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村级领导干部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2024-11-06

东北地区村级领导干部工作现状调查报告(精选4篇)

东北地区村级领导干部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篇1

2、村民与民主选举

1)农民们支持直接选举模式,但认为现时的直选,并没有为农村的发展挑选出真正的“领头羊”。此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村干部不能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在走访中,许多农民对选举表现出淡漠的态度,认为“选与不选都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农村社会宗族式的特点,造成了拉选票、“熟人热”等现象的产生;加之几千年的“官本位”

传统思想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农民自身权力意识尚未被广泛唤醒,因此往往肯为一些小恩小惠放弃自主选举权,放弃表达自我想法、实现自身权利的途径,使得直选失去了应有的效用。

2)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东北地区的浓厚的“人情文化”尚还存在,但大多数村庄处于“以宗族和信仰为基础的人际联系正在解体,而以社会分层为基础的人际联系未能建立起来”的阶段,可以将这种因为村民原子化所产生的无序村庄称为缺乏社会关联的村庄②。村干部的家族系村中“大家族”的情况占30左右,但即使是那些拥有“家族势力”先天资源的村干部,在工作中也没有明显的便利优势——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情”决定一切的意识层次,其关注重点转移到了工作实绩和自身维权上,已然初见村民由选“好人”到选“强人”当干部的趋势。

二、村级干部的工作现状——评价与期望

(一)村级干部的工作现状

我国的村民自治是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民主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基层管理模式与直接民主制度。它对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与人权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村民自治中,作为农村经济政治最底层、最具体的管理者,村干部作用的发挥,管理效率的高低,往往对基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次调查中,笔者着眼于东北地区农村,力图对现时的村级干部绩效评估状况的可行性、完备性有了一定认识;作为实际的调查分析,亦希望这些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村民对村级干部工作的认识

1)村民对村级干部基本职能履行的满意程度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一开始就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目的是,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受访村民、村干部中,56.8的人认为村干部的职能没有充分履行,例如某些村庄内流行着一些有趣的顺口溜,如“农村干部两件事,计划生育、宅基地。”但其质疑主要表现为工作的周到、全面性,而对于村支书的全面统筹工作和村会计的财务工作这类具体、显见的职能,极少有人提出异议。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各省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村民委员会主要有如下具体的职能:“村民委员会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如因地制宜地兴办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村民委员会具有准司法职能,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村民委员会具有经济规划职能,编制并组织实施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村民委员会具有组织管理经济职能,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依法管理财务和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草场、森林及其它财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村民委员会具有多方面的教育职能,也就是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和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笔者在问卷中将这些基本职能细化为10个方面的工作,调查显示的村民对村级干部各项工作满意程度如下表所示:(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问卷调查中可能出现由于村民对“工作成效”认识的局限性而造成的“数据不能客观反应村级干部工作实绩”的现象,需要在数据观察的同时加以考虑。例如,H村村民除务农外,大多数村民兼以养鹿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但自2003年至今,当地鹿业市场行情低糜,所有养鹿的村民均遭受了一定的损失,甚至引起了整体经济生活水平的下降。村民在接受调查时纷纷倾诉苦衷——然而,村民在理解村级干部在经济方面工作成效之时,往往只是看到这些实际收入效果,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在时间、空间维度上都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各地村干部的工作实绩。因此,此表立足于十个村庄的整体水平,其中的数据为全部有效问卷统计的总结果。

2)关于新时期村级干部工作的“新动态”

随着农民“无税时代”的到来、国民计划生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村庄治理秩序的转变,很多村干部的传统职能开始消亡。上级布置的任务少了,很多村干部的思想中出现了暂时的任务空缺,但也有一大部分村干部“嗅”到了新的机遇,他们积极、灵活地随社会的发展而迈步,为当地村民拓宽了出路,也为自己的才华施展打造了新的舞台。这样的“强人”干部无疑受到了上级和村民的一致肯定,正

在创业、守业的路上自信地迈进。

案例一:办“合作社”的“郭书记”

吉林省梨树县X村的村支部书记郭某,现兼任“兴开城资金互助合作社”理事长。郭叔今年五十岁,精神矍铄,头脑灵活,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威信,现在一边主持“村民自治组织”工作的大局,一边在“新兴合作社”这一农民自发经济合作组织中摸索、实践。“兴开城资金互助合作社”于

2006年“五一”期间正式挂牌成立,是继梨树县数十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后的又一资金互助合作社。至2006年6月22日兴开城资金互助合作社已发展成员32户,合作社股金增加到46000元,贷款12笔,均为6个月,月利率为千分之八点一,累计贷款金额32400元。

由于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发成立的组织,其凝聚力要强于相对松散的村委会,由此,在当地相对于之前几家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均出现了村干部与合作社理事会之间关系紧张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村干部认为合作社办合作幼儿园、统购统销等许多工作是越俎代庖,对于合作社的必要需求如借场地办活动、对外联系运输等一律不予帮助;合作社则认为村委会没有履行应有的职能,反而嫉妒自己,也愈加不支持村委日常工作的开展。其具体原因是微观而复杂的,但归根结底,村级干部与合作社理事会不睦的现状给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境。“兴开城资金互助合作社”创立之始,协助发起人姜柏林老师便预见了其优越性——理事长与村支书集于一人之身,有利于村委会与合作社的协作,避免了许多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郭叔表示,在村级干部的传统职能中,只靠“皇粮”也无法调动起村级干部的积极性,有些事情办不到也办不好;而在农民自发兴办的合作社中,农民真正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一群有着共同富裕理想的农民们通过自身的“弱弱联合”,发挥各自所长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妇女文化小组的学习、文明家庭的评比、文艺队的表演等合作社自发开展的活动中,农民们看到了无限的发挥空间。郭叔对自己的“一身二职”的有着干好、干强的十足信心。村民则淡化形式,认为无论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还是合作社内部的管理,只要能够想办法带领村民在物质上致富、精神上进步,就是好样的。目前,X村各方面治理秩序良好,大家都对合作社有着较高的关注热情,对郭叔的工作有着良好的期望。

案例二:“试点村”的干部

S村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试点工程开建以来,省政府拨款共约200万重点于该村进行各项整改,笔者到访时可见纵横交错的硬化水泥路和两旁无处不在的五彩花坛,共同编织了整洁村容的基本框架,休闲健身广场、“村民议事厅”、奶牛基地……皆为一派繁荣的景象。村里一直致力于招商引资,据称不久将吸引到一个鹅产品加工厂,为继续带动本村经济将起更为积极的作用。

S村的新景象在当地已远近闻名,当地政府也有意将其作为典型进行宣传,总体来说,作为吉林省首批试点单位,十三号村的建设水平已经初步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标准,在当前吉林省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典型性,然而,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同成绩同样突出——村民并未因共同建设自己的“美丽新家园”而更加团结、幸福,村级干部的工作建设中所暴露的弊病反而引起了村民的不良评价:

首先,村级干部在改善村容的工作中有着追求“多、快、好、奢”的速成理念。笔者到达该村时,当地刚于不久前经历过一场暴风雨的袭击,在村尾的路两旁,两杆笔直的路灯已被摧残的七零八落,无人理睬。村民笑称其为“豆腐路灯”。当问及村里会不会修、何时来修时,村民们表示,村里非常注重形象工程建设,近期参观、检查团络绎不绝,所以为了门面,村委也不会坐视不理,但一般会趁夜幕降临时才来修理,即使修理,也是用一盏“豆腐”换原来的“豆腐”。可见,虽然路灯在农村的安装给村民带来了方便和荣耀,但由于“新农村”建设步伐太紧凑,速成的村庄里,这些公共设施整体质量有待检验。另外,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巧遇了从长春市前来运送从中绿化带所需花苗的一位商人,令人不解的是,榆树市的园艺市场并非萧条,村为舍近求远,不惜高额路费从位于长春的吉林农业大学的培育中心订购了全村的绿化植物,其中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位花商一语“省会农业大学里送来的花够专业、有面子”似乎又道破天机。因为天气炎热,花草每天必须浇水,村里便以每人每天30元钱雇用了本村的闲置妇女挨家挨道地给花草松土、修整、浇水,这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村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的思路,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技能培训,这些园艺工人们存在着浪费水、操作失误等现象。而计算一下包括雇佣费用在内的绿化这项工程,每天就给村里带来不小的开支。这个工程的长期性和公益性令许多村民对最后村里财力枯竭、搜刮民脂的情况忧心忡忡。

其次,无论是加大开支还是动员民力,都给村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建设管理机制中曾有人提出“承包”的设想,但由于大部分村民仍没有明确的环保和改善村容的意识,“承包”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仍是他们考虑投资的主要方面,对于包“花”到户,响应度不高。再者,村中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趋势近年来逐渐增大,留守的妇女和老人多忙于自家承包田或家务,为生计奔波尚不停,何来空暇养花植草?因此,搞村容改造虽初见成效,但未来堪忧。

再次,村级干部招商引资能力、与上级政府沟通能力并不能遮蔽其道德权威的重要性。经侧面了解,该村村民用“井水不犯河水”来形容村里的干群关系。该村村两委干部在当地县镇是颇有来头的几兄弟,由于有势力背景,兄弟人多,且多年来在村中经济事务中的积累的财富,使得他们成为了村里甚至弓棚镇很有分量的一群人,无论本村或是外村的人均对其退避三舍,生怕惹是生非。十三号村的某小卖部的店主对村干部徇私把中心广场小卖部包给自家亲戚,让农户每家分摊20元钱作为新农村建设某项目建设费用等做法意见很大,但同时对于村干部势力的强大使本村顺利获得“新农村”试点和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绩也不得不服,因此只能连议论也小心翼翼。该村村两委多年没有改选,村民连上一次改选的时间都没有了印象,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民主”“自治”的兴趣和意识,甚至对于如此乡村治理中的村干部能否权衡公共事业和个人投资进而持续建设新农村表示并不乐观。

最后,村级干部在讲“实干”的同时,对村民的政策宣传、教育严重不足,导致村民的不理解。综合分析,该村即使存在贫富分化,但总体生活水平在当地处于中上等,从村中两个小卖店没有赊账的情况就可略见一斑。村民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生活幸福感却偏低。在走访过程中笔者遇见正在继续为村里修路的本村村民,他们误以为记者来访,大呼农民生活之艰难,每日为挣村里雇其修路的30元报酬,风吹日晒,从早5点到晚6点,全天得干10多个小时的体力活,苦不堪言,而对于新农村建设,他们由于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而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3)村务公开对农民认识的影响

大多数村民表示,自己很少关注村务公开栏。一些村民则以“白扯”来概括村务公开的状况与意义。尤其是在谈到外来投资的收入与分配上,许多村民意见很大。同时,村民与村干部的矛盾,亦与财务的管理状况有密切联系。我们所采访的一位村干部认为村民与村委的主要矛盾在于债务问题,村民往往因为村委欠债而对村干部产生意见,甚至发生直接的冲突。

案例三:重重猜测隐真情

Q村受访村民某大爷、大娘,务农为业,家庭经济条件尚好,大爷由于任当地中学守门人,兼之见识较广,为所在大队选出的村民代表。大爷曾亲眼所见村支书宴请外来考察商人,由此对村干部产生反感情绪,猜测其与商人的内部“交易”,并将种种猜测在当地传播。

无独有偶,H村村干部与投资商签订了十年合同,将集体所有的山地发包,此事同样在当地引起了不良的猜测。起因为承包费用的处置笼着一层“迷雾”。据此,我们走访了采石厂投资者李某。他表示已付清了承包费用,村委与社员之间的财务问题自己一概不知。而村委则表示,财务公开一直是依法进行,不存在问题。

由此案例可见,由于农村的口头信息传播有速度快、易失真等特点,加之此类村干部“社交”工作本身容易谋利的特征,此言论衍生出从权力寻租到个人生活作风的许多评价,在当地给村支书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抛开事件真相本身我们可以看到,“遮掩”可能带来村民更大的反感和更坏的猜测;假如村委能够将这些“宴请”等工作联络的公费花销情况真正做到详尽的“公开”、“透明”,可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2、乡镇政府与村级干部的绩效评估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与村委会存在着“指导”与“协助”的关系,这种协助,如果是自愿的,基于特定的契约的,那么村民委员会就不是基层人民政府的下级单位。但在实践中,这一规定在实践中极有可能是强制性的③。实践中,村委会必须完成乡镇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同时,由于我国农村现行的是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所以村干部不属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对象范畴,村干部的工资只能来源于农村税费和提留款,往往数目不高,因而存在着村干部从乡镇政府领取补助的状况。因而,村干部在精力投入上往往放在乡镇政府布置的任务上。而对这些任务完成状况的考核与评价都是由乡镇政府进行。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村的村干部的去留有时是由乡镇政府决定的,村民们只是在“干部已定”后,机械地履行选举或罢免的程序而已,这些形式的功能仅仅是为了既定的结果提供“合法性”的依据。

鉴于村干部日常工作开展重心、经济收益与乡镇政府有着一定的联系,笔者认为,乡镇政府能够也应当给予村干部绩效科学的评估。但在调查中所显示的状况并非如此。我们了解到,村干部考核的主要方式是乡镇政府派遣干部与村民代表会议的有关代表座谈,了解村干部工作状况。村民代表由普通农民组成,每十户推选一名。在我们所走访的农民中,有两位社员代表和一位村干部也就这一问题与我们进行了交流。一位村民代表说,他并没有参与到重大事务的讨论中,而对村干部的考核,自己并没有多大影响力。而从受访干部口中,我们更是了解到,一些知识水平低下,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的村干部,并没有因为考核而“出局”,往往出现乡镇政府与村干部关系密切则考核“虚设”的状况。并且,所谓的考核并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或程序,很难产生实际影响。

1、村级干部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与评价

村干部绩效评估的直接对象是村委会、村党支部主要成员的工作效果。村级干部自身的素质则是考评对象——村干部工作投入产出状况的基础。调查中,与一些农民的认识相呼应的是,大约30的村级干部将其自身定位为“税收干部”,目前仍徘徊在免税后的职业失落感、面对“新农村建设”宏大任务的消极畏难情绪中。所有受访干部均强调其工作的难度之大,并且正在继续增大。究其困境,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村庄基础与村级干部的能力施展

村级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信心极大地决定于村庄基础。村干部的素质是一种较为软性的因素,受到的现实影响因素较多,例如,一些村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资源不丰富、村民思想保守,在短时间内发展并不容易,即对村级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单纯地对村干部素质进行静态的评判,而是需要当地农村建设的实际环境中考察其投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农民需求,促进农村发展。在很多村中,现在广泛提倡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干部招商引资”的行动显然不可能立时得到收效。

案例四:“绿色水稻”的**

C村的几位村干部相对有着较高的个人素质:第一,入党较早,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因而在“政治上靠得住”;其次,许多村干部参加了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函授学习,对农业经济管理等知识有了专业基础,系统的学习也确实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再次,多数干部对本村的发展有所规划,希望“多做出点事情”,获得百姓信任。2002年,在C村村支部书记的倡议上,村委会联络种子公司、技术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计划在全村某大队全面试种效益高于传统农作物的“绿色水稻”。但由于某几户农民坚决拒绝,村干部反复做工作无效,计划最后被迫作罢,村干部和其他村民的精力、热情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2)村级干部工作能力与其职能不匹配

村级干部反映“工作太难”,除了没有良好的村庄环境外,还有着其自身能力不足的原因。调查中,能够在新时期“如鱼得水”开展工作的干部具有明显的共性——头脑灵活、见多识广、在社会各界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基础。至于许多有能力完成传统任务但较为保守、不善交际或过于忠厚的村级干部,往往在当下觉得工作力不从心,这在村委与投资商打交道的过程表现得尤为明显。

案例五:采石厂的**

H村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发展水平不高。而村庄的相对优势则是有着较为丰富的山石资源。因而,在当地经济的发展途径上,村干部侧重于吸引村外投资,使静态的山石资源发挥出“动态”的功效——成为村庄发展有力的带动器。

早在2002年,H村村支部书记便已经与来自市里的某投资商进行了洽谈,开始了山石的开采与加工。村民们当时采取的态度主要是观望——等待时间证明村干部的这一举措能否为自己的日常收入等带来有益的增进。在第一期投资开发中,因为开发的需要,投资厂商在村庄中吸纳了一部分中青年劳动力;但之后,第二期投资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投资者在山石开采的设备上加大投入,使得工程开发过程中,对本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大降低,更需要的是能对开发设备进行熟练操纵人员。因此,通过引入外来投资解决村庄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功用无疑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随着开发的深入与工程的扩大,村民与开发商的矛盾也渐渐显性化。据笔者走访得知,村民们认为山石的开发,造成了当地环境污染(主要所指是:石灰粉末等的扩散形成空气污染,以及开发设备使用中形成的噪声污染)。于是几名村民就采取了直接上访的方式,将意见反映给了乡镇政府,要求立即停止采石厂的有关生产。村干部表示,引入外来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本村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村民与投资商的矛盾,并不在于环境受到了污染,而是出于狭隘的私人恩怨,即一些村民希望从采石厂获得免费的石料不成,而采取报复手段。投资商方面则认为,在采石厂开工之前,自己已经和村委进行了较好的协商。而在开发中,亦尽量照顾当地发展,为村庄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与村民和谐相处,满足村民需要(例如将一些重型设备借与村民使用),即采石厂在该村的发展中,无疑扮演着一个积极的角色。

H村村干部第一次与外来投资商合作,颇感到自己所处位置尴尬,在协调企业与村民关系、与企业方洽谈之时,都有些应对不来。

(二)村民、村干部对村干部工作的期望

1、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的期望

农民认为免税后最重要的各项工作统计表

计划生育、妇幼保健

政策传递

法律宣讲

科技知识普及

发展经济、提高收入

文化娱乐

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资源保护

就业指导

子女教育指导

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

87

151

159

144

262

64

69

87

101

94

92

(注:此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中的一道不定项选择题,题目要求农民在11项工作中选出其认为最重要的五项,最终按照每一项被选择的比率统计。有效问卷总数为262份,选项被选择的总次数为262×5=1310次)

上图可直观表示为:(0—262表示关注程度不断增加)

从上面的情况大致可以总结出,作为村干部工作的直接受益对象——农民,尤其关注村干部能否带领自己发家致富,尤其是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无论是村干部本身的文化构成还是管理能力,都不过是村干部所应具备的相应素质,而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为农村发展服务,要给农民“带来经济收益”。同时,农民对于法律、政策、科技知识的渴求也已凸显出来。

2、村级干部对自身工作的期望

1)村级干部认为免税后最重要的各项工作统计表

计划生育、妇幼保健

政策传递

法律宣讲

科技知识普及

发展经济、提高收入

文化娱乐

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资源保护

就业指导

子女教育指导

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

12

16

15

32

33

9

11

12

16

16

13

(注:此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中的一道不定项选择题,题目要求村干部在11项工作中选出其认为最重要的五项,最终按照每一项被选择的比率统计。有效问卷总数为37份,选项被选择的总次数为37×5=185次)

上图可直观表示为:(0—35表示关注程度不断增加)

2)村级干部对工资、福利待遇的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地方村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工资为本村人均收入的2倍,即2250×2=4500元;副书记及村会计的平均年工资为书记年工资的百分之九十,即4500×90=2050元;村治保主任、民兵营长、妇女主任等其他干部的平均年工资为书记年工资的70,即4500×70=3150元。另外,在X村、L村,当地村支部书记的工资标准中加入了激励性质的机动评估指标:村中有合作经济组织的机动工资为400元;计划生育达到规定指标的机动工资为400元;社会稳定的机动工资为400元;有招商引资项目的机动工资为400元。同时,拿到这些机动工资的条件还有,医疗保障完成率需要达到80。

调查中,约占七成的村级干部对自身的工资待遇不满意,认为“应该更高些”,但其具体期望值也并不高得悬殊,大约在村书记工资为6000—7000元、村会计工资为5000—6000元左右。

3)村级干部对自身职位的其他期望

100的受访村级干部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外出深造、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已经被选送至大、中专院校的干部表示,其确实“学到了许多新东西”,在理论水平、专业知识上都有了一定的积累。村级干部提高自身的能力的愿望主要来源于工作日益灵活、复杂的压力,其希望得到培训的方向主要为农业实用新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另外,有个别村级干部提出,他们需要与其他村庄干部和社会上的商家、学校等组织有所沟通,以获取更多的招商引资、文化合作等工作所需要的“社会路子”。

三、一点思考——新时期村级干部工作职能转变及其工作绩效评估的环境准备

(一)村级干部工作职能的转变

从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农村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背景下,农村将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作为带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者的村干部目前存在普遍的职能空缺和思想困惑。的确,由于乡村体制性的弊端,长期以来,村干部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受到乡镇政府的控制,免税前主要是催粮要款、搞计划生育。免农业税以后,村干部的传统职能开始消亡。目前全国范围内实现免除农业税,延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彻底取消了,中国农民开始步入了史无前例的“无税时代”。另外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人心和国民计划生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计生工作也很少需要村干部跑腿了。很多村干部在思想中和行动上出现了暂时空缺的现象。他们大多对税费改革后自己所肩负的职责的认识处于茫然状态,认为“没事做了”。于是他们安于现状,对新农村建设敏感度较弱,更缺乏对所在村发展的长远打算。其实,不少的村干部有一个很大思想误区,即不是真的没事做了,而是上级布置的任务少了。那么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村干部“向何处去”?村干部应该如何进行职能定位?面对新情况,村干部职能转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那么,新时期下村干部究竟应当在哪些方面实现转变,应当以怎样的理念、素质来担当起引领村民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迈进呢?笔者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村干部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转变。

第一,要由传统受命型转向积极行动型。过去,村干部主要是按上级的指示工作,上级要求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一切“等、靠、要”,工作目标不明、思路不清。主要忙的就是催粮催款;现在,农村税费全免后,村干部传统的职能又开始弱化和消亡,一时间村干部工作的更缺少了目的性,不知道忙什么了。再者,因为要发展合作经济和公益服务事业,一没有明确的指标;二没有资金的支持,村干部也觉得力不从心。所以,总体上村干部混日子的思想比较严峻,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不作为状态。但是农村的事务范围并不会因农业税的减免而缩小,而是更多的表现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合作医疗、养老、乡村规划、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等。凡此种种,都需要村干部的计划、管理、与实施。应该说,在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村干部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因此,村干部要彻底打破“等、靠、要”的思想,开阔自己的眼界,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建设其所在的村庄,发展农村的特色经济,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执行者和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羊。第二,要由行政性向协调服务性转变。中国历来是一个“官本位”思想比较浓厚的国家,村干部虽是生活在中国农村最基层的一个“官员”群体,其实如果更确切的说,村干部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但他们却有着与生俱来的(随身份产生)官僚思想,因为他们手中或多或少的握有权力,所以,他们以领导自居,习惯了对村民发号施令。但随着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村干部也必须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村党委的干部作为党员自然应该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而村委会更是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其成员是由于农民的信任和委托而产生的,因此更应该成为农民的公仆,反映农民的呼声,全心全意为农民谋福利。

2、村干部要在工作方式上从行政命令向民主协商和市场引导转变。

中国未来农村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要求农村管理要走一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村干部是这一转变工程的桥梁。首先就是要对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方式、工作方法坚决进行转换。虽然在理论上规定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但在现实中自治的程度却大大折扣。这一方面是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村两委对上级在政策和财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表现在对村民的态度上则主要以命令、行政指示的方式为主。处理日常事务上也主要是以个人主观的看法和经验去行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村民的民主意识还相当薄弱,村民们整天忙于自己的生产生活事务,难以组织起来集体监督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另外,由于村民的法制观念和自身素质还较低,大多数村民难以发现村干部的越轨行为,即使发现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者,村民认为村里开会讨论的许多事情跟他们的切身利益没什么关系,而且许多会议讨论是决而不行,不见实效。这使村干部的权威在农民心目中大大下降,自然也就不愿意行使自己的权利。但我们必须承认村民自治是推进我国民主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村庄管理的有效模式。因此,村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作风,由行政推动式向民主协商式转变,由命令型向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式转变,由经验型向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转变。同时,村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农民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引导,提供必要信息,发挥地区优势,发展适合的项目,积极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其全部工作的中心。其次,村干部要正确对待农村非营利组织如合作社的作用。合作社与村基层组织在目的上具有部分一致性,即为村民谋福利。农民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并以组织形式抗御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竞争力必将成为中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趋势。而且,合作社也对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村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合作社的重要作用,支持其发展壮大并在某些事务上与之合作,政府与合作社的优化组合必将有利于农村的发展。

3、村干部要在工作内容上实现转变。

据调查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村干部的主要工作排在前三位的工作是,收缴税费、计划生育工作和调节民事纠纷,而像科技宣传推广、基础教育及卫生、反映民意等带有“服务性”(对象为农民)的工作职能却被放在最较轻的位次上。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村干部的传统行政职能显然已经弱化或消除。而且,这些职能也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相去甚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当前村干部的职能需要在发展集体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宣传及推广、基础教育宣传普及卫生宣传等工作上充分加强。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现代化程度较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仍然较低。所以农民普遍关注的是如何增加收入,如何保障自己的基本福利。所以,村干部要想民所想,在增收上和增加村民福利上多作文章,而不是整天无所事事,漫无目的,只为混那一份工资。

4、对村干部自身素质要求的转变。

由于传统村干部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上级具有依赖性,所以其日常工作虽看似繁杂,但却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程序可循。因此,传统上对于村干部的素质要求并不高。只要其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为村民服务的意识,并在本地村民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就可以被选为村干部。而且,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的村干部老龄化较为严重且文化水平较低,大多为初中文化水平。而且,相关的针对农村干部素质提高的培训也较少。但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和加入WTO之后对农业的挑战,都对作为农村带头人的村干部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的意识只是村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村干部亟需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不断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据课题组的调查,目前,村干部最需要学习的有两项是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政策。现代的村干部必须紧随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具有远见卓识和发展的意识。另外,村干部要形成尊重人才的观念,目前国家在许多农村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大学生当村官的政策,这对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引进文化素质高的人才,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无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激励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村干部工作的绩效评估的环境准备

如前所述,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村干部的工作在基层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立起有效的评估体系与激励、制约机制,并以此来对村民自治组织干部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定,显然是必要的;而评估所促成的村干部管理能力的提升,对我国乡村治理能力的提高更是有着重要作用。绩效评估是对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它试图冷静、客观地评价公共管理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但由于这个过程及所涉及多方利益的复杂性,使这种冷静、客观的评价很难实现。中国这样的超大社会,严格地说世界上没有现存的模式可供选择,一定要在自己的社会文化中求发展——这不仅是体制的设置,也是操作性的安排,其形成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正式建立起村级干部绩效评估体系之前,首先要有各方面制度、观念上的准备:

首先,设计出衡量村干部工作绩效的综合指标。在免收农业税之前,对村干部的政绩考核标准也基本停留在农业税征收及计划生育的完成情况上,以此来判断一个村干部的工作业绩显然过于片面。在新形势下,应该确定科学合理的村干部绩效考核标准。新时期如在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党的建设、社会公认等四个方面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评估。同时,可以仿照政府公务员管理中正在探索的办法,设定关于“实绩”的激励机制,使村干部的绩效评估结果与其经济利益挂钩。例如,可以从村财政中抽取一部分资金(根据各村经济状况抽取数目不一),对在评估中较为优异的村干部进行奖励,以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笔者设想,“工作实绩”的指标结构可以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实现程度来划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保证村级干部的工作目标与国家建设的宏观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

其次,建立起让群众直接评议村干部绩效的畅通渠道。村干部的工作绩效的评估应该兼顾上级部门和所在地村民的综合评价,但由于传统上村干部只对上级负责的做法和村民维权意识的薄弱使得对村干部工作的考察与监督基本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对村干部绩效的评估,应当坚持“满意原则”,即始终坚持以满足农民、农村发展为核心标准。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宣传教育使村民意识到:村民自治就是让村民自己参与管理好自己的事,只有积极参与选举,才能选举出能够代表自己说话的村庄当家人。政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民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并应该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或方式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民主的习惯,培育他们的民主意识,增强他们的民主观念,使他们积极参与评价并监督村干部的行为,这既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当家作主的荣誉感,又能增强村干部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仍然相对较低,农民们在进行村干部的评价时,往往只着眼于经济实效。这是现实的局限与必然。但是由此而造成农民对选举的不屑,对村务的漠不关心,对村干部的抵触情绪,则是应当加以重视与改变的。根本的无疑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农民在经济上独立后,有更高的政治自主意识,由是来增进农民评估过程的意义与收效。

最后,需要建立起与“评估”相配套的培训机制。培训工作以乡镇政府为责任主体,以提高村干部村庄治理、管理能力等为目的。由于不脱离生产,村干部农业知识的丰富,有利于他们成为农民们农业生产的引导者,引领农民生产致富;但当前复杂形势对村级干部政策认知、政策落实、经济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难以通过村级干部自身的努力来达到。同时,乡镇若将村级干部的培训工作真正落实到位,便可以将自己“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微观管理工作进一步放开,从而实现基层纵向管理上更合理的权力配置。

[参考文章]

①参见《村干部职能转变问题的调查与思考》,郭宾、王征兵、徐创洲,农博网,2006年10月30日;

②参见《论村庄社会关联》,贺雪峰、仝志辉,《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三期;

③参见《三农问题背景中的村民自治》,毛寿龙、李梅,人民网,2005年10月9日。

村级干部述职报告 篇2

一、调查摸底,确保驻村工作有序进行

五一村地处XX区中部,东与八一村相邻,西与公民村, XX区的华岩镇、幸福村接壤,南与民乐村为邻,北与互助村和华岩镇、半山村邻界。东北方向是九中路的主干道,南边是袁茄路国道,村级公路贯通全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捷。全村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辖区现有9个经济合作社,村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共有中共党员60人。因金建路工程的开工建设,城投公司储备地的征用,常住村民2223人,其中农业户村民1165人,非农业人员1058人。60岁以上老人 432人。是典型的城中村。

驻村后,本人通过与村委会两委干部座谈、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等形式了解村委会的基本情况,并把村民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记录,整理出五一村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准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详细掌握五一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实际需求,我和村委会干部深入村社实地查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专访群众,同村民面对面的交谈,详细了解了村的经济发展情况,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参加了村党支部会议、村民大会,听取村党支部、村民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订立了帮扶工作计划,明确了驻村工作的目标,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工作的良好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和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积极推进五一村新农村建设。

驻村工作近一年来,积极团结五一村党支部一班人,与五一村党支部一班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五一村新农村建设。大胆创新工作方式,吃苦耐劳,作风扎实,大力推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实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切实为村民提供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服务,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全年实现了村工农业总产值8亿元的目标,增强了村社级集体经济实力,村民人均年收入得到了增长。基本实现了无计划外生育、无刑事治安案件、无集体上访,为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解决一批老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

为深入开展五一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八桥镇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成立了五一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村党支部书记王祖华担任,副组长由村主任方成红担任,成员由村支两委成员组成。我担任五一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辅导员。村党支部召开了支委会对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制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案;广泛进行了宣传、营造纷围、张贴海报。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我作为辅导员为大家进行了辅导学习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明读本》等,围绕活动主题,组织“党员看发展”、“科学发展进村社”等专题讨论,对我村工作是不是科学发展、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进行再认识、形成了新共识。请先进单位同志到村介绍典型事例及经验;我和村委会一起组织党员实地参观、学习经验。针对我村当前工作重点,广泛开展走访活动,了解民情民意,找准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开展结对帮扶。

村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召开了开放式专题组织生活会,通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处理了群众期盼的热点问题,对应当解决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向群众做了解释工作,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群众提出的活动广场的建议被村支两委采纳,并利用二社保管室进行了建设,今年4月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建成投入使用。经过我和村支两委下访,了解到五社赵永金家庭因近亲结婚,子女赵春丽患有先天性残疾,家庭非常困难,居住房屋十分破旧。今年4月我和村支两委召开会议专题解决赵永金的住房问题,另选新址为其新修生活住房。八桥镇人民政府、区民政局、村支两委十分重视分别给予5万多元资金支持新建房屋面积150多平米。相关部门已准备好了各种家庭用具,让赵永金全家住得进,住得好。现已基本完工建设,七月建成交付使用。

四、积极开展党群联系“三项制度”,密切党群关系。

近一年来,我和村支两委扎实推进党群联系“三项制度”,切实做到“三必访”、“四必问”、“三解决一上报”,打造三条通道,实现党群、干群关系的“零距离”,努力为村民做好事,为村民谋福利。协助进一步细化“五一村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五一村定期走访群众制度”,“五一村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

向村民宣传、讲解党群联系“三项制度”。做到了专岗专人定时接待与走访结合。做好群众来访接待工作,按照“谁接访,谁负责”的原则办理落实。坚持排查和化解并重,对排查发现的各类矛盾隐患,对家访收集的意见建议详细汇总认真分析,做到“三解决一上报”。对于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进家入户宣讲了党和政府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惠农政策,并利用12371党建信息平台开展好“党群联动”,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积极帮助大学生“村官” 提高村务管理水平。协助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及时了解村民动态,认真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积极做好困难群众家庭的帮助、帮扶工作。做好了协调、沟通工作,帮助、帮扶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创业。

进一步协助村党支部高度重视农转非搬迁安置和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工作经费落实。开展了村重点困难群众的定期或不定期走访工作;不断丰富村民文化体育活动环境逐步改善;为村民提供的其他服务得到落实,村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如:一是为老年活动中心送上电视、dvd、音响以及各种健身活动用品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二是端午节,村、支两委成员分别走访辖区每位老人家中送上节日的慰问以及50元的节日慰问金。三是7社中年丧子户周裕忠、帅光容夫妻,因征地转非,农村低保补助停止,收入来源有限,夫妻俩体弱多病,生活困难,村支两委成员每人每月轮流从自身工资中拿出100元资助给夫妻俩作为基本生活费以解其燃眉之急。通过村两委会的帮助,周欲忠、帅光容夫妇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身体情况也有了很大的好转,夫妻俩感谢村两委的帮助。在两委的带动下我也拿出200元进行了资助 。

五、建立规章,规范民主管理。

协助五一村进一步规范了制度建设,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全区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对村“两委”职责、制度,公开栏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和统一。使村民对涉及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清楚明白。协助进一步提升自治水平。大力推进议事程序规范、理财小组监督规范、民主决策与监督规范工作,维护村民意愿,促进了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六、严于律己,树立了驻村干部的良好形象

作为驻村干部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次驻村工作的意义, 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正确的政绩观,深入群众,体察村情、民情,全面领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量力而行,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各项活动,去年冒雨和村民一起参加了全区农村运动会,通过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增进了我和村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在驻村工作纪律方面,我自自觉遵守并服从镇党委政府的管理遵章守纪,廉洁自律,真正使驻村工作过程成为实践“三个代表”要求、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赢得全村村民的信任和拥护。

回顾一年来驻村工作经历,我感到既充实又欣慰,我和村委会及全体村民一起,不仅增进了相互的信任和了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也收获许多有益的启示,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了明确了解,这也是我在今后工作中的努力方向,一是要提高认识水平,是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二是要防止急于求成,对于工作的部署的要求,要充分尊重现实,体现层次性,区别对待,循序渐进,避免一刀切。三是不要事事要求完美,要因人、因事,同时要体现区别,要学会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积极性。

今后,五一村农转非搬迁安置问题与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问题,是五一村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难点问题。我要一如既往的支持村党支部一班人,搞好积极协调,争取多方支持。从资金等方面,积极做好五一村的各项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工作。

以上报告请各位同志评议。

述职人:xxx

东北地区村级领导干部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篇3

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增强村级组织活力的重要基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农村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群众认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解决后继乏人问题,为村级班子建设储备后备人才资源,已成为当前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最近,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全面了解掌握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一、总体概况

近年来,我县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基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数量不断壮大。大部分乡镇党委积极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注重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力量不断壮大。目前,全县132个村有后备干部368人,每村平均有2人以上,村“三职”干部1职1备的有52个村、占40.31%;村支书1村1备的有100个村、占77.5%;村主任1村1备的达100%。

2、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改善。乡村党组织积极 拓宽视野,不断吸引复员退伍军人、优秀农村青年参与村级事务工作,改善后备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368名村级后务干部中有党员210名、占57.07%;少数民族129人、占35.05%;妇女29人、占7.88%;30岁以下有83人、占22.55%,30至40岁218人、占59.24%,40岁以上67人、占18.21%;年龄最大47岁,最小20岁;初中147人、占39.95%,高中60人、占16.3%,大专23人、占6.25%;有种养殖业专长的42人、占11.41%;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37人、占10.05%。

3、村级后备干部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大部分乡镇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压担子培养、结队帮带,不断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和致富能力。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一批后备干部干劲足,热情高,在村级事务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一批综合素质较好、发展能力较强、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进入村级班子。48名村级后备干部当选村“三职”干部、占后备干部总数的7.7%,其中:15人当选村支书,平均年龄36.8岁,高中以上文化7人,有致富技能的6人;22人当选村主任,平均年龄35.6岁,高中以上文化5人,有致富技能8人;11人当选村文书,平均年龄33.6岁,高中以上文化1人,有致富技能力1人。

二、存在问题

我县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较为突 出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深,缺乏长远的规划。一些乡村党组织认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费时、费事、费力,花大力气培养却未必选得上,缺少长远计划和具体措施,平时不管不问,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资料不齐,有62%的群众认为乡村党组织不重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一些村“两委”负责人心存顾虑,怕养了“苗子”,抢了“位子”,因而不愿主动交任务、压担子,影响了村级后备干部的成长,有13.6%的群众认为影响村级后备干部成长的主要因素是在职村干部不愿培养。有的村支书心存私念,选一些能力弱于自己、听话、顺从的人做后备干部,选一些与自己沾亲带故的人做后备干部,出现了“近亲繁殖”的现象。

二是选拔视野不宽,选拔机制不完善。有文化、有能力、有经济头脑的农村青年大都外出务工,有的年轻人怕得罪人不愿当村干部,党员年龄老化,出现了村级后备干部在“少数人中选人、矮子中选高人”现象。目前,全县有4个村没有后备干部,11个村每村仅1名。部分农村“经济能人”只顾自已赚钱,不愿当后备干部,一名被列为后备干部的退伍军人在外找到月薪3000元的工作后,随即远赴他乡打工。一些村的后备干部大都由乡村党组织“暗箱操作”内定,没有通过民主推荐,选拔方式不透明不民主,许多群众不知道谁是村级后备干部,致使后备干部缺乏群众基础,仅有39.3%的群众了解村级后备干部,本人不知道自 己是后备干部占18%。

三是培养方式单一,素质能力不适应。一些乡镇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手段和方式单一,没有集中开展专门培训,调查发现没有参加过培训村级后备干部占83%,有13.6%的群众认为影响村级后备干部成长的主要因素是培养锻炼平台不多。有的后备干部服务群众的观念不够坚定,奉献精神不强,随着村级事务多、工作任务重、工作难度的加大,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对村级事务参与度不高。有13.6%的群众认为影响村级后备干部成长的主要因素是自身原因,57.8%的人认为村级后备干部落选是由于自身素质问题。有的后备干部走上村级领导岗位后,不知道怎么开展工作,更不用说结合实际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后备干部在换届中落选或看到有的村民不是后备干部而直接被选为村干部,感到前途渺茫,丧失信心。

四是管理措施缺失,备多用少较普遍。调查发现有83.4%的群众认为对村级后备干部管理一般或差。乡村党组织没有建立相应考核管理制度,落实相应的工作措施,没有组织定期考核,实行动态管理。部分乡镇和村在选拔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打人海战,最多的村多达11人。有的村级后备干部已经培养多年,具备了担当领导职务的能力和素质,但没有及时进行新老更替,错过了最佳使用期。由于大多数后备干部缺乏适当岗位锻炼,与群众接触少,在换届选举中因为缺乏群众基础,很难顺利选举进入“两委” 班子。2007年村级组织换届至今,落选的后备干部有83名、占参选后备干部的63.4%,全县有28个村近3年没有后备干部被选为村“三职”干部。

三、对策措施

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的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考核、任用机制,不拘一格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长治久安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一)改进选拔方式,多措并举储备后备力量 抓好源头开发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选拔确定村级后备干部,要破除“无人可选”、“随意指定”等陈旧观念,解决好“选不出”、“选不准”的问题。一是明确选拔标准。按照管用、精干的原则,每村确定后备干部3名,村“三职” 干部均按1:1比例储备。立足于严要求、高标准,把“靠得住、懂经营、能致富、讲公道”作为基本选拔条件,尤其是把有“双带”致富能力作为重要标准,选拔对象原则上年龄在35岁以下、有初中以上,妇女应配备20%以上。二是拓宽选拔视野。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求全择备的用人观念,拓宽选拔范围,破除在“在少数人中选人、在圈子内选人”的现象,重点选拔党员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回乡高中毕业、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优秀青年、大学生村干部和乡镇机关干部作为村 级后备干部。三是改进选拔方式。为提高后备干部的公认度,按照“公开、平等、择优”原则,创新公开选拔方式,规范选拔程序,实行“阳光选拔”。采取由党员和村民代表推荐,村党支部推荐,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推荐产生后备干部初步人选,乡镇党委派员会同村党支部进行调查考核后乡镇党委审核把关确定村级后备干部名单,并向村民公布。四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张贴公告、座谈走访等形式,讲清讲透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工作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公开选拔条件、公开推荐职数、公开推荐范围、公开选拔程序,多渠道公开推荐村级后备干部,做到明确标准,坚持条件,注重广泛性、代表性。从而提升村级后备干部的影响面和知晓度,为优秀的后备干部顺利当选奠定基础。

(二)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后备干部健康成长 开源活水储备力量是基础,全方位培养锻炼是村级后备干部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只有适应村级班子建设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创新培养模式,才能有效解决“备而不优”的问题,后备干部才才能健康成长、及早成熟。一是注重培训强素质。坚持“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递进式培养机制。各乡镇要把后备干部培训纳入每年开展的村干部计划定期开展集中培训。村党支部依托远程教育站点、“三会一课”和各种会议,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政治素质、市 场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继续开展村级后备干部学历教育,使其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管理方法和业务技能。依托科技示范基地、致富示范点开展致富技术的实践培训,强化后备干部的发展意识,增强创业本领,提高致富技能。二是结对帮带教方法。建立联系村的乡镇干部+村“三职”干部+后备干部结对帮带培养机制,明确帮带责任和目标,让后备干部尽快熟悉村务管理的工作方法,掌握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压担培养提能力。根据后备干部的特点和专长,开展设岗定责,交任务、压担子,每村为村级后备干部设村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助理、团支部书记、妇联主任等岗位,每周至少到村上坐班一天,为后备干部打造锻炼平台,加快成长步伐。吸收后备干部列席村“两委”会议,使之熟悉掌握村级事务的议事程序,提高议事决策能力。四是跟班学习长见识。分批安排有发展潜力、近期急用的村级后备干部到乡镇机关跟班学习,让村级后备干部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社会、参加实践、增长见识,提高知识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管理使用并重,激发后备干部队伍的活力 严格管理,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放手使用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要多管齐下,把严格管理贯穿于培养选拔使用的全过程,促进后备干部的健康成长,保持后备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一是建档 立卡,注重日常管理。各乡镇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台账,完整地记录后备干部成长经历,记录后备干部培训计划、日常表现、履行义务、科技致富能力、为民服务、考核评议等方面的情况,强化日常管理,促使后备干部健康成长。二是考核评议,强化跟踪管理。村级的后备干部培养联系人要经常性、不定期地访谈联系对象,及时掌握后备干部的思想工作动态,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定期分析制度,重点考评后备干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的现实表现。结合村干部年终民主评议对后备干部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评议,采取民主测评、与后备干部本人谈话、个别征求村干部意见、走访党员群众等多种方式,掌握村后备干部在群众中的“公认度”,掌握后备干部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情况,准确评价后备干部,考核评议结果及时填入村级后备干部档案,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使用、调整的依据。三是优胜劣汰,推行动态管理。坚持能者上、庸者下,严把入口,畅通出口。结合对村后备干部跟踪考察、日常管理、考核评议等情况,实施村后备干部队伍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补充,形成良性循环、动态管理的机制,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经不住考验、没有培养前途、群众基础差的及时淘汰;对新发现的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群众公认的才员及时补充,确保数量相对稳定。本着及时使用、量才使用、发挥所长的原则,坚持成熟一个、使用一 个,对培养成熟的后备干部优先充实到缺额的岗位上去;对政治素质好、有才干、会管理、实绩突出的优先选拔到村领导岗位;在村级换届选举时,按照法定程序,努力使村级后备干部成为村两委候选人,通过选举进入村班子;注重选拔在乡镇机关品德优秀、能力突出的村级后备干部,到矛盾复杂村、后进村任职。

东北地区村级领导干部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篇4

一、村级干部队伍的现状 --村级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突出表现为:村级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年龄偏;村级干部队伍政治理论水平偏低;掌握的现代科技文化水平偏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据统计,某乡12名支部书记中,初中文化程度的9名,占75%;高中文化程度的3名,占25%。50岁以上5名,占42%,40岁以上7名,占58%。--村级干部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陈旧。随着基层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随之增多,相当一部分村级干部的素质、知识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等已越来越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村干部认为“示范引导,说服教育”的新办法复杂、费力、费时、费心,工作上倾向于老办法、老经验、老套路,留恋于计划经济时代简单、实用、无风险的行政命令,导致工作中干群之间矛盾增多,干群之间关系紧张,形成了“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让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现状。--村级干部为民意识淡薄。有的村干部在工作中由于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不知如何开展工作,而存在畏难情绪;有的村干部认为收入偏低,工作环境差,工作任务重,工作开展难,存在当干部吃亏的思想;有的村干部认为自己年龄大,干不了多长时间,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守摊思想;有的村干部满足于过去的一些成绩,自我感觉良好,存在按经验办事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群众观念、服务意识淡薄,对群众的思想、生产生活不闻不问,对群众的冷暖漠不关心,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将群众放在自己的对立面,遇到矛盾绕道走,当“老好人”“和事老”,甚至在开展工作中抱着“单纯的群众利益”和组织讨价还价,在个人生活中不注意形象,言行举止不注意形象等。--村级后备干部匮乏。宗族观念和既得利益的影响,在职班子对后备干部的选拔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后备干部不足使有些班子出现“不调整不行,调整无合适人选”的“两难”境地。--村级收支矛盾凸现。由于税费改革前各村收入较多,灵活性较大,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了,村级收入减少了,收支矛盾突出了。据了解,某一行政村14个村民组,1600人,现有村干部5人,村民小组长和育龄妇女小组长28人,享受补贴的老干部2人,全村全年共需工资支出3万余元,办公费、计划生育支出、报刊费、征兵及军属慰问费、学习及差旅费、五保户供养费、公益事业维护费等年支出需2万余元,而农业税附加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合计不足3万元,加之村无任何集体收益,年短收2万余元。

二、村级干部的心态 一是存在工作负荷大,后顾之忧重的心态。村级干部一年到头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常年是风里来、雨里去,在农业税征收、计划生育、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具体工作中,直接面对群众,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在领导与群众之间两头受气,工作难度大。加之工作环境艰苦,吃饭不应时,生活无规律,致使一些同志积劳成疾,得不到有效的医治;有的常年带病工作,离岗或退职后生活无保障;有的对养老、扶小和自身状况忧心忡忡,比比别人自己甚至变成了贫困户,感到寒心,对工作缺乏信心,热情不高,干劲不足。二是存在职务好卸,债务难甩的心心态。在过去工作中,为完成“三提五统”、地税、县乡工程、科技推广等任务,往往是人人想办法、个个出主意,有的从信用社、营业所贷,有的找乡直单位磨,有的跟亲朋好友借。据统计,D乡从金融单位贷款348.8万元,找别人借款173万元,两项合计521.8万元(不含利息)。他们揪心这些盖有私章的贷(借)据用什么来还,金融单位三天两头下传票,亲朋好友上门哭闹要钱。有的把希望寄托在清收“陈欠”上。D乡共有“陈欠”(农户欠村的)481.2万元,扣除单身汉、外出户、特困户只能收回80%,偿还部分贷(借)款,只有9个村可维持几年。但是,目前税费改革政策中明确规定“三年内完成清欠”,谁敢闯红灯。话说回来,有的农户连农业税都不交,对陈欠只字不提。有的把希望寄托在“转移支付”上。认为“转移支付”是唐僧肉,人人想吃,可人人又分吃多少呢? 三是存在税金难收,工作守摊的心态。当前,由于工农“剪刀差”不断加大,农村举家外出人员不断增多,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加之“钉子户”、“难缠户”、“特困户”的不断增多,导致农民税金一时难以征收到位,感觉到工作压力大,工作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严重弱化了村级组织职能。有些村干部消极怠工,存在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守摊思想,有的甚至连一些政策宣传、群众教育、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基础性工作都不能很好地开展,进而出现政策棚架,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出现断层,民事纠纷、治安事件得不到及时有效调处等现象。四是存在在家干不如在外赚的心态。受利益驱动,村干部卸职、离任呈上升趋势。据了解,从2000年到现在D乡卸职7人、离任13人,其中在税改后有6人卸职和离任。由于这些村干部头脑活、思想解放、组织能力强,在外地从事个体商业、运输、建筑等行业,收入十分可观。受他们的影响,目前有的正在等待观望,有的已与外地联系用工单位。

三、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认真抓好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责任落实工。,县、乡、村应结合实际制定出教育培训计划,将培训内容和时间安排具体化,具体领导和工作人员要明确,责任要落实,督促检查要到位,从而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二是紧紧围绕当前农村工作实践,将教育培训工作与参加对象及其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层次、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分期分批培训,确保教育培训

取得的实际效果。三是精心组织安排,努力丰富培训方式,利用现场参观学习、电视、现身说法等形式,提高培训的效果,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二)选拔党性强、作风正、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在具体操作上坚持三条标准: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过硬的作风,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能在短期内打开局面;三是热爱、熟悉农村工作,懂经济、会管理,能带领群众为振兴农村经济、大胆地干、大胆地闯、大步奔小康;四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任期和任务,使选拔到村任职的干部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是加强经常性地检查督促,使责任制落到实处。

(三)减少村干部职数,实行交叉任职。如何改变“僧多粥少”和“三个和尚没水吃”被动局面,我们认为,减少村干部职数,实行交叉任职势在必行。一是村干部年工资三、四千元,生计难以维持。二是乡村的大型建设告一段落,常规性的计划生育工作也走上了规范化轨道,现在的村干部轻松多了,无非是收收陈欠和农业税、地税而已。如果千人以下的村配2-3名干部,千人以上的村配3-4名干部还是可以的。例如汪埠村有12个居民组、1124口人,目前只有2名村干部相互交叉任职,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A乡千人以上共有15个村,千人以下共有7个村,可减少村干部20名左右。

(四)积极尽快地化解村级债务。对已发生的贷(借)款应按照分类处理陈债,严控发生新债、任期目标化债、落实措施还债的原则,逐笔进行登记建立台帐,一笔一笔核实。对农民直接受益的生产性投入而形成的债务,根据谁收益,谁负担;对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所形成的债务,在村集体经济收入中逐年偿还,集体经济比较困难的村,可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在村“一事一议”筹资中安排偿还债务;对由于管理不善,开支过大形成的债务,直接划给责任人承担;对村组有息借款形成的债务实行统一换据挂帐,确实属于借款性质的,应弄清借款原因和用途,该由集体负担的必须报乡镇审核后作为借款处理,并视村集体还款能力,与债权人签订还款协议书,未经集体研究巧立名目擅自借款的,落实到责任人,集体不予入帐,集体不支付利息;高息借款形成的债务一律采取停息、降息、挂息的办法化解。凡变动每笔债务都必须统一报乡镇农经站入帐,月月核对公布防止债务体外循环。

(五)加大税法宣传,严厉打击偷、逃、抗税行为。税费改革后,A乡的农民负担由过去的人均116元减至57元,全乡只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农税总任务的90%,但是过去欠款户多、金额大,没有遭到打击,如果今年放松了对“对抗户”的征管力度,明年将会出现更多的“对抗户”。对那些有钱不缴的“对抗户”一定要按照税法予以严惩,真正起到杀一儆百优化纳税环境作用。对“对抗户”的征管方式不防采取“谁种田,谁缴税;谁看门,谁缴税”的办法,保证税金及时收缴到位,以减轻村干部的经济、思想压力。

上一篇:马路市场清理整治方案下一篇:青春不流泪的情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