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摘要

2024-12-08

六盘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摘要(共7篇)

六盘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摘要 篇1

六盘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摘要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事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事关广大城镇职工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实施时间不长以及医疗保险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各地区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采取了许多因地制宜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目前尚未形成大家公认的最佳模式。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扩大试点城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过程和运行状况,分析六盘水市的医改政策和管理特色,分析六盘水医改新问题,主要包括个人医疗费用负担重、医疗服务水平有所下降、医疗保险“扩面”困难、道德风险问题,等等。针对目前六盘水市医改中这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善本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宏观大环境、加快医疗保险立法进程、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同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网络、预防医疗保险基金潜在风险、切实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加强医疗服务监控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以期为六盘水市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理清思路,同时六盘水市位于经济落后的贵州省,对六盘水市医改工作进行研究,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索一条适合当地特点的医改之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且对研究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能够起到参考作用。

六盘水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办法.发生由统筹基金支付的疾病时,个人先支付本人的起付段,即本人年工资总额的10%(乡企、私营企业等按本市上职工平均工资的10%)以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开始支付。使用统筹基金时按分段累加办法计算,个人要负担一定比例费用,即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加个人比例自付合计在5000元以内(含5000元)部分,个人负担16%;5000元以上至10000元(含10000元)部分,个人负担9%;10000以上至20000元(含20000元)部分,个人负担5%;20000元以上至封顶(含封顶线)部分,个人负担3%。凡职工患大病、重病时,基本医疗统筹基金和个人比例自负累计金额达到封顶线以上部分的,由职工大额医疗费用基金按比例支付。即封顶线以上至8万元(含8万元)部分,个人负担3%;8万元至12万元(含12万元)部分,个人负担2%;12万元以上至15万元(含15万元)部分,个人负担1%;15万元以上部分,单位负担45%,个人负担5%,个人负担5%,大额医疗费用基金支付50%。使用“目录”外药品,又属病情确需者,在职职工个人先自付20%,退休职工先自付10%。大额医疗费基金支付范围按有关配套文件规定执行。

六盘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摘要 篇2

关键词: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成效

一、题材背景及主题提出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有效运行和实施对于保障职工身体健康, 减轻职工因病、伤增加的经济负担, 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自2001年1月1日颁布并实施《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以来, 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顺利, 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参保覆盖面稳步扩大并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 职工医疗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2011年城镇职工医疗保基本实现市级统筹。文章以宁波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主线, 结合在宁波市中医院工作中的实践, 介绍和反映了宁波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近年来的政策变化情况, 并对制度的保障水平、基金运作、费用结算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运行状况及效果进行评价。

二、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概述

宁波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基本上与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变革一脉相承,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 这两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健康以及促进社会稳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传统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已逐渐无法满足新的经济体制下广大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 弊端日益凸显, 主要表现在:劳保和公费医疗保险覆盖面狭窄、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导致企业及国家财政不堪重负。1998年12月, 在总结各地医疗保险制度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颁布实施。2001年1月, 宁波市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 并结合宁波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 这标志着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建立起来。2006年3月, 《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经市人民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同时废止《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2011年, 宁波市通过实行《宁波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 逐步统一了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范围对象、基金筹资管理、待遇水平、医疗保险管理等, 建立市级风险调剂基金, 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 逐步实现医疗保险“一卡通”。

三、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情况

(一)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低水平、广覆盖、共同负担、统账结合这四个方面。低水平是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充分考虑到市财政和当地企业、职工的可承受能力;广覆盖是指尽可能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 尽可能将所有应参保的各种城镇从业人员以及退休人员纳入覆盖范围之内;共同负担是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 合理负担,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社会共济;统账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二)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

在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明确了如下内容。

1. 参保范围, 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定位于宁波市城镇范围内所有用人单位。

包括市区行政区域内城镇各类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 (统称用人单位) 及其在职职工 (含雇工)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办理退休 (含退职) 手续的人员;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段中, 本市户籍且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及其灵活就业人员;本市户籍的失业人员。在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中规定:用人单位中的外来务工人员由原来参加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变更为统一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2. 基金筹集, 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参保单位和职工的缴费。

《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规定,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外来务工人员大病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见下表。

2009年, 宁波市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审议, 决定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政策统一了各类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基数, 使得灵活就业人员每月可少缴费117.1元。

3. 待遇标准, 宁波市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 并与缴费年限挂钩。

职工医疗保险待遇包括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资金划入与使用及医疗费支付待遇。医疗费支付待遇包括:门诊治疗、住院治疗、特殊病种治疗及相应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支付标准、转外地就医、院外检查 (治疗) 、应急记账的待遇, 还包括综合减负补助待遇。

(三)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调整和完善的主要内容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减轻参保人员个人负担, 继续扩大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 宁波市近年来不断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 逐步提高职工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

1. 扩大参保范围对象。

2010年5月1日起, 男未满60周岁, 女未满50周岁的本市农业户籍人员在城镇自谋职业期间, 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 可参加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本市户籍人员, 在养老保险延缴期间男已满60周岁, 女已满50周岁的, 也可按上述办法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2. 降低部分医疗费、医疗服务项目个人自付比例。

2010年5月1日起使用干扰素注射剂、胸腺肽注射剂、重组人生长激素这三类药进口产品发生的医疗费个人自付比例从30%下降为20%, 使用腹膜透析液取消个人先自付比例, 使用乙类医用材料个人自付比例由5%的下降为3%、原为20%的下降为15%、原为30%的下降为25%;从2011年5月1日起, 对部分乙类医疗服务项目的个人自付比例, 由原来30%的下降为25%、原来20%的下降为15%、原来5%的下降为3%;2012年5月1日起, 又对伽马刀治疗等13项自付比例从25%下调到20%,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数字化摄影等20个医疗服务项目自付比例由原来10%下调到5%。

3. 扩大个人账户支付范围。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 在现行支付范围基础上, 2011年5月1日起, 除可以用于支付挂号费、片子费、镶牙洗牙费、住院床位费超医保支付标准部分、医保目录外的部分治疗性自费药等外, 还可用于购买血糖仪、血糖试纸、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2012年5月1日起, 可支付上一医保年度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参保人员个人按月缴纳的2%部分及近亲属或配偶上一年度参加本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 还可以支付参保人员使用乙肝疫苗费及近亲属或配偶使用除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以外的预防性免疫疫苗费, 可支付在本市区域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煎药费及在定点药店购买刮痧板、拔罐器、清凉油、仁丹、风油精等费用;2013年5月1日起, 还可以在定点药店购买腰托、颈托、家用制氧器、轮椅、拐杖。

4. 提高特殊病种治疗待遇。

2010年5月1日起, 享受在职职工医保待遇的参保人员进行特殊病种治疗项目医疗费结算时, 个人承担10%, 统筹基金支付90%;2012年统筹基金支付特殊病种治疗项目的比例由原来的90%提高到92%, 住院治疗的, 前期医疗费累计达到7万以上, 本次医保基金支付比例为95%;2013年5月1日开始, 参保人员进行器官、组织移植后抗排异治疗也纳入特殊病种治疗项目范围。

在医疗服务管理上, 宁波市积极推进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根据新的医保政策, 在建设统一的全市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基础上, 2011年9月起试行并逐步实现全市城镇职工医保“一卡通”, 统一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医保管理办法。

四、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及评价

医疗保险是以社会效益为主, 经济效益为辅的社会制度, 其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收取较少的医疗保险费用, 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医疗保障服务。宁波市医保新政, 让更多的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基金使用范围更广, 职工在个人自费自付自负和承担的费用比例逐年下降, 医保统筹账户支付比例逐年提高, 老百姓在用医保就医看病方便的同时正逐步感受到政府医保惠民政策的温暖。

(一) 近年来宁波市中医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的结算情况

2010年度在宁波市中医院看病的, 已参加了医疗保险的城镇职工, 其医疗费用及就诊人次分门诊 (包含普通门诊和特病门诊) 和住院 (包含普通住院和大病住院) 两类数据如下:门诊医保医疗费用12329.69万元, 人次465479人, 其中需要个人自费、自付、自负及个人承担的金额是1981.57万元, 占16.07%;其中通过医保个人账户、历年账户、统筹基金、救补助基金和其他基金支付的金额是10348.12万元, 占83.93%。人均门诊费用支付金额是264.88元, 人均门诊医保统筹账户支付金额是222.31元。

2011年门诊医保医疗费用15575.78万元, 人次518936人, 其中需要个人自费、自付、自负及个人承担的金额是2285.63万元, 占14.67%;其中通过医保个人账户、历年账户、统筹基金、救补助基金和其他基金支付的金额是13291.15万元, 占85.33%。人均全部门诊费用支付金额是300.15元, 人均医保统筹账户支付金额是256.12元。

2012年门诊医保医疗费用18507.28万元, 人次565281人, 其中需要个人自费、自付、自负及个人承担的金额是2417.59万元, 占13.06%;其中通过医保个人账户、历年账户、统筹基金、救补助基金和其他基金支付的金额是16089.69万元, 占86.94%。人均全部门诊费用支付金额是327.40元, 人均医保统筹账户支付金额是284.63元。

从2010年至2012年间, 宁波市中医院城镇职工医保门诊医疗费和医保人次逐年在增加, 医疗费从2010年的12329.69万元, 2011年增加至15575.78万元, 2012年增加至18507.28万元, 递增幅度2011年为26.33%, 2012为18.82%。门诊医保人次, 从2010年的465479人, 到2011年增加至518936人, 递增幅度为11.48%, 2012年增加至565281人, 比2011年增加了8.93%。

(二) 宁波市中医院城镇职工医疗费用支付在比例上的变化

从下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宁波市中医院城镇职工医保在门诊方面的医疗费 (包括普通门诊和特殊病种治疗) , 个人自费自付自负和承担的费用比例, 从2010年的16.07%, 到2011年降为14.67%, 2012年又降为13.06%;而由医保统筹账户支出的费用比例则从2010年的83.93%, 到2011年的85.33%, 2012年又提高到了86.94%。住院方面的医疗费 (包括普通和大病住院) , 个人自费自付自负和承担的费用比例, 从2010年的19.28%, 到2011年降为18.52%, 2012年又降为18.10%;而由医保统筹账户支出的费用则从2010年的80.72%, 到2011年的81.48%, 2012年又提高到了81.90%。

注:医保门诊医疗费用包括普通和特病治疗, 医保住院医疗费用包括普通和大病住院。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六盘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摘要 篇3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快速发展着,城镇化速度也随之加快,城镇人口数量急剧膨胀,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在不断加强,社会中需要赡养的老人越来越多,传统家庭养老已经难以满足现时老年人的需要了,因此所产生的作用也在逐渐地缩小当中,因此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更高的要求自己,建设完善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关键词:城镇;养老保险;问题;对策建议

一、社会保障基金及其管理的特点和有效运行的意义

(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概念。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税),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合理负担,以此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用来保证职工的正常生活,以免其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年龄时失去劳动能力时减除劳动合同后仍有正常的生活水平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二)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界定

1、保障的对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保证城镇就业的群体。

2、强制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按照国家立法强制施行的,是用人单位、雇主、包括劳动者本人都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来支付。

3、刚性规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有支付标准,规定的资格要求,支付规定的比例,一般来说是不太灵活的。

4、筹资结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主要由雇主和用人单位做出更大的贡献,虽然个人也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但雇主支付的是主要部分。

(三)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对象主要为国有企业职工等正规就业人员,而非正规就业人员,比如多数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等仍然游离在制度覆盖范围之外,这与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和公平性的原则不一致,同时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政策支持,在多层次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二、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小,覆盖率低,统筹层次较低。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频繁的城市就业的互动,有一定规模的城镇职工不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中.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区域分割、社会人群分割等多重分割,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市级统筹水平,有的地区甚至实行县级统筹,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能力不强,提高统筹层次较为困难。

(二)现行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筹资方式单一。养老保险资金是以企业,个人支付和财政补助为主要的筹资形式。基本养老金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导致其经营渠道少,收入不高;投资补充保险基金以及它的运作并没有形成市场运作机制

(三)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责任主体不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划分不清,个人账户有空账运行的问题,隐性债务巨大

1、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相关部门分工不够明确,存在相互交叉问题和掣肘问题。没有建立技术系统支持,运行质量和效率不高,养老保险服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我国信息化社会和社会化管理服务需要。

2、就当下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个人账户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空账运行的问题。

3、当下中国的养老保险金隐性债务达到了GDP的50%。

(四)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与挑战

现在的中国已经开始踏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高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口会达到7400多万人。压力具体表现在:

1、退休年龄偏低带来的问题。寿命的延长并没有伴随退休年龄的提高,这个现象就导致了退休人员能够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相对增长,同时也造成了就业人员与已退休人员在养老金收支的不协调。

2、提前退休现象所产生的问题日渐显著。提前退休问题对养老保险基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费用少支出大的不协调,因此提前退休是中国城镇养老保险金财务危机产生的主要来源。

(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审计机制不完善

由于尚未出台统一的社会保障法,中国现有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在管理方面的缺陷就是条块分裂、责任模糊、管理机构混乱。具体表现在:

1、立法缺乏有效公平的观念。

2、立法缺乏统一规划。

3、法制结构的不。

4、立法机构秩序混乱,层次较低。

三、完善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明确合理的责任制。在构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过程中,针对不同人群的劳动关系特征,确立适应不同人群的相应的保障制度,有效及时地采用能够覆盖全民的、适度集中的、有序排列的多元制度。

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可以做到合理有序的分工,明确划分政府、企业和个人各自的职责,充分发挥企业以及市场的作用,保留传统养老的优点,充分发挥个人和家庭在养老问题中的作用。

(二)完善多元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模式,提高缴费率。目前单通道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还存在着融资水平高,结构僵化等问题,因此,在权衡基金收支平衡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成本和可以承担的范围,在以上基础再进行研究合理、公平、适当、有序的筹资,对筹资渠道进行拓展,适时地调节筹资层。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

1、建立公有财产收入机制。

2、国有资产融资、债券融资、税收融资、产业融资等渠道,为补偿资金来源。

3、建立基金的灵活调剂机制。

(三)调整养老金的增长方式。由于我国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所以调整养老金的增长方式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各个群体关于城镇养老保障的不同需求进行鉴别,有所区别,有所重点地进行调整。

(四)采取科学方法应对老龄化高峰。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趋于发达国家,但是经济却处于发展中国家,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要求我们要制定科学的方法与制度来用对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挑战。以充分考虑养老金替代率为基础,将养老金待遇和公民个人缴费情况合理挂钩,但要注意的是,要处理好保障制度与保障标准的关系。

(五)完善城镇养老保险监管机制。建立与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例如要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保基金的监管机制,加强基金管理和运营的规范性和公开性,实行社会化、透明化和民主化的管理和监督。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应该是由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一方面通过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实行对自身的监管。另一方面,通过外部的监管来促使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使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更好的运行。

四、结语

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期间建立与发展起来的。

在制度设计和制度调整方面存在着许多调整,及时调整并完善制度已经刻不容缓。可持续发展是能够满足每一代人需求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完善制度时以更高的视角审视;用与完善制度的政策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更应该放眼于未来,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芬.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 当代经济,2011.6

六盘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摘要 篇4

甘政发[1999]54号

各地行政公署,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障职工基本医疗,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我省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要从甘肃的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转换机制,分步到位理顺体制。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社会医疗保险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为职工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广大职工健康水平。现将改革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任务和原则

改革的任务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逐步达到“一个保障、三个基本、一个实现”:即:保障广大职工的基本医疗。基本实砚6%的统筹水平;基本实现地一级统筹和属地化管理;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降低医疗成本,减员增效,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总量控制,公平竟争,打破垄断。逐步建立起医、患、管、药诸方面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各地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不搞一刀切和盲目攀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关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二、覆盖范围、统筹层次和属地管理

(一)覆盖范围。全省范围内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外资企业、合伙企业、私营企业等)、相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由统筹地区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二)统筹层次。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行政区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级统筹起步,逐步过渡到地级统筹。具体统筹层次根据当地经济状况,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以及职工医疗消费水平的实际差异确定。

(三)属地管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加所在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执行统一政策,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统一筹集、使用和管理。铁路、电力等跨她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企业及其职工,可以相对集中的方式异地参加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

驻兰州的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统筹地区的政策和标准,医疗保险基金暂按现行财政体制单独管理。

三、费用缴纳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的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凡医疗费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在3%以下的;以3%起步;超过3%,不足4%的,以4%起步;超过4%的今年起点要争取达到6%。起步年未达到6%的,要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在2一3年内达到6%。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原享受公费医疗的单位及其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各级财政按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及其

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一次或分次拨统筹地区基金管理部门;原享受企业劳保医疗的单位和职工,由企业按所在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及其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和缴费时限,向统筹地区基金管理部门缴纳;其他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总额及其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缴纳。具体缴费比例和缴费办法由统筹地区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可作相应调整。

四、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

(一)基金来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干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帐户的支付范围,按照年龄越大,工龄越长,所划比例相对越高的原则细化确定。

(二)支付范围。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统筹基金支付职工住院医疗费,个人帐户支付职工门诊医疗费;也可以按发生医疗费的数额划分,个人帐户支付小额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大额筐疗费用;还可以按病种划分,或将三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具体方式由统筹地区根据本地实际确定。

(三)统筹基金的起竹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原则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统筹基金的具体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由统筹地区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确定。

(四)个人负担比例。要合理确定医疗费个人负担比例。个人医疗帐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帐户中支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由统筹基金支付,但个人也应承担一定比例。个人负担的比例一般应控制在实际费用的10%左右,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建立大病互助基金等多种途径妥善解决。

五、管理和监督机制

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支付,并要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提取,由各级财政预算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选择开户银行要引入竞争机制,并由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和储蓄银行签订合同。基金计息办法由统筹地区按照国务院《决定》中关于基金本息结算条文结合当地实际确定。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对医疗保险费用实行总量控制,保证基金收支基本平衡同时方便管理,简化手续。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定期对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并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审计结果。统筹地区应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

六、医药配套改革

省上将按照国家规定,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如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包括中医院和企业医院)和定点药店

管理。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根据中西医并举、基层、专科和综合医疗机构兼顾,方便职工就医的原则,负责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并同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签订合同,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时,要引入竞争机制;职工可选择若干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也可持处方到定点药店购药。根据国家规定,制定我省定点医院,〈定点药客的资格审定办法和药事事故处理办法。定点医院要规范医疗行为,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脊,提商医务人负的素质和服务质量,减员增效,降低医疗成本,以较少的经费投入,使职工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

合理调整医疗机构布局,稳步推行医疗卫生机构的关、停、并、转、迁等改革措施,“伏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社区服务中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培训和扩大全科医师队伍,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益。

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降低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的基础上,合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逐步加大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推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形成医疗服务和药品流通的竟争机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

进一步贯彻“药品管理法”,加强药品流通环节的管理和价格管理,规范药品购销行为,坚决打击假劣药品进入医药市场。

七、有关人员的医学待遇

(一)离休干部、老红军不参加医疗保险。原享有的医疗待遇不变,资金由原渠道解决,支付碗有困难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帮助解决。具体管理办法另行颁发。

(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医疗待退不变,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独列帐管理。医疗费支付不足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帮助解决。

(三)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对退休人员个人帐户计入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给予适当照顾。

(四)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享受医疗补助政策,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五)为了不降低一些特定行业职工现有的医疗消费水平,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作为过渡措施,允许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不足列支的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列入成本。

(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均由再就业服务扣心按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缴纳。

八、实施步骤

按照国务院要求,我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工作从l999年初开始,年底基本完成。具体工作步骤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调研摸底和分析测算,制定指导全省的改革总体规划;召开全省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传达全国医改工作会议精神,修改出台总体规划;对全省医改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和思想发动,具体部署全省医改工作。

第二阶段:审批实施方案阶段。各地、州、市制定的实施方案,九月底前报省政府审批。以县为统筹单位的实施方案,属地(州、市)区所在县(市)的方案报省政府审批,其他县(市)的方案由各地、州、市行署或政府审批,报省政府备案。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阶段。今年年底前,无论实行地(州、市)级统筹或县(市)级统筹的都要起步,把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建立起来。巳启动实施的地县,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的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原则上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如原公费医疗和企业劳保医疗差异过大的统筹地县,作为过渡办法,也可以行政事业和企业的医疗保险基金先实行分别管理,逐步做到统收统管。在新机制起步阶段,各地县要注意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和平稳过渡,不能影响职工的正常就医和应享受的医疗待遇。

九、组织领导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密部署,做好宣传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使广大职工和社会各方面都积极支持和参与这项改革。党政主要领导要知心和过问这项改革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医改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政府要明确一位领导负责此项工作。各地要按照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任务、原则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组织实施,保证新旧制度的平衡过渡。

成立甘肃省医疗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和业务经办机构,统一负责指导、协调全省医疗保险改革、管理和基金运营工作。

各级财政、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我省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

六盘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摘要 篇5

摘要: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障制度中被保险人身份最稳定、享受时间最长、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其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改革的艰难。因此,调整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顺应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趋势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因此,深入研究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和改革的现状,在此针对制度改革当中出现的一些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并提出一些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 改革 问题 对策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无论是创造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还是推进企业经营的理性化;无论是活跃的劳动市场,还是启动事业机制;无论是保证人民的日常正常生活、身体健康,还是应对老龄化高峰等等,都离不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需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来维系和润滑。

一、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社会经济转轨、人口老龄化加快及社会经济条件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这一改革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期,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城镇职工主要的养老模式是现收现付制得企业或单位保险。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但历史的原因使各企业退休人员多少、养老负担轻重差异很大,形成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不公平竞争,为解决这些问题,从20世纪80 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改革至今我国新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建立。

改革的具体内容:

1.建立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制度,确立新的资金运行模式

新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是混合的式的。其特点是综合考虑了“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先收现付部分考虑的是横向平衡。基金积累部分考虑的是纵向平衡。这种包含着部分积累式的混合式的基金筹集方式,适合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2.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为“统账结合”。所谓社会统筹,是指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先收现付的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做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以地域作为统筹范围,最后过渡到省级地域统筹。这种方式超出了单位管理的范围,以克服单位核算的弊端。实行个人账户制度,将个人投保与企业投保的一部分记在个人的名下,有利于落实个人的责任,与个人利益挂钩,调动个人投保的积极性,并且便于劳动者在不同体制和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

3.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金的费用

建立个人缴费机制,是我国养老保险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由国家或企业负担养老金的传统格局。这种办法也可以转变传统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习惯,有利于调动职工个人自我保障的积极性,实现了投保交费与养老金标准挂钩的机制,体现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相一致、贡献与待遇相联系的分配原则。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和个人的缴费。企业和个人的缴费都是强制的,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只要劳动关系存在,双方都必须缴费,不能逃避和拖欠。国家负担的部分是指财政补贴以及税收、利率倾斜政策等。在社会保障支出迅速增加的形式下中央财政发挥托底和补充作用。

4.扩大养老保险的社会覆盖面,对城镇全部劳动者实行养老保险制度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实现社会公平,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在享受保险的权利上是统一的,具体的是说要在保险项目、待遇和投保标准各方面达到统一化,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劳动者,逐步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养老保险。统一标准、全面覆盖的做法可以解决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问题,克服劳动力市场化的瓶颈。

5,建立养老金增值的机制

个人账户基金制必然要求基金保值增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未来的养老保险金标准必然是逐步提高的,而且养老金的管理也要一定的成本。一般来说,由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养老基金,其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但是增值的任务更加艰巨。而实际上,建立养老基金,为其增值创造了条件,对于开辟投资渠道、获取一定的回报奠定了基础。

6.建立退休金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和退休人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新机制

首先是退休金标准与物价变动挂钩。一般来讲,社会经济处于发展过程中,物价和工资水平呈逐步上升的过程,养老金水平也大都表现为上调的过程,从而使老年人生活水平不至于出现大的滑坡。其次是建立老年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这种做法一般是根据在职人员工资增长情况对离退休金做出相应的调整。7.由单位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过渡

(1)管理的社会化。在很多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险局等职能机构。(2)发放的社会化。发放工作由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承担。(3)日常管理服务的社会化。除了养老金发放的工作,管理与服务社会化工作也在向基层发展。

二、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创始至今,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为促进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发挥了积极地作用。然而,这些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也遇到了很多突出的问题。

1.现行制度模式中的政府、企业和个人责任不清,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规范了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交纳与发放,从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的老年福利问题。然而,对于在该制度实施之前就已经或即将退休的职工而言,他们并没有个人账户的养老金积累,或积累得非常少,而单靠社会平均工资的20%形成的养老金又非常有限。但是,老职工在旧制度下积累起来的养老金权利仍然必须兑现,这就形成了养老金债务。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漏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离退休人数和养老金水平的刚性要求与养老保险金基金供给的弹性性质,二者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养老保险改革的角度将城镇职工分成三类,在1997年改革前退休的职工为“老人”,在改革前参加工作而在改革后退休的职工为“中人”,而在改革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为“新人”。其中,“老人”没有个人账户也从未交纳过相关的养老保险金,而其养老金是按照他们退休前的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的,那么这部分养老金的来源必然是社会统筹资金。“中人”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的养老金采用“过渡性办法”计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那些改革前参加工作时间较长,而改革不久就退休的“中人”,他们个人账户积累有限,养老金主要来源于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而这部分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也理所当然的从社会统筹资金中支出。由此看来,真正拥有“个人账户”并且确实交纳过养老保险金的人,只有改革前不久才参加工作,改革后还要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人”和“新人”,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社会统筹资金有了资金来源。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社会统筹资金来支付老职工的养老金,偿还养老金债务。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统筹资金不足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特别是在一些老年人口赡养率很高的老工业城市,企业缴纳社会统筹的负担很重,由于在过去一直以来推行现收现付制的惯性作用下,“老人”、“中人”以及 “新人”之间的代际转移支付压力过重,致使改革前不久才参加工作,改革后还要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人”和“新人”的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给改革前参加工作时间较长,而改革不久就退休的“中人”和“老人”,结果使得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资金被混合使用,而“名义上 的个人账户”其实已经被逐步挖空。

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转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本质上仍然是没有基金积累的。长此下去,将难以抵御即将来临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所带来的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使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危害。

2.隐性债务巨大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下,有如下三达债务:(1)“老人”的“空账”和“中人”1993年前的”虚账“

(2)制度模式设计之初平均余命、缴费年限估计错误以及利率变动等因素而造成的“欠账“。

(3)我国至今仍未实行机关、事业、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且两者实行不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由于计发办法不同导致了机关、事业和企业养老金待遇的较大差异,不对称的计发办法造成了基金的缺口。

三大债务相加形成的总债务非常大。这样的巨额负债,必然导致现制度模式的崩溃。即使不考虑个人账户被挪用造成的亏空。仅仅现收现付的平衡也无法维持。

3.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较低

首先,城镇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职工、三资企业职工和自谋职工者及效益较差的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大都游离于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之外。另外,城乡一体化平台为建立。有的省、市虽然已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农保)、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在范围、水平等方面,农村与城镇差距很大。“城保”、“镇保”、“农保”三者间尚缺互通平台。

其次,外来劳动者大多没纳入社会保险。尽管在有的省、市,在外来劳动者中实施“综合保险”制度,但是由于外来劳动者的特殊性和政策的不完善,除了少部分有固定工作单位和稳定职业的外来人员外,多数人都不在保险范围之列。

再次,户籍人口中也存在社会保险死角。

更突出的问题是进一步扩大覆盖面越来越难。其中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缴费率过高。由于过高的缴费率大大影响企业的人工成本及赢利水平,致使很多企业以各种方式逃避参保。覆盖面难以顺利扩大,使得有关保险制度必须以高缴费率甚至不得不通过进一步提高缴费率来维持收支平衡,进而陷入扩大覆盖面越来越难、费率越来越高的恶性循环。这种状况不利于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和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4.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

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遗留负担相差悬殊、历史责任划分不清、宏观调控不到位,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养老保险停留地市乃至县级统筹层次,统筹层次难以提高。

5.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方式单一

第一,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个人缴费和政府财政补助。基本保险基金受国家政策限制运作渠道少,收益不高;补充保险资金没有形成市场运作机制。总体上社会保险资金运作缺乏市场竞争和有效监管,运营成本高,回报不理想,社会保险基金增值不容乐观。第二,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缺乏法律依据。比如,目前采用缴费制筹集社保基金,但筹集的主体、客体、对象、方式、费率和结构比率都缺乏必要的国家或地方法律依据。

第三,名义费用率过高。企业按规定应负担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率包括公积金高达职工平均工资的40%以上,给城市综合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

6.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够科学

一是简单地以缴费年限满15年成为能否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分水岭”,未能从制度上激发参保人的缴费积极性。加之基金征缴缺乏制约手段,造成一部分人员在缴费满15年后停止缴费,坐等按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缺乏激励机制。

二是权利与义务脱节,未能体现多缴多的效率原则。缴费15年以上的参保人员不论缴费多少,也不论缴费时间比15年长多少,基础养老金水平都不与缴费年限挂钩,“一刀切”地确定为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20%。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在退休年龄已延长至65岁的同时,延长享受全额退休待遇的缴费年限。如英国已享受全额退休待遇的缴费年限延长至不低于受保人全部就业生涯(40年),在法国这一年限也延长达150个季度(折合37.5年),日本则为25年。未达到领取全额退休待遇所规定的缴费年限者则减发退休待遇。

三是制度设计与人均寿命延长的趋势不相适应,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设计缺乏精算基础,过于慷慨,使基金在财务上不可持续。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储存额除以120,是以退休人员平均余命10年为基础的。2002年,企业职工平均退休年龄为53岁,而城镇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4岁。目前我国退休人员退休后一般要生活25年以上,按现行计发办法个人账户储存领取10年后就没有钱了。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年限与实际领取年限之间有高达15年的差距。这意味着个人账户养老金有相当一部分要从统筹基金中透支。平均余命延长、退休人员高龄化是规律性现象,这将导致透支现象日趋严重,酝酿着严重的财务风险。

7.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不理想

由于基金收益的预期收益率低,仅为银行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收益率,这会导致高费率,高费率又导致低覆盖率和低征缴率,直接加重了制度的现行负担并减少了个人帐户的积累额,还间接减少了统帐制度的收入。实际收益为负,基金贬值,加剧了收支不平。

8.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种制度要得到较好的实行必须以法律作为后盾,立法先行。而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在50年代颁布的,有许多具体规定已不适应当前的实际,虽然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涉及到了社会保险的问题,但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尚未出台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只能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条文,造成管理体制的不顺、松散和混乱,养老保险费拖、欠缴现象严重,跟不上社会保险实际工作的需要。

9.缺乏社会化的监督,稽查审计机制尚未完善

社会保险基金由单位和个人缴纳,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基金,每个公民和单位都有了解、监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险基金运作的情况。但目前我国缺乏一种社会化的监督机制,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缺乏有效监管,透明度差。

三、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不仅需要理论研究的深度,还需要强调实物,必须把理论和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统账结合,积极推行年近制,夯实“三支柱”基础。以统筹层次的提高和地区、历史的平衡,确保达到多层次、保基金、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目标,充分体现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为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综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研究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和个人商业保险的替代率。在设想的某种模式下,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个人商业保险三个不同层次的保障水平分别达到一定的目标,可以比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人分别享受基本型、普通型、享受型三个不同生活水平。

2.完善多元化城镇职工模式基本养老保险筹资结构

目前养老保险基金在筹资模式中存在渠道单

一、筹资水平过高、结构僵化、模式变异等问题。因此,应该在权衡基金收支关系,又充分考虑到改革的社会成本和承受程度的基础上,探讨公平、适宜、可持续确定筹资水平,拓宽筹资渠道,合理调节筹资结构,力求对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企业和个人责任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办法:(1)建立公有财政收入机制

(2)以国有资产变现融资、债券融资、税收融资、产业融资等渠道,作为补偿资金来源。

(3)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对资金的补偿分析

(4)统筹费率。城镇国有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职工、三资企业职工和自谋职业者及效益较差的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之间的协调平衡。

(5)建立基金的灵活调剂机制。

3.调整养老金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基本采取的是与社平工资增长率挂钩的养老金增长机制。然而,这种单一挂钩的增长机制异化了机制设计的初衷(保证退休人员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因物价的上涨而下降),缺乏与物价变动的内在关系。此外,现行办法采用以个人养老金为基数,按照同一比例进行调整的做法,一方面造成了基金支出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在客观上造成了养老金高地人员多加,养老金低的人员少加的不合理现象。同时,以个人养老金的全额作为调整基数,也模糊了政府应承担的责任界面。因此,应采取以下办法增长养老金增长方式。

(1)养老金增长与社平工资及物价挂钩。改变养老金单纯与社平工资挂钩的增长方式,使社平工资和物价指数的变动率在决定养老金的增长幅度时占有同等权重(即各为50%),以体现物价补偿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2)养老金增长采取同等绝对值增加法。改变按同一比例计算养老金增长额 的做法,使每一个退休人员按同一绝对值增加养老金,有利于缓解养老金水平差距扩大的矛盾,体现公平性原则。

(3)调整养老金增长基数。将增长基数由现在的个人全额养老金调整为基础部分养老金(即社平工资的一定比例),以体现政府保基本的原则。

4.采取科学方法应对老龄化高峰

(1)对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隐性债务进行科学的测定,以科学的测算数据为依据,深入探索应对老龄化高峰的对策。

包括分利率、分年龄、分段计算1993年男职工18~60岁,机关女职工18~55岁,企业女职工18~50岁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现值;分利率、分年龄计算男职工、机关女职工、企业女职工支付年限差异形成的隐性债务;中人养老金债务发生值的测算;老人养老金债务发生值的测算。同时,进行老龄化与基金支付的相关分析,对于长期趋势的时间序列,运用时间序列趋势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并进行统计分析。适时推出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等。

(2)模拟按照不同比例做实个人账户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模拟分析在不同的替代率水平及变化情况下,按不同比率做实账户后养老基金缺口。

5.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

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调整是养老金保险制度改革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养老金给付水平的变动。而给付水平的“刚性”也决定了办法调整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既要权衡基金收支关系,算好经济账,又必须充分考虑到改革的社会成本和承受程度。在近阶段,对计发办法的改革应该贯彻两个“衔接”和两个“符合”的原则,注重把握两条:一是改革前后的待遇水平。既不能落差过大,尤其不能与前一年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形成倒挂,又要考虑到基金的支付能力;二是要留有制度“接口”,为将来逐步走向“三支柱”的目标模式奠定基础。具体操作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改革方法:

(1)改变现行的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即将基础养老金与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挂钩,以体现激励机制。

(2)还原确立新的账户。即将1993年前参加工作的“中人”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合并,通过还原其个人账户中养老保险费计账数额(包括历史“欠账”和“虚账”部分)的方式,确定全新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并以此作为退休时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依据。

(3)重新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系数。即根据平均期望寿命、老龄化程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利率变动等综合因素,重新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系数。

另外,不同的计发办法导致了机关、事业和企业养老金待遇的较大差异,给大统筹体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带来了相当突出的矛盾。因此,应该从有利于维护社会保险公共基金的公平性原则出发,理顺和统筹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

6.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监管机制

按照国际惯例,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作和监管应相互分离,以更好地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和运作的高效性。国务院文件也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保障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建立由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职工代表和专家等组 成的社会保障监督机构,依法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和基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建议在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建立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保基金的独立与体制外地基金监管机制,进一步增强基金管理和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实行社会化、民主化的基金管理和监督。包括:垂直化管理,统一拨付,实现社会化发放;组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全方位监管体系(内部稽核、行政监督、社会化监管、法律监管);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预警预报系统等。

结束语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时间跨度长得系统工程,涉及利益机构的重新调整。我国在历史欠账沉重,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必须慎重把握,分阶段推进。最终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制度。

参考文献

六盘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摘要 篇6

摘要: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和医疗纠纷问题,以及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欠缺与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困扰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这是由医疗保险的特殊性决定的,医疗保险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远远高于其他形式的保险。

关键词:城镇;医疗保险;制度;问题;分析

医疗保险又称为健康保险或疾病保险,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运用医疗资金,保证人们公平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2009 年4 月2 日,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份耗时近三年,广泛吸取国内外经验的新医改路线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一、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背景及进程

建国以后,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一方面,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即出现了生产能力跟不上消费水平的现象;另一方面,这种医疗制度还造成企业之间负担的差距过大,如新兴产业老职工少,企业医疗开销便相对少,而老企业背上的是总也甩不掉的包袱,而且有日益加重的之势。另外,针对特殊人群的某些医疗优惠政策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一人看病,全家吃药”、“小病看成了大病,没病看成了有病”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图的是什么?报销。赚的是谁的钱?国家和企业的。造成了什么后果?浪费。

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1.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已建立初步实现了医疗保障管理职能的归并和统一,逐级建立

了医疗保险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了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多数地区配备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绝大多数地区从制度运行之初就实现了社会化管理服务。

2.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

按照医疗保险改革政策的规定,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统一缴纳医疗保险基金,统一使用。通过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有效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

3.形成了有效制约与激励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新机制

通过建立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和医疗待遇保障机制,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费用意识,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初步探索建立了医疗消费制约机制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因此医疗费用浪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

三、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医疗保险水平不高,个人负担重近年来,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在逐步扩大。截至2008 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己覆盖城镇职工人口3.18 亿,但城镇医疗保险水平却有一定不足。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了统筹基金支付医疗费用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以及个人在这一支付段中所应承担的自付额(注: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 倍左右)。这一措施虽然引入了对医疗服务需求方的成本制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职工过度使用医疗服务资源的“道德风险”,但必须看到,在基本医疗保险只能覆盖家庭部分成员时,其所规定的起付标准偏高,而最高支付限额又偏低,无形中加大了个人和家庭自费医疗的比重,无法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作用。

2.医疗费用上涨过快

作者简介:沈一红,女,河北衡水人,经济师,从事医院医保管理研究。根据调查,2000 年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为124.5 亿元,2007 年达

1152.2 亿元,增长了将近10 倍。相关统计资料显示,1990—2003 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 年的4.03%,上升为5.62%,说明卫生费用增长过快,并且已经远远超越了民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另外,患者平均住院医疗费用也由1997 年的2 384.3 元上升到2005 年的4 661.5 元,可见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有效地抑制医疗费用过度上涨的趋势。3.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目前,中国的优秀卫生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大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并没有完全改变。许多患者在当地医院难以得到有效救治,便会集中到城市中的大医院,这样不仅加重了医院的负担,而且增加了患者自身的经济负担,出现严重的“分布两极化”现象。

以西安市为例,该市居民约800 万人,有三甲医院28 家;而有些千万人左右的地级市,三甲医院的数量却屈指可数。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卫生资源的80%配置在城镇大中医院,社区卫生资源只占20%,许多城市的医院都是按条块划分的,如中央、地方、部队、行业、企业等等。大批优良设备和高素质人才集中在大城市或部分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显得很不合理,边远区域和地段医院的床位和设备多处于闲置状态。另外,卫生资源配置一直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大医院轻基层医院,重高科技服务而轻基本医疗的现象。尽管目前一直呼吁,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出发点是实现“低水平、广覆盖”,提出将重点明确放在控制医院成本,遏制浪费、追求效率上。但由于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合理,以及医疗服务价格的畸形增长,致使医疗服务效率持续下降。

四、如何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医疗保险改革确实有一定的难点,而且可能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不断提出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方法。

1.继续深化医疗机构改革进程

在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运行中,主管医疗保险的部门在选择医疗机构时,引入竞争机制。对服务不好或医疗、收费行为不规范的医院,可由医保部门出面取消其指定医院的资格;病人则可以选择到自己较满意的医院看病治疗。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院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行为、减员增效、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

2.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

要坚决杜绝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行为,医院不能再依靠医疗费和药品费的“暗箱”模式进行不平等竞争,我国应逐步分离医院的这种医药不分家的形式。医疗既然已进入市场,就应遵循市场上最基本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现在,任何一个顾客进入商场都无法容忍不标明价格的商品。尽管医疗属于特殊消费,也不能游离于市场规则之外。

3.解决好药品虚高定价问题

药品的定价必须由国家省级有关部门确定,地(市)级以下价格主管部门,不得制定药品价格。要严格按照《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确定的政策原则审定药品价格。对药品价格的审定,不能一劳永逸。对已经制定并公布的药价,要及时了解,跟踪企业和医院、药店实际执行的情况。一旦发现企业实际出厂价、批发价低于规定价格较多时,应及时降低政府定价。对列入政府定价的药品价格,要实行定期审价,原则上每两年重新定一次。对实行单独定价的药品,企业应每年向价格主管部门报告价格执行情况和企业的财务状况。所有的生产企业,都要在药品的外包装上印刷政府规定的零售价,企业自己定价的药品,要印刷自己的零售价。要完善药品价格登记公布制度,并加强药品价格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把全部药品纳入监测和公布的范围。

4.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全民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中心和活动焦点,是个人、家庭和国家卫生系统接触的第一环节,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社区服务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向,可带动相关部门的改革与发展(医院机构改革、区域卫生规划、资源共享、管理体制改革全行业资源统一管理),走出一条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节省资源、控制费用的发展路子。

5.扩大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范围

可以尝试用医保卡支付健身活动的费用。身体素质锻炼好了,才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俗话说:治标更要治本。如果我们把防病工作做在治病工作前面,就能够达到节省医药费的目的。2008 年奥运会以后,我国把每年的8 月8 日定为全民健身日,目的就是激发广大群众的健身热情,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案中国医疗保险改革确实有难点,承认难

是为了慎重、积极地改。中国医疗保险改革会非常艰难,会一步到位,可能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需要不断提出适应的方案。

方案1:要坚持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三改并举”(三个方向:一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二是医药公开核算,分别管理;三是医院分类管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医疗服务管理。近期召开的社会保障会议指出,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以先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对无力缴费的困难企业职工也可以采取先参加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解决好职工住院和大病医疗问题,使医疗风险达到最小化。实行医疗保险制度,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以药养医问题,必须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医院的门诊药房要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中国卫生部已经明确要求,药品要集中招标采购,以后逐步将基本用药目录中的药品及临床用量大的药品都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的范围。医院改革首先要求医院分类管理。非赢利性医疗机构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赢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这样有利于医院之间的竞争,并且有利于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系统。

方案2: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使用效率。要对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实施真正的竞争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据统计,中国医院的脑CT 机拥有量是美国、日本的好几倍,每个医院都想通过给病人做CT 来赚钱,不仅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对高档医疗设备,国家应该及卫生材料。建立医药价格数据库,瞬时向所有联网的医疗单统一配置和管理。而针对大型医院相对过剩,社区医疗服务相位发送价格信息,并公布国家收费标准。上述措施对于降低医对不足的情况,应该导入真正的竞争机制,按照市场法则优胜保费用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 钟国伟.医疗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6,3-7.(10):

[2] 韩雪,勾沈萍.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反思和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5):2006,113-114.[3]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医保局赴加拿大考察团.加拿大医疗保险制度与上海市医疗制度改革[J].卫生经济研究,1997,98(1): 39-41.[4] WEIMIN HU,洪琪.加拿大全民医疗保障系统一瞥[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20

六盘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摘要 篇7

(一) 道德风险的内涵

对于道德风险, 从一般的经济学观点出发, 将其定义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 做出不利于他人行动的可能性;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将其定义为签约双方由于目标的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对最优契约的执行结果的偏离;站在保险的视角将其定义为人们以不诚实或故意欺诈的行为促使保险事故发生, 以便从保险活动中取得额外利益。

道德风险在各种保险市场中都存在, 但由于医疗保险自身的经营特点, 决定了在医疗保险市场上存在多个参与主体, 主要包括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被保险人三个方面, 加之医疗保险市场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致使医疗保险市场中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 尤其在医疗保险市场较其他保险市场更为复杂得多。它使医疗费用支出过度膨胀, 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险的需求相对降低, 甚至可能带来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在我国, 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一直表现得非常突出, 医生和患者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过度提供或过度索取医疗服务, 造成了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大幅度增长, 也带来了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 最终导致医疗费用节节攀升, 保险机构利润倒挂。

(二) 现行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表现及其成因

1. 定点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

对于定点医院, 国家允许医院将药品收入的15%-20%进行提成。所以医院往往鼓励医生给患者多开药;同时提供尽可能多的诸如医疗设备检查等服务以提高医院的营业额, 从而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而医院为了本身的经济效益经常会把任务分解到各个医生身上, 把医生的工资奖金与医生所开出的药品的数量和为患者所作检查的项目数挂钩。

2. 医生的道德风险

在医疗市场经常可看到医疗供给创造医疗需求的社会规律, 由于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医生在医院的激励和医药代表的高额回扣等多种压力或诱惑下, 借着自身的信息优势以及患者对自己健康的关心, 利用其处方权增加药品量和诊疗项目、多用昂贵的治疗手段, 而为患者做不必要的医疗设备检查、延长参保患者的住院时间、诱导患者进行尽可能多的医疗消费。

3. 医疗服务需求方面的过度消费引起的道德风险

被保险人的过度消费, 是指患者在投保之后由于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下降导致其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上升, 具体表现为:将本不属于保险赔偿疾病的就诊或药品、诊疗等费用通过私人关系或利用医院管理的空子, 采取“搭车开药”、“挂床住院”等, 以增大索赔金额;或者采取冒名顶替、移花接木的行为等占用医疗卫生资源, 这必然会导致医疗费用的上升。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影响

(一)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对患者的影响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造成了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长, 虽然短期内有些患者可能从中获利。可是, 从长远来看, 并不利于患者。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长势必增加医疗保险的给付水平, 最终增加患者的负担。

(二)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出现导致医疗保险制度的效率水平低下, 医患双方过度消费医疗资源, 破坏了医疗服务市场的均衡, 导致了服务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医生和患者双方通过道德风险增进了自身的利益, 却损害了医疗机构和社会的利益, 并且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道德风险受益者得到的利益, 最终导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是低效率的, 阻碍了社保制度的发展。

(三)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 违背了诚信原则, 导致社会诚信水平降低, 医生提供过

度的医疗服务, 不是为了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而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患者消费过度的医疗服务, 也不是仅仅为了尽快恢复健康, 而是有想从医疗机构中获取更多服务的倾向。这不仅违背了诚信原则, 也严重地破坏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医药卫生市场秩序混乱, 医生与患者合谋, 药价虚高等现象日益严重, 阻碍了社会进步。

2. 加重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一方面, 医疗保险机构在一定时期所收缴的医疗保险基金是有限的, 而道德风险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长, 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出现差额, 这一差额就要由财政来补贴, 最终成为财政负担。另一方面, 医疗保险机构为了避免道德风险导致的赤字, 就会相应地提高医疗保险缴费水平, 而我国医疗保险的缴费主要是由企业和职工来承担的, 因此, 缴费水平的提高将加重企业和职工的负担, 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最终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控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 从政府方面控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

1. 充分发挥政府的宣传效应, 大力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

媒体的作用, 多渠道地宣传医疗保险相关政策, 提高参保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参保人员明白套取医保基金不仅仅是违背道德的行为, 而是违反法律的犯罪行为, 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2.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

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 从法规制度上确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医疗机构的基本义务是必须对医疗保险的对象提供合理而且有效的医疗服务。对那些违背医疗机构基本义务的不规范、有不良记录以及服务质量低的医疗服务机构, 则要降低其信誉等级;并且提高对其的检查概率和扩大检查范围, 甚至终止其提供医疗服务的资格。

(二) 从医疗保险机构方面控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

1. 国家或政府加强对医疗保险机构的补偿。

实行医疗保险后, 很多费用都得到了控制, 医疗保险机构收不抵支的现象时有发生, 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时可以给医疗保险机构进行合理的补偿, 以平衡其收支。

2. 加强医疗保险赔付手续的严密性, 防止欺骗行为的发生。

理赔手续一定要严密细致, 程序一定要完整正规, 要有医学专业人员的认定审批才有效。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小病大治等现象的发生。

3. 探索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的一体化建设。

医疗保险机构可以自己开设医院, 将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纵向一体化, 由此形成的医疗保险集团也将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好疾病的检查和预防保健服务, 同时, 自己设立的医院自负盈亏, 自身不得不加强管理及医疗成本的核算, 从而节约市场的交易费用, 有效地规避医疗服务供方的道德风险行为。

(三) 从医疗服务供给方面控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

1. 实行医药的分离经营,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药品销售收入是医院的一大经济来源, 如果把药品经营从医疗机构中分离出去, 实行外部化经营, 将会减少医院的道德风险。可以实行医院开处方, 药店售药, 或者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将药品经营内部化。

2. 建立医生信用账户,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鉴于医疗机构对医生的约束力过于软化, 建立医生信用账户后, 一旦发现医生乱开处方等行为, 就扣其信用分值。在一定时期内, 医生的信用分值被扣完后, 就要取消其执业资格。此外, 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 是医疗保险机构和患者进行选择的基础,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使得各方做出正确选择,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3. 建立动态的薪酬系统, 改善医生目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目前, 医生收入和医生为医院创造的经济价值直接挂钩是导致道德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医生的工资不能直接由医疗服务数量来决定, 也不能实行固定工资。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由级别薪酬和可变薪酬组成的动态薪酬系统。

(四) 从医疗需求方面控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

1. 按比例共付保险制。

即医疗费用由患者和保险机构共同承担, 增强患者自觉降低费用的意识, 个人承担的比例越高, 则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越小。共付比例可以因地区的经济差异而变化, 对于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把比例提高, 条件不好的地区比例适当降低。

2. 实行浮动费率制。

应该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费率。比如按年龄、性别、工种、身体状况等因素区分。对于一定时间内无理赔记录的人, 费率下调;反之亦然。这样能促使患者加强身体锻炼, 防治疾病发生。

参考文献

[1]潘苗.德国医保制度对我国医保中道德风险的启示.现代工商贸易, 2011.9

[2]傅子恒.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探索“湛江模式”的成功与不足.保险研究, 2011.7

[3]郝文清.道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社会科学家, 2011.5

[4]赵文龙.重庆市健康险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浅析.中国保险, 2011.1

[5]张柯庆.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2

上一篇:君子阳阳下一篇: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构建现代林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