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监管分析

2024-05-20

小企业会计监管分析(共11篇)

小企业会计监管分析 篇1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企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 各种小型企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小型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在会计监管上的力度就会出现各种漏洞, 要想使得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做好会计监管工作有助于实现小企业规范生产、安全生产, 实现小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 。

一、小企业会计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小型企业发展的步伐,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高水平追求促使了城市进程的步伐加快, 农村人口融入到城市就, 加大了城市生活环境的压力。各种小型企业的发展积极的创造了许多的就业机会, 在这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会计监管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我国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完善。伴随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会计监管机制还有很大的不足。目前社会上, 在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利益的诱惑下, 会计工作不合规范, 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 (2) 。在小型企业发展的过程, 会计监管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法律约束机制不完善

在小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 我国法律对小型企业的规定不明确, 致使了各企业为了取得经济效率,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偷税漏税的现象比较严重, 会计在领导及负责人的要求下做事, 不得不做假账来忽悠政府, 从而使得会计的监管职能失效。

(二) 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明确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个小型企业的发展, 为个小型企业提供了经济基础。小型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在追求企业效益的同时忽略了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的小型企业当中,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 企业内部缺乏统一的领导, 对企业的规定不规范, 以至于会计在审计的过程中无章可循。

(三)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底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考证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我在万人之中被录用了就可以了”的心理, 至于怎么样去做好会计工作则不予理睬, 这就塑造了会计从业人员的逆反心理, 让他们在工作的过程当中都是采用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心态, 一切以领导的意见为主, 至于会计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都抛之脑后了, 这直接导致小型企业会计监管职能不能实现。

二、加强小企业会计监管的措施

(一)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保障。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去约束在市场经济上的成员依法活动的根本所在, 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小型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 让企业做到依法纳税, 依法发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从而使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实现其监管职能。

(二) 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监督体制

随着小型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小型企业会计监督普遍不到位, 这跟我国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有关。在法制社会的中国, 会计信息不真实就要求单位加强内部监督的程度, 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 (3) 。对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 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

(三) 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提高小型企业会计监管的根本所在就是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在小型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的财务状况直接由会计管理, 会计出示的会计信息直接反应了企业经营的状况。要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保证会计监管职能能够有效的实现。

(四) 明确会计责任主题体的职责

在小型企业的在实际工作当中, 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 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 对会计的工作强加自己的意志, 一旦出现问题就将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随着小型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明确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题地位, 有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迫使会计在工作的过程中兢兢业业, 不再会受强加意志的束缚, 从而保证会计监管职能得到有效的实现。

三、结语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小型企业的发展, 在小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 快会计监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地位。会计的监管职能是各企业依法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只有坚持依法发展,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企业内部不断完善监管体制,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大会计的监管职责, 才能使得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会计监管在小型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分析了我国小企业快加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针对小企业会计监管出现的问题探讨了一些加强会计监管的措施。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监管,措施

注释

1赵灵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选择[J].会计之友, 2011, (2) , 第33-34页.

2盖地.小企业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 2012, (23) , 第112-113页.

3刘建政, 崔越峰, 王海涛.会计监督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事业财会, 2011, (6) , 第33-34页.

小企业会计监管分析 篇2

一、企业财务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监管标准不明确

目前,我国企业从事生产活动主要以《会计法》为准则。近年来,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条例和政策,确立了较为规范的会计监管标准体系,但是监管工作中仍存在大量不足之处。我国对原有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会计行业制度和专业的核算方法并没有彻底的废除,以致于在实行新标准的过程中,企业依然依赖旧标准。要保证新标准在企业中顺利实施,单位财务负责人需和财政、国资等相关部门进行财务标准对接和沟通,使财务工作人员积极履行相关规定,及时改旧换新,执行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的决策。否则,就会扩大行业监管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影响国企财务监管效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束缚企业经济的发展,对监管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

(二)内部监管体制不健全

账目造假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总会计师是财务部的首要领导,是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力量,总会计师岗位制度欠缺易导致企业出现造假现象。另外,从事会计监管的人员有本部门员工,他们虽然对公司的财务工作较为了解,但受到人情世故等因素的影响,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完善财务部各个岗位的制度,是做好企业内部监督的关键步骤。总会计师制度的缺陷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对财务最高负责人的行为起不到监督的作用。第二,岗位职责不明确,这也是造成会计管理工作混乱的直接原因。杂乱的岗位分工将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综合到一起,员工之间不能有效配合和相互制约,降低了工作的透明度,增加了总会计师作弊的可能性。第三,管理者素质欠缺。因此,完善内部财务监督体制,是管理国有资产的有效方法。

(三)会计信息质量较差

较以往的会计行业信息质量,如今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私自挪用大批资金,进行违法炒作和放债。例如,至年,佛山照明企业擅自动用资金3.11亿元进行炒作本公司股票,而且还将6.3亿元贷给证券公司和银行,严重的损害了广大员工的知情权、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给企业带来了毁灭性灾害。其次,账目做假,隐瞒实际利润,偷税漏税。,江西省赣州市某国有企业将本厂实际生产的羽绒服件数为204682,谎报为89613,隐藏了115069件产品,偷税金额可见一斑。再次,监管环节薄弱、监管力量不集中。企业没有明确规定会计监管工作负责人,致使领导者对监察工作出现从众管理现象,有时齐抓共管,有时无人问津,导致会计信息误差较大。此外,加大企业的利润,用以掩饰亏损,从而平稳或抬高公司的股价。最后,侵占流转税款。国企通常要留有流动税金,以及时缴纳增值税,由于税款额度较高,企业将资金进行转借,有时会出现收款不及时的情况,延误了交税日期。

二、强化国有资产会计监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标准和制度

统一企业财务标准是提高监督水平的有效途径。企业根据内部发展的需要,适时成立权威性的会计鉴定和法律咨询技术机构,为公司的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指导,防止因执行标准不统一引起各部门得出不同的财务结果,提高惩处和监管的力度。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审核制度,有利于打好财务监管的基础,提升企业整个财务系统的工作效率,使监管效果更加突出。比如,公司对会计结论制定合格的标准范围,综合核对所有部门的财务结果后,对与统计误差较大的部门给予惩处,并督促其找出出现失误的原因和环节,转变工作方法。保证内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才能使公司的工作正常开展,为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积蓄力量。建立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监管制度是当代经济对会计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公司要主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促进财务监管工作及时有效地进行。

(二)及时调整和规划企业财务部的组织架构

建立完善高效的监督机企业应和政府部门相结合,在单位内部成立严谨的监督体制,从而形成监管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在治理会计信息市场混乱现象的作用,配合企业部门做好财务监督工作。为了防止部门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和小团体主义,有效地节约社会资源,在组织设计中应注意分工明确,避免出现多头监管的问题。在企业内部成立监事会,专项负责监察企业经营中的漏洞,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监事会成立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公司高层为了自身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保持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监事会主要由股东、职工、政府、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主体的代表组成,通过检查经营方式、资产负债等经济状况,使其符合国家的相关会计监管标准。设立监事会维护了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还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发展部署,调整对利润和投资的分配比例,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社会责任感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水平在完善监管制度和机构的基础上,要注意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在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应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公司的财务信息是市场发展方向的航标,也是国家做出重大经济决策的参考。在资源共享的社会,公司在吸收和利用社会信息的同时,有义务为市场反映更多的准确信息。会计信息是知识资源的一部分,具有共事性和转移性,它能解决技术力量无法应对的经济难题。会计信息能够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创新的源泉,是市场良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我们应该结合现代科技,扩大计算机在会计监管中的应用范围,提高企业会计的信息质量。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融合,也为中国经济事业的飞速前进保驾护航。

三、结语

中小企业信用危机与会计监管 篇3

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推进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形成合理有序的社会化生产分工体系,保持经济活力。

(一)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富于创新,参与那些大企业不愿涉足的“多品种”“小批量”和维修服务等领域,贴近市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活跃市场的重要力量,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源。

(二)中小企业对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起着独特的作用

中小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全社会约75%的就业机会。

(三)中小企业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必需的协作服务

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特点是专业化协作,社会分工精细。大企业的发展必然要求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服务。“小而优”“小而专”的中小企业,可以灵活组织生产,为大企业提供协作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的经济格局,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四)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有着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经营灵活,使得某些行业的技术创新首先适宜中小企业研发及应用,大大缩短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五)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小城镇建设

中小企业具有地方经济特色,有相当部分设在中小城镇,吸收了大量民间投资,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了中小城镇建设,也带动了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现状

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加上国家信用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失信的惩罚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市场上物资短缺的初始阶段,有产品就有市场;二是市场上物资明显丰富的广告阶段,有广告就有销路;三是市场上物资比较丰富的信用阶段,有信用才有市场。良好的信用关系是现阶段企业正常经营、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基本保证。

目前的信用缺失首先表现在商业信用缺失,突出反映为企业相互拖欠货款的数额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长,发展到目前企业交易大多靠现金交易,相互不授予信用。由于惧怕贸易风险,不敢采用灵活的贸易结算方式,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许多贸易机会丧失,降低了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应,最终阻碍了经济增长,使效益不断下降,给整个市场秩序和企业都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由于缺乏足够的信用,市场契约关系难以维持,市场交易从原始支付为主向信用交易为主的转变难以完成,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难以走向健康、成熟和国际化;而且不讲信用导致企业无法正常使用信用工具,扩大市场交易规模;不讲信用导致企业发生账款拖欠和欺诈行为,使企业发展陷入危机;不讲信用导致“从众效应”,使很多企业既是不讲信用的受害者,也是害人者。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危机的根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关系紊乱,各种信用危机的发生已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行为了,其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既有外部体制的障碍,也有自身管理的漏洞。

(一)外部环境不完善

我国的政策体系、融资体系等主要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并实施的,没有形成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法律体系,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和投资体系,更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体系。因此,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融资渠道不畅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科技含量低和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以及法律、政策扶持与保护力度不够等,这些都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同时,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一般资金所有者或金融机构在资金融通上都普遍采用谨慎性原则,增加了其融资的难度。

(二)产权制度不健全

产权是信誉的基础,因此中小企业追求长期利益的积极性可以归结为产权问题。中小企业不讲信誉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他们感到他们的产权没有得到可靠的保障,缺乏安全感,没有稳定的预期,自然就只能追求短平快,而不可能投资建立起完善、健全的信誉制度;另一方面是在“家族式”的中小企业中,尤其是那些具有血缘、亲缘、地缘及家企不分的企业,由于企业产权界限不清,由此界定的有关人员相互间的权、责、利不明确,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权威和信誉。

(三)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差

中小企业缺乏系统、及时、全面的市场销售信息,因决策失误导致其陷入困境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企业虽然研制和开发出了好的产品,却因为管理层经营管理水平较差,再加上缺乏市场观念和用户意识,轻视产品质量以及忽视了对客户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轻易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丢掉了其经过前人长期艰苦努力所营建起来的品牌、信誉等优势。

同时,中小企业职工素质偏低,企业内部缺少精通经营、技术、管理方面的人才,再加上企业外部环境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效益不佳,中小企业更难以吸引并留住人才,结果更进一步延缓了中小企业职工队伍素质提升的速度,使中小企业陷入低效益——低素质——低效益的恶性循环之中。

(四)会计监管弱化

我国目前中小企业会计监管处于监管弱化状态。具体表现在,政府监管分散、社会监管乏力、内部监管薄弱。目前,由于上述三种监管的主管部门不同,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力度较差,或者干脆是各自为战,因而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或者同一个事项刚刚由上一个监管部门检查完毕,紧接着另一个监管部门又重新检查,这样势必形成针对同一个企业、同一个事项、同一套资料,有数个部门进行重复监督,不但造成了经济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使得企业疲于应付接踵而来的检查,无法使其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再从中小企业会计监管的操作实践来看。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管机制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监管还未实现规范化和系统化,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体系,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没有实现有效结合,监管信息也未得到充分利用等等。由此可见,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多个监管主体的模式,要么形成监管重复,要么造成监管真空,也加大了被监管者和公众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会计监管立法滞后、法律框架不完善以及监管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计监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最后,我们再从中小企业会计监管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来看。目前我国的会计监管部门的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通用性强、易于操作的监管信息化操作系统。由于信息化技术建设的滞后,必然会使会计监管的效率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

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监管体系的设计与构想

(一)推动会计监管制度演进,改进会计监管政策,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会计监管体系

会计监管制度的创立和安排是为了会计目标的实现,会计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恰当的会计监管制度。中小企业会计监管应该从内部会计监管、外部会计监管和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三个方面入手。

1.内部会计监管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组织制度、激励制度,研究企业内部会计监控的形成与用途,建立并实施有效的会计控制体系等。

2.外部会计监管是指来自中小企业外部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管以及其他形式的来自企业外部的监管。具体包括:会计法、国家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情况;财政、审计、工商、税务、银行、保险、证券等部门在对中小企业会计监管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监管信息的共享方式及共享级次;社会中介机构在中小企业会计监管中的作用,以及它与政府监管的关系、监管的边界与范围、监管方式、监管级次等。

3.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会计监管真实性、完整性、明晰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监管,包括研究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建设,财务呈报的频率、方式、内容和级次等。

(二)建立完善的监管目标评价体系

规范会计监管的操作程序,增强会计监管的有效性。在我国现阶段,建立起“效率和公平”的市场监管目标评价体系,是实施中小企业会计监管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有效会计监管的前提。会计监管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会计市场功能的实现,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会计监管的现实目标定位于如何能够促使会计市场的各项功能得到最有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还要规范会计监管程序,制定统一量化的监管标准和非现场监管体系,以及有效的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体系,实现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有效的结合。

(三)加强会计监管的国际合作,实现会计监管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对任何一国的会计监管都是严峻的考验。会计风险的严重性、扩散性和危害性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深刻,我国更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组织、协会的各项活动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度的协调,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掌握国外先进的监管经验,提高我国会计监管水平。会计国际化要求实现会计监管本身的国际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变过去单调、内向的管理策略,采取综合性的国际性的监管策略、监管政策、手段,与全球发展趋势一致,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加强会计国际监管的协调与合作,不断加强会计监管的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监管者之间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相互交流各自的会计监管行为与经验信息。

(四)全面实施实时会计监管的框架设计

有效的会计监管必须是持续的、全过程的监管,这是各国会计监管的发展趋势,也是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信誉危机的重要途径。实时会计监管就是指会计监管部门通过电子网络系统实时、动态、全面收集中小企业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报表所包含的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及相关信息,对中小企业日常运营进行动态、实时、连续、全过程的监管。会计监管系统的组成由与会计监管有关的业务应用信息进行系统集成,形成具有辅助决策支持的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内容包括:1.数据采集子系统;2.财政部网络中心数据处理子系统;3.会计指标监控子系统;4.风险分析预警子系统;5.监管监督指标体系子系统;6.监管综合信息查询子系统。

小企业会计监管分析 篇4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 各种形式的企业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经营和扩张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会计造假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从美国的能源巨头安然、电信巨子世通通信、著名科技企业施乐, 到中国的银广厦、德隆系、中海油等公司, 相继爆出会计造假的丑闻, 引发社会各方关注, 敲响了会计造假问题的警钟。各种形式的企业由于利益的驱动都存在会计造假的动机和行为。首先, 政治利益。在国有企业中向来有官出数字, 数字出官的说法, 会计人员为保住饭碗使企业扭亏为盈, 将应收账款提前入账, 将应付账款推迟入账, 个别企业领导捞取政治资本。其次, 经济利益。上市公司通过会计造假可以获得配股资格, 偷税漏税, 获得低息贷款, 避免被ST、PT停牌和处理等。最后, 监督体系不完善, 监督力度不足, 监督中存在寻租现象会计师事务所为保持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关系, 在审计过程中迎合企业的需求。

二、演化博弈研究现状与基本原理

(一) 研究现状

对于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的研究大部分限于对国外相关的文献、准则或理论的介绍, 缺少定性分析。也有部分学者利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理论对企业会计造假行为进行研究。贾国栋和李姝 (2009) 建立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博弈模型, 并指出如何寻求有效的监管手段, 遏制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秦江萍 (2005) 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因、识别、防范和治理等方面, 对国外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述, 并指出结合我国国情研究会计舞弊问题的必要性。程安林和梁芬莲等 (2009) 运用博弈理论和行为经济学理论对会计造假的深层原因予以经济学解释和分析。姚海鑫和尹波 (2003) 运用博弈论的方法, 从不完全信息的角度, 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管理部门的行为动机和均衡结果, 并提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会计监管的建议。叶陈刚和李姝 (2009) 从不完全信息的角度, 分析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和政府部门监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各自最优策略的选择, 并提出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措施。赵保卿和朱蝉飞 (2009) 运用博弈理论, 构建了包括公司管理当局、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监管部门和独立董事在内的四个局中人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 对独立审计质量控制中的行为选择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建议。这些使用博弈论对企业会计造假行为进行的研究, 大多基于参与人完全理性的假设, 然而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要求很难达到。

(二) 基本原理

博弈理论是把博弈理论分析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传统的博弈论强调博弈参与者必须是理性的, 每个决策阶段都可以准确无误的选择最优反应策略, 而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要求很难达到, 博弈参与人的决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一开始的决策不一定是最优的, 而是通过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改进, 最后达到一个优化的选择, 即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论摒弃了传统博弈论完全理性的假设, 以有限理性的参与人群体为研究对象, 利用动态分析方法把影响参与人行为的各种因素纳入其模型之中, 并且提出了进化稳定策略概念。认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不能完全正确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利害状态, 它通过最有利的战略逐渐模仿下去, 在这样的变化系统中, 采用支付盈利高的战略的人数逐渐升高, 最终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有限理性意味着系统达到均衡是个渐进的动态调整过程而不是一次性选择的结果, 与基于完全理性的博弈相比, 基于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更接近现实, 更能真实的反映博弈参与人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Smith和Price (1973) 在他们发表的创造性论文中首次提出演化稳定策略概念。演化博弈论虽然发展时间短, 但发展非常迅速, 随着对演化博弈论研究的深入, 许多经济学家将演化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如社会制度的变迁、股票市场和产业演化等领域。国内学者对于演化博弈论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开始关注演化博弈论, 孙庆文等 (2003) 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演化博弈均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崔浩、陈晓剑和张道武 (2004) 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有限理性的利益相关者在共同治理结构下参与企业所有权配置并达到纳什均衡的演化博弈过程。高洁和盛昭瀚 (2004) 研究了发电侧电力市场竞价的演化稳定策略。易余胤等 (2005) 运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了信贷市场、双寡头市场、自主创新行为、合作研发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等一系列问题。

三、企业会计造假的演化博弈分析

(一) 企业会计造假的演化博弈分析

以企业之间策略选择的相互影响为研究重点, 用动态机制来说明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的动态演变。有限理性成员组成的一个大群体, 群体成员进行随机配对反复博弈。博弈方都是相似的, 选择相同策略时具有相同的收益。群体中的成员理性层次较低, 不能一开始就找到最佳策略, 而是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 通过学习逐渐向优势策略转变的渐进过程。在博弈的初始阶段, 群体中的企业既有选择会计造假策略的, 也有选择会计不造假策略的。假设整个群体中选择不造假的企业比例是x, 选择造假的企业比例为1-x, x是时间t的函数x (t) 。群体中企业随机配对进行博弈时, 每个企业都既可能遇到同类型策略的企业, 也可能遇到不同类型策略的企业, 遇到前者的概率为x, 遇到后者的概率为1-x。假设当随机配对时, 两个企业都选择不造假策略, 则两个企业各得f单位的收益;两个企业都选择造假策略, 则双方各得q单位的收益;当一方造假而另一方不造假时, 不造假企业得到g单位的收益, 造假企业得到p单位的收益。双方支付如表 (1) 所示。假设选择不造假策略企业的预期收益为u, 选择造假策略企业的预期收益为u1, 所有企业的预期收益为ū, 则由上述分析可得u=fx+g (1-x) , u1=px+q (1-x) , ū=ux+ (1-x) u1。采取不造假策略企业的比例动态变化速度可用下列复制动态方程来表示: 。将u=fx+g (1-x) , u1=px+q (1-x) 带入上式, 得 。式 (2) 为复制动态方程。令 则得到可能的稳定解: 。根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及演化稳定策略的性质, 当F' (x) <0时, x为演化稳定策略 (ESS) 。下面根据各参数不同的赋值情况, 分情况寻找稳定策略点, 并对企业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 (1) 当g>q且f>q时, x1和x3都不是稳定解, F' (x2=1) <0, x2=1是唯一进化稳定策略。此时, 无论一方是否采取造假策略, 另一方采取不造假的收益都大于选择造假的收益, 因而有限理性的企业, 经过多次博弈后趋向于都采取不造假策略。这种情况是由于监管部门严格执法, 使企业会计造假受到的损失大于会计造假获得的额外收益。 (2) 当gq且fq时, x1和x2都不是稳定解, 是唯一进化稳定策略。此时, 在有限理性的企业群体中, 经过多次博弈后有比例为 的企业选择不造假, 有比例为 的企业选择造假。

(二) 企业会计造假与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

四、结论

小企业会计监管分析 篇5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对于会计监管的规定还很不完善,证券市场的会计监管对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我国证券市场能否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管有助于克服各种证券市场缺陷,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利益,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透明与效率,促进证券市场的机制运行和功能发挥,保证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不断发展,屡禁不止的会计造假事件严重地侵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对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行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加强会计监管迫在眉睫。本文根据我国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改善我国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的一些措施,主要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完善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改变政府监管的思路,进一步完善退市机制,并加强社会监管的力量 。

(一)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可靠与否,是会计信息使用人能否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经济活动越复杂,会计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就越大,然而,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会计信息生成系统自身因素的影响,已使会计信息不可靠成为一种社会痼疾,并对整个证券和资本市场及整个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我国生活中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已成为上市公司、投资者、中介机构、证券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以琼民源事件为起点,从红光事件、郑百文事件到银广厦造假案再到东方公然造假案,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丑闻接连被暴光,中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这么多的会计信息舞弊事件,使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会计信息出了什么问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日益突出,因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尤为重要。

(二)完善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

我国会计准则只要求披露关联交易的金额或相应的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和定价政策,但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即关联交易对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影响的信息,没有要求披露。因此,应对《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和其他相关法规进行修订。对上市公司经营发展存在重大影响的关联交易,不仅应对这些交易予以披露,而且应该披露其影响程度,制定有关重要性披露实施细则,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对重大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审计力度。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应对关联交易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与准确性予以适当的关注,并恰当地表示审计意见。

建立独立财务顾问制度。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制度是我国上市公司从海外比较成熟的证券交易市场特别是香港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借鉴而来的。目前我国尚没有单独成文的独立财务顾问制度,仅在上市规则中对于关联交易的披露和上市公司发生重大收购行为时规定需要聘请独立财务顾问。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制度或指导意见,对独立财务顾问的地位、职能、从业资格、职业操守以及独立财务顾问报告的格式、主要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以充分发挥独立财务顾问在保护中小股东即独立股东利益方面的独特作用。

(三)改变政府监管的思路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曾长久的站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舞台上,这种政府干预为主的思想在经济发展中已根深蒂固,监管者法律意识淡薄,最终导致政府不敢也不想过多放手于证券市场。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中,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被弱化。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监管要逐渐从过程监管转向结果监管。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重点是对会计信息生产的过程进行控制,政府监管作为一种外部监管,重点在于以企业财务报告为载体的结果信息。我国政府传统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容易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过程监管”的思路,眼睛紧盯着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以及处理这些会计资料的方法,喜欢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行为指手画脚。这样做一方面损害了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也难以适应企业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监管效率低下。因此,政府监管应当逐渐转变思路,转向企业以财务报告为载体的结果信息。

(四)进一步完善退市机制

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和《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都对上市公司的退市标准作了规定,为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出提供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运作的时间不长,是在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上建立起来的,留下了很多不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理念或规则,尚处于很不完善的发展阶段,因此,与成熟证券市场的退市标准相比仍有较大的缺陷,也存在着与实际操作矛盾的困窘,成为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迟迟不能施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退市制度是保证市场高效有序运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作为资本市场优胜劣汰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完善的退市制度一方面引导市场资源流向优质企业,另一方面有效遏制市场过度投机与违规违法行为,实现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创业板直接退市、快速退市制度的建立健全,将与发行制度的深化改革形成良好互动,有利于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估值与定价,符合当前市场化改革与基础制度建设根本方向。

(五)重视发挥社会监管的作用

社会监管主体主要是注册会计师从业队伍及广大社会公众及投资者。我国社会监管的历史较短,经验尚浅,监管的力量较弱,就当前来说,我国的社会监管主体是会计职业团体。通过建立一套自律监管机制, 依靠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实施监管。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监管的核心力量,在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开展业务中还处于较为被动的买方市场,其审计的独立性容易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影响甚至左右,其“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今后我们应当大力推行注册会计师制度,同时不断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队伍建设,在这方面需要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注意发挥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的约束作用。

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管结构,应当大力推行注册会计师制度,同时不断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队伍建。在这方面需要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注意发挥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的约束作用。卡尔斯克森说过:“自由经济真正的敌人是道德相对主义,每一个人的良心才是真正管用的市场警察。”会计职业道德是一种超越市场、政府的“第三层次”的力量,能够对会计人员的执业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无论是对上市信息披露监管还是对其违法行为的监管其落脚点都是会计信息的监管。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成熟,存在不少弊端,股票行情背离国民经济发展现状,背离股票内在价值暴涨暴跌,虚假会计信息泛滥,中介机构道德水平低下等。面对这种情况,证券市场的会计监管对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操作中,监管的主体应该是政府和自律机构相结合,政府同时应该给自律机构更大的权利,从而使监管是实质的而非形式上,真正起到规范市场行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汉文 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小企业会计监管分析 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监管会计;制度

一、电力企业监管会计的内涵

电力行业在我国属于一个垄断行业,因为这类行业可以通过垄断进行自己定价来取得更好的利润,所以这类企业是没有市场竞争性的。为了阻止电力行业因其垄断的性质取得更高的垄断利润,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对电力企业进行了电力的监管。有效的监管是建立在能获得全面并且真实的成本信息和其他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而执行的。成本信息和相关信息的全面和真实是通过会计数据显示出来的,但我国的电力企业一般都采用企业的会计制度,这样的会计制度满足不了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需求,要想法理好电力企业虚假的会计行为和失真的会计信息就要建立一套与电力企业发展相配套的监管会计制度。

二、电力企力监管会计的内容

电力企业监管会计的内容主要从两方面着于,一方面是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的关系;另一方面信息披露和会计信息的关系。

电力企业中信息主要有发电的成本、输配电成本、购电价格和电量、供求关系和一些网络的日常维修等信息。而影响电力企业的市场效率及公平性的正是上述的信息和披露这些信息的制度。但如果这些信息披露的不全面或者是有误,就会造成因主体间信息不对称而使电力市场存在不公平的情况出现。也就是说信息在电力企业的日常运作中起到中枢的地位,这也就是电力企业和信息披露的关系。

在电力行业中,信息披露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的交易这三个部分的信息披露所组成的。而信息披露又包括两大类,它们是技术信息和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包括核算、成本控制、分析财务情况和盈利的能力。所以在整个信息的披露中会计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换句话说,会计信息是对电力企业成本和项目以至于科日设置和报表进行了规定,也涵盖了资产和资本性支出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了电力的价格。这就是信息披露和会计信息的关系。

针对上述对电力企业监管会计内容的了解,我们要对电力企业构建一个符合电力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

三、电力企业监管会计制度的构建

1.监管会计制度的目标

监管会计制度的目标应该是服务电力监管的总目标,监管会计制度也应根据总目标来制定使其最终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就说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只有提供有质量的会计信息,监管部门才能根据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来进行制定合理的购电价格。才不至于产牛垄断的高利润价格,同时也提高了监管的透明性。这和会计的工作特点相适应,也符合《电力法》对信息披露要求的相关规定。真实的反映电力企业的财力状况、盈利能力等信息就要求会计信息核算应当及时。如遇到特殊情况发牛可能对电价产牛影响的,应该有时向监管部门提交报告,并同时公布于众。

2.监管会计制度的主体

电监会、财政部、国资委等部门是我国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的主体。其中电监会是电力行业的直接管理者。针对这三个部门,我们可以根据本国的特点“量身定做”一套利于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监管会计制度。笔者认为可以让电力监管委员会即电监会牵头组成一个专业的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可以让电监会、电力方面的企业、和其它的利益集团,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的学习下,制定出一套专门针对我国电力行业的监管会计制度。然后南电力监管委员会对所有电企业进行监管,而且要求进行的监管是动态的。

3.监管会计制度的对象和内容

电力行业监管会计的对象是指电力市场中的参与者和他们在电力市场上的会计活动和行为。参与者主要指的是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监管会计的内容则是参与者在电力市场中所有的会计活动以及行为,以及他们产牛的后果等。由于购电价格是最终日的,所以对于监管对象中的发电企业的发电成本就成为电务行业监管会计制度的核心内容,也就成了监管会计制度对象中的主要对象。输配电企业属于网络的产业,从更一角度来说属于垄断行业,为了产牛垄断的高利润价格,就必须对其产品进行监管。我国电力行业存在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全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会损害別人的利益,也会让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加强发电企业和输配电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是监管会计制度的重点。

监管会计的内容构建应该由监管会计准则、以定价为主要的报告内容、成本支出、利润、财务情况、现金流量、监管资产的回报率等几方面来制定信息披露制度。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监管会计是会计理论自我完善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电力行业电价监管的客观需要。但目前我国的电力监管会计还处在起步阶段,电力行业的监管会计还在使用一般企业的监管会计制度,为了保护社会大众的利益不受侵害,使我国电力行业不受垄断行业的影响,必须根据电力行业的特点制定一套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监管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孙珂,夏清.信息披露有效性对电力市场交易模型的选择[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2)

[2]刘刚.论如何恢复和建立电力会计诚信[J].百家论坛,2012

小企业会计监管分析 篇7

1 相关理论概述

电力监管机构对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以规制经济学、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重要理论基础。

1.1 规制经济学理论

我国的输配电通过物理电网进行, 为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同一段电路, 一般由一家输配电企业建设。输配电企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 需要进行会计监管, 以缓解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价格管制和市场进入的管制两方面。政府通过实行限制新企业进入的政策法规, 以保证行业的独家垄断地位, 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 政府通过管制企业定价, 保证资源配置效率, 防止垄断企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1.2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管理论

所谓会计监管是指, 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从会计目标出发, 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法律法规, 并据此管理、监督、指导、控制会计活动。我国的输配电企业具有自然垄断性,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使得会计监管非常必要。具体的会计监管内容分为会计监管制度的制定与会计监管的实施。会计监管制度的制定是预先制定规范会计活动的法律法规制度, 如会计行为道德规范、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等。会计监管制度的实施是根据监管制度管理、检查、控制会计活动。

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股东至上理念的挑战, 该理论认为经济性的管制并非是为特定产业或企业的利益, 而是为了社会福利的增加, 是为社会公共利益考虑的。依据该理论, 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不仅提高企业自身效率, 还能从整个市场利益相关者视角考虑, 增进整体的社会福利水平。电力市场由电力市场投资者、电力输配电企业、电力用户等构成了利益相关共同体。对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关键在于对输配电成本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和会计核算。

2 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必要性分析

2.1 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内涵

会计监管包括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者对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管。监管可分为经济性监管与社会性监管两类, 经济性监管是在信息不对称或自然垄断的领域, 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价格、服务、进入、退出、产品质量、财务会计等加以监管;社会性监管是从安全、质量、环境保护等出发, 管理限制特定经济活动的实施。电力会计监管的构成要素包括电力会计监管的主体、客体、目标、内容、依据等。

2.2 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必要性

本研究从输配电企业的自然垄断性、我国石油天然气准则、电力市场相关者利益的平衡这3个方面详细说明对输电配电企业的监管必要性。

2.2.1 输配电企业的垄断性

在输电领域中, 需要电压很高、电力输送量大的输电线路构成输电网, 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力需求点的配电网上。该领域的沉没成本大、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在配电领域中, 由输送量较低、电压较低的配电线路构成配电网, 将电能由输电网分配到千家万户的电力用户处。配电领域存在较大的固定成本沉没性, 以及明显的密度经济效益。输电网和配电网将发电厂与分散的电力用户连接起来。

2.2.2 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的示范作用

石油天然气行业与电力输配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技术经济垄断性特征。两者具有沉没成本大、资产专用性强、成本劣加性等垄断性行业特征, 其生产经营过程都充当连接生产者与用户的网络型产业。我国颁布的《第27号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 对该行业的会计监管做出相关规定, 有利于天然气石油的价格形成。

2.2.3 平衡电力市场的相关者利益

电力市场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电力用户、电力市场投资者、输配电企业等。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 电力市场的投资者目标是获取高的投资收益;输配电企业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电力用户的利益是寻求合理电力价格。电力会计监管有利于平衡上述三者间的利益。通过电力会计监管, 促使价格主管部门合理制定电价, 提高输配电企业的经营效率, 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从电力用户角度来看, 会计监管制定合理电价, 利于优质电力产品的获得;从电力投资者角度出发, 合理的输配电价格, 有利于电力投资取得期望收益。

3 完善电力会计监管的建议

针对于我国的电力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问题, 借鉴国内外的宝贵经验, 对完善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 要明确电力监督委员会的会计监管职能

在《电力法》和《电力监管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并未明确电力会计监管职能。明确电监会的会计监管职能与法律地位, 需要完善与修改《电力法》, 补充新形势下新的法律内容;再根据完善后的《电力法》, 进一步完善《电力监管条例》中的会计监管内容;另外还有明确其他法律与《条例》上的交叉内容。我国的电监会职责明确、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将为电力行业的稳定高速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3.2 制定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

目前, 我国缺乏电力会计的监管制度, 面对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与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的种种问题, 建立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制度是必须要采取的措施。建立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首先, 要正确处理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与电力监管会计制度的关系;其次, 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应分开核算成本费用和输配系统的资产;最后, 应站在监管角度制定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面对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中的现存问题, 我们应当加强电力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制定, 构建合理的电力会计监管制度, 提高电力市场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桂芳.关于我国产业监管体系再造问题的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2005.

小企业会计监管分析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监管,监管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小企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各方面都在不断取得进步。然而, 当前摆在许多中小企业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就是会计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管机制, 少数中小企业甚至尚未设置专业的会计管理部门。在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 解决中小企业会计监管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变得非常有必要, 这在很大程度上将能够决定中小企业是否能够继续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

1. 中小企业会计监管机制概述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盈利, 而自主经营的企业必然面临经营的风险, 由于企业必须自主承担主要的经营风险, 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 企业必须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内部财务往来, 建立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监管机制就成了管理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有了比较完善的会计监管机制之后, 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和最新的财务往来, 这样就便与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发展的动态信息, 各种经营决策就能更加客观高效。会计监管机制以数据为主要参考, 通过监管企业经营中的数据图表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 这是会计监管的主要作用。

2. 中小企业会计监管机制存在问题

2.1 会计管理秩序不规范

受到管理理念、企业规模、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许多中小企业目前尚且不具备规范的会计管理秩序, 制度建设非常落后, 会计管理漏洞明显, 一方面体现常规会计管理工作的紊乱, 会计制度设计不严密, 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 结果造成会计管理过程中机构设置随意, 或者直接不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 会计工作没有明确的负责人, 权责不明晰, 再加上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很难保证, 常常出现数据不真实、账目不清等问题。总的来说, 许多中小企业对于会计监管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 没有意识到会计监管的重要性。

2.2 缺乏科学规范的会计监管机制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 制度建设十分滞后, 到目前为止, 许多中小企业仍然缺乏科学规范的会计监管机制, 已有的会计监管机制存在很多漏洞, 不合理的缺陷非常明显, 但是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却不高, 一时间监管机制难以完善。

2.3 会计监管过于松散

中小企业在会计监管机制的发展上面却很缓慢, 目前处于会计监管缺失, 管理松散的局面, 给会计监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当前, 中小企业会计监管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成为了一大发展障碍, 迫切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改善。

3. 解决中小企业会计监管机制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规范化的企业监管制度, 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针对当前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的上述会计监管秩序不规范的问题, 有必要在短期内建立规范化的企业监管制度, 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对于中小企业管理者忽视会计职能的问题, 要同时采取强制和非强制两种措施, 推动中小企业的会计监管机制建设;对于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紊乱, 数据不真实、账目不清等问题, 这些企业要及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会计管理规范, 可以利用会计工作条例, 会计监管日常规范等条文去约束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人员;而尚未设置会计监管部门的中小企业, 管理者就需要积极关注自身会计监管的建设和发展, 尽快落实会计部门的发展问题。

3.2 要加快形成科学规范的会计监管机制

会计监管机制的建立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会计监管问题的关键, 能够长久保障会计监管工作的开展, 要想建成科学规范的会计监管机制, 那么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 中小企业内部要进行强有力的会计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会计监管有关的规章制度, 在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同时, 要形成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 严格约束会计工作人员的各种财务行为;另一方面, 政府要为企业会计监管提供必要的帮助。从国家经济秩序管理的角度看, 会计监管是政府部门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从会计管理发展的水平高低就能够看到政府部门对企业管理的严格程度, 加强会计管理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行政手段。因此, 不管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企业的角度看, 完善会计监管机制都非常有必要。

3.3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严惩会计违法人员

为了实现会计监管的目标, 我们既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又要适当采取一定的惩治手段, 这对于会计监管而言非常有必要。会计行业是一个容易引导从业人员违法乱纪的行业,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会计人员徇私舞弊, 损害企业利益,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这种方式主要是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升从业人员道德水平, 以达到会计监管的目标。另外,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内部出现暗箱操作行为, 从根本上杜绝一切形式的不规范操作, 还需要对违法乱纪人员进行惩治, 起到警戒的作用。随着我国财经法规的不断完善, 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陆续出台, 依法严惩会计违法人员能够提升会计监管的效果。

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而规范的企业会计监管机制是企业稳定运营的制度保障, 如果会计监管机制不完善, 那么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就会加大, 企业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 一旦资金链断裂引发企业财务问题, 中小企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然而, 当前许多中小企业尚未意识到这种危机的存在, 在自身会计监管机制的建设方面仍然很滞后, 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规避好中小企业会计监管问题带来的风险, 只有这样,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郭剑媚.关于中小企业会计监管问题的探讨[J].2005 (5) :93-95

[2]陈增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07 (2) :20-31

小企业会计监管分析 篇9

关键词:化工,会计监管,内部控制,审计

一、会计监管体系的相关概念

会计监管是指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社会审计中介组织, 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完善性以及本单位内部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管。从其定义所包含的含义来讲, 通常分为三种观点: (1) 政府或会计职业组织对会计工作的干预, 以保证会计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为目的。 (2) 除了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之外, 更多的是对会计工作质量的一种监督, 以确保会计工作的真实性, 监管本身通常是频繁的、连续的和全面的。 (3) 会计监管被看做为同企业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弥补因个人利益膨胀而导致的社会利益失衡。

二、化工企业构建会计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一) 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监管是现代会计管理, 甚至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 是确保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提高经营水平的基础。化工企业资产信息庞大, 要明确企业产权关系, 厘清权责, 就必须以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来做基础, 做好财产核算、资金控制、财产保管等管理制度, 明确企业资产增值的目标以及责任, 才能够很好的处理经济责任与利益分配的关系。企业所有者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其投资的安全和收益, 增值资本, 而企业经营者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建立, 通过有效的监管制度来联系两者, 在两者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信任关系, 有利于协调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缓和其利益冲突, 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确保企业管理的稳步推进, 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 强化会计核算, 提高信息质量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实力和业内信誉, 更是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指标。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管体系建设, 能够更好的规范化工企业会计核算行为, 防止会计信息造假,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现阶段已经出台了大量关于会计行政法规、企业会计制度、准则等, 要求各单位加强会计工作内部监管, 完善监管制度, 这是落实我国相关政策的必然结果。

(三) 接轨国际惯例, 提高竞争能力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 国际经济交往频繁, 化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特别是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提高自身在国际化的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是当前化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强企业会计监管是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提升的迫切要求, 接轨国际惯例, 才能在确保在竞争中不被市场淘汰。

(四) 完善监督职能, 提高企业内控

化工企业多为国有企业, 其管理形式存在着行政特色, 企业内部机构臃肿, 管理者独揽大权, 财会信息完全由领导者把控, 这为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便利,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完善会计监管体系的目的就是更正这一错误, 完善监督职能, 确保财会信息的独立性和准确性, 确保化工企业的资金链安全, 进而强加企业内部控制, 使企业管理制度得以更好地实施。

三、化工企业会计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与会计监管体系相配套的法律还不健全, 特别是有关惩处制度没有及时出台, 限制了会计监管体系的推进和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纵观目前被披露的企业会计信息造假案件的处理, 主要是以行政处罚为主, 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并没收违法所得, 惩罚力度不够, 对财务会计违法犯罪不能构成足够的威慑, 且缺乏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

另外, 会计监管相关制度的出台存在着盲目性, 没有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制定, 且政策的实施存在着实施在先考虑在后的问题, 无法与我国资本市场相容, 忽略了政策有效实施的可能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实施成本。

(二) 会计监管意识淡薄

大多数化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于企业内控的理论知识储备不够, 对企业会计监管的理解不够透彻, 在认识上无法与会计监管体系接轨。从而只是在国家有关规定下, 盲目地建设会计监管体系, 对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制定的相关制度仅仅只是会计部门的工作制度, 而与企业的业务脱节, 违背了会计监管的原则。及时建立了会计监管制度, 其内容上也存在大量问题:不科学、不系统、片面、零散。

(三) 监管实施存在漏洞

会计监管的实施是靠企业内部来进行的, 主要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为主。在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时候, 审计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化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审计部门机构设置不健全, 或者形同虚设, 人员不足或者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够, 缺乏权威性, 审计过程中缺乏工作严谨性, 敷衍了事, 甚至于有些企业的审查部门发现问题而不敢处理, 为保住自己的工作而牺牲企业利益,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审计部门对企业其他部门来说不具备任何独立性, 审计部门的岗位多由各部门的领导担任, 无法与各部门之间完全脱离干系。

(四) 缺乏会计监管人才

缺乏专业的监管人才, 由于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晚, 我国现阶段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 化工企业的会计监管人员都是由会计师来担任, 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低下。这就导致会计监管人员素养整体不高。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如果对于相关的法律认识不足, 缺乏法制观念, 必然会在多方面影响到会计监管的执行。在权大于法的思想影响下, 授权于企业管理者的意志, 从而缺乏职业道德, 在会计监管的过程中主观性、随意性较大, 没有职业风险意识, 缺乏职业判断能力, 从而会计监管也就形同虚设。如果会计管理人员是专业人才, 其职业素养高, 这些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

(五) 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化工企业的内部激励承袭国有企业的模式, 偏重非经济激励且激励机制不健全。通常对于财会岗位工作人员的激励多以传统的官位激励方式, 通过提升业绩优秀的人员成为高级管理人员来进行。而经济利益上面的激励大多与企业利润挂钩, 这就促使了经营管理者只是注重企业短期的利润, 而不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激励方式上比较单一, 相比较国外的成熟的激励机制, 则多采用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来进行激励, 例如年薪制、奖励、股权等等, 我们化工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四、完善化工企业会计监管体系的建议

(一) 加强企业会计监管制度建设

在国家出台制度滞后, 与企业本身发展不能很好契合的情况下, 企业应该加强建设适合本身发展的会计监管制度, 以促进会计监管体系的搭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参考化工龙头企业的会计监管制度建设, 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强而有力的会计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层应与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机构联合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机构和财务报告程序, 并对财务报告程序的有效性做出评价。企业内部应该将会计监管提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 并且强制执行会计监管。

积极与政府合作, 配合和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和出台会计监管相关政策, 并坚决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二) 强化企业会计监管理念宣传

推进会计监管体系的建设, 对于其理念宣传是必要的。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会计监管理论教育,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教育, 为涉及到会计监管体系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 打好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管体系的基础。同时, 为企业会计监管制度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无论是舆论上, 人才培养上, 还是组织机构的建设上。另外, 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为保证会计监管提供足够的从业人员, 并保证从业人员的能力足够胜任监管工作。对于会计管理的理念要深化到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去,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财会监管体系的完美搭建。

(三) 强化内部审查机制和加大审查力度

会计监管工作的主要核心是内部审查, 强化内部审查机制和加大审查力度是完善会计监管体系的必经之路, 笔者认为, 企业必须强制建立内部审查机构或设置专职内部审查人员, 审查机构内的人员必须是专业的会计监管人才, 且在业内有一定的威信, 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审查机构必须由审查委员会来直接领导, 不隶属于任何部门, 不直属于某一个领导管理, 必须由多人进行决策。内部审查机构应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做实时评估, 并针对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及时提出修正建议及方案。

内部审查的过程必须是严肃而且认真的, 不能搞形式主义, 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切实做好会计监管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任何个人和部门不能够给内部审查制造阻力, 不能隐藏虚假会计信息, 以正确的会计工作理念来支撑日常工作。

(四) 提高会计监管人员的职业素养

当前, 我国会计监管专业人才匮乏,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会计人员加入到了会计监管的队伍中来, 其中素质不一, 良莠不齐, 这就需要企业着力提高会计监管人员的职业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唯才是用为原则。因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 新的观念, 新的思想不断涌现, 会计管理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 所以企业有必要进行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要使会计监管人员克服陈旧的思想观念, 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遵守法纪, 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起点, 在会计监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只有科学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才能确保人才的稳定, 保证会计监管体系的稳步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企业人事管理体制, 在人才的选拔、培训、任用的过程中群招出路。企业内部会计监管制度的有效执行要以合理的人才选用为基础, 企业的择人、选人、用人政策直接关系着企业内部各个结构的人员配备, 最为直接影响是能否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员来执行会计监管制度。即使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若没有优秀的会计监管专业人才来进行实际运作, 制度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要充分发挥会计监管制度的职能作用就必须重视对会计监管制度执行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 定期对其进行工作考评, 对工作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 对工作懈怠的员工进行处罚。提升会计监管在企业的地位, 提高会计监管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和知名度, 使其能够安心工作, 正确的行使其所拥有的权利, 执行其应尽的义务, 为保障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

结语

总之,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构建完善的财会监管体系, 强化化工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对于化工企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迪龙.企业会计监管体系创新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 2013.4:34-36

[2]乔芸.浅议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监管[J].江南论坛, 2011.12:19-20

[3]高晨曦.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管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业, 2006.6:54-55

[4]魏伟.企业内部会计监管体系的构建[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9.7:132-133

小企业会计监管分析 篇10

一、充分认识会计监督的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

会计的作用在于满足了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自控”与“外控”的需要。自控是指对自己行为进行约束, 力图使本单位取得最大的效益;外控是指集体对个体行为的管理, 从而保证个体行为真正服务于总体目标的实现。会计监督表现为在会计工作中对经济行为的引导力、制约力和对管理的保证力、促进力。会计监督有如下的基本特征:其职能依附于会计核算职能而存在, 会计核算职能作用则以会计监督职能存在并作用且成为会计之灵魂为前提;会计监督职能的主要含义是会计在工作中所具有的对经济行为的引导力、制约力和对经济管理的保证力、促进力;现代会计主要借助于提供以下信息实现监督职能:反映资产购存、流转、流量的实况;反映资产利用效率、效益的差异;反映、制止和纠正本单位收支偏离规定、标准的内容及规模。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监督可以分为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 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 也起到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 要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但不能削弱会计监督, 而且要加强包括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会计监督。财政经济法律、法规是进行经济工作的规范, 是经济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单位领导人是单位的最高管理者, 对本单位, 包括会计工作在内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负有责任。《会计法》和《规范》都规定, 单位领导人要对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负有责任。要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监督工作能否按规定进行。《会计法》、《规范》赋予其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责, 单位领导人必须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责任就能得到很好的履行。会计监督是《会计法》和《规范》赋予会计人员的重要责任, 会计人员也必须严格认真地履行。只有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共同构成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二、借鉴国外会计监督的经验教训, 为我所用

目前国外的会计监督主要有三种模式:行业自律监管模式, 注册会计师协会建立自律监管机制, 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实施的监管;政府主导监管模式, 政府部门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管;独立监管模式, 独立于政府和会计职业的机构依照授权对会计行业进行监管, 该机构中会计行业之外的成员应占多数。

美国最初的会计监管模式是以行业自律监管为主的模式。近年来美国开始启动独立监管模式, 建立独立于政府和会计行业的公共监管组织。以往美国这种只强调会计行业自律的做法, 实际上是对注册会计师的一种放纵。目前, 美国的做法既可以弥补会计行业自律的缺陷, 又独立于政府, 从而减少政府监管的弊端。美国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约束高层管理人员行为的配套法律制度值得借鉴。美国要求高管人员承诺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这与我国在《会计法》中对单位负责人规定的法定责任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我国目前的相关配套法律还不完善, 还没有将高管人员真正置于民事责任的约束之下 (如缺乏相关的民事赔偿制度等) 。

法国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实行政府主导监管模式。法国模式给我们的启发是实行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要求政府财政部门进一步简化对会计的管理工作, 加强间接管理;要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充分发挥会计职业组织的参谋和咨询作用, 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构建一个集法律性、行政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

澳大利亚实行的是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是:重视会计人员素质教育。我国要提高执业门槛, 逐步优化会计人员的结构。要重视后续教育, 通过强化培训、强制教育考试等方式,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随时淘汰不能更新技术能力的人员;强化公司法人代表的责任意识;对公司监管采用“抓大放小”的重点监管方式。

三、对当前我国现代企业会计监管工作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主体。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 要依法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进行监督, 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 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 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 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 以保证按时上交税金和进行利润分配, 等等。

具体而言, 要强化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法律法规, 建立与《会计法》配套的其他法律法规, 使会计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要使会计法规与相关的法律制度协调, 把会计准则同法律制度结合起来。加大对违规查处力度, 实行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刑事追究“三管齐下”。切实追究企业管理层、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 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 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人员严打, 从根本上遏制违法行为。

政府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监管。政府加强对会计的监管,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标准;保证各单位、个人有法可依;严格监督检查, 使各单位、个人有法必依;对各单位、个人的执行结果采取优胜劣汰, 激励守则者、严惩违法者, 直至逐出市场。只有政府强制性的会计监管, 让造假者损失远大于收益, 才能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企业内部加强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 健全的帐薄制度能确保会计记录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保证提供完备的会计信息, 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 及时发现作弊行为, 从源头杜绝造假。

严格高管和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从各方面强化约束高管的行为, 要加强财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对财会工作的管理水平, 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严格执法, 对坚持原则, 公正执法的财会人员要公开表扬和奖励, 对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和责任人, 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 应通过立法对其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 追究其民事责任。

加强外部的会计监管力度。社会审计承担着企业监督的中坚力量。要大力推行社会审计, 社会审计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而非把查找舞弊则作为主要目的。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关注公司会计造假现象, 培养其反造假的训练, 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诚信理念的塑造。

摘要:会计造假事件屡屡发生, 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 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造成了信任危机, 给国家和个人带来重大的损失, 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如何加强与提高会计监管、杜绝会计造假已成为当前会计职业界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强会计监管, 从根本上扭转会计监管弱化是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会计造假,会计监管,内部会计控制

参考文献

[1]甄玉:《会计监管措施的探讨》,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8) :191。

[2]郭倩:《我国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金融经济》, 2010, (06) :109-111。

会计监管博弈模型分析 篇11

会计监管是会计监督管理的简称, 是指会计监督主体按照激励和约束机制并运用一定监管方法作用于监管客体并能产生一定积极效果的监督机制, 即通过会计检查、督促和控制等工作过程和手段, 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管理。会计监管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会计目标的实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提出,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 会计监管的目标受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影响也可以表述成两种, 一是决策有用会计监管目标论, 另一个是受托责任会计监管目标论。

决策有用论认为会计监管的目标就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的决策有用的信息。受托责任监管论认为会计监管的目标是在于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以完成对各种委托人的受托责任。

二、会计监管的博弈分析

基本模型选择纳什的2×2博弈模型。在该模型中, 有甲乙两个局中人, 甲有两个纯策略———U与D, 乙的纯策略空间也有两种选择———L与R。其盈利矩阵如图1:

设乙取定L时, 甲取U时盈利为a, 取D时盈利为c, 此时甲的最佳反应仅需比较a与c的大小, 假设a>c, 即甲在乙取策略L时的最佳反应是U。同样在固定乙取R时, 比较b与d的大小, 倘若b>d, 则甲取定U;换个角度, 若甲取定U, 乙取何策略为最佳反应呢?只需比较e与f的大小, 假设e>f, 乙取L, 若甲取定D, 则比较g与h的大小。这说明相对于L, 甲取U为最佳反应, 相对于L, 乙取U为最佳反应, 依定义 (U, L) 为Nash均衡, 当且仅当a≥c, e≥f同时成立。

无论是决策有用会计监管目标论还是受托责任会计监管目标论, 会计监管最直接的任务就是要让监管的会计信息真实, 要让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减少舞弊行为,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会计监管的必要性。在纳什的2×2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非合作的静态博弈模型。静态博弈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 或者虽然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但是后行动的不知道先行动的行动。对于会计监管部门和企业来说, 企业决策在先, 监管部门监管在后, 但是监管部门并不知道企业是否舞弊。可以使用静态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模型中博弈双方为企业和监管部门, 两者都是风险中立者, 企业可以选择造假和不造假, 监管部门可以选择监管和不监管。

假设: (1) 企业做假账所得收益为m (m>0) , 企业不做假账时所得收益为-m。 (2) 企业如果做假账, 被查出后将被处罚n (n>0) 。 (3) 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为c (c>0) , 监管部门如果不监督则节约成本c。

先看简单的情形, 假设有外部监管就能发现造假行为, 不监管造假就不会被发现, 得到会计监管的博弈矩阵如表1: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不监管, 企业造假能取得收益m, 不造假则损失m, 那企业肯定选择造假, 其收益为m, 所以监管是肯定需要的。在监管的情形下, 企业对于造假还是不造假的选择取决于n和m的比较。如果n>m, 即对造假的处罚大于企业的造假收益, 则-m>-n, 企业肯定选择不造假, 反之则选择造假, 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处罚力度是肯定的。但现实情况要复杂的多, 监管不一定就能查出造假, 而且很多会计造假并不是由监管部门发现的。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假设: (4) 如果企业做假账, 而监管部门不对其进行监督, 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人举报或案发牵连, 使企业做假被曝光 (但这时尚未核实和对企业实施处罚) , 这时监管部门将被追究责任, 被处罚d (d>0) ;二是无人举报, 企业做假不被发现, 则监管部门无得也无失。 (5) 企业做假账时, 监管部门虽然进行了监督, 但由于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执业环境等原因, 没有发现问题, 则企业得到做假收益, 监管部门发生监督成本。根据上述假设得到表2。

现实中企业是否做假账、监管部门是否进行监督、监管部门监督时是否能发现出问题、是否有人举报等都是不确定的。假设企业做假账的概率为p, 不做假账的概率为l-p;监管部门监督时发现问题的概率为r, 没能发现问题的概率为l-r;监管部门不监督时有人举报的概率为w, 没有人举报的概率为l-w。

监管部门的预期收益是:

求出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的解:

p*=2c/ (rn+wd+c)

三、提高会计监管效果的措施

从上述公式看出, 通过以下几点措施可以降低企业做假账的概率, 提高监管的效果:

(一) 加大处罚, 提高企业造假成本

我国《公司法》第2l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 对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处以l万元以上l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做假账,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可以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 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这些法律中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处罚、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其中经济处罚的规定中对单位最高处罚额是十万, 对个人的最高处罚额是五万,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 这个处罚力度与其造假收益相比显得太少, 不利于降低企业会计造假的概率。我们的法律条款可以适当提高对舞弊者的经济处罚力度, 以有效降低舞弊行为。

(二) 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督效率, 降低企业造假概率

监管部门提高其监督水平和监督质量, 可以有效提高会计造假的查出率, 这对降低会计造假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手段。舞弊因为其行为隐蔽而不易被发现, 这就需要监管者以更高的水平来发现并遏制舞弊, 如果舞弊者的舞弊手段没有监管者的水平高那么其舞弊的愿望也势必减少。而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屡禁不止, 说明我们会计监管的水平和监管的职业道德都有待提高。从公式看, 为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督效率, 加重对监管部门的惩罚d, 可以降低企业舞弊的概率。也就是说, 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力而没有发现舞弊或者是没有完全发现, 对监管部门可以进行处罚, 这样迫使其客观上需要提高监管水平, 以降低企业做假的概率。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监督监管部门的机构, 对监管部门进行再监督, 通过层层监督来降低企业做假的概率。

(三) 提高举报概率, 增加会计造假的风险

据MCNE (2006) 的调查表明, 舞弊发现的原因包括来自同事、客户的举报、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偶然发现等。世通案件和安然事件的暴露都是举报的结果。在监管不力或没有监管的情况下, 如果有举报造假的风险存在, 企业造假的概率也会减少, 所以可以设立相关的举报措施以提高举报概率,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增加会计造假的风险。

(四) 降低监管部门监督成本, 减少企业造假的概率

由于舞弊行为通常比较复杂, 检查的难度比较大, 所以往往要投入比较高的监督成本, 而高监督成本势必会减少监督的频率, 使得舞弊者有充足的时间来应对监管, 这样不利于减少企业造假的概率。所以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对监管的再监督、鼓励社会监督等手段来降低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 减少企业的造假概率。

参考文献

[1]郜进兴、林启云、吴溪:《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 《会计研究》2009年第1期。

上一篇:自主功能锻炼下一篇:转化形容词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