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定

2024-07-25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定(共3篇)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定 篇1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定

李红钊

(北京市君永律师事务所 北京 100013)

内容提要:重大矿难事故责任人的责任形式为过失,则主观方面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为间接故意,则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存在一定相似性,难以把握。根据肇事者应当认知的水平,认为实施某行为可能导致社会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的理由成立,应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明知自己行为会导致矿难事故的发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仍然实施的,应属于间接故意。

关键词:重大矿难事故过失间接故意

近几年矿难事故频频发生,每次遇难矿工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有的甚至超过百人以上。纵观这些频发的矿难,肇事责任人绝大多数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论处。2010年9月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造成76人死亡的“河南新华四矿特大矿难事故案”,平顶山市人民检察院首次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公诉矿难事故责任人。对矿难事故责任人如何定罪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有的法学专家指出不应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对“其他危险方法”的规定并不是兜底的条款,该案应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也有不少法学界和法律实务界人士提出,有可能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2010年11月16日,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事故矿长,“引发各界热议”。

笔者认为,相对于《刑法》第二章规定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特定手段的危害公共安全罪来说,“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应当是一个兜底的条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许多新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形式,该章规定的具体罪名,并不能完全包括以上四种方法以外实际发生的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行为。有这样一个条款作补充,能满足理论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否则,就会出现审判中无法可依或依据的法律不准确等现象。酒驾撞人、私架电网等犯罪行为可以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矿难事故却不能构成该罪,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讲不过去。矿难事故责任人的犯罪行为,如果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就应当以该罪论处。2

作者简介:李红钊(1969-),男,汉族,北京人,北京市君永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主要研究方向:诉讼代理与辩护。黄秀丽:《重罪指控意在阻止矿难?》,载《南方周末》2010年9月16日A5版。韩景玮:《平顶山矿长被判死缓引发各界热议 将遏制矿难多发》,载

。访问日期:2010年11月29日。

当然,对矿难事故责任人的定罪不能一概而论,要客观分析其实施危害行为及其对危害

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如果责任形式是过失,则主观方面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如果是

间接故意,则主观方面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下面笔者就此做一尝试性的分

析。

一、重大责任事故罪

该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

他严重后果。理解“重大责任事故罪”需要把握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支配危害行为及其对导

致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危害结果是否达到了一定程度等几个主要方面。

(一)《刑法》原134条规定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

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刑法修正案

(六)》没有对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做具体规

定,旨在扩大本罪的犯罪主体。对于发生的矿山安全事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

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犯罪主体包括对矿

山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人

员,以及直接从事矿山生产、作业的人员。

(二)事故责任人主观方面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犯罪主体无论主观心理态度

是“过失”还是“故意”,必须违反了有关安全管理规定。二是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

害结果所持的心态为“过失”。如果不同时具备这两个基本特征,则涉嫌他罪名,比如矿山

事故责任人虽违反了有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其犯罪的主观心态为“故意”,则涉嫌故意伤

害、故意杀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罪名。

笔者认为,要准确理解重大责任事故罪,除了把握犯罪主体、危害结果外,最主要的是

准确把握其主观方面。因此,这里需要对事故责任人的主观方面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支配其危害行为及其导致

危害结果所持的主观态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是由同一主观意识所支

配,所以这两种心理态度是合二为一的,比如支配某一行为的主观意识为故意,则会希望或

放任这种行为所导致结果的发生,故对由此而导致伤害结果所持心理态度也为故意。再如刑

事责任人过失实施了伤害行为,由于其过于自信或轻信不会发生伤害结果,故对伤害结果所

持心理态度应为过失。

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失犯罪中有须违反某种规范的规定。刑事责任人“故意”违反了该

规范,这里的“故意”不是刑法意义上的“故意”,应当认为是“知道”。因为支配违反某

规范的主观意识同支配危害行为的主观意识有可能是不同的,“故意”违反了某种规范并不

等于故意实施某行为,也并不等于希望和放任这种行为导致社会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故

意”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不得超速行驶的规定,却轻信自己开车技术高超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仍然属于过失犯罪。无论是“过失”还是“故意”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支配其

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心态为过失,则主观方面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不是过失而是故意,比如与人有仇故意撞伤受害者的话,则涉嫌“故意伤害罪”。

所以,矿难事故责任人是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需要准确把握其主观方面的两个

基本特征。

1、矿难事故责任人不遵守有关安全规定的行为,无论是由于“过失”还是“故意”均

不影响对该罪的定性。即根据《刑法》第134条的规定,矿难事故责任人只要在生产、作业

中违反了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并且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就有可能涉嫌

“重大责任事故罪”。

2、矿难事故责任人对社会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应严格界定为过失,这是“重大责

任事故罪”定罪的关键。如果主观方面不是过失,比如故意夺去众多矿工性命的话,以“重

大责任事故罪”处罚显然是不妥当的。

根据刑法的规定,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矿难事故责任人这两种

过失的任何一种如果导致了重大矿难事故的发生,则主观方面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社会危害的结果,因为疏忽

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理解疏忽大意的过失需要注意两个

要点:一是发生社会危害结果是由于责任人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到,主要表现为由于粗心,没有尽到应有的合理注意义务;或是由于专业技能的原因,没有达到应该具备的认知水平。

二是事故责任人并不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发生。比如重庆市“开县12.23特大井喷案”3,钻

井队负责人吴某及工程技术人员王某、宋某等六人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被定罪。其中吴某

在从事钻井作业过程中,对当班工人卸下钻具回压阀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王某忽视了钻开

气层后,应按照有关规定,对气层钻进中钻柱必须安装钻具回压阀,而违规决定卸下钻具组

合上的回压阀;宋某对王某违规决定卸下钻具组合中钻具回压阀的行为,本应提出异议并拒

绝执行,却违规予以认可。吴某、王某及宋某主观上具有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

后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过失心态。

(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由于轻信

能够避免,以至于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理解过于自信的过失同样需要注意两点,一

是事故责任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责任主体并不希望社会

危害结果的发生。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所以“重大矿难事故罪”的责

任主体一般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就不会预见到重大矿难事故可

能发生,因此过于自信过失的犯罪主体,大多属于矿山的专业技术及其管理人员。例如“山

西省王家岭3·28透水事故案”,4矿物探测人员王某已经从探测数据发现掘进前方有异常,却违反有关矿井水害分析预报等规定,没有和技术负责人商量,根据个人经验擅自作出了在3 项贵平:《六被告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获刑》,载

。访问日期:2010年11月18日。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沿革与思考 篇2

一、历史沿革

研究本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对透彻理解现行刑法的规定有重大意义。新中国第一次对重大责任事故犯罪化是在1963年的刑法草案修整稿第33稿中。具体内容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的职工,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违反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1979年刑法对重大责任事故罪作了如下规定: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1979年刑法作了较大改动:(1)主体范围扩大了。由“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的职工扩展到所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这主要是考虑到现实中其他企业或事业单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同样需要惩罚;(2)把“严重不负责任”改为“不服管理”,并在“违反规章制度”后增加了“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从而把从事生产的一般职工和领导、指挥生产的人员的犯罪行为相区别;(3)将重大事故改为重大伤亡事故,从而缩小了该罪的打击范围;(4)本罪的最高刑由15年降到7年,从而降低了该罪的打击力度,主要是考虑到该罪是过失犯罪。

1997年刑法第134条规定,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表面看,现行刑法对该罪没有修改,而且也有论者持这一观点。①但笔者认为新刑法至少有两点修改:(1),将“重大伤亡事故”改为“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从而把重大伤亡事故与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并列,明确了造成重大伤亡事故以外的其他严重后果(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及其他严重后果),同样可单独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而根据1979年刑法规定,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但未出现重大人员伤亡是否成立该罪是有疑问的。(2)新刑法增加了重大飞行责任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责任事故罪等新型责任事故罪,实质是将部分重大责任事故罪分解。因此,根据1979年刑法可认定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部分行为,根据新刑法只能认定为其他新型责任事故罪。如果忽略了刑法的这一变化,必将造成司法实践定罪量刑的错误。

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构成要件之辨析

1、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把握本罪的主体,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里所说的“职工”,不是指该单位所有的职工,而是指直接从事与保障生产安全有密切联系的人员,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如生产工人、技术员、安全员、化验员等;另一部分是直接指挥和管理生产的人员,如厂长、矿长、段长、车间主任等。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自然是本罪的主体;直接指挥和管理生产的人员,由于他们一旦不认真履行职责、违反规章制度瞎指挥,或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就可能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因此,直接指挥和管理生产的人员应成为本罪的主体。而非生产性的工作人员或指挥人员,如党、团工作人员,及资料员、财务人员、统计人员等,均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但他们在参加生产的过程中,违章造成重大责任事故,则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②企业、事业单位的合法性对本罪主体有何影响?换句话,非依法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虽依法成立但不具有相应生产、作业资质的企业、事业单位可否成为本罪的主体?笔者认为,无论企业、事业单位是否依法成立,或是否有相应的资质,如果在生产和作业过程中违章造成重大事故,都对政党的生产作业秩序的一种破坏,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能仅以企业、事业单位是否具有合法性,对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作出完全不同的法律评价。企业、事业单位是否具有合法性,这是行政法层面的问题,与刑事责任无关。这既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也有司法解决支持这一观点。

2、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客观方面

本罪的客观方面指在生产和作业过程中违反规章制度,不服管理或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关于客观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重大责任事故罪必须发生在生产和作业过程中。一般认为,在生产和作业过程中是指从开工到完工的整个过程,包括制定生产计划,生产设计,施工,直到任务的完成。这里需特别强调的一点,违章行为和事故的实际发生有一个时间差。如果二乾间隔的时间较短,且行为与结果均发生在生产和作业过程中,没有争议;但如果二者间隔的时间较长,行为发生在生产和作业过程中,而结果发生在生产和作业结束之后,是否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客观方面,是有疑问的。如某建筑公司的职工违章修建的建筑物在几年后(未超过使用期)忽然倒塌,致人死亡,造成严重后果,是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笔者认为,刑法并未要求行为与结果均发生在生产和作业过程中,只要违章行为发生在生产和作业过程中,且违章行为与事故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可认定重大责任事故罪。如果违章行为没有发生在生产和作业过程中,或与生产作业没有密切联系,均不构成本罪。

②行为人应实施了违反规章制度,不服管理或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行为。这里的规章制度应作广义理解,既包括国家发布的各种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同时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上级管理机关制定的关于安全生产、科研、设计、施工中安全操作的各种规程、规则、章程、条例、办法等文件,还包括被人们认可的长期形成的各种有关安全生产的惯例和习惯。处于不同岗位的职工,其违章行为的表现形式不相同。一般职工违反规章表现为不服从管理,不听指挥,不遵守操作规程和工艺设计,盲干蛮干,或擅离工作岗位。技术人员违反规章表现为违背科学原理,对设计、配方等应予论证、检验而不进行论证、检验。生产指挥管理人员违反规章表现为不遵守劳动保护法规,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或违背客观规律瞎指挥。刑法规定了两种违章行为:一种是普通职工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另一种是生产指挥管理人员违反规章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职工的生产作业行为是否违反规章是认定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前提,某行为即使造成重大事故,但没有违反规章,也不能认定本罪。

三、重大责任事故罪法定刑的辨析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 篇3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一对联系紧密的概念,两者通过受托经济责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涉及到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划分和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纵观世界各国历史,由于两者界定不清,曾经引起了一系列的诉讼案件。例如:1931年的阿尔特迈公司(Ultramares Corp)诉塔契会计师事务所案件;1938年初的罗宾斯公司破产事件(1)。都与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界定不清有直接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如何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科学合理地界定,对于强化会计核算,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概念不同来区分两种责任,以期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实务中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科学划分提供理论依据。

一、会计责任的理论追溯

任何一个从事某项活动的主体,之所以对其活动及结果负责,是由于社会赋予其特定的权利来完成特定的目标。权利与责任是统一的,社会同时要求该主体对行为结果负责。会计人员利用组织赋予的职权从事会计工作,也要承担一定的会计责任,保证实现会计目标。所以,不妨选取这样的角度来认定会计责任,即: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责任

1. 会计本质-->会计目标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这一点,可以从管理的定义以及会计职能的发展来证实。

管理是维系人类组织(集体)中个体的.纽带,能使组织力量大于组织中个体力量之和,放大每一个体的功效,并产生个体力量不具备的功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由五个基本功能组成;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教育和激励,挖潜和革新。会计从近乎原始的结绳记事开始,发展至现代会计,职能不断拓宽,涉及到预测、计划、决策、监督、控制、激励等各个领域。会计不是被动地适应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而是通过提供会计信息,能动的影响决策行为。会计处理经济业务,对其合法性、经济性作出判断,从而直接履行对经济活动的决策、控制等职能,成为现代决策管理系统中最为灵敏、有效的控制系统。因此可以说,会计是一个开放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所从事的活动就是一项管理活动。

会计既然是一项管理活动,其整个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职能就是反映、监督、控制、预测、分析、决策六大项。会计不仅记录过去,反映现在,更注重预测未来(这并不取决于会计人员是否要求这样,而是由会计本质决定)。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旨在对过去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报告,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其着眼于经济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而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职能则是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有目的、有倾向的引导,使其向符合决策者意愿的方向发展。可见,会计行使其职能,是为了达到以下目标:①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②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③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2. 会计目标-->会计责任

对于会计责任,可以从外部责任和内部责任来划分,即会计的外部责任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而会计内部责任则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无论内部责任,还是外部责任,都是为了保证会计目标顺利完成。

同时,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根据事先确定好的标准来编制财务报告,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报告并由审计证明其公正性,以提供给社会公众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从而会计应向公众负起财务责任。会计活动,在对过去和现在进行记录的同时,提出预测性的指导方针用以影响未来经济活动,保护各种资源得到经济有效的利用,从而导致了会计

上一篇:微信伤感心痛的个性签名有哪些下一篇:《感冒我不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