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监管形势分析

2024-10-19

环保监管形势分析(通用8篇)

环保监管形势分析 篇1

安全环保形势分析

采油综合管理部自2013年9月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较好的控制了安全生产考核指标,但仍然存在一些事故隐患,各类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冷静思考,正确认识目前的安全生产现状,大力推行HSE管理体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一.现状分析

从2013年到2014年11月底,无论是事故次数,还是事故经济损失,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率基本上为零,这一成绩反映了我部门干部员工及采油队员工的安全意识进一提高,广大员工珍惜生命,追求健康文明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已成为广大干部员工的共识,安全生产责任制、教育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投入和隐患治理的力度逐渐加大。同时,在管理方法上已逐步从经验型或事后型管理进入到理性的预防型管理阶段。

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同的问题:

1、生产现场不同程度地存在“三违”现象。违章的现象难以杜绝,究其原因主要有:(1)“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不牢固

由于采油部所处的特殊位置,对上要完成领导安排的生产任务,为项目部创造更多的产值;对下要保证员工的工资、奖金,现实必然造成安全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由于双方面压力因素的产生很容易使安全与生产的天平不自觉的偏向生产,而忽视安全,认为出现一些“三违”不会产生大的问题,或暂时不会现出问题,对“三违”现象抓得不紧。采油工是安全生产的最直接接触人,他们在生产现场时间最长,对现场安全隐患及“三违”现象接触最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麻痹,对“三违”现象熟视无睹,更有甚者,认为在现场不违章就不能生产,从思想上给“三违”现象开了绿灯,为“三违”现象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滋生环境。

(2)自保、互保意识不强,落实不到位

通过对近几年项目部发生的事故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都未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但员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惊吓,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大的事故。促使员工违章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自保、互保意识差。由于油田生产特殊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繁重的工作条件,再加上采油队员工本身素质不高,对现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认识不足,看不到自身所处的不安全环境,自我保护意识下降,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习以为常,不能做到不安全不生产,自己违章作业还认识不到,或认为不很严重,造成“三违”现象重复发生。(3)奖罚形式、力度起不到教育警示作用

项目部对“三违”者的处罚方式单一,处罚力度不足,防“三违”奖励不足,“三违”帮教有时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警示教育作用。从“三违”人员的统计明显可以看出,除安全生产科抓“三违”外,其他职能科室、单位内部几乎没有抓“三违”的,没有达到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局面。另一方面,落实不到具体责任人,起不到治理“三违”的最终目的,从而纵容了“三违”者的“三违”行为。

2、安全责任制在个别岗位落实不到位。

安全生产的责任制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没有责任就没有约束、就没有动力。目前,项目部与采油综合管理部虽然制订了严格明确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度,但制度的宣贯学习较匮乏,岗位员工接受程度有限,造成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3、完工验收流于形式、设备设施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

项目部自2012年成立以来,一直以生产为重,部分设备设施的施工抢进度,完工验收流于形式,施工质量令人堪忧。近年来,不断出现小的质量事故,虽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但长此以往,事故难免。如多次发生的抽油机断裂事故。

4、安全检查流于形式

安全检查是查事故隐患,查管理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检查的结果要么是安全的,要么是不安全的,不能说隐患相对较少的,整体工作就是好的,就相当安全了。因为,只要有一个隐患酿成事故,造成的后果不是设备毁坏,就是人员伤亡,或者两者兼有。目前各级组织的安全检查,虽然种类较多,但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检查者虽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也查出了存在的隐患,但被检查者对查出的问题敷衍塞责,不认真整改,导致事故重复发生;另一方面是个别被检查者善做表面文章,结果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使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造成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更重要的是,一些被检查者没有正确地理解安全检查的实质与内涵,只是想通过某次安全检查来达到本单位安全管理工作好的座次排名,从而忽略了日常的安全管理。在安全检查前突击自查自改,在部分干部职工中形成了抓安全就是抓检查,重视检查就是重视安全的错误观念。结果造成了部分安全检查的形式主义。

5、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脱节现象。

安全教育是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提高职工安全操作技术水平的必要手段。职工安全教育的内容广泛,涉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知识、本岗位技术操作规程和规范、岗位事故应急救援和逃生知识、消防知识、岗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在实际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如下问题:(1)安全知识教育与专业技术知识培训脱节。

在对采油队员工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中,片面强调专业学习,忽视了专业培训与安全培训的有效融合。未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安全教育,造成了安全知识教育与专业技术知识培训脱节。其次,没有合适的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教材,也是两者脱节的客观原因。

(2)个人主观上不重视。因为安全技术素质的提高不会像专业技术素质的提高那样,收到明显的实效,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造成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被动学习,主观上不重视。

(3)安全教育培训中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脱节。

目前的安全培训绝大部分是安全知识的理论培训,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很少有现场实际操作培训,有的也只是局限在消防演练等方面。

6、基础设施不完善

(1)安全环保设施建设不完善

目前,部分已投运的的生产井点钻井泥浆池未治理,泥浆池内积存以及后期排放的含油污水未及时回收。湖218区块周片草地、胡杨林面积较大,无有效的防污染措施,极易导致草地、胡杨林污染事故的发生。

(2)道路设施不完善

区块内目前均为简易道路,道路崎岖不平,日常维护困难,雨雪天气更为难行,无法保证全天候正常行车,给生产组织带来一定的风险,如遇突发事件,救援工作开展困难。

(3)防火设施不健全

目前井场套气采取敞口外放方式放气,紧靠着自然风对其进行吹散,没有有效的防火防爆措施,无风时风险较大。

(4)监控系统故障率高

全区块路口、生活区、重点生产区均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但自安装以来,故障频繁,非专业人士维修困难,致使监控摄像头形同虚设。目前,仍然有三到四处摄像头无法正常工作。

(5)通讯设施不完善

目前生产区块内主要依靠手机通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整体信号较差,造成信息联络受阻,生产调度协调不畅。

二、下步对策

针对目前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行HSE管理体系。

1、明确管理职责,加强各级体系基础知识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要加大HSE体系的推进力度,首先必须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局部的调整,组建一支体系推进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骨干力量,负责体系的日常推进工作。其次是改变观念,提高各级员工(特别是采油队员工)的HSE意识。除了聘请有关专家举办HSE知识培训班外,还要利用安委会、生产会等会议宣讲建立体系的目的和意义,讲评体系工作,要求所有员工将体系要求融入日常工作,避免产生“两张皮”现象。

2、抓好岗位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规范职工行为。

对于现场和岗位的HSE管理来说,提高员工素质的最直接、最容易付诸实践的做法就是岗位练兵。工艺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预案是前人长期积累起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的精华,要通过反复持久的岗位练兵(不只是停留在纸上抄背几道题目的理论练兵,而是要有实际操作、演练和对设备维修保养等的实践练兵),使操作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高效地采取符合规范的措施或操作,尽量防止事故的发生或减少事故的损失,规范职工在任何状态下的行为模式。使职工在思想上,自觉地使自己的一切行为符合工艺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预案的相关要求。

3、有机结合安全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加大反三违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进一步落实全员安全责任。

建议项目部将查“三违”的权利下放给各科室,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政策,提高全体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查找三违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项目部安全管理水平。

同时,采油部要将日常安全检查和项目部专项检查结合在一起,不断促进全体人员查违章、查隐患,并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另外,采油部将持续加强安全责任制的落实。

4、持续完善基础设施

(1)开展环保综合治理活动,集中治理遗留的泥浆池和落地油。同时,在后期的工作中,加大监督力度,严禁乱排乱放,对投产后的井场泥浆池进行限期治理。

(2)定期对简易路面进行维护,保证日常行车;同时,要求遇雨雪等恶劣天气时,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路面清理出来,降低行车安全风险。

(3)学习考察兄弟油田套管气方面的防火防爆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采用。(4)联系地方电信公司在合适的地点安装信号放大器,保证手机信号的畅通;或者配备足够数量的远距离防暴对讲机。(5)联系监控摄像头安装厂家进现场对设备进行修理,对现场员工进行简单的培训;同时可考虑要求厂家人员定期进湖进行设备维护保养,保证摄像头的正常工作。

环保监管形势分析 篇2

关键词:监管,财政会计,问题,措施

伴随着不断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财政职能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新的形势下, 对财政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如何才能将财政管理和会计监督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进一步将公共管理理念融入到财政会计监督体系中, 并且在整个监督体系中贯穿社会监督、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 治理财政分配腐败, 构建阳光财政, 并真正实现财政监管, 这已经成为摆在财政会计监督人员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财政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自律性差。

作为会计监管的模式之一, 行业监管在会计监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下, 为了强拉客户, 注册会计师竞相压价, 这样由于不正常的依赖客户而出现一种恶性循环。为了对审计单位不合法要求进行迎合, 二者共同造价, 使行业秩序混乱, 不仅产生了较为低下的行业监管效率, 同时由于行业自律差, 无法赢得社会观众的信任。因为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 使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都很难进行。若政府监管力度大, 则会使行业发展的空间受限制, 使从业者的利益被损害, 同时也打消了行业自律监管的积极性。反之, 政府监管力度较小, 而仅仅依靠行业自律监管, 则不能真正发挥监管的作用。所以, 建立行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 同时权衡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二者的关系, 是目前会计监管所重点研究的课题。

2、会计监管指导思想不明确。

监管理论及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 是保证会计监管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但在对会计监管政策进行制定时, 政府往往会对会计市场的运行状态予以干预, 所推行的市场监管政策也有很大的弊端。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 若监管机制不利, 则政府制定的市场监管政策往往会对某部分的市场利益予以偏袒, 这样就会有新的矛盾层出不穷。实践证明, 针对市场失灵, 政府监管政策可起到有效的修补作用。

3、财政会计监管方式单一。

较为单一的财政会计监管方式, 无法真正发挥财政监管的教育和防范功能。一直以来, 都有着较为松散的财政日常监督管理, 而一旦问题严重发生, 政府才会采取一些专项治理和运动式, 具体做法表现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财政分配结果的检查上, 而对资金的使用跟踪及全方位监控小;对财政部门内部有较小的监督, 而对外部则有较多的监督;有较多的专项性和突击性检查;事前和事中有较少的监督, 而非对连续性的、集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

二、新形势下提高财政会计监管的措施

1、加大会计监管的执法力度。

我国会计造假的重要原因是没有严格的执法力度, 同时对违法者处罚较轻, 这样导致会计造假屡屡发生, 目前针对会计造假, 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轻法律处罚、重经济处罚, 清个人处罚、重单位处罚;清外部公开处理、清内部处理这样使法律的效力被消弱。所以依据法律条文办事, 加强执法的严肃性, 对于违反规定的, 应给与相应的刑事、行政和民事处罚, 个人和单位要划清, 并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违法情节严重的, 必须按照法律严惩。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进行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要想获得从业资格, 前提是经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会计人员在晋升职称时, 考核的重要一项内容, 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在继续教育中, 作为必须课程, 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广泛宣传会计职业道德知识,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知识比赛, 对会计行业的先进工作者进行评选, 并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 在全社会范围内, 打造可信城市的会计氛围, 促进良好的行业之风, 同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把握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会计监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 必须把握整体的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使政府的引导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避免出现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建议政府部门对专业的咨询委员会进行设置, 并对其独立性和专业性做出保证。可通过吸收知名高校的会计学院的人员, 组成咨询委员会单位, 定期研究会计的法规和政策。

4、健全服务管理机制。

在每次结束检查工作之后, 需提出合理化建议, 站在财政管理的角度, 服务于财政改革大局。让被检查单位对照《财政会计监督检查工作征求意见表》, 针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建议和意见, 同时认真分析和讨论征求的意见, 进而使工作方式得到进一步改进, 提升工作质量。

5、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相对独立、不对任何职能部门进行依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企业必须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制定各种内部监管方法, 包括监督奖惩、监督方式、监督内容和监督原则等等, 建立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二是应按章办事、真抓实干, 将内部全过程控制和日常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三是使稽核范围进一步扩宽, 要经常性的对重要的岗位和业务进行稽核, 审计和检查财政会计监管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新形势下, 财政会计监管事业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们必须认真查找财政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 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尽管这项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 差距还很大, 苦难和希望同在, 挑战和机遇并存,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财政会计监管工作, 构建长效、稳定的财政会计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魏巍.浅谈企业的会计监督[J].科技信息.2009 (14) [1]魏巍.浅谈企业的会计监督[J].科技信息.2009 (14)

[2]刘菲菲.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J].财经界 (学术版) .2010 (02) [2]刘菲菲.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J].财经界 (学术版) .2010 (02)

[3]张明华.论会计监督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0) [3]张明华.论会计监督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0)

[4]吴妍.会计监督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 (14) [4]吴妍.会计监督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 (14)

环保监管形势分析 篇3

关键词:石油企业;环保工作;浅析

在激烈的竞争市场氛围下,石油企业往往只注重石油生产的所谓内部效益,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严重地忽视了“企业外部”的环境保护投入。由此造成了比以往更严峻的油区治理形势,大大加重了石油城市区域的环境治理负荷,给以往的非常薄弱的油区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和运行机制造成严峻的考验和冲击,也为调整油区污染防治战略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一、加强领导。强化油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职能,合理配置机构

为了适应石油区和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特点和监督管理把关的要求,必须在石油区域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快速反应机动的油区环境污染监督治理与监测队伍。其职能原则上要与所在地的行政区域的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相适应。当然,油区的环保工作仍以推行清洁生产,防治跑、冒、滴、漏污染,以及紧急污染事故的监测和处理,实现生产中全过程污染控制,采用先进的三废处理技术,结合生产技术的改造,把油区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全油区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全环境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做到长远有规划,实施有计划,检查验收有方案等。

过去一提到加强石油环保工作,就片面认为要增加机构,扩大编制,以及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等。如果只单纯这样理解,只会把油区环保导入歧途,因为这里面忽略了加强一词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借助国家环保法规,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油区环保监督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推行清洁生产,建立油区全方位,生产全过程,工艺全工序的污染综合防治体系

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直接利用,对油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和污染,这种延续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模式与当前我国石油区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已格格不入了,为实现世贸组织推行的环境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唯一的出路就是推行清洁生产,实施HSE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石油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中严把废物释放关,尽可能地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各生产工序中的排放。

实现HSE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行石油清洁生产技术,要把环境保护贯穿于三个过程一是把保护环境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清洁生产的全过程,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自主能动性,使大家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清洁生产的最终目的,二是落实在原油生产和石油深加工工艺的个各个环节和岗位上,并建立一套严密完善的环境管理责任制,生产指挥部门应严格把关;三是组织石油生产各级管理机构共同参与的全过程,即从规划、组织、建设到运营管理以及评价总结的全过程,都要把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作为生产所必须的重要因子考虑进去;四是由单一的石油生产要素和最终排放的点源污染治理转变为施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清洁生产,最终改善全油区区域化生态环境。

三、油区环境保护部门专职监督管理与各职能部门所分管的环保工作紧密结合

在石油企业内部,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往往片面地认为油区环保工作不能与政府比,企业内部环保工作有人抓,有个应付的科室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认识水平下,设置区区几个管理人员去实施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一系列高标准的环保要求,真有点蚂蚁撼大树的感觉。因此,最终往往不会取得明显的环保效果,也仅仅做一下表面工作,应付而已。

因此,当前油区环保工作除了加强专职环保机构外,其它各职能部门在其业务范围内也应有明确的环保分工。总之,油区環保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分工协助,密切配合,共同管理,互相监督。必能加速油区污染治理速度,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从宏观上彻底改善油区环境面貌。

四、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治理

石油企业环保工作虽然起步较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有时好时坏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无法发挥运用经济和法律等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手段。

运用经济和法律等监督管理手段,有利于管理者把环境污染防治当作石油生产一项必要的管理内容来组织实施,纳入生产日常管理轨道。石油环保部门是根据石油企业发展要求而设立的,并非权宜之策,油区环保部门在实施监督管理中,往往受到个别领导、部门的轻视,甚至受到个别阻扰和破坏。处理这类问题。单纯靠行政命令是收不到很好效果的。因此,使用经济和法规手段,让权、利分明,做到有奖有罚,是新时期油区环保监督管理工作非常必要的补充。运用经济和法律等监督管理手段,要遵循改进环保政策法规要求,参照石油生产管理奖罚制度制定实施。

近十几年来,国有石油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环保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上了不少治理设施,但有的部门在治理设施的使用中弄虚作假,无故闲置不运转,或运转不灵,或超量超标排放,或偷排污染物等,使环保设施成为掩人耳目的摆设,没有发挥环保投资应有的效益,造成极坏的影响。应对上述违反国家环保法规,损害企业的利益的行为应于重罚,引以为戒,罚款纳入油区环保专项资金帐户。

对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应加密监铡频率,并按项按次收取监测费用,纳入油区环保专项资金帐户,统筹用于油区污染治理。

镇环保网格化监管工作计划 篇4

深入贯彻省、州、县对环境保护工作要求,以创新环境监管体制机制为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管工作的条理性、高效性、全面性,根据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要求,结合我镇环保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网格机构设置及责任分工

实行“五定”。即: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做到网格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并进行公开公示。建立责任制,明确工作任务和奖惩措施,促进各级网格认真履行职责。

三、重点监管对象

四、工作要求

(一)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切实做好网格管理人员的选择使用,落实工作要求,全面做好检查和监管。要将网格化管理工作纳入内部绩效管理工作考评,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注重信息收集,提高管理效能根据网格划分情况突出网格特点和重点,加强精细化管理,按照巡查频次,做好巡查记录。

环保形势调研报告 篇5

(一)环境形势严峻

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结构性污染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彻底改变,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新的环境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全市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使我市环保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1、结构性污染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彻底改变。目前,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为特征的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这些行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烟(粉)尘等主要污染物占全市工业排放量的比例达到70%以上。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这些高能耗、高污染物排放的行业仍将作为我市的主导产业,治理结构性污染任务艰巨。

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年,我市COD排放量居全省第4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省第3位,烟(粉)尘排放量居全省第3位,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我市环境容量2--3倍,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期间,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将达到3500亿元,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到年,GDp将突破亿元,如果仍沿用原有的生产模式,必然带来资源消耗量和排污量的大幅度增加,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将难以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水资源严重匮乏。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57立方米,为全省平均值的1/2,为全国平均值的1/14,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56,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全市主要河流季节性特点突出,河道缺少天然径流,污径比较高,流域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地下水超采严重,漏斗面积不断加大。二是水环境污染严重。全市主要河流近50%的监测断面仍为劣Ⅴ类水体。农村面源对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地表水集中饮用水源地富营养化问题开始出现,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4、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全市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侵蚀强度出现加重态势。农药、化肥、农膜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我市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40%,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质量退化。相当大一部份农田仍采用污水灌溉,部分地区粮食作物和蔬菜的农药及其他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并呈加剧趋势。畜禽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5、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全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较低,城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未得到完全有效处理,产生的废气、渗滤液、淋溶水等已逐步成为空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辐射环境、居室环境污染已成为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加,施工扬尘和汽车尾气影响逐年增加,空气污染由“煤烟型”逐步向复合型、多元化趋势发展,控制污染的难度在逐渐加大。电子电器废物、转基因产品等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此外,随着我市经济高速增长、人口数量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公众环境要求的提高,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资源能源短缺的矛盾、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公众环境要求提高与环境保护能力相对薄弱的矛盾在“”期间将集中爆发,环境形势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和压缩型的特点,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尽管在未来五到年内,我市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挑战和压力巨大。但是,也应当看到,“”计划是党的届中全会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环境问题,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城市、绿色GDp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为我市建设生态城市、和谐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第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把环境保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强调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与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将环境保护摆上了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第三,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充分的财力保障。到年,我市的GDp将突破亿元,环保投入将达到50亿元,过去一些受财力限制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全面升级,走新型化工业道路开辟了重要途径。第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和环保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有利于明确环境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防治污染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第六,建设环境保护“四大体系”,从监控、科技、投资、公众参与方面,为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期间,全市应坚定的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环境的长远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围绕重点任务开展工作,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浅谈新形势下的卷烟市场监管工作 篇6

式正在调整;三是市场管理形势正在发生着改变;四是专卖执法环境不断变化。并在大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专卖工作的经历,认为当前加强卷烟市场监管工作应该做到四点:一要狠抓制度建设,强化工作过程控制;二要狠抓证件管理,增强商户自律意识;三要狠重点环节治理,加强源头部位监管;四要狠抓分类管理,提高市场监管效果。

关键词:专卖 市场 监管

一直以来,加强卷烟市场监管维护烟草市场良好的经营秩序,增强专卖控市能力,提高市场净化水平,提升社会满意度,保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是专卖管理工作的焦点、难点和重点,也是专卖管理工作永恒不变的主题,更是烟草专卖执法的宗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行业改革的不断推进,执法环境的持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的大步迈进,如何在新形势下处理好卷烟市场监管与和谐社会建设,卷烟市场监管与烟草专卖执法,卷烟市场监管与群众不断攀升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摆在各级专卖管理决策层和专卖执法参与者面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当前,卷烟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任务。

一是行业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当前烟草行业的改革正在从重点突破、理顺关系向完善机制、实现制度创新转变;结构调整从重组整合、规模扩张向做强做大企业、培育骨干品牌转变;行业管理从行政管理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资产经营管理并重转变。同时,我省县级(公司)法人资格已基本取消,属地卷烟工业企业的监管任务不断加大,以市公司为经营主体,以县级局为执法主体的新型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在新形势下,对市场监管理念,市场监管方式,市场监管任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卷烟生产销售方式正在调整。随着“两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卷烟生产由传统的计划管理走向以客户为导向的市场管理,“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卷烟销售网络建设正面临着新的任务。新形势下,对专销结合的途径,专卖管理的考评机制都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是市场管理形势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随着行业上下深入开展“两项检查”,规范经营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加强内部监管,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监管水平,促进规范经营,已成为专卖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另一方面,随着烟草打假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航空运输和物流托运已成为违规卷烟的重要流通渠道,违法经营的行为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多样、技术更加先进,呈集团化、网络化、规模化经营特点,对传统卷烟市场监管方式形成了新的挑战。

四是专卖执法环境不断改变。随着《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第51号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对传统的执法方式和许可行为产生着巨大冲击,国家推进依法行政的力度在加大,社会各界对依法行政的要求在提高,各级政府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在加强。如何在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前提下,使卷烟市场监管工作力度不减、效果不降,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已成为专卖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专卖管理工作者,面对新的卷烟市场监管形势和任务,使人感到责任和压力,更感到使命和重托。新形势下,作为专卖管理者必须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创新监管手段,才能将专卖管理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台阶。下面,总结工作经验,结合新的市场监管形势,谈几点关于加强卷烟市场监管工作方面的想法。

日常谈到卷烟市场监管,往往被狭义的理解为“收烟”“查案”“抓人”“管市场”,无规律可循,无流程可言,无重点可抓,无头绪可找,违法商户在哪里,我们的监管工作就到哪里。这种狭义的理解仅仅是卷烟市场监管工作的表相,常常使工作陷入被动。卷烟市场监管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应该建立在大量市场分析基础之上,以完善的制度为支撑,以许可证的管理为手段,以源头部位的治理为重点,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因此,加强卷烟市场监管,务必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狠抓制度建设,强化工作过程控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制度,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项工作,制度都缺少不了,制度建设是最基础的工作,是干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卷烟市场监管工作更是如此。

政府监管、经济形势与公司分红 篇7

关键词:半强制分红政策,金融危机,公司分红,环境因素

现有文献大多从内部治理角度研究“股利之谜”, 鲜有研究者从外部因素角度探寻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成因。笔者认为, 公司分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监管的影响。我国证监会曾于2001年、2004年、2006年、2008年分别出台“半强制分红政策”, 将再融资资格与分红要求挂钩, 证监会的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分红必然产生影响。二是经济形势的影响。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给企业理财带来不利影响。下面, 本文运用实证方法, 对制约公司分红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一、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1.政府监管对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有重要影响。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采用强制或半强制的分红监管政策。如韩国的公司分红监管经历了:无监管阶段 (1956~1967年) ;半强制分红阶段 (1968~2003年) ;信息披露为主的监管弱化阶段 (2004年至今) 。巴西于2010年新出台的公司法将强制分红比例调整为净利润的25%。芬兰公司法规定拥有10%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要求财务年度50%以上但小于净资产8%以下的净利润作为股利。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相比, 新兴市场中强制性或半强制性分红政策被普遍地使用, 但是其效果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何基报, 2011) 。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证券市场建立不久就出现了许多“异象” (李长青, 2010) , 如分红比例低、稳定性差、“铁公鸡”上市公司多等, 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再如,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股权融资偏好” (袁天荣, 2004) , 资本市场成了上市公司肆意“圈钱”的场所, 这从2008年中国平安公司“融资门”事件可见端倪。

为了加强监管, 证监会2004年12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 (简称《规定》) , 要求“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利润分配的, 不得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或向原有股东配售股份”。《规定》首次将再融资资格与公司分红联系了起来, 体现出监管部门对于抑制“滥融资”及“吝啬分红”问题的关注, 也体现出监管部门对于系列“融资门”事件的无奈。

2006年5月, 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 (简称《办法》) , 规定“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应符合最近三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二十”。《办法》首次量化了再融资公司利润分配水平的条件, 并且其考核期是最近3年。应该说《办法》是对《规定》的深化。因为《办法》强化了对于再融资公司分红的比例要求, 因而是一种更加“硬性”的监管。

2008年10月, 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 (简称《决定》) , 要求“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应符合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三十”。相比于《办法》, 《决定》对上市公司分红的要求更加严格, 主要体现在: (1) 从监管方式来看, 《决定》要求必须是“现金分红方式”, 因此再融资企业必须在前三年给予投资者“真金白银”的回报; (2) 从分红数量要求来看, 由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20%提升至30%, 要求再融资企业给予投资者更高水平的回报。

2.综观证监会对公司分红的监管历程, 可以看出半强制分红政策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将分红监管与证券再融资资格挂钩, 其政策初衷包含遏制“超募”的考虑; (2) 监管细则逐步严格, 先是《规定》首次将再融资与分红挂钩, 接着《办法》进一步量化了分红的比例要求, 最后《决定》明确必须是现金分红, 且要求将分红比例提高至30%。

那么, 我国的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于提高上市公司的分红水平会有何影响呢?从市场反应来看, 半强制分红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是再融资上市公司为了成功融资必定会积极分红;二是对于未来有融资需求的公司也会对分红作出积极的规划;三是有助于资本市场建立稳定分红的理念。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政府监管对于上市公司分红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对于微观层面企业的财务决策具有深刻的影响, 其传导机理在于: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走势决定了企业的现金流运行的质量, 而企业现金流管理是贯穿于投资、融资、利润分配各个环节的核心。因此, 作为微观层面企业的分红水平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制约。

2008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不利冲击, 种种数据表明, 金融危机的冲击给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企业处于一种非常态的经济形势中, 经营受损严重、市场需求缩减、价格下降, 影响企业利润水平;融资环境恶化, 影响企业融资;信用危机及融资受阻, 影响企业投资 (陈志斌等, 2010) 。财政部会计司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净利润下降了17.34%, 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了4.98%。这说明,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企业的现金流趋于紧张。

权衡理论认为, 公司持有高额现金流有助于应对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面临金融危机冲击时高现金持有政策能发挥积极作用。万良勇、孙丽华 (2010) 的经验研究也表明, 公司高额现金持有政策能有效减缓金融危机冲击, 持有高额现金具有价值效应。在金融危机期间, 一方面, 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 倾向于将更多现金留在企业, 以增加财务弹性, 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出于这种考虑, 上市公司会减少分红。另一方面, 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业务的不利影响, 导致上市公司“造血”能力普遍下降, 上市公司现金流水平普遍降低。在这种情况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上市公司分红能力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制约。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金融危机对于上市公司分红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二、研究样本与模型设计

(一) 样本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2004年《规定》将再融资资格与公司分红水平挂钩, 故本文选取2003~2011年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并剔除以下观测值的样本: (1) 所有ST、*ST、PT公司样本; (2) 指标值缺失的观测样本; (3) 股利支付率小于0的样本, 最后共得到9 213个样本观测值。本文所有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均取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二)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为检验政府监管、经济形势对上市公司分红的影响, 本文构建以下模型:

1. 被解释变量为公司分红 (DIV) , 分别选取:

(1) 公司分红水平 (DPS) , 用每股现金股利表示; (2) 公司分红比率 (Payout) , 用股利支付率衡量, 计算方法为每股股利除以每股收益。选取两个分红指标进行回归的目的是从分红相对水平、绝对水平两个方面对上市公司分红水平进行计量。

2. 解释变量为政府监管 (CG) 的量化指标。

鉴于《规定》 (2004) 、《办法》 (2006) 、《决定》 (2008) 等证监会半强制分红政策具有连续性, 且监管细化规则有逐渐严格和强化的趋势, 因此本文对CG进行了如下量化:2003年取1;2004年、2005年取1.1;2006年、2007年取1.2;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取1.3, 预期监管量化指标CG与公司分红DIV正相关。除CG外, 解释变量的另一个指标为经济形势 (Crisis) 的量化指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8年、2009年、2010年三个年度Crisis取1, 其他年度Crisis取0, 预期Crisis的符号为负。

3. 控制变量。

参考现有文献 (杨汉明, 2009;宁青青等, 2012) 的做法, 本文控制了以下因素的影响: (1)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SH1) , 第一大股东持股数占公司总股份数的比例, 用来测度控股股东对公司分红的影响; (2) 盈利能力 (Roe) , 以年度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 (3) 现金流量 (Cash) , 以公司年度经营现金流对数来衡量; (4) 财务杠杆 (Lev) , 以公司年末资产负债率来衡量; (5) 公司规模 (Lnincome) , 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对数表示; (6) 成长性 (P/E) , 以公司市盈率来衡量。

三、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描述性统计结果看, 2003~2011年间, 样本公司每股现金股利均值为0.078 5元, 分红水平较低;均值远高于中值 (0.008 33) , 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分红水平较低;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3元、0元, 说明上市公司分红差异显著。从分红比率来看, 股利支付率 (Payout) 均值为31.7%, 远高于中值2.31%, 同样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分红较低。此外, 政府监管变量均值为1.218,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为38.5%。

表2双变量的趋势统计说明, 随着证监会《规定》、《办法》和《决定》等一系列分红监管规则的发布, 政府对于上市公司分红的监管程度逐渐强化, 因此政府监管变量CG逐渐增加。与此同时, 上市公司分红水平的均值分别为0.070 723、0.076 145、0.080 247、0.079 804, 也表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说明随着证监会监管的加强, 上市公司分红水平有所提高, 投资者的分红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 从表2可以看出, 上市公司分红比率均值分别为0.347 142、0.349 984、0.258 769、0.323 289, 却没有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这说明, 投资者分享的上市公司经营成果并没有随着证监会监管的加强而增加。

表3反映了公司分红与经济形势的关系, 其中:Crisis=1, 表示经济形势不佳的金融危机期间;Crisis=0, 表示经济形势正常年份。由表3可以看出, 相比于经济形势正常年份, 受金融危机影响年份上市公司分红水平 (Dps) 的均值有所下降 (从每股0.079 214元下降为每股0.077 883元) ;分红比率同样有所减少 (从股息支付率从33.626 6%下降为30.243 4%) 。可见, 在金融危机期间, 上市公司降低了分红水平及比率。

(二) 相关性分析

表4反映了主要变量与公司分红的相关系数。政府监管CG与上市公司分红比例相关系数为0.005, 但不显著, 与分红水平相关系数为0.018, 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证监会的一系列半强制分红监管政策对于提高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但对于分红相对水平的正面影响并不显著。金融危机期间 (Crisis) 对公司分红水平 (Dps) 和分红比例 (Payout) 均有显著负向影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SH1) 与分红水平 (Dps) 及分红比例 (Payout) 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说明大股东对公司分红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 公司经营现金流 (Cash) 、公司规模 (Lnincome) 、盈利能力 (Roe) 与公司分红显著正相关;财务杠杆 (Lev) 与公司分红显著负相关。被解释变量相关系数都低于0.5, 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注:pearson相关系数, ***、**、*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 下同。

(三) 回归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在控制相关因素之后政府监管 (CG) 、经济形势 (Crisis) 等外部因素是否对公司分红有显著影响, 本文按前述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 第一次回归被解释变量为分红绝对水平 (Dps) , 第二次回归被解释变量为分红相对水平 (Payout) 。

1.由表5可以看出:政府监管 (CG) 的回归系数为0.02和0.10, 但并不显著。说明政府监管对公司分红有积极影响, 但其影响程度有限。从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分红监管的出发点来看, 一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分红积极性,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二是为了刹住长期以来资本市场“重圈钱、轻回报”的不良风气。我国政府监管的这种出发点也是为了抬高融资门槛, 因而将分红政策与再融资资格政策相挂钩。

从监管效果来看并不是很好,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于大部分没有股权融资需求的上市公司来说, 半强制分红政策没有任何监管效力, 其分红决策仍然可以“我行我素”。李长青等 (2010) 认为, 我国半强制分红监管存在“监管悖论”的局限性, 容易诱发再融资企业的“钓鱼式分红”政策, 从长远来看, 这种分红政策是短视的。因此总体而言, 政府监管可能并不能显著改善上市公司的分红水平。

2.金融危机Crisi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9 97和-0.165且分别在5%、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带来经济形势的恶劣, 使得上市公司受到金融危机严重的影响, 2008~2010年三个年度的分红水平及分红比率均显著下降。金融危机期间上市公司分红决策更为保守, 大部分上市公司采用低分红或不分红政策, 一方面是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企业现金流量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秉承“现金为王”的财务理念, 选择持有现金以增加财务弹性, 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3. 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看,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1对上市公司分红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说明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分红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 财务状况也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的分红水平。一般而言, 盈利能力 (Roe) 、现金流量 (Cash) 对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财务杠杆 (Lev) 对上市公司分红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理论界对公司分红的研究日益丰富, 但大多是从内部治理的角度探寻“股利之谜”的成因及优化方略, 而本文基于我国特殊的分红监管背景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特有的经济形势, 实证检验了外部经济环境对微观企业股利政策的影响。

本文以2003~2011年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证监会一系列的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于上市公司分红水平的改善以及投资者分红权益的保护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其效应还不理想。这说明将再融资资格与公司分红挂钩的监管思路有一定的局限性: (1) 存在监管盲区, 对于大部分没有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来说, 此监管政策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2) 监管期间是再融资“前三年”, 这容易诱发上市公司“钓鱼式分红”的短期行为。

另外, 本文的经验证据还表明, 相比于其他年份, 受金融海啸影响较严重的2008年、2009年、2010年三个年度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分红比例均显著降低。这说明外部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对于企业微观财务决策有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化成等.关于开展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建议.会计研究, 2006;8

[2].何基报.境内外上市公司分红的差异及原因实证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 2011

[3].袁天荣, 苏红亮.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2004;10

[4].陈志斌, 刘静.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现金流运行中的政策影响研究.会计研究, 2010;4

环保监管形势分析 篇8

一、突出预防重点,增强敏锐性、主动性

2009年,盐城等地发生了严重污染事件,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关注,媒体争相报道,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第一时间,我们敏感地意识到,这类严重侵害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事件背后可能隐藏着职务犯罪,存在执法监管漏洞。环境监督管理,责任重大,突出加强环保监管预防既是检察机关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职能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法理念、维护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我们迅速做出反应,一是及时收集信息工作。指定预防人员收集相关事件信息资料,了解发生的原因以及后果,召开预防评估会,很快形成大致预防方向和工作思路。二是主动请示汇报。及时向院分管领导汇报我们的想法,提出我省在短期内相继发生三起环境监管渎职失职案件,反映出案件背后存在着重大隐患,有开展预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请示在环保监管领域开展专项预防职务犯罪检察建议活动的工作建议,从案件查办中暴露出来环保监管环节问题和隐患入手,剖析案件背后国家工作人员渎职失职等违法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及时延伸办案效果,防止损害扩大和此类情况发生。三是明确预防目的效果。抓住有利战机,以制发预防检察建议书为有形抓手,积极发挥预防工作专门机关指导推动环保部门完善加强预防长效防控机制建立的作用,推动《江苏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落实,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服务和保障社会稳定和谐。

二、加强侦防一体,注重发挥合力优势

在案件侦查初期,徐安检察长指示启动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发挥各自特有的职能作用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形成合力,惩治已然,防患未然,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省院预防与反渎部门负责人多次进行沟通协商,加强具体事项衔接,加强在专项工作中的组织配合。一是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明确双方为共同责任部门,指定具体承办人员,对工作目的任务、措施步骤、职责分工、目标效果以及相关市县院侦防一体化工作进行了具体要求和部署,使侦防部门之间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共同有序高效做好专项预防工作。二是建立适时预防介入工作制度。共同做好预防介入时机、介入内容、介入重点环节等协商工作,制定预防计划,强化预防意识和主动性。预防人员协助办案人员开展预防工作过程中,注意提醒收集发案单位管理上和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在讯问中注意深挖犯罪嫌疑人的思想根源等,将预防融入侦查工作每个阶段。侦查部门也可根据案件情况,提请本院预防部门介入。三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省院预防部门主动与省院反渎部门联系,明确侦查部门在案件立、捕、诉等主要诉讼环节,要将案情及形成的相关预防信息资料等,及时通报预防部门;预防部门应将预防工作综合情况、预防调查和犯罪分析结果及时通报侦查部门,并提出预防重点和方向的建议,良性互动,实现情况通报规范化和常态化。四是建立案件分析研判制度。省院多次召开案件剖析会、专题分析会,开展个案剖析和类案分析,共同研究预防对策措施,加强预防针对性,力争在案件侦查终结之时,全省环保监管渎职类案分析报告也同步形成。

三、实行上下联动,形成预防整体合力

克服“各自为政”、“零打碎敲”的现象,上下协同,科学谋划,注重整体实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组合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充分发挥省院主导示范作用。加强对专项工作统一部署,组织协调,规范管理,督促检查,全面了解、掌握面上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层分类指导,带动预防工作整体深入开展;主动实践,示范引导,突出类案分析研究,在市县院工作基础上,从“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层面,强化预测预警,向省环保厅提出建设性对策意见。形成对环保领域同一事项,从“治疗、调理和预防”不同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促进预防系统性建设。二是发挥市院主体作用。细化具体措施,及时了解案情,适时跟进,找准预防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好同步预防;重视发现环保监管执法的静态制度,以及制度执行、监督的动态情况,找出行政监管制度漏洞,监督乏力点、空白点,拿出有针对性的预防“药方”。同时做好情况上报和对下的具体指导,做好两级院预防效果评估,推动发挥“承上启下”作用。三是发挥基层院基础作用。及时加强个案分析研究,加大预防调查力度,深入细致了解环保领域基层监管执法工作客观现状及关键环节,查找出制度与操作之间差异的主客观原因,快速拿出“急症”的治疗方案,迅速堵漏,防止类似情况发生。四是加强共同协作,落实预防措施。注意利用查办案件基础资源优势,加强专项协作,上下级院预防部门联合展开了深入案发地、讯问犯罪嫌疑人、走访相关单位等一系列调查活动,指导、推动工作规范化、专业化、精品化。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确保建议质量效果

检察建议被采纳更多依赖于其自身价值,而非强制力,质量是保障检察建议能否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檢察机关法律监督效能的体现。一是坚持高点定位,提高重视程度。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把专项预防检察建议工作作为检察机关贯彻服务大局,民生优先预防理念的具体措施,参与社会管理,推动相关单位建立健全制度管理的最佳法律途径和有效监督手段;在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实上,将检察建议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将检察建议工作质效作为衡量专项工作质量的重要参数。二是做好案件分析,加强针对性。查办案件是检察机关特有的资源优势,案件分析是各项预防工作的基石。省院重点对2006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办理的环保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市县院将查办的案件作为分析重点。通过分层分重点环保案件开展分析,确保基础数据资料客观真实。三是召开座谈分析会,加强针对性。加强与执纪、相关职能部门联系沟通,对事件分析研判,预测预警。省院主动与省环保厅纪检监察、执法、法规部门联系座谈,请他们介绍全省环保监管工作涉及的法规及执行情况,程序及主要方式、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向他们通报查办的三起环保监管渎职案件情况,共同查找环保领域行政执法监管失职渎职犯罪危险源点,研究探讨预防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措施,取得他们对专项工作的配合与支持,使对策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也为后期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四是深入实地走访调查,加强可行性。普遍深入实地调查、走访,详细了解环保监管执法主要流程、内部管理机制、制度执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易发职务犯罪的关键环节和岗位等,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五是严格规定制发检察建议的程序和内容要求,维护严肃性。检察建议的制作要客观、准确地反映问题,最关键部分的“建议内容”,要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做到针对性强,而且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

五、领导高度重视,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省院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专项工作的重视,关键环节亲历亲为,为保证专项工作力度大、速度快、效果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关键节点:一是工作部署环节。事件发生后,徐安检察长亲自担任“总指挥长”,要求省院做好组织部署,开展集中统一专项行动。要求相关院检察长要靠前指挥,主动与党政领导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徐安检察长还定期听取情况汇报,主动参与重大事项研究,及时作出批示指示,多次亲赴盐城等地调阅卷宗材料,指导工作开展。二是在预防介入环节。随着案件侦查和预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徐安检察长及时作出批示,要求“预防部门适时介入,向省环保厅及盐城环保局发出检察建议,推动环保部门严格执法,并加强执法队伍自身建设”。三是制作检察建议书环节。徐安检察长非常重视检察建议书的制发工作,强调检察建议是专项工作成效的浓缩反映,它既是检察机关推动工作的有效法律手段,也是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威信展示。其间多次批示预防部门要认真审慎,并对建议书反复审阅,提出意见要求,亲自修改完善。四是送达检察建议书环节。为引起省环保厅重视,加强落实效果,徐安检察长指示侦防部门要加强与省环保厅相关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做好建议送达前的准备工作。五是建议落实回访环节。建议送达后,徐安检察长在预防信息专报上批示:“这种做法很好,体现了侦防一体化,使查处案件发挥了治本功能,使预防工作更有针对性。望继续跟进了解整改落实情况。”11月9日,徐安检察长与徐鸣副省长等领导以及反渎局、预防处负责人、省环保厅领导班子成员,在省环保厅,听取了省环保厅厅长关于省环保厅对省检察院检察建议的落实整改专题汇报。

六、加强沟通,推动措施整改落实

检察建议发出前,省院分管领导带领侦查和预防部门主要负责人主动与省环保厅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起座谈,交换看法,征求意见。在开展专项预防工作期间,省院还多次主动与省环保厅联系沟通,互通信息,了解情况,提供服务,赢得了对方的理解和支持。省环保厅专门召开了厅党组会,对照检察建议书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了整改落实具体方案和工作措施,推动全省环保系统更加严格依法履行环境监管职责。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组织业务培训。在全省环保系统组织开展“恪尽职守,廉洁从政”主题教育活动,对全省300余名环保人员进行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教育和环境监察业务培训。二是加强制度建设。针对在执法程序和监督制约等方面存在的制度不健全、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制订实施《江苏省排污费征收管理稽查办法》、《江苏省重点污染源监督管理办法》、《江苏省环境监察现场工作手册》等制度,建立全省环境监察现场工作体系,进一步规范环境监察人员的执法行为,强化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监管职责。三是加强内部监督制约,强化层级监督。认真检查执行《江苏省环境监察稽查办法》等规定情况,建立环境执法后督察机制,加大对重点案件查处情况的巡视力度,强化系统内部的监督管理,认真整改环境违法问题。建立企业环保联络员制度,加大上级环保部门对重点排污企业的整体监管力度。

七、运用成果,使预防效果最大化

通过广泛宣传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成效,以案释法,加强正面舆论引导,争取支持、配合和监督。一是以检察建议形式,及时帮助相关发案单位或主管部门建立健全预防机制。对策建议得到了环保部门的欢迎和认可,预防建议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制效果。二是以调查报告形式,为党委决策提供参考。镇江市院撰写预防调研报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津荣对该报告予以了充分肯定,并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立即整改。三是以专题纪录片形式,扩大社会影响面。在省院按照徐安检察长的直接指导,以这三起案件的侦查和预防工作开展为素材,拍摄了名为《惩防并举激浊扬清之路》纪录片,在江苏主要电视媒体做了深度报道,受到各界领导和群众的肯定和好评。四是以宣传报道形式,加强环保领域渎职犯罪侦查和预防认识。在《检察日报》头版进行了宣传报道。在江苏检察专业期刊《清风苑》上,进行了专题集中报道。五是以信息简报形式,有效指导预防实践。省院利用江苏预防网、省院情况反映和预防工作简报等信息平台,及时反映专项预防工作进展和成效情况,指导各地专项预防工作开展。

省院以开展专项预防检察建议为契机,实践侦防一体、上下联动,思考解决问题,改善发现不足,探索发掘预防检察建议工作中规律性的东西,实现預防质量、效果和影响力有机统一,达到治理和警示作用,以专项预防工作为抓手,探索、推动检察机关预防整体工作发展的规律和进程。主要体会是:一是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预防工作的领导、关心、协调,增强主动汇报意识。二是努力实现两个延伸。一方面是实现预防个案预防向系统预防延伸,另一方面是实现由事后预防向事前预防延伸,拓展预防空间和领域。三是务必搞好三个协调。即落实好侦防协调,与执纪执法、相关职能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以及加强上、下级协调。四是注重提高四种能力。即准确把握预防方向和工作重点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研判能力,技术预防能力,不断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提升预防工作实际效果。

上一篇:弘阳广场挑战自旋滑车作文下一篇:财务人员辞职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