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

2024-09-22

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共13篇)

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 篇1

构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保障机制

(一)设计思路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力图达到公共财政政策的合理调整与和谐社会进程的有机统一。由于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重点解决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的解决则依赖公共财政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因此,财政政策的选择要以人为本,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真正体现为民理财的民生财政原则。

目前,我国经济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处于转轨时期的市场经济。作为这一关键阶段重要经济调控手段之一的财政政策,在解决民生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其政策取向理应作相应的调整。从远期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都要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要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多地关注民生,实现由“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演进;近期要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从政府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入手发挥财政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遵循多支和少收两条基本线索,将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改革、公共卫生和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纳入制度框架进行整体设计,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民生投入的力度,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加快建立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二)政策选择

坚持以人为本,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树立民生财政理念。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在民众的决策和监督下服务于社会全体成员,以满足民众的偏好为己任。而民众的偏好主要是由稀缺性决定的,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基本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很稀缺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树立民生财政理念,建立向民生倾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要坚持经济和财政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民生为重原则,坚持重点突出原则,坚持量力而行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升民生支出比重,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坚持财政资金向社会事业倾斜。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大投入与深化改革并重,保障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积极繁荣文体、科技事业。另外,还要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障重大科技项目经费足额及时。

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 篇2

民生财政不仅是财政资源配置问题, 更重要的是政策制度设计、体制管理创新问题。结合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 坚持加大投入与深化改革有机统一, 尽力而为与适度超前有机统一, 推动公共政策和财政资源向民生领域转移。

坚持高点定位。明确提出了“省内领先、西部一流、全国有位、群众满意”的改善民生总体工作要求。对中省已经出台的民生政策, 确保广覆盖、高标准实施;对中省尚未出台的民生政策, 立足实际、率先试点。近年来, 宝鸡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多项民生事业的改革探索和发展水平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制度全面覆盖。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以促进就业与鼓励创业作为根本, 以社会保险为基础, 以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为兜底, 以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为补充, 做到依靠社会保险覆盖一般群体、社会救助覆盖弱势群体、社会福利和慈善等制度覆盖特殊群体, 实现制度全覆盖、衔接无缝隙。

统筹城乡推进。把公共服务的重点向农村延伸覆盖, 从局部试点走向逐步普及, 从单项制度建设向初步的制度体系发展, 并在养老保险、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全民创业等方面形成了城乡统一的民生政策保障体系。

彰显公平普惠。让所有城乡居民公平地站在同一个制度平台上, 实现由“解困民生”到“普惠民生”的转变。在养老保险方面, 建立起了制度统一、标准一致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并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开放, 由个人自主选择。在医疗保险方面, 建立统一的大病救助制度, 为不同人群提供同等大病救助待遇。优化资源配置, 健全民生财政长效投入机制和稳定增长机制。

财政投入是保障民生的主要资金来源。宝鸡市在可用财力紧张, 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 着力建立健全对民生保障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

优先保障民生投入。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 做到民生投入优先保障, 民生工程优先安排, 民生需求优先满足。2012年, 全市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民生领域投入达到9.48亿元, 占新增财力的85%。

单独编制民生预算。从2008年起连续5年单独编制民生预算, 并对预算安排的民生投入一律细化到实施单位、具体项目和底层预算科目。通过单独编制民生预算, 使一些深层次、系统性的民生问题通过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预算安排, 得到有效资金保障。

整合民生项目资金。整合财政、发改、教育、社保等部门的16项教育资金, 集中资金53.7亿元实施“义务教育提升”、“中小学生活设施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四大工程, 推动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整合农业、扶贫、教育、劳动等方面政策资金, 对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统一培训;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在市县两级全面建成市民中心, 在乡镇、街道、行政村和社区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中心 (站) 。

完善民生筹资机制。在坚持政府投入主导、托底基本民生的同时, 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补贴、先建后补、统一配送、购买服务等多种财政投入手段, 鼓励引导各方面充分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方面, 建立个人缴纳、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实行进口补、出口补的财政补贴模式;在医疗保险方面, 对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较早实行了市级统筹, 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二、持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012年, 全市开工建设民生工程项目998个, 已建成项目514个, 完成投资76.6亿元。一是建成全国创业型先进城市。把技能培训、贷款支持、就业援助、社保补贴等政策扶持范围, 由城镇居民延伸到农村居民, 由国有企业延伸到各类企业, 由“4050”人员延伸到“3545”人员, 放大政策效应。落实就业补助资金17 349万元, 扶持创业1.2万人, 带动就业6万人, 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创业型先进城市”。二是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7.7万人, 参保率99%;被征地居民22.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参保率达100%;三是收入倍增工程成效显著。2012年实施项目107个, 完成投资5.3亿元, 建设扶贫重点村36个、移民扶贫示范村20个, 完成移民扶贫搬迁2 967户11 376人, 解决了30.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年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家电下乡补贴资金39 701.3万元, 68.33万户、230万群众受益。四是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362万人, 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五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实施保障住房工程94个项目, 完成投资13.7亿元。

动态与信息Status and Information

摘要:民生财政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财政的集中体现, 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宝鸡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政策制度, 健全体制机制, 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民生财政发展的新路子。

民生财政 篇3

民生财政,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解释。概括来讲,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称为“民生财政”。编辑本段我国民生财政的特点

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相区别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财政模式来讲,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并存的双重结构财政(邓子基,2005),区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而在公共财政领域,我国凸显出来的民生内容,又进一步使得我国的公共财政区别于西方的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以改进民生、提高人民福利水平为目标。近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各项攸关人民福祉的支出数额不断增多,相关的政策也不断出台。2003-2007年五年间,“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五年累计666亿元,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2007年之后环保和生态支出以一项独立支出在中单列出来,这也是民生财政较以往的一个变化。

民生财政以丰厚的财力为前提和保障。过去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不大,有限的财力主要投入经济建设,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显得比较薄弱。以教育支出为例,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都在2%-3%左右徘徊,2001年才达到3.14%,2004年又降到2.79%,2005年降到2.16%。究其原因,是由于国家占 GDP的比重偏低,制约了国家拿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事业。而根据对其他国家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与目前的财政收入是基本匹配的。据一些学者对40个国家教育投入的情况统计,财政收入比重与教育支出比重的关系(见表2)。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仅为 20.8%,因此根据国际经验,我国3%左右的教育支出比重是适宜的。但不管怎样,教育支出规模偏小,支出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目前的客观现实。教育是一国发展根本之大计,也是最能体现民生财政特色的支出,因此,今后财政必然要加大对教育支持的力度,而这又要求财政收入的大规模增加。编辑本段向民生财政转变的必要性和条件

1.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要求。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7年已达26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就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一国走出低收入国家阶段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时,可能会面临两种前途:一种是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可能出现一个矛盾凸现时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居民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心内容是五个统筹,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社会发展和建设严重滞后,像教育、医疗卫生、贫困、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差距等民生问题,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上述民生问题,实现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做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见,实行民生财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近几年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带有还债性质。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偏低,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长期低于20%,2003年以来提高到了30%,但与国外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近几年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实际上带有还债的性质。例如,2003年~2007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6%,远低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距离国际一般水平有很大差距。据统计,国际平均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5.1%,其中,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来看,我国1996年这一比例达到17.84%,2006年下降为 11.82%,远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15%的目标,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比较属于较低水平。又如医疗卫生,2003年~2007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56%,比发达国家普遍低很多。

3.目前我国具备了使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倾斜的条件。

第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政府财力大大增强。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4亿元,是2003年财政收入的2.4倍。2003年~2007年,财政收入平均年增长22.1%。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为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重提供了财力保障。

第二,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还有很大潜力。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978年为4.71%,2004年加大到19.38%,明显偏高。根据国际经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支出的比例会不断下降。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一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可吸收民营资本投入,减少政府支出。编辑本段我国民生财政的推进策略

(一)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以建立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一个重要前提是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施政目标,建立民生型政府,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财政体制向民生型转变。同时,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政府间事权的划分也即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和任务的划分,应当遵循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和区域原则。受益原则即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的事权,对那些在全国范围内受益的事权划归中央;在区域范围内受益的划归地方;受益范围涉及多个区域的由相关地区政府协商解决。效率原则即根据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公共产品由哪级政府提供效率更高,就由哪级政府管理。区域原则是根据公共产品的区域性特征来划分政府事权,将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地区性公共产品的管理事权划归地方,将没有区域性特征的全国性公共产品的管理事权划归中央。对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要划分其层次,如教育、就业、公共卫生等更多具有区域性特征,应当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以地方政府为主,而中央政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大小给予相应的补助。社会保障、环保支出等更多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应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提供。

同时,改变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状况,为社会提供无差别的、一视同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民生类项目的支出,增加向农村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的投资,建立投资的长期稳定增长机制,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二)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逐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间财力支出上的分配关系。

一是简化政府层级,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目前在浙江、山东等省实行的“省管县”财政体制对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是一种明确界定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间相互关系,由省直接领导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即:在财政收支划分、专项拨款、预算资金调度、财政年终结算等方面,由省直接分配下达到县、市,县财政和市本级财政一样都直接同省财政挂钩,并明确确立各级财政的组织架构和运行原则,划分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范围,规定地方财政收入的许可来源和财政支出的许可用途,明确各级财政间的相互关系。

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我国目前政府间转移支付由体制补助、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等形式构成。其中税收返还属于一般性转移支付,但其转移数额是在原体制基数法基础上演变来的,没有起到均衡各地区财力的作用,反而保护了各地区既得利益,促成了地区差距的拉大。因此,应当逐步取消现行的税收返还,按照规范的分税制的要求建立

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因素法核定各地区的转移支付数额,设置一般均等化转移支付项目和指标,并使转移支付的资金和项目与各级政府的预算相衔接,把转移支付的资金和项目纳入预算。

民政局民生工程工作总结 篇4

今年,我局承担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五项民生工程。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程进展

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目前我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20477人,保障面3.2%。根据省市要求,我局严格落实农村低保“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分类施保”的工作目标。为确保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按季度进行了低保对象微调,并通过低保听证会制度,努力打造“阳光低保”。

6月份,全县农村低保标准由1200元调整到1560元,超过省平均水平。截止10月底,已发放低保资金2757.32万元,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2、城乡医疗救助工作

坚持“量入为出,平衡”的资金管理原则,提高了救助标准和比例,通过“一站式”救助系统,简化了审批程序,增强了医疗救助的及时性。截止目前,共审批救助各类患者2704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876.9万元。

3、五保供养工作

我县目前共有五保供养对象6542人,其中集中供养3066人,分散供养3476人。截止10月底,共发放五保对象生活费1383.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

今年省市确定五保供养工作的重点是敬老院的管养工作,我县今年进一步加强了敬老院规范化管理工作,完善了季度考核制度,通过奖惩机制加强管养工作的提升。在全省敬老院管养工作会议上,我县敬老院管理工作在会议上做了经验交流。

4、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 今年我县投入资金252万元,改扩建2所敬老院,新增床位300张。目前,大庙镇东陵敬老院已完工,完成“三通一平”工作,后续工作主要抓院内绿化美化及组织人员入住。

小溪河镇敬老院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工程资金已支付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外墙粉刷。此两项工程已完成省市的任务要求。

5、县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

县社会(儿童)福利中心项目于6月7号完成招投标工作,8月2日正式开工建设。10月3日完成了主体楼封顶,按期完成了建设任务。目前墙体及内部水电管道工程全部完成,下一步进行外墙粉刷工作。

二、存在问题

1.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虽已完成任务,但由于开工前遭当地村民阻工达50余天,导致开工较迟,与周边县市相比,工程进度稍显落后。

2.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因主体梁柱保养期未到,目前主体验收工作尚未进行,资金支付未完成。现已确定11日进行主体楼验收工作,资金支付待验收合格后按合同约定予以。

三、迎检准备

目前,我局承担的上述民生工程的各项档案材料整理工作已完成,建设类项目的场地环境已着手整理。迎检工作已准备就绪。

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 篇5

第二条 各级审计机关对民生工程财政资金的审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民生工程是指在一定阶段内,为扩大政府服务面,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和谐铜川建设而实施的教育工程、就业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障工程、住房保障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公共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建设工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城乡居民增收工程十大工程。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民生工程财政资金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安排用于民生工程的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专户资金、政府性基金等。民生资金按其用途分为基本建设类项目资金和补助类项目资金两大类。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民生工程财政资金审计,是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依法对民生工程财政资金的筹集、管理、分配、使用以及所产生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

第六条 对民生工程财政资金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预算是否按要求列入财政预算。

(二)各部门、各单位是否按规定将项目资金拨付到位,有无拖欠、延压资金现象。

(三)项目资金是否按资金计划投入,有无资金落实不到位或假配套问题。

(四)对应纳入专户管理的项目资金是否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规范使用。

(五)项目资金是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或按规定方式支付,是否按进度核拨工程建设资金,有无挤占、截留、挪用资金问题。

(六)各项财政补助是否按政策补助到受补对象,有无虚报冒领、骗取套取、截留、贪污、挪用财政资金问题,对个人的补助是否以“一卡通”或“一折通”的形式直接发放到补助对象。

(七)项目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等是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实行招标,对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是否按照政府采购程序采购,项目实施过程是否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施工合同制。

(八)民生工程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项目是否达到设计功能或取得预期效果。

(九)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七条 审计机关对民生资金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第八条 各级财政、计划、规划、建设等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民生工程资金使用单位要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并提供审计所需资料。

第九条 对各部门、各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或者阻碍审计机关监督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条 对各部门、各单位在民生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由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作出审计决定,进行处理处罚,重大问题向同级政府提出处理建议。

第十一条 对相关工作人员在资金管理使用中出现违法行为的,审计机关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审计机关有权移送有关部门,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十二条 审计机关对民生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应当有利于促进铜川市民生资金投入政策的落实,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民生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民生工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第十三条 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审计中,应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财政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程序审计时,主要审查项目是否按法定的建设程序进行;项目的审批文件,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环境影响报告、土地征用、开工报告等文件是否齐全、真实、合法。

第二十一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概(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审计时,主要审查概(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合规;内容是否完整、真实;项目建设是否按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有无概算外项目和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规模的问题;概算调整、影响项目建设规模的单项工程投资调整和建设内容重大变更,是否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二十二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征地拆迁审计时,检查是否存在违法用地、超范围征地拆迁、擅自改变补偿标准,截留、侵占、挪用征地拆迁资金等方面问题。

第二十三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投标审计时,审计机关派出审计组应全过程参加项目招投标工作,审查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采购及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招标文件和招标投标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招标投标管理工作是否规范,对项目招投标文件的标底(栏标价)或工程量清单进行复核,发现问题及时与招标人沟通,并要求其予以修正。

第二十四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合同审计时,主要审查项目合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招标文件、投标承诺和评标结果是否一致;合同文件内容是否准确完整,签订程序是否合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单位是否严格履行合同,有无违法分包、转包现象,有无因履行合同不当造成损失浪费、质量隐患问题;各类签证、纪要和补充协议是否存在与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等问题。

第二十五条 对建设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和落实情况审计时,主要审查建设单位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内控制度,责任是否明确,是否有效执行。

第二十六条 对建设资金筹集与使用情况审计时,主要审查建设资金(含项目资本金,下同)是否落实,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到位,能否满足项目建设进度需要;建设资金使用是否合规,有无滞留、转移、侵占、挪用建设资金等问题;建设资金是否和经营性资金严格区别核算。

第二十七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会计核算情况审计时,主要审查是否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职责分工是否明确;是否按照概算口径及有关制度规定对有关会计事项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

第二十八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材料、设备采购及管理情况审计时,主要审查材料、设备等物资是否按设计要求进行采购,有无盲目采购行为;采购程序是否合规,验收、保管和领用等手续是否健全、有效,账实是否相符等。

第二十九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结算审计时,主要审查工程价款结算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有无高估冒算、虚报冒领工程款等问题;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是否合规、及时、完整和真实;工程价款结算手续是否完善,有无超付或欠付工程款等问题。

第三十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相关税费审计时,主要审查相关税费是否按规定计提,是否及时、准确缴纳,减、免、缓缴的手续是否完善,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

第三十一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时,主要审查竣工决算报表和交付使用资产是否真实、合法、完整;移交手续是否齐全、合规;未完工程是否真实、合法;结余资金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等。

第三十二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环境保护情况审计时,关注项目节能减排或降耗措施是否到位,项目是否存在重大资源生态破坏或毁损等问题。

第三十三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效益评价时,评价建设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合理利用程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

第三十四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审计监督的其他事项。

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 篇6

保民生: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支出破万亿元

根据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披露, 今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突破1万亿元, 合计10509.92亿元, 增长18.1%。

根据财政预算报告, 2011年集中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包括六项举措, 即: (1)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 (2) 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 (3)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 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及城市棚户区改造; (4) 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 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5)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 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6) 支持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此外, 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

只有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百姓才会有越来越强的幸福感, 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

减差距: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幅18.5%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还体现在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等重点支出, 努力缩减城乡、地区差距等方面。

财政预算报告披露, 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达9884.5亿元, 增长15.2%。其中, 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3938.7亿元, 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406亿元, 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3963.6亿元, 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 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7310亿元, 增长15.3%。其中, 税收返还5067.99亿元, 增长1.4%;一般性转移支付17336.77亿元, 增长18.5%;专项转移支付14905.24亿元, 增长17.1%。

压经费:“三项经费”不超过2009年规模

根据财政预算报告, 对2011年出国 (境) 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项经费支出按不超过2009年压缩后的规模安排。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 严禁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 努力降低行政成本。牢记“两个务必”, 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严肃财经纪律, 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是一些体制性因素造成的, 如果不改变这种体制, 只是在管理上有所加强, 以后发展的空间有限, 进度上就不能有很高的期望。而一旦配套改革能够推进, 行政成本降低就会出现新局面。

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 篇7

月度工作计划 1、3月,制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施方案,安排落实县级配套资金,完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项目管护等制度。2、4月,完成村民议事、确定实施项目、投资规模、资金来和村级上报、乡镇审核汇总上报工作,县级对乡镇上报项目进行汇总,报县政府批准下发并上报省、市综改办。3、5-6月,按程序开展项目预算审核、组织项目招投标、及项目开工前准备,按程序施工,做好相关事项公开、公示工作,组织村级监督小组对项目施工情况全程监督。组织已审批项目行政村将村级筹集资金汇缴到财政专户、分村建帐。将重点特惠制项目报省、市备案。4、7月,按程序组织施工,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对村民议事、筹资筹劳、资金筹集管理、项目管理进行检查。5、8月,按程序开展项目施工,按资金管理规定、工程进展预先拨付村级筹集资金;组织对完工项目进行验收。6、9月,按程序开展项目施工,按资金管理规定、工程进展预先拨付村级筹集资金;组织对完工项目进行验收。组织验收项目工程审计。按计划实施市级督查。7、10月,组织项目验收,开展项目工程审计,拨付财政奖补资金。8、11月,健全制度,完善资料,优化工作流程,对实施项目开展市级绩效评价检查,迎接省级绩效评价考核。9、12月,做好迎接省级检查工作,确保完成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2015年3月23日

涡阳县民生工程长效机制建设制度 篇8

长效机制建设制度

为切实做好民生工程工作,规范执行民生工程政策,根据省、市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建立完善民生工程政策体系。民生工程是加强社会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出科学的民生工程目标,建立一套完整的民生工程政策体系,实现民生工程项目长期持久的发挥效益,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全覆盖。

第二条 完善工程的长期运营机制。对于已投入使用的工程,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规范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加强内、外监督,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第三条 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民生工程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横向、纵向和内部协调推进机制,建立规范透明的政策执行机制,严格执行公开制度,建立便民利民的工作服务机制,改进工作方式,简化工作程序,加快项目审批,加快资金拨付,使人民群众及时方便地享受到惠民政策。

第四条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和奖惩机制,加大执法监察、审计监督、财政检查的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做到奖罚分明。

第五条 本制度由县人社局民生办负责解释。

第六条

建设广东民生财政的目标及对策 篇9

建国以来, 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在财政前面加的修饰词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先后出现了国家财政、吃饭财政、建设财政、公共财政等。最近几年又提出了民生财政的概念。相反在西方国家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概念, 财政就是财政, 倒是预算支出项目中有公民权力性支出、国防支出、国内可控制性支出等项目, 对照近几年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所谓民生支出, 与西方国家的公民权利性支出内容较为相似, 由此可以定义所谓民生财政实际上也就是通过财政支出来保证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实现, 解决公民基本权利等基本生存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基本权利, 核心就是生存权, 但是建国六十年来, 公民基本生存权实现状况并不理想。前三十年由于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使得全体国民都普遍贫困, 基本生存权没有解决好。改革开放后, 在市场化取向改革中, 政府一直以来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 居于公民基本生存与发展权范围内的民生问题反而更加突出, 因此十七大报告特别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 民生财政并不是什么新的财政模式, 只不过是在经济发展到了现阶段, 保障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对财政工作的内在要求, 即通过财政收支的合理安排, 保障和改善民生, 形成“经济发展、财政增收、民生改善”三位一体的和谐格局。

(一) 民生财政的科学内涵

民生财政可以拆分来解释:“民”指的是普通民众, “生”就是指的普通民众的生存问题。从字面上讲, 民生就是普通民众的生存问题, 具体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民生财政, 概括来讲, 在整个财政支出中, 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 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民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它包含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它包含的内容就较少, 而当经济发展上升一个层次时, 民生所含内容不断地外延。

(二) 民生财政包含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 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 亟需政府以财政加以介入, 通过再分配去缓解和完善。为此, 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针应有重大改变, 在“执政为民”的理念下, 强调关注民生、服务民生, 从而要求财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民生上来,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针对广东省现行财力状况, 将民生财政的范围界定为民众最为关注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另外, 当前这几大领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应该加大对这几大领域的支出, 确保广东省居民能进行较高的教育水平, 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养老保障。以民生财政为抓手, 确保幸福广东工程的建设。

构建广东民生财政的基本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一直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前沿阵地, 财政收支二十年来一直保持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 构建民生财政已具备了较为雄厚的财力基础, 但是广东民生问题相比全国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突出, 因此, 建设广东民生财政更加任重道远。基于此, 广东民生财政建设的基本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结合广东省具体省情和经济发展状况, 我们设想的目标是:近期目标就是经过3—5年努力, 在十二五期末基本解决全体广东户籍人口的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等基本民生问题, 力求实现民生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解决广东省常驻人口的民生问题, 实现民生发展超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民生相关领域的具体目标可分为:

(一) 公共教育的目标

1. 近期目标

广东省户籍人口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同时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均衡粤北、粤东、粤西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教育差距。

2. 远期目标

基本实现全省城乡教育的均衡和地区教育的均衡, 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 实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解决好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教育问题。

(二) 医疗卫生的目标

1.近期目标

构建与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与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相协调的有效、经济、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 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为居民提供公平、优质、便捷和负担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实现医疗保险的跨区域报销制度, 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远期目标

不仅实现广东省户籍人口的健康指标进一步提升, 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在不同区域间、城乡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基本均衡, 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三) 社会保障的目标

1. 近期目标

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服务管理体制, 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进一步扩大社会养老保障覆盖范围, 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养老保障, 提高城镇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 远期目标

实现养老保障在城乡间的无差别, 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提高养老保障的统筹层次, 实现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以省为主, 实现外来务工人员不仅能在广东工作而且能在广东养老的目标。

(四) 住房保障的目标

近年来, 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但房价偏高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居民对住房承载力在最近几年明显下降, 居民的收入增长远远跟不上房价的上涨速度。

1. 近期目标

首先要解决好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同时也逐步将非户籍人口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纳入到廉租住房保障范围, 完成特困户的危房改造。

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广东财政年鉴》编制

2. 远期目标

全面实行政策性租赁住房制度, 根据财政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 按照“动态调节”原则, 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保障人群的重点应从低收入者到中低收入者逐步调整, 同时, 解决好非户籍人口的住房困难问题, 基本解决房价过高给居民带来的生活困难问题, 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构建广东民生财政的基本路径选择

建设广东民生财政并不是政府对老百姓的恩惠和施舍, 而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单靠政府单方面自愿加大民生投入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而且也难以持久。因此, 必须通过人大立法, 迫使政府依法行政, 才能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以实现。既然广东省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民生财政, 那么就必须将民生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予以地方立法。为此, 在十二五期间, 省人大可以考虑出台《广东省民生财政建设条例》, 在条例中要清晰界定民生财政的概念、民生财政的内容、民生财政的目标、民生财政建设中各级政府的责任, 建设民生财政的体制机制, 民生财政建设的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路径可以分为:

(一) 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为民生财政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

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保证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 因此应逐步建立规范的政府收入保障体系。经济发展是财政增收的源泉, 只有支持经济发展, 做大财政蛋糕, 确保财政收入有效增长, 才能有更充裕的财力支持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 一靠制度, 二靠强大的财力。做大财政经济的蛋糕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 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经济, 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贴息等多种政策手段, 积极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财税环境, 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此外, 还要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培育新的财源。

(二)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在“建设财政”时期, 从政策目标到支出安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来做文章。之后, 逐步走向“公共财政”, 财政政策目标及其支出安排都是指向市场不能解决的各类公共性问题。随着政府财力的不断提升, 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应转向原来迫于财政压力而导致政府“缺位”的民生领域, 如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省财政改革与发展迈出了较大步伐, 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财政的持续稳定发展, 但离民生财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民生财政体系不健全, 政府用于弥补民生领域“职能缺位”的开支仍然不足, 而一般经济建设领域开支“越位”过多, 经济建设经费在财政主要开支中比重仍然较高。建设民生财政, 还要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降低政府的经济建设支出, 政府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 同时还要保持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的合理规模, 逐渐形成以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为主的民生财政机制。

(三) 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 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

现行政府职责并没有通过法律予以明确, 这导致了政府间支出职责的相互推诿。应在现有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划分的基础上, 结合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明确区域性公共管理事务的支出责任, 做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促进经济发展。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 明确省对市、省对县的体制设计中应协调好市与县的责任分担工作, 避免政府职责的缺位。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是在源头上强调政府职能边界“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的基本要求, 政府的职能应定位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活动的边界和内容。政府应该逐渐退出竞争性盈利领域, 转而加大对民生相关方面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 首先, 对各级政府交叉重叠的事权进行明确细分;其次,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各级政府的事权;再次, 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比例在各级政府间予以明确。

(四) 增强财政透明度, 规范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行为

财政分权改革以来, 地方政府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日益增加。经济越发达, 预算对地方政府的约束程度越低。约束的降低, 导致了地方政府支出随意性的增强。例如, 被用于文教科卫的预算支出经常被挪为他用, 这导致了表面上民生支出较高, 而实际上民生支出较低的尴尬状况。为防止上述状况的出现, 应加强对民生支出资金的监管, 加大民生资金挪用的处罚力度, 确保民生支出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

(五) 规范行政运行机制, 改革政绩考核方式

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 篇10

根据省、市、县开展“万民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要求,房县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职能,成立了专题调研组,通过采取实地查看、走访群众、代表座谈、查阅资料和听取汇报等方式,就全县的农村民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房县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版图大县。全县辖20个乡镇,304个行政村,15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756元,财政收入亿元。我县属国

家级贫困县,也是老苏区,全县有优抚对象31160人,其中享受抚恤定补5469人,农村实有五保6610人,农村低保对象万人,城镇“三无”对象820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万人,常年因灾救助对象40000人,60岁以上的老人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岁以上的老人476人。全县建有福利机构23所,为民服务窗口2个,社会公益事业管理单位2个,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共有82人。

二、民政惠民政策落实情况:

1、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最基础的工作,我们从城市低保救助开始,不断拓展救助种类,目前已开展了农村低保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救助、灾情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十项社会救助种类,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困难群体“应保尽保”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时,逐年提高提高救助标准,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实惠。“十一五”期间,我县共投入民政事业资金亿元,常

年救助城乡低保对象达到万人,常年灾民救助4万人次,累计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万人次,实现了城乡居民无饥寒。建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五年累计救助2500人次。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明显提高,帮助灾民恢复住房8000户。建立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与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2、城乡低保救助阳光化操作为了解决群众不了解救助政策,不知道救助程序,杜绝优亲厚友、暗箱操作、政策执行不严等现象,近年来,我局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方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面实施救助服务。一是建立了民主评定制度。民生问题调查报告在低保对象的确定上,以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开展“民主选贫”活动,对提出低保申请人,采取“一会两票”的办法确定对象,逐级上报、审核;二是建立了季度审核、半年核查、走访的制度,形成了“低保对象即进即出、保障

标准有高有低”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了“四级公示”制度,即对低保对象实行村公示、乡公示、县级公示、户挂标示牌,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建立了公众服务窗口。投资50余万元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大厅,接受全县群众的政策咨询,受理群众的上访,办理临时救助,承办社会救助工作。2016年和2016年,我县低保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社会救助工作探索创新奖”。

3、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局抢抓机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切实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提高了为民服务能力。一是投资1100万元,对福利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建老年公寓一栋,新增床位210张。目前装修工程已接近尾声,即将全面向社会开放使用,有效推动了我县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二是抓住“福星工程”建设的机遇,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了农林场福利院、化龙堰镇福利院,改建了青峰镇福利院、榔口乡福利院、红塔乡福利院、土城镇福

利院、野人谷镇福利院,4所福利院已达到省级模范福利院标准,6所福利院已达到合格福利院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福利生活配套设施,使入院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确保了老人住得进、留得住、生活得好。三是投资800多万元,兴建了民政综合服务大楼,为开展城乡社会救助和婚姻登记系列化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宽敞的服务场所,每年接待服务对象达4万多人次。四是启动了殡仪馆和公墓建设项目。

4、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是全面落实了优抚抚恤政策,按政策及时予以调整,建立优抚对象台帐,实行网络化管理,及时兑现优抚资金。二是认真解决优抚对象“三难”问题,制定出台了《房县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对优抚对象建立了医疗救助、医疗减免、住院费按比例报销、大病救助“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对现役军人家属给予重点帮扶。三是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慰问活动,充分利用春节、“八一”等

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 篇11

关于贯彻落实“三项机制”实施方案

为持续推进“三项机制”有效贯彻落实,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按照洛组发﹝2018﹞14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2018年“三项机制”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单位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持续推进“三项机制”有效贯彻落实,切实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为奋力实现财政事业“追赶超越”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一)鼓励激励机制。

按照《洛南县财政干部鼓励激励实施细则(试行)》、《洛南县财政局“三项机制”配套制度》和业务工作考核办法,对各镇(办)财政所、局属单位、各股(室)进行季度考核考评,对排名靠前的单位、股(室)以及优秀干部职工给与表彰奖励,以激发干部工作活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职工精神上得到鼓舞、物质上得到奖励、政治上不偏不移。

(二)容错纠错机制。

严格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按照《洛南县财政干部容错纠错实施细则》实施办法,充分利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担当、勇创新、有作为的干部鼓劲撑腰,让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没顾虑、有舞台。

(三)能上能下机制。

按照《洛南县财政干部鼓励激励实施细则(试行)》、洛南县财政局2018“追赶超越”及业务工作考核办法、干部职工日常考核管理办法、干部职工考勤管理办法、脱贫攻坚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等相关要求,对各镇(办)财政所、局属单位、各股(室)进行季度考核点评,根据季度考核结果和折算后的综合成绩及排名情况,对排名靠前的干部作为后备干部推荐;对排名靠后的单位、股(室)要进行问责、处理;对不作为、乱作为、影响差的干部及时调整岗位、从严追究责任,充分利用能上能下机制,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想为、不会为和不敢为等问题,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的选人用人导向,不断激发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主要内容

(一)深化学习教育。

贯彻落实“三项机制”要在学通弄懂上下功夫,要坚定期学习制度,不断扩大学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干部职工的知晓率。各镇(办)财政所、局属单位、局机关各股(室)要深入学习省市县“三项机制”相关制度,反复学习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广智同志9.29讲话、省考核办副主任刘敏同志“三项机制”的辅导提纲、《洛南县“三项机制”学习读本》和《洛南县财政干部鼓励激励实施细则(试行)》、《洛南县财政干部容错纠错实施细则(试行)》、《洛南县财政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试行)》以及《洛南县财政局“三项机制”配套制度》等制度,党委(支部)、领导班子每月至少组织1次集中学习,干部职工每月至少开展2次集体学习,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知识测试和体会交流,做到学习要有体会、有交流、有记录、有专栏,确保“三项机制”常学常新、入脑入心。

(二)完善工作制度。

继续完善“三项机制”工作制度,在“三个实施细则”和“三项机制配套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单位和干部职工积分管理办法、季度考核点评办法,推行重点工作“月季考评”制度,人事调整、后备干部推荐实行“月季考评”、“积分管理”制度。

(三)实施季度考核点评。

在财政系统,实施季度考核点评制度,按照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干部职工积分管理办法,对各镇(办)财政所、局属单位、局机关各股(室)进行考核点评。考核组依据考评结果,综合分析,撰写点评通报材料,局机关办公室审核把关,经局党组会审定后,由纪检组长在全系统季度考核点评会上进行点评通报。点评对象主要为前三名和后三名的单位(各镇办财政所、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股室以及考核为优秀的干部职工。

(四)强化结果运用。

要严格兑现奖惩,注重结果运用,根据考核结果、综合排名情况,运用鼓励激励机制,把考核为优秀的干部作为后备干部推荐人选,并给与表彰奖励;对排名靠后的各镇办财政所、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股室果断问责、严肃处理;对不作为、乱作为、影响差的干部及时调整岗位、从严处理,努力形成分清气正的用人管人制度环境,为推动财政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三项机制”有效贯彻落实,推动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以党组书记杨少峰同志为组长、党组副书记书记张维同志为副组长、党组成员王文、金亚军、米向军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米向军同志为办公室主任,杨涛、程小林、郭俊、陶莉、任伟为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三项机制”工作开展、学习宣传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做好迎接上级部门督查检查工作。

(二)突出典型引导。

要全面准确记录各镇(办)财政所、局属单位、各股(室)的考核结果,加强干部职工“三项机制”个人信息库的更新完善,为干部选拔任用、人事调整、奖励惩处提供依据;要及时对干部职工季度考核、表彰奖励、纪律处分等情况形成的各类资料进行整理;要及时总结、提炼运用“三项机制”形成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宣传推介,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着力在全系统营造运用“三项机制”推动“追赶超越”的良好氛围。

对我国民生财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12

一、我国民生财政建设现状

建国以来, 我国从“建设财政”到“公共财政”, 再到“民生财政”, 是财政不断改革、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结果。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 我国的财政是典型的“建设财政”, 从政策目标到支出安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来进行。之后, 逐步走向“公共财政”, 财政政策目标及其支出安排都是指向市场不能解决的各类公共性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 公共财政日益聚焦于民生问题, “民生财政”成为财政改革的目标。

所谓“民生财政”, 就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 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 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近十年来, 我国财政支出中各项有关民生的支出数额不断增多, 相关的政策也不断出台。2003-2007年间, “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 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五年累计666亿元, 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2007年之后环保和生态支出以一项独立支出在预算中单列出来, 这也是民生财政较之以往的一个变化。2011年开始, 财政民生支出被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任务考核范围。

二、我国民生财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十年来我国在民生财政建设中虽然成绩斐然, 但是不可否认, 民生财政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统计数字与民众感知存在较大差异

近几来, 我国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2011年我国教育支出增长28.4%, 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2.5%,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2%, 住房保障支出增长60.8%, 农林水事务支出21.7%,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22.5%, 节能环保支出增长7.2%, 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4.1%, 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7.1%;同时, 各省市给出的2011年民生支出比例大多超过70%。这么高的统计数字与民众的感知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 教育、医疗卫生等支出的比例有待提高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确定: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0年达到4%, 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要达到15%。从2011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来看, 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4%, 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4.8%, 两个比例均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12年前的目标。再如医疗卫生, 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6367亿元, 占当年GDP的1.35%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最低限为5%) , 而该比例美国为13%, 一般西方国家为8~9%, 日本为7~8%。从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来看, 去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5.8%, 而发达国家医疗卫生开支占政府开支比重平均超过10%, 其中美、德、法、英等国都已达到16%以上。这些都说明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民生比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亟待加强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 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无疑会给就业造成较大的压力。根据测算, 在中国, GDP每增长1%将带动120万到130万的就业。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意味着今后若干年我国的就业压力大, 就业矛盾突出, 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 从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来看, 2003~2008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平均仅占财政收入的7.15%, 2009~2011年分别占财政总支出的10.87%、10.2%和10.2%。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 社会保障及就业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般高达30%-50%。可见, 我国财政投入与所担负的社会保障和就业职责很不相称。因此, 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比例, 成为促进充分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物质保障。

三、继续推进我国民生财政建设的措施

(一) 修改民生统计范围, 统一民生支出口径

全国各省市的统计数字与民众的感知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统计范围过宽。财政部对财政民生支出界定的统计范围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事务、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住房保障支出、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等13个方面, 过宽的统计范围必然得出的过高比例。二是统计口径不同, 各省市按照财政部规定的13项指标计算, 有的按本省口径计算;有的只统计公共财政预算中的民生支出, 有的把所有政府收入中用于民生支出的部分计算进来。民生支出应该相对于全部政府收入而言, 而很多省市只在一般预算范围内进行, 那些土地收入、政府基金等都没有纳入统计范围, 也必然得出过高比例。三是民众感知的是那些与自己直接相关的投入, 间接民生支出如改善公共交通、更新环保设施, 甚至政府部门运行成本是民众很难体会的。细化民生支出, 将那些与民众生存生活关联度更高的支出纳入“民生支出”范围, 统一民生支出的口径, 让各省在一个起跑线上, 才能使统计出来的民生比例更贴近民众的感知。

(二)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民生支出比例

近年来,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迅速, 政府财力大大增强。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 是2003年财政收入的4.78倍。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 为提高民生支出比例提供了财力保障。财政部长谢旭人在2011年底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新的一年, 要把改善民生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确保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要加大财政民生投入比例, 就要严格控制其他非民生经费支出, 尤其是行政经费支出。目前我国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非常高, 1978年仅为4.71%, 2004年为19.38%, 几乎占到财政总支出的1/5。当今世界各国,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般都在10%以下。与各国家相比, 我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因此, 进一步深化行政机关机构改革, 精简编制, 清理行政管理支出中不合理支出, 加强预算管理, 增强预算公开透明度, 降低行政支出比例, 才能将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民生支出, 提高民生支出占GDP和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三) 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就业是民生之本, 今年我国的新增就业目标是900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需要控制在4.6%以内。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前提下要实现这一目标, 财政需要从资金上优先扶持就业, 通过对再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增加财政支出, 提供各种技能培训、职业介绍服务等, 缩短工人寻找工作的时间, 增强工人在不同岗位的就业适应能力;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对创业活动进行指导、服务和帮助, 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带动周围更多人员实现就业与再就业。同时, 财政要加大力度支持重点人群 (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等) 的就业, 完善各项就业优惠政策措施, 真正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摘要:2003年以来, 我国的民生财政建设成绩斐然, 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进我国民生财政建设, 是财政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财政,民生,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李华罡.财政改革当从建设财政走向民生财政 (N) .新京报, 2008-03-19 (5) .

[2]财政民生支出单列考核.统计应更贴近百姓感受 (N) .新华每日电讯, 2012-02-17 (9) .

[3]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2-21/3686362.shtml.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篇13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1

近期,根据学习的需要,我就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发现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四个方面。

一、基本情况

㈠教育方面。全县教育情况总体良好。一是严格落实国家“普九”和“两免一补”政策。二是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教研、学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学改革继续深入,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

㈡医疗方面。医疗卫生基本满足群众需要。一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方便群众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行风建设加强。不断改进管理模式和加强医德教育,完善内部监督,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增强。

㈢住房方面。近年,从沿街经营用房开发开始向商品住宅开发转变,新新建25处住宅小区,共计3200套、43平方米,住房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㈣社保方面。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止到7月底,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分别达到实现了基本覆盖。

二、存在的问题

㈠教育方面。一是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危房改造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装备非常落后。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存在老龄化、知识更新慢等问题。四是公办小学办幼儿园现象突出,挤占了小学教

育资源。五是部分教师素质不高,乱办班、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㈡医疗方面。一是部分医务工作人员对新农合报销范围不了解,使用目录外药物偏多,导致报销金额偏低。二是目录内药品范围小,药品名称不统一,许多药已停止生产,影响用药报销。三是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乱开大处方、贵处方,患者用药知情权、选择权得不到保障。四是县外转诊手续自繁琐,患者感觉不方便。

㈢住房方面。一是住房价格逐年上涨,低收入者住房条件没得到很好改善。我县房价每年上涨20%左右,目前均价为每平方米2800元。下岗职工、单职工家庭和农民低收入者则无力购房。二是住房体制改革还不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还未普遍推行。三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尚未全面建立。

㈣社保方面。一是扩面难。绝大多数职工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二是征缴难。企业参加意识差、部门配合力度弱,征缴困难重重。三是逆差大。

三、建议及措施

㈠教育方面。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项足额预算教育经费并执行到位,同时,探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学点,逐步实现初中全部、小学部分进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加强培训。四是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解决教师老龄化问题。五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精力用到该用的`地方,保障小学教育资源不被挤占。

㈡医疗方面。一是适当调整新农合报销比例和范围。同时要提高对残疾人、五保户、特困人口的费用补偿。二是加强医患沟通,让患者在治疗方法、治疗方案过程中充分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三是加强医德建设,让医务人员真正以患者的利益最大化为首选。四是简化转诊手续,下放到乡镇合管办,逐步实现省内联网,让农民能县外就医就地报销。

㈢住房方面。一是调控房屋价格。建议公开房地产业成本与利润,实行政府指导价等措施,努力使其适应小城镇绝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二是承担政府责任。积极推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多渠道解决收入较低、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三是推开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并全面推进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职工解决自住住房的能力。

㈣社保方面。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切实消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社保认识上的不足与误区,强化用人单位遵守社保法律法规的自觉,唤醒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二是扩大社会保险面。采取教育加强制的手段,以民营企业为重点,扩大参保人数。三是依法加强征缴力度,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实行部门联动,整合劳动、工商、财政、税务、审计等力量,使不缴纳者寸步难行。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规划的总指向、总目标,民生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召开会议确定十八届五中全会主要议程时便提出,“”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制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持续推进民生改善是我国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为民”、“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现实体现。

勤服务中心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调研方案,中心班子成员自4月19日至4月26日,在中心范围内,通过会议、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调研活动,全面深入地梳理了后勤服务工作中有关民生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后勤服务中心现状

后勤服务中心下设办公室、膳食科、学生宿舍管理科、水电科、绿化科、房管环卫科、医院等,主要从事学生饮食服务、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水电管理与服务、校园绿化管理与服务、校园公房管理、环卫管理与服务、车辆服务、邮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中心现有在编职工56人,合同工243人。

二、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中有关民生的主要问题

1、学校生活用水存在质量问题,影响师生身体健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规划的总指向、总目标,民生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召开会议确定十八届五中全会主要议程时便提出,“”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制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持续推进民生改善是我国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为民”、“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现实体现。

我校教学生活用水均属自备井供应。目前我校自备井四口,其中:东区一口、西区两口、同大学生公寓一口。XX年3月,经孝感市卫生防疫站检测化验,我校自备井水质中铁锰离子超标,杂质较多,时有浑浊现象。铁锰过多,易造成对人体肝、肾及大脑的损伤,杂质较多在人体内易形成各种结石,影响着师生身体健康。

2、学生食堂使用煤及柴为燃料,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为积极构建节约型校园,降低能耗、节约开支,后勤服务中心于XX年对学校食堂锅炉燃料进行了“煤改柴”,用废木料和谷壳代替煤,每年节约开支约10万元,炒菜灶台继续延用煤作燃料。但在使用过程中,无论煤或柴的排放均对周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而学生食堂与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相邻,排放的废气中含大量的煤渣和柴灰,导致部分教职工家庭、学生宿舍长年不能开窗,部分教职工特别是老干部多次向后勤服务中心反映情况,希望得以解决。

3、部分基础设施(设备)存在薄弱环节,影响后勤服务保障。

近年来后勤基础设施(设备)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有不少薄弱环节:(1)同大学生公寓二期、三期智能供电系统需要完善配套,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无法控制,存在安全隐患;(2)东西区宿舍没有安装电扇,学生自行购置电扇,使用多用插座现象比较普遍;(3)食堂部分设施(设备)需要维修、购置,如:东区锅炉已过使用年限,存在着安全隐患,急需更换;教工餐厅操作间低矮狭窄;东苑餐厅一楼操作间漏雨,二楼操作间改造;同大食堂需购置空调、电扇等;(4)医院设备老化,需购置更换部分设备;(5)校外垃圾站存在转运不及时现象,应建立校内临时垃圾存放点;(6)绿化设施、设备不足,导致员工劳动强度大而效率低等。

4、学生宿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影响学生学习生活。

学生宿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1)学生使用的饮水机存在质量问题,易引起饮水机自燃,已发生两起起火事件,因管理员发现及时,避免更大的事故发生;(2)学生宿舍内偷盗现象时有发生;(3)同大学生园区新公寓已经开工,施工车辆与用工人员均从同大学生园区内行走;(4)东区部分学生宿舍电线路老化。

5、职工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后勤员工素质决定后勤管理和服务质量,后勤服务中心从其人员构成来看,高学历、高职称的的管理人才较少,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年龄结构层次上,人员老化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后备力量;一线员工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工作积极性不高,主人翁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解决后勤服务保障存在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1、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加大学校有关民生工程基础设施(设备)资金投入。

(1)为保障学校师生饮用水安全,建议对学校饮用水进行净化处理。鉴于净化水涉及二次转水,每吨处理成本大约在0.70元左右,故建议有选择性的实施此项目,即仅对涉及教职工生活(入口饮用)的水进行净化供应,一是东区家属区及学生食堂为一专线,在东区盆景园处建60吨/小时处理能力的设备一套;二是西区二井须全部采用净化供应,在西区建120吨/小时处理能力的设备一套。预计资金投入80万元。学生宿舍和教学楼仍用原水供应,同大园区大部分为学生宿舍冲洗用水,故不采用净化处理水供应。

(2)为加强校园环保建设,建议试点实施食堂“煤、柴改气”工程。将东区食堂锅炉、灶台改造为以天然气为燃料,由于食堂锅炉需要更新,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约需投入80万元。

(3)进一步完善设施(设备),保障后勤服务需要。建议根据后勤工作实际,由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审计处、后勤服务中心成立调研专班,对于基础设施(设备),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

2、加强宿舍安全工作管理,强化联动管理机制。

学生宿舍进一步加强“四个三”的安全管理机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加强安全工作防范,一是加强学生自身安全保护知识的宣传,做好用电安全、防火、防盗工作;二是加强安全工作管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三是更新改造安全设施,如:电线路改造、防护网安装、饮水机更换、增设贵重物品寄存室等;四是加强安全巡逻队伍建设;五是在安全管理上强化各部门联动管理机制。

严于律己改善民生问题工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范文(3) | 返回目录

做好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改善民生工作情况报告的准备,从8月份开始,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了《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精神,拟定了工作方案;9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张宁生副主任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及市人大代表,采取召开专题座谈会议、区县调研、实地察看、听取情况汇报和上报书面材料等五种形式,对我市改善民生工作情况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江宁特殊教育学校、同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五个民生项目,并听取了市发改委、农工委、住建委、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交通局、环保局等十个相关部门以及部分区县政府有关民生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和意见建议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加快“三个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始终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统筹采取富民、惠民、安民、便民、利民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各部门、各区县创新进取、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全面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我市的改善民生工作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工作。今年以来,为推进民生工作,市委专门成立了社会事业建设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市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市委、市政府专门将《意见》以今年市委1号文件形式出台,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指导全市民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充分表明市委、市政府以民生为导向,把提升群众福祉和幸福指数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各区县、各部门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贯彻实施工作。建立健全了民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实施到位、资金到位、工作到位。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加大民生资金投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扩大民生保障范围。首次编制了《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二)突出工作重点,紧抓目标任务落实。截至XX年9月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61%,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1.85万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60元,同比增长10.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670元,同比增长 12.5%。教育进一步均衡发展,政府加大扶贫助学力度,从今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同时免除44.19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信息费1.05亿元,XX年民生教育目标全面完成。积极推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全市已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79个,居民步行10-15分钟就可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构建了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方便群众就医;7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国家、省599种基本药物在我市范围内个人自负比例均为零;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4%和61.1%。市政府成立了保障房建设指挥部和保障房建设发展公司,全市保障性住房在建项目812.6万平方米,新开工457万平方米,竣工127.6万平方米,配建公共租赁房3200套(间);完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从1月份开始,将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准入标准由人均月收入750元提高到1000元,对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及以下申请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的所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全市主城区基本形成15分钟步行的社区养老服务圈;全市新增老年福利机构床位2800张、农村敬老院床位280张,全市建成城市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454个,为3400名高龄困难独居老人提供政府买单的家政服务;为90岁以上老人提高了长寿营养补贴标准,实现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全部老人免费进公园等助老优惠政策。

(三)加大城乡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一体化建设,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统一全市养老金支付标准;探索建立新农保及征地保障与企保衔接制度,截至 9月底,全市社会保险五项险种累计参保人数比去年底净增70.93万人次。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标准,主城区城乡低保首次实现同区域同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40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240元-400元/月,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均达230元以上,老年农民生活困难补助提高到人均243元,新征地保障标准提高到人均400-613元。加快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村村通”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99%。完成农村地区危桥改造38座,建成农村公路102公里。新增郊区(县)有线电视用户5.9万户,总入户率达到91.3%。完成60个自然村农家书屋标准化建设。

(四)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民生工作新机制。我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运作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培养了10余支专业性、规模化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在这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全程对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进行监督管理,确保透明高效运行。启动了投资项目就业评估论证制度,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促进就业结构优化、调整院校专业结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投资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二、当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市居民收入增速有所下降,XX年,城市居民收入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增幅位列第五,在省内位列第十,今年前三季度扣除物价指数,增幅仅为6.6%。与此同时,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今年1-9月份,gdp增幅预计为13.7%,分别高于城乡居民收入3 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保障民生的压力明显加大。

(二)财政资金保障压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都离不开大量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近年来我市一般预算收入有一定的增长,但由于新增的刚性支出项目逐年增加,社会事业建设欠帐较多, “吃饭型”财政与税收增收难度加大并存,市级实际可用财力较少,在进一步提高各项民生保障标准与水平、扩大保障范围和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一定的难度,财政支出压力较大。

(三)拆迁安置力度有待加强。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早期被征地农民还没有全部进入社会保障体系;拆迁居民的`安置房工作还存在房源距离远、建设速度滞后、超期过渡费用低、公共配套规划不完善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政策,加快安置房建设速度,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效果。

(四)重大民生工程项目进展不快。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今年确定的18个重点民生项目中,有8个项目仍然处于项目前期,占总数的44%,有4个项目处于项目启动阶段,占总数的22%,仅有6个项目进展状况良好。《意见》中的十大重点民生工程,有6个项目仍然处于项目前期阶段,尚未达到时序进度要求,亟待加速推进。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民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理顺工作机制,保障民生工作有序推进

针对这次机构改革后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有关的职能调整问题,要尽快落实到位,明确各自职责,理顺工作机制。尽快建立起由市委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全面统筹、市民生办全面协调、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民生工作推进机制。形成部门分工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积极探索“大民生”工作新格局,强化政策的执行落实,切实履行好、兑现好政府各项惠民承诺,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加快项目进展,确保民生项目有效落实

对照年初确定的为民办实事工程和重点民生项目,从目前情况看还有部分重点民生项目进展缓慢,有的还没有开工建设。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具体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集中资源,加大工作力度,促进重大民生项目全面提速,把民生项目建设成“民心”项目,确保完成XX年民生目标任务,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大工作力度,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创业引导,重视提高大学生社工的待遇,稳定大学生社工队伍。加强对“4045”人员、残疾人、“双失”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和实用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完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加大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拆迁安置工作进展,解决好拆迁安置工作中出现的房源距离远、建设速度滞后、超期过渡费用低、公共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三是深入推进医改工作。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城市新区要规划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医。认真研究解决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出现的基本药物品种不能满足需求、价格让利不到位等问题。四是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尽快将早期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完善对困难群体救助政策,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标准,加快医疗救助同步结算平台建设。

(四)构建长效机制,完善民生工作政策体系

做好“三个发展”时期的民生工作新任务,需要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在体制机制上做出统筹安排,优化制度设计和政策设计,着力构建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要建立统筹协调的民生工作推进机制,加大对民生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惠民力度,科学制定解决民生问题的系统规划;落实长效民生投入机制,确保用于民生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范围;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民生领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发展,加快形成有序竞争、服务良好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格局;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科学合理、导向鲜明的民生工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3

一、基本情况

1、教育方面。全县教育情况总体良好。一是严格落实国家“普九”和“两免一补”政策,资助402xxxx学生共28.xxxx元。二是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教研、学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学改革继续深入,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

2、医疗方面。医疗卫生基本满足群众需要。一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乡镇卫生院16处,规范村医务室899处,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方便群众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到80.xxxx,累计报销21xxxx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行风建设加强。不断改进管理模式和加强医德教育,完善内部监督,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增强。

3、住房方面。近年,从沿街经营用房开发开始向商品住宅开发转变,新夏、聚鑫园、津华园、明星家园、永基花园等住宅小区1xxxx处,共计3017套、41.9xxxx平方米,住房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四社保方面。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止到7月底,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分别达到1000xxxx、1500xxxx、44xxxx、1020xxxx、570xxxx。

二、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面。一是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危房改造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装备非常落后。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存在老龄化、知识更新慢等问题。四是公办小学办幼儿园现象突出,挤占了小学教育资源。五是部分教师素质不高,乱办班、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2、医疗方面。一是部分医务工作人员对新农合报销范围不了解,使用目录外药物偏多,导致报销金额偏低。二是目录内药品范围小,药品名称不统一,许多药已停止生产,影响用药报销。三是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乱开大处方、贵处方,患者用药知情权、选择权得不到保障。四是县外转诊手续自繁琐,患者感觉不方便。

3、住房方面。一是住房价格逐年上涨,低收入者住房条件没得到很好改善。我县房价每年上涨9.xxxx左右,目前均价为每平方米150xxxx。下岗职工、单职工家庭和农民低收入者则无力购房。二是住房体制改革还不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还未普遍推行。三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尚未全面建立。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4

一、基本情况

一教育方面。

全县教育情况总体良好。一是严格落实国家“普九”和“两免一补”政策,资助402学生共28.x元。二是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教研、学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学改革继续深入,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

二医疗方面。

医疗卫生基本满足群众需要。一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乡镇卫生院16处,规范村医务室899处,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方便群众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到80.,累计报销21x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行风建设加强。不断改进管理模式和加强医德教育,完善内部监督,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增强。

三住房方面。

近年,从沿街经营用房开发开始向商品住宅开发转变,新夏、聚鑫园、津华园、明星家园、永基花园等住宅小区1x处,共计3017套、41.9x平方米,住房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四社保方面。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止到7月底,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分别达到1000、1500、44、1020xx、570。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面。

一是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危房改造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装备非常落后。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存在老龄化、知识更新慢等问题。四是公办小学办幼儿园现象突出,挤占了小学教育资源。五是部分教师素质不高,乱办班、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二医疗方面。

一是部分医务工作人员对新农合报销范围不了解,使用目录外药物偏多,导致报销金额偏低。二是目录内药品范围小,药品名称不统一,许多药已停止生产,影响用药报销。三是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乱开大处方、贵处方,患者用药知情权、选择权得不到保障。四是县外转诊手续自繁琐,患者感觉不方便。

三住房方面。

一是住房价格逐年上涨,低收入者住房条件没得到很好改善。我县房价每年上涨9.左右,目前均价为每平方米150。下岗职工、单职工家庭和农民低收入者则无力购房。二是住房体制改革还不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还未普遍推行。三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尚未全面建立。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5

一、我县民生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城乡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平安生活。调研中各界反映,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目前,城乡居民收入稳中有升,其中,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28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0xx元,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90%以上的村居民点实现水、电、路、电话、闭路电视“五通”,无房户和危房户不到居民总户数的5%;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9%;97.81%的村设有卫生所,90.11%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2399名非农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城市困难居民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全面启动了农村低保,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了4.5%以内;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我县关乎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一是农村饮水设施老化,部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亟待解决。我县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大都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受当时自然和经济条件所限,设施建设规模较小,设备承载能力低下,绝大部管道工程使用钢管或再生塑料,造成群众饮水隐患,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源也不同程度地枯竭或水质下降。目前,全县尚有农村饮用水质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保障率不达标等不安全饮水人口5.2万人,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是房价看涨,中低收入家庭无力改善住房条件。县城多户居民中,约有五十分之一住在使用了以上的平房内,近113户城乡常住居民没有住房,常年租房居住,近39户居民还住在危房里。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盼望改善住房条件,不少农户也想进城购买住房,但面对日益看涨的房价都深表无奈,只能等待观望。

三是投入窘困,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以满足农民需要。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力对公益事业进行投入,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反差大,城乡居民不能平等享受诸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现状。目前农村公共设施总量少、质量低、农民集资建设负担重等问题比较突出。

四是管理滞后,农村公共设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据反映,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建成的公共设施由于权责不明、管理缺位,造成老化失修,人畜机械破坏、被盗无人管理以及后续维护缺乏投入等问题,难以长期发挥作用,给原本不足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了负担。

(二)就业方面。

目前,全县城镇仅登记的.失业人员近1300名,隐性失业、半失业人员变数较大。

一是就业困难人员仍然是城镇就业的难点。从再就业情况分析,已办理城镇登记失业的零就业家庭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女的40周岁和男的50周岁以上人员、残疾人和完全失去土地未就业的六类失业人员就业比较困难。由于他们大多技能和文化水平偏低,年龄老化,工作基础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导致就业比较困难。

二是就业帮扶政策的落实不够到位。这几年,国家和省、市各级围绕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帮扶政策,由于政策具体内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利益,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牵头单位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与组织能力相对有限,使一些优惠政策在落实上打了折扣。据调查,目前我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复转军人安臵就业、刑满释放人员失业的就业,以及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定额减免税等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落实不够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三是无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目前在我县无业人员中,不同程度存在就业靠政府、吃饭依恋铁饭碗、不愿干个体、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宁可失业也不愿从事苦、脏、累、险工种的陈旧观念和惰性心理。还有一部分失业人员宁可“吃低保”也不愿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并存,就业引导、指导和组织工作亟待改进和加强。

(三)教育方面。

目前我县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备受人们关注。

一是高中教育质量不高。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群众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考大学成为子女就业的集中选择,由于扩招,造成师资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相当一部分具备条件的群众对当地高中教育质量缺乏信心,学生择校情况比较普遍。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我县教师队伍存在编制紧、优势人力资源补充慢、部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经验欠缺、责任心不够强,年龄偏大教师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我县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三是职业教育档次偏低。技能型师资紧缺,专业设臵不尽合理,专业培训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培养出紧跟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四是素质教育推行缓慢。受教育导向的影响,教育考核机制偏重“升学率”,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普九”教育目标贯彻不够到位。

(四)社会保障方面。

目前我县群众关注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障总体上可以分为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劳动保障四大类。

一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面窄。我县低保金城市发放标准为230元/月,农村发放标准为50元/月,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共有23875户50328人。其中:城镇3694户4857人,约占全县城市人口的18.6 %;农村1户45525人,约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1.2%。

二是社会养老保险,城镇扩面慢,农村待试点。目前我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共 1678名,占全县城市居民总数的6.21%。其中:企业职工690名,自由职业者988名,暂无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城镇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进展缓慢。调研中了解到,养老保障已经受到了城乡各类就业人员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城市自由职业者,他们是城市务工队伍的主力军,因为不少民营企业不给工人缴纳养老金,使其养老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也导致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扩面进展比较缓慢。由于务工人员的养老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造成务工不安心、企业用人不稳定。

农民的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农民一直走的是“养儿防老”的路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正逐步发生变化,一孩户、双女户逐步进入老龄阶段,父母和儿女分居越来越普遍,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他们的养老如何保障亟待探索。

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运行和监管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xx年在我县全面运行,至目前已经覆盖全县90.11%的农村人口,成为被农民认可的较为理想的医疗保障措施。调查反映,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报销起付线高、比例小,救助能力弱;二是定点治疗的门诊少,不便于群众就近就医;三是对定点医疗门诊的监管不到位。群众反映,现行制度存在定点门诊受益较大,参保群众得实惠较小的问题,即入了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高,不入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低。

四是用工单位贯彻劳动保障法规不到位。一是劳动用工合同制、最低工资制的推行进展缓慢。由于劳动合同制和最低工资制约束了用工方的部分行为,所以虽经各级的督促落实,但仍然见效甚微。20xx年我县合同用工率仅为 95%,20xx年以来我省最低工资标准是520元,用工单位以算伙食费、住宿费、奖金、劳保品、效益差、做工时间短、工作量轻等为由打折扣执行,致使务工人员收入很低,甚至出现务工不如“吃低保”的现象。二是拖欠务工人员工资的情况仍然严重。

很多企业采用月工资“隔月发”、“季度发”,甚至是克扣工资,套牢务工人员,保证企业工源。这些违法现象的长期存在,将工人臵于一种艰难的处境中。仅20xx年有关部门受理处理拖欠工资投诉案件38 起,涉及务工人员268 名,追讨欠薪98万元。三是劳动保护法规得不到有效落实。多数民营企业和个体户普遍没有给雇用人员缴纳“三金”,雇工没有完整的休息日,加班没有加班费,防暑、防尘、防潮、防毒、防辐射等《劳动法》规定的基本劳动保护设施短缺。例如个别企业厂房内粉尘超标,工人工作期间缺乏防护,多次受到有关方面的除尘建议,但仍未做有效整改。

(五)医疗卫生方面。

虽然我县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重大发展,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病贵、病痛解除难仍在影响民生。较为突出的是:

一是药品进入渠道不够规范。调研中,群众反映医院和各种药店均存在药品进入渠道不够公开透明,价格混乱,质量良莠混杂、药效不佳的问题,影响了安全、有效、廉价药品的正常供应和使用。

二是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运行市场化倾向,弱化了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保障功能。由于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经费和发展资金基本上依靠服务收费,“以药养医”创收运行,导致医疗机构偏重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医疗机构推行“承包制”,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入挂钩、“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致使其公益性质淡化,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以药养医”是造成群众看病贵、病痛解除难的重要原因。

(六)社会安全方面。

一是农资涨价过快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民群众反映,农业税减免所带来的实惠被持续上涨的水费、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农资价格所抵消,农民种地的成本较免税前增大,相当一部分农民种地靠贷款,导致生活困难。20xx、20xx两年农资价格比较:20xx年种子上涨了20%,化肥上涨了18%,地膜上涨了6%,每亩生产成本较上年增加30元左右。

二是物价过高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由于受溪洛渡水电站建设的拉动,我县粮食、肉食、蔬菜等基本生活资料需求旺盛,不能自给,从县外调进各种费用增大,导致生活资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与周边县市相比,肉、菜、蛋等生活资料价格高出20%以上,一些居民因此尽可能压缩肉、菜、蛋的消费,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众捡菜贩扔弃的蔬菜吃。物价过高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是盗窃案件突出,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由于我县流动人口和移民增加,相关部门对居民区的管理职责不清,存在扯皮现象,导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县城盗窃案件突出。据社区反映,县城居民区有安全死角,部分楼房经常处于无门房、无物业、无管理制度的“三无”状态,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盗窃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车等案件频发,严重侵害了居民的财产安全,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二、几点思考

解决民生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多措并举,全面覆盖,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实现基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综治等各方面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政府的综合实力,逐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相关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对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关注、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研究解决。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民生工程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深入研究改善民生政策,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组织实施的监督检查,增强部门协调配合和上下联动,继续进行民生工程考核评比,健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监督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

二是完善制度狠抓落实,以项目为载体着力改善民生。建设类工程项目严格按规范操作,依法管理。生活补助类工程继续积极向上争取“扩面提标”,坚决实行阳光操作,完善并落实动态管理制度。医疗卫生类工程要立足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明晰产权,改善服务。农村基础设施类工程要强化规划,统筹推进。项目争取加大力度同时有效整合叠加,充分发挥项目实施效益。

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好亟待改善的民生问题。县委政研室和责任单位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发现民生改善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研究和解决好。四是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资金保障。预算超收收入向民生工程倾斜,同时压缩一般性公用经费,优化支出结构。千方百计筹措配套资金,确保配套资金落实,按时序足额拨付资金,保障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强督查考核,加强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防民生工程资金被挤占、挪用、滞留。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6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瓜州建设,最近,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在民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采取与部门负责人研讨,与乡镇领导、站所负责人、部分村组(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县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一、我县民生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城乡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平安生活。调研中各界反映,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目前,城乡居民(四个移民乡村除外)收入稳中有升,其中,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475元,高于8000元的达到25%以上,低于XX元贫困线的不到15%;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685元,高于该数值的达到10%以上,低于这一数值的约30%左右,贫困人口不到农村人口的10%;98%以上的居民点水、电、路、电话、闭路电视“五通”,99%的居民拥有稳定的砖混和砖土木私宅,无房户和危房户不到居民总户数的1%;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9%;98%的村设有卫生所,90.4%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13%的非农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10%的城市困难居民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启动了农村低保,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了2%以内;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我县关乎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设施老化,部分农村居民出现饮水困难。

我县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大都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受当时自然和经济条件所限,设施建设规模较小,设备承载能力低下,大部分管线是使用期限较短的再生塑料。目前,这些设施大部分已过使用期限,加之人口自然增长和大量移民迁入,已经老化的设施不堪重负。同时由于水位下降,水质盐碱化,供水设施停用的组达50多 个,约占全县组数的20%,饮水受到影响的农民9000多 名,供水不足的组80多个,约占全县组数的27%,亟待维修和改造的管线约100多公里。目前的设施改造进程远不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

2、房价看涨,中低收入居民无力改善住房条件。

县城7000多户居民中,约有三分之一住在使用了XX年以上的平房内,近200户城乡常住居民没有住房,常年租房居住,近50户居民还住在危房里。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盼望改善住房条件,不少农户也想进城购买住房,但面对日益看涨的房价都深表无奈,只能等待观望。

3、投入窘困,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以满足农民需要。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力对公益事业进行投入,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反差大,城乡居民不能平等享受诸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现状。目前农村公共设施总量少、质量低、农民集资建设负担重等问题比较突出。各农村乡镇普遍反映通组道路的公共部分(十交叉、文化室、孤寡老人门前、两个居民点之间)面积较大,占到硬化面积的一半,由农民负担太重。

4、管理滞后,农村公共设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据反映,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建成的公共设施由于权责不明、管理缺位,造成老化失修,人畜机械破坏、被盗无人管理以及后续维护缺乏投入等问题,难以长期发挥作用,给原本不足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了负担。调查统计,近几年全县有50多公里 的沥青路面被压坏或划坏、有 60多台输电变压器被盗、有50多个组文化活动室未向群众开放、10多个村组文化室被租赁或挪作他用。

(二)就业方面

目前,全县城镇仅登记的失业人员近百名,隐性失业、半失业人员变数较大。

1、就业困难人员仍然是城镇就业的难点

从再就业情况分析,两类失业人员就业比较困难。一是“4050”人员就业渠道窄。城镇40岁以上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4050”)人员在我县约有350多名,他们大多是企业改制中买断身份的工人和早期进城的农民,这些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就业技能单一,难以适应企业高素质、技术型、复合型、年轻化用工的要求,因此实现再就业难度较大。二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乏力。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县城镇形成“零就业家庭”54户,总人口149名,具备就业能力的99名。这部分人由于缺乏就业主动性和就业技能,就业信息不畅通,就业政策不了解,因而实现“再就业”比较困难。

2、就业帮扶政策的落实不够到位。

这几年,国家和省、市各级围绕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帮扶政策,由于政策具体内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利益,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牵头单位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与组织能力相对有限,使一些优惠政策在落实上打了折扣。据调查,目前我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复转军人安置就业、刑满释放人员失业的就业,以及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定额减免税等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落实不够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3、无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

目前在我县无业人员中,不同程度存在就业靠政府、吃饭依恋铁饭碗、不愿干个体、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宁可失业也不愿从事苦、脏、累、险工种的陈旧观念和惰性心理。还有一部分失业人员宁可“吃低保”也不愿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并存,就业引导、指导和组织工作亟待改进和加强。

(三)教育方面

目前我县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备受人们关注。

1、高中教育质量不高。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群众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考大学成为子女就业的集中选择,由于扩招,造成师资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当地高中教育质量缺乏信心,学生择校情况比较普遍。

2、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我县教师队伍存在编制紧、优势人力资源补充慢、部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经验欠缺、责任心不够强,年龄偏大教师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我县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3、职业教育档次偏低。技能型师资紧缺,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专业培训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培养出紧跟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4、素质教育推行缓慢。受教育导向的影响,教育考核机制偏重“升学率”,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普九”教育目标贯彻不够到位。

(四)社会保障方面

目前我县群众关注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障总体上可以分为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劳动保障四大类。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面窄。我县低保金城市发放标准为173元/月,农村发放标准为75元/月,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共有1980户、4448人。其中:城镇1048户、2932人,约占全县城市人口的10%;农村502户、1516人,约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5%。据调查,目前城镇因多种原因部分生活困难群众还未能纳入低保范围。主要是常住县城无地无业生活困难的口袋户和家庭成员因生病、就学、失业致贫的市民,这两类人员在渊泉镇约有300余户;农村低保发放标准难执行。农村乡镇反映,农村低保线界定在人均纯收入900元的标准不好执行。我县绝大多数农民纯收入高于900元,如果按照现行的标准执行,除“五保户”外,农村几乎很少有人可以享受低保,但部分农民又确实存在生活困难的现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运行需灵活操作,不断完善。

2、社会养老保险,城镇扩面慢,农村待试点。

目前我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共3846名,占全县城市居民总数的13%。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职工2289名,企业职工1167名,自由职业者390名,暂无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①城镇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进展缓慢。调研中了解到,养老保障已经受到了城乡各类就业人员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城市自由职业者,他们是城市务工队伍的主力军,因为不少民营企业不给工人缴纳养老金,使其养老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也导致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扩面进展比较缓慢。由于务工人员的养老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造成务工不安心、企业用人不稳定。②农民的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农民一直走的是“养儿防老”的路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正逐步发生变化,一孩户、双女户逐步进入老龄阶段,父母和儿女分居越来越普遍,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他们的养老如何保障亟待探索。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运行和监管缺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XX年在我县试点,经过四年多的扩面运行,至目前已经覆盖全县90.4%的农村人口,成为被农民认可的较为理想的医疗保障措施。调查反映,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报销起付线高、比例小,救助能力弱;二是定点治疗的门诊少,不便于群众就近就医;三是对定点医疗门诊的监管不到位。群众反映,现行制度存在定点门诊受益较大,参保群众得实惠较小的问题,即入了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高,不入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低。

4、用工单位贯彻劳动保障法规不到位。一是劳动用工合同制、最低工资制的推行进展缓慢。由于劳动合同制和最低工资制约束了用工方的部分行为,所以虽经各级的督促落实,但仍然见效甚微。XX年我县合同用工率仅为27.4%,XX年以来我省最低工资标准是400元,用工单位以算伙食费、住宿费、奖金、劳保品、效益差、做工时间短、工作量轻等为由打折扣执行,致使务工人员收入很低,甚至出现务工不如“吃低保”的现象。二是拖欠务工人员工资的情况仍然严重。很多企业采用月工资“隔月发”、“季度发”,甚至是克扣工资,套牢务工人员,保证企业工源。这些违法现象的长期存在,将工人置于一种艰难的处境中。仅XX年有关部门受理处理拖欠工资投诉案件62起,涉及务工人员387名,追讨欠薪129万元。三是劳动保护法规得不到有效落实。多数民营企业和个体户普遍没有给雇用人员缴纳“三金”,雇工没有完整的休息日,加班没有加班费,防暑、防尘、防潮、防毒、防辐射等《劳动法》规定的基本劳动保护设施短缺。例如个别企业厂房内粉尘超标,工人工作期间缺乏防护,多次受到有关方面的除尘建议,但仍未做有效整改。

(五)医疗卫生方面

虽然我县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重大发展,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病贵、病痛解除难仍在影响民生。较为突出的是:

1、药品进入渠道不够规范。调研中,群众反映医院和各种药店均存在药品进入渠道不够公开透明,价格混乱,质量良莠混杂、药效不佳的问题,影响了安全、有效、廉价药品的正常供应和使用。

2、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运行市场化倾向,弱化了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保障功能。由于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经费和发展资金基本上依靠服务收费,“以药养医”创收运行,导致医疗机构偏重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医疗机构推行“承包制”,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入挂钩、“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致使其公益性质淡化,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以药养医”是造成群众看病贵、病痛解除难的重要原因。

(六)社会安全方面

1、农资涨价过快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民群众反映,农业税减免所带来的实惠被持续上涨的水费、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农资价格所抵消,农民种地的成本较免税前增大,相当一部分农民种地靠贷款,导致生活困难。、两年农资价格比较:XX年水费每立方上涨了25%,种子上涨了20%,化肥上涨了2%,地膜上涨了10%,每亩地成本较上年增加100元左右。

2、物价过高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由于我县粮食、肉食、蔬菜等基本生活资料不能自给,从县外调进各种费用增大,加之经营环节存在的欺行霸市现象,导致生活资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与周边县市相比,肉、菜、蛋等生活资料价格高出10%以上,一些居民因此尽可能压缩肉、菜、蛋的消费,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众捡菜贩扔弃的蔬菜吃。物价过高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供暖服务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要。群众反映,县城部分住宅区供暖质量差,县上制定的《供暖监管暂行办法》落实不够到位,没有真正发挥出调解供需矛盾,有效管理城市供暖的作用。用户拖欠取暖费要收滞纳金,但室内温度长期低于规定标准却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老人和孩子因受冻经常生病。据了解,去冬县城有部分楼房居民因暖气不热,又在室内生煤炉或用其他方式取暖。

4、盗窃案件突出,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由于我县流动人口和移民增加,相关部门对居民区的管理职责不清,存在扯皮现象,导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县城盗窃案件突出。据社区反映,县城居民区有安全死角,部分楼房经常处于无门房、无物业、无管理制度的“三无”状态,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盗窃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车等案件频发,严重侵害了居民的财产安全,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七)大规模开荒和移民,严重影响了全县的民生。

由于各级移民机构重移轻管使开荒移民成为产生民生问题的最直接原因。移民人数过多,贫困面过大,而后续政策又跟不上移民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严重拖后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制约了老户的增产增收,还可能引发不稳定事件。

据了解,我县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开荒移民,由零星小量转向了规模化。至XX年底全县共接受各级移民15274户,7164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1%,加上正在迁移的九甸峡移民13216人,我县移民总数将达到8.48万人。已经迁入的移民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生活十分贫困。大多数移民素质较低,生活习性与我县差异很大,不会耕种,在当地缺乏自救的渠道,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活。70%以上的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00元,80%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救济面太广,单靠一县的力量负担太重。二是生产发展难。移民居住地多为盐生草场和荒滩,开垦的.耕地肥力低下,盐渍化程度高,改造难度大,加之灌溉用水紧缺,部分灌渠渠低地高,改造任务重,生产发展难。据当地移民反映,目前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值极低,种地倒赔。三是适龄孩子上学难。XX年秋季开校我县四个移民集中安置点新增小学生2708名、初中生620名,新开设初中1所、小学13所、教学班81个,一次性需配齐中小学教师163名,对于我县来讲是一个庞大数。目前缺额教师77名,缺教学用房20600平方米,适龄孩子不能入学和辍学现象严重。据统计,移民当中没有读完初中的有35900多名,占移民总数的65.4%,这些人已经成为我县的新一代文盲,启动扫盲教育迫在眉睫。

二、改进的意见建议

解决民生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多措并举,全面覆盖,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实现基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综治等各方面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政府的综合实力,逐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相关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对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关注、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研究解决。

(一)坚持富民优先,把提高群众收入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教育,加强全民创业政策的检查落实,在狠抓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研究并落实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运作的有效举措,引导城乡居民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增收。

(二)不断完善落实社会保障措施。

深入分析社会各类人群的保障情况,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由个案式处理向制度化转变,本着养老不养懒的公德原则,确保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

1、切实落实好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一是建立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落实责任追究制,要求各用人单位要定期自查报告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落实情况,对不落实基本社会保障政策的用人单位给予责任追究。二是成立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察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安监局、民政局、财政局、广电局、社保中心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落实监察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各单位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情况的监督监察,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拓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范围。进一步完善“低保”政策,最大可能的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城乡每个生活困难群众都能得到政府的关怀。

3、加强宣传,靠实责任,积极争取各级支持,促进城市非职工人群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实施。

4、参照城市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办法,在农村试点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5、逐步增加公益建设投入,努力转变现行“以药养医”现状。突出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和社会保障功能,重点抓好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财政全额供给政策的落实,减轻县乡医院运转经费不足的压力,为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奠定基础。

6、规范现行的医疗卫生管理制度,树立医务行业新形象。一是完善落实医疗管理阳光操作制度,保证病人就医费用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规范医疗服务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三是建立医患沟通制度,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打造信用医疗环境;四是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及时受理、处置病人投诉;五是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病人意见,及时反馈改进工作;六是抓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医疗水平。把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医院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医务人员外派实地培训力度。同时,结合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争取大城市医师到我县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

7、强化药品进入渠道的监控,确保患者用上合格药品。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药品的质量监督,发挥好职能部门在药患间“过滤器”、“防火墙”的作用,切实监控好药品的质量和价格,让广大患者用上放心药、实惠药。

8、建立困难人员社会救助基金制度。面向社会募集资金,专户管理,机动调用。

(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当前群众生活中的具体困难。

1、建议出台农村人饮设施改造中、短期规划。相关部门要把农村人饮设施的改善纳入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列出改造计划,从最需要改善的村组入手,全面开展对农民饮水设施的改造。针对当前部分村组吃水难的问题,建议采取应急措施,协调经费和人力首先给予扶持解决。

2、建议出台非盈利性住房建设规划。把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规划、建设、使用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化、经常化和公开化,并逐年落实,有计划地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和贫困户住不起房的问题。尤其是近两年要适当增加非盈利性住房的修建数量,对今年经济适用房的销售和廉租房的出租,应全程阳光操作,让中低收入家庭在公正、公平的程序中圆了住房梦,更让全县人民看到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希望。

3、协调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引导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在充分落实就业优惠政策的同时,建议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数量,做实就业指导,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大都有岗可上。并将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延伸到农村,把乡村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组织起来,开展治安、环境卫生、公益设施管理维修等事务。

4、切实落实《城市供热监管暂行办法》,缓解城市供暖矛盾。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供热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建议县上成立由主管部门、质检、消协、物价、供暖企业、热用户代表六方参与的供热监测组织,依照《城市供热监管暂行办法》加大供热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抓好室温鉴定和企业、用户双方维权工作,建立供暖事故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畅通事故排除渠道,并探索实行新的有效管理模式,确保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5、强化职业教育,培养优势人力资源。把新生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国民教育,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优势劳动力。一方面,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一步改善职业培训中心的教学设施,根据市场需要设置课程和专业,联合县内外企业、国内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培训,打造优势劳动力品牌。另一方面,加强企校联系,搞好就业衔接,力争达到学生毕业“不落地”,直接输送到用人单位,实现校企互惠双赢。

(四)建议县上积极向上协调,力争把我县移民乡村的后续建设纳入上级扶贫攻坚计划。完善移民乡综合发展规划,加大对移民乡各项建设的立项和资金争取力度。围绕移民乡的后续建设和发展,建议县上在引导移民群众自力更生、实现自救,动员社会各界从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生产物资等方面广泛救助、大力帮扶的基础上,加大争取力度,争得上级的支持,力争把移民乡的后续建设纳入国家或省扶贫攻坚计划,形成制度化、长期型的帮扶。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7

勤服务中心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调研方案,中心班子成员自4月19日至4月26日,在中心范围内,通过会议、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调研活动,全面深入地梳理了后勤服务工作中有关民生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后勤服务中心现状

后勤服务中心下设办公室、膳食科、学生宿舍管理科、水电科、绿化科、房管环卫科、医院等,主要从事学生饮食服务、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水电管理与服务、校园绿化管理与服务、校园公房管理、环卫管理与服务、车辆服务、邮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中心现有在编职工56人,合同工243人。

二、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中有关民生的主要问题

1、学校生活用水存在质量问题,影响师生身体健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xx”规划的总指向、总目标,民生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召开会议确定十八届五中全会主要议程时便提出,“xx”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制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持续推进民生改善是我国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为民”、“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现实体现。

我校教学生活用水均属自备井供应。目前我校自备井四口,其中:东区一口、西区两口、同大学生公寓一口。XX年3月,经孝感市卫生防疫站检测化验,我校自备井水质中铁锰离子超标,杂质较多,时有浑浊现象。铁锰过多,易造成对人体肝、肾及大脑的损伤,杂质较多在人体内易形成各种结石,影响着师生身体健康。

2、学生食堂使用煤及柴为燃料,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为积极构建节约型校园,降低能耗、节约开支,后勤服务中心于XX年对学校食堂锅炉燃料进行了“煤改柴”,用废木料和谷壳代替煤,每年节约开支约10万元,炒菜灶台继续延用煤作燃料。但在使用过程中,无论煤或柴的排放均对周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而学生食堂与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相邻,排放的废气中含大量的煤渣和柴灰,导致部分教职工家庭、学生宿舍长年不能开窗,部分教职工特别是老干部多次向后勤服务中心反映情况,希望得以解决。

3、部分基础设施(设备)存在薄弱环节,影响后勤服务保障。

近年来后勤基础设施(设备)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有不少薄弱环节:

(1)同大学生公寓二期、三期智能供电系统需要完善配套,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无法控制,存在安全隐患;

(2)东西区宿舍没有安装电扇,学生自行购置电扇,使用多用插座现象比较普遍;

(3)食堂部分设施(设备)需要维修、购置,如:东区锅炉已过使用年限,存在着安全隐患,急需更换;教工餐厅操作间低矮狭窄;东苑餐厅一楼操作间漏雨,二楼操作间改造;同大食堂需购置空调、电扇等;

(4)医院设备老化,需购置更换部分设备;

(5)校外垃圾站存在转运不及时现象,应建立校内临时垃圾存放点;

(6)绿化设施、设备不足,导致员工劳动强度大而效率低等。

4、学生宿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影响学生学习生活。

学生宿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1)学生使用的饮水机存在质量问题,易引起饮水机自燃,已发生两起起火事件,因管理员发现及时,避免更大的事故发生;

(2)学生宿舍内偷盗现象时有发生;

(3)同大学生园区新公寓已经开工,施工车辆与用工人员均从同大学生园区内行走;

(4)东区部分学生宿舍电线路老化。

5、职工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后勤员工素质决定后勤管理和服务质量,后勤服务中心从其人员构成来看,高学历、高职称的的管理人才较少,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年龄结构层次上,人员老化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后备力量;一线员工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工作积极性不高,主人翁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解决后勤服务保障存在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1、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加大学校有关民生工程基础设施(设备)资金投入。

(1)为保障学校师生饮用水安全,建议对学校饮用水进行净化处理。鉴于净化水涉及二次转水,每吨处理成本大约在0。70元左右,故建议有选择性的实施此项目,即仅对涉及教职工生活(入口饮用)的水进行净化供应,一是东区家属区及学生食堂为一专线,在东区盆景园处建60吨/小时处理能力的设备一套;二是西区二井须全部采用净化供应,在西区建120吨/小时处理能力的设备一套。预计资金投入80万元。学生宿舍和教学楼仍用原水供应,同大园区大部分为学生宿舍冲洗用水,故不采用净化处理水供应。

(2)为加强校园环保建设,建议试点实施食堂“煤、柴改气”工程。将东区食堂锅炉、灶台改造为以天然气为燃料,由于食堂锅炉需要更新,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约需投入80万元。

(3)进一步完善设施(设备),保障后勤服务需要。建议根据后勤工作实际,由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审计处、后勤服务中心成立调研专班,对于基础设施(设备),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

2、加强宿舍安全工作管理,强化联动管理机制。

学生宿舍进一步加强“四个三”的安全管理机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加强安全工作防范,一是加强学生自身安全保护知识的宣传,做好用电安全、防火、防盗工作;二是加强安全工作管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三是更新改造安全设施,如:电线路改造、防护网安装、饮水机更换、增设贵重物品寄存室等;四是加强安全巡逻队伍建设;五是在安全管理上强化各部门联动管理机制。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8

调查人:XXX

班级:XXXX级通信工程X班

学号:XXXXXXXXXX

前言:

自从20xx年第十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总理向大会做中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和谐社会作为重中之重,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从减免农业税、农业直补到新医道新社保,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在各乡镇一一落实。为了了解新的惠农政策的实行进展和农民的日常生活,通信工程系X班XXX20xx年寒假期间在自己家乡四川省宜宾县上丰村做了此次“关注家乡民生,感知社会”的社会调查。 在这个寒假,我通过一个假期的实地走访、上网调查,对家乡的社会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我能充分感受到,家乡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走访了一些村户和村干部,从中我了解到人民生活总体上有所改善,但由于各种问题的存在,有些政策依然没有落实到位。就此,我做了一份调查,具体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目的

掌握家乡的生活条件,如:人们的收入情况、住房情况和交通情况。从而了解我家乡具体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从进行任意抽取几户人家进行访问,再到村干部那里了解一些近几年来我们村的各户家庭的总收入、个人收入、以及其收入来源和我们村通往城镇的交通情况,同时 ,亲自去体验一下。

三、调查方式

在村委会干部的帮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且亲自询问了一些同乡的亲戚、朋友以及我的家人关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他自己村所存在有哪些问题以及他们的看法。

四、调查时间:

1月27日----20xx年2月10日

五、调查内容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几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六、调查结果

在问及村民的家庭月收入时,在800元以下的占有44%,800-1200元的占有15%,1200元以上的占有41%,而家庭医疗费的支出每年只在500元以下的占有38%,500-1000元的占有39.5%,每年医药费用支出在1000元以上的占有22.5%。近几年,农民的收入的确有了明显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收入增加的同时,农民的医疗费的收入也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也就是我们收入增加的同时,支出也在增加。

我家乡在家务农的`人们,他们的收入基本上来源于种地、种田和养猪,然后把地里的农作物和田里的水稻收回,再除掉家里用的,剩下的卖掉,而那些卖农作物得来的钱还要除掉肥料费和农药费才是纯收入;养猪卖钱要除掉买幼猪的钱、粮食费和饲料费才是赚来的。通过务农挣来的钱还要用于买日常的生活用品,这样算下来农民每年的是非常的少,因此,我家乡的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根据调查统计显示,16岁-20岁没有在校读书的青少年有90%以上都外出打工去了,20岁-4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外出打工的占有50%以上,40岁以上的人外出打工的占有20%左右。由调查可知这些外出打工的人的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有2%-5%,800-1500元的占有50%,1500-2500元的占有35%,2500元以上的占有10%左右。

近几年来,在我家乡的人们的农闲时间比以前跟多了,因为人多了,剩余的土地就多了,又因为有一些农作物种植复杂,收割又困难,因此就放弃种植了,而种植更多的其他农作物。以前的村路都是长满草的小路,现在有了宽阔的公路;以前人们住的是土房甚至是茅草房,现在大多数是砖瓦房了。据调查有98%的家庭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3%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

从村委会干部那里我还知道了村干部一般由本村中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组成,本村村委会成员一般高中学历。村干部有电子,有想法,有头脑,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所以很多项目像水利打井、拉电线或修路之类的都无法顺利的实行。由于年轻一辈的人们许多都外出打工,其中包括有大量的有知识的青年农民,这使得农业生产缺乏有技术、有文化的劳动者,生产水平难以较大提高。

七、调查总结

从我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的困难,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愿人穷不愿人富的思想严重,很难统一思想进行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和发展规模化生产,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存在这等、靠、要的思想,对现有的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生活感到满足,进取心不强烈;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相当一部分农民将精力和时间大量消耗在争夺“蝇头”小利上,很少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看待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行动上,发展经济的措施、方案不是积极配合支持,而是设置障碍,谋取小利。

2.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制约这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现有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已发挥出应有效益,无法继续深挖土地潜在力,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中,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相对脱节,导致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慢,优质优价难以很好体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增长缓慢;现有土地承包政策确保了农村社会稳定,但分散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使土地很难向“种田能手”和“种养大户”集中,规模化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难以实现。

3.基层入不敷出,宏观调控乏力,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表现在:一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举步维艰,脆弱的农业建设基础设施导致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功能不强,高产、稳产无保障,滞后的农业科技使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无法实现;二是由于财政支出矛盾突出和机构臃肿,政府穷于保吃饭、保稳定,分散了发展精力;三是上级达标升级活动使基层政府只能向农民收钱收物来完成,影响季干群关系降低了政府威信。

4.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足,企业与农户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5.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耕地纠纷、耕地与建筑矛盾、林农矛盾等问题日益增多。

6.农村技术含量不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不强。a 是农业新技术普及率还不是很高,新技术到户率不高,科技贡献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农民掌握的新技术不多,缺少科技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不强。b 是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培训离实际、实用、实效的目标和农民的意愿、需求还存在差距,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跟不上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步伐。c 在农村依托科技致富的氛围没有完全形成,农民自身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不强。d 大部分农户产业单一,缺乏多元发展接受能力。

在农业已经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已成为必然,我认为发展农村经济应结合当前农村工作的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经济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改善现有脆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的灾害的能力,减少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现有科技服务体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具体有用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全面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彻底改变以人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林果业、

水产业和蔬菜业等,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农村经济必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下,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难的矛盾,才能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彻底扭转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必须盘活土地资源,鼓励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必须实施规模经营,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产业规模经营,也可以通过示范样本的辐射带动形成规模化生产。

3.必须探索减负系途径,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企业发展,一方面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变农工,增加非农收入;另一方面,壮大集体实力,变农民上交为集体上效,彻底减负。

4推进农村市场化,产业化。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富裕化与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攻克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致富资本,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优势互补,协助统一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融合,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产业建设,才能形成以城带乡、以工带民、以农稳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上一篇:山西省招投标管理办法下一篇:《羚羊木雕》说课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