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稽查与纳税风险防控面对面

2024-09-26

税务稽查与纳税风险防控面对面(精选7篇)

税务稽查与纳税风险防控面对面 篇1

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营业税

1.预收帐款不按规定及时申报纳税

1)售房收入帐外循环,不申报缴纳营业税。随着近几年对房地产企业专项检查的不断深入,房地产企业在缴纳营业税方面已经基本趋于规范,预收的房款能够及时申报缴纳税款。但是仍然有一些房地产企业采取更加隐蔽的手段隐匿售房收入不入账,采取体外循环的方式,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例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检查人员在对该公司账务检查时并未发现异常,通过去房管部门调取相关的备案信息后才发现该公司有18套商品房已备案(说明已销售),但未申报销售收入达374万元,从而少缴营业税金及附加。

2)部分房地产企业将收取的售房款以订金、诚意金、会员卡等名义长期挂在“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没有按照税法规定及时申报纳税,造成少缴营业税,2.人为调节纳税期限,造成各纳税税款的混乱

1)收入长期挂往来账,不申报缴纳营业税。目前将预收的购房定金及价外代收费用、滞纳金、销售收入及其他收入等长期挂在“其他应付款”中,不进行纳税申报是房地产企业常用的一种逃避纳税的手段。本次检查中发现:某房地产开发公司2008年与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将某项目土地及在建项目转让某公司,协议转让价格10186万元,该企业在2008年已收到转让款

9500万元,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但一直挂账未按转让“销售不动产”税目申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

2)顶账房不办理过户,推迟申报缴纳营业税。用商品房顶账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公司之间常有的一项业务,房地产公司往往因为资金不到位而采取顶账方式支付建筑公司的工程款,但由于抵账房产债务纠纷不能办理过户手续,所以开发商也就迟迟不做收入延迟申报纳税。例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将开发的某综合楼1#楼抵顶给某建筑公司,检查人员从账面及到房管局外调均未发现问题,通过实地勘察,发现已投入使用,又通过对销售科、办公室人员做询问笔录后才确认顶账,对其补缴了营业税。

3)部分房地产企业未按照规定将预收账款全部进行纳税申报,而是以资金紧张等原因进行虚假申报,而在下一纳税或以后进行申报,申报时开具的完税证为当期正常税款,没有加收滞纳金。如:对某房地产2010-2012检查发现其少缴营业税200多万元,企业辩解说已在2013年全部缴纳,并拿出完税凭证,检查人员发现其完税凭证的纳税所属期为2013,最终对其少缴纳的营业税做出了罚款百万元的处罚。3.代收款项未申报缴纳营业税

代有关部门收取的天然气开户费、有线电视初装费、物业费、办证费等代收费用未申报缴纳营业税。

5.出租房屋不及时申报缴纳营业税

有的企业与承租方签订租赁合同,约定付款日期,但企业

财务人员以未收到租金为由,未申报缴纳营业税。

4.视同销售收入,不申报缴纳营业税。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促销,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如销售附赠阁楼、储藏室、车位等,赠的阁楼、储藏室、车位有的有产权可以办产权证,有的只有永久使用权,但不管形式如何实际上应视同销售,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销售给职工的一期住房84户各附赠停车位一个,应视同销售按市场价计算销售收入,补征营业税。

(5)将自购材料计入开发成本,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少缴营业税。这种情况在本次专项检查中比较多。如:某住房开发有限公司,2008-2009在开发成本中列支自购配电材料、及铝合金门窗安装费共计两百多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及国税发[2002]117号文规定,应补征建筑业营业税。

6.“拆一还一”营业税不及时申报,核算不规范。房地产企业用建造的本项目房地产安置回迁户的,以未决算、票据不全为由不申报缴纳营业税,或人为延期申报缴纳营业税。部分企业存在“拆一还一”核算不规范的情况,一种是收入成本均未作账务处理,造成税款流失;一种是有些企业只缴纳营业税,未作其他账务处理,造成收入成本核算不准确。

6.低价销售房屋不做纳税调整。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以

明显偏低的价格(以成本价或略高于成本价)销售到开发商或其亲属名下,未按照相同市场平均价格申报缴纳营业税。在稽查过程中,发现企业由将房屋销售给本企业职工或关系户、销售价格偏低的情况,未按规定申报缴纳税款。

(二)土地使用税

1.计算土地使用税的方法掌握不准确,出售房屋未按照合同约定交付的时间递减税款。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计算土地使用税时,对于未售商品房应缴土地使用税的计算,往往按年笼统计算,不能做到按项目逐月计算,企业财务人员在合同签订时间时就已将土地面积下账,而不是按照约定交房时间减少土地面积,造成少交或多交税款。针对这个问题我局自行研究设计了《土地使用税检查计算表》及其附表,通过计算占地率、登记核实每月的商品房销售面积、结余面积,可以准确按项目逐月计算城镇土地使用税取得很好的效果。(计算表及期说明附后)。如某房地产公司开发某项目,在计算土地使用税时,房屋销售后未减销售面积,通过运用检查表发现多缴土地使用税6138元。而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某商业街项目,通过计算表计算少申报土地使用税5.4万元。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某分公司通过此表计算两个纳税补缴土地使用税25.1万元。

2.(1)计征土地使用税的时间把握不准确。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缴纳土地使用税。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土地占用面积是随

着土地的购入和商品房的销售而不断增减变动的。在检查中,发现企业对增加的土地面积有的按取得土地使用证时间、有的按合同签订时间、有的按实际取得土地时间计算的(房地产企业大都存在以上三者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减少的土地面积有的按签订售房合同时间、有的按季度计算缴纳(即当季减少当季征收、当季增加从下季度征收)、有的按结转收入时间计算,未按照合同约定的交付时间申报缴纳土地使用税,而是在办理土地使用证后才进行纳税申报。有些项目已经开发而无土地出让合同和土地使用证,没有按照实际开发土地的时间申报缴纳。从而造成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计算错误。

3、房产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计算房产税时将地价未并入房产原值,造成少申报缴纳房产税。

2.未及时将自用开发产品结转固定资产,不申报或少申报房产税。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用开发产品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企业房屋已使用几年而不结转固定资产,还挂在“开发产品”科目,不如实进行纳税申报;有些企业因各种原因工程未及时进行竣工决算,按预算估价申报,造成申报房产税计税依据偏低不准确。特别是售楼部已投入经营使用、却未及时结转入固定资产,造成少申报缴纳房产税。如此次在检查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该企业将开发产品-办公楼挂账多年,检查人员实地查看处于空置状态。经过检查人员到房管局外调,发现该开发产品已过户到该房地产

名下,实属于该房地产企业的“固定资产”,被查房地产企业不做账务处理,少申报缴纳房产税。

(2)用开发产品抵押贷款,未申报房产税。近几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银行贷款门槛提高,很多房地产公司由于资金紧张就将开发产品到房管局备案后做假销售再到银行抵押贷款。虽然实际上未实现销售,未取得销售收入,但实质上开发产品已自用,应对其计征房产税。如在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检查时,通过到房管局外调发现其于当年5月已将9号商品房办理房产证,用于抵押贷款,但未申报缴纳房产税5.4万元。

3.房产计税原值暂估入账不及时调整,少缴房产税 房屋在办理验收手续前已使用,因未办理竣工决算,房产原值按暂估价入帐,缴纳房产税,后期决算后未按决算价补缴之前的房产税。

6、土地增值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1)纳税人土地增值税清算意识淡薄。从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文件要求达到清算条件的纳税人要进行清算以来,自治区地税局、银川市地税局都先后下发了文件并从2007年开始开展清算工作,但直至今年在检查中发现企业仍不太重视,达到清算的项目也不及时清算。即使稽查局已清算过的项目,又发生销售的也不主动申报。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所开发的某小区、某市场营业房、某项目一期、某项目二

期、某项目三期项目以前已清算,而剩余库存又销售未申报缴纳土地增值税达53.4万元。

(2)土地增值税的政策把握不准确。(1)大多认为应按整体开发项目计算土地增值税,这样整体项目中既有增值的、又有未增值的,人为相抵致使少缴或不缴应缴的土地增值税。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其开发的某项目一期住宅7栋楼总体计算增值额未超过20%,免征土地增值税,但其中有一栋楼是非标准住宅,应单独核算计征土地增值税,经计算补交土地增值税6万多元。(2)部分纳税人对土地增值税的预缴政策理解存在差异,在预缴土地增值税时并未按照规定区分非普通标准住宅和普通标准住宅,而是按照“预收账款”贷方发生额全额预缴土地增值税,从而将普通住宅收入也预缴了土地增值税。造成多预缴土地增值税。

(3)开发成本、费用票据不规范或不齐全。计算土地增值税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确认扣除项目,而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地价款及房地产开发成本占总扣除项目绝大部分,并且是计算房地产开发费用和加计扣除金额的基数,对计算土地增值税影响甚大。根据规定,允许计入扣除项目的应当是合法有效的凭证,但许多纳税人由于资金拖欠等种种原因,工程竣工决算不及时,往往有相当数额的开发成本无合法凭证或凭证不符合规定,造成开发成本不真实,无法正确计算土地增值税。

(五)契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申报不及时。经检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未及时申报缴纳契税的问题。此税种自2005年1月移交地税局征收已经五年,还是有房地产企业不主动申报缴纳,能不缴就不缴,等到稽查出来才缴纳。此次检查共查补契税1717万元。

(2)契税缴纳的计税依据掌握不准确、主动申报纳税意识有待提高。一些房地产企业发生的拆迁补偿费、城市配套费、“拆一还一”视同销售收入未申报缴纳契税。检查中发现一些纳税人在申报契税时只按缴纳给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出让金“申报契税,而忽视了拆迁补偿费的计征。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某项目地价款426万元缴纳了契税,但拆迁补偿款52万元,未缴。

(3)对契税的纳税时间掌握不准确造成少缴。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认为只有办理土地证时才应申报缴纳契税,从而未申报缴纳契税。通常房地产开发企业签订土地转让合同时间早于土地使用证办理的时间,一些企业往往按土地使用证的时间确定缴纳契税,造成延迟申报。

4、印花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企业一般对房屋销售合同和会计账簿的贴花比较重视,而对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拆一还一协议、抵账合同的贴花不太清楚也不重视。特别是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规定通知》: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书据(合同)不属于印花税列举征税的凭证,不贴印花。但从2006年11月

27日起,根据《关于印花税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家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按产权转移数据征收印花税。很多企业财务人员对此政策不甚了解造成少贴印花。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1916万元未按“产权转移数据”万分之五贴花。某房地产开发公司2008年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10186万元未贴花。

(七)个人所得税

1.发放的福利未并入工资薪金所得,未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有的企业财务人员为了减轻工作负担,采取将发放的津贴补贴,奖金等,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而按照所发放金额直接用适用税率,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致使使用的适用税率偏低,造成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企业赠送礼品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企业在年终总结、各种庆典、业务往来及其他活动中,为其他单位和部门的有关人员发放现金、实物或有价证券。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3.企业向个人支付的借款利息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房地产开发企业因资金困难,向个人借款或以个人财产抵押借款的现象较多,在支付个人利息时利息时往往忽略了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开发某市场时向个人筹措资金,于2007年支付个人利息42.9万元,未按20%的“股息红利所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8、企业所得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1)收入不入账,不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在前面讲营业税问题时所说问题,同样存在于企业所得税,如售房收入不入账、顶账收入体外循环,视同销售收入不及时做账等,企业采取各种手段隐匿收入少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2)预收账款不按规定预缴企业所得税。因房地产商开发的资质不同发放预售证的时间的也不相同,开发商从开始预售楼盘到楼盘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少则数月,多则两三年。在此期间开发商会陆续收到商品房的预收款,这部分预收款可达总楼价的50%以上。一些开发商明知收到预收款就要纳税,却隐瞒转移预收款项,或者直接把未完工、成本未归集完整,就预转开发产品的成本。造成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不真实。造成企业所得税少缴。

(3)不按规定确认销售收入及销售成本。一是不按收入与成本相配比的原则确认销售收入及相应的销售成本,而是将销售款长期挂帐“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造成帐面长期亏损。二是将几个项目的成本混在一起造成结转成本不准确。通过运用我局设计制作的《房地产检查计算表》中的《销售收入分类汇总表》、《房地产开发企业分项分楼成本计算表》及《企业王产品成本计算调整表》可以清晰的按项目、楼栋计算应结转的收入和成本。三是利用成本核算特点虚增成本。目前多数房地产企业结

转销售成本的方法是以每平米的单位造价×销售面积的金额来结转成本。由于项目开发周期跨度一般在1年以上,企业开发项目中的单位项目较多,对口的施工单位、供料商多,项目开发早期财务不能及时的取得各项目的“工程结算单”,所以在会计核算单位造价时往往使用以预算造价计算单位成本的方法。企业的财务人员利用这一特点,自行加大早期单位平米的计划预算造价,预转成本,从而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4)多列利息支出。一是房地产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按规定应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在商品房竣工决算前发生的财务费用作为“开发成本--间接费用”,在项目完工前进入开发产品,随同收入结转销售成本。但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商品房竣工决算前发生的财务费用直接作为期间费用在税前扣除,不按规定予以资本化,造成所得税滞后。如某房地产2008年将应资本化的利息402万元一次性列支财务费用,挤占当前利润。二是由于现在银行对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门槛提高,一些小的房地产公司只能从其他渠道贷款如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及个人贷款,其支付的利息往往高于同期商业银行的利息。但房地产开发企业不主动做纳税调整。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2007年开发成本中列支从小额贷款公司利息99.6万元,利率高达20%,调增应纳税所得额80.6万元。

(5)总、分公司所在地预计毛利率不同造成新的税负不公。2009年4月,自治区地税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

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通知》的通知(宁地税发【2009】60号),对非经济适用房开发项目位于其他地区的,计税毛利率确定为5%,同时规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先按预计计税毛利率分季(或月)计算出预计毛利额,扣除相关的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后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如计算出的预计毛利额扣除相关的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后小于零的,此部分不再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这样,贺兰、永宁两县房地产开发企业预计毛利额为负数,不能预计所得税,而这些公司预收账款税额很大,常常不能及时结转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特别是一些在银川的总公司,在银川的开发项目预计毛利额较大,距离银川很近的分公司在两县开发的项目却不能预计毛利额,并且这些项目距离银川很近,执行着不同的税收政策,造成了新的税负不公。

(二)建筑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收入与实际收到的金额不一致,营业税金及企业所得税不能及时缴纳。

(1)企业只是按照发票开具的金额申报收入,而发票所开具的金额有时要比实际收到的金额小,企业将这部分款项记入借款,未能及时缴纳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

(2)有些预收的工程款因未开具发票挂在往来帐中未作收入,未能及时缴纳营业税金及企业所得税。

2、建筑企业统一实行核定征收会造成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管理局对企业的财务放松了管理。导致建筑企业财务核算不健全。

(2)发票的管理失控,导致相关企业逃税。首先是从事建筑材料生产及销售的企业偷逃增值税,其次是部分与房地产有关联关系的建筑企业虚列建筑成本,导致有关联的房地产企业成本增大,造成房地产企业偷逃企业所得税及土地增值税。

3、企业未分项目核算,不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对建筑企业税收管理的要求。

按照国税发[2006]1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及发票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企业应建立项目管理台帐,按项目对工程收入、成本进行核算。但企业全部都采用以开具的发票计收入,每个项目进度以及开具的发票金额一律不能区分,无法按项目核对申报税款是否准确,同时给管理所的日常管理和稽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外出施工企业项目所得税核算不准确。

对于外出企业施工项目未能按时结转收入。因为未实行分项目核算,企业本地、异地项目不能准确地划分,从而不能准确的核实本地与异地的工程收入,造成异地工程收入少缴或迟缴企业所得税。

(三)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人员对车船税完税凭证管理不到位

我们在对某运输有限公司进行检查时,发现该纳税人的财务人员对企业租入的个人运输车辆只能提供部分车船税完税凭证,剩余车辆无法证明车船税已缴纳。按照《车船税暂行条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者为车船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规定缴纳车船税”的规定,承租方作为管理人是该租入车辆的纳税义务人,但因完税凭证保管问题,检查中无法确定车船税是否缴纳。

2、企业财务人员对车船税政策概念模糊

《车船税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载货汽车或者专项作业车是以“自重每吨”为计税单位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车船税征管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五条指出“对能够获得总质量和核定载质量的,可按车辆的总质量和核定载质量的差额作为车辆的自重”。我们在对某公司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对总质量、核定载质量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计算申报缴纳车船税时有时按总质量为计税依据申报、有时按核定载质量为计税依据申报,最终导致车船税没有足额申报缴纳。

(二)金融等高收入行业

1)营业税的主要问题:一是金融企业将不属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计入了免征营业税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二是保险企业未按规定代扣代缴税款;三是邮电通信企业申报代理服务收入时,将邮电通信业的3%税率错按服务业税率5%进行申报;四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的企业,收入全部通过财政专户上交,再按支出计划由财政拨款,企业未按总收入申报,而是按财政拨款申报;五是将5%税率的设计费代开为3%税率的工程发票且不做收入,少缴

纳税款。

2)土地使用税的主要问题:金融企业无偿使用行政单位的房屋,没有申报缴纳税款。

3)企业所得税的主要问题: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单位收到经营收入未按照“权责发生制”而是按照“收付实现制”来结转经营收入、经营成本。导致少计收入、虚增成本、少缴税款。

4)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发放的应计税福利未并入工资薪金所得;二是发放的季度奖金未并入发放当月工资;三是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即年金)未按照规定计算扣缴;四是车贴未并入发放当月的工资薪金总额;五是住房公积金扣除限额超过规定标准;六是组织职工旅游的费用未并入工资薪金;七是企业申报的股权转让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如平价和低价转让等)且无正当理由,未按主管税务机关参照每股净资产或个人股东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进行申报;八是企业赠送礼品未按照“其他所得”税目申报;九是年薪制未经报批适用程序不合法;十是发放给职工的行业荣誉金、效益奖未并入工资薪金而单独计税,少缴税款。

(三)广告行业

1)营业税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实际用票大于申报收入;二是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期内应计而未计收入;三是在取得收入后,长期挂在“其他应付款”中不申报;四是用实物抵顶广告费,不申报收入;五是将不属于广告发布的费用抵减了收入;六是因政策理解错误,误认为已缴纳了文化事业建设费就不缴纳营业税;七是将服务业发票错开为低税率的建筑业发票,导致少缴税款。

2)印花税的主要问题: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技术合同、广告发布合同等未按规定贴花,少缴税款。

3)水利建设基金的主要问题:申报时未按全额收入申报,而是按抵减广告发布费后的差额收入申报,造成少缴税款。

4)文化事业建设费的主要问题:混淆业务类型,将营业税“服务业-广告业”税目错用为“其他服务业”税目,造成少缴费。

5)企业所得税的主要问题: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广告企业将10%应税所得率错按4%应税所得率申报,造成少缴税款。

6)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在为与其没有雇佣关系的设计人员支付设计费时,未按照“劳务报酬所得”代扣代缴;二是企业对销售提成未合并入当月工资申报,造成少缴税款。

(四)邮电通信行业

一是部分快递业申报营业税将“邮电通信业”税目错按 “服务业”税目计征;

二是快递企业账面只反映揽收业务开具发票的收入,而未反映派送业务的收入,申报不完整,造成少缴税款。

(五)其他主要问题:

1、车船使用税的主要问题:企业财务人员对车船税完税凭证管理不到位,部分丢失,无法证明车船税是否缴纳,造成补缴。

2、发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代开”和取得列支成本费用的发票出现假发票;二是管理局为了更好地加强对规模较小的广告企业的日常管理,有时采取对个别广告企业所使用的地税发票进行“代管”,“代管”期间历任几届税收管理员,由于交接手续不全等原因,致使所“代管”的发票丢失。

税务稽查与纳税风险防控面对面 篇2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在日常税源管理过程中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 运用各项数据进行指标计算, 再与已确定的指标预警值进行对比分析, 初步判断其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对经评估分析有疑点的纳税人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纳税评估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税收管理方式, 也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事中监控的一种手段。它有利于强化税源监控管理, 帮助纳税人发现和纠正纳税上的错漏, 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 降低税收风险, 减少税款流失, 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以及执行税法规定等情况进行管理、监督的活动。它包括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税务稽查三种形式。税务稽查作为税务检查的形式之一, 是指专门的税务检查机构对纳税人涉嫌偷税、逃税、骗税等违法行为所进行的执法性检查。界定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定义和范围, 是我们深入认识二者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

二、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之间联系紧密

纳税评估工作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一项综合体现。通过纳税评估可以掌握征管现状, 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是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有机结合点。纳税评估对一般性涉税问题采取人性化措施加以处理, 既预先防止了国家税款的流失, 又易于被纳税人接受, 使税收秩序得到良好的维护。但是, 当纳税评估分析中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时, 就要将案件移交稽查部门实施查处, 以打击纳税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保证国家税收利益。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准确的案源。稽查选案根据日常税收征管资料和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的涉税信息以及上级机关交办、其他部门转办的案件信息, 采用计算机选案分析、人工分析、群众举报等方法来确定稽查对象。而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征收管理资料, 稽查对象的确定不够准确, 这是因为:一方面稽查人力有限, 纳税人数量多, 导致稽查选案工作量大;另一方面信息来源渠道少, 使稽查选案时获取的资料不够全面。因此, 在选案环节所确定的对象, 往往在稽查部门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实施稽查后, 结果却没有发现纳税人有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 从而使税务稽查的效率大大降低。

纳税评估是由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 对所管纳税人的情况掌握较为全面。同时, 纳税评估以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有疑点的纳税人, 以及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期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因此, 涉嫌违法违规的纳税人基本上被纳入了评估范围。再者, 纳税评估的数据来源包括“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的各类纳税信息资料, 税收管理员通过日常管理所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上级税务机关发布的宏观税收分析数据、行业税负的监控数据、各类评估指标的预警值, 这些信息资料和分析依据为纳税评估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保证。因此, 通过纳税评估分析作出的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评估报告, 其准确率较稽查选案环节的分析要高。这些纳税人及其涉税违法信息资料移交到稽查部门, 为税务稽查提供了准确的案源, 大大提高了稽查工作的效率。

2、税务稽查为纳税评估设立评估指标及预警值提供基础信息。税务稽查工作根据《税收征管法》赋予的权限, 一方面在稽查方式上可根据需要和法定程序采取询问调查、调账检查、实地检查、税务协查等稽查方式, 依法向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询问与纳税有关的问题和情况, 深入被查对象生产、经营场所采取账务检查、现场检查、外部调查等方式进行实地检查, 还可以采取函查方式请求协助调查。另一方面, 在调查取证时, 可依照法定程序收集或采取一定方式获取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记录、鉴定结论、现场检查记录等。因此, 对稽查对象的纳税情况掌握较为全面、深入。纳税评估对经分析发现的纳税人存在的疑点问题只能通过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对疑点进行认定和排查, 其约谈对象、调查范围都受到一定限制, 纳税评估不可能超越税源管理员所具备的职责和职权。因此, 在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调查取证的深度、广度和对纳税人纳税结果判定的准确性上, 税务稽查都占有绝对优势。

因而, 税务稽查通过法定方式方法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 能够全面掌握纳税人的各项经济指标相互间特殊对应关系、影响相关经济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 这些指标和因素可为纳税评估进行指标的确定、预警值的测算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和基础信息。

摘要:纳税评估是我国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下提出的一种税源管理制度和措施。这项制度实施以前, 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分析和判断是税务稽查选案工作环节的内容之一,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税收分析和判断来确定稽查对象。本文从工作内容和工作目的分析了税务稽查和纳税评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税务稽查与纳税风险防控面对面 篇3

摘要: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都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作为税收管理环节及稽查环节的重要工作,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将就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良性互动进行探讨。

关键词: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良性互动

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源管理,才能保证税务工作各环节形成良性的互动,推动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虽然同为对企业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检查,但还是有很大区别。从纳税评估方面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中《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规定,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从税务稽查方面讲,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通知》(国税发〔1995〕226号)中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解释,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税务稽查包括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等。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保证税法的实施。

二、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互动

1.以纳税评估搭建税务稽查的信息平台

完整的纳税评估工作流程分为纳税评估信息的采集、纳税评估对象的选定、评估分析、核实认定、评定处理五个环节。

全面掌握涉税信息是有效进行纳税评估的关键,因此纳税评估信息应实行多途径、多方式的信息采集。采集的内容既要包括税务机关内部信息,也要包括税务机关外部的涉税信息,例如来源于其他行政管理机构、银行或行业管理部门提供的综合治税信息以及来源于媒体、互联网等信息载体的有关资料。

纳税评估对象的选定是指税收管理部门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智能化分析为手段,指标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对评估客体的各项涉税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处理。

评估分析是一种逻辑性的分析判断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在此环节纳税评估人员依托计算机征管网络中该企业的相关信息,结合日常对所分管纳税人的情况掌握,与上年同期、历史同期和行业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明确的评估疑点。

核实认定是指由纳税评估人员区分情况,分别以询问、约谈、实地纳税评估等方式对评估对象存在的纳税疑点进行核实和性质认定。在核实认定环节,纳税评估人员通过与纳税人沟通交流,帮助纳税人更精准地掌握税法有效解决纳税人因疏忽或对税法理解产生偏差而产生的涉税问题,规避纳税人处罚“陷阱”,缓解征纳矛盾,提高纳税申报质量。

在评定处理环节,纳税评估人员根据评估分析、核实认定过程中所掌握的情况对评估对象存在的疑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给出纳税评估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如:查无异常、自查补税、移交稽查等。然后区分不同情况,制作相关文书,层级报批,进行处理。

2.以税务稽查促进纳税评估质量的不断提高

税务稽查是对纳税对象的一种事后的、刚性的监督手段,是税务专门稽查机构,依据国家税收法律,税务行政法规和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制度、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规定,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进行事后审核、监督,并对涉税违法行为在法定权限内依法处罚的活动。务稽查具有监督、惩处和教育三大职能,它的基本程序是:稽查选案、稽查实施、稽查审理、处理决定执行,这四个环节分工负责,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稽查选案是在具有普遍意义的人工税务稽查工作经验标准化和数据化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排列组合,列出税务稽查的重点对象。稽查实施是税务稽查人员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稽查方案所确定稽查范围、种类、方式和内容等要求,依据稽查标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稽查的实务操作活动,它是税务稽查的核心环节。稽查审理是税务机关的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审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其他当事人是否有违法行为、处以什么行政处罚或者作其他处理的过程。处理决定执行是稽查工作的最后环节,即将发生法律效力的税务处理决定付诸实施的活动,确保稽查执法的最终落实,贯彻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原则。

税务稽查可以弥补纳税评估环节的不足。目前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获得的稽核资料主要来源是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和财务会计资料,多为静态数据,不适应动态分析的需要。且资料多是纳税人主动提供的,鉴于纳税人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和某些主观故意,失真和虚假的财务信息难免存在,难以体现其真实核算情况,对这些资料进行评估出来的效果会大大降低,导致评估资料失真。为确保评估工作的质量,这时应配合以税务稽查,验证纳税资料的准确性及真实性,掌握企业的动态信息,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税务稽查可以反馈纳税评估的质量。税税务稽查的监督职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检查与监督;二是对征税人征收管理行为及操作规程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可以直接从管理方面发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对税收征管工作质量进行考评,防范税收征管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征管部门严格依法办事,按章征税。正是由于税务稽查具有的这种职能,可以考核纳税评估质量的高低,促使纳税评估部门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转。

参考文献:

[1]程明红: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提高税收管理水平[J].税务研究,2002年02期.

[2]谈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界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税务稽查与纳税风险防控面对面 篇4

当前,纳税评估作为一种税收监控新的有效管理手段,正逐渐被提上各级税务机关的日事议程,纳税评估对完善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优化新征管模式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在基层税收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间既有必然联系又存在着职能的交叉和空白,本文就两者之间的问题及协调途径等方面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概念及区别

纳税评估是一项管理活动,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事中的监督,对纳税人自查补税一般不作处罚。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等情况所进行的检查和处理的总称。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侧重于打击偷税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查出的问题既补税又罚款,符合移送标准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间存在的问题

(一)权责不清。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均可以进行案头调账审核和实地核查。税务稽查是专业性质的检查,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而纳税评估主要是税源管理部门(即税务所)的一项管理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评估部门往往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利益出发,将该移送稽查部门的案件,自己作补税处理,导致少数纳税人为缓解资金的压力,当期不如实申报纳税,自行调节税款,待纳税评估再把税款补缴入库,致使个别纳税人对偷逃税款产生侥幸心理,长此以往,既淡化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使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又使纳税评估人员的渎职得不到应有的责任追究,极大地降低税法的严肃性。

(二)衔接不畅。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纳税评估工作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提高税收稽查选案的质量,促进查深查透,起到重要的作用。评估工作是介于管理与稽查之间,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在管理与稽查的关系上,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估要件不传递,关系户的信息不传递,实质性的问题不传递,使税收稽查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增大了税收稽查的难度。

(三)定位不准。纳税评估对完善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人认为,纳税评估应立足于税务机关内部,以案头审核为主,不调账、不实地核实,也不向纳税人发出任何形式的法律文书,遇到疑点问题仅限于与纳税人进行约谈。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纳税评估应作为管理环节的检查,对于靠案头资料和约谈无法证实的疑点问题,有必要进行调账核查,也可以进行实地核查,纳税评估其实质就是二级稽查。由于现实工作中对纳税评估案件的处理,一般不进行税收处罚,因而导致部分纳税人从侥幸发展到肆意偷税。

(四)界定不明。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等情况所进行的检查和处理的总称。纳税评估是一项管理活动,侧重于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中监督,对纳税人自查补税,一般不作处罚。而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侧重于打击偷税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查出的问题既补税又罚款,符合移送标准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当前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已成为正常申报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甚至是一种“协商式的稽查”,原本负责管理的税务所实质上已经成为“管、查”一体的全能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法的刚性、执法的严肃性。

三、协调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关系的途径

(一)明确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纳税评估是征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税务人员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并促进纳税人自觉、如实、全面准确的申报纳税,但目前我国尚无一个法律条文给予有力支撑。因此,首先应从法律上给予纳税评估明确的法律地位,完善纳税评估制度,规范纳税评估操作规程,明确岗位职责,加大责任追究,以切实解决评而不补、评而不报、评而不移的弊端。

(二)明确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关系,从制度上保证两者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纳税评估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这种关口前移的管理活动,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能力和自觉性,对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非故意偷逃税款、且情节较轻微的,由税源管理部门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对需要纳税人补充纳税资料,以及需要纳税人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的,税源管理部门应监督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逐项落实。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税源管理部门必须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对隐瞒不交的,追究其执法责任。

(三)加强业务培训。为提高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质量打下坚实基础,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要求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人员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地搜索和掌握,依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及自身综合知识和素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质量,对此,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做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工作的必要前提,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培养政治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适应复杂工作的干部队伍的紧迫性。地税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强化干部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量,充实一批精通税收政策、财务知识、会查账、熟练计算机技术知识的税务人员到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岗位上来。要强化内部岗位责任制的考核,切实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工作落实到位。

(四)健全有效机制。明确各环节间资料传递的步骤、时间限制、责任单位,纳入征管流程,并以严格的督查考核促进落实。具体为:一是要征收监控、管理服务、税务稽查及时将纳税申报资料、发票稽核、财务资料等有关资料传递到评估岗位;二是要做好评估结论,相关环节要配合落实并将结果及时向评估岗位反馈;三是对在评估中发现的涉嫌重大偷税案件及时移交稽查环节处理,支持稽查打击职能的高效发挥。

四、根据税收工作实际,目前尚有几个问题亟需给予明确规定

(一)纳税评估是不是税务违法案件的调查。《征管法》第五十八规定,税务机关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像和复制。所以说纳税评估是不是税务案件的调查,决定其有没有权力对纳税人的情况和资料,进行记录等手段。

(二)纳税人收到纳税评估通知后,在实施纳税评估前,自查补申报的税款,应不应该罚款,是否加收滞纳金。

(三)纳税人在约谈过程中或在约谈后才申报税款,是否视为偷税给予处罚。

税务稽查与纳税风险防控面对面 篇5

☆ 北京•新兴宾馆

☆ 2011年8月12–14日

☆ 主讲:张 伟

※→ →欢迎来到不负众望的五星级(☆☆☆☆☆)房产税务精品课程!

※→一星:这是一堂“与时俱进”系统学习房地产税收的课程,课程强调“与时俱进”,政策

更新度直到讲课前一天晚上;

※→二星:这是一堂防范税务稽查风险的课程,紧紧跟随税务稽查的步伐,解析2011年最新的税务稽查风险;

※→三星:这是一堂破解税政难局的税收筹划课,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设计个性化的税收

策划方案;

※→四星:这是一堂解决实际问题的答疑课,课程预留答疑板块,针对学员预先准备好的问题

或现场的提问,现场解答疑难问题;

※→五星:这是一堂注重客户体验的精品课,张伟老师的房地产税收课程内容:丰富实用、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深受学员好评。

※新国八条※:五年内二手房转让全额征收营业税,推高二手房交易成本,对企业影响大么?

要求对高档楼盘强力启动土地增值税清算,税负会大幅度上升么?

※央行加息※:持续加息,使得资金成本越来越高,开发商不差钱么?私募股权融资、非金融

借贷等融资方式层出不穷,税收上应当如何运作呢?

※税政变局※:2011年新政迭出。缴纳了土地增值税,在项目公司注销前可退企业所得税,您

知道么?免租期需要缴纳房产税,土地使用权价值计入房产税原值,都是新鲜

事儿,您完全明白了么?

※→房地产财务两大利器“融资”、“税务”,地产税务政策繁杂,又迅速更新,您能够系统学习专业的地产税收政策么?

※→税收新政迭出的时代,政策渐欲迷人眼,新《营业税条例》、国税发【2009】31号、国税

发【2009】91号、国税函【2009】342号、国税函【2010】79号、国税函【2010】148号、国税函【2010】201号、国税函【2010】220号、国税函【2010】53号、财税【2010】121

号、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4号公告、6号公告、27号公告、29号公告、2011年13号公

告、23号公告„„,深刻影响企业纳税支出,如何合理运用政策,减少税收支出?

※→无论您是老板还是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在地产全面稽查的时代,您终将遭遇税务稽查!

面对严峻的税务稽查形势,您准备好了么?

※→如何改变交易模式,改变交易流程,以降低税负,您深谙此道么?

※→土地成本对于地产成本,犹如面粉与面包的关系,如何运用拿地模式技巧,降低拿地成本,您知晓奥妙么?

※→资本运作、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构筑公司架构降低税负,您运用自如么? ※→本课程,让“税收政策” 密切结合“稽查手段与流程”,全面解析地产四类收入、计税成本核算七大步骤,深度解析新旧税收政策衔接运用,深度解读,手传心授,一课在手,让

您知己知彼,税收无忧!

【重点讲解45个实务专题】

※→01:2011年税务稽查必查项目之“股权转让”。

※→02:“限售股解禁“税务问题的解决方案。

※→03:个人转让公司股权的税务处理。

※→04:以购买股权方式取得土地的税收风险分析。

※→05:“假股权,真债权“税收风险解析。

※→06:投资5大税种的最新税收风险分析。

※→07:税务机关检查房地产税收案件检查标准案例解析。

※→08:地产企业全面避税理念及实际操作技巧。

※→09:地产企业税收政策之前世今生(所得税十一文件、土地增值税十四文件系统解读)。※→10:税务稽查检查收入的五大方法。

※→11:其他应付款––定金、订金、保证金问题。

※→12:其他应付款––代收款项的税务处理问题。

※→13:其他应付款之股东借款问题。

※→14:项目清算与汇算的操作技巧。

※→15:房地产企业季度预缴申报表及申报表的填制技巧。

※→16:未完工收入是否可以扣除期间费用和税金及附加?

※→17:未完工收入是否可以作为广告宣传费扣除基数?

※→18:楼盘跨2008年以前多交“8%”税率差的税务处理。

※→19:四种情形造成地产企业前期多缴税款后期不能退税的破解策略。

※→20:项目公司注销前可以退土地增值税?

※→21:老板借给公司钱和公司借给老板钱有什么法律风险?

※→22:房地产各种融资方式税收政策运用。

※→23:地产企业销售收入四大确认原则及运用。

※→24:差额征税解析(在建项目中对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如何差额征税)。

※→25:地产企业完工标准解析。

※→26:期间费用和开发间接费用转化的税务技巧。

※→27:地产企业计税成本扣除七大步骤。

※→28:公共配套设施与开发产品税务问题解析。

※→29:车位的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问题解析。

※→30:商住楼土地增值税问题解析。

※→31:地产企业拆迁补偿费税务问题解析。

※→32:甲方供材问题解析。

※→33:地产企业利息问题土地增值税问题解析。

※→34:地产企业后续支出的所得税处理。

※→35:土地增值税清算八大问题解析。

※→36:预租收入及租金收入各种税种解析。

※→37:大市场项目常见的税收筹划思路。

※→38:境内外所得的所得税、营业税问题解析。

※→39:“以票控税”与“实质重于形式”。

※→40:什么情况下不需要发票作为合法扣税凭证?

※→41:什么样的评估报告可以作为合法扣税凭证?

※→42:资产评估增值的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税收解析。

※→43:甲方供材的材料发票是否属于合法的扣税凭证?

※→44:地产所得税实务难题解析。

※→45:各种拿地成本方式大解析。

【培训专家】张 伟 会计学硕士,现供职于国家税务局稽查局。曾先后在征管、税政、稽查部门工作。具有丰富的稽查办案经验:曾先后参与了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一大税案的潮、汕8.07骗取出口退税案、骗税个案全国第一的葆祥公司骗税案(骗税金额2.8亿元)、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第一大税案:黑、津、冀虚开发票系列专案、2006年中国第一大税案“利剑二号”专案。多次代表国家税务总局查办各类案件。具有良好的税收法律素养:多次主持税务听证案件,三次代表税务机关应诉并胜诉。知晓企业稽查后法律救济措施的运用。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在税务机关内部多次进行稽查前培训,受到广泛认可。经常为大学MBA班、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授课,受到普遍欢迎。巡回为各大城市高端培训近百场。业务特长:税务稽查应对、增值税、所得税、出口退税、房地产税收。

【增值服务】☆参会学员可享受房地产企业管理教育网一年的高级会员服务;如税法查询、纳税辅导、在线专家答疑、远程教育、网上信息检索、QQ论坛交流等。

【培训对象】各房地产企业领导、主管财务工作人员和税务师、会计师事务所人员。

【培训时间】2011年8月12日至14日(8月12日全天报到、13日至14日两天课程)

【培训地点】北京◇新兴宾馆(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中路17号)

【相关费用】☆人民币2490元/人(含授课费、场地费、资料费、会务费、现场咨询等)↘如需安排食宿者,可统一安排,费用自理,(详见参会确认函)

☆户名:北京金旭红企业管理中心

☆账号:***1683

☆开户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翠屏北里支行

【联系方式】☆电 话:(010)52106881 52106709☆联系人:佟 军

☆传 真:(010)52106771☆邮箱:fdcqygl.com@163.com

【报名方式】参会学员请在8月12日前将回执表传真至联系人,以便会务组做好准备工作。

税务稽查与纳税风险防控面对面 篇6

风险的几点思索

强化稽查工作防范和控制税务稽查风险的几点思索2007-02-02 21:53:1

4强化稽查执法规范,防范和控制

稽查风险的几点思索

西山区国家税务局稽查局……代银才、宋文彪

近年来根据现阶段我国税收征纳关系的实际情况,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这一征管框架的构建把税务稽查作为了强化税收征收管理保障的重点。为此,税务稽查机制的完善就愈来愈显示其重要。那么,税务稽查在税收征收管理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它 的职能的行使在组织收入任务中扮演着怎样角色?结合当前税收工作的实际谈谈税务稽查在征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强化稽查工作防范和控制税务稽查风险的几点思考。

一、税务稽查在税收征管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仍是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的血脉和源泉税收,作为国家组织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政府管理社会和加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财源保证。古今中外,任何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概莫能外,从封建社会的轻徭薄赋到现代的分税制政府,税收一直是一个恒久而古老的话题。而伴随着税收征纳而发生的税务稽查就一直贯穿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以查促管、以查促收仍然是传统极具生命力的征纳手段。古代文学史料记载中的官吏挨户征集粮饷的做法无疑说明古之税赋征纳的以查促收措施。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税收的

本质较之封建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属性,得到了全体公民的支持,自觉申报纳税意识不断提高,从而使我国的税收事业显现了良好的发展势态。但受传统思想和极端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较之于西方等发达国家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纳税申报率只达到6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国家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需求,仍然离不开经常性的税务稽查。

2、查惩并举客观上为促进税收收入的不断攀升创造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

虽然说通过近年来的税收宣传教育,公民的纳税意识有所提高,但仍不尽人意。一些税收违法分子仍一味无视国家税收法律制度的存在,大量进行偷、抗、骗等违法行动,破坏着税收法制的尊严。一些税收违法分子从公然抵抗到利用假申报,做假帐等手段吞噬国家税款,想方设法以税谋私、以税发财。自

从征纳关系确立以来,税务机关同不法分子的斗争和较量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并在较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消失。而稽查就担负着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和整治税收环境的重任,是现实的需要和税收事业长远发展的要求。一方面,税务稽查部门通过经常性的专项重点检查可以挽回国家税款的流失,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如2004年我局按上级专项检查的部属,对运费抵扣不符规定查补税款300多万元,使国家税款挽回了重大损失;2005年通过对图书行业专项检查,不但规范了行业税收秩序,同时查补税款50多万元。另一方面,税务稽查职能的行使为营造健康的纳税环境起了积极作用。一是税务稽查通过深入细致的稽查,可以纠正制止纳税申报中不真实、不准确等现象,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水平;二是通过对税收违法案件中申报、做假帐等税务违法犯罪的打击和惩处,可以警示和教育纳税人诚信纳税。而全体纳税人纳税水平的提高是税收事业健康飞速

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税务稽查职能的发挥,将会对税收工作的长远发展创造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

3、以查促管将进一步促进国家税收应收尽收

税务稽查通过深人实地的稽查工作,能够清楚地了解纳税单位的生产流程及财务核算方面的细节,全面掌握应税单位在纳税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对企业及生产经营单位有一个动态的掌握和监控。可以及时捕捉到基层纳税单位的信息,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有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综合征管软件、税收数据监控分析系统全面上线以年来,说明税务部门中稽查机构和管理部门之间建立起了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稽查信息的科学、快速传递客观上为领导的宏观决策和主管税务机关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客观、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税务主管单位通过对税务稽查信息的分析和研

究,去粗存真,研究修订改进管户管理方法,实行科学的征管措施,及时堵塞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并能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和特点,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改变一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管理手段,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纳新机制,推动税收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稽查工作职责的进一步明确,促进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目前,按照总局的职能划分,稽查局职责一是查处涉税违法案件;二是牵头专项检查的布置、检查;三是整顿、规范税收秩序的工作情况汇总、上报;四是针对检查中涉税案件的分析、曝光,促进税收征管。而规范的税收执法是当前推进依法治税的重中之重。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改进当前税收工作、推进税收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如何正确认识、严格坚持和大力推进依法治税,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并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规范税收执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强化执法手段,加大处罚力度。应赋予税务机关相对独立的税收执法权,强化执法手段,对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依法从严处罚,坚决杜绝以罚代刑以及不按规定程序执法的现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正确处理依法治税与税收计划的关系。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根本原则,组织收入、实现税收计划应以依法治税为前提。同时,应改革传统的税收计划编制方法——基数法,试行“gdp税收负担率法”,并逐步过渡为以“gdp税收负担率法”为主进行税收计划的编制分配,在编制税收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和税源的变化。另外,还应改革考核税务机关工作业绩的办法,把考核的重点放在是否严格执法、依法治税、应收尽收上,而不是单纯地考核税收计划完成情况。三是提高税务干部素质。正确执法、依法治税是每个税务干部的基本职责。要在加强政

治教育、提高政治素质的前提下,切实提高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应结合人事制度改革认真选拔和抽调责任心强、业务精的人员到稽查局。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把税务干部的培训成绩与管理使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教育培训要加强考核,建立教育培训考核和评估制度,调整和完善教育培训评估指标体系,保证培训质量。另外,对税务干部的使用要把德才兼备的标准量化到税收工作质量上来,对德的界定应以正确执法的思想和水平为标准,对才的界定应以能够高质量地进行税收征管等业务工作为标准。四是增强公民纳税意识。开展广泛、持久的税法宣传活动,对于增强公民纳税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三、规范执法行为,正确行使税务稽查权

现阶段,由于机制的客观性,税务稽查上还存在着一定缺陷,管理机构和税务稽查机构双重检查主体资格,存在

着主管税务机构日常检查与稽查机构专项重点检查的关系,存在着县级稽查与省、市稽查重点抽查的上下级业务指导关系。而在日常工作中,各稽查机构在行政上受各主管税务机关的制约领导,虽然稽查工作接受上级局的安排部署,但上级税务稽查部门与下级稽查部门所属管理机关之间由于没有有力的制约措施,形成了受制约的情况较多,很难协调工作。因此,正确划分稽查权限,正确行使税务稽查权,是有必要的。进一步完善税收稽查的执法权限:一方面提高税务稽查的法律地位。第一,从法律上强化税务稽查的执法权限。《税收征管法》已赋予了税务稽查相当多的税收行政执法权,例如税收检查、调查取证、罚款、加收滞纳金、没收违法所得、停止退税、强行划拨银行存款、限制出境、暂扣证照和停供发票等。但从目前的执法实践上看,还有必要从法律上赋予税务稽查一定的侦察权,从而提高办案效率,降低办案成本,加大打击偷骗税行

为的力度。第二,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税务稽查机构,是惟一的税务稽查执法主体。关于税务稽查机构的法律地位,《税收征管法》已经予以明确,但是还应当进一步明确税务稽查机构是惟一合法的税务稽查执法主体,这才符合《税收征管法》第11条“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复议的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立法精神,而且从法律上规范了税务稽查的内涵,有利于实现税务稽查的专业化、规范化,保证税务稽查工作的严肃性。第三,尽快修改完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并使之成为行政法规。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仅仅是税务部门的一个内部规章,不具有法律约束力。那么,如何规范税务稽查行为,如何约束被查对象,如何使有关部门依法配合税务稽查,目前还无法可依。因此,有必要尽快修改完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并使之成为行政法规。二方面明确各职能部门的配合责任。

《税收征管法》第73条仅仅规定,对“金融机构拒绝接受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款账户,或者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作出的冻结存款或者扣缴税款的决定,或者在接到税务机关的书面通知后帮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存款,造成税款流失的”,才能处以规定限额的罚款;对于银行拖延提交取证时间,变相阻挠税务机关的检查没有任何限制。另外,第73条规定的罚款限额,在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难以体现处罚相当的原则。如果一家银行因帮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存款,造成税款流失达上千万元,即使对其处以最高限额50万元的罚款,也无法与其造成的国家损失相抵。因此,应当增加银行取证时限的限制和相应处罚措施。三方面减少税收执法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目前,对《税收征管法》中明确规定的自由裁量权,马上修改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在《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中作一些必要的补充。例如,第63条规定对偷税,可处

以5倍以下的罚款,对此可以划定一个适度的界限,分级次和违章金额进行处罚。对执罚行为多一些硬性指标,少一些弹性比例,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公平。四方面完善税务稽查“选案系统”的功能。目前,税务稽查选案的主要信息来自“征管系统”。因此,税务稽查的选案程序,应随“征管系统”软件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还要加入相关财务指标、纳税评估数据,补充选案指标。改目前单一依靠计算机选案,为多种综合因素进行选案,提高选案准确性。

四、通过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正确行使税务稽查权,防范和控制税务稽查风险

科学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正确行使税务稽查权,是加强税收执法、规范依法行政的需要,是有效减少税收执法过程中 “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需要,是提高国税干部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的需要,更是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防范和控制税务稽查风

险的条件之一。当前税收执法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税收执法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执法主体合法、执法程序合法、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处罚适当,上述条件缺一不可。然而,以目前税收执法状况看,有的地方和单位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问题:

(一)执法主体上错误。有的单位超出了税法所界定的权限,特别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仍有超权行使职权,造成执法主体错误,有的无执法主体资格,仍在执法岗位行使执法职能,有的下放权限,为方便工作,特别是(区)县局权限下放给分局(所)代为行使职权等。

(二)执法程序不合法。在行使税收执法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不按法定程序办事,超越或省略程序,在“征、管、查”环节均有不同程序存在。法律规定一系列程序的目的,一方面确保税务机关能有效地进行税收管理,对违法行

为予以有效制裁,另一方面对税务机关的权力进行必要的制约,防止其滥用权力,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然而不按程序执法的行为时有发生。

(三)违章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有的不注重钻研业务,有的责任心差,造成执法过程中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数据不正确,对于事实、证据有欠缺的材料,未能补充或重新取证,特别是对重大涉税案件复杂情况下,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复杂问题简单处理,不按程序办事,其结果造成执法不公,甚至执法错误,致使税务机关败诉。

(四)适用法律法规不正确。部分税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法律知识匮乏,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不依法办事,在实际执法行为过程中,张三帽子往李四关上戴,造成“张冠李戴”现象发生,有的曲解法律条款,断章取义,对事实过程判定不完整,有的习惯于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要求办事,却不考虑国家法律、行政法的规定,造成适用法律法规不正确,严重降低了税收执法质量。

(五)执法文书使用不规范。在具体执法过程中,文书使用不规范、不完整,漏填项目,用语不当,涂改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不加盖税务机关印章,甚至错盖公章,缺少签章,文书不标准,有的有头无尾,有的简化文书处理程序。

(六)处罚失当。《征管法》、《行政处罚法》都作了明确规定,行政处罚必须遵循公开、公正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与违法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序,处罚相当,才是公正执法,不能有效惩戒违法行为,对严重违法行为予以轻罚或不罚,会放纵违法行为,反之,有失公正,在实际执法行为过程中有具体裁量失衡现象,不仅危害税法的严肃性,而影响税务机关形象,不利执法水平提高。同时如税务稽查执法行为存在问题有可能带来很大的稽查风险。

通过近几年稽查查处的许多涉税案件,可以看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偷税与反偷税斗争越来越激烈,一些纳税人钻营政策空子,大搞非

法税收筹划,尤其是电子技术及现代通讯和传输手段的应用,偷逃税行为更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而税务机制的客观性一是上级交办的大要案件查处不够及时,查处过程中情况反馈不够迅速;二是少数稽查干部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与稽查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干部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三是案件查处中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稽查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四是执法行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带来税务稽查风险就很大。结合当前税收工作的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如何防范和控制税务稽查风险,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提高规范稽查过程是防范稽查风险的关键的思想认识

规避税务稽查风险的首要问题是提高稽查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执行税务稽查工作中自觉地控制稽查风险。一是要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自身素质,强化

风险意识,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它直接关系税务稽查自身生存和发展,因此稽查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与磨练外,更重要的是要强化稽查人员的职业培训教育,使其知识不断更新,提高稽查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二是要优化税务稽查外部环境,建立健全税务稽查准则和考核制度,并为税务稽查业务规范操作提供指南,对于税务稽查人员及其业务操作要求越高,约束机制越健全,则税务稽查风险就越小。同时对稽查质量进行科学、严格的评价和考核,可以有效地督促税务稽查人员自觉遵守稽查准则。提高稽查质量,从而规避稽查风险。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查前调查(稽查预案)。在稽查检查之前要对被查单位的业务、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认真调查被查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调查被查单位的经营范围、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重大会计

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以往接受税务稽查情况和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收集与稽查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稽查档案资料等,这有助于稽查人员把握稽查方向,提高稽查效率。同时必须结合被查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稽查重点;对被查单位有关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以判定内控制度是否有效,为下一步评估稽查风险提供必要的依据。编制科学方案。科学合理的稽查方案是防范和控制稽查风险的有效手段。检查组应在查前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稽查风险和稽查重点,制订科学合理的稽查方案,方案应包括检查目标、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稽查风险的评估、检查重点以及对检查目标有重大影响事项的检查步骤和方法等内容。编制稽查方案时,要详细列出稽查风险的控制点,为稽查工作的开展作出指导;同时应对重要性水平加以明确,为稽查人员作出有关职业判断提供参考。稽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重要线索,应及时调整稽查方案,以防止疏漏重要稽查内容,合理规避风险。

2、规范稽查方法。稽查过程中,应注意采用规范的稽查方法。在目前广泛采用账项基础检查法的条件下,对业务简单、凭证不多的企业应实行全面检查;对业务量较大的企业,需采用抽样统计方法的,应认真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确定稽查项目的重要性水平,明确检查重点,考虑抽样风险,确定样本数量,把稽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对涉及处理处罚的具体事项,应进行全面检查,不能简单地运用统计抽样的方法。

3、规范稽查取证。稽查风险很大程度上是证据风险。证据风险来自检查过程中税务稽查人员对证据的取舍和证据证明力的认定,如何取得充分、可靠的证据,防止疏漏重要证据并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是证据风险控制的关键。降低稽查风险,提高证据质量:

一是检查要符合法定程序。实施稽查前要向纳税人发出书面稽查通知,告知其稽查时间等;应认真执行稽查人员回避的规定;稽查人员要有两人以上,并出示税务稽查证件;询问、调取账簿和实地稽查等都要符合法定程序,并依法为纳税人保密。二是证据类型和取证程度要统一。一般稽查案件的取证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已基本形成统一,而对账外账等一些偷税手段比较灵活的涉税违法案件,证据种类复杂、取证难度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取证的风险比较大。稽查系统内部应对此类案件的证据种型、证据形式和取证程度作出基本规定,以指导稽查取证实务,明确要求,避免取证的不规范而承担的稽查风险。三是要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配合和协作,规范取证要求,确保收集的证据充分可靠,并符合行政诉讼的要求,提高案件的质量,降低稽查风险。四是证据收集要全面客观。既要依法收集当事人的有责和责重的证

据,又要依法收集当事人无责和轻责的证据,为案件审理提供全面客观的证据,确保案件定性准确、处理适当。五是取证要合法。取证要在法律法规授权之下进行,取证的主体、时间、程序、方式和形式都必须合法。

4、规范稽查文书。稽查过程当中涉及的文书较多,都应以规范化的要求来编制,避免随意性,特别是取证材料及稽查工作底稿,更应该针对不同的行业,注意格式的统一、用语的准确等。对于稽查过程的描述,也要有规范统一的标准。检查组组长应对稽查过程中形成的稽查文书、稽查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

5、规范案件审理。案件定性准确、处理适当,是规避税务稽查风险的有效举措。审理部门应强化审理把关,在对案件审核定性时应严格根据违法事实和已获取的证据资料来定性,对证据不足难于定性的案件应退回检查环节进行补证。同时审理应耐心听取纳税人的陈述

申辩意见,并认真进行核实,做到公正执法,准确定性。要认真执行案件移送规定,对违法构成犯罪的,应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规范稽查案卷。稽查人员的检查过程应完整地在案卷中反映,这也是避免风险的一个有效举措。目前,案卷中大部分只反映被查对象的税收违法情况,尤其是稽查结论一类的案卷,资料内容相当简单。作为对检查行为的一个监督载体,案卷应全面完整地反映稽查四个环节的全部过程,特别应详细记录检查人员的整个检查过程,如对被查对象的内部控制测试、稽查方案、人员分工、检查范围和内容、运用的稽查方法和稽查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稽查领域、对问题的排查过程等,这些均应记录在工作底稿或相应的文书中。

(二)加强内部建设是防范稽查风险的基础

加强制度建设。目前的稽查制度体系中,防范和控制税务稽查风险的制度

还很不完善。上级稽查部门应加强对防范税务稽查风险制度体系的建设,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订防范和控制稽查风险的制度体系,特别是稽查方案的制订、稽查案件证据的收集、稽查工作底稿的编制、稽查报告的编制和案件复核等制订统一、规范的制度,以指导稽查工作实务,这是防范和控制税务稽查风险带有根本性的举措。

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加强税务稽查软件开发和应用,提升稽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会计系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机稽查程序,充分利用现代手段获取税务稽查工作所需信息资料,使得稽查人员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般性检查,提高稽查效率,降低稽查风险;同时针对“税收执法管理系统”的全面上线,充分利用综合征管软件监控系统的数据监控分析功能,提高稽查人员系统操作能力及水平。

落实稽查案件分级审理制度。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有稽查案件实行分级

集体审理,对案情复杂、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应由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对其他案件由稽查机关案件集体审理会议审理,严把案件的质量关、定性关,防止税务检查中“走过场”和“人情案”,以及定性不准情况的发生,降低稽查风险。

健全稽查案例分析制度。定期召开案件分析会,对稽查选案、检查、审理及执行四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把关和协调,真正做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数字准确、文书规范、程序合法、运用法律法规准确,对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风险应认真分析研究,及时整改,并形成制度;对税收政策执行、自由裁量权的把握进行全面会商,提高稽查执法质量;要建立起分类案例数据库,总结检查各类企业的基本方法,加强对案件成因的剖析,为案件检查提供参考和示范。

加大案件复查和“下查一级”的力度。案件复查是强化监督、发现问题、消除患隐、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地方税务局的法制部门要加大对税务稽查案件的复查力度,抽调精干人员,采取交叉复查、案卷审查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开展复查工作,要按照《税务稽查案件复查暂行办法》的规定,统一复查口径、统一审理标准、统一处罚尺度,对复查案件的程序、事实、证据和执行等内容以及有无违反稽查工作纪律等,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复查,要及时发现和纠正案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认真做好整改;上级稽查部门要加大对下级稽查部门稽查案件的复查力度,每年定期组织抽取一定比例的已查案件进行复查,做到应查必查,查深查透,及时总结、认真分析、提出建议、降低风险。在实施“下查一级”时,应注意适当缩小检查面、及时沟通信息、制订统一的行政处罚标准。

强化税收宣传,排除外部干扰,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税务部门要加大税收宣传力度,大力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税收法律知识,营造良好的

税收法治环境;强化诚信纳税的宣传,营造“依法诚信纳税光荣”的氛围;强化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税务稽查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宣传,使纳税人做到依法诚信纳税,形成政府支持、部门协作、企业配合的良好税收执法环境,减少和排除外部环境对税务稽查工作的干扰。对个别确实无法回避的案件,应认真做好税务案件审理会议的记录,分清责任,降低稽查的风险。

(三)提高职业素质是防范稽查风险的保证

转变观念,提高防范风险意识。稽查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充分认识风险对稽查工作、部门形象、个人前程和利益的影响,自觉践行“公平执法,规范操作,廉洁自律,令行禁止,严守秘密”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风险和责任意识,自觉培养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行为,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素养,做到稽查业务规范化,并在稽查实践中积极探求防

~ 26 ~

范风险的有效算途径和方法。

增强素质,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稽查工作责任心强不强,怎样判断被查单位重大错误的存在,如何确定稽查重点,如何收集案件证据,都取决于稽查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稽查人员的素质影响着稽查质量好坏和稽查风险的程度。提升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要积极开展稽查人员的税收知识、财会知识、法律知识和稽查技能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既精通财税和法律知识,又有较高稽查技能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一支具有“五会”、“五能”本领的稽查队伍;“五会”指会操作使用计算机,会使用各种税务稽查应用软件,会从局域网和互联网上调取所需资料,会使用查账软件,会使用各种现代化办案设备。“五能”指能独立承担办案业务,能组织协调稽查中各方面的关系,能依法妥善处理办案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能按稽查底稿要求完成各种稽查文书的填写,能计算评估所查企业的资金状态和纳税情况。提升稽

~ 27 ~

查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稽查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稽查人员的责任感,培养其“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合理谨慎、职业胜任、保守秘密、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良好职业素质。当前随着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的变化,要求稽查人员必须培养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意识,现代企业生产所涉及的产品、地域、领域往往不单一,利用非法手段、不正常渠道取得产品原材料,生产企业不能开具专用发票,就必然为关联的企业偷税提供条件,企业偷税隐蔽性,地域、环节的复杂,犯罪人员的狡猾,对抗能力的增强,对税务稽查取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教育,积极预防职务犯罪。加强党风廉政和机关效能建设的学习和教育,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防止利用税收执法权贪污、收受贿赂、玩忽职守、严重渎职、徇私舞弊,以及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利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

~ 28 ~

育,积极做好职务犯罪的教育和预防;加大惩处力度,增强威慑力;深入开展“珍惜岗位,珍惜权力,珍惜荣誉,珍惜前程,珍惜家庭”等“五珍惜”教育活动,认真算好“政治账、经济账、法制账、家庭账、良心账”等“五本账”,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制定并落实有关规章制度制度,有效规避风险,防止和减少失职、渎职行为,更好地爱护和保护税务稽查干部。

税务稽查与纳税风险防控面对面 篇7

一、纳税遵从理论的税务稽查因素

20世纪70年代, Allingham和Sandmo (1972) 运用预期效用理论对纳税遵从行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在纳税人都是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条件下, 他们建立预期效用最大化的纳税遵从模型 (即A-S模型) , 并据此分析纳税人从不确定的稽查和惩罚而成功逃税获得利益的预期效用来权衡是否决定进行纳税遵从行为, 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稽查概率和惩罚率与纳税遵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自Allingham和Sandmo后, 众多的学者对A-S模型进行了扩展并放宽了A-S模型严格的假设条件以符合现实情况。1974年, Yitzaki对A-S模型进行修改, 将逃税额作为罚款的依据建立A-S-Y模型, 分析得出罚款率与税率互为比例, 在绝对风险规避递减的情况下, 纳税人会增加其申报收入而减少逃税额, 从而提高纳税遵从水平。Fischer, Wartick和Mark (1992) 对关于审计概率与纳税遵从关系的文献进行了综合性评述, 他们认为审计概率或者是被检查可能性的提高确实可以提高纳税遵从水平。在实证方面, Witte和Woodbury根据纳税人遵从衡量计划 (Taxpayer Compliance Measurement Program, 简称TCMP) 的调查数据, 得出了“审计的总概率越高, 纳税遵从比率就越高”的结论;Dubin, Gratetz和Wide利用全美数据, 借助模型得出了“审计率提高具有威慑效应”的结论。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均表明, 稽查概率和惩罚率对纳税遵从产生正相关的影响。

美国是以高纳税遵从度和低征收成本著称的国家, 根据美国联邦税务局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简称IRS) 公布的数据, 美国2001年和2006年的纳税遵从率分别86.3%和85.5%, 美国2012财政年度税收收入总额是25, 243亿美元, 征收成本占税收收入仅为0.48%, 即每征收100美元的税收收入, 仅花费48美分的征收成本。这说明美国的税务稽查制度在维护税法权威和提高纳税遵从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纳税遵从理论角度对美国税务稽查制度进行分析, 以了解美国的税务稽查制度是如何为美国的高税收遵从度作出贡献的。

二、美国税务稽查制度的纳税遵从理论分析

1、增大稽查概率的制度安排

美国联邦税务局公布的名义稽查率是很低的, 一般是1%左右, 美国在2011年公历年度提交的1.86亿份纳税申报表中在2012财政年度被稽查的份数为165万份, 稽查率为0.9%。但这个稽查率只是考虑实际立案稽查的案件数量, 没有考虑选案过程中的审查, 这个数据是狭义的稽查率。实际上, 美国的税务稽查有着完善的数据比对和选案系统, 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大量的纳税申报表进行审查, 实际的税务稽查率远高于美国联邦税务局公布的数据。

(1) 纳税信息的电子比对。美国的征管制度规定, 除了纳税人需要提交纳税申报表外, 支付方、相关第三人和免税机构也必须根据法律要求向联邦税务局提交信息申报表。例如对于工资、利息、股息等收入或股票和不动产交易等业务, 除了纳税人需要进行申报之外, 所得的支付方也必须进行申报。免税机构, 包括慈善组织、退休金计划、政府部门和免税债券机构等, 虽然不需要缴纳联邦所得税, 但这些机构的经济业务会涉及其他纳税人, 因此这些机构都必须向联邦税务局提交申报表。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征管制度对金融部门信息报告有着严格的要求, 对于美国国内金融部门, 现金交易1万美元以上并存入银行的或者从国外汇入10万美元的业务, 银行都要向联邦税务局报告, 如果银行不对该事项通报, 银行组织法规定了银行的处罚事项;对于国外的金融机构, 美国国会在2010年3月通过《外国账户税务遵从法案》 (FATCA) , 该法案规定外国金融机构必须向美国联邦税务局报告其美国客户的账户信息。美国这些征管制度安排均旨在全方位掌握纳税人的纳税信息, 避免纳税人利用信息不对称逃避纳税。在2012年财政年度, 联邦税务局收到超过22亿份第三方信息申报表, 接近88.8%的申报表都是使用电子申报的。

美国联邦税务局将收到的纳税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储存, 并将这些纳税信息与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数据进行比对, 例如联邦税务局会用雇主申报的W-2表或银行申报的利息声明1099表, 与纳税人提交的纳税申报表进行比对。如果通过比对发现纳税申报表与第三方信息存在不一致, 联邦税务局会书面通知纳税人。从广义的角度看,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稽查的过程。美国的纳税信息电子比对是由计算机系统操作完成, 具有很高的效率。2012财政年度, 联邦税务局共完成452.5万宗通过电子比对识别纳税申报表与第三方信息不相符的案件, 完成超过71亿美元的查补收入。联邦税务局还会使用从第三方获得的信息申报表去识别纳税申报表的违法犯罪线索或未申报线索, 根据第三方的信息为未申报的纳税人填写替代纳税申报表, 并根据替代纳税申报表评估税收、利息和罚款;联邦税务局在2012财政年度共完成80.3万宗替代纳税申报表案件, 查补接近67亿美元的收入。

(2) 纳税申报的筛选系统。除了纳税信息电子比对, 联邦税务局会对纳税申报表进行计算机打分。计算机打分的标准通常来源于美国联邦税务局每三年实施一次的纳税遵从全国研究计划 (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简称NRP计划) , 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衡量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联邦税务局通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税款支付和申报准确情况进行研究, 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正计算机打分标准。打分的过程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判别函数系统分数根据过去相似纳税申报表来评估变化的可能性, 未申报收入分数评估纳税申报存在未申报收入的可能性。一般来说, 纳税申报表的得分越高, 纳税不遵从的概率就越大, 因而越容易被选作稽查的目标。计算机打分程序筛选出得分较高的纳税申报表, 由联邦税务局的工作人员结合其它计算机无法分析的信息进行审查, 筛选出其中一些纳税申报表并且找出这些纳税申报表上最可能需要检查的项目。

以上两项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广义的税务稽查过程。通过征管系统从各渠道收集纳税人的纳税信息并输入电脑, 形成信息量非常丰富的纳税人信息数据库, 并将纳税信息与纳税申报表进行纳税信息电子比对;根据NRP计划的研究结果, 确定计算机打分的标准并利用计算机打分对纳税申报表进行稽查选案。美国高程度的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税务稽查率, 是美国高纳税遵从度的重要制度保障。

2、提高稽查水平的制度安排

稽查水平指的是当纳税人逃税时, 税务机关所查处的逃税额占纳税人实际逃税额的比例。税务稽查的执法力度越强, 稽查人员素质越高, 查处纳税人的逃税额就越接近纳税人的实际逃税额, 即稽查水平就越高。美国的联邦税务局的分类稽查使稽查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

第一是按案件性质分类稽查。选案后, 针对案件的复杂程度, 联邦税务局采用不同的稽查方式对纳税人申报情况进行检查。联邦税务局税务稽查的类型主要有通信稽查 (Correspondence Examination) 、现场稽查 (Field Examination) 和刑事调查 (Criminal Investigation) 。通信稽查由税务稽查人员向纳税人发送信函, 要求纳税人就特定的纳税事项, 向税务局提供解释或提供资料支持。一般情况下, 通信稽查的内容只涉及少数项目, 并且无需深入调查通过信函可以得到证实。现场稽查则涉及复杂的事实和法律问题, 稽查对象是从事经营活动的纳税人, 稽查地点多在纳税人的经营场所。稽查人员需要深入检查纳税人的会计账簿、记账凭证、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各种相关的纳税申报表, 并需要往返多次与纳税人面谈。如果纳税人拒绝提供相关信息, 稽查人员可以签发税务传票, 责令纳税人予以配合。对于第三方掌握的信息, 稽查人员也可以予以调查。通信稽查和现场稽查都是民事调查。如果在现场稽查的过程中, 发现纳税人有税务欺诈 (fraud) 情节, 稽查人员应当将案件移交给联邦税务局刑事调查部, 由其进行税务刑事调查。为了保障刑事调查顺利进行, 美国税法赋予从事税务刑事调查的稽查人员广泛的权力。他们有携带武器、传唤的权力, 可监视、跟踪被调查对象, 还可以向法庭申请搜查令进行入户搜查、扣押证据, 在紧急情况下, 可以向法庭申请逮捕令, 直接逮捕调查对象。如果刑事调查部确认税务欺诈成立, 联邦税务局会将案件移送给司法部税务局刑事处, 由其派律师向法院起诉。

第二是按人员能力分类稽查。美国严格规定了税务稽查人员的准入标准, 规定必须具备大学毕业或者商业学士资格才能成为税务稽查人员, 同时对稽查人员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不同职位的稽查人员从事复杂程度不同的案件稽查工作。负责通信稽查的人员被称为税务审查员 (Tax Examiner) , 由于通信稽查业务难度不大, 税务审查员一般不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负责现场稽查的人员被称为税务稽查员 (Revenue Agent) , 现场稽查一般涉及复杂问题, 需要运用更多的会计知识和税收法律知识, 对税务稽查员的业务能力要求较税务审查员要高很多。从事税务刑事调查的人员, 被称为特别调查员 (Special Agent) 。为了确认是否存在犯罪, 特别调查员不仅需要考虑纳税人的收入来源、数额, 是否按时进行纳税申报等事实, 还需要确定纳税人的故意、过失等主观状态。所以, 特别调查员必须掌握非常综合的知识和技能, 除了了解复杂的税法知识, 还需要有防身自卫、逮捕搜查、财务会计、鉴定证据等技能。

由于联邦税务局将案件按复杂程度进行分类稽查, 并根据规定由不同级别的税务稽查人员执行不同类型的税务稽查工作, 使得联邦税务局的稽查水平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12财政年度, 联邦税务局平均有90280个职员, 从事税务稽查的人员平均有30060个, 税务稽查人员占总职员人数33.29%, 其中从事刑事税务调查的特别调查员平均有2581个, 占总税务稽查人员的8.58%;当年被稽查的165万份纳税申报表中, 只有25份申报表是查无问题的;稽查查补收入 (不包括刑事案件的查补收入) 386亿美元, 占美国当年联邦税务局总税收收入的1.53%。

3、严厉惩罚的制度安排

美国税务稽查制度的惩罚分为民事处罚和刑事处罚。民事处罚相当于我国的行政处罚, 由联邦税务局依据行政程序作出。刑事处罚经司法部门起诉后由法院裁决。

(1) 民事处罚。美国税务制度的民事处罚主要有三类, 一是迟延处罚, 包括迟延申报罚和迟延支付罚;二是申报不准确罚;三是税务欺诈罚。迟延处罚从构成迟延之日起, 按月进行处罚, 单个违法事项最高不超过所欠税款的25%。申报不准确罚最高罚款也不超过所欠税款的25%。税务欺诈罚是最严厉的税务民事处罚。根据《联邦税法典》 (Internal Revenue Code) 第6663条的规定, 任何因欺诈而导致的税款缴付不足, 必须处以缴付不足部分75%的罚款。由于刑事诉讼的证明难度大于民事诉讼, 因此即使在税务刑事诉讼中, 司法部未能成功地证明欺诈的存在, 在税务民事诉讼中, 联邦税务局仍然可以主张税务欺诈罚。除了处罚, 纳税人迟延纳税占用了国家的资金, 必须向国家支付占用资金的利息。《联邦税法典》第6601条规定了欠缴款项的利息在联邦短期利率基础上另加3个百分点, 并且是复利计算的。

(2) 刑事处罚。美国税收犯罪的罪名较多, 《联邦税法典》有关犯罪的规定在第7201条至第7217条, 规定了包括逃税罪, 拒不纳税申报、提供信息或支付税款罪, 税收伪证罪, 未能遵守传票罪, 欺诈隐瞒税收豁免证明或故意不提供信息罪等共18个税收罪名。各个罪名之间存在彼此交叉, 即某个罪名的一个要件可以满足另一个罪名的构成要件。例如逃税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纳税人有逃避或者试图逃避税收的积极行为, 纳税人有欠缴税款的事实和主观上的故意, 当这些要件不能被排除合理怀疑时, 司法部可以选择符合的其它罪名进行起诉, 因为逃税罪的其中一个要件就可以满足其它某些罪名的构成要件。这种条款之间的交叉关系, 构建了以逃税罪为中心的严密法网, 使得只要纳税人有故意欺诈的税收行为, 都可以在法律规定下找到对应的罪名。另外, 在某些情况下, 《美国法典》规定的某些联邦犯罪也可以适用于税收领域的逃税行为, 使得税收犯罪行为有可能获得更重的刑事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税务刑事罪名中的税收伪证罪。这个罪名规定在《联邦税法典》第7206条, 任何人制作或提交纳税申报表、声明或者其它文件时, 如果以伪证罚的名义进行书面声明, 保证每一个重大问题的正确和真实性, 而实际上文件内容存在虚假不实时就构成税收伪证罪。美国法院认为, 任何影响或妨碍税务局确定纳税申报税额, 核实或审计纳税申报的虚假陈述, 都属于重要的虚假陈述, 属于税收伪证罪。税收伪证罪属于重罪, 可以对行为人处以不超过10万美元的罚金 (如果行为人为公司, 则为50万美元) , 或者不超过3年的监禁, 或者两者并罚。

美国联邦税务局特别调查员的调查效率是很高的, 2004财政年度至2013财政年度, 联邦税收犯罪的起诉中被告获罪比率平均为91.36%。美国的税务惩罚制度处罚范围广, 刑事罪名结构层次严密, 是美国税务稽查制度的最后一道法律防线。

三、美国税务稽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在纳税遵从理论框架下, 美国税务稽查制度从增大稽查概率、提高稽查水平和制定既宽且严的税务惩罚制度来提高纳税遵从度, 是实践纳税遵从理论的一个现实样本。从纳税遵从理论角度分析美国的税务稽查制度, 结合我国税务稽查的工作实际, 可以给我们以下的启示。

1、建立全方位的纳税信息数据中心

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信息不对称是税务稽查存在的根本原因。没有纳税信息, 税务稽查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税务系统尤其是稽查部门掌握的纳税信息来源过于单一, 建立全方位的纳税信息数据中心是提高我国税务稽查水平、提高纳税遵从度的首要举措。首先是国地税部门尤其是国地税稽查部门的信息共享。国地税税务稽查机构在实践中缺少完善的信息互通机制, 导致税务稽查中出现检查人员发现了非管辖税种的涉税问题因无管辖权而置之不理的现象, 既增加了税收成本也减弱了执法刚性。第二是拓宽系统外部的信息渠道以及强制要求相关部门主动向税务机关报送涉税信息, 例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银行、工商、海关、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向税务部门报送涉税信息。目前, 税务稽查部门在获取第三方纳税信息上颇费周章, 获取收据后进行整理也费时费力, 导致稽查选案和检查往往事倍功半。第三是依托信息处理技术对纳税信息进行归类和整理, 使得纳税信息能够分门别类并形成电子数据, 方便检查人员应用, 提高纳税信息的使用效率。

2、构建数据分析计算机选案系统

我国税务稽查大量案源来自于税务系统自上而下的工作部署, 例如全国协查、督办、交办专案等。税务稽查也没有建立指导性的选案模型, 税务稽查选案存在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我国可考虑构建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计算机选案系统, 提高选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首先是建立行业风险评估机制, 按照违法行为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对纳税人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排序;第二定期开展区域性、行业性的纳税遵从调查, 根据研究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指标和财务指标;第三是对纳税人进行风险监控分级, 并据此制订科学合理的计算机选案计划, 既提高选案准确率, 又实现稽查资源的合理利用。

3、改进税务稽查方法, 提高税务稽查水平

我国目前的税务稽查工作, 存在检查不够深入、不够规范的问题, 达不到检查的目的和要求;稽查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检查人员的素质和经验, 缺乏统一的工作指引。我国可在分类稽查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税务稽查流程。首先根据风险应对机制, 逐渐推行分类分级税务稽查制度,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特性, 确定分类稽查的标准;第二是国家税务总局在深入调研的前提下出台内容丰富细致、操作性强的《税务稽查工作指引》, 明确税务稽查的专业化标准, 供税务稽查人员查阅和学习, 提高税务稽查整体工作质量;第三是根据计算机选案系统分析的纳税人风险评估分数, 确定相应税务稽查类型, 按照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税务稽查流程开展税务稽查活动。第四是完善税务稽查部门与公安部门的沟通合作机制, 明确涉嫌犯罪的税务案件公安部门和税务稽查部门的合作内容, 提高税务稽查的执法力度和威慑力。

4、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

科学合理的制度设置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制度保障。首先是实行扁平化的税务稽查机构设置, 减少层级, 并根据分类稽查的标准分专业类别和案件性质设置检查部门, 例如将性质恶劣、涉嫌犯罪的税务稽查案件设立专门部门负责检查;第二是合理调整人力资源配置, 逐步提高税务稽查人员比例, 并对税务稽查人员实施准入和分级管理, 采取业务技能考试和实际工作业绩相考评的方式确认税务稽查人员的级别, 规定某个级别以上的税务稽查人员才可以参加某一类型的案件稽查工作;第三是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的税务稽查人员培训计划, 从税法、法律、财务、会计、取证等方面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打造专业化和精英化的税务稽查队伍, 使税务稽查震慑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从而提高我国的纳税遵从度。

摘要:运用预期效用理论分析纳税遵从行为的研究成果表明稽查概率和惩罚率对纳税遵从行为产生正相关的影响。利用纳税遵从理论对美国税务稽查制度进行分析, 发现美国正是从增大稽查概率、提高稽查水平和制定严厉惩罚制度等方面加强税务稽查力度, 从而达到提高纳税遵从度的目的。通过分析美国在纳税遵从理论下设置和不断改善的税务稽查制度, 可对完善我国税务稽查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税务稽查,纳税遵从,美国

参考文献

[1]Allingham, M., and Sandmo, A.:Income tax evasion:A theoretical analysis[J].Jour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72 (3) .

[2]刘祥龙:纳税遵从行为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献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1 (1) .

[3]吴建、孙莉:西方纳税遵从理论历史沿革与中国研究进展——纳税遵从理论研究评论与未来研究方向[J].现代财经, 2012 (2) .

[4]刘华、阳尧、邱依莎:国外纳税遵从研究动态[J].涉外税务, 2008 (12) .

[5]刘次邦、李鹏:美国税务稽查法律制度及其启示[J].涉外税务, 2006 (12) .

上一篇:风电场值班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对印刷企业进行统一检查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