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复习(精选8篇)
文化生活复习 篇1
1、什么是文化?(书6)、特征(书6-
7、同3-4)
2、文化的作用(书9)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同9)
4、文化与经济(书
10、同10)
5、文化与政治(书
11、同10)
6、文化与综合国力(书
11、同10)
7、文化对人影响(书13-16)
8、文化对人的作用(书17-21)
9、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主要表现:A、民族节日(书29)○
B、文化遗产(书30)
2文化既时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书31)○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书31)○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书32-33)○5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A、传播途径、手段(书34-36同43-44)B、做文化传播的使者(书37)
10、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书39)○
2、表现(书39-41)○
3、特征(书42)○
4、作用(书42)○
5、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书43)○
1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同55)
1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书44-46)
13、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的图表(同51)
14、文化创新的含义、实质、主体(书48-49)
15、文化创新的作用(书49-50)
16、文化创新的途径(书52-55)
1、根本途径:立足于实践
○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4、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
17、中华文化的特征(书62-70)
1、源远流长(见证)○
2、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18、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书70)
19、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书70)20、中华文化的作用(书
2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书
22、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1、作用(书○
2、必要性(书
23、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同
24、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核心○
1、作用(书○
2、特征(书25、95)
26、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书
27、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同70)74)
72)78-79)105)
74)75)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对比表(同
87)112)中华文化、28、解决文化生活中的忧的措施
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国家:○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
3、凑向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
○化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腐朽的文化
企业:生产高品位文化产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个人: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拒绝落后、腐朽文化的污染,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29、中国特色文化的内涵(书93)
30、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书96-98)
3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键(书98)
3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书101)
3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措施(书101-102 1.2.3.4)
3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书105)
3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书106)
36、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国家:○
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
3、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
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个人:○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改造自
○己的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
3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书106)
38、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书110)
文化生活复习 篇2
从前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对《文化生活》部分知识点的考查相对较少,但从2014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部分省份已开始加大了对《文化生活》部分的考查力度。有关《文化生活》部分的试题,在设计上一般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追求意境美,具有人文性、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在素材的取向上,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以能力立意,兼顾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注重考查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试题日益增多,难度总体上有所加大。下面分单元从命题特点和备考策略两方面对《文化生活》进行分析。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命题特点】本单元分别从社会与个人两个角度,考查对文化的内涵、外延、特点与作用的理解,考查的重点是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的关系。对文化的内涵、形式、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等考点的考查,一般会以选择题出现;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多结合时政热点材料,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备考策略】文化的特点及作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形式的出现。备战2015年高考,从知识方面,学生应准确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从热点材料方面,应注意结合重大时事热点,如分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开展网络文化净化活动的意义;分析航天事业带来的影响等。因此应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命题特点】本单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近几年的高考题多以社会重大热点问题为背景,设问类型主要有认识类、意义类、措 施类等方式,具体考查文化交流、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文化创新的措施等考点。从总体上看,选择题的难度有所提升,主观题多以小切口入手,注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备考策略】从知识上看,本单元以文化的发展为核心,复习时可以立足文化创新的途径,整合文化传承以及文化交流的知识。从整个教材来看,此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应把握其与教材前后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从热点角度看,本部分可以联系的时政热点素材较多,如结合中国大运河和古丝绸之路的成功申遗,分析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必要性;从中法建交50周年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结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精神,分析应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结合南京青奥会的举办,分析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的意义、措施等等。从能力上看,应着重提高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命题特点】近年来对本单元知识的考查较为稳定,侧重于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民族精神内涵的考查,以选择题形式为主。总体上难度较小,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备考策略】本单元知识脉络清晰,一方面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热点问题,深入理解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如从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新成就方面,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特征;结合中华文化的具体事例,分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结合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分析高举爱国主义旗 帜、弘扬民族 精神的现 实意义等。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命题特点】本单元是高考考查的 重中之重,每年的高考题都会有试题涉及本单元知识。从考查的角度看,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知识。纵观历年高考试题,不管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本单元的知识点一般会与其他单元相结合进行考查,综合性比较强。主观题侧重与热点材料相结合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题则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识记再现及对易混易错点的掌握为主。
【备考策略】从整个教材来看,此单元属于《文化生活》的落脚点,是对前面三单元重要内容的总结与提升。复习时,可结合国新办发布的“微信十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新时期的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等国家文化生活中的重大时事热点进行复习。同时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知识串讲】
专题一文化的作用
(一)知识体系
(二)主干知识梳理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特点: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2相互交融。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 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参与政治生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文化与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给我们的启示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启示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这启示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熏陶,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专题二文化的发展
(一)知识体系
(二)主干知识梳理
1.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原因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文化因不同而交流,因交流而精彩;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要求,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只有加强交流才能取长补短、发展自己;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要求,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又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2)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途径与手段
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手段: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意义
一方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世界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 样性,促进世界 文化的繁 荣与发展。
(6)要求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传统文化的形式、特点与作用
1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2特点。a.继承性。b.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c.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作用。a.对国家: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b.对个人: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 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1)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作用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4.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三)点拨提升
1.文化发展的四条线索
从横向看,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从纵向看,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从根源上看,文化在实践中发展;从实质上看,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2.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4加强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 展进步。有利于增进中外人民的友谊,促进中外政治、经济的交流。
3.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1在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 样性,共同促进 人类文明 繁荣进步。
2在文化交流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在文化交流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我们既要欢迎各 国优秀文 化在中国 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通过商业贸易、教育等多种文化传播活动,借助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中华文化。
专题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知识体系
(二)主干知识梳理
1.中华文化的特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发展历程:萌动———春秋战国;诞生———秦统一;发展———汉代;强盛———隋唐;扩展———宋、元、明。
2表现与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中华文明的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书典籍以其自身的传承性,成为中华 文化一脉 相传的重 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地位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4)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
(5)必要性及意义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6)途径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 神的传播 者、弘扬者和 建设者。
(三)点拨提升
1.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渗透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
3.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专题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一)知识体系
(二)主干知识梳理
1.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
影响: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应对: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
(2)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正确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国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文化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生产和提供品味高尚的文化产品。
3个人。提高辨别落后、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作出正确 的文化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 由之路。这个 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事业;深化文化 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要求。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人们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总是带有不同时代的印记;人们对思想道德的评判,总会因为不同的生活体验而有所差异。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基本内容及其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求:必须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2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5)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二者的关系
2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a.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b.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c.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我们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要大力加强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 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立足于发展中 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 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5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点拨提升
1.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国家角度
1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2)个人角度
1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新题速递】
2014年10月22日,“汉风 - 中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国立 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开幕。据此回答1~2题。
1.本次展览展出来自中国27家博物馆的450多件汉代精美文物,从多个侧面展示中国汉代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由此可见
1文化就是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4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12B.23
C.24 D.13
2.这次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是中法互办文化年以来在法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展。该展览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在于
1推动中华文化的走向世界2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统一3学习法国文化的有益成果4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A.14 B.34
C.13 D.23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回答3~4题。
3.中国大运河是由国家修建的最大且最古老的内河水道系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表达3表明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4充分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13 B.23
C.24 D.14
4.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主,通往西域的商路,是古代东方与西方 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技艺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世界遗产,最终获得了成功。这说明
1商业贸易是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2文化在交流借鉴中推出了多种新文化3跨国联合保护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4各国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13 B.23
C.24 D.14
2014年10月18日,第十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会议在杭州举行。回答5~6题。
5.著名学者于丹在论坛上指出,中华文化创意应扎根于农耕文明,即将中华农耕文明中的气质和观念彰显在现代创意中。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文化创新应以传统文明为根源
B.将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C.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全新内涵
D.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前提基础
6.来自百度的一位负责人在演讲中表示,“互联网作为新文化创意的发源地和传播平台,未来将有很多机会和空间与文化创意产业彼此融合、携手创新”。这表明
A.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C.科技是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助推剂
D.现代科技决定着文化创意的发展方向
7.2014年8月7日,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对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促进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网民将其称为“微信十条”。“微信十条”的发布
1是因为文化市场 具有自发 性的弊端2说明国家依法取缔落后腐朽文化3体现了国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4表明大众传媒必然导致文化低俗化
A.12 B.23
C.13 D.24
8.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一要求启示我们
A.应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B.文化作品应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C.要重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D.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9.2014年9月19日,备受关注的上海和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公布。近年来,异地高考方案破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督查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回应民众诉求,聚焦热点难点,有力促进了教育公 平和人才 成长。这是 因为,教育是
A.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兴国之魂,决定着文化发展方向
C.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D.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10.2014年10月1日,一张能让消费者享受山东文化消费便利与实惠的山东文化惠民卡在山东剧院演出现场正式对外发行。市民凭该卡观看商业演出可享受5折到8折的优惠,部分家庭困难的群众还可以免费观看演出。发行文化惠民卡能够
1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文化生产力2丰富人民文 化生活,保障人民 文化权益3变革文化传 播方式,满足多元 文化需求4放大文化经济功能,增强文化市场活力
A.12 B.24
C.13 D.34
11.2014年9月18日至19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辽宁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工作内容、领域、载体、对象上抓好贯穿结合融入,全方位推进、全领域覆盖,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细落小落实。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
1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2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3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4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心环节的必然要求
A.13 B.23
C.14 D.24
12.2014年10月12日,中央文明办在苏州隆重揭晓了9月“中国好人榜”名单。在鲁甸地震灾区中为寻找失踪群众不幸牺牲的90后“好战士”谢樵等107名“身边好人”光荣上榜。这些平凡的“身边好人”给我们的道德启示是
1要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做起,追求道德目标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4只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才能培育健全人格
A.14 B.24
C.13 D.34
13.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1)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文化生活》中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 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处理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14.2014年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中国迎来首个“烈士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表达缅怀追思。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此前表示,近代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无数的英雄献出了生命,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为了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决定,以法律形式设立“烈士纪念日”。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分析设立“烈士纪念日”的意义。
(2)有人根据这一新闻得出结论,只要多举办各种抗战纪念活动,就能振奋民族精神。请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对这一结论进行评析。
(3)结合材料,为宣传设立“烈士纪念日”拟定两条宣传口号,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2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该展览所体现的汉代文化,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故2符合题意;这些文化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貌,体现了3。1是对文化含义的片面理解,不正确;4与材料主题无关,不能选。
2.C回答本题时注意审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意义,13表述正确,符合题意。4是世界文化的意义,不合题意;2表述错误,文化交流要求同存异,不是融合统一。
3.D1是对文化遗产意义的正确表述,符合题意;大运河作为中国的文化,说明文化是民族的,成为世界遗产,表明文化又是世界的,4正确。2是对民族节日的表述,不合题意;3中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因素,错误。
4.A古丝绸之路是贸易的商路,在贸易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正确;三国联合申遗成功,表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3正确。2与材料主旨不一致,不选;4表述错误,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
5.B农耕文明属于传 统文化,将其观念彰显在现代创意中,体现了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C项错误,不是赋予全新内涵;D项错误,文化继承 是文化发 展的前提。
6.C互联网体现了科技的作用,互联网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这表明科技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C项符合题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A、D项错误;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B项不正确。
7.C发布“微信十条”是国家对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的体现,这是因为文化市场的商业性弊端带来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故13符合题意。2错误,对落后文化要加以改造剔除,腐朽文化要依法取缔;4说法过于绝对。
8.B“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这体现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能在市场上受欢迎”,体现了要实现社会效益与 经济效益 的统一,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与材料主旨不符。
9.C本题考查教育的重要性,四项中只有C项是对其重要性的正确表述。A项表述错误;B项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D项错误,大众传媒 是文化传 播的主要手段。
10.A该卡可以观看商业演出,这体现了1;给居民带来了实惠,体现了2。该卡是不能变革文化传播方式、放大文化经济功能的,故34不能选。
11.D本题考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知识。24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符合题意。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故1错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故3错误。
12.C平凡的“身边好人”的事迹体现了13。2是国家的做法,不合题意;4表述过于绝对,不正确。
13.(1)1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天人们的思 想改造和 国家治理 有着重大 的影响。
2传统文化如果能 够适应社 会生活的 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有益启迪和对治国理政的有益启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3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保持和发扬。
4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对传统文化,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这一过程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2)1应尊重文化多样性,并且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 化,培育好、发展 好中华民 族文化。
2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3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要反对错误的倾向,反对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也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其他建议符合题意皆可)
14.(1)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特点的文化环境。这一纪念日的设立,有利于为弘扬烈士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设立“烈士纪念日”能够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这一纪念日的设立,使人们在参加纪念烈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悟抗战精神,对于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4优秀文化 塑造人生。 设立“烈士 纪念日”,有利于增强国人特别是 青年人的爱国情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举办各种抗战纪念活动,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2除此之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还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 文化的影响,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3)1继承革命烈士遗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文化与生活》专题复习 篇3
考点1.正确理解文化的含义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从范围上看,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3)从内涵上看,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这里的文化与文明含义相近;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
【例1】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栗出产的一种名茶,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然品尝到此茶,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解析:台湾当地客家人种植的 “东方美人”茶被英国女王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故B符合题意。A、D与题意不符。C说法错误,文化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答案:B
【归纳拓展】
1.辨别文化现象、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凡是看到思想、理论、道德、文艺等一般可以认定为文化现象;凡是看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一般可以认定为经济现象;凡是看到政治参与、政府行为、政党行为等一般可以认定为政治现象。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①从起源上看,文化早于文明产生;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②从性质上来看,文化是与自然相比较而言的;文明是同野蛮、愚昧相对立的。③文化既有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文明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④从范围上看,文化特指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跨国界的。
(2)联系: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文明是文化中积极、进步与合理成分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就越高。
3.文化的特点
考点2.文化的形式与作用
1.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静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2.文化的作用
①从本质上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不是直接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②从性质上看,文化有进步与落后、崇高与庸俗、优秀与腐朽之分。落后的、庸俗的和腐朽的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其祸害之深非一时可以清除;而崇高的、进步的、健康的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振奋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
【例2】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古琴音乐()
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②通过人们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④《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的代表,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传播等知识。欣赏优秀古琴曲会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影响,故古琴音乐通过人们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②符合题意。《流水》是我国古代琴曲,向世界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④符合题意。文化的古老只能说明其源远流长,不能说明其世界性,①不选。③说法明显错误。
答案:C
【归纳拓展】
1.全面理解文化的作用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经济、政治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民族及国家历史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①对国家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对民族而言,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对个人而言,健康的、先进的文化能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从质和量的角度看文化的作用
①从量的角度看,文化的社会作用有大小之分。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②从质的角度看,文化的社会作用有好坏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文化的作用
从宏观上看,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空虚,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微观上看,文化素质是每个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孕育出来、培养出来的,而这种文化素质也影响着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果。
考点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①从国内来看,随着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从国际来看,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就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例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下,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A.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C.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D.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等知识。用在银色月光下听蛙唱的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休闲游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故A正确。B说法错误,因为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材料是在强调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故C、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
【归纳拓展】
1.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同步的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发展既有同步性,又有不同步性。同步性表现在:文化在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步性表现在: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在某些方面可能超前于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2.厘清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几个易混点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而不是相互决定。②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总起促进作用。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才会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③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和文化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地位的作用,不能混淆。
考点4.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措施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③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例4】2015年1月,由韩国某电视台拍摄、韩国导演执导的全景式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播出,引起强烈反响,创韩国同类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超级中国》在韩国播出()
①推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②表明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③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④表明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韩国民众的关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综合国力的竞争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纪录片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表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这一事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韩国民众对中国发展的关注,故选③、④。①夸大了《超级中国》在韩国播出的作用。②说法绝对。
答案:D
考点5.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和表现
1.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因素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差异表现是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等。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是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差异表现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及思维方式不同。
【例5】吸毒严重损害健康,危害社会,但在某些小圈子里被认为是一种时尚,够酷够嗨。个别“偶像”级演员也身陷其中,聚众吸毒,令众多粉丝失望不已,自己锒铛入狱追悔莫及。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非常重要③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知识。吸毒在某些小圈子里被认为是一种时尚,说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个别演员聚众吸毒,锒铛入狱追悔莫及,启示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故选①、②。③说法错误。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A
【归纳拓展】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但不是唯一因素。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等也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考点6.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两个特点
2.两个特点的关系
人们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都会受到文化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因为我们长久地生活在某个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的就是文化潜移默化的特点。当这种影响一旦转化为人们的态度和信念,就会形成惯性,指导人们的行为选择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例6】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我们读出了其故乡黄土地的厚重与粗犷;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们领略了其故乡红高粱的质朴与热烈……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B.优秀文学作品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不同地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D.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等知识。材料中两位作家的文学创作都是以自己熟悉的故乡、民情和亲身经历为素材,写出的作品真实感人,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故选A。B、D说法正确,但是与题干的指向性不一致。不同地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故C说法不全面。
答案: A
【归纳拓展】
1.辨别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两个特点
“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常用的词汇有:无形中、熏陶、耳濡目染等;“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常用的词汇有:难以改变、保持等。“潜移默化”是从文化影响人的方式、过程上讲的;“深远持久”是从文化影响人的时间、效果上讲的。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启示
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举办各种有益的活动,以正确引导人们的认识、思维,进而引导人们的交往方式和实践活动。
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考点7.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例7】“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④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民族精神等知识。英雄家书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凝聚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故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因为英雄家书蕴含着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④说法错误,因为英雄家书源于抗战实践,蕴含了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C
【归纳拓展】
1.文化塑造人生的两重含义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腐蚀人的精神世界、削弱人的精神力量、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2.比较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区别: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强调优秀文化同特定的环境或者一定形式的活动相结合,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主要表现在人的主观领域。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强调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并在这一种精神的作用下产生持久的行为表现,主要表现为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
联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激发人们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从而丰富精神世界。
3.正确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①二者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②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创新演练】
1.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②中央文明办召开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③中组部发出通知要求联系反面腐败典型深入开展研讨④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2015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刘云山在参加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活动时强调,阅读是一个国家精神发育的基本途径,是建设学习大国的重要内容。要引导人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①②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假如让你写一篇举办这一纪念活动的文章,你选用的标题是()
①回顾历史事实,批驳中国“威胁”论②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培养爱国情感③参加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素质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②④C.①④D.②③
4.2015年5月28日,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在全社会掀起了倡导孝亲善行、致敬道德楷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舆论正能量,被主流媒体誉为“为社会擎起了道德标杆”。这一公益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印证了()
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影响②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③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④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④C.①④D.②③
5.某电视台推出的一系列关于节约、环保的公益广告用百姓生活常识、身边的小故事、生活中的点滴数字,由情入理、深入浅出,帮助全民树立节约意识,调动全民节约、共同行动的热情。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④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并反作用于政治
A.①②B.②④C.①④ D.②③
6.2015年9月新学期,河南邓州二高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校内设有古今中外名人介绍、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介绍、名言警句文化长廊。校园内的道路被命名为爱国路、尊师路、成才路、弘德路等。如让你以此为素材写一篇报道,你认为合适的关键词是()
①精神产品经济融合文化竞争②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文化融合
③创设环境优秀文化提高素质④潜移默化熏陶情操道德修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前一段时间,一些明星艺人因涉吸毒被抓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更让人痛心的是,由于毒枭、毒贩的欺骗和诱导,还有不少青少年和退休老人竟也误入歧途,成为吸毒的一员。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相互促进③只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行为的能力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难以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②③
8.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了2015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活动,并于5月推出了2015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书目。这一做法有利于青少年()
①改变自己的交往方式②改正自己所有的坏毛病和不良生活习惯
③丰富精神世界,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④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陶冶
A.①② B.③④ C.②④D.①③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互联网+”行动。会议认为,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对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意义重大。会议通过《“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互联网+”,促进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若干能形成新产业模式的重点领域发展目标任务。
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国家推进“互联网+”行动体现的“文化与生活”知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和主要事迹公布后,全国各地反响热烈,人们相互转发、不停点赞。这些候选人就生活在老百姓的身边,这些动人事迹曾被多少男女老少亲眼看见、亲身感受,这些善行义举一直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人们更切身感受到这些模范这些事迹的可亲可敬可学,他们正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目前,在中央文明办和各地文明办的组织下,“道德模范在身边”学习宣传活动蓬勃兴起,其中,“德耀中华”专题宣传、道德模范“故事会”、道德模范基层宣讲、道德模范“传帮带”等,不但深入促进了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更让学习道德模范、宣传道德模范蔚然成风。
简要说明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体现的“文化与生活”知识。
参考答案
1.C2.C3.B4.A5.D6.D7.B8.B
9.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必然会促进人们努力学习互联网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实践的需要。
《文化生活》最后十天复习教案 篇4
《文化生活》最后十天复习教案
《文化生活》最后十天复习教案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 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来源:学科网] ①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世界;③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为什么?怎么样?) (1)意义: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 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 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 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5、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 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 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注意:理解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关系;能解答辨析题。 8、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9、文化创新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0、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 (1)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本途径) ②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重要途径)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重要途径)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2)方向: ①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②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附: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必要性):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14、发展大众文化:(为什么?怎么样? ) (1)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十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2)要求: ①(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应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 15、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①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 ②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 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在我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④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单元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篇5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如何认识当代人们文化生活的现状(1)从文化市场看,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2)从人们的文化生活受到的影响看: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双重影响,有喜有忧。(3)从文化消费方面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4)从文化性质方面看: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既有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又有腐朽、落后的文化。
2、如何应对当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文化生活现状?(多角度:国家、企业、公民)(1)国家(政府):①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国家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P88 ②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P89 ③要大力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导向和示范作用。P93 ④加强文化建设,国家还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的同时,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P94(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生产经营者(有时是社会其他主体,如学校、家庭等): ①文化生产经营者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②守法经营,提高职业道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生产、不销售、不传播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P87(3)公民:①公民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即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P90 ②公民要学会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健康文化的熏陶。(第一单元)③公民要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十课)3.如何认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1)表现: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2)危害: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相比较而言,腐朽文化的危害更大)(3)对待态度:对待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4)存在原因: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市场经济导致价值取向、文化选择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
来,滋生不良思想。④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会引发各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助推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传播与泛滥。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P96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弘扬文化主旋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①当代中国,文化市场色彩斑斓,先进健康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并存,人们面对的各种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复杂现状决定的P93)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还是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巨大的积极作用决定的)③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重要地位决定的 P93)④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意义P96)3.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见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 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读熟即可)
2、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必由之路;(2)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四个决定因素)(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有利于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目标。
3、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98-100(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98页)(注意读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99页)(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100页)。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要把握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96页)道德修养;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8)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培育“四有”公民; 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增强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相匹配。信;
(2)文化的作用: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10)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于促进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和公民个人的进步。(第一单元)“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中华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近代衰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立之后担负起了中华文化复兴的重任。
2、怎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见后)
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精神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 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必须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培育文明社会风尚。(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广大公民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5)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弘扬主旋律?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此题比较开放,这是基本要点库;注意:该题应特别注意理解,做题时注意根据材料和设问,灵活变通迁移)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4)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继承与发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新)(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
高二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试卷 篇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诗歌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是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是我国文学艺术的核心,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对人们心灵的抚慰。这说明()
A.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B.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C.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2014年是秦始皇兵马俑发掘40周年。2014年9月28日,“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陵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览通过对彩绘俑头和秦俑坑中各种彩绘遗迹的展示,向观众呈现了秦俑的“千人千面”和“绚丽多姿”。该展览()
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③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如揭阳当地人的口头禅“察人”、“老在行”、“俏过王莽”、“软风软日”等生动亲切。但随着我国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外语热”的兴起,人们担心方言会加速流失。下列对方言文化的认知,正确的是()
①方言文化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②方言文化具有地域性,但不具备世界性 ③揭阳市的方言比其他地方的方言优秀丰富④方言文化的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中国汉字拼写大赛正在CCTV10热播!央视主持出题,社科院专家为考官,最标准纯正的发音与笔划,带你进入最奇妙博大精深的汉字世界!活动旨在通过汉字拼写大赛,让大家重视汉字、重视我们中华民族最基本、最传统的东西,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这是因为()
①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③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 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才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A.中华文化具有特殊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D.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6、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魅力()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③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为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浓厚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10、2013年2月25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并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此事一报道,随即引发教育界的激烈争论。下列对“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看法正确的有:()①在数字时代,强迫儿童用他们以后几乎用不到的字体写字是浪费时间 ②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重要的是键盘,而不是书法
③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该做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④书法是文化、艺术的典型形式,该做法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1、在获奖感言里,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他没有用处„„”“文学无用论”致辞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文学艺术()
①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具有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 ④展现了—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熔化物我,创造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3、中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但遗失损毁情况较为严重,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文化典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国重视文化典籍的保护工作,是基于()①文化典籍是我们的先进文化
②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 ④抢救和保护文化典籍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必定坚不可摧、巍然挺立。中国精神()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②古已有之,亘古不变 ③可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在革命年代,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今天在和平年代,爱国则要求我们把“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铭记心中,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努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表明()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具体要求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
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②凝聚强大民族力量 ③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④提高民族科学素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有一种精神,它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不安于小成,不诱于小利,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这种精神是________精神。()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18、新时明广东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沐现了鲜明的时代持色,是新时期广东人民开创新事业重要精神动力。这表明()①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华文化力量 ②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索
④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到丰富与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民族精神不是虚幻的、虚无缥缈的。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都能受到它的熏陶。这段材料说明:()①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②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③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④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0、2013年6月底,搭乘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锐意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它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使我国的深空探测能力进一步提升。这说明()A.自强不息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
B.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民族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力量 D.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21、“孟母教子”、“徐母大义”、“岳母刺字”等都体现出了“聪明智慧、勇敢无畏,忍辱负重、自强自立,无私奉献、不计名利,胸怀宽广、博爱慈悲,勤劳刻苦、维护正义,热爱和平、造福人类,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中华母亲精神”。“中华母亲精神”()①是勤劳勇敢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②是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③是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的体现 ④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一个精神和文化富有的民族,才是一个值得尊重、具有尊严的民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 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内容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3、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24、无论是面对人类社会发贼胆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还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世界总能从中国人民身上得到一个相同的回答,那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建立在民族精神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与创新。这表明()①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 ③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电视连续剧《沂蒙》是临沂继大型红色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后推出的又一部文艺精品。《沂蒙》用“红嫂”式的质朴表现“红嫂”的崇高,真实地展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壮歌。这表明()
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对于民族精神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相同的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二、非选择题
26、材料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得益于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内容,戏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
材料二: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27、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历了一个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生活大变样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然而,我们的新生代向世人宣告:无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无论人们的价值取向如何多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种始终长明不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守护着亿万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材料一:所以,他们在北京奥运会上志愿服务,“鸟巢一代”用从容自信的微笑征服了世界。
材料二:所以,他们在西方某些媒体歪曲报道拉萨“3·14”事件时挺身而出,留学法国的李洹站在巴黎共和国广场呼唤:“来中国吧!来看看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中国,一个西方媒体不会展现给你们的中国!”
材料三:所以,当甲型H1N1流感肆虐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上海籍留学生小盛在网上发出推迟回国倡议,“对祖国和家人负责”,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公民意识。
饱满的生命,飞扬的青春,阳光的神情。共和国的灿烂光明正在年轻一代的幸福人生中升起。“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祖国始终像磁石一般,吸引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二、三共同揭示了什么文化信息?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围绕材料揭示的文化信息,谈谈上述材料给与你哪些启示。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讲话中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材料二: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突出表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民族精神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阅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何联系?
(2)阐述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梦”的重要意义。(3)在当今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高二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试卷答案
1-5:DBCBC 6-10:ABDCA 11-15:DCDAB 16-20:CDBCB 21-25:ABABB
26、(1)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戏曲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①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
④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
27、中华儿女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②无论在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⑤我们青年学生要把爱国落实在行动上,如反对分裂、维护安定等。
28、(1)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③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2)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中国梦”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实现“中国梦”需要发挥民族精神的力量。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民族精神来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素质,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3)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政治生活》专题复习 篇7
1.2014年《政治生活》试题命题特点
纵观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有关《政治生活》的试题,总体感觉试题突出主干知识、主体职能清晰。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坚持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体现人文精神。具体来说呈现出以下特点。
(1)突出主干知识
(2)主体职能清晰
有关《政治生活》的试题围绕公民 政治参与、政府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外交等主干知识,考查《政治生活》中的几个重要主体。以主观题为例,新课标全国卷Ⅰ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考查,突出考查政府这一行为主体;新课标全国卷Ⅱ以信息消费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为背景,综合考查公民的权利、人大的职责、政府的职能;浙江卷中有关公民的政治参与;广东卷中有关公民的权利与政务公开;天津卷中有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福建卷中有关主权国家的考查,都是明确考查学生对相关主体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3)重视能力立意
从考查能力上看,试卷特别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第38题第(1)问出现了近几年很少出现的意义类设问的题型,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平时复习备考中忽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解答这类试题时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4)彰显人文精神
有关《政治生活》的试题在选材时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各类国计民生问题,如新课标全国卷Ⅰ关注民族关系、基层群众自治、市场经济;新课标全国卷Ⅱ关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中非关系、公民信息安全等社会热点。同时试题选材又引导学生树立权利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国际意识,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7题以某地区民主管理原则为背景,考查了我国的民主建设和民主权利;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6题以民主恳谈会为背景考查了我国基层建设发扬民主的优良作风。试题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政治生活为切入口,密切联系社会热点,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彰显人文精神。
2.2015年《政治生 活》复习要 注意以下几点
(1)凸出主体整合
有关《政治生活》的试题中,设问的主体不同,组织答案的思路也就不同。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政协的相关知识。
1公民———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
常见的称谓有:市民、居民、工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涉及公民的主体知识主要有:
具体内容:公民的政治参与,具体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以及对应的途径与方式。参与原则:坚持“一平等、二统一、三结合”的政治参与原则。依法有序:公民应依法有序地实现政治参与。
2政府———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
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包括中央政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政府是行政部门,一般代表国家。涉及政府的主体知识主要有:
性质宗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行政机关,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基本职能:政府履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大职能。坚持原则: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依法行政: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威信:政府自觉接受监督,使管理和服务被人民认可和接受,努力建立威信。
3中国共产党———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
中共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乡党委、党组织等。涉及中国共产党的主体知识主要有:
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性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执政: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4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
涉及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知识主要有: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常委会是其常设机关。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去直接办,而是由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具体去贯彻执行。
5国家外交———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
常见的称谓有外交部及其发言人、国防部及其发言人、政府外交等。涉及国家外交的主体知识主要有:
主题和实质: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维护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 家利益。政策道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制度与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保障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主要有: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是 根本政治 制度,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村(居)民自治制度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2)重视题型解法
归因类试题在《政治生活》中 出现得比 较多,一般以“××(主体)为什么要解决××(对象)问题”的设问出现。解答此题型,我们既要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析原因,又要从行为本身的角度分析原因,还要从行为的对象(客体)的角度分析原因。在分析原因时,既要分析必然性,又要分析重要性,有时还要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1对象的必要性
如果对象是物或事,则应到课本上找相应的结合点,如果有则可直接套用课本上的语句;如果课本上找不到直接对应点,则到材料中找;如果课本和材料中都找不到结合点,可以省略。课本上可以直接套用的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坚持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必要性、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必要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等。
如果对象是人,应注意两点。一是如果涉及的是某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农民群众等,则应实现从特殊群众到公民的转换。二是如果涉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则应从国家性质入手,表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主体的必要性
若主体是政府,则应考虑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政府职能、政府责任等,结合材料表明解决××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或是××的必然要求。若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则应考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领导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多党合作制度等,结合材料表明解决××问题是执政党应尽的职责。若主体是公民,则应考虑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等。若主体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则应考虑其性质、地位、职能。
3对象的重要性,或解决××问题的意义
如果课本上可以找到相应结合点,直接套用课本上的答案。例如,公民参与民主决策(选举、管理、监督)的意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 商制度)的意义、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意义等。如果课本上没有找到相应结合点的,必须到材料中或结合社会热点、焦点找答案。
【知识串讲】
1.以公民为核心的知识整合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性义务
我国公民的政治生 活以依法 行使政治 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政治权利与自由,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政治性义务。
(2)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公民在法 律面前一 律平等的 原则,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 一的原则,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又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必须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3)当代中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内容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或方式
途径或方式包括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需要从具体途径或方式、意义和要求等角度进行对比把握。
(5)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明确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公民政治参与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并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2.以政府为核心的知识整合
(1)政府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1+4×2+1”的方式进行整合
第一个“1”是指我国政府的性质,即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4×2”是指教材共包括四个框题,每个框题涉及两个知识点。第一个框题:把握政府五个方面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握政府两个方面的作用(管理和服务,便民利民)。第二个框题:把握政府责任或原则的三个具体表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握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电子政务,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制度)。第三个框题:把握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必要性、意义)和要求(具体要求、总体要求),把握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意义和要求。第四个框题:把握加强对政府权力监督的原因(必要性、意义)和要求(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建立比较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把握政府自觉接受监督 的意义。
第二个“1”指政府权威问题,要明确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和体现、有无威信的标志、政府威信树立的要求与措施等。
(2)其他单元有关政府方面的知识
1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与政府
我国政府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要受人大监督,并对人大负责,这体现出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要接受人大代表的质询与监督。
2中国共产党与政府
我国政府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切实履行职权或行使权力;要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
3政府应坚持正确的民族与宗教政策
我国政府重视民族与宗教问题,要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推进民族区域自治进程,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3.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1)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3)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要性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其中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5)党员作用
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6)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此指导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7)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 靠人民、发展 成果由人 民共享。
(8)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坚持多 党合作与 政治协商 制度,对民主党派进行政治领导,相互监督和民主协商,与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4.以人大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1)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其部分职权,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地方各级人大都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产生
广大人民通过民主 选举选出 各级人大 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五年换届一次。
(3)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其中只有全国人大才具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4)组成人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国家权力机关 的组成人 员,而不是工 作人员。
2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有两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选出(间接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无论直接选举还是 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每届任期都是五年。
3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大代表的责任或义务体现在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职权或权利主要体现为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5)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 中央和地 方两个积极性。
(6)制度背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按照民 主集中制 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
(7)其他角度: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要切实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要积极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民主立法,确保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必依。
5.中国外交
(1)主权国家
1构成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权利及义务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的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作用
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3)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是什么
我国的国家利益是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为什么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3怎么办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
(4)顺应时代发展
1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3国际竞争的实质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2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3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标)。
(6)我国和平发展道路
1是什么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为什么
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政治独立、经济自主、文化包容、社会稳定)
3怎么办
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制度与人民民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理论上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并维护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意义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人民当 家作主为 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保证了国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3实践上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我国的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其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优越性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3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历史特点
自秦汉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客观依据
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4政治基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5理论依据
坚持民族平 等、团结、共同繁 荣的基本原则。
6现实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行使管理本地区各项事务的权利统一起来;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4)我国的村(居)民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 事业,是人民当 家作主有 效的途径。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3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坚定制度自信
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为了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它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新题速递】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6月24日,湖南地图出版社 独立绘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正式出版 发行。该版地图是国内首创的大幅面全开竖版地图,全面直观地展现中国全图。其中,南海海域和岛屿与大陆为同一比例尺,南海诸岛不再作为插图形式表示。该竖版地图有利于
1公民更好地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我国更好地行使对南海诸岛的管辖权4彰显我国独立自主的基本准则
A.12B.13
C.24 D.34
2.人口老龄化是困扰世界的一个难题。说到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未富先老”问题,有人认为,政府只要是为了维护公民权益,并且严格执行专家讨论等程序,那么出台的化解老龄化危机的决策,就都是无可厚非的。这种想法的片面性在于没有认识到
A.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宽
B.公民的民主监督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依法行政
C.政府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D.公民可以在参与决策中增强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信任
A.行政系统内部监督行政监督 司法监督舆论监督
B.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权力监督 民主监督舆论监督
C.行政系统外部监督权力监督 民主监督舆论监督
D.行政系统外部监督行政监督 司法监督舆论监督
4.2014年7月3日,北京市发改委针对北京公交地铁票制票价调整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主要围绕目前公交地铁的服务、现行票制票价存在的问题、如何调整票制票价和其他问题四个方面展开,并开通了四种建议渠道。这样做,是因为
1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2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3我国政府决策利民、执政为民4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要求
A.12 B.23
C.34 D.14
5.从2013年下半年至今,李克强总理曾在对7个国家的9次国事访问中积极推销“中国高铁”,伴随着“走出去”项目的增多,频繁亮剑国际市场的中国高铁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积极担当“高铁推销员”,体现了
1政府在加强社会建设2政府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3政府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12 B.13
C.23 D.34
6.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它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下列有关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1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2国家治理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3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4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A.12 B.34
C.13 D.24
7.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预算法的决定。修改后的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举债规模必须由国务院报请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这意味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正迈出实质性步伐。这体现了
1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3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我国人大与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A.12 B.23
C.34 D.14
8.民主生活会制度,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召开的旨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活动制度。朝向自己主动“开炮”,相互批评充满“辣味”,对待批评诚恳“认账”……目前党内民主生活会在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类似党内民主生活会有利于
1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健全对行政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机制3通过党内民主引导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4改进党的工作,完善党的国家管理职能
A.12 B.13
C.24 D.34
9.漫画(图1)中的中央巡视组既打“老虎”又打“苍蝇”,其意义在于
1赋予党的执政资格,发挥党的领导作用2履行党的管理职能和提升政府威信3践行党的执政理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4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A.12 B.14
C.23 D.34
10.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一种自治形式,任何主张“独立”“半独立”“变相独立”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
A.主张让少数民族人民行使自治权
B.是以领土完 整、国家统一 为前提和 基础的
C.符合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D.可以让少数民族自由地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11.2014年6月,山东招远发生“全能神”邪教成员杀害普通群众的惨案,引起公众对邪教的危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为此,全国各地开展打击“全能神”邪教的行动。下列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1国家必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2邪教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3加强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4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A.12 B.13
C.23 D.24
12.2014年8月15日,亚太经合 组织(APEC)粮食安全政 策伙伴关 系机制 (PPFS)全体成员会 议在京审 议通过了APEC面向2020粮食安全路线图:到2020年,努力使亚太地区粮食损失浪费总量减少10%(同比2011~2012年度);到2020年,建成食物体系框架,帮助APEC所有经济 体实现永 久的粮食 安全。这表明粮食安全路线图
1有利于促进亚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2有利于协调国际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3是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4是实现亚太和平与发展的决定力量
A.12 B.23
C.13 D.24
二、非选择题
13.2014年9月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1)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分析说明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就如何推进我国依法治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4.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概念在2012年时已经提出。当年,英国的《金融时报》对这一设想进行评价时 称:金砖国家 开发银行 将成为1991年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以来设立的第一个重要多边贷款机构。2013年3月,第五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决定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开发银行将简化金砖国家间的相互结算与贷款业务,从而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2014年7月15日,金砖银行终于有了个实质性进展。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协议,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首任总裁将来自印度。但是针对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发展,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提 出了“中国 威胁论”的说法。
(1)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金砖国家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原因。
(2)某些国家认为,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崛起会加剧与周边国家的摩擦,必将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构成威胁。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从理 论与实践 两方面反 驳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该竖版地图主要体现的 是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没有直接关系,2不选。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4说法错误。
2.D解析:材料中有些人的想法虽强 调了政府及专家在出台化解中国老龄化危机的决策中发挥的作用,但忽视了公民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特别是忽视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促进其增强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信任这一作用,故D正确。
3.B解析:政府的监督属于行政系 统内部监督,人大的监督属于权力机关的监督,市民代表及法律专家的监督属于民主监督,媒体的监督属于舆论监督。由此可见,答案选B。
4.A解析:材料的主体是发改委,即政府部门,该题考查民主决策的相关知识。3执政的主体是党,不是政府,说法错误。4说的是民主监督,不符合题意。
5.C解析:李克强总理积极担当“高铁推销员”体现的是政府在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23应选,1不选。总理是政府首脑,不是党的领导,4不选。
6.B解析:1是国家治 理能力的 内涵。2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没有涉及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不选。34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入选。
7.B解析:1错在“最高”的表述上,“最高立法权”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我国人大与政府的关系,不仅仅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4错误,故选B。
8.B解析:题中讲述的是党内民主 生活会的情形,党员们相互监督,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也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故13正确。2中所描述的与党内民主生活会无关。党并不能直接履行国家职能,4不选。
9.D解析:1 错在“赋予”的描述上。2错在“党履行管理职能”的描述上。
10.B解析:民族区域 自治是以 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任何“独立”“半独立”“变相独立”的主张都是错误的,故选B。A与题干不构成客观的因果关系。C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依据。D错在“自由”的描述上。
11.C解析: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披着宗教外衣从事犯罪活动,故材料本身与宗教活动无关,1 4排除。2揭示了邪 教的本质。3针对敌人的犯罪活动提出加强专政 的必要性,符合题意。
12.A解析:亚太经合组织是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而不是粮食安全路线图,3错误。4错在“决定”的表述上。
13.(1)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并维护国体。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2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更好地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推进法律监督和实施,密切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3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坚定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公民要积极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坚持权利与义 务的统一,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2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3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4人民代表大会要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等职权,坚持民主集中制。5要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结 合起来。
14.(1)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顺应了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是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必然产物,也是金砖国家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与自然选择。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有助于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推动国际新秩序更趋多极化与民主化。3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金砖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应急储备安排、促进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4中国推动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经济生活》复习指要 篇8
《经济生活》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流通、消费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进而给出经济运行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生活》的核心概念是“市场经济”,即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生活》模块共有四个单元,在复习时,我们应构建知识体系,把握重点;贴近生活,抓住热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是经济生活的起点,主要立足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我们要重点把握以下内容:“一个核心”,即价格;“两种影响”,即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三种因素”,即影响消费的三种因素:收入、物价水平和消费心理;“四种工具”,即商品交换的四种工具:货币、纸币、信用工具与外汇。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在2014年高考复习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把握生活热点:(1)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货币(或人民币、信用卡)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所执行的职能,重点关注比特币的性质(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的,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从性质上看,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但是,比特币交易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商品买卖行为,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拥有参与的自由)。(2)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说明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结合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说明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重要意义。(4)掌握需求与需求量的知识,正确分析某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或下降对其需求量的影响、某一种外来因素(如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某一种替代商品或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5)结合我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分析我国消费率偏低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认识扩大消费(启动内需)的作用和具体措施。(6)结合实际,说明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为建设美丽中国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的核心内容是“生产”,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我们要重点把握以下内容:“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主体”,即企业(企业经营)和劳动者(劳动就业);“三大关系”,即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企业与公司的关系、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关系;“四种投资方式”,即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在2014年高考复习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把握生活热点:(1)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说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2)结合实际,说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于增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作用。(3)结合实际,了解不同公司组织形式的共同点(即公司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差异。(4)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影响企业经营成功与失败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企业兼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5)结合实际,分析劳动力市场中各种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或建议。(6)根据收益性、风险性、流通性,准确区分各种投资方式的特性,合理选择投资理财方式。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主要是讲我国的分配制度,我们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一项基本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种分配方式或制度”,即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三大关系”,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关系。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在2014年高考复习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重点把握生活热点:(1)结合实际,说明各种收入分配方式或制度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2)结合实际,就“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出对策或建议。(3)结合实际,分析财政的作用。(4)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说明应如何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并指出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正确性。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说明我国经济体制的背景,即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一个目标”、“一种观念”和“一个基本国策”,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科学发展观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两种手段”,即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和计划;“三种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在2014年高考复习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重点把握生活热点:(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性。(2)结合实际,分析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手段以及我国调控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3)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和途径。(4)结合实际,分析说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性,并针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或建议。(5)结合实际,判断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状况(如进出口结构、技术产品进出口结构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或建议。
二、思维训练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体现是 ( )
①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②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⑧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取消政府定价④市场决定价格,一切由市场说了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列举措能更好地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①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有序竞争②消费者自由选择商品、自主定价③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④着力清除市场堡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有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12.7%,但同期工业部门劳动者年均实际工资水平只有6.8%的增长速度。……但由此也造成随着财富蛋糕的不断做大,劳动者获得的份额反而相对下降,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endprint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保持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4.材料一城镇化率通常是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2013年1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过去10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4万多亿元(人民币),在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农村新型养老制度等。
据统计,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由此带动的投资、消费需求,至少可维持4%-5%的经济增速。
材料二在过去10余年中,城市人口增长0.5倍,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1倍。许多城市都存在建设用地过度开发,城市建设空有架子却没有产业支撑,最终只能是人去楼空、当地政府负债率大幅上升。中国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强征土地侵害农民权益,户籍制度阻碍城乡一体化,多数农民工无市民待遇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一,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简述推进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某班同学将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题召开班会,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就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修改为“决定性”,虽只有两字之差,却意义重大。
(1)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我国的发展将产生哪些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现阶段,在我国应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过多,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的活力、效率受到影响。请分析说明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必然性,并指出应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A 2.D
3.①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②国家通过立法来保证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持劳动者工资稳定增长。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企业和职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制。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⑤企业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建设和传播以职工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由劳动关系双方协商决定企业职工工资水平。⑥积极开展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建立健全鼓励劳动、鼓励奉献的激励机制,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4.(1)①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城镇化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最大的内需源泉,也是最大的改革红利。城镇化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带动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③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经济差距;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国家增加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有利于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大力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会带来某些行业和地区的投资增长,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会扩大消费需求和改善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有力拉动经济增长。
(3)以人为中心,保护农民利益,造福农民,不让农民“被城市化”;优化布局,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努力追求质量型城镇化;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5.(1)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关于市场和政府关系的正确理念;有利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①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按这些经济规律办事。②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健全经济运行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④市场的作用必须与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和重要作用。
【文化生活复习】推荐阅读:
文化与生活一轮复习10-15
文化生活第9课复习11-30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07-04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复习08-30
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07-28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提纲(按单元) 简洁明了08-12
文化生活与文化建设08-24
文化生活的文化传播07-01
日常文化生活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