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居民环保意识调查分析

2024-05-20

对居民环保意识调查分析(共9篇)

对居民环保意识调查分析 篇1

对居民环保意识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升,环保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环保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在落实上并不顺利,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空间在逐渐扩大,环境问题也越发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注意!

试想使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并不难,以我们每一个人为小的单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环保意识真正置入心中,汇集我们每个人小小的力量,举手之劳会把我们的生存空间创造得更加美好!

我的家乡在张渚,冬天还是比较冷的,在我们这里叫湿冷。这个寒假我以个人为单位对我生活的社区中的居民进行环保意识的调查,对我所生活的环境多了关注和新的认识。2011年1月30日从居委会的管理层开始向普通的居民做调研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我们所居住的周围环境是否满意;

2、认为自己能否主动去保护环境;

3、是否认为,当今声污染更加成为值得我们注意的重点;

4、是否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或意志来带动身边的人保护环境;

5、是否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和生活品的回收再利用。

我们同住一个地球,生态的平衡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通过初步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对我们所生活的环境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在调查的过程中在社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那更能得出一个明显的结果。赵阿姨等人是我所在的社区里的几名清洁工人,夏天最热的时候他们几乎是跟随着太阳的起居一同工作的,清晨六点左右就要到岗开始清洁楼道和社区内的运动器材等。从他们的陈述中可以了解,社区的环境问题需要集体地关注和保护。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人都愿意饲养宠物,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自然也成为陪伴老人们的“朋友”。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对于一些老年人,早睡早起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清晨都喜欢在户外做些简单的运动和散步,更习惯带着自己的宠物在小区里漫步,可是很少会有人为自己的宠物准备报纸或者塑料布将宠物所排出的粪便收拾起来放到垃圾箱里。这一行为也造成了清洁员们的一大困扰。为了保持环境,在草坪中常常会树立起牌子,标识着:“请不要在此留下你的足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标语。针对社区中的大多数居民展开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人自认为可以主动地不去破坏环境,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承认,比如像吐痰,扔烟头这样的小动作都已成为个人的生活习惯,想在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不这样做并不很顺利,但是都表示可以尽自己的所能去杜绝。

我在调查中也发现有95%的人是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块。“混”,我想这就是纸张污染的主要原因!如果人们能把垃圾分开来,分门别类进行回收,那白色污染对自然环境就会大大减少,并且我们生活环境也就大大不同。现代生活中,一次性用品使用方便,但是不容忽视。一次性用品浪费资源,又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喝水的杯子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喝水的杯子应该怎样选择呢?很多人为了贪图方便,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一次性纸杯。人们说既方便,又便宜。可正是因为一次性纸杯的大量

使用,使得我们周围的环境受到了极度的破坏。人们使用了一次性纸杯,就随地乱扔,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众所周知,温室效应带来了全球气候变暖,冰山逐渐融化,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将会使大陆板块移动,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而温室效应是由汽车尾气的过度排放等原因造成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提升,有车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做公交车和骑自行车这样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而且,沈阳的地铁正在建设中,今年的七月就会开通第一条线路。这正是鼓励大部分市民走环保的道路。汽车的增加还带来了许多的声污染!房子总有建设在马路旁的,噪声不仅对人有身体上的危害,更危害人的精神!在调查中,有近于50%的人对噪声污染有很大的共鸣。所以,当我们再一次提到环境污染时,声污染也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我们人类更是如此。水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如果我们再不加节制,也许儿时我们所说的“河水清澈见底”就再也见不到了。也许你会说,不是有桶装饮用水吗?但喝桶装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喝桶装水一样要用到水资源。而且喝桶装饮用水对人们的身体不是很健康。

在调查中,我深受启发: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水资源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为了我们自己生命也不该让水资源遭到破坏!

虽然我的家住在城市里面,但是依然了解存在土壤污染和生物污染等!在社区的阿姨们也常会说,现在的菜价在上涨,蔬菜的味道倒不如从前了„„这不正是因为土壤的污染吗?通过在网上的查找,我了解到——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大大超出正常含量,土地无法消除这些有害物影响的现象。严重的土壤污染可以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减退甚至枯萎死亡,这些污染后果是可以及时发现的。更多的土壤污染并无明显表现,却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特别是通过农作物对有害物的富集作用,暗地里危害牲畜和人体健康,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在这次调查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其实人们还是很在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只是在实施行动上缺少了主动性。同时这次调查给我的感触很大:环保看似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其实“环保”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只要我们从不折一支花到加入环保志愿大军的洪流,就会创造出山更清,水更蓝的美丽世界!

对居民环保意识调查分析 篇2

佛山地处珠三角腹地, 随着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村医疗、卫生和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然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最困难的也许是村民观念、行为方式的城市化。就食品安全而言, 除了政府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严格执法以外, 培养和提高农民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法律观念则是改善佛山食品安全状况的重要措施。

本研究对佛山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进行调查, 深刻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 提出培养和提高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措施, 对于尽快改善佛山农村食品安全状况, 加快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设计

1.1 调查地点

调查在佛山市五区进行, 研究设计总样本量1 000份, 根据2009年《佛山市统计年鉴》的各区人口分布[1], 确定在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的调查样本量分别是80、300、350、120和150份。各区调查地点主要在集市、零售店、住宅和田间或养殖厂等。

1.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佛山农村地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表》是在参考山西、陕西等地多份食品安全调查问卷基础上, 结合佛山市的具体情况及本次调查的目的设计完成, 经预调查后修改完善。调查人员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2007, 2008, 2009级的200多名大学生, 这些学生已掌握了相关的食品安全基础知识, 经培训后可以更好的完成调查任务, 获得可信的调查结果, 调查的同时, 还可普及和推广食品安全知识, 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收入、每月的食品消费支出等;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食品安全的消费意识;遇到的食品问题以及处理方式;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的认知情况等。

2 结果和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 回收973份, 问卷回收率为97.3%, 其中有效问卷959份 (禅城区78份, 南海区289份, 顺德区332份, , 高明区119份, 三水区141份) , 有效率为98.6%。参与调查的居民中, 男496名, 女463名;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16.27% (156名) , 25~35岁的占29.72% (285名) , 35~55岁的占43.80% (420名) 55岁以上的占10.22% (98名) 。

2.2 经济收入与食品消费支出

调查显示, 农村居民的家庭年均收入2.04万元 (见表1) , 以户均两个劳动力计算, 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02万元, 这与统计数据资料十分接近, 不足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21万元的一半, 反映佛山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经济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城乡居民在食品的购买支出上的差异, 农村居民家庭每月食品消费支出 (见表1) 平均395元, 不足城镇居民家庭月均食品消费支出 (见表2) 1283元的三分之一, 其中低于300元的家庭占到34.59%, 虽然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 农村居民的食品一部分是自给自足的, 但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仍然很大。由于食品消费支出有限, 因而农村居民在购买食品时会首先考虑价格, 这就为低价的假冒伪劣食品的销售提供了市场。

注:统计数据是根据参考文献[1]数据资料整理所得, 以户均3口人计算。

2.3 食品安全认识

调查显示, 佛山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有7.62%的消费者对市场销售的食品安全状况无所谓, 大多数对市场上销售的食品安全状况比较乐观, 有75.92%的调查者认为农村食品市场秩序规范或比较规范, 市场上没有假货或绝大多数是真货, 只有18.75%的农村消费者不放心市场上食品质量, 有24.08%的消费者认为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很糟糕, 假货比较多。

调查还就10种不安全食品能否安全食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见表3) , 农村居民对不安全食品的识别率都比较低, 除腌制的梅菜达到65.09%的认知率以外, 其余食品有6种的认知率不足10%, 多的也不足30%, 有79.27%的农村居民在野外采过蘑菇食用, 23.93%的农村居民认为用自己采摘的中草药来煲汤可放心饮用, 27.13%人认为吃不死人, 无所谓。这些都表明农村居民对可安全食用的食品鉴别的知识较缺乏。

2.4 农村居民食品购买行为特征

2.4.1 购买场所

消费者对购买农产品的地点选择与购买影响因素的考虑, 能够反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调查结果表明, 大多数农村居民经常在集市上购买食品, 比例占64.48%, 其次是超市和小卖部, 经常在路边摊档购买食品的比例占11.28%, 这与农村的食品销售方式以集市、小型商场、各式的小卖部等为主有关。由于集市和路边摊档流动性大, 难以监管, 小卖部的店主多是当地农民, 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甚至个别商贩法律意识淡薄, 唯利是图, 因此, 在这些地方销售的食品安全性很难保障。据有关资料显示[3], 农村市场经销的食品中, 65.2%为自产自销, 46.1%来源于流动摊贩;散装食品所占比重达30%以上, 23.8%的包装食品没有标明保质期;19.2%的店主对过期食品选择降价销售;生肉销售大多没有保鲜措施, 落市后第二天继续拿出来出售。

2.4.2 购物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 农村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会货比三家, 但把分量足、价格便宜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的比例占48.32%, 仍有少数消费者把外观、味道以及经常广告的食品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 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的, 购买有厂名厂址和生产日期的消费者只有38.11%, 这与其他城市的调查结果相似[4,5]。这表明即使在发达地区, 农民的经济收入仍然是食品消费考虑的首要因素。

2.4.3 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 佛山农村居民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比例很高, 有59.15%的农村消费者曾因食用外购食品而生病或拉肚子, 但绝大多数居民会选择在家休息, 自己处理。仅有35.06%的人会及时就医, 极少数居民会保留剩余食物。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农村居民大部分人通过附近小卖部购买, 经营者也多是本村的乡亲, 邻里意识严重, 农民往往会选择协商解决方式, 而不愿惹事的心理也使一部分人自认倒霉;二是相关部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 且程序复杂。在遇到食品质量问题时, 他们不愿去投诉, 去索赔, 更谈不上追究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制假售假者以可乘之机。

2.5 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认知

农村居民多数是农业生产者, 占调查人的64.69%, 其中58.44%是果蔬种植户, 25.44%是养猪专业户, 21.44%为水产养殖户。农户在种植果蔬或是养殖过程中, 只有17.23%的人没有使用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 这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农民, 以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要目的农民几乎都在使用各种药品, 然而这些农民中却有66.62%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的指导。绝大部分农民不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目录, 对于蔬菜等农产品喷洒农药后的休药期的问题, 72.25%的农民会在7天休药期以内出售蔬菜, 甚至有7.16%农民看销售情况, 卖得好会在打药后马上采摘销售 (见表4) 。

从安全农产品的农药使用标准来看, 农药的使用方法、种类、频率都有严格的标准, 而这些标准让农户自己摸索是不可能的。农户在这方面的知识缺失是导致目前蔬菜农药残留严重、瘦肉精中毒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农产品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 农户又是农产品生产的主体, 只有加强对农户农产品生产行为的管理和监督, 做好农业生产源头上的管理, 建立可以确保供给安全农产品的供应链,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3 提高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包括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使用和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认知、维权意识、等, 对于保障农村乃至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佛山市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除在改善居住环境、交通环境以及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努力外, 还应重视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这对于加快推进佛山全区的食品安全模范镇 (村) 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大在农村的食品安全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应在农村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与普及工作, 充分利用农村围墙、乡 (镇) 政府公示板, 通过悬挂条幅、刷写标语、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宣传, 宣传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 引导健康消费,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改变过去只重价格不重质量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取向。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宣传活动, 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使其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 让制假售假行为失去市场;宣传推广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合理使用畜禽饲料添加剂和兽药防病治病;强化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业的业主、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 提高其依法从业, 守法经营意识。

3.2 加强在农村的培训

地方政府应把食品安全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民知识化工程的整体规划予以安排, 尤其是对生产者的技术培训, 一方面可以对农民进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的培训, 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如何辨别食品的真假等;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安全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植物生长激素等知识的培训, 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还可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培训, 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通过统一繁殖、统一饲料、统一种养殖规程等方式, 使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经营逐步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保证食品安全。同时还应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高依法监管的水平。

3.3 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机制

把整治与建设、当前与长远、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是建立连动机制。加强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协作工作, 尽快建立食品集散市场检测点, 逐步扩大快速检测的范围和检测项目, 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其次, 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监督网、中国共产党、村委的作用, 建立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点, 设立农村食品安全监督协管员,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既可弥补政府监管力量不足的难题, 又可以培养一批食品安全监管的义务宣传员, 拓宽监管的领域, 延伸监管的触角;第三, 依托“食品安全监督网”、“12315维权网”以及消费者协会组织, 不断推进维权网络向边远农村延伸,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资料的收集, 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 形成一个长延伸、广覆盖的监管网络。

3.4 积极探索建设农村食品供应网

积极探索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村新型营销体系。一是鼓励和引导有一定实力的诚信企业和超市到农村开设食品等商品连锁经营店, 延长食品安全供应网络;二是引导大型超市—“流动放心店”的形式, 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 三是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评选活动, 评选出当地的示范店, 树立典范, 辐射带动周边经营户。四是积极支持商务部门推行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等现代流通网络的建设, 引导游商小贩进店、入市或定点经营, 不到完善和规范农村食品销售的设施和条件, 促进农村食品市场的繁荣稳定与安全, 形成争当农村食品安全示范户的良好氛围, 确保广大农村群众的饮食安全。

4 小结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 只有懂得理性消费、文明消费理念, 善待农民, 食品安全才有保障”。目前, 佛山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仍比较淡薄, 对于佛山新农村建设和食品安全示范镇 (区) 的建设十分不利, 因此, 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并力求使人们从观念的转变到他们的行为意识上去, 以引导人们健康消费,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促进全民健康发展。

摘要:该文对佛山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佛山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仍较差, 农户对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认知模糊, 这给初级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培养和提高佛山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措施主要有:加大在农村的食品安全宣传力度, 加强在农村的培训, 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建设农村食品供应网。

关键词:食品安全,佛山,农村,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佛山市统计局.佛山市统计年鉴 (2009) [M].佛山市统计局, 2009.

[2]陈彩凤.佛山市食品安全消费意识调查分析[D].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08.

[3]商务部.2007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N].中国食品质量报, 2005-11-22.

[4]程景民, 卢祖洵, 周芩, 等.山西省农村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7, 14 (1) .

居民乙肝防护意识调查分析 篇3

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社区中随机4个居委会的200户展开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中共获得有效问卷325份,在这325例问卷中存对乙肝防护知识知晓者147例,占45.23%。

结论:居民对乙肝相关防护知识的知晓情况一般,需要相关部门展开积极有效的健康宣传教育,提高乙肝预防意识,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

关键词:乙肝家庭感染防护意识家族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72-01

在临床上乙型病毒性肝炎又被称作为乙肝,其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以及家庭聚集性,且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之后会导致诸多严重的慢性化状态,会有一部分患者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1]。现阶段对乙肝的治疗没有特效药,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但会对整个民族的健康体质产生影响,且会增加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无可估量的不良影响,所以预防控制乙肝流行已经成为疾病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务[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居民乙肝防范意识进行分析探讨,从而为今后的乙肝防治工作提供可靠参考的目的,对某社区居民展开问卷调查,并对相关的调查结果展开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社区中随机4个居委会的200户居民,研究中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5份,其中包括有男208例,女117例,年龄3-84岁,平均(46.3±14.2)岁。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研究中居民对乙肝知识的认知度,包括有对病前预防,病中非感染人群的的保护以及病后的治疗恢复等。并对调查结果展开统计分析。

1.2.2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有:①一般资料,包括有调查对象的学历,年龄,性别以及婚姻状况等;②乙肝防护知识,包括病前预防,病中非感染人群的的保护以及病后的治疗恢复等。

2结果

2.1乙肝患者家庭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经统计得知在325例调查者中对乙肝防护知识知晓者147例,知晓率为45.23%。

2.2对乙肝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经统计得知,147例研究对象知晓乙肝传播途径者101例,知晓乙肝五项意义者53例,知晓乙肝预后者44例。详见表2。

3讨论

据调查,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为HBV感染的高危人群。我国在1992年开始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接种,绝大多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是肝病患者的子女经对乙肝疫苗予以接种而对乙肝病毒的感染进行了有效的避免。在本次研究中,有些人对乙肝预防知识还相对比较欠缺,從而导致其后代出生时没有得到有效的乙肝免疫阻断,最终导致其成为乙肝病毒携带的免疫耐受状态或者是成为肝炎患者[3]。不少乙肝患者在发现自己感染之后,因没有对家人采取合理有效的隔离措施,从而又引起配偶以及子女发生感染。还存在一些患者家中的父母为乙肝或者是肝硬化患者,一直没有得到家庭成员的重视,直到自己发病后才得知自己的兄弟姐妹中存在乙肝病毒携带者。曾有相关研究显示,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绝大多数均被乙肝病毒感染,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乙肝患者约占63.36%,这一结果表明乙肝发病具存在十分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所以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应被视为HBV感染的一个高危人群,并应对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4]。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对乙肝传播途径以及相关的预防知识了解并不透彻,甚至存在一些人根本不知晓怎样去预防感染。因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情一般比较隐匿,会存在一些人为终生携带病毒,然而却不会发病,还存在一些人一旦发病便已经证实为肝硬化或者是肝癌患者。所以不接受相关的检查对乙肝患者家庭成员的感染状态进行了解,一些病毒携带者便成为一个“天然的病毒库”,会对患者的家庭造成时时威胁[5]。

参考文献

[1]周小玲,杨继红,赵线娥.乙肝患者家庭感染与防护意识分析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3(27):415-416

[2]金珍淑.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家庭感染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9,12(20):126-127

[3]金珍淑.延边地区248例乙肝患者家庭感染状况调查及家庭护理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9,13(19):314-315

[4]杨玉兰,闫素英.227例乙肝患者家庭感染状况与防护意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13(11):532-533

居民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调查 篇4

王方

一、研究目的国家虽然提倡建设型社会,但在我们身边,水、电、粮食、纸张等的学浪费现象却时有发生。本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究竟与节约型社会有多大差距?家居生活怎样才能有效节约呢?这些就是本次活动的目的。

二、研究范围

选择1个代表性的普通居民小区,了解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研究内容

(1)调查目前市民的节约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究竟真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否协调,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空间存在哪些问题。

(2)家里应怎样才能节约?从哪些方面来节能?怎样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四、研究方法

采用采访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

五、预期成果

郑州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篇5

调查方式: 问卷法以及访谈的形式,针对环境保护问题相关情况,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内容: 郑州市民对各种环境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意识,环保知识的应用

调查区域:郑州市金水区

调查作业分工:组员一起在市区进行调查后,共同汇总分析,得出结论。司燕word文档,乔娟PPT

一、背景

曾经璀璨的夜空在很多城市已不复存在,曾经的青山绿水也已成为如烟的往事,中国的环境已不堪经济发展的重荷,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将何去何从?本调研组选择本课题着重了解郑州市周边环境状况及公民环保意识水平,让更多的人更好的认清郑州环境方面的现状,从而检讨及约束日常生活中对于环境方面的不文明行为,并能为我国环境的改善工作略尽绵薄之力。

二、目的

我们的调查是为了了解郑州市民环保意识的强弱,进一步加强郑州市民环保意识并且使更多的市民能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去。三.调查过程

了解课题——通过各种渠道对环境保护问题有初步了解;设计问卷——尽量使设计能反映一定情况的问题,开展调查——对郑州市民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做出分析;得出结论——将课题的所有情况汇总

四 调查结果及内容分析

(一)环境知识及传播渠道 调查显示,81.5%的被调查者听说过至少1 项有关环境保护的概念,表现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总体呈现高知晓率的特征;但在对听说过这些概念的被调查者进一步询问概念的确切含义时,仅有10%的人能够正确指出他们所了解的环境保护概念的确切含义,从而呈现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的低正确率特征。调查结果表明:白色污染的实际知晓度最高,为53.6%,其后依次为:垃圾分类(46.7%)、环境污染中的三废(36.3%)、温室效应(31.6%)、有机食品(18.0%)、生物多样性(16.5%)、世界环境日(8.7%)。插图2 大众传媒成为公众接受环境保护知识及信息的最主要渠道,81.1%的人通过电视、广播接受环保知识及信息,而各类机构所组织的环保宣传活动渠道,被采用的比例较低。但从不同渠道的实际传播效果看,互联网浏览这一主动接受环保信息的渠道效果最佳,学校及单位的环保宣传效果分列二、三位,而传统的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因其受众接触该渠道的被动性、随意性较强,实际的传播效果并不突出。插图3(二)公

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调查显示,公众最关注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这与我国政府目前治理环境枵染的工作重点相吻合。环境意识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日常生活环境意识”;二是远离人们日常生活、必须通过社会化宣传与教育才能达到的“生态环境意识”。两者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则环境意识水平越高。根据国内的多项调查结果,郑州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即“日常生活环境意识”较高,而“生态环境意识”则处于低水平,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型”的环境意识。这是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一大特征,也是一大问题所在。

(三)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

调查统计表明,目前郑州的环境知识水平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调查显示,多数被调查者的环保概念较为模糊,34.8%的人对“治理污染措施”的认知还停留在环境卫生的层面上。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具有较多的环保知识,但根据分项得分,居民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预期环境行为所处的水平不协调。也就是说,居民将掌握的环境知识和正确的环境态度转化为环境行为时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这说明,环保知识是参与环保行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四)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国际的经验看,由于“贫穷是最大的污染源”,因此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的理解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经济越是发达,就越是重视环境保护。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当前一切工作的重心,而环境保护又是基本国策之一,如何处理二者关系一直是困扰各级决策层的一大问题。调查表明,在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上,公众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

(五)对环境污染原因的认识

公众认为郑州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公众、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不足等主观方面,其中,74.9%的人认为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81.4%的人认为人们的环境意识差,75.4%的人认为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而环保执法、违法者处罚、环保宣教、环保法规、民间环保组织等规制性方面不足被认为是次要原因,其中,72.4%的人认为目前环保执法不严,70.2%的人认为对环境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不够,69.9%的人认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66.8%的人认为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增长速度、消费增长速度等客观方面则为再次要原因,其中,43.3%的人认为经济发展速度过快,47%的人认为人口增长过快,48.4%的人认为消费快速增长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这一归因特征表明,市民相信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可以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通过各方主观重视和加强有效治理加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人们认为地方政府、企业、中央政府、大众个人、新闻媒体、民间环保组织依次对环境保护负有重要责任。插图10

(六)环境保护意识

调查显示,77.4%的人认为郑州市环境问题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1.3%的人认为郑州的环境状况较好。同时人们对环保问题严重性判定与其环保信息接受渠道有关:大众传媒及互联网对人们判定环保问题严重性有直接影响,而小范围的环保信息渠(如民间环保组织的宣传和亲友同事间的交谈等)则对人们在本地区环保问题严重性判断上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就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看,市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感有较高的认同,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82.9%的人认为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必须重视环境问题,67.8%的人认为郑州自然环境已经发展到要特别加强保护的地步84.0%的人表示环保并非仅是政府的责任,它与我们个人密切相关,50.0%的人认为我们不能为了环保而降低大众生活水平。这一结果表明,保持经济、个人生活水平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成为公众环境保护价值取向的基调。

(七)环境保护行为

调查表明,市民实际采取的日常环境保护行为主要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而对于可能增加支出及降低生活便利性的环境保护行为则相对较少采用。公众的节能产品使用率相对较低,节能灯的使用率为76.8%;其次为节能家电,为46.6%;第三为节水龙头,为31.3%;节水马桶的使用率为17.5%。相比较来说,目前公众使用的节能产品主要以节电性产品为多,而节水性产品的使用率较低。插图13 接受大众传媒中的环保信息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环保经历,而公众主动参与环保活动不足是目前环境保护宣传中的主要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公众最主要的环保经历为收看有关环保的电视节目、纪录片(82.9%),阅读报刊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47.3%),看到户外的环保公益广告或标语(42.4%),收听有关环保的广播节目(25.3%),收到宣传环保知识的传单或手册(17.9%)。在主动性环保经历中,仅有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公益活(18.1%)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参与环保宣传仅为4.2%,成为民间环保组织的成员仅为2.1%。有12.9%的人没有任何环保经历。从环保活动参与经历与环保意识的关系看,首先,只要参与过相关环保活动,其环保意识明显高于没有参与过的人群,表明是否参与过环保活动对于人们的环保意识有着明显的影响;其次,主动性参与经历比被动性参与经历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第三,被动性环保活动参与经历比被动性环保媒体接触性经历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第四,特殊的对抗性环保经历(如为环境污染问题而投诉、上访)能强化人们的环境污染严重性评价及环保行为,但相对来说无法明显提高人们的环保认知及环保价值取向。

(八)环境意识人群分析

具体分析各类人群特征发现:第一,在环境认知、环境问题严重性评价、环境意识方面其积极分子均以34 岁及以下人群为主,但在环保行为方面则其积极分子则以24 岁及以下人群为主。第二,不同环境认知和环境意识方面的学历起点有所不同。在环境认知方面,环境知晓度快速提高的学历起点为高中,但正确认知程度明显提高的学历起点则是大专;在具体环境问题严重性评价方面,具体环境污染严重性评价强度的起点为初中,而具体环 境污染严重性评价广度的起点则为大专以上,表明对更多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评价是以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为基础的;在环境保护必要性方面,对基于资源有限性的认识而获得的环保必要性意识的起点为小学,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则以高中及以上学历为主;人们虽普遍具有环保的责任感,但初中及以上人群的环保紧迫感更强,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意识更强;在环境问题归因方面,主观归因的起点为小学,制度归因的起点为初中,而客观归因的起点则为高中;在环保工作满意度方面,学历越高满意度越低。第三,凡其职业的组织化程度较高,所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职业人群,其对环保问题的认知及环境意识就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保障了这些职业人群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其职业组织所提供的环保信息、环保活动,能够从更大的范围内了解环境问题。

(九)处理和改善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从居民自身着手,这是改善郑州市环保现状的前提件。第一,加强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新风气,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素质。环保事业是集文化素质与公共道德于一体的事业,是人们对国家集体关注的表现。只有素质上去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才会相应地加强。同时,居民还要关心并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留意关于环保的各种宣传,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进一步了解和丰富自身环保知识,牢固自己的环保观念。

应从行动上切实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响应政府号召,使自己良好的环保意愿能付诸行动,起到良好的环保效果,为沈阳市的环保工作尽一份力。另外,市民还应尽力用自己良好的环保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周边的人,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应加以批评并即使制止,用积极的实际行动去带动更多人加入环保队伍。

加强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定期举行大型关于城市社区环境建设宣传工作,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让宣传进入家家户户,大到老人小到儿童,人人皆知。让人们了解到自己环境的重要,从而自觉保护环境。当人们的意识健全时,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是显而易见的。大街上不发有丢垃圾的人,但不见他们都知道这行为对环境的危害。由此可见,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而加紧宣传是迫在眉睫的。

居民低碳意识调查报告 篇6

摘要:近年来,低碳逐渐成为了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通过一次实地的调查活动,以进一步认识人们对低碳的了解程度。倡导绿色生活,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低碳意识,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培养低碳消费习惯,拉动低碳消费需求,引导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关键词: 低碳生活、低碳意识、绿色环保

引言:通过了解居民的“低碳生活”了解他们的“低碳意识”,“低碳生活”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个词,但是要真正做到低碳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次调查,就是要让大家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什么要实行“低碳生活”、如何实现“低碳生活”。通过调查,了解居民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水平,宣传“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提高居民“低碳生活”意识,让低碳理念融入居民的生活之中,使其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小点做起,真正走向“低碳生活”,建设生态家园。

一、调查方法

(一)查阅有关资料:上网浏览关于“低碳”的基本概念知识,了解到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受到气候变化威胁的时候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些人可能不会随手关灯,也不会拧紧水龙头,这其实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家庭低碳生活,就是环保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减低碳的排放,注意节电、节气,从点滴做起,珍惜资源保护的生态道德,去留意怎样的生活才能更环保、更低碳。查看相关调查得知,不同的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不一样。(二)

访问调查对象:根据本次调查的实际情况,“低碳生活”与每一个居民息息相关,所以我从早上八点出发,一家一户的走访询问,然后认真做笔记,了解到农村一些实际的事情,如:如何看待烧麦秆儿一事、家中电器的使用情况。最后回去将不同的情况分类整理,做出一份粗略的统计。

(三)问卷调查:为进一步了解居民的“低碳意识”现状,我设计了《居民低碳意识调查表》,采用无名形式问卷,收集相关资料。

二、调查内容

“低碳生活”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认同,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呢?

(一)“低碳生活”的概念。“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

提倡“低碳生活”的意义。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地球变暖、冰川融化、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1.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

2.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3.地球变暖使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变小,这从苏格兰羊身上已现端倪。4.地区变暖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1)肾结石增加,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统结石患者220万人。

2)外来传染病暴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会是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许多传染病暴发。

3)夏季肺部感染加重,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低碳生活”越来越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三、调查分析

通过走访及发放调查问卷,我得出了以下结论:居民“低碳意识“逐步增强,但落实到实处尚需时日。(一)

居民“低碳意识”逐步增强

从调查结果看,越来越多的人逐步增加了对“低碳生活“的了解,认为”低碳“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观上也愿意支持”低碳生活“。经过大力宣传,以及网络媒体的帮助,大家对环保这一主题并不陌生,对低碳生活也逐步了解。就每年都会出现的“烧麦杆儿”状况,现在仍有极少数人执迷不悟,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当然,这可能与生活背景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可惜的是,绝大部分人们已经能够养成良好习惯,自觉遵守规定而且节约水电等,虽然他们中很多都不能理解这与环保、与低碳生活有什么关系,可是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也无疑是一件好事。

(二)将“低碳生活“落实到实处尚需时日

尽管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日益增强,但是通过对居民生活习惯的调查我发现,要使居民真正主动采取措施,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实现“低碳生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可否认,这些年来家庭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家用电器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也相应大大增多,而在这些日常生活用器中,有较多的物品对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据我初步统计,主要有:电视机、电水壶、台灯、空调、微波炉、热水器、冰箱、电饭锅、手机、油烟机、电风扇、电吹风、洗衣机、计算机。电脑等。

(三)另外,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本意并非为了实现低碳,而是因为怕浪费,比如说在走访中问及“是否有随手关灯习惯”,大多数人回答“有”,很多人表示“不关灯太浪费”。还有人表示在单位从来不关电脑,在家用完就关。

四、调查建议

低碳消费是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类生活“小事”可以拯救地球,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旺加里马塔伊说“体现差别的并非大事,而是我们每天取得的小小进步。”人们的衣食住行的任何小决定都能让地球得到修复。拯救地球并不需要我们付出巨大努力,也不会改变舒适的生活,需要的是认真从生活细节做起。低碳生活被认为是一种时尚生活逐渐被人门认同,但是实施的人群相对较少。也就是说,人们都有了低碳生活的意识,但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积极实践“低碳生活”,同时多向身边的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宣传“低碳生活”,让大家逐渐养成低碳习惯,提高低碳意识,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我谨以一名大学生的名义,向大家提出以下倡议:

1.垃圾分类,小心处理电子垃圾。如一块手机电池,其不仅污染了水源,还有土地,因此,不应该把废弃电子产品随意丢弃至垃圾堆里。2.家里电灯换成节能灯,虽然价格较贵,但是其使用寿命是前者的十倍,耗能是前者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3.用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让太阳能这种可再生能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4.节约用水。平时关好水龙头,做到一水多用。

5.条件允许可以把室内窗户打开代替空调的使用,以节约能源。6.去超市、逛街自备布制购物袋,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购买简易包装的,没有化学制剂的绿色食品。如应该购买一些包装可回收再利用的,不购买过度包装产品,既可以节约可贵的能源,又可减少垃圾的数量。7.积极锻炼身体,多参加户外活动。如饭后散步,跳舞,打太极拳等,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可以每天节约一两小时的峰电。

8.挂根晾衣绳。衣服洗净后,挂在晾衣绳上自然晾干,不要放进烘干机里。9.乘公交车。出行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减少碳排放。

10.家庭垃圾分类处理。报纸。饮料罐。油罐可回收利用;衣服,可制作拖把或赠送给别人穿;厨房垃圾包装好,让污水尽可能地不外泄,绝不可以往窗外随意丢弃垃圾。

五、调查感悟

其实,提高居民低碳意识并不难,做到低碳生活,从自己做起,我们能做的事有很多,我打算从我做起,如:少用“餐巾纸”;让妈妈少给我买新衣服;少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合理使用电脑,降低电脑屏幕亮度;种植花草树木,美化家园;出行乘坐公共交通等等。我们还要养成随手关灯,不管在学校里还是在家里,节约用电,用完水关好水龙头的好习惯,为我们能生活在一个低碳的环境而努力!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让地球更美好,生活更美好,快行动起来过低碳生活吧。

六、总结

对居民环保意识调查分析 篇7

按照惯例, 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公布了2011年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将控制在4%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9%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 节能减排完成国家确定的目标要求。

为了深入了解居民对当期物价水平的看法以及期望, 并贡献自己对此的一份绵薄之力, 我们对这个课题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方法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多种调研方法, 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保证本研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二手资料法。

收集相关调研资料和经验为本研究设计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在收集到的初步资料的基础上拟定问卷, 问卷经过指导老师指正和调研组成员的修改后定稿, 最后开始了本次问卷调查。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设计出的调查问卷, 以浙江杭州、湖州、宁波等地的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 课题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 深入农村等展开实地调研, 完成调查问卷。

3. 典型个案访谈法。

由于各种原因, 不同地方的居民也有一定的差别。本研究从市县中抽出一到两个案例进行深度访谈。

4. PR A法。

以小组座谈会的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区, 不同阶层居民的消费状况, 和对于物价水平的关注度和各种看法意见。

(二)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 性别。本次调查中, 被调查对象男性有72人, 占45.3%, 女性有87人, 占54.7%。

2. 收入状况。中等收入的人群有105人, 占66%, 高等收入人群有12人, 占7.6%, 低收入人群有42人, 占26.4%。

二、浙东地区居民对物价水平的看法

(一) 物价水平对不同人的影响

1. 物价水平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一定影响, 但普遍认为物价偏高。

从图表显示, 近一半的女性认为物价过高, 难以接受。三分之一多点的女性对于物价的看法是基本满意, 对于物价较为满意的所占比例极少, 不关注的所占比例也不高。整体看来, 女性对于物价的变化较为关心。

而对于男性来说, 收入不同的男性对于物价满意程度相似基本满意, 但在不关注这一栏中, 明显男性的人数占的比例比女性的大。从中可以看出, 女性对于物价的关注程度较高, 反应较为剧烈。

2. 不同收入的人群对物价的看法倾向不同, 但总体认为物价偏高。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低收入人群普遍感觉物价过高, 难以接受, 而中收入人群感觉物价过高, 但还可以接受, 高收入人群则感觉对于物价则是比较满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收入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在物价的看法。要减少人们对于物价的不满, 我们还可以从增加收入这个方面下手。

(二) 居民受物价影响方面

1. 居民普通感觉钱很容易花出。

调查发现:大部分居民都深感到钱真的很容易花, 而有些居民则用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这些物价上涨所对自己的影响减少购物, 其他小部分则用零用钱增加或其他的一些方式方法。

2. 居民消费多集中在满足生活的日常消费。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生活中居民消费比较多的方面有生活日常消费比如:服装, 食品等小件商品。第二大比较高的消费方面是居民在教育中投入的资金, 其次是买车和买房等大件商品还有其他等。从中可以较客观的反应居民对于教育的重视逐渐提高。这也是很好的表现。买房买车的投入比例也不小, 是由于房和车的价值资金所占的份额本来就比较大, 所以, 买房买车的比例也不比在教育中的投入小。

(三) 居民对未来物价的猜测和期望

图表显示, 居民对于未来物价走势并不很看好, 但依然希望物价能够有所下调。居民对于房屋土地以及一些生活日常用品的物价下降有较大的期望, 现在的房价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 对于居民买房难, 政府也给予很大的关注。因为蔬菜, 肉类等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 所有涨幅较小, 人们对于这些东西的物价下调的希望较小, 并且在生活中这些东西的支出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相对来说, 居民对于高价位的用品希望其物价下降的期望较大。

(四) 小结

虽然如今我国的经济呈迅速发展的态势, 今年以来CPI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但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的农产品、烟、酒等价格上涨, 住房价格高位拉升, 加剧了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感受, 其中, 中低收入家庭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更为强烈。总的来说, 百姓对当前物价和其他方面问题的看法基本如下:

居民对当前物价水平总体感到偏高, 调查显示, 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于物价高难以接受。因此, 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物价顺势变动是必要的, 但更应该符合老百姓自身所能承受的能力, 更应该关注老百姓对基本生活的要求与满足。物价在不断的提高, 一些百姓的基本生活都不能满足, 他们感觉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应对物价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特从以下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 政府层面

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更应该控制住物价提高的速度, 使百姓可以更好的接受, 这才可以扩大消费水平, 在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同时, 能更好的拉动国家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此政府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转变宏观调控目标, 使其更适用于当下的经济状况;二是以市场为依托,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供给的安全保障机制;三是增强对全球资源性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参与力度, 提高我国在资源性产品国际市场定价中的话语权;四是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继续压缩资金流动性, 防止货币供给过快增长;五是加快医疗保障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完善教育体制改革, 抑制服务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六是加强资产市场调控力度, 整顿市场秩序, 严厉打击非法炒作行为;七是延缓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措施出台。

(二) 居民自身层面

居民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进行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行为, 如炒作;二是理解政府科学有效的政策, 并积极配合政府;三是多渠道提高收入, 增加自己的消费能力;四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五是积极创业就业。

摘要:本文在对浙东地区居民对物价水平看法的调查基础上, 得出最近物价的过快上涨以及经济过热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结合居民对国家宏观调控物价的建议与希望, 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物价现状,物价上涨,居民看法,粮食价格,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春:陈云如何打压物价飞涨[J], 决策探索 (上半月) , 2011 (02) 。

[2]吴丽华、盖翊中:我国物价上涨因素分析及2011年物价走势预测, 市场经济与价格, 2011 (5) 。

对居民环保意识调查分析 篇8

摘要: 为了了解职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看法和需求,笔者对1382名职校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态度和课外活动的满意程度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信息和建议,有利于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管理,同时能够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关键词:职校学生;体育锻炼;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职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为学校制定下一步的体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有效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资料积累。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职校学生,其中男670人,女712人,以上的对象均为随机抽样。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Internet和查阅有关体育锻炼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观察研究法。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仔细观察,获得真实的资料。

第三,问卷调查法。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课外活动的满意程度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结论分析

(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从表1可以看出,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有19.7%的男生很喜欢体育,有37.4%的男生喜欢体育;有13.4%的女生很喜欢体育,有29.7%的女生喜欢体育。从整体上来看看,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少,但对体育锻炼持一般及不喜欢态度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这个调查中可以体现出,部分中职生的体育意识淡薄,缺乏健康意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不懂得自觉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二)学生对课外活动的满意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很满意的占13.1%,满意的占24.7%,一般的占28.2%,有25.6%和8.4%学生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学生不满意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器材和场地不足。有些职校除了安排少数学生能够参加篮球队、乒乓球、羽毛球等兴趣小组或田径队训练外,再没有其它可供学生选择的课外活动。大部分的学生感到没有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因此逐渐失去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第二,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欠计划性和合理性,这样局限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不了他们的运动需求,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以致产生厌倦体育活动情绪。

四、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学校的因素。

第一,本地区对职中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省市体育学术交流会及教学大比武等体育活动,中职学校极少获参加资格,获取体育信息渠道较少,造成思想上的闭塞。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都较落后,基本上仍袭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方面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其次,体育教材内容重复、单调,各年级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教师上课教法单调,缺乏新意,学生有厌倦心理。

第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职业学校重视学生的技能,忽略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经常出现体育课为技能课让路的情况。

第三,受场地、器材、自身的条件等方面的制约,有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得不到开展,限制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使得部分同学不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二)家庭的因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陪伴孩子学习很常见,但陪伴锻炼却很少见,家庭缺少体育的氛围。家长认为学习是主要的,锻炼是次要的,孩子放学就应该赶紧回家,温习功课或帮做家务活,而不是留在学校参与体育锻炼。时间一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厌倦感,失去锻炼的兴趣。

(三)学生的因素。

第一,认为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学生喜欢的跆拳道、街舞、轮滑等项目学校甚少开设,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第二,职校中相当一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回家的路途骑自行车少则30分钟,多则一个多小时,下午5点放学到家已6点多。因此,不少学生为了早点到家,无暇顾及体育锻炼。

第三,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选项活动的时间,但职校生约束力差,学校担心放任自流,难管理,将他们局限在课室内,由教师监管。时间一长,扼杀了学生锻炼的兴趣,养成久坐不愿动的坏习惯。

第四,部分职校女生怕晒、怕脏、怕累,参与锻炼的意识差,欠缺积极性,常借口身体不适,借故不运动,或者因这样那样的小问题,逃避体育课或参加锻炼。

五、结论

第一,职校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但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第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形同虚设,内容单调,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第三,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学校的因素、家庭的因素、学生的因素。

六、建议

第一,要让学生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生活方式,参与体育锻炼是一种时尚的行为,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力,塑造完美的体态,而且可以磨炼坚强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第二,教学过程中,应设置典型的活动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符合的教法来配合,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快乐的因素精心安排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过程,增强体育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享受到学之乐、练之乐、玩之乐,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之热爱运动,喜欢上体育课。

第三,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素质来进行分组,选择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分层次教学。女生主要选择音乐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等授课内容;男生则可选择足球、篮球、跆拳道等授课内容。通过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唤醒他们自觉锻炼的意识,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四,善于利用评价机制,用肯定和鼓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从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与协作精神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使其肯定自己的优点,建立自信心,激发自己的潜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潘青海.对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2,(2).

[2]张元河.成功体育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学校体育.2002,(3).

[3]曲宗湖等.体育教学模式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关于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篇9

——以安义县石鼻镇居民为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足部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彰显。劳动力市场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速度不断提高。与此相反,传统市场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扔阻碍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是合法权利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护。由于历史级制度为得到根本改进,有些地区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显著。农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农民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过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笔者与小组成员深入调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法律意识,并和农民进行了接触,对一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发给农民,使得一些农民能在遇到问题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据了解,新农村建设后农民越来越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为了了解安义石鼻镇居民的法律意识特进行此次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形式为主,非结构式访问的方式为辅,在发出的100分问卷中,回收率为76%,其中有效率为 65%,其中年龄分布比较平衡。于此可见,此次调查的结果真实可信,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随着各界坚持不懈地开展普法工作以及媒体对以案说法的报道越来越多,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维权意识开始加强,农民也越来越注意到了法律的重要性。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情在处理问题是在某种程度上占了极大的比重。

第二,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足。小组在安义石鼻镇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第三,权利意识淡薄。“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深深的影响着一群人。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

不少农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虽已知道,却信守,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敢抗争,一味忍让。

第四,是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泛权力状态。在权大还是法大的价值取向上,广大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法律几乎是没有权威的。在农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远大于寻找法律救济的比重。

第五,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成为制约市民法律素质提高的瓶颈。当地居民掌握法律法规数量明显不足。大部分居民民对内容有大致了解的法律法规仅在10种以下,对不同类别的法律法规认知水平不均衡且带有明显的选择性。法律认知不足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法律遵守,居民不遵守法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懂法。大多数居民认为不遵守法律的原因是不懂法,尤其是在居民维权意识比较强烈的情况下,法律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导致一些不理智行为。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第一,受教育程度不高,影响其法律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和现实原因相互交织,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而城市为12.2年。而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在安义县石鼻镇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学历在高中以上的 仅为23.85%,而大学毕业的很少。另据有关报载,目前,我国文盲绝对数高达8507万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响到其学法、知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进而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阻碍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第二,法律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较差。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农村良好的执法、守法、崇法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封建法制传统中“行政兼司法”体制的影响,农民在碰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这不仅使司法独立的实现困难重重,也使司法的终极权威性大打折扣。农民不相信法院,无意诉诸法律,却对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充满憧憬。而农村的行政执法情况又如何呢?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农村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中以权代法、以势乱法、执法违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乡村执法者的这些形象和执法行为必然削弱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们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

第三,农村普法工作较为薄弱。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

第四,当地居民能用到的法律途径很少,当地居民的遇到问题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能够找那些途径以获得帮助,他们(他别是年龄较大的人)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话只能想到向政府求助。

三、解决方案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这远远不足。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法治国家必须转变农民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做一个现代农民。小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积极探索农村普法教育新模式是关键我国目前的普法教育,是指政府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全社会的法律宣传教育,“目的在于让全体社会成员获得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情感,确立法律信仰,”这种自上而下的普法教育模式在农村地区所取得成效低于预期值。因此,首先要从发展的视角搞清楚现阶段农民对法律的需求,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普法,提高农民学习法律的热情和自主性,同时要加大投入,突破陈旧的普法方式,搞好法律援助,将普法的重点放到现代法治理念和民主思想的教育宣传上来,提高农民对法律的深层认识。一方面要结合农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认知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法制教育中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采取以案说法、在农贸集市设立法律咨询点以及法制文艺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这样才不至于使“送法下乡”变成简单的“送书下乡”。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农村普法工作。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要使农民都进行有效的社会参与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必须有完善规范的法律体系。政府应对村委会工作制度进行法制改革,保证村委会有效快速的进行基层工作,使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管理自己的事务。

此外,对于农村留守的老人孩子应采取一些针对的方式。

对提高老人法律意识来说,一是开展全面性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宣传通过法制宣传橱窗,黑板报、法律咨询等为老年人开展法律服务,帮助老人排疑解难;二是为特殊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工作人员对有残疾或行下不便的老人进行了一次走访,能及时满足老年人法律方面的需求;三是为老年人发放《法律服务手册》及工作人员联系卡,通过此项工作来满足老年人基本的法律需求,将有援助需求进便于及时联系;四是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专题咨询活动。开展法律援助现场咨询活动,回答了老年人关心的老年婚姻、遗产继承、赡养纠纷、分家析产、拆迁安置及遗嘱效力等方面的法律问题,消除了老年人心中心疑惑。

而对于提高儿童来法律意识来说,一是逐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同时,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制实践活动;二是确保课时到位。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品德课、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在相关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宣传及相关的主题教育。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时,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安排,有条件的地方要开设法制教育专门课程;三是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可采取脱产进修、短期培训、专家辅导、以会代训等方式进行。“四五”普法期间,力争将所有中小学法制课老师轮训一遍。有条件的中学要引进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同时,也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使广大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

上一篇:毛陈镇中心小学两操比赛议程下一篇:细言,细言雍裕之,细言的意思,细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