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术语翻译(共12篇)
名词术语翻译 篇1
名词术语的翻译是中医翻译上最为混乱的一个方面。早就引起了海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并已经有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名词术语的英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具备一套完整的程序和体系。
一、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 译语混乱。在中医药的翻译上,绝大部分的术语翻译都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规范,疑问无法做到整齐划一。特别要指出的是,基础理论方面的概念和用语,如“三焦”的英语就存在好几种: three warmers; three heaters; triple energizer等。非常混乱无序,令读者无所适从。
2. 译语冗长。言简意赅是中医药用语的最大特点。但是当我们将中医药用语翻译成英语时,这一特点将消失殆尽。例如: “八纲辩证”在几部比较权威的汉英中医词典里的译文为: differentialdiagno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 analyzingand differentiating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 diagnosis according to the eight guiding principles. . . 简直不再像是一个中医药术语了。
3. 释义不明。有些中医术语的表层与深层结构在汉文化的特定语境中已经实现了完满的统一。但是若离开了特定语境,这种统一便荡然无存了。如“近世金实不鸣”和“逆流挽舟”在一些中医汉英词典中被译为: solid bell can’t ring,save boat in adverse current. 这种译文令人不知所云。
二、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
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要贯彻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并要符合我国的语言特性。这一原则对中医名词术的翻译,尤其是英译,以及翻译的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名词术的翻译应严格遵循如下的一些原则:
1. 自然性原则。指的是翻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应该是译入语中自然的对应语。因此,我们必须在翻译时既要考虑到中医的固有特点,又要考虑到自然科学的共通之处。对于一些与西医较为接近的概念可以采用相应的西医术语对其进行对译。以便使得译语兼具科学性与自然性,形成最为自然的对应语。例如: “净腑”即为bladder,“髓海”即为brain。
2. 简洁性原则。中医医用术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简明扼要,译文也应该保持这一特点。这样才能够保持译名的信息密度。所谓信息密度即指在计算机记忆中存储的单位信息所占用的空间越小,运载这一单位信息的词汇的信息密度就越高。一个单位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所用的时间越少,运载这一单位信息的词汇的信息密度就越高。由于目前中医药术语的翻译采用的大多为意译法,属于典型的词典型解释性翻译。运载信息的原语被分解成多个译语词,所以这就导致了译语词的信息密度大幅降低。公式:
信息密度 = 原文词的意义单位( 实词数量) /译文词的意义单位( 实词数量)
如果我们运用这个标准去衡量现行的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质量,就会发现其中有相当的一大部分都需要改译或重译。
3. 民族性原则。就文化的特征而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点也必然会充分体现在名词术语的翻译上面。虽然我们提倡用西医语言翻译中医术语,但是这种借用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和标准。实际上,中医术语只有一部分可以在西医术语中找到对应语,很大一部分是找不到对应语的。民族性原则恰恰就体现在这部分术语的翻译上。
4. 回译性原则。“回译性”指的是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在结构上应该与中文形式相接近,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强调回译性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具有回译性的译语有利于翻译人员准确传递信息,有利于中国中医人员较快、较好地掌握中医英语; 第二,具有回译性的译语能较为准确地再现原文信息,从而减少翻译过程中对信息的损益程度; 第三,强调译语的回译性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限制滥译。
5. 规定性原则。“规定性”指的是对中医名词术语的译语在内涵上加以规定,使其不能另有解释。是为了解决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上内涵的对等问题。如“辨证”一词的翻译历来争论不休,比较标准的译法: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这样,译语的内涵和原语的内涵就趋于一致了。
三、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主要方法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翻译上,直译、意译和音译都是最基本的方法,中医翻译也不例外。由于中医语言深奥晦涩,因此我们摸索出了一系列的辅助方法,这些辅助方法比较适合中医翻译的实际,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
1. 比照西医法。此方法是最为现实、最有效的翻译方法。借用西医固有的术语来翻译某些中医概念既可减少外国人对中医的隔膜感,又可使中医获得一条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可以采用比照西医法的中医名词术语主要集中在解剖部位、具体病症以及治疗方面。例如: 髓海—brain; 水气— edema; 水谷之海—stomach; 玉海—bladder; 失枕—torticollis。
2. 词素翻译法。此方法使用得很有限。原因就是不同语言在语义上的等值词的形态结构,特别是语法词素方面,往往会不一致,在不同的语言中它们的组合也不相同。近几年以来,这种译法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不断地被用以翻译中医上一些具有独特意义的概念和用语。使用词素翻译法的一大好处就是能有效地简洁地译语并且使译语符合医学英语的构成机制,而使其能顺利地进入医学英语词汇系统之中。
3. 简洁法。简洁法就是采用其它翻译方法翻译的中医名词术语进行简化的方法。有一些中医名词术语在翻译时既不能借用西医用语也不能采用词素翻译法,而只能采用常规手段来解决。所以有以下术语的译文都比较冗长。
例如: 伤寒: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温病: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
针灸: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以上这三个译语与原语在意义上是相当吻合的,只是译语太繁琐了。 “针灸”是一个很常用的中医术语,其英译形式已经约定俗成,但使用时却是繁琐。为此,我们可以将其按照科技英语构词法中的“拼缀发”改译为acumoxi,从而使译语更加简洁明了。同样: “伤寒”为EFD,“温病”为SFD。
四、结语
总之,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领域还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翻译的标准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国内近年来虽然在中医的翻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与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大胆创新与研究。中医翻译的直接服务对象其实是大量的海外读者,因此,国外翻译人员最了解著作的需要,最熟悉译入语的结构及文法,因此他们的一些译法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具借鉴意义的。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研究任重而道远。
名词术语翻译 篇2
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和设计方法术语及其涵义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靠性reliability
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它包括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当以概率来度量时,称可靠度.
2.安全性safety
结构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条件下,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的能力,以及在偶然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仍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的能力.
3.适用性serviceability
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满足预定使用要求的能力.
4.耐久性durability
结构在正常维护条件下,随时间变化而仍能满足预定功能要求的能力. 来源:
5.基本变量basicvariable
影响结构可靠度的各主要变量,它们一般是随机变量.
6.设计基准期designreferenceperiod
进行结构可靠性分析时,考虑各项基本变量与时间关系所取用的基准时间.
7.可靠概率probabilityofsurvival
结构或构件能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8.失效概率probabilityoffailure
结构或构件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9.可靠指标reliabilityindex
度量结构可靠性的一种数量指标.它是标准正态分布反函数可在可靠概率处的函数值,并与失效概率在数值上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10.校准法calibration
通过对现存结构或构件安全系数的反演分析来确定设计时采用的结构或构件可靠指标的方法.
11.定值设计法deterministicmethod
基本变量作为非随机变量的设计计算方法,其中,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所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
12.概率设计法probabilisticmethod
基本变量作为随机变量的设计计算方法.其中,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所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
13.容许应力设计法permissible(allowable)stressesmethod
以结构构件截面计算应力不大于规范规定的材料容许应力的原则,进行结构构件设计计算方法.
14.破坏强度设计法ultimatestrengthmethod
考虑结构材料破坏阶段的工作状态进行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的方法,又名极限设计法,苛载系数设计法,破损阶段设计法,极限荷载设计法.
15.极限状态设计法limitstatesmethod来源:
以防止结构或构件达到某种功能要求的极限状态作为依据的结构设计计算方法.
16.极限状态limitstates
结构或构件能够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的临界状态,超过这一状态,结构或构件便不再满足对该功能的要求.
17.极限状态方程limitstateequation
当结构或构件处于极限状态时,各有关基本变量的关系式.
18.承载能力极限状态ultimatelimitstates
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
19.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erviceabilitylimitstates
结构或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
20.分项系数partialsafetyfactor
用极限状态法设计时,为了保证所设计的结构或构件具有规定的可靠,而在计算模式中采用的系数,分为作用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两类.
21.设计状况designsituation
以不同的设计要求,区别对待结构在设计基准期中处于不同条件下所受到的影响,作为结构设计选定体系,,设计值,可靠性要求等的依据.
22.持久状况persistentsituation 来源:
出现的持续时间长,几乎与结构设计基准期相同的设计状况.
23.短暂状况transientsituation
出现的持续时间较短,而出现概率高的设计状况.
24.偶然状况accidentalsituation
名词术语翻译 篇3
访问的目的在于了解和认识术语工作在政府、知识传播、工业与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术语工作给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了解现代术语学发展的趋势与欧洲已经实现的现代化术语工作方案;探讨今后国际间开展合作的可能性。
代表团团长为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出版图书情报委主任郭传杰研究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名词委副主任朱作言院士。代表团成员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副司长李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田胜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高新技术部主任刘霜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潘书祥等。
这些成员分别代表着中国主要从事术语工作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全国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中国术语网组织、东亚术语论坛和中国大百科术语中心等单位和组织,以及这些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
中国科技名词代表团这次访问的几家有代表性的欧洲术语机构和组织是西班牙加泰隆语术语工作协调中心(TermCat)、芬兰总理办公室政府术语服务处、芬兰技术术语中心(TSK)、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BMF)与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UNESCO德国委员会和德语术语文献信息中心(DeuTerm)。这些机构和组织对代表团给予了热情接待并作了详尽的工作介绍。
这次访问使代表团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感受到:社会各领域广泛需要高质量的术语工作;术语工作是社会公益性服务工作,同时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建设;国家、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持是获得高质量术语工作的重要保障;国家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更加体现出术语工作的重要性;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是术语工作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
结合上述体会,针对中国的术语工作现状,代表团认为:一方面,应该加强我国术语工作的内在实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与国际术语界的合作领域。并对今后中国术语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注意现代术语学理论与工作方法的教育与普及。努力谋求在大学设置系统的术语学课程,并探讨开办术语学远程教育(elearning)的网络体系。
二是中国术语工作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在中国的术语机构之间应该进行理论、方法和协作等方面的沟通,互通有无,以增强中国术语工作的整体实力和协调发展。
三是中国国内术语资源的网络化整合。各方要加强合作,进一步完善落实形成"中国术语知识库体系"的初步设想。
四是要积极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各种形式的术语服务。
五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性的与术语相关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名词术语翻译 篇4
关键词:翻译,清代,外来名词
汉语外来语词的输入, 由来已久。早期的外来语词输入可以一直追溯到汉族与周边民族、特别是匈奴的交往时期。最初的外来语词输入零星而分散, 多为外来事物的名称。大规模的外来语词输入则与历史上的几次翻译高潮有关, 首先是始自东汉、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佛经翻译, 其次是明代的科技与宗教翻译, 再后来是清代的西学翻译。其中西学翻译引进的词汇不仅对汉语日常词汇影响很大, 更为我国现代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兴起的西学翻译, 可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之前的西学传播主要通过官方的洋务机构和在华的教会机构, 内容以科学技术书籍为主, 之后主要是通过维新派等创办的各种报刊, 内容以哲学、政治等社会科学为主。这一次的翻译高潮, 其规模和影响之大, 远远超出了佛经翻译和明末清初的科技、宗教翻译。新名词术语几乎覆盖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如果说在佛经翻译时期和明代, 人们还只是笼统地说到翻译的困难, 那么到了清代则有译家明确提到了译名翻译的困难,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翻译大家严复的“一名之立, 旬月踯躅”了, 他还发出过这样的慨叹:新理踵出, 名目纷繁, 索之中文, 渺不可得, 即有牵合, 终嫌参差。
值得注意的是, 比之前人, 严复在这里直接提到了译名的两大难:一是新的概念层出不穷, 表达相应概念的语词接连产生, 在汉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说法, 陷于“渺不可得”的困境, 二是即便能找到貌似对应的语词, 仔细体会起来仍然觉得差强人意。
严复等的慨叹主要还是从语言差异的角度来谈译名之难, 还有一种更为极端的观点是认为汉语本身就比较糟糕, 无法用来表现其原本没有的内容。傅兰雅曾引用某些西人的议论:“西人尝云:中国语言文字最难为西人所通, 即通之亦难将西书之精奥译至中国。盖中国语言文字最古最生而最硬, 若以之译泰西格致与制造等事, 几成笑谈。……况近来西国所有格致, 门类甚多, 名目尤繁;而中国并无其学与其名, 焉能译妥, 诚属不能越之难也。”对于这种论调, 傅兰雅提出了有力的驳斥:“然推论此说, 实有不然。盖明时利玛窦诸人及今各译书之人, 并未遇有甚大之难, 以致中止。译西书第一要事为名目, 若所用名目必为华字典内之字义, 不可另有解释, 则译书之事永不能成。然中国语言文字与他国略同, 俱为随时逐渐生新, 非一旦而忽然俱有。故前时能生新者, 则后日亦可生新者, 以至无穷。”
傅氏从各国语言均有“随时逐渐生新”能力的角度出发, 论证了汉语同样具有产生新名的能力。虽然有关汉语语言文字优劣的问题在语言学界后来还有过偏激的观点, 但在译名研究上, 随着译事的发展, 新名源源不断地落户汉语, 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汉语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新力, 傅氏的观点是相当正确的。
在译名之法方面, 佛经翻译时期人们关注的主要是音译一种方法, 明代的李之藻有创译一说, 但没有详细论述, 清代在译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首先, 在创译方面德国传教士罗存德 (1822-1893) 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创译之法。他在其编纂的《英华字典》 (1869) 中首先提出了用合成造字法为化学元素命名的方案并付诸实施。罗的办法是在汉字中间夹嵌汉字, 他用“行”字表示“元素”的意思, 把“行”字左右拆开, 在中间添加汉字。比如他为C元素创造的译名就是在“行”字中间加入“炭”字。可以说罗是较早明确提出造字创名法的人。不过他这种夹嵌汉字的造字办法并没有通行开来, 但造字或造字译的方法后来倒是有多人提及。其中傅兰雅提出的“以平常字外加偏旁”这种造字法影响深远, 后来的化学元素命名几乎都照此办理。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方法早在佛经翻译时期就已经采用了, 如魔 (Ma~ra) 、塔 (stūpa) 、僧 (Sangha) 、袈裟 (Kasa ya) 等。只是佛经翻译中的造字, 有的并非一开始就为引入新概念而专门造字, 而是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例如“魔鬼”的“魔”是针对Ma~ra而造的译名, 但其早期译名是“磨罗”, 后略作“磨”, 南朝梁武帝改“石”从“鬼”而成“魔”。可见佛经翻译时期多少还缺乏一种自觉造字创名的意识。而罗存德、傅兰雅则明确提出了需要时可通过主动造字来创立新名, 这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罗存德只是提到了译名的一种办法, 即造字, 而在他之后的傅兰雅则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译事三法。傅氏所定的三法中有两条涉及译法, 一是如何对待“华文已有之名”, 二是如何“设立新名”, 其中第二条又分三种办法:“以平常字外加偏旁”或“以字典内不常用之字释以新义”、“用数字解释其物, 即以此解释为新名”和“用华字写其西名”。从论述看, 傅氏是倾向于首先考虑采用“华文已有之名”, 尽量设法搜来采用, 如确定华文“果无此名”, 则可酌情使用造字、借字、义译或音译等法。虽说傅氏的译事三法乃针对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科技类书籍而定, 但其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于此, 具有普遍意义。应该说, 傅氏在译法问题上的见解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后世学者提出的种种译名之法或更为详尽, 或有所侧重, 但基本都不出傅氏所论范围。
高凤谦在《翻译泰西有用书籍议》 (1897) 一文中论述了“辨名物”和“谐声音”两条“译书之要”, 前者侧重在如何义译西名, 指出需要创名时, 要“酌度其物之原质与其功用”, 后者侧重如何统一译音, 他的建议是给罗马字母标注中音, “外国用英语为主”, “中国以京音为主”。高的见解与傅兰雅类似, 但更为具体, 他还在文中分析了中西名物不同和译音不统一的原因。梁启超对高的意见非常赞同, 在其同年发表的《论译书》 (1897) 一文中大段引用, 又作进一步的发挥和补充, 对人名、地名、官制、纪年、度量衡等应当如何翻译分门别类, 详加论述。
从罗存德到傅兰雅, 再到高凤谦和梁启超, 他们在译法问题上的论述, 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统一译名。如傅兰雅说希望各位译员在翻译时要按所定法则行事, 配准各名, 用相同之名, 以避免混名之弊;高凤谦希望将编定的中西名物对照表和中西译音对照表由政府审定颁行, 要求各译局和私家撰述“一体遵照”;梁启超也因深感译书“名号之不一”带来的诸多问题而详细论述了各种名号应如何翻译才能“尽善”、“画一”。梁之后, 还有罗振玉再次强调翻译用语“必须划一”, 人名地名等诸名目“必须一定”。
与当年佛经翻译时期的译经者们相比, 清代论者在译名统一问题上视野更加开阔, 不再仅局限于佛教名词, 而是扩展到科技乃至所有类别的译名统一问题。在态度上也更为积极主动, 佛经翻译的论者也作了比较、清理和厘定译名的工作, 但主要属事后补救性质, 而清代的论者显然是希望能在翻译之初便尽可能把译名统一起来, 这是在译名统一问题上的一大进步。在实际工作方面,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编译局等有政府背景的翻译机构都做了诸如编定中西名目表乃至外汉双语专科辞典等实实在在的名词整理和统一工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审定学术名词的官方机构———编订名词馆也于1909年成立, 由严复担任总纂。译名统一工作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当自本次始。
参考文献
[1]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1896) [A].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 (1894-1948) [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2]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 (1880) [A].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C].北京:中华书局, 1957.
[3]沈国威.近代英华词典的术语创造[A].邹嘉彦, 游汝杰主编.语言接触论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4]梁启超.论译书 (1897) [A].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 (1894-1948) [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0.
[5]朱自清 (佩弦) .译名 (1919) [A].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 (1894-1948) [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6]高凤谦.翻译泰西有用书籍议 (1897) [A].黎难秋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料[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6.
名词术语翻译 篇5
简要论述了词素层翻译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规范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词素层翻译所生成的新造词的.记忆方法问题,旨在提高中医英语学习者的词汇记忆效果.
作 者:张焱 ZHANG Yan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教研室,陕西,咸阳,712083 刊 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年,卷(期):2005 25(6) 分类号:H0 关键词:中医名词术语 词素层翻译 词汇记忆★ 中医医学翻译范文
★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文800字
★ 职场瓶颈故事,“学”会突破
★ 三种途径突破职场瓶颈
★ 中医年终总结
名词术语翻译 篇6
本刊副主编 刘青
科技名词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和学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开展术语学研究,是促进科技名词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在中国,术语学研究还相对薄弱,学科建设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来完成。值得欣慰的是,术语学研究正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其中,这为中国术语学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 开展术语学建设是科技名词规范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的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是一个包括审定公布、科学研究和宣传推广等诸项内容的系统工程。审定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规范化,对支撑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截止到 2009年底,全国科技名词委已组建 73个科技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公布了 80种规范科技名词。除做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外,全国科技名词委也着力加强了宣传推广工作。在上述诸项工作当中,名词委始终强调,要坚持科学性和可预见性,就必须注重理论水平的有效提升。目前,中国的科技名词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公布审定为核心,以科学研究和宣传推广为辅助手段,三者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今后,科技名词工作的意义将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的推进需要科技名词规范。语言文字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载体,因此“语言文字标准是语言文字信息化的保障,语言文字信息化又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其中,科技名词规范是重要组成部分。
2.汉语地位的提高,对科技名词规范化提出了新要求。近几年,国外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数急剧增加,汉语在因特网上的使用率也正快速提升。新形势为汉语言文字工作,包括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也为开展科技名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科技、文化、经贸等方面交流的新形势下,两岸科技名词的对照和统一工作显得愈加重要。全国科技名词委自1995年开始推进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任务以来,已经在 3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工作,并已出版了 10多种科技名词对照本。
2009年 6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提议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在回应中述及,应当在这一历史盛举中纳入反映科技和社会事物的新名词新术语,把存在差异的词汇比较陈列,供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及全球华人学习使用。针对这一工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指出,全国科技名词委实际上已成为此举的先行者,并计划全面开展各领域科技名词的对照和统一工作。
4.借鉴、吸收世界先进科技文明离不开规范的科技译名和定名。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指出:“新中国成立 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要大力借鉴、努力吸收国外的先进科技文明,就离不开对科技名词的正确翻译和对译名的科学规范工作。
5.中国文化出口力度的加强,要求汉语科技名词有更加规范的外文译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其文化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整理、规范反映中国文化的科技名词并翻译成对应的外文,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随着科技名词规范化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将越来越多。比如,如何做好科技新词命名工作,如何更好利用计算机技术为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服务,如何面向广大华语地区开展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如何完善推广科技名词规范的法规和政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经过长期、系统及深入的理性研究之后,才能得出科学正确的答案。
二 开展术语学学科建设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术语学是一门跨领域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在众多学科当中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但是,当前中国的术语学建设基础还相当薄弱,还需要依靠众多与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来发展它,需要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来专门研究它。此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来促进它。
1.要建设更多更完善的术语学研究基地
成熟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机构和存在一支有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作为国家从事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专职机构,全国科技名词委有责任支持并促进这项工作,有义务与有志于开展这一工作的机构团体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在术语规划、术语政策、术语教育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
术语学学科建设已经得到了众多教学科研机构的重视与支持,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加入到此项研究当中来。比如黑龙江大学依托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形成了一个术语学建设基地,在术语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最近几年,连续出版了多部专著,培养出十多名博士和硕士,召开了两届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
当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正飞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得到了空前繁荣,因此,术语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中国教育机构正在着力进行的、以学科和研究基地建设为重要内容之一的高校改革,就是为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需要而开展的。面对如此形势,我们希望更多具备一定学科优势,存在一定研究基础和意愿的教学科研机构,能够抓住这一良好契机,从促进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的角度,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立项,整合力量,争取资源,发展出更多专门的术语研究机构,为建设好中国的术语学学科贡献力量。
2.要建设具备较高学术品位的专业媒体
《中国科技术语》是面向科技术语领域的专业刊物。从1985年创办《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算起,至今已逾 25个春秋。刊物 1998年更名为《科技术语研究》,开始正式公开出版发行;2007年更名为《中国科技术语》,并由季刊更改为双月刊。在其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刊物始终把高水平、高层次和高质量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9年期刊编委会曾就《中国科技术语》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比如:要增加术语学研究方面的文章,多发表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名词审定工作关系密切的文章;要抓住社会影响大的名词,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及时反映社会热点;要敏锐发现新领域出现的新名词,重视交叉学科的名词,深刻认识科技名词对经济、社会、政治、外交的影响;要争取优质稿源和作者,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要推进刊物进入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促进刊物的长期发展;要积累术语学研究成果,带动术语学学科的建设等;要面向所有学科,变劣势为优势,向有自身特色的高端学术期刊方向发展。
作为刊物的主办单位,全国科技名词委虚心接受编委专家提出的意见,正采取措施加强期刊工作的力度,使刊物更好承担起应尽职责。为促进这一工作,在今后一段时期,刊物将重点关注:向读者介绍国内外术语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报道科技名词工作的成果与动态;向社会公布规范名词,发布试用科技新词;与读者研讨热点难点科技名词,追溯科技名词的历史,发掘科技名词的文化内涵,架起兼容文理、通汇中西、跨越古今的桥梁,等等。与此同时,我们也衷心希望有更多专家学者支持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将自己更多的优秀学术成果通过《中国科技术语》呈现给广大读者。
3.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
经费在学科建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国家对术语学任务工作是有支持的。比如,从 2001年起,国家社科基金对 8项术语学研究课题进行了资助,教育部、国家语委和全国科技名词委也都资助过术语学相关课题的研究,但是资助的广度和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我们建议,通过学科自身建设取得更大成果,努力扩大学科影响,积极争取更多科研经费,逐步解决当前中国术语学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三 学会建设对开展术语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会是由某一领域专家组成的学术团体。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前言中提出,作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展开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
尽管完全意义上的中国术语学会还没有正式成立,但全国科技名词委实际上已经履行了其许多职能。名词委在其职责条例中明确规定,开展术语学研究是其工作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要深入研究国内外的术语学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加强中国术语学建设,还需要成立完全意义上的学会,才能团结起更多以术语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
在全国性学会成立之前,可以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和相关机构的组织下,先行开展术语学的建设工作。比如:定期召开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由相关部门组织,或依靠专家学者的力量编撰术语学理论著述,在有关高校开办术语学讲座和课程,等等,为将来建立全国性术语学会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总之,术语学的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很高。应当从多个层面入手,实实在在做些促进工作,积极迎接新事物的诞生,扎实推进术语学的健康发展。
N04;H083
A
医学名词术语 篇7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 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 (Me SH) 》《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尚未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 于正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或注释。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 不应使用商品名。中医名词术语按GW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执行, 经络针灸学名词术语按GB/T 16751.2-1997《经穴部位》和GB/T16751.3-1997《耳穴名称与部位》执行。中药应采用正名, 药典未收入者应附注拉丁文。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篇8
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 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篇9
1. 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 人名可以译成汉语, 但人名后不加“氏”字;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 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bstm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 。西文缩略语不宜拆开转行。不要使用临床口头简称 (例如将“人工流产”简称“人流”) 。凡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 Ag、HBs Ab、PCR、CT、DIC等。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篇10
1.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 人名可以译成汉语, 但人名后不加“氏”字;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bstm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 。西文缩略语不宜拆开转行。不要使用临床口头简称 (例如将“人工流产”简称“人流”) 。凡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 Ag、HBs Ab、PCR、CT、DIC等。
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 篇11
【关键词】法律翻译 法律术语 翻译方法
一、引言
法律翻译重点在于对其术语的翻译。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法律体制、体系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方法律术语不对等,法律概念不同,法律观念迥异等,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术语。如中国的“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 policy”,再比如,我国法院分为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而美国则分为Supreme Court, District Court和Courts of Appeals。针对这些差异,译者应尽其所能做到使其所翻译的法律术语与原语法律术语不仅含义相等,同时还要尽量保持其形式对应。
二、法律术语的特点
要准确地翻译法律术语,首先要了解其特点,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法律术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同的法律术语表达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意义,这些术语常常出现在法律文本中,专指某一意义,区别于其在其他文本中的其他意义。例如: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拘传——summon by force,偷税——tax evasion。这些词汇与文学、新闻、科技等其他文本有着鲜明的差别。
2.时代性。英汉法律术语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旧的法律术语可能因为废除而变得使用较少,新的法律术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会不断产生。中国共产党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其中“劳动教养”即“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在制度废除以后便成为了旧的法律术语,不再频繁使用。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二孩”政策即“the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这样的法律术语便是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
3.严谨性。法律术语有其特定的意义及概念,这决定了做法律翻译时,选词要做到词义正确,语境确凿。如例句:“我们都有责任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其中对“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的翻译为“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and children”,“权益”包含“权利与利益”,翻译时要做到选词严谨,将意义翻译全面,因此译作“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三、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方法
1.使用功能对等词。Sarcevic提出“功能对等词指的是译入语法律体系中与源语法律体系某一个特定概念有相同功能的概念。”功能对等词通常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时候使用。比如,中文“警察”含义广泛,作统称,而美国表达警察的单词众多,其中包含“sheriff”,“deputy”,“sergeant”, “state trooper”, “marshal”,这些词在美国所指为不同区域、不同职能的警察职位。若将它们全部译作警察,显得界限模糊,指代不明,所以,相对应地,将“sheriff”译作“治安官”,将“sergeant”译作“警长”,做到功能对等即可。
2.含混对模糊。法律术语虽有其专业性,独特性,再某些情况下却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译者应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对这类情况应采取以含混对模糊的翻译策略,以《婚姻法》第七条禁止结婚的第二点情形为例,其原文为“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这里法律条文原文语言含混,留有余地,并没有具体列举哪些疾病,因此译作“if the man or the woman is suffering from any disease, which is regarded by medical science as rendering a person unfit for marriage.”采用同样的模糊语义来处理,保留了原文当中留有余地的意义。法律解释权属于国家,译者无权作任何解释,这种情况下理应采取相应的含混表达。
3.增减词。在术语翻译中,迥异的文化差异致使法律翻译中绝对的对等很少存在,为了使翻译更加准确,译者应避免生硬的逐字译,这时可采用增减词来达到平衡。例如对法律术语“不立案决定书”不译作“decision of no case-filing”而译作“written decision of no case-filing ”,这里添加了“written”一词强调了其为“书面文件”的含义。又如“撤销立案”不译作“revoke a case”而译作“revoke a case placed on file”,增译了“placed on file”也使得译文更加贴切。《婚姻法》中第十条婚姻无效情形中的第二点“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译作“if the man and the woman are relatives by blood up to the third degree of kinship”,在这里,译者根据《婚姻法》中第七条禁止结婚的第一点情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做了增译,使译文的意义传达得更加明了。
四、结语
英汉法律术语的差异来源于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因此翻译时可能遇到无法轻易找到目标语中与原语绝对对等的术语的问题,这成为了译者做法律翻译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深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差异的法律制度与文化,熟悉掌握法律术语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将原语法律文本的意义更加准确地用目标语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Sarcevic,Susan.New Approaches to Legal Translation[M].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278
[2]陈文玲.试论英汉法律术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与翻译[J].法律英语.2002.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篇12
1.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人名可以译成汉语,但人名后不加“氏”字;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不写成Babinski′s征,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mctive sleep apne syndrome,OSAS)。西文缩略语不宜拆开转行。不要使用临床口头简称(例如将“人工流产”简称“人流”)。凡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 Ag、HBs Ab、PCR、CT、DIC等。
【名词术语翻译】推荐阅读:
医学名词术语07-18
诗歌名词术语10-26
名词术语英译07-20
铁路术语专有名词08-13
安全生产常用名词及术语10-28
术语翻译07-02
法律术语翻译06-10
农业专业术语翻译05-26
MTI术语翻译06-23
writting术语翻译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