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生活

2024-08-11

文化精神生活(精选12篇)

文化精神生活 篇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建设方面, 十八大要求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使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 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从内容看, 档案作为整个国家的历史记录, 对于描述国家历史面貌是无价资源。一个城市的国家档案馆如果拥有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馆藏, 就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城市的发展脉络, 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其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档案馆应肩负起对国民进行国情、国家历史文化知识等教育的社会责任。目前, 国内许多档案馆被当地党委和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档案的内涵

所谓“档案文化”, 就是人们创造并面对和围绕档案所展开的全部生活方式。一般而言, 可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给出的界定, 所谓狭义档案文化, 就是档案及档案工作本身, 其文化特征具有:一、一切行为均围绕档案实体展开,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二、行为的实施主体基本局限在各级各类档案部门;三、行为主体的工作职能主要两大块: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 并围绕这两大块进行制度创设和精神提炼。狭义档案文化以档案实体为依托, 那么, 广义档案文化是除却档案实体之外, 主要依托和围绕档案信息展开的一种生活方式。其行为实施完全不受专业限制, 实施主体也是很不固定的。事实上, 除了档案专业工作者外, 一切社会人士都是以档案信息为采集和利用目标的。这些人士来自各行各业, 主体千变万化, 其文化动机大到资政兴邦、保境安民, 小到家长里短、鉴赏休闲, 不一而足, 无所不包。而广义的档案文化传播, 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完成。

二、档案文化的作用

(一) 档案的文化凭证作用。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原始记录, 真实地再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在历史变迁中能够起到独特的文化凭证作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各个时代创造了不同文化传统, 档案就是它真实的记录和见证, 汇成整个人类的文化遗产。档案这种独特文化功能得到世界文化发展史的充分印证, 为当今各国所普遍重视。由于档案在文化传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凭证作用, 所以年代越久的档案, 其文化价值越大, 也越为世人所珍视。

(二) 档案的文化媒介作用。

档案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具有重要的文化媒介作用。人们对各族历史文化的了解, 主要是通过史书、档案文献和文物实现的, 其中档案的作用极为显著。春秋战国时期, 士人们利用散落民间的档案文献, 进行多种文化活动, 孔子删定“六经”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种由士人着手对前代档案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的工作, 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由原始状态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过程。

(三) 档案文化的教育作用。

档案具有真实性、权威性的特征, 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中外档案馆利用各自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料, 通过举办档案陈列、展览等社会教育活动, 能够发挥陶冶观众情操、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作用。档案文化传承中不断对人们的自身价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着影响。今天, 人们正努力开拓新的档案利用方式, 用网络信息平台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四) 档案文化的生产建设作用。

档案中记载了各种生产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从自然资源、生产手段到生产过程以及计划管理和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信息, 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材料。当今日益增多的科学技术档案, 更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管理和科学技术管理的重要条件。但是, 无论普通档案, 还是科学技术等专门档案, 总的来说, 都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情况, 都能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研究、统计监督的情报信息, 对制订经济计划, 检查和总结生产情况, 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防止灾害等等, 都是重要的参考材料。

比如, 有的地方为了切实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 查阅了几十年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水利设施、生产建设、气象雨量、管理措施、灾情记录, 综合分析研究, 制订了适合地区特点、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的生产计划, 促进了大幅度的增产。有些地方, 查阅历年档案, 汇总分析, 找出了本地区发生水旱冰雹灾害的规律和预防经验, 据此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或减轻了灾害, 从而促进了生产, 获得了丰收。与此相反, 有些地方因为没有档案可考, 或“有案不查”, 以致生产计划不当、管理混乱、重复劳动、返工浪费、甚至发生事故,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多损失。大量的实践证明, 充分利用有关的档案, 对加强经济管理, 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具有直接的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档案文化功能

档案馆应肩负起对国民进行国情、国家历史文化知识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发挥档案文化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完善档案文化管理体制和档案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档案文化发展环境, 发挥档案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由于受我国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 档案馆的文化功能长期被忽略, 档案馆也被置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之外, 这种局面必须尽快改变。发挥档案文化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完善档案文化管理体制和档案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档案文化发展环境, 发挥档案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首先, 应把档案文化纳入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统筹安排, 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其次, 应建立档案部门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文化单位协调工作机制, 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第三, 要全面加强国家档案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今后, 应按照“丰富馆藏、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打造精品”的思路, 广泛搜集档案资料, 使档案馆能充分反映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风土人情。第四, 要把国家档案馆作为城市重要的社会公共文化设施来建设。选址上应考虑城市交通便利地段, 应把档案馆建设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馆内外平面布局要留有足够的公共空间, 使人们在利用档案过程中得到更多文化享受。经验证明,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既要有经济发展的实力和物质的充盈, 也要有魅力文化的繁荣及良好的道德精神充实。城市有了文化底蕴就好比一架飞机有了一个坚实轻盈的双翼, 为一个城市的蓄势、腾飞崛起提供不竭的动力。档案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 又是当前文化园地中的一株新葩。说它历史悠久, 是因为自古以来, 无论是甲骨文、竹简, 还是古书典籍, 无不同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历代皇朝档案文献之丰富和保存档案的机构之完善, 从世界档案文化发展史来说, 也有一席之地。说它是一株新枝, 是因为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档案才被逐渐揭去蒙在其身上的“神秘外衣”, 走出封闭的库房, 显露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在档案文化建设正受到各方面重视的今天, 客观上为社会公众提供这种体验的机会已越来越多。如今, 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们既为档案文化建设步入兴旺而欢欣鼓舞, 同时更热忱地期盼着有更多的公众去体验一下档案文化丰富的内涵, 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摘要:本文阐述了档案的内涵;档案文化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档案文化功能。

关键词:档案文化,精神生活,组成部分

文化精神生活 篇2

海尔的物质文化是高酬,包括基本工资与股权 薪酬激励: 海尔提供具有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的薪酬激励,以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组合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统一,并通过人单合一机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基础福利: 海尔提供社会统筹的五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构成的法定福利,同时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除此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企业福利和弹性福利。乐活计划: 为保证员工在海尔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除竞争力的薪酬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由丰富的特色项目组成的“乐活计划”,如:员工健康管理、子女教育讲座、个人成长讲座、流行时尚讲座、图书阅览室等。

员工关怀: 包括新员工关怀和在职员工关怀。

生活平衡计划: 为平衡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集团除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外,还为员工提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培训、以及丰富生活沙龙项目。

海尔的制度文化是创新

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

没有创新只靠速度赢得的市场难以为继。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还要和速度结合起来。另外,组织结构不好也会窒息速度。过去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使市场上用户有什么需求、员工有什么反映,很难传递到决策层来,决策过程非常慢,因而不能把所有创新的想法都变成现实。现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等于是把企业与市场合在一起,流程全部围绕着用户来转,这样就可以实现创新的需求。

如何靠创新创造用户价值

如果说速度争取到了用户资源,创新就是要留住这个资源,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在网络时代,用户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化”:一个是个性化,一个是全球化。为什么突出体现这“两个化”呢?因为现在市场供大于求,顾客选择的余地很大,谁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顾客就选择谁。

创新的目标

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要实现这个创新的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就是创新的本质——创造性地破坏;第二就是创新的途径——创造性地模仿和借鉴,即借力。全球化是因为在全球网络上,用户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用户需求的是全球质量最好的、价格最便宜的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本土化满足个性化,以竞合实现全球化。

SBU定义:SBU即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Strategical 战略的Business 事业的Unit 单位(单元)

SBU即战略事业单位,如果不仅每个事业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那么集团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为什么要成为SBU

如果员工不能成为SBU,我们就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说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或者说把海尔集团速度和创新的目标量化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去创新,都以速度去争取用户,那么他就应该成为一个SBU。对外“一站到位”的服务和对内“一票到底”的流程,就是为了最快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成为SBU

如何成为SBU?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这实际是企业的四个目标,现在要转化到每个人身上去。

市场目标:以速度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

市场定单: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

市场效果: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市场报酬: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力

SBU的目标

SBU的目标对企业对员工、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对员工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在网络时代,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每个员工都在创新,用户的需求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抓得住。

海尔的行为文化是创造感动,创造感动就是用心做事,增强凝聚

海尔人就是要创造感动

就这样被你感动

2002年6月22日,国际培训中心在接待山东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副所长金锋给青岛市学习型组织研习班学员讲课的工作中,服务员刘瑞标在帮助客人上网时,发现金先生的电脑屏幕上有很多污渍。小刘找来酒精和软棉,给客人送到房间,但客人刚好出去了。因服务员未经客人允许是不可以随便动客人东西的,小刘便把酒精和软棉放到电脑旁边并留言:“先生您好!刚才帮您调电脑的时候发现屏幕上有点污渍,想到您可能是外出没带擦拭的用具,这是我特意为您准备的酒精和软棉,您先用软棉醮酒精擦一遍,然后用干软棉擦干……”

整个过程非常详细。客人回到房间看到留言,既惊喜又感动,忙打开随身携带的录像机把这一切记录了下来。客人次日找到经理说:“我到过全国各地讲学,第一次遇到像海尔这样的超值服务。我会把这件事列入我的教材。”

用户永远是对的三次上门心不烦 海尔社区服务美名传

家住重庆市竞地城市花园的祖文霞女士最近听说海尔社区服务站在小区落户

了,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小区物业打了个电话,要对家中1999年买的两套空调进行维护保养。哪知刚放下电话不到十分钟,服务人员就上门了,令祖女士惊讶不已。然而就在工作人员刚把空调部件打开时,祖女士家的门铃就响了。原来是祖女士的一位好友带着一家人来做客。看着满满一屋子人,祖女士面露难色,犹豫再三小心翼翼地对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暂且停止下次再来?”服务人员二话没说,带着微笑收拾工具退了出来。

第二天,当祖女士再次打电话时,和上次一样,服务人员又在十分钟内就登门了,然而这次正当保养工作接近尾声时,祖女士家的电话突响,接起一听,是公司电话,上司要求祖女士立即回公司处理事情。怎么办?当祖女士再次为难地表达歉意时,服务人员像上次一样,依然面带微笑悄然退出。

一周后,当祖女士第三次打电话时,服务人员再次登门,这一次进行得顺顺当当,而且服务人员的热情不减,工作仔细周到。当祖女士送走服务人员,回头看着焕然一新的空调时,禁不住感慨万千。而海尔服务人员保养空调三次登门的事迹也在竞地城市花园以及周边居民小区流传开来。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孙悟空”的一碗长寿面

2001年,一位加拿大设计师为海尔山庄二期的别墅设计造型,因此住在了山庄内。每天他都会到餐厅来用餐,时间久了,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有趣的中国名字“孙悟空”(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学《西游记》并崇拜孙悟空)。

精神生活的现代处境及其文化自觉 篇3

精神生活的当代重构,需要深刻的文化自觉。只有栖居于自身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才能拥有心有所属、魂有所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获得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力量。

我们固然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发现传统的存在,但真正的传统作为活的精神,已融化浸润于人们朴素自然的日常生活、心灵结构和精神世界中。天与人的相感相应,人与物的相融相通,身与心的相契相合,如此等等,已构成中国人真诚为人、仁义做事、和美生活的存在之道。以中国文化传统的观点来看,精神生活不能停留和下降为个体自我的感性表达。与西方文化把人的精神生活引向外在超越的彼岸世界不同,中国人提升精神生活的形式,主要在宗教之外,在不离日用常行的道德修养和生活实践之中。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心、理、气于一身的精神意蕴,合儒、释、道为一体的精神结构,融心性悟觉、伦理体认、修养实践为一脉的精神要求,蕴含着现代精神生活所需要的文化元素和文明精神。在当代条件下,这些文化传统都需要被重新激活和唤醒,以作为我们重构时代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底蕴和基础。

时代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应当有着自己独特的坚守,也理应敞开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文明胸襟,应当把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世界在更高层面上协调统一起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的文明样式。如何赋予我们的精神生活以新文明的意义,需要我们加以体认和领会。

(节选自《精神生活的现代处境及其文化自觉》,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精神生活的现代处境”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资本逻辑的扩张,既扩大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可能性空间,又造成了精神生活的物化,使精神和文化卷入到利益冲突之中。

B.大众传媒和网络世界使得精神生活出现碎片化、感性化、娱乐化和快餐化的倾向,逐渐缺失了传统的专注和深入。

C.现代社会化结构的分化和重组,使得个体在获得“自我解放”的同时,又遭遇了“被抛”的命运;人际关系也容易变得冷漠。

D.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不确定的社会转型期加剧了个体对传统的质疑,加大了公共核心价值观建构和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促使社会多元文化整合面临困境,进而也使作为终极价值的信念信仰遭遇危机。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通过对当前精神生活现代性处境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反思,指出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自然地引出本文话题。

B.第二段先明确指出精神生活的当代重构的必由之路——深刻的文化自觉,接着指出栖居在文化传统中,心有所依,是我们当今时代精神生活应有的文化自觉之一。

C.第三段与第二段形成递进关系,重点强调要找回并唤醒我们自身的“活”的文化传统,以此来重构当代精神生活。

D.第四段从时代的发展角度指导我们如何创造出新的文明样式,并引领我们思考该如何发掘和拓展精神生活的新文明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性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灵历经着物质与精神的张力失衡,传统与现代的叠加冲突,高雅与庸俗的纠结错位。

B.精神生活内在地要求精神自觉地从物性的需要和自我的天地中提升出来,获得文化元素和文明精神。

C.将中国与西方文化对人的精神生活導向进行比较,意在强调中国人提升精神生活的形式只存在于日用常行的道德修养和生活实践之中。

D.当代精神生活的建构,需要在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互动中,开创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的文明样式。

文化精神生活 篇4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训练, 是在教语文课本,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有学生说, 高中语文学习很累, 很枯燥, 语文课上尽是一些枯燥的字形、字音、文言文、古诗词等,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主人。

二、语文训练“生活化”

语文训练, 既指语修逻文的知识巩固, 也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 语文训练“生活化”, 要求我们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所用的训练材料, 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 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 学生在接受训练时, 便会感到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讲语段、句子知识, 可以从学生的请假条入手;改病句练习, 最好从学生周记、作文中找例子;修辞方法的训练, 不妨联系学生熟悉的各类广告……另外, 语文训练是最容易在“统一标准”中扼杀学生的思维个性的, 因此, 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保护甚至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我们让学生写周记, 刚开始有不少学生总喜欢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 我们说这样写不好时, 他们还不服气:“以前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嘛!”我们应用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明白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同学们在没有成为雷锋之前, 却人人编造“雷锋日记”, 这首先不是作文是否真实的问题, 而是做人是否真诚的问题;每一位同学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一位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为什么到了作文中却如此“规范单一”呢?我们要让学生们逐渐明白, 周记不是交给老师检查的, 而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三、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找一个生活的切入点, 解决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新教材·语文·说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我们不难发现, 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 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试问:一堂课或者一篇课文真的如此神通广大?一堂课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很不容易了, 目标越多, 越容易“有的”而无法“放矢”了。目标只要一个, 也不能过大, 并且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荷塘月色》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景中饱含的情, 《我与地坛》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米洛斯的维纳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让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却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关心改革、思考社会的好习惯。

总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也处处用到语文, 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不仅能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知识的弊端, 而且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 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创一片灿烂的晴空。

摘要: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把“应考”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 学与用的脱节, 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 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与我们所追求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目标相比, 无异于南辕北辙!

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5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及其重大的影响。创设出一种环境氛围,会不断陶冶小学生情操,构建小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素养。河西镇中心小学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本着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园文化的育人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合理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突显校园文化精神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着力点。我校开张了少年宫活动,组建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有领导班子带动教师,再由教师带动学生成立学生小组、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举行比赛竞赛等活动来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例如(1).少年宫手工组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看学生的作品多么的完美---这是废旧光盘画。这是手工制作组学生的作品——树叶画

(2)舞蹈组的成立,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看他们正在演练,准备参加表演呢。

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校园文化的创新。

目前我校在学生生源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原来的小矮房,泥土地,夏天下雨无法行走,冬天取暖要学生自己生炉子,把学生弄得小手小脸都确黑,现在这些都不见了。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我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学校盖起了北京平房,教室内宽敞明亮。每个教室内安装了暖气,以前小学生自己生炉子的形象再也没有了,孩子们都干干净净,穿着整齐的校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朗朗读书。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开创新的教育方法,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挖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小学生。进而促进农村小学学苗多,入学率高。再有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和城市小学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比如象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物质文化硬件建设相对要差些,所以需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既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三).创建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创建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体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新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谈校园文化的课余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主要谈谈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有目的有组织的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科学技术兴趣小组、手工组、蓝球队、音乐组,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艺术节、等文娱活动,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举行学雷锋活动——看同学们干得多认真。

(五).谈校园文化,同时注重养成教育。

第一,通过校会、班会,队会形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辨别是非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强化 校风建设。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三,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各种知识答题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看三年级同学正在参加红十字会知识抢答题竞赛

第四、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第五,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方面,是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总之,在农村小学硬件建设相对较差的情况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不落后于城市小学,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成长将是长远的、全面的,我相信,健全的校园文化一定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小学生。

河西镇中心小学

文化精神生活 篇6

一、考察运河历史,提升文化认同

大运河两岸人杰地灵,向来是文脉蔚然、古韵萦绕:以八里桥为代表的历史景观文化、以大思想家李卓吾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花会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面人汤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文化等等,构成了具有通州特点的运河历史文化体系。从对这些历史文化的考察入手,师生溯源而上,一点点地解开了运河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

7所学校分别成立了运河文化研究社团,汇集了众多的小研究员。他们从身边最熟悉、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进行了“通州漕运”“通州八景”“通州地名”等具有通州特色的课题研究。可别小看了这些小研究员,他们走访了通州区文史办、党史办等单位,请文物所所长等运河文化专家到学校进行“永顺镇的码头”等专题讲座;走访身边的运河历史知情人,请他们讲解自己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运河历史变迁……这样,古老的大运河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同学们还进行了运河遗迹、遗址的考察。在通州博物馆,师生近距离观赏了大运河的出土文物。当同学们抚摸着一个个锈迹斑斑、比自己身体还高的铁锚时,不禁感叹当年运河上漕船的巨大,感叹当年运河上“万舟骈集”景象的壮观;在通州档案馆,一代代运河人留下的足迹、走过的路程深深感染着孩子们;欣赏“面人汤”巧夺天工的面塑作品时,同学们体会到了一个旧社会街头艺人成长为艺术家所具有的勤奋、创新精神;瞻仰通州英烈留下的遗物,孩子们体会到了先人自尊自信、坚守正义的精神;在古战场八里桥上,孩子们寻找历史的踪迹,感受到了通州人民抵抗八国联军,英勇不屈、抵御外辱的民族精神。

学校将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组织了“运河文化”专题系列展示,建立了运河文化展览室,培训了学生讲解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在这种自主参与、自主研究的过程中,师生穿过时空隧道,探寻运河历史,走进运河历史,对话运河历史,被运河文化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所深深感染和震撼,增加了对运河历史文化的认同。

二、传承民间艺术,感受运河风情

过去,大运河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不仅是南北物资运输的通道,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走廊。运河人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创造了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运河人特有的风土人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和一代代运河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经过几年的努力,永顺镇7所学校分别开发了运河腰鼓、空竹等4项健身艺术,剪纸、布艺、版画、泥塑等7项手工艺术。这些艺术项目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引发了师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每个人至少参加了一项运河民间艺术的学习。为了对各项民间艺术有更多的了解,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买来相关的书籍查阅,走出去参观剪纸艺术展,观摩运河文化浮雕,到宾馆、饭店赏花灯,并请来通州区文化馆的腰鼓专家、市风筝协会、空竹协会的会员到校讲解、传授。这样,一项项民间艺术被师生从人们记忆的深处和生活的角落里挖掘出来。同学们学版画,用版画还原了“通州八景”,再现了古老的运河曾经的辉煌与壮观;同学们学剪纸,用剪纸表现出运河人耕作、织网等各种劳动的场景;同学们练腰鼓,展现出运河人勤劳、豪放的民风民情。在运河民间艺术的实践熏陶中,在运河民间艺术的万千魅力中,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大运河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在孩子们的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三、开展系列活动,弘扬运河精神

为了让运河文化精神在师生身上得到继承和发展,“做大运河的传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陆续开展起来。

做“勤于学习的运河人”系列:学校组织开展了“和好书交朋友”“通州传说”“通州名人”故事会,“运河诗抄书法展”“赞家乡、赞运河诗歌征集”等活动;做“讲文明的运河人”系列:配合奥运主题,学校组织开展了“文明礼仪绘画、故事征集展览”“文明礼仪小使者评选”等活动;做“实践创新的运河人”系列:学校组织开展了“保护环境,捡拾白色垃圾”“文明宣讲”等活动;学校科技小组先后对“新华大街的光污染”“农村自打井的安全”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研究报告,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解决的办法。

系列主题活动中,同学们动手又动脑,实践加体验,学知识,练本事,争做新时代的运河传人,将运河人的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动,使得运河文化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正是一乡、一土的文化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培育了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身处大运河畔的我们,从历史中寻找传统,从传统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中华文化的精髓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实践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运河文化”已经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运河文化的精神已经悄悄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中。运河文化不仅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而且逐步成为学校的办学品牌。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

永顺镇中心小学北京101101)

文化与生活 篇7

1. (2012·广东文综卷·30) 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 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1) 既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 (2) 源于实践, 引导实践的发展 (3) 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4) 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直选法和排除法。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运用教材理论知识对材料进行针对性分析是“直选法”的核心。本题材料中“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体现了文化对社会的反作用, 故 (3) 入选;雷锋精神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说明雷锋精神得到了外国民众的认同, 显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故 (1) 入选。答案为B。

排除法一般有排谬 (错误选项) 、排异 (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排倒 (因果颠倒的选项) 、排重 (与材料简单重复的选项) 等。本题材料并未体现雷锋精神 (文化) 是如何产生的, 故 (2) 与材料无关;材料也未体现出人们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接受雷锋精神熏陶的, 故 (4) 与材料无关。

2. (2011·天津文综卷·4) 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 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 使之具有双重口味, 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 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包括两方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反作用”即影响, 而非决定, 从性质上看, 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可以分为优秀文化的促进作用和落后文化的阻碍作用。材料中“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 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 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但不能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先进的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 C中“总能”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故D与题意不符。

3. (2010·福建文综卷·25) 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 享誉全球。“一个地球, 一个联合国, 一杯中国茶”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 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 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反映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解析:本题结合时政热点世博会考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信息, 调动与运用知识辨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两个特点。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 深受感染, 由衷发出感叹, 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故选A而不选C;材料并未涉及文化之间的交流, 故B不选;材料也未体现出人们在文化的感染下, 精神力量在增强, 故D与题意无关。

4. (2010·天津文综卷·8)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 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 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 它彰显着你的现在, 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 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塑造完美人格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准确区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各种表现。材料中文化环境“彰显着你的现在, 也预示着你的未来”, 说明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进行实践的方式和思维方式, 故选B;A表述错误, 文化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并且材料并未体现出这一点;C、D表述错误, 因为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 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丰富精神世界, 提高道德修养。

【考情分析】

本专题知识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且侧重对重点知识的考查, 如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表现,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主观题通常考查文化的作用。涉及文化活动时, 我们可以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进行解答;涉及文化与经济时, 我们可以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知识进行解答。

【考点精讲】

1.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一方面,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另一方面, 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把握三者的关系要注意: (1) 经济不但是文化的基础, 也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决定政治, 经济与政治又决定文化。但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 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给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 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 经济的“决定作用”与文化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不能混淆。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 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 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 一是从国内来说,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二是从国际来说,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 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 进行社会交往的方式, 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 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 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2)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 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3)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所谓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这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 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能够体现“潜移默化”的词语或句子:无形中, 熏陶, 耳濡目染, 润物细无声,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等。

文化对人的影响, 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一般不是有形的, 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但是人们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影响。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 往往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喜好作出选择。我们应该自觉地接受科学的、健康的文化的影响, 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的影响。

(2)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 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 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 都是深远而持久的。所谓“深”, 主要是就文化对人的影响程度而言的;所谓“远”, 主要是就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时间而言的;所谓“持久”, 主要是指文化对人的影响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的特点。能够体现“深远持久”的词语或句子:难以改变, 保持, “乡音无改鬓毛衰”等。

文化之所以会对人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主要在于文化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经形成, 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 (优秀) 文化塑造人生。

(1)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 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意: (1) 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选择题时要注意题肢中的用词是“文化”还是“优秀文化”。

(2) 区分“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前者只是停留在主观领域;而后者往往强调优秀文化能够通过实践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新题速递】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 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 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发展需要财政支持说明

A.经济发展了, 文化才能发展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C.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D.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2.《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 近几年, 随着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和产业的一系列积极变化,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2010年, 我国文化传媒行业总产值达到5620亿元, 同比增长14.5%;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6379亿元, 比2010年增长15.2%。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根据统计, 2012年我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 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行人第一, 脚踏车第二, 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 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 这是因为

(1)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2)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3) 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4) 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长期以来, 某校坚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证明, 这一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使之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社会公德的实践者。这说明文化

(1) 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 (2) 具有相对独立性 (3) 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4)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对个人、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2012年6月8日至7月1日, 欧洲足球锦标赛在乌克兰和波兰举行。足球迷们都清楚, 各国的球队都有自己特有的风格, 而这些风格与其民族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比如西班牙队有着斗牛士般的狂放, 英格兰队有着绅士般的风度, 德国队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这说明文化

A.对人们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B.是一成不变的

C.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对人们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6.城市精神, 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发展变迁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品格, 是城市的灵魂和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提炼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精神, 大力宣传和弘扬这种精神,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力宣传和弘扬城市精神的意义和作用表现在

(1) 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2) 精神力量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3) 精神力量可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4) 城市精神体现了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7.读书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当内心浮躁时, 拿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 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当内心彷徨时, 拿出一本鲁迅的杂文选, 你会觉得, 内心充满正义感。这表明

A.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B.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形的

8.2012年6月11日下午, 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开展这项活动, 就是要充分展现乡村教师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 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之所以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乡村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 是因为优秀文化能

(1) 成为引领文化前进的旗帜 (2)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为社会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4) 为全体公民所接受, 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作用

9.横店集团以影视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发展文化产业, 将整个城市建成一个庞大而完备的影视产业配套和后勤服务基地。影视产业给横店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不仅带动了与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产业, 也带动了包括教育、体育等在内的大文化产业, 同时也带动了信息、金融、商贸、物流、服务等第三产业,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促进了社会和谐、文明、健康发展。今天的横店是一个第二产业强大、第三产业发达, 影视明星和追梦者随处可见, 有“中国磁都”、“中国好莱坞”之称的时尚城镇。

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知识, 分析横店是如何发展成为影视文化“时尚城镇”的。

10.2012年5月30日, “2012年高雅艺术进校园”之中央芭蕾舞团“走进芭蕾”演出在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青春剧场精彩上演。“高雅艺术进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走进高雅艺术, 使学生欣赏高雅艺术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校园文化氛围得到改善, 对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陶冶艺术情操、传承先进文化, 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 说明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道理。

参考答案:

1.B教育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其发展需要财政即经济的支持, 说明经济决定文化,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故B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 故C、D不选;A表述错误,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2.D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文化传媒行业的产值在逐年增加, 直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故选D;从性质上看, 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可以分为优秀文化的促进作用和落后文化的阻碍作用, 故A说法不科学;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故排除B;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排除C。

3.A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 是因为汽车文化作为优秀文化, 对个人产生影响, 故 (1) (3) 正确; (2) 表述正确, 但与题干不能构成因果联系; (4) 表述错误,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C某校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 为人们接受雷锋精神的熏陶创造了条件, 故 (1) 正确;这一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故 (3) 正确;材料体现了优秀文化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故 (4) 正确; (2) 不符合题意。

5.A材料中“各国的球队都有自己特有的风格, 而这些风格与其民族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故选A;B表述错误;C、D与材料无关。

6.A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审题“大力宣传和弘扬城市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要求考生从文化的作用角度进行思考, (1) (2) (3) 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4) 表述正确, 但与题干要求不相符。

7.B冰心的散文集可以让人平静, 鲁迅的杂文选可以让人内心充满正义感, 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故选B, 不选C;材料并未反映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故A与材料无关;D表述错误。

8.C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乡村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 是因为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故 (2) (3) 正确; (1) 表述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我们党引领文化前进的旗帜; (4) 表述绝对化,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因此优秀文化并不一定能为全体公民所接受。

9. (1) 经济是基础, 文化的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的。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横店集团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横店建成文化影视城奠定了基础。 (2)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横店影视文化的发展, 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横店影视文化的发展, 不仅促进了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社会和谐、文明、健康发展。 (4) 正是这种文化和经济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使横店发展成为时尚城镇。

10. (1) 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进步。“‘高雅艺术进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体现了这一道理。 (2)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对于国家来讲, 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就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3)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走近高雅艺术”“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陶冶艺术情操、传承先进文化”体现了这一点。 (4)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大学生应充分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自觉接受先进健康文化的熏陶, 以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

传统文化与酒店企业精神文化塑造 篇8

1 传统文化在构建酒店企业精神文化中的独特功用

众所周知,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 包容道、佛、法、兵、墨等各家所言的多元型传统文化。本人以为, 其中的人和、中庸、人本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等哲学思维, 对塑造酒店酒店企业精神文化可以发挥独到功用。

(1) “人和”理念能将个人与集体目标有机融合, 形成企业“共融”的工作环境。这种“人和”理念, 能使企业员工和谐相处、团结一致和真诚合作, 使管理层充分考虑每个员工的个性需求, 通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把各位员工安排在与自身条件相符的岗位上, 达到人尽其职、人事相宜的效果。对此, 我国一些酒店通过实践已经证明其具有可行性。例如, 深圳威尼斯大酒店, 人称“小小联合国”, 员工来自世界各地, 为将这些员工融为一体, 企业就积极将西方人的严谨和中国人的热情有机结合在一起, 创造了融惯中西的独特的企业精神文化, 从而为企业带来高效率和高质量。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他们提出的价值观——“关注员工——我们承诺通过综合人才梯队计划和奖励体系以培训和发展员工;团队合作——我们将通过在各个级别上积极参与式的领导作风而创造一个开放沟通、彼此合作、相互信任、承担责任的工作环境”得出结论。

(2) “中庸”思想能提高企业整体战斗力水平。备受现代企业和组织推崇的理论观点——“木桶理论”强调:一个团队的战斗力, 不仅取决于每一个成员的水平, 更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协作与配合的紧密度。也就是说, 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 一方面要讲究“和”, 通过紧密的合作推动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稳妥发展;另一方面, 还强调大家要有相似的水平, 共同以同样的水准来完成任务, 而不能单纯地靠一两个特别强的明星成员来提高整体成员的水平。用中国传统的思维观点来套, 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强调总体的平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尤其在酒店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中, 其先进性与合理性显而易见。所以, 在中国企业中运用中国人谙熟的“中庸之道”思维来进行建设和管理, 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哲学。

(3) “人本”思想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古人云:“为政之要唯在用人”, 说的就是如何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道理。“人本”思想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把员工作为企业经营主体, 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撑点来看待, 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以对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作用明显, 也契合现代企业用人理念。国际假日集团的创始人凯蒙·威尔逊先生曾说的:“没有满意的员工也就没有满意的宾客;没有令员工满意的工作环境, 就没有令顾客满意的享受环境”阐述的就是这种“人本”思想。当今酒店业已经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走向理性发展之路, 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可以为企业赢利能力、和谐发展能力的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

(4) “伦理道德”思想能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运用对于企业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具有显著效果, 这是因为“中国式”的充满温情的伦理道德观比西方资本主义特有的冰冷的制度更有人情味, 而这种人情味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员工发自内心地迸发出工作激情。

2 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创建酒店企业精神文化

从根本上讲, 酒店企业精神文化就是酒店的“生命”所在。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酒店企业精神文化, 能使我们的管理文化、物质文化与服务文化形成规范, 保证服务工作的标准化、高效化、个性化和情感化, 能使客人在酒店得到满意的享受, 促进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顺利实现。那么, 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创建酒店精神文化呢?

(1) 利用儒学思想创建酒店企业整体价值观。“酒店的整体价值观是酒店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 为酒店生存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柱, 也对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因为儒家思想具有倡导自我牺牲和忘我精神的良风美德, 对防止私欲、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能发挥作用, 而这些传统思想恰恰是西方文化中所没有的。正因为如此, 我们应该利用儒学思想塑造酒店企业价值观。那么, 我们如何利用儒学思想创建酒店整体价值观呢?本文以为, 当以“仁”引导企业福利制度趋向。“仁”就是有爱心, 让人幸福。如果酒店的所有员工都处在“仁”的氛围当中, 那么这个酒店的员工就会象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酒店的声誉, 以此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以“义”引导员工忠诚自己的企业。在孔子看来, “义”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 “义”是实现“利”的前提和保证, 因此只有循义而行, 才能实现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如果我们的管理层能够更多地以“义”为指导, 更多地满足员工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 不怕员工不忠诚自己的企业;当以“礼”塑造企业形象。儒家思想十分讲究礼, 强调“治国以礼”。“礼”中有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的消极因素, 也有注重礼节和仪表风范这些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因素。酒店企业应该注意以“礼”搞好与政府机关、新闻媒体以及客户的正常友好交往, 塑造企业的形象, 塑造企业环境和员工的仪表、言谈举止、精神风貌, 这是我们企业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必要途径;当以“乐”营造团队的和谐气氛。为此要求酒店管理应该以制度建设为准绳, 实施刚柔相济, 恩威并施的柔性化管理办法, 通过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活力,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以“圣”明了企业知行合一的行为规范。

(2) 利用“天人合一”思想创建酒店企业经营哲学。“在当代, 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要求在确定酒店利润水平时, 把员工、酒店、社会的利益统筹起来考虑, 不能失之偏颇”。德国波尔教授曾说: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 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周围的一切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和谐和顺应的基础之上。“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酒店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主要应该体现在“取诸社会, 还之人群”的企业经营哲学。为此, 我们应该要求酒店企业把经营活动看作一个不断满足社会正当需求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简单制造或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首先, 企业在产品服务的构想、设计、定价、促销、分销的规划与实施的全过程, 不仅要使自己获得利润, 还要努力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欲望, 并由此获得利润;其次, 企业要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全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使自己的经营全过程与消费者和全社会的长远利益相符合、相一致, 为此就要做到诚信经营, 统筹兼顾, 求得三方或者多方利益的平衡、统一, 就如中国传统儒商精神所言:“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3) 利用“天下为公”的济世思想创建酒店企业精神。“酒店的企业精神是酒店价值观的形象概括, 是酒店向心力、凝聚力和员工对酒店信任感、自豪感的集中表象形式”。《礼记·礼运》篇曾说:“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这段话清晰地表达了人类期望“天下一家”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企业固然要赚钱, 但是更应该关注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 为人类的美好明天而奋斗。那么, 如何利用“天下为公”的济世思想创建酒店企业精神呢?本人以为, 作为一家企业首先要有一个高远的追求。这种高远追求就是要求企业在自身和消费者、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首先应该考虑和保证社会整体利益, 然后考虑和保证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最后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其次, 企业应该将自己的高远追求形象地概括出来, 让其深入人心。只有这样, 我们企业的精神文化才能在员工中生根、开花、结果。

(4) 利用“感恩”思想创建酒店企业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孝道、讲情义的优秀民族, “衔环结草”、“投桃报李”、“知恩图报”、“感恩报德”, 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在当今重利轻义的大环境下, 我们的企业需要“受人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感恩型人才, 因为这样的人才是最值得信赖的、值得尊敬的人才;因为一个知恩感恩的人, 才会时时想着为恩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 如何创建酒店企业充满“感恩”情结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呢?本人以为, 首先企业应该通过对员工感恩、施恩, 然后再触动员工对企业感恩, 以此培养出企业与员工之间双向的感恩意识。具体而言, 就是企业应当更多地从细节上关注员工, 让企业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为此要认真建立员工档案, 细心地收集员工的相关信息, 比如员工的兴趣爱好, 结婚等重大纪念日, 以及员工家人的生日等等, 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需要, 实施个性化的服务策略, 营造企业内部浓厚的“人情”氛围;其次, 酒店企业还要把这种充满感恩情结延伸到企业和员工对社会的感恩;企业和员工对客户的感恩;企业和员工对合作伙伴的感恩;企业员工之间的双向感恩。如此, 这种充满感恩情结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就能够凝聚企业内外方方面面的力量,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发挥出倍增的振兴效应和强大的文化功能。

总之,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百十朝代的社会实践, 已被证明是有利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 是构成中国现代文化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今天,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塑造酒店企业精神文化对提升员工在现代中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感、改善世道人心具有实际作用。为此, 笔者坚信,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培育自身精神文化, 且让这种企业精神文化深入到企业管理文化、物质文化与服务文化中, 更能有效推动我们酒店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 为人类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上升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给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现了企业的“硬”管理和“软”约束的最佳结合。缺少文化底蕴的我国酒店业有必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形成自己的精神文化, 来推动企业在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酒店企业,精神文化,塑造

参考文献

[1]王大悟, 黄小春.中国酒店评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2]徐桥猛主编.现代酒店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王向雷, 高文哲, 李世民主编.企业文化战略[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篇9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

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 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 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 (philo sophia (1) ) 之人聚集在城邦, 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 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 即universitas。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 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 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 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 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 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 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 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 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学界存在多种表述, 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 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 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 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 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 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1. 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正是近代大学兴起之时, 对人性的解放、人类的深切关怀是当时一个主旋律,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代表。人文精神, 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 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从古至今, 大学这种“以人为本、健全人格”和“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从未变更, 大学如果缺乏人文精神, 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畸形发展的人。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实施完全人格教育”之主张:“国民而无完全人格, 欲国家之隆盛, 非但不可得, 且有衰之之虑焉。”还有梅贻琦先生坚持《大学》之基调:“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 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生存发展之技能, 而且要培养其为人处世之道, 正是这些“不太实用”的人文学科能给予学生广博的视野、宽阔的胸怀、坚毅的意志, 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最终使那些“实用”之学免于流入庸俗和浮泛;而“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和“兼涵并容, 学术自由”的学术独立精神更是21世纪大学必须坚守的人文精神品格, 大学与社会之间一个保持清净思维的距离应始终被保持, 大学不应单纯是“象牙塔”又或“社会服务站”, 大学不能外于人群, 但却不能随外界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 大学应是风向的定针, 有所守, 有所执著, 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2. 科学精神。

大学要坚守自己的品行, 亦要履行引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使命, 在探求真理过程中就必须始终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在探索科学真理和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 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取向, 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它主要包含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协作精神、批判精神和献身精神等,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不唯书、不唯上, 不为名利所累, 能勇于创新, 不断开拓认识, 一所大学方能具备活泼的生命力, 才能肩负起引领社会方向、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重任。

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之问题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但它又是无形的, 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现出来, 尤体现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 而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 以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目前,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网络信息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 均给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少高校均受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价值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 对其地位把握有误。

在校区不断的扩展建设中, 陷于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 使得新建校园建筑与整个校院的文化积淀相脱节。大学文化独特魅力的缺失, 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很多学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 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 其实, 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 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指导, 它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会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 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显, 使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2. 低估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 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领域, 享有“第四媒体”之誉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远超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发生了变化。网络这种新型文化媒体所表现出的自由、开放、互动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参与文化的制造、传播, 这种自由在带来平等、民主的同时, 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带来无序混乱。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难以控制和过滤, 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趁机欲占领思想阵地, 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目前对于网络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仍不够, 在如何应对网络文化, 做好精神文化建设上仍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3. 未充分调动其主力军力量, 建设力度和效果不明显。

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 它作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环节, 是大学文化建设及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参与建设的主体而言, 是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形成的, 但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 目前高校中也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 师生员工中呈现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占据一定位置。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引路人和主力军, 但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 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 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边缘人和旁观者。

4. 社会辐射作用不够突出。

大部分高校并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精神风貌, 其精神文化建设的社会辐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只局限于校园范围内, 未起到引领社会风向作用。高校既是传承文化之所, 更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 大学应是倡导正确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之重要场所, 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造的独具自身精神风貌和魅力的品格应能在社会中起到良好辐射作用, “让大学精神之光穿透围墙”。

三、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之途径

1. 明确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有的放矢地做好文化建设工作。

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应围绕精神文化这一主轴旋转。精神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方方面面, 不单学生文化活动、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规章制度的建设, 因而可从高校自身的校训、发展定位等基础出发, 切实将本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潜移默化地渗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中, 如:学校的建筑物和校园规划, 其风格要体现本校文化精神;一些规章制度也可以本校办学理念、校训为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文化活动做好系统指导, 形成品牌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等均围绕自身大学精神为指南针, 务求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成每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 打造独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 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思想教育重地, 充分发挥其优势面。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是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要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 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规范上网行为,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健全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技术设备的投入建设, 加强校园网及论坛的监管工作, 加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 及时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和筛选,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3. 探索激励、评价机制, 发挥精神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生活在大学里的人, 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群体、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和以优秀大学生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 其中教师群体在其中处于践行办学、管理理念的地位上, 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功能, 是大学精神在“可见领域”的无形力量, 因此探索相应的激励及评价机制,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来, 比如将对教师指导学生文化活动、科研项目纳入相应的奖励或考核制度, 鼓励教师发挥其敏锐思想触角、广博的知识视野和人格魅力, 积极参与至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与广大学生一起为践行自身大学精神而共同努力。

4. 注重精神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

被称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 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发展轨迹, 这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怎样把大学精神文化进一步推向社会, 与整个社会文化同呼吸;怎样进一步发挥大学精神先进作用, 以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向高层次、高文明发展。我们既要让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胆地走向社会, 与整个社会文化融为一体, 又要注意保持大学某些须持有的“象牙塔”特性,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向着健康、文明、民主的方向发展。

科学精神、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在今天或许已逐渐成为主导社会价值, 很多大学也受到这种社会价值的冲击, 教育也开始过度地实用化和工具化。但回顾大学发展历程, 不难发现牛津、剑桥、耶鲁、哈佛等名校能经历多个世纪仍是世界创新思想之源, 帝国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兴起只有百余年的大学能够在世界如此多的大学中出类拔萃, 关键在于其坚守非功利的文化来应对时代的挑战。因此, 无论在什么时代, 社会如何变迁, 现代大学应该要做到在两种方向上的平衡, 既保持大学作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象牙塔圣地, 又要与现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保持大学的时代性。正如鲍罗·舒尔所言, 大学的神话是关于现实和愿望的思考, 是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混合体, “大学不能无象牙塔精神的恪守者, 也不能缺乏经世致用之术专攻者……如果真的完全丧失了象牙塔精神, 大学求真、求知精神以及俯视众生的情怀, 为尘世的名利、权势所湮没, 大学就不过仅仅是一个抽离了精神的躯壳而已;当然, 如果没有务实的入世求存策略, 大学也会丧失自身。这是现代大学所面临的‘两难’困境, 一个择其两端都无出路的两难抉择”。

注释:

(1) 英文Philosophy (哲学) 由古希腊文philo (动词, 意为“喜爱、追求”, 现在时直陈式第一人称单数) 和sophia (阴性名词, 意为“智慧”) 构成的动宾词组, 含意是“爱智慧”。

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 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 (增订版) [M].北京:三联书店, 2008.

[2]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0.

[3]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探究 篇10

关键词:农村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对策

一、现状

据新华社电, 近年来, 我国有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 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目前,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市, 形成了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严峻格局。

农村人口基数大, 农村的老人数量相对城镇要多, 随着物质条件的宽裕, 农村老人对精神文化生化的追求也日益显现, 虽然他们依旧会劳作, 但是闲暇时间还是希望能够找些乐子。

然而农村老人日益显现的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现状, 与当前农村无法提供适当需求的现实之间产生了矛盾。虽然老人们在心底还是希望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做到老有所乐, 但是当前的状况对比城市呈现出了一种单调、贫乏、不被重视等状况。

第一, 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很单调、贫乏。不可否认, 无论是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还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 都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先天的需求, 但是可供他们选择的种类却是相对稀少, 呈现出一种单调贫乏的态势。据笔者观察, 男性老人的娱乐活动相对于女性老人要丰富, 他们喜欢从事的活动基本就是打牌, 听广播、看电视, 或者三五成群聚在小店里面听戏。至于女性老年人, 他们相对于男性老年人的娱乐活动要少得多, 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 看得懂电视听得懂广播的很少, 所以基本就是聚在一起聊聊天, 然后早早的睡觉了。

第二, 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被重视。在农村中,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 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 据笔者所了解到的农村里, 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 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和组织的条件。而在当下的新农村建设中, 政府部门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没有针对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计划性活动。换句话说, 就是没有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社会的重视。

第三, 农村老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不高。在农村里, 人们都在为生计奔波劳碌, 讲究的只是怎么赚钱养家糊口, 至于精神文化娱乐生活, 农村人并不是很在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 尤其是很多外出务工人员, 他们见识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 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越来越多, 渐渐地和城市人接轨。而农村的老年人无法外出, 只能呆在自己村子里。每天都在重复着单调的事情, 早已适应了所有的枯燥乏味。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现状的描述, 我们不难看出, 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处于一种低层次的状态, 对比城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质量很低。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状况, 笔者试着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活到老做到老”的生活方式。所谓的“活到老做到老”是农村老年人的宿命, 只要他们没有丧失劳动能力, 他们就不会停下劳作的脚步, 哪怕是到了80岁, 这也是农村老年人自我生存, 自我养老的一种养老方式。除非是丧失了劳动能力, 子女才会想着去负责他们的生活。在这种模式下, 农村老人整天都会很忙碌, 对他们来说, 整理田间的庄稼, 为菜地施肥除草, 给喂养的兔子割草等就充斥了他们的每天生活, 到了晚上累了一天, 就会很自然的早早的睡去。所以就很少去想那些所谓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 文化水平和年龄的限制。农村的老年人, 大都是没有文化的老人, 他们很多都不识字, 所以他们没法看报纸, 也看不懂电视, 听不明白广播。这样就限制他们的娱乐方式, 使得很多老年人丧失了进行多样精神文化生活的可能性, 从而只能进行简单的譬如聊天、下象棋、打扑克这样的一些单调娱乐活动。有很多年纪很大的老年人, 只能在自家门前, 呆呆的坐着, 没人理会, 因为他们耳朵聋, 眼睛花, 表达困难, 已经失去了娱乐的资本。

第三, 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很多人, 尤其是农村老人眼里, 整天吃吃喝喝, 玩玩乐乐, 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 所以他们在心底会有一种排斥那种比较新潮时尚的一种娱乐方式, 也许会看不惯现在年轻人的标新立异, 诸如去网吧, 去ktv等, 在他们眼里, 如果自己跑到公共场所里又蹦又跳又唱, 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自己是万万做不来的, 这些传统封建保守思想对他们的影响, 造成了他们对一些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很排斥。

第四, 政府重视不够。政府都是在物质层面的投入, 社会建设相对来说力度不够, 基础设施建设迟迟满足不了需要, 我们很少在农村看到城里小区里面的那些健身器材, 也很少看到有剧团到村里演出, 到村里为群众放电影。连这些针对所有年龄段的文化娱乐活动都很少, 更何况是针对老年群体的活动?

三、建议对策

第一, 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满足了, 人们才能够想着去拓展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是个永恒不变的道理, 如果农村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的到满足, 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超市里可以设置老年人专柜, 售卖一些适合老年人娱乐的东西, 比如, 收音机、桥牌、扑克、麻将、象棋、空竹、简单的积木等, 使得精神文化生活一定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第二, 宣传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加强城乡老年人的交流。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 还能调适心情, 延年益寿。相关的部门还应该积极的向老年人提供适宜他们的娱乐活动, 提供有益健康, 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政府还可以组织农村老年人进城观摩学习城市里面老年人的娱乐活动, 加强交流, 城市老人也可以到乡下传授经验。比如很多城里老年人喜欢打的那种球, 就可以教授给农村的老人。当然可以专门找一些技术人员, 手把手的教他们怎么操作。另外, 鼓励农村老年人互相邀请到家里做客。农村的老年人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 不仅一个人抱着收音机在那听, 一个人缩在家里看电视。相互串门, 三五成群, 进行一些集体性的活动, 收获的不仅仅是笑声, 还有长寿。

第三, 政府提供场所, 定期举办娱乐活动;支持建立民间老年组织, 发挥宗教作用。村委要从行动上重视起来, 一方面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有所增加, 开辟场地作为老年人的活动场所, 建设放映厅, 老年人活动室 (棋牌室) , 另外可以组织民间“艺人”为老人们表演节目, 放映老人喜爱的电影。大力推动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 可以试行国家推行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 并且借助省“基层文化扶持工程”, 建设一批乡镇文化中心, 扶持一批剧团, 配置演出大型流动车, 为乡镇配置电影机, 开展免费送电影、送戏下乡等活动。从政策层面上提供资源, 丰富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民间有很多组织, 组织, 就是把很多人组织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一个集体。每个村可以由村委牵头, 把老年人组织起来, 进行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也可以发挥宗教的作用, 组织组织信徒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彭亮, 朱即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比较研究[J].南方人口, 2003 (4) :45-50.

[2]王涤, 张旭升.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调查[J].人口学刊, 2008, 5.

技艺、文化、精神 篇11

世界美食精神的传承也值得我们反思。法国巴黎百年老店“猪脚大餐”从1947年开始,这家专门做猪脚的巴黎餐厅就从来没有对客人关过大门,24小时营业,周末也不休息。西班牙?塞戈维亚百年老字号非常有名的烤乳猪店,自 1786年开业至今已230多年。德国雷根斯堡香肠老店(Historische Wurstkuchl) 是一家煎香肠老店,从1135年(881年)以来一直在为这个城市供应着味道最好的、最地道的“手指香肠”。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生奉献寿司,他说,“重复一件事情,使之更加精益求精,且永无止境,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巅峰是在哪里。”

中国烹饪的精神传承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百年老店不能丢失百年产品、标准化不能遗弃手工技艺传承、利益不能取代精神。

中国的传统美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如北京烤鸭、富春包子、扬州炒饭、北方饺子等等,但烤鸭之神、包子之神、饺子之神却没有一一对应。

技艺传承是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的纽带,是相互带动、相互影响的。中餐特有刀功技艺、传统的五味调和理念、惟妙惟肖的鼎中之变,是中国烹饪技艺的精髓,也是传承的根本。

中餐的刀功精细,居各菜系之首。唐朝《辋川小样》,被称为中国烹饪凉拼艺术开山之作,它按照唐代的山水画家、诗人王维所绘的山水景色而做。淮扬的雕刻刀法在清代《扬州画舫录》中就有提及:“取西瓜皮镂刻人物、花卉、虫鱼之戏,谓之西瓜灯。”淮扬刀法的精细在许多热菜中都有所体现,如菊花豆腐、文思豆腐、牡丹豆腐,三套鸭更是淮扬菜隐现刀法的极致代表,完全去骨、外型完整、层层相套。

文化精神生活 篇12

一、挖掘特色文化,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

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 创作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讴歌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充分认识群众文化精品的首要前提。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创作出贴近人民群众感情, 表达人民群众对于真、善、美追求的鲜活的群众文化精品。如:我馆制作的《蔗甜人欢》、《仙女散花》、《哪咤闹海》、《佳果飘香》、《仙桃献寿》等系列飘色, 创意新颖, 造型美观, 服装鲜艳, 富有地方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这些作品都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指导,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打造的民间艺术精品。其中《蔗甜人欢》、《仙女散花》两组飘色于2005年12月参加由省文联主办的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大赛, 2006年2月参加由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鼎龙杯”中国 (吴川) 首届飘色艺术大汇演, 并分获铜奖。

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 不应该只想靠年头、混资历来树立自已的权威地位, 更不该只对事物性工作乐此不疲, 应该树立精品意识,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创作出贴近人民群众生活, 表达人民群众对于真、善、美追求的艺术精品。

二、打造精品, 构建群众文化交流的平台

打造群众文化精品, 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定要精心策划,

精心实施, 创作一个精品并不容易, 既要有扎实的艺术功力, 又要有深厚的生活根基, 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更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要知道一件文化作品和一项群众文化活动能否成为精品, 它的基础在于创作和策划。从作品及活动的内容、形式都要力求紧跟时代、贴近生活、突出新意。例如:我们翁源县文化馆在2002年5月举办的“海南郡翁源县书画作品联展”, 为中韩友谊架起桥梁。因为400多年前, 祖籍翁源县的明朝将领陈麟将军被派往朝鲜与当地名将李舜臣将军并肩作战, 在露梁海峡全歼来犯日本海军, 取得了援朝抗倭的决定性胜利。清初, 陈麟将军的子孙为避免战乱和迫害, 客居海南郡, 并繁衍了后代, 融入了大韩民族。上世纪90年代末, 陈麟将军的后代前来翁源县寻根, 两地开始往来, 关系十分融洽。这次书画联展, 为两个友好郡县的书画艺术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为两郡县之间的友好合作, 文化交流开拓了新的层面。增添了新的彩页;为加快我县招商引资, 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会平台。

三、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群众文化干部队伍建设

实践证明, 群众文化精品的产生, 需要有系统的策划、组织、

指导、创新, 这就要求我们要拥有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群众文化干部队伍。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没有桥和船,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 为广大群众正常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宽敞舒适的场所。但要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 不断更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创作各种体裁的群众文化精品正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实。只有不断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小型多样、富有地方特色的群文精品, 才能使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支稳定的业余文艺创作骨干队伍。这支队伍必须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的精神。如1998年开始, 由局出面, 馆里组建了一支约二十名文化干部参加的业余文艺创作队伍, 由于他们的组织关系、工作任务、劳保福利均受管辖, 是名符其实的“文化人”, 既便于集中参加作品计论, 又可保证分散创作的时间, 且他们均肩负着带头从事文艺创作的任务, 创作积极性自然高涨。实行这一举措后, 我馆连续五年圆满完成作品的送评任务, 省市获奖作品大幅增加。

能否出精品, 是衡量一个文化馆工作成绩的硬指标, 更是衡量一个群众文化干部水平的硬指标。文化馆要通过出主意、压担子、教办法、定指标等各种方法, 励炼干部的专业知识, 以提高干部的业务综合水平。

四、加大投入,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要打造群众文化精品, 经费上一定要有保障。但并不是说有

了钱就一定会出精品, 或者说钱花得越多越好。我们在打造群众文化精品工程时, 也是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 该花的钱就花, 不该花的则一分不花。近年来, 我县不断加大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 新修了体育馆、文体广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群众文化基础设施, 为群众提高文化素质创造了条件。近几年来, 我县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为适应人民群众的这些变化, 我们开始探索一些新的群众文化的模式, 如广场文化艺术、欢乐步行街等群众文化样式也就应运而生, 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 这说明人民群众对积极的新颖的群众文化形式是渴望的。

上一篇:环境质量检测下一篇:现代花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