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框架)(共8篇)
政府工作报告(框架) 篇1
政府工作报告
XX县县长
XXX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根据中共XX县委《关于制定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县政府认真研究并听取各方的意见,研究制定了《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对报告和纲要(草案)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既是XX大变化、大发展、大跨越的五年,也是一段XXXX、浓墨重彩的历史。面对复杂的风云变幻和严峻的不利形势,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生态名县”的总体战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奏响了时代发展的最强音。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今年生产总量由2005年的 —1—
61.9亿元扩大到115亿元,年均增幅达11.7%;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的7.7亿元增加到14亿元,年均增幅达12.7%;地方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3.75亿元增加到7.8亿元,年均增幅达15.8%;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10.1:45.8:44.1调整为7.2:45.7:47.1;预计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年均增长6.9%;金融、物流、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也迅速发展,五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亿元,年均增长16.3%。工业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五年来新增开发面积5000亩;工业“XXXX”工程进展顺利,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我县;“一百强”工程扎实推进,五年来新增规模上企业165家、上亿元企业23家;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级专业合作社已达500家,特色农产品走进全国各大物流超市;特色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一大秕宗教旅游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XX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成功创建XX省旅游经济强县。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城市建设框架进一步拉大,始丰新城建设不断丰满,南区开发全面启动,城市建成区面积新扩展了5.3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面积达到29平方公里。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新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建成投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3条主道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和谐生态村”创建卓有成效,五年来全县新增 —2—
省级示范村6个、市级示范村21个、县级合格村290个;新增饮用水改善人口29万人;实现下山移民2596户8733人。
——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750元和8350元,五年来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1.3%;五年来新增就业岗位17136个,失业职工再就业6025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65万人,转移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五年来新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053人、新增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050人、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52人,失土农民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全面发放。城乡教育发展日趋均衡,城区校网调整加快,XX中学、XX小学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高考质量连年位居全市前列,成功通过浙江省教育强县复审验收。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城乡三级卫生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全县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新闻广电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2个项目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影响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公众满意度调查连年位居XXX首位。
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以 “X大工程”为载体,注重特色发展、借力发展、错位发展、和谐发展,克难攻坚解民忧,真抓实干谋民利,统筹兼顾惠民生,实现了经济发展大提速,生活水平大提高,环境质量大提升。
—3—
(一)围绕转型升级这一主线,调结构、聚要素、搞创新,经济驶进“高速路”。
一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二是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园区、平台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二)围绕统筹联动这一主轴,抓基建、强配套、促融合,城乡步入“双轨道”。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有新进展突破。二是公共服务功能有新完善。三是
(三)围绕以人为本这一主旨,优服务、重保障、保平安,民生搭上“和谐号”。
一是架设了一座“惠民桥”。助民增收致富(就业)、助企扩张壮大(创业)
二是构筑了一堵“护身墙”。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编织了一张“平安网”。公共安全方面
(四)围绕生态文明这一主调,治污染、找突破、讲法治,发展奏响“集约号”。
一是人居环境更美。二是业态层次更高。三是服务质量更优。
—4—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县政府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市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提升发展这条主线,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区域竞争日益加剧、转型升级任务繁重等诸多压力和考验下,深入实施“X大工程”,继续以“两年”活动为载体,着力在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改善民生等方面下功夫,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据统计,国民生产总值达XX亿元,增长XX%,地方财政收入达XX亿元,增长XX%,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XX%,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XX%;单位能耗下降XX%,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涨幅XX%;新增就业X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X%。
一年来,县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今年以来,我们继续深化“工业平台建设年”活动,全县工业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态势。全年实现规模上工业总产值XX.XX亿元,同比增长XX.X%;完成工业性投入X.XX亿元,同比增长XX%。各大工业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总投资3.87亿元,XX、XX等功能园区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入园企业XX家,投产的有X家;工业技改“XXXX工程”不断推进,新投产项目XX3项,新建项目XX项,新供地项目X项,XXXX、经X经X等重大项目建设即将完工。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新列入国家级项目X个。全年完成全社会出口交货值XX.XX亿元,同比增长经XX %,自营出口X.X亿美元,同比增长XX.X%;全年实际 —5—
利用外资XXX万美元,引进县外资金X.X亿元。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全年新建茶柿、杨梅、无患子等优高农业基地4500亩,改造油茶基地2200亩;全县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4家,农业龙头企业X家;“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合作模式得到推广;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全县新增各类农机具XXX台(套);全年整治河道XX公里,土地流转XX万亩,高山蔬菜、花卉、葡萄等优质高效农业产业日益兴盛。XXXX、XXX经X扩建等一批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年共接待游客XXX.XX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X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今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XX亿元,同比增长XX.X%;金融业实现快速增长,存款余额达到XXX.XX亿元,比年初增长XX.X7亿元。
二是坚持城乡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共完成农房改XX个村,创建了XX个初级型和谐生态村,“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深入推进,垃圾生态化处理模式在全县得到应用。农民饮用水工程步伐加快,新增安全饮用水人口XXXX人。全年完成下山移民XXX户、XXX人,城乡融合步伐加快。
三是注重民生事业和谐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今年高考上重点线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完成X.XX万平方米危旧校舍改造;开展了学生安全工作“六个一”活动,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安全防范长效机制。全面落实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98.8%以上;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8家乡镇(街道)—6—
卫生院和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迁建、改建工程有序推进;今年,全县新农合参合率为92%,顺利完成XXXX户改厕任务。开展了人口计生综合执法月活动,全年征收社会抚养费XXXX万元,完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建立了2家省外劳务输入基地和11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经XXXX人,失业人员再就业XXX人,困难人员再就业XXX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X.X%。全年新增养老保险XXXX人、医疗保险XXXX人。全年募集善款XXX万元,发放各类救助金XXX万元。
四是推进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加强了对耗能大户和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通过有序用电、节能降耗等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同比削减25.5%,全年申报省绿色企业1家、市绿色企业2家,开展清洁生产企业6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快实施,非法采砂得到有效治理。全年绿化造林X.X万亩,建设生态公益林XX万亩;以“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为抓手,全面提高人居生活环境;深入开展“铁掌整治保平安”、“铁掌整治护世博”等专项行动,切实强化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四项主要指标呈全面下降态势。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XX艰苦创业、逆势奋进的五年,是创新突破、加速崛起的五年,是传承文明、走向辉煌的五年。—7—
五年来,我们面对各种复杂形势和不利局面,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和困难,增强了应对的能力和发展的信心,经济实力日益壮大,民众生活逐渐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五年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不懈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企业界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天台部队、武警官兵,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天台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分享五年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XX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特别是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三产服务业比重小、环境污染依然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基础设施还较薄弱,城乡居民收入与统筹发展有待平衡提高,尤其是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需求还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维稳压力越来越大;党风廉政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予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 —8—
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必须紧紧抓住用好的战略时机。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空前活跃,积极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潮流中。可以说,XX虽然面临的挑战和形势仍很严峻,但加快发展的外部需求和内部支撑条件也日趋成熟,XX正处于一个厚积薄发、加速崛起、大有作为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审时度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牢一切发展机遇,用足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将XX建设成宜商宜居的城市。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继续全面实施“XX工程”,推行“XXXX”战略,以富民强县、社会和谐为最终目标,着力在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有所建树、走在前列,实现XX跨越发展、快速崛起。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促进XX在江浙地区跨越崛起,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具体目标为:
----产业升级实现加速度,经济实力更加壮大。把产业集群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强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经济水平,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
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努力达到48%。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美元。自营出口突破5亿元。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提高到8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十二五”末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7%和8%左右。
----设施布局实现一体化,城乡融合更加明显。依托“XXXX”战略,加大县城的扩张开发力度,加快中心镇培育和集中村建设,完善交通、水电、通讯等功能配套,初步打造“一心两翼三轴”具有集聚辐射能力的中小城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达到65%左右,基尼系数控制在0.4以内。
----社保体系实现全覆盖,民众生活更加幸福。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和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实现公共服务的全延伸和满覆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万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万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左右,年均增长分别为9%、10%。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万人、**万人、**万人、*万人和*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1年。
----生态文明实现大跃进,商居环境更加适宜。更加注重资 —10—
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产业生态化,循环经济渐唱主角。“十二五”末,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60%、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以上。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降低*%。森林覆盖率达*%。
为实现“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任务,我县将围绕“XXXX”总体战略,重点在网络、产业、民生三大领域,谋划实施基础网络、产业提升、社会民生“三大百亿工程”,实现“三大突破”,打造“特色之城”,为XX实现跨越、和谐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实施“XXXXXX工程”,着力在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将XX打造成财富“孵化园”。
(一)注重提质增量,做强工业经济。
(二)突出高效生态,做优农业经济。
(三)挖掘特色内涵,做精三产经济。
二、实施“XXXXXX工程”,着力在城乡统筹上实现新突破,将XX打造成和谐“示范区”。
(一)做大主城区。
(二)做强中心镇。
(三)做美集中村。
三、实施“XXXXXX工程”,着力在民生改善上实现新突破,将 —11—
XX打造成幸福“安乐窝”。
(一)构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三)改善城乡生态人居环境。
三、2011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根据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精神,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2011年我国经济趋稳向好,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节能减排、抑制通货膨涨和物价上涨等压力明显增大。总体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实现生产总值XXX亿元,增长X%;财政总收入XX.X亿元,增长X%,其中地方财政收入X亿元,增长X%;COD指标削减X%,SO2排放量实现零增长,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XX亿元,增长XX%;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X亿元,增长XX%;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XXX元,增长X%;农民人均纯收入 XXXX元,增长X%;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XX%以内;城镇新增就业XXXX人,失业率控制在X%以内。
我们将根据上述目标,着力做好四篇文章,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12—
(一)突出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竞争力。一是继续实施工业经济“增量提质”项目。二是全力实施农业经济“开疆拓土”计划。三是积极实施三产经济“精品包装”工程。
(二)突出城乡统筹,提升发展驱动力。一是丰富城镇辐射功能。二是夯实城乡基础设施。三是推进乡村提升改造。
(三)突出改善民生,提升社会凝聚力。一是继续发展社会事业。二是继续完善社保体系。三是继续办好为民实事
(四)突出依法行政,提升政府号召力。
新时期、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努力建设务实高效、干净干事、群众满意的政府,为推动XX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努力。
一要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建设责任政府。二要遵章守法,依法行政,建设高效政府。三是求真务实,规范运行,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XX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五年,新的 —13—
坐标,新的启航,形势催人奋进,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中共XX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XX而努力奋斗!—14—
政府工作报告(框架) 篇2
为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公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78号,简称《基本准则》),以期规范政府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基本准则》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它弥补了我国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在资产负债管理、评价运营绩效和提供财务报告等方面的重大缺陷,详细规范了政府会计目标、主体、信息质量特征、要素、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基本建立了真实反映政府执行情况的会计体系,为解决政府会计实务问题提供了指导原则,为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了基础标准。
2014年10月,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公布了《公共部门实体通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简称“IPSASB概念框架”),为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得到全球众多国家及地区的广泛采用,其在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体系创建与实施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和运用。本文比较了我国《基本准则》与IPSASB概念框架的异同,为构建我国科学、健全、有效的政府会计规范体系提供启示。
二、《基本准则》与IPSASB概念框架的相同点
《基本准则》与IPSASB概念框架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中的统驭作用相同: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概念,运用概念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两者内容体系相同——包含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财务报告和附录等内容。两者界定了相同的财务报告目标——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通用财务报告的信息,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使用者做出决策或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有机结合的双重目标)。两者均以如实反映、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作为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作为财务报告会计要素;以历史成本、现值作为会计计量的属性;强调持续经营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
三、《基本准则》与IPSASB概念框架的差异
1. 两者关于权威性、界定范围、目标和使用者的差异。
《基本准则》作为我国名义上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为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政府会计实务提供实践指导;《基本准则》以财政部规章的形式颁布,既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也具备法律法规的显著权威性。IPSASB概念框架在第一章《概念框架作用及权威性》中指出,框架建立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公共部门通用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并运用概念来发展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及实践指南(GPFR),会计确认、计量及披露的权威性要求体现在IPSAS与GPFR中;概念框架既不是公共部门主体利用IPSAS来编报财务报告应遵循的强制条款,也没有超越现行IPSAS,而仅为处理财务报告问题提供指导,对IPSAS和GPFR未指明的情况提供支持,即公共部门主体可以参考IPSASB概念框架的相关定义、标准、原则等来做相应的会计处理。可见,IP⁃SASB概念框架尽管在法律形式上没有显著的权威地位,但理论上,它作为制定IPSAS和GPFR的根本依据与出发点,是一种规则导向型框架,明确了现行IPSAS基本概念的涵义、逻辑关系及层次等方面的问题,与准则、指南构成了较为科学、统一、稳定、规范的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体系,进而提高了IPSASB会计理论体系的适用性。
《基本准则》把政府会计界定为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综合体;而IPSASB概念框架仅把国际公共部门会计界定为财务会计。《基本准则》会计主体目标除了编制财务报告,还编制决算报告。《基本准则》的财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信息,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或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基本准则》的决算报告目标是向决算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有助于决算报告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IPSASB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为编制财务报告,提供对报告主体使用者关于责任履行及决策有用的信息。
《基本准则》明确规定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使用者为各级政府、其他利益相关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显然,我国政府会计报告主要为政府内部使用者和与政府有利益关系的外部使用者使用,没有明确提出新闻媒体和独立的专业分析人员等信息使用者,只是简单模糊地以“其他利益相关者”表述。IPSASB概念框架对报告使用者进行了区分,使用者分为主要使用者和潜在使用者,主要使用者为服务接受者和资源提供者,包括社会公众、立法机关、议会成员等;潜在使用者包括一些特殊利益的组织、与公共部门实体有商业或非商业交易的组织以及在自愿或非自愿基础上被认定为单独用户组成的团体(如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资源提供者)。通用财务报告为主要使用者提供所需要的受托责任和决策参考信息。
2. 两者关于前提、信息质量特征与报告主体的差异。
《基本准则》提出,政府会计核算的前提是政府会计主体的持续运行,并强调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IPSASB概念框架仅强调报告主体的持续运行。《基本准则》依次将如实反映(可靠性)、完整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作为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具体要求。IPSASB概念框架把相关性、如实反映、可理解性、及时性、可比性、可验证性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信息的限制性条件为重要性、成本效益原则与各信息质量特征间的权衡。可见,《基本准则》没有将可验证性作为信息质量特征,也没有提出报告的具体约束条件,只是简单解释了以上特征的涵义,没有说明各信息特征间的平衡关系及逻辑关系,缺乏层次性,未形成逻辑关系清晰的体系。而IPSASB提出如实反映包括完整性、中立性和精确性,如实反映的本质是实质重于形式,可见,实质重于形式不作为IPSASB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个单独质量特征,它被嵌入如实反映概念中;此外,IPSASB明确了可验证性作为独立信息质量特征的原因:可验证性特征尽管与如实反映紧密相连,但如实反映经济现象的信息不能够绝对、肯定地得到验证,可验证需要以独特的方式发挥作用。可验证性是指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获得财务报告如实反映经济及其他现象(事项及交易)实质的信息。
《基本准则》明确采用了会计主体概念,但对概念未作详细解释,仅对具体会计主体作了规范:会计主体为各级政府以及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或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而IPSASB概念框架采用了报告主体概念,并对概念、内容及特征作了详细解释,IPSASB指出公共部门报告主体是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组织、项目或为制定财务报告的活动单位集合体,它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独立的实体(一个集团报告主体)。报告主体的关键特性为:①代表委托人筹集资源,并利用资源开展活动为委托人获取利益;②存在依靠财务报告获取会计信息及制定决策的服务接收者或资源提供者。显然,IPSASB认为报告主体并不一定是独立法人;报告主体必须开展经济活动,与报告使用者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
3. 两者关于会计要素的差异。
《基本准则》构建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因而政府会计要素为“二元结构”,即政府预算会计要素(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与预算结余三个要素)和政府财务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要素)。为准确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运行成本,科学评价政府资源管理能力与绩效,《基本准则》对资产、负债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提出不同于现行预算会计中收入与支出概念的要素——收入和费用。资产是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负债是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资源流出政府会计主体的现时义务;收入(费用)是报告期内引起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增加(减少)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入(出);净资产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是政府会计主体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体现了政府履职本期活动的经济结果和履行公共责任的持续能力,利用净资产评价本期政府职责履行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政府资产与负债的权责对等。
IPSASB概念框架规范了具体报表要素,并对要素在框架体系中的作用进行解释。IPSASB提出报表包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所有者出资和所有者分配六个要素和附加项目。资产是主体控制的由过去事项形成的现实资源;负债是指主体由于过去事项引起的资源流出的现实义务;收入(费用)是指非所有者出资引起的主体净财务状况增加(减少);净资产(净财务状况)并没有被IPSASB规定为独立的报表要素,仅定义为加上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其他资源及扣除其他义务后的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可以为正或为负;所有者出资是由作为所有者的外部团体投入的,产生或增加主体净资产利益的主体资源流入;所有者分配是主体向作为所有者的外部团体分配并减少主体净资产权益的主体资源流出。要素附加项目通常是指为实现财务报告目标,需要将一项不满足定义的资源或义务进行确认,作为其他资源或其他义务;IPSASB认为报表要素的重要性表现为,报表要素是构建财务报表的基石,它为记录、分类和汇总经济数据和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初始点,成为联系报告目标、主体及信息质量特征的纽带。
4. 两者关于会计确认的差异。
《基本准则》采用收付实现制对政府预算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即预算收入(支出)一般在实际收到(实际支付)时予以确认,并且以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进行计量。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是在符合定义的前提下,满足以下条件:①与该经济资源(义务)相关的服务潜力很可能实现或者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流出)政府会计主体;②该经济资源(义务)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体现了配比原则,其标准是:①与收入(费用)相关的含有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入(流出)政府会计主体;②含有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入(流出)会导致政府会计主体资产增加(减少)或者负债减少(增加);③流入(流出)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IPSASB概念框架在第六章《财务报表中的确认》中规定了确认标准、确认与披露的关系以及终止确认的内容。确认是指将满足要素定义、计量后取得质量特征以及考虑公共财务报告信息限制的项目,以一定的金额列报于财务报表恰当科目的过程。确认标准包括两方面:①满足要素的定义;②能以实现质量特征和考虑公共财务报告信息约束的方式进行计量。披露与确认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披露不仅可以提供满足一部分要素定义特征的项目信息,而且可以提供满足要素定义但不能用一种实现财务报告目标所具备质量特征的方式来计量的项目信息。IPSASB概念框架提供了终止确认的具体指引,终止确认是判断以前已经确认的要素期初是否发生导致移除报表要素的变化,并在变化发生时移除要素项目的过程。在评价要素存在的不确定性时,终止确认的标准与初始确认的标准相同。
5. 两者关于会计计量的差异。
《基本准则》预算会计要素计量以实际发生金额为基础,财务会计要素依据要素性质及成本、价值的可获得性采用合适的混合计量属性来核算。会计主体可以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资产特有的属性)五种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计量;采用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三种计量属性对负债进行计量。政府会计主体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对资产、负债进行计量,采用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资产(负债)金额能够持续、可靠计量。但如果某种资产无法采用上述计量属性,则应采用名义金额进行计量。以上计量属性的选择既要体现资产、负债计量的前瞻性,也要充分考虑政府会计实务的现状。
IPSASB概念框架明确规定了计量的目标以及资产、负债的计量基础。IPSASB概念框架指出,计量目标为选择恰当的计量基础以最大公平地反映政府报告主体的服务成本、运营能力及财务能力,并以有用的方式使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实现决策有用的目标。资产、负债计量基础的选择通过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历史成本与现值计量的服务成本、主体依据实物及其他资源在未来时期提供服务所具备的营运能力以及主体为其运营活动提供资金的财务能力,以实现满足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目标;同时,计量基础的选择也包括主体对所提供信息满足质量特征、财务报告信息约束条件的程度所做出的评价。IPSASB指出资产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市场价值、重置成本、净销售价格和使用价值;负债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履约成本、市场价值、解除成本和假定价格。使用价值是主体持续使用一项资产而获取经济利益的潜力与能力的现值和主体报废处理该资产所获得的净额之和;履约成本是主体以最低成本形式来履行负债义务时所发生的成本;负债的解除成本与资产的净销售价格类似,是主体立即解除负债义务的金额,表现为债权人放弃要求权而收到金额,或第三方接受义务方转移的负债而要求的对价;负债的假定价格与资产的重置成本类似,是主体理性上愿意交换某一现有负债所获取的金额。对于每个计量基础,IPSASB均阐述了其与主体的特有性、可观察性以及入手(脱手)价值的具体关系;也解释了它们在报告主体计量服务成本、运行能力及财务能力中的具体应用。
6. 两者关于财务报告列报的差异。
《基本准则》规范了政府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构成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政府决算报告反映了政府会计主体年度预算收支的执行结果;政府财务报告反映了政府会计主体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运行情况、现金流量等信息,由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构成。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会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整合了报告主体的服务、运营及财务等信息,考虑了多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衔接了政府会计微观信息与宏观财经运行的关系,促进了政府财政管理政策的实施;实现了从原来政府信息需求的单项“向上问责”转向多使用者、多层次需求的“向上问责”、“向下问责”和“平行问责”的全面问责制;反映了过程控制的预算执行信息,凸显了提供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以及政府财政经济与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的现实需求。
IPSASB概念框架第八章解释了报告的概念、信息选择的性质内容及原则、报告间与报告内信息列报的原则以及信息组织的性质与原则。IPSASB指出列报是对公共部门主体通用财务报告内的信息进行的选择、列示与组织,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满足财务报告目标以及实现质量特征与约束条件的财务信息。选择、列示和组织信息需要根据用户对有关经济或其他事项的需求来确定。信息选择强调,信息在财务报表与其他报告间的列报主要受到报告目标、质量特征及信息必须反映的经济或其他现象的影响。信息选择包括列报信息和披露信息的选择,列报是利用恰当的标记、表与图展示技术,以总揽式的信息反映信息的过程;披露通常是在报表附注及其他财务报告中反映信息;信息披露增强了列报信息的可理解性与有用性。信息列示内容包括报告信息的位置和组成部分,其影响因素包括信息的性质、具体报告审查要求以及信息间联动;信息组织强调信息的排列、分组和归类,它主要受到信息间的重要相关性(增强、相似、实现目标等)与信息是否披露的影响。
除以上主要差异外,《基本准则》与IPSASB概念框架在附录方面也有很明显的不同。《基本准则》附录主要介绍了会计核算、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概念以及准则的具体生效日期。IPSASB概念框架附录主要介绍了自2009年以来概念框架发展完善过程中所发布的有关讨论文件和征求意见稿的公布日期、咨询结束期。
四、《基本准则》与IPSASB概念框架异同的原因
会计发展史显示会计的产生、发展与演进均与会计环境变化息息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开展的公共管理改革以及21世纪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使得西方国家与我国已充分体会到政府作为公共资源受托者应当承担起财政绩效的受托责任,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已不能适应改革需要,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鉴于各国政府改革的差异、会计作为一种国际公共商业语言以及公私部门会计的趋同化,为改善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旨在改善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IPSASB成立,IPSASB概念框架伴随着IPSAS的制定、实施而建立。同样,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战略部署的实施,《预算法》对政府财政部门综合财务报告的明确要求以及国务院对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批转,拉开了中国特色政府会计改革的序幕。但由于国际与国内的会计环境、制定机构程序等方面的不同,IPSASB概念框架与我国《基本准则》存在显著差异。
1. 会计环境不同。
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环境不同,因此经济体制、政治管理体制、立法模式、国家治理及政府“家底”等存在差异。为制定全球公共部门通用、高质量的会计概念框架,IPSASB历时八年,利用全球有关会计准则的技术资源,按计划、分阶段地推出基于公共部门需求、特征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不仅得到了世界银行、OECD、IMF、欧盟统计机构、亚洲开发银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响应,其会计准则也被全球50多个国家广泛采用,逐步增强了全球范围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的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以创新、协调、开放、绿色与共享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构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当前转变政府职能、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与财政部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做了重要战略部署,《基本准则》的出台是2015年政府会计的重大改革,为今后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制定团队与程序不同。
为开发高质量的IPSAS体系,IPSASB成立了由科研机构(由指引委员会、项目咨询组与小组委员会构成)、民间机构(协商小组)、外部援助机构以及表决机构(志愿者会员)组成的制定团队。科研机构成员广泛,通过协商、合作开展研究,编写征求意见稿、指南或草案等;外部援助机构为IPSASB工作提供经费与制度方面的支持;民间机构为成员提供项目时间、技术等方面的意见;具备过硬专业资质的专家会员行使投票表决权。在制定概念框架的过程中,IASASB依据“问题启动、资料搜集、项目立项、征求意见、意见斟酌与确认通过”程序,保证了规范制定的公开、严格与透明。我国财政部会计司长期以来一直追踪西方国家及IPSASB政府会计的改革,并于2011~2013年在不同省区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经过2014年两次对草案征求意见,2015年10月23日《基本准则》终以财政部令78号文件形式公布。2015年11月11日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四项具体政府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2月16日,财政部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政府会计准则规范体系建设加快步伐,开始走向标准化、科学化。
五、结论
我国《基本准则》在结构设置和内容安排上与IPSASB概念框架部分趋同,充分吸收了其精髓;但与IPSASB概念框架还存在显著差异,实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体系,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中国特色。《基本准则》未详细阐述一些重要领域的内容(如报告主体、确认等),在内容、内在逻辑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起步较晚,具体准则及指南还在酝酿、征求意见中,因此,可以通过制定发布完善的具体准则及指南,与《基本准则》形成有机准则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兼顾国际趋同且稳定、有效、科学的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全面、清晰地反映政府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状况,显著提升财政透明度、政府决策能力,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语义框架分析 篇3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 框架系统 翻译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分支之一,框架语义学为学者们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孙启耀、刘阳,2010)
宏观理论上,国内学者就框架语义学理论提出了相关论断,如框架语义学为格语法理论的第三阶段(陶明忠,2008)、框架语义学为语言的理解提供了有机而全面的概念内容(陈忠平,2012)、框架语义学具有独特的认知解释力(谈鑫,2012);而俞晶荷(2008)、邓静(2010)、刘国辉(2010)则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阐述了框架语义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与帮助。
此外,国内学者也将框架语义学理论引用到了具体的语言研究领域。如潘艳艳(2003)介绍了框架语义学在编撰字典、分析句法、解释语义现象和创建语料库等方面的运用模式;韩晓玲(2003)在阐释框架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框架观、情景框架观及社会文化框架观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条件;刘晓利(2009)提出在框架语义学理论下,翻译可理解为译者根据原文的语言框架,并结合自己的有关经验和知识,构建与原文框架相一致的场景,找到合适的目的语框架来描述此场景的过程;汪立荣(2011)将框架语义学和二语词汇学习相结合,探索在词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习者将一语义框架调整为二语义框架。
综上所述,框架语义学理论已日渐成熟,但运用该理论探究英译具体运作机制的文献并不多见,而政府工作报告又具有遣词准确规范、炼句灵活善变、谋篇精巧别致等语言特点,所以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实证对比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实践本为例,着重探讨框架语义学在工作报告英译中的运作机制。
二、框架语义学理论概述
框架语义学,又称场景—框架语义学(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为Charles Fillmore在上世纪70年代所提出。基于语言学的语境概念、认知心理学的原型概念、心理学及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框架概念,Fillmore(1992)认为意义的确定必须参照一定的背景知识体系,该体系反映理解者的经验、信念和实践。意义的参照体系在Fillmore的理论中称为“场景”(scene),后改称为“框架”(frame),而意义的获取其实是一个理解的过程(邓静,2010)。框架理论认为:理解语言意味着根据语言的使用环境,从大脑的储存库中调出相关的记忆,即从言语受众的知识体系中选择恰当的框架,而框架相当于一种“心理画面”(mental picture)。(Fillmore,1992)理解一个词语,就是我们在唤起恰当的心理画面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词语所指向的语义上。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意义固然是因框架而来,框架本身亦是由语言唤起,语言形式在此相当于观察整体画面的一个“视角”。(Fillmore,1977)
总之,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解某一词汇或语法结构的方法,是特定词汇意义在语言中能够存在并且运用于话语之中的基础和依据。而词汇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它所处的语言结构来选择和突出其基本语义框架中的特定方面,因此可以从描述词汇的基本语义框架着手来阐释词汇的意义和功能。(俞晶荷,2008)
三、框架语义学在翻译中的运作机制
传统的翻译观将翻译理解为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然而,翻译不仅是一项简单的双语转换活动,还包括原语理解和译语产生两个阶段,涉及诸多客观与主观因素。对原语的理解是译者在大脑中建构原语意义的心理过程,译语的产生则是译者运用译语形式对自己大脑中已构建的原语意义重新进行表达的过程,不论是原语的理解还是译语的产生,都是一种框架的激活过程。译者要理解原语文本,就要用文本所展示的语义和知识框架去审视原语文本的每个词语和语句。通常,词典上只是给出了词语的表层意义,若要确定其在特定文本中的含义,就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信息,重现或重构译语中的语义框架,再根据框架语义学原理,确定其含义。(轩志峰,2011)
框架理论在具体英译的对比应用中,通常存在两个宏观的框架系统,即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而框架系统内部又存在下一层级,即次框架。任一次框架又是由其内部的一个甚至多个框架成分整合而成。若将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的最小单位(即框架成分)相互映射,便能显示出两个系统的框架关系。简而言之,若译语的框架成分与原语框架成分映射后完全连通,则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重合;若译语框架成分与原语框架成分映射后部分连通,而部分处于游离状态,则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相交;若译语框架成分与原语框架成分映射后互不连通,则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相互独立。
本文将从原语框架系统与译语框架系统的三种框架关系,即框架重合、框架相交和框架独立,探究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的英译过程。
四、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分析
(一)框架重合
框架重合表明:原语和译语虽分属两个不同的语义框架系统,但两者在充分条件下可对等。换言之,无论是原语框架系统还是译语框架系统,都可激发出多个次框架,而次框架又含有不同的框架成分。这些框架成分相互匹配、映射、组合,最终输出译语框架或原语框架。若译者大脑中所凸显的次框架(如:文化框架、情感框架、社会框架)与原语框架相同,则两者的次框架可完全连通,次框架内的框架成分也必然连通。那么在此条件下,可视为译语框架与原语框架重合。
(1)原文:我们啃了不少硬骨头。
译文:We tackled many tough issues.
原语框架系统凸显出三个次框架,即人物框架“我们”,数量框架“不少”以及事件框架“啃硬骨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子框架的框架成分“硬骨头”给出了两个释义:①坚强不屈的人;②艰巨的任务。结合人物框架“我们”与事件框架中的动作框架成分“啃”可知,“硬骨头”应选择释义②,即“艰巨的任务”。此时,子框架“啃硬骨头”便映射出三个框架成分,即动作框架成分“啃”,程度框架成分“艰巨的”及内容框架成分“任务”。而在后两个框架成分的限定下,动作框架成分“啃”便与“解决”同义。另外,译语框架系统也凸显出三个子框架,分别为人物框架“we”,数量框架“many”,以及事件框架“tackled tough issues”。该事件框架又由三个框架成分组成,即动作框架成分“tackled”(解决),程度框架成分“tough”(艰巨的)及内容框架成分“issues”(问题)。显然,上述三个框架成分与原语框架成分可相互连通,即原语和译语的事件框架相互连通。而当译语的人物框架与数量框架主动向原语投射后,两者也可互相连通,换言之,译语的框架系统与原语的框架系统重合。
(2)原文:我们妥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译文:We responded effectively 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emergencies.
原文框架系统投射出四个次框架:人物框架“我们”,动作框架“妥善应对”及两个事件框架“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而译语框架系统也可投射出四个次框架:人物框架“我们”,动作框架“responded effectively to”及两个事件框架“natural disasters”和“emergencies”。通过对比原语框架系统与译语框架系统的两组次框架,不难发现,两组框架系统中的人物框架“我们”(we)与事件框架“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s),动作框架“妥善应对”(responded effectively to)相互对应连通。而原语的事件框架“突发事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突然发生,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情况”。换言之,原语次框架“突发事件”的框架成分由“突然”“严重危害”“采取应急措施”“应对”及“情况”整合而成。那么,在该次框架上,原语框架与译语框架是否对等?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 Chinese Dictionary(the 7th Edition)(《牛津英汉高阶词典》(第七版))(下文简称为OALE)中,“emergency”释义为“a sudden serious and dangerous event or situation which needs immediate action to deal with it”,即其所凸显的框架成分为“sudden”“serious and dangerous”“needs immediate action”“deal with”及“event or situation”。将“突发事件”与“emergency”的框架成分相互映射,两组框架成分可完全连通,那么原语与译语在子框架“突发事件”(emergency)上相互连通,即原语系统框架与译语系统框架显示重合关系。
(二)框架相交
框架相交表明:原语与译语本身由于分属两个语义框架系统,因此,即使译者通过同化或归化等翻译手段试图将两个文本的粘合度达到极值,但原语框架与译语框架所存在的差异在所难免。简而言之,每个框架的凸显都需要一个触发器,该触发器是由译者或原语作者的经验、认知程度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组成,而上述因素因人而异,即激发出的次框架必然有所差异。若将原语框架的次框架与译语框架的次框架相互映射,次框架内的部分成分可相互连通,而部分则独立。独立部分为原语框架与译语框架的偏差部分。译语框架的次框架与原语框架的次框架部分连通、部分独立的现象就称为框架相交。
(3)原文: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
译文:We stimulated market activity,shored up our weak spots and boosted the real economy.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与该例句结构相同的语料并不少见,通常作者为避免主观性或出于汉语思维考虑,在写类似于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时会避免使用或直接省略人称主语。这便造成在该例句中,原语框架系统缺少人物次框架。此外,文件报告通常以言简义丰为写作原则,强调内容的高度概括性以及结构的整体对称性。这便造成原语框架系统中的三个动作次框架分别仅由一个单词构成,即“激”“补”“强”,同时,在该框架系统中,内容次框架分别为“活力”“短板”及“实体”。高度的浓缩语言对于原文读者来说,根据相关情景框架以及依靠自身经验这一触发器激发大脑中已有的文化和社会框架后,要理解原文并不难。但这对于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译文读者来说,并非易事。试看译文,笔者发现:译者在译语框架系统中,除了包含原语框架系统中已有的动作框架“stimulate”(激)“shore up”(补)“boost”(强),以及内容框架“activity”(活力)“weak spot”(短板)“real economy”(实体)外,译者还根据自身的经验框架判断出,此例句中的“激活力”实则是激发市场活力。因此,译者在原语系统中创造性地增加了一个地点次框架“市场”,最终呈现的译语次框架与原语次框架大部分相交,而个别则独立。换言之,此处的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呈相交关系。
(4)原文:精神命脉。
译文:the lifeblood of a nation.
原语框架系统由两个名词次框架构成,即“精神”与“命脉”。结合原语的情景框架,此处的次框架“精神”可转释为“民族精神”。而对于次框架“命脉”,《现代汉语词典》将其释义为:“关系和血脉,比喻关系重大的事物。”因此,次框架“命脉”可分裂出三个名词框架成分,即“关系”“血脉”“事物”,以及一个程度框架成分,即“重大的”。而译语框架系统由两个名词次框架构成,即“lifeblood”与“nation”。OALE将“lifeblood”释义为:“the thing that keeps sth strong and healthy and is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development”。由此,“lifeblood”的语义框架所凸显的框架成分为:“thing”“keep strong and healthy”“necessary”“successful development”。将上述成分整合后,输出的新语义框架为“保持健康并且对成功的发展有必要的事物”。而同样的次框架在原语中的释义却只是“重大的事物”,因此,译者在处理该译文时,其大脑中所凸显的次框架多于原语所凸显的次框架,使得译语框架在框架成分上部分与原语框架的框架成分重合,而多数独立于原语框架。换言之,此处的原语框架系统与译语框架系统相交。
(三)框架独立
框架独立表明:原语框架与译语框架会受到译者主观选择的影响而出现不重合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社区的人们,所经历的许多事情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框架结构、框架系统以及次框架(汪立荣,2005)。为了让受众能体会到原语读者的感受,译者通常要从受众视角出发,进行二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译者从读者视角考虑到的次框架与原语凸显的次框架完全不同,那么前者在将次框架进行合并、精制、完善后,生成新框架,即译语框架。而合成后的译语框架与原语框架的次框架及框架成分各不连通,当译语框架的框架成分向原语框架的框架成分进行映射时,两组框架成分无可连通的支撑点,这便可视为译语框架与原语框架各自独立。
以“拦路虎”为例,译文为“tigers in the road”。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拦路虎”释义有二:①拦路打劫的匪徒;②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原语框架系统中的成员次框架“虎”通常是凶猛残忍、冷酷无情的形象,如:“狐假虎威”“拦路虎”“骑虎难下”“如狼似虎”等。而根据原文的语境框架可知,“拦路虎”应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困难。之所以用“虎”,笔者认为,人们在提到老虎时,大脑中所凸显的情景框架多半是老虎凶猛、危险的形象,若将该情景框架整合到原语中,便更能体现进步之不易。但在译语框架系统中,译文“tigers in the road”包含了两个次框架,即人物框架“tiger”与地点框架“in the road”。而英文中,“in the road”不同于“in the way”,前者仅表示在路上,而后者则带有阻碍的意思。因此,即使是译文的人物框架与地点框架进行二次整合、精制、完善,所输出的新译语框架也无法与原语框架中任何一个次框架或框架成分连通。此时,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相互独立。
五、结语
运用框架语义学探讨翻译,需要强调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框架系统间的对应性。原语与译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框架系统,但通过触发器可将各自系统中所包含的次框架激活并进行框架系统间的互动连通,凸显出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的重合状态。第二,框架系统内各成分的协调性。原语框架系统与译语框架系统激活后,往往会产生框架数量不相等的情况,即相交状态,此时译者应结合译语或原语的的次框架,如情景框架、情感框架、文化框架等,对已有的框架进行增减、合并与完善,最终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协调达成一致。第三,框架系统的独立性。原语框架系统与译语框架系统的独立说明,在翻译时,译者不应局限于原语框架,应在全面了解原语与译语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语用习惯、地域差异等因素后,将原语框架系统的次框架进行拆分、精制、重组、完善等,最终输出新的原语系统框架,该系统框架将完全摆脱旧的原语系统框架,且与译语系统框架贴近。
参考文献:
[1]Fillmore,C.J.Topics in Lexical Semantics[A].R.Cole(ed.).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C].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
[2]Fillmore,C.& B.Atkins.Toward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A].In A.Lehrer & E.Kittay(eds.).Frames,Fields,and Contrasts:New Es-says in Semantic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C].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75-103.
[3]陈忠平.Fillmore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4-17.
[4]邓静.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66-71.
[5]韩晓玲,陈中华.框架理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3.
[6]刘国辉.框架语义学对翻译的“三部曲”启示[J].外国语文,2010,(4):74–79.
[7]刘晓利.场景和框架理论与翻译过程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2–75.
[8]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4-18.
[9]陶明忠.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1):35-42.
[10]谈鑫,胡东平.框架语义学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33.
[11]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3):27-32.
[12]轩志峰.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2):105-110.
[13]俞晶荷.框架语义学角度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08,(3):54-57.
政府采购协议供货框架协议,修改 篇4
项目名称: 2012年济南市市直单位
办公设备协议供货
项目编号: JNCZGK-2011-113
甲 方: 济南市政府采购中心 乙 方:
济南市政府采购中心(甲方)就2012年济南市市直单位办公设备协议供货项目以JNCZGK-2012-113(项目编号)招标文件在国内以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经评标委员会确定
(乙方)为中标人。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以及本项目招标文件的规定,经平等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作为济南市市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受济南市财政局委托,组织实施本项目,成为本项目的合法当事人,具有办理采购事宜的必要合法根据;
2、甲方组织实施本项目或对供应商进行处罚时,须报济南市财政局审核通过方可实施,应当严格依法遵循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3、甲方为乙方提供网上协议供货交易平台,并负责交易平台的日常维护管理;
4、甲方有权根据采购人的实际使用需要及乙方在投标文件中的承诺,确定最终采购的产品、配置、数量和相关服务的内容;
5、甲方组织采购活动,应当符合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采购效率更高、采购质量优良和服务良好的要求;
6、在协议执行过程中,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优惠幅度和报价;
7、甲方有权按照协议供货管理办法、本项目招标文件、本框架协议以及供货合同等文件文本对乙方的履约行为进行市场调研、价格监控、履约检查工作;如发现乙方违反招标文件、本框架协议或供货合同的有关规定或承诺,甲方有权追究乙方的违约责任,直至停止乙方的供货资格;
8、最低价供应商不响应时,甲方有权对乙方进行处罚:乙方参与项目报价后,如报价最低接到通知后在2个工作日内不响应,则取消乙方成交资格,按低价重新选取成交供应商。甲方调查确认后,视情况对乙方进行短期屏蔽或永久屏蔽的处罚。同时报财政局备案。
9、甲方会不定期组织专家会同监管部门随机抽取项目进行验收。
10、甲方保证依法履行此协议供货框架协议项下全部约定义务。
11、本框架协议其他未尽事宜,本中心有权根据工作需要随时修正。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在甲方公布本项目的中标结果后,取得为济南市市直单位提供中标产品的有效资格;
2、乙方承诺提供的投标货物皆为符合国家标准和招标文件要求的全新合格产品,为各采购单位提供不低于投标产品在中国对外公众网站或媒体上的标准服务,且符合或高于国家标准和招标文件要求;
3、在协议供货有效期内,如果乙方中标产品停产,应及时通知甲方后删除,如有新产品推出,可以替换原中标产品或新增产品,但新产品的配置规格不得低于拟替换的原中标机型;
4、乙方保证在协议供货执行有效期内,降低中标产品的媒体价或市场统一零售价时,必须根据报刊媒体价、市场统一零售价或网上报价的调整而同时(发布调整通知或媒体广告起计算,不超过两个工作日)向甲方申请调整报价,调整后的价格必须低于本次投标价格及市场平均价。即便没有发生价格调整的,乙方也应每月按照甲方要求在协议供货交易系统中进行确认;
5、乙方配合甲方开展协议供货产品行情调查工作,并据此监测协议供货产品的供货价格;若发现协议供货价高于当期的市场平均实际成交价或不满足招标文件规定和投标时的承诺时,乙方应当在甲方规定期限内将价格降低到市场平均实际成交价以下并满足招标文件规定和投标时的承诺,否则将被取消该款机型的供货资格。甲方有权按照采购人所能有效证明的市场实际成交价格先行调低协议供货最高限价。甲方对乙方的处理结果将在政府采购指定的有关媒体上予以公告。上述规定同样适用于协议供货产品的选配件;
6、如有必要,乙方将保证按照甲方要求,及时提供投标产品的样机及有关配件,配合甲方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投标产品进行测试及标后评测;
7、在协议供货资格有效期内,乙方在特定时间举办的促销活动和优惠政策,如涉及中标产品的,采购人有权参加其促销活动并享受其优惠政策;
8、乙方应设立专人负责对协议供货价格、机型配置等进行日常维护更新;
9、乙方同意甲方为实施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可以在相关政府采购网站和相关文件上公布乙方中标产品的型号、价格等相关信息,且无需事先经过乙方审查同意,任何在官方媒体的信息公布均属于或均被视为符合法律程序的信息公布,均不属于对有关保密义务的违反;
10、甲方决定延长或缩短本项目有效期的,可通过公开媒体予以公示。若乙方在七日内没有提出书面异议,则视为接受甲方的要求,乙方交纳的履约保证金的有效期及本次招标所涉及或相关事项的有效承诺期限也相应延长或缩短。除此以外,乙方不得修改投标文件的其它实质性内容;
11、乙方承诺在本项目项下的任何行为均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应当符合有关依法纳税、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童工禁用、劳动保护、劳动保险与待遇等各方面的规定。尽管乙方已做出上述保证,若一旦发生违反法律、法规、承诺之任何情形,均属乙方单方面之因素、原因、责任,任何情况下乙方均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2、反报备要求:供应商在报价前无需取得任何授权或备案,但是成交供应商在签定正式合同前须提供所报产品生产厂商的授权,如不能按时提供则成交无效。若提供虚
假授权,一经核实将立即取消该供应商协议供货资格,并取消其下一届协议供货商招标资格。
13、乙方需按承诺及时供货,如发生不及时供货行为或所供设备非原装新品,将对乙方进行处罚:第一次暂停报价资格3个月,第二次暂停报价资格6个月,第三次停止乙方本年度协议供货中标资格,且无资格参与下一届协议供货招标活动。
14、乙方在网上超市所提供的产品参考价必须低于网络最低价,如高于,发现一次曝光一次,超过3次暂停乙方对该商品的报价资格3个月。
15、乙方同意本协议适用于济南市市直各部门及其下属各级预算单位,以及甲方指定的共享本次协议供货招标结果的其他单位。
16、如乙方违反招标文件或本协议的有关规定或承诺,甲方有权根据招标文件罚则及相关规定对乙方进行处罚,直至停止乙方协议供货中标资格,情节严重的,列入政府采购不良供应商名单。
三、其他规定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协议及本项目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已经签署或以任何其它方式有效成立的合同中所涉及事项的期限,均作为本协议所涉及或相关事项的有效期限。
四、解释权
本协议的最终解释权归本中心当对一个问题有多种解释时以本中心的书面解释为准。本协议未做须知明示,而又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本中心所做解释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五、协议保存
本协议一式五份,甲方一份,乙方一份,济南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一份,济南市政府采购中心二份。
甲方(公章):济南市政府采购中心
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地址:
地址:
电话:
电话: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政府工作报告(框架) 篇5
第一步:积极展开调研。滨海新区常务副区长亲自挂帅、天津市规划局协同工作,督导调研大港油田新基地的选址工作。初步拟选在天津市区和滨海核心区之间的范围,尚待专家论证与完善,暂不做具体公布。聘请天津市规划设计院、天津大学城市建设规划院以及邀请国内外著名专业城市设计院所,积极参与大港油田未来新家园设计与竞标。
第二步:大港油田内部工作。新基地选址完善后,积极开展大港油田地区现有“无房人员”和“住房未达标人员”的统计工作,并积极实施这类人群的新建住房开展工作,第一阶段为住宅楼宇的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建设,遵循滨海新区“大气、洋气、有规模、现代化”的原则,在新规划的大港油田新基地如期开工;同时,为解决首批大港油田职工家属搬迁工作的后顾之忧,天津市政府要求滨海新区政府和大港油田总公司,共同协作,积极筹措,进行学校、医院、车站等配套设施的同步建设,用“天津速度”再创佳绩。
第三步:为了不影响大港油田全面的生产任务和生产进程,并促进和保障大港油田职工家属搬迁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拟定第二阶段工作,规划设计大港油田机关单位等的楼宇建设,其中包括油田公司总机关办公大楼、文化设施及商业设施的选址和设计,与此同时,油田各机关单位办公楼的设计和选址方案也积极展开。
第四步:“无房户和未达标住房户”入住完成之后,展开大港油田现有住房达标居民的统计工作,并在新基地规划设计此类居民的住宅楼宇。
第五步:搬迁工作。在“十二五”期间,争取部分大港油田居民完成搬迁并入住。为保障搬迁工作有序、顺利的进行,天津市政府和滨海新区政府要求滨海新区大港工委积极配合协助大港油田总公司开展工作,以人为本,以安全责任为重,本着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督导工作。
第六步:部分搬迁新基地的职工上下班问题。中石油集团总部与滨海新区政府共同要求,在新基地完全落成前,为解决大港油田部分已迁职工的上下班问题,大港油田公司要积极调动、合理安排接送职工的班车,保证合理、安全、有序、稳定。具体事宜,交由大港油田公司具体安排。
第七步:大港油田迁移后的老基地处理问题,新基地全部落成后,由中石油集团总部和大港油田总机关牵头与滨海新区政府、滨海新区开发区南港工业区洽谈老基地的交接事项。
政府工作报告(框架) 篇6
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九月二日,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与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西安市共同签署环境保护合作协议。
本报记者王亚京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周文颖9月2日西安报道环境保护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今日在西安签署环境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环
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袁纯清
分别在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双方将通过合作,积极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快陕北煤炭和能源化工示范基地建设,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大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促进污染减排工作,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推进陕西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在西部前列。为确保部省合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协议规定建立部省合作机制。环境保护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织环境
保护部有关司局、陕西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陕西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签字仪式由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洪峰主持。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出席仪式。签字仪式后,周生贤为陕西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就环境保护形势作了专题辅导报告。
九月二日,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與陜西省省長袁純清在西安市共同簽署環境保護合作協議。
本報
記者王亞京攝
中國環境報記者周文穎9月2日西安報道環境保護部與陜西省人民政府今日在西安簽署環境保護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陜西省委副書記、省長袁純清
分別在協議上簽字。根據協議,雙方將通過合作,積極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實施,加快陜北煤炭和能源化工示范基地建設,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大生態建設和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促進污染減排工作,開展環境宣傳教育,推進陜西省生
政府工作报告(框架) 篇7
一、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概述
(一) 审计质量的含义
根据有关文章, 关于审计质量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审计质量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上, 因而审计质量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 (本文我们称之为审计产品质量观) 。第二种观点认为, 审计是包括了审计计划、取证、判断和报告的一个系统过程, 因而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活动过程的优劣程度 (本文我们称之为审计工作质量观) 。还有人提出第三种观点, 比如徐政旦等人提出应将审计人员质量包含在审计质量中, 其实, 审计人员质量必然反映在审计工作和审计最终产品的质量上, 因此, 第三种观点仍可归入前两种观点。上述审计质量的两种观点 (审计产品质量观和审计工作质量观) 各自都有一定的理由, 他们所持的观点都有各自所考察的不同审计种类和环境, 或者有着各自的观察视角。在不同的审计环境、目的、种类或者不同的观察视角下, 对审计质量的两个方面, 或同样重视或有所侧重。如果用Qw代表审计工作质量, Qp代表审计产品质量, 可以认为:一般地, Qw与Qp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 设其函数关系为fi, 则有:Qpi=fi (Qwi, Zij) … (1) 。其中, i表示不同的审计项目, j表示对审计质量存在影响的不同的审计环境或影响相同的审计项目的不同的因素所组成的不同的环境条件, Zij表示除Qwi外对Qpi有影响的不同的自变量, i, j=1, 2, 3, …) 。由1式可得:Qwi=fi-1 (Qpi, αij) … (2) 。其中, fi-1是fi的反函数, αij为扰动项, 其它符号所表示意义与1式相同。同时, 设Qi为审计质量, g为Qpi、Qwi与Qi的函数关系, 扰动因素设为β, i表示不同的审计项目则有:Qi=g (Qpi, Qwi, βi) … (3) 。第一种情况:将公式 (1) 代入公式 (2) , 即可消去Qpi。如果忽略扰动项, 我们可以将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此即审计工作质量观。第二种情况:将公式 (2) 代入公式 (3) , 即可消去Qwi。如果忽略扰动项, 我们可以将审计产品的质量水平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此即审计产品质量观。第三种情况:当审计产品质量难以评价, 或者审计产品质量的隐蔽性更强, 或者审计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在特定情况下变得更加明显 (此时审计市场的市场需求不能有效地对审计质量进行选择和制约, 而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对审计产品质量监管成本太高) , 使得审计产品质量控制难以保证审计质量时, 公式 (1) 中的fi难以确定。在这种情况下, 如 (3) 式所示, 审计工作质量的社会控制变得不可或缺。从现代控制论的角度看, 当输出 (审计产品) 由于可辨别性差, 从而使得控制系统有效性差时, 需要采用状态反馈的控制方法, 对审计工作过程质量进行控制。在现实中, 审计工作 (审计过程) 高质量并不一定能保证审计产品 (审计结果) 质量。如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 并不一定能保证审计结论可靠, 从而也就不一定能保证审计报告的高质量, 如果审计结果质量不能保证, 那么审计过程质量显然是“无效”的。此时, 上述审计工作质量观无效。审计产品质量观则是在较为理想情况下, 忽略了许多扰动因素的影响得出的, 这不符合我国当前的情况 (我国当前对审计质量的扰动因素较多, 影响较大) 。比较接近现实的是上述第三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产品质量, 如绩效审计报告及绩效审计建议的质量;二是审计工作质量, 如审计项目的选择、审计准备和审计计划, 审计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判断等;三是需要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等宏观控制环境因素, 并要根据不同的环境, 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和措施。
综上所述, 得出如下结论:审计质量是反映审计活动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特性总和, 审计过程是审计质量的中间环节, 审计结果是审计质量的最终体现。在我国当前情况下, 绩效审计产品质量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监督评价机制, 对审计产品的质量控制正如上述第三情况。因此, 需要加强对绩效审计工作、审计产品以及审计环境的控制, 以便合理保证绩效审计质量。
(二) 政府绩效审计质量的联合概率定义
De Agenlo (1981) 将审计质量定义为会计师发现顾客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现象的联合概率。具体地说, 就是: (1) 审计师是否能够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弊 (审计质量的技术性特征) 。 (2) 审计师是否能够报告已发现的会计报表错弊 (审计质量的独立性特征) 。审计质量由此可以表述为:当会计报表存在错弊时, 审计师发现并报告会计报表错弊的联合概率。概率越大审计质量越高, 反之则越低。审计质量的两个内涵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 审计师独立性程度的高低可以影响其发现报表错弊的概率, 而专业能力的强弱也可影响其对独立性程度的选择。上述审计的定义是针对会计报表审计而言的, 对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而言, 既有相同的地方, 又有不同的地方。政府绩效审计质量也要求审计机关具有技术性特征 (政府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技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征) 和独立性特征 (政府审计人员不受干扰的进行审计工作并提交审计报告的特征) ;不同的是,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具有行政职能。我国实行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 审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法律赋予审计机关一些行政权限, 这使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具有较大差异。政府审计根据行政服从原则建立行政隶属关系, 带有强制性, 审计机关在审计中享有许多行政权, 可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采取一些强制措施, 甚至可以给予处罚 (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 。政府审计失败, 则不仅包括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未严格遵守审计准则而导致本应发现的问题未被发现、已经发现的问题未予报告的情况, 而且包括对发现的问题未能准确引用法律法规而导致问题定性或处理失当遭到行政复议、以及对违规违法问题处理后被审单位不予纠正而导致违规违法问题屡禁不止的情况。政府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与技术性特征和独立性特征也不是相互独立的, 独立性程度的高低可以影响政府审计对发现问题的处理力度, 审计人员理解和执行政策法规的水平也会影响处理问题的合理性。因此, 可以将政府审计质量定义为:政府审计人员发现被审单位在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或社会公众报告, 并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恰当的改进建议或行政处理的联合概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三维离散型随机向量 (X, Y, Z) 的概率P (X=xi, Y=yi, Z=zk) =pijk。
式中X, Y, Z分别代表事件:政府审计人员发现被审单位在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或社会公众报告、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恰当的改进建议或行政处理;xi, yj, zk分别代表事件X, Y, Z发生的概率。可以用pijk的概率大小来衡量审计质量的大小xi, yj, zk分别与pijk成正相关关系。该定义模型的重要性, 就在于指导绩效审计质量控制重视三个环节: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技术、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对发现的问题适当的改进建议或行政处理的质量。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特征及启示
(一) 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控制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哲学, 受到不断改进和响应顾客需求与期望的驱动。其顾客的含义被扩展了, 超出了组织的外部购买者这个最初的定义范围, 还包括与组织的产品发生相互作用的内部和外部人员, 即包括了雇员、供应商以及购买组织商品和服务的所有个人、群体和机构。在政府绩效审计中, 要保证并不断提高绩效审计质量, 积极响应社会各界 (包括全国人大、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 的期望。在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外部顾客 (如全国人大、社会公众) 的期望, 还必须关注政府审计部门内部人员的需求。如审计人员可以看作是审计机关后勤部门或人事部门的顾客, 必须对后勤或人事部门等内部服务部门的工作质量加以控制, “不能达到内部顾客要求与不能满足外部顾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几乎是一样的。员工必须把自己看作是其他员工的顾客与供应商”。
(二)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体系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控制环境, 如国家政治体制、政府审计体制、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等;二是审计法规、审计准则等;三是控制组织机构及人员, 包括审计人员、审计业务部门和决策机构等;四是控制程序或过程。审计质量控制必须贯彻系统管理和控制思想, 在研究、解决审计质量问题时, 不仅要重视影响审计质量的各种因素和各个方面的作用, 而且要把重点放在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的整体效应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个系统, 它的目的或特定功能是由许多目标 (指标) 构成的。在审计质量管理中, 对各项指标、各个过程、各种工作、各类人员的协调, 都必须从系统整体和全局出发, 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和研究。正如美国管理大师戴明所强调的那样:“管理者的工作是为了达到系统的整体优化。只为了系统中一小部分而做出的最优决策只会达到局部最优化”。审计质量控制也必须强调系统性原则。
(三) 审计质量控制应该是闭环控制系统
根据工程控制理论, 开环控制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强等优点, 但不能很好抵抗外部干扰;闭环控制则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但稳定性始终是一个问题。在我国当前情况下, 政府审计往往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外部因素的各种干扰始终是影响审计输出 (审计质量) 的重要方面。为了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应当采用闭环控制系统。同时, 由于我国审计产品质量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 审计产品质量 (输出) 可辨别性较差, 需要采用同期反馈 (状态反馈)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 施控主体能够根据受控客体的状态不断发出或修正指令, 同时考虑充分发挥前馈控制、同期控制的优点。设计绩效审计控制系统如 (图1) 所示。 (图1) 中, 审计控制机制以“事前控制”为出发点, 经过“事后控制”、“责任处罚”, 重新回到审计主体控制, 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来看, 监管者根据审计反应或发生的审计诉讼案件, 判定审计责任, 发现审计系统的不良因素, 并把它们剔除。如果审计后反映良好, 则说明审计人员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审计组织运行良好, 审计准则合理, 应当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 (如对审计人员、有关组织管理部门、准则制定机构等进行奖励) , 对正确的行为进行强化。
(四) 审计质量控制是动态的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 相关控制机制和控制措施, 要随着审计质量的社会期望值及审计实际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被称为“质量之父”的朱兰博士的“质量螺旋”曲线表明, 产品质量从市场调查研究开始, 特定质量的产品形成之后交付使用;在使用中又产生新的想法, 构成动力, 再开始新的质量过程;产品质量水平呈螺旋式上升。在审计质量控制中, 审计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审计质量意识, 善于发现审计质量与社会公众或相关审计产品使用人之间的差异, 善于发现审计过程、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与总体目标的差异, 不断追求审计质量的提高, 尽可能满足审计信息使用人的需求, 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
三、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框架
(一) 组织保障机制
在组织保障机制方面, 首先应当考虑在审计机关内部设立绩效审计部门, 保证绩效审计资源及其优化配置。绩效审计是当今政府审计发展的趋势, 搞好绩效审计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等审计资源保证。在发达国家, 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占有很大比重, 而我国绩效审计刚刚起步, 相关工作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更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其中组织机制保障是一个重要方面。应当考虑在审计机关内部设立单独的绩效审计部门, 优化绩效审计资源配置, 强化绩效审计质量控制, 这对推动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 要强化政府绩效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在我国当前审计体制下, 政府绩效审计很容易受到被审计单位及有关方面的影响, 增强或保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情况下, 需要提高审计关的地位和权威性, 给予审计部门专门的财政预算, 从经济条件上对审计独立性提供应有的保障。此外, 要建立绩效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移交制度。绩效审计中, 如果发现重大的违法违纪现象, 可以由绩效审计项目组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审计事项移交给财经法纪审计项目组, 由绩效审计转入财经法纪审计;在财经法纪审计结束后, 再对审计项目进行评估, 确定是否继续进行绩效审计。
(二) 人员保障机制
政府绩效审计涉及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术方法的应用。搞好绩效审计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在人员保障机制方面, 要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 加强对审计人员准入的管理。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在当前绩效审计经验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加强审计人员绩效审计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实行业务委派制, 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挑选审计人员, 并聘请必要的外部专业人员。审计内部可以成立不同层次的专家咨询机构, 广泛听取各界专家意见, 保证绩效审计的成效。
(三) 手段和制度保障机制
手段和制度保障机制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审计制度约束。要保证较高的绩效审计质量, 必须加强绩效审计制度建设, 当前尤其要抓紧抓好绩效审计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审计准则, 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审计制度和准则体系, 使政府绩效审计有法可依, 有章可寻。二是督导复核控制。要强化对绩效审计项目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强化一线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 建立绩效审计项目全面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制度, 提高自我复核、自我矫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质量控制贯穿于绩效审计的全过程。三是建立绩效审计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推行绩效审计同业核查制度。
(四) 过程控制机制
(1) 计划准备阶段。审计计划环节质量控制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审计立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选择绩效审计项目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一般来讲, 选择绩效审计项目应当考虑的因素有:影响较大, 预计能产生明显社会效果的项目;预计能够达到特定审计效果的项目。在考虑成本效益时, 既要考虑经济效益, 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绩效审计准备阶段的关键工作是合理确定绩效审计目标和绩效评价标准。为此, 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基本情况, 如相关法规、协议、工作目标、内控制度等。根据《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的规定, 评价效益性时, 评价标准可以使用预算或计划指标、历史指标、同行业先进指标等。评价时应当对有关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和具体内容作出说明。科学制定绩效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小组成员的行动计划和指南。审计方案的编制应该繁简得当, 视报送单位或审计委托人的需要而定。审计机关应当及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 就审计方案的制定征求意见。在特定情况下, 审计机关可以委托社会权威专业机构代为进行审计方案的设计, 或就审计方案经行评估。 (2) 审计实施阶段。绩效审计中, 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收集、整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在收集绩效审计证据时, 必须注意审计证据的质量要求。绩效审计证据必须具有充分性和适当性。为了保证审计证据环节的审计质量, 必须对审计证据的收集、整理进行记录, 以便为提出审计建议和审计结论提供基础, 为今后对该环节进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审计日记有利于检查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 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审计质量。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日记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3) 审计终结。在审计终结阶段, 搞好绩效审计质量控制, 关键是要做好审计建议和审计报告的编制及报送。应当根据审计结论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审计建议, 使得审计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了强化绩效审计报告责任, 绩效审计报告首先应向委托人提出;其次, 绩效审计报告应当向人大及相关监督部门报送;第三, 应逐步推行绩效审计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开的制度, 以利于社会公众对绩效审计的监督。这是保证绩效审计质量的重要举措。 (4) 后续跟踪检查质量控制。绩效审计之后, 国家审计机关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后续审计。在后续跟踪检查中, 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审计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 提高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二是对审计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及时总结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不断提高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 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年版。
[2]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周雪琴、张洪才:《控制工程导论》,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冯均科:《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胡铭:《质量管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罗美富等:《英国绩效审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审计科研所) :《中国审计研究报告 (2004)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DeAngelo, Th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
政府工作报告(框架) 篇8
关键词:理论框架,地方政府,房价波动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10-0032-37收稿日期:2016-09-06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房价上涨迅速。在房价快速上涨期,除了房地产开发商歌舞升平,地方政府还坐收财政税收增收和城市建设改善、经济增长(包括拉动投资)三重政绩,是不折不扣的最大获益者。不少政府罹患了不同程度的“土地财政依赖症”,或者“房地产税收依赖症”。
在分税制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已经牢牢地和房地产业绑定并以财政收入最大化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进而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政策和措施来维持既有利益格局。在房价快速上升期,面临中央调控压力下的地方政府很难采取有效的举措来打压房价;反之,在市场调整期或者下行期,地方政府常常成为最及时和迫切的“救市者”。地方政府的这些行为从其本身效用函数来看,是符合经济理性的。另外,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还表现在土地金融领域,即运用土地和政府信用作为抵押获得资金进行城市建设。有学者认为,土地财政的本质是融资而非收益。因为相对于“征税”的方式,通过“出售土地升值”来回收公共服务投入效率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城市政府不仅可以为基础设施融资,甚至还可以以补贴的方式,为有持续税收的项目融资。
然而,地方政府的过度融资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甚至影响投资和经济增长。2011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得房价上涨有所缓和,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价格下降的现象。但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市场遇冷,土地频频流拍,如:很多省份和城市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少,继而不仅严重影响那些过去患上“土地财政依赖症”的地方政府的正常运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影响GDP增速,而且还对以土地为抵押物的地方债的运行造成极大风险。
剖析地方政府行为中的土地财政、土地分区、公共品供给等行为,并发现其驱动房价上升的微观机制和渠道,对未来我国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构建合理税制、调控和管理房地产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社会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 我国近年来的房地产市场波动与土地财政和税收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国人压抑已久的住房需求得以释放,房地产投资、销售面积、销售价格等主要市场指标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上涨过程,同时,房地产供给迅速增加,国人的住房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
从房地产企业来看,2000-2014年,房地产投资额增加了19.1倍,年均增长速度23.5%;年购置土地面积增加了2.07倍,年均增长速度5.33%。土地购置费用到2013年增长了18.39倍,年均增长速度25.1%。
从商品房销售指标看,2000-201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加了6.47倍,年均增长14.26%;销售金额增加了19.4倍,年均增长23.6%;销售均价增加了2.95倍,年均增长8.0%。
但全国数据往往掩盖了主要大中城市房价的更快上涨事实,以四个一线城市为例,2002-2013年,四大城市增长倍数在4左右,年均增长速度介于10.3%-12.5%之间,皆远高于全国水平。
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时期,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并且实行有偿使用的土地制度环境,以及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财政制度环境,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市场上的“招拍挂”手段,获取了大量的土地出让金,并逐渐培育成为地方主要的收入来源。其在财政科目中被列为“政府性基金”,占地方一般预算性收入的比重逐步提升,2013年达到了60%左右。土地出让金本质是一种地租收入,可增强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并大力推动城市各项建设事业。
与此同时,房地产业在房地产开发、持有和流转等环节为地方财政贡献了大量的税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稳步上升。这些税种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印花税和投资方向调节税(停收)共十一种。由于多数税收在统计数据上的难以获得性,如营业税税基很广,不仅仅是由房地产企业缴纳,所以下面列出部分房地产税收数量及其占地方一般预算性收入的比重。2012年,仅6种房地产税收总量为13596.53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性收入的22.26%,如果纳入建筑业对应税收,其比重将更大。
类似地,我们将具有明显房地产色彩的7种税收:土地增值税、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建设维护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进行统计。可见其比重在2012年为22.52%。特别注意的是印花税也不全是房地产税收。
对地方政府而言,无论土地出让金还是房地产税收,都是地方的重要收入来源,它的巨大数量和稳定性关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关乎地方收支平衡。不同省份对二者的依赖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以江苏省为例,2003-2012年,房地产税收从72.64亿元上升到1337.2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惊人的38.3%,占地方收入的比重从5.84%上升到30.33%,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从15.06%上升到32.3%,可谓一个产业做到了“三分天下”;土地出让金从1170.7亿元上升到3071.28亿元,与地方收入比值呈剧烈波动趋势,2012年为0.74,最高的年份为2003年的2.43,这也从侧面说明土地出让金并不适宜作为地方稳定收入来源。
3 理论分析框架
3.1 房价波动与地方财政和土地行为
房价波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近年来,供给端的作用获得了学术界的逐步重视,其中政府扮演了关键角色。规划管制被认为是导致土地供给和房地产供给弹性不足进而导致房价升高的重要原因,有些学者定义了管制指数,发现管制程度越高,房价增长越快。然而,国外和我国的土地、房地产开发制度具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我国特色的土地征收制度和供给制度与国外大相径庭。我国政府常常是土地一级市场的唯一供给者并深度参与土地收益分割,在房地产市场上,政府也被人戏称为“最大的开发商”。另外,政府在财政收支行为方面和国外亦有着较大区别。
由此,必须基于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和土地市场行为和制度环境,对二者如何作用于房价进行微观层面上的理论梳理。
表1和图1试图对地方财政行为、土地市场干预行为等因素对房价波动的作用渠道进行一个框架性分析。可以看到,土地财政对房价的影响不仅是多渠道的,还受到土地市场干预行为和财政税收制度的制约和影响。我们认为,地方政府行为对房价的效应或机制可分为四种:稀缺效应、资本化效应、成本效应和联动效应。另外,预期效应是因为土地需求属于引致性需求,按照地租是剩余的原理,房价上升反过来会导致地价上升。
3.2 地方财政行为是房价波动的直接原因
在我国地方政府“政绩锦标赛”和分税制等制度环境下,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在工业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方面不遗余力,然而这些都需要地方财力的保障。由于地方财政预算内和转移性收入只能保基本支出,地方政府作为土地所有权的实际代理人,追逐土地租金和房地产税收收入成为理性行为。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收,甚至包括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众多的税费,在1998年以来迸发出的旺盛购买力和低住房需求弹性背景下,都将以成本的形式转嫁给最终消费者,并不断推高房价。
房地产开发环节税收繁重是目前我国税收制度的特点,存在重复征税、计税手续繁杂等诸多问题。在房地产流转环节,房地产企业的契税和印花税税基交叉存在重复征税,房地产产权转让过程中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或契约,承受方既要缴纳印花税又要缴纳契税;另外被房地产企业诟病最多的是,对房地产转让行为既要按取得的纯收入征收25%的企业所得税,又要按土地增值额计征土地增值税。在房地产保有环节,房产税与城镇土地使用税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因为房屋依土地而建,房价与地价密切相关难以分割,但我国按房产和土地分设税种,对土地从量计税,对房产从价或从租计税,对房产价值中所含地价既按照价值征收房产税,又按照房屋所占土地面积征收土地使用税。此外,对房产租金征收的房产税与营业税计税依据相同,一笔房租收入要同时征收房产税和营业税,租赁双方还要按照与此相关的租赁合同所载金额分别缴纳印花税,税基重叠严重。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财政支出方面,地方政府将获得的属于政府性基金的土地出让金和税收等可用财力,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这些投入最终改善了城市整体功能,并以资本化的方式驱动土地增值和房地产升值。
3.3 地方土地市场行为是财政行为的重要手段并导致房价波动
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经营城市”等财政行为,前提必须基于对土地资源的掌控,并得到合法制度支持。这些制度和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一是土地征收制度和行为。没有土地征收,就缺乏增量土地来源;没有低价征收,也没有逐利空间。另外,我国独具特色的征收、供给“二合一”体制也为政府提供了逐利空间。在西方一些国家,政府征收私人的土地,并不会产生获利机会。
二是有偿使用制度和招拍挂供给行为。几乎所有建设要求使用国有土地,而国有土地只能由地方政府进行供给,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可以将地租收归财政。地方政府拥有在何时、何地、何量供给土地的绝对控制权。甚至对价格都有一定的直接掌控权。
三是规划制度和行为。城市土地受到城市规划的严格限制,政府实际上控制了城市所有土地的发展权。土地出让伴随着土地开发权的出让(容积率为主),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并增加了稀缺地租的可获得性。
四是土地储备制度和行为。土地储备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掌控和垄断,尽管土地储备也有积极效果,如提高土地供给数量、缩短供给时间、增加供给弹性等。
五是土地市场管理行为。土地市场运行需要信息充分,政府应该是信息的供给者之一,但有时政府会刻意隐瞒甚至误导信息,如夸大稀缺和增值预期,制造恐慌气氛,以获得土地收入最大化。
3.4 地方税收和投资融资体制是导致房价波动的财税制度背景
按照蒂伯特理论,房地产税可为地方提供财源,并用于地方合意公共品的供给,税收-公共服务相当于进入社区的一个选择组合,人们可用“脚”投票,选择他们最喜欢的社区居住。而我国地方政府并没有这样的收入来源(现行的房产税税收总量较少)。这样就可能造成如下的局面:城市的进入者以缴纳高额垄断地租的方式负担了所有城市建设投入,购买不动产,获得进入门票;而原有业主除了在最初进入缴纳地租之后,因为后来者的购买,不动产不断增值却不用被政府将其增值税收去。这样的体制有利于资本持有者。但是,一旦房地产市场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一旦进入者不足,这种机制将被打破,只能实行新的税制。现行税制客观上对抑制投机、抑制投资性需求和筹措财政资源并不有利。
3.5 一二级房地产市场联动是房价波动重要联动作用机制
从交易面积看,我国仍然处于增量房为主的房地产市场阶段。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亿平方米,约1300万套,相当于人均1平方米。其中住宅和别墅、高档公寓销售套数为1124.8万套(国家统计局数据)。而同期城镇住房总存量约为21866万套,前者为后者的5.14%。
从增量和存量住房市场价格关系看,当增量市场价格上升时,存量市场价格一般会滞后上升;当增量房价格下降时,存量市场价格会滞后下降,且波动幅度小于增量房。反之,存量房租金和价格上涨,则迅速带动增量房价格上涨。李进涛(2012)研究发现,增量住宅价格周期要短于存量住宅价格周期,增量住宅价格波动也比存量住宅要频繁;增量与存量住宅价格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并且增量住宅价格与存量住宅价格波动保持领先或同步的关系。因此,从增量住宅与存量住宅交易量对比来看,交易比重的大小决定了两者之间价格波动的领先-滞后关系。在我国,住宅市场结构与国外成熟的住宅市场存在明显的差异,国外成熟的住宅市场普遍以存量为主、增量为辅。而我国住宅市场的增量、存量市场结构与国外成熟市场结构刚好相反,住宅市场交易以增量为主、存量为辅。
由于整个市场上新增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且交易量只占总存量的很低比例,加之住房供给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新增市场价格的变动会传导给存量市场,带动存量市场价格的变动。换言之,以税费成本拉动型的增量房价上涨将给所有市场上的房子——包括存量房定价并产生价格外溢。而且这种存量房的价格不断上升,对刺激投资者进一步的积极投资行为产生强烈效应。
4 结论
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紧密关联,同时两个市场历来都是各国政府干预最为严重的领域。由于我国特殊的财政税收和管理等制度背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很深。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除了受制于市场本身供求规律之外,不过是政府干预下的产物。本文主要从理论框架,从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渠道和机制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地方财政行为是房价波动的直接原因,地方土地市场行为是财政行为的重要手段并导致房价波动,地方税收和投资融资体制是导致房价波动的财税制度背景,一二级房地产市场联动是房价波动重要联动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Alan W.Evans.Economics,Real Estate and the Supply of Land[M].Oxford: Blackwell.2004
2.Arthur Grimes.Housing Supply and Price Adjustment.Working Paper.2006.05
3.刘彦喆.我国房地产存量市场与增结构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4
4.李进涛 孙峻 李红波.住宅增量与存量价格关系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2.03
作者简介:
【政府工作报告(框架)】推荐阅读: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08-10
政府预算改革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11-15
万源市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11-04
“政府计划书”政府工作计划11-05
政府工作报告10-30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01-08
河南政府工作报告10-21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06-19
换届政府工作报告05-19
邢台政府工作报告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