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2024-05-10

加强政协自身建设(通用9篇)

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篇1

加强政协机关建设,发挥政协委员作用

人民政协同新中国一起延生,与祖国和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辉煌同行,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人民政协的机关建设,努力把政协机关的各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强政协自身建设,是人民政协强基固本的重要工作,是提高履职水平的重要基础。我们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突出政协主体,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委员作用,才能更好地紧紧围绕中心,自觉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下面,我就如何加强政协机关自身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作用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制,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政协委员则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是政协组织深入社会各领域、紧密联系社会各阶层的触角和纽带。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条件下,人民政协在承担起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要历史使命中,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社会整合中,将赋予政协委员更多的责任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完善机制

政协机关作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责服务的政治机关和政协组织常设的办事机构,对政协工作起着参谋、组织、联络、协调、综合、服务等作用。政协委员履行职能质量的高低,除委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协机关为委员服务的水平如何。怎样发挥这些作用,政协机关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好的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机关建设的水平,办事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协职能的履行,关系到委员作用的发挥。为此,政协必须重视加强政协机关建设,特别是机关的作风和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和健全机关工作制度,搞好机关内部建设,保证机关的正常运作,提高机关服务质量。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政协组织是否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键在于政协机关建设。政协机关是整个政协组织工作的枢纽,是一个地方政协活力的根本所在。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政协机关建设,建设和谐的政协机关,是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三、强化意识

一是要强化学习意识。搞好政协机关干部的的理论学习,对指导政协工作,创建学习型政协机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确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互动学习、团队学习和勤学、真学,不学就淘汰的新理念,加强对有关理论和新的《政协章程》以及科技、文化、经济、社会、法律等各种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政协机关干部进一步掌握政协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从而实现为政协履行职能服务的高起点、高效果。二是要强化发展意识。只有牢固树立

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履行政协三大职能,才能积极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才能为促进本地区的发展进诤言、献良策。三是要强化服务意识。要做好新时期的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强化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卓有成效地做好政协工作。四是要强化创优意识。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弘扬创先争优精神,只有创优的思想在机关干部中扎下了根,政协工作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四、搞好服务

政协机关的职责是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能做好组织、协调、保障、联系等服务工作。政协机关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搞好服务来进行,以服务对象的充分满意为目标。政协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刻苦练就服务本领,努力提高服务技能,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优质高效地完成好担负的职责。

政协机关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要通过加强政协机关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提高机关的服务水平。在具体工作中,要增强规范化意识,规范办文、办会、办事程序,注意每一个细节,做到百密而无一疏,使政协机关的工作更加高效、严谨、规范、有序。随着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也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作为政协组织,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切实有效地把握和借助信息化建设契机,着力提升政协机关的服务水平、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协机关工作实

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是提高政协工作水平、强化人民政协职能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机关秩序、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的基础工作。

五、加强力度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增强政协机关的战斗力。一方面,要健全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按照于法周严、于事简便的原则,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使机关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进机关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另一方面,要教育机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把制度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使他们眼里有组织,心里有纪律,统一工作人员的思想和步调,规范其工作行为,提高政协机关的战斗力。二是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增强政协机关的向心力。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严肃工作纪律,降低行政成本为目标,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发挥政协机关职能作用,着力解决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风建设的加强,促使机关工作人员提高效率,端正态度,转变作风,不断增强政协机关的向心力。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肩负重大使命。切实加强政协机关的自身建设,是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政协机关建设的重大意义,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学习贯彻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带动和推进各项工作,全力提升政协机关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实现人民政协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篇2

一、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政协文化, 指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制度成果、工作方法及特有风格, 是反映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基本政治制度和协商民主实践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政协文化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加强政协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加强政协文化建设, 有助于体现政协的职能和优势, 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大局服务;有助于体现人民当家做主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助推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有助于统筹协调新时期中国所面临的诸多利益关系,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总之, 加强政协文化建设, 不仅完全契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还是各级政协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

2. 加强政协文化建设是推进政协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政协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要义, 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 以人民政协履职实践为依托的一种文化形态, 属于政治文化范畴, 是一种客观存在。从物质和意识角度说, 政协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也是促进政协事业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思想支撑。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表明, 政协文化不仅拓展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执行空间, 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民政协的具体运行模式。对各级政协组织来说, 加强政协文化建设, 对于增强广大政协委员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 对于准确把握新时期政协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汇集力量、服务大局、增强效能,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加强政协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政治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符合新时期的形势需要,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愿, 也是对人民政协新时期工作的新要求。一方面,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别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人民政协的基本属性、职能定位、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开展方式, 契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同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相关联、相适应。再有, 就是人民政协包容众多组织界别, 既是中国社会和谐的象征和缩影, 又是促进政治和谐的重要力量, 在调节社会群体利益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突出政协文化建设这一主线, 加快推动人民政协事业的创新发展, 切实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功能和优势, 是十分必要的。

二、政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政协文化是一种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共性特征, 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1. 政协文化是协商性文化[3]。

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 是我国协商民主的主渠道。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是政治协商, 政协重视“互相商量”, 开展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等活动带有鲜明的协商性。协商是人民政协独特的工作方式和议事规则, 体现了民主、平等的理念, 渗透在政协履职的全过程, 是人民政协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政协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

2. 政协文化是和谐性文化。

和谐是人民政协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政协组织在基本属性、根本任务、工作主题和工作方式等方面, 都体现了和谐的理念。人民政协是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多年来, 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坚持和以处众、和衷共济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着力构建新型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等, 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共存、共利、共享、共荣, 是中国团结和谐的象征。

3. 政协文化是兼容性文化。

人民政协和而不同、体谅大度、兼容并包, 表现出非凡的文化气度。这种特征体现在政协组织构成上, 也体现在政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同意见时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上。人民政协实行“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方针, 主张同舟共济, 集思广益, 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同时营造了人民政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宽松政治氛围。

4. 政协文化是务实性文化。

求真务实是由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决定的。人民政协位置超脱, 环境宽松, 客观上为能报实情、敢讲真话奠定了体制机制的基础[4]。政协履职工作中,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紧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察实情、说实话、做实事、务实效。可见, 求真务实是政协的本性, 也构成了政协文化的独特品格。

5. 政协文化是创新性文化。

人民政协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并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人民政协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这本身就是创新文化作用于政协实践的反映。实践表明, 创新已经具体内化为人民政协的文化因子, 成为促进工作的引擎, 成为各级政协组织的行动自觉。

三、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政治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央对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做出的新部署, 对政协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 强化组织领导, 形成政协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政协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党委、政协及社会各界的配合与支持。为此, 要把政协文化建设纳入全国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 通过统筹布置和组织推动, 形成政协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要立足国情实际, 依托政协体制机制和现有文化基础, 抓紧制定出台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相关指导性文件, 明确新时期政协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 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协文化建设。

2. 树立文化自觉, 增强政协文化建设的软实力。

政协组织就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开展调研视察、专题协商、形成提案等履职形式和文史资料征编、政协书画摄影展览等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营造浓厚的政协文化氛围, 真正发挥传播文化、激励精神、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级政协委员, 特别是科技界、文艺界和整个知识界委员的积极性, 推动培养一大批文化人才。参与文化体制改革,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投资文化产业项目, 形成多元投入、品牌突出、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格局。

3. 发挥主体作用, 丰富政协文化建设的价值内涵。

政协文化建设的目的, 是服务人民政协自身建设和更好地履行政治职能。政协文化建设的效果, 通过政协履职的实践检验。政协履职活动促进了政协文化的发展, 同时丰富和发展了政协文化的内涵。作为政协文化的建设主体, 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要切实担当起政协文化的宣传者、倡导者和实践者的责任, 躬亲实践、知行合一, 使政协文化生动地展现在政协履职全过程, 体现履职成效。

4. 注重宣传教育, 形成政协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积极宣传、倡导、弘扬、践行政协文化, 发挥政协文化的导向、教育、引领和凝聚功能;利用工作报告会、理论研讨会、专业培训会等多种方式, 组织政协委员和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学习政协文化, 力求使政协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政协履职和政协文化宣传结合起来, 利用报纸、网站、微信平台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政协文化, 营造氛围, 形成全社会对政协文化的普遍认同。

5. 加强制度建设, 构建政协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政协精神文化得以落实的基础。将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实现政协文化建设制度化。健全政协章程、制度、规则及相关制度措施。通过加强制度建设, 体现政协文化的价值理念, 进而形成推动政协发展的有效机制, 实现政协文化建设的规范化、长效化、常态化。

政协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要求和文化发展规律, 注重对政协文化建设的理性把握, 担负起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

摘要:政协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指出政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是协商性文化、和谐性文化、兼容性文化、务实性文化、创新性文化, 从强化组织领导、注重宣传教育、创新活动载体、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制度建设五个方面提出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政协文化,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http://www.china.com.cn/17da/2007-10/15/content_9054674.htm

[3]周国富.简论政协文化[EB/OL].http://www.weihaizheng xie.cn/art/2013/7/9/art_4809_309236.html

加强政协工作发展民主政治 篇3

人民政协是团结和民主的象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政协创立的三大理论依据,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人民政协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血脉相连: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主要职能、组织结构、工作原则、活动方式等,都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息息相关。在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性进程中,人民政协具有独特的地位、作用和优势。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大力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人民政协与社会主义民主之间的关系。

从人民政协的性质看,2006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从性质定位上集中而深刻地表述了人民政协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间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这是从统战层面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共同目标之下,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及一切爱国者的最广泛的团结;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上,充分发挥各项民主职能。这样,就能集中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的惠志、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祖国统一而共同奋斗。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这是从政党合作关系的层面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亲密合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本质和鲜明特点。人民政协实现了一党领导与多党合作、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的统一,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和社会组织目标一致性的统一,广泛民主与集中领导的统一,具有其他政党制度所没有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这有利于整合各方面的政治力量,有利于集中智慧科学决策,有利于巩固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从而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这是从国家制度和两种社会主义民主形式的层面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民主,首先是指国家制度,指一种政治体制。《意见》明确指出:“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基本架构。这一政治架构,充分体现了我国广泛的人民民主。在这个架构中。人大是根本政治制度,政协是基本政治制度,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设想如果在这一架构中只有人大,没有政协。那就缺少了一大块的代表性、包容性,也就失去了一大政治优势。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两种社会主义民主形式,这就是选举民主形式和协商民主形式。通过人民政协这一民主形式,可以把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言出力;可以发挥党联系各族各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党和政府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了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愿望要求、意见呼声。在协调各方立场、利益的基础上增进理解、扩大共识,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能成为最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

从人民政协的主题和职能看,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民主”是其一。而且二者相互关联:只有加强团结,发扬民主才更有基础;只有发扬民主,加强团结才更有力量。

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在人民政协进行政治协商,体现了共产党与各界党外人士的团结与民主,是党和政府广集民智、实行科学民主决篡的重要环节。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体,除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外,还包括参加政协的各人民团体和民族、宗教、经济、科技、教育毒文艺、卫生、体育等各界人士。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对于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政协进行广泛协商,就能充分反映民意,体现民主与集中的统一;“选举+协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它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当今世界民主进步的潮流,并且明显优于西方国家实际上单一的选举民主形式。这次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政治协商。并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既是对党和国家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又是政党之间互相监督。作为前者,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曾把监督归为四大类,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其中之一。《意见》明确把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性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这种政治监督,虽不具有国家权力性质和法律约束力,但同样可以对权力运行发挥制约作用。《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和完善制度,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这就进一步为人民政协开展民主监督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增强了监督的实效。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必将进一步推动民主监督工作的开展。

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内能系统反映人民群众群体诉求的主要民主渠道。各地分散的、个别的、散佚于民间和基层的情况、呼声和要求,通过人民政协这个民主管道汇集起来,就能成为比较集中的意见和要求。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参政议政实效”,这是对做好这方面工作更高、更新的要求。

从人民政协的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看。人民政协实行的“民主监督、求同存异”工作原则,贯穿了民主精神。人民政协鼓励委员在各种会议和活动中充分地、如实地反映各界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风气,既听取和反映支持的、赞同的意见,也听取和反映不同的、批评的意见。需要对问题作出决议时,坚持在充分协商后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并在不违反章程规定的重大原则的前提下,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就有利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尊重多数、照顾少数。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包括通过各种会议进行民主协商、组织委员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等。这些都为各党派团体和各界委员参与国是提供了畅通的民主渠道。人民政协的各参加单位和委员运用这些民主渠道开展工作,是一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意愿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明政、把握大局。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凝聚力量的过程:是一个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协助党和政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过程。把这些有效的工作形式运用好,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江苏省政协学习委员会主任)

加强机关建设 服务政协工作 篇4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政协机关建设,是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着政协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关系着党在广大统战成员中的形象。政协机关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为做好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提供保障。加强机关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服务意识,抓住建设重点,实现与政协工作的有机结合,收到服务政协工作的实效。

一、立足三个服务,促进人民政协事业全面发展

政协机关是政协组织常设的办事机构,是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责服务的工作机构,在政协工作中起着参谋、组织、联络、协调、综合、服务等作用。政协机关履行职责的方式、特点有别于党政机关,加强政协机关建设,必须立足于搞好三个服务。

一是立足于为统一战线服好务。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为统一战线做好服务工作是政协机关首要的工作任务。要拓展协商监督的空间,积极探索履行职能的新途径,凸现政协工作新特色;要精心组织各种例会,充实会议内容,提高会议质量;要在大团结大联合的基础上,加强合作,搭好舞台,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二是立足于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好务。政协是党委、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助手。政协工作必须树立“到位而不越位、补台而不拆台、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的理念,想群众之所想,干工作之所需,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党委、政府处理不好办、不便办的问题,让党委、政府工作更好地开展。要主动融入党政工作中心,做到与党委同心、同向、同步、同力,切实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才能把党的惠民政策转化为人民的利益,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使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是立足于为政协委员服好务。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主角。政协机关必须从自身作风和制度建设入手,着力推进“学习型、责任型、效能型、创新型、亲民型”机关建设,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刻苦练就服务本领,努力提高服务技能,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优质高效地完成好各自担负的职责,真正把政协机关建设成“委员之家”,让委员在政协这个和谐大家庭中自觉、主动履行职责。

二、树立三个观念,促进人民政协事业协调发展

一是讲政治的观念。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讲政治是首要观念。政协机关讲政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包括:坚持主动接受地方党委和政协党组的领导,及时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议,保证政协工作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坚持请示汇报制度,定期向政协党组汇报工作,听取指示,争取重视和支持;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多服务、多出力,当好参谋助手,始终保持政协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发挥政协机关中中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政协机关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求实效的观念。政协机关建设求实效,是政协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展现政协机关形象的具体措施。求实效的具体要求是:讲实话——一切从实际出发,真实反映社情民意,为领导决策提供实情;办实事——按照组织决定的事项,认真组织抓好落实,不允许有失误,不允许有拖延;出实效——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严格按规定时限、规定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任务。

三是重创新的观念。创新是新时期的基本要求。政协机关建设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常有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创造性地做好工作。政协机关建设创新主要是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以解决对政协工作认识“偏”的问题;在工作思路上创新,以解决政协工作“虚”的问题;在工作机制上创新,以解决政协工作“散”的问题。

三、加强三个建设,促进人民政协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能力建设。政协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政协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特殊组合,涉及面广,政治性、政策性强,能力不强就不能做好工作。当前,政协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工作对象层次高、学问专、影响大、代表性强,做好政协工作,既要成为“专家”,又要成为“杂家”。要把能力建设作为加强机关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集中辅导与自我学习相结合,调查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全员参与与共同提高相结合等方法切实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使所有机关干部对党和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政协基础业务、各党派的发展历史、港澳台侨的现状、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和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等有所熟悉、有所研究,具备联系广大政协委员的坚实知识基础,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是加强机关建设的具体保证。在政协机关作风建设方面,要倡导与时俱进,力戒不思进取;要倡导学以致用,力戒夸夸其谈;要倡导民主协商,力戒简单生硬;要倡导深入调研,力戒工作飘浮。努力实现工作方式由被动到主动、由粗放到精细、由保守到创新、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营造“团结、民主、和谐,想干、会干、干好”的良好工作氛围。通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机关每一位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释放机关每一位干部职工的潜能和特长,充分激发机关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创造活力,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加强机关建设的关键。加强机关制度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机关得到正确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我们的工作能否做到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关系到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否得到正常发挥。要不断探索、完善和规范办文、办会、办事的各项制度和程序。要从健全机关工作制度抓起,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则,为机关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搞好三个结合,统筹兼顾各方

一是办公室工作与专委会工作的有机结合。办公室是机关中的机关,要主动为专委会服好务。办公室与专委会之间要经常沟通,互通情况,相互支持,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是专委会与专委会之间工作的有机结合。各专委会工作既有专业性、也有独特性,各专委会之间也存在职能上、业务上的交叉;在专委会所联系的委员中,又有业务上出现交叉的情况。因此,专委会与专委会之间必须加强沟通,互通情报,做到既有职能上的分工,又要加强合作,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篇5

关于加强停车泊位建设管理的建议(政协提案)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份,我市累计上牌汽车144953辆,平均每月13180辆。,其中市区小客车总量接近46万辆,按照2011年的市区户籍人口总户数438832户计算,平均每百户居民的私家车拥有量是61.7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1年市区总的机动车停车泊位拥有量为126384个。若以市区登记在册的小客车数量(319351辆)作为停车需求总量,现有停车位的满足率只有39.58%。

.管理不到位。一方面,看车人只顾收钱,发生碰擦损坏车辆或者遗失的情况,车主往往无凭无据,说不清楚,看车人责任不明,车主意见大;另一方面,很多看车人对要票据的车主往往是按规定标准收取停车费,对不要票据的车主(以私家车为主),往往按低于规定的标准收。

4、收费超标准。特别是在节假日公园娱乐场所门前、部分单位停车场,往往收费超过标准,群众意见大。建议:

一、规范停车收费

1.除了政府设置临时停车位外,其他的临时停车位都免费,公众场所向公众开放,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2.规范政府的停车收费。规范路边停车收费权和管理费,路边停车场的设立权与管理权分离;设立权由政府行使,管理权管理部门行使,采用统一的pos机器收费,具体收费价格,收费人员统一服装和收费员牌证。收益应全额上缴财政并进行公示;物价部门要严格控制,公正合理地制定路边停车收费标准;政府应统酬招聘、培训收费职员,挂牌上岗,同时应优先考虑低保人员、下岗职工到停车场就业;

3.首先应在多种媒体上公布公共停车位的信息,同时公布收费的细则,让广大市民知晓何处可以停车,如何停车和应尽的停车缴费义务。

4.所有免费点与收费点均有标示。为杜绝道路临时停车位乱收费现象,我市所有道路临时停车泊位点均设有停车标牌,其中标明免费的还是收费的。并将此收费体系推广到全市地面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做到真正规范化收费。

5.由物价部门和各地文明办公室等单位联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察,狠刹乱收费之风,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尽点滴之力。

二、规范停车行为。

增加停车泊位,进行科学管理。

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篇6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政协延川县委员会

文史资料工作是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功能,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是益于今人、惠及后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百世之业。

我县的文史资料工作从1985年起步以来,虽然机构几经变更,人员流动频繁,但文史资料工作从未中断。近年来,我们按照“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突出地方特色,贴近现实生活,加大了文史资料征集、编写力度,截止目前,共编辑出版《延川县文史资料》十二辑,约260余万字;征集到文史资料950余卷、5000余万字;建成了“延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室”,使文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拓宽渠道,广泛征集文史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中没有广泛详实的资料,要想做好文史资料工作就是一句空话。我们根据全国、省、市政协文史工作会议的精神,充分发挥政协优势,拓宽思路,加强了对经济、文化、旅游、人物等方面史料的征集工作。一是落实政协文史工作人员征集资料,我们对文史工作人员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要求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广泛了解和发现我县各个历史时期的资料。如征集《李娓娓诗词专辑》资料时,主编马槐楠同志不辞劳苦,几赴西安,从诗人的远房亲戚手中寻找到了原诗集的草书复印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认真进行翻译、校正、编印,才使这一几乎可以与宋代女诗人李清照诗词相媲美的诗词集刊行面世。征集《魂系江河源——马万里在青海奋斗五十余年》资料时,派专人三次赴青海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征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该书得以顺利出版发行。二是动员社会爱好文史工作的人员征集文史资料,给他们确定征编课题,给予一定的报酬或奖励,近几年先后征集了北京知青在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资料。特别是原档案局局长刘维华同志将自己花费40年心血搜集整理的资料,共分为人物传记、天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体育等十五大类,捐赠给县政协,县政协对他给予了重奖。三是积极动员一些重大历史亲历者撰写资料,我们将征集建国后农业合作化、文化大革命、知青上山下乡、农业学大寨等运动史料作为重点,动员这些运动的亲历者撰写回忆文章,政协原任老领导撰写了“农业学大寨”史料,一位老委员撰写了他在上世纪所经历的几十年的人生变迁资料。

2、健全制度,科学规范管理库存资料。加强制度建设,注重科学管理,是做好文史资料工作的关键环节。针对我县库存文史资料存放散乱、管理混乱、时有遗失的问题,一是制定了文史工作人员职责、文史资料管理、文史资料借阅等5项规章制度,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向社会适度开放,增强了资料的使用率,为我县文史工作者合理利用资料提供了方便。二是将所有库存资料进行分类、裱糊、粘贴、整理、归档,形成文史资料950余卷,5000余万字,为今后出版文史资料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对征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精心选择利用,对适合出版的资料予以整理出版,如近几年先后编辑出版了《延川英模》、《延川县政协志》、《道光本·延川县志点注》、《高朗亭将军回忆录》等文史书籍。对已征集到但目前不适合出版的文史资料予以分类整理,归档保存。

3、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文史工作顺利开展。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文史工作者队伍。一是加强对文史工作人员的培养和交流使用,近年来,先后有5名文史工作人员被提拔使用,其中一名同志担任了县志办主任,一名同志担任了县纪工委书记,其余三名同志分别得到了提拔使用,有力调动了文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坚持对文史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加强与党史、档案、县志、文化等业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不断提高文史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聘请社会上爱好文史工作、有专业特长的7名同志,担任政协特邀文史委员,请他们列席政协的全体会议、文史工作会议等,要求他们选择征编课题,积极征集、撰写、编审文史资料,有效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政协文史工作,使文史资料工作更加生动、更具活力。

二、几点体会

近年来,在文史资料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1、必须使爱好文史工作的人员从事文史工作。文史工作枯燥、乏味,也难以出成果、出政绩,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我们首先是把热爱文史工作的人员任用到文史工作岗位上,使其能安心政协文史工作,确保文史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其次是选用具有一定文史知识的人员从事文史工作,使其能胜任政协文史工作,使政协文史工作顺利开展。最后是严格把关,坚决把具有较强责任心的人员选用到文史工作岗位上,使整理、编辑、出版的文史资料内容严谨、质量较高、没有差错,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2、文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文史工作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时间跨度长,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靠政协一家是难以完成的。我们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政协文史工作,对征集文史资料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进行大力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文史工作、参与文史工作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了文史工作的顺利开展。

3、领导重视是做好文史工作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政协文史工作。县委主要领导经常过问政协文史工作,给征编出版文史资料出题,并给政协文史出版书籍题词、作序;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政协文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在经费上予以充分保障;县委、县政府联系政协工作领导更是经常对文史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帮助解决文史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从而保证了政协文史工作的健康发展。

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篇7

(一) 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基础的, 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先后表现为毛泽东法制思想、邓小平法治思想、江泽民法治思想、胡锦涛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全面得到体现。

(二) 人民政协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法理分析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能够帮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中避免或减少失误, 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化决策的科学性。人民政协的提案、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召开各种座谈会、选择专题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委员视察等, 促使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得以正确地贯彻与实施, 帮助国家机关改进工作, 依法办事。 (1) 人民政协委员就法治问题开展的调研和视察活动以及形成提案等能够将社会各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调动起来, 参政议政, 强化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

(三) 律师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法理分析

律师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律师的存在为国家法治建设做宣传, 宣告法治时代的来临, 律师成了法律的象征和法治的捍卫者。律师促使良法的产生, 促进国家法治发展。律师代理行政诉讼案件, 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接受政府委托, 为社会管理提供法律服务, 担任政府法律顾问, 保障政府依法行政, 在执法领域对国家法治建设做出贡献。律师参加诉讼实现个案结果公正, 参加诉讼保障案件程序合法, 在司法领域对国家法治建设做出贡献。律师从事非诉法律服务工作、传播法治观念好、培养法律人才, 在其他方面我国法治建设中作出贡献。

二、人民政协和律师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经济分析

(一) 中国法治建设的经济分析

1. 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认为, 制度就是人们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而缔结的契约, 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种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变迁是指, 就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表现为制度由非均衡到新的均衡的演化, 是指一系列规则的客观运动状态, 是制度规范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交易成本是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 是人们衡量要不要进行制度变迁的主要依据。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个人或者群体、组织。 (2)

2. 法律供求分析

法律供给是指国家机关在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 提供和适用规范社会主体行为活动的法律规则。法律供给的主体是国家机关, 可以细分为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国家提供法律供给能够有效地降低制度供给成本, 具有很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法律需求本质上是一种制度需求, 是社会活动主体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通过法律捍卫自身权利、要求他人履行特定义务的需求。法治的方向应该是尽可能使得法律供给和需求趋向均衡。 (3)

3. 法律的成本收益分析

法律成本是法律运作行为的全部费用, 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各法治环节中当事人实现权利, 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资源。” (4) 法律收益是指通过法律对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配、救济, 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满足法律主体最大化利益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共生活更富效率, 它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过程中创造的全部净增收益。效率要求制度设计要以效率为评价标准, 使得法律成本尽可能地降低, 法律收益尽可能地增大。 (5)

4.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本分析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本包括立法成本和法律实施的成本。立法成本是指经济立法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的支出 (这里仅讨论有形的会计成本) , 包括立法调查研究、拟定草案、征求意见、讨论表决、法律文本制作和发布等各项活动的费用。法律的实施成本是指法律实施 (司法、执法、守法) 过程中的投入包括国家的投入和社会公众以及个人的投入。 (6) 国家机关方面的投入包括为准备新法律实施而进行宣传、教育的费用, 法律实施过程中改变人们习惯、清除旧法影响的费用, 司法、执法及法律监督的投入。社会公众和个人方面的投入包括案件处理中当事人支付的金钱和劳务 (举证、律师费用等) , 违法者支付的赔偿金、缴纳的罚款以及公众守法的成本。 (7)

(二) 人民政协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经济分析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法治属于制度因素的范畴, 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国法治建设是一种制度变迁, 要用一种效益更高的法律体制去取代另一种法律体制, 以促进经济更好地增长, 同时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人民政协为了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所做的任何一项工作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付出的立法成本主要包括召开的各种会议成本和专门委员的专题调研成本, 付出的与行政执法和司法有关的成本包括组织委员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遵纪守法、为政清廉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进行视察的成本以及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民主监督的成本;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 召开各种座谈会, 选择专题进行调查研究等, 产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三) 律师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经济分析

日常工资中, 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向律师咨询法律问题和委托律师办案, 他们遇到的法律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法治建设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另外, 律师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 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立法方面的问题, 主要是已有的法律规定给人民的合法权利提供的保障程度太低, 表现为给予受害者的损害赔偿数额过低, 对于违法者的惩罚不严厉, 这些问题同时存在于刑事法律、行政法律和民事法律领域中。另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的社会矛盾和纠纷不断地出现, 现有的法律不足以解决新的社会矛盾和纠纷, 有必要制定新的法律来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行政执法领域, 主要是极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不严、失职渎职、贪污腐败的问题, 导致人民遇到的一些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律师到一些行政执法部门调查取证, 相关部门不依法给予配合, 也不依法提供相关的证据, 侵犯律师的调查取证权问题。这反映了一些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司法领域的问题较多, 有些地方的司法机关不依法行使侦查权和审判权。侦查机关不依法对相关的违法犯罪分子立案侦查,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侦查机关的侦查力量不足和侦查机关失职渎职。律师在办理刑事案的过程中, 有些地方的侦查机关以各种非法的理由拒绝和干涉律师调查取证。有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有的公诉机关违法不起诉, 故意不追究违反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有的审判机关不依法收案、不依法予以立案、徇私舞弊、贪污受贿、枉法裁判。

可见, 律师不需要做专门的调查研究, 就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直接发现法治建设的存在的大量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不同的法律领域, 涉及社会各种各样的组织和个人, 具有涉及面广和涉及的层次多等特点。因此, 可以认为, 律师发现中国法治建设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低, 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本也较低。

三、建立人民政协和律师协商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机制

(一) 人民政协和律师协商推进中国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民政协和律师都是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两支重要的力量, 然而他们发现中国法治建设所存在问题的渠道和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却不同, 所发现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人民政协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付出较多的成本才能发现中国法治建设的问题。人民政协只能了解到自己所能接触的问题, 发现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由于律师的职业本身所决定, 律师不需要通过多种渠道, 不需要付出成本, 就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到较深层次的中国法治建设的问题。为了降低人民政协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成本, 提高人民政协推进中国法制建设的效率, 有必要建立人民政协和律师协商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有效机制。

(二) 建立人民政协和律师协商推进中国法制建设的有效机制

1. 建立人民政协与律师的专题协商机制

人民政协可以就中国的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方面具体问题与律师进行专题协商。人民政协为了办理法治专题, 应该与广大的律师群体进行协商,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听取极少数知名律师或者知名的律师事务所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因此, 人民政协在选择协商对象时, 可以将所要协商的专题在律师界进行公开, 以便让更多律师了解到人民政协所办理的专题内容, 从而让更多遇到过相关法律问题的律师主动与人民政协进行联系。这样可以保证有更多的律师参与到专题协商当中来, 从而拓宽了专题协商的面, 同时也可以使得人民政协发现法治建设中实际存在的具体问题, 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来研究和解决相关的法治专题问题。人民政协与律师进行专题协商的时间、地点、方式和次数应该比较灵活, 这样以方便人民政协与律师进行专题协商, 也有利于降低专题协商的成本。

2. 建立人民政协和律师的提案办理协商机制

人民政协办理法治方面的提案, 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经常遇到人员不足、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够、时间不够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使得提案的办理工作很不顺畅, 很多的提案不能得到及时办理, 或者已经办理的提案质量不高。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中国法治的进步, 律师队伍的数量日益增多。由于业务领域的拓宽和业务量的增加, 以及律师中国律师协会加强对律师执业知识、执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并为律师搭建了很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平台, 律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不断地得到提高。人民政协与广大的律师群体协商办理提案, 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人民政协所面临的这些问题, 大大降低人民政协的提案办理成本。

摘要:本论文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 研究人民政协和律师协商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问题。首先本论文对人民政协和律师推进中国法治建设进行法理分析, 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法学理论基础。其次, 本论文对人民政协和律师推进中国法治建设进行经济分析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经济学基础。最后, 本论文研究了人民政协和律师协商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机制的建立问题。

关键词:人民政协,律师,协商民主,中国法治建设

注释

11严海波, 王成礼.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58-59.

22[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 1994:313.

33 罗培新等.公司法的法律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

44 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319.

55 罗培新等.公司法的法律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8.

66 周林彬, 李胜兰.法律成本与中国经济法制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 1997, 4:36.

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在沿海城市的特定区域设立了一系列的保税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截至2011年9月底,我国已经设立了保税区12个、综合保税区18个、保税港区14个。这些“境内关外”的特殊监管区域,在出口加工、物流分拨、保税仓储、保税展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标杆。但是,与世界知名的自由贸易港相比,目前我国的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在开放程度、功能拓展、管理体制、服务质量、产城融合等方面,均面临诸多制约,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使我国现有的保税区和保税港区能继续成为我国新时期深化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引擎、成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高地,建议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依托条件相对成熟的保税区和保税港区,率先进行扩围建设自由贸易港城的尝试,大力推进向自由贸易港城升级转型。

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家,但继续深化推进改革开放仍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丝毫不可动摇的坚定选择。近年来,国内天津、深圳、上海等地,在推动保税区或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城发展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尝试。建设自由贸易港城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也将成为我国今后扩大开放的重要传承结合点和新亮点。

采取循序渐进、分步推进、逐步到位的方式,在条件已经成熟的城市和地区的保税区、保税港区试行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升级,逐步扩大封关地域,扩展地区在未封关之前,允许保税区、保税港区注册企业或新引进的企业设立办公场所,将其货物纳入保税区、保税港区监管。日后根据发展情况,逐步由差别化监管、差别化政策向一体化监管、一体化政策过渡。此外,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关自由贸易港城区内社会配套服务项目的监管方法,财税部门制定有关社会配套项目的相关政策,为推动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城转型提供支撑和保障。

政协加强消防管理建议措施 篇9

根据《政协市第二届委员会关于进步加强全市消防工作的建议案》(临协字〔〕33号,以下简称《建议案》)中对全市消防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安排部署,各职能部门结合工作职责,认真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下面,就《建议案》中的意见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健全长效宣传机制,进步提高对消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的建议

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省消防条例》为主线,紧扣公安部“大宣传”主题,以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为目标,以消防宣传“五进”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社会消防宣传活动,夯实消防宣传基础,提高基层宣传队伍素质,构筑媒体宣传阵地平台,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媒体联动、单位负责,突出民族特色教育渗透、全民参与”的多民族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体系。今年2月份,市委宣传部、市公安消防支队联合下发《中共市委宣传部市公安消防支队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宣传工作的通知》,部署实施了“家庭消防安全计划”、“消防安全教育学校示范创建”、“聘任社区消防宣传员”、“全民消防安全隐患自查”、“消防站对外开放”等活动,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法,长期、持续的开展宣传教育,普遍提升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将区、、凤庆县、自治县、自治县、沧源自治县公安消防大队在年内建成具有初步功能的消防科普教育馆(基地)纳入《年消防工作政府目标管理责任状》,实施跟踪问效机制,建立完善消防宣传教育阵地,提升宣传教育质量。

二、关于“强化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断完善消防网络监管体系建设”的建议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消防工作机制。紧紧抓住消防安全“责任链”这一根本,把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云政发〔〕66号)作为重要内容,逐项细化、量化指标任务,推动工作落实。年3月25日,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消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市人民政府与8县(区)人民政府和23个市直有关部门签定了《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将消防基础设施、装备建设、消防经费保障、火灾防控等重点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同时,8个县(区)也相继将《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签订到了乡、村、系统行业、重点单位,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年4月7日,市政府办制定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年市消防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临政办发〔〕101号),重点部署和安排了今年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工作,并实施责任倒挂制,纳入年底综合考评。

三、关于“坚持文明、严格执法,加大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力度”的建议

一是按照公安部、省公安厅关于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宣传、大培训、大练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各县(区)政府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制定方案等安排部署消防安全工作;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认真听取消防工作情况汇报,分析、解决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联合住建、工商、安监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展开了“地毯式”的消防安全大检查,逐步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精心组织开展了建设工程、建筑消防设施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对存在问题的单位,采取法制、行政、经济、曝光等手段,构建政府督查、部门联动、行业督导、单位负责和公安、消防全警动员、新闻媒介和人民群众共同监督的整治火灾隐患责任机制和长效机制,坚决查处消防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今年以来,共检查单位3101个次,督促整改火灾隐患或消防违法行为141条,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78份,对8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实施市、县(区)级政府政府挂牌督办整改,有效整治消除了一大批火灾隐患。二是全市公安消防部门在深入开展“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活动过程中,坚持“公正、廉洁、理性、文明”执法,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满意度;通过前移服务关口,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结,创新消防管理,完善重大产业、重大项目消防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建设;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消防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创建人民满意执法队伍。

四、关于“做好消防“十二五”规划,统筹协调发展”的建议

五、关于“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防控火灾能力”的建议

全市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消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装备建设以及基本业务经费保障方面给予倾斜。根据《省公安消防总队关于抓紧落实灭火与应急救援装备建设配套经费的通知》(云公消发〔〕58号)要求,今年全市共配套经费787.51万元用于改善消防装备;镇公安消防中队已建设完成并顺利通过上级部门验收,并派驻了现役消防执勤力量;沧源自治县公安消防大队落实新营区建设用地10亩,县消防大队营房建设用地有望在近期纳入当地总体规划。同时,各地紧紧抓住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大好时机,在水库、城市河流改造项目中设置消防取水平台,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增设、补设市政消火栓;紧密结合农村“五改、三治”(路改、水改、电改、房改、灶改和治脏、治乱、治差)等村庄清改工作,将农村基础消防设施建设一并纳入综合实施范畴,全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抵御和防范灾害事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关于“加快我市消防特勤队伍建设步伐,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的建议

上一篇:科学技术大学学生社团星级评定条例下一篇:帮人帮己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