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风险

2024-09-24

法务风险(精选7篇)

法务风险 篇1

建立法务内控制度 防范商业贿赂风险

[时间:2012-5-7 16:11:06 查看次数:148]

2011年,三一重工(600031)、巨龙管业(002619)、美达股份(000782)等多家上市公司陷入贿赂门的丑闻。近期,沃尔玛被披露通过行贿以取得在墨西哥的开店许可,同样的行贿丑闻也曾发生在中国昆明;而“雅芳”、“大

摩”、“耐克”等商业贿赂门案件,严重曝露出商业贿赂对中国经济肌体的侵蚀日益深入,“商业贿赂”一词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商业贿赂是指以排斥竞争对手为目的,为争取交易机会,在帐外暗中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和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部分经营者为了获取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经常选择以商业贿赂达到其目的。然而,商业贿赂却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行为。宏观层面而言,商业贿赂行为会导致行业内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从而使大部分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甚至有可能导致行业内的恶性循环,使整个经济市场的运行不稳定;对于从事贿赂行为的公司自身而言,商业贿赂会破坏公司正常的管理秩序,给企业员工带来不健康的价值观,其行为一旦被披露,公司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必然大打折扣,从而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成果。并且,严重的商业贿赂行为还会导致公司相关的工作人员入罪,公司面临诉讼的困境。

商业贿赂存在的根源

商业贿赂源于公司经营者经营理念的错误。长久以来中国社会都是以“人情”社会为主,公司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行为也都是有关系才好成事,小到企业之间的货物采购、大到政府部门的种种审批,无不可以以贿赂的方式进行“打点”,于是请客送礼、惠以好处就成为了家常便饭,甚至成为了公司经营的潜规则,以至于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学会了这一套立足的本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部分公司管理者对公司的贿赂行为视而不见,或者是暗中授意,鼓励公司员工进行商业贿赂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一味追逐经济利益而损害商业道德的行为,也是没有意识到商业贿赂的违法性和严重性的行为。

商业贿赂源于公司经营中淡漠的的法律风险意识。前通用电气总裁JACK WELCH说,其实并不是GE的业务使我担心,而是有什么人做了从法律上看非常愚蠢的事给公司的声誉带来损害甚至使公司毁于一旦。通过商业贿赂,固然可以取得暂时的收益,但是从长远看来,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这种法律风险不但包括刑事风险,而且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就刑事风险来说上市公司负责人可能涉嫌单位行贿罪而受到刑事处罚;就民事风险而言,涉嫌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取订单、客户等,如果该等行为被认定无效而其又对这个招标结果进行

过披露的话,可能会对公司股价及发行新股、发行债券等造成影响。吉峰农机(300022)2012年3月28日发布公告称,吉峰农机3月26日正式收到中国证监会《关于不予核准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申请的决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创业板发审委在审核中关注到,吉峰农机报告期内存在重庆吉峰及其董事(总经理)赖寒犯单位行贿罪、吉林吉峰金桥公司负责人刘波涉嫌对单位行贿罪等情形,“无法判断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其发债申请未获通过,这样便给公司未来运营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商业贿赂源于公司法务内控制度的缺失。对于很多上市公司来说,法务部门的作用仅仅是合同审核等基础的法务功能,而没能上上升到合规及法律风险防范的高度。纵观中国上市公司,法务总监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的屈指可数。实践中,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商业贿赂行为产生于公司运作中的生产经营、采购销售、申报审批、广告宣传、成本控制等各个环节,并且可能产生于公司中的不同部门。这就要求必需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来加以监督与控制。由于许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由于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建立的内控制度不够科学与合理,导致对于商业贿赂行为缺乏监督和治理措施,也导致商业贿赂的滋生。西门子(中国)区副总裁赵爱立这样评价内控对于反商业贿赂的作用:“二年前,西门子一直被媒体作为负面对象被报道。是什么造成了很严重的商业贿赂或者腐败方面的现象,从我们的自身经验、从我们自查的结果发现,我们企业内控的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通过法务内控治理商业贿赂

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并增强法律风险意识固然是治理商业贿赂的根本,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中国市场经济的现状,达到这种高度尚需时间。而系统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帮助上市公司防范商业贿赂的风险。还是以吉峰农机(300022)为例,该公司多年以来快速增长的业绩表现,其并不存在偿债能力的担忧。但从发债申请被否显示,监管层的监管重心,并非只看重偿债能力,而对公司治理是否完善以及内控制度欠缺可能导致的风险更为重视。笔者认为,确立法务总监对于商业贿赂治理的枢纽地位、建立有效的反商业贿赂合规文件、健全反商业贿赂综合治理体系不啻为一种防范商业贿赂法律风险的良好手段。

确立企业法务总监对于反商业贿赂的枢纽地位。法务部门的工作核心是法律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而商业贿赂是公司面临法律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法务部门作为负责法律风险防范的主要部门,应充当着枢纽的角色,并将公司各部门整合起来共同发挥商业贿赂风险控制的作用。在此情形下,董事会应确立

法务总监对于反商业贿赂合规政策的制订权和商业贿赂行为独立调查权与处理权。

制定反商业贿赂的合规文件。上市公司的反商业贿赂制度涉及反商业贿赂政策、员工行为准则、岗位反商业贿赂手册等法律文件。反商业贿赂政策至少应包括反商业贿赂的目标及原则、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商业贿赂管理部门的地位及责任、管理框架及报告路线图等。员工行为准则应当规定上市公司所有员工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并可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提出专门要求。岗位合规手册应当规定各个工作岗位的业务操作程序和规范。

完善反商业贿赂管理体系。一个有效的反商业贿赂管理体系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健全的反商业贿赂管理制度,完善的反商业贿赂管理组织架构,明确的商业贿赂的管理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识别并积极主动防范化解法律风险,确保上市公司稳健运营。具体而言,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设置商业贿赂管理部门或者岗位,制定和执行反商业贿赂政策;

2、开展反商业贿赂监测和培训等措施;

3、建立预防、识别、评估、报告和应对商业贿赂风险的行为的机制。整体而言,反商业贿赂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商业贿赂是对企业道德文化的侵蚀,更是对企业法治文化的破坏。商业贿赂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正常的秩序,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加大了企业的法律风险。商业贿赂尽管其方法与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但其发生与企业法务内控制度的不足有很大关系。禁绝商业贿赂并无灵丹妙药,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务内部控制规范,不但有利于提高公司管理经营水平,亦是商业贿赂法律风险防范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柏立团,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

商业贿赂犯罪追诉标准及量刑(二)--商业贿赂法律风险控制之二

[时间:2010-9-6 13:52:54 查看次数:868]

四、行贿罪(刑法第389条、390条)

1、罪名描述: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国家工作人员财物。

2、犯罪构成: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包括公民或外国人,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行为人的目的是使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其行为方式是

作为,有直接给付金钱财物的也有违反国家法律、政策规定,以“手续费”、“劳务费”等各种名义给予贿赂的。如果行为人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是因为被勒索,且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则不构成本罪。

3、立案标准:

(1)、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

(2)、行贿数额不满一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

b、向三人以上行贿的;

c、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行贿的;

d、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3)行贿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或者使国家利益损失五十万元以上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

4、量刑幅度: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5、管辖机关:本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属人民检察院管辖。

五、单位受贿罪:(刑法第387条)

1、罪名描述: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

2、犯罪构成:本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其索取、收受他人财物的贿赂性,同时希望索取或收受贿赂物归本单位,并为他人谋取利益。这种故意是通过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故意体现出来的。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上述单位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4、立案标准:

(1)单位受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2)单位受贿数额不满十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

b、强行索取财物的;

c、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5、量刑幅度: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前款所列单位,在经济往来中,在帐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受贿论,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6、管辖机关:本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属人民检察院管辖。

六、单位行贿罪:(刑法第393条)

1、罪名描述: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

2、犯罪构成:本罪的主体是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且不仅仅局限于国有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也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还包括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有限公司、外资公司、私营企业等,是单位犯罪中的一般主体。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故意实施行贿,这种故意是通过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故意反映出来的。本罪的客观行为方式是作为,具体表现为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3、立案标准:

(1)单位行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2)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

b、向三人以上行贿的;

c、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行贿的;

d、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规定关于个人行贿的规定立案,追究其刑事责任。

4、量刑幅度: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5、管辖机关:本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属人民检察院管辖。

七、对单位行贿罪:(刑法第391条)

1、罪名描述: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

2、犯罪构成: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向单位行贿的目的是使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本罪的客观行为方式是作为,具体表现为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3、立案标准:

(1)个人行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单位行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2)、个人行贿数额不满十万元、单位行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

b、向三个以上单位行贿的;

c、向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行贿的;

d、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4、量刑幅度: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5、管辖机关:本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属人民检察院管辖。

八、介绍贿赂罪:(刑法第392条)

1、罪名描述: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

2、犯罪构成: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故意的内容是以促成行贿、受贿双方建立贿赂联系为目的,有的行为人具有从中谋取私利的目的;也有的出于朋友、亲戚或熟人的关系而进行帮助;还有的是慑于行、受贿人一方或双方的权势或阿谀奉承而从中卖力。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沟通、引荐、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本罪的成立以行贿、受贿得以实现为条件,如果仅有贿赂行为,但行贿受贿因某种原因未能成交则不构成本罪。

3、立案标准:

(1)、介绍个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介绍单位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2)介绍贿赂不满上述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为使行贿人获取非法利益而介绍贿赂的;

b、三次以上或者为三人以上介绍贿赂的;

c、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介绍贿赂的;d、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4、量刑幅度: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介绍贿赂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5、管辖机关:本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属人民检察院管辖。

法务风险 篇2

静安烟草有限公司牢固树立“制度、程序、流程大于权力”的理念。从公司经营实际出发, 已建立起“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宣传促销”管理委员会, 负责审批年度采购预算、计划、实施方案与重大项目采购方式等, 并设有法规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组成的监督小组, 对公司年度的预算、采购方式、公开招标、比质比价采购、资质认证、价格确定、合同签订、进度款拨付等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公司构建了由《合同管理规定》、《物资采购管理规定》、《装修工程招标、施工管理规定》、《装修工程验收审计管理规定》、《宣传促销活动管理规定》、《委外业务管理规定》等11项制度组成的覆盖23个方面90个要点的管理体系, 真正做到了专人负责、流程控制、落实有效、监管得力。

在扎好篱笆的同时, 公司为了充分预防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法律风险, 成立了专项课题小组, 对平时分散的工作进行整合, 进一步对日常经济往来中所遇到的合同风险进行分类识别, 并对合同风险状况进行指标量化, 建构起企业合同风险评估机制与预警机制, 为切实预防、控制、解决各种因合同引起的法律风险奠定科学的基础。近年来, 在合同管理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

一、合同风险的类别

合同风险包括合同的管理风险和合同的法律风险。合同的管理风险是从合同管理的管理职能与业务流程出发, 以合规性的角度来审视合同, 规避程序性风险, 属于间接影响合同管理效果的隐性风险。而合同的法律风险则是从合同缔结本身所引起的法律风险出发, 以合法性与预防性的角度来审视合同, 规避实质性风险, 属于直接影响合同管理效果的显性风险。此外需要说明的是, 合同法律风险属于民事法律风险, 并不涉及到行政法律风险 (烟草专卖) 与刑事法律风险, 而企业最经常碰到的民事法律风险。

(一) 合同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风险分为“法人治理结构风险”、“人力资源保障风险”、“合同管理制度风险“三类。

1、法人治理结构风险

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行业“两项工作”的焦点, 其优化与否虽然并不直接影响合同风险管理, 但却属于最基础的影响因素。

(1) 合同决策机构设置的适宜性

“三项业务”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宣传促销”项目决策机构, 承担着公司大部分 (大额度) 经济往来业务的决策职能, 合同管理可以利用这个决策平台完善自身。

管理委员会由公司总经理及经营班子成员, 涉及工程、采购、促销项目业务管理部门人员, 法规、审计、财务及职工代表等监督人员组成, 体现“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的优势, 降低因决策失误造成的风险。此外, 管理委员会下设各相关工作小组, 分门别类对各项目进行统筹管理。公司充分考虑企业规模、市场环境与内部机构设置等情况设置决策机构, 对于规模较小、业务范围小、模式较单一、管理层级扁平的企业, 合同决策适合采用集中决策方式, 而对于规模较大、业务范围大、模式多样化、管理层级较多的企业适合采用授权决策方式。对于那些相对较为重大的合同, 比如涉外合同、担保合同、贷款合同、特大标的合同, 则采用集中决策方式。

(2) 合同管理部门设置的健全性

由于烟草企业的特殊性, 有限公司通常不是由法务部门, 而是由综合管理部门来担任合同管理的职责。这就牵涉到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管理等职能的集中。这要求合同管理部门需要有明确的职能定位与完备的人员配置, 将上述职能分解到各岗位, 使各岗位各司其职, 不致出现对合同专权专断的现象。此外, 合同管理部门及时与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协调沟通, 了解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 督促财务部门的收付款保障, 使合同管理的流程更加顺畅。

(3) 合同审核监督部门设置的合理性

法规部门负责对合同文本的合法性及严密性进行审核, 审计部门负责对合同签订程序的合规性进行审核, 财务部门负责对合同的财务收支事项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审核, 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参与重大合同决策、签订、履行等环节的人员廉政情况进行监督。各职能部门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确保合同审核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

2、人力资源保障风险

公司的合同管理的整个流程是由合同管理部门和所有相关部门的人员共同支撑完成的。所以人力资源保障不仅仅指各部门涉及合同管理相关人员的配置, 重要的是人员的法律素质与责任意识。

(1) 合同管理相关人员的法律素质与业务操作能力

第一个层面是法人代表的法律素质与责任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 企业的经济往来业务往往取决于“一把手”的决策, 这就要求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这样才能够提升整个公司对合法合规性的重视程度。

第二个层面是合同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法律素质与工作经验。合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 具备沟通、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项能力。合同管理部门人员是直接操作合同实际业务的基层人员, 他们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工作态度、对业务的熟练程度、对公司的熟悉程度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合同管理的效果。

第三个层面是其他部门的支持力度。合同管理业务需要公司各部门的沟通协作, 采购部门 (综合管理) 、营销部门、财务部门、法规部门等都是与各类合同业务密切相关的部门, 只有各个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发挥所长、相互协同配合, 合同管理的工作效率就能得到保证。

(2) 法规人员的业务素质与队伍结构

法规部门作为直接面对与处理合同法律风险的部门, 其配备的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业务素质与工作经验。有条件的可以考虑配备与业务量相匹配的法规人员, 做到法规人员的知识、技能、年龄、资历各方面的合理搭配。

(3) 企业外聘法律顾问的业务能力

除了专门的法规部门以外, 囿于法规人员的年轻、经验不足以及诉讼业务的需要, 公司还应当外聘具有专业背景与社会关系网络发达的法律顾问。外聘法律顾问的业务能力与社交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风险控制的能力。

3、合同管理制度风险

企业都会制定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 不论是被归并入其它制度中, 还是独立或成套的制度, 都有完善的规范与较高的执行率。同时, 一旦制定了合同管理制度, 就有明晰的合同业务流程可依, 遵守业务流程的过程也正是制度得以实现的过程。

(1) 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

合同管理制度作为公司经济往来的基本管理制度, 应当覆盖到合同洽谈、合同审批与签约、合同履行、合同保存、供应商管理等方面, 使得涉及合同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要注重制度的规范性与效率性, 在保障规范性的前提下精简程序, 提升工作效率。

(2) 合同管理制度的适用性

随着企业内外法律、政策、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内部机构设置的调整, 合同管理将会碰到新的难题与瓶颈, 如果制度不及时调整与更新的话, 其适用性将无法得到保证, 制度的漏洞也会因此凸显出来。因此, 要及时对合同管理制度的适用性做出评价, 使合同管理制度能够适应现时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

(3) 合同业务流程的规范性

明确的业务流程应当确定合同管理各个环节的相关责任人与责任义务情况, 杜绝部门之间或岗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杜绝不签订书面合同的现象与合同先履行后补签的现象, 从制度层面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合同业务流程包括公司年度业务计划的决策审批、预算的审核、采购方式的确定、竞争性谈判与询价小组成员的确定、供应商的确定、合同的草拟、谈判、审核、签约、变更或解除、履行、监督、存档的全过程。合同管理部门要与法规、审计、财务、纪检监察、法律顾问等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上下统一, 并且要保障采购人员、验收人员、廉政监督人员实现不相容职能的分离。

(4) 合同业务流程的效率性

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 合同业务流程也应考虑工作的效率, 比如审批层级太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应急合同由于没有快速审批通道而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损;合同项目因招标程序的特殊要求而无法施行等。合同的业务流程应当平衡诸如财务部门的资金风险与预算要求、营销部门的活动效果与利润上升、采购部门的采购便捷与质量保证等管理效果, 实现各部门利益整体的最大化, 为此而设计多渠道的操作流程。

(二) 合同法律风险

合同的法律风险分为“合同签约风险”、“招投标管理风险”、“合同文本风险”与“合同履约风险”四类。

1、合同签约风险

合同的签约成立是交易双方意思表示并达成一致的状态, 依法订立合同是合同生效的前提, 是履行义务、享有权利, 解决纠纷和请求法律保护的依据。

(1) 合同签约主体风险

合同签约主体的选择对于合同风险管理来说至为重要, 它关涉到合同是否成立、生效以及能否正常履行。主体通常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烟草企业对外经济往来对象一般都是法人, 所以重点关注法人组织的选择。

首先是签约主体资格的风险。许多合同并非是由法人代表直接签约的, 而是法人代表委派的代理人进行签约。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 以法人代表的名义开展合同相关业务, 由法人代表直接承受其法律后果。但如果代理人未经授权、超越授权范围或授权终止后擅自对外签约, 将会使企业合同的法律风险大增。

其次是签约主体资质的风险。一些法人在签约资格、资质与实际履约能力上都有欠缺, 这需要通过合同管理部门与法规部门的严格审查来控制相应的法律风险。审查的内容包括: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在劳动保护、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最后是签约主体变更的风险。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履行合同的主体有变更的可能性, 这加大了合同的法律风险。合同一方无法履约, 向对方建议由第三方替代自己履约, 将导致对新的履约方的资格、资质与履约能力的审查, 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 合作方的信誉、规模与履约能力是考察签约对象最重要的因素。此外, 当签约对象发生企业分立或合并情况时, 公司也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及时落实责任主体, 补签附加协议, 规避相关风险。

(2) 要约阶段风险

要约是交易一方以缔结合同为目的, 向另一方提出合同条件, 希望对方接受的意思表示。要约虽然不是合同, 但是一旦发出, 法律就赋予其一定的效力, 只要对方接受要约所提出的条件, 则合同就将成立。所以要约的内容必须清晰准确, 必须具备合同的主要条件, 能够让对方了解到即将签订的合同的真实意思表示, 所以要约在内容上存在歧义或不精确的地方, 将直接影响企业利益。

(3) 承诺阶段风险

承诺是受约人做出的同意要约以成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承诺只要没有对要约做出实质性变更 (合同标的、质量、数量、价款、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法等的变更) , 除非要约人明确拒绝, 否则将构成有效的承诺, 即合同成立。因此, 承诺需要及时、准确、谨慎, 既不贻误商机, 又不损害企业利益。

2、招投标管理风险

招投标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订立方式, 法律对其程序性的要求高于普通合同的签订程序。由于招投标引入了竞争机制, 有多个竞争对象参与该合同的订立过程, 这就要求整个确定供应商的过程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其审查的重点包括:

(1) 准备阶段重点:

项目是否达到了招投标要求而未实行招标, 刻意拆解、分散、取消项目以规避招标;项目立项、预算、采购方式是否经过审批;招标项目的招标代理机构是否经过招标比选;自行组织招标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招标文件的制定和审批流程是否合规;邀请招标拟邀请三家以上供方参与投标。

(2) 开标阶段重点:

开标程序是否合法, 是否公开、公平、公正;是否按照招标文件所规定的时间、地点开标, 是否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开标;是否按规定的投标截止时间终止投标文件的接收;开标时是否按照法定程序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是否按程序对投标人提交的投标文件当众拆封并宣读有关内容。

(3) 评标阶段重点:

评标委员会人数和专家组成是否合规;专家是否从评标专家库随机抽取并符合回避的有关规定;是否严肃评标纪律, 实行封闭式评标, 确保评标过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评标结束, 评标委是否出具评标报告明确推荐合格中标候选人。

(4) 中标阶段重点:

在评标委推荐的中标候选人中确定中标人;按规定时间、方式、内容进行公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后, 按照投标文件与中标人签订书面合同, 同时签订廉政责任书。

3、合同文本风险

合同文本是签约双方关于权利义务约定的书面表现形式, 由各种具体的条款组成。合同文本的合法性与严密性的欠缺都会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1) 合同文本内容的合法性与严密性

合同文本内容不能完整地表达出双方的意思, 不能将交易与履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在内, 不能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 都将导致合同纠纷。因此, 法规部门与法律顾问应对合同文本的合法性及严密性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是否违反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是否存在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可撤销的因素;合同订立是否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形式和程序要件;合同名称与内容是否一致;合同文本是否完整;合同条款约定是否符合采购方的经济利益;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是否明确等。

(2) 格式化合同的依赖程度

企业为了提高合同管理效率、提升合同文本质量、降低企业合同风险, 都对外使用企业独有的格式化合同。但格式化合同的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为格式化合同无法面面俱到, 当公司遇到新情况或拓展新业务时, 过度依赖格式化合同将导致无合同可依的局面以及合同管理人员习惯性操作的风险。

4、合同履约风险

合同的履约风险是指合同双方或一方没有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 或者不完全履行、延期履行等所产生的风险。此外, 合同双方或一方没有按法律或合同约定变更数量、价格、履行地点、履行时间、履行方式等, 乃至单方解除合同, 都将损害公司的实际利益。公司应当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 及时正确地行使抗辩权利, 以争取自身的利益。如若出现对方违约情况, 应立即根据争议解决方式处理, 切实维护企业权益, 如若出现己方违约情况, 应立即启动危机管理方案, 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避免民事法律风险。

二、合同风险评估机制

为了全面评价和反映企业合同管理状况所面临的风险, 根据合同风险的分类来确定指标体系, 按照敏感性、可测性和规范性指标的原则, 构成合同风险评估机制的两个模块, 分别是合同管理风险模块与合同法律风险模块, 并选择了25个指标组成评估系统的指标体系。需要说明的是, 这25个指标大体反映了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 具有不错的代表性。为了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坚持“尽可能量化”的原则, 指标大多为比值形式, 方便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直接获取, 监测评估的周期可以视情况而定, 季度/年。此外, 由于合同风险分类中诸如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合同文本内容的严密性等类别, 或者定性因素较多, 静态少变化, 将不纳入到评估系统的量化指标中。具体指标见表一:

三、合同风险预警机制

1、合同风险预警机制的指标识别

合同风险预警机制的指标识别是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 应用评估指标对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状态进行判别。在进行指标识别之前, 必须建立识别的标准, 指标高于警戒值, 就要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指标识别的三种具体情况如下:

(1) 当评估指标处于正常状态, 则继续进行监测, 不介入危机处理程序;

(2) 如果评估指标处于基本正常或警戒状态时, 预警机制提出预控对策, 并由相关部门实施, 直至评估指标恢复正常;

(3) 当评估指标进入危机状态时, 整个组织则应当立刻进入危机处理系统, 启动危机应急预案, 寻找原因与对策, 直至化解法律风险, 企业合同管理恢复正常运转。

2、合同风险预警机制的指标计算

从合同风险管理评估指标来看, 虽然25个指标都是量化的, 但关涉的范围、层级、重要程度都不尽相同, 导致这些指标难以拿来直接比较, 间接导致了结论的模糊性。因此, 我们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即选取一定的数值区域来表示一定的风险等级, 并与具体数值挂钩, 形成该指标的风险值, 确定一级风险为0.8分, 二级风险为0.5分, 三级风险为0.3分, 四级风险为0.1分。同时根据实际法律工作经验, 将各个指标的风险值都设置了相应的权重, 以便更精准地反映该指标的代表程度, 详细情况可见表二:

注: (1) 设风险隶属度, 一级为0.8, 二级为0.5, 三级为0.3, 四级为0.1; (2) 综合风险值为风险隶属度乘权重后的总和平均数; (3) 综合风险值在0.5~0.75之间为警戒状态, 综合风险值在0.75~1.0之间为危机状态; (4) 该表的指标测算周期为每季度。

3、合同风险预警机制的风险评估

合同风险预警机制在进行指标监测、计算之后, 就要对企业合同风险的安全程度进行评估, 并绘出预警系统的信号输出图。绘制信号输出图的目的就是使决策者更直观地看到企业合同风险波动的态势, 提升合同风险控制水平, 以防止新的波动现象造成企业的法律危机。

评估的方法是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分析综合风险值, 并通过与警戒区域进行比较来进行评估, 进而绘制信号输出图来报警。在此设定风险预警状态为四个档次:从0到0.25的区间为正常状态, 从0.25到0.5的区间为基本正常状态, 从0.5到0.75的区间为警戒状态, 从0.75到1的区间为危机状态。

同时, 在预警信号的输出阶段, 可用横坐标表示时间, 时间设定为日、周、旬、月、季或年 (视情况而定) , 用纵坐标表示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具体情况如图 (1) 所示:

我国法务会计职业风险的因素探析 篇3

一、法务会计的涵义及其职业风险的表现

(一)法务会计的涵义

现代法务会计,我国有学者称其为司法会计(刘燕,会计法,2001),最早出现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内部股票舞弊案以及储蓄信贷行业的丑闻之后。由于法务会计人员具备一系列有效进行财务调查的技能,包括会计知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过程意识,在诉讼中为虚假信息的判定标准及法律责任的合理边界认定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弥合了长久以来司法界与会计界就虚假会计信息认定及责任分担产生的严重分歧。21世纪的中国,同样面临着经济案件的诉讼浪潮,舞弊调查、损失计算、法律责任分担等都涉及到相当复杂的法律和会计的专业知识,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专业和职业细分的结果。从而为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和业务拓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也预示着我国法务会计行业迎来了搏击奋起的重要时刻。

(二)法务会计的职业风险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法务会计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其职业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的形成,主要受法律环境的缺失、行业自身的发展缺陷、法务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和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等因素的影响。法务会计的职业风险主要包括道德风险、行为风险和法律风险。

1.道德风险是指法务会计人员以不诚实、或不良企图、或欺诈等行为故意使风险事故发生。具体表现为法务会计人员明知当事人的会计资料存在重大错误或问题,却加以虚伪陈述,出具严重失实的结论报告,给案件当事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甚至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自由。

2.行为风险是指法务会计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因未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对当事人的经营情况了解不足,工作程序欠妥等因素,给案件当事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甚至直接关系到一些人的自由。

3.法律风险。目前该行业的法律风险主要源于政府的行政处罚,还有来自客户、第三方起诉和法院判决。由于我国法务会计行业刚刚兴起,很多方面的法律规定还不具体,处罚力度较小,法律风险未充分体现。

二、“涂景新案”对我国法务会计职业风险诸因素引发的深层思考

对“涂景新三人终审由死缓改判无罪案”的轩然大波,使很多人记忆犹新。从一个千万富翁,到死刑犯,再到无罪释放,江西省新大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涂景新经历了一个戏剧性的人生轨迹。涂景新、王慧艳、黄智忠三人于1999年被海南省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贪污、挪用公款等罪名逮捕。四年之后,2003年4月25日,海南中院作出一审判决,以贪污、挪用公款等罪分别判处三人死刑(缓期2年执行)、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12年。三人不服,向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海南高院历经三年之久,于2006年12月25日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以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撤消了海南中院的一审判决,此案的三名原审被告人均被宣判无罪。

从死缓到无罪,创造了刑事案件中的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对法务会计人员来说却是巨大耻辱——改判竟主要源于财务审计与法务会计鉴定中的问题。这起震惊全国的案件从法律程序上说已经终结,但围绕它的社会意义,留给人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终结。仅从法务会计方面来看,该行业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因素诱发法务会计道德风险、行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发生?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规避?本案暴露出的问题再一次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从业人员对执业的高风险、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涂案”中,一审认定涂景新、王慧艳贪污公款2556万元人民币的事实是依据海南省审计厅的审计和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的司法会计鉴定,而审计和鉴定的结果并不科学也不客观。其中很多证据是来自个人回忆,贪污款项的来源和去向也未查明。另外,一审中的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对于像注册资本、银行进账单等很多重要资料和线索没有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疏忽和问题,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试想,从入狱、取证、鉴定、审计、一审到二审无罪释放,长达七年,对于涂景新而言,他体会了太多的人生百味和痛苦挣扎,其心理和身体上的损伤之大不言而喻。

可见,法务会计人员接受的案件多与舞弊、受贿等经济违法案件有关,社会需求和法务会计的职业特性决定其是一个责任重大、风险较高的行业,这就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应牢固树立职业谨慎和执业怀疑理念,合理选择风险导向的方法模式办理相关业务,这才是认真防范职业风险的根本。根据我国的立法精神,不管是司法机关、政府部门还是法人企业、自然人都是平等的法律主体,在没有作出审判之前,均作无罪推定,因而,不能由案件关系人作出罪与非罪的结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由具备独立专业资格的人士,从会计与法律的角度出发,对有关会计信息或相关事件作出专业鉴定。正因为舞弊判断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一些人的自由、财物的获得或损失,责任重大不言而喻。因此,法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远高于一般注册会计师从事会计报表审计面临的风险。

(二)法务会计的法律环境尚不完善

我国法务会计发展时间较短,实务领域虽有所运用,但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

1.尚无统一的法务会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和后续教育准则等规范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职业规范体系,无“法”可依的情况屡屡出现,这种状况轻一点来说不利于司法会计工作和司法会计学科的发展,重一点来说则涉及到“公正执法”的问题。像“涂案”中的司法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失误很大程度上与“无法可依”有关,这无疑增加了法务会计人员的执业风险。

2.尚无明确的法律责任。每宗司法案件涉及到公安、检察院、法务会计、法院等多个参与方,一旦出现冤案或错判,必然会发生责任的追究问题。任何主体责任承担的多寡、大小及形式应从行为主体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合理判断并各负其责。而目前这方面法律责任的分割以及处罚等都不明确。以“涂案”为例,在一审判决中,由于审计和司法会计鉴定都存在问题,若追究责任,必然涉及到责任的分割和确定。法务会计人员在不同情况下承担的责任应各不相同,这些若没有在被社会认可的有效文件中明确,法务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就有可能被侵害,当然也可能出现逃避责任的情况,其法律风险也会增加。

3.我国在立法、司法和执法方面还存在着不公平、不系统、不配套等问题。“涂案”这场长达七年的官司,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与国企公司间复杂的法律与产权关系,其产权的界定直接影响到法务会计人员的结论和法院的判决结果。但是直至现在,我国最高法院还没有对此作出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造成法院界定无法律依据,而且司法认定上的不公正现象和行政执法中侵犯民企权益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法务会计人员在执业中势必受这些法律环境的影响,增加法务会计人员的法律风险。

(三)法务会计的理论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在我国,法务会计是一门新兴的行业,其理论研究不过十余年的历史。虽然法务会计专业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之中,并且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然而,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不仅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甚至在学科名称、学科性质和地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要素等方面的认识上还不能形成共识;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组织来领导、规划全国法务会计理论研究,组织进行学术交流和经验总结;全国范围内的法务会计人员各自为政、自行其是,深深浅浅,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状况显然与实践需求极不适应,这种理论缺失导致实践指导上的不足,无形之中又增加了法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四)法务会计的行业主体设置混乱

总体来说,法务会计主体存在于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司法部门,这种分散的行业主体是以下问题产生的根源:1.我国公、检、法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开展法务会计业务,机构设置分散,重复建设和多头管理现象较为严重;2.由于我国的法务会计人才培训机制、从业资格认证制度、法务会计准则等统一规范尚未启动,政出多门,从业人员资格认定标准和执业能力差距很大,执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如果不对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进行严格的限定,其鉴定结果的公正客观性和可信度必然会大大降低。这种管理上的缺陷,增加了法务会计的职业风险。“涂案”中,新大地公司的财务审计由海南省审计厅实施,司法会计鉴定由海南省人民检察院实施,也直接暴露出行业主体设置混乱的问题。

(五)法务会计人员执业的独立性受到侵害

独立性是指法务会计人员在执行鉴定业务、出具鉴定报告时,应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法务会计人员必须与公检法部门和有关当事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实质上的独立性,即认为法务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可以说,法务会计人员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及商业正义的一道有力防线,独立性是该防线的基石;丧失独立性,鉴定意见价值甚微,法务会计职业的社会功效就不复存在。我国长期以来受权力思维的影响,公检法机关内部均可办理法务会计业务,自诉自鉴、自审自鉴现象较为普遍。执业人员多由司法机关指派,容易滋生司法腐败,增加法官偏袒一方或枉法裁判的可能性。由于法务会计业务多与司法案件有关,其业务与案件侦查、法院判决等关联很大,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业务对接不明确,语言模糊也会影响法务会计人员的中立性。像“涂案”这样因法务会计鉴定存在问题的错案,与独立性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透过类似法务会计鉴定失败案件,我们应该认识到,独立性是法务会计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会计界只有严以律己,提高对独立性的认识与要求,行业的诚信才能得以奠定和发扬。

三、启示与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为法务会计业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法务会计强调的是现代经济秩序的规范,我国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也要继续加大依法治国的力度,建立健全各种法律保障体系。首先,要尽快建设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制度、鉴证制度等法规,在民法、证据法、公司法、证券法、诉讼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中补充有关内容,对法务会计的执业依据、范围、法律责任等相关内容加以规定,同时关注已颁布实施的这些法律制度的规范状况和执行力度;其次,应由财政部牵头,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法务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职业道德准则和后续教育准则等规范体系的建设,使法务会计的开展有规可循、有章可依,这对提高服务质量,减少职业风险等方面都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最后,对证据法、投资法、产权法等已有的经济法规进行规范,协调会计与其他法律规定之间的矛盾,加大会计执法监督力度。简言之,应使各项经济业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法务会计的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成立行业管理机构,加强对法务会计主体的管理、指导、监督

法务会计是集会计、审计和法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为消除重复建设、互相扯皮的弊端,我国应设立法务会计行业管理委员会,从属于注册会计师协会,主要职责是对法务会计业务进行管理、指导、监督。一是应与政府、司法机构、律师事务所、国家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为法务会计在我国的顺利开展理顺关系;二是将公检法、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内法务会计资格认证合并,建立统一的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按照该标准对因行政割据、部门利益造成的法务会计认定资格泛滥问题进行清理整顿;三是应要求所有执业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谨慎的工作态度,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不得因经济利益、关联关系和外界压力等利害关系影响其客观、公正的立场,以确保法务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三)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应树立风险意识

法务、法务部工作职责 篇4

一、审核各类法律文书及合同

1、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的规章制度,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合法性负责。

2、制定标准的合同文本,审核企业各类技术、经济服务合同,参与重大合同的起草、谈判工作,监督、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

二、法律事务处理

1、参与企业的兼并、收购、投资、租赁、资产转让、招投标等重大经济活动,提出法律建议,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2、代表公司处理各类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3、针对公司具体案例,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完成个案分析报告。

三、日常法律咨询

1、开展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咨询工作。

2、整理汇编企业开展业务需要的各种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四、法律事务外联

1、参与重大事故的处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善后处理。

2、负责与外聘律师、法律顾问的联络、配合工作。

五、普法教育

1、定期收集总结国家最新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及时向公司管理者汇报。

2、对公司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

法务部工作职责

1、担任公司股东会、股东、总经理、副总经理的法律顾问,公司重大决策性事务提供咨询和法律意见书。

2、负责公司各项法律规范的建立,负责公司规章制度的调研和拟定,并持续其改进完善。保证公司的经营、管理依法进行,确保公司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以达到公司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

3、负责对公司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法规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公司相关领导,并有权对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

4、列席公司股东会和由公司高管组织、参加的会议,就相关法律事务提供法律咨询和发表法律意见;

5、负责公司的合同文本的制定、修改,参与公司重大合同的谈判、签订,对各类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督;负责对公司合同档案的管理;

6、拟定、修定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

7、为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对公司员工进行法律培训,就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相关的法律信息;

8、代表公司处理各类仲裁、诉讼案件;

9、全面负责公司员工违法、违纪、违反公司管理制度和损害公司利益的案件的调查、处理;

10、负责公司知识产权的申请、维护;

11、负责制订并审核公司的各类法律文件;

法务管理制度 篇5

法务管理制度1

公司法务专员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省公司法务专员管理工作,根据《xx商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公司有关规章、制度,结合总部及省公司法务专员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管理原则

省公司法务专员任职资格由省公司和法务部共同确定,由于法务专员工作性质特殊,工作内容向省公司总经理和法务部负责,按照总部统一要求完成省公司各项法务工作。

二、工作职能

(一)职能定位

核心职能:

1、协助法务部处理所在省公司内各类相关法律事务;

2、负责组织打击本区域的假冒伪劣产品;

3、负责收集整理本地区打假工作的相关信息及法律文书资料;

4、为省公司提供法律咨询、保障。

工作权限:

1、法律事务筹划的建议权;

2、合同的法律审核权;

3、手续不符法规要求时拒绝签审的权力;

4、合作伙伴的资信调查权;

5、针对公司违规、违法行为的建议权;

6、其它经公司批准赋予的权限。

(二)工作职责:

1、及时发现省公司内常见问题,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2、协助起草、审核公司重要规章制度,负责制订并审核各类法律文件;

3、协助法务部完成公司安排的各项法务工作;

4、协助总部负责公司合同文本的制定、修正,参与公司重大合同谈判、签订,对公司各类合同履行进行监督;

5、负责对公司合同档案的管理;

6、协助处理危机公关、政府部门投诉等事件的协调、沟通和处理;

7、协助处理子公司筹建及日常经营中出现的法律事务工作;

8、负责办理省公司内知识产权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法律事务;

9、代表子公司处理各类仲裁、诉讼案件;

10、公司交办的其他事宜;

三、编制配置

各省公司按照总公司财务预算和编制配置法务专员。

四、日常管理

1、日常考勤

省公司专职法务专员省公司编制,业务受法务部指导,日常管理以省公司为主,考勤管理由省公司进行。

省公司法务专员的录用、转正,提职、提薪等人事事项,由省公司总经理比照省公司人员管理流程报批。法务专员的离职必须按照总部员工离职手续办理,由省公司报法务部和公司领导决定后方可实行。

2、月度会议

法务部每月召开法务专员工作会议,传达总部相关政策精神,听取上月工作汇报与下月工作计划,并就当前工作难点、要点进行讨论解决。法务部还将利用各种会议,适时安排各项法律方面的培训及研讨,提高法务专员专业能力,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法务部可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集法务专员会议。

3、出差管理

法务专员出差完成省公司总经理和法务部安排的各项法务工作。法务专员在出差前须将出差行程经省公司总经理批准并报备法务部,出差完毕后三日内将出差报告上报省公司经理和法务部。

4、费用管理

省公司法务专员相关费用标准参照总部统一费用标准,其费用由省公司总经理及财务经理审核。

五、考核办法

法务专员的考核采取季度考核与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日常考核

1、考核原则:法务专员考核采取省公司及法务部双向考核的原则,省公司主要从日常工作配合程度、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法务部主要从其法务工作技能、法律事务处理能力等专业方面进行。

2、考核方式:

(1)日常考核按季度由省公司和法务部共同进行。

(2)考核采用扣分制。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法律问题咨询指导

合同审核

打假实效

法律事务情况

报告提交

(3)季度考核结果将按比例计入考评。

(二)考评

省公司法律专员的考评参照公司当总体考评办法,由省公司与法务部共同进行。考核权重省公司占比60%,法务部占比40%。

考评主要内容:

a、日常工作完成情况50%

b、季度报告质量20%

c、出差报告质量10%

d、省公司反馈意见20%

e、对法务工作的建设性意见(加分制)

考评由省公司总经理与法务部共同进行,行政人事部统计汇总。考评结果计入个人业绩档案,与年底利润分配挂钩,并作为下调薪的参考依据。

六、档案与社保

法务专员入职后人事档案由其省公司托管,社会保险也由其省公司给予办理并予以缴纳。

七、转岗及解职

法务专员需要转岗或解职时,须按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并报行政部核准。

八、注意事项

法务专员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务专员工作权限及职能开展,不得超越此权限及职能开展工作,一经查处,法务部、人事部将有权对该员工给予辞退或调离其它工作岗位。

法务管理制度2

一、总则

1、为规范集团法务工作管理,根据集团现有组织架构状况,并结合现代集团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一般要求,制订本制度。

2、法务部门管理原则:集中决策,统一规划,分层管理,有效控制。

3、法务部功能定位:法律风险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部门,提供

法律支持的服务性部门。

二、法务部职能

1、按照集团发展战略和目标,拟订、建立、检查和改善集团法务组织架构,、相关政策、标准与流程等;

2、在集团整体层面,把握集团项目运营以及公司经营中的整体法律状况,控制集团整体法律风险,建立法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加强常规性环节法律风险的控制,同时为集团的内控体系提供法律支持;

3、修订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指导下属公司及其他业务部门制订合同管理实施办法;制订公司自用合同的格式文本;会同相关部门对重大、重要合同进行评审并出具审查意见;监督、检查各部门合同签订、履行、管理情况;参与合同纠纷的调查处理,制定解决方案。

4、参加项目谈判,提供法律意见,审核或准备谈判所需的各类法律文件;

5、就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方面提供法律建议和法律风险提示;

6、参与合同及纠纷的调查处理,制定解决方案;代理诉讼和仲裁;

7、负责办理企业工商登记以及商标、专利、商业秘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有关法律事务。

8、集团内部文件、制度的合规性审核;法律培训;

9、联系外聘法律顾问;

10、集团指定的其他法律事务。

三、法务部基本职务权利

1、合同、内部制度合规审核权;

2、用印审核权;

3、对外法律事务联络处理权;

4、法律风险提示权;

5、法律事务筹划、制度完善建议权;

6、对各部门、子公司合规检查权;

7、集团批准赋予的其他权限。

四、法务部门设置、组织架构、法务岗位、人员隶属、事务管理

1、法务部门设置:根据集团的法务管理模式和集团组织架构实际,结合法务管理工作的性质、侧重点,在集团总部设置集团法务部,实行在集团分管副总裁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法务部根据各子集团/子公司实际情况,统一管理调配法务人员分工负责相对应的子集团/子公司法务;各子公司设置合同管理员(可由各子公司办公室人员兼职)。

2、法务管理组织框架如下:

3、法务岗位简要说明:

法务经理:全面负责集团的法务事务,组织拟定并实施集团法务化管理制度,行使集团法务管理工作规划和实施权,协调部门关系,向集团分管副总裁汇报工作;

法务主管: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协助法务经理主管地产/纺织集团法律事务,同时指导/协助子公司的法务专员工作。

法务助理: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协助法务经理/主管/专员工作。

合同管理员:负责合同台账的登记、合同文本的归档整理、合同文本的审核流转。

(注:法务人员的具体分工和岗位设置、工作内容根据集团的组织架构、工作侧重、业务范围等另行规定。)

4、法务人员的隶属管理:根据“集团化管理、集团化运作、集团化控制”要求,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

法务人员由集团法务部管理和考核。

经常性在子集团/子公司办公的法务人员,日常行政管理由子集团/子公司代为考核;绩效考核由法务部会同子集团/子公司总经理共同进行,其中法务部的权重为80%。

(注:此处法务人员所指不包括子集团/子公司兼职合同管理员。)

5、法律事务管理:垂直化管理.

集团/子集团/子公司法律事务均由法务部扎口处理、统一协调,包括但不限于诉讼,外聘法律顾问的联系,选聘顾问律师,具体案件处理等。

五、考核指标

kpi指标:公司法律纠纷次数、法律纠纷解决质量、合同法律审核重大纰漏次数、应收帐款降低率、呆坏帐降低率、重要任务完成情况。

边际指标:下属行为管理、部门合作满意度。

能力指标:领导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人际能力、沟通能力、影响力、计划与执行能力、专业知识及技能。

六、其他事项

1、本制度由集团法务部制定;自集团总裁核准之日起生效执行,修订时亦同。

2、集团法务部依据本制度制定相应的具体管理规定。

3、本制度适用于集团公司法务部门及合同管理员。

4、本制度由集团法务部负责解释。

法务管理制度3

第一条法律事务管控涉及经营决策和重大经济活动的法律咨询论证、规章制度管理、合同审核与管理、诉讼和非诉讼案件处理、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商登记管理、法制宣传教育等涉及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二条公司法务管理的重点包括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法律纠纷的处理、合同的审核管理以及法律信息系统的建设等方面。针对不同性质与控制类型的所属单位,公司授予不同的权限。

第三条公司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总法律顾问全面负责公司的法律事务工作。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制定专门指导意见,在公司所属单位中逐步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

公司法律事务部是公司法律事务工作的职能部门,与企业管理部合署办公,向公司总法律顾问汇报工作。公司所属的具备条件的企业应设置法律机构,具备条件的应设置法律事务的工作岗位,可配备具有企业法律顾问职业资格的专职法务人员具体负责本企业的法律事务,全面负责或参与处理本单位业务中的法律问题。

公司及所属单位的法律事务由法律事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四条重大事项法律论证

公司建立和推行总法律顾问参与经营决策的法律意见书制度。

(一)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是法律意见书出具的管理和协调部门,负责公司范围内法律意见书的出具、审查和备案工作。所属单位法律事务管理部门是法律意见书的分级管理单位,负责该单位内法律意见书的管理协调工作,并履行向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报告工作的义务。

(二)产品经销公司的`重大事项法律论证由业务部门提出申请,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出具法律意见书,主管领导、总法律顾问、总经理依次审核审批。

所属全资公司企业的重大事项必须由公司法律事务部门出具法律意见书,按照管理权限逐级呈产品经销公司主管领导、总法律顾问、总经理审批。控参股公司由本公司自行实施,产品经销公司通过外派董监事对重大事项提出法律意见,并在本公司相关会议表达意见。

第五条法律纠纷处理

(一)纠纷案件处理权限: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负责管理以公司为当事人的纠纷案件、需要公司协调处理的案件,以及所属全资、控股公司重大纠纷案件。

以所属单位本企业为当事人的纠纷案件。所属单位发生重大纠纷案件时,应上报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处理。产品经销公司可根据需要,授权其所属单位处理部分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以公司为当事人的纠纷案件,需报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审批或经集团公司授权后公司直接处理。

(二)纠纷案件的上报:公司监管的全资、绝对控股单位由其法律事务部门负责向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申报;相对控股及参股单位由各单位外派董事申报。

(三)纠纷案件的备案:所属单位发生除重大纠纷案件之外的其他各类纠纷案件,应当向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进行备案。

(四)纠纷案件的报告:公司每年应在年初、年中两次向集团公司书面报告本单位纠纷案件工作综合情况。公司所属全资和绝对控股公司每年应在年初、年中两次向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书面报告本单位纠纷案件工作综合情况,相对控股和参股公司的纠纷案件报告由各单位外派董事上报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

第六条外聘法律中介机构与法律顾问管理

产品经销公司及所属单位根据需要,可以聘请资深律师担任常年法律顾问,处理法律事务。产品经销公司应从集团公司法律服务中介机构备选库中选聘法律中介机构与法律顾问,报集团公司审批后聘用。

所属全资及绝对控股公司应参考集团公司《法律服务中介机构备选库名单》中的法律服务中介机构,聘请律师担任常年法律顾问,且需报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审批后聘用。

产品经销公司及所属单位每年对外聘法律服务中介机构及律师进行评价考核,并报备集团公司。

第七条合同管理

(一)公司建立“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归口审查、各负其责”的合同管理体制。

统一管理,即公司制定统一的合同管理实施细则,所属各单位制定相应的合同管理办法;合同审查审批和合同印章管理统一由各级合同主管部门负责。

分级授权,即按合同的性质、种类和标的额大小划分公司与所属各单位之间的合同管理权限,对合同实行分级负责、授权管理。

归口审查,即对合同内容,由各级合同主管部门归口综合审查,相关专业部门联合会审。合同主管部门负责法律审查,相关专业部门负责专业技术和经济商务审查。

各负其责,即合同承办单位(部门)全面负责合同的订立、履行,对合同商务风险负责;合同主管部门对合同法律风险负责;相关专业部门对合同相关专业、技术风险负责。

(二)合同管理权限划分

1、公司在集团公司授权营业登记的经营范围内,管理、签订集团公司《合同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之外各类合同。

2、公司机关及所属各单位不得签订对外担保合同。

3、公司及所属各单位的内部职能部门不得以部门名义对外签订合同。

4、公司管理的合同由公司行政主要负责人签署,50万以下的日常采购类合同根据《合同管理办法》授权,由分管领导签署。

5、公司行政主要负责人可向分管领导授权,在授权范围内由被授权人代为签署合同,不得转授权。(三)订立合同应使用集团公司或公司制定的标准合同文本,尚未制定标准合同文本的,可使用国家标准合同文本,若标准文本尚未制定时,所使用的合同文本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四)公司推广合同信息化管理,严禁线下合同。所属单位须按照公司统一要求进行操作,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和权限设置,按工作时限和要求,准确、规范、及时的完成网上合同申报、审查审批、信息录入及系统维护等工作。

(五)所属单位应向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书面报告本单位合同管理半年、全年综合情况,每月按统一格式向公司企业管理部(法律事务部)上报合同业务报表。

我国法务会计发展初探 篇6

法务会计 (Forensic A ccounting) 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 它是为适应当时政府查处时有发生的内部股票舞弊案及储蓄信贷行业丑闻的需要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 法务会计在美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01年爆发的安然事件使得提供第三方独立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但是却给了法务会计师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对于法务会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逐渐兴起,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C?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J?林德奎斯特认为:“法务会计就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 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 并给法庭提供相关的证据, 不管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1998年3月,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香港召开的主题为“舞弊与法务会计”全球化研讨会上, 将法务会计定义为:“通过财务技能的运用以及对未决策问题的调查方法, 将证据规则与此相结合的一种会计学科”。我国对法务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 但是目前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盖地从实务角度出发定义为:“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 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以会计资料为凭据, 处理涉及法律法规的会计事项, 或者以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知识审查、监察、判定、裁定、审计受理案件、受托业务。李若山教授给法务会计作了如下定义:“法务会计是特定主题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 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 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它是会计的一门新兴学科。提供上述服务的主体就是法务会计人员。”笔者认为, 法务会计究其实质而言是一门研究特定主体综合运用会计学与法学知识以及审计方法与调查技术解决有关的法律问题的科学, 它融合了会计学、审计学、法学、证据学、侦察学和犯罪学等学科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旨在通过调查获取有关财务证据资料, 并以法庭能接受的形式在法庭上展示或陈述, 为司法机关或仲裁机关公正地处理经济纠纷提供重要财务证据, 是会计学和法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

二、法务会计的意义

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 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经济诈骗等案件, 这些案件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会计的法律问题, 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时, 需要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可见, 在财务案件的司法举证中, 既有会计知识又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其出具鉴定报告书也最具有说服力, 在我国发展法务会计势在必行。

(一) 日趋复杂的经济犯罪的举证需要

法律是维护现代经济生活秩序的制度保障, 也是经济主体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犯罪的日趋复杂化, 对经济犯罪的举证过程往往要利用到会计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会计语言的专业性, 它在被用作解释复杂的经济行为时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通晓, 而现代审计主要关心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对企业蕴含风险以及未来预测却反映甚少, 而且审计语言同样深奥难懂, 这就迫切要求在复杂的会计、审计语言与法律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法务会计的诞生很好地解决了单纯的会计或者法律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犯罪的举证过程需求的问题, 为复杂经济案件的审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满足了日趋复杂的经济犯罪的举证需要。

(二)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需要

上市公司利用虚假的财务信息欺骗和误导投资者的案例越来越频繁地发生, 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国内的银广夏事件都暴露出了虚假的财务信息已经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层谋求私人利益, 违背受托责任的常用伎俩。虚假的财务信息的危害日趋严重, 从内部管理来讲, 虚假的财务信息使得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宏观上讲,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增大了国民经济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 使国家出台的各项经济方针政策可能偏离正确轨道, 导致各种经济杠杆失灵。而法务会计能够在诸如安然事件这样的经济犯罪发生后, 依据公司提供的虚假财务信息确定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挽回投资者的部分损失, 对那些企图通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谋取私利的管理者起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 从而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三) 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业务的要求

目前传统的审计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 相对于在传统的审计业务领域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 不如积极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还停留在审计、验资等传统领域以及少量的税务筹划咨询业务, 而较少涉及法务会计业务, 仅少量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相比而言, 面对未来较大的市场需求, 法务会计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业务范围的一个不错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将现有的资源适当向法务会计领域倾斜, 逐渐培养出从事法务会计鉴定的专业团队, 能够有效地拓展现有的业务范围, 增加收入增长点, 为今后法务会计的快速发展做好铺垫。

(四) 弥补独立审计功能弱化的需要

独立审计也称独立的第三方审计, 它是独立于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的注册会计师, 接受委托人委托, 以公认审计准则作为依据, 对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合法性发表意见。注册会计师应该从独立第三方的角度对相关企业出具的财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 相对独立的审计意见是维护会计报表满足公允价值与公允列报要求的重要途径。而现代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增加了社会审计的难度, 而且注册会计师对具体会计事项的法律责任问题也不够明确, 所以审计师的职责与公众的期望之间存在距离。法务会计师从一般注册会计师中分离出来, 其具体工作内容侧重于为客户预测相关的风险, 同时站在第三的立场上采用独特的调查方法, 为企业提供有关欺诈调查、解释会计证据信息、诉讼证据支持等方面服务, 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法务会计的出现能够降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足而导致审计失败的风险, 强化了独立审计的功能和作用。

(五) 提升会计应用价值的需要

会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所需的财务信息, 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所需的经济运行数据。随着社会法制化进行的提高, 会计从以往的单纯反映企业的经济成果和财务状况, 演变成解析复杂的经济活动, 为经济案件的审理提供科学证据的工具。这是会计应用范围的拓展, 同时也是会计应用价值的提高。现代会计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法制化的要求, 不但要求会计能随时解决计量和核算等常规问题, 还应能有效地解决破产企业财产清算、保险理赔、海损事故损失分割、税收理算、侵占公司财产等特殊问题, 服务于更多的经济主体。

三、法务会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法务会计虽然已在实务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 但主要限于经济犯罪领域有关案件的审查。法务会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实践运用面较窄, 相应的理论研究也较为贫乏, 国内关于法务会计的配套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 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 法务会计理论研究相对不足

我国法务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相对于法务会计实务存在滞后性。首先, 法务会计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在法务会计的概念、依据、基本假设、范围、目标、功能以及法务会计与其他会计的关系等方面还存在分歧, 没有形成法务会计的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法务会计的发展。其次, 我国法务会计理论的研究缺乏原创性。目前的研究多以西方国家成形的理论为基础加以改进而成, 缺乏对我国市场经济规律及相关法律的研究, 没有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法务会计理论。不同于西方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 法制还不够健全, 这就决定了法务会计在中国的应用过程中将会遭遇许多新的问题, 这要求必须立足我国特殊的外部经济和制度环境, 在吸收的基础上发展西方的法务会计理论, 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有效指导法务会计工作开展的理论框架。

(二) 配套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法务会计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的制度保障。在法制建设的过程中, 诉讼证据的确凿性、公允性要求日益明显, 而在诉讼的过程中, 往往涉及到许多与会计相关的法律问题, 法官鉴于会计知识的缺乏, 需要委托司法会计师提供司法会计服务。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在职工舞弊、企业纠纷、个人财产纠纷诉讼案件中, 为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他们也需要司法会计服务来提供诉讼支持。不管是法官还是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其所能获得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法务会计制度及其完善程度。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完备的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制度、见证制度以及从事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定规范和法务会计业务规范体系, 这必然会严重阻碍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在我国, 律师制度、合同公证和仲裁制度、注册会计师制度等制度的的建立和完善, 为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和法律实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法务会计作为一个会计发展的新型领域, 它的发展也需要配套的制度保障。为了加快法务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加快推进相应的制度建设理应是当务之急。

(三) 现有业务种类单一、业务范围狭窄

目前, 我国法务会计实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展开, 但开展此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有限, 行业普及度不高, 而且业务范围也相对单一。目前法务会计主要只运用在司法会计方面, 也就是经济犯罪领域有关案件的审查, 比如一些重大经济案件由检察院立案后, 聘请审计、税务等有关部门的人员施以联合审查, 调查并搜集犯罪嫌疑人有关经济犯罪情况的事实, 或者聘请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 出具司法鉴定报告, 为诉讼提供相应的证据。而实质上国际法务会计的业务范围很广, 主要包括企业税务理算会计、司法会计、债权债务理算会计、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海损事故理算会计、物价利得会计、社会福利保障会计等方面。可以看出, 法务会计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还比较狭窄, 有必要加大行业资源投入逐步拓宽法务会计的业务种类和服务范围, 使得法务会计能够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赋予法务会计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 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人才储备不足

目前法务会计发展面临的困难在于相关会计人员或法律工作者往往不具有相应的专门知识和经验。在法务会计应用较多的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取证难或不会应用法务会计技术查处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的业务事实。由于大多数刑事警官、检查官、法官和律师都缺乏必要的法务会计知识, 没有掌握通过法务会计检查来收集书证的基本工作技能, 也不清楚通过法务会计鉴定应当和可能解决哪些财务会计问题。所以, 在司法实践中就不能准确地弄清案件的事实, 因而就不能对案件作出正确的判决。法务会计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精通会计知识又熟知法律知识, 并掌握专门调查与审计技术方法的复合型的“职业法务会计师”, 而我国目前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素质并不能满足法务会计行业发展的需要。要解决现有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足的问题, 必须要加快储备人才的培养。而目前我国在人才的培养上, 虽然部分政法学院和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已在法学专业中进行了法务会计选修教育, 但我国高校中设置法务会计专业的学校还是少数, 尚未建立起正规的法务会计或法务会计方向的高等教育体系, 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尚处于初始阶段, 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法务会计发展的需要。

四、法务会计的发展战略

为了积极推动法务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笔者认为应大力推进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和配套制度建设, 通过建立法务会计准则和执业规范, 对各项法务会计业务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 对法务会计师的行为和操作过程进行合理的规范和指导, 同时完善行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建立法务会计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建设完备的资格认证系统。唯有如此, 法务会计才能在中国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 加快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

大力推进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 对于充实和丰富会计理论, 促进会计学科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法务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指导法务会计实务工作的开展, 为法务会计的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相关的主管部门应当引导会计界或者法学界成立相关的课题组进行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 比如创办法务会计期刊、设立法务会计学会。定期召开关于法务会计会计的学术探讨会, 提高学术界对于法务会计理论的关注度。相关的会计学期刊应该更多刊发与法务会计理论研究相关的高质量文献引导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同时, 在开展法务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 会计学界应当与法学界加强联系与沟通, 彼此借鉴, 相互促进, 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与规范体系, 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

(二) 推进相关制度建设

法务会计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配套的制度保障, 法务会计相关理论研究的缺乏同样也制约了配套的制度建设。为了加快相关制度建设, 必须要借鉴国际成熟经验, 结合中国实际, 逐步建立法务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工作程序与方法、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等配套的制度体系。财政部可以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 着手进行法务会计相关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诸如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定制度、法务会计专家证人制度、法务会计咨询制度、法务会计鉴证制度、法务会计操作规范等一套法规制度, 使法务会计的开展真正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从而推动法务会计的有序稳步快速发展。

(三) 建立稳定的法务会计机构

设立稳定的法务会计机构是发展法务会计的过程中的必备环节。首先应该设立全国性的法务会计机构, 负责法务会计的资格认证, 相关准则的指定等全局性的工作。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地区性的法务会计发展机构负责本区域的相关事务, 对法务会计业务, 从人员、制度上进行指导, 促进法务会计持续稳定的发展。考虑到我国目前与法律相关的会计与审计业务有时也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 可以考虑从中选取一些有资质的事务所, 进行培训与认定, 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务会计部门。

(四) 完善法务会计行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法务会计是运用会计专业知识解决法律问题。法务会计人员除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外, 还必须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 尤其是证据规则, 否则将会导致法律知识的欠缺而使所提供的报告与要求解决的问题之间缺乏紧密相关性。为了推动法务会计发展, 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加快培养能够满足法务会计业务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首先, 可以通过对在职的法律和会计工作者进行在职培训和考核, 使之成为既精通会计知识又熟知法律知识, 并掌握专门调查与审计技术方法的复合型的“职业法务会计师”。其次, 在对法务会计人员的资格认定上, 我国可以从注册会计师队伍中选拔一批优秀的人员经过培训、考核, 授予其法务会计师的资格;还可以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选择一些对会计理论有造诣的教授, 授予法务会计师的资格;同时适应经济的发展, 加强对法务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 设置专门的法务会计师委员会, 专门负责法务会计师的资格认定和后续教育工作。高等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可以在会计学、法学硕博土专业中设立法务会计研究方向等。最后, 建立法务会计年检制度。我国在建立法务会计时, 除应规定从事法务会计业务的事务所必须取得资格认证、从事法务会计专业的法务人员必须通过法务会计资格考试并接受后续教育外, 还应定期进行年检。对于违反职业道德出具不符合实际情况鉴定结论的法务会计人员和所在的事务所, 应吊销其从业资格或暂停其从事的业务, 同时辅之以适当的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

(五) 拓宽法务会计的业务范围

法务会计的主要业务包括:一是为认定犯罪事实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为解决经济纠纷提供科学依据;三是为维护企事业单位自身权益提供有力保护。我国法务会计目前业务主要以经济案件的诉讼调查为主。为了拓展法务会计的业务范围, 首先要大力加强法务会计的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公众对法务会计的认知度, 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法务会计的业务需求。其次, 法务会计业务内容繁杂, 要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地逐步推广运用企业税务会计、司法会计、债权债务理算会计、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等有一定基础的法务会计业务, 条件成熟时再开设其它业务。具体的服务范围可包括为政府和司法机关在反腐败及其他经济案件的调查、取证和审理的过程中提供协助鉴定或者出庭作证, 或者为企业在员工内部舞弊等商务调查、债权债务结算、合同履行或产权纠纷等过程中可提供协助。当个人面对一些经济或法律纠纷, 法务会计人员也可有效的协助此类纠纷公平合理的解决。同时, 会计事务所应该在拓展法务会计的业务范围中发挥主导作用, 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法务会计专业服务, 只有切实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法务会计才能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而逐步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五、结语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类涉及复杂财务会计问题的经济案件大量出现, 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法务会计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也可以拓展会计事务所的业务范围, 因此推动我国法务会计的快速发展势在必行。目前法务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相关的理论研究和配套的制度建设都相对落后, 从业人才素质参差不齐, 业务范围单一。为此, 相关主管部门必须要积极推进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和配套的体制建设, 完善法务会计行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并且加大行业资源投入拓宽法务会计的业务范围,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务会计在推进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法务会计作为会计学发展的分支, 通过对经济纠纷中的相关会计事项进行分析鉴定, 为司法机关正确处理经济纠纷提供科学依据, 能够为司法程序提供强有力的科学证据, 在未来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法务会计的涵义进行了界定, 分析了发展法务会计的必要性和法务会计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提出了推动法务会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法务会计,发展现状,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盖地:《法务会计研究评述》, 《会计研究》2003年第5期。

论法务会计的内容 篇7

[关键词] 法务会计司法会计调查会计诉讼支持

一、关于法务会计的内容的主流观点

关于法务会计的内容(也有学者称为法务会计的范围或服务领域),目前我国多数学者认为:法务会计的内容取决于各国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财产、资源等规定的详细程度,因此各国在不同时期,法务会计的内容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法务会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企业税务会计(税收理算会计);(2)债权债务会计;(3)保险赔偿理算会计;(4)社会公正会计(中介会计);(5)物价会计;(6)基金会计(社会福利保障会计);(7)司法会计;(8)海损事故理算会计;(9)社会保障会计等。但对于这些项目的具体含义,学者们还未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解释。

本文认为,将现行会计核算、经济估价和司法会计的一些内容笼统纳入“法务会计”是否合适,还有待细细探讨。要界定法务会计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先厘清两个问题,即法务会计的内涵及其与我国司法会计的关系。

二、法务会计的内涵

对于法务会计的内涵,在会计界大致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

法律会计问题论认为,法务会计研究和解决的是法律中的会计问题,它是将会计、审计与调查技术相结合,对经济案件或纠纷中的财会事实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将证据规则与之相结合并给法庭提供相关证据,其主要内容是诉讼支持与调查会计。

会计法律问题论认为,法务会计研究和解决的是会计中的法律问题,它研究如何规范和保护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其合法权利,支持会计职业界发挥社会赋予它的角色作用,或者是以会计与法律知识处理财务事实与企业违法问题的关系,并运用于法律上的鉴定,以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法律会计双问题论认为,法务会计既研究和解决会计中的法律问题,也研究和解决法律中的会计问题。换言之,法务会计一方面要查明相关财会问题,调查、收集、固定证据,形成专家意见,并运用于法庭作证;另一方面还需分析法律问题出现的原因、性质、责任及如何适用法律追究责任人的刑事犯罪或民事赔偿责任等。

按照会计法律问题论或会计法律双问题论,所有会计都可以纳入“法务会计”,因为任何会计行为都不能脱离法律的规范。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文采纳法律会计问题论,要把握法务会计,就要将法务会计工作、法务会计人员、法务会计技能三方面相结合。法务会计以出现法律问题为前提,它为解决争议服务,而正常情况下的纳税核算、保险业务核算等不需要考虑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等,仅属特殊业务会计。如果仅因为在计算应纳税款、记录社会保障基金、计算海损事故损失额等时要用到相关法律法规,就将其列为法务会计,是缺乏说服力的。

三、重新审视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关系

司法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传入我国;而法务会计则是近年来才在我国兴起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信任危机频频爆发,使人们产生了强烈要求司法干预,重建市场秩序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会计学界不少学者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正好这时美国的Forensic Accounting频频出现,于是提出借鉴美国的“法务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建立我国法务会计体系的主张。从我国现状来看,司法会计是法律界在研究,而法务会计则是会计界在研究。

英美法系的“法务会计”与我国的“司法会计”存在明显的差异:

1.法系基础不同。法务会计和英美法系的法律相关,司法会计和大陆法系的法律相关;

2.委托制度不同。法务会计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相适应,通常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和委托,在某些例外情况下也可由法院指定,而且,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聘请法务会计人员提供专家证言。司法会计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相适应,通常由法官决定鉴定的开始和选任鉴定人。鉴定人为法官的助手,其参加诉讼的目的是弥补法官专业知识的不足。

3.证据作用不同。法务会计的专家证言不是独立的证据材料,因为其并非切身体验而是对事实的判断意见,其与普通证人的证言在法律效力上是等同的。由于专家证言可能因为维护当事人利益而不够独立,所以,法务会计人员作为专家证人必须出庭接受询问、质证被法官和陪审团认可后才能采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一般可作为证据,对法官就事实的认定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目前,司法会计鉴定制度一般允许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要求鉴定人出庭作证,或由法官依职权决定鉴定人出庭作证,以便让鉴定人就其鉴定结论进行解释,并对鉴定结论得出的过程和采用的方式予以说明。

作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法务会计包含司法会计的观点。主要是由于我国会计界缺乏与法律界的沟通,不了解我国的司法会计,希望引进英美国家的法务会计制度,以弥补我国的“空白”。但这种观点却忽略了我国具有大陆法系传统,在法律制度上自然会与英美国家有很多不同。在我国法务会计和司法会计应归于一体,法律界和会计界应加强沟通,整合研究力量,共同致力于这门学科的发展,会计界发挥技术优势,法律界提供法律背景及证据程序上的意见,构建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加强经济监督,促进市场经济和谐发展。至于这门学科的名称,作者认为还是“法务会计”一词比较好:过去我国的会计学者因为“司法”二字而不愿意介入“司法会计”学科研究,缺少会计学者的介入是我国在司法会计实务理论研究方面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法务会计”一词现在已经逐渐被人们认可,我们现在要发展的“法务会计”与我们原有的“司法会计”并不一致,而是英美法系的“Forensic Accounting”与我国的“司法会计”的结合与创新,为避免误导,还是建议采用“法务会计”一词。

四、我国法务会计的内容的界定

法务会计是在社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会计界对法律界的专业支持,是会计专业人员为解决或处理法律事项或问题提供的专业服务,法务会计是协助而非直接处理或解决法律事项,它是查明或认定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会事实。

近几十年来,两大法系国家都努力地从对方制度中相互借鉴,以扬其长,避其短。我们也应当借鉴英美法系国家法务会计相关制度,不断发展我国的“法务会计”。本文认为,法务会计的内容主要是法务调查会计和诉讼支持。调查会计通常与犯罪案件的调查有关,主要是通过会计记录、会计资料、由会计人员综合运用会计学、审计学、财务学、侦查学等方法,对各类经济欺诈案件事实进行调查、澄清的法务会计应用领域。包括证券舞弊、保险舞弊、回扣和犯罪过程的调查等。

诉讼支持主要与诉讼程序相关联,是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务会计应用领域,它是通过对特定经济犯罪、经济过失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会计计量与反映,对特定的经济事项(案件)提供会计分析,为法庭对有关经济案件最终裁决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为法庭和诉讼当事人提供的一种专门服务。简单的说,它是对正在进行的或悬而未决的法律案件中具有会计性质的问题提供帮助。在英美法系国家,按照负责的对象不同,法务会计诉讼支持业务分为诉讼协助和法庭服务两大块。其中诉讼协助业务包括:

(1)评估诉讼风险并参与诉讼策略的制定;

(2)审查、鉴定和收集财会事实证据;

(3)咨询及参与谈判;

(4)会计与审计准则遵守情况的认定;

(5)损失计量。

而法庭服务则主要体现为充当专家证人出庭作证或质证。当然我国实行的鉴定人制度,法务会计在我国提供的法庭服务就主要体现为充当鉴定人出庭作证或质证。

参考文献:

[1]于朝著:司法会计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18页

[2]谭立:法务会计本质的若干视角.《财经论从》,2005年第5期

[3]黎仁华著:法务会计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98页

上一篇: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应用心得体会(上传作业)下一篇:商业影院运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