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024-08-26

大班额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精选9篇)

大班额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篇1

关键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原因,措施

2013年以来, 由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等原因, 我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 前几年伴随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巨额地方债务成为当前和以后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地方债务的特点进行了剖析, 提出了我国地方债务形成在制度等层面的原因, 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一、中国地方债务现状

2013年之前, 由于我国政府没有系统公布过全国的地方债务情况, 因此, 虽然对我国地方债务数额众说纷纭, 但是始终缺乏可靠的权威数据支持。直到2013年12月30日, 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 对地方债务的数据统计才有了一个可靠来源。根据该报告显示的数据, 截止2013年6月底, 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20.69万亿元, 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93万亿元, 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6.66万亿元。三项合计高达30.27万亿元。从负债率来看, 截至2012年底, 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当年GDP (518942亿元) 的比率为36.74%。同时, 该报告还显示, 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分别负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据的比例对应为16%、45%、36%、3%;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 银行贷款占比达50.8%, BT占到11.2%, 发行债券占10.7%, 信托融资占7%, 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占1.8%。在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债主体中, 地方融资平台举债占负有偿还责任债务比例为38%, 政府部门和结构占比28%, 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占比16%, 这三类举债主体累计占比82%。如果将债务规模和地方政府的财务相比较, 至2013年6月, 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52.25%, 如果将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全部转化为政府偿债责任, 债务率为70.45%, 低于100%的国际警戒线。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 我国的地方债务具有负债金额高但是风险可控、多数集中在市和县一级、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等特点。虽然我国地方债务率低于国际警戒线, 债权人多为国内机构及个人, 与欧债相比, 处理的难度要小得多, 整体风险可控, 但是, 从我国地方债务负债总金额来看, 高达30.27万亿, 而且地方债务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 这一巨额债务的形成对我国地方来说, 仍然是一个较为沉重的经济包袱, 如果不引起重视, 及时采取措施, 很可能对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 地方经济增长依靠地方投资拉动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 各地的发展并不均衡, 全国整体呈东部地区发达, 西部地区欠发达, 中部地区居于两者之间的态势。就全国整体情况而言, 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财力雄厚的地区始终只占少数。而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一直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 因此, 抓经济增长是每一个地方政府必须实现的目标任务。这个目标的实现, 对发达地区而言并不困难, 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甚至贫困地区, 就非常困难。我国国家经济长期依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 落实到地方, 主要依靠的就是投资。投资对于地方经济增长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在借贷上面具有强烈的动机, 通过大额借贷来建设工业园区以吸引外资, 达到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目的。这也是我国地方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地方主政官员的短期行为

地方经济增长作为我国各级政府主抓的一个重要目标, 长期以来, 也是各级政府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换言之, 也就是说地方经济增长情况的好坏, 决定了地方主政官员的升迁。由于地方经济增长直接与地方主政官员的个人政治前途紧密挂钩, 所以地方主政官员具有强烈的实现经济增长的动机。基层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一般是三年, 县级以上的也只有五年, 这就不要避免的造成了主政官员的短期行为。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在任期内大肆借贷, 以争取更多的政绩, 并依靠政绩的烘托获得升职, 在前任官员升职以后, 表面的经济繁荣掩盖了背后的巨额债务, 等到接任官员来还债, 又会继续借债来填补前任的窟窿并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如此恶性循环, 造成地方债务越滚越多。

(三) 地方在财权和事权上的不匹配

长期以来, 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行的是分税制财政体系,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分配并不均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地方政府的公共投入日益增长, 事权与财权无法匹配, 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逐渐形成了“财权向上集中、事权向下转移”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之下, 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力不得不依靠上级政府进行补贴, 但是, 由于中央财政对各级地方财政的补贴非常有限, 而地方财政承担的任务却是刚性的, 例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粮食补贴等各种费用必须支出, 地方各项建设的经费也必须保障, 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另辟蹊径, 采取借贷、建立融资平台、采用BT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开展项目建设等来吸收资金, 经过长时间的累积, 这些资金多数转化成为地方政府的债务。

(四) 地方债制度未建立和健全

根据我国的《预算法》规定, 我国的地方政府没有自行发债的权力。这一制度的施行, 在一定时期对规范地方政府的管理行为, 限制地方政府在财政资金以外的权力, 避免地方政府乱发债造成财政赤字, 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 在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以支持工作目标完成的时候, 这一权力的缺失, 使得地方政府利用地方债来筹集资金根本无法实现。各级政府在走正规渠道无法筹集资金的情况下, 开始寻找其它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主要有通过城投公司、找银行直接贷款、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获取资金等方式, 地方政府采取这些方式的后果之一, 就是地方债务的不断累积和增加。

三、中国地方债危机的解决措施

(一) 完善分税制财政体系, 使地方事权和财权得到统一和匹配

目前, 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没有得到统一, 财政上捉襟见肘, 行政事务还要确保完成, 长期以来, 造成了地方债务的累积和增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 我国要对各级政府的职能进行明确划分,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事项必须清晰;其次, 在此基础上, 对目前实行的分税制进行改革, 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管辖的事务多寡来分配财权;最后, 每年要对地方财政预算和支出进行对比和考核, 同时要考核地方行政事务的完成状况, 根据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合理调整次年的财权分配, 避免财政支出出现不合理增长, 造成浪费。

(二)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要避免我国地方债务的膨胀, 化解地方债务危机, 避免债务风险的形成和发生, 必须建立地方债务管理体系。首先, 地方政府要建立地方债务统计制度和定期上报、披露制度, 在对地方债务进行统计的过程中, 必须做到应统尽统, 统计的范围不仅包括显性债务, 还包括由政府担保和负责的各类债务, 主动接受上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其次, 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严格的负债决策审核制度和债务责任追究制度, 对地方债务的负债决策必须经过科学评估、由专业人士组成考察小组进行考察、集体研究决策等程序, 并且, 对任期内负债的主政官员, 在离任时要对债务偿还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存在重大过失的要进行责任追究;最后, 要对所有新增债务资金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管, 对贪污挪用的人员和单位, 要依法追究责任, 要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严格规范资金的使用程序。

(三) 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我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 长期停留在将GDP增长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上面, 引发了政府官员强烈而盲目的通过大量贷款来吸收资金, 加大投资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要消除这一误区, 让政府官员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 必须对以前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和优化, 科学的建立政府官员的考核体系, 并以此来决定官员的升迁。对于政府官员任期内的债务问题, 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考核, 一是要考核政府官员在任期之内产生了多少债务, 是否经过规定的决策程序;二是要对政府官员任期内产生的主要债务进行审计, 考核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考核政府官员任期内债务的收回情况以及形成的资产情况。要让政府官员真正认识到肩负的责任, 使其对任期内的债务问题高度重视, 避免不计成本、只有投入不管产出的盲目负债。

(四) 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换,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在厘清地方政府职能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定位, 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一切依靠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在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上, 必须坚持市场的归市场, 政府不进行过多干预, 将主要精力放到制度建设和公共管理服务上面。同时, 要尽量缩减政府的开支, 以事定岗, 按岗定员, 对多余人员进行分流或精减, 避免人浮于事。在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优化以后, 由于地方政府所管辖事务的减少, 必须会减少政府大量不必要的开支。另外, 对政府投资, 也要进行规范, 在当前地方债务居高不下、债务风险持续加剧的形势下, 必须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负债经营的规模。对一些负债多、经济落后、抗风险能力差的地区, 债务规模要只减不增, 并逐渐实现收支平衡;对经济发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地区, 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增大债务规模, 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对政府举债进行控制以外, 值得注意的是, 要注意对事业单位擅自举债的情况进行监控, 防止事业单位管理不严, 造成债务的急剧增加, 最后转嫁到地方政府。

(五) 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制度

地方政府的发债权一直未能得到落实, 这在一定程序上限制了地方政府通过发债来解决资金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制度, 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政府合理的资金需求, 同时, 还可以盘活民间大量闲置的资金。因此, 建立地方政府的发债制度, 非常有必要。建立地方政府发债制度的关键是要控制好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 并严格制定相应的审批程序, 落实相关责任。要对地方政府的偿还能力和举债规模进行合理评估, 以免出现到期债务无法偿还、政府信用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

结束语

对于我国当前的地方债务,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预防风险。同时, 中央政府应从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角度, 出台政策, 合理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另外, 还要改革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拓宽地方政府的筹资渠道 (如发债) , 切实解决地方政府的资金问题, 避免地方债务恶性膨胀带来的诸多风险。

参考文献

[1]温连青.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及其防范[D].山东财经大学, 2013.

[2]赵利明, 吴赢赢, 朱仰军, 茆英娥.地方政府债务的会计核算:现实问题与改革思路[J].财经论丛, 2012 (05) .

[3]刘卫国.论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缺陷及其风险防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4]王璠.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4.

[5]李敏.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6]贺楷元.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防范方式[D].吉林大学, 2015.

[7]杨飞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运行态势调查及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 2013 (07) .

浅析直达料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篇2

关键词:直达料 原因 措施

按照配送方式不同,物资分为库配物资、直达物资(直达料)。笔者所在企业的直达料是指未在渤海钻井物资配送中心材料库存放,直接送达到各单位或生产现场的物资。通过分析近两年的物资消耗发现,单井消耗数据不真实,井队常耗料如缸套、活塞等用料与生产实际不符,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部分物资不通过供应系统,直达现场,从而扰乱了正常物资供应秩序,造成严重后果。下面就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直达物资范围

直达物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大型设备、专用物资、费用(含库存费用、二次倒运费用)较高的大宗料等;在远离油区进行钻井、作业施工中,因生产急需、路途、车辆调度及装卸等原因,按照《内部控制手册》要求,由物资供应处授权相关单位安排供应商送达现场的物资;由于抢险、自然灾害等原因,物资供应处授权相关单位安排供应商送达抢险现场的物资;物资供应处根据物资供应情况定期调整、发布直达物资品种目录及监管方式,对直达物资实施直达配送。

二、非正常直达料形成原因

1.主观原因

(1)部分业务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对井队材料消耗掌握不准确,造成物资需求计划准确率低,这是形成直达料的重要原因。

(2)物资入账、验收、结算环节把关不严,责任心不强,是形成非正常直达料的另一原因。

(3)在进货渠道中,流通商多,供应商管理有待规范。

(4)物资配送监管不力。

2.客观原因

(1)物码不全。堵漏材料如棉籽皮、核桃壳、锯末等无物码;因前期供应商合同未出,框架中的资金不足,为保障生产进行变通直达。

(2)设备原因。井队设备更新快,用料复杂。

三、措施

1.提高需求计划准确率

要加强业务员的业务学习,下功夫掌握真实消耗、真实需求,提高计划准确率。

(1)建立设备台账、物资消耗台账,做好物资消耗数据同期对比分析。

(2)业务员对所管的大类物资进行ABC分类,摸准所管大类物资消耗规律,加强批次管理,采取多批次、少批量,提高计划准确性、真实性。

(3)加强现场质量回访,及时到生产一线了解情况,掌握生产动态,了解真实物资需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物资去向等。同时指导三级单位作计划,切实做到对所作的需求计划负责。

(4)加强与计划、财务部门的联系沟通。需求计划提报要及时,审批环节要及时,提报之后要及时领用。

(5)根据供应处、物资配送中心物资管理考核结果,把责任落实到分管大类业务员,按相关规定进行奖惩。

2.严把结算关

根据每月财务下达预算,经主管领导同意后,分配资金,刷卡结算,按照优先刷当月实际消耗材料原则进行。所管大类业务员对刷卡物资负责。业务员对所开手工单据中的每一项物资负责,严禁配合井队或供应商进行直达变通结算。业务员刷卡之后,当天务必及时向统计员返单子,并及时入账,避免出现账务问题。

3.加强库存物资管理

建立积压物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严格落实到个人。因需求计划不准确产生的积压物资,由计划提报和审核部门承担责任;因无计划或超计划采购产生的积压物资,由物资供应部门承担责任;已产生的积压物资及新增积压物资,责任落实到分管大类业务员。

4.加强供应商管理

规范入口,规范入网供应管理,减少流通商,保证产品质量。严格限定供应商许可供应产品目录,业务人员不得向供应商采购许可供应产品目录以外的物资,或串通供应商进行变通结算,否则,一经发现,调离工作岗位。

5.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增强责任心

从形成非正常直达料的原因来看,人的因素占很大比重。因此,业务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事业心。业务员要禁止物资变通,非直达物资不得变通成为直达物资;要严格控制直达料范围,对不属于直达料范围的物资必须入库,若违反规定,要进行惩处。对业务员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如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增强其学习业务积极性、主动性。

6.加强对直达物资的全程监管

对直达物资实施全程监管,每月进行不定期现场稽查,了解真实情况,现场解决问题,对井队物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7.加强无物码物资管理

对所管大类无物码的物资,由业务员统一汇总,提报到供应处申请物码,严禁业务员私自进行变通。

8.加强缺口料管理

针对缺口料,要求业务员摸清消耗规律,合理加大库存物资的范围和品种,尤其是对易损件、常耗件的补库工作,要不断优化库存结构,加快库存资金周转,满足钻井生产的需求。

皇甫小学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及措施 篇3

皇甫小学 2014.9

皇甫小学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及措施

一、指导思想

大班额问题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学校安全稳定的一大隐患。我校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了大班额问题的危害性和解决大班额问题的紧迫性,制定了校舍建设规划及校舍建设改造等相关工作的详细规划,明确了工作职责,加快了解决大班额问题的进程。

二、现状分析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408人,教职工24人。

学校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会议室、心理咨询室、体育器材室、少队部、音美室、劳技教室等部室,教学设备齐全,生活设施完善。

学校现有大班额1个,为二年级52人。

三、消除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导向。通过大力宣传“大班额”的不良影响,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化解大班额的良好氛围。

2.规范招生

近几年我们按照“就近入学,辖区入学”的原则,严格招生管理,规范办学行为,防止随意转学插班现象。为此,我们每学期开学都对照户籍进行招生,有效控制接纳非本学区生源,逐步减少外学区学生。学校每个学期录取新生认真执行适龄儿童、少年的户籍与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户籍相统一;适龄儿童、少年的户籍与实际居住地相统一的原

则,严格按照本校学区招生,不拒收学区内学生;严格按照计划招生,有效控制班额;严格控制借读生,在学区内生源全部招满,班额尚有余缺的情况下,学校可适当接收部分借读生;严格控制非适龄儿童入学,从而有效控制班额增大的态势。

3.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采取调班、分班相结合的方式,消除大班额现象。对于二年级,必须进行分班,计划分出一个班。

4.增加教师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分班后,学校至少增加老师1名,其他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增加教师课时量解决。

5.严格控制学生留级

学校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常学生不得降级的原则,严格把关,落实原则;因病休学必须有医疗机构出具证明,从而有效地遏制变相留级和转学,同时也减少班额大的压力。

6.学校狠抓学生学籍管理,规范班额行为。通过学区校对,学校负责,班主任把关,落实新生建档、转学变档的学籍管理办法。学校积极联系当地户籍部门,及时掌握适龄儿童信息,统筹规划,适时打算,做好一切应对措施,既不让学校班额过大,也不让一个学生无学可上。

7.建立健全治理“大班额”的长效监督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将有效地控制“大班额”,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总之,学校目前学生量趋于下滑趋势,在得到三农中心党委对校舍修建的前提下,学校下学期定能够定班、定额、部室完善、功能齐

全,一定是一所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村中心小学。

皇甫小学 2014.9

皇甫小学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及措施

皇甫小学 2013.9

皇甫小学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及措施

根据教育局要求,要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额,消除大班额现象。我校特制订班额控制的规划。

一、现状分析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 人,教职工25人。学校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会议室、心理咨询室、体育器材室、少队部、音美室、劳技教室等部室,教学设备齐全,生活设施完善。学校现有大班额1个,为一年级55人。

二、消除措施

1.规范招生

近几年我们按照“就近入学,辖区入学”的原则,严格招生管理,规范办学行为,防止随意转学插班现象。为此,我们每学期开学都对照户籍进行招生,有效控制接纳非本学区生源,逐步减少外学区学生。学校每个学期录取新生认真执行适龄儿童、少年的户籍与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户籍相统一;适龄儿童、少年的户籍与实际居住地相统一的原则,严格按照本校学区招生,不拒收学区内学生;严格按照计划招生,有效控制班额;严格控制借读生,在学区内生源全部招满,班额尚有余缺的情况下,学校可适当接收部分借读生;严格控制非适龄儿童入学,从而有效控制班额增大的态势。

2.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采取调班、分班相结合的方式,消除大班额现象。对于一年级,必须进行分班,计划分出一个班。

3.增加教师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分班后,学校至少增加老师

1名,其他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增加教师课时量解决。

4.严格控制学生留级

学校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常学生不得降级的原则,严格把关,落实原则;因病休学必须有医疗机构出具证明,从而有效地遏制变相留级和转学,同时也减少班额大的压力。

5.学校狠抓学生学籍管理,规范班额行为。通过学区校对,学校负责,班主任把关,落实新生建档、转学变档的学籍管理办法。学校积极联系当地户籍部门,及时掌握适龄儿童信息,统筹规划,适时打算,做好一切应对措施,既不让学校班额过大,也不让一个学生无学可上。

总之,学校目前学生量趋于下滑趋势,在得到三农中心党委对校舍修建的前提下,学校下学期定能够定班、定额、部室完善、功能齐全,一定是一所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村中心小学。

皇甫小学 2013.9

皇甫小学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及措施

皇甫小学 2012.9

皇甫小学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及措施

一、指导思想

大班额问题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学校安全稳定的一大隐患。根据教育局要求,要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额,消除大班额现象。我校特制订班额控制的规划。

二、现状分析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

人,教职工25人。

学校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会议室、心理咨询室、体育器材室、少队部、音美室、劳技教室等部室,教学设备齐全,生活设施完善。

学校现有超大班额1个,为三年级69人。

三、消除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导向。通过大力宣传“大班额”的不良影响,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化解大班额的良好氛围。

2.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采取调班、分班相结合的方式,消除大班额现象。对于三年级,必须进行分班,计划分出一个班。

3.增加教师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分班后,学校至少增加老师1名,其他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增加教师课时量解决。

4.严格控制学生留级

学校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常学生不得降级的原则,严格把

关,落实原则;因病休学必须有医疗机构出具证明,从而有效地遏制变相留级和转学,同时也减少班额大的压力。

5.学校狠抓学生学籍管理,规范班额行为。通过学区校对,学校负责,班主任把关,落实新生建档、转学变档的学籍管理办法。学校积极联系当地户籍部门,及时掌握适龄儿童信息,统筹规划,适时打算,做好一切应对措施,既不让学校班额过大,也不让一个学生无学可上。

总之,学校目前学生量趋于下滑趋势,在得到三农中心党委对校舍修建的前提下,学校下学期定能够定班、定额、部室完善、功能齐全,一定是一所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村中心小学。

皇甫小学

城区学校解决大班额的思考与建议 篇4

——“双高双普”论文

(二)作者:余程

长期以来,学校大班额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就目前状况看,我县尤其是城里学校普遍存在大班额问题,部分学校还存在超级大班问题。按照“双高双普”标准,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但实际情况是小学70--80人,中学、高中翻百也是常有,教体局和学校每年都想尽办法和倾注心血想解决,可一直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大班额”的这种现象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瓶颈,现在必须着手解决。从严控制班额,一、“大班额”产生原因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家庭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就读学生减少,以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撤点并校等工作实施,助推大量学生转入城区学校,加之对城乡教育设备、师资等资源的投入的不均衡,最终造成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择校越来越严重,是产生“大班额”的重要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增大,对子女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渴求比对财富的追求更迫切,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挤进办学条件好、升学率高的“名校”,甘心忍受“大班额”的拥挤,致使更多学生就读这些学校,班额因此也迅速膨胀。总之,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优质师资不均„„,造成了“大班额”产生。

二、“大班额”危害

难以保证育人质量,加重了教师、家长的负担。“大班额”学生发言机会少,教师无法在课堂让每个学生充分完成学习任务,无法抽时间与学生情感交流,对后进生的关爱心有余而力不足,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成了空话,无法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加大了学生日常管理的难度,教学秩序维持难,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由于学生多,教师作业批改量大,抽不出时间从事教学研究,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转嫁到学生或家长身上,加重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负担。特别是按“双高双普”要求,实施的现代班级管理,许多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锻炼,大家坐在一起只能拼学习、双成绩,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小学时拼进初中重点班,中学后拼进重点高中的重点班。

师生安全方面得不到保证。“大班额”的学校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班级桌与桌之间空隙小,学生来回走动不方便,出入教室也非常的拥挤,学生上下楼梯拥挤,经常发生互相碰创现象,有的学生因此受到伤害。为了避免放学时拥挤伤人事件的发生,各年级必须分时间段放学。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人多空间小,室内空气浑浊,严重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一旦遇到传染病暴发,其后果不堪设想。最普通的安全逃生演练,往往组织成了列队行 走,行动缓,速度慢,与活动开展的初衷发生了偏离。

学生大量涌入城区学校,必然带来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削弱了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力量,导致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教师教起来很费力。农村班级两、三人到三十多人不等,许多学校“师生比”不对等。加上实施的城区学校教师选聘等,使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出,留下的多是老教师、刚分配到岗的青年教师,许多配备的优质教育设备资源不能有效地利用。学校没学生,许多教师也不安心工作,工作应付、不出成绩,不少人纷纷想办法进城,加速了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上放学时,城区大校校门口交通拥挤。接送孩子高峰时,学生多,家长也多,车与车、车与人之间刮擦碰撞,让人提心吊胆。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必须接送,又增添了拥挤的程度。如有急事通过校门口陷入家长们接孩子的人流和车流中进退不能,无序停放的车辆、拥挤的交通状况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解决办法建议

大班额现象是办学行为严重不规范的表现。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大班额问题:

1、办好农村学校。按“双高双普”要求,加大农村学校的建设力度,建设好各类部室,配齐设施设备,培训专业教师,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增加表彰比例等,使教师能够安心奉献乡村教育事业,提高学校的凝聚力。

2、合理布局调整。对一些“小微”合理进行撤并,合并到 附近乡镇中心学校,提高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寄宿制学校比例,配备生活指导教师,满足学生、家长就近入学要求。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村学校人数,又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3、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实施老师逆向流动工程,每年选拔一批城区优秀教师支援到农村中小学任课,把优秀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学校,利用其名牌效应带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保障辖区内孩子的平等教育权利,提高优质教育的供给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4、合理转学安排。城区学校严格按照“双高双普”要求班额人数进行编班,转入学生统一调配到城乡学生有空缺的学校,不得转入已经超标准学校,卡好入口关,保证每校按人数设置班额,每班按标准人数编班。

大班额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篇5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 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使得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统计数据测算,西部地区约有3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尤以重庆、四川两省市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占比最高。这使西部地区土地撂荒严重,新技术推广困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大片良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这其中的缘由就是社会的“重工轻农”思想所导致的 现象,农民都纷纷到城市去发展。

(三)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

我国农业长期以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体经营形式,但是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开放经济,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强者淘汰弱者的过程,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没有竞争优势,故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乡村社会落后出现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但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无法适应越来越开放有序的大市场。随着市场经济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仅仅靠分散的农户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走产业化之路,产业化的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然而传统的“个体家户生产”的小生产模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四)农民自身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危朝安说。据农业普查显示,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4%,小学文化水平占42.1%,初中文化水平占38%,中专文化占5.。1%,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2%,由此可见,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农民的自身素质是比较低的,这个缺陷降低了他们在非农业闭门的就业机会,所以许多农民到城镇去发展,大多数人也只能从事于社会最低层的工作,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困惑,在农村发展没有前途,然而到城镇来发展仍然由于自己自身的文化水平受限,生活也是的很困难。另一个方面,知识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不了解新科技的应用,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工作量大,收获却甚少,与当今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是存在矛盾的,所以“三农问题的解决,发展农民的自身素质是十分至关重要的。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由“城乡分割”转向统筹城乡发展

通过上述的原因分析,我们知道,“三农”问题存在的一个主要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二元结构不合理性的政策,国家没有把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过分的注重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国家对“三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制定一个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即由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注重统筹城乡的发展。把发展农村和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以农反哺”转向“以工反哺”。必须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刚性, 给予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一样的国民待 遇, 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来化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的涉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问题,不公平的制度必须得到改正,特别是对于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而代之以居民身份证制度。乡经济统筹发展,主要在政策上体现出城乡居民平等待遇,从住房、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拆除农民进城面对的各种高门槛,实行一体化平等管理。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农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符合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个改变就是由中国的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走向产业化的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这个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这就需要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来 实现这种联合。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南街村、华西村无一不是实行公司制的生产 作业管理经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联合,更重要的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农业也要善于利用这项技术,利用科技的手段发展农业,达到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统一。当然,这个发展过程需要农民的意识观念,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给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发展的局限性,不论是农民要发展社会大生产的农业,还是农民进入城市发展,都需要知识技能。然而中国农民文化与技术水平同现代化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一现实问题。正如西奥多.W.舒尔茨所言,/一个受传统农业束缚的

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也不能生产出许多食物,节约和勤劳并不足以克服这种类型农业的落后。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多样化,对进城农民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关键。针对农民知识水平低下的问题,国家应该注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农村青壮年文盲率,提高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入学率来实现。加强对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进城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继而提升农民自身的能力。因此,在政策的扶持下,农民也不断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缩小自己与城市居民的差距。

(四)真正使中央政府的政策得以贯彻

真如李昌平所说的,“中央政策虽好,但是地方政府可以不执行。”如粮食收购政策,中央是0.55元的保护价收购的,然而有的的地方却0.35元的价格收购,毋庸置疑,农民的收入 很大一部分收到削减;中央实施农民负担政策也是好的,但是在地方真正贯彻起来就成了天壤之别了,只有农民负担出了恶性案件,给社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央才追究责任。所以说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还在于政府的实践,好的政策提出来了,是不是真正得到好的贯彻,好的实施,如果不是,再好的政策也解救不了问题。因此,中央政策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政策只要已出台,就一定要得到很好执行,中央要保持绝对的权威。参考文献:

[1]赵阳.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8年

大班额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篇6

一、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及内审人员的业务不精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 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为单位服务。内审人员所涉及的人不是领导就是同事, 非直接有关也是间接相关, 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 尤其在很多企业审计部门从属于会计部门, 许多会计人员转行从事审计工作, 因而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干扰。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 审计经验有限。另外, 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还有, 内审人员在本行业中要熟悉企业内部控制等各项制度。所以对内审人员要求具备相当高的素质。总之, 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 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 内审人员势单力簿, 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内部审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 内审组织应建立完善的质量及风险控制制度, 但是, 部分审计机构仍以查账等基础审计作为审计的主要内容, 由于内审制度的不健全, 有些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制度;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 问题定性模棱两可;审计建议没有针砭时弊的作用;审计风险较大。

3、内部审计方法的指导性不强

我国内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 随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环境复杂化, 这种审计模式不适应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需要, 因为它过分依赖于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测试, 本身就蕴藏巨大的风险。内部审计一般采用统计抽样方法, 由于抽样审计本身是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 因此, 样本和总体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误差, 形成审计的抽样风险。虽然统计抽样是建立在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 但其本身是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的。在其他过程中, 也会产生相关风险, 使审计风险的构成内容更为复杂。

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

1、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

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是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基础措施。我国著名的项俊波博士, 指出审计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国家基本政权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与西方国家相比, 在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适应现代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要求, 就必须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尽量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以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专业判断, 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内涵应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两方面。即有独立的机构和精神上的独立。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其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首先, 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审计队伍准入制度, 实行执证上岗及相关的激励机制;二是要引导审计人员通过工作实践, 及时总结内审工作经验, 不断完善审计手段和方法, 不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 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四要应加强内审人员政治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4、运用科学技术, 执行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

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中形成的, 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了的, 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手段、措施等。科学的审计程序是圆满完成各项审计任务、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一个审计项目的开展有不同的工作阶段, 所使用的技术方法也不一样。审计人员面对不同的审计任务, 考虑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

5、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形成科学的审计管理理论

审计管理是指审计主体为了履行审计职能和实现审计目标, 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审计资源、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等方面实施的管理。

我国开展现代审计只有短短的20年时间, 内部审计工作也才从近几年才得以快速发展。不论是审计的理论研究, 还是审计制度的建立以及审计人员的培养等各方面, 都需要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力量来推动。培养德才兼备的内审人员, 运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技术及审计工作程序, 逐步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

摘要:形成内部审计风险原因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 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 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及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不强等。为了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应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 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运用科学的审计技术和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 才能防止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审计,风险,办法

参考文献

[1]、邱 嘉:试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消费导刊, 2008.2:84

[2]、刘 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规避对策.商业会计, 2008.12:46~47

[3]、赵 菁: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8.02:17~20

大班额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篇7

摘要:不良贷款,也称为不良资产或不良债权,一直是一个关系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它己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担保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定义为贷款的担保品出现贬值,贷款损失可能增加的贷款;从偿还资金的来源出发,也可将其定义为偿还出现困难的贷款,尤其指预期的偿还资金来源不能或不足用来偿还利息和本金的贷款。不良贷款主要指借款人未能或有迹象表明其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的贷款。

关键词:温州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对策

一、温州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2008年爆发了引起西方国家经济剧烈震荡的全球金融危机,仅美国银行倒闭数量就过百家,华尔街的五大投行亦不复存在,摩根和高盛变成普通商业银行,欧洲的金融业惨遭重创,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五国经济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发出了警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至200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有近5000亿元。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2009,2010年持续的贷款规模的扩张,经济环境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当局提高监管的预见性和指导性,防范未来不良贷款大量产生,确保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健,助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持续发展。

截至2012年末,温州银行存款余额达到3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贷款余额达到2158亿元,增长14%;拨备前利润达到50.9亿元,增长18%。目前,温州银行共有营业网点4800多个,员工4.9万人,营业网点不仅覆盖了全省每一个乡镇,还遍及大中城市,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沟通城市与农村经济的金融主力军,在城市、农村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截至2013年底,温州银行贷款余额2625.87万元。分类结果为:正常贷款2138.12万元,占比81.43%,较年初增加576.76万元,增加9.09个百分点,其中:正常类贷款1733.76万元,占比66.03%,较年初增加486.49万元,增加8.2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404.36元,占比15.40%,较年初增加90.28万元,增加0.85个百分点。

2013年不良贷款合计487.75万元,较年初减少109.28万元,不良贷款占比18.57,较年初下降9.09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105.86万元,占比4.03%,较年初减少54.20万元,下降3.38个百分点;可疑类贷款289.86万元,占比11.04%,较年初减少44.81万元,下降4.47个百分点;损失类贷款92.04万元,占比3.51%,较年初下降10.28万元,下降1.2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的累积极易导致银行失败和银行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将不良贷款占比超过10%作为判断银行危机的标准之一。回顾我国各阶段不良贷款的成因,我国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银行业都将沉淀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巨额不良贷款的处置不仅仅能减少国有资产损失,更重要的是化解多年积聚的经济社会风险,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温州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被定位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经济核算的组织,银行的主要职责局限于信贷、结算和现金出纳等方面,并且实行“统存统贷”、“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都受国家计划指令的统一指挥,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的拨款或行政指令性的贷款,银行在其中只起结算和记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既不需承担还贷风险也无盈利要求,不良贷款的出现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职能、内部管理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有企业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及指令性贷款而获取经营资金的方式逐步改变为主要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纯粹转变为法律意义上的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关系。此时,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进展相对缓慢,企业的经营效益一时难以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导致大量贷款无法按期偿还,银行的不良贷款也相应大幅度攀升。

电气火灾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8

电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决定其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量大幅度增加,电作为一种潜在的点火源,为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服务的同时,如果使用、管理或维护不当,就会形成火灾,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巨大损失。据2002年《中国火灾统计年鉴》公布,1978,2001年,我国主要城市所发生的火灾当中,电气火灾已从占火灾总数的5.7%上升到27.9%。2001年,全国火灾总损失94246.9万元,电气火灾造成的损失达37681.2万元,占总损失的39.98%;造成人员伤亡共6115人,其中电气火灾造成的伤亡1245人,占20.36%。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友谊馆火灾、河南焦作市天堂音像俱乐部火灾等重特大群死群伤恶性火灾均为电气火灾。因此,预防和减少电气火灾的发生,已成为当前消防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建筑电气火灾形成的主要原因

建筑电气火灾的形成从根本上分析,主要有短路、过载、接触电阻过大、泄漏电流等。1.1短路

电气线路发生短路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1.1相间短路

(1)安装、接线疏忽引起相间短路。断路器进线接线端子的连接螺钉钮短成未达到国家标准规定值、连接松弛(特别是有振动的场所),使接触电阻增大,时间过长便爆出火花,进而引起相间短路。因为电流短路发生在断路器前面,不流过断路器,故断路器无法保护;而有些短路电流值又未达到上一级保护断路器的动作整定值,上一级断路器不动作(如仅为上一级断路器额定电流的7倍,属于延时范围,动作时间为7s左右),即在上一级断路器跳闸之前导线已被烧毁,导致电气火灾;

(2)裸电线安装太低,金属物不慎碰在电线上;线路上有金属物件或小动物跌落,发生电线之间的跨接;

(3)安装断路器的场所严重潮湿,断路器虽未合闸,但其上的刀开关因疏忽被合上,则在断路器电源端的相间(如连接为裸铜排)因布满水汽,引起相间击穿而短路,致使配电箱被烧,楼房建筑物起火;

(4)架空线路电线间距太小、档距过大、电线松弛,有可能发生两线相碰;架空电线与建筑物、树木距离太近,使电线与建筑物或树木接触;电线机械强度不够,导致电线断落接触大地,或断落在另一根电线上;

(5)安装、修理人员接错线路,或带电作业时造成人为碰线,引起相间短路。1.1.2电线绝缘层失效

使用绝缘电线、电缆时,没有按具体环境选用,使绝缘受高温、潮湿或腐蚀等影响,失去了绝缘能力;线路年久失修,绝缘层陈旧老化或受损,使线芯裸露;电源过电压使电线绝缘被击穿。

1.1.3单相接地故障

对于rrI系统,相线碰外壳或金属管道等引起的短路,通常受接地电阻的限制,短路的电流约15.7A,多数熔断器或断路器无法在如此小的电流下熔断或跳闸,就会引起打火或接弧;TN系统的PE线端子和接头发生接触不良,不易察觉,一旦发生磁壳等接地故障,将进发高阻抗的电火花或拉电弧,限制了短路电流,使保护电器不能及时动作,而电弧、电火花的局部高温将使 易燃物起火。1.2过载(超负荷)

一般导线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为65。,过载时导线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值,会使绝缘加速老化,甚至损坏,引起火灾事故。发生过载的主要原因有:

(1)导线截面积选择不当,实际负载超过了导线的安全载流量;

(2)在线路中接入了过多或功率过大的电气设备,超过了配电线路的负载能力;

(3)由于设计时选择的断路器(熔断器)额定电流比线路的允许持续载流量、配电保护整定值大很多,当发生过载时,断路器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动作,线路就长期处于过载状态,对绝缘、接线端子和周围物体形成损害;

(4)线路实际载流量超过设计载流量,其断路器频繁跳闸,无法用电。如强行使用(如用铜丝代替熔丝或拆除断路器),就会因过载引起火灾;

(5)三相负载不平衡

对于大量的单相设备,由于三相负载不平衡,引起某相电压升高,严重时将烧毁单相用电设备,导致起火。如以下三种形式:

①负载阻抗大小相等而功率因数不相等,则某相出现过电压,严重时可达1.27倍额定电压;

②负载阻抗大小不等而功率因数相等,负载阻抗大的一相电压最高,最大值可达1.73倍额定电压;

③如果三相负载阻抗和功率因数都不相等,最大相的负载过电压有可能达2.36倍额定电压。

1.3接触电阻过大

发生接触电阻过大的主要原因有:

(1)安装质量差,造成导线与导线、导线与电气设备连接点连接不牢;

(2)导线的连接处沾有杂质,如氧化层、泥土、油污等;

(3)接点由于长期震动或冷热变化,使接头松动;

(4)铜铝混接时,由于接头处理不当,在电腐蚀作用下接触电阻会很快增大。

线路接通电源之后,电流通过电线、接头和设备就会发热,这是正常现象。接头做得好,接触电阻不大,连接点的发热量就小,可以保持正常温度。如果接头接得不好,接触电阻就会增大,同时产生的热量也就多。在一定电流下,电阻越大,发热量就越多,因此有较大接触电阻的线段就会强烈发热,使温度急剧升高引起导线绝缘层燃烧并引燃附近电线上的粉尘、纤维等物质,造成火灾。如棉纺厂的电动机振动时,就有可能使接头松动,产生接触电阻过大,因局部温度升高引燃棉尘或飞絮发生火灾。1.4泄漏电流

当用电器或电源插座内部的灰尘增多并遇到雷雨天气或气候潮湿时,因绝缘受损或线路对地电容大,相对产生泄漏电流。如泄漏电流达300mA(对额定电流为40A的线路,泄漏电流是100mA),故障处的消耗功率约为20W,时间延续2h,将使绝缘进一步遭损,而造成相对地短路(若不使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RCD,而使用熔断器或小型断路器动作),时间略长,引起火花放电,酿成火灾。2建筑电气火灾的预防措施

电气火灾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减少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

2,1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计,提高安装施工质量

设计院应将建筑电气作为一个设计重点,成立鉴定组认真审核;各地公安消防部门应严格把关,监督到位;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提高安装、操作者的技术(业务)水平;在成套电器产品出厂和安装完毕送电的时候,严加检查,在运行后定期维护保养;要特别注意三相负载的平衡和N线、PE线截面的正确设计与选用。2.2监督单位应加大对电气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使用者应选用合格产品。

各级主管部门和工商、技术监督、机械、轻工、建筑等部门,要加强对各类电气产品的质量监督,提高电气产品的安全系数。对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厂家,要依法严厉打击。使用者在使用前应向有关单位咨询,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2.3对早期建筑的电气线路进行改造

由于近年家用电器使用量剧增,早期的民用建筑电气线路不仅老化而且不能满足新增负荷要求,应对其布线进行改造。如果有困难,应由供电部门对住户的用电进行适当的限制。2.4大量推广、使用RCD

我国现行的国家电气规范和标准主要着眼于人身触电安全保护和作接地短路保护的辅助措施,而对防止线路受过电流、机械损伤、绝缘陈旧老化等可能引起的火灾目前未作强制的、全面规范性的保护规定(仅有《漏电保护器农村安装运行规程》)。接地故障电流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对地泄漏电流,在产生单相接地大电流之前,往往有较小的漏电流先兆,其破坏绝缘,常常引导大的单相接地电流的发生,因此推广、使用RCD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目前,国内使用的RCD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品种:

(1)带有过载、短路、漏电保护的RCD(习惯称漏电断路器),不带过载、短路仅有漏电保护的RCD(习惯称漏电开关)以及漏电继电器(漏电时不断开保护器,仅作报警用,它也可与接触器、断路器组装为漏电断路器或漏电开关);

(2)目前国内市场供应的智能型万能式(框架式)断路器如DW45系列、HSWl型、CWl型和DWl6、DW40等万能式断路器,都有单相接地故障电流保护的功能;

(3)国外的产品(如ABB公司的SACE),在其S系列塑壳式断路器上派生出漏电保护器。2.5 应用红外线测温、超声波控测等技术对电气火灾隐患进行诊断

通常,人们用肉眼无法看到建筑内电气存在的火灾隐患,而通过红外线测温、超声波控测等技术定期进行电气消防安全检测,能够及时发现电气火灾隐患。公安消防部门应将电气检测作为建筑工程消防验收的前置条件,并积极督促各单位进行电气检测。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公众聚集场所应定期进行电气消防安全检测,对发现的电气火灾隐患及时予以整改。2.6采用电气火灾早期报警产品

大班额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篇9

B公司是一个年产值达数亿元的医疗器械生产商, 其产品包括尿液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免疫诊断与基因诊断仪、POCT诊断产品、检验信息管理仪等六大种类共计30多种机型, 医疗器械产品种类齐全, 但也由于产品种类繁多, 公司的计划不准确、采购和生产监控困难等原因, 使B公司的物料中心积压了大量的呆滞物料。据初步统计, B公司目前的库存资金达3500多万元, 其中呆滞物料占260多万元, 种类约有1250种, 如何解决现存呆滞物料是B公司物料中心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B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调研诊断的基础上, 对形成呆滞物料的原因进行深人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希望能为被该问题困扰的企业提供一些决策支持。

2 呆滞物料形成因素分析

呆滞物料指最后异动日到盘查时其间隔超过180天的物料, 即物料存量过多耗用量极少且库存周转率极低的物料[1]。库存具有保证订货提前期稳定, 平衡市场供求关系, 弥补采购时间差, 提高服务水平, 实现企业工厂或客户所需物资的组合, 同时可有效地预防如运输延误、零售商缺货、自然灾害等意外事件发生的作用。然而, 库存量过多, 一方面占用的资金多, 企业运营成本也会很高, 资金周转困难;另一方面管理稍有不善, 库存积压, 形成呆滞物料的风险越大[2]。通过我们在实际中调查记录发现B公司在运营过程中, 形成呆滞物料的因素主要如下:

(1) 工程变更所剩余的材料。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公司因工程变更形成的呆滞物料有490种, 占全部呆滞物料的39%, 所以说是形成呆滞物料的最主要原因。工程变更包括: (1) 版本升级。研发部因工艺或客户的需要对公司产品进行升级, 这是不可避免的。 (2) 工艺更改。由于生产或者技术更新需要, 进行工艺更改。 (3) 设计错误变更。由于研发人员缺乏经验或者疏忽而导致设计错误,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各种非理想因素的影响, 理想化的工艺无法实现, 到了实际投入生产才发现, 导致采购部采购了不适用的物料;变更时没有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如采购部、研发部、生产部、物料中心等, 导致采购部门没能及时通知相关供应商全面停止此类物料的生产;同时研发部、生产部、物料中心不能及时对所剩余的材料进行评审及处理。

(2) 销售预测偏高导致储料过剩[3]。由图1知, 由于销售预测偏高形成的呆滞物料有459种, 占全部呆滞物料的37%。据了解, B公司采用按订单生产与备货型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企业为了保持不间断的生产经营活动, 满足较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和不断缩短的交货期, 不得不依照销售预测来准备生产材料[4]。目前市场千变万化, 特别是面向国内外复杂的市场环境, 企业对市场需求难以做出准确的预测。当销售预测偏高时就导致了大量呆滞存货。

(3) 客户取消或减少订货合同所剩余的材料。顾客取消或减少订货合同也是形成呆滞物料的一个重要原因, 占全部呆滞物料的10%。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企业一方面采用面向订单生产的方式, 一方面通过销售预测来制定生产计划进行生产[5]。一旦客户取消或者减少订货合同, 势必造成呆滞存货, 尤其是临近投产或已生产出成品时, 造成的呆滞存货更多。

(4) 品质因素, 即:规格, 型号, 效能, 材质已不符合标准的物料。由图1知, 因品质因素形成的呆滞物料有83种。一方面由于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损坏物料退回仓库, 堆积在仓库中, 形成呆滞物料。另一方面仓储管理不善, 仓管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不高, 对于物料管理知识缺乏, 导致物料的陈腐、恶化、变质, 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 堆积仓库形成呆滞物料。

(5) 实验材料剩余。由于材料有一定的采购批量, 并且研发实验用量较难准确预测, 实验完成后, 所剩的实验材料不能用于生产, 因此研发实验也会产生呆滞物料。

(6) 用料预算大于实际领用。计划部在做采购计划时, 没有综合地考虑销售计划、销售订单、产品物料的配对比以及报废率, 导致在实际生产中, 用料比预算中少。

3 呆滞物料形成原因分析

呆滞物料形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它牵涉到的企业的整个生产运作过程。上面通过使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B集团公司的呆滞物料形成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寻找造成呆滞物料的直接原因, 下面通过使用定性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深究。

(1) 部门与部门间的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不及时

由“存量计划性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程序图2和图3可知, 一个准确的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需要外部的客户, 公司内部的销售部、生产计划部、采购部、物料中心等相互配合, 各部门之间的信息需要正确及时的传递和反馈[5]。若部门间的沟通或协调出现问题, 制定出的物料需求计划将会不准确甚至错误, 销售预测偏高结果会采购多余物料或者超量采购导致储料过剩,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呆滞物料, 责任难以追究。

(2) 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通过对B公司呆滞物料制度学习和分析, 发现公司《呆滞物料管理制度》编写并不完善, 不仅没有具体地规定每个员工的职责, 而且没有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 这有可能会发生诸如设计研发人员在设计产品时发生错误;当工程变更时没有通知相关部门对物料及时跟进和处理;生产人员在提供部门生产计划时为了隐藏自己在生产过程的错误, 会提供较高的物料需求表, 出现用料预算大于实际领用的情况。这些都会导致呆滞物料的产生而无人负责, 使公司在人力资金和空间浪费大量的成本, 给企业竞争带来不利的影响。

(3) 公司缺乏对员工的知识培训

对B公司的调查和观察中发现, 一些员工虽然工作认真负责, 但是专业技能不高。在市场预测方面可能预测较高的销售量, 质检员在检验时可能会把不合格产品当作合格品。一些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可能出现仓管员不按要求保管物料, 使得物料因环境卫生问题引起质量问题。生产人员在进行生产时怕麻烦就会领取过多的物料, 最后生产剩余, 退回仓库。以上因素都会导致物料过剩,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呆滞物料, 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问题。

4 解决呆滞物料的对策

综上所述, 我们根据B公司的实际情况, 从根本上提出处理和预防呆滞物料的对策。

(1) 完善呆滞物料管理制度

一个完善的制度在物料运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明确地规定每个员工的职责, 同时也起到监督的作用, 让公司在物料管理上能有条不紊地保证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争取为公司的发展节约成本。

经过详细地了解和分析, B公司先前编写的《呆滞物料管理制度》只是规定了定义、目的和各部门的基本职责, 并没有严格规范和执行, 制度成了一种摆设。如果还是以目前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呆滞物料, 那么将会导致更多的呆滞物料产生, 对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因此制定一个规范的切实可行的呆滞物料处理方案及制度是必要的。

在充分收集了B公司物料运作相关流程后, 我们在公司原有的《呆滞物料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完善的制度内容包括:呆滞物料的定义、编制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呆滞物料分类、各个部门人员的详细职责、呆滞物料形成原因及处理方式、奖惩办法。此外, 使用事务流程图描述整个办事程序, 确定处理时间, 落实人员职责, 制作相关清单、表格。完善规范后的制度, 有利于相关人员执行制度, 从根本上预防和处理呆滞物料, 减少占用资金及存储空间。

(2) 注重公司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

对员工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培训。通过培训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 提高员工的素质, 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 让员工重视自己的工作并学会使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有效地工作。这样有利于对物料运作的各个环节把好关, 减少呆滞物料的形成。

(3) 更好的利用交流平台

B公司现在用来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是OA (自动化办公) 系统, 相关人员可以将信息及时上传至OA系统, 让其他人员时刻了解最新动态, 也可以及时发现在哪个部门哪个环节出现了什么问题。如有必要, 则可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召开会议共同解决问题, 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因此, 公司应该更好的利用OA系统, 发挥其实际作用, 实现信息的交互, 让公司的生产作业更加顺畅, 更加有效率。

(4) 加强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呆滞物料问题, 应该在物料运作的各个环节做好预防措施, 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的责任。我们提出的具体办法是: (1) 销售部门负责在订单确认和工程更改环节 (客户要求) 与客户、工程部、采购部、生产部、物料中心充分沟通确认 (避免再买原来的物料) , 避免因工程更改造成呆料的产生, 并对已产生的呆料, 按照流程跟进处理。 (2) 研发部门负责在工程设计时, 控制库存呆料的产生并减少账上呆料的数量, 与销售部门及时沟通, 推荐客户使用库存呆料, 同时跟进已产生呆料的处理方案。 (3) 品质人员做好质量把关, 一定要按照流程来办事。 (4) 仓库员负责在材料请购环节考虑库存呆料, 减少呆料库存量。并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一之前准备仓库呆料明细表并作初步分析, 对呆料进行处理。

5 实施效果分析

对呆滞物料的解决和预防对策通过有关领导的审核后, 经初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经过完善的《呆滞物料管理制度》实施后, 公司在物料运作过程中, 各个部门人员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 工作出错率减少了约50%, 员工的业绩评估大多数在B+到A+之间, 比之前的C+到A提升了一个层次。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的紧密, 对有可能出现呆滞物料的环节严格把关, 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 降低了公司不必要的成本。据统计9月的呆滞物料约有700多种, 归类放置小件物料占用差不多3个货架的位置, 比之前的统计的约1250种减少了约550多种,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 公司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知识技能的培训, 制定了对员工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员工的知识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物料管理人员学会了对物料进行比较规范的ABC分类管理[4], 物料的定置管理, 以及5S管理等, 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呆滞物料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有了更深的认识, 提出更多更好能预防和处理呆滞物料的方法。

(3) OA系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对上能发起问题和建议, 对下可以传达信息, 充分发挥了员工间的交流合作。经过提醒, 公司重视了OA系统的效用, 更充分利用OA系统让全员参与交流。据统计, 近一个月以来, 员工在OA上提出的工作建议达到500多条, 得到采纳的多达200多条, 同时在信息传达的的效率也相对快、准, 各部门间减少了因信息传达不及时而造成的工作错误, 有益于从根本上减少呆滞物料的形成。

(4) 公司重视对呆滞物料的产生追根溯源, 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各员工按照呆滞物料管理制度把好关, 预防和及时发现呆滞物料, 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公司已开始计划重新制定安全库存和最低库存以便降低库存总量, 从根本上预防呆滞物料的产生, 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6 结束语

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 应用工业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对B公司存在的呆滞物料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追踪分析, 结合公司进行的管理改善, 与公司有关的管理部门一起讨论制定了《B公司呆滞物料管理制度》, 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现代库存管理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培训。从实施效果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 故对工业工程有着巨大的需求。所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学习和导入工业工程, 建立企业自己的精益生产模式, 是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有效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秘密武器。

参考文献

[1]邱盛.浅谈生产型企业冗余库存处理方法[J].改革与开放, 2009.6.

[2]马永红.A公司供应链管理中心贴片段物料仓库呆滞物料管理方法探讨[J].研究与探讨, 2009.6.

[3]郭丽娜.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DB].中国储运网, 2009.2.

[4]李怀组.生产计划与控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

上一篇:高考,我不怕你下一篇:表达爱意的俗语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