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面平行习题--精选精讲

2024-08-06

线面平行习题--精选精讲(精选5篇)

线面平行习题--精选精讲 篇1

线面垂直的证明中的找线技巧

 通过计算,运用勾股定理寻求线线垂直

M为CC1 的中点,AC交BD于点O,求证:AO1如图1,在正方体ABCDA平面MBD. 1BC11D1中,1证明:连结MO,A1M,∵DB⊥A1A,DB⊥AC,A1AACA,∴DB⊥平面A平面A1ACC1 ∴DB⊥AO1ACC1,而AO1.1

2设正方体棱长为a,则A1O2AM在Rt△AC中,M111323a,MO2a2. 2492222a.∵AO,∴AOOM. ∵MOAM111

4OM∩DB=O,∴ AO1⊥平面MBD.

评注:在证明垂直关系时,有时可以利用棱长、角度大小等数据,通过计算来证明.

利用面面垂直寻求线面垂直

2如图2,P是△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且PA⊥平面ABC,平面PAC⊥平面PBC.求

证:BC⊥平面PAC.

证明:在平面PAC内作AD⊥PC交PC于D.

因为平面PAC⊥平面PBC,且两平面交于PC,AD平面PAC,且AD⊥PC,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得AD⊥平面PBC.又∵BC

平面PBC,∴AD⊥BC.

∵PA⊥平面ABC,BC平面ABC,∴PA⊥BC.

∵AD∩PA=A,∴BC⊥平面PAC.

评注:已知条件是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要证明两条直线垂直,应将两条直线中的一

条纳入一个平面中,使另一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即从线面垂直得到线线垂直.在空间图

形中,高一级的垂直关系中蕴含着低一级的垂直关系,通过本题可以看到,面面垂直线

面垂直线线垂直.

判定

性质判定性质线面垂直面一般来说,线线垂直或面面垂直都可转化为线面垂直来分析解决,其关系为:线线垂直

面垂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互相转化,从前面推出后面是判定定理,而从后面推出前面是性质定理.同学们应当学会灵活应用这些定理证明问题.下面举例说明.

3如图1所示,ABCD为正方形,SA⊥平面ABCD,过A且垂直于SC的平面分别交SB,SC,SD于E,F,G.求证:AESB,AGSD.

证明:∵SA平面ABCD,∴SABC.∵ABBC,∴BC平面SAB.又∵AE平面SAB,∴BCAE.∵SC平面AEFG,∴SCAE.∴AE平面SBC.∴AESB.同理可证AGSD.

评注:本题欲证线线垂直,可转化为证线面垂直,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转化中,平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同学们应多注意考虑线和线所在平面的特征,从而顺利实现证明所需要的转化.如图2,在三棱锥A-BCD中,BC=AC,AD=BD,作BE⊥CD,E为垂足,作AH⊥BE于H.求证:AH⊥平面BCD.

证明:取AB的中点F,连结CF,DF.

∵ACBC,∴CFAB.

∵ADBD,∴DFAB.

又CFDFF,∴AB平面CDF.

∵CD平面CDF,∴CDAB.

又CDBE,BEABB,∴CD平面ABE,CDAH.

∵AHCD,AHBE,CDBEE,∴ AH平面BCD.

评注:本题在运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时,将问题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而证明线线垂直时,又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如此反复,直到证得结论.

5如图3,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PA平面ABC.若AE⊥PC,E为垂足,F是PB上任意一点,求证:平面AEF⊥平面PBC.

证明:∵AB是圆O的直径,∴ACBC.

∵PA平面ABC,BC平面ABC,∴PABC.∴BC平面APC.

∵BC平面PBC,∴平面APC⊥平面PBC.

∵AE⊥PC,平面APC∩平面PBC=PC,∴AE⊥平面PBC.

∵AE平面AEF,∴平面AEF⊥平面PBC.

评注:证明两个平面垂直时,一般可先从现有的直线中寻找平面的垂线,即证线面垂直,而证线面垂直则需从已知条件出发寻找线线垂直的关系.

10如图, 在空间四边形SABC中, SA平面ABC, ABC = 90, ANSB于N, AMSC于M。求证: ①ANBC;②SC平面ANM 分析:

①要证ANBC, 转证, BC平面SAB。

②要证SC平面ANM, 转证, SC垂直于平面ANM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即证SCAM, SCAN。要证SCAN, 转证AN平面SBC, 就可以了。

证明:

①∵SA平面ABC

∴SABC

又∵BCAB, 且ABSA = A

∴BC平面SAB

∵AN平面SAB

∴ANBC

②∵ANBC, ANSB, 且SBBC = B

∴AN平面SBC

∵SCC平面SBC

∴ANSC

又∵AMSC, 且AMAN = A

∴SC平面ANM

[例2]如图9—40,在三棱锥S—ABC中,SA⊥平面ABC,平面SAB⊥平面SBC.

图9—40

(1)求证:AB⊥BC;

(1)【证明】作AH⊥SB于H,∵平面SAB⊥平面SBC.平面SAB∩平面SBC=SB,∴AH⊥平面SBC,又SA⊥平面ABC,∴SA⊥BC,而SA在平面SBC上的射影为SB,∴BC⊥SB,又SA∩SB=S,∴BC⊥平面SAB.∴BC⊥AB.

[例3]如图9—41,PA⊥平面ABCD,四边形ABCD是矩形,PA=AD=a,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平面PCD与平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2)求证:平面MND⊥平面PCD

(1)【解】PA⊥平面ABCD,CD⊥AD,∴PD⊥CD,故∠PDA为平面ABCD与平面P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在Rt△PAD中,PA=AD,∴∠PDA=45°

(2)【证明】取PD中点E,连结EN,EA,则

EN AM,∴四边形ENMA是平行四边形,∴EA∥MN.

∵AE⊥PD,AE⊥CD,∴AE⊥平面PCD,从而MN⊥平面PCD,∵MN平面MND,∴平面MND⊥平面PCD.

【注】 证明面面垂直通常是先证明线面垂直,本题中要证MN⊥平面PCD较困难,转化为证明AE⊥平面PCD就较简单了.另外,在本题中,当AB的长度变化时,可求异面直线PC与AD所成角的范围.

[例4]如图9—42,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M、N分别是A1B1、BC、C1D1、B1C1的中点.

2CD 图9—

42(1)求证:平面MNF⊥平面ENF.(2)求二面角M—EF—N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1)【证明】∵M、N、E是中点,∴EB1B1NNC1C1M∴ENB1MNC145

∴MNE90即MN⊥EN,又NF⊥平面A1C1,MN平面A1C1∴MN⊥NF,从而MN⊥平面ENF.∵MN 平面MNF,∴平面MNF⊥平面ENF.

(2)【解】过N作NH⊥EF于H,连结MH.∵MN⊥平面ENF,NH为MH在平面ENF内的射影,2

3∴由三垂线定理得MH⊥EF,∴∠MHN是二面角M—EF—N的平面角.在Rt△MNH中,求得MN=2a,NH=3a,MN662,即二面角M—EF—N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2. ∴tan∠MHN=NH

4.如图9—45,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PA⊥底面ABCD,E为AB的中点,且PA=AB.

图9—4

5(1)求证:平面PCE⊥平面PCD;(2)求点A到平面PCE的距离.

(1)【证明】PA⊥平面ABCD,AD是PD在底面上的射影,又∵四边形ABCD为矩形,∴CD⊥AD,∴CD⊥PD,∵AD∩PD=D∴CD⊥面PAD,∴∠PDA为二面角P—CD—B的平面角,∵PA=PB=AD,PA⊥AD∴∠PDA=45°,取Rt△PAD斜边PD的中点F,则AF⊥PD,∵AF 面PAD∴CD⊥AF,又PD∩CD=D∴AF⊥平面PCD,取PC的中点G,连GF、AG、EG,则

GF 12CD又

AE 12CD,∴

GF AE∴四边形AGEF为平行四边形∴AF∥EG,∴EG⊥平面PDC又EG 平面PEC,∴平面PEC⊥平面PCD.

(2)【解】由(1)知AF∥平面PEC,平面PCD⊥平面PEC,过F作FH⊥PC于H,则FH⊥平面PEC

∴FH为F到平面PEC的距离,即为A到平面PEC的距离.在△PFH与 △PCD中,∠P为公共角,FHPFPC,设AD=2,∴PF=2,而∠FHP=∠CDP=90°,∴△PFH∽△PCD.∴CD

PC=PDCD423,2

226623∴A到平面PEC的距离为3. ∴FH=2

【拓展练习】

一、备选题

1.如图,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PA⊥平面ABC.

(1)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2)若D也是圆周上一点,且与C分居直径AB的两侧,试写出图中所有互相垂直的各对平面.

(1)【证明】∵C是AB为直径的圆O的圆周上一点,AB是圆O的直径

∴BC⊥AC;

又PA⊥平面ABC,BC平面ABC,∴BC⊥PA,从而BC⊥平面PAC.

∵BC 平面PBC,∴平面PAC⊥平面PBC.

(2)【解】平面PAC⊥平面ABCD;平面PAC⊥平面PBC;平面PAD⊥平面PBD;平面PAB⊥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

2.ABC—A′B′C′是正三棱柱,底面边长为a,D,E分别是BB′,CC′上的一点,BD=2a,EC=a.

(1)求证:平面ADE⊥平面ACC′A′;

(2)求截面△ADE的面积.

(1)【证明】分别取A′C′、AC的中点M、N,连结MN,则MN∥A′A∥B′B,∴B′、M、N、B共面,∵M为A′C′中点,B′C′=B′A′,∴B′M⊥A′C′,又B′M⊥AA′且AA′∩A′C′=A′

∴B′M⊥平面A′ACC′.

设MN交AE于P,a

∵CE=AC,∴PN=NA=2.

又DB=2a,∴PN=BD.

∵PN∥BD,∴PNBD是矩形,于是PD∥BN,BN∥B′M,∴PD∥B′M.

∵B′M⊥平面ACC′A′,∴PD⊥平面ACC′A′,而PD平面ADE,∴平面ADE⊥平面ACC′A′.

(2)【解】∵PD⊥平面ACC′A′,∴PD⊥AE,而PD=B′M=2a,AE=2a.

∴S△ADE=2×AE×PD 13622aaa24=2×.

证明线面平行 篇2

二,面外一直线上不同两点到面的距离相等,强调面外

三,证明线面无交点

四,反证法(线与面相交,再推翻)

五,空间向量法,证明线一平行向量与面内一向量(x1x2-y1y2=0)

2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判断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方法】

(1)利用定义:证明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利用判定定理:从直线与直线平行得到直线与平面平行;

(3)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两个平面平行,则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线面平行判定教学设计 篇3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接下来我将从这几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内容:

一、前期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的第一课时,是学习了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以后,进一步研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关系是本章的重要内容,线面平行是平行关系的初步,也是面面平行判定的基础,而且还映射着线面垂直的有关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至关重要.

教学对象:

学生通过对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学习,初步理解了空间中点、线、面及位置关系,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

由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和平面平行关系判定的形成过程;

(通过直观类比、探究发现来突出重点)

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分组讨论、设计练习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

这样确定重点,既能夯实“双基”,又凸现了掌握知识的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运用.而公式推导用到了多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并能较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线面平行探索过程,掌握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探究问题为中心,感受线面平行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平面内,相交、平行 m,l,问题:怎样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呢?

根据定义,判定直线与平面是否平行,只需判定直线与平面有没有公共点.但是,直线无限延长,平面无限延展,如何保证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呢?

(二)研探新知

1、观察

①当门扇绕着一边转动时,门扇转动的一边所在直线与门框所在平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②将课本放在桌面上,翻动书的封面,封面边缘所在直线与桌面所在平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问题本质:门扇两边平行;书的封面的对边平行 从情境抽象出图形语言

探究问题:

平面外的直线a平行平面内的直线b ③直线a,b共面吗? ④直线a与平面相交吗?

课本P55探究

学生思考后,小组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已知:已知:m,l,m//l 求证:l∥ α

证明:假设l不平行αl,∵∴l与α相交,设l ∩α=P,则点P 于是l和m异面,这和l∥m矛盾,∴ l∥ α。

a

b

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符号表示:

∥α a∥b

问题:怎么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

1、定义法

2、判定定理

2、典例

例1 课本p55求证:空间四边形相邻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经过另外两边所在的平面。分析:先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要求已知、求证、证明三步骤,要证线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EF//BD

已知: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证明:连接BD,因为AEEB,AFFB,所以EF//BD(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因为EF平面BCD,BD平面BCD,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EF//平面BCD

点评:该例是判定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变式训练 :如图,在空间四面体ABCD中,E,F,M,N分别为各棱的中点,变式一(学生口头表达)

B

C

①四边形EFMN是什么四边形?(平行四边形)②若ACBD,四边形EFMN是什么四边形?(菱形)③若ACBD,四边形EFMN是什么四边形?(矩形)变式二

①直线AC与平面EFMN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平行)②在这图中,你能找出哪些线面平行关系? 点评 :再次强调判定定理条件的寻求

2、如图,已知P为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M为PB的中点,求证:PD//平面MAC.

证明:连接AC ∴PD//MO.

∵PD平面.

点评:本题利用了初中几何中证明平行的常用方法中位线

C D变式训练:1.如图,长方体A BA  B  C  D  中,(1)与AB平行的平面是 ABCDCCDD;

(2)与A A 平行的平面是平面平面C CDD;(3)与AD平行的平面是BBCC

2.已知E、F分别为正方体ABCD-A1B1C1D1棱BC、C1D1的中点,求证:EF ∥平面BB1DD

1【作业布置】

1、教材第62页习题2.2 A组第3题;

关于线面平行问题的探讨 篇4

刘玉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中学二级教师

摘要:本文重要通过几个例题,对高考中常见的线面平行问题做一些简单的探讨,主要讨论如何运用判定定理来证明线面平行问题。

关键词: 高考 线面平行 立体几何

正文

直线和平面平行是立体几何初步中的一类重要题

型,如何判断并证明线面平行,也是历年高考中的常见

题型。本文拟从几个经典的线面平行例题出发,结合往

年高考题对线面平行做进一步的探讨。

【例1】如图,E,F,G,H分别是空间四边

形ABCD的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

(1)四点E,F,G,H共面;(2)BD//平面EFGH,AC//平面EFGH。

分析:(1)要证明E,F,G,H四点共面,可以根据公理3的第3个推论,证明这四点所在的两条直线EH和FG平行,或者直线EF和HG平行;

(2)易得,BD//FG,AC//EF,从而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解:(1)E,F分别为AB,BC的中点,EF//AC

同理HG//AC,从而EF//HG

所以,直线EF和直线HG可以确定一个平面,E直线EF,直线EF,E。同理,F,G,H

故E,F,G,H四点共面。

(2)由(1)知,EF//AC,又EF面EFGH,AC面EFGH,AC//面EFGH。同理,BD

//面EFGH

点拨:本题是苏教版数学必修2第36页习题第3题,第(2)问主要考查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比较简单。

【探究一】将上例改为:E,F,G,分别是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的中点,试在边DA上找一点H,使得四点E,F,G,H共面,并讨论当BD和AC满足什么关系时,四边形EFGH为菱形、正方形?

分析:本题可以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将HG看成是平面EFGH与平面ACD的交线,从而EF//HG,从而易知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再根据边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平行四边形ABCD的形状。

解:E,F分别为边AB,BC的中点,EF//AC

又EF面ACD,AC平面ACD

EF//面ACD

E,F,G,H四点共面,即平面EFGH平面ACDHG

从而,EF//HG,故HG//AC,所以,H为边DA的中点。11AC,GH//AC,所以EFGH,故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2

211边形。当EFFG,即ACBD,也即ACBD时,四边形EFGH为菱形;22

当ACBD时,有EFFG,从而,当ACBD且ACBD时,四边形EFGH易得,EF//为正方形。

【探究二】如果将例1中的E,F,G,H是各边中点弱化,改为:在空间四面体ABCD

G,H分别是边AB,BC,CD,DA上的点,中,且满足E,F,AEAHCFCG,EBHDFBGD

结论还成立吗?

分析:要证明四点共线以及线面平行,只要找到线线平行就可

以了。例1中,遇到中点经常联系到中位线得到平行,其实,得到

平行的方法还有很多,思维不能定势,在做立体几何题目的时候要

注意思维的灵活性,抓住线面平行判定的常用方法,找准线线平行

就可以了。

牛刀小试:[2011·北京卷改]如图,在四面体PABC中,PCAB,点D,E,F,G分别是棱AP,AC,BC,PB的中点.

(1)求证:DE//平面BCP;

(2)求证:四边形DEFG为矩形;

解:(1)证明:D,E分别为AP,AC的中点,DE//PC

又DE平面BCP,PC平面BCP

DE//平面BCP

(2)点D,E,F,G分别是棱AP,AC,BC,PB的中点.

DE//PC//FG,DG//AB//EF

四边形DEFG为平行四边形.

又PCAB,DEDG,从而平行四边形DEFG为矩形.

点评: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一般有三种:定义法、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面面平行的性质。而在高考中,常见的是运用判定定理来证明,这就需要在平面内找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上面这几个题目找平行线都不难,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一般情况下如何找平行线。

【例2】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B1C,BD的中点,求证:MN//平面AA1B1B。

分析:只要在平面AA1B1B中找到一条直线与MN平行即可。一种方法,因为M,N分别是B1C,BD的中点,容易联想到中位线,连结AB1和AC,易得MN//AB1;其次,可以将点C看成投影中心,MN在平面AA1,故MN//AB1B1B的投影正好是AB1。除了用判定定理之外,本题还可以取BC的中点G,通过证明平面MNG//平面AA1B1B得到MN//平面AA1B1B。

解:连结AB1和AC,因为M,N分别是B1C,BD的中点,故MN//AB1,又MN平面AA1B1B,AB1平面AA1B1B,所以,MN//平面AA1B1B。

【探究一】将原题改为: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N在BD上,点M在B1C上,且CMDN,求证:MN//平面AA1B1B。

分析:将中点弱化为线段上的点,并没有改变由线线平行得到线面平行的本质,只是在找平行线时遇到了困难。用中心投影的方法,本题非常简单,但是不用这个方法,怎么找出交线呢?显然,CN必和AB相交,设交点为E,CMA1B1B1,从而,B1E可看做是

MN//平面AA过MN的平面CMN与平面AA1B1B成立,根据线面平1B1B的交线,若结论

行的性质定理,必有MN//B1E,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证明MN//B1E,就可以证明最终的结论了。而要证明MN//B1E,根据已知条件,结合正方体的特点,证明并不难。

证明:如图,延长CN交直线AB于点E,连结B1E。CMDN,

而CMDN,MB1NBDNCNCMCN,从而,即有MN//B1E,又MN平面AA1B1B,NBNEMB1NE

B1E平面AA1B1B,所以,MN//平面AA1B1B。

点评:本题是将线面平行的问题放在正方体这个背景中,但是,实际解决问题时,我们完全可以仅仅将这个问题放在四棱锥B1ABCD中,适当改变

相应的条件。

【探究二】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

菱形,BAD60,Q为AD的中点,点M在线段PC上,PMtPC,试确定实数t的值,使得PA//平面MQB。

分析:如图,MN是过PA的平面PAC与平面MQB的交线,若PA//平面MQB,PMANANAQ1PCACANNCAQBC3。则有PA//MN,从而

解:连结AC交BQ于点N,则过PA的平面PAC与平面MQB的交线为MN,若

PMAN,PA//平面MQB,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知PA//MN。从而,tPCAC

ANAQ1ANAN11,所以,即又在菱形ABCD中,有NCBC2ACANNC12

31t。3t

点评:解决这类探究性的命题,其基本方法就是将结论当作已知条件。立体几何中这类题型往往不是很难,只要能够抓住条件,如本题,充分运用线面平行的判定、性质定理,化难为易。

牛刀小试:如图,平面内两个正方形ABCD与ABEF,点M,N分别在对角线AC,FB上,且AM:MCFN:NB,沿AB折成直二面角。(1)证明:折叠后MN//平面CBE;

(2)若AM:MC2:3,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G,使平面MGN//平面CBE?若存在,试确定点G的位置。

分析:这是一类创新的题型——折叠问题,要能够把握折叠前后的不变量,问题就可以

迎刃而解。解决第二问时,只要根据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由第一问的结论,再在面ABCD内过M点作AB的垂线,垂足即为点G。对于第一问,既可以通过面面平行来证,也可以在平面CBE内找一条直线与MN平行即可,还是可以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延长AN交BE于点H,则直线CH为过MN的平面AMN与平面CBE的交线,则只要证明MN//CH即可,与例2的“探究二”类似。

解:(1)延长AN交BE于点H,则由AF//BE知,所以ANFNFNAM,而,NHNBNBMCAMAN,从而MN//CH。又因为MN平面CBE,CN平面CBE,所以,MCNH

MN//平面CBE;

(2)若平面MGN//平面CBE,由平面ABC平面MNGMG,AGAM2。平面ABC平面CBECB知MG//BC,从而,GBMC3

【小结】本文通过两个例题,对高考中常见的线面平行这一类重要证明题型做了简单的分析,并根据例题进一步展开,探讨一般情况下如何找线线平行,进而根据判定定理来证明线面平行,当然,线面平行大体上有三种证法,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对判定定理进行了

拓展,希望对同学们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鲍启静.线面平行之常见题型[N].中学生数理化.2008(2)

[2]崔君强.好记好用得“光照法”证明线面平行[N].中学生数学.2011-6月上(419)

线面平行习题--精选精讲 篇5

1.如图,M,N分别是底面为矩形的四棱锥PABCD的棱AB,PC的中点,求证:MN∥平面PAD

题型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在正方体ABCDA、B1C1、C1D、D1A1的中1B1C1D1中,M、E、F、N分别是A1B11

点,求证:

(1)E、F、B、D四点共面

(2)平面MAN∥平面EFBD

题型三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综合运用

1.如图所示,B为△ACD所在平面外一点,点M、N、G分别是△ABC、△ABD、△BCD的重心

(1)求证:平面MNG∥平面ACD

上一篇:早春鱼亭山,早春鱼亭山薛稷,早春鱼亭山的意思,早春鱼亭山赏析下一篇:防溺水学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