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信任教案

2024-06-19

团体信任教案(精选6篇)

团体信任教案 篇1

高二

(一)班“信任你我”主题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今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2)增强学生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中的信任程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我们为什么不能彼此信任”。播放结束后,请同学思考并分享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你认为的“信任”是什么等问题。分享结束后,同学自由组合分为三组(保证每组十人左右),准备进行团体活动以深刻认识“信任”这一主题。

(二)团体活动 热身活动:心有千千结

1、每组的成员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转圈,在转圈的过程中熟悉旁边的人,所有人记清楚自己旁边的人是谁。

2、所有人交换位置,原则是自己的左右边跟刚才一定不同。交换完后依然是一个圈。

3、站在原地伸出双手,拉住最初旁边人的手,左手和右手千万不要拉错,形成千千结。

4、大家齐心将结打开,在这个过程中拉着的手不允许分开,看哪一组先解开这个千千结。

活动结束后请同学们分享从中的感悟。团队活动一:风中劲草

信任的建立取决于自己对团队成员的信心,相互之间的沟通是树立这种信心的基础,一旦信任完全建立,就会感觉到团队中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

游戏过程:

1、让每组成员围成一个向心圆,教师站在中央来示范。教师双手绕在胸前,成员掌心向外做推举状,进行以下沟通对话。教师:“我叫··· ···(自己的名字),我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没有?”全体成员回答:“准备好了!”教师:“我到了?”全体成员回答:“倒吧!”

2、这时教师整个身体完全倒在团队成员的手中,这时团队成员把教师顺时针推动两圈。

3、在教师做完示范之后,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要来试一试。游戏结束后大家分享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感觉团队的合作精神怎样,是否有信任感。

团队活动二:地雷阵

一个团队彼此间的信任是最重要的。那么,你所在团队有着怎样的信任度? 如何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做完了这个游戏,你就知道了。

游戏过程:用绳子在一块空地圈出一定范围,撒满各式玩具(如娃娃、球等)作障碍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指挥,另一人蒙住眼睛,听着同伴的指挥通过地雷阵,过程中只要踩到任何东西就要重新开始。指挥者只能在线外,不能进入地雷阵中,也不能用手扶伙伴。

活动结束后大家自由讨论:

1、请问各位在通过地雷阵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平时你在跟其他人互动时是怎样的?

3、若再有一次机会,我们还可以加强些什么? 【教学结束】

(一)总结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中最基本的条件,是架设在人心的桥梁,是沟通人心的纽带,是震荡感情之波的琴弦。信任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心情,信任和被信任,自己和对方都是幸福的。它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前提,也是交朋友和恋人的基础。就像一棵树的根部,它维系着枝叶的繁荣生长。

(二)课后作业

课后请你在学校与五个不认识的人相拥抱,感受与陌生人间的信任。

团体信任教案 篇2

关键词:团体贷款,信任体系,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对农户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完善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 对二元经济转型、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鲁钊阳等[1] (2012) 认为, 解决农村金融抑制可作为促进城乡金融发展均等化的一条途径。赵洪丹[2] (2011) 、王修华等[3] (2011) 、叶志强等[4] (2011)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 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少起到抑制作用, 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对其则起促进作用。

依据经济学理论,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变动在方向上应该相同, 但实际情况却与此不符。单纯的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 不能有效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 需要金融效率的提高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规模悖论说明, 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的金融环境, 按照传统的经营方式不仅不能实现金融机构自身的盈利, 对农民生活的改善也起不到促进作用, 形成双输的局面。以固定资产为抵押担保的银行贷款的惠及面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乡镇企业, 而农户由于缺乏抵押品陷入了融资困境。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是在短期内, 通过实施金融创新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在长期则应实行金融自制来推进乡村自治。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

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的机制与原因学者们做了许多探索性研究。平新乔等[5] (2012) 认为, 农村金融压抑和制约农户择业的金融约束有两种形成机制, 即道德风险和有限责任问题。据此, 他们建议在涉农信贷和涉农金融中, 尽可能降低以农户财富为底的融资方式比率, 利用社会资本力量, 发展团体贷款 (group credit) 和土地抵押。

土地抵押或林业碳汇交易都存在明确权利归属的问题。同时, 现行的政策对转变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没有清晰的路线, 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加上抵押担保和风险防范机制的不健全, 导致这类抵押行为在短期内不会成为主流。农民的“恋土情结”, 认知水平较低也形成此类质押行为的阻碍。即使比较完善的农地产权及抵押制度得以建立, 也并非必然导致农户信贷可获得性的提高。农户信贷可获得性存在硬约束——经营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拥有非农收入的多寡。缺少合适的项目、收入来源以务农为主的农户即使在农地产权及抵押制度较为完善的情况下也很难取得贷款。

抵押在总体上降低了农户贷款的可得性, 而社会资本能增加农村地区的贷款规模, 抵押贷款适用于较富裕农户, 而基于社会资本的贷款适用于中低收入者。基于社会资本的贷款的优势在于信息甄别、监管、合约执行及交易成本上, 而正规金融机构在处理系统性风险上存在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社会网络的优势, 导致在社会信用体系整体缺位的情况下, 以固定资产为抵押担保的银行贷款加剧了融资困境。

二、传统农村的信用体系

Blomqvist (1997) 把信任分为两类, 一类是人际信任, 指突出社会道德层面的信任。另一类是条件信任, 指强调利益算计方面的信任。大多数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基于条件信任, 以契约及违约惩罚来保证借贷双方履约。农村信用评级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使用传统的借贷模式成本高昂。从中国人民银行委托国家统计局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 有超过半数的家庭未进行过信用评级。从各省情况看, 除四川 (73.16%) 和贵州 (59.06%) 的授信率超过半数, 多数省份授信率多在30%左右。

农民预期收入的不稳定性, 社会保障不健全性间接降低了农民的收入预期, 导致农户高储蓄。收入少、缺乏担保和抵押、信用等级低, 导致金融机构对其信心不足。与此同时, 农户的契约意识较为原始, 普遍认为无抵押条件下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信任, 非条件信任驱使农户偏好非正规借贷范式。非正规借贷依靠人际信任得以运行。孔荣等 (2009) 研究在非正规借贷中, 内疚比农户自身利益更具有约束力。借助农村现有的道德体系约束农户的借贷行为, 比经济惩罚更为有力, 而且惩罚措施的使用可能会对人际信任及合作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关系的维系和公平的关系性是中国农民公平观的重要特征。传统的农村结构中人际信任占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基于利益核算发放的贷款不能很好被农户所接受, 非正规金融机构中亲朋间的无息贷款在农村金融中占很大一部分。而基于人际信任的贷款, 由于中国农民特有的公平观 (社会关系的维系、公平的关系性等) 的约束, 常常能取得不错的结果。

农村普遍缺乏抵押品, 发展抵押品替代机制是农村融资机制设计的关键。组织化 (分散化) 以及监督。有助于降低最低抵押品要求。中国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受合格抵押品限制, 衍生出基于社会网络的各种抵押替代。在农村非正规信贷市场中, 大多数借贷的发生基于比较紧密的人际关系, 采用隐性抵押替代形式。借贷双方的人际关系越紧密, 越倾向于依靠既存的人际关系约束借贷双方。非正规信贷市场较多采用基于人际关系的隐性抵押替代, 较少使用显性抵押替代, 进一步支持“差序格局”的理论假说。但隐性抵押相较于显性抵押, 农户的还款优先度较低。所以, 针对农户借贷的理想模式是采用基于人际关系的隐性抵押为“抵押物”, 同时拥有比较完善的还款流程和时间表。这种方法兼顾基于社会网络贷款在信息甄别、监管、合约执行和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 同时类似正规金融机构存在处理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三、团体贷款与农村信用体系

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对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及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起抑制作用的原因在于, 没有找到适合农村金融环境的金融发展方式。传统的金融发展方式破坏了原有社会网络, 影响了自生性民间金融系统的运行。团体贷款靠人际信任为纽带, 通过农户之间的相互监督, 既可以防止农户违约的发生, 同时也符合乡土本色。社会网络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促进民间贷款。在正规金融越不发达的地方, 民间借贷对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及创办自营工商业所发挥的作用越大。团体贷款的发生本身也是促进农户条件信任形成的过程, 通过信贷及商业活动, 农户在利益权衡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对农村的城镇化转型、农民身份转变都将起促进作用。

团体贷款的朴素形式在农村是可以自发形成的。在正式组织功能缺失时, 社会网络会自发的兴起, 作为替代性的组织选择。在正式组织功能缺失的情况下, 社会网络起着平衡农户现金流、弱化农户流动性约束的作用。

社会网络的效度主要体现在农户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 此时社会网络关系储蓄和银行储蓄有着某种替代关系。易行健等研究发现, 社会网络的广度与储蓄率呈反向关系, 并且收入越低的农户, 家庭生活网络对农户储蓄率影响越大。不稳定的民间借贷对缓解季节性资金缺口起到关键的弥合作用, 对资产性投资还起到了间接的支撑作用。社会网络的存在或其强度的增加, 为农村家庭提供了更完全的平滑消费。其原因是,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或信用合作社相对滞后, 社会网络外成员也并非完全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级别、风险偏好或偿还能力, 社会网络于是被视为一种信用机制或担保机制, 使得其成员能获得更多的私人融资 (郭云南等, 2012) 。

但对于农户改善生活环境或扩大再生产, 亲朋借款给予的支持力度有限。现实生活中, 农户所需的借款来源途径主要有三个, 分别是农村信用社、亲戚朋友以及自我积累。以农户用于扩大种植业规模的资金来源为例, 三种资金来源重要性按农村信用社、亲戚朋友和自我积累依次递减 (除河南及湖南以外) 。

这种情况的发生说明了在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中, 人们更愿意依靠人际信任取得贷款。但由于农户本身资金量所限, 社会网络仅仅能满足农户较低水平的需求, 对于农户想改善生活环境、扩大再生产的愿望支持力度较弱。根据现代农村金融理论, 以市场为基础的商业化模式最有利于持续性地向广大农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但不加调整的套用传统的借贷模式必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农户认为, 从银行得到贷款的决定因素中, 人际担保普遍要比抵押担保重要 (西部的情况略有不同, 这种情况部分因为西部农户普遍缺乏自我积累, 更需要依赖正规金融机构) , 这与传统的借贷模式中要求具备抵押品来达成借贷的常识不相符。

团体贷款与乡土金融的特点相契合, 能保证农户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农户的参与度, 同时由于农户的积极参与能促使农户履约, 提高还款率。依靠农村公平观的约束, 团体贷款的履约更有保障。合作化的经营可以强化农户经济和社会关联性, 有利于发挥金融机构的惩罚力、社会网络的约束力, 保障农户联保信贷良性运行。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团体贷款以人际信任为纽带, 采用隐性担保的模式是符合中国乡土特色的贷款模式。在依据农户禀赋多少决定贷款额度和支配权力分配的情况下, 农户履约的关键是取得贷款之后生活的改善程度。发挥公开决策的效度, 首先应该确保通过贷款行为能尽可能的改善农户的生活质量, 其次应设立适当的惩罚机制, 来尽可能的减少违约收益。

根据结论, 我们应该着眼于农村信用体系的具体情况, 利用团体贷款的优势, 通过团体贷款改善农户的生活质量, 促进农户信用体系向条件信任转变, 实现农村经济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鲁钊阳, 冉光和, 王建洪, 等.城乡金融发展非均等化的形成机理及对策——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12 (03) :172-3.

[2]赵洪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 2011 (11) :58-63.

[3]王修华, 邱兆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1 (02) :71-5.

[4]叶志强, 陈习定, 张顺明.金融发展能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 2011 (02) :42-56.

培养自信心的团体辅导教案 篇3

培养自信心的团体辅导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2通过训练逐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3指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

准备工作

1进行自信心测试:“自信心自测”、“自信程度自评”。

2关于气质的心理健康辅导。

3进行团体活动分组。

4制作辅导课件。

活动过程

一、了解自卑心理

请同学们通过以下对话形象地了解自卑心理现象。

课件一:

自卑的心理现象

对话:

甲:“你怎么不去参加外语朗诵比赛?”

乙:“我怎么能行啊!”

这段对话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这表现出乙缺乏自信,自卑。

自卑心理就是还没有开始做某件事时就已断定自己不行的情绪,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

二、自卑的危害

课件二:

1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自卑心理从自我怀疑和自我压抑开始,以自我消沉和自我埋没而告终,过于自卑等于自我毁灭。

既然自卑的危害如此之大,必须引导学生冲破自卑的束缚,消除自卑心理,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

三、消除自卑、培养自信

要消除自卑,必须了解自卑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一)了解自卑产生的原因

课件三:

身上带着细链子的大象(图)。

由此画面引出心理学家关于大象的成长实验:一只大象从小就被一根不太粗的链子锁住,经过无数次努力都不能挣脱链子的束缚站起来。长大以后,它的力量足以挣脱链子了,然而它不再去努力。即使链子放在身上不加任何固定,它也不会去努力。这是为什么?

学生:因为小时候每一次想站起来都站不起来,他就形成了自己不行的认识。

过去的行为结果告诉它自己不行。其实它现在行不行?

学生:行。

这就形成了自我认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产生“错误的肯定”。这种“错误肯定”是产生自卑的主要原因。产生“错误肯定”的原因很复杂,对人来说,除了行为结果之外,还有他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不恰当评价和反应。

课件四:

产生自卑的原因:

1自我认识与真实自我之间存在差异。

2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被看得太神秘。

多数认为自己不行的人,其实并不是真的不行。使他们产生这种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看得太神秘,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20万人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智力特别高的人约占千分之三,智力特别低的人也约占千分之三,而绝大多数正常人的天赋都是相差无几的。现实生活中人们表现出来的智力和能力有较多的差异,这并非天赋的差别所造成,而是有多种原因的。有自信心、努力程度和方法等主观原因,也有环境、机遇等客观原因,其中主观原因起主要作用。因此,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没有自卑的理由。

道理虽是这样的,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肯定”和错误认识很难一下子改变,他们的影响也很难一下子消除,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努力,需要学习一定的方法。

(二)培养自信的方法

1端正认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一味与人比高低,不要过分敏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课件五:

凡·高的画《星光灿烂》

请同学们谈谈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到美吗?

学生:月亮、旋风、烈火、村庄、树林等;不美。

这时再告诉同学们这是凡·高创作的世界名画《星光灿烂》,因为它的调色技术很高超而被艺术鉴赏家们推为世界名作。画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如:色彩、构思、形象、寓意等等,只要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突出就可能成为好作品。人和画一样,也是由许多元素构成,只要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出色就可能成为杰出的人。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最突出的优点,准备做下面的训练活动。

2训练活动

课件六:

活动一:目光炯炯

要求:两人对坐,目光对视一分钟,轮流说出自己的一个优点,态度肯定,大声说三遍。

继续对视,轮流请求对方做某事或借东西。一分钟内以各种方式要求对方,对方则反复拒绝。注意体会感受。

讨论提纲:

1说优点时每一遍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一次一次地遭到拒绝,心情如何?

3拒绝别人时有何感受?

4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你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学生:说优点时感到一遍比一遍自信;一次次地被拒绝,心情很不好;拒绝别人时,觉得对不起别人;以后在不丧失原则的前提下要尽力帮助别人,等等。

你拒绝别人时觉得对不起别人,别人拒绝你时他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呢?当你一再要求他时,他可能会不好意思,如果你再坚持一会儿,他可能就答应你了。做事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课件七:

活动二:优点轰炸

要求:小组成员轮流被别人指出优点,每个人只对被谈论者指出一个确实存在的优点,被谈论者只允许静听,不必做任何表示。注意体会被大家指出优点时的感受。

讨论提纲:

1被大家指出优点时有何感受?

2是否有一些优点是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是否加强了对自身优点、长处的认识?

3指出别人的优点时你有何感受?

学生:被别人指出优点时感到很高兴;大家指出的大多数优点和我以前认识到的完全一致;有许多优点是我以前没有发现的,这使我加强了对自身优点和长处的认识;指出别人的优点时,我会想这一点我不如他,应该向他学习,等等。

课件八:

培养自信的初级方法是:

1不要过分敏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和客观地认识自己。

2 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优点并积极发扬它们。

课件九:

“将自己的每一条优点都列出来,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它们,经常看,最好能背下来。通过集中注意于自己的优点,你将在心理上树立信心:你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与众不同的人。——罗伯特·安东尼”

集中注意于优点和长处,对自己是一种积极暗示,有利于成功。比如我们刚学会骑自行车时,如果看见路上有一块砖,常常会眼睛盯着砖,心里想着千万别撞上去,结果往往就会撞上去。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砖头以外的路上,心里想着一定要骑到没有砖的路上,结果大多不会撞到砖上去。这就是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的不同作用,罗伯特·安东尼的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学会积极暗示。

学生:这段话说得虽然有道理,但也不能忽视缺点。在注意优点时,不能忘记克服缺点。

在培养优点时确实需要克服很多以往的不良习惯。请同学们双手交叉,看看自己是左手的拇指在上还是右手的拇指在上。然后请同学们用相反的方式交叉双手,大家有什么感觉?

学生:别扭。

要改变一个如此小的习惯动作都感到困难,要克服缺点、消除自卑、培养自信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需要我们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努力。

课后活动

列出自己的每一条优点,天天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它们,坚持一个月,争取养成积极暗示的思维习惯。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篇4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活动目的]

1、认知目标:认识消极情绪对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危害,懂得消极情绪是能够克服的,了解调节情绪的几种方法。

2、情感目标:激发和强化调节自己消极情绪的动机,做个快乐的少女。

3、行为目标:寻找并初步掌握适合自己情绪的调节方法。

[活动形式]

讨论交流,教师总结、作业思考

[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理性——情绪”自我调节方法,即“ABC”理论。

2、难点:引导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活动准备]

1、半杯凉开水

2、一组投影片

3、小品:公交车上

4、录音机、歌曲磁带“幸福拍手歌”

5、学生座位呈马蹄型排放

[活动过程]

1、课题引入

同学们,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它一经产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使人的全部生活都染上某种情感色彩。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心灵空间永久洒满阳光,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有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消极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请大家回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2、小组讨论

(1)同学们分为5—8人一组进行讨论

(2)讨论要求:

每人列举一次曾使自己情绪极为消极的事件,着重谈谈该事件留给自己怎样深刻的心理体验以及对自己的身体、生活等的影响。每人讲述一下自己走出低谷的过程、时间等。如果此刻仍未摆脱困扰,能够提出来,请求小组同学帮忙。

3、教师引导

(1)创设情境:讲桌上放着半杯凉开水

假设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你刚从户外活动回来,正感到干渴难忍。一进门,你突然发现桌上有半杯凉开水,这时,你情绪如何?你是怎样想的?

(A、高兴。想:“太好了!正好解我的燃眉之急。”

B、郁闷。想:“怎样只有半杯水?这怎样能够我解渴呢?那半杯水谁给喝了?”)

(2)小品:公交车上(车上很多人,一老人、一少妇在对话)

少妇打扮入时,厌恶众人的拥挤,对身后的老人柳眉倒竖:“老不死的!”(请大家假想老人的反应)

(A、老人气愤,与其理论

B、老人笑眯眯地说:“谢谢!”少妇好生惊讶:“你······怎样还谢我呢?”“你说我老而不死,岂不是祝我长生不老?”少妇羞愧难当)

(3)发引导,掌握“ABC”理论

透过以上两例,你能领悟到什么?(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同样是半杯水,有人会因它能解渴而高兴,有人会因它的不足以解渴而懊恼;同样一句“老不死”,有人会因它的不敬而气大伤身,有人会因它的表面字意聊以自乐。看来对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想法和看法会引发不同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也是这么认为的。他把这一结果上升到理论,创立了著名的“理性——情绪”自我调节法。“理性——情绪”自我调节法即ABC理论,是用改变认识、看法来调节情绪的方法。

A、突发性事件

B、信念、看法、认识

C、行为结果及情绪

诱发性事件A(如半杯水)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高兴或郁闷)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性时间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解渴或不足以解渴)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原因。ABC理论的核心在于:给人带来不适应的是人对事情的看法,困境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都来自于不合理逻辑或不合理性的思考,即不合理信念。人们通常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绝对化的要求。它常与“务必”、“就应”这类词连在一齐,如“我务必成功”、“你就应对我好”等等。(2)过分概括化。以一、两件事情来评价整个人。如一遇挫折便概括为自己“没用”,是“失败者”。(3)糟糕透顶。这种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严重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焦虑、悲观、抑郁之中而难以自拔。艾里斯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以合理信念对抗不合理信念的潜能,但又常常为不合理信念所干扰。我们要想削弱不合理情绪就得先改变不合理信念。

4、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要求:针对刚才引起消极心境的事件改变其不合理信念,看哪一组同学改变的途径最多、效果最好。

例如: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

不合理信念:学习成绩太差了,丢人。我真没用!(“过分概括化”)

合理信念:(1)学习成绩落后是暂时的,别人未必看不起,何况还有许多其他长处。

(2)太好了!我最后看到自己的不足了,能够奋起直追,再无后顾之忧了!

(3)太好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下次我必须会有大的进步。

又例如:钱丢了

不合理信念:世界上就我最倒霉,怎样单单就我的钱丢呢?(“糟糕透顶”)

合理信念:(1)就当是次教训,下次留意点。

(2)破财消灾保平安。

(3)全当是捐款做善事了。

每位同学都要发言,教师要对精彩的言论给予及时赞扬和祝贺。

(教师抓住时机讲解“酸葡萄效应”、耐挫力等心理学知识)

教师小结:生活中,谁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用心的方法是及时消除它,克服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情绪的消极影响。当消极情绪出现时,除了ABC理论告诉我们的改变不合理信念外,还有一些宣泄途径。(请同学们个抒己见后教师进一步小结)比如找朋友倾诉、写日记、痛哭一场、参加体育运动、听音乐、逛街、阅读、放声歌唱等。只要我们有决心,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必须能够战胜消极情绪。同时,当别人遇到挫折、灰心失望之时,别忘了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只要你愿意:快乐和忧伤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我们是情绪的主人!

当然,合理的宣泄要做到针对不良情绪宣泄有理,发泄有度,既不损害他人,也不损害自己,让我们记住知心姐姐卢琴的“快乐人生三句话”吧:

“太好了!”

“我能行!”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忙你!”

5、放录音,师生齐唱《幸福拍手歌》

情绪不妙觅良方

(限时完成,个人保存)

有一件事曾使我的情绪个性低落,这件事情是:

当时,我感到(写出你的心理感受):

在这样一段悲哀的日子里,我什么都干不了,除了悲哀还是悲哀,这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这些影响表此刻:

让我回想一下,我做了什么才走出那一段低谷?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一课时) 篇5

主持人:

教:

2012-10-12

活动主题:

集体与合作

活动目的:

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重点:

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活动对象:

四年级某班学生

活动场地:

团体心理活动室

活动准备:

坐垫、呼啦圈

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内容:

教师自我介绍,上课引导语:我们先来做一个好玩儿的游戏好不好?

1、,马兰开花(10分钟)

大家随意站着,主持者口令:“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民在说话„„”学生回答。老师说:“开7.8.9朵……”说明:大家根据口令要求的人数组成小组,剩余的且不足一组的人为“无家可归者”。

老师提问:当你发现有的小组人数不足的时候,你为什么没有加入他们?

“无家可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视情况提问该问题)

2、传呼啦圈(10分钟)

每个组一组,手拉手围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在其中一人手臂上套上一个 呼啦圈,比赛开始时,各小组同时运动,在不许用手的情况下,把呼啦圈穿过每个人的身体,每次转两圈。用大小呼啦圈各传递一次,大小呼啦圈同时相向传递一次。

全部做完,教师带领大家讨论以下几个重点: ① 游戏好玩儿吗?你总结了什么游戏窍门? ② 你的游戏心得是什么?(如果学生回答不准切,老师会引导学生到团体协作的主题上来)

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说的真好”

3、效果评估(5分钟)

请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收获

4、课外作业——天使行动(根据上课时间的把我进行此环节,如果时间不过,则不进行该环节)

每位组员用抽签的方法决定自己去当另一位组员的“天使”,而那位组员并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天使”,之后要保证不把你的“天使”对象告知任何人。“天使”的角色是在以后的几天中去关心所抽到的那位同学,使你的对象能感受到你天使般的善良与友爱。

5.下课

诚实与信任教案 篇6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再三强调,待人以诚是立身之本;而今党中央更是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培养青少年的诚实美德。目前,商业战线也提出了“诚信经营”的口号。因此,“诚实”是人心所向。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9/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并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力目标:

1.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研究、交流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我”与车主的对话,倡导个性化朗读。情感目标:

懂得“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用一句话概括“钱”的作用(学生说话交流)2.故事激趣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德国某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后,决定留在德国发展。可他找了一家又一家公司,均被谢绝。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猜测。)真正原因:该生逃过三次票。

这个中国留学生缺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诚实与信任》中找答案。

[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精巧的问题设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整体感知内容

1.出示插图,看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表述)[评:巧妙利用课文插图,既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又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实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含有课题的一句话。

3.指名读课文(2人)。首先让学生自己决定读课文哪部分内容,视情况老师建议第一个学生读到第三自然段。读完后说说为什么请第一位同学读到第三自然段,借机检查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情况。

[评:文本解读离不开文本,在文本的解读中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4.交流反馈:

[评: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学生不但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新词,读懂故事,而且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与文本对话,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解读文本 问题一:为什么会发生交通事故? 重点推敲:

句1:天很黑,又有雾,尽管有路灯,还是看不清。(天气原因)句2: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车主违章停车的原因)句3:快到家时,汽车刚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归心似箭,车速过快的原因)问题二:为什么要留纸条? 重点推敲:

句1:虽然这辆„„但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应该在我。

句2: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问题三:字条上会写些什么? 1.讨论,各抒已见,这张留言条该怎么写。

2.悟出作者为什么不写事故原因。(表现了“我”不怨天,不尤人,敢于承担责任的可贵精神。)[评:重在自主感悟,鼓励自由表达,学生在品读中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他们个性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精读课文,深入解读文本,培养能力,形成价值观 <写字条>

(1)讨论句子:“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A.学生说体会

B.出示句子,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继续交流。C.什么叫环顾,我为什么要环顾? D.在“我”当时所处环境下,换了有些人,可能会怎么做?(学生联系课文说理由)[评:既解读文本,又超越文本,学生在假设中理解文本,形成价值取向](2)小结:应该是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作者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精神真令人敬佩,谁能读好这句话?(3)“我”留下了字条,字条上会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写这张字条? A.学生说字条内容。B.现在你准备把这张字条„„

C.我想劝你别放,为什么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能信任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吗? D.你依然决定留下,为什么你能信任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呢? [评:通过让学生写字条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以“我“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深刻感受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态,教师的引导则强化了学生的文本意识。通过思考要不要放字条,学生终于理解了“放字条是对小红车主人的信任”,突破了难点](4)“我”留下了字条,你觉得我还留下了什么?(5)如果你是小红车主人,看到字条会说什么? <打电话>

过渡:刚才大家所说的,正是小红车主人所想的。事隔二天,他主动打电话与作者联系。(1)出示对话,找出哪些是我说的,哪些是车主说的。(2)同桌练习对话。(3)指名表演。

(4)听了这一段对话,有什么问题吗?——小红车主人为什么要感动?(5)让我们带着疑问再自己读课文对话。

(6)讨论:“我”的哪些言行感动了小红车主人,使他要感谢我?(7)交流。重点围绕“我”为什么坚持要付款,让学生理解“我”的真诚。从而理解小红车主人对“我”的信任。

(8)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评:三读对话,层层深入,由肤浅而至深刻,由感知而及理解。教师的设计体现了预设与调整的统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通过预设激发学生思考,通过调整将思考引向深层](9)“我”真诚的言行得到了小红车主人的感谢,在小红车主人眼中,“我”是个怎样的人呢? [评:这一提问是总结,更是升华,使“我“的形象完整地树立在学生的脑海中](10)两人的对话充满了真诚和对话,可小红车主人却搁下了电话,为什么? [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让学生把阅读后的想法写下来,是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倾吐的需要。通过这个训练,相信“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已融合了学生头脑中的“相似块”,牢牢地植根于学生的心间了]

五、设计练笔。加深理解

1.读、背最后一段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 2.关于“诚实与信任”,你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你想说什么?请用一两句话把他写下来。

3.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我”,请你用上自己的姓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给车主留个条。

[评:通过这三个练习,既能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并适当地摘抄下来。

上一篇: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下一篇:语文组听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