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文化作文

2024-07-06

生活与文化作文(共8篇)

生活与文化作文 篇1

“坎坎伐坛兮,置之河这干兮—-“”伐木者一边砍着树,一边唱着歌。中国文化就这样诞生了,诞生在老百姓的嘴巴里,诞生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文化之门一经打开,就如源源不断流出生活的细水。寓言、神话、传说无一不在人民的口中沉淀于生活之中。于是有了《诗经》、有了《楚辞》,也就有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史、有了中国文学的风格。“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然朴实,这是《诗经》中特有的气质,它成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滥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探寻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大道。我国文学的这两股细流,从此便在华夏大地上潺潺地流着,流过汉乐府,流过南北朝诗歌,流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有,一直流淌到今天,一路欢唱,汇聚成浩瀚的大海。

可以说,没有生活便没有文学。文学无时无地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文学是时代的最强音!《诗经》“赋比兴、风雅颂”就诠释着生活与文学的关联;诸子百家散文是战国特定的历史产物;司马迁《史记》记载的不仅是上自黄帝下讫汉武帝的中国历史的简单演义,更有作者自己悲惨人生的再现;无论是曹操时代的“建安风骨”,还是韩愈的“古文运动”,哪个次文化的变革不浸没在时代的荫影里。

孔子《论语》是他作为没落贵族的后裔而拼命撕喊的吼声!陶渊明看破红才会“种豆南山下”。李白“一生只好名山游”是他不被重用悟出的“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明证。杜甫的诗之所以成为“史诗”,他要感谢安史之乱的成全;李煜成了亡国之君却成就为千古词人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让我们今天看到了烩炙人口的留园之恋。曹雪芹梦幻的纨绔子弟的生活只有跌落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田地,他不会看到封建社会的垂死性,也就是说不会有《红楼梦》。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他的笔下有祥林嫂、有阿Q、有华老栓、有子君—-这都是为什么呀,这里无一不证明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毛泽东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要创造“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是呀,生活是文化源泉。文化一离开生活就失去了他生存的空间和条件。

生活与文化作文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引下, 我们势必对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应该以生活为起点, 倡导作文生活化, 生活作文化。笔者根据亲身的教学实践及对理论的研究, 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作文教学改革。

一.作文命题生活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的作文命题方式, 或许能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一点启示。

记叙文题目:

写人:邮递员、一个老朋友、我喜欢的老师、一个不幸的人。

写事:我难忘的一天、和一个小偷的遭遇战、一个兴奋的夜晚、闹鬼的房子、一个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参加过的一次婚礼。

议论文题目:

你所在的这个城市有许多问题———没有足够的停车场, 没有娱乐节目等等。写信给本地的市政当局, 提出你的意见, 说明应如何改进。

假如你去访问一位运动员, 他告诉你他成为名人以后的好处和坏处。例如他穿上印有雪茄烟公司名字的短外套就能得到许多钱。你将这次访问写成一篇文章, 写出对这位运动员所说的话是赞同还是反对。

假如你的表哥写信告诉你, 他要离开他的妻子和家庭, 准备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你写一封信给他, 试着劝他不要这样做, 说明你的道理。

说明文题目:

请你给你的弟弟妹妹介绍摩托车的维修技巧。

请你向一个外乡人介绍你的家乡。

我想, 我们语文教师看了上述文题后, 或许都有自己的一番想法。客观地说, 我们给学生的记叙文题目与上述记叙文题目较为接近, 也就是说, 我们的记叙文题目生活化程度较高, 这也是我们学生比较喜欢写记叙文且容易把它写好的重要原因。但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题目, 却相差甚远,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写这样的文题, 他们一定不会感到没有话说, 一定会有上乘作品问世。

二.作文指导生活化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中学生的作文为什么写来写去就是那几句废话, 没有自己的创造?写好人好事, 必定是公共汽车上让座, 或是拾金不昧;写我的妈妈, 必定是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 生病的时候守在我床前等。生活中那么多值得写的东西, 为什么他们没有发现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的指导。

1、指导观察, 选取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涌,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可见“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生活范围狭窄, 天天呆在四角的天空, 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这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 能找出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来,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做生活的有心人。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 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

2、开展活动, 丰富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 但学校生活毕竟有限, 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跨出校园, 进入社会, 尽可能接触各种人和事。有意识组织活动, 可以让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春天来了, 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到郊外去欣赏春天的美景, 去感受春风的温煦, 春光的明媚, 春雨的滋润, 春雷的震响……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 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苦, 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可以深入市场, 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游览名景胜地, 开展摄影等活动。也可以在教室里开展各种活动, 激励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 为作文积累素材。例如, 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演讲赛、辩论赛、专题讨论会等。通过讨论交流, 相互激励, 不断地积累作文素材。

3、组织阅读, 充实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营养, 一个从来不阅读的学生, 不可能写出好文章;一个阅读知识面很窄的学生, 也不可能旁征博引, 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通过调查, 我们不难发现, 喜欢阅读的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比较高, 当然, 这里讲的阅读是指阅读一些好的书籍, 譬如古典名著、现当代名家名作、科技读物、历史读物、文学期刊等等。

学生的生活十分狭窄, 他们成天关在四角的天空里。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到广阔的书海中去遨游, 在书的世界里体验生活, 思索人生, 感悟生活。我们每周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去阅读报刊杂志, 要求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做好读书笔记, 以便积累作文素材与交流阅读成果。也可以把教室设置成一个小型的图书馆, 让学生时刻闻到书籍的芬芳味, 让学生时刻陶醉在书的世界中。每个同学捐赠几本书, 放在书架上, 由班上的学生管理, 每人可以一次借一到两本, 还可以拿出一部分班费购买最新的书籍。也可以根据我们所学的内容, 要求学生课外自己去搜集资料, 然后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交流。例如, 学完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 我布置学生课外去阅读文学名著《骆驼祥子》, 一个月以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 学生的写作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三.作文写作生活化

写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 无须给学生那么多限制。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写多少字, 用多长时间完成, 一定要有深刻意义, 结尾一定要升化主题等。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他们只有套用作文模式, 仿照优秀作文范例依葫芦画瓢, 没有半点自己的感情。一篇文章写出来, 全部都是空洞的语言, 没有半点内容。所以, 在学生写作之前, 我们要创设一定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亲身体验之后再去写作, 用说的语言来写作文。很多学生能说会道, 但要他们写作文, 他们就一个字也写不出, 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作文其实就是说话, 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就是作文。

四.作文评改生活化

过去的作文评改, 老师经常找出一大堆优点, 指出一连串毛病, 在学生作文本上写满红红的一大版, 这样改完一个班的作文, 老师累得半死。然而, 作文本一发到学生手中, 学生打开作文本, 看一眼分数, 扫一眼评语, 对于老师其它的修改意见置之不理。这样评改作文, 老师累得要死, 学生收获有限。因此,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批改方式。采取面对面的一一批改, 批改以后, 要求学生再写一遍, 然后再批改, 直到他写好为止。当然, 老师的时间有限, 精力也有限, 不可能每次采取这样的方式来批改所有的文章, 但是我们可以依照学生作文的写作层次分组, 每次面对面地批改一个组的同学的作文, 其他同学的作文可以采取自评、互评、老师简单评改等方式。保证一个学期每个同学都有一次机会面对面的批改, 不要求学生一个学期硬要完成多少篇作文, 只要他们能真正地提高作文水平就行。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引下, 我们势必要对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应该以生活为起点, 倡导作文生活化, 生活作文化, 必须做到:作文命题生活化、作文指导生活化、作文写作生活化、作文评改生活化。

文化与生活专题 篇3

1. 文化是什么?

教材中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 如何理解把握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 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推动实践深入发展。

4.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6.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 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命题预测

要关注经典文化作品、文化产业的发展;四川抗震救灾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道德风尚;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影响、奥运会志愿者的感染力;神七问天成功的影响力等社会热点。

例题精析

[例1]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A. 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B. 一定的经济、政治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

C.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D. 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政治与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答案]C

[例2]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

A. 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 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 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 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的多样性,考查考生对上述知识的理解能力。题干所述现象说明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B、 D两项说法都是错误的,文化的差异不能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文化的差异虽然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文化的差异不是人们交往中不可逾越的障碍。C项不符合题干含义。

[答案]A

[例3]今天,在网络文化繁荣的同时,网上暴力、色情、反动等各种不良及有害信息泛滥,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后果,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主要表明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 人们接受文化影响是自觉学习的过程

D. 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不确定性

[解析]深远持久指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潜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它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影响,人可以主动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拒绝不良文化的影响。D错误。

[答案]B

[例4]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说明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②人越全面发展,越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③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

A. ①③B. ①②

C. ③④D. 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侧重考查经济对文化的作用。

[答案]A

[例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因为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②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③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作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 ①③B. ①②

C. ③④D. ②④

[解析]①②错误。

[答案]C

模拟操练

1. 2008年,浙江省确立了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的确定,将给旅行社的短途游带来商机。各大旅行社都准备推出特色民俗短线游作为今年短途游的主推线路。这表明

A.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 文化的力量熔铸在经济中

C.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D.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2. 中国的文化根植于农耕时代,当时的哲人在不断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中,产生了和谐理念。这告诉我们

A. 文化是人类社会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 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接受知识文化而逐步形成的

D. 文化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3.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可见

①文化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的②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②③④D. ①②④

4.《人民日报》以固定的版面,中央电视台每天以固定的时段播放《永远的丰碑》,努力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只有健康有益的文化才能对人产生影响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报纸和电视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④D. ③④

5. 从《共产党宣言》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表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满足人的一切精神需求②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③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④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只有民族文化深入地渗透到社会主流的时候,这个民族才是真正的强大,才是什么力量也不可摧毁的。”民族文化渗透的范围包括

①交往行为②交往方式③实践活动④思维方式

A. ③B. ①②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7. 下列对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④要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 ①②④D. ①③④

答案点拨

1. A(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疑聚力之中)2. D(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3. C4. C5. D6.D7. B(①对文化作用的认识片面)

周易文化与现代生活 篇4

郑万耕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前言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与应用体系。那么对于现代生活,《周易》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对我们还有哪些启示?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工作,以及我们的思维?我们又能否将它应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之中?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郑万耕先生,大家欢迎。郑先生您好,欢迎做客《世纪大讲堂》,下面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郑先生的短片。

王鲁湘:那现在我们说就拿这个《周易》,前面加个周字,它实际上是西周的时候编纂而成,里头的所谓的卦爻辞,大概写的也都是,记的也都是当时周的一些事情是吗?

郑万耕:从《易经》,《周易》的卦爻辞来说,基本上是记载的一些殷周时期的情况。王鲁湘:殷周时期,也包括了这个殷。

郑万耕:它的产生是在周朝初年,殷周之际,所以说这个可能有一些过去的一些遗存。王鲁湘:可能是当时候的占卜的一些记录,这些记录都是一条一条的,后面有些人给它进行了一个归纳,给它总结,而且把它进行了整理,然后变成了这么一个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在一起的书是吧?

郑万耕:对,是经过后人整理的,它原来有一些算卦的记录,筮辞的一些记录。那么后来有一些人为了后人算卦的方便加以整理,加以润色,赋予它一些当时人所可能有的一些思维,那么这里边就可能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民俗方面的内容,包括原始巫术的一些内容,也可能包含一些哲学思维的萌芽,或者当时人的一些生活经验,生活智慧的一些东西。

王鲁湘:那么我们现代生活中间,当然我们知道我们中国的,我们的文化有一个,曾经有一个断层,这个断层中间的话,其实《周易》可能在某种意义上离开了我们很多人的生活。

那么现在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大家对《周易》现在兴趣非常昂然,很多人都在学习它,研究它,那么像这方面的人你接触过吗?

郑万耕:也接触过一些。王鲁湘:也接触过一些。

郑万耕:民间的这样一些人,他们从各种不同的方面,他来诠释《周易》,如果从学院派的角度来说,有些可能言不由衷,但是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了解《周易》,有许多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王鲁湘:那么从大学里头一个哲学教授的角度,你如何理解民间的,对《周易》占卜的这样一种,也是传了几千年的这样一种小传统。

郑万耕:从我个人而言,我感到《周易》当中,他认为《周易》有四种圣人之道,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卜筮者尚其占,以制器者尚其象,这样四种圣人之道。就是《周易》当中它不仅仅是一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有。但是现在从汉朝开始这样一个东西逐渐开始分化,占卜这一块基本上流落到民间。

王鲁湘:变成术数。

郑万耕:变成术数,流落到民间。那么学院派知识分子或者说古代的学人,他们所阐发的是《周易》当中所包含的一些理论思维,治国方略或者是它的一些生活智慧,那么这两块呢,我感到在现实生活当中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王鲁湘:好,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郑教授给我们演讲,郑教授今天演讲的主题就是《周易与现代生活》。

一、《周易》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郑万耕:《周易》它博大精深,那么它究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影响呢?我想答案肯定是肯定的。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近十几年以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有两句话或者是两个理念,普通的老百姓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两句话一个是与时俱进,一个是和谐社会。

那么与时俱进在《周易》当中就是与时偕行。偕,在《说文解字》当中就说:偕者,俱也;行者,进也。那么,与时偕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这种思想就来自于周易文化,和谐社会也是如此。

在《周易》当中讲太和,追求一种最高的和谐的理想状态,把它叫做“大和”,也就是太和。它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讲履,和之至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都是讲和。实

际上《周易》当中所提出的最高价值理想就是太和。这成为我们中华学人一直追求的一个价值目标。所以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周易》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对我们的当代社会都有它深刻的价值。

《周易》当中有三点,这些道理当中有三点特别重要,一个是尚变,第二个是贵中,第三个是趋时。

(一)尚变

先说第一点,尚变。《周易》,这个易字,它的一个基本意义就是变,变易,当然《易》一名而含三义,有不易、简易和变易。那么现在我说的是变易。《周易》特别推崇变,唯变所适,又讲“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就是事物发展到极点,这就叫做穷;发展到极点,那么就可能就要发生变化,发生了变化,进行了变革,事物就通达顺畅了,这就叫做“变则通”。通达顺畅了,这个事物就会有一个比较长的,顺利发展的时期,那这就叫做“通则久”。这个强调变通的观点,它的一个基本思想的含义,它有个基本思想基础,是物极则反,所以《周易》的作者或者《易经》《易传》当中,它提醒我们人要有一个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只有这样,你才能身安,家齐,国家可保。我们历代的思想家,特别是历代的改革家,比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搞改革,魏源、龚自珍强调更法,康有为、谭嗣同搞戊戌维新,都是把《周易》当中这种变通思想,变革的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那么这个通,通则久,不是说永久,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它还可能会达到,走到极点,那我们还必须变革。不变革就没有出路,不变革我们国家就不会越来越兴旺发达。

(二)贵中

那么刚才说了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那么怎样使我们的社会不断地走向前进,而不走向衰落?那么《周易》它就提出了两个原则,一个就是刚才讲的问题:贵中,强调中道;一个是趋时。

中与和是连在一起的,不中就不能和,中是和的必要条件,所以只有中才能达到刚才我们所说的社会的和谐,达到那个最高的和谐。那么在《周易》当中特别强调这个中,一般来说处在中爻的,上卦的第五爻,下卦的第二爻,处在中爻的,大部分都是吉利的。如果既处在中爻,同时又是阳爻处在阳位,阴爻处在阴位,比如说阳爻处在五的位置,阴爻处在二的位置,这就是既中又正,它强调中正。蒋介石这个名字就来源于这样一种思维。

在豫卦,豫卦的六二爻辞讲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于石这两个字就出来了。这就是说,耿介如石,坚刚如石,你做事情不要等到天黑,就是发现这个事情,发现了事物苗头马上就去做,它是吉利的。为什么它会吉利?是因为中正:“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既中又正。蒋介石,蒋中正这个词就出来了。

那么中国古人曾有过这样一句话,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又讲“知时中之意,则思过半”。“思过半”,这也是《周易》当中的话,是说你懂得了时中的内涵,懂得了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对《周易》整个讲的道理,你基本上就把握了一半,可见他们推崇时中。

(三)趋时

那么下边我就要说到时了,“趋时”。那么这个观念,在《周易》当中发挥得应该说是淋漓尽致,形成一个非常系统的理论观念。它讲到要明时,要察时,通过察时来明时。时机未到你要待时而动。什么是待时而动呢?《周易》当中讲了,“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把器具,器械工具打磨精良,隐而不发,等待时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那就要坚定果敢,立即行动,这样你就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这就是所谓的“待时而动”。

与时俱进,那么在《周易》当中讲了三次。乾卦的《文言传》讲,“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就是讲白天奋勉努力,从不懈怠,到了晚上你就应该安闲休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你就会取得大的成功。

损卦讲:“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益卦讲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就是不管你是损,减损,还是增加,盈满还是亏缺,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措施,所以它又讲,要“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是在艮卦里。

艮卦它的含义是什么呢?艮就是止,所以它后边就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说不管你待时而动也好,还是与时偕行也好,与时俱进也好,你都应该以不失时机作为一个基本的准则。“行”比较好理解,比较好做,但是,“止”就不见得。我们做什么事情,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当你事业顺利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你敢不敢止?这个时机到了,你有没有魄力嘎然而止?旧的不做了,另做新的,你开创一个新的产业,开创一个新的事业,这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中国古人讲“知止”,当然是从道德的角度讲,要“止于至善”,可是如果我们把它引伸开来,从《周易》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一个道德上的止于至善,而且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所开拓的各个方面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到此为止,另谋新路?这恐怕是现实社会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考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思维。这是讲时机未到,要待时而动,时机已到要与时俱进。那么如果时机变了,时机、时运、时势,发生了变化,《周易》讲那就应该“趋时”,就要“变通”,“变通趋时”就是紧紧追随时势的发展,抓住新的恰当的机遇。这就是我说的趋时,就是“变通者,趋时者也”,或者反过来说,趋时就是变通,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或者说这就是时中,因时而行中道。

孟子曾经讲过执中,说你坚守中道是非常好的,可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你执中无权,没有一个权变,不进行通权达变,只坚持一个道理,是吧,一个模式,不能通权达变,不能随时加以变通,那只能是把道给害了,那是“贼道”。男女授受不亲,这是道,这是礼也。可是嫂溺援之于手,权也。这个通权达变实际上也就是因时而行道,要对这个道要有所调整。

就比如说我们骑自行车总要有微调,你不可能永远直直地,这样正正直直地走,永远直着走,你非摔倒不可。可是我们不断地拧着这个把,在这样进行一些微调,这个微调就是刚才我说的权。但是它又鼓励“中”。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因时而行中道,这样你才能保证你的顺利地畅行无阻。那么这是所讲的时。所以时这个观念,在《周易》当中出现了58次到60次之间,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讲,用时、时机、时用等等,它的各种情况。所以这样一种观念对我们任何人,对我们现实生活来说都是影响至深,影响很大。

二、《周易》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都在阐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古老的命题。

那么刚才我讲了这样三个方面,六个字:尚变、贵中和趋时。那么《周易》它不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些问题上,而且它把这样一些观念,这样一些原则,它从哲学的更高的角度,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加以论证,就提出了阴阳变易思维。其实,刚才我所讲的这样一些,都渗透了它的阴阳思维,阴阳变易的思维。可以说阴阳变易的思维它是我们《周易》的核心,是我们《周易》的最基本的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个学说,其它别的学说无从谈起,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阴阳学说,我想它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就我自己而言,我给它概括成四句话,就是《周易》当中的四句话,用《周易》当中的四句话来概括,第一是“一阴一阳之谓

道”,一阴一阳就是又阴又阳,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阳可以变成阴,阴也可以变成阳,就是阴阳相互转化。那么阴阳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它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看,不能只有天没有地,只有天没有地那就不成其为宇宙:不能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有男人没有女人,那就不成其为社会,那就不成其为人类。我们一个社会,你既要有领导,又要有群众,既要有官员,又要有民众,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社会。那同时还有中外,内外上下,不同的民族,这就是一阴一阳。同时阳中还有阴,阴中还有阳。你比如你们坐在这儿,有男有女,男女就是阴阳,可是不论是男人身上,还是女人身上,你都是由血气构成的,按照中国古代医学,血为阴,气为阳。但是阳中又有阴,这个阴阳又分成阴阳。

我们一天有昼夜,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可是白天从午后,午,中午以前是阳,中午以后又是阴,属阴。夜晚子时以前属阴,子时以后又属阳,阴阳当中又各生阴阳。所以我们观察事物就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独阳不生,独阴不成,天下没有孤阴孤阳之物,也没有纯阴纯阳之事。阴阳总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我们看社会,我们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看到成绩,也要看到缺点。看到我们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我们也还要看到它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它背后所潜伏着的可能出现的危险。这就是一阴一阳所给我们提供的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法。

那么老子他又从反面看问题,“反者道之动”。就是你别人,你儒家,你只看到了事物的正面,只看到了社会好的方面,仁义道德,那么在这个仁义的背后还有没有其它别的方面不恰当的东西,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发展?他也是在思考社会,怎样使社会更加安宁,更加安定,更加发展。他并不是什么都无所作为,他思考的问题和儒家基本上是一样的,也是安邦定国。但是你常人,你儒家,你看到的这一方面,那么我看到的是另外一方面,那么这样我们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进一步向前进,就深刻了一步。

(二)阴阳不测之谓神

第二句话,“阴阳不测之谓神”,就说事物的变化总是神妙莫测,刚才我们说事物它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有规则,有确定性,那么这就叫做常,《周易》当中就称为道,可是事物的变化还有变数,事物的发展还有变数,有不确定性,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这种不确定性,在《周易》当中就叫做神,神就是神妙莫测,不好把握。

你比如说我们平常讲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为什么叫不测风云,不测这个词就来自于《周易》。事物本来按照常规,按照它的规则,可能就直接由此向彼发展,可是

突然遇到了一个什么事件,它突然改变了方向,或者折回来了,或者是另外一个方向。

两年前,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了,究竟向哪里走,下一步会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它会发展成为我们现在的全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这就是阴阳不测。

(三)日新之谓盛德

第三句话,“日新之谓盛德”,或者叫做“生生之谓易”。在《周易》当中这两句话是连在一起的。日新之谓盛德,就是说每一天都在更新,这是天地最大的德性,天地最根本的性质。生就是创造,生生就是不断有所创造,不断有所创造这才称得上变易,或者说这才是我们《周易》所讲的变易。老是重复过去的东西,不断走向衰退,那不是《周易》所讲的变易。

谁都不会愿意过平平淡淡的、老是千篇一律的生活,都希望不断有所前进,不断有所更新,不断有所提高,这不就是不断地在更新吗?所以《周易》叫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甚至台湾有一个哲学家,被称为现代新儒家的牟宗三先生,他创立了生命哲学。他这一套生命哲学体系,他的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周易》这两句话,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当然他结合了西方哲学的,尤其是康德哲学的一些东西。那么他就称为生命哲学。那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受这样的东西的熏陶,都在被它所昭示,被它所激励。

(四)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第四句话,“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或者“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刚柔就是阴阳,阳刚和阴柔,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推移,那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内因论的先驱。就是说,你这个事业能不能发展,你的事业出了问题,或者你自己出了问题,你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去找很多客观条件,先找一找你内部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在自身找原因,自身找问题,你才能真正解决。所以他强调内因,强调刚柔相推。

我想这样四句话可以概括阴阳变易学说的基本内容,当然还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强调,阴阳互补啊,阴阳和谐,阴阳流转等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在阐发这样一个命题。

要用北京大学朱伯崑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都在阐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古老的命题。那么我们中国的辩证思维,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从而得到了锻炼。这个思维方式,或者思维方法,它是永远起作用的,永远不过时的,其它别的原则,章法,规范,都可以过时,但是这些东西是永远起作用的。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理念,道德意识以及民俗习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仍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讨,去弘扬。

当然《周易》当中还讲了许多其它的,刚才我说了,一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套治国的方略,或者原则;给我们人提供了一套生活智慧和生活的规范,尤其是他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样一个人生的总原则,人生的总态度,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总体来说,我感到《周易》它的理论,它的思维博大精深,虽然有些方面高深莫测,但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理念,道德意识以及民俗习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仍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讨,去弘扬。今天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三、访谈

王鲁湘:非常感谢郑万耕先生充满激情,也充满智慧的演讲,我们知道《周易》这本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仅仅是对我们一些国家的领导者,也不仅仅是对我们的一些文人学者,而且对我们普通人其实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间,都影响至深。我随便举一些例子,比如说我们经常挂在嘴里头的一些成语,就是一种民族智慧的结晶。

那么这种成语之多,我们《周易》贡献是最多的,随便举几个,刚才郑先生已经说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经常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企业领导的办公室里头会挂着这几个字,对不对,另外还有否极泰来,还有乐知天命,立竿见影,物极必反,你想想随便举一举,这么多的词来自于《周易》。

那么说到这部智慧之书的话,我们当然要说这些卦爻辞的词语,刚才我们说的都是词语以外,其实这个卦相也很重要,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八卦,它就是两种爻,一个是阳爻就是一横,一个阴爻就是两个短横,就这两个东西组成,这就所谓的阴和阳。但是这个八卦,我看它是三个这样的爻组成一个卦,而不是两个,这就是一种智慧。

我过去在大学读哲学系的时候,我就观察,我们八个基础卦没有一个卦是对称的,那么六十四卦中间的话我们也发现,只有八个卦是对称的,其它那么多的卦也都是非对称的,那么他为什么不强调这种对称性?

郑万耕:《周易》当中一方面有对称,一方面它同时又不对称,这就是刚才说的阴阳不测,它实际上是强调一个事物的多样性,也同时强调事物的统一性,比方说刚才我们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讲一个统一性,或者《周易》当中讲的殊途同归,一致百虑,或者百虑一致就是讲这样的东西,这说明我们中国人,他不是一个非常用一个固定的模式,一个固定的思维来观察一个东西,但是事物它确实它又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一定的规范,一定的规

则。那我们找到了这个规则,我们对这个事物,我们人就有了主观能动性,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把握,但是同时呢你又不能把你头脑给局限死了,那么这样刚才说的,那就是多,就是中国人讲的三,强调三,强调天地人三才,是吧,这一卦,下边这两爻,一卦六爻嘛,它是地,上边两爻是天,中间两爻是人,这是三才,这个思想可能和老子有关系。

王鲁湘:有关系,对。

郑万耕:老子讲,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或者人也大,不同的版本,有的是王,有的是人,它是只有人可以和天地相并立,这称为三,在世界万物当中只有人可以和天地相媲美。那么《周易》就提出了这个三才观念。

王鲁湘:我这里随便画了一个卦,郑老师说的下面这两爻是地,上面这两爻是天,中间两爻是人,大家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三分,特别注意中间这个人,人是在中间是跨的,它是跨上下两卦的,因此人是赞天地之化育。

郑万耕:同时又顶天立地。

王鲁湘:这里还有一位网友,叫生活秀的,他针对前些年杨振宁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个演讲影响很深远。其中最重要的有一句话就是《易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但是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杨振宁先生,大家尊敬的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么您对杨先生的这样一个结论,这样一个判断,您有什么看法?

郑万耕: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因为我不懂自然科学,所以就更没有发言权,但是从《周易》的角度我还是可以说两句,说《周易》的思维,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理论思维两千年,或者说我们中国人的理论思维的提高,是通过历代易学家对《周易》的阐发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这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五经四书当中,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们主要是讲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天道阐发得不多,那么能够和道家相媲美,就是《周易》这个系统,那当然后来是当作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五经之首,这个系统。那么它的影响确实相当深,《周易》当中,既有形式逻辑的思维,也有象数思维,也有辩证思维,就是它的思维方式应该属于是多方面的。那么究竟是哪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中国的科技的发展,杨先生没讲,我也不知道他具体指什么,讲得很笼统,也可能他懂自然科学,他了解中国古代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他个人可能在某一方面,他认为有拘束,有不好的影响,或者阻碍他思维展开的这样一种影响,但是在其它方面他没有深入地做出说明,所以我也不好妄加评论。

四、提问

王鲁湘:现在我们把提问交给现场,有同学关于《周易》方面的问题,要向郑先生请教的,请举手。

同学:老师,您好,我们知道东方人与西方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欲望和能力这个方面,他都是不相同的,那么请问这个东西是否与《周易》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它高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方面有关?那么如果有关的话,请问您认为《周易》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定上面,是过时的还是超前的?谢谢。

郑万耕:按照整个中国传统或者西方的传统来说,在历史的角度,西方人强调分,中国人强调合,或者西方人强调分析,中国人强调综合,这是这两个文化有很重要的差别。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从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处理天和人的关系,那么我们中国刚才已经讲了,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天人协调。那刚才我们又讲了,《周易》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或者说一个成语,叫做裁成辅相,就是讲人,后就是君王,“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之地之宜”。

刚才说了,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自然而然,它又生生不息,那么我们人处在天地之间,你只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你不能去改变自然界的规律,不能去破坏自然,所以叫做加以调节。

“裁成”,就是加以调节完成,使它完成;辅相天地之宜,天地它变化,那个自自然然的东西,你去进行推动,所以这就是天人协调。“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我们自然现象,没有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没有到来之前,我们对它加以开发,加以引导,自然界也不违背,这叫先天下而天弗违。自然界的变化已经到来之后,人就应该注意适应,要顺天应时,这就叫后天而奉天时,所以说它这叫做天人合德,也就是天人协调。所以张岱年老先生说,裁成辅相,天人合德,是中国古代一个典型的天人协调论。这个天人协调论确实影响了我们整个中国文化,应该说始终。

虽然说我们近些年来,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强调人定胜天,但是我们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违背自然规律,违背自然发展的事情,那么现在我们反过来从《周易》当中,从中国文化当中,寻找人和自然的这样一种关系,把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的时候,我们就感到中国古人这个思维,有他合理的地方或者有他的优势,甚至比西方人那个强调改造自然,强调或者是以人为中心,那样一种人类中心论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它有它的优势。在我们现在解决生态危机,解决生态平衡,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中,使我们可以借鉴。

王鲁湘:下一位同学。

学生:郑教授您好,我这有一个问题要请教您,就是关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起源问题,就是在易学界有什么说法,然后就是是不是有一个,现在已经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了,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郑万耕:这个问题到现在,我的观点仍然是一个谜。阴阳两爻,八卦、六十四卦,它的最基本的要素,我们王鲁湘刚才讲的,就是阴阳两个爻,一个阳爻,一横线,一个阴爻,中间断开,这是它的基本要素。但是究竟八卦是怎么产生的,怎么从爻变成了卦,或者说由爻组成卦?这样一个说法在《易传》当中就没有说清楚。可是他又说呢,“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怎么突然后边又出来了八卦,这个有人就提出了疑问,说这可能是当时,就是两套算卦的方法。

王鲁湘:合到一起了。

郑万耕:后人没有弄清楚,把它合到一起,这只是一种说法,是不是能成为定论? 王鲁湘:也不好说。

郑万耕:但是我们可以怀疑。张政烺先生说的数字卦,是吧,八卦或者六十四卦来源于数字卦。可是数字卦是六爻卦,绝大多数是六爻卦,这是不是我们八卦来源呢?

王鲁湘:六爻卦。

郑万耕:六爻卦。所以这个问题,也仍然解决不了九和六的问题。

九、六是什么。王鲁湘:为什么是九。

郑万耕:说九是阳,六是阴,不过这是后来讲的。那么这个问题,这个数字卦也解决不了,所以说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是个问题。当然说这个符号,两个符号,有人说是结绳记事,影响比较大的,屈万里先生,那么这两个结之间,这个是阳爻,这中间一个结,就这两个之间这是阴爻,这个受到启发,然后出现了这样一个阴阳的两画,这是一种说法。

郭沫若先生说是男女生殖器的崇拜,男根和女阴,这个说法,我现在想,它是西方弗洛伊德学说传播到中国的一个产物,生命崇拜,但是这个说法,在《周易》当中它也能找到根据,能解释。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冯友兰先生和高亨先生,他们讲,就和算卦那个草棍有关系,实际上这个和那个结绳记事相类似。那这个草棍,那么两个结之间,这个是阳爻,那么这两个结,这样一段,这样一段,中间有个结它就断开,这个是阴爻。

那么朱伯崑先生说了,这个可能比较朴实,和我们算卦又有密切关系,这个可能更加符合原义,但是都是一种没有史料根据的推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到现在没有考古学上的根

据。有考古学根据的,就是那个张政烺先生说的数字卦,但是他有些问题还解决不了,解释不了。所以说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个谜。这是我所知道的,也可能你知道得更多一些。

2012文化与生活高考题 篇5

一、选择题(保留了原题号)

(12安徽卷)8.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北京卷)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回答24、25题。

24.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 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

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 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

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广东卷)30.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广东卷)31.广东某县依托葛洪等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挖掘当地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和宗教文化,力塑文化品牌。该县的这一做法是基于

①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重庆卷)

35、2012年3月24日,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海内外万余名炎黄子孙汇聚一堂,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是

A、典型的民间封建迷信活动 B、传统的人文艺术表演活动

C、海内外华人共同参加的宗教活动 D、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的纪念活动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选择题

(12北京卷)26.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2福建卷)

33、下列选项能体现图10漫画寓意的有

①实现文化创新要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前进的包袱

④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天津卷)11.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12山东卷)22.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

动漫剧日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刨新的根本途径 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

(12山东卷)23.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课标卷)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糟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爱你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广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12分)

【答案】:

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12北京卷)截止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8万多家,遍及全球178年国家和

地区。

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4)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6分)

答案

(4)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的文化、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2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制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

进去”的认识。(11分)

答案

(2)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3分)②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它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2分)

③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 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3分)

④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它文化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3

(12江苏卷)37.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

传统节日文化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3)端午节即将到来,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

(3)主题活动示例:以“重读《离骚》,追思屈原冶为主题的阅读节。

活动意义: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

(12课标卷)21.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转载自出国留学网http://,请保留此信息。)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安徽卷)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2天津卷)2.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12海南卷)17.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江苏卷)22.《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二、非选择题

(12天津卷)14.(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 学生,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 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 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 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1)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 值是永恒的。(8分)

参考答案

①雷锋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②鹦歌岭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

③当代社会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雷锋精神为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提 供精神动力。

非选择题

(12安徽卷)39.网友心声 践行道德不止步 追求完美无止境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近年来,安徽好人和道德模范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成为道德建设中引起广告关注的“安徽现象”。超越感动,弘扬美德,争做先进人物的“粉丝”是网友们的共同心声。

(3)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回应“网友心声”。(12分)

【参考答案】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贡献。

(12北京卷)39.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

(2)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试举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实例,并用《文化生活》中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相关知识加以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39、(2)实例(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12福建卷)材料三 雷锋,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10分)(要求:①写出倡议书内容的提纲;②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

【答案】

(4)①开展多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②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⑤脚踏实地,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12山东卷)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原者精神。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8分)

【 答案 】 :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培育“四有”公民;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休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12海南卷)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各地竞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现象。(6分)

(3)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4分)

25.(18分)答案要点:

(1)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2

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加剧了对文化资源的争夺;(2分)一些地方文化创新力弱,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不多。(2分)

(3)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民族精神,打造优秀旅游文化产品;(2分)坚持保护优先,防止破

坏性开发。(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浙江卷)40.(20分)

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10分)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W村开展的“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具有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特点,自荐自评、互荐互评方式促进了村民自省自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生活传统文化作文 篇6

――涨潮《幽梦影》

(一)

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我总会为之感动。

就像有情人那老天荒的誓言:“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是的,我是如此痴迷的爱着它,永远的传统文化,它的简约,它的质朴,它的厚重,它的深沉。

我依旧愿意,青灯黄卷,古书典籍,兼计天下,修齐治平之礼。

我依旧愿意,花前月下,香笺锦书,幽香暗溢,字字珠玑。

我依旧愿意,一樽薄酒,一只长剑,“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历历。”

我依旧向往,“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我依旧愿意沉于竹简青史间一醉一梦,寻求千百年前的那份智慧与灵气。

相对于绚丽的法国香水,我更愿意去嗅那檀木的幽香。

我懂得卡布其诺是高贵的象征,却更爱去细品,经年普洱苦涩的馨香。

无论多少人不解,我依旧不改其志

我想我就像一块顽石,执着,为之于我半条性命的传统文化。

(二)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段话就似一个绝妙的谶语,当今的社会,依旧在这样的矛盾中滚滚向前。

海岩说当今的文化是一种狂欢现象,以形式之重承载精神之轻。

又有作家阎连科言:“当今中国文学不缺技艺缺灵魂。”

诚如是。

抑或,文化的狂欢,是几千年压抑后精神的狂欢?

如同山林的野人逃出了经院,在一片跌宕与朴野中不停的释放。

在这艺术狂欢的时节,不知多少人扮演了狂欢者的角色。

在这时代华美的盛宴上,“快餐文学”,“学术口红”,亦或是“意淫”的穿越小说,它们拍着手,唱着歌,是那么花枝招展,那么光彩夺目。却不曾看到,厚厚的油彩,身后生命力是那样脆弱。

是的,它喧哗,它盛大,它反叛,然而,它终会是无痕的礼花,不留名,也不留声。

因为它不厚重也不深沉,既无神韵亦无风骨,它经不起时间的拷问。因为狂欢是文化的易碎品,它的无病呻吟亦或是疯狂宣泄,终会昙花一现。

唯有传统文化,看惯世态炎凉仍旧知情会意,历经沧海桑田依然顶天立地。

(三)

但我依然看到,传统文化的家园,在淡漠,在荒芜。

我的心在痛。

失落感、逼迫感、危机感在我心中不停的翻滚,并把它转化为一种力挽狂澜的动力。

虽然我明白,传统文化的探究抑或传承,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像真正的大师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如同武林中的绝世高手,耐得住寂寞,方能下苦功练就惊世剑法,方有摒弃外界一切浮华浮躁的定力,方能将私欲降至最低,而降文化的、民族的、国家的命运奉为最高,超然于物外,却又以济天下为己任者,方为大焉。”

这是对任继愈老人的评价。

在寂寞中治学,在寂寞中生活,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八十岁仍不敢从心所欲。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只讲自己弄明白的话。”

如今,他的离去,令世人大惊、大悲、大恸之余,却也更多地被他们的人生精神感动并温暖着。

见贤而思齐。

(四)

终于我明白,顽石自有顽石的好处。

千万年的风霜,千万年的沧桑,棱角不复尖锐,光彩亦可褪去,却唯有一颗心,亘古不变。

风雨过后,它只会更加稳重,更加执着,不为潮流左右,不受物欲驱使,不在浮躁媚俗的空气中迷失自我。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宋宗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涨潮《幽梦影》

(一)

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我总会为之感动。

就像有情人那老天荒的誓言:“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是的,我是如此痴迷的爱着它,永远的传统文化,它的简约,它的质朴,它的厚重,它的深沉。

我依旧愿意,青灯黄卷,古书典籍,兼计天下,修齐治平之礼。

我依旧愿意,花前月下,香笺锦书,幽香暗溢,字字珠玑。

我依旧愿意,一樽薄酒,一只长剑,“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历历。”

我依旧向往,“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我依旧愿意沉于竹简青史间一醉一梦,寻求千百年前的那份智慧与灵气。

相对于绚丽的法国香水,我更愿意去嗅那檀木的幽香。

我懂得卡布其诺是高贵的象征,却更爱去细品,经年普洱苦涩的馨香。

无论多少人不解,我依旧不改其志

我想我就像一块顽石,执着,为之于我半条性命的传统文化。

(二)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段话就似一个绝妙的谶语,当今的社会,依旧在这样的矛盾中滚滚向前。

海岩说当今的文化是一种狂欢现象,以形式之重承载精神之轻。

又有作家阎连科言:“当今中国文学不缺技艺缺灵魂。”

诚如是。

抑或,文化的狂欢,是几千年压抑后精神的狂欢?

如同山林的野人逃出了经院,在一片跌宕与朴野中不停的释放。

在这艺术狂欢的时节,不知多少人扮演了狂欢者的角色。

在这时代华美的盛宴上,“快餐文学”,“学术口红”,亦或是“意淫”的穿越小说,它们拍着手,唱着歌,是那么花枝招展,那么光彩夺目。却不曾看到,厚厚的油彩,身后生命力是那样脆弱。

是的,它喧哗,它盛大,它反叛,然而,它终会是无痕的礼花,不留名,也不留声。

因为它不厚重也不深沉,既无神韵亦无风骨,它经不起时间的拷问。因为狂欢是文化的易碎品,它的无病呻吟亦或是疯狂宣泄,终会昙花一现。

唯有传统文化,看惯世态炎凉仍旧知情会意,历经沧海桑田依然顶天立地。

(三)

但我依然看到,传统文化的家园,在淡漠,在荒芜。

我的心在痛。

失落感、逼迫感、危机感在我心中不停的翻滚,并把它转化为一种力挽狂澜的动力。

虽然我明白,传统文化的探究抑或传承,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像真正的大师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如同武林中的绝世高手,耐得住寂寞,方能下苦功练就惊世剑法,方有摒弃外界一切浮华浮躁的`定力,方能将私欲降至最低,而降文化的、民族的、国家的命运奉为最高,超然于物外,却又以济天下为己任者,方为大焉。”

这是对任继愈老人的评价。

在寂寞中治学,在寂寞中生活,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八十岁仍不敢从心所欲。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只讲自己弄明白的话。”

如今,他的离去,令世人大惊、大悲、大恸之余,却也更多地被他们的人生精神感动并温暖着。

见贤而思齐。

(四)

终于我明白,顽石自有顽石的好处。

千万年的风霜,千万年的沧桑,棱角不复尖锐,光彩亦可褪去,却唯有一颗心,亘古不变。

风雨过后,它只会更加稳重,更加执着,不为潮流左右,不受物欲驱使,不在浮躁媚俗的空气中迷失自我。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宋宗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涨潮《幽梦影》

(一)

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我总会为之感动。

就像有情人那老天荒的誓言:“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是的,我是如此痴迷的爱着它,永远的传统文化,它的简约,它的质朴,它的厚重,它的深沉。

我依旧愿意,青灯黄卷,古书典籍,兼计天下,修齐治平之礼。

我依旧愿意,花前月下,香笺锦书,幽香暗溢,字字珠玑。

我依旧愿意,一樽薄酒,一只长剑,“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历历。”

我依旧向往,“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我依旧愿意沉于竹简青史间一醉一梦,寻求千百年前的那份智慧与灵气。

相对于绚丽的法国香水,我更愿意去嗅那檀木的幽香。

我懂得卡布其诺是高贵的象征,却更爱去细品,经年普洱苦涩的馨香。

无论多少人不解,我依旧不改其志

我想我就像一块顽石,执着,为之于我半条性命的传统文化。

(二)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段话就似一个绝妙的谶语,当今的社会,依旧在这样的矛盾中滚滚向前。

海岩说当今的文化是一种狂欢现象,以形式之重承载精神之轻。

又有作家阎连科言:“当今中国文学不缺技艺缺灵魂。”

诚如是。

抑或,文化的狂欢,是几千年压抑后精神的狂欢?

如同山林的野人逃出了经院,在一片跌宕与朴野中不停的释放。

在这艺术狂欢的时节,不知多少人扮演了狂欢者的角色。

在这时代华美的盛宴上,“快餐文学”,“学术口红”,亦或是“意淫”的穿越小说,它们拍着手,唱着歌,是那么花枝招展,那么光彩夺目。却不曾看到,厚厚的油彩,身后生命力是那样脆弱。

是的,它喧哗,它盛大,它反叛,然而,它终会是无痕的礼花,不留名,也不留声。

因为它不厚重也不深沉,既无神韵亦无风骨,它经不起时间的拷问。因为狂欢是文化的易碎品,它的无病呻吟亦或是疯狂宣泄,终会昙花一现。

唯有传统文化,看惯世态炎凉仍旧知情会意,历经沧海桑田依然顶天立地。

(三)

但我依然看到,传统文化的家园,在淡漠,在荒芜。

我的心在痛。

失落感、逼迫感、危机感在我心中不停的翻滚,并把它转化为一种力挽狂澜的动力。

虽然我明白,传统文化的探究抑或传承,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像真正的大师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如同武林中的绝世高手,耐得住寂寞,方能下苦功练就惊世剑法,方有摒弃外界一切浮华浮躁的定力,方能将私欲降至最低,而降文化的、民族的、国家的命运奉为最高,超然于物外,却又以济天下为己任者,方为大焉。”

这是对任继愈老人的评价。

在寂寞中治学,在寂寞中生活,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八十岁仍不敢从心所欲。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只讲自己弄明白的话。”

如今,他的离去,令世人大惊、大悲、大恸之余,却也更多地被他们的人生精神感动并温暖着。

见贤而思齐。

(四)

终于我明白,顽石自有顽石的好处。

千万年的风霜,千万年的沧桑,棱角不复尖锐,光彩亦可褪去,却唯有一颗心,亘古不变。

风雨过后,它只会更加稳重,更加执着,不为潮流左右,不受物欲驱使,不在浮躁媚俗的空气中迷失自我。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宋宗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涨潮《幽梦影》

(一)

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我总会为之感动。

就像有情人那老天荒的誓言:“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是的,我是如此痴迷的爱着它,永远的传统文化,它的简约,它的质朴,它的厚重,它的深沉。

我依旧愿意,青灯黄卷,古书典籍,兼计天下,修齐治平之礼。

我依旧愿意,花前月下,香笺锦书,幽香暗溢,字字珠玑。

我依旧愿意,一樽薄酒,一只长剑,“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历历。”

我依旧向往,“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我依旧愿意沉于竹简青史间一醉一梦,寻求千百年前的那份智慧与灵气。

相对于绚丽的法国香水,我更愿意去嗅那檀木的幽香。

我懂得卡布其诺是高贵的象征,却更爱去细品,经年普洱苦涩的馨香。

无论多少人不解,我依旧不改其志

我想我就像一块顽石,执着,为之于我半条性命的传统文化。

(二)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段话就似一个绝妙的谶语,当今的社会,依旧在这样的矛盾中滚滚向前。

海岩说当今的文化是一种狂欢现象,以形式之重承载精神之轻。

又有作家阎连科言:“当今中国文学不缺技艺缺灵魂。”

诚如是。

抑或,文化的狂欢,是几千年压抑后精神的狂欢?

如同山林的野人逃出了经院,在一片跌宕与朴野中不停的释放。

在这艺术狂欢的时节,不知多少人扮演了狂欢者的角色。

在这时代华美的盛宴上,“快餐文学”,“学术口红”,亦或是“意淫”的穿越小说,它们拍着手,唱着歌,是那么花枝招展,那么光彩夺目。却不曾看到,厚厚的油彩,身后生命力是那样脆弱。

是的,它喧哗,它盛大,它反叛,然而,它终会是无痕的礼花,不留名,也不留声。

因为它不厚重也不深沉,既无神韵亦无风骨,它经不起时间的拷问。因为狂欢是文化的易碎品,它的无病呻吟亦或是疯狂宣泄,终会昙花一现。

唯有传统文化,看惯世态炎凉仍旧知情会意,历经沧海桑田依然顶天立地。

(三)

但我依然看到,传统文化的家园,在淡漠,在荒芜。

我的心在痛。

失落感、逼迫感、危机感在我心中不停的翻滚,并把它转化为一种力挽狂澜的动力。

虽然我明白,传统文化的探究抑或传承,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像真正的大师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如同武林中的绝世高手,耐得住寂寞,方能下苦功练就惊世剑法,方有摒弃外界一切浮华浮躁的定力,方能将私欲降至最低,而降文化的、民族的、国家的命运奉为最高,超然于物外,却又以济天下为己任者,方为大焉。”

这是对任继愈老人的评价。

在寂寞中治学,在寂寞中生活,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八十岁仍不敢从心所欲。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只讲自己弄明白的话。”

如今,他的离去,令世人大惊、大悲、大恸之余,却也更多地被他们的人生精神感动并温暖着。

见贤而思齐。

(四)

终于我明白,顽石自有顽石的好处。

千万年的风霜,千万年的沧桑,棱角不复尖锐,光彩亦可褪去,却唯有一颗心,亘古不变。

风雨过后,它只会更加稳重,更加执着,不为潮流左右,不受物欲驱使,不在浮躁媚俗的空气中迷失自我。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宋宗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涨潮《幽梦影》

(一)

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我总会为之感动。

就像有情人那老天荒的誓言:“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是的,我是如此痴迷的爱着它,永远的传统文化,它的简约,它的质朴,它的厚重,它的深沉。

我依旧愿意,青灯黄卷,古书典籍,兼计天下,修齐治平之礼。

我依旧愿意,花前月下,香笺锦书,幽香暗溢,字字珠玑。

我依旧愿意,一樽薄酒,一只长剑,“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历历。”

我依旧向往,“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我依旧愿意沉于竹简青史间一醉一梦,寻求千百年前的那份智慧与灵气。

相对于绚丽的法国香水,我更愿意去嗅那檀木的幽香。

我懂得卡布其诺是高贵的象征,却更爱去细品,经年普洱苦涩的馨香。

无论多少人不解,我依旧不改其志

我想我就像一块顽石,执着,为之于我半条性命的传统文化。

(二)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段话就似一个绝妙的谶语,当今的社会,依旧在这样的矛盾中滚滚向前。

海岩说当今的文化是一种狂欢现象,以形式之重承载精神之轻。

又有作家阎连科言:“当今中国文学不缺技艺缺灵魂。”

诚如是。

抑或,文化的狂欢,是几千年压抑后精神的狂欢?

如同山林的野人逃出了经院,在一片跌宕与朴野中不停的释放。

在这艺术狂欢的时节,不知多少人扮演了狂欢者的角色。

在这时代华美的盛宴上,“快餐文学”,“学术口红”,亦或是“意淫”的穿越小说,它们拍着手,唱着歌,是那么花枝招展,那么光彩夺目。却不曾看到,厚厚的油彩,身后生命力是那样脆弱。

是的,它喧哗,它盛大,它反叛,然而,它终会是无痕的礼花,不留名,也不留声。

因为它不厚重也不深沉,既无神韵亦无风骨,它经不起时间的拷问。因为狂欢是文化的易碎品,它的无病呻吟亦或是疯狂宣泄,终会昙花一现。

唯有传统文化,看惯世态炎凉仍旧知情会意,历经沧海桑田依然顶天立地。

(三)

但我依然看到,传统文化的家园,在淡漠,在荒芜。

我的心在痛。

失落感、逼迫感、危机感在我心中不停的翻滚,并把它转化为一种力挽狂澜的动力。

虽然我明白,传统文化的探究抑或传承,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像真正的大师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如同武林中的绝世高手,耐得住寂寞,方能下苦功练就惊世剑法,方有摒弃外界一切浮华浮躁的定力,方能将私欲降至最低,而降文化的、民族的、国家的命运奉为最高,超然于物外,却又以济天下为己任者,方为大焉。”

这是对任继愈老人的评价。

在寂寞中治学,在寂寞中生活,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八十岁仍不敢从心所欲。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只讲自己弄明白的话。”

如今,他的离去,令世人大惊、大悲、大恸之余,却也更多地被他们的人生精神感动并温暖着。

见贤而思齐。

(四)

终于我明白,顽石自有顽石的好处。

千万年的风霜,千万年的沧桑,棱角不复尖锐,光彩亦可褪去,却唯有一颗心,亘古不变。

风雨过后,它只会更加稳重,更加执着,不为潮流左右,不受物欲驱使,不在浮躁媚俗的空气中迷失自我。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宋宗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涨潮《幽梦影》

(一)

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我总会为之感动。

就像有情人那老天荒的誓言:“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是的,我是如此痴迷的爱着它,永远的传统文化,它的简约,它的质朴,它的厚重,它的深沉。

我依旧愿意,青灯黄卷,古书典籍,兼计天下,修齐治平之礼。

我依旧愿意,花前月下,香笺锦书,幽香暗溢,字字珠玑。

我依旧愿意,一樽薄酒,一只长剑,“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历历。”

我依旧向往,“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我依旧愿意沉于竹简青史间一醉一梦,寻求千百年前的那份智慧与灵气。

相对于绚丽的法国香水,我更愿意去嗅那檀木的幽香。

我懂得卡布其诺是高贵的象征,却更爱去细品,经年普洱苦涩的馨香。

无论多少人不解,我依旧不改其志

我想我就像一块顽石,执着,为之于我半条性命的传统文化。

(二)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段话就似一个绝妙的谶语,当今的社会,依旧在这样的矛盾中滚滚向前。

海岩说当今的文化是一种狂欢现象,以形式之重承载精神之轻。

又有作家阎连科言:“当今中国文学不缺技艺缺灵魂。”

诚如是。

抑或,文化的狂欢,是几千年压抑后精神的狂欢?

如同山林的野人逃出了经院,在一片跌宕与朴野中不停的释放。

在这艺术狂欢的时节,不知多少人扮演了狂欢者的角色。

在这时代华美的盛宴上,“快餐文学”,“学术口红”,亦或是“意淫”的穿越小说,它们拍着手,唱着歌,是那么花枝招展,那么光彩夺目。却不曾看到,厚厚的油彩,身后生命力是那样脆弱。

是的,它喧哗,它盛大,它反叛,然而,它终会是无痕的礼花,不留名,也不留声。

因为它不厚重也不深沉,既无神韵亦无风骨,它经不起时间的拷问。因为狂欢是文化的易碎品,它的无病呻吟亦或是疯狂宣泄,终会昙花一现。

唯有传统文化,看惯世态炎凉仍旧知情会意,历经沧海桑田依然顶天立地。

(三)

但我依然看到,传统文化的家园,在淡漠,在荒芜。

我的心在痛。

失落感、逼迫感、危机感在我心中不停的翻滚,并把它转化为一种力挽狂澜的动力。

虽然我明白,传统文化的探究抑或传承,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像真正的大师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如同武林中的绝世高手,耐得住寂寞,方能下苦功练就惊世剑法,方有摒弃外界一切浮华浮躁的定力,方能将私欲降至最低,而降文化的、民族的、国家的命运奉为最高,超然于物外,却又以济天下为己任者,方为大焉。”

这是对任继愈老人的评价。

在寂寞中治学,在寂寞中生活,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八十岁仍不敢从心所欲。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只讲自己弄明白的话。”

如今,他的离去,令世人大惊、大悲、大恸之余,却也更多地被他们的人生精神感动并温暖着。

见贤而思齐。

(四)

终于我明白,顽石自有顽石的好处。

千万年的风霜,千万年的沧桑,棱角不复尖锐,光彩亦可褪去,却唯有一颗心,亘古不变。

风雨过后,它只会更加稳重,更加执着,不为潮流左右,不受物欲驱使,不在浮躁媚俗的空气中迷失自我。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宋宗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涨潮《幽梦影》

(一)

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我总会为之感动。

就像有情人那老天荒的誓言:“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是的,我是如此痴迷的爱着它,永远的传统文化,它的简约,它的质朴,它的厚重,它的深沉。

我依旧愿意,青灯黄卷,古书典籍,兼计天下,修齐治平之礼。

我依旧愿意,花前月下,香笺锦书,幽香暗溢,字字珠玑。

我依旧愿意,一樽薄酒,一只长剑,“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历历。”

我依旧向往,“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我依旧愿意沉于竹简青史间一醉一梦,寻求千百年前的那份智慧与灵气。

相对于绚丽的法国香水,我更愿意去嗅那檀木的幽香。

我懂得卡布其诺是高贵的象征,却更爱去细品,经年普洱苦涩的馨香。

无论多少人不解,我依旧不改其志

我想我就像一块顽石,执着,为之于我半条性命的传统文化。

(二)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段话就似一个绝妙的谶语,当今的社会,依旧在这样的矛盾中滚滚向前。

海岩说当今的文化是一种狂欢现象,以形式之重承载精神之轻。

又有作家阎连科言:“当今中国文学不缺技艺缺灵魂。”

诚如是。

抑或,文化的狂欢,是几千年压抑后精神的狂欢?

如同山林的野人逃出了经院,在一片跌宕与朴野中不停的释放。

在这艺术狂欢的时节,不知多少人扮演了狂欢者的角色。

在这时代华美的盛宴上,“快餐文学”,“学术口红”,亦或是“意淫”的穿越小说,它们拍着手,唱着歌,是那么花枝招展,那么光彩夺目。却不曾看到,厚厚的油彩,身后生命力是那样脆弱。

是的,它喧哗,它盛大,它反叛,然而,它终会是无痕的礼花,不留名,也不留声。

因为它不厚重也不深沉,既无神韵亦无风骨,它经不起时间的拷问。因为狂欢是文化的易碎品,它的无病呻吟亦或是疯狂宣泄,终会昙花一现。

唯有传统文化,看惯世态炎凉仍旧知情会意,历经沧海桑田依然顶天立地。

(三)

但我依然看到,传统文化的家园,在淡漠,在荒芜。

我的心在痛。

失落感、逼迫感、危机感在我心中不停的翻滚,并把它转化为一种力挽狂澜的动力。

虽然我明白,传统文化的探究抑或传承,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像真正的大师往往与寂寞同行。

“就如同武林中的绝世高手,耐得住寂寞,方能下苦功练就惊世剑法,方有摒弃外界一切浮华浮躁的定力,方能将私欲降至最低,而降文化的、民族的、国家的命运奉为最高,超然于物外,却又以济天下为己任者,方为大焉。”

这是对任继愈老人的评价。

在寂寞中治学,在寂寞中生活,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八十岁仍不敢从心所欲。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只讲自己弄明白的话。”

如今,他的离去,令世人大惊、大悲、大恸之余,却也更多地被他们的人生精神感动并温暖着。

见贤而思齐。

(四)

终于我明白,顽石自有顽石的好处。

千万年的风霜,千万年的沧桑,棱角不复尖锐,光彩亦可褪去,却唯有一颗心,亘古不变。

生活与文化作文 篇7

中学生群体有着独有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接受新知识快, 对世界充满疑问和探究欲望,教科书不能代表生活,把学生束缚于课本而不走进生活,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应当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语文“生活化”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是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巨大的教科书,我们从生活中感受到了喜、怒、哀、 乐等情感。这些情感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不断地丰富积累就形成了我们的人生经验。因此人必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更快地成长。

(1)语文教学环境“生活化”。 教学要注重营造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合作学习营造安全、民主、 和谐、宽松及信息资源充分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应用多种手段,营造贴近生活的氛围,将静态变为动态,这样可极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可将语文课堂搬到山上,让学生尽情享受那浓浓的春意,然后打开课本,在蓝天白云下放声朗读, 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味春天的色、香、味,学生畅所欲言,完全融入课文之中,让学生得到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中学语文教学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 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而让学生懂得获取知识的方法。《大堰河,我的保姆》使学生感悟到大堰河保姆用她的血肉汇成的生活之源,不仅养育诗人的身体,也养育了诗人的感情;若把苏轼的生活经历写成文章,其间穿插古诗,学生学古诗就会充满感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科的思想性。

(3)语文训练“生活化”。老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以致用,包括中考试题也在追求素材生活化。例如,语文知识及应用体现了语文的工具化、生活化。 作文命题要求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作文指导花了很多力气,写作仍然会让大多数学生头痛,原因何在?关键是作文写作缺乏生活化。作文是一种思维活动, 思维是有规律的,对于初中生写作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基本功练起,基本功的基础是什么?那就是结合生活, 写真实的生活。作文命题更要求贴近生活、关注生活。

二、生活“语文化”

事实上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留心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和事、眼前的景和物,这就是在进行语文学习。生活之树长青,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

(1)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

(2)班级生活“语文化”。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班级文化不但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可以与语文素质教育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例如,班级每两周由小组轮流出班级周报,每月学生出一份手抄报,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就诞生了。 这学期,江苏省沭阳县龙庙初级中学有一班主任在班内记“班级日记”,它不是记下谁违纪、犯错,而是把它作为沟通生生、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那里有的是鼓励、劝慰、建议,而没有直露的批评、惩罚。

(3)社会生活“语文化”。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 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方法,在生活中提高初中生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生活与文化作文 篇8

关键词:设计文化 生活方式 文化现象 品牌培育

设计是反映和创造“文化现象”及“生活方式”的活动。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更是设计创造出来的,在不断地在创造着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新的文化也随之产生,在工业化与信息化交融发展的今天,文化现象与生活方式既是时代的显著标志,更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今天的设计不是孤立的活动,它存在于自然地域、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架构这样一个大系统中,也就是说设计活动属于反映这些因素和应用这些因素的创造活动。

在设计过程中,对系统因子的研究能够启发我们的设计思维和方法。本研究的对象为“设计文化”,针对整个设计文化中最显现的就是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进行的梳理和诠释。

1 不同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现象的交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地域人们的交流主要通过经济流通和品牌认可,这种由经济交流带来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交流不断突破地域和本民族文化界限,在对抗、接受、认可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种交流产生的文化转变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经济全球化给各国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新的机遇,但是,强势经济体会不会导致全球生活方式的单一化,使得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研究生活及文化现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生活形态和社会构架。这是“设计”需要梳理的“文化”。

1.1各国生活方式及文化现象的相似性

文化现象指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状态,是人们对表层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结果。文化现象具有个别、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判别的具象特征,是社会生活中带有典型和标识性的事态,是社会文化生活中共性的反映。文化现象深层的反映是思想观念和人们对物质追求的理念。

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品牌文化成了世界主流文化。各地人们的经济生活也逐步趋于相似。现代的白领一族、蓝领一族的生活方式,都市的网购生活方式、快餐文化、汽车生活、背包客一族等等,这些围绕在品牌周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是世界各地的共性体现,品牌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在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中。

1.2各地文化现象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地域、气候、种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比如人们的饮食和着装习惯、行为表达等等,都可称之为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多种多样,它从_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域的人们某段时期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念。毫无疑问,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大的方面来讲,中国人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是受到传统、历史、自然和现实的影响,不会因为开了几家麦当劳而改变,中国人也不会因为带了瑞士名表而改变文化价值观;同样在美国,也不会因为有了几家中餐厅而改变周围的文化现象。今天世界各地的生活和文化,因为有了差异,才各显特色;因为有了交融,才丰富多彩。例如:(图1)中国人生活中讲面子、讲排场,请客吃饭中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计划生育的国策制造了“小皇帝”和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早教和培优之风;由于地域经济差异和城乡社会设施的差异,造成节假日的大量人口迁移,形成了春运现象,这些生活现象都是只有在中国才能产生的。韩国传统泡菜文化,产生了世界著名的密封盒品牌“乐扣乐扣”。北欧国家瑞典的实用生活方式,孕育了宜家“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品牌。美国地大物博,其城镇民居的居住和生活设施都是分散而铺开的,这使得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汽车,而生活设施也都围绕汽车生活而设计,比如:汽车餐厅、汽车电影院、汽车旅馆等等,这就是美国的汽车文化。自然界因为生物多样性而美丽,人类社会也因为文化的多元化而丰富。

2 当代生活方式与文化现象在设计文化中的解读

关于文化的解释有很多,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总和,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社会成员的个人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所以文化具有对科学、宗教、情感、道德等各种精神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做出指导。而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的社会文化,对设计这个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起着指导性作用。

2.1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在当代的显现

由于传统生活方式曾在过去的社会中长期存在,因而它是早已被规范化、习俗化、凝固化,在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化理念。这使传统的东西有着巨大的能量和顽强的生命力,以致在现代社会中仍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现代生活方式中的某些传统生活文化因素,在现代科技定义下应该有全新的理解,不应该是传统的简单复制。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对设计的影响,是设计文化内在因素的作用,从而指导产品设计过程的进行。这里讲的“设计文化”具有宽泛的含义,是指“影响产品设计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

哈飞汽车公司和意大利宾尼法利那的汽车公司联合开发的哈飞面包车,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该车前大灯后边角上翘,神似京剧人物脸谱眼睛,拟人化的前脸造型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韵味,(图2)此款车一上市就获得很好的市场认可度。

我们生活在由文化构筑的社会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手表和手机,一个是通讯产品,一个是计时工具。近十年来,这两种产品出现的角色互换,很具有启发性。手机出现之前,手表只是计时工具,随着手机进入人们的生活,手表计时的功能逐步被手机取代,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少,那时拥有一部手机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当手机发展到今天,人人手里都是智能手机,手机已成为一部“便携式电脑”,带手表又开始成为一种时尚,而佩戴一块贵重的手表是身份的象征。科技发展到今天,手机的微型化及手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公司已经开发出能够弯曲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式手机,难道以后手表和手机要合二为一吗?这将是一个有趣的发展趋向,反映出人们对生活文化传承的一种寄托,这种寄托直接反映到物上。反推过来,研究物的设计思维可以深入对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的领域探究。

nlc202309011816

2.2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的选择

人的生活方式受到条件的必然限制,我们发现这个限制来至于社会文化、经济等等方面。因此,设计文化中应强调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不同的社会文化,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选择。

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是在中国这片土壤里孕育和传承的,我国国土面积与人口比例严重失衡,所以中国人选择了聚集,多数人口集中在大城市。生活设施、宗教文化、社会机关等配套设施都集中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也是以连接各大城市而设计。为此,大多数中国人向往城市生活,人们的工作、学习、居住、购物、休闲等活动都反映出“集中”的特点。集中的好处是对土地面积和空间的最高效率的利用和社会生活的集中解决,但是过渡的集中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治安混乱的问题,过渡的集中也会产生生活压力巨大、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中,中国人选择了中庸的处世之道,这便是中国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2.3设计文化促进品牌的形成与发展

从系统角度讲,品牌也属于文化的范畴,特定的“社会文化”。哈雷摩托(图3),属于美国的全球知名摩托车品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加大的厚重车轮、高大的摩托车龙头、锃亮的金属装饰、昂贵的价格,决定了哈雷不与普通代步工具威武,比它实用功能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的文化性。人们这样描述哈雷摩托“哈雷可谓是一件重金属艺术品。车身够长够大,很多部件由钢铁打造,传统五金手工工艺随处可见。这是设计、制造和使用结合的风格,是技术规格和数据无法描述的,这就是哈雷”。说起哈雷,许多人回想起1969年的那部经典电影《逍遥骑士》里的丹尼斯·霍普和彼得·方达,那两个长发男人的奇装异服让人印象深刻,皮衣皮裤加墨镜,这便是哈雷车主最具代表性的装束。哈雷品牌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衰,在与它从造的第一辆车起就潜心致力于创造独立、自由、个性、进取的摩托文化。这是一种生活文化的选择和形成,哈雷文化是经过百年不断地积淀和提纯才有现代的市场影响力。如今,哈雷早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通工具,它已成为一个机械和人性融合一体的金属明星,成为精神图腾。而哈雷品牌中的哈雷服装、头盔、啤酒罐、手表、打火机也成为哈雷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世界各地哈雷迷的追捧。

哈雷只能诞生在美国这样一个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的国度,更主要的原因是美国人拥有多元文化、张扬的性格、开拓的精神等社会文化孕育了哈雷摩托车这个品牌,说到底就是美国文化孕育出的哈雷品牌。

3 设计文化指导产品开发与品牌培育

设计文化系统是以人和人所在的整个环境为核心的体系,这个体系更关注人生活的整个环境和生活的方式,克服过去仅对产品本身的研究的设计方式,把产品设计、品牌培育置于设计文化系统中运转。

设计文化系统的观点强调,从设计文化系统的角度看待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能看清事物每一环节之间的关系。产品从预案到定案,从试制到生产再走向市场,从市场到使用者手中再变成废品,走向回收再利用环节,要走过很多程序,有方案的造型和色彩问题;有人机协调、产品与环境的协调问题、有材料的加工与装配问题;产品与社会的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文化、感情、技术、地域等几个方面。在这过程中,经过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循环过程,整个过程中对产品设计目标的社会适应性、环境适应性、人机适应性、市场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权衡,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的分析研究对设计定位和品牌定位及培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品牌既是企业的符号,又是文化的载体,企业透过品牌经营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及文化理念。消费者从产品或品牌服务中来感知企业文化,对品牌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品牌与蕴涵在其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因此,在培育品牌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把社会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的研究目标定位在用户上,让这个系统的研究成果服务于产品设计和品牌定位。在品牌的创立中植入社会形态和生活文化,会使品牌更具有文化内涵和亲和力。

4 结语

当代设计是对当代社会文化的解读,优良的设计一定映像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品牌亦是如此。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而是选择了产品实现的生活方式,是对设计及品牌文化的认可,以及品牌其中所透出的生活情调与价值观念的推崇。

在建设和培育一个品牌的过程中,设计文化必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品牌的培育就是当下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的浓缩。这其中,社会文化和生活是凝聚和培育的催化剂,使品牌更有文化内涵。正是源于设计文化的巨大作用,需要加强对设计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把对文化的研究作为产业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企业文化概论1下一篇:端午作文 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