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现状

2024-07-24

生活现状(精选9篇)

生活现状 篇1

生活,不仅仅是吃喝穿戴,衣食住行,生活应该也肯定有更多的内涵:比如,追求财富、维护尊严,享受心情等等。

关于生活,我们所了解的都是发生周围的事情。总有人自以为是,认为对生活比较了解。其实了解生活,最应该了解的是自己。

人生大多数苦恼,第一是来自身体上的,第二个是来自我们对生活的分析。也就是说,分析生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苦恼的来源。

比如说,一个人不管经济状况怎样改善,买不起的东西永远有很多,一个人不管收入怎样不断地增加,也可能他原来设想的东西都已到手,与此同时新的想买的东西又开始在心里琢磨,人是东西越多,却越是觉得缺乏,相对于以前,所缺乏的东西往往是越来越难得到的,于是让他“快乐”的事,也就越来越少,也可以说让他快乐越来越困难。谁之过?是钱财吗?是他自己。

这与“满足与否”无关,一个自以为拥有满足感的人,往往是不得不“满足”的人,其实人人都应该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心,不要以为懂得知足的人,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一无所求的人是真正的人吗?

不知足应该是生命的源代码,是继续生活的前提。

生活看起来是那么广阔,像一片茫然无际的草原,有清风也有暴雨,有花前也有豺狼当道,有月下也有疾风劲草,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时地采撷一朵叫做幸福的小花。

但,生活并非只是生活。

比如说,我们总有无聊的时候,无聊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无聊的时候,我们才思慕着做点什么。

我们也有寂寞的时候,寂寞是我们心生愿望的时候。有人说,愿望即人生。比如,有的人沉湎于衣着发型穿扮,有的人禁锢于家庭之中争夺个人地位,有的人喜欢安逸处事总是怎样顺心怎么做,有的人则比较放荡一些灯红酒绿之所是他的爱好,更多的人深陷于对物质享受渴望之中。

生活就这样花花绿绿的,我们总会分析它,稍微一琢磨才发现原来生活挺麻烦的,尚待解决的问题有一堆,除了近忧,还有一些远虑,也可以说成除了生活用品的不充足,还有一些心情上的问题。

就是这样,我们内心想做的事太多了,可是限于经济能力,我们常常带着愿望和遗憾一起生活,就是因为有这两种心情,我们才努力,不管怎样我们都觉得值得。

分析生活,让我们干了些与事实作对的事。与事实作对结果难以预料,但不作对注定失败,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所以,不满足是好事,有烦恼也是好事,虽然我们享受不起烦恼,但它不请自来,不享受也得享受,谁让生活是一连串乏味的成功呢?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每一次成功都带给我们或多或少的幸福感,但每一种“幸福”都有让人乏味的时候,它是不会停留的。就像解放前,许多穷人认为有吃有穿就是幸福的,可是现代有多少人认为这是幸福的呢?

无论怎样分析,真实的生活永远以宽容的姿态与我们面对面,不管我们是消磨,还是打拼,是得过且过,还是日理万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完美之路。

生活现状 篇2

据卫生部 《2010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 我国每年新增7.6 万个失独家庭, 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随着失独家庭的逐渐增加, 失独老人日益成为一个逐渐增长的群体, 并且有着日益扩大的趋势。回首自己的一生, 他们往往感到一无所有。随之产生焦虑、敏感、孤立、愤怒、逃避现实绝望、甚至轻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并正在逐步演变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而在2012 年6 月6 日下午, 北京国家人口计生委接访室就发生了由113 名失独老人组成的讨说法的群体性事件, 这是失独家庭问题逐渐演变为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失独现象的普遍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

1. 1 物质层面———较普通老年人物质资料供给不足。2013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 亿大关, 达到2. 02 亿, 老龄化水平达到14. 8% 。在2012 年时, 中国至少有100 万个失独家庭, 并且每年以约7. 6 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由此换算, 至2013 年我国失独家庭约107. 6 万个, 失独老人约107. 6 万人—215. 2 万人, 占普通老年人人口比例的5. 4% —10. 7% . 每100 个老年人里就有5 到10 人为失独老人。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 而失独老人显然又是老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整体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通老年人趋于下降的状态。

目前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 家庭供给是老人生活的主要来源。普通的老年人有子女的提供的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抚, 物质资料的供给来源相对稳定且能够获得持续的供应。失独老人与其普通老人相比较, 无法从成年子女那里年得到相应的家庭赡养支持。也就失去了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支持。

1. 2 精神层面———较普通老年人精神高度抑郁。进入到老年期, 老年人的精神层面普遍会发生一些变化, 如孤独感增加, 焦虑、敏感状态的产生以及愤怒、情绪不稳定等精神层面的状况。但失独老人与普通老人相比, 精神层面的压力更大, 普遍处于高度抑郁状态。具体的表现为:

1. 2. 1 孤独。当人步入老年期时, 如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论述, 老年人群体容易陷入孤独之中。在中国, 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正如 《常回家看看》等一系列歌曲以及新闻媒体传播的精神一样, 老年人对子女提供的精神慰藉是十分依赖的。由于失独老人长期受到子女去世的压抑, 这类老人往往自卑, 情绪十分消极, 更有甚者搬离原来居住地, 断绝和原来的生活圈子交往, 开始与世隔绝。失独老人往往成为了最孤独的人。

1. 2. 2 焦虑、敏感。从更年期进入到老年期, 焦虑、敏感为老年人普遍心理变化, 但失独老人因失去孩子而更易变得脆弱, 由此产生的焦虑和敏感的心理很大程度上要比普通老年人强烈。一位失独母亲曾说 “最怕的就是节假日, 别人过节, 我们过劫”。他们中的多数都多次搬家, 其原因多为自己心里焦虑, 心理承受力度弱, 敏感。遇到别的老人带着儿孙, 一家其乐融融时, 他们的内心往往格外刺痛, 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以及心理压力。

1. 2. 3 绝望。中古自古以来的养儿防老,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的传统思想, 对于现代社会影响依然深远。在步入老年时期, 由于中国普遍的家庭养老结构, 其往往将孩子做为自己的依靠。虽然现今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依赖有所减弱, 但并不能在年老时完全从家庭中独立出来, 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着其子女。而当他们投入大量心血培养出来的唯一的孩子离世时, 往往另他们感到绝望。

1. 2. 4 愤怒。如今, 大部分的失独老人都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人, 很多失独老人当年都是因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而成为了风险家庭。因为当时工作单位关于职工生育方面的政策硬性要求, 很多人再次怀孕后都是到医院悄悄的做了流产手术, 在视频 《活着》里, 一位老人在独子出生后甚至相继做了6 次流产手术, 如今她唯一的孩子离世, 想起当年有那么多做母亲的机会, 但因制度所限都放弃了有的机会, 考虑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及以后的生活, 绝望之中充满了愤怒。

1. 2. 5 恐惧。由于老年人普遍身体机能下降, 疾病、以及摔倒致伤等意外事故的增加, 老年群体普遍对疾病和死亡都具有恐惧心理, 但就失独老人而言, 往往产生了不怕死怕病的心理。其往往视死亡为解脱, 因为他们没有子女的照料, 如果生病, 那么就医、治疗、看护等都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失独老人对于自己生病后的生活有着很强的恐惧心理。他们害怕自己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病无所治、甚至老无所葬。

2 结语:

物质资料的供给是失独老人目前生活中的一个困境, 但更加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其精神层面的创伤。面对失独老人, 其独生子女意外离世的现状已经难以改变, 如何在此现实的情况下为失独老人提供物质资源的供给以及心理疏导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何采取合理的方式介入失独老人的生活, 协助其走出困境, 也是需要我们重视以及反思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版

[2]荣格.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M].国际文化出版社, 2011年版

[3]杨梦蓉.论失独老人情感需求[J].理论与当代, 2013年第10期

中国农民生活现状调查 篇3

摘要:本文是笔者在对广饶县农民生活现状进行走访和调查之后给出的报告。文中通过对广饶县农民幸福度、生活水平、金融理财、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详细描述,给出了农民生活的现状,并对调查中发现的不足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农民;幸福度;金融理财;文化;教育

一、农民生活现状

1.百分百幸福度

在对于幸福程度的调查中,50%的人选择非常幸福,另50%选择比较幸福,可以说幸福程度是100%。但是一些数据资料显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幸福程度要比农村居民低许多,这是城乡之间的差别,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而幸福度却普遍比农村居民差。

2.农民收入提高

在接受调查村民中,有60%的人年总收入达到了两万元以上,有些村民年收入余额也已经达到2万元以上(如下图)。调查中,有一位教师说到,在20年前的工资仅为几十元左右,而现在是千元左右,这是成百倍的增长。这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很多。

3.理财意识萌芽

理财方面,当农民手有余钱时,虽然90%的人选择存到银行或者信用社,但依然有人选择进行投资,这反映出农民理财意识的提高。据问卷统计,80%的人听说过股票、基金或者债券,但90%的人没买过。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民手头的血汗钱依然有限,因此更倾向于选择保守的方式。这也反映了中国农民理财意识仍处于萌芽状态,有待进一步提高。

4.文化活动丰富

据调查,村里经常在农闲时组织一些文娱活动。比如扭秧歌、看露天电影、唱戏等。这些都得到许多人的喜爱,参加或者去观看,他们认为这样很好,既热闹又娱乐。各个村之间还会进行相应的比赛,这也更加激起了村民的兴趣。这些活动可以说是老少皆宜,在扭秧歌的队伍中,既有中年妇女,也有老年人,还能看到七八岁的小孩子幼稚而又喜庆的笑脸。

5.教育观念提高

据调查,村民非常重视和支持子女的教育问题。村里大部分适龄儿童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如果有失学现象也是因为学生厌学。我们调查的村民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文化程度较低,但在调查过程中,每当问到孩子的学习状况,他们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能考上大学。同时,100%的人选择会让子女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不管学费再高,也要想办法。在高中毕业后让孩子升学还是就业问题中,只有一名没有选择继续深造。这反映了村民教育意识的提高,对教育的关注程度的提升。

二、不足和建议

下面我们综合各方面总结一下我们发现的农村中有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也希望能够对农村将来的发展提供一点有用的信息。

1.争取开发沼气,使用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养鸡专业户、种蘑菇专业户。因此,村里可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一个沼气池,用来煮饭、照明等,以改变多半农户家用桔梗烧火做饭的现状。这样,可以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改善土壤,使农业生产系统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形成种植业—养殖业—沼气工程三结合的循环利用型生态工程。同时,村里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争取能使用沼气。

2.要适当修建休闲场所

虽然村里有一定的文化娱乐活动,但却没有专门的休闲场所。现在村民除了几个比较固定的农忙时间外,其他时间还是比较空闲的,村民最通常的休闲方式就是聚在一起打牌或者聊天,如果建立一个专门的休闲场所,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可以在空闲时间去强身健体,尽享锻炼的乐趣。

3.要修建和完善道路设施

村里有进村公路,但是许多胡同小巷则依旧是土路,坑洼不平。在平常还勉强可以通过,但是在雨天时,道路就会变得泥泞,出行会不方便。村里人对这一点也是深有体会,调查问卷中提到的目前最希望政府帮忙做的事是什么,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修建道路改善交通,足可以看出村民对道路完善的迫切。

4.要先富带动后富,缩小贫富差距

我们问过村委会中的会计人员,村里一共有1100多户人,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大概800元左右,不是很高,但是根据我们的统计发现,有些家庭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7000元以上,这是近10倍的差距。可见村里也是有贫富差距的存在。村委会应该组织村民听取这些首先致富的村民的经验,先富带动后富,带动全村人民的共同发展。

三、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看到了农村30年来的巨大进步。无论是经济上总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政治上的平等,如投票选举,还是文化教育上的进步,包括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效。同时,在这些可喜的成就下,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对改善农民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毛泽东著:《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毛泽东著:《反对本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http://www.dysq.gov.cn/grx/ 广饶县情网.

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 篇4

关于农民工在湖北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在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现象比较普遍,他们的生存状况普遍较差。我们小组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更多的了解中国现在农民存在的问题,了解农民在城市的生活,民工的生存状况已经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自身素质不高造成维权意识不够、没有技术只能普遍从事苦力工作、生活质量不高、精神世界空虚做了他们平日里过节,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细则。还有了解了他们孩子上学问题,知晓劳动法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调查后了解是因为城市要发展,城市建设需求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着这正好应了农民的心,很多人觉得种田没出路,农村不可能一年四季都有地种,农闲的时候,闲在家,不如出去找活干。到城市打工收入比较客观。不过与之俱来的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个寒假,我们小组简单的做了几项调查。

关于农民工孩子上学的处理问题

多年前自己在县城读书,那时就听说很多同学跟着父母到外省去上学,但是,很多都要求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还逼迫家长写上自愿为学校捐款的纸条。这分明就是给农民工一个难题,无疑给他们增加了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本来是迫不得已到城市去打工,但是孩子在家又没人照顾,心里担心加想念,更怕孩子没人管教,学坏了,最终挣了钱误了孩子的塑材成人之大问题。于是想着把孩子接到身边来,但是孩子不上学又不行,可教育是一种资源,如果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免费对外地开放,势必造成本地孩子的教育资源不足。因此很多学校对外地民工孩子就学设置了障碍,这就明显的给农民工又添加一难题!

不过,我听说很多大型工厂有申请过办学校,专为了工人的孩子,看来他们对农民工还是有点关心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么没人性!但是这样的情况还是少数。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

通过几年来对身边看到的一些农民工的了解以及我们这次调查的结果,我们了解到建筑工地上都是搭建临时居住和办公场所,用石膏板和钢架建造的,基本上是宿舍的样子,上下铺的。不过呢,这些是建筑公司出钱,无需工人掏腰包。居住条件还是比较符合。但是呢,以前的工人很苦,有的地方农民工干活晚上干到11点,然后再到用帆布支起来的帐篷里忍受夏天的酷热和蚊子和冬天的寒冷和凄凉,第二天早上还要忍受住前一天的酸通睡眼惺忪的4点多就要爬起来,吃的是啥呢?是一大锅没有多少油的挂面汤,很多人是根本不想吃啊!但是你不吃也是要干活的,干不好可能还要被开了。

有些农民工是几个合住一间房,用以减轻租房费用的负担;而在工地打工的绝大多数农民工(97.4%)是住在工地的,有些条件较好的工地造临时宿舍,有些工地则是根本没有宿舍,直接让员工住在新建房的地下室里,虽我前面提到过有些建筑工地给提供住宿单位,但是,能给农民工能提供住宿是单位只占招工人数的20%左右。这就导致那些农民工除去吃、住开销,一年下来的节余并不多,还要再寄回家一些,剩余的就少之又少了。

关于农民工生活条件问题

农民工虽说在社会的地位不高,但是他们也为城镇做了不少贡献,现在国家对农民工越来越重视,在农村,交通不便,医疗业不方便,虽然辛苦了一点,但是每天都有钱,只要劳动就有钱,比在农村来的直接。并且要多些。生活还是有改善的,有时候可以一家人租一个房子住,一家人也算过的比较好。但是在城市生活,他们经常因为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许多人的精神上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精神处在“亚健康”危机。

不过,对于农民精神上的“亚健康”危机,政府已经引起重视。从文化局送片进工地,到文明办评选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再到市总工会为民工建图书室,买电视机,政府各个部门已经开始为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努力。

在子女就学问题上,所有的农民工都一致认为应该让他们上学,可见时代的变迁已经让人们“读书无用”的观点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不过,子女就学问题也是农民最重的负担之一。有82.1%的民工认为经济因素会或将会影响子女的就学。我们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位清洁工,月收入只有500块钱,几乎全部用来供儿子读书。而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不惜借债来交昂贵的赞助费,这样的负担可想而知。还有一位民工的孩子,因为没钱交费,读到初二就辍学出来打工。现在杭城虽然有不少民工子弟学校,但可能是由于经费问题,或是教学质量不如其他学校,或者户籍的问题,导致了不少民工的孩子要交赞助费、做借读生。这无形之中大大加重了民工的经济负担,体现了杭州在接纳外来打工者时仍然有些不公平。尽管中国的国情是教育资源稀缺,但由于应届学生人数在不断减少,加之杭州的经济实力,希望能够为民工子女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减轻民工的负担,使他们更加专心工作,避免农民工世世代代素质低下的问题。想到这些都心酸,不过现在还是改观了很多,农民工的懂法律的多些了,加上国家的照顾,现在农民工的生活总算好多了。

虽然这些努力是探索性的,但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小觑的。因为长期以来,城市的管理者,对于农民工都是“只管手脚,不管头脑”,他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防范农民工的犯罪行为上,放在“严查、严管”上,而对于农民工的利益、情感需求等精神世界的问题则很少过问。这样的“防范式管理”导致了许多弊端:其一,农民工的利益、情感需求一旦被忽视,无法诉求,就有可能成为一些过激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诱因;其二,防范式的管理有着诸多副作用,尤其是当少数素质低下的管理人员借管理之名为自己或为自己所在的小团体谋取私利时,这种管理方式就蜕变为一种侵犯外来民工合法权益的工具。

关于城市是如何接纳和对待农民工问题

当前城市对农民工实行的实际上是“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的做法,主要表现在:允许农民进城打工,经济上进入,但不承认他们在城市的社会成员资格,进城农民不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歧视性政策等。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不可避免地会给城市管理带来新问题,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应有新的理念和措施。

我们小组在调查当中,发现了几点问题,并且对此提出看法。要逐步改变把进城农民工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的状况,妥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

工至少可以分成三大块:一块是已经市民化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已经工作多年,也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他们的生活风险和工作风险实际上跟市民没有太大的差别了。第二是流动性质的农民工。他们既没有市民化,又不是单纯的农民,这类农民工人数特别多。第三块是季节性的农民工。由于农民工构成的复杂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不能搞一刀切,应当根据农民工的需求与目前的条件,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积极探索多种保障形式,根据农民工的需求和改革条件的成熟度,分步骤地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要允许和鼓励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尽快融入城市,完成身份的转换。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适时到位的服务,帮助进城务工农民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过去害怕和限制农民进入城市有当时的背景,主要是农产品供应不足,城市又不能提供就业机会。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有新的认识、新的政策和管理方法。第五,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涉及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重新分配的问题,城市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需作相应的调整。进行这种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对促进城市社会安定和谐、健康发展,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现行的城乡分割制度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直接体制性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因为户籍制度至今并没有根本改革,所以,虽然农民转入了二、三产业和城镇,但他们的户籍仍是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没有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经济上,农民工从事的是重、苦、累、脏、险的劳动,但没有得到应有报酬,农民工和正式工人同工不能同酬;在政治上,农民工干了工人的活,但没有得到工人的身份;在社会方面,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多年,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融不进城市社会,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城乡分割制度下出现的农民工现象,应该是权宜之计,不应演变成一种长期的制度。农民工这种制度使劳动力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显然,它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相容的。农民工问题表面看是要解决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在就业方面的不合理限制,使农民工享有应有的公共服务等问题,而实质则是我们国家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工人队伍、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的问题。关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

从工种看,一般都以苦脏累、无技术特长的工作为主。如建筑工地、普工、缝纫工、清洁工等。依据社会分层理论,以职业划分,这类工作属于无技术而又收入不高的最下层。尽管社会的分工呈现金字塔型,此类下层工作将占大部分,但农民工自身的问题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大原因:知识水平低,职业技能低,素质修养又低。这从民工受教育程度(表1-3)可以看出:虽然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69.3%,约有17.8%的外来农民工是文盲,约有12.9%的农民工是小学文化水平。所以,工作难找,就业困难,工资水平不高,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用正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幸的是,当问及“有没有想过接受再教育”这个问题时,大部分青年民工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都苦于没有钱、也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不过在对城建局的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的每个区都开办免学费的民工学校,而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文化、法律)培训。

还是那句话,农民工书读的少,知法懂法的人少,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利用合法的权利来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有近一半的农民工(47.9%)并不了解自身享有的合法的权益,尤以在工地打工的。为主。有些人认为只要老板比较好,发生事情就会负责任的。这种缺乏必要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以情代法的心理,导致了包

工头拖欠工资、延长工时等不法现象,也使政府的一些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关于维权的方式,有很多人表示不知道,而选择找有关部门的有44%,但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找到一位三轮车工,他表示他对劳动保障局等政府部门已经失去信心。原因是他有一次去银行存300元钱,被银行职工扣下,也曾经去市政府门口示威,但政府毫无反应。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姑且不论谁对谁错,因为也没有办法了解。但这其中,一方面是自己选择方式的不恰当,如果用合法的方式、适当的途径去投诉,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而另一方面,这也是政府的工作还不到位的表现。还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农民工在菜市场卖点东西,由于是外地人,能力薄弱,我眼睁睁的看到那个管菜市场的人把他的货砸烂了丢在地上,我采访他时问他为么不报警,他说,他完全不相信那些当官的人了,以前报过几次,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人家当地人还是帮当地人,像他们没钱没势力,就只能被人欺了。我好是心痛,恨那些当官的人,竟然如此对待外来农民工。

大学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篇5

大学是学子们梦想的地方,更是大学生创造永恒青春的地方,但是不同人有不同的大学生活观进,进而不同人也就成就不同的大学生活,往往成功的人拥有着很令人激励的大学生活观,他们在大学期间往往过着积极的生活,而不是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他们的大学生活步步都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目标,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不活在毫无意义的生活怪圈中,我们现在对我校大学生活进行调查,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大部分人得生活现状,进而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指导,也进一步的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合理更加的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因此,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为大学生活的生活提供一个很好的对比借鉴。

一对象及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一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本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工具,本研究一不记名问卷的性吃就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做了调查。

二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的两周三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同学们的生活现状,调查的是出了14个问题。(见附表)

四 调查结果

我们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发放了100份调查文件,98%回收,其中大一40份大二60份。

从整体上看,本专业的学生的生活普遍不太合理,有些甚至有些使人惊奇,他们的大学生活没有很好的安排,导致了自己对大学生活不太看好,针对现在的大学生的生活将近40%的同学对自己的生活不太看好,但他们有不想去改正,30%的同学有着不太合理的生活,但这些人中有着较好的毅力,他们也渐渐的认识到自己生活的不合理,他们也渐渐的学着去改正。30%的同学有着不叫不错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才比较合理,而且他们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生活,进而更适应自己,他们觉着生活充满阳光。

据统计显示,几乎97%的同学都找到了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有着共同的生活目标,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人格魅力等,一起学习生活,共同奋斗。当然,也不乏3%的独行侠,这些人得心里比较内向,不原与人交往与接触,对大学产生反感。调查中30%的同学表示自己的师生关系良好,10%的同学出现抵触心理,60%的人觉得师生关系更融洽,认为大学老师比较难沟通,有代沟。

农村敬老院的生活现状 篇6

课程实践

关注乡镇养老院的生活现状

姓名: 覃春潇

学号: 20106730

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 材料化学01班

指导老师: 陈培礼

完成时间: 2012年8月10日

一、调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现价段,乡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许多家庭的成人外出打工,于是乡村的家庭里大都留下了年迈的老人,有的老人则被子女送到乡镇里的养老院照看。乡镇的发展相对滞后,养老院的生活条件和周围环境也远远不如大城市里的养老院,老人们在养老院的生活状况应该引起更多社会的关注。乡镇养老院的环境如何?老人们是否适应养老院的生活环境?如何提高老人们在养老院的生活质量?一系列的问题都不容忽视,所以我想通过此次的调查深入地了解我所在的附近乡镇养老院的详细状况,更希望此次的调查能引起相关组织的注意,从而对养老院生活环境的改善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调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1、2、柳江县进德镇乐山村的老人; 柳江县百朋镇养老院的老人;

(二)调查方式:

我采用走访和分发调查问卷相互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走访为主调查问卷为辅,两种互相验证,以确保所得情况全面、真实、详细。

(三)调查时间安排:

1、准备调查活动的资料,如调查问卷等(8月1~8月2号)

2、走访柳江县进德镇乐山村各有老人的家庭(8月3号~8月4号)

3、走访柳江县百朋镇养老院的老人(8月5号)

4、整理问卷和笔记,分析所得的结果(8月6号~7号)

三、问卷结果数据分析:

一共分发了45份调查问卷,回收45份,回收率答百分百。通过整理调查问卷的数据可得结论:第一问题当中97%的老人愿意在家安度晚年,仅有3%的老人喜欢到同龄人较多的养老院生活;第二问题则有92%的老人不喜欢养老院的生活模式,5%的老人则态度不明确;第三个问题当中87%的老人希望养老院建在空气清新的郊区,8%的老人则喜欢养老院建在靠近交通便利的地方,仅有5%的老人认为养老院建在哪都无所谓;第四个问题当中91%的老人认为在子女身边养老是子女们应尽的责任,3%的老人愿意到养老院养老,6%的老人则愿意听从子女的安

排;第五个问题当中88%的老人都感到在养老院的生活无依无靠,10%的老人认为在哪生活都无所谓;第六个问题当中93%的老人认为养老院的环境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7%的老人则认为已经满足了他们的期望。由所有的数据分析可见,一方面,养老院并不是大多老人向往的养老的地方,家才是他们安度晚年最向往的地方,离开子女的晚年生活只会让他们感到孤独不安;另一面,对于现在养老院生活的大部分老人来说,养老院的生活中存在太多的不足,例如护理人员少,周围环境嘈杂,各种设施破旧等等。

四、走访发现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亲自走访柳江县百朋镇的养老院,我较为深入地了解到了乡镇养老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暴露出了相关部门在管理养老院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乡镇府对养老院的疏忽以及责任的欠缺。问题一:最核心的养老需求是医疗和护理,但资源极为缺乏

走访后发现,养老院的老人大都年过七旬,而且大部分老人的身体状况不佳,行动不便,自理能力较弱。养老院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医疗康复人员普遍缺乏,同时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很大。如果我们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来可能会像北京的拥堵问题一样,难以得到有效缓解。一方面,我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专门培训专业的养老护理员,为养老院增加足够的养老护理员;另一方面,乡镇机关应该地方医院应形成联合机构,安排专业医生定时为老人们检查,并免费向老人们分发药物;最后,我们可以在养老院开展丰富的健身活动,以增强老人们的体质。

问题二:养老院的环境提高养老院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走进百朋镇养老院便看到满地的枯枝落叶,树下仅摆放少数张陈旧的石桌,且石桌上布满灰尘,整个庭院脏乱看似无人打扫。院外便是交通大道,在院内可清晰地听到车辆来往的声音,噪声十分严重。对此建议乡镇府应积极改善养老院内的生活环境,比如增设运动设施,增种院内的花草树木,完善养老院内的生活体制,使得养老院的生活安排得有序得当,让老人们生活起来也更加舒心畅快。

问题三:拓展知识和视野也应成为增添养老院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养老院的生活枯燥无味,发现院内基本没有任何新的报刊杂志供老人们阅览,在老人们的房间也很少发现有较新的书刊,看来老人们对时事新闻的了解十分少。对此希望负责管理养老院的部门能关注养老院的精神文化,在院内增设报刊杂志角,定时更换过期的书刊,或者在院内增设活动室,在活动室内摆放电视机,即让老人们了解最新的时事新闻,也丰富了单一的养老生活。

附件:走访乡镇老人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就读于重庆大学的一名学生,现在想要了解乡镇老人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尤其想知道是大家对养老院的看法,下面是我想的几个问题,希望您能帮忙一下,对此我表示十分感激,也在此祝愿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1、您希望将来会在哪个地方安度晚年?

A家B 养老院C其他地方

2、你对养老院的有怎样的态度?

A 喜欢B 不喜欢C 不表态

3、您希望养老院应建在哪些地方较好?

A 马路边,交通便利B 郊区,空气质量较好C 都无所谓

4、您对于在子女身边养老有怎样的看法?

A 赞成,子女赡养老人是应该的B 反对,在子女身边养老会拖累他们C 由子女决定

5、在养老院生您有什么感受呢?(此题针对现于养老院的老人回答)

A 满意,感觉很快乐B 不满意,感到孤独C 觉得无所谓,哪里都一样

6、养老院的生活照料是否达到了您的期望?(此题针对现于养老院的老人回答)A没有,还有很多方面不足B 已经达到了,各方面都合心意C 高过了期望

7、您向往的安度晚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不同人群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研究 篇7

1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由于青少年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群体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因此其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是基于家庭、学校和自我三方面因素来决定的。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资料发现:由于青少年儿童学业压力大,国家提供的体育公共场所和设施的短缺,学校对“两操三课”的落实率不高以及学生体育锻炼观念浅薄等原因,我国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 1主观体育认知

体育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及理性思考而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的抽象概括。体育认知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在现代体育发展中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体育锻炼活动的发展水平。张绍礼通过对青少年在性别、年龄段、城乡中小学等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体育观念普遍停留在对体育的感性认识上,即喜爱体育,尚缺乏对体育活动的理性思考,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等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未形成稳定的兴趣爱好水平, 而恰恰深层次的理性认知才是决定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3]。

1 . 2体育锻炼情况

通过对南京市、辽宁省、上海市等地青少年校内体育锻炼情况总结归纳发现,除了体育课外,学生在校参加其他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的次数很少。“应试教育”造成的青少年“学习压力大”仍然是制约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因素“,乏场地设施”、“没有兴趣”是制约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以辽宁省为例,除了必须要上的体育课外,每天在校参加其它体育锻炼时间在0.5~1h之间的占26.1%,0.5h以内的占35%,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14.2%,对学生上个学期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的次数进行调查,22.6%的学生从不参加,25%仅参加过1次,38%学生参加过2~3次,参加4次或4次以上的占12.6%[4]。

1 . 3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

在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方面,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有着不同的体育项目选择。其中,男生排在前3位的运动项目是球类、轮滑、跑步,他们喜爱活动量大、在开阔场地进行的竞技和对抗性较强的球类等运动;而女生热衷选择于健身操或舞蹈、轮滑、球类等项目,偏向于运动负荷中等、艺术感强的健身操项目,体现出鲜明的心理、生理等性别上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及课余活动的安排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相关的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学习多种健身技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促成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健身价值观和终身体育思想。

2青壮年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2 . 1体育生活的认知态度

不同职业、学历和社会分层的青壮年有着不同的体育认知态度。研究表明:在多种职业调查中,青年教师的体育态度平均分远远高于其它专业的平均分。而在婚姻对体育锻炼的影响方面状,己婚青年体育态度的平均分高于未婚青年的平均分,体现青年成立家庭后,对自身健康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方面有了更高的认识和强化。从年龄上看,青壮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越高,体育态度也趋向于良好。但是总体而言,由于青壮年正值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要忙于事业和家庭等事物,加之社会竞争压力的客观存在,对体育不感兴趣或觉得身体好无需锻炼的人数占的比重较大,青壮年参与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并不理想[6]。

2 . 2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基于青壮年这个群体所占人数之大、种类之多,故从青壮年男性和女性两个维度作为对象展开探讨。调查发现:青年总体的体育人口率为21.5%,超过1/2以上人口虽非体育人口但有基本锻炼习惯,近1/3人口不锻炼,而教育程度、性别、城乡地域是影响福建青年锻炼的重要因素[7]。职业青年大多数选择集体性体育锻炼的形式,他们参加体育锻炼通常与朋友、同事或家人一起活动为主。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选择上,男青年多选择在晚饭前进行活动, 他们倾向于选择锻炼强度较大、刺激性较强的项目;而女青年则倾向于在晚饭后进行体育锻炼,主要以选择能够瘦身塑形的小强度的锻炼项目为主;而职业青年的体育锻炼频率、锻炼持续时间和体育锻炼强度方面,男青年的体育锻炼行为程度均高于女青年[8]。

2 . 3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

影响青壮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认知态度、职业特点、闲暇时间、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高低、性别、年龄大小,是否婚配、身体健康状况和场地设施等。

3中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特定的中国国情决定了农村中年人口要大于城市人口,因此在这个部分,不仅分析城市中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情况,还得分析农村中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情况。

3 . 1中年人体育态度现状

我国中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仅有生理需要的驱动,还有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仅有外在的动机,还有内在动机。具体表现在:(1)保持和增进身体健康;(2)社会交往; (3)追求自我发展。而第一和第二所占的比重较大,第三比重较小。现实表明:中年人体育态度认知尚停留在体育的基本功能方面,注重于体育的健身功能,而忽视了体育展示自我、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幸福感和发展自我等高级功能,由此也导致了部分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忽视体育锻炼的现状,表明了其动机处在低层次水平阶段 [9]。

3 . 2中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现状

3. 2. 1体育锻炼的项目

在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上,中年人以散步、跑步、小球(羽毛球、乒乓球)、大球(篮球、排球、足球)、气功、太极拳、交谊舞、健美操、自行车、健身器活动、跳民间舞、游泳为主要参与项目,并呈现逐渐减少趋势。其中,散步与跑步是广大中年人首选的体育活动方式,小球也是广大中年知识分子比较喜欢的体育锻炼内容,而就三大球而言,主要以篮球为主且大多以所在单位组织的比赛形式出现,很少有个人的主动行为。另外健身气功、太极拳、交谊舞、健美操等项目也受到中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10]。

3.2.2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和时间

就国内学者对中年人体育锻炼现状已有的研究而言,中年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并不乐观。以“体育人口”所占人数比例而言,还未足30%,离1996年国家对体育人口所占的人数比例31.8% 都上存在一定差距。而就锻炼时间而言,中年人群因工作繁忙,社会、家庭压力大,许多人身体虽处于“亚健康”状态,但仍然无暇锻炼。由于此类人群客观的身份条件,也进一步导致了中年人群体育生活方式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

4老年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4 . 1老年人的体育意识

由于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生理机能的逐步下降,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以及通过体育锻炼来寻找快乐和扩大交往的机会的功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发展较为良好。从锻炼动机来看, 第一是健康动机排列;第二是精神寄托;第三是防治疾病;第四是扩大交际。老年人对体育锻炼功能得认识也折射出老年人对体育锻炼认识的不足,对体育的健身康复功能扩大化,更多的停留在体育的本质功能,而对体育的社会效应及体育调节心理疾病的功能认识不足,总体体育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

4 . 2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特征

4.2.1锻炼时间

以雷震、张伟(2010年)对安徽省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的研究为例,不难发现:老年人持续锻炼的时间存在着性别差异。其中,女性的持续锻炼时间要高于男性,以60min为界,男性一般锻炼的时间都在60min以下,而女性锻炼的时间多在60~90min左右。

4.2.2锻炼场所

根据学者已有的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多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广场、公园、居民休闲娱乐区等公共场所,很少有人参加收费的体育锻炼活动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老年人体育消费意识的观念淡薄,对体育消费的认知还处于较低层次。

4.2.3锻炼项目

在老年人参加的体育锻炼中,体育项目呈现出多样化,并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差异。大体来说,老年人选择的项目多是有氧运动, 运动量小易控制且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较小。散步、门球、羽毛球、武术、舞蹈等深受老年人喜爱,但对于现代化的新型体育项目,参与程度较低,与国际老年体育项目尚有一定差异。这种现象也反映出老年体育项目应老年人生理特点、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偏好等,因此有关部门在开发老年体育项目要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4 . 3制约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因素

根据目前我国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发展水平的现状,得出以下影响其发展水平的因素。

在主体意识上,老年人休闲观念落后,体育意识淡薄。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处于老年阶段的人群,主要集中于建国前后时期出生的人群,这类人群保守国家发展的动乱之苦,在青壮年时期饱受生活艰苦,特定的历史背景早就了当前老年人群文化素质偏低和休闲意识观念淡薄的现状,加之以“文化大革命”迫害为代表的事件一直将休闲娱乐等活动视为资产阶级情调,以为压抑和排斥,客观上也增进了老年人群抵制文化娱乐健身等活动, 因而使得他们在晚年时期既没有休闲的观念又没有休闲的技能, 体育意识比较淡薄。

从社会环境因素来看,我国大众健身资源不足、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相关服务意识淡薄。体育活动最能促进老年人身心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大众健身体育场馆与设施的严重不足制约了老年人的健身需求。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都是把竞技体育作为主体和重点,忽视社会体育的健身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这使得体育运动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打消了部分具有健身意识群体的锻炼积极性,同时也迫使部分人放弃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

5结语

寄宿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 篇8

应该说,素质教育为丰富寄宿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在学习之外,学校应安排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让学生青春的精力和才华有释放的舞台。

在寄宿制学校,这些寄宿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要在校园中度过,那么,寄宿生课余时间过得怎样?他们得到了什么?课余生活对他们的成长有多少影响?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健康、快乐、有意义?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对现阶段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状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发现了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方面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获得了各地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份调研报告,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寄宿生普遍反映自己的住校生活单调枯燥。学生的校园生活到底如何?大家当然一目了然。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的生活如此单调乏味?其实,只要我们观察一下某些学校的日程安排,就会看出一点端倪来!一些学校的日程安排为:清晨6点多起床,晚上10点多睡觉,白天八节课,晚上还有三至四节课,并且周末照常上课。试问,这样安排,学生还有进行课外活动的时间吗?没有课余时间哪里又还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把课外活动设想得再丰富,那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凡是寄宿制学校,大都把学生的安全视为重中之重,因此无形中也在压缩学生的活动时间,将学生禁锢在室内,因此“三点一线”(教室、餐厅、宿舍)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的不完备更使得住宿生的生活枯燥乏味。

当前学生的校园生活,很多都是在机械重复、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中度过的,这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紧缩课余时间的管理方法,让许多学生除了学习就再也没有什么其它的课余生活了。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的学生,他们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打发在校的时间?于是,逃离校园外出上网的有了;谈情说爱寻求依靠的有了;看言情小说消遣娱乐的有了;发短信聊天交流的亦有了……其实,学习与课外活动并不矛盾,只有保证学生充分的课外活动时间,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 

“久在樊笼里,不得返自然”。学校教育,当正视寄宿生的种种实际心理,在安排学生学习与休息的时间时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破除传统观念,提高课堂效率,把更多的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前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现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外生活时间充裕,但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少。

(2)课外生活内容单调、贫乏。

(3)课外活动设施不足。

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途径

(1)引导家庭及学校充分认识课外活动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

(2)倡导学生参与健康、有益、安全的课外活动,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3)指导组织好学生的校外活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4)学校要加强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改善课外活动环境。

三、经验和措施

(一)成立“课余生活兴趣小组”

学生在上课期间是生活在班集体中的。因为生活在集体中,有人引导,有人管理,所以出的问题就少。而放学之后,寄宿生的生活基本处于离散状态。要让寄宿生的课余生活有意义,有情趣,必须帮助处于离散状态的寄宿生建立组织,比如成立“课余生活兴趣小组”。他们可以一起去打球,一起去看书,或者一起去逛逛街都没有问题。“课余生活兴趣小组”的组长,负责对本小组的同学进行课后生活的管理,负责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教师的教育职能就借助兴趣小组的作用,延伸到学生的课后生活中来,但又不会对学生的课后生活进行直接的干预——寄宿生是“风筝”,而“兴趣小组”就是教师控制“风筝”的长线,寄宿生虽然在课后生活中是相对自由的,但不会自由到“无法控制”。相信有了“课余生活兴趣小组”,寄宿生的课余生活就会有意义而且可控制。

(二)给学生自由空间

当前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清苦,学生缺乏幸福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为了升学率,为了便于管理(主要是安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习写作,学生因此失去了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知道,对人而言,自由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希望学生在学校里有幸福感,那么请老师放手,让学生有适当的自由。

(三)家长的支持至关重要

随着素质教育呼声渐高,有些学校让寄宿生的课余活动丰富多彩起来,学生们也由以前的“闭门读书”发展到积极踊跃地参加各种有兴趣的课余活动。 但是,许多寄宿生却遇到了来自家长的阻力。如今的许多家长还是老传统思想,他们仍然要求孩子在学校里,要把全部精力用到学习上去,不让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甚至有的家长经常打听孩子的同学,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旦听说孩子经常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就认为孩子“贪玩”、“不务正业”。孩子周末回家之后,家长便对孩子进行无休无止的唠叨。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转变学生家长的老观念。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让家长真正看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反而对其学习有促进作用,这一点必须让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

(四)积极倡导“阳光体育”

“阳光体育”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健心活动。各种体育竞赛、游戏、趣味活动等,都可以有效地排解掉学生身上的剩余精力,让学生告别不良嗜好。在这种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中,走上阳光、健康的成长之路。

因此,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喜好,我校成立了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还针对学生们比较爱玩的土游戏,我校体育组教师,搜集学生们都会玩的乡土游戏,如踢毽子、跳皮筋等。使寄宿生在学校能享受到家的自由和温暖、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向上的发展。

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篇9

曹坪区域位于柞水县北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 所,学校都在农村,曹坪区域教师在全县教师中是最苦的农村教师。作为北线基础教育的主力,在此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准确全面地了解该区域农村教师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情况,帮助该区域农村教师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2015 年9 月,我对通过对该区域11 所学校的部分进行专项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01份),对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工作环境、专业发展、身心健康、思想状况等方面作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情况

(一)该区域农村教育发展快,势头好,农村教师待遇逐步提高。本次调查从教师层面和校长层面一致反映,近几年我县农村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二是各级政府对教师的工资都能按时发放,保证到位。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三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四是在该区域小范围内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二)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师严重缺乏。

该区域学校都存在教师缺乏的现状,尤其初小学校比较严重。有些学校一名教师要代三四门功课,有些学校因没有教师,一些本应开设的课程无法开设,直接造成学生无法接受正常的教学和直接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工作负担较重。

小学教师周平均课时22 节左右;初中教师为25节左右;在校工作时间平均达10 个小时以上,还不包括教师备课、批改、查阅资料、参加会议、课外辅导、培训学习、家庭访问、兴趣小组、少年宫、部室建设等所需时间。在调查到教师本人对工作量的感觉时,101 人中感觉很重的是31人(占30%),较重的是50 人(占50%),合适的是20人(占20%),较轻的是0人(占0%)。

3、教师日常生活存在诸多困难。

(1)交通方面。该区域学校相对分散,到县城的距离比较远,曹坪距离和柞水县城就有55公里且要翻越两座大山。如遇雨雪便与外界失联。大部分教师住在学校,家在县城的往往只能一周甚至数周回家一次。距县城最近曹坪镇到柞水县的路费是22 元,往返一次要花44元。有些学校分校比较偏远,也没通公共汽车,交通更不便利,老师回一次家只能步行或包黑车到乡镇上再换乘汽车,既给农村教师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住房方面。经对101位农村教师调查:没有1人享受单位分房,没有1人拿到一次性住房补贴,这些教师或住在父母家,或住学校集体宿舍,或在外面租房。由于柞水房价这几年涨幅较大,很多老师无力购买房子。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边远乡镇学校都建了教师周转房或廉租房,极大地缓解了住校教师的住宿问题。但大多数生活设施简单且不符合职工周转房或廉租房的要求。仍有一部分教师没有较为舒适的住房,这也造成他们不安心工作。

(3)饮食方面。农村生活条件差,购买生活用品、蔬菜等均不方便,水质也差,尤其是分配到此的汉族教师在生活上非常不习惯,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周五从学校回到和田,买足一周所需的物资后,周日再带去学校。这样无疑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使他们无法安心工作,都想调离农村,或者至少调到离城近的学校。

4、农村教师心理压力过大。据对486 位教师的调查,感到经常身心疲惫的有177 人(占36%);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有时身心疲惫的262 人(占54%);很少感到身心疲惫的只有47 人(占10%)。经与农村教师座谈,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工作。即工作负荷重,内容繁杂,工作时间长,问题学生难教,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师付出了很多心血却得不到回报等;二是来自环境。农村条件艰苦,信息闭塞,自我发展空间不大;三是来自生活。收入低,物价高,家庭负担重,业余文化生活枯燥,交友空间狭窄,家庭照顾不上,婚恋不尽人意等;四是来自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教师的付出和成绩得不到社会的认同等。

农村教师因心理压力较大,由此产生了一些躯体化症状,如情绪低落、焦虑烦燥、抑郁偏执等。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到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5、部分农村教师思想消极。调查反映,农村教师从整体上看思想状况是健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和困难,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也使一些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不同的态度。据对486 位教师调查,表示喜欢教师职业的有252人(占52%),不喜欢的是73 人(占15%),认为说不清的是161 人(占33%)。绝大部分农村教师觉得在农村当教师太没意思。调查显示,30%以上的农村教师积极想办法往城镇学校调,10%的教师表示想调其他单位,50%以上的教师表示如果有调城镇学校的机会,会选择离开农村学校。还有一些老师,尤其中老年教师,认为自己调城里学校不可能,在当地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因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思想比较消极,缺乏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农村教师这些不稳定的思想因素,势必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后劲。

6、农村教师的收入偏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月工资1800 元左右,扣除养老保险等项后,剩下的就1400 元左右,训、集体备课,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应该是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等等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原有传统授课培训的基础上,以现代化远程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和方法的更新及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教师队伍。

(三)进一步关心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为了吸引优秀青年投身农村基础教育,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要保证教师必要的物质待遇外,各级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关心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出以教师为本的良好氛围,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岗位不仅仅是有志青年施展才智的事业平台,而且是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四)发挥政策优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县直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力度。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去工作,鼓励和引导县直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鼓励引导县直学校的名教师、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讲课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县直学校的部分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若干年,并以此作为评职评优的先决条件;农村学校也轮流选派部分教师到县直学校从教若干年,在互相交流中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都与原单位教师相同,即“人走关系留”。

上一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职工违纪违规行为处分规定下一篇:毕业班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