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

2024-06-07

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共12篇)

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 篇1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所谓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它能够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当做教学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孩子们受益终身。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提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基础和必要前提,学生只有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才能在教师讲授新知识的时候易于接受和掌握,也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可见,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专心听课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听课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专心听讲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听老师讲课,必定要全神贯注、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弄清关键。另一个方面是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思考并归纳同学发言的重点,要及时对学生的发言内容做出客观的评价。

三、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可见,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能够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思考,主动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说思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转化为内在知识的前提条件。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会质疑、解疑、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的责任。

四、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调动起多种感官,对我们周围的人、事、物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这些人、事、物与我们所学知识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进而不断地提升观察能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从培养观察的兴趣着手,教给学生观察的常用方法,在一定情境的创设下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然后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归纳,得出新知。

五、细致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每次测验过后,学生一看错题就会马上认识到自己做错题并不是因为这道题自己不会,而是马虎没看明白题意就开始下笔做。有的学生把运算符号看错了;有的学生对题意没理解透彻等。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作为数学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题时仔细认真读题,准确理解题意。例如,在做一些计算题时,我要求学生不要拿过来就动笔计算,而是先思考一下有没有简便算法,切不可死算,因为有一些计算题相当复杂,不用简便算法的话计算量极大,而且容易出错。如若运用了简便算法既缩小了计算量又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和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六、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我们都知道,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其实数学课也同样如此,对于书写的要求也很重要。比如在一年级时,要求学生数字要写得工整、规范,对于运算符号要求横平竖直,特殊强调等号的书写不用格尺。这些具体的要求对于数学来说十分重要。例如,因为书写不规范,会造成计算时的错误。比如由于书写不清楚,我们会把“0”看成是“8”,也会出现计算上的严重错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对于书写一定要求学生做到书面整洁干净、不潦草、不勾勾抹抹、布局合理,整体效果美观干净。

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所谓“学问”,就应该既要学,又要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提倡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并且在活动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共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八、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的真实反馈,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是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保证。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从小学低年级就应该开始培养。例如,要求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然后独立完成作业,绝对不可以抄袭。做到作业字迹工整、书面洁净。做完作业认真检查,出现错误及时改正。

成功的教育从习惯的养成开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发展的坚实基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不一朝一夕的事,切不可急于求成,我们要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孙艳玲.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 篇2

验计划

(2011.3—2011.12)

一、课题名称: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以学校“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大课题总的指导思想为基础,立足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扎实推进实验进程,初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研究学生学习习惯,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探索最佳育人途径。

三、主要实验目标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实验研究能力;

2、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调查研究对象现在学习的习惯; 3、初步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4、初步构建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内容:培养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持久性兴趣保持策略、学习方式、抵抗干扰能力培养。

五、具体实验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

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实验的优劣与成败。本,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切实转变观念,明确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初步完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正确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调查问卷法:本实验中需要研究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个体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以及人格发展水平,这些都可以借助问卷调查法,收集到比较客观的信息,进行信息资料处理,并对实验研究进行量的分析处理。

2、访谈法:访谈法是非常有益的研究方法,不仅是对研究对象、对教师以及父母都可以运用个别访谈的方法,活得相关的实验资料和反馈信息。同时,本课题拟访谈专家和他们探讨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3、个案研究法:建立好、中、差典型实验对象的实验全程档案,作为评估和改进实验依据。

4、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将对古今中外已有相关理论作基础,结合学生实际作综合性研究。

(三)深入调查研究,客观掌握实验班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

(四)多措并举,初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是主渠道,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

(1)将实验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实验班级的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实验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一一落实。

(2)课堂中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转变观念,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将实验目标转化成课堂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欣赏、激励的目光对待学生,让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比如用赞许、表扬、奖赏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4)行为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习惯训练。在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化,即认识向行为的转化和从行为向习惯的转化。其基本过程为:

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孩子,要抓住三个转化,即不良习惯及错误的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工作要更耐心。他们由不良习惯转到正确行为,既需要提高认识,又需要行为矫正,特别是需要孩子的意志努力和家长的严格训练。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我校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了校本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学校将以上活动课内容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培养渠道,探索实验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⑴ 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为学生搭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舞台。教研室、大队部将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举办艺术节,举行朗诵、演讲、书法、作文、歌咏比赛,开展赛诗会、手抄报展、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形成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好习惯。

⑵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校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形成。

3、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学习习惯培养的重点及方法也不同。在具体操作中,还应在统一要求、全面规划的前提下,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从而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孩子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建立学生档案。每个学期伊始,在对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评、他评、家长评等方式,对学生学习习惯内容中的条目做出判断,记录在学生档案中,把不良学习习惯特别严重的学生作为个别辅导对象。

(2)进行个别辅导。根据学生档案中所反映的情况,教师有计划、分步骤地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辅导中要帮助学生查找出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克服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再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不仅能激励学生坚持良好学习习惯,预防和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更能使学生抑制自身消极的习惯,懂得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

12月份,初步构建学生学习习惯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突出以下特点: 1、评价标准明确而具体,便于对照评价。对应小学生学习习惯目标,确立评价标准,力求标准条理清楚。学校拟设计多种表格,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学习习惯的各项内容。

2、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便于评价主体运用。通过探索,逐渐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的灵活多样评价方法,使评价科学规范。

3、评价主体要多元,便于评价结果的公平。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元评价,全面公平评价学生学习习惯表现,力争评价结果公平合理。

(六)重视过程研究,做好实验记录

在研究过程中,一定会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做好总结,完善实验记录,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七)实验班级及教师:四年四班尚振权

六、实验期间主要参考文献:

《成功父母必读》孙云晓主编,华艺出版社《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孙云晓著,接力出版社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理论专著)孙云晓 邹泓主编,北京出版社。2006.5 《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活动设计案例精选)孙云晓 孙宏艳主编北京出版社。2006.5《稳步提高学习成绩》林格主编,同心出版社。2003.10

教师自觉性学习习惯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自觉性学习 终身学习 学习型团队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教师自觉性学习

所谓教师自觉性学习,就是采取一种有效策略,使主体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发生改变,让学习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进而产生学习动机,促进广大教师“终身学习发展”意识的确立、习惯的养成,使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使之成为教师发展的场所,并根据“作用与反作用”的自然规律,通过学分制等有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有关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效能,进一步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

(二)构建“推荐——自研——反思——交流——实践”的“五步”学习操作方法和“教师——家庭——学校团队”“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

任何融入社会的个体都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帮助实现自身价值的业务知识,二是提升生活品位的宽泛知识。

1. 提升教师个体的业务知识。采取学校(或教研组长)根据工作需要精选针对性强的教师缺失知识,推荐给广大教师,再由教师自己研究学习,写出读书心得在读书论坛上展示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教育规律,然后在工作中积极实践,提高工作能力。

2. 读书美丽人生。参与读书的对象有三个:教师个体、家庭、教研团队。可以说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学习型教师)教师——教科研组织(学习型团队)

家庭(学习型家庭)

教师除了工作以外,更重要的是幸福生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工作舒心,同事人际关系融洽,家庭幸福美满。俗话说读书明智,读书明理,当教师把闲暇时间都用来读书时,教师们在一起读的是书,谈的是书。心智自然敞开,心胸自然豁达,工作便不再觉得苦闷,教科研团队才有战斗力,同时带动家庭成员读书,书香家庭必然是和谐的家庭。反过来,和美的家庭又会影响教师,促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工作中,专心学习。

二、建立了读书学习管理制度和量化评价标准,制定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学分评价长效机制

(一)教师读书常规制度

1. 指导思想:为深化“教师自觉性学习培养的研究”课题实验,通过搭建读书交流平台,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读书热情,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特制定本制度。

2. 具体规定:(1)制定个人读书计划。计划包括短计划和长计划,短计划是就某一方面学习内容以日或周分配。长计划是一学期准备学习的内容选择及大体时间分配。(2)日读书“四个一”常规要求:每天阅读一小时,每天写一篇至少200字的读书笔记,每天写至少一百字的读书心得,每天闭眼享受读书一分钟。(3)周读书“三个一”常规要求:每周一次至少200字的学习反思,每周背诵一句美文佳句,每周和同事交流读书心得至少一分钟。(4)月读书“二个一”常规要求:每月举行一次读书论坛,每月评比一次读书之星。(5)学期读书“一个一”常规要求: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读书节(或读书成果展示),进而评出模范读书教师、书香教师阅读家庭和优秀读书团队。(6)上述规定简称教师“四三二一”读书常规。

(二)纳入教师量化管理

对评出的模范读书教师、读书之星等计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化,并给予表彰奖励。

(三)学分评价长效机制

1. 指导思想

为了让广大教师的读书做到“定向、定时、定量”,即明确读什么书,读多长时间的书,读多少书。保证读书活动持久的生命力,不断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培养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稳定的学习品质,特制定读书评价长效机制——学分评价机制。

2. 构建学分机制的意义和作用

构建整个学分制模式基于两个出发点:一是认为评价是指对教师在职能、活动或行为生产出的结果进行记录、汇总、比较,即结果评价;另一种是认为评价是指一套与教师所在组织或小组的目标相关的行为的监控,即过程评价。而本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结合了以上两种观点,通过对教师终身学习发展所生产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汇总、比较,从而监控教师终身学习行为的本质,并使此评价具备了以下三个功能:(1)有效地激发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内在动机;(2)有效地促进教师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3)有效地使教师认识到自身专业素养及技能长处和不足,使教师能多角度、积极地评价自己。

3. 具体操作办法

根据学习内容,将学习材料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1)必修内容(占6分)。镇教育办公室(或学校)根据教师的知识缺失推荐和教师业务关系密切的知识,包括:师德修养材料,业务理论材料,教师学科知识材料等。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然后根据下发的材料出题,组织全镇教师业务理论考试。每合格一次计入教师学分3分,一学年两次测试,对不合格者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若仍然不及格,则不计学分。

注意:若镇教育办公室不组织考试,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实施。

(2)选修内容(占4分)。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重在陶冶情操,养成善于读书的好习惯,进而提升生活的质量。要求做好读书笔记,随读随写出心得。学期末根据读书笔记的字数计分,最高者计学分4分,其余按照比例折算计分。

(3)上述两项学分和便是当年度修完的学分,修完8分以上(包括8分)视为合格,合格者在个人教育教学量化成绩中计入一定分数。

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 篇4

1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内在动力的主动式学习, 与兴趣爱好学习等类似, 比外在动力学习的效果要明显与有效。英语是中学科目中的“硬茬”, 很多学生难以啃动它;同时也是一个两极分化的地方, 同一间教室的学生有的英语成绩非常好, 而有的则不尽人意。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过于“粗犷”, 不能差异、针对化教学, 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了兴趣这内在动力对于学习的帮助。现代社会的发展快速而迅猛, 新的知识不断涌出。在当今时代, 20 岁前从教育机构所获得的知识只有不到3% 能一直运用到60 岁, 剩下的97% 则需要在社会中独立学习获得, 学生如果不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那么将很难进入社会。

个体差异是教育中主要着重注意的地方。每个学生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各项因素造成了其个体差异。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 教师只能朝着对每个学生定制化的因材施教方向努力。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 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 或者说,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版的差异化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可以有效地缩小与他人的差距, 并培养对英语的兴趣爱好,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中职学生相对于高中学生, 英语基础相对较差, 同时专业课的压力较重, 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施压进行被动式的学习, 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 都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补充与更新, 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学生也才能融入社会, 满足岗位对知识的要求, 因此把自主学习融入英语的学习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2目前中职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障碍

①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偏弱, 学生难以跟上学习进度;

②英语学习兴趣不强, 缺乏内在动力, 学生易产生消极、应付的情绪;

③对于自主学习没有意识或意识不强, 不能有意识地去自主学习, 学生容易产生被动学习→机械化学习→难以提起兴趣的死循环;

④大多数学生更习惯于被动学习, 依赖教师的压力, 学生容易丧失自己的想法。

这些问题都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状态。而自主学习恰恰能改变一些教学模式, 改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认知,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接触英语, 进而主动开始学习英语, 而这就是成功的开始。

3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多数学生在不通过外界引导的情况下很难通过自身思考、反思而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与课堂外有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

这里的英语基础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英语语言或者语法基础, 而是日常交流沟通的基础。对于本身基础弱而又没有兴趣的学生而言, 如果直接谈语法框架或是先背诵单词, 这会加大学生的负面情绪。而如果提供一个实际的场景, 例如:A是一名外国人, 他想找到他预订的宾馆, 但是他迷路了, 因此他开始寻找求助。你能想象出A与帮助他的人的对话吗?学生便不再从各类语法去思考, 而是通过生活经验联想与激发自己的思维。日常对话的句式相对较易, 容易上手, 大多数基础薄弱的学生并不需要面对各类语法, 而是一些日常常用的单词, 容易记忆, 也方便学生入门。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 再加上教师在一旁给予一定的帮助, 最后得到一段对话:

A: Oh no!Can anyone help me?

B:What's wrong with you?

A: I want to f ind my hotel reservation, but I’m lost. Can you help me?

B: I may not be able to help you, but I will help you as much as possible. Can you give me the name of the hotel?

A: Super hotel. The logo is made of yellow background and red theme.

B: I think...A total of two hotels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in the urban area. One of the hotels in the vicinity, you can walk300 meters, and turn left 200 meters across the sidewalk. Another is the need to take the bus, you can go to the road opposite the bus station to take the 24 bus, get off at the terminal station.

A: Thanks man.

这段对话中出现了一些学生不认识的新单词, 在一开始学生会避免使用陌生的单词, 而使用自己熟悉的单词, 而教师需要要求学生避免这一点。鼓励学生独立地用中文将对话写出来, 然后再将对话翻译成英文。对于不懂的单词教师做出回答, 并将这些单词作为本次课堂的学习内容。这样成效迅速快捷, 学生也不会感受到枯燥, 不易产生抵触情绪。

(2) 鼓励学生开口说话

英语是语言, 而语言需要长时间的接触与使用才能掌握。如果过于重视纸面上的框框架架而忽视了学生的口语, 那么英语终归还是只能活跃在纸上不能变成实际的语言。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开口说话。比如上面的那段对话, 在学生完成以后, 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改编成情景剧, 让学生进行训练。只要学生愿意开口, 能够开口, 就表示学生对英语有一定的兴趣, 也证明了前面对学生进行英语观念的转变是有效的。

(3) 特意重复中练就读写习惯

语言的学习需要一个长期而持久的习惯去支持。因此学生要不断重复读写这一过程。但如果只是单纯的重复, 未免枯燥无味, 学生容易丧失刚培养出的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放点“调味料”。再例如上面那段对话, 通过第一遍的读写, 学生记住了那些他们不会的单词。如果再重复一次同样的内容, 确实能够加强学生的记忆, 但课时所限, 并且重复就意味着不新鲜, 学生的积极性便不容易调动。但如果教师把这段话稍微改变一下, 掺入新一堂课的教学知识要点, 然后让学生练习, 学生对于旧事物的改变会充满了兴趣, 不断保持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学生便能入门, 从而逐渐学会自主学习。

(4) 瞄准目标, 提高学习效果

自主学习是自我从内心涌出, 具有内在动力以及目的性的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路, 因此自主学习必然需要以兴趣作为学习动力基础, 以学生自身为中心, 学生自我定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教师则作为组织者答疑者。前几条的学习过程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目的除了把学生引进英语殿堂, 产生对英语的兴趣以外, 还能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方便为日后的自主学习管理打下基础。自主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 但也就是因为如此, 更需要规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 否则以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自制力, 很难做好自主学习, 从而流于形式。在自主学习中, 相当于一对一培训, 学生既充当了教师的角色又保留了学生自身这一角色, 通过回想和查询, 寻找自身的漏洞。例如:It’s suggested that some activities _____ to celebrate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 should hold B. are held C. be held D. will be held

学生在考试中选D, 学生在课后自己分析题目, 并回想教师在课上的讲解, 再一次进行寻找、查错、解答, 然后总结, 知道是虚拟语气并且被动语态应该选C, 这是目前教育环境下教师—学生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下难以做到的一点, 因此这种查漏补缺针对性效果非常明显, 让学生经历深刻, 效果突出。亦或者是有明确目的性地对国外电影的英文字幕进行翻译, 通过这一方式学习新的单词和句式, 同时还参与了听力。如果是无目的性, 则会沦为一次电影的观看, 失去了其学习的价值, 这对自主学习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教师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 必要时可以对学习目标提出一定的要求,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4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 观察学生、培养学生、暗示学生, 旁敲侧击, 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使自主性学习不会流于形式, 真真正正地服务学生、造福学生。

参考文献

[1]柴秀智.网络教学资源与高职英语听说任务整合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7) .

[2]郭煜.职中英语教学之体会[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4) :18-20.

[3]李世艳.中职英语教学中暗示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10) .

[4]刘秋水.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1.

[5]刘艳菊.抛锚式教学模式与教师的多元化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 (2) :110-113.

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 篇5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于2009年经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自课题实施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市局教科室的重视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新课改中也反复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在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促使学生自主自觉有效地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更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将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然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习惯的现象。教师以知识为本位,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中之重。我校以理论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学习习惯为努力方向,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说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主要研究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活动教学理论认为任何行为习惯都是在活动中养成的,不断强化,达到自觉化程度。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研究中的理论支撑。

三、课题的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能自主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体现,形成课内和课外良好学习习惯的指导性意见。

3、根据各年级的学习习惯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促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对我校现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分析研究,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2、根据课程标准各年段的特点,制定学习习惯细则,明确各年段的学习习惯要求。拟从课内、课外研究学生学习习惯,课内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研究学习习惯,课外则从课前、课后两个方面研究课外学习习惯。

3、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结合学科特点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途径和措施。

4、制定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细则,依据评价细则对学生进行评价,促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制度作保障,管理抓落实。

规范的管理是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的有效保障。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校及时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李春花、史雪芬老师具体负责课题管理,其他课题组成员协助课题的实施,形成了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每一阶段制定阶段计划,对于阶段计划课题组组长严格把关,在课题组会议上讨论,将阶段计划订细订实在。同时在每一阶段课题组老师至少上好两至三节研究课,写好阶段小结。资料管理员及时收集管理资料。课题组老师在研究中不时翻阅、查证资料,以进一步指导研究。

(二)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课题研究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和坚实的基础。而坚实的基础需要科学的理念来支撑。因此,我们把学习理论放在了首位。在实施研究前首先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等,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深入学习。其次,购买了《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儿童行为习惯训导法则》《好习惯好人生》等理论专著,在学习中了解国内关于学习习惯研究的有关内容,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步骤。通过仔细研读,认真琢磨,交流心得,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相关理论经验,提高理论素养。

(三)调查研究,制定学习习惯指导细则。

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对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内容从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从调查的结果看,具体体现在:

好的学习习惯:

有78.5%的学生能整理学习用品,做好课前准备。有83.6%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9.6%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字迹工整,正确率高。有56.1%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主动询问,把它搞懂。

不良的学习习惯:

1、不能认真倾听。

27.8%的同学表示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少去听别人回答些什么”。

2、说的习惯较差。

有69.9%的学生不能积极发言,怕在大众场合讲话,怕说错,而9.7%的同学则是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想都没想就举手发言了”。到了高年级,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用一段话来表达,说清自己的意思。

3、读写习惯不能持久。

学生都知道良好的读书姿势和写字姿势是怎样的,但学生一旦读起书和做起作业来,就不能坚持正确的姿势了。仅有21.3%的学生能做到。

4、没有审题习惯。

有89.6%的学生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的学生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

5、预习习惯很差。

有43.4%的学生不会主动预习,认为预习无所谓,反正第二天老师会讲。在预习的学生中有为数不少的人依赖课课通。

6、不能坚持课外阅读。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买何种书,仅限于买作文书和童话书,阅读面狭窄。有17.4%的学生根本不看课外书,家长也不支持。

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了学风差,学习低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根据各年级学习习惯的调查情况,学年的教学目标,每人先确定本年级要培养的学习习惯,然后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形成了学习习惯总则。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以及学科的特点制定了一至六年级学习习惯的要求,并拟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四)领悟习惯内涵,确立研究重点。

为了将学习习惯总则具体化,使它可操作,我们又进一步学习研究。通过对照教参说明中每学期的教学目标,翻阅教学杂志,了解本年级的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如一年级中听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回答”,将之细化为上课时能做到坐端正,注意力集中,目光随着老师,认真听,听懂老师的提问,并能针对性地回答。对于同学的发言也能认真倾听。这样做之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变得实实在在了,同时还可以避免学习习惯培养的不到位。如默读,一般人认为只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就可以了。其实默读是阅读学习习惯中最主要的一种学习习惯,它具有稳定性、自动性、操作性等特点。它包括通读、摘读、快读、思读、品读、浏览、跳读等。默读的基本要求———正确地读,快速地读,边读边思,边读边写,不出声,不动嘴,不指读。所以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查阅相关书籍,弄清各种学习习惯的内涵,然后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但一个年级一个学期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太多了,如果样样都平均使力,可能每样都培养不到位。其实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序列性,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因而,各年级的培养都应有侧重。为此,根据年级特征、本班实际情况,每位课题组教师确立一两个学习习惯作为重点培养,其余学习习惯则注意巩固强化。

(五)营造良好氛围,提供环境保障。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该树立良好的班风和校风。良好的班风和校风,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我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我校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制定了小学生一日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学习习惯的有关知识,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等时机,用故事、诗歌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班风是一个逐渐确立的过程,其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关键性因素是教师。课题组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形成良好的班风群策群力。虽然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具体的,简而易行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力时间短,仅仅进行简单机械的训练是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此丁虹老师针对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将一年级学生一天生活中需养成的学习习惯按时间顺序分成早读、上课、课间、在家四个阶段,编写了生动有趣而又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早读课,由于学生刚从幼儿园来,环境的变化使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常常不知道进校该干什么,于是丁虹老师就将学习习惯和行为常规糅合在一起,“进教室,放书包,掏出书本和文具,先交作业再读书。读书时,捧好书,微微前倾才正确。声音响,读正确,学过课文反复读,没学课文提前读。读读背背有帮助,不知不觉有进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儿歌中学生记住了学习习惯的要求,促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史雪芬老师结合《品德和社会》中的《为我们的班级制定“宪法”》和本班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一起商议制定班级公约。首先每个学生都写两条班级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法则,其次小组交流讨论,协商本组最重要的四条规则,然后将各组制定的规则汇总,全班进行投票表决。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制定了本班班级公约,共十条。“①认真按时完成每项作业。②大胆发言,声音响亮。③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思考。④考试时能做到独立思考。⑤每天坚持20分钟的阅读„„”每个学生在班级公约上签字。通过一个月的实施,史雪芬老师又带领学生对班级公约进行了修改。班级公约的制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抵触的规定变成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李春花老师则善于观察,树立身边的典型,通过树立典型,使学生产生一种向上的愿望。同时课题组老师能以身作则,做到为人师表,用普通话上课,板书时规范的书写,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认真批改作业,整理好办公室等等,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班风校风,让不良学习习惯没有滋生的土壤。

(六)抓住主阵地,帮助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立足课堂,重点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牢固确立“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我们制定的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总则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各年级的学习习惯要求中一些学习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还有一些则需要强化。对于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上好学习习惯指导课,着重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习惯进行指导,做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者。然而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平时的听课发现,越是高年级学生越不肯发言,高年级学生的发言质量与中低年级的学生差不多。导致这一原因是因为我们教师对高年级的学习习惯的要求不明确,不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据我们研究认为五年级的说的学习习惯要求是“回答问题时不盲从,讨论问题时能按一定顺序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见。尊重别人发言,对别人的发言能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与中低年级不同在于在说清自己意见的同时能对别人的意见发表看法。为了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教师一方面以示范发言为指导,抓住别人发言的要点进行评价;一方面用“对他的看法你有什么补充的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来引导学生说话,零散的发言之后注重让学生整合。在培养中更以鼓励为主,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说的习惯。不仅课内学习习惯需要上指导课,一些课外学习习惯同样也需要。如学生的预习习惯。“能自主预习,借助字典自学课文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年级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董蓉老师将预习引到了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教学生预习。从标自然段序号开始,到划出生字词以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在通读课文时教学生碰到读不流利的句子一定要停下来反复读,读顺了再往下读。教给学生两种查字典的方法,了解字典上一些符号的意思,和他们一起根据语言环境选择词语解释。经过两个单元的课文的预习指导,学生知道了预习的一般步骤,掌握了一定预习方法。要学好语文一定要进行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尤为重要。五年级要求能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能坚持做课外阅读笔记”,孙玉萍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做资料摘抄,让学生知道摘抄的格式,更引导学生如何摘抄。可以摘描写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摘抄让你感动的一句话,可以简要地写写自己读后的感受。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摘抄的兴趣,精心设计了阅读摘抄卡,定期进行交流。

2、上好常态课,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上几节指导课就能培养成功的。有些习惯的培养不是本年级的重点,不代表可以不闻不问,仍然需要重视,需要强化。如学生一进校刚开始学习时,就知道读书和写字时要摆好正确的姿势,可是在真正的读书和写字时却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做到。因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提示学生注意姿势,甚至姿势摆不好就不写字。对于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很多时候是语文课重视,数学课放羊,不闻不问。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不仅在制定各年级学习习惯要求时注意到了,更召开了课题组会议,和数学教师达成共识,数学课也一视同仁。课内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可以得到反映,但是课外的学习习惯又如何强化呢?冯秀娟老师利用一两分钟评价学生学习用具的准备和摆放,在表扬或批评声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马忠老师认真批改学生的预习本,将预习情况及时反馈。在课堂上还检查学生读书情况,了解学生课前是否将课文读通顺了;让学生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程度;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他们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课外学习习惯进行检查和评价,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良好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要上好常态课,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等习惯的培养。通过日复一日的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

3、注重评价,引导良好习惯养成。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优选方法之后,还应当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学生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因而在课题研究中注重了评价。评价不再局限那几个优等生和后进生,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答案,而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史雪芬、李春花等老师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的声音很响亮。”“你虽然答错了,但能认真倾听,善于动脑。”“你能积极发言,很好。希望你不要急于发言,能想好了再说。”“他能在默读课文时边读边想,并在书上注一注。”通过评价引导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评价内容综合化、明确化。我校根据良好学习习惯纲要对学生学习习惯评价进行定性评价,便于教师掌握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督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而我们除注意及时性评价外,还对个别学生采用了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记录了一个个学生的成长。

(七)开展活动,在有趣有效的过程中养成。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它具有现实生活中所不及的凝练和精神。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决定,只有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被自然地、轻松地、牢固地接受。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开展各种活动,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检测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内学习习惯培养期间学校开展了以好习惯为内容的黑板报比赛,各个班级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开展了读书比赛、写字比赛等;在课外学习习惯培养期间学校开展了整理书包比赛、优秀作业展览,各班开展了讲故事比赛、中外名著诵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览。在活动中学校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习惯的要求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提高了师生的习惯培养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善于对自己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反省,善于及时调控自己不正确的学习习惯。

(八)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各个击破。

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仍然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一种稳固的神经联系,形成时间越久,矫正就越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现问题通过个案分析了解不良学习习惯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早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对于一些可以量化的学习习惯,课题组老师建立了检查机制,作业检查,课外图书借阅检查,课文朗读背诵检查等。如沈萍老师为了督促学生看课外书,每周检查一次课外读书借阅登记册,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九)家校结合,凝聚合力。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差,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此我们针对一、二年级的具体情况设计了好习惯家长监督卡。家长根据孩子在家的表现在对应的学习习惯那一栏上打★或△,并写上反馈意见,每周一上交给老师。实施了一周后,发现家长无法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双方无法交流。为此我们课题组对监督卡的内容进行修改,制定了教师监督卡,教师也将学生在校的突出的表现记录下来。在监督卡实施两个月后,我们对监督卡的情况进行统计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二年级学生很多习惯如写字习惯在起初养成教育中表现得较好,但在第四、五个星期时有不少学生却表现出姿势不端正,字也写得不够工整。经过分析得知,有的家长在监督卡实施初期,比较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监督,但后来思想上慢慢松懈下来,监督不力。有的家长怕孩子受老师的责骂,就在每一项学习习惯上都打上★,有的家长特别是外地学生的家长,他们工作环境差、工作较累,不能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学生的父母不在家,与长辈生活在一起,长辈对其学习关心得不够。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其实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的波动,也反映出学生对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而我们又利用儿歌、故事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认识,并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中高年级的个别自觉性特别差的学生,我们除了与家长定期联系外,还请家长一起监督。如对于作业经常不做的同学,反复批评教育后,作业仍然少做。这时就请家长每天督促,并在其家庭作业本上签名,教师将其作业情况反映在作业本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两年的课题研究,推进了课改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我校的教学工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得到了改正。我们又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后期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制定作息时间表,科学地安排自己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地诵读课文,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修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促进了写作技法的掌握和运用,使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课外能主动预习复习,书写也变得规范了。杨维思同学的《臭氧层,你„„》在溧阳市“减少污染、珍爱家园”环保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周欢同学的《感动,温暖心灵》在第十一届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马苏兰、史政立、虞晨、操婷等同学在2010年溧阳市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二、三等奖。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这两年在市学科成绩调研中,我校各年级取得较好的成绩。

2、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课题研究培养、锻炼了教师。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教育观念不断提升,建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培养,变重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学习、研究、小结、再学习、再研究,在这良性的循环中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了,课堂灵动着生命的活力。在研究中我们更形成了一种合力,课题组教师团结协作,形成了浓浓的教科研氛围。在这两年里,李春花、史雪芬老师有多篇论文在江苏省级评比中获奖,李春花、史雪芬、董蓉老师有多篇论文在省级教育杂志上发表,李春花、史雪芬、马忠、孙玉萍等老师有多篇论文在溧阳市论文评比中获奖;此外,史雪芬老师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李春花老师被评为溧阳市模范班主任、溧城镇优秀教育工作者,孙玉萍、董蓉老师被评为溧阳市优秀班主任。

七、困惑及研究方向

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我校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在研究中我们深深感到自身的不足,尤其是理论的缺乏。我们尝试制定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细则,可是依据什么标准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如何融合学科特点,让我们感到困惑,发现将之作为全校统一,适用于不同年级较难,也不太合适。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篇6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只要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就会得到发展。

一、利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直观、生动的形象兴趣较大。针对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各种具体的形象或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加深理解,感知具体的解题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实物形象、生活实际,创设各种具体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先是用真实的人民币展示给学生,然后带领学生做游戏——模拟超市的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购买者开展活动。在买卖的游戏中,学生既认识了人民币,又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抽象的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这样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并认真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渠道。

二、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专心倾听老师讲课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一般来讲,学生会不会学习,学得好与不好,主要取决于这个学生能不能做到专心听讲。课堂上专心倾听20分钟的收获是学生课后努力几个小时也得不到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会倾听。在课堂上,要尽量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适当引入一些情境故事和数学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小学生自制力差、精神不够集中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小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在学生发言或者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让个别同学做小老师,对他们的发言作出判断,给出建议。如此,可以让学生听得更认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上,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上。在平时的作业中,对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先进行提醒,再进行适当引导,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有很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学科,每个数学知识与定理都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在无数次的实践操作中产生与形成的。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是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数学新课改明确提出“在做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长技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规范书写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应要求学生认真计算,而且应要求他们学会规范书写。对书写规范整洁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对书写不太好的学生要告诉他哪里存在问题,应该怎样改正,甚至通过手把手地教他们,而不是简单批评就行了。只要学生的书写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在书写时就会特别注意将自己的字写得工整、漂亮。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存在,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一些行为。因此,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的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谨记书写规范工整。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书写习惯也会深深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的书写习惯的同时,自己在教学中先要保证书写严谨规范。笔者在教学中一直以身作则,无论是板书还是批改作业,都注意书写的工整美观。偶尔在黑板上的板书写的不够规范的时候,笔者都会毫不犹豫地擦去重写,力求为学生做最好的榜样。

六、整理纠错的习惯

不少学生总是在抱怨自己的数学成绩不理想,那么你肯定少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你做错的题整理到一个本子上,每隔一段时间重做一遍。学生做错题,往往是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熟练。很多时候,这次错了,下次遇到同一道题或者类似题目还是会做错。那是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认识到纠错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平时练习中的错题,考试试卷中的错题都整理出来,这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料。“温故而知新”,学生课后把自己做错的,老师改过的错题重点看看,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避免下一次在同一个地方再次犯错。养成纠错的习惯,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比做一些新题要有用得多。

总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不断启发、引导中,学生才能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养成数学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天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学周刊,2016(21).

[2]黄玲.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

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 篇7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养成

古人云:“养其习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形成,便会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如果形成,就很难改掉。所以,对刚进入小学的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笔者在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以我校开展省级课题“外来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为契机,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一、关注情感,倾注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更多,他的求知欲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可见,情感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它具有启动、定向、维持、强化整个意向活动的功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与每一位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要向学生奉献一颗火热的心,倾注一片爱心。这个爱心,表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时,我们就要热情地关心他、鼓励他;有的学生在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出现困难,遇到不幸,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理解他、接近他,疏导他;有的学生在生活上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时,我们应该及时安慰他,开导他……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他在老师心中的位置,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这样 ,学生的情感就得到体验,他们自然而然地爱上这位老师,也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并努力学习。这对于解决外来工子女自卑、胆怯、懦弱、孤僻、任性、偏执、抑郁等心理问题,作用尤为明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于上课本的内容,而是对学生倾注爱,让学生享受到教师的一片爱心,使学生爱的情感得到体验,学生热爱学习语文,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就这样不知不觉养成了。

二、确定目标,明确要求

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主要包括朗读习惯和书写习惯。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对语文课文感受、品味、揣摩、领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要读好书,需要有正确的读书姿势。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捧书读时眼睛不是离书本太近就是太远,对此,教师要常常提醒学生应该怎样读书,学生边答边调整姿势:双手捧书,书本稳稳拿在手中,还要稍稍往外斜。话说完了,姿势摆好了,学生读书的精神也就来了。读书时为了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还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朗读方式,如“打擂台”,我让学生自荐,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就站起来读。一段读完,我又说,这个同学现在是擂主,谁读得比他好,就当新的擂主,看看谁有这个本领?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于是许多人争当“擂主”,朗读热情高涨。这样就形成了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写字习惯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教师要向学生示范并讲清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然后进行严格的训练和强化,训练时,要随时提醒写字必须做到“三个一”(眼离桌面一尺, 胸离桌缘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和坐姿要领(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在写字过程中,可以表扬书写姿势好的学生,让其他学生向他看齐,并及时提醒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经过提示,学生会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后,就可以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所以,要求越明确,学生越有努力目标,训练效果就越显著。例如,我们对作业格式要求要非常明确:第一行写布置作业时间,第二行写课题,第三行写作者,第四行开始抄题目,本次作业与前次作业之间要空三行。这样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作业整齐。

三、从小抓起,尽早养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学习习惯是在教师、家长的严格要求下或者模仿他人行为方式情况下才形成的。由于他们年龄小,条件反射系统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开学初,就要告诉他们,上什么课就应该拿出什么课本,在上课之前就应该准备好下一节课的课本和学习用具,把课本放在书桌的左上角,学习用具放在书本的右边,以备上课时用。听到上课铃声响,就要快步走进教室,安静、端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老师来上课。

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为学生们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境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自制力的培养及日后人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鞭策作用。为此,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尤为重要。于是,我在开学初,就对学生进行上课学习行为训练,如训练学生上课坐端正,学会倾听,专心学习,积极思考,发言踊跃,精确表达,独到见解,提高效率等。同时,这些训练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要求,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有力保证。

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 篇8

一、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激发学习愿望,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大部分学生,他们就读职业学校时带有迷茫、无奈、随意或者无所谓的思想。这些学生缺少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没有规划,学习兴趣自然不浓,学习动机也不明确。为了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在课程伊始就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首先,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生活中的作用。其次,了解学习计算机专业可以从事哪些职业。然后介绍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方法,改变他们对“上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看法,强调他们才是课堂主人,一切知识都来自于自己的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树立其自主学习意识。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信心,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性知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在面对自主学习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担心自己学不会,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由于笔者使用的教材是任务驱动教学,一个总任务又分为多个任务,实践性很强,于是笔者制定了“预习———实践———总结”的学习方法,预习中要求学生提取出教材中的关键信息,并发现疑难点,利用这些关键点,通过操作进行探究学习,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和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认识。最后是总结反思,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这种学习方法全面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悟”的教学理念。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自主学习成为快乐的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要到学生中间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对学生多鼓励、多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赏识和关心。探究完成后,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调动学生积极发言并给以肯定。良好的环境会让学生感觉心里安全、自由,自主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四、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切知识都是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突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所在。在进行教学时,要经常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案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索。例如,在教学计算机基础中“ACDsee对图片的加工处理”时,首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赋予学生“美图师”的职业角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图片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课程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可见,一些生活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学生具备了求知欲,就能围绕课题进行各种自主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才会成功。

五、树立学习榜样,推动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榜样激励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根据问题难易度选择不同的学生作为学习榜样,让他们为同学们演示讲解,或帮助同学解决疑难问题。这对作为学习榜样的同学本身是一种锻炼,激发了其学习的动力,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榜样的变化,让更多学生产生成为榜样的欲望,致力于学习。

六、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学习的愿望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要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以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失败时也不要责怪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体验成功可以让学生产生快乐,而反复的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使得自主学习的愿望更加强烈。

七、运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语言、行为、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样教师的学习习惯也会影响学生。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用积极主动的情绪感染学生,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带动学生。例如,学习Word中“文档页面设置”,对文档进行“分栏”设置时出现了“两栏内容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学生进行了很多次尝试都没有成功。笔者首先演示了“分隔符”中的“分栏符”平衡分栏的作用,又趁热打铁,提出其他分隔符的作用,并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再对学习结果进行展示。总之,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会由一个已知问题引出很多未知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主动探究课堂没涉及到的知识的习惯。教师具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八、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 篇9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本研究以数学活动为切入点, 通过数学活动, 培养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情感, 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发和逐步形成自身的需要, 进而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研究目标、 内容、 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一是探索在数学活动中,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二是研究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形成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 研究内容

所谓习惯, 就是经过充分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 我以《纲要 》、《指南 》 为指导, 以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为依据, 在研究中坚持两点:

一是立足数学活动, 培养幼儿善于倾听做事认真的习惯、 好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探索尝试的习惯、善于观察克服困难的习惯、 注意看书、写字的习惯等。

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的自信。将情感、 能力、 行为的发展融为一体,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研究方法

课题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辅助采用自然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 案例分析法、 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寻找问题、 设计方案、 实施行动、积极调控、 不断反思、 积极评价、 完善修正等路径, 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达到研究目标。

1.行动研究法

制定、 完善幼儿教育养成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的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富有教育价值的活动, 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自然观察法

按照计划, 有目的地搜集观察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外部表现, 进而对获得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研究, 从而获得对问题较深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

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性,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 通过分析研究, 有针对性地选择、 调整数学活动的内容, 总结教育规律。

4.经验总结法

将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实施教育的情况以课题总结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提升。

研究过程

(一) 愉快的情感体验, 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切入点

教师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 我以幼儿数学教育为载体, 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 激发幼儿对学习的乐趣, 从中获得乐观自信的情感体验; 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内容, 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 获得成功体验,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从小养成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好学好问的主动性, 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1. 激发兴趣, 培养好学好问的主动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 我设计《撒豆豆 》 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感知数的分合规律; 设计 《找朋友》 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感知10以内单数双数的特点; 设计 《小动物比尾巴》 的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进行量的比较等等。我还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如: 幼儿站队比一比谁高谁矮, 大家怎样站队伍整齐?或提问你排在第几个? 幼儿通过比较, 学会按照高矮顺序排队; 通过数数说出自己所在序数的位置。 在自然轻松氛围中感觉数学不再是枯燥、 乏味、抽象的, 而是美丽、 生动、 具体的, 感受数学的有趣和魅力。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 好问、 好动的特点, 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 《有趣的对称》中, 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颜色大小不同的窗花、 脸谱、 风筝、 蝴蝶等帮助幼儿了解对称的特点。 然后请小朋友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找一找大自然中有哪些昆虫是对称的, 并说说对称有哪些方便和好处。 带着这些的问题, 我引导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 孩子们通过向家长询问, 看书寻找答案。

同时, 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 对待幼儿的提问, 要给予关注和鼓励, 要积极回答, 保护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班级了我设计了 “问题树”, 将孩子们的问题写在树叶上, 粘贴在树上。 并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现实需要, 设计教育活动。 当孩子们提出 “为什么我的影子有时长, 有时短?” 我设计了数学测量活动 《会变的影子》。 当孩子们提出 “为什么钟表有三个针, 有什么用?” 我开展了系列数学活动 《我会看时间》、《一分钟有多长》 等。 将孩子们的兴趣转化为探究学习的过程, 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法寻找答案, 使孩子们的问题得到有效回应。

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抓住幼儿的兴趣,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帮助幼儿寻找答案获得满足感,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形成好学好问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2.独立思考, 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探索完成任务, 会逐渐的对自己产生信心。如果幼儿能够经常体验到成功, 就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评价,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对学习活动产生自信心。

独立思考, 是幼儿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会发现自己的能力, 发现学习的快乐。在数学活动 《超市理货员》 中, 孩子们分成三组对超市里的玩具、 生活用品、 食品进行分类。 有的组按不同的品牌、 不同的用途分; 有的按大小、材质的种类分等等; 孩子们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尝试进行操作。 为了便于孩子们尝试自己的想法, 我将材料投放到超市游戏中。 随着游戏的开展, 幼儿创造性的将生活用品按套装进行分类。 这里既有孩子们生活中的经验, 同样也包含着他们的创造。 教师要创造条件,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作决定; 给他进行创造性尝试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并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 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一方面来自成功的体验, 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要给与幼儿积极的评价。 如: 分类游戏中, 幼儿在独立思考下发现不同的分类方法, 我及时给予肯定 “你的想法与别人不同, 很棒”, “你找到它们的特点分得正确”; 在计数游戏中, 我会给幼儿这样的肯定 “你数的很正确, 真清楚”, “或你数数的方法很简便, 又快又对” 等。 教师积极肯定的评价帮助幼儿建立了信心, 面对出现问题或出错的幼儿, 我鼓励他们:“ 如果你多练习, 你也会数的好” , “你看再试一试, 就对了” 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成人的鼓励和支持能够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这样更有利于形成自信心。

数学活动对幼儿的思维是具有一定挑战性。 孩子们通过自己努力观察到新发现, 完成各种任务, 创造各种新变化, 都会从中体验到强烈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形成强烈的自信心。 最能激发幼儿成功感的是幼儿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立性、 创造性之后体验到的成功, 才是最自豪的。“ 叠叠高———认识正方体” 的活动。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发现立体与平面的不同。 尤其在最后环节, 引导幼儿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孩子们积极的动手操作探索, 尝试不同的方法, 终于找到可行的办法。 他们高兴的欢呼, 嘴里不断的喊道 “我搭出来了, 我搭出来了”。 孩子们在探索中强烈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深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学习活动充满信心。

(二) 正确的学习方式, 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点

幼儿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掌握, 它与其他教育一样, 要在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对幼儿有良好的熏陶。 如: 培养幼儿善于倾听做事认真的习惯、 好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探索尝试的习惯、 善于观察克服困难的习惯。 这些幼儿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数学教育中都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1. 学会倾听, 形成交流表达的融合性

倾听和表达是幼儿生活和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和品质。 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 学会倾听要能正确完整地听取所要的信息。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 幼儿运用语言交流, 理解他人的讲话, 同时要组织自己的思维, 表达自己的想法。 良好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在帮助幼儿获取信息的同时, 发展着幼儿的思维, 使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数学活动中幼儿同样要学会能够认真地倾听, 抓住重要的信息, 才能够完成一个个的游戏和任务。 在数的分合活动 《撒棋子》 中, 在讲解游戏玩法, 我提示幼儿要仔细听, 听清楚, 才能把游戏做好。 我还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幼儿倾听的效果, “要数几个棋子, 有笑脸的数量记录在哪边, 没有笑脸的记录在哪边, 重复的一样的怎么办?” 当幼儿圆满完成任务后, 我会用称赞的语言和眼神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让会倾听的孩子充满信心;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幼儿, 会耐心的重复, 再一次帮助他体验倾听的重要。幼儿完成游戏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结果, 这时我会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同伴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 也是幼儿学习倾听的好时机, 我引导幼儿在其他小朋友说话时认真听, 听听和自己的结果是否一样, 如果不一样, 也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 要等他人说完以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认真的倾听和表达中, 幼儿会感受到成功, 感受到同伴不一样的想法, 获得思路的开阔。 慢慢的幼儿逐步学会认真听对方讲话, 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 学会不打断别的说话, 耐心地听完, 听懂对方的话, 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对幼儿以后学习、 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受益终身。

2. 善于观察, 形成认真专注的注意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 是知觉的最高形式。 观察方法有多种, 而根据幼儿对事物认识的特点, 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学会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事物, 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是学习习惯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观察方法直接影响观察效果。 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 幼儿观察的条理性、 系统性都较弱。 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 就会把要观察的重要特征遗漏掉。 不但达不到观察目的, 还会形成不良的观察习惯。

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有目的、 自主的、 细致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方法。 在 “ 小动物在哪里” 活动中,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树林里隐藏着哪些小动物, 学习由上到下、 由左到右观察发现小动物。 说说哪些小动物是露出整个的身体? 哪些小动物露出局部的身体? 在排序活动 “ 种花”中, 引导幼儿发现花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花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种花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幼儿通过比较、 判断发现花颜色和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分析、 思考, 发现排序的方法和规律, 从而正确、 完整的排列。 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日积月累。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 培养幼儿勤于观察,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 尝试探究, 形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坚持性

在数学活动中, 幼儿的操作探究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是数学活动不可分割的形式, 幼儿在操作探究中积累有益的经验, 获得直观的信息, 而且在动手动脑中, 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尤其是在尝试和反复摆弄中, 克服困难和失败, 不放弃,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才是最重要的, 才会给幼儿带来新的动力, 才会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坚持性。

不仅在数学教育活动中, 注意引导幼儿做事有坚持性。 在幼儿的自由活动时, 也把握这一教育的原则。比如, 在益智区的幼儿, 在进行拼图活动时, 受到其他的吸引, 将自己的事情放下, 半途而废。 或由于遇到困难无法将拼图完成, 我都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完成拼图; 幼儿坚持性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在幼儿的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问题, 在幼儿遇到困难或受到其他的吸引时, 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和给予帮助, 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原因, 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 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推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发展。

做事有始有终、 有坚持性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表现出, 遇到任何困难能够不畏缩, 乐于尝试, 坚持不懈的品质, 这将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然而, 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的年龄特点, 生理特点, 表现出的确是自控能力差这样的特点。 教师应该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 帮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 培养幼儿做事有恒心, 不怕困难, 遇到困难想办法, 坚持完成任务的良好意志品质和习惯。

(三) 明确的行为要求, 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落脚点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学习用具的使用, 如, 正确的握笔姿势、正确看书书写姿势等。 还包括端正的坐姿, 用品收放整齐放回原处等。

大班幼儿处于书写的最佳期, 他们对书写自己名字和数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 孩子书写的正确姿势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活动中, 幼儿经常会在探究记录操作结果时, 使用各种记录符号和书写自己的名字。 这时我会提醒幼儿做到 “三个一, 即胸离桌子一拳, 眼离书本一尺, 手离笔尖一寸” 注意书写的姿势。

在教育活动讨论和小结的过程中, 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坐姿。 我会引导幼儿说:“哪个小朋友的身体坐直了, 长高了。” 马上有的幼儿会坐直了, 示意自己长高了。 在幼儿探究和操作完成时候, 引导幼儿懂得做事不拖拉, 引导幼儿及时的将材料和用具收放整齐, 或放回原处。

在幼儿良好行为的巩固中, 教师要做幼儿的表率。 对幼儿正确的行为给予鼓励, 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 并树立同伴间的榜样, 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通过正面教育的方法, 把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行为要求, 贯穿在数学活动的始终。 将良好的行为要求落实在实处,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我班幼儿在情感、 能力和行为方面, 逐渐表现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感兴趣, 好学好问, 乐于探索, 能够克服困难, 有坚持型, 看书、 写字姿态正确等。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的自信,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 篇10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良好的课堂纪律直接影响我们课堂学习的效果。无论什么课, 有了良好的课前准备, 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和课前行为方面的准备。

(一) 生理和心理准备

在课间10 分钟的休息之后, 很多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快乐之中。因此, 在每节课结束之后, 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先去上厕所, 然后再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游戏。当听到离上课时间还有两分钟的时候, 学生应快速地回到教室坐好休息, 等待教师来上课。期间最好有班长或课代表组织一些学习儿歌或数字歌等的活动, 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中。

(二) 课前行为准备

由于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年龄较小, 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让他们做好课前准备比较困难。开学初, 应要求学生每天晚上睡觉前检查学习用品有没有整齐地放在书包里;让学生在家长的要求和督促下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

榜样是指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的模仿能力较强, 老师表扬谁, 他们就喜欢学谁, 尤其是喜欢模仿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人。榜样能给小学生提供鲜明、生动、可模仿的形象典型和行为模式;同时通过典型的形象、示范的行为可以影响、带动、吸引学生, 因而最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为此我们要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三、适时地进行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学生, 既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认知水平。教师应建立评价方式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 而且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 发现和发展他们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 小组活动之后, 很多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 一直在和同组的人说话, 这时的科任教师说:“你看后面的那个女生, 她讨论完了, 坐得多好。”这时全班的学生都朝她望去, 立马坐得端正起来了。这既发挥了这名女生的榜样作用, 又使得受到表扬的学生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 整节课都处于十分活跃的学习状态。

四、注重多种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强, 往往只喜欢听自己说。要想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首先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很听老师的话, 只要老师教他怎么做, 学生也就会跟着怎么做。因此, 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上课时应该怎样做。如在课的开始让学生集体朗诵“坐姿歌”, 让学生了解上课时的坐姿, 这是认真倾听的第一步。听讲时, 要坐端正, 双脚平放在地, 手放好, 小眼睛要看着老师等等。听同学发言时, 眼睛要看着书或老师出示的教具, 不要看发言同学的脸, 同时, 大脑要不断思考同学的答案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 不要随便打断同学的发言。

(二) 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习惯

一个人数学语言发展水平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儿童化语言和创设动画式的教学情境,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重视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经常使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完整表述生活中的人和事,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三)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 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同时特意安排了综合实践课, 要求每学期至少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 一年级在学习9 加几的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小棒摆一摆9+8 等于几时, 当有10 根小棒时, 可以将其捆成一捆,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凑十法”, 提高计算技能。

(四)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 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地解题, 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审题的方法以外, 还要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如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当然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养成。因此,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 示范诱导, 反复训练,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 只要我们教师加以正确的、合理的和规范的引导和训练, 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 篇11

一、巧用儿歌,深化意识,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一)巧用儿歌,让学生静心

为了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坐在教室里等老师来上课,给学生创设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在开学第一天我就教了学生一首儿歌“铃声响,进教室,手放好,腰挺直,小嘴巴,不说话,等老师,来上课。”每次预备铃声响后都让孩子们背一遍,在儿歌的带动下,孩子们很快就由喧闹变为安静。有时不一定要全部背诵,如果看到有学生在讲话,我就只要说:“小嘴巴。”他们便会自觉地说:“不说话。”然后就安静下来了。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儿歌,让学生专心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专心听讲是获取知識的根本保证。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坐不住,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学生的“出格”表现,全仗教师的批评教育的话,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借此可以把倾听的习惯、要求及方法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如“耳朵注意听,眼睛注意看,大脑要思考,精神要集中。”又如“谁的眼睛亮?谁的耳朵尖?谁的声音最响亮?”用儿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儿歌来褒贬学生的倾听行为。学生是生性好动的,形体语言的设计,既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参加学习,又能让学生很自然地专注在学习上。因此让学生读背儿歌的时候再加上动作,不但能让学生脑子动起来,而且身体感官也能动起来。就这样,通过把专心听讲的习惯要求编成儿歌,而且适时让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读中做,在做中读,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习惯就得到了规范和强化。

(三)巧用儿歌,让学生用心

书写习惯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又是一项非常特殊又重要的习惯。我们常提醒学生,说要用心写字才能写好字。学生年龄小,单方面地对学生说写字的要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记不牢。为此我选择了他们比较喜欢也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指导,把写字姿势的要求编成儿歌和简练的口诀。所以入学教育时我就对写、坐姿势配上儿歌进行引导:“身坐直,头要正,肩要平,腿摆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头,手握铅笔一寸远。”每次写字之前,让学生背写字儿歌。写字之时,与学生对口诀。这样,学生反复背,反复对,一来二去就牢记了写字的姿势,不必刻意地去记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每次学生写字都在这样背,与教师对中,时时提醒着自己的写字姿势,以逐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每当学生做作业身歪,头太低,握笔姿势不正确时,即让其按以上的歌诀重复一次即可,坚持一段时间,正确的写字姿势必可形成。

二、创编儿歌,个性教育,有效巩固良好学习习惯

(一)共编儿歌,快乐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针对学生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开展儿歌创编活动,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度,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同时,在创编儿歌中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有了之前背诵儿歌的基础,创编一些简单的儿歌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比如我说:“一二三,坐端正。”这时还有人在讲话,就可以借机让学生接着往下编:“四五六,不讲话。”像这些“小小手,放放平,小小脚,并并拢。”“课堂上,专心听,写作业,用心记。”“你拍一,我拍一,我们从小爱学习,你拍二,我拍二,我们从小爱写字。”等简单的儿歌都是孩子们自己编的,在自编儿歌的过程中孩子们既享受了编儿歌的乐趣,又得到了自我教育。

(二)写绘儿歌,体会成长

一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十分有限,尤其是书面语言表达。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运用线条、图形、色块来表达事物、心情、感受的能力却极富创造的潜力。所以说,读写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表达热情,使孩子能够运用已经拥有的能力去表达体验的丰富与多彩。就像干国祥老师说的那样:“这是让孩子们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把握生命,理解生命。他们的语言能力不同于成人,读写绘正是综合使用绘画、口语和文字语言来完成叙述——对听过的故事,对环境,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叙述。”因此,我让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本日记本,把我们共同编写的儿歌写在上面,再在旁边画上画,画画这事儿他们又是多么喜欢啊!平时和孩子们一起美美地诵读,体会自己成长的快乐。在其乐无穷、不知不觉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得到了巩固。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家长在家也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诵读儿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对一些理解能力较弱,对自己的行为判断和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好地方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愿一棵棵小树苗在我们的辛勤浇灌、不断扶持下,能茁壮成长为栋梁之材。

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 篇12

一导入激趣

上课的铃声唤回了玩得兴高采烈的孩子们, 他们的兴趣还停留在课间活动里。老师要想办法引起孩子们的无意注意, 通过巧妙的引课使孩子们对新课产生有意注意。可以说良好的引课, 扣人心弦, 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尝试, 引课重在“新”“奇”“合”“小”四点。“新”是指每节引课形式尽量不要与前一节课相同, 要有新意, 才能强烈地吸引孩子。引课的常见形式的有表演、谜语、故事、歌舞、挂图、律动、播放多媒体课件等等。“奇”是指引课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使幼儿耳目一新, 集中注意力。“合”就是引课的活动设计要与教材吻合, 把孩子们带入新知情景, 切记生搬硬套, 远离教材, 使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小”是指引课的设计应短小精悍, 不能喧宾夺主占授新课时间。

二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之后的各环节设计, 应以孩子的情感起伏为主线, 不断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创设多个有趣的情境, 在情境中学习, 在玩中学习, 在无意注意中学会知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幼儿因其年龄特点, 有意注意的时间短, 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因此, 在情境创设上要短而精, 丰富多彩, 让孩子在一个又一个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知识, 乐在其中。

三交谈激情

《指南》中规定: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学习使用恰当的礼貌语言交往。 (1) 适当点拨, 发展孩子的语言思维能力, 体验创新的乐趣。 (2)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交谈兴趣。故事是小朋友们人人都爱听的, 尤其是语言课上,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 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 他们的心早已进入到故事的或惊险、或奇特、或诱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期待大结局之时, 教师戛然而止, 对孩子们说:“大家猜一猜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四演示激趣

演示是指教师运用肢体语言, 把抽象的语言教学具体化。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 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演示的作用是让幼儿动起来, 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在愉快的动作表演中理解词语, 习得语言。如在“鸡鸭鹅”的认识时, 教师做出它们的形体动作与孩子们一起演示;双手合在一起尖尖的 (鸡嘴尖尖) , 向前走律动——小鸡;双手合在一起, 一上一下, 扁扁的 (鸭嘴扁扁) , 向前走律动——小鸭;张天双臂演示一双大翅膀——鹅。再如“飞”字, 教师用纸飞机演示, 孩子们惊叹“啊!飞的速度这么快!”

在动作表演中, 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又能加深其对字词的理解, 记得牢、记得准。

在语言活动中, 让幼儿扮演教材故事中的角色, 使幼儿在自由有趣的语言环境中, 学会用语言, 体验其中的乐趣。如:《小马过河》一课中, 让幼儿戴上头饰, 穿上服装, 分别扮演小马、松鼠、老牛等。老牛语重心长;松鼠机灵友爱;小马犹豫不决。在表演中, 创造了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激发孩子们情趣的波澜, 在愉悦中获得了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

五评价激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泥板凳的故事引发了多少教师的思考。爱因斯坦小时候在手工课上, 教师收作业, 他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都笑话他做得太差, 而他却从桌堂中拿出来更糟糕的泥板凳说:“这是我开始时做的……”在班级授课时, 评价是不是可以少些横向比较, 多些纵向鼓励。

只要孩子自己觉得进步了, 教学便成功了。如果在评价环节中, 幼儿间横向比较, 孩子们往往会产生“我不如某某某”的心理压力, 减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我认为, 以鼓励为主的多元化评价很好, 即先自评、互评, 后师总评。教师倾向于幼儿自身的纵向发展情况, 以鼓励的方式激发每一个孩子不断向前进步。

活动激趣课的教学时间很短, 而一个教学活动可能一周、一个月, 相对来说时间比较长。教学活动能培养幼儿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开展一次“我是故事大王”活动, 培养幼儿讲故事的能力。可别小瞧孩子们, 他们争先恐后谁也不服输。一周准备后, 孩子们就能声情并茂地登台表演了, 并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 它是学习的动力, 是发展动力的契机, 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学习中的兴趣又叫求知欲, 它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特殊地位。幼儿对学习内容越感兴趣, 注意力越集中, 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就越深刻。

上一篇:团体标准下一篇:畸形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