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袋形成的原因

2024-06-15

眼袋形成的原因(共14篇)

眼袋形成的原因 篇1

眼袋的形成原因

李学英答:眼袋形成一部分跟遗传有关,再一个是因为年龄的增长皮肤松弛和肌肉松弛而引起眼袋。比如说有的人长期在电脑下面工作的,这样眼袋出现机会就比较多一些。原发性眼袋往往有家族遗传史,多见于年轻人,眶内脂肪过多多为其主要原因。继发性眼袋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常是综合性的表现。眼袋不仅使人显得衰老、疲惫,严重的甚至影响视力。而且这种下眼皮的臃肿、松弛、下垂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明显。

预防眼袋

眼袋的出现与加重是面部衰老的标志之一,给人不精神的感觉。完全避免眼袋的发生,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衰老是自然规律,但只要稍加注意,延缓眼袋的出现及加重,是完全有可能的。首先是充足的睡眠,睡眠的长期不足,是过早出现眼袋并使眼袋加重的重要原因。现代研究证明,良好的睡眠,可明显改善眼睑组织的血液循环,可使眼周各层组织保持良好的活力,从而有效的防止眼袋的发生与加重,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则使眼周组织慢性疲劳,血运障碍,使得各层组织退行性衰老改变,再加以重力的作用,使得眼袋过早出现,并迅速加大加重。另外,均衡的营养摄入,保健按摩,优质的营养霜类都是防止眼袋的有效方法。

文章来源李学英医疗整形

眼袋形成的原因 篇2

经济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我国网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 政府有更多的资金铺设电缆、光纤, 打造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另一方面, 人们有购买网络终端设备的能力。中国网民规模保持着快速增长之势。

政治原因。随着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 党中央也加大了对政治民主进程的重视程度。在我国, 媒体是党的喉舌, 是连接党和人民的纽带, 主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其功能是协调舆论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 达到“舆论一致”的效果。在网络这个巨大的信息平台上, 网民可以直接与主席、总理交流, 能起到更好的“上传”作用, 不仅打破了以往话语权掌握在精英阶层的局面, 也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的不平衡状态。

生活方式的改变。2003年的非典无意中培养了中国人的上网习惯。在那个大家足不出户的时期, 网络无疑是安全的。人们利用网络浏览新闻、购物等, 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人们日后更倾向于利用网络发表建议与看法打下了基础。

技术原因

互联网这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的技术区别在于“去中心化”。“互联网从设计之初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每一个节点都可以通过任何一个另外的节点, 通向一个节点可以有无数路径”。 (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 郑州大学出版社, 第26页) 互联网的这种独特技术在理论上使得每一个只要拥有技术终端的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传播的活动之中。

这些技术特点决定了其信息传播的特点。传统媒体以少部分人或组织为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以一对多”, 从上到下;信息准确度高但是反馈不够及时, 这个时期的舆论客体是传统媒体为公众设置的议程。网络则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于一身, 传播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传播方式“以一对不定多数”;信息传播过程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反馈迅速;网络舆论客体不仅来自传统媒体, 还来自网民关注的社会事件, 甚至为传统媒体提供议程。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

网民组成结构的整合效应。在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栏目都有其特定的目标群体, 当上述的某一媒体报道一件事情时, 其影响范围几乎就在目标群体以内。但是网民是由各阶层、各专业、各群体、各种社会背景的人员组成, 当一件事情由于上万的点击率被顶到网站的首页时, 就像“蝴蝶效应”一样, 社会对这件事的关注程度会成几何倍数增长。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作用。新闻以及时、准确、真实、客观著称, 传统媒体在大众传播范畴传播信息时几乎不带任何的立场与感情色彩;但在网络中更多的是伴随情绪和对事件评价的人际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让受众更容易接受。几乎每个网民都能成为“意见领袖”。“邓玉娇案”被网络关注, 与网友“屠夫”密不可分。“屠夫”不仅亲身参与到事件的发生过程中, 而且在网上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热心网民会把此事转贴到熟悉的社群中, 更加速了事情的扩散速度, 最终形成舆论风暴, 给现实社会以舆论压力, 迫使现实社会作出反应。

个案演变为网络舆论客体的原因

与人们的“刻板成见”相左。“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李普曼:《公共舆论》) 。当一个全新的舆论客体出现时, 围绕它产生的各种舆论并不是凭空而起的, 它与舆论主体对于社会的“刻板成见”密切相关, 包括舆论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心理以及价值观。“舆论的表层, 即态度、意见或情绪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舆论的深层结构———信念系统则相对稳定”。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版, 第44页) 李乔明在看守所非正常死亡, 由于警方给出的理由是“躲猫猫”致死, 当一个舆论客体挑战了人们的价值观时, 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邓玉娇案”中的三个关键词“女服务员”、“官员”、“异性服务”体现出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给公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杭州宝马车撞人事件”中富豪二代与清贫上进的大学生身份形成鲜明对比, 使得后来网络舆论方向从谴责交通肇事上升到对社会贫富不均的强烈抗议。这些事件在最初引起网民注意就是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天然同情, 这种观念、情绪具有超强的感染力, 在群体中快速蔓延。如果不及时引导, 这种网络中的显性舆论, 很有可能演变为像“贵州瓮安事件”一样的大规模群体性抗议行为舆论。

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网络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 传统媒体以其客观、严谨、理性的立场深度调查报道这一新闻事件, 并为网络舆论提供素材, 网络又放大了传统媒体的声音, 最终我们对这一新闻的认识、评价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舆论最近被学者关注的一个负面作用是“网络暴力”、“人身攻击”、“非我即敌”现象, 这时传统媒体把舆论向理性方向引导的责任就更加最要。

学者闽大洪认为, 在社会现实中缺乏一个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的平台, 民意很难通过正式的制度渠道, 进入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裁判中去。由于网络传播公开和广泛参与的特征, 互联网自然而然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渠道 (转自《前沿》, 青年记者编辑部编辑出版, 2005年版, 第89~90页) 。而这个通道一旦打开, 不管是社会生活还是经济政治各方面的话题都会成为舆论客体, 而且当人们看到了网络舆论能给现实生活带来变化后, 就更热衷于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形成一种良性的舆论循环模式。

网络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公众对于参与公共事务权利的要求, 是公众对于自己知情权、表达权等民主权利的要求, 是公众迫切希望改变现在信息拥有不平等状况的要求。清楚地了解网络舆论形成的原因, 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方向, 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期货日报社)

眼袋的形成与整复 篇3

一、眼袋是怎么形成的

下眼睑由外向内分为皮肤层、眼轮匝肌层、眼眶隔膜、眶内脂肪及睑板层。眶内脂肪由位于眼眶隔膜下方的内、中、外侧三组脂肪球组成。人到中年后眼睑皮肤由于水分减少而萎缩松弛,眼轮匝肌松垂,眼眶隔膜张力减弱,眶内脂肪由于重力作用而向前下方疝出,从而形成眼袋。少数年轻人也可出现眼袋,多是由于家族遗传、慢性疾病或饮食起居不规律所致。

二、有了眼袋怎样治疗

眼袋形成后,无论年龄大小一般均需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切口选择的部位,手术方法分为两种,即下睑缘切口及下眼睑结膜囊切口,步骤大致如下:

1.下睑缘切口:在距下睑缘2mm处用美兰画一平行线,局麻后沿设计切口线切开皮肤层,在皮下与眼轮匝肌间分离直至眶下缘,分开眼轮匝肌,显露并剪开眶隔,分隔脂肪球,切除部分脂肪组织,将眼轮匝肌部分折叠成楔形切除缝合。近年来有不少医师认为,眼袋形成主要是眼眶前壁组织松弛而非脂肪增生所致,因此故不主张去脂,而主张将疝出脂肪还纳,使眶隔及眼轮匝肌紧缩后根据皮肤松弛的程度,将多余部分切除,再用美容线缝合皮肤即可。其特点是疗效确切,操作方便,但手术损伤稍大,切口有线状瘢痕。一般经过2~3月的恢复过程,瘢痕即逐渐消退。此法尤适用于中、重度眼袋患者。

2.下眼睑结膜囊切口:局麻后在下眼睑结膜囊部切开睑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分离脂肪球包膜,切除部分脂肪组织,彻底止血后用细棉线缝合睑结膜数针。其特点是无皮肤切口,因此不会留下瘢痕,但此法对中重度眼袋效果欠佳,只适用于年轻人、轻度眼袋的患者。

三、眼袋整复术有哪些并发症

有眼袋是什么原因 篇4

眼袋的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统计学结果显示眼袋有遗传的倾向。除此之外,睡眠缺乏、休息不佳、长期焦虑、心情沮丧等因素均会促进眼袋产生或加重眼袋的程度。换个角度从解剖学来看,下眼睑脂肪团的增大和松垂、眼轮匝肌松弛无力以及皮肤的松脱下坠等都会成为眼袋的帮凶。

1、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眼袋:由于遗传性因素,这类人群在年轻时就有下睑眼袋。其突出特点为靠近下睑缘,呈弧形连续分布,但皮肤并不松弛,多见于20-32岁年轻人;

2、单纯皮肤松弛型:此种情况为下睑及外眦皮肤松弛,但无眶隔脂肪突出,眼周会出现细小皱纹,多见于33-45岁的中年人;

3、下睑轻中度膨隆型:主要是眶隔脂肪的先天过度发育,多见于23-36岁的中青年人;

4、下睑中重度膨隆型:同时伴有下睑的皮肤松弛,主要是皮肤、眼轮匝肌及眶隔松弛,造成眶隔脂肪由于重力作用脱垂。严重者还会出现外眦韧带松弛,睑板外翻,流泪等症状,多见于45-68岁的中老年人。

由此可见,眼袋的类型有多种多样,有些是睡眠不足导致的暂时现象,有些则是各种原因所致的真性眼袋。单单靠调节睡眠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眼袋。

眼袋的不同反映不同的疾病隐患。

1眼袋大是脾虚

脾胃主运化水谷,脾胃功能直接影响到肌肉功能和体内脂肪的代谢、脾胃功能减弱,水湿运化不畅,皮肤和肌肉缺乏营养、松弛无弹性,久之则出现眼睑下垂,形成眼袋。当眼袋较大时,可能就要谨慎是否脾虚了。提高脾胃功能可以辅助消除眼袋。

2眼袋黑是肾虚

中医学理论提示,肾主水,其色为黑,肾虚会导致水代谢障碍,肾气不足日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目失所养,则出现黑眼圈,多表现在下眼睑。因此,当眼袋黑,并长期间没有消褪时,就要警惕是否肾虚了。

a健脾去除眼袋的方法

进行适当的中医药调理,也可以加快眼袋的恢复,可选以补气养血、健脾养胃为主的大枣、当归、阿胶、薏苡仁、白术、茯苓、党参等。

b补肾去除眼袋黑的方法

去除黑眼圈要以活血化瘀、补肾益气为主,可选丹参、丹皮、山药、党参、黄芪等代茶饮。另外,有黑眼圈的人还可进行眼部按摩,沿一定的方向轻轻在眼周进行按摩,每天数次,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无论是肾虚还是脾虚导致出现眼袋或黑眼圈,都要注意饮食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肉、猪肝、苹果、橙子、柚子、芹菜、菠菜、海带等等。另外,要想去除眼袋和黑眼圈,还要调节作息时间、恢复正常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眼袋改善的方法

1、为了消除下眼睑松垂或形成囊袋,最好每天能斜卧在一块斜面木板上几分钟,借此姿势增加头面血液循环,以改善颜面部肌肤营养状况。每晚睡前若能用维生素E胶囊中的粘稠液对眼下部皮肤进行为期4周的涂敷及按摩,常能收到消除下眼袋、减轻衰老的良好效果。

2、睡前在眼下部皮肤上贴无花果或黄瓜片,坚持下来可收到减轻下眼袋的好效果。也可利用木瓜加薄荷浸在热水中制成茶,晾凉后经常涂敷在眼下皮肤上。木瓜茶不仅町缓解眼睛的疲劳,而且还有减轻眼下囊袋之功效。

3、亦可在面部用些乳脂或油类,用手指朝上击打颜面部位。特别要注意在眼周围软弱的皮肤上重点轻敲。平时应当避免随意地牵拉下眼睑或将其向外过度伸展、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下眼袋的减消。

4、日常饮食中经常咀嚼诸如胡萝卜及芹菜抑或口香糖等,有利于改善颜面部肌肤。平时尚须注意常吃些胶体、优质蛋白、动物肝脏及番茄、土豆之类的食物。注意膳食平衡,可对此部位组织细胞的新生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对消除下眼袋亦有裨益。

5、对待下眼袋,在国外有人常采用甘菊、上等红茶或玫瑰子等,抑或用加温的蓖麻油或橄榄油,每天在眼袋处湿敷15分钟到数小时。这些物质有助于解决眼下部所出现的囊袋问题。

眼袋黑眼圈很重是什么原因呢 篇5

首先是,做好按摩,双手对搓至热,快速用手掌心按压双眼热敷,如此反复十余次,每天数遍,多多益善。经常用手轻轻按摩眼眶周围的皮肤。用大拇指按压太阳穴和涌泉穴3~4分钟,每天2~3次,每晚临睡前再用热水泡脚,效果更佳。还有个,就是每晚用冷水、温热水交替敷眼部十余分钟。这样效果也不错哦。、 其次,当然就是饮食了,。多食鸡蛋、瘦肉、鱼虾、芝麻、花生、黄豆等食品,增加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E的摄入,以满足眼周皮肤对多种营养物质的生理需求。我给你几个偏方吧

一、涂蜂蜜法:在洗脸后勿擦干脸上的水分,让其自然干,然后在眼部围周涂上蜂蜜,先按摩几分钟,再等1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水不要擦去使其自然干,涂上面霜即可。

二、敷酸奶法:用纱布蘸上些酸奶,敷在眼睛周围,每次10分钟。

三、热鸡蛋按摩法:将鸡蛋煮熟后去壳,用小毛巾包裹住,合上双眼用鸡蛋按摩眼睛四周,可加快血液循环。 四、苹果片敷眼法:将含汁量多的苹果切片敷双眼,每次15分钟。

五、土豆片敷眼法:土豆去皮切成约2公分的厚片外敷双眼,每次5分钟。

风是形成的原因 篇6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分量,包括方向和大小,即风向和风速;但对于飞行来说,还包括垂直运动分量,即所谓垂直或升降气流。大风可移动物体与物体(物质质量)方向。风的速度很快。

风是形成的原因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运动的呢?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水平的风,垂直的升降气流,不规则的乱流运动,都各有其复杂的成因。这里先就风的成因谈起吧。

自从十七世纪出现了气压表,指出空气有重量因而有压力这个事实以后,为人们寻找风的奥秘提供了开窍的钥匙。十九世纪初,有人根据各地气压与风的观测资料,画出了第一张气压与风的分布图。这种图不仅显示了风从气压高的区域吹向气压低的区域,而且还指明了风的行进路线并不直接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而是一个向右偏斜的角度。

形成阿申巴赫悲剧结局的原因 篇7

同性恋是造成阿申巴赫悲剧的直接原因

阿申巴赫在去威尼斯度假时已经年过五旬, 而他爱上的人是男性且只有十五岁, 这种恋情无疑是不正常的。

他在第一眼看到美少年塔奇奥时就被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他脸色苍白, 神态悠闲, 一头蜜色的鬃发, 鼻子秀挺, 而且有一张迷人的嘴。他像天使般的纯净可爱, 令人想起希腊艺术极盛时代的雕塑品。他秀美的外貌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 阿申巴赫觉得无论在自然界或造型艺术中, 他从未见过这样精雕细琢的可喜的艺术作品。”阿申巴赫就这样陷入爱情的深渊, 把一切都毫无节制地花在对美少男的冥想和情思上。阿申巴赫就像一个刚坠入爱河的毛头小子, 尽管这种恋情是不被社会和道德所接受的, 他还是甘之如饴、迷恋不已。当阿申巴赫情不自禁使情欲以言语的方式表达出来, 那句“我爱你”挣脱了所有艺术层面上的掩饰, 展现了赤裸裸的爱欲。在梦里, 阿申巴赫渴望与他心爱的美少年一起放纵情欲, 体验放荡淫乱的生活。他认为这种与男童的关系在美学上是“美的”, 因为男童本身是美的, 对男童的感情就像对所有派生出美的事物的情感一样。男童的身体是那么的青春而具有活力, 他的魅力如同“黑夜里突现的一束光亮”, “一看到他, 没有人……不感到心灵激荡”。 (1) 对男童的爱情煽动让人快活不已。阿申巴赫就这样陷入自己想象的恋情当中不可自拔。他经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一方面, 他渴望拥有塔奇奥, 渴望与他结识, 渴望自己的爱能有所回报, 更渴望与他有肉体上的接触;另一方面, 他的精神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折磨, 他认为这种恋情是可耻的却没有办法摆脱, 他爱小男孩, 爱得无法舍弃。

同性恋作为一种异类在社会中存在, 是不被人所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它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性取向。但在古希腊, 同性之间的爱情和性关系尤其是男童之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让人们能够对男人和女人产生欲望的, 完全是自然安插在人心之中的爱恋‘美’人的欲望, 才不管美人的性别如何。” (2) 按希腊人的观念, 阿申巴赫这种同性之爱、娈童癖是正常的, 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如果阿申巴赫生于古希腊, 我们甚至可以断定, 阿申巴赫会有一段美丽的甜蜜的爱情经历, 他的生活应该是明媚灿烂、充满诗情画意的。但是, 他生活的年代错了, 他的人生也就出现了重大的差异——他生活在由基督教和现代文明控制的时代, 他的性取向也就必须符合他所处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

在现在看来, 我们无法去断定阿申巴赫的这种爱是否非道德或不正常, 因为他的爱没有危及任何人, 但我们可以断定的是, 阿申巴赫由这份爱情直接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过分的自恋是导致阿申巴赫悲剧的重要因素

从表面上看, 阿申巴赫似乎是由于爱塔奇奥至深至极而不舍离开他, 最终身心交瘁客死他乡, 但笔者认为, 阿申巴赫的悲剧由他过于自恋所致。

小说从头至尾都是以阿申巴赫为中心, 他从爱己的本能出发, 来寻求精神与肉体上的满足。他看似是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 但透过表象不难发现, 阿申巴赫从看到小男孩的第一眼起, 就一直在索取, 从塔奇奥那里获取对“美”的享受, 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阿申巴赫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充实而不断“夺取”外部世界, 把小男孩摄入到自己的性情之内。而小男孩塔奇奥一直以来都在不自觉中成为阿申巴赫性情索取的对象。这时的塔奇奥的一举一动都给阿申巴赫以美的享受, 让他获得审美的满足, 于是虽没有和塔奇奥有任何直接的接触, 但他美丽的姿态被夺取到阿申巴赫的个性之内, 他便爱他。

在第一次窥见塔奇奥的时候, 阿申巴赫被少年的美震惊了, 塔奇奥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成了阿申巴赫笼中的“金丝鸟”。第二天, 阿申巴赫在餐厅里吃早饭的时候, 塔奇奥“穿过玻璃门进来, 悄悄地斜穿过餐厅走到姊妹们坐着的桌子旁。他的步态——无论上身的姿势、膝部的摆动或穿着白皮鞋的那只脚举步的姿态——异常优美、轻巧, 显得既洒脱又傲慢, 他走进餐室时两次回头上顾下盼, 这种稚气的羞赧又平添他的几分妩媚”。这时, 阿申巴赫又一次对于塔奇奥容貌上那种真正的、天神般的美感到惊讶, 甚至惊异不止。“妙啊, 妙!”阿申巴赫用专家那种冷静的鉴赏眼光想着, 像艺术家对某种杰作有时想掩饰自己欣喜若狂、忍俊不禁的心情时那样。他又接下去思忖:“要不是大海和海滩在等着我, 只要你在这儿耽搁多久, 我也想在这儿耽搁多久!”这时, 塔奇奥俨然成了阿申巴赫所牵挂的对象。随着进一步的观察, 他在阿申巴赫心中的地位便越来越重。阿申巴赫因他的喜而喜, 由他的悲而悲。当漂亮的塔奇奥被一个叫亚斯胡的小伙子吻了一下的时候, 阿申巴赫真想伸出一根指头吓唬他一下;在塔奇奥即将离开威尼斯时, 那个身体结实叫“亚斯胡”的小伙子把塔齐奥打倒在沙滩上, 骑在他的背上不住地拿他的脸往沙土上掀的时候, 阿申巴赫“惊恐万状”, “要跳起来去救他”。可见, 这时的塔奇奥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阿申巴赫已把塔奇奥视为自己的一部分。

审美过度是阿申巴赫悲剧的导火线

阿申巴赫,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对“美”的追求比常人更强烈。阿申巴赫后半生的悲剧,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美”所导致的。去威尼斯度假, 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遇见塔奇奥, 是在所难免的劫难。

从一开始, 从看到小男孩, 被他的美所吸引, 阿申巴赫就作为一个审美主体而存在, 他时时观赏小男孩, 由他俊美的身体得到无穷的享受, 整部小说里塔奇奥都作为阿申巴赫的审美客体而存在, 没有阿申巴赫的审美活动, 塔奇奥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与必要。

审美主体阿申巴赫从塔奇奥的身上获得了美感, 这是人类高级社会性情感之一, 是人对事物 (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和艺术品) 的美的情感体验, 是人在感受美的事物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性情感 (愉快、满足、赞赏、舒畅等) , 归根结底, 是人类审美需要 (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 得到不同程度满足时产生的精神性愉快。审美需要及由于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萌生的美感, 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个较高的层次。审美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但是, 审美过度就会产生消极影响。这里所说的审美过度, 是指审美主体把审美精神与情感寄托在审美对象身上的程度。审美主体若将自己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审美客体身上, 一旦此客体消失, 主体就会面临崩溃的境地, 悲剧也就此发生。阿申巴赫, 开始时欣喜于塔奇奥带给他的无穷的审美享受, 欣喜若狂地感到他真正看到了美的本质——塔奇奥这一形象是神灵构思的产物, 是寓于心灵之中唯一的纯洁的完美形象。到后来, 塔奇奥逐渐成为他的情感与情欲所倾注的对象, 这时的审美需要从纯粹的对美感的体验上升为对爱、对欲望的索取。而人生的意义, 在阿申巴赫身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所追求的不再是艺术上的成功, 而是人的本质欲望的实现。当已预知自己面临的灾难后, 阿申巴赫仍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塔奇奥的身边, 看见他, 就算死去也心甘情愿, 阿申巴赫这时已将自己的所有倾注在塔奇奥的身上, 作为审美主体的他已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 而被他的客体所控制, 当塔奇奥一家要离开威尼斯, 离开他的时候, 他终于经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击, 从精神到肉体完全垮掉, 一命呜呼。

纵观阿申巴赫的一生, 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到一个为爱痴狂而最终送命的老人, 阿申巴赫完成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蜕变, 艺术家曾是他头上美艳无比的光环, 为了一份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恋情, 阿申巴赫抛弃了他的艺术也葬送了他的生命。出于爱己本能的阿申巴赫对“美”的热爱与追求更是直接导致了他后半生的悲剧, 宛如美神降临的塔奇奥发掘了阿申巴赫人性的弱点, 使他这个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本质欲望淹没了他的理智, 最终孤身一人惨死他乡。

注释

1色诺芬, 会饮篇, 转引自福柯著, 余碧平译:《性经验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第281页。

月晕形成的的原因 篇8

“月晕”,是光透过高空卷层云时,受冷晶折射作用,使七色复合光被分散为 月晕内紫外红的光环或光弧,围绕在月亮周围形成的。 月晕是由高空中的冰晶(很微小的水粒冷冻而形成的一种固体)折射月光而产生的光圈。日晕、月晕都是由冰晶折射而成的,与彩虹产生的原理一样。日晕或月晕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天气要有一定的变化。 月晕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天气要有一定的变化。一般日晕预示下雨的可能性大,而月晕多预示着要刮风。所以,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月晕在古代称为 毛月亮!”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篇9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颜元体育思想形成的原因探析 篇10

关键词:颜元,体育思想

梁启超曾说:“中国二千年来, 提倡体育的教育, 除颜习斋外, 只怕没有第二人了。”[1]7830颜元是明末清初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思想新颖、原创性强, 又具有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和一往直前的勇气, 可谓是儒门所推崇的“仁、知、勇”三者兼具的不世之才。他立主“习动”、“主动”, 重视骑射等体育实践以强身健体、安民抚物。同时, 他又敢“开两千年不能开之口, 下两千年不能下之笔”[2]219, 对宋明诸儒只讲静坐读书而不谈包括体育在内的实践活动痛加批判, “举朱陆汉宋诸派凭借者一切催陷廓清之”[1]3870, 认为“人心”为“动物”, [3]646为体育运动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同时也极大丰富了传统体育思想。颜元的体育思想在我国古代体育思想史上起到了震聋发聩的作用, “从古及今未有其比”[2]219, 真可谓震古烁今、古今独步。

在体育思想层面, 首先, 他一改宋明诸儒对“气质之性”[4]1254的轻视, 十分重视身体、“气质之性”, 认为“性非精, 气质非粗, 不惟气质非吾性之累害, 而且舍气质无以存养心性。”[5]12在他看来, 气质、身体是心性的载体, 离开了身体、气质, 心性也就没有挂搭, 因此不能离开身体谈心性, 而应该就着身体谈心性, 锻炼身体、体育实践的过程既是修养心性的过程, “形, 性之形也。性, 形之性也。舍形, 则无性也;舍性, 则无形也。失性者, 据形求之。尽性者, 于形尽之。贼其形, 则贼其性矣”。[6]218其次,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处在运动中, “大地间岂有不流动之风, 天地间岂有不着地、不见泥沙、不见风石之水……试观山川流峙, 草木蕃茂, 地不见乎?七政环转, 乾乾不息, 天不动乎?”而人也一样, “人心者, 动物也”, 他根据《周易》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 强调“习动”、“主动”。“习动”思想展现在具体体育实践过程中, 就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颜元在漳南书院期间, 为诸生制订出具体的体育教学安排:“习礼、歌诗、学书计、举石、超距、拳击、率以肄三为程;每逢一、六日课数, 三、八日习礼, 四、九日歌诗、习乐, 五、十日习射”。他以身作则, “专以躬行, 实践为事”。最后, 颜元十分重视体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的关系, 认为三者不可偏废。因此, 他特别反对程朱理学只重静坐读书而“以习行为羞”、忽视体育运动的治学方法, 认为这样既与人性不符, 也会萎靡人的精神, 致使读书人身体虚弱、缺乏实践能力, “无不弱之书生, 无不病之书生”、“无一不脆弱, 为武士农夫所笑”。[3]73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一方法造就出来的人是对社会无用的废材, 虚而不实, 不识治体, 不通世故, “分毫无益于社稷民生, 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所以, 颜元特别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体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习礼则周旋跪拜, 习乐则文舞、武舞, 习御则挽强、把辔, 活血脉, 壮筋骨”。[7]648同时, 颜元认为“习动”对体育的重视也是与原始儒家思想相一致的, “先王之道, 以动造成”, “三皇、五帝、三王、周、孔, 皆教天下人以动之圣人也, 皆以动造成世道之圣人也”。[8]669颜元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在当时就受到世人的重视, “海内之士, 靡然从风”, “南方闻颜李之学而兴者有是”。而在近代, 习其学以挽民族危亡者亦大有人在, 毛泽东称其为“可师者也”。梁启超对颜元的体育思想给予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 (颜元) 以实学代虚学, 以动学代静学, 以活学代死学”。[2]215由此可见颜元体育思想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价值。

一、社会历史原因

颜元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明清易代之际, 黄宗羲称其为“天崩地解”的时代。晚明诸帝耽于声色、不理朝政, 大权落于阉宦之手, 国是日非。颜元览及魏忠贤乱政祸国之事, 慨然作叹:“知魏阉之祸国, 忿然累日夜, 恨不手刃之”, [3]709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颜元刚毅果敢、期于用世的心态。与日薄西山的晚明帝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蒸蒸日上的后金政权, 后金累代明主世出, 国势日益强盛。在辽东地区, 后金屡屡侵扰明疆, 而明朝由于自身的腐败, 武备松弛, 已无力抵御后金铁骑的深入。面对艰难的时局, 宰执之臣内不能除阉宦而匡君威, 外不能御强寇而雪国耻, 究其原因, 颜元认为是由诸儒只讲静坐读书而不谈实践所致, 他感叹道:“上不见一扶危济难之功, 下不见一可相可将之材……吾读《甲申殉难录》至‘愧无半策匡时难, 惟余一死报君恩’, 未尝不凄然泣下”。作为宋明理学在晚明发展之极致的台州学派, 在学理上的空疏无用已展露无遗。台州后学与其初衷渐行渐远, 最终走向“空疏”和“狂禅”的思想深渊。这些人开口便谈静坐和顿悟, 而对日常实践分毫不措其意, 更不论“齐家治国平天下”了。他们既不谙文事又不懂武功, “文不能出谋, 武不能陷阵”, “问钱谷不知, 问甲兵不知”, 最终导致“士无学术, 朝无政事, 民无风俗, 边疆无吏功”, 生民受其涂炭, 国家几近危亡。

颜元认为这都是宋明理学给社会带来的祸害, 他愤而感叹:“前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堆中, 耗尽身心力气, 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 皆晦庵为之, 可谓迷魂第一、洪涛水母矣”。颜元直斥朱熹之学无用, “ (朱熹) 入世二十七年, 分毫无益于社稷民生, 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9]277。在他看来, 朱熹一味强调静坐读书, 而不关注书本以外的实践, 将知、行割裂, 所培养出来的也就只有死气沉沉的书袋先生了:“晦庵开口不是谈禅, 便是读书, 每阅一段, 令人欲呕”, “但入朱门者便服其砒霜, 永无生气, 生机”。[9]249由于朱门只重读书, 而不重视包括体育在内的实践活动, 致使服膺其学者首先在身体上极度虚弱。颜元通过身边实例给予了有力地论证:“吾友张石卿博极群书自谓秦汉以降二千年书史, 殆无遗览, 为诸少年发书义至力竭, 偃息床上, 喘息久之复起讲, 力衰复偃息, 可谓劳之甚矣!不惟有伤于己, 卒未见成起一才。”[10]73服膺其学者既不能调理好一己之身, “无一个人不弱不病”, [8]567又怎能寄希望于其齐家、治国呢?“致使后世腐儒不思谋养身家之策, 而甘心贫苦”[11]22, “上不见一扶危济难之功, 下不见一可相可将之材”, “普地庠塾无一可用之人才, 九州职位无一济世之政事”。[10]67有鉴于此, 颜元倾毕生之力倡导“习动、主动”之学, 鼓励诸生参加体育锻炼等实践活动, “养身莫善于习动, 夙兴夜寐, 振作精神, 寻事去作, 行之有常, 并不困疲, 日益精壮”。“习动”、体育实践不仅可以养生, 更可以修德:“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 健人筋骨, 和人血气, 调人性情, 长人仁义”。而家、国要富强, 也要“主动”、“习动”:“一时学行, 受一时之福;一日习行, 受一日之福;一人体之, 锡福一人;一家体之, 锡福一家;一国、天下皆然。”“习动”、体育实践“小之却一身之疾, 大之措民物之安”, [8]693是“实学”、“动学”、“活学”。

此外, 颜元认为其主动反静是宗孔子、安定而反程朱的“拨乱反正”之举, 程朱理学只谈静坐既乖于天理又违于圣道:“孔门之儒以四教教三千人而已。文即六艺, 行即六行……近士人惟八股, 殊失学教本旨……孔子习礼、学乐、执射、执御、笔削、会计无不精当”。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礼、乐、射、御、书、数等体育实践活动的, 而程朱独不然, “专以心头之静敬、纸上之浮文”为事。因此, 要返于“先王之道”, 必须“行习六艺”即参加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实践活动。

二、个人现实原因

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既有社会历史层面的因素, 又与他独特的人生际遇有关。颜元生于明清鼎革之际, 父昶因家贫携妻子至蠡县朱九柞家为养子, 后不堪朱家冷遇, 随清兵入辽东, 终身不复返家, 时元4岁。颜元10岁时, 崇祯帝缢于煤山, 明亡。颜元十二岁时, 母王氏因夫杳无音信, 改嫁朱家, 颜元成为朱九柞的养孙。这一生于乱世、长于异姓的坎坷经历造就了颜元自强不息、奋进不已的性格, “观自古圣贤豪杰, 都是从贫贱困苦中经历过, 琢磨成, 况吾侪庸人, 若不受锻炼, 焉能成德才?遇些艰辛, 遭些横逆, 是上天爱怜我, 是世人玉成我”。[11]241面对困难, 只有迎难而上、自强不息才能战胜困难, 小至一身, 大至一国, 无不如此, 这也是颜元主“习动”、提倡体育等实践活动的初衷。

颜元家于河北博野, 明季河北当清兵入关之冲, 人习骑射、习武之风盛行, 《博野县志》载:“演武场地十亩, 在县西北……由掌操者率民众习武于中, 霜降日至旗纛”, 生于斯长于斯, 耳濡目染, 这也是颜元“主动”、重武事、倡实践的原因之一。颜元养祖父朱九柞曾任县巡捕官、兵备道禀事官, 后受明廷委任, 巡抚河北, 属习武之人。朱氏晚年“恬退自牧, 不入城市, 教其子与养孙元”, 颜元精于武艺、习于骑射当于乃祖不无关系。颜元8岁就学于蠡城吴洞云, “ (吴洞云) 能骑、射、剑、戟”, 受其影响颇深, 他日后回忆道:“元十一岁时, 便受吴先师三十朴, 今三十余年, 感惕未敢忘也。”[12]536在漳南书院期间, 他以孔子“六艺”教人, 开展骑射剑击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实践亦受其师影响。另外, 明季西学东渐, 颜元师友多有习之者, 如杨计公、吕申之属, 元不免受其影响, 颜元高足李塨道其师学曰:“参以近日西洋诸法也”。而西学重实验、实践, 重视培养人的动手能力, 这也对颜元“习动”思想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时, 西洋生理学专著诸如《泰西人身说概》、《人身图说》、《主制群征》等的传入为颜元制订更加合理的体育实践计划提供了坚实的生理学依据。

酸雨形成的原因有什么 篇11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SO₂、NO经气相反应生成H₂SO₄、HNO3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SO₄2⁻和NO₃﹣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SO₂、NO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SO₄2⁻和NO3-;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SO₄2⁻和NO₃﹣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SO₂、NO,再在水相中转化成SO₄2⁻和NO3-。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为2∶1,而我国降水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10:1。这说明,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造成的。这与两区能源结构的差别有关:美国加强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同时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使其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少;然而中国的在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普遍较低,仍然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能源,使我国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多。

当前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我国酸雨分布: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

从化学角度看,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增加或碱性物质减少,或两者同时发生都将导致降水酸化。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原因 篇12

一、时代背景———旧中国科技救国梦和政治改良梦的破灭

清朝末期, 中国处在一个国土正遭受诸多列强践踏、国人饱受欺辱却又找不到正确出路的艰难时期。如何实现救国成了国人思考的一个问题, 并不断为此做出了摸索和努力。武器装备的落后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 军事的学习便首当其冲成为政府自救的第一根稻草。然而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彻底失败, 清政府继续进行腐朽统治的最后希望也被毁灭;宣布中国人自救第一步———科技救国梦的破灭。国人陷入巨大的沉痛和无奈之中, 痛定思痛的爱国志士把目光投向西方更深层次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制度, 清朝统治者向国人抛出了橄榄枝, 进行了戊戌变法, 黎明的曙光似乎要冲破黑暗, 然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一百天, 再次点燃的救国热情与希望在腥血中落下帷幕。中国人自救的第二步———政治改良美梦昙花一现, 政治的腐败、经济的凋零、军事的不堪、教育的混乱以及人民生活的困苦都深深激励着爱国志士寻找新的救国良方。20世纪初期的中国, 许多知识分子面对这些不堪的现状, 他们苦苦探索着导致中国落后的深层次根源, 最终将思想的触角指向比现实利害冲突更加深刻的文化心理层面, 试图举起文化的思想大旗来拯救中国。正是在这一思索过程中, 西方文化理论自然地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这就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的视角。在这一思想潮流下面, 美学家自觉地选择、运用西洋哲学与美学理论理解中国的美学传统。

二、西方美学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启蒙与影响

1. 德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对蔡元培救国理念的唤醒。

十八世纪中叶后, 德国的文化逐渐繁荣、经济快速发展, 然而政治的分裂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德国的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文化唤醒民族意识以求达到民族统一, 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由于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德国的启蒙运动也重视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 即使它最终走向了精神领域。二十世纪初, 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的落后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之间, 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从文化上唤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这一点, 中国与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有相似之处, 因此, 在情感上, 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很容易认同德国启蒙思想;同时, 这种认同也是对西方人文传统的肯定。“就美育的倡导者来说, 他们深受西方近代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 尤其是德国启蒙运动思想的浸润。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着有意识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认同。”在落后中崛起的鲜活证明以及对德国启蒙运动的认同深深激励着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并深信通过艰辛的努力, 中国也会有美好未来。

2. 康德美学观对蔡元培美育救国的启迪。

康德的二元论及“审美不涉利害”命题对蔡元培美学、美育思想的影响。康德的二元论把世界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 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 不能认识物自体。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里, 论述了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这两个领域不同的先验原理, 然后再《批判力批判》里论述了审美, 企图在这不可逾越的两个领域中间架设桥梁, 得出美是符合自然的必然又符合人的自由的形式的结论, 后来又明确指出美是道德 (自由) 的象征。康德把自然看作现象, 把自由看作本体, 这样在他看来, 美虽然以现象界的形式出现, 但实质却在与本体 (自由) , 然而这本体是什么, 康德又说这是不能认识的。蔡元培认同了二元论, “盖世界有二方面, 如一纸之有表里:一为现象, 一为实体。”前者是对现实幸福的追求, 后者是对超越价值的追求。康德认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是不同的两个领域, 而美是架设在他们中间的桥梁。“美感者, 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 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 而为之津梁。此为康德所创造, 而嗣后哲学家未有反对之者也。”蔡元培也接受了这种观点, 明确提出了:“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 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现象世界一般来说就是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 物质世界。实体世界, 蔡元培解释为“观念之一种”, 可称为道或者太极或者神等, 也就是说, 他是把美感视为由物质世界通往精神世界的桥梁。

提出“审美不涉利害”的命题, 对美学的发展是个划时代的革命。“不涉利害”指的是排除了欲望的活动。“审美不涉利害”是审美时, 不涉及对象的实体存在和实用价值, 审美对象变为纯粹的对象, 审美主体的意志、欲望、冲动等等都会在审美中消失, 成为纯粹的主体。“冯德讲哲学史时, 提出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 最注重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蔡元培截取的原因也是很明显的, 审美的无利害性、无功利性在西方美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 但对于中国的知识界来说, 意义非同寻常, 这可以成为他们反对传统的功利主义美学观的有力武器;美感的普遍性表明人人因可以获得同样的美感而可以互相沟通, 破除人我之间的界限。审美无利害在中国就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审美为工具进行政治宣传, 为其社会政治目的服务, 早年的梁启超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极为突出;另一种是强调遵循审美自身的规律, 通过审美的无用之用达到改造国民性、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蔡元培就是如此。另外, 审美无利害思想使得美育在教育领域中获得自主、独立的地位, 并区别于其他的教育形态, 这被蔡元培充分利用, 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

3. 席勒的审美教育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熏陶。

作为康德美学思想的继承发扬者之一, 席勒没有单纯机械地继承康德的美学思想, 他也适时地对康德的美学思想作了修改,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 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 尤其是美育的提出与独立。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不少都取材于席勒的美育理论。蔡元培对于席勒的美育理论可谓推崇备至, 在他所著的《美育》中提到“经席勒尔 (Schiller, 1759-1805) 详论美育之作用, 而美育之标识, 始彰明较著矣。……自是以后, 欧洲之美育, 为有意识之发展, 可以资吾人之借鉴者甚多”。这里的“席勒尔”就是“席勒”。由于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加上阶级局限性, 席勒对资本主义的腐朽冲突, 认识不到它的根源是经济基础, 而是“把它推原到人性的分裂和堕落”这样, 他把完整人格视为最高理想, 认为只有美, 才能让人格完整, 走向自由。这种观点比康德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蔡元培接受此种观点, 也把培养完全人格视为教育的目标, 认为美育是沟通“物自体”与“现象界”的桥梁, 在感性现象与理性形式之间起整合作用。蔡元培坚信:把自私自利的腐化了的人变成有理性的正义的人, 把腐朽的社会变成合理的社会, 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美育就成为了他为救国而开出的一剂药方。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

1. 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记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的思想印迹。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 之所以得以流传, 不可忽视的一点在于它能够完成载道的任务, 也就是所谓的“文以载道”。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礼乐”为先 (礼、乐、射、御、书、数) , 强调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基本美育手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美育的活动主要以音乐、舞蹈为主, 着重陶冶人的情操, 目的是教育和培养完美的人格。这种美育具有典型的功利性和价值作用, 即以培养完美德行的人为目标的审美教育。中国的传统美学大部分背负上了这种功利主义色彩。“中国传统美学整体上是特别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的, 孔子提出的对中国传统美学影响深远的‘兴、观、群、怨’说, 就特别强调通过情感去感染陶冶个体, 使强制性的社会伦理规范变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 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对于艺术的社会功能而非个体情感价值的强调, 使中国传统美学具有极为强烈的社会功利性色彩。”受中国主流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年轻的蔡元培曾经在旧学的仕途中春风得意, 他的思想无疑会被打上功利主义的烙印, 这直接导致了蔡元培走上美育救国之路。他的美育都是服务于革命和救国的需要, 这和儒家的功利主义思想不谋而合。

2. 传统文化中的非宗教性。

儒家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与其它几个文化圈相比, 产生于中国大陆的儒家文化有一种特殊性, 那就是非宗教性。孔子就说过“敬鬼神而远之”。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非宗教性, 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并被决定。正是这种非宗教性, 中国人可以不需要任何神袛而泰然自若地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 也可以不依赖于任何的教规教义却依然可以视死如归地超越现实。宗教在中国人的心中远没有儒家文化那样根深蒂固, 这也就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宗教大做文章的凭借。蔡元培敢于在中西方势力用宗教来麻痹人们心灵之时挺身而出, 大胆揭露宗教的欺骗性, 提出影响一时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主张想用艺术把社会重新整合起来, 把人的意识重新整合起来, 艺术成为宗教的替代品, 凭借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宗教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精神———非宗教精神———的升华。美育代宗教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也表现了蔡元培强烈的反宗教专制和封建迷信的革命精神。尽管像蔡元培这样的知识分子深受西方思想的渲染, 但宗教思想依然没有进入他们的思想层面, 没有成为一种信仰被接受沉积下来,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 传统文化中的非宗教精神对中国知识分子造成的影响之深。

形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 篇13

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很多:

1、饮食因素。暴饮暴食,缺少运动,或者是吃一些多油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导致了渗透之内摄取的热量要比身体消耗的热量要多,消化起来更加困难,多余的“营养物质”堆积在体内,因此就会造成热量摄取的消耗不平,引起身体脂肪吸收过大,造成了肥胖的情况发生。

2、能量代谢异常。不少的肥胖者因为自己的进食量没有别的人多,但是身体越发的肥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其实这样的现象,是因为身体之内的能量代谢异常所致。其次,是身体内部机体的问题。就是身体内分泌不稳定,导致血液循环速度比较慢,需要进行身体内部的调节。改善自身肥胖的机体基因,是调节内分泌和血液循环是正常减肥的前提。

3、脾虚湿阻和脾肾阳虚都会产生虚胖体质,肌肉松松垮垮的。但是过少运动也是导致虚胖体质的罪魁祸首。

4、产后肥胖。一方面是因为妊娠过程引起下丘脑-性腺功能暂时紊乱,特别是脂肪代谢失去平衡。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 篇14

外汇储备持续累积引发了关于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外汇储备资产管理、外汇储备资产转换等问题的争论,而厘清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认清我国外汇储备持续累积的深层次原因。概括起来,造成我国外汇储备持续累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之一: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则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成为国际债权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这种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内在原因是美国国民储蓄下降,国内储蓄小于国内投资,不得不从其他国家大量借债,东亚国家则由于高额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国内投资而成为美国高额逆差的融资来源。

从全球视角看,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国际债权国地位,成就了美国的国际债务国地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资本流出的结构不同,中国大量的资本流出不是私人资本流出,而是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官方资本流出,也就是所谓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对外投资。可以说,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只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之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使得我国面临“高储蓄两难”。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仍然是事实上的本位货币,也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几乎所有东亚国家的区内贸易和大部分与区外国家的贸易都是以美元计价。按照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的说法,任何无法以本币提供信贷的国际债权国都将出现货币错配问题,产生“高储蓄两难”:一方面,随着美元债权的积累,美元资产持有者会越来越担心美元资产不断转换成本币资产,迫使本币升值;另一方面,贸易逆差国也会抱怨贸易顺差是由于货币低估和货币操纵所致。中国作为国际债权国,不能以本币提供信贷,债权也不能以本币计值,只能大量持有美元资产,储备资产的累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作用下,资本大量流入,使储备资产进一步增加。而人民币一旦升值,巨额的储备资产不得不遭受汇兑损失。

因此,在目前这种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下,巨额的外汇储备是维持人民币币值信心的保障,而其代价就是要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

之三:外汇储备持续累积体现了我国贸易竞争力和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也反映了长期以来“有偏”的外贸、外资和外汇管理政策。

从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看,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直接原因。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竞争力和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但是从目前来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偏离中性的外资和外贸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外资优惠政策、内外资差别所得税政策等造成大量优质要素资源流向外资和对外经济部门,产生了经济对外需和外资经济的过度依赖问题,粗放式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彰显。

在资本项目管制方面,我国“宽进严出”的不对称管制结构以及对汇兑的限制使得外汇需求受到了压抑,助长了国际收支的失衡。

之四:人民币汇率对均衡汇率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偏离,扭曲了国内外产品、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资产之间的价格,造成持续的贸易顺差和资源错配。

汇率作为一个联系内外部经济的特殊变量,其偏差必然产生国内外的商品套利,扭曲国内外产品、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资产之间的价格,造成不合理的利益导向和资源错配。

目前,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结果差别很大,但对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基本达成共识。比如汇率的低估使得中国产品更便宜,在中国购买、在国外销售有利可图,而在国外购买商品在中国销售就吃亏,也就是说汇率低估对出口有利、对进口不利;而另一方面,在低估的汇率水平下,为了减少外汇储备而鼓励进口,实际上就是在鼓励国内企业做赔本的生意。可见,汇率偏差形成的国内外商品的价格以及套利机会是产生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汇率偏差还使得贸易品的价格相对较高,生产贸易品更有利,生产非贸易品相对不利,造成资源大量流向贸易部门;从国内外资产价格角度来看,人民币资产如果按照低估的汇率转换成美元资产后真实价值贬值,这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阻碍因素之一。

之五:汇率升值预期造成的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带来的外汇储备的“虚增”,进一步放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如果多数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就必然存在升值预期。升值预期刺激资本大量流入,造成短期外债大幅增加,2003年和2004年分别增长38.1%和35.4%,占外债余额的比重分别为39.8%和45.63%。此外,大量隐蔽性资本内流也明显增加。根据笔者测算,2004年流入400多亿美元,达到了最高峰;2005年,受美国加息影响,隐蔽性资本内流大大减少。

投机性的短期资本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重要因素。与贸易项下不同,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性储备,与对外负债相对应,不仅需要还本、付息或利润汇回,而且由于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只是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虚增”。而这种“虚增”却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之六:外汇储备的持续累积说明了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干预力度的加大。

为了维持汇率目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同时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也可以说是中央银行用发行钞票或举债(如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兑换了大量外币资产,形成中央银行的储备资产。2001年以来,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例逐年增加,2004年达到78%,2005年上半年,外汇占款增加了8758亿元,占同期基础货币的比重高达95.4%。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该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储备资产是中央银行创造的财富吗?是政府或企业可以动用的财富吗?显然不是。如果说是,充其量也只是帐面上的。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与储备资产对应的“来源”是中央银行对银行的负债;在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上,储备资产对应的“来源”是银行体系对居民的负债(现金和银行存款)。

目前,对于消耗储备资产有各式各样的建议,包括给国内企业用、为社会事业投资、转换成实物储备等等。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不采取以人民币换汇而直接使用储备资产,就类似于用印钞票的办法来融资;而储备资产的使用如果不是从国外进口或对外投资,仍然没有起到消耗官方储备资产的作用。因此,在对储备资产如何运用的问题上,需要对外汇储备有更清楚明确的认识。

上一篇:工作会议闭幕词下一篇:着力办好基层党建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