话安慰自己,享受、轻松不落于人后,成功凭什么要垂顾于你呢?拿我来说,刚教书时我才是一个初中生,有了今天的发展,我觉得只是在时间上赢了别人。人与人的聪明才智,不过是一张纸的距离,但时间可以拉大或缩小这个距离。

第二,坚持“遇求”。成为名师,是很多老师都向往的,这是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最好不要“追求”,应该“遇求”——可遇不可求。“追求”要追,容易浮躁,也太累。“遇求”是遇,向着目标走,不三心二意,顺其自然。遇到了,当然要;没遇到,继续走。对新教师我们提“三年五年十年”的成长计划,其实,“十年”并非是成长的终结,而可能是成长的新起点。

第三,重视琐碎。精彩是琐碎铺就的。备课时把课文好好朗读几遍;课文后的生字照着田字格认认真真临摹几遍;要学生小练笔写作文,自己也“下水”写一写。这些看起来很琐碎的事,五年十年过去了,就会令人刮目相看。

第四,善于反思。贾志敏老师一词、一句、片段、全文“即席生成”的作文教学,支玉恒老师用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的身份类比《太阳》的文本结构,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说书式”教学,薛法根老师《九色鹿》的文本剪裁等等,听课后需要我们思考与鉴别教者的意图和学生的语言收获;主题教学、诗意语文、球形建构、情智教育、生成理论等等教学流派和教学主张,我们不能只顺着他们的理论和所举范例去学习,更需要跳出来思考:主张会以小盖大吗?例子会以偏概全吗?实践会僵化拘泥吗?效果会离散语文吗?

徐良英:“一线名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其 课堂不仅展现个人的教学风格,更重要的是传递教 学的理念。观摩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一线教 师”是带着目的和希望去听课的,为了使自己能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我们在观摩前应该做哪些充分的准备,观摩时到底观什么,观摩后还需要做哪些功课?请谈谈您的高见。

赖正清:我在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前,一般都要先做做“功课”。搜一搜网络,了解他的教学风格、主张、课堂实录;读一读文本,力争有新的发现;想一想当前,教学有哪些热点、焦点。观摩的时候主要看文本如何解读、课时如何分解、训练如何安排、教学如何有趣,在听课笔记上及时记下感受。听课是“观”,评课是“摩”,研究切磋。不管发言与否,都要做好自己评课的准备,因为那是在理性上去学习课例,提高自己“居高临下”看课的能力;更要好好听听别人的课评,知道名课得失,学习他人评课的视角。我曾经多次参加浙江大学举办的“千课万人”活动,承担评课任务。每一次评课,我都会提醒自己评课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去说一些正确的废话,要有个性的发现、创新的表达。比如听了一位颇负盛名的名师上《清平乐?村居》,我除了很欣赏他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的“语文化”之外,对他在解读文本上的“偏颇”有不同看法。我就用“‘思’不断,理还乱,穿越时空见稼轩”为引句,创设了“我”与稼轩——辛弃疾的一段对话这样的历史空间,让辛弃疾现身说法,发出我对这堂课的不同声音。去年上半年的“千课万人”,一天听了8位名师的10节课,我以“剑走偏锋”为题,用了9个贬义词语评价这8位名师的课,自贬为“歪批”——混乱比较、偏离主题、谬误引导、低级趣味、倒退分裂、平淡无奇、颠覆反动、东拉西扯、守材如命,以这样“寓褒于贬”的形式,抓住一点来赞赏各位名师的课。我想,如果名师的课是一道大餐,那么我们不能做纯粹的食客,我们应该知道这些美味佳肴的制作秘诀,因为我们回去还要当“厨师”的。评课就是“解密”,但有的听课者恰恰放弃了这一机会,实在可惜。

徐良英:在纷纷扬扬、热热闹闹的教学改革中,确实催生了一大批名师,这些名师催热了课堂,催热了媒体,也催热了大批粉丝的心。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名师的课堂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这与许多主办方打着“名师”的旗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名师课堂”,实现“名和利”的双赢有关。有人说,名师课堂的数量在递增,质量在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开设公开课的目的何在?开课的本身存在哪些问题?憧憬未来,我们如何在规范有序的“名师课堂”中,享受名师的引领,看到春暖花开的美丽场景。请您给我们指点迷津。

赖正清:的确,现在观摩活动很多,邀请函像雪片一样飞;一些“非名师”也纷纷亮相,研讨课、开门课、送教课……相当活跃。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积极看是流通、活跃、表现,消极看是泡沫、浮躁、炫耀。照我看,积极还是主流。从执教者角度说,一次公开课,选课、备课、搜课、询课、试课、磨课、说课、评课,简直“胜读十年书”;从听课者角度说,观摩、学习、尝试、反思、扬弃,也是专业成长的好途径。如果有可能,把名师当下的公开课与当年的成名课拿出来比较,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理念更新、文本解读,还是程序把控、技能运用,都有巨大的变化,更不要说当年的成名课其实也浸透了多年历练的汗水。至于对公开课的争鸣之声,认为“名师课堂”是作秀课堂,公开课应该展现家常课的特点,我想应该辩证地看。公开课不应该是家常课,需要精彩、精致、经典,需要包装。家常课与公开课有点像生活和艺术,生活要自然,艺术要塑造,要有“戏剧化”效果。咱们不能要求艺术作品取消“巧合”“悬念”“渲染”“典型”。不过,名师上课可以有“家常”的考虑。如教材内的教学材料,不拔高的教学目标,不复杂的教学内容,不卖弄的教材解读,易掌控的教学板块,可学习的教学技术,有实效的学生实践等等。像霍懋征、斯霞、贾志敏、于永正等这些老一辈的名师课堂,自然、扎实又不失智慧和情趣,这应该是我们都想要又能学的课堂。如果多一些这样的名师课堂,你说的“春暖花开”的美丽场景是一定能看到的。

(浙江省常山县天马二小 324200)

赖正清简介

赖正清,浙江省特级教师,衢州市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龙游县小学语文教研员,衢州市小语会会长,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

上一篇:报告性工作总结下一篇:爱与我们同在小学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