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面平行判定说课(共12篇)
线面平行判定说课 篇1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启发式。以实物(门、书等)为媒体,启发.诱思学生逐步经历定理的直观感知过程。
(2)指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入门,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教师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合情推理.澄清概念.加深认识.正确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2)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办事认真仔细的习惯及合情推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回顾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回忆旧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中来学习新知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感知定理
思考1:根据定义,怎样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图中直线l 和平面α平行吗?
思考2:若将一本书平放在桌面上,翻动书的封面,观察封面边缘所在直线l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思考3:有一块木料如图,P为面BCEF内一点,要求过点P在平面BCEF内画一条直线和平面ABCD平行,那么应如何画线?
由以上实例可以猜想:
猜想:如图,设直线b在平面α内,直线a在平面α
a与平面α平行?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情景问题和猜想的设计,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探索、归
纳,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并猜想出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定理探究
定理探究:由猜想探究定理,并引出定理
定理: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符号语言: a,b,a//ba//
解读定理:①定理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线面外、一线面内、两线平行”
②判定定理揭示了证明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时往往把它转化成证直线与直
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关系
空间问题平面问题直线间平行关系
③定理简记为:线(面外)线(面内)平行
定理证明:(略)线面平行.设计意图:通过解读定理,加强对定理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应用定理的能力。
四、定理应用
例1 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
线面平行判定说课 篇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课主要讲授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定理的初步运用.直线和平面垂直, 是直线和平面相交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情况.它是学生学习直线和直线垂直, 直线和平面平行基础上习得的, 也是研究三垂线定理、面面垂直, 空间距离, 线面角, 面面角的基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本节课学习目标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 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在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提供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机会来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实验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 本文设计了3个实验, 围绕“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 来促进学生对抽象定义的理解, 经历定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并且, 通过数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猜想的能力.
实验1:探究线面垂直的定义
通常, 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概念教学都是以垂直的实例图片作为先行组织者, 通过对图片的先行呈现, 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同时也以直观生动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 同时线面垂直的定义比较抽象, 学生在体会 “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这一知识点时容易建构错误的认知图式.而在概念教学中, 概念的形成是教学的重点, 也常常是教学难点.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可以借助数学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建构概念的来龙去脉, 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目的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实验材料
单一光源电筒、均匀直棒、白色厚纸一张.
实验过程
以同桌2人为一个小组, 检验实验材料是否可用, 取白色厚纸平铺于桌面.组内一名成员将均匀直棒直立于纸面之上, 手扶顶端以保证稳定性.组内另一名成员高举单一光源电筒于直棒斜上方, 电筒围绕直棒在不同方向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 组织学生观察直棒与影子的关系. (如图1) 改变直棒与纸面的位置关系, 使其倾斜于桌面之上, 观察直棒与影子的关系.
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观察到当直棒直立于纸面之上时尽管影子在移动, 但是直棒所在直线与影子所在直线垂直;当直棒倾斜于桌面之上时, 直棒所在直线与影子所在直线不垂直.由此引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 我们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相互垂直, 这条直线叫做平面的垂线, 这个平面叫做直线的垂面, 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实验分析
通过小组合作, 让学生在数学实验的操作中经历观察、分析, 然后归纳出其中的规律——“直棒所在直线与影子所在直线垂直”, 从而猜想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应该具有的形式.随着实验过程的展开, 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认识.
实验2:辨析线面垂直
学生学习线面垂直概念, 理解的最大困难在于对于定义中的 “任意”二字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相似概念的辨析,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目的
通过对比操作, 辨析“任意一条”与“无数条”的区别.
实验材料
直角三角板三块、白色厚纸两张.
实验过程
以同桌2人为一个小组, 取白色厚纸, 平铺于桌面.组内一名成员将一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AB放在纸上另一条直角边AC立于纸片之上, 探究能否使得直角边AC始终垂直于纸片;组内另一名成员将两块直角板如上述所述放置 (AB边和DF边放在桌面上, AC边和DE边立于纸片之上) , 使得两块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合 (AC边与DE边重合) , 探究能否使得直角边始终垂直于纸片之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和讨论这一组对比实验的现象.
实验结果
通过小组内实验现象的对比, 得出“无数条”直线可以是平面内的无数平行直线, 不能保证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只有垂直于“任意”直线, 才能保证直线与平面垂直.
实验分析
通过数学实验活动的展开, 帮助学生区别“任意一条”与“无数条”的意义, 加深学生对定义的认识, 建构正确的认知图式.
实验3:探究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没有给出书面证明的过程, 只给出了判定定理的分析过程, 要求学生自己完成证明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定理是如何得来的.但是, 引导学生发现定理而不是直接告诉定理的条件与结论, 更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使得定理的发现更加自然, 更适合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 可以设计如下的实验, 逐步引导学生对线面垂直规律进行探究.
实验目的
在实验操作中探究直面垂直的条件与结论.
实验材料
三角形纸片一块.
实验过程
第1阶段:问题情境.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材料一块三角形纸片, 过顶点A翻折该纸片得到折痕AD, 将翻折后的纸片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 (如图3) , 并请学生观察: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又如何来翻折AD才能够与桌面垂直?
第2阶段:提出猜想.教师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和探究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得出猜想:当且仅当折痕是边BC上的高, 这样翻折之后折痕不偏不倚地站立着, 即AD与桌面垂直 (如图3) .
第3阶段:共同验证.教师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搜索并验证猜想.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AD⊥BC, 翻折之后这一垂直关系是一个不变关系, 即在右图中有AD⊥CD且AD⊥BD.这样看来, 似乎应有以下的结论:AD与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 则AD⊥α.
师:那么能不能再退一步, 即折痕AD与桌面上的一条直线垂直, 是否足以保证AD⊥α?
让学生再动手试一试看:我们将折纸展平并让它竖起来, 发现尽管有AD⊥BD, 但纸张并不能稳稳地竖立在桌面上.
生:AD至少要与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 才有AD⊥α.
第4阶段:总结概括.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全面的进行总结, 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那么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
实验分析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 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使一个抽象的数学定理直观地展示.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 同时定理的得出是一个合情的认知过程.
开展数学实验, 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 精心组织实验活动, 恰当安排实验步骤, 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感性认识和相应的经验, 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反思、数字化、上升为数学认识.本文通过3个实验活动, 不仅让学生在“做中学”, 也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猜想与证明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线面垂直关系以及线面垂直性质的本质理解.
参考文献
[1]何军峰.让微型教学设计成为一种习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0, (11) .
[2]黄新春.新课程改革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数学通报, 2007, (6) .
[3]隋敏, 许敏慧.数学实验活动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5) .
[4]张晓磊, 郭华光.试论数学实验的数学教育功能[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5) .
线面平行判定说课 篇3
类型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证明
【例1】 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点在底面A1B1C1上的射影是正△A1B1C1的中心.E为侧面BB1C1C对角线BC1上一点,且BE=2EC1,
证明:OE∥平面AA1C1C.
分析 (1) 从“量”上分析:①从BE=2EC1知E是一个三等分点(离C1较近);②从正△A1B1C1,O是△A1B1C1的中心,知O是△A1B1C1的重心,隐含O是B1C1边上中线的一个三等分点,与E点有遥相呼应之感;
(2) 从“形”上分析:由相似三角形的原理知延长CE与B1C1的交点必是B1C1的中点H,从而根据重心知识知A1、O、H共线,这样可形成△A1HC;同时可联想B1C1的中点是建立联系的纽带;
(3) 从方法上分析:应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设法在平面内找到平面外的直线OE的平行线,俗称“找线法”。
证明 连接CE并延长,交B1C1于点H,因为BC∥B1C1,BE=2EC1,所以△BCE∽△C1HE,且BC=2C1H,所以H点为B1C1的中点.
又因为点A在底面正△A1B1C1内的射影点O是△A1B1C1的中心,所以O是△A1B1C1的重心,显然A1、O、H共线.且A1O=2OH.
在△HCA1中,CE=2EH,A1O=2OH,所以△HEO∽△HCA1,所以EO∥CA1.又EO平面AA1C1C,CA1平面AA1C1C,所以OE∥平面AA1C1C.
点拨
(1) 从图形上可联想有一个三角形,过OE且与平面AA1C1C有一条交线,故联想到B1C1的中点;
(2) 在添加辅助线时,易出现错误.如:连CE交B1C1于H点,连A1、O、H等形式的错误;
(3) 除用判定定理证明外,也可以构造平面与平面AA1C1C平行,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来证明。
总结: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有:定义法、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等方法,常用的是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类型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
【例2】 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等腰梯形,AD∥BC且BC=2AB=2AD=2,侧面PAD是等边三角形,PB=PC=2,求证:PC⊥平面PAB.
分析 (1) 从“量”上分析:底面的等腰梯形中,可得出其他的基本关系,作AH⊥BC垂足为H,知BH=12,故易知∠ABC=60°,在△ABC中由余弦定理易知AC=3,在△PAC,PA=1,PC=2,AC=3,易知PC⊥PA;在△PBC中,PB=2,PC=2,BC=2,易知PC⊥PB;
(2) 从“形”上分析:应联想到PC应垂直平面PAB中两条相交的直线
PB,PA,AB中的其中两条即可,可联想连接AC,用勾股定理证明;
(3) 从方法上分析:应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设法在平面PAB内找到与PC垂直的两条相交直线。
证明 由条件易知在△PBC中,PB=2,PC=2,BC=2,故PB2+PC2=BC2,即∠BPC=90°,故PC⊥PB.在等腰梯形ABCD中,
由BC=2AB=2AD=2,得BC=2,AB=AD=DC=1,
作AH⊥BC于点H,得BH=12,所以在Rt△ABH中,∠ABH=60°;
又在△ABC中使用余弦定理知:AC2=AB2+BC2-2AB•BC•cos∠ABC=3,
所以在△APC中,PA=1,AC=3,PC=2,满足勾股定理,即∠APC=90°,即PC⊥PA,
由上可知PC⊥PA,PC⊥PB,PA∩PB=P,所以PC⊥平面PAB.
点拨
(1) 本题从找线出发,联想到要证PC⊥PA与PC⊥PB,而PC⊥PA是本题的一个难点;
(2) 本题最终在△APC中利用勾股定理证得PC⊥PA,亦可以通过AB⊥平面PAC,证得PC⊥AB得到。
总结: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有:定义法、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法、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等方法,常用的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魏相
类型三:利用线面平行、垂直的性质的探索性问题
【例3】 已知三棱锥PABC中,△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PC⊥平面ABC,PA=22,E为PB的中点,F为AC的中点,试在线段PC上找一点Q,使得AE∥平面BFQ.
分析
(1) 从“量”上分析:△ABC为正三角形,PA=22,易得PC=2;从而知PB=22;
(2) 从“形”上分析:AE平面PAB,且AE∥平面BFQ;△P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时可以联想在平面BFQ内有一条与AE平行的线;
(3)从方法上分析: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通过线面平行得出线线
平行,从而确定Q点的位置。
解 因为△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所以AC=2;
又因为PC⊥平面ABC,AC、BC平面ABC,所以PC⊥AC,PC⊥BC,所以△PAC为直角三角形,所以PC2=PA2-AC2=4,即PC=2,所以△PBC是以C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不妨在PC上取一点Q,假设满足AE∥平面BFQ,则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连接CE交BQ于点H,连接HF,作出平面AEC.因为AE∥平面BFQ,
AE平面AEC,平面AEC∩平面BFQ=FH,所以AE∥FH;
显然在△AEC中,F为AC的中点,所以H为EC的中点.
过E作EG∥BQ,交PC于点G;
在△CEG中,HQ∥EG,H为EC的中点,所以Q为GC的中点,故GQ=QC;
在△PBQ中,EG∥BQ,E为BP的中点,所以G为PQ的中点,故GQ=PG;
所以PG=GQ=QC,故Q为PC的一个三等分点且靠近C点;因为PC=2,所以QC=23.
点拨 (1) 取Q点形成平面BFQ,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得AE∥FH,从而知H为EC的中点;
(2) 在△PBC中求Q的位置,除了用本题的方法外,还可以把△PBC平面化,利用解析几何知识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Q点的坐标,从而确定Q的位置;
(3) 学理科的同学还可以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求Q的坐标,确定Q的位置。
总结:线面平行的探索性问题常用的解题步骤是:(1) 假设点在某处;(2) 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得出线线平行;(3) 通过线线平行确定点的位置。
【例4】 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BC=2AB=2AC=2,CC1=1,D为B1C1的中点,
线面平行判定说课 篇4
1.如图,M,N分别是底面为矩形的四棱锥PABCD的棱AB,PC的中点,求证:MN∥平面PAD
题型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在正方体ABCDA、B1C1、C1D、D1A1的中1B1C1D1中,M、E、F、N分别是A1B11
点,求证:
(1)E、F、B、D四点共面
(2)平面MAN∥平面EFBD
题型三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综合运用
1.如图所示,B为△ACD所在平面外一点,点M、N、G分别是△ABC、△ABD、△BCD的重心
(1)求证:平面MNG∥平面ACD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八学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平行线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以及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的基础.从本节课起,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何推理等内容的基础,也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四个概念已经了解,并且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辨别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一定认知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虽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很肤浅的,仅仅处于对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的感知层面,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缺乏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能力目标:
会用判定方法1得出判定方法2和3,会用判定方法1,2得出方法3,会用判定方法1.2.3进行简单推理。
情感目标:体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数学思想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的判定方法。
难点:会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互译,理解“转化”的思想.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著名西方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所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可突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有利于师生角色转化。
为体现自主学习的教改模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和评价。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为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定如下五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独立自主,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解决疑难——巩固训练,反思归纳——分享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现有一本书,一条彩带,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两边会平行呢?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平行线的判定》。
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是自然的.。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二)独立自主,探究新知
追问思考:
做一做:三根木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 , 观察∠1,∠2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a与b平行?
画一画: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两条直线平行线。
这种方法根据什么条件去画的?
得出:“同位角相等二直线平行”。这一基本事实。
“三线八角”有几种?其它两种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使二直线平行? 你能证明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尝试推导判定二、三。
意图: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发现、分析、推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其证明过程
师生互动,进一步修正二、三的具体证明过程,并强调步骤的书写。引导学生思考课本173页想一想。老师补充这里作平行线的道理。完成课本上的随堂练习。
在平行线的判定中,学生对三种角的观察视角上容易出问题,补充形象识别三类角的方法:同位角的形象大使“F”;内错角的形象大使“Z”;同旁内角的形象大使“U”; 只不过它们有时不是很规则:倒立着、反向着、躺着的„„这种方法很方便于寻找哪两条线平行。
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说理的方式展示推理的过程,感受推理论证的作用,使说理、推理作为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对推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用自然语言结合图形进行说明“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阶段逐步提高。
(四)、巩固训练,反思归纳
1.如下图所示,填上一个适合的条件______________,可使AB∥CD。
(第一题)
(第二题)
2、如图,E是AB上的一点,F是DC上的一点,G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1)如果∠B=∠DCG,__ ∥ 根据是(2)如果∠DCG=∠D,∥ 根据是(3)如果∠DFE+∠D=180,__ ∥ 根据是—。
(五)、分享收获,布置作业
1.你能说出几种判定平行的方法?填空:①______________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__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③__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
。④__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作业:
线面平行判定说课 篇6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第二册第二章“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我说课的程序主要由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这四个部分组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直线与平面垂直问题是直线与平面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求解的关键是根据线与面之间的互化关系,借助创设辅助线与面,找出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把问题解决。通过对有关概念和定理的概括、证明和应用,使学生体会“转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大纲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的正确认识;
②能运用性质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等价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②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③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内容和推导。
(2)教学难点:运用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采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及层层递进的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度,从而完成定义的建构和定理的发现。
三、说学法:
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着重掌握原认知过程,使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多向交流相结合。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1)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2)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2、探究发现:
(1)创设情境:已知黑板面与地面垂直,你能在黑板面内找到一条直线与地面平行、相交或垂直吗这样的直线分别有什么性质?试说明理由!
(2)探索新知:
已知:面α⊥面β,α∩β= a, AB α, AB⊥a于 B,求证:AB⊥β
(让学生思考怎样证明)
分析:要证明直线垂直于平面,须证明直线垂直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而题中条件已有一条,故可过该直线作辅助线.证明:在平面β内过B作BE⊥a,又∵AB⊥a,∴∠ABE为α﹣a﹣β的二面角,又∵α⊥β,∴∠ABE = 90° , ∴AB⊥BE
又∵AB⊥a,BE∩a = B,∴AB⊥β
(3)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两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用符号语言表述)若α⊥β,α∩β=a, AB α, AB⊥a于 B,则 AB⊥β
注:从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要证明线垂直于面可通过面面垂直来证明,而前面
我们知道,面面垂直也可通过线面垂直来证明。这种互相转换的证明方法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同学们在学习中要认真理解和体会。
3、学用结合:
(1)例1.求证: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教材第76页“思考”)
(2)例2.如图,已知平面α、β,α⊥β,α∩β =AB, 直线a⊥β, a α,试判断直线a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求证:a ∥α)(教材第76页例题5)
(分析:因为直线与平面有在平面内、相交、平行三种关系)
解:在α内作垂直于α、β交线AB的直线b,∵ α⊥β∴b⊥β
∵ a⊥β∴ a ∥b ,又∵a α∴ a ∥α
4、课堂练习:
教材第77页“练习”。
5、归纳总结:
(1)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2)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两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6、布置作业:
教材第77页习题2、3。
7、板书设计:
1、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2、面面垂直性质定理:
3、例
15、作业
4、例2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教案 篇7
数学科学学院 刘桂钦 2007220113
5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归纳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并从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推导归纳。
三、教学过程
(一)构建定义
1、直观感知
通过观察图片,如地面上树立的旗杆、水面上大桥的桥柱等,使学生直观感知直线和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并在头脑中产生直线与地面垂直的初步印象,为下一步的数学抽象做准备。然后再引导学生举出更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例子,如教室内直立的墙角线和地面位置关系,桌子腿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直立书的书脊与桌面的位置关系等,由此引出课题。
2、观察思考
首先让学生思考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然后带着问题观察在阳光下直立于地面的旗杆AB及它在地面的影子BC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这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旗杆在地面上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移动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得出旗杆所在直线与地面内的直线都垂直这一结论。
3、抽象概括
问题:通过上述观察分析,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 这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口头回答,老师再根据学生回答构建出线面垂直的定义与画法。(板书)
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 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 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l 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
画法:画直线与平面垂直时,通常把直线画成与表示平面P 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垂直,如右图所示。
4、加深理解
在给出了线面垂直的定义和画法之后,可以继续问学生:
(1)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是否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是否就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
这样通过问题的辨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由(1)使学生明确定义中的“任意一条直线”是“所有直线”的意思,定义的实质就是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垂直。由(2)使学生明确,线面垂直的定义既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又是性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可以相互转化。
(二)探索发现
1、观察猜想
思考:我们该如何检验学校广场上的旗杆是否与地面垂直?
虽然可以根据定义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但这种方法实际上难以实施。有没有比较方便可行的方法来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呢?
然后让学生观察跨栏、简易木架等实物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给出猜想: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两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操作确认
如图,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观察并思考:
(1)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
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2)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即AD⊥
CD,AD⊥BD发生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C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发现直线与平面D垂直的条件,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几何直
观能力。
3、合情推理
在上面的试验后,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出“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以及直观过程中获得的感知,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归结到“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进而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充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用符号语言表示为:m,n,mnPl lm,ln
(三)例题分析
例
1、求证:与三角形的两条边都垂直的直线必与第三条边垂直。
分析: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如何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定义解决问题,明确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条件。
例
2、如右图,已知a∥b,a⊥α,求证:b⊥α。分析: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如何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体会转化思想在证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与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思路,可利用线面垂直的定义证,也可
用判定定理证,再提示辅助线的添法,将思路集中在如何在平面内α内找到两条与直线b垂直的相交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2)上述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体现的什么数学思想?
(3)关于直线与平面垂直你还有什么问题?
P
(五)巩固练习
1、如图,点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O是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且PA=PC,PB=PD.求证: D
PO⊥平面ABCD B
2、已知:菱形ABCD在平面M内,P为M外一点,PA=PC.
求证:AC⊥平面PBD.
(六)布置作业
1.课本:课后练习1、2题.
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A1C⊥平面BDC1.
线面,面面平行证明题 篇8
一.线面平行的判定
1.定义: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则直线和平面平行.2.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3.符号表示为:a,b,a//ba//
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符号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已知直线l1、l2,平面α, l1∥l2, l1∥α, 那么l2与平面α的关系是().A.l1∥αB.l2αC.l2∥α或l2αD.l2与α相交
2.以下说法(其中a,b表示直线,表示平面)
①若a∥b,b,则a∥②若a∥,b∥,则a∥b
③若a∥b,b∥,则a∥④若a∥,b,则a∥b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A.0个B.1个 C.2个D.3个
3.已知a,b是两条相交直线,a∥,则b与的位置关系是().A.b∥B.b与相交C.bαD.b∥或b与相交
4.如果平面外有两点A、B,它们到平面的距离都是a,则直线AB和平面的位置关系一定是(A.平行B.相交C.平行或相交D.AB
5.如果点M是两条异面直线外的一点,则过点M且与a,b都平行的平面().A.只有一个 B.恰有两个 C.或没有,或只有一个 D.有无数个.已知两条相交直线a、b,a∥平面α,则b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
A b∥αB b与α相交CbαDb∥α或b与α相交
7.不同直线m,n和不同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m//n
①mm//
n//
②m//
mm,n异面
③n
其中假命题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8.若将直线、平面都看成点的集合,则直线l∥平面α可表示为()
AlαBlαCl≠αDl∩α=
9.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B相交C异面D平行或相交或异面
10.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① 若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②若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③若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零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④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零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③④.)
证明题:
1.如图,D-ABC是三棱锥,E,F,G,H分别是棱AB,BC,CD,AC的中点.求证:FGH.
2.平面与△ABC的两边AB、AC分别交于D、E,且AD∶DB=AE∶EC,求证:BC∥平面.3:在四面体ABCD中,M、N分别是面△ACD、△ABC的重心,在四面体的四个面中,与MN平行 的是哪几个面?试证明你的结论.平面D是直三棱柱ABC—A1B1C1的AB边上的中点,求证: AC1∥面B1CD。
C A1B
1B
5.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E、F分别是AB、SC的中点,求证: EF∥面SAD
E
B
C6、已知:△ABC中,∠ACB=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沿DE将△ADE折起,使A至A′的位置,取AB的中点为M,求证:ME∥平面ACD
7.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Q分别是AD1、BD上的点,且AP=BQ,求证:PQ∥平面DCC1D1。
8.如图2-3-7所示,正三棱柱ABC—A1B1C1中,D
是BC的中点,试判断A1B与平面ADC1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9.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 F分别是AB,BC的中点,G为DD1上一点,且D1G:GD=1:2,ACBD=O,求证:平面AGO∥平面D1EF
AD
C
A B
10.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P、Q、R分别是所在棱AB、BC、BB、AD、DC、DD的中点,求证:平面PQR∥平面EFG。
C
E B
11.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1C1=A1C1,AC1⊥A1B,M、N分别是A1B1、AB的中点:求证:平面AMC1//平面NB1C.12.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D,E,F分别是棱PA,PB,PC的中点,求证:平面DEF∥平面ABC
立体几何线面平行问题 篇9
一、知识点 1 1)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2)平行——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3)异面——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
2.公理4 :推理模式:a//b,b//ca//c.
3.等角定理:4.等角定理的推论:若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5.空间两条异面直线的画法
6.异面直线定理:连结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b
a
1AA
推理模式:A,B,l,BlAB与l
7.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经过空间任一点O作直线a//a,b//b,a,b所成的角的大小与点O的选择无关,把a,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或夹角).为了简便,点O(0,
28.异面直线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则叫两条异面直线垂直.两条异面直线a,b 垂直,记作ab.
9.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方法:(1)通过平移,在一条直线上找一点,过该点做另一直线的平行线;
(210.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距离: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
异面直线的的定义要注意“相交
11.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线段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12.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1)直线在平面内(无数个公共a点);(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
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用两分法进行两次分
类.它们的图形分别可表示为如下,符号分别可表示为a,aA,a//. a13.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推理模式:l,m,l//ml//.
14.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
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推理模式:l//,l,ml//m.
lm个平面
二、基本题型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垂直于两条异面直线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2)两线段AB、CD不在同一平面内,如果AC=BD,AD=BC,则AB⊥CD()(3)在正方体中,相邻两侧面的一对异面的对角线所成的角为60º()(4)四边形的一边不可能既和它的邻边垂直,又和它的对边垂直()
2.右图是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在这个正方体中
C
①BM与ED平行;②CN与BE是异面直线;③CN与BM成60º角; ④DM与BN垂直.以上四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F
3.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1)求证:对角线AC与BD是异面直线;(2)若AC⊥BD,E,F,G,H分别这四条边AB,BC,CD,DA的中点,试判断四边形EFGH的形状;(3)若AB=
BC=CD=DA,作出异面直线AC与BD的公垂线段.4.完成下列证明,已知直线a、b、c不共面,它们相交于点P,Aa,Da,Bb,Ec求证:BD和AE证明:假设__ 共面于,则点A、E、B、D都在平面__Aa,Da,∴__γ.Pa,∴P__.Pb,Bb,Pc,Ec∴__,__,这与____矛 ∴BD、E,F,G,H分别是空间四边形四条边AB,BC,CD,DA的中点,(1)求证四边形EFGH是
2)若AC⊥BD时,求证:EFGH为矩形;(3)若BD=2,AC=6,求EG
HF
;(4)
若AC、BD成30º角,AC=6,BD=4,求四边形EFGH的面积;(5)若AB=BC=CD=DA=AC=BD=2,求AC与BD间的距离.6 间四边形ABCD中,ADBC2,E,F分别是AB,CD的中点,EFAD,BC7.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1)A1B与B1D1所成角;(2)AC与BD1所成角.8.在长方体ABCDABCD中,已知AB=a,BC=b,AA=c(a>b),求异面直线DB与AC
9.如图,已知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M、N分别
是AB、PC1)求证:MN//平面PAD;(2)若MNBC4,PA 求异面
直线PA与MN10.如图,正方形ABCD与ABEF不在同一平面内,M、N分别在AC、BF上,且AMFN求证:MN//平面CBE
参考答案:
1.(1)×(2)×(3)√(4)×2.C
3.证明:(1)∵ABCD是空间四边形,∴A点不在平面BCD上,而C平面BCD, ∴AC过平面BCD外一点A与平面BCD内一点C, 又∵BD平面BCD,且CBD.∴AC与BD是异面直线.(2)解如图,∵E,F分别为AB,BC的中点,∴EF//AC,且EF=同理HG//AC,且HG=
212
AC.AC.∴EF平行且相等HG,∴EFGH是平行四边形.又∵F,G分别为BC,CD的中点,∴FG//BD,∴∠EFG是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o
∵AC⊥BD,∴∠EFG=90.∴EFGH是矩形.(3)作法取BD中点E,AC中点F,连EF,则EF即为所求.4.答案:假设BD、AE共面于,则点A、E、B、D都在平面 ∵Aa,Da,∴ a .∵Pa,P .∵Pb,Bb,Pc,Ec.∴ b ,c ,这与a、b、c∴BD、AE5.证明(1):连结AC,BD,∵E,F是ABC的边AB,BC上的中点,∴EF//AC,同理,HG//AC,∴EF//HG,同理,EH//FG,所以,四边形EFGH证明(2):由(1)四边形EFGH∵EF//AC,EH//BD,∴由AC⊥BD得,EFEH,∴EFGH为矩形.解(3):由(1)四边形EFGH∵BD=2,AC=6,∴EF
2AC3,EH
BD
1∴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 EGHF2(EF
EH)20.B
D解(4):由(1)四边形EFGH∵BD=4,AC=6,∴EF
又∵EF//AC,EH//BD,AC、BD成30º角,∴EF、EH成30º角,AC3,EH
BD
2∴四边形EFGH的面积 SEFEHsin30
3.解(5):分别取AC与BD的中点M、N,连接MN、MB、MD、NA、NC,∵AB=BC=CD=DA=AC=BD=2,∴MB=MD=NA=NC=3 ∴MNAC,MNBD,∴MN是AC与BD的公垂线段 且MN
MB
NB
2∴AC与BD间的距离为2.6.解:取BD中点G,连结EG,FG,EF,∵E,F分别是AB,CD的中点,∴EG//AD,FG//BC,且EG
2AD1,FG
BC1,∴异面直线AD,BC所成的角即为EG,FG所成的角,EGFGEF
2EGFG
在EGF中,cosEGF
,G
F
D
∴EGF120,异面直线AD,BC所成的角为60.
7.解(1)如图,连结BD,A1D,∵ABCD-A1B1C1D1是正方体,∴DD1平行且相等BB1.∴DBB1D1为平行四边形,∴BD//B1D1.∴A1B,BD,A1D是全等的正方形的对角线.∴A1B=BD=A1D,△A1BD是正三角形,∴∠A1BD=60,∵∠A1BD是锐角,∴∠A1BD是异面直线A1B与B1D1所成的角.∴A1B与B1D1成角为60o.(2)连BD交AC于O,取DD1 中点E,连EO,EA,EC.∵O为BD中点,∴OE//BD1.∵∠EDA=90o=∠EDC,ED=ED,AD=DC,∴△EDA≌△EDC,∴EA=EC.在等腰△EAC中,∵O是AC的中点,∴EO⊥AC,∴∠EOA=90o.又∴∠EOA是异面直线AC与BD1所成角,∴AC与BD1成角90.8.解(1)如图,连结BD,A1D,∵ABCD-A1B1C1D1是正方体,∴DD1平行且相等BB1.∴DBB1D1为平行四边形,∴BD//B1D1.∴A1B,BD,A1D是全等的正方形的对角线.∴A1B=BD=A1D,△A1BD是正三角形, ∴∠A1BD=60o,∵∠A1BD是锐角,∴∠A1BD是异面直线A1B与B1D1所成的角.∴A1B与B1D1成角为60o.(2)连BD交AC于O,取DD1 中点E,连EO,EA,EC.∵O为BD中点,∴OE//BD1.∵∠EDA=90o=∠EDC,ED=ED,AD=DC,∴△EDA≌△EDC,∴EA=EC.o
在等腰△EAC中,∵O是AC的中点,∴EO⊥AC,∴∠EOA=90.又∴∠EOA是异面直线AC与BD1所成角,∴AC与BD成角90o.9.略证(1)取PD的中点H,连接AH,NH//DC,NH
12DC
o
o
C
NH//AM,NHAMAMNH为平行四边形 MN//AH,MNPAD,AHPADMN//PAD
解(2): 连接AC并取其中点为O,连接OM、ON,则OM平行且等于BC的一半,ON平行且等
于PA的一半,所以ONM就是异面直线PA与MN所成的角,由
MNBC
4,PAOM=2,ON=
所以ONM300,即异面直线PA与MN成30010.略证:作MT//AB,NH//AB分别交BC、BE于T、H点
AMFNCMT≌BNHMTNH
从而有MNHT为平行四边形MN//THMN//CBE
线面平行判定说课 篇10
1.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是AB的中点,证明:BC1//平面ACD
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AD,∠BAD=60°,E、F分别是AP、AD的中点。求证:直线EF∥平面PCD;
A
3.4.PD⊥底面ABCD,PD=DC,EEDB;,D是AC的中点。
A
平行四边形判定教案 篇11
(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常用判定条件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方法 数学思考:在探索平行四边形常用判定条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问题解决: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寻找及掌握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方法
三、教具准备
尺子、量角器、吸管、剪刀、大头针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学校计划在操场边上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圃,工人师傅该怎样画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呢?你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想法和做法。这个情境是引导学生用定义判别平行四边形,即作两组相交的平行线所围成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的实际需要的基本观点。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以三人一小组讨论并提出发言申请,说出本组讨论结果,最后将实验方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出来。
(二)、新知探索及内化
提出问题: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本活动是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后电子抢答。(参考答案)性质: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或者说“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4.对角线互相平分; 5.邻角互补;
6.内角和为360度; 7.外角和为360度。(等等)教师:上述性质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特有的? 你能把它们的逆命题写出来吗?并猜测这些逆命题的真假性。
本活动引导学生写出它们的逆命题,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埋下伏笔。由学生独立思考,并口答。用课堂讨论相互交流写出的逆命题及真假性的猜测。逆命题及真假性: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都是真命题。)等等。
出示活动:大家按三人一组,用学具做一做,看看还能用什么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把你的想法和做法记下来,并将实验方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出来。比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方法更多、更好!教师:你能类比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设计出实验方案吗?大家三人为一组用学具做一做,验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动手做实验。
教师:请各组选一名代表说出你们的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自己做法的依据。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教师:你们能将实验方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出来吗? 学生展示。
这部分是本课重点和难点,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验与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指导。学生若得出不正确方案,可通过实验、证明、举反例等方式来验证。我在课件中准备了三种不同的方案给学生参考,并提供了相应的证明过程。
(三)、新知运用
例1:已知:AB=CD, AD=BC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提示: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证明)证明:
例2:已知:OA=OC, OB=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ADBCAD
OBC
(四)、归纳小结
平行四边形的几种常用的判定方法: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五)、布置作业
基础题
变式训练题
综合运用题
(六)、板书设计
讲义:平行线的判定 篇12
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四种判定方法,并初步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2、初步学会简单的论证和推理,认识几何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过程的严密性。
教学重难点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如图所示,下列条件中,能判断直线l1∥l2的是(B)
A、∠2=∠3 B、∠1=∠3 C、∠4+∠5=180°
D、∠2=∠4
2、在下图中,∠1=∠2,能判断AB∥CD的是(D)
A、B、C、3、已知:如图所示,∠1=∠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AB与CD平行
B、AC与DE平行
C、AB与CD平行,AC与DE也平行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二、知识讲解
D、知识点1
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应用举例:
1、点E在AD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BC∥AD的是(C)A、∠3=∠4 B、∠A+∠ADC=180° C、∠1=∠2 D、∠A=∠5
2、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定DE∥AC的是(C)A、∠EDC=∠EFC B、∠AFE=∠ACD C、∠3=∠4 D、∠1=∠2
3、对于图中标记的各角,下列条件能够推理得到a∥b的是(D)A、∠1=∠2 B、∠2=∠4 C、∠3=∠4 D、∠1+∠4=180° 知识点
2、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应用举例
提分热线400-101-0908
把您的孩子当做我们自己的孩子
全国直营,您值得信赖的专业个性化辅导机构
1、如图,要得到a∥b,则需要条件(C)A、∠2=∠4 B、∠1+∠3=180° C、∠1+∠2=180°
D、∠2=∠3
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e,且∠1=∠2,∠3+∠4=180°,则a与c平行吗?为什么?
3、同一平面内的四条直线若满足a⊥b,b⊥c,c⊥d,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C)
A、a∥d B、b⊥d C、a⊥d D、b∥c
de1234abc知识点
3、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应用举例:
1、下面各语句中,正确的是(D)
A、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B、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C、若a∥b,c∥d,则a∥d 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
2、根据图,下列推理判断错误的是(C)
A、因为∠1=∠2,所以c∥d B、因为∠3=∠4,所以c∥d C、因为∠1=∠3,所以c∥d D、因为∠2=∠3,所以a∥b
3、如图,∠1=∠2,∠DAB=∠BCD.给出下列结论(1)AB∥DC,(2)AD∥BC,(3)∠B=∠D,(4)∠D=∠DAC.其中,正确的结论有(C)个.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三、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现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1=∠5;②∠1=∠7;③∠2=∠6;④∠4+∠7=180°,其中能说明a∥b的条件有(D)个. A、1 B、2 C、3 D、4
(第5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
2、如图,不能判断l1∥l2的条件是(D)A、∠1=∠3 B、∠2+∠4=180° C、∠4=∠5 D、∠2=∠3 提分热线400-101-0908
把您的孩子当做我们自己的孩子
全国直营,您值得信赖的专业个性化辅导机构
3、如图所示,能说明AB∥DE的有(C)
①∠1=∠D;②∠CFB+∠D=180°;③∠B=∠D;④∠BFD=∠D.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如图,直线EF分别交CD、AB于M、N,且∠EMD=65°,∠MNB=115°,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D)A、∠A=∠C B、∠E=∠F C、AE∥FC D、AB∥DC
5、在下图中,∠1=∠2,能判断AB∥CD的是(D)
A、B、C、D、(第9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
6、如图所示,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数目有(A)
①因为∠1=∠4,所以BC∥AD. ②因为∠2=∠3,所以AB∥CD.
③因为∠BCD+∠ADC=180°,所以AD∥BC. ④因为∠1+∠2+∠C=180°,所以BC∥AD.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如图,∠3=∠4,则下列条件中不能推出AB∥CD的是(A)
A、∠1与∠2互余 B、∠1=∠2 C、∠1=∠3且∠2=∠4 D、BM∥CN
8、如图所示,已知∠1=∠2,要使∠3=∠4,只要(D)A、∠1=∠3 B、∠2=∠4 C、∠1=∠4 D、AB∥CD
9、在同一平面内,有8条互不重合的直线,l1,l2,l3…l8,若l1⊥l2,l2∥l3,l3⊥l4,l4∥l5…以此类推,则l1和l8的位置关系是(A)
A、平行
B、垂直 C、平行或垂直 D、无法确定
家庭作业
(第1题图)(第2题图)(第3题图)
1、如图,直线l3⊥l4,且∠1=∠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l1∥l
2B、∠1+∠4=∠2+∠3 C、∠1+∠4=90°
D、∠2=∠4
2、如图所示,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D)
A、若∠1=∠C,则AE∥CD B、若∠2=∠BAE,则AB∥DE C、若∠B+∠BAD=180°,则AD∥BC D、若∠C+∠ADC=180°,则AE∥CD
3、如图,AE平分∠BAC,CE平分∠ACD,不能判定AB∥CD的条件是(A)A、∠1=∠2 B、∠1+∠2=90° C、∠3+∠4=90° D、∠2+∠3=90°
提分热线400-101-0908
把您的孩子当做我们自己的孩子
全国直营,您值得信赖的专业个性化辅导机构
(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
4、如图所示,若∠1与∠2互补,∠2与∠4互补,则(C)A、l3∥l
4B、l2∥l5 C、l1∥l
5D、l1∥l2
5、如图,已知直线BF、CD相交于点O,∠D=40°,下面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正确的是(D)A、当∠C=40°时,AB∥CD B、当∠A=40°时,AC∥DE C、当∠E=120°时,CD∥EF D、当∠BOC=140°时,BF∥DE
6、如图所示,下列条件中,能判定直线a∥b的是(B)A、∠1=∠4 B、∠4=∠5 C、∠3+∠5=180°
D、∠2=∠4
7、根据如图与已知条件,指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C)
A、由∠1=∠2,得AB∥CD B、由∠1+∠3=∠2+∠4,得AE∥CN C、由∠5=∠6,∠3=∠4,得AB∥CD D、由∠SAB=∠SCD,得AB∥CD
8、(2011•重庆)如图,AB∥CD,∠C=80°,∠CAD=60°,则∠BAD的度数等于(D)
A、60° B、50° C、45°
D、40°
提分热线400-101-0908
【线面平行判定说课】推荐阅读:
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判定与性质05-14
平行四边形判定教案06-12
讲义:平行线的判定06-08
平行线的判定课件105-28
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06-04
八年级平行线的判定08-21
面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09-10
平行线的判定专项练习10-03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05-31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判定》教学反思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