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朗诵指导

2024-05-26

将进酒朗诵指导(通用7篇)

将进酒朗诵指导 篇1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波澜壮阔的大海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无边无际的大海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汹涌的黄河

宽广的大海

波澜壮阔的大海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无边无际的大海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将进酒

李 白

将进酒朗诵指导 篇2

将进酒/梅花引

作者:贺铸  朝代:宋  体裁:词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惜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裙。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行。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

★ 观察梅花

★ 古诗 梅花

★ 梅花随笔日记

★ 梅花小学作文

★ 《梅花魂》课文内容

★ 梅花的诗意

★ 《梅花》作文初一

★ 梅花情作文

★ 梅花高二作文

李白将进酒 篇3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看啊!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天上倾泄而来,一去不回头直奔向烟波浩渺的东海;

看啊!头上的青丝转眼间成了雪一样的白发,高堂上对着镜子只能是慨叹、悲哀!

得意的时候,且自纵情欢乐吧,莫使金杯空流月色,徒唤年华不再重来。

胸有雄才大略的人,必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失而可得的黄金,抛撒千两又何足惜哉!杀羊呵,宰牛呵!我们要玩它一个痛快,为这相聚,也该一起喝它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干杯干杯!不要停。

嗨,我要唱歌啦,你们仔细听:

那些荣华富贵,有什么值得苦苦追求?我但愿自由自在地沉醉,悠悠然不再清醒。

自古来,睿智彻悟之人总会感到灵魂的寂寞,唯有那寄情诗酒者,好歹留下个名声。

曹植当年,大摆筵席在平乐观中,痛饮名酒,恣意笑闹藉以忘忧;

主人说什么,没有这么多的金钱用来花费?快快去买回酒来,让我们喝它个够!

噫,这五花的宝马,千金的狐裘,把这些玩意儿拿去,给我换来酒,酒,酒!噢──让我们在这杯中的烈焰里熔化无穷无尽的愤懑与忧愁!

毛泽东诗词全集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象。

廖廓:空阔远大。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注释】:

李淑一:当时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杨开慧的好友。

杨柳:杨开慧(参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题解)和李的丈夫柳直荀(一九三三年在湖北洪湖战役中牺牲)。

嫦娥:《后汉书·天文志》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

吴刚:《酉阳杂俎》称汉朝西河人吴刚,学仙犯错,被罚在月宫砍桂树。树高五百丈,刚砍过的地方立刻长好,因此他一直在砍。

伏虎:指革命胜利。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注释】:

钟山:即紫金山,南京市东。苍黄:比喻大变化。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即慷慨。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追穷寇::指国民党残余的军事力量。《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巨大变化。葛洪《神仙传·麻姑》里,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风骚:《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天骄: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成吉(ki)思汗(han2):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e3):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遒(qiu2):强劲。

将进酒 李白教案 篇4

李白

教学目标:

1、诗歌鉴赏如何从语言角度出题并作答。

2、背诵《将进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位同学课前演讲,题目分别为《我心中的李白》《李白的诗歌》,他们分别从诗人和诗歌的角度来讲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和他的《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请同学自由诵读2分钟。

三、探究本诗(高考诗歌鉴赏语言角度)

1、炼字类考查

问: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诗眼为“悲”,悲愤之意。(步骤一)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似在朝暮间,时光易逝,此一悲;官场黑暗,空有抱负,不能实现,此二悲;联想到历史上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前贤,且这种“寂寞”古代有,今天有,将来也还会有,哀叹之声回旋在历史长廊,此三悲。(步骤二)这一个字将诗人的满腔不合时宜,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步骤三)易犯错误:

①、注意答题步骤:释字+释句+析情

②、表述要正确,不要出现错字、病句。

③、没有突出的表达技巧,不必刻意写出,反而画蛇添足。

④、不要只侧重于词语本身所描述的意义,要紧扣诗歌的情感作答。

2、赏句类考查

问:请结合全诗对本诗的前两组句子进行赏析。

答:黄河从天而降,势不可挡。人的生命却是如此短暂,朝暮间青丝变白发。(步骤一)这两句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步骤二)为全诗奠定了悲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步骤三)

问:本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名句,请结合全诗简析。答:自己的才能终将得到发挥,即使散去千金也会重新回来。(步骤一)“有用”而“必”,何等自信。诗人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步骤二)为全诗注入了豪放的情感。(步骤三)

问:如何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一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美好的宝器和华美的金玉都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只求长醉再不愿醒来。(步骤一)诗人用“钟鼓馔玉”借代“权贵”,曲折地表达了对达官贵人生活的不满和对权贵的蔑视。(步骤二)诗人的情感也由狂放转向了愤慨。(步骤三)

问:有人认为“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一句流露出诗人消极的一面,你如何认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陈王曹植侍于两朝,但备受猜忌,有志难展,只能借酒浇自己块垒。(步骤一)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自己抱用世之才而不被重用的忧愤,其内心还是希望能够受到重用,并没有消极避世。(步骤二)这一句含蓄委婉,辞近旨远,悲而不伤,悲而能壮。(步骤三)易犯错误:

①、牢记答题步骤:释句子+析手法+抒情感

②、诗句的赏析不能脱离诗歌的情感。

③、如本句有明显的表达技巧,要指出并分析其效果。

3、语言风格类考查

问:请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本诗的语言有豪放飘逸之美。(步骤一)诗人屡用“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巨额数次,衬托豪迈之情。不惜“钟鼓馔玉”这种超凡脱俗的独立精神也使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步骤二)既有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有乐观通达的情怀。(步骤三)易犯错误:

①、明确答题步骤:明特色+列例证+析感情

②、诗歌风格不仅要从大处来论,更要从小处来谈;不仅论及技巧,更要顾及情感。

4、首联、尾联的作用考查

问:诗歌的前两组句子在本诗中有何作用?

答:诗的发端用两组设问句,为全诗营造了开阔的气势;同时夸张地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易逝的悲叹,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悲而不伤的基调。

问:本诗的最后一句有何作用?

答:全篇大起大落,最后归于“万古愁”,总结全篇,卒章显志。表现了诗人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易犯错误:

①、首、尾两联的作用要结合诗本身来分析,不能只罗列作用。(首联作用:领起下文、点明时令地点、为下文做铺垫、奠定全诗基调、照应题目、比兴手法、营造某种氛围等;尾联作用:总结全诗、深化主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使人回味无穷等。)

②、结合诗歌具体分析,不能为求全强拉硬扯。

③、分析首尾两联的作用,不能答成对首尾两联的赏析,要注意表述方式。

四、课堂小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悲”字,作者因悲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悲而纵酒作乐,因悲而慷慨愤激,也因悲而狂放失态。

1、请一名同学背诵《将进酒》,同学们感受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

2、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说明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物象、意象)*语言(炼字、诗眼、语言风格)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

考点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内容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节课,我们围绕这首诗歌解析高考诗歌鉴赏语言角度的考点,同学们能从语言角度出题,并根据答题步骤来解题,并领略了李白和他的《将进酒》的魅力。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将进酒》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 教学时数:两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讲课之前,我们先来背诵几句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写的都跟酒有关。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喝酒想起吟诗,吟诗想起喝酒,所以由酒产生了很多好诗。喝酒作诗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当时人也称他为“酒圣”。有人评价说,李白诗中有浓浓的酒味,若抽掉他诗中酒的成分,色香味都大大减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解题和作者

《将进酒》原来是汉乐府的曲调,是“劝酒歌”,将,(qiang),请、愿的意思。

李白的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先世因罪徙居西域,武后时才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他的父亲可能是个富商,家境很富裕。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四十二岁以前是他的读书与漫游时期。这段生活对他爱好个人自由的性格和豪放诗风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拜谒诸侯和以隐求仕的办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从四十二岁到四十四岁,是他在长安过了两年宫廷生活的时期。但当时玄宗只是把他当作点缀升平的宫廷御用文人,任命他为供奉翰林。因无权过问朝政,他的政治抱负无从施展;因蔑视宦官高力士等权贵,遭到谗毁;再加上他地统治集团的腐朽生活极为厌恶,于是上书请求离开朝廷,玄宗即“赐金放还”这一段生活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四十四岁到五十五岁这十一年是他再度漫游的时期。他以游山水、饮美酒、寻神仙来发泄他对现实的不满,写了不少愤世嫉俗的政治抒情诗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高适和杜甫,曾一同畅游梁园、济南等地。与杜甫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五十五岁到六十二岁可以说是他身经战乱的时期。这一时期他的许多诗篇反映了国家、人民和个人的不幸遭遇,表现了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思想。李白的思想:

李白的思想是复杂的,他既抱负满怀,渴望建功立业,又傲岸不驯,主张功成身退;既关心人民疾苦,希望海内清一,又纵情欢乐,蔑视封建秩序;既纵酒豪饮,又求仙访道。这一切都说明他集儒家道家和任侠思想于一身,是一个欣欣向荣的盛唐社会走上坡路的时期,庶族地主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继承了前代的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手法,把自己灼热的感情和强烈的个性熔铸在诗中,用诗表现自我。

李白的诗读来气势磅礴,丝毫没有低沉阴暗的感觉。把自己的轻视封建束缚、追求个人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感情溶进诗中。

他的诗想象丰富,善于用夸张、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又常常借助幻想和古代神话传说构成各种奇异瑰丽的境界。极度夸张的比喻,却使人感觉十分自然和真切。

李白主张诗歌语言要象“清水出芙蓉”一样地“天然去雕饰”。他反对浮靡华丽,重视向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学习。他的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语言活泼自然。

李白运用的诗体多样,最擅长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律诗写得很少,即使写也并不严格遵守格律。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白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优良传统,首先是他继承和发展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他的诗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浪漫主义的洪峰。其次他也从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收了很多营养。

李白在诗歌的革新上贡献也很大,他继承和发展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并且贯彻到实践中去。主张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自己创新,要表现自我。他的诗唱出了盛唐之音的最强音。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浪漫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战斗性以及在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不仅在当时和中晚唐有巨大影响,而且一直为后人所崇拜和学习。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

三、有关知识

1.七言古诗:这种诗体唐以前就有了,到唐发展成熟。它的篇幅较长,容量较大,没有律诗那种严格的平仄规定。用韵比较灵活,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转韵。多数纯是七言句,如白居易《琵琶行》;有的以七言为主,杂有长短句,如本课的《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基础创作方法之一。基本特征是:以表现理想为主,着重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主观情感的抒发,理想地描写对象或描写理想化的对象;常常运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等描绘奇异的生活图画。

3.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基本特征是:以描写现实为主,着重于对现实生活的冷静的观察、分析,精确、细腻的描绘;通地对生活现象的集中、概括,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以揭示生活的本质。

四、研习课文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入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第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诸字上,突出祈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宜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二)全诗内容分析

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诗人写黄河,颇能够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可不同,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二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切四句令人顿生悲意。

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

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这里,诗人以为朋友聚 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此时他心里应该还盼着会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藁人。” 这一段读来掷地有声,豪气冲天。“钟鼓”以下六句写愤。“钟鼓”二句是诗人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与摈弃,又以古来圣贤与曹植字比叹惋,充满着不平之气、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段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板书:

悲——乐——愤——狂

(三)分析全文思想感情

1、李白的诗风是豪放的,那么哪些诗句体现了他豪放的风格呢?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学生齐读)

问:这些诗句,你觉得诗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人生”六句的心情是欢乐的。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用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一饮三百杯”。“岑夫子”句,他本是客人,这儿却反客为主,对着好友高声劝歌,将他的洒脱与狂放表现的淋漓尽致。“五花马”句,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是狂放到了极点。

2、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除了欢乐、狂放,诗中还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呢?

明确: 悲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愤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与尔同销万古愁”)本诗初读一二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是再读几遍,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只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就好象《阿Q正传》一样,喜剧是其外壳,悲剧是其内核。

问:为什么说悲伤呢?

明确:“君不见”两句写了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人生易老不过朝暮之间,因而“不复回”又隐含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喻意。雄伟永恒的黄河尚且如此,人生更是渺小短暂,所以开头四句顿生悲意。

问:为什么说愤激呢? 明确:因为他要借酒气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愿醒”——这两句诗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有屈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 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惋惜,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3、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然后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复杂的心情统一为“万古愁”,使抒情达到了高潮。

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愤激。诗歌中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5、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有关李白和岑勋、元丹丘的友谊

岑勋生平不详。李白在《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诗中称他是“相门子”,但文献上没有记载。李白的同代人岑参有“吾门三相”之说,这里或许是诗人有意附会以抬高他的身价。后来隐居鸣皋山。《河南通志》说此山在嵩县东北50里。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李白和他的交往很深,在《李太白全集》中写给他的诗多达11首。从“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闻丹丘子营石门幽居》)来看,两人曾共同隐居过一段时间。嵩阳,即嵩山之阳,这正是元丹丘的主要隐居地。从李白诗中可以看出,他又常到别处去隐居或修炼。例如,“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说明他在西岳华山修炼过;从“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可以看出他还到过四川。

李、岑、元三人相聚饮酒之事,在《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诗中有生动的记载。全诗如下:

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倚松开其缄,忆我肠断续。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宵。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蹇余未相知,茫茫绿云垂。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策马望山月,途穷造墀。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

《将进酒》很可能就是这次酒宴上的祝酒辞。参考译文

《将进酒》

你可看见,滔滔黄河水从天上流下来,奔腾向大海,一去不复回。你可看见,高堂明镜中,自己的苍苍白发,早上还黑如青丝,晚上已变成白雪,叫人怎能不悲切。人生得意时,尽情享欢乐,莫把酒杯空,枉然对明月。上天造就我这样的人材,必然会有用,别吝惜,千金散尽还会来。煮羊宰牛,快快活活,一起喝上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别停杯。我为各位唱一曲,你们侧耳仔细听。钟玉美食,这样的富贵不稀罕,只想长醉不愿醒。圣者仁人自古寂寞,悄然无声。只有善饮的人留有美名。当年陈王曹植在平乐设酒宴,一斗美酒值万钱,他们开怀畅 饮,纵情又尽兴。主人怎么能说钱少,尽管买酒来,我们俩对着喝。管它是名贵的五花马,还是千金狐皮裘,叫儿拿出来,换了美酒与你一起喝,来消解万事愁。

六、课外延伸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问:同是咏酒诗,找找感情变化上的相似之处。

明确:开头两句显示出诗人郁积好久的忧愤的心情,接着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长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展示出诗人的豪迈的胸襟,然后诗人又自比小谢,极为自信,然后,却又迅速地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中。感情也是起伏变化,也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的气概。

李白《将进酒》详注 篇6

一、将进酒

《现代汉语词典》:“将qiāng:愿;请:~进酒。”《辞源》:“将:3.qiāng。

(六)愿,请。《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辞源》:“进:

(四)奉上。《礼·曲礼上》:‘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进酒”本是“献酒”之义,引申为“饮酒”之义(参见“汉典”“进酒”条)。“将进酒”字面意思即“请饮酒”。(参拙文《“将进酒”字义诠解》)安旗《李白诗秘要》:“将(qiāng),请也。将进酒,即请饮酒。”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张厚感主编《高中古诗文导读》:“‘将’,请;‘进酒’,饮酒。”

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君”字在本诗中出现了五次,即两处“君不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径须沽取对君酌”。“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君”,显然是指岑夫子、丹丘生。“与君”,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解作“为你”,赵昌平《李白诗选评》、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解作“为你”。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勋、元丹丘二人。”“君”是对人的尊称,可以指某一个人,相当于“您”,也可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相当于“你们”。“与君”、“请君” 的“君”至少是指岑夫子、丹丘生两人,所以不能解作“您”或“你”,而应解作“你们”。李易《唐诗今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译“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为:“嗨,我要歌唱了,你们仔细听。”这里“君不见”的“君”,是特指还是泛指?人民教育出版2001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高教版中职教材《语文》(拓展模块):“君不见:您看见没有?君,泛指。”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君不见:你没有看见吗?是乐府体诗中提唱的常用语。君,此为泛指。”《注释做法唐诗三百首》:“人生得意二句,是一篇之主,篇中两提‘不见’,正是唤醒世人的警句。”《唐诗合解》:“通篇主意是劝人及时为乐、尽兴饮酒,连用两个‘君不见’,是提醒人语。”(见《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既是“唤醒世人”,是“是提醒人语”,则“君”应为泛指。

2.“君不见”的“不”不是今天表示否定的“不”。《辞海》:“不:①表否定。如:不是;不能;不好。③未;不到。《孟子·梁惠王上》:‘止步百步耳,是亦走也。’”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中学文言虚词手册》:“‘不’主要用作表示否定的副词,现代汉语仍是这种用法。但细审‘不’在句中的作用,除表示相反的意思外,还有‘毋’义,应解作‘不要’;‘未’义,应解作‘不曾’„„”按:本诗“君不见”的“不”应解作“未”、“不曾”、“没有”。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君不见: 你没有看见吗?”正是解作了“没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一百首》注“君不见”为“你不看见”,误。

3.“见

(二),犹闻也。„„更推而言之,凡诗中‘君不见’之‘见’字,有时亦应作‘闻’字解,非可泥于字面之为‘见’也。„„李白《梁甫吟》:“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唐诗鉴赏大典》翻译此二句为:“你可看到,奔腾的黄河水从天际奔流而下,流向东海再不回来;你可看到,高大的厅堂上,有人面对明亮的镜子悲叹自己的满头白发,说什么早上还是黑色的,到傍晚乍一看已是一片雪白了。”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诗选注》:“这两句借黄河水起兴,未必便是眼前所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鹤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虽然“未必便是眼前所见”,虽然“非肉眼可以穷极”,但这里的“君不见”之“见”,依然应解作“看见”。

4.“高堂”一词,一般注本多释为“高大的厅堂”,如中职教材《语文》:“高堂,此指高大的厅堂。”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一百首》的注释与此不同:“高堂:指的是父母。全句是说:你不看见上一辈的人因为从镜子里看见白发而悲伤?”据《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高堂”,敦煌残卷作“床头”,据此不宜解作“父母”。5.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青丝:形容黑发。”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诗选注》:“青:黑色。”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青丝:乌黑的头发。”此注误。“青”是“黑”,“青丝”就是“黑丝”,只是用以比喻(或形容)黑发。

6.此诗开头二句为反问句,句末应标问号或感叹号。有版本两处皆标句号,不当。

7.周啸天说:“诗篇开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扑面而来。„„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见上海此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自此说一出,诸多赏析性地文章都说此诗开篇运用了排比手法。比如高教版中职教材《语文》(基本模块下册)配套《教师参考书》:“强烈的节奏、对比和排比手法,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然而,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排比至少要有三项,而这里仅仅有两项,而且作为修辞手法的排比,各项的结构应该相近相似,而这里的两个句子结构相差较大,总之此诗开篇两个长句根本未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怎么理解周先生这里所谓的“排比”?《辞源》:“排比:依次排列,使相连比。”这就是说,“排比”本来是一个动词,类似“排列”、“并列”之意,作为修辞手法的“排比”应是由此引申而来,属于名词。周先生所谓的“排比”应理解为动词“排比”,而非作为修辞手法的“排比”。

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现代汉语词典》:“人生:人的生存和生活。”另外,“人生”还有“人的一生”之意,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本诗中的“人生”是什么意思?

2.得意:有兴致的时候。(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赵昌平《李白诗选评》、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得意:即日子顺畅,心情如意。(葛景春《李白诗选》)得意:指快意高兴之时。(高教版中职教材《语文》)《现代汉语词典》:“得意: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辞海》:“得意:②称心如意。《韩非子·饰邪》:‘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后多指因成功而沾沾自喜。如:得意洋洋。”《辞源》:“得意:因如愿以偿而感到满意。《韩非子·饰邪》:‘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上述诸种解释,除第一种之外,其余的几种基本相同,就是“称心如意”、“满意”、“高兴”的意思,这应该是“得意”的意思。第一种解释将“得意”解为“有兴致”,“兴致”就是“兴趣”,“有兴致”就是“有兴趣”,就是产生喜好的情绪,这种解释不准确。

3.莫使金樽空对月: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金樽空对月:在月光下任金樽空着而不饮酒。”《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莫使句意思说:切莫空着酒杯,辜负这月夜美景。”上海 古籍出版社《唐诗一百首》:“对着月夜美景,不要让酒杯空着。”依据这三书,“莫使金樽空对月”等于说“对月,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是人而非金樽,“空”是形容词,“空箱子”的“空”。少年儿童出版社《唐宋古体诗选讲》:“人生只要‘得意’,便应当纵情欢乐,千万不要让金樽空对明月。”据此,“对月”的是金樽而非人,“空”则有两种可能的理解。李易《唐诗今译集》:“莫使金杯空流月色,徒唤年华不再重来。”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切莫让,金杯白白对着明月夜。”据此,“对月”的是金樽而非人,且“空”是副词,“白白地”之意。按:“莫使金樽空对月”应是“对月,莫使金樽空”之意,意谓自己对月之时,不应使金樽空着而应满樽畅饮。这可以认为是状语后置句。(参王瑛《古典诗词特殊句法举隅》)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材:④有才能的人。(《现代汉语词典》)材:③资质。《礼记·中庸》:“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④通“才1”。才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欲杀之,而爱其材。”【又】有才能的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有,而用楚材实多。”(《古代汉语词典》)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所附的参考译文:“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才,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任志鸿《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上天生下我这样的人才必然有用武之处„„”贵州人民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全译》:“天生成我这栋梁之才总会有用。”这都是将“我材”解作“我 这有才能的人”。“天生”二字,有的解作“老天造就”,有的解作“上天生下”,有的解作“天生成”,都是将它视为主谓结构。“生成我”讲不通,“造就”是意译,而上天又无法“生下”人,哪怕是作者这样的人才。“生”似乎应释为使动用法,即“使„„降生”、“让„„出生”。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吾徒有俊材”(按:“俊材”同“俊才”,卓越的才能),又“用”一作“开”(这里“开”应是发挥、施展出来之意)。(李琦注《李太白全集》)一作“我身必有材”。(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集校注》)2.必:副词,必定,必然,“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现代汉语词典》》)。由这个“必”字的使用可知,此二句是诗人对未来的推测,体现了作者的高度自信。

五、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且为乐:姑且作乐。(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且为乐:姑且作乐,意谓暂时把不愉快的事丢开不想。(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且”是副词,姑且,暂且。“且”字与“必”字照应。因为“必”有用,所以“且”抛开烦恼而尽情“为乐”。

2.《辞海》:“会须:犹言会当,该当。本句云云。”《辞源》:“会须:犹该当。本句云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 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释“会须”为“应该”。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之江蓝生、曹广顺编著《唐五代语言词典》、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之陈树昆编《文言虚字联绵词典》、《唐诗百科大辞典》释为“应当”。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会,犹当也;应也。有时含有将然语气。„„有作会须者。李白《将进酒》云云。此犹云应须。”“须,应也;必也。”所谓“应须”,实即应该、应当之意。《唐诗一百首》:“会须:正应该。”中职教材《语文》:“会须:正应当。” “会”、“须”皆有“应该”、“应当”之义。“正应该”、“正应当”的“正”字,不知何所依据,似当删。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此“会须”为助动词,“会”“须”同义,“表示须要如此。可译为‘必须’、‘定要’等”。

3.上文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这里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表明作者此时是“得意”的,所以他要“尽欢”,要“一饮三百杯”。那么作者的“得意”之处何在呢?换言之,作者对什么感到“得意”而能令他决心“一饮三百杯”呢? 齐豫生、夏于全主编《唐诗鉴赏大典》:“那什么是‘得意’之时呢?一定要腰缠千金,气凌万人才叫得意吗?其实,所谓‘得意’的状态,泛指任何可放开胸怀的时候,比如,一天劳作后的短暂休息,长途跋涉中的稍作停憩,这都是‘得意’之时。”这是认为“得意”是泛指人的一生之中所有的满意、高兴,没有具体指 出诗人当下因何得意而欲畅饮“尽欢”。

周啸天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时失望和愤慨。但就此消沉吗?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这是认为诗人的“得意”是特指自己将来政治上、事业上的顺心如意,相当于将“得意”解作“得志”。

人民教育出版2001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 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做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人生’一联为入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第一个高潮蓄势。”张厚感主编《高中古诗文导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李白„„当时是最失意的。这里所谓‘得意’,只不过是几个老友相聚,纵酒狂歌,互诉衷肠,暂时适性快意罢了。”余恕诚分析说:“既然人生短暂,功业未成,有无限悲感压在心头,那么遇有得意之时,就应当努力派遣,尽情欢乐。这里所谓得意,乃是适性快意,指像下文点出的遇到岑夫子(勋)、丹丘生(元丹丘)那样的好友,言谈和思想活动都比较自由解放的状态。遇有这种适性快意的场合,便可把苦恼暂时抛在一边,借助酒力,在‘得意’中舒展一下身心。两句中,前面用‘须’,从正面可定、强调,紧接着通过‘莫使„„空„„’构成双重否定,再进一步加重,把诗人要饮酒、要尽欢的欲望,表现得极其强烈。”(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之王洪、田军主编《唐诗百科大辞典》:“所谓‘人生得意’,并非世俗所指的高官厚禄,而是指人生的适性快意,也 就是‘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欢情。但是诗人真的愿遁入醉乡、游戏人生么?否,诗人实不得意(已?)而为之,为的是想摆脱现实中人生的痛苦,并非真的颓唐不振,其内心深处还是向往着功名与理想。所以接着高唱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的额乐观信念,肯定自我价值„„”这都是认为所谓诗人的“得意”是特指此次自己与朋友的相聚。

2.犹得志。《管子·小匡》:“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於天下;在晋,则晋得意於天下,在狄,则狄得意於天下。”《史记·六国年表》:“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东巡泰山,奏功皇天,具著显庸,明示得意。”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天子方举西巡狩之典,幸五臺,示得意。”刘绍棠《乡土与创作》:“后来少年得意,一帆风顺。”

3.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汉刘向《列女传·黎庄夫人》:“黎庄夫人者,卫侯之女,黎庄公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新唐书·柳公权传》:“尝书京兆西明寺《金刚经》,有钟、王、欧、虞、褚、陆诸家法,自为得意。”宋苏轼《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诗之二:“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西游记》第三一回:“你凡事攛唆,是他个 得意的好徒弟,你不救他,又寻老孙怎的?”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十二:“﹝小芹﹞过门之后,小两口都十分得意,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潘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

【“得意”到底是特指还是泛指,这与对此诗的层次分析有关。认为是特指的,是把“人生得意”二句属下,认为是泛指者是将此二句属上。开篇四句(韵律句)本意在于讲人生短暂,而其意又在引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人生态度,即应该及时行乐。从“天生”句至“会须一饮三百杯”是第二小层,是在前一层泛论人生的基础上回到眼前。所以,这里的“得意”应该是泛指。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本诗可分三段:‘君不见——对月’为第一段,是用黄河之水奔流到海比喻人生的寿命也是去而不返,应该及时行乐,莫辜负光阴。‘天生——其名’为第二段„„”詹锳《李白全集汇释集评》:“第一段,朱云;‘言黄河之水自天而来,奔流到海,无有回波,岂为(唯?)河水为然哉!人生岁月与彼河水何以异哉!人生易老如此,安可不及时为欢乎?当得意之时,或遇良朋而逢美景,须饮酒以相乐,不可使金樽空对乎明月也。’”这明显是将前六句归为一层。第一小层得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结论,接下来作者说自己要“会须一饮三百杯”,也就是说自己现在不想“使金 樽空对月”。那么,作者肯定是“得意”了。这里所谓“得意”当然不是泛指,而是特指。作者“得意”的又是特指什么呢?是“朋友间的聚会”,还是“将来自己政治上、事业上的顺心得意”?其实,第二小层并没有明言自己的“得意”为何。“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虽的确反映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但重点不在表白自己的事业必将“得意”。“天生我材必有用”和“千金散尽还复来”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千金散尽还复来”,句子的重点在后者。而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又是为了说应该“会须一饮三百杯”,因为“会须一饮三百杯”是需要“千金”的。】

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七、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一作“钟鼎玉帛岂足贵”。何晏《论语注》:“馔,饮食也。”左思《五都赋》:“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李周翰注:“玉馔,言珍美可比于玉。”(李琦注《李太白全集》)钟鼓馔玉:古时富贵人家有钟鼓以供享乐。馔:饮食。馔玉:形容食物像玉一般精美。钟鼓馔玉:指富贵。(人民文学出版社《李白诗选》)钟鼓馔玉:这里用作功名富贵的代称。钟鼓,指权贵人家的音乐。馔玉,以玉为馔,形容饮食精美侈豪。梁戴暠《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赵 昌平《李白诗选评》)

钟鼓馔玉:功名富贵的代称。(以上见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钟鼓馔玉:这里用作功名富贵的代称。馔,饮食。“馔玉”是“玉馔”的倒文。(马茂元《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钟鼓馔玉:指富贵。”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汪艳菊编著《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李白》说“钟鼓馔玉”四字“这里借指达官贵人”。

安旗《李白诗秘要》:“鼓,敲也。馔,烹。二字皆作动词用。玉,代指佳肴。古时贵族宴饮之际,多以钟鼓为乐。”

但愿长醉不用醒:“用”一作“复”,萧本作“愿”。(李琦注《李太白全集》)

(钟鼎玉帛岂足贵,)一作“钟鼓馔玉不足贵”。钟鼎,古代贵族进食要鸣奏钟磬之乐,用鼎盛食物,这里泛指功名。玉帛,美玉与丝绸,这里哦泛指财富。(葛兆光《唐诗选注》)

八、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诗选注》:“圣贤——指德才极高的人。寂寞——不被人记起。”

寂寞:谓不为世所用。(葛景春《李白诗选》)

九、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十、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径须:直须,毫不犹豫。” 十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万古愁:形容愁思的深广。”

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诗选注》:“尔——你,你们。销——解除。万古愁——指无限久远的忧愁。” 儿:当指侍童。(葛景春《李白诗选》)

李白在他的名篇《将进酒》中把及时行乐与建功立业的意思结合了起来,诗曰:„„

这诗把李白的豪迈气概发挥尽致。诗中提出:酒之可贵,就在能“销万古愁”。为什么“万古”皆“愁”呢?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可知儒家中的大圣大贤都不在他的眼下,因为他们的事迹太平实了,因而引不起他的兴趣。时光如驶,瞬息千古,人生苦短,因此“得意”之时须“尽欢”。李白确是沉湎于酒,但他对于自己的“材”一直充满自信,以为有朝一日总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天生我材必有用”,可谓全诗振起,诗中有此一句,遂使全诗不陷于衰飒。后人读此诗者,无不受其感动。此诗之可贵在此。(周勋初《李白评传》)诗分三层。“君不见”起至 “会需要一饮三百杯”凡十句为第一层,抒情放言人生苦短,当明否极泰来、自然任运之理而及时行乐,醉以全真。“岑夫子,丹丘生”起至“径须沽取对君酌”十四句为第二层,是诗人直接对岑勋、丹丘生而发的一曲酒的礼赞

将进酒配乐 篇7

试试古琴曲 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倍受人们关注。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嵇康除在文学,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还在音乐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并对音乐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极高的天赋。《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这与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羁、不受礼法约束有很大关系。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说:

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投此亭,由来杀人。中散(嵇康字)心中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身不幸非理就终,形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然爱君之琴, 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君可更作数曲。”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日:“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击其头曰:“闻之奏琴,不觉心开神悟,况若暂生。”邀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辨,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 乃弹《广陵散》,便从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与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语中散:“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于此长绝,不能怅然。”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免遭大祸。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面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嵇康是愤然不平。为表示反抗,他经常逃入山林,与竹林七贤相与邀游。袁颜伯《竹林七贤传》云:“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正因嵇康这种愤世嫉俗的表现,使他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这一古代名曲经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样,凝聚着历代传颂者的心血。据《世说新语·雅量》载: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到今天。

正因为嵇康有着很深的音乐功底,所以,他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请以为师”,但未被允许,使“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本传)。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终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上一篇:教育学原理重点下一篇:中考英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