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

2024-06-07

团体标准(通用10篇)

团体标准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标准的需求不断加大,尤其是在新产品、新技术领域。但是,标准化工作普遍存在更新周期长、标准化活动社会参与程度不够等问题,并由此压缩了标准的社会供给。当前,标准供给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格局下的标准化工作新形势新要求不符。大力发展团体标准,成为大势所趋。

根据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在标准制定主体上,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在标准管理上,对团体标准不设行政许可,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自主制定发布,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对团体标准进行必要的规范、引导和监督。在工作推进上,选择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先行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技术进步。

2016年1月22日,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加快出台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力度。研究制定团体标准制定发布程序、评价准则等管理要求,规范、引导团体标准有序、健康发展。鼓励制定一批市场和创新急需的团体标准,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制定机构,让市场主体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016年4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共同发布了GB/T20004.1《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国家标准。该标准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要求,引导社会团体遵循一定规则来开展标准化工作,为其提供开展标准化活动的一般性、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供团体自愿选择和采用。

为了更好地普及宣传推动团体标准工作,本刊约请标准起草人和标准化领域研究学者撰文,对《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国家标准进行详细解读,并就团体标准的推广应用、发展前景等展开探讨和论述。

团体标准 篇2

在国际上,由于各国在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同,社会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第三部门或独立部门、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免税组织。等等。这些叫法在内涵上区别不大。与政府、企业相区别,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独立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

,中国大陆地区开始正式用“社会组织”代替“民间组织”。“民间组织”的“民间”是与“政府”、“官方”相对应的,反映了传统社会政治秩序中“官”与“民”相对应的角色关系,容易让人误解民间组织是与政府相对应甚至是相对立的`。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把民间组织纳入了社会建设与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对传统的提法进行改造,提出了社会组织这一称谓。

社会组织称谓的提出和使用,有利于纠正社会上对这类组织存在的片面认识,形成各方面重视和支持这类组织的共识。我国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即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团体标准 篇3

团体心理辅导课已经广泛在中小学开设。建立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体评价体系是团体心理辅导课最核心的环节,是团体心理辅导本土化、课程化的需要,是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时效性、针对性的需要,对于引领团体心理辅导课课程发展和提升辅导教师授课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课是一门课程,有着同其他课程一样的课堂教学要求,同时也有其独特的课程特点,在评价时要予以特别关注。此外,团体心理辅导课注重授课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际辅导效果,因此在评价时要重点进行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

一、团体心理辅导课的五个构成维度

(一)理念

理念是团体心理辅导课的灵魂。团体心理辅导课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体现在辅导理念上。辅导首先是确定理念,其次才是技巧。团体心理辅导课的理念是从人的成长全过程和道德成长的角度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以构建的方式培养学生群体积极乐观的精神,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系统构建或引导学生自我构建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高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目标呈现与达成

辅导教师在设计辅导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目标最好是惟一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找准一个目标,这样选题才会有的放矢。目标一定要是具体的,通过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成,并且可以评估。目标应是心理学层面的,围绕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最为重要的是目标必须是积极的、健康的。

(三)学生表现

辅导课上,交流的话题更多的是对价值、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审视与判断,是对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境界的呈现,学生的广泛参与、积极体验、主动分享是取得辅导效果的前提。

(四)过程生成

团体心理辅导课最关键的就是在团体探索过程中,通过每一名成员的积极体验、内省、回馈、分享、建议,最终形成团体的新共识。关注过程生成就是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突破各个环节,将问题引向深入,最终使学生在新的高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逻辑关系

如果在团体心理辅导课实施过程中感觉不够流畅、效果不佳,除了教师个体因素外,问题往往出在辅导理念和辅导思路的迷失上。因此教师在设计团体辅导课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清辅导思路上,不应仅拘泥于具体细节。辅导课的形态是开放性的,但内在逻辑关系必须是严谨的、闭合的。

二、团体心理辅导课评价内容

(一)设计评价(权重0.20)

等级为优秀100-90,较好90-80,一般80-60,不合格60-0,将各项等级得分相加乘以权重为该项得分,以下各权重项等级和算法相同)

1.设计理念评价:是指教师针对的是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理论解决的,这一理论是否具有深刻性和针对性,是否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

2.辅导目标评价:是指目标设定要合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可以通过辅导达到。

3.辅导策略评价:是指采取什么方式才能实现辅导目标,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4.辅导逻辑关系评价:要求各环节逻辑关系、知识关系严谨,逻辑关系与认知过程闭合。课程的演绎推理与学生体验的过程都必须在逻辑关系中进行,才能保证学生在接受体验和观点时受自身知识启发,避免似是而非的情况发生。

(二)辅导过程评价(权重0.30)

1.辅导情景创设评价:在辅导开始时,通过创设符合日常情景和生活规则的辅导情景,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激荡思维、尽情分享,为辅导提供必要的前提。

2.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评价:心理团体辅导课堂应该是非常活跃的,学生行为、情绪、思维的活跃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但课堂活跃不等于混乱,所有活动都要有序进行。

3.提供反馈和强化评价:辅导教师必须具备在短时间内筛选、评价、引导、强化、汇总的主导能力,引导学生从最初的懵懂走向光明。

4.运用适当的辅导技术评价:心理团体辅导应在学生需要时、疑惑时给予及时引导,技术的应用为的是帮助学生自我觉醒,不应轻易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辅导效果会更好。

(三)辅导效果评价(权重0.30)

1.团体的凝聚力评价:是被动介入还是主动参与。辅导针对的是对个性品质的影响,但这一影响必须在团体相互影响中完成。积极主动参与辅导活动是学生接受团体辅导这一形式的开始,是辅导教师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务。

2.学生情绪表现评价:是为了完成任务还是乐在其中。良好的辅导团体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积极的体验,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3.思维与认知评价:是观念获取还是情感共鸣。心理团体辅导课最重要的目标不是获取观念,对于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中学生而言,充分的情感体验、团体中的情感共鸣更有助于他们今后在团体中、在社会上的发展和生活。

(四)教师素养评价(权重0.20)

1.教师授课基本素养评价

(1)教学基本功扎实情况:辅导教师教态、语言、板书、课件在辅导过程中的运用。

(2)学科知识扎实情况:辅导教师在心理学知识和教学知识上的表现。

(3)尊重学生人格情况:辅导教师基本的学生观和授课能力上的表现。

(4)对教学抱有积极的态度情况:对教学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灵活适应性强,有条理,高效率。

2.教师主导作用评价

(1)主题的选择与论证:虽然辅导课程是在课程体系下进行的,但城乡差别、班级次文化、学生交流方式、学校文化特色等因素都会在具体辅导时对辅导教师的主导能力提出要求,这要求辅导教师在主题的选择与论证时要体现上述因素。

(2)整体过程的动态掌控:辅导是动态进行的,辅导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清楚辅导目标和辅导进程,视学生的反应程度灵活掌控节奏和环节,合理分配时间,使学生保持参与积极性。

(3)重要环节的适时介入:尤其是在学生参与初期、思维激荡期,辅导教师为保证学生参与效率要适时介入,促进团体共同进步。

(4)辅导结尾的主题与学生总体提升:这是辅导的高潮期,辅导教师对学生总体的心路历程要有一个精准的点题或提升,其深度、广度、精准度都对辅导教师提出了挑战。

(五)总体反馈

一方面是对授课教师的整体评价,另一方面是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对授课教师的终结性、即时性的全面评价。包括:辅导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学生参与、吸收、思辨、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辅导行为的指导理念进行分析,指导重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改进措施。

三、课后反思和自评

(一)认真写好课后反思

根据各方的评价和反馈,辅导教师应尽快写出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一方面要总结不足,在评价者的帮助下列出改进方向以及改进的时间表,一步步改进;另一方面要深刻总结成功做法,在一段时期后将做法形成经验,并上升为理论。

(二)注意观察后效

团体心理辅导是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要注意观察学生一段时间后的体验和做法,以进一步修正辅导方向和策略。辅导的智慧从学生中来,教师向学生学习才能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教师自评反馈

1.教师提问情况:本节课提问了哪些学生,每次几人,哪些学生没有被提问(权重0.20)。

2.学生参与情况:在活动中有多少学生参与,其他同学在干什么(权重0.25)。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兴奋,有多少学生不感兴趣(权重0.25)。

3.评价方式:本节课的评价语言和方式,学生反响怎样(权重0.10)。

4.对学生的新认识:对学生是否有了新的认识,与原有判断有什么不同(权重0.20)。

四、几点体会

评价中所设权重是对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一种解释,突出了对过程和效果的评价。要想实施好辅导,各环节都很重要,应进行有利于辅导教师成长的形成性动态评价,引导教师对照评价查找不足,从而促进学科的深度发展。

本文的评价标准建立在中小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是对当前教学评价和团体心理咨询评价相结合的探讨。关于学生主体反馈评价和独具学科特色的,尤其是突出团体心理辅导深度的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101100)

编辑/于 洪 黄才玲 终校/杨 怡

团体标准的创新意义(一) 篇4

说到团体标准就要说到什么是团体。团体是个名词, 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在英语词汇中包括organization(组织、机构、团体);group(组、群);connection(关系、联系、连接);Team(队、团队、组);public body(大众、社会、公众)等等。汉语的解释也有几种:1、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利益或娱乐而联合或正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2、 为达成特定目标或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其彼此间具有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 3、指目的和志趣相同的人们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所组成的集体; 4、 有共同目的、志趣的人组成的集体。其中最后一条是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简单明了,我个人极赞成这一条。

知道了团体的定义,我们就知道了什么是团体标准, 换言之也就是由团体制定的标准。什么团体都能制定标准吗?也不是,标准和标准化毕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性工作,标准是专家的产物,并不是所有的团体都适合做标准,也没那个必要。这样我们就清楚了,团体标准的概念可以这样定义:“由对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有共同目的、志向和追求,且具备一定条件的一群人所组成的集体制定和发布的标准称为团体标准。”

为什么说团体标准的出现是中国标准化发展史上的一种创新呢?尽管中国标准和标准化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由于文字和本文主题所限,太远的我们就不去说了,只说现代阶段的标准化。个人认为,在中国,就现代标准化而论,只有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标准化发展才有真正意义。大家知道,虽然在1946年国际标准组织成立的时候中国也是发起国之一,但那时的国家积贫积弱,政府腐败无能,经济不仅毫无工业基础支撑,政治也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民不聊生,国将不国,标准和标准化工作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一切从头开始。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从恢复经济的战略高度出发,一开始就关注了标准化工作。1950年,在陈云同志主持的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中设立中央技术管理局的时候,在局内机构中就设立了标准规格处,专门管理标准化工作。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就按照那时社会主义阵营的普遍模式,也就是前苏联模式开展工作。

前苏联模式是什么模式?就是战时经济、计划经济、 军事化、指令化。标准和标准化也不例外。那时有一句话非常典型,这句话说:“标准一经发布就是技术法规”, 这就意味着当时的标准国家一概认定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从而我们可以知道, 那时候的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就是国家强制性的行政行为, 不是团体行为。标准也只有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没有企业标准,更没有团体标准。

其实,这种状况也是和当时的国家经济体制和管理方式相适应的。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间,中国所有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或集体公有,没有个体私营、更没有合资、 外资。整个国家就像个庞大的工厂,所有的企业都是生产车间,产品按计划生产,原材料、资金和劳动力按计划分配,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和标准化当然不能自作主张,独立而为了。

另一方面,那时经济特点是供给严重不足,东西只要生产出来就行,国家一律分配,不存在市场竞争,质量高低也无所谓,因此,标准也就失去了严肃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 随着政府减政放权和企业经济活力的增强,原有的标准和标准化管理越来越不适应需要,政府包办标准的事情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1988年颁布了现行的《标准化法》。这部法律规定了中国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种标准,打破了由政府独家包揽的格局,实现了发展中的突破。但是这种打破和现实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加入WTO,推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受此局限,标准和标准化的管理格局还是由政府主导为主体,国家、行业和地方的强制性标准还带有强烈的权利割据色彩,制定标准的资金是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企业还是处在被动应付和挨打受罚的被支配地位, 在标准制定和实施中自然缺少自己的话语权。有些企业即使制定了自己的标准,也需要到政府主管部门备案,导致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没有活力,缺乏积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这种状况显然不再适应经济高速增长和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的需要,标准又一次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分析的中国标准化工作存在的“软”“乱”“低”现象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说到团体标准,不能不说到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发达国家的标准状况。本文前面说到国务院鼓励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发布,这在中国标准化发展的历史上是一种创新。

为什么要把创新只限定在中国?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本来就不存在这种创新,在那些国家的标准化发展史中,没有像中国和前苏联那样社会主义阵营的计划经济发展阶段,那里从来搞的就是市场经济,标准和标准化也从来不是由政府控制,他们制定的标准本来就是团体标准。

团体标准 篇5

深圳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国寿绿洲员工福利团体保险系列产品功能强大 保障全面人性设计 灵活搭配网点齐全 服务卓越缴费灵活 处理便捷

投保范围

五人以上特定团体成员可以作为被保险人,由投保人向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投保本保险。该特定团体的参保成员应占团体中符合参保条件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保险期间

本合同的保险期间最长为一年,除另有约定外,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至本合同约定终止日二十四时止,由投保人与本公司在投保时协商确定。

保险金额

本合同的保险金额由投保人在投保时与本公司协商确定并在保险单上载明。

保险费

本合同的保险费由投保人在投保或续保时一次交清,也可以按本合同约定的分期交付方式交付。

意外伤害:

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导致Ⅲ度烧伤、残疾、身故赔偿。

门诊费用:

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实际支出的符合当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门(急)诊医疗费用。

住院费用:

被保险人意外伤害或因患疾病住院、门诊诊疗费用补偿。

住院定额给付:

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疾病住院,本公司在一定期限内按住院日×定额给付金额给付保险金。

补充医疗:

扣除被保险人已从当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公费医疗或其他途径获得补偿或给付以及合同约定的免赔额后,本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的给付比例对其剩余未获补偿或给付的部分给付门诊、住院医疗及大病医疗保险金。

重大疾病:

被保险人初次发生合同约定的三十种重大疾病,本公司按保险单载明的保险金额给付保险金。

重症监护:

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或疾病入住ICU病房,按入住ICU病房日数×日定额给付金额给付医疗保险金。

主险身故国寿绿洲团体定期寿险人身保障意外伤害国寿绿洲团体意外伤害保险(A型)国寿绿洲团体意外伤害保险(B型)附加险残疾、烧伤国寿附加绿洲残疾和烧伤团体意外伤害保险(A型)国寿附加绿洲残疾和烧伤团体意外伤害保险(B型)费用补偿综合国寿附加绿洲意外费用补偿团体医疗保险医疗保障门诊国寿附加绿洲门诊费用补偿团体医疗保险住院国寿附加绿洲住院费用补偿团体医疗保险国寿附加绿洲疾病住院费用补偿团体医疗保险定额给付疾病国寿附加绿洲团体重大疾病保险津贴国寿附加绿洲住院定额给付团体医疗保险国寿附加绿洲重症监护定额给付团体医疗保险国寿附加绿洲意外住院定额给付团体医疗保险

以上描述为简要介绍,最终均以条款为准!

物业管理团体标准的思考 篇6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在开展标准化工作, 均是源于2015年2月11日, 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 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端水平, 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会议确定, 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联盟等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 选择部分领域开展试点。允许企业自主制定实施产品和服务标准, 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

国发办【2015】13号,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 改革措施提出,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 在标准制定主体上, 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 供市场自愿选用, 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在标准管理上, 对团体标准不设行政许可, 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自主制定发布, 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国发办【2015】67号, 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 指出开展团体标准试点, 做好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试点工作,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 鼓励有条件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先行先试, 开展团体标准试点。

二、我国物业管理团体标准现状

我国的物业管理起步较晚。它作为房地产业的一个分支, 经历了起步、休眠、复苏与发展四个阶段。

随着行业三十来年的不断发展, 目前相继出现北京市、辽宁省、吉林省、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等地区发布实施了地方标准, 而全国行业团体标准未见出现。目前随着国家标准化工作制度深化改革, 行业团体标准化工作也随之开展。2016年3月24日在中国物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并发布了《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目前济南市已开展了物业管理行业的标准化编制工作, 除此以外, 上海、深圳、武汉等地也在积极探索物业管理的标准化工作, 中国物业管理的团体标准化建设将逐步走向完善。

三、物业管理团体标准定位的思考

关于物业管理团体标准的定位, 笔者认为存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下面就两个层面具体解说。

战略层面:战略层面主要需要考虑团体标准的制定宗旨和制定原则。宗旨是什么?宗旨是指标准制定者认清自身的位置身份, 即在政府、行业、社会、企业等所扮演的角色, 如接受谁的领导、对谁负责等。标准的定义: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由标准的定义来看具体说就是认清自身的位置身份才能确定范围, 找对公认机构。制定原则方面, 众所周知ISO9001-2015标准有七大质量管理原则, 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改进、循证决策、关系管理。服务标准制定的原则:①合法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明确性原则;④可衡量性原则;⑤可操作性原则;⑥利益均衡原则。GB/T24421《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基本原则:①体现行业特点, 突出地域特色, 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②提高服务质量, 规范服务行为, 满足顾客的需求;③关注安全、环境和卫生, 维护顾客和员工权益;④全面协调开展工作, 实施统一管理;⑤坚持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诚然, 在标准的制定不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都有相应的原则规范和约束, 有了原则才不会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转折, 才能找到最终的目标。在此试问, 我们的团体标准制定的原则是什么?是依据GB/T 24421《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的原则还是需要增加突显自身需求、解决现实阶段性问题和地域行业特点等。这个需要标准制定组织的最高领导者 (组织) 思虑清晰。

战术层面:战术层面主要考虑团体标准的主要依据、编写模式以及文件的表现形式。主要依据笔者推荐目前国内服务类较好的标准框架, 即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系列标准, 来组织团体标准的编写。标准框架如下图所示:

在本标准体系框架中, 能够使体系内标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能够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并且使体系内的标准相互协调。编写模式方面, 目前已有的1+n的编写模式, 笔者在此考虑能否借鉴ISO9000族标准的编写模式, 即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等, 在已有的1+n模式上变革一下采取基础加模块化的编写模式, 使每个标准都能够发挥其作用, 如清洁公司采用物业管理团体标准的时候直接采用清洁服务模块的标准, 物业企业在聘请保安服务的时候保安服务公司可以直接采用秩序服务模块的标准等。文件的表现形式方面, 即通常所考量到的是分星级标准编写、标准的查阅使用人群等问题。分星级标准的编写主要是看法律法规及采用基础模块标准来决定, 以山东省为例, 如普通住宅类项目采用山东省财政厅下发的《物业管理收费管理办法》, 那接下来标准的编写也需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采用分级标准的编写主线。其他类型项目没有确定的法律法规或基础模块标准, 则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为编写主线。在此笔者仍推荐使用分级标准, 原因有三点:第一, 团体标准的覆盖面需要很广泛, 不能只关注在某一点上;第二, 团体标准是做合规性要求还是需要引领行业发展, 在2016年4月6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体系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 即制造业采用标准化倒推中国制造升级, 目前行业内各类型项目以及各家企业服务管理的项目水平也各不相同, 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此种方式提升整体行业;第三, 实施标准化最终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体现, 根据行业的特点以及项目的管理服务费用各有不同, 相应的服务费用也只能配套相应的服务标准, 做到质价相符, 如大家常用的手机, 2000元左右的手机和4000元的手机肯定不同, 但是往往没有出现手机因为质价不符的投诉。

四、物业管理团体标准的落地思考

标准的落地可以按照标准的建立、运行实施、检验验收三大方面和十小板块来实施。下面进行具体解说。

标准的建立:

1) 组织机构的设立:

领导小组:负责资源协调及方针目标原则设计。

常设管理机构:负责日常标准化管理组织工作、标准编写、组织培训等。

编写小组:负责标准文件编撰、标准实施跟进等。

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小组:负责标准实施情况收集、跟进、修改等。

2) 相关标准的培训:主要依据标准、标准编写模板等相关培训工作。

3) 实施推进的工作方案及计划的确定:制定切实可执行的标准化工作计划。

4) 梳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等文件了解现状:收集整理法律法规等文件。

5) 搭建标准体系文件:文件的编写具体要求的培训。

6) 编写标准:全员参与标准的编写工作, 以编写小组为主, 领导小组负责审核。

7) 标准文件的培训:常设管理机构组织试点单位进行标准文件的培训。

标准的运行实施:

1) 实施计划:常设管理机构制定可执行的实施计划, 并跟进实施情况。

2) 实施问题:常设管理机构在跟进试点单位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 对标准文件进行修订。

3) 运行评价:常设管理机构对标准实施运行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注意:运行评价是指在标准运行三个月后进行。

标准的检验验收:

组织编写标准的制定、运行的情况和结果向主管部门申请验收。

五、物业管理团体标准的发展趋势思考

我国团体标准发展路径和措施分析 篇7

我国团体标准化发展现状

1.国家层面

2015年3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提出“培育发展团体标准, 通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增量带动现行标准的存量改革。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 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 对团体标准的发展提出总体要求。该文件是国家首次提到团体标准的文件, 给了团体标准一个“准”法律地位。2016年2月,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 对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开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此外, 《标准化法》正抓紧修订, 新法将给予团体标准一个正式法律地位。

2015年7月,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启动中国电子学会等39家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试点, 一是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组织全国性学会围绕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科技前沿领域开展团体标准研制, 促进产学研融合;二是围绕智能交通、物联网等领域开展团体标准的研制, 促进优化上下游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链, 助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团体标准试点启动被列为2015年中国标准化改革十大事件之一。

2015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 提出“发展团体标准, 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将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纳入团体标准;建立团体标准监督机制”等方面的要求。团体标准国家标准制定方面, 《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 (GB/T 20004.1-2016) 已经发布, 《团体标准化第2部分:标准化能力 (行为) 评价》被立项为2015年第3批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项目, 正在制定之中。

2.行业层面

行业层面,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等通过制定团体标准及发布团体标准管理文件, 在团体标准化方面进行了先行探索。2014年5月,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谷物加工企业要求》等22项团体标准。2015年11月,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药协会等5家机构发布《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中药学基本术语》、《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等109项中医药团体标准。2015年12月, 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理事会发布《无人机系统术语》、《民用无人机系统分类及分级》2项团体标准。2016年1月,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承担起草的《PM2.5防护口罩》团体标准正式发布。2015年,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4家机构分别发布了团体标准管理的文件 (见表1) 。

3.地方层面

地方层面, 深圳、上海、陕西、贵州等地区通过制定团体标准及发布相应的管理文件, 有效地推动团体标准化的发展。2015年11月, 深圳发布54项智慧城市系列团体标准, 包括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大数据、公共安全等指导类标准15个;智慧城市应急管理、交通、节能减排、民生、教育、养老、医疗等规范类标准26个;智慧城市绿能园区、节能空调、配电技术等应用类标准13个, 是我国首套智慧城市系统工程全生命周期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服务系列标准, 对于有效消除“信息孤岛”和避免重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上海市质监局积极探索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机制。2014年10月, 上海首批10项团体标准完成自我声明公开登记, 包括《验光配镜服务技术规范》 (上海市眼镜行业协会) 、《企业社会责任》 (上海市工业经济团体联合会) 、《卓越绩效评价规范》 (上海市团委) 、《儿童用安全涂料》 (上海市化学建材行业协会) 等标准。2015年, 上海完成《燃料含硫量和灰分限值》 (上海市电力行业协会) 、《软件企业评估规范》 (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 、《室内空气净化器净化性能评价要求》 (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业行业协会) 等第2批10项团体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登记。目前, 上海正在起草《关于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并即将发布。

2015年, 陕西、贵州、深圳等地区标准化主管部门分别发布团体标准管理文件 (见表1) , 为引导团体标准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引领。

推动团体标准发展的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创新驱动

我国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均由政府主导制定, 缺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社会团体主导制定的标准, 这种一元结构导致社会和市场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制约了标准有效供给, 也未能真实反映市场需求, 造成标准缺失滞后。团体标准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制定、自由选择、自愿采用的标准, 团体标准的发展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强化团体标准与市场对接, 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应加大科技计划对团体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 鼓励技术研发与团体标准创制同步开展, 形成“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的科技创新机制。应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 打造以专利和标准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 实现自主创新价值最大化。

2.政府引导、各方协同

团体标准化工作涉及领域多、覆盖面广, 要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团体、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力量, 建立政府引导、广泛参与、协同推进的团体标准化工作机制。各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团体标准的发展起引导、规范、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相关主管部门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社会团体是组织制定团体标准的责任主体, 应在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是团体标准的实施主体, 应积极应用实施内容先进的团体标准。应充分发挥科研、检测、标准化等技术机构的作用, 为团体标准化活动开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

3.试点先行、分步推进

试点工作是推进团体标准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国家和地方应按照“示范引领, 逐步推广”的原则, 选择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 先行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 积极探索团体标准化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路径, 形成一批具有辐射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团体标准化示范项目。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 加快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 明确团体标准制定程序和评价准则。团体标准试点工作应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 通过点上提升、面上推广, 为全面推进团体标准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与示范引领。

团体标准主要工作任务

1.推动团体标准的制定

鼓励社会团体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与技术创新趋势, 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技术指标先进、操作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 填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空白, 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按照“谁制定、谁发布, 谁声明、谁负责”的原则, 社会团体应对团体标准质量负责。团体标准应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 不得损害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 并且应当符合反不正当竞争等法律法规要求, 避免形成行业垄断。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应严格遵守标准制修订的有关规定, 充分听取社会团体成员单位的意见, 广泛征求技术机构、行业部门、用户等有关方面的意见。

2.强化团体标准的宣贯实施

团体标准是自愿性的, 供市场自愿选用。团体标准发布后, 要及时对团体标准实施主体进行宣贯, 帮助和鼓励标准实施主体通过执行团体标准来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 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团体标准实施主体应承担市场主体责任, 向市场提供达到声明标准要求的产品及服务。

3.鼓励团体标准的利用和转化

进一步拓展团体标准作用和范围,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建立在产业政策、政府采购、合格评定或认证认可及检验检测中引用团体标准的机制, 鼓励企业制定标准时积极引用团体标准。对应用广泛、符合相关条件和要求的团体标准, 鼓励转化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为现行团体标准转化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提供便利化渠道。

推动团体标准发展的保障措施

1.营造团体标准化良好舆论氛围

加大团体标准化宣传力度, 利用质量和标准化重大活动, 借助报刊、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团体标准化建设经验和先进典型, 增强社会认知度。引导全社会关注团体标准化工作, 广泛营造有利于团体标准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技术机构等参与团体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引导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2.加强团体标准化人才培养

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社会团体等应大力开展团体标准化的教育培训工作, 分层次培养社会团体、骨干企业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增强标准化理论水平和能力, 熟悉国内外相关行业标准技术进展, 为有效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实现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宣传培训和实施评估等全过程动态管理。

3.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应加强对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引导和扶持, 积极争取各类科研专项及标准化专项经费支持团体标准化工作。社会团体应将团体标准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 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将培育团体标准化发展等内容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或产业政策中。鼓励对依据团体标准提供的优质产品或服务实行优先采购。

4.建立团体标准化奖惩机制

团体标准 篇8

《指导意见》指出,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 是发挥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国家新型标准体系的重要举措。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以“放、管、服”为主线, 激发社会团体制定标准、运用标准的活力, 规范团体标准化工作, 增加标准有效供给,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了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工作的主要目标:到2020 年, 市场自主制定的团体标准发展较为成熟, 更好满足市场竞争和创新发展的需求。

——团体标准数量和竞争力稳步提升。社会团体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的领域制定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团体标准。

——团体标准制定机构影响力明显增强。团体标准化工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制定机构。

——团体标准化工作机制基本完善。社会团体自主制定标准的运行机制更加规范, 第三方评估、社会公众监督和政府事中事后监管的机制更加健全。

团体标准 篇9

《指导意见》指出,团体标准由市场自主制定、自由选择、自愿采用。具有法人资格和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以及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可协调相关市场主体自主制定发布团体标准,供社会自愿采用。社会团体应组建或依托相关技术机构,负责团体标准制定工作。社会团体可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团体标准,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对标准的需求,填补现有标准空白。鼓励社会团体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引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在合法、公正、公开的前提下,鼓励团体标准按照市场机制公平竞争,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激发社会团体内生动力,提高团体标准的质量水平,促进团体标准推广应用。在不妨碍公平竞争和协调一致的前提下,支持专利和科技成果融入团体标准,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团体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定团体标准涉及专利的处置规则。对于团体标准中的必要专利,应及时披露并获得专利权人的许可声明。

《指导意见》强调,团体标准应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不得损害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团体应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吸纳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遵守WTO/TBT协定中关于制定、采用和实施标准的良好行为规范,制定团体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办法,严格团体标准制修订程序。同时,要积极探索转化机制,建立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机制,明确转化的条件和程序要求。对于通过良好行为评价、实施效果良好,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范围的团体标准,鼓励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畅通社会团体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渠道,鼓励社会团体基于团体标准提出国际标准提案,参与国际标准起草。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将组织建立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各省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自身需要组织建立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并与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相衔接。社会团体可在平台上公开本团体基本信息及标准制定程序等文件,接受社会公众提出的意见和评议。

团体标准 篇10

团体标准的发展由来已久,在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之外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一些行业组织制定的团体标准往往被转化为本国国家标准,甚至被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区域性标准甚至国际标准。欧洲数字视频广播组织(DVB)开发的DVB系列标准、美国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开发的ATSC系列标准、美国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学会开发的SMPTE系列标准、美国音频工程师协会开发的AES系列标准等,已被世界多国广泛采用。团体标准的制定吸引了众多一流跨国企业的积极参与,大量的专利技术得以纳入标准的技术方案当中,并通过标准的实施而得到快速的产业化应用。从各国的产业实践来看,通过团体标准化活动迅速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应用已成为一种重要手段。

自2015年至今,我国团体标准化活动步伐明显加快,众多试点团体纷纷开展标准化工作。《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GB/T20004.1-2016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国家标准陆续发布,《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也将在《标准化法》完成修订之后着手起草。面对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广播电视相关社会团体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早在2015年之前就专门成立了标准与测试专业委员会,并制定了《学会团体标准研究管理办法》。学会目前已完成《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录制规范》和《演播室LED显示屏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等学会标准的制定,正在制定《广电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管理规范》、《4K制作与交换参数》、《多声道环绕声电视声音识别与校准信号》等学会标准。

团体标准是通过市场机制产生的标准,培育发展社会团体标准,既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社会治理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需要。制定团体标准有利于缩短标准制定周期、增强标准有效供给、及时满足产业和市场需求。本文结合团体标准改革进展以及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发展和标准化工作实际,研究了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涉及的主体资格、知识产权以及社会团体自身建设等基本问题。

1 广播电视技术标准化与团体标准

1.1 进一步发挥标准化对广播电视技术应用的推动作用

标准化是促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强成果应用和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四十余年的标准化历程全面见证了广播电视技术从模拟时代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化时代,并迈向智能化时代的历程。最近十几年来,广播电视行业通过标准化手段保障了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有线电视互联互通、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户户通卫星直播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IPTV集成播控平台、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移动通信、智能引擎、自动化,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跨行业、跨学科的先进技术已经或即将在广播电视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标准化有力地促进了广播电视媒资的采编播存管实现从信息孤岛向网络平台和制播云平台的演变,图像质量从2D和标清向3D、高清甚至超高清演进,从单向无线传输覆盖向无线、有线和卫星的协同一体化发展,接收终端从传统的电视机和收音机扩展到手机、电脑、IPAD等各种新型终端,业务形态从最初的地面电视发展到地面电视与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互联网电视(OTT TV)和IPTV以及各种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新兴业态的共存,安播监测从分散、粗放的人工值守发展成为集中、精细的统一智能监控体系。

1.2 团体标准将成为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可以快速弥补现行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如标准缺失老化滞后、标准体系不合理等问题。广播电视团体标准可探索定位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先期标准,在新兴技术领域、国际技术热点和重点领域先期开展研究,供部分人员先期使用并在使用中收集信息和积累经验。比如高效音视频编码(H.265)、HDR测试评估、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软件定义网络(SDN)、HTML5、沉浸式音频、广播电视信息系统运维服务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广电的应用等领域,条件成熟后团体标准可转化为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

2 团体标准制定主体的资格

2.1 社会团体和产业联盟的分类

制定团体标准的社会团体应在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根据政策规定,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和产业联盟可以制定团体标准,未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产业联盟制定的联盟标准属于企业标准,不能称为团体标准。

社会团体属于社会组织的一种。目前民政部管理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主要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国际性社团、外国商会、涉外基金会。社会团体主要以“学会、协会、联合会、研究会、促进会”等名称出现,按性质和任务可分为学术性(多以学会、研究会命名)、行业性(多以协会命名)、专业性(多以协会、基金会命名)和联合性(多以联合会、联谊会、促进会、商会命名)四类。某一社会团体可能同时符合多种划分标准。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规定》,申请成立学会、协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应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满足成员人数、办公条件、活动资金等方面的要求。

产业联盟在社会组织体系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目前暂时未见到全国性的产业联盟。只有登记注册的产业联盟才具备制定团体标准的主体资格。按任务的不同,产业联盟可划分为研发联盟、产业链合作联盟、产品联盟、品牌推广联盟、技术标准联盟和多目标产业联盟。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种产业联盟在组织目标、组织的紧密程度、运行方式和执行力等方面差异较大。这些产业联盟或自发成立、或由政府主导成立,旨在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从登记管理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未在民政部门登记,属于松散型存在。实际上,合格的团体标准制定主体仅限于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和具有标准研制能力的多目标产业联盟。

2.2 广播电视领域的社会团体和产业联盟分析

广播电视领域从事标准化活动的社会团体起步较晚。截止2015年底,在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注册的全国标准化社会团体仅有5家,除中国标准化协会之外,分别是通信、电子、机械和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或技术协会。业务范围与广播电视行业相关的社会团体共有30家,其中由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管理的社会团体有25家,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和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管理,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和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用户协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由教育部管理。

至于产业联盟,尚未出现注册从事标准化活动的全国性产业联盟,只有少数产业联盟在省级民政部门取得注册登记。以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产业联盟为例,与广播电视行业相关的产业联盟主要有7家,分别是:中关村视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AVSA)、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联盟、首都影视产业联盟、中关村广电媒体营销产业联盟、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CDVIA)、中关村视界裸眼立体信息产业联盟。

综上,广播电视技术领域暂无专门从事标准化活动的社会团体。目前仅有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中关村视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少数社会组织开展与广播电视技术相关的团体标准化工作。相关其他社会组织具备主体资格,但尚未开展团体标准化活动。

3 广播电视团体标准化活动涉及的知识产权

国家支持管理融入团体标准,推动技术进步。团体标准化活动势必会涉及更多的知识产权问题,除专利之外,还要解决著作权、商标等问题。

3.1 专利

团体标准涉及专利问题的处置,主要参照国家标准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暂行)》以及国家标准《GB/T 20003.1-2014标准制定的特殊程序第1部分:涉及专利的标准》执行,社会团体应在标准制修订和实施过程中,取得专利权人的披露和许可声明,便于标准使用者根据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条款和条件同必要专利持有人在社会团体之外展开谈判。这要求社会团体要根据本领域的实际,制定本团体的专利政策,在专利许可收入最大化和标准有效实施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FRAND原则缺乏缺乏被普遍认可的操作性和交易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团体标准的采用与否以及许可费率的高低基本取决于必要专利持有人和标准使用者之间的谈判。

此外,判断专利的必要性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事关标准必要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团体标准的实施成本。目前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必要专利主要基于专利持有人的自我声明,尚无第三方对专利必要性进行判断。对于广播电视领域的重大基础标准,是否可以规定强制的详尽专利检索,是否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明确许可费率的上限或调整方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促进标准实施,专利政策应对许可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3.2 著作权

标准涉及的著作权历来复杂。根据实践经验,广播电视团体标准主要涉及3类著作权。

1)团体标准自身的作品著作权。根据《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规定,标准的出版、发行办法,由制定标准的部门规定。团体标准属于智力劳动成果,如同时符合作品的其他要件,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广播电视团体标准的著作权政策应明确著作权的归属、出版途径、定价原则、发行收入的分配和使用等。此外,广播电视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将团体标准的翻译纳入到制修订的工作流程中来,规定广播电视团体标准的外文翻译和外文版的发布事宜。

2)可能融入团体标准的软件著作权,主要是指:用来描述功能,作为所需功能实现方式的例子、或验证实施一致性而使用的参考软件著作权。参考ITU的软件著作权实施指南,在制定团体标准的过程中若涉及上述软件著作权,则可能需要征求著作权人的许可意图。而对于描述数据结构、数据流、模式、ASN.1等信息的软件则可能不需要许可。

3)可能融入团体标准的其他作品。尤其是指用于验证标准符合性的高清和标清数字电视主观评价用测试图像。基于性能测试的目的,这些测试图像在物体的清晰度、颜色、纹理、质感、层次、细节等方面进行了有创意性的选取和摄制,符合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广播电视团体标准的著作权政策应关注到这类作品出于商业目的使用的可能。

3.3 商标和品牌标识

广播电视社会团体可以将团体标准的标志注册为商标,用于团体标准的推广、宣传活动。作为供市场自愿选用的标准,今后团体标准的发展势必面临竞争。应树立团体标准的品牌意识,配套申请集体商标用于开展测试和认证,同标准的推广实施相结合,积累并扩大影响力。

3.4 参考或引用标准的知识产权

除自主制定标准之外,还要高度关注参考或引用标准的知识产权问题。广播电视社会团体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参考或引用其他标准组织或机构发布的标准时,要遵守其发布的知识产权政策。这需要在参考或引用其它标准之前,需要对其知识产权政策进行认真研究和评估,以避免在标准制修订和实施过程中的谈判处于被动地位。

4 培育和发展广播电视团体标准的思考和建议

1.深化广播电视标准化工作共识,加强对标准政策、规划和体系的研究与投入。

标准化及相关技术政策的实施,将有效整合和引导社会资源,激活科技要素,加速技术积累与科技进步,促进成果应用和产业升级。今后标准化仍将是确保先进技术发挥引擎作用、为全行业技术升级提供引领和示范的重要抓手。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指导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技术标准政策、规划和体系研究,通过发布技术白皮书、研究报告等形式梳理和分析市场需求。引导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化工作,建立和完善团体标准与现行广播电视标准的协调与转化方式。形成团体标准在广播电视标准体系中的数量和比重逐渐增加的格局,及时推动团体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2.做好团体标准化活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为支持和引导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化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在《标准化法》修正案通过后,及时制定并出台《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研究制定支持广播电视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研究建立本行业社会团体承接政府部分标准化职能的渠道,以及团体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程序性途径(如:明确B程序(省略起草阶段)和C程序(省略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的适用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社会团体面向市场和行业急需的领域试点自主制定技术标准,在先进、新兴的技术热点领域开展标准化前期研究,充分总结经验并面向行业推广。

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科研机构应做好标准化服务,确保各项举措的落地实施。标准化专业机构应发挥优长,积极帮助广播电视社会团体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和标准编制水平。支持并参与广播电视社会团体面向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制定团体标准、开展标准化服务。指导广播电视社会团体依托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www.ttbz.org.cn)共享团体标准编制、发布等信息,避免工作重复与冲突,有效开展工作。

建立社会第三方、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共同发挥作用的协同监管机制,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团体标准化活动有序开展。团体标准的发展遵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确保社会团体的标准化活动有序开展。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通过积极履行监管职责、行使行政处罚措施,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团体标准内容的合法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开展评估,鼓励社会公众对团体标准的不良行为进行投诉和举报等手段维护团体标准良性竞争秩序。

3.健全完善广播电视社会团体的自身建设,在重点领域探索开展团体标准化活动。

根据《GB/T 20004.1-2016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广播电视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化活动应满足组织机构和职能设置的要求,设置开展标准化活动所必要的管理协调机构和标准制定技术机构,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和开放的工作流程,在标准化活动中充分体现公开、公平、透明、协商一致等原则。

从事团体标准化活动的社会团体,应设有决策机构、管理协调机构和标准编制机构。其中决策机构负责对团体标准化工作的重大事项进行审查、决策;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团体标准化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标准编制机构负责团体标准的具体编制工作,并解决技术内容的争议。

团体标准化活动的范围,除了团体标准的编制之外,还应特别注重标准化服务能力的提升,主动或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标准预研、解读、咨询培训、宣贯、一致性测试及产品认证等相关工作,满足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和安全等需求,引领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方向。

广播电视团体还应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和流程。主要有:团体标准制定程序、会议组织制度、申诉制度、团体标准编号规则、文件管理制度、对外联络机制以及上文提到的知识产权制度。其中团体标准制定程序要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主体、期限、进入下一阶段的条件等;会议组织制度要明确会议频率、方式、参会人员及会议要求等。申诉制度要明确申诉权限、内容、程序、要求等;标准编号规则要统一,如“T—团体代号—团体标准序号—年代号”,便于统计查询和信息交流;文件管理制度要明确文件编号规则、归档要求、存档时限、归档文件范围等;对外联络机制要与主要标准化组织互派观察员等。

此外,广播电视社会团体应注重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团体标准化活动是集技术研究、标准化、商业运营、组织管理等多领域专业知识于一身的复杂群体活动,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储备一批掌握复合知识结构的高端人才。

鼓励社会团体面向市场和产业需求,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类标准。在通用标准专门化,跨行业交叉,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等领域寻求制定团体标准的机遇,以技术报告、白皮书等多种形式发布团体标准化研究成果,注重培养团体标准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5 小结与展望

培育和发展好广播电视团体标准,是构建科学的广播电视标准化工作体系,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重要举措。着力完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中力量针对面向媒体融合的广播电视内容生产智能化、集成服务智能化、传播覆盖智能化、终端智能化、监管与信息安全智能化技术开展攻关,发挥社会团体在标准化领域的能动作用,做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新一代智能电视操作系统、应急广播、新一代卫星直播终端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完善和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搭建起支撑行业转型升级和新技术新业态培育发展的技术框架。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 Software Copyright Guidelines[EB/OL].http://www.itu.int/en/ITU-T/ipr/Pages/default.aspx.

[2]C Eltzroth,A Dixon et al.1PR Policy of the DVB Project:Commentary on Article 14 MoU DVB[J/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T Standards&Standardization Research,2009,(7):1-22.

[3]王半,梁正.我国协会和联盟的标准化发展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3,443(8):59-62.

[4]贾宏君.《标准化与专利视角下的数字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发展》[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42(9):50-54.

上一篇: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下一篇: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