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的名词英文翻译(共8篇)
竞争的名词英文翻译 篇1
Can she take the heat of this level of competition?
她承受得了这种水平的比赛的压力吗?
The team put on a good show in the competition.
这支队伍在比赛中有上佳表现。
He was on a real high after winning the competition.
他赢了那场比赛后高兴极了。
The competition is open to young people under the age of 18.
这项比赛让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参加。
We won the contract in the face of stiff competition.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赢得了这项合同。
She won first prize in the competition.
她在竞赛中获得头奖。
竞争的名词英文翻译 篇2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translators concern about Chinglish.Some of them argue that translators must avoid using Chinglish and should use“Standard English”.While others hold the opinion that Chinglish is not necessarily Chinglish, it might be Chinese English.So, no matter what, the newly generated English style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promoted.The translators, to some extent,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The author deems that those two ideas above are not contradicted.As constructing an endured building needs solid foundation, developing Chinese English also needs compacted foundation—the mature linguistic ability.Therefore, the important step for a translator is to conform to the“Standard English”and reduce or even avoid the using of Chinglish.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The Noun Plague”in Part Two of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with specific examples to show how to avoid using or how to examine whether a translator has already used Chinglish unconsciously.
2 Deleting the Plagued Nouns
What can best expresses the essence of the Noun Plague of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is its first paragraph:“Plain English is a language based on verbs.It is simple, concise, vigorous and above all, clear.Chinglish is a language based on nouns—vague, general, abstract nouns.It is complicated, longwinded, ponderous, and obscure.”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P.170, Joan Pinkha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This paragraph has clearly explain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o view the differenc-es in a more intuitive way, please look at table 1:
As can be observed from above, th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glish is the employment of Verbs andNouns.Therefore, the first step to modify Chinglish’s sentencestructure is to delete“vague, general, abstract nouns”, and thenuse strategies to modify the sentence structure to make the sen-tence be more concise.Here are the examples: (The following ex-amples were all translated by lecturer LUO Shiwei in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 Yunnan University.)
1) 为了更好推动事业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对世界的了解, 也需要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A.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cause, weneed to both reinforce our understanding to the world and pro-mote world’s understanding to China.
B.To further China’s socialist cause, we need to both under-stand the world better and let the world understand us better.In the first version there are three abstract nouns: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It is obvious that everyChinese translator is very familiar with this way of expression—“推动……的发展”, and subconsciously, one would come upwith the English like“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It is thetypical Chinglish, because in English if something is promoted, itmeans that its development or advancement etc.is promoted.Therefore, just a verb would be adequate.As for the noun“un-derstanding”, change it to the verb“understand”would makethe sentence clearer.“Replacing the noun with a verb”is justsuggested by Joan Pinkham.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P.175, Joan Pinkha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直接的语言交流, 哪怕是最基本的交流, 其效果也要优于间接的语言交流。
A.communication, has a better effect than indirect language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ng directly, even the simplest language com-
B.Communicating directly, even the simplest language com-munication, has a better effect than communicating indirect.If someone sayscommunication, we would firstly think
If someone says“communication”, we would firstly thinkthat the media for communication is the language.So there is noneed to emphasis“language communication”.Changing“lan-guage communication”into“communicating”would make thewhole sentence less wooden and awkward.
3) 蝴蝶泉是一个方形泉潭, 潭中泉水清澈如镜, 四周砌有大理石栏杆。
A.Surrounded by marble balustrades, the spring is a squarepond and the water is as clear as the mirror.Surrounded by marble balustrades, the spring is a square
B.Surrounded by marble balustrades, the spring is a squarepond with mirror-like water.
Obviously the second version is shorter and more concise.The long noun’s structure in the first version would interpret thepicturing of the sight.Therefore, the readers might stop for awhile before understanding the whole picture.On the contrary, reading the second version, one can have a direct image of thespring which is described.
3 Conclusion
Language is a carrier to convey the spirit and the culture of a nation.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determine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This paper, by illustrating“the Noun Plague”, indicates the mistakes that Chinese translators are likely to make.The author hopes it can cast a light on avoiding Chinglish and on how to correct the mistakes.W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bear in mind is that they should use simple, clear and concise English.
Certainly, if someone uses abstract, long, and large nouns his translation seems to be more formal or the readers might think the translator is very good at English and has large vocabulary.While, inevitably it is harder for a reader to understand.After all, the ultimate purpose is to let more people understand what the translator is translating rather than show the linguisticskill and“terrify”the readers.
摘要:中英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其在语言应用上的差异, 因此, 中式英语是一个中国译者无可回避的问题。Joan Pinkham在《中式英语之鉴》中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该文通过对此书第二章中“名词肿胀症”部分进行实例分析, 浅析中式英语在日常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式英语,翻译,名词肿胀症
参考文献
[1] 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 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Barzun Jacques.Simple and Direct: A Rhetoric for Writers[M]. 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75.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 张佳媚.中式英语浅谈发展趋势浅析[J].华章, 2012 (10) :86.
竞争的名词英文翻译 篇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引言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盛,中医药名词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引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重视,ISO/TC249 中医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挂靠于我国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 版(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ICD-11)的制定将中医药内容纳人计划。此外,还有WHO西太平洋地区(WHO Western Pacific Region,WHOWPR)组织编写的《传统医学名词国际标准》,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组织编写的《中医基本名词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委组织编写了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等国家标准术语。这些中医药名词的规范工作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之一。
中医药名词中英双语的规范工作,离不开术语学工作原则的指导。由于中医药名词规范工作的时间较短,有关经验不足,理论探讨更嫌薄弱,目前还没有区分中医药名词英译原则和英文名的规范原则的讨论。规范原则是随着术语英译的逐渐成熟和术语规范工作的开展升华而得。本文思在讨论适合中医药名词英文名规范的通则框架,并将之与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原则区分。
一 中国中医药名词规范工作介绍
(一)组织机构及指导文件
国家层面的中医药名词规范工作,目前主要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标准委两个单位执行。两个单位各有一套指导进行术语规范工作的文件,主要内容大致相同。全国科技名词委起源于民国时期的“科学名词审查会”,1985 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1996 年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所制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规范符合中国国情,强调了制定术语时要注思定名时的“民族性”[1]。国家标准委文件多根据ISO术语工作相关标准翻译并结合中国国情略做修改,与术语规范工作相关文件主要有:GB/T 20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 第1 部分:术语;GB/T 10112—1999术语工作 原则与方法;GB/T 15237—2000 术语工作 词汇 第1 部分:理论与应用;GB/T 16785—1997 术语工作 概念与术语的协调。中医药名词双语规范原则主要在术语学理论与方法指导下,根据以上工作文件,并综合分析中医药名词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制定。
(二)中医药双语术语规范工作
中医药学名词(TCM terms)是中医药领域中中医药概念的语言指称,即中医药概念在汉语或其他语言中的名称。中医药名词规范工作就是根据预先确定的命名规则,系统建成规范的中医药系统术语集(TCM nomenclature)。中医药中英双语术语工作就是利用等义现象(equivalence)在英语中寻找到中文中医药名词的等义术语(equivalent term)。
中医药名词的英译与其他自然科学术语不同,汉语是源语言,英语是目的语,翻译方向是从中文向英文。很多名词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具人文性[2],其含义有着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英文中找不到对等词。中医药名词需要通过翻译创造对等词。这项工作已经有很多人进行尝试,由于个人理解和方法论的差异,一个术语存在多种英译。目前,中医药双语术语规范工作是在中文术语规范工作的基础上对中文术语已有的英文名进行规范。
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增加,中医翻译由零星的个别实践到出版社组织的大规模翻译,翻译队伍从以国外为主到以国内为主,又到国内外平分秋色。翻译情况从各说各话到激烈的学术争论,从拉丁化到推崇普通用词,从混乱开始迈向统一。多年来,对于术语英译原则,学术界观点既有趋同,也存在争议。
二 关于中医药名词英译原则的讨论
(一)译者因素
中医药名词的翻译、翻译原则的制定受译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与译者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职业背景有关。这就导致术语英译指导思想,所制定翻译原则、所使用的翻译方法的多样化。目前主要是以西方语言学家魏迺杰(Nigel Wiseman)、文树德(Paul U.Unschuld)为代表的“以原文为导向”的异化法和以医药学专家谢竹藩、班康德(Daniel Bensky)“以读者为导向”的归化法并存的情况。二者各有优劣之处。翻译方法不同导致所译出术语差异极大,使用混乱,难以统一。
(二)英译原则之争
2000 年进人术语标准编制阶段,科技部《中医药基本名词规范化研究》项目成果《中医药学名词》(2004)应用的中医药名词英译原则共有六条: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约定俗成。并提出中医药名词的英译既要反映中医的本思,又要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3]。这些原则成为其他中医药名词英译标准制定的参考。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中英对照国际标准》的英译原则在制定过程中,经多次会议探讨,反对回译性原则,强调对应性原则,共四条: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及约定俗成等原则[4]。认为直译是手段不是原则。
魏迺杰认为中医名词英译最基本的问题在于是否需要固定的英文对应词。在英译方法的选择上,最根本的争论在于是否需要系统化的英译原则。制定专有名词最有效率的方法是先决定一套适用于所有名词的英译原则,亦决定每一类名词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他强调回译性原则及直译法[5]。
一直以来,马万里(Maciocia)、班康德及其同事认为中医术语多为一般中国人所了解,不能视之为“专有名词”。因此,根据不同语境可采用不同的英译词。他们认为许多中医名词具多义性,难以翻译,而且不同翻译人员所采用不同的译词能使读者理解术语不同方面的概念。强调翻译的“清晰性与可读性”[6],反对字对字的直译法。
(三)国际标准英文名规范原则
目前WFCMS 的标准和WHOWPR的标准分别组织公布了自己的中医药名词国际标准。
WFCMS 直接提出了术语英译原则:
(1)对应性:英译词义尽量与其中文学术内涵相对应,是最重要的原则;
(2)简洁性:在不影响清晰度的前提下,译名越简单越好,避免辞典式释义;
(3)同一性:同一概念的名词只用同一词对译;
(4)约定俗成:目前已通行的译名,与上述原则虽然不完全符合,仍可考虑采用。[5]
在分类英译中,穴位名、中药名、方名的英译将拉丁化汉语拼音作为第一标准。在原则中没有概括这一做法的根据。
WHOWPR没有强调英译原则,而是提出了筛选英文名的原则:
(1)准确反映中文术语的原始概念。这一点同中医药名词委和WFCMS 的英译原则“对应性”原则本质是相同的。
(2)不创造新的英文词汇。强调从已有字典中选取英译,不另行创造新的英译,但可在语法层面改译。
(3)避免使用拼音。这一点与WFCMS 的标准有着明显的分歧。
(4)与WHOWPR针灸术语标准保持一致。强调了术语的延续性,一些明显的学术错误,如将“脏腑”译为“viscera and bowels”,也被继承了下来[7]。
(四)现有术语英译原则缺点
WFCMS 虽然提到了专有名词用汉语拼音作为第一标准,并在翻译方法中提到了用双译法、三译法处理相关类型的术语,但是没有提到所依据的原则是民族性。从表1 瘤类疾病的翻译看,WHOWPR的选择照顾了中医术语的系统性,但是,也没有在原则中体现出来,而且,由于其与西医疾病一对一的关系没有体现出来,不便于临床使用,没有全面传递其医学内容。WHOWPR及WFCMS 对规范术语学工作及中医药名词原则多考虑语言层面,民族文化层面考虑不足。
三 术语翻译与术语规范的关系
一定翻译原则指导下的术语翻译是术语规范的工作基础。中医药名词英文名的规范原则需要将翻译原则考虑进去,并制约、指导翻译原则的选择和使用。
一般情况下,术语包括英文术语的规范应该是在收集到已有的英文术语中,由权威机构组织领域内专家,按照规范术语工作方法选出规范术语。规范过程一般不需要再创新术语,也同样不需要重新英译术语。
但是,中医药名词与西医及其他自然科学技术术语不同在于,她是中国本土科学的外传,很多术语在英语中根本没有对应词,只能采用一定的翻译手段进行仿造。这导致中医药名词规范必然涉及翻译的问题。在规范过程中,虽然可以使用已有的翻译,但是,由于翻译方法的不同,一个术语可以有多达10 余种译法。那么哪一种能作为标准呢?
这就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制定用来筛选或改译中医药名词英文名的规范原则。此原则还将指导没有英译中医药名词的翻译。
四 中医药名词英文名规范原则的制定
中医药名词英译的规范原则既要考虑到规范术语学工作的基本原则,还要照顾中医药名词自身的特点及需要翻译介人的特殊性。
(一)需要照顾术语规范的原则
1.对应性
术语的译名词义与中文相对应。即译名要符合中医术语的原思,所选英文术语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中医术语内涵。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制约着其他原则。
2.系统性
保证中医药学科概念体系的完整性。术语是概念的指称。中医药理论自成体系,在翻译的时候,除了照顾中西医术语的对应关系,还要照顾到中医药学术体系本身的系统性。相同系列的上位概念术语和下位概念术语应该有母子关系。例如疾病名称的翻译,必要时采用双译法,中医特色译名在前,西医病名在后,以同时达到传达中医文化和医学科学内容(见表1)。
表1 外科术语“瘤”及其下位概念术语的英译
3.同一性
同一概念的名词只用同一词对译。由于中医药名词的民族性,文化承载词及病名可以采用多译法。理想的话,同一概念中文术语只用一个英文术语表达,即达到一词一义的单义性,事实上很难达到。因为源语言是汉语的传统中医药名词要找到英文功能对等词往往是很困难的,所以,很多需要采用双译法和多译法来实现双语信息的准确传达。例如基础名词“髓海”(marrow of sea;brain),病名“气瘤”(qi tumor;subcutaneous neurofibroma),采用中医传统术语直译在前、西医译名思译在后的双译法来传达中医术语和西医术语的对应。
4.简洁性
译名要简洁,不是辞典释义,用词不能太长。早期很多术语的音译采用解释性翻译,借用西医术语表达中医概念,以帮助英文读者理解中医术语的内涵。如“十二经脉vascular system consists of 12 Pairs of main vessels”[8]。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术语的英译逐渐由繁复向简约过渡,由归化为主转向异化为主,如“十二经脉twelve channels/meridians”。
5.约定俗成
目前已通行的译名,与前述原则虽然不完全符合,仍可考虑采用。对于存在明显学术错误的不予采纳,如脏腑viscera and bowels的翻译。
(二)需要照顾英译的原则
回译性:译名结构在形式上与中文一致或相近。
名词定语和连接符“hyPhen”的使用,使中医药名词的英译越来越简洁,回译性也越来越强。面对国际中医药领域双向交流的需要,保证其他原则的前提下,回译性可以使所得译名形神兼顾,不可忽略。例如“肝肾阴虚”早期多译为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现在多译为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三)照顾文化承载词
民族性:选择规范译名时,应考虑中医药名词的中国文化特色。
既要保证中医药术语作为医学科学术语的准确性,又要照顾其社会人文科学的历史性、人文性。因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有二:一是专有名词采用拉丁化拼音作为第一标准。如方剂及中成药名称、中药名及针灸腧穴名称采用音译作为第一标准。还有人名、书名、地名、部分基础名词及病名也采用音译。二是为了尽量反映中医药名词的人文特色,不少术语采用双译法或多译法。例如,气瘤(qi tumor;subcutaneous neurofibroma),髓海(marrow sea;brain)。
总之,目的是力求既方便双向的信息交流,又能较为准确传达中医药原思,尽量达到功能对等,使外国人能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全方位地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
(四)与国际/国家标准的统一
由于中医药术语国际规范工作时间尚短,理论指导欠缺,所选术语也在试用阶段,需要在使用中不断修订,对于国际标准WHOWPR的术语标准,针灸命名标准中很多不合理的英译因照顾延续性而被延续下来,如五脏five viscus、六腑six bowls,这种翻译一直不被多数学者接受。新的学术观点倾向于使用“汉语拼音+思译″,如五脏five zang organs/viscera、六腑six fu organs/viscera。对于国际标准,正确的自当接受,错误的理当摒弃。
对于国家标准委组织公布的国家标准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等双语标准,处理原则是,先参考国际标准,然后是国家标准,加以比较,在术语工作基本原则指导下,择优选用。
中药名、中成药名须参考2010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拉丁中药名称已经向国际药典接轨,植物药用药部位后置,以便检索。但其中成药名称用汉语拼音加剂型的方式,不为外国人接受。目前国际上倾向于用汉语拼音作为第一标准(建议拼音不要连写,以方便外国人拼读),后面应该附英译名,以完整传达方名、中成药名信息。
五 中医药术语英译的规范原则基本内容及顺序
根据其重要性,7 条中医药名词英译规范原则的基本内容及顺序是:
对应性:译名词义与中文相对应。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居诸原则之首。
系统性:保证中医药学科概念体系的完整性。
简洁性:译名要简洁,不是辞典释义,用词不能太长。
同一性:同一概念的术语只用同一词对译。
回译性:译名结构在形式上与中文一致或相近。
民族性:定名时应考虑我国文化特色和中医药名词特性,翻译时尽量保留中医文化特色。
约定俗成:目前已通行的译名,与前述原则虽然不完全符合,仍可考虑采用。
以上诸原则,除了对应性为优先原则之外,其他原则的顺序有时还需综合考虑。
六 结论
中医药名词的英译关键在于对中文术语概念的准确把握,必要时需要对中文术语进行考证,准确把握术语的本体。一些专有名词在原始出处可能找到它命名的原因。按照术语学的系统性工作原则,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建立完整的中医药概念体系,在术语之间建立关联。中文术语间的系统性,决定英文术语的系统性。中文术语规范原则也是英文术语规范时应该遵循的。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原则只是术语英文名规范原则的基础之一,首先是对应性原则优先于其他原则,旨在达到等义的目的;系统性原则次之,建立概念术语之间的联系,在选择英文译名时要顾及上位概念术语和下位概念术语之间的关系。其次,必须考虑翻译的因素,回译性原则虽然争议较大,形式上的统一对于中英双语双向的学术交流也是非常有思义的。由于文化承载词、专有名词的大量存在,民族性是必须考虑的原则。双译法、多译法的使用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另外,专有名词拉丁化将汉语拼音作为第一标准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提到日程上来。
思念的名词英文 篇4
例句:You say that you detect in my writing a yearning for apocalypse. 你说你在我的文章里发现一种对大灾难的`渴望。
Perhaps it was then that the smell of fresh ink, paper and glue indelibly became for me the smellof yearning and imagination. 或许正是从那时起,清新的油墨芬芳、纸张和胶水气味,便永远挥之不去地与渴望与想象联系在一起。
变化英文的名词 篇5
货币的.兑换率始終波动。
This soup is a spicy variation on a traditional favourite.
这种汤是在一种受欢迎的传统汤羹中加了香料。
The survey found a wide variation in the prices charged for canteen food.
various的名词英文 篇6
这一工具有多种用途。
The test is used to diagnose a variety of diseases.
此项化验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
We want more variety in our work.
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多变点儿花样。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patterns to choose from.
有种类繁多的图案可供选择。
We all need variety in our diet.
竞争的名词英文翻译 篇7
在我们的对外宣传报道中, 各类中文专有名词英文译名不统一现象不仅存在, 而且相当普遍。以国内最为权威的央视英文国际频道为例, 在这样高层次的对外宣传媒体中汉语专有名词译名不统一的问题时有发生。比如:在同一期宣传祖国大好河山的节目中, 画面中浙江千岛湖风光秀美, 但英文解说词有时为“One-Thousand Island Lake, an ideal place to relax”, 有时又变为“Qiandao Lake, an ideal place to relax”;广东著名旅游胜地“丹霞山”, 有时译为Danxiaoshang Mountain, 有时则译为Danxiao Mountain;2008年是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中国文化大餐”的一年, 国人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享受“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假日休假的待遇。从这一年开始, 我们对外宣传报道中的“清明”、“端午”、“中秋”译名也开始由以前的“归化”翻译 (the Pure Brightness Festival/the Clear-and-Bright Festival/the Tomb-sweeping Festival;the Double-Fifth Festival/the DragonBoat Festival;the Mid Autumn Festival) 改为“异化”翻译 (Qingming;Duanwu;Zhongqiu) 。有例为证:
December 16, 2007, the State Council revised the nation's official holiday schedule to add three other traditional festivals-Qingming, Duanwu and Zhongqiu-in response to public calls.At the same time, the May Day“golden week”was shortened to three days. (China Daily, April 11.)
对外宣传报道是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交流, 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发展。而在对外宣传翻译中, 译名统一, 特别是汉语中的专有名词的译名统一是翻译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没有译名的统一, 对外宣传报道的传播效果自然会受影响。译名不统一, 不但会让读者迷惑不解, 更会让读者误解, 如上面提到的“丹霞山”的两个不同译名, 外国读者是很容易将之误解为两个不同的地方。我们在翻译国外的专有名词时, 在中文译名统一方面却做得相对较好:Christmas只有一个译名“圣诞节”;美国前总统Bush也只有一个译名“布什” (港台译文除外) , 如果再译成“丛林”、“不是”等, 这显然会引起交流沟通的混乱, 甚至引起政治事件。外宣翻译中的汉语专有名词译名的统一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不仅值得我们关注, 更需要我们孜孜以求, 鼎力研究解决。
“译名不统一”现象剖析
杨静远先生曾指出:“译名统一是长期困扰翻译界的全局性问题。”虽然杨先生主要是针对文学和一般政论文体翻译中的译名统一问题提出该观点的, 但在其他领域, 翻译的译名不统一问题同样存在, 这一观点依然适用。对外宣传报道中出现的译名不统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名译名不统一。我国在1958年颁布《中文拼音方案》, 即汉语拼音方案。1979年起, 联合国决定采用《中文拼音方案》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中国人名、地名的标准。1981年8月, 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决议, 规定把《中文拼音方案》作为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名称、词语的国际标准。199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而今, 用汉语拼音翻译中国人名、地名等已得到公认, 但由于汉语地名的构成较为复杂, 有只用专名不用通名的, 如上海的别称“沪”;有单音节专名加通名的, 如“太湖”;有双音、多音节专名加通名的, 如:“鄱阳湖”、“呼仑贝尔大草原”, 因此, 中国地名英语译名的不统一就时有发生。对于双声词为专名构成的地名, 采用拼音法翻译、拼写能做到统一。但由单音节专名构成的地名, 译名在拼写上就出现了不统一。如“太湖”的译名就有:Tai Lake, Tai Lake, Lake Tai, Taihu Lake等;安徽的两个单名县“和县”和“歙县”在China Daily (《中国日报》) 和CCTV9 (央视英文国际频道) 中分别译为:He county和She county。中国地名翻译遵循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原则, 又由于汉语语言的特点, 中国地名多为双声词, 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 为统一单音节专名构成的地名译名的拼写形式, 笔者建议将单音节专名词与通名词合起来构成双声词进行音译, 以求韵律美, 然后再将通名意译出来。如:黄山译为Huangshan Mountain;长江译为Changjiang River;豫园译为Yuyuan Garden。
由于在采用《中文拼音方案》前, 国际上就有一套威妥玛拼音方案, 这是英国剑桥大学汉语教授威妥玛 (1818—1895) 在华任职期间, 为方便西方人学习汉语而制订的一套科学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对于没有学习过汉语拼音的外国人, 有些汉语拼音的译名是很难拼读正确的, 相反, 威氏拼音法很容易为外国人所接受。因此, 至今在中国港台地区、东南亚、北美、西欧, 威氏拼音法仍然在广泛使用。甚至在中国大陆, 有时为了对外传播效果, 对一些人名、地名的翻译不是采用汉语拼音方案, 而是采用威妥玛拼音方案。此外, 在国际社会正式确认使用汉语拼音方案前, 有许多中国地名的译名已使用威妥玛拼音法翻译, 其译名已为世人所共知, 如:北京 (Peking) 、南京 (Nanking) 、重庆 (Kongking) 、青岛 (Tsingtao) 等。在外宣翻译中, 两种拼写形式是否应该同时存在?笔者认为, 既然《中文拼音方案》已为国际社会认可, 而且我国已明文规定, 地名标志为国家法定的标志物, 地名标志上的书写、拼写内容及形式具有严肃的政治性, 在外宣翻译中, 地名翻译就必须采用汉语拼音方案。英国汉学家、翻译家霍克斯在《红楼梦》译本的前言中, 详细罗列了汉语拼音方案, 帮助英语世界的读者认读汉语拼音而不是采用西方读者都熟悉的威妥玛拼音方案翻译《红楼梦》小说中的人名、地名。整个解说足足有四页之多, 可见译者用心良苦。如果我们在外宣翻译中都有这番“良苦用心”, 我们做的不仅是译名的统一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大力传播汉语拼音的同时, 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因此, 在对外宣传报道时,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一地名名称只能译为Beijing, 而不能译为Peking。
此外, 对已使用多年的译名, 在不伤害国家利益、民族感情等原则的情况下, 应考虑沿用, 不应重译, 避免产生新的混乱。比如上海“国泰影院”是具有悠久历史、反映文化发展历程的老剧院, 可以沿用“Cathay Theater”译文, 不必另译为“Guotai Cinema”;“兰心剧院”的译名为“Lyceum Theater”使用已久, 同样不必改译为“Lanxin Theater”。位于上海人民广场北面南京西路上的“国际饭店”仍沿用“Park Hotel”的译名, 这充分保留了“国际饭店”的历史文化底蕴。
组织机构名称译名不统一。组织机构的名称如同个人的名字, 其用字固定、排列固定, 不能有任何变异。因此, 在外宣翻译中, 对中文组织机构已有英语译名并已固定的, 就应该严格使用既有的、通用的译名, 译者就没有必要对该机构名称再做翻译, 以免自己的译名与该机构沿用已久的译名不一致而造成译名的混乱。比如“中国民航管理局”在对外报道英文翻译中就曾有两种译名:China 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和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后者才是该机构的官方英语译名。其实这两种译文都是对的, 只是后者已作为官方的固定译名, 因此, 在对外宣传报道中就应该遵守其已有的固定译名。中文组织机构中的“中国”的译文, 从已有的中文组织机构的英语译名来看, 共有以下几种翻译: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②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
③中国海南航空公司 (China’s Hainan Airlines)
④中国银行 (Bank of China)
⑤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Air China)
⑥中国石化 (Sino Pec)
⑦中国石油 (Petro China)
仅“中国”一词在中文组织机构名称中的译名就多达7种不同形式, 如果译者对已有固定译名的组织机构名称按自己的思维“创译”, 译名与英文读者已知的中文组织机构名称译名难免会有差异, 混乱的信息必定会误导读者。如:Air China是指中国大陆的“国航”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 而China Airlines却是指中国台湾的“华航” (中华航空公司) 。刘法公教授曾统计过中国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2005年1月13日在中美知识产权圆桌会议上的讲话英语译文 (中国商务部外事司译) , 发现汉语原文中的许多组织机构名称译成英语后, 译文中的英语译名与这些机构对外公布的、沿用已久的英语译名出入较大, 与词典上的相关译名也不同。现举一例如下:
国家版权局
①National Copyright Office (商务部外事司译文)
②National Copyright Administration (该局公布译名)
③State Copyright Bureau (孙明初主编:《汉英科学技术辞海》, 商务印书馆, 2003:908)
④State Copyright Bureau (吴景荣主编:《新时代汉英大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4:583)
对此, 刘法公教授指出:“组织机构名称的英语译名, 无论是自己选定的, 还是他人翻译的, 一旦确定并使用起来就变成了既定译名, 不能随意改变。组织机构的译名具有法定的地位, 不容侵犯和篡改。” (王关富:2006) 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政府权威机构来核准并规范各组织机构的英语译名, 各类汉英词典上所列译名也不尽统一, 同时, 并不是每一个组织机构都有对外公布的英语译名, 因此, 中国的各类组织机构在对外宣传报道中的英语译名就难免不统一。在统一组织机构译名方面, 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 新加坡为了统一汉语译名就设立了“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委员会”, 专门规范国家组织机构或商贸各部门汉语名称的英语译名, 任何媒介都必须遵守该委员会核准的译名。
新词译名不统一。尤金·奈达曾在其《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Both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alway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语言和文化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在世界诸多语言中, 除了少数几种语言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等因素, 从古至今没有多大变化外, 世界其他语言几乎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今世界, 各国之间交往越趋频繁, 这使得各种语言的变化更加明显。而在语言的各种组成部分中, 又以词汇变化最快。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外各类交往更加频繁活跃, 各类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 汉语中的新词也不断涌现。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 许多新词语无需翻译, 便为中国人所接受。比如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非典”, 在世界卫生组织 (WTO) 将之正式命名为“SARS”后, 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知道“非典”的英文名为“SARS”。而与之相反, “信息化”这一新词是当今中国大陆各大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至今却还没有统一的英文翻译。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最热门的一个话题。刘绍中先生等人曾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网上进行过调查统计, “素质教育”共有八种译文, 分别是:
①Quality Education
②educ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nonintellectual qualities of people
③qualification/qualifying education
④character training
⑤aptitude education
⑥empowerment/empowering education
⑦capabilities education
⑧moral education
其中Quality Education最先出现在《中国日报》 (China Daily) 上, 报道国务院在1999年6月6日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尽管美国也有Quality Education, 但其内涵与实质与我国教育界提倡“素质教育”不是一回事。因此, 将“素质教育”译为Quality Education是不准确的, 只达到了字面意思的对等, 其各自内涵却不对等。再看其他七种译文, 不难发现empowerment/empowering education最为准确, 该译文将“素质教育”的内涵译出来了。
汉语中出现的许多新词都浸润着时代特色, 开始流行于某一行业或小群体范围, 然后才逐渐为大众所知。对同一新词, 不同群体的人对其内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 甚至褒贬不一, 由于新词的内涵和外延都没有得到人们一致的公认, 因此, 无论是褒还是贬, 皆为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比如, “山寨”是2008年流行的热词之一, 它最早出现在IT行业, 是民间势力对某些知名品牌的低成本仿制, 但它很快向其他领域蔓延, 迅速成燎原之势, 到目前已经是无处不“山寨”了。关于“山寨”文化, 一时更是众说纷纭。山寨文化的内核, 有人说是复制, 有人说是创新, 还有人说是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中国日报》 (China Daily) 将“山寨春晚”中的“山寨”先是译为copycat, 显然是将“山寨”的内涵理解为“复制”、“仿制”, 而不是“创新”;而后又改译为汉语拼音Shanzhai, 以彰显“山寨”的全部内涵。由于新词层出不穷, 英译时常无定规可循, 更没有先例可援 (张健:2003) , 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全国性学术机构来规范、统一、核准汉语新词的英语译文, 新词的英语译文在不同的对外宣传媒体中要实现统一, 看来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文化词的译名, 归化还是异化, 这是一个问题。本文引言中提到的“清明”、“端午”、“中秋”在国内主要对外宣传媒体中出现的前后截然不同的译文, 归根结底就是对蕴涵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应该采用归化还异化翻译的问题。张健教授在其《新闻翻译教程》一书中指出:“简单地说, 归化是文化特性的诠释, 而异化则是文化特性的保留, 即译文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说了什么’, 而且要尽可能展示原文是‘怎么说’的, 以便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换句话说, 归化是指以的语文化为归宿, 要求译者向的语读者靠拢, 用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采用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张健:2008) 关于归化与异化孰优孰劣之争, 至今没有定论。不过, 单从文化的对外传播来看, 笔者认为采用归化翻译富含中国文化的特色词, 无疑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 有时甚至是歪曲。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采用的是归化翻译, 小说中的“菩萨”在译文中变成了“上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在译文中统统被归为基督教, 原著中的很多中国文化在译文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因此, 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光彩和独特魅力, 翻译汉语中的蕴涵中国文化的“文化词”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
结 语
本文重点探讨了地名、组织机构、新词以及文化词在对外宣传报道中的译名不统一现象。究其原因, 一是译者对外宣翻译中的译名统一重视不够, 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译文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地道性, 而很少关注译名的统一性;二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专门机构来负责规范对外宣传中汉语专有名词英语译名的统一工作, 尽管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编译局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但还很有限;三是尽管翻译界在理论上对“译名统一”原则已有共同认识, 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也作出了相关的规定, 但是在翻译实践中, 不同的译者在措辞、文化处理等方面还是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差异;四是汉语中的一些专有名词, 特别是新词, 它们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 因此其译名也随之而改变。如“个体户”的英语译名就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individual household→individual businessman→self-employed businessman。由此可见, 我们不应该轻视外宣翻译中的“译名统一”问题, 只有正确认识外宣翻译中的“译名统一”问题的重要性, 并认真分析各类译名不统一现象及其成因, 当前外宣翻译中专有名词译名的混乱状况才能逐渐得到解决。[本文为2008年度校级课题“上海市及长江三角洲公示语翻译调查研究” (项目编号:BB200805)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法公、徐蓓佳:《公示语汉英翻译原则的探索》,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年版。
[2].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张健:《新闻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4].张健:《汉语新词误译现象剖析》, 上海:《上海科技翻译》, 2003年。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年版。
[6].裴钰:《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英语动词名词化现象及翻译 篇8
关键词: 动词名词化 成因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的界定,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英语动词名词化这一现象并非现代英语特有的产物,它可以追溯到古英语时期。通常情况下,动词在经过名词化之后,所表达的意义更客观,文字表述部分也变得更简洁。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学者们对英语动词名词化这一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了不同的理论成果。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出发,阐述英语动词名词化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并通过实例探讨这一语言现象在翻译时可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二、动词名词化
1985年,韩礼德(Halliday)在其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这一概念。隐喻化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具体的事物去认识另外相对抽象的事物。而语法隐喻则可以把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转化为实体(entity),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Lakoff & Jonson 1980)。Halliday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语法隐喻的实质即为名词化。因此,可以说,英语的名词化结构这一现象旨在运用隐喻手段,将一种语法类型或者语法功能转换成其他的一种,从而衍生出新的经验类别。从这个层面看,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可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1.抽象名词。在英语中,抽象名词通常被用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如:arrival,patience,freedom,recovery,knowledge,disappointment等。另外,抽象名词还具有极强的概括能力,能够使原动词或形容词传递的意义更加抽象虚幻。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a)Lewis ran fast,performed consistently,was honest, and he desired success so much, so he defied not only the stopwatch but also the march of time.
b)With speed, consistency, integrity, and above all desire, Lewis defied not only the stopwatch but also the march of time.
凭着速度、稳定的发挥、诚实,尤其是对获胜的渴望,刘易斯的表现非秒表所能计量,甚至使时间也停滞不前。
从上述句子的对比不难看出,运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不仅能够使表达更为简洁,行文比较自然,而且更容易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2.动词派生而成的名词。例如:以-er或-or结尾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例如:sing-singer(one who sings);teach-teacher(one who teaches);cook-cooker(a device used for cooking);silence-silencer(a device used to reduce noise)。一种派生是指将后缀-ment,-ation,-tion,和-ion接在动词后面构成名词。词义本身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词性却完全不同。如:manage-management,inform-information,produce-production,decide-decision,educate-education。
另外一种形式便是在动词后面加上-ing,构成动名词的形式。由于这类名词是由动词加上后缀这一形式演变过来的,因此,它保留了动词的某些特征和变化形式。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主要是用来表达比较抽象的概念,而这种抽象的概念又是名词无法表达的。例如:fish-fishing,shop-shopping,swim-swimming,climb-climbing。这种变化形式在科技英语中不胜枚举,事实上,在科技英语中,-ing结构的衍生义还可以简化句子或词组结构(如“校正定时”译成correct timing比表达为to set time correctly效果明显更胜一筹)。尤其是人们在给新术语命名时,往往喜欢用旧词新义的方法,但是又担心出现歧义,便将旧词新义与加-ing词尾配合起来使用。因此就出现一系列计算机术语的英译,编码coding,自动对中automatic centering,桥接 bridging,键控 keying等。
3.英语中还有许多名词是动词直接转化的,即和动词同形的名词。例如:conduct,动词:进行,实施;名词:行为,举止;probe,动词:调查,研究;名词:探针(医生检查伤口用的钝头细长工具);elbow,动词:用肘推(或撞)人,名词:肘;fuss,动词:(因小事)抱怨;小题大做;名词:小题大做,大惊小怪。这类词在运用的时候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其词性,进而断定其词义。例如:句子Can you can a can as a caner can can a can?(你能像装罐工人那样把罐头装进罐头瓶子了吗?)出现了6个can,第一和第四个can为情态动词,意为能够;第二和第五个can为实义动词,意思是:将……装入密封罐中保存;第三和第六个can为名词,表示罐头;虽然是同一个单词,且动词和名词的形式是一样的,但由于词性不同,在词义和用法上自然有着一定的差异。
三、英语动词名词化的翻译
在翻译英语动词名词化这一结构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进行相应的转化,将静态意义通过动态的形式表述出来,具体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换为汉语动词
汉英翻译的时候,多数英语名词可转换成动词,尤其是动宾短语的结构,通常会采用此类方法。例如:The nurse gave the little girl a pat.护士轻轻地拍了下小女孩。此外,介词加上名词构成的固定搭配经常采用类似的翻译方式。例如:(1)I was surp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so many people at the meeting.这么多人出席会议,我觉得非常吃惊。(2)Several people nodded in approval.好几个人点点头,同意了。另外,英语当中有些由动词加后缀构成的名词(如reader,teacher,observer,repairer)用来表示人,而不再表示行为和动作。但是由于汉语中词语的分合伸缩比较灵活,因此在对这类词进行翻译时往往并没有采用相对应的汉语名词,而是将其转换为动词。例如:(1)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C.Eckersley)他能吃能睡。句中eater和sleeper分别对应汉语动词吃和睡。类似的句子还有:(2)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E.Snow)他既不吸烟又不喝酒。句中nonsmoker和teetotaler分别译为汉语动词不吸烟和不喝酒(毕淑敏,1993)。
2.转换为汉语形容词
为了节省版面,会尽量省略虚词和其他次要的词,把具有刺激性的词语(stimulating words)挤压在一起,这种用法在报刊阅读中非常常见。例如:500-Metre-Long Flood Prevention Dyke Built(五百米长的防洪坝建成);Face-to-Face Negotiation(面对面的谈判)。此类用法也可见于文章的标题,例如: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里奇拜见未来的岳母。用连字符把几个单词连接在一起构成形容词含义的现象,在英语中并不少见,He is a five-year-old child.他是个五岁大的孩子。He approached our decision with a father-knows-best attitude.他用一种知事莫若父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决定。此外,“be of+抽象名词”结构,对这类抽象名词翻译时,可采用对照的形容词。例如,(1)The meeting is of great importance.译作:这个会议是很重要的(importance 重要的)。(2)The medicine is of no use.译作:这药是没有效果的(no use 无用的,无效的)。
3.转换为四字结构
一部作品的理解即是主客体视域的融合,如何使主体视域很好地与客体视域相融合是英译汉的过程中通常要考虑的问题(刘彧,2012)。要了解一个视域,就要充分了解该视域中的文化及语言因素。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四字结构,在内容上言简意赅,形式上工整匀称,行文上严谨客观,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英语名词化结构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译者可以试着采用四字结构,将主体视域与客体视域有意识地融合,不仅能使译文格式工整,还能充分考虑文化的接受程度,使译文读者更容易接受。例如: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可译为毛遂自荐,what done is done可译为木已成舟。另外,汉语的四字结构既包括成语又包括非成语。在翻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如:The casts brilliant acting drew stormy and lengthy applause from the audience.可译为:台上演员演技高超,台下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诚然,演技高超,掌声雷动不属于成语的范畴,但是这样的四字结构依然工整对仗。
4.转换为汉语句子
英语动词名词化结构本身可以使句子更简洁,客观严谨。因此,将名词化短语翻译成句子的现象不是很多。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名词结构可能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字词结构,或者相应的结构不能够清晰地表达原文的含义,这时候通常采用句子翻译,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清楚明白。例如:He is no smoker,but his father is a chain-smoker.句子smoker为抽烟者,chain-smoker为一根接着一根抽烟的人,译为:他是个不抽烟的人,但他爸爸是一个一根接着一根抽烟的人。意思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译为:他倒是不抽烟,但他爸爸却一支又一支不停地抽。将smoker及chain-smoker译为句子形式,表达更地道。再如:在句子“There were various possible players for the role.”中,various possible players如果译成各种各样可能的人的话,也会让读者不知其所以然,译成可能扮演这种角色的有几个人,表述上就更贴切。
四、结语
英语动词名词化是英语语言使用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通常动词在名词化之后,在意义上更抽象,表述上更客观严谨。在翻译的过程中,理解名词化现象的构成和特点,能够使译者在翻译时更加有的放矢,译文质量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1985.
[3]李容萍.英语动词名词化的应用与翻译[J].考试周刊,2009,(27):52-53.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8-111.
【竞争的名词英文翻译】推荐阅读:
思念的名词英文07-30
危险的英文的名词08-20
流行的名词英文单词05-20
勇敢的名词英文怎么写11-02
l开头的名词英文单词05-17
名词翻译05-15
名词术语翻译11-07
翻译硕士名词汇总08-18
英文缩写医学名词11-29
名词性从句翻译练习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