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老子的人生智慧》(共11篇)
体悟《老子的人生智慧》 篇1
课程名称:老子的人生智慧
班级:
学号:
姓名:
体悟《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个学期的爱课程学习,不仅让我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老子的世界,还从张雷老师的口述之中明白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老子的思想武装自己!老子先生的观点是博大精深的,从古至今都有人研究着,应用着老子的思想智慧,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应该从老子先圣的智慧中获得哪些东西呢?
从宏观上来看,老子的人生智慧可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即自然精神,批判原则、辩证原则、适度原则、柔弱原则与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个人的身心之和。
自然精神。老子常常强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主张不要刻意地表现怜悯爱惜、鼓吹仁义道德。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批判原则。老子主张对任何事情都持思辨的态度,持独立批判的能力。他认为,“有
课程名称:老子的人生智慧
班级:
学号:
姓名:
为”往往会导致妄为、胡作非为。其实人可以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对儒家很不以为然。儒家主要讲礼仪,老子对礼评价最低,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他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说,自然规律被破坏了,才用所谓仁义约束人的行为;有了智慧,也出现了虚伪;母子、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时候,才提倡孝道;国家快要垮台的时候才会看出忠臣。总之,越是宣传提倡的东西,越说明它是最缺乏的东西,这是老子深刻独到的见解。
变易原则,也就是辩证原则。老子讲一切都是对立的,也讲一切都在变化和一切皆有利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提醒我们单纯的利和单纯的害是没有的。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方面。比如现在我们经济发展得很好,但同时也产生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我们在引进许多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丢掉了我们民族不
课程名称:老子的人生智慧
班级:
学号:
姓名:
少固有的美德。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因为事情有弊有害就不去做,关键是我们要把害处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适度原则。儒家叫中庸,道家没有这个词。老子说少私寡欲,“私”少一点,欲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别过分。这就需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我们常常说,做好人难,因为好人要求全。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家要做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到单位要做好上级、好下级、好同事,在社会上要做好公民,跟朋友交往要做好朋友„„这么一来就完了,活得非常累。坏人呢,要升官就跑官买官,要发财就坑蒙拐骗,集中精力投机钻营,真可能如愿以偿。结果应了那句非常有名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柔弱原则。老子认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你越不争,你得到的东西就越多,就是要以退为进、欲擒故纵。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当
课程名称:老子的人生智慧
班级:
学号:
姓名:
他没有太强大实力的时候,他韬光养晦,很会装孙子。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人们也将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概括出了很多格言。比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枪打出头鸟”、“真正有能耐不在于你敢做敢为,而在于你不敢做不敢为”等等。
一种理想。道家讲三个和: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个人的身心之和。这“三和”亦有三特点,一是包容性。和谐首先要有宽大的胸怀。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之道,常善之物故无弃物,常善之人,故无弃人”。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用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用的。“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和谐首先是包容。二是差异性。世间万物,千奇百怪,什么形态都有。要承认差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幸福是一种很自我的感受,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不能强求一律。当官的不见
课程名称:老子的人生智慧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幸福,当官太忙了;大学教授整天到晚填报表、写论文,也不幸福。我看最幸福的是北京的那些老大爷,每天二两二锅头、一碟花生米,逛逛公园遛遛鸟,自得其乐。承认、尊重差异性是和谐的第二个层次。最后一个是平衡性,也是“和”的核心层次。差异是应该承认的,不能强求一律,但差异太大了也会出问题。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强调一种包含了超越、制衡的动态平衡。抑制权力过大或贫富差距过大符合上天之道。老子认为,虽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和合理,但是却要做到相对的公平和公正。
通过上述,笔者对老子的思想做了一个简单地概述,下面就说说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在老子的思想里面汲取哪些营养。
第一是学习做人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句话告诉我们认识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更困难,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
课程名称:老子的人生智慧
班级:
学号:
姓名:
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经常反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对待别人,这才是明智之人。战胜自己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重要。知足者常乐,过分的追求只会令人更痛苦。人要有自强不息之志,同时不能失掉做人的底线。真正的长寿是活在人们心中的人,唯有为社会做出贡献、努力去帮助人的人才能如此。
第二是学习说话的智慧,“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不在多,而在精。别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别人不懂,滔滔不绝,这样给别人夸夸其谈的印象。聪明的人少说多做,反而显得有城府、有涵养,有功劳。所以有时沉默是金
第三是学习处事的智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活中的我们要注重细节,为人处事,不能轻易
课程名称:老子的人生智慧
班级:
学号:
姓名:
答应别人,答应的事就要做到,不能做轻诺寡信之人。对事情,要宁可想得复杂些,遇到困难就有心理准备。做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好环节,重视细节,要大事细办,轻事重办,熟事生办,缓事急办,急事稳办,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为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
第四是学习安时处顺,豁达乐观的态度。率性而行这一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大学生活的多元化倾向,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但需要指出的是,率性而行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前提下发展自我,否则很容易会陷入极端个人主义。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及竞争激烈的现状,也要求人才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如何在逆境中自处,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是大学生所面临的一系列很现实的问题。在社会竞争中,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胜则趾高气扬,败则垂头丧气的人是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
课程名称:老子的人生智慧
班级:
学号:
姓名:
质,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是需要我们共同解决的问题。而道家所倡导的安时处顺、豁达乐观的人生观,恰好为这一命题提供思想营养
第五是要张驰有度,劳逸结合。大学是一个人处于朝气蓬勃的时期,情感丰富是大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共同的心理特征。但是,一任情感奔腾倾泻,而不以理性对其加以节制,就有丧失理智,行事走向极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牢记物极必反的警语,掌握和谐有度、适可而止的原则。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劳逸结合的处事方法。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此类情绪一旦处理不慎,就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生理上的疾病。而劳逸结合,提倡的是学习(工作)与休息的合理交替,从生理上来说,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处事效率,从心理上来说,也能适当的缓解紧张、抑郁的情绪,让主体得到一定的放松。故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大学生都应学会劳逸结合,在不过度放纵的前提下,定时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憩。
课程名称:老子的人生智慧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六是以退为进,克己谦让。大学生时期正是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退守苦学才是关键。因此应该抓紧宝贵的四年时间,充分利用大学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扎扎实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也许不会在短期内速见成效,但却为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让人终身受益。同时,吸取道家“谦让”的处世之道,能帮助我们更明智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更豁达地对待个人利益。
第七点是要勤俭节约,理性消费。道家崇俭抑奢的原则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现实生活中,有少数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已经程度不一地受到奢侈消费、腐败现象和堕落行为等的伤害,他们脱离自身经济能力,在价值观念上发生错位,以奢华摆阔为荣耀,以节俭朴素为寒酸,有些人甚至因此而荒废了学业。这是一种十分不理智的做法。要知道,奢侈消费所带来幸福感是短暂的,物欲的满足解决不了精神上的饥荒。因为感官享受只是低层次的需要,而要满足自尊、自我实现高层次的需要,课程名称:老子的人生智慧
班级:
学号:
姓名:
行为主体必须向外付出,必须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令人精神充实。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懂得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注意力放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的付出和贡献上。
总结:老子的人生智慧是贯穿中国古今的思想精粹,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仍然永垂不朽。由此就可以看出,老祖宗的智慧需要后人去继承和发扬,不朽的智慧更需要去传承和继往开来,呼吁大学生沉下心来细细品读《道德经》,发扬中华文化。。
体悟《老子的人生智慧》 篇2
一、道的问题
道到底是什么?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 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总根源。老子曾经说过说:“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道大到比天地还早, 可以为天下母, 即天下事物的根本。道小到藏在每一个灰尘当中, 又大到充盈于天地之间。即所谓“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 同时也是不可言说的, 它存在于万事万物当中。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的高峰时期、思想发展最辉煌的时期, 所谓“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人的发现, 法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术的成熟, 那么, 老子的“道”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标志着哲学的突破。也就是说, 中国在这之前是没有哲学的。就算有哲学, 也都带有原始宗教色彩, 只有“道”的出现标志中国哲学的真正出现。
二、事物相互依存, 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
“福祸相倚”的道理, 我们现代人也会引以为戒。在老子看来, 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长就没有短, 没有高就没有下, 没有难就没有易, 而这种对立存在是变化的。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真正的绝对, 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反面, 并且实物永远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所谓“合抱之木”的就讲的是这样的道理。
三、“无为而无不为, 以退为进, 以柔克刚”
这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政治谋略, 不单单是统治者用于借鉴的政治理论, 它更多的时候也会我们普通人看作是为人处事柔弱胜刚强的生存智慧。老子喜欢用水来做比喻, “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 水是最柔软温顺的东西, 但是它无孔不入, 无处不在, 因此才能成为“克坚强者莫之能胜”, 至刚至强者, 莫过于水。
四、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这个思想是在前者思想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老子认为, 因为统治者想要管理百姓, 太想有所作为了。太有为, 有时就难免胡作非为妄自乱为, 因此这里的无为其实是“不妄为, 不胡作非为”。《揠苗助长》就讲的是这个道理。这种思想也适用于孩子的教育。在老子看来, 清心寡欲, 一切无为, 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措施也不用, 吃什么、住哪里都满足, 最后达到鸡犬之声相闻, 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其实, 这样的思想是一种不太符合现实生活的主张, 现代人需要交流, 完全不必要去借鉴老子的这种思想。
老子有很多治国思想, 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非常有力的。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意思就是治大国就像煎鱼一样, 要讲究技巧, 不要胡乱翻鱼, 对待老百姓的治理, 也要像煎鱼一样, 在我国历史上, 著名的“文景之治”时期, 就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在统治社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老子讨厌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 特别对儒家的礼义很不以为然。他说礼是“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也”。他认为自然规律被破坏了, 才用所谓仁义约束人的行为;有了智慧, 也出现了虚伪;母子、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时候, 才提倡孝道;国家快要垮台的时候才会看出忠臣。总之, 越是宣传提倡的东西, 越说明它是最缺乏的东西, 这是老子深刻独到的见解。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篇3
当时我非常疑惑,怎么大家都选这方面的东西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活得太累,太累了就想松弛,而中国文化里面最能起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无法依靠别人,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这时候道家的东西可以起作用。而讲道家则必须回归它的老祖宗——老子。
我今天讲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简单介绍道家、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情况;第二方面是主题——老子哲学里面所体现的人生智慧。
一、老子和道家
1道家的基本情况
我认为道家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它的传统,就是中国古代的隐逸思想。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河边洗耳朵。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有一种隐士存在。《诗经·卫风》里有一篇“考槃”,前面几句是:“考槃在涧,硕人之宽。”那个时候没有卡拉OK和KTV,一个人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目前我所看到最早关于隐士生活的状态。
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孔子为了他的理想、推销他的学说而周游列国,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怪,比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靠你一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地过日子。孔子对他们很不以为然,说:“鸟兽不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也瞧不起孔子,说他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
这些隐士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小国和楚国,就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安徽的北部和湖北一带。这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楚国也不管,统治相对最薄弱,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入了权力中枢,也有一些人被边缘化了。被边缘化的自然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他们满腹牢骚,可是又“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他们后来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不过,先秦图书馆有点像今天的议会,是贵族知识、权力来源的证明机构。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给文化单位的经费也就越来越少。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没有味道,加上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不一致,于是就出关去了。
庄子也是当过小吏的。庄子做漆园吏时,上级部门老来考核,老得填报表、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了。庄子也有一个当大官的机会,是人家让他去当楚国的宰相,他不愿意去。大官更不好当,权力大意味着风险也大。“伴君如伴虎”,说完就完了。庄子想当不大不小的中号官,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但他没有这种机会,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当了。这样,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僚,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不当官后的庄子,生活很潇洒,他把自己的生活称之为游世,就是游戏人间。原则是不要去评价当局,不要去冒犯大人物,表面上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心理和他们拉开距离,愤世嫉俗、指点江山是不可以的。
道家的诞生既有历史的传统,又有时代文化的要求。那些有文化又失意的贵族,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上探讨自然规律,反思社会现象、追寻人生的意义,对生存方式有了特别的体悟。这种理论性的东西就成了道家的学说,而其精华内容就保存在老子和庄子那里。
应该说他们自己还有一点个人的私衷,他们非常想把自己的书和思想流传下去,就是说,希望用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去指导大家如何生活。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是道家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道家的分化。和任何学派一样,道家也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老子之后按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南道,其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把老子关于自然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保存下来。这是道家的原生形态。《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道家就是这部分道家,所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愿像老子、庄子那样生活,他们有另外的追求,这就形成了北道,在北方地区流行。北道后来又慢慢变成了汉代的黄老哲学,黄帝是外王、老子是内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里有几句话点明了北道(黄老)的特征,即“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就是说把儒家和法家的核心内容拿过来,然后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最后达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这一看就不是正宗的道家,而是戴着道家帽子和面具的法家,所以司马迁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同一个传里。
2老子
历史上有三个老子,这也表明老子太玄妙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司马迁对老子已经讲不清楚了,他在《老子列传》里面写了三个老子:第一个就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叫老聃。聃是大耳朵的意思,所谓老聃即是长着大耳朵的老家伙。
第二个是老莱子,是楚国的大隐士,《二十四孝》里面就有他。他活了一百多岁,很孝顺,尽管自己也七老八十了,但依旧穿婴儿的衣服摇着玩具让父母高兴,所谓彩衣娱亲。他也是老子。
第三个老子是战国时候的周太史儋。司马迁对这三个老子是有所取舍的,他把第一个老子重点写,后面两个则一笔带过,这说明司马迁认为老聃是正宗的老子。老子的生平和《老子》这本书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两个大学者打擂台,一是胡适,另外一个是梁启超。胡适说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老子》一书也诞生于春秋时代。梁启超说太史儋才是老子。双方都拥有大批的粉丝。支持胡适观点的有任继愈、郭沫若等;支持梁启超观点的有范文澜、冯友兰等。当时要是有电视,他们肯定比现在的易中天、余秋雨还要火。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相当于今天一篇很短的文章,论文都算不上。先秦时期在简帛上书写,材料珍贵,作者必须斟字酌句,惜墨如金,写出来的东西就比较精彩。现在的人用电脑,快是快了,多更多了,水平能拿上台面的却少而又少。大家你抄我,我抄你,没有什么原创性。
这五千字很了不起,想要读懂也很不容易。比如说老子讲了句很有名的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什么意思?这是形容词意动的用法,就是“以……为……”。不管你吃麦当劳还是吃面条饺子,都吃得香,这是“甘其食”。不管你穿西装还是中山装,都觉得舒服,这是“美其服”。可有位先生却将这话理解为吃可口的饭菜,穿漂亮的衣服,正好和老子的思想相反。还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解释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说出来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但这句话也可以标点和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有正的一面,道又有非的一面,合起来才是永恒的道(常道)。名的正面加名的反面,才是常名。这样的解释应该说也通。《道德经》五千字,虽然谁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和理解,但是也不能乱读。
3《老子》
老子最反对强求一律,但现在为了讲课方便,姑且把《老子》里面的内容分成四大块。
第一是道的问题。道到底是什么?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老子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我们的感官也无法感受的。老子讲得很明确,道是硬想出来的名字加上去的,说不清楚,只是为了讲方便,我勉强将它称之为道。但是,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道的来历,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早,可以为天下母,即天下事物的根本。道小到藏在每一个灰尘当中,又大到充盈于天地之间。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人的生老病死,起作用的都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的高峰时期、思想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假如说孔子讲仁义是人的发现,法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术的成熟,那么,“道”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标志着哲学的突破。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之前是没有哲学的。就算有哲学,也都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比如说天人感应等等,只有“道”标志中国哲学的真正出现。
第二是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在老子看来,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而这种对立存在是变化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反面。这里讲的就是变化。
第三是“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统治者喜欢这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政治谋略,被统治者更能从中汲取柔弱胜刚强的生存智慧。老子喜欢用水来做比喻,“天下莫柔于水”,水是最柔软温顺的东西,但是“克坚强者莫之能胜”,是最厉害的。
第四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老子认为,老百姓之所以难管理,是因为上面的统治者太有为了。太有为,有时就难免胡作非为妄自乱为,于是就建立种种很复杂的制度、措施,可是仍然什么也弄不好。在老子看来,清心寡欲,一切无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措施也不用,吃什么、住哪里都满足,最后达到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现在我们都住在高楼大厦里,邻居谁也不认识。鸡犬之声虽然闻不到,老死不相往来看来是可以做到的。
二、老子的人生智慧
我想可以将老子的人生智慧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一个精神就是自然精神。这个自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更不是具体的事物。老子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你就依从这种自然的状态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强迫去改变它、改造它。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你也不要强求人家整齐划一,不要以你自己想法和行为方式去规范、改造别人。
1自然精神
老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主张不要刻意地表现怜悯爱惜、鼓吹仁义道德。老子认为,天地一旦有仁义之心,就会按照它的规律运行,圣人也会以仁义道德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很不应该的。牛羊吃草,人吃它们的肉,表面上看很残忍,但是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的本性,自然的生物链,若要打破这个生物链,打破这个平衡,就会造成秩序的混乱。还有,孝敬父母、关怀下一代是人的本性,你用不着过分强调这种孝、慈,甚至重新搞一套,这样给人增加负担实在是多此一举。
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还反对过分强调模式,认为这违背事物发展的本性。我们现在就有一个强行定下来的目标——建设好大学。有个口号是十年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可是,现在北大、清华让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仅仅在招生环节上一挑战,都有变成国内二流之虞,还说什么世界一流。世界一流不是自己封的,不是订了目标说什么时候做成就一定能做成的。现在,我们还爱把学术研究叫工程,清史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等等,都是设计好了你去做,不是按照科研自身的规律来做。说到科研,我有三年时间一篇文章都没有写,都在读书找资料,但是以后三年我写了很多文章并且都发表了。你说这样的考核怎么做?按前三年的情况,我考核不合格,教授就下岗了,或者降为副教授了。你说这样能搞出真正优秀的科研成果来吗?所以现在许多真正有水平的教授不愿意做“工程”,这违背教学规律。我们老是在口头上说尊重辩证法,但是真做起事情来最不尊重辩证法。所以,我觉得老子的自然精神很重要,他的所有理论和观点都是从自然精神中派生出来的。
2四项原则
第一是批判原则。老子主张对任何事情都持思辨的态度,持独立批判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很重要,没有批判的能力,社会就不能发展。老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事物,也就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他认为,“有为”往往会导致妄为、胡作非为。其实人可以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目的。
老子有很多治国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非常有力的。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是治大国就像煎鱼一样,要讲究技巧,煎鱼时不能随便翻,把鱼都翻烂了,应该尽量不干预,让它自己熟。老子最讨厌流行的说法和漂亮名词,对儒家也很不以为然。儒家主要讲礼义,老子对礼评价最低,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他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说,自然规律被破坏了,才用所谓仁义约束人的行为;有了智慧,也出现了虚伪;母子、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时候,才提倡孝道;国家快要垮台的时候才会看出忠臣。总之,越是宣传提倡的东西,越说明它是最缺乏的东西,这是老子深刻独到的见解。
可以举一个例子。东汉时期提倡孝,每个皇上的谥号都要有孝。但是统治者提倡的名教、道学,到后来往往成
了伪名教、假道学,孝道表演得最动人的人实际上并不孝。而且,还有更夸张的事情:有一个人偷人家的东西,被人家捉住后以为要被痛扁一顿。没想到丢东西的那个人却说,老兄,你偷的不多,你没有发现我们家还有许多好东西,现在我给你送过来了。这样沽名钓誉也太恶心了,可是那个人居然还成了典型,成为了东汉王朝上下学习的榜样。因为这样被偷了还要再送小偷东西的道德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因此要大力表彰。这样的名教、道学就很糟糕。
我们现在的社会上有一些现象,按照老子的批判精神也应该被质疑和否定。比如宣传一个人热爱工作、投身事业是应该的,社会需要弘扬这种风气。但是一定不能过分。如果一个人的父亲死了,他不奔丧;老婆生孩子,也说工作忙离不开,这就很不恰当了。一个不关爱父母也不爱惜妻子的人,他对工作的爱就可能是装出来的。我们有理由质疑,连基本的人情都没有的人,能对事业工作真正负责吗?社会正气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情的,不是虚假的“有为”。老子的批判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
第二个是变易原则,也就是辩证原则。老子讲一切都是对立的,也讲一切都在变化和一切皆有利弊。好的一面包含不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包含着好的一面,没有单纯的利也没有单纯的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提醒我们单纯的利和单纯的害是没有的。比如洋务运动。我们斗不过人家,就学人家的船坚炮利,可是不学他们的近代制度和近代思想,就是张之洞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海战证明光学技术是不行的。甲午海战中我们的军舰比日本多,炮的口径比他们的大,但日本的军舰速度比较快,炮也射得快,双方各有优势。这样,打下来应该是平手吧。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军舰一艘都没有给打沉。战前日本人的观察结论就是中国的军队是可以被打败的。凭什么?凭一个细节:中国军队不打仗的时候军舰上面都挂着大裤衩,这说明军队没有真正备战的意识。从细节就可以看出一个军队的面貌,细节决定成败。
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方面。比如现在我们经济发展得很好,但同时也产生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我们在引进许多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丢掉了我们民族不少固有的美德。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因为事情有弊有害就不去做,关键是我们要把害处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第三是适度原则。儒家叫中庸,道家没有这个词。老子说少私寡欲,“私”少一点,欲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别过分。这就需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
中国文化有一个求全的传统,什么都要求全,要做到圆满。药里面有十全大补酒,九全就不行;宴席是满汉全席,全是好东西;竞争上要通吃不漏;人才上要求全责备。其实,一味求全会有很多弊端,会投鼠忌器、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还会有求全之毁。老子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纠正这种思想上的误区。
我们常常说,做好人难,因为好人要求全。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家要做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到单位要做好上级、好下级、好同事,在社会上要做好公民,跟朋友交往要做好朋友……这么一来就完了,活得非常累。坏人呢,要升官就跑官买官,要发财就坑蒙拐骗,集中精力投机钻营,真可能如愿以偿。结果应了那句非常有名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在日常生活中,老子的哲学也经常被用上。有句广告词的创意来自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的思想,很有趣:“多则惑,少则明,简约而不简单,利郎商务男装。”老子还说,缺的东西、少的东西往往是完整的;表面上弯曲的,实际上是直的;空的东西,实际上是满的;旧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新的。女同志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有些买了三年的衣服,再穿出去就过时了,是旧的了;倘若再放一段时间,没准又变时髦,成新的了。我曾劝一位比较勤劳节俭,把易拉罐、汽水瓶都收起来的女同志说:这个东西不能收,你要学学老子,捡破烂的人就是靠这些东西生活着,如果他们捡不到东西,维持不了生计,走投无路的话,可能就会去抢劫。
第四个柔弱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老子认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你越不争,你得到的东西就越多,就是要以退为进、欲擒故纵。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当他没有太强大实力的时候,他韬光养晦,很会装孙子。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人们也将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概括出了很多格言。比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枪打出头鸟”、“真正有能耐不在于你敢做敢为,而在于你不敢做不敢为”等等。
道家、儒家都讲和,传统文化里的和谐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但我觉得道家比儒家还要高明。道家讲三个和: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个人的身心之和。三个“和”有三个特点:
一是包容性。和谐首先要有宽大的胸怀。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之道,常善之物故无弃物,常善之人,故无弃人”。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用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用的。“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和谐首先是包容。
二是差异性。世间万物,千奇百怪,什么形态都有。要承认差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幸福是一种很自我的感受,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不能强求一律。当官的不见得幸福,当官太忙了;大学教授整天到晚填报表、写论文,也不幸福。我看最幸福的是北京的那些老大爷,每天二两二锅头、一碟花生米,逛逛公园遛遛鸟,自得其乐。承认、尊重差异性是和谐的第二个层次。
最后一个是平衡性,也是“和”的核心层次。差异是应该承认的,不能强求一律,但差异太大了也会出问题。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强调一种包含了超越、制衡的动态平衡。抑制权力过大或贫富差距过大符合上天之道。老子认为,虽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和合理,但是却要做到相对的公平和公正。
老子的哲学理论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也是很好的文学文章。面对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读读《老子》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机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体悟人生的作文 篇4
要真诚感谢守候你一生的人,因为他是你一生的港湾;要微笑面对曾经恨过的人,因为他让你更加坚强;真诚感谢曾经爱过的人,因为他让你懂得了爱;要感谢背叛你的人,若不是他,你就不会懂得世界;对你曾偷偷喜欢的人,要真心祝他幸福,因为你喜欢他时也是希望他快乐;对值得信赖的人,要好好与他相处,一生中遇不到几个真诚的朋友或真正的知己。
我们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人生苦短’,不是一句空泛的话,对于四十多岁的人来说,感触颇多。平和淡然地面对一切,活出自我,活出自信,该想的就想,该做的就做,爱你自己,更要爱他人。不论何时何地,要特别珍惜缘分,不论是你生命的过客,还是长久的知己,都是一生精彩的回忆。‘人海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这份情请你不要不在乎’!别等到无能为力的时候,才翻起终生的遗憾和悔恨的记忆。
如果两个人闹矛盾,彼此都不了解对方就只能散伙,而敢于放下自己先说对不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称得上是守护那份感情的人。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尽力而为。也许人生中有许多情形,我们无力而为,但我们可以用心对待。无论艰难还是曲折,不论悲伤还是痛苦,我们都不能失去信心,放弃心中的信念。面对人生种种,尽力了用心了,即使达不到心中的愿望,我们也无怨无悔。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5
老子的智慧看似虚幻无边,其实蕴藏着许多实实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人生哲理。老子的智慧在管理、做事、做人、处世、修身等方面都能给人们以指导,让人们以平常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去解答那些看似复杂的人生难题,并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感悟、印证人生的成功。老子的智慧耐人品味,在如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让我们以一颗平常的心去感受老子的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中的核心之处,是老子最经典的智慧。如果说“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那么“无为”就是实现这个中心价值的原则性方法。“无为”按照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任何行动或作为。一般人脱离《老子的智慧》的语言环境和历史情况,很容易产生这样望文生义的误解。其实老子思想的“无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实有而似无”。他所阐述的“无为”不是绝对空无,而是有实际效果的,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是老子眼中的理想境界。“无为”不是消极、无所事事、不做事情,而是强调不任意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要求人们的思想及行为顺应自然、符合自然,但又决不能消极的听任自然,而是认为人要在符合自然要求的情况下行动,才能在花费力气较少、遇到挫折较小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将这一管理智慧应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强调管理者要顺应自然、顺应趋势、不违道、不随意而为,踏踏实实地寻找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联系自己的工作,在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顺应形势的要求,寻求先进的管理经验,根据管理署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建立并完善各种制度,形成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使管理署的工作在“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轨道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上善若水”,《道德经》不少章节都是说水之善,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又该学习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说“水善得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水滋养了万物,如人体就有大半水,但水却从不争上,生而不有,她是万物的主宰。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么都能改变水的形状,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切改变都是徒劳的;积少能成多,水汇集江海成为百谷王,是其“善为下”的结果。这样看来,柔弱是胜于刚强的,这就是“柔以胜刚”的道理。
老子的思想中蕴含着很多做事的智慧,如:道可道,非常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等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老子做事智慧之一,就是要求做事要从根本做起、从小事做起。换言之,天下之事都必须从简单、细微处入手。所以想成就大事者,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这样大事、难事慢慢就会变成小事、易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老子看来,真正的智者应具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内敛功夫,如此既能在立身处世等方面表现的从容自若,有能避免事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一种大境界,要想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方面要“修”,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看待世间人事;另一方面要“练”,注意积累经验,掌握、顺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不苛求抱怨,以自己的参悟身体力行。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有为民服务意识。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称职,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看老百姓对他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要俯下身子,用心做事,为民谋福。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公仆心,淡泊“官”念,不凌驾于群众之上。低调做人,会使人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会使人一次比一次优秀。高调做事,就是用心做事,对自己的工作高度负责,全力以赴,不只求完成任务、停留在一般水平,而力求把事情办得最完美,达到最高水平。高调做事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这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博大胸襟,也应是党员领导干部干事业的座右铭。高调做事首先要善谋事。思路决定出路。多谋才能善断,善谋才能事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善谋事,就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具体情况,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策划好总体的思路和出路。高调做事要有激情。激情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激情饱满的人才会有强烈的职业责任和充沛的创造欲望,能执着地争创一流业绩。高调做事要有责任。在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用一颗心,以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竭尽全力去做。高调做事要有方法。做事的方法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主要矛盾、抓重大问题、抓重点工作,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中理出头绪,重点推进。领导干部只有廉洁从政,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党的宗旨,才能仰不愧党、俯不愧民,内不愧心,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
体悟人生禅语经典 篇6
2.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3.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4.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2、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4、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5、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6、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7、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8、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着心通通放下。
6. 体会到生命无常的人,便不会再放荡和贪逸,所以说对於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慧的开端。
7. 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8.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佛说十善业道经》
9. 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10.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向老子学习一点守静的智慧 篇7
怎样才能回归自身, 寻找到自己的本真呢, 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 到2000多年前的老子那儿学习一下做自己的快乐吧。
一.规律生活知足常乐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 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十二章) 在这里, 老子希望人们能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 而不是仅仅被外在享受所吸引, 因为越是贪图享受, 越容易造成心灵的空虚, 远离本真。
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 部分人过度求声色物欲的满足, 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 一些小有财富的人甚至忝列高位的人经受不住诱惑拜倒在美人的石榴裙下, 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物质财富, 失去了道德的底线甚至触碰法律的红线。在此, 不是要求大家不去享受生活, 而是适度享受, 从而更深地感悟生命, 学会生活。
现代许多年轻人生活不规律性, 崇尚夜生活, 半夜K歌、通宵上网、喝酒打牌、纵欲过度, 白日萎靡不振, 无心工作。规律的生活是静心的基础。《黄帝内经·素问》中说, 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去调和生命, 饮食有所节制, 作息有一定规律, 既不妄事操劳, 又避免过度的房事, 所以能够形神俱旺, 协调统一, 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 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国内许多长寿之乡的老人均自觉秉承着这种传统, 规律作息, 粗茶淡饭, 坚持劳动, 心情愉悦, 所以可以养得天年。
规律的生活主要包含睡眠、饮食与运动。规律的、充足的睡眠有益于身体活力的恢复;饮食上许多人仅为满足口腹之欲, 不注意粗细搭配、荤素搭配, 一味按照喜好来, 三高人群增多, 不按点吃饭, 胃肠道疾病人增多, 不仅带来病痛, 甚至未老先衰;运动亦是养生的法宝, 每天应该保持一定的运动量, 形式不限, 适合自己最好, 贵在坚持。
如上所述, 劳作是适度的, 亦不可过度操劳。什么叫忙, 从字形来看, 心亡为忙, 失去了本心, 迷失了本心就“忙”了。媒体最近报道的淘宝店主、学术精英的过劳死现象给当代人敲响了警钟。惟有静心才能知足, 才不会被无穷无尽的欲望牵引。许多人忙于追求成功的结果, 却忽视了路边的美景, 甚至没有停下来歇歇的片刻闲情, 岂不辜负了美丽人生。
二.静能生慧无欲则刚
人们常伤神, 多为思虑所致。现代一些人罹患焦虑症、抑郁症, 乃思虑过度, 心胸狭小, 小题大做、小事化大所致。弥勒佛云: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 笑天下可笑之人。如果不明白这一点, 就是被佛所笑之人, 看开之人即是佛。
“致虚极, 守静笃”,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道德经》十六章) 指出了万事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即“道”) ,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 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 人们应该认识规律、遵循规律。
老子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 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 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 是一切存在的本性。虚无是“道”的本体, “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 回归到虚静的本性, 这样才能识“道”、体“道”, 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道”。“致虚”必“守静”, 因为“虚”是本体, 而“静”则在于运用。
养静可以先从静坐入手。寻找一个安静的空间, 排除外界的干扰, 清除内在的所有思绪。感受自己的呼吸, 观察自己的思维 (念头) , 不断的感受体会, 渐渐至无欲 (思维) , 持续20—30分钟, 每日坚持, 必有裨益。可完全安静地冥想, 也可配合冥想音乐。许多心理学家将静坐冥想当成每日的必修课, 不断清空大脑, 才可能为新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灵感。清人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二称:“静时固戒动, 动而不妄动, 亦静也。”即指行止有常, 心神安定, 动静结合, 动中寓静, 以动养静。
静心才能“知其雄, 守其雌”, 才能“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清静无为”。只有澄澈的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纯的气质, 才能引导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与不竭的创造力。三国时诸葛亮主张“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亦得到“静”之深意, 惟有静才可修身、明志、养智、虚怀, 方可成就事业功名。
放慢生活的速度是守静的根本途径:全然关注你所做的事情的过程 (关注当下) , 排除杂念。例如在洗手时可以感受肥皂与手的接触, 体会水流声;上楼梯时放慢脚步, 听听脚步声;安静的看书时体会远方汽车经过的声音;别人讲话时观察自己的内心感受、思维变化, 而不是急着想自己怎么反应。总之要学会体会自己的心, 观察自己的思维, 活在当下。
另外一个守静的重要方法是———学会观察。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比如观察一棵树, 一只小鸟, 只需要观察, 不掺杂任何念头、想法、思维, 体会察而不思的美。体会你的存在, 自然的存在, 你与自然的合一。
老子说:“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正。” (《道德经》三十七章) 达到“静”的关键是“不欲”, 即不起贪欲或过度的欲望, 自然清静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人心不静, 多为欲念所累。一念之欲, 发于微时, 随风入夜, 悄无声息, 若不及时发现遏制, 乃至欲壑难填, 堕入深渊者屡见不鲜, 有些人往往一念之差却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些案例在历史兴衰, 个人荣辱中皆有所见。
因此, 应该经常守静, 清空大脑, 给大脑更多的空间, 不被思考所迷失, 不被欲望所牵制, 不急功近利, 不迫切反应, 才能寻得本我、真我, 远离“小我”, 成就“大我”。在这种状态中妄念不会存在, 贪欲难以存活, 达到真正的精神自由, 身体回到柔软的初始状态, 如老子所说“婴儿”状态, 达到身心合一的健康状态, 真正做到无欲则刚。
三.悦纳自己关爱他人
每个人都应该接纳自己, 爱惜自己的身体。《孝经开宗明义章》云: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接纳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是对父母基本的孝道开端。无论美丑妍媸、高矮胖瘦、贫穷富有, 都应恬淡地、喜悦地接受世界馈赠的一切, 接受你所接受的, 改变你可改变的, 这样才能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
说到关爱他人, 所谓“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据心理学家调查发现, 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贫困的地区, 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研究发现, 买彩票中大奖后的幸福水平提高仅有一个月, 一个月后又回归原来的水平。而志愿者的幸福感却普遍较高。所以我们应该多做善事, 不求回报, 不图虚名, 在能力范围内回馈社会。首先从关爱父母、子女、配偶, 亲友做起, 再推及周围人, 邻居、同事、陌生人、需要帮助的人, 自助助人。这样的人幸福感会逐渐增强, 内心充满了正能量并不断传递、传播正能量。在自爱爱人中学会生活, 不断提升生活的智慧, 做一个生活的强者与智者。
老子的守静思想强调处变不惊、以静制动等内容, 对处理人际关系很有帮助。比如遇到人际关系矛盾时, 不要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 首先学会“不反应”, 接着冷静, 冷静后的思考甚至会转变方向。其实, 你拥有选择的权利。从人类思维的角度来说, 老子的守静思想有利于我们打破自己思维的惯有模式, 打破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 清除主观的欲念后才可以全然保持自然虚静, 听从本心的召唤, 而不是被一些不良情绪或思维冲昏头脑, 酿成大错。守静对于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心理学著作包括最受欢迎畅销书、心灵读物《当下的力量》I、Ⅱ大量引入老子思想尤其是守静思想, 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幸福课, 执教教授泰勒·本—沙哈尔 (积极心理学研究者) 推荐青年阅读《道德经》。
生命是一条流动的河流, 随遇而安、随波逐流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不求上进、安于现状, 而是蕴含着无为的深刻思想, 因无为而可无不为而可有为。只有守静才能做到, 遵从本心, 获得自由, 无为而不妄为, 这种思想能让人获得不尽的柔韧性、灵活性的能量。能使人境界高远、胸怀博大, 能有助于我们寻找到精神的家园与生命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仁[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2][德]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3]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4]黄大健老子的“养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5
[5]黄至安清静是生命智慧与良师益友[J]中国道教2011.5
老子的智慧 篇8
在“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中,能够与孔子相提并论的文化巨人,自然要数老子了。有学者曾把老子学派与孔子学派的对立,看作是南北文化的差异。如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就有“南老北孔”之说:
“北学务实际,南学探玄理;北学切人事,南学出世界;北学贵礼文,南学厌繁文;北学畏天命,南学顺本性;北学敬老年、重经验、尊先祖、守古之念重、保守之念重、排外之力强;南学不崇先王、不拘于经验、不屑于实际、观达于世界之外,乃至轻世玩世既而厌世。”
且不论这番总结能否囊括“百家争鸣”的南北特征,仅就对老子与孔子的区别而言,应该是大致不差的。与积极入世的孔子不同,老子采取了一种消极出世的超然态度,并以此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与儒家学派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道家学派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探究君臣、父子的关系,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道家研究人与天、天与道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老子反对“人定胜天”的思想,不主张把人与自然看作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另一方面,老子虽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服从和顺应,但从未贬低人的地位,把自然与人看作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主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第二十五章》)。
在老子看来,自然的发展是一个阴阳相生、相反相成的过程:“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老子·第二章》)人世间的事情也如此:“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老子看见了万物复杂的联系与辨证关系,因此他不像孔子那样单单推崇“仁义”,反而认为那是祸乱社会的根本,并提出了自己耸人听闻的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第十九章》)这种思想虽有其消极意味,但却独辟蹊径,开创了一派与儒家完全不同的道家学说。
2
《史记》中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博学多识的孔子很想就周礼的问题,向当时掌管档案图书的老子请教乃至切磋一番,但是老子却并不把那些死人说过的话放在心上,而是以大智若愚等人生哲理将孔子数落了一番。有趣的是,孔子碰了一鼻子灰,却不失风度地给了老子极高的评价:"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
的确,老子是一条龙,一条潜伏在浓云密雾、幽潭古涧之中的文化之龙。这条神龙偶尔露出一鳞半爪,便叫世人叹为观止、为之动容。自秦、汉以降,老子便声名日隆,民间传说老子因修道而养寿,曾活到160岁至200岁之间。学界也将老子与黄帝并列,合称“黄老”。自道教创立以来,教徒们便尊老子为教主,也就是今日我们在道观中常看到的“太上老君”。 到了唐代,李氏皇族自认为是老子的后代,便不断加封这位姓李的祖先,于是老子便有了“太上玄元皇帝、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等等美称。相比之下,最高只做过“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孔子不免有些小巫见大巫的味道了。
然而,与这些非理性的神化不同,思想家对老子的分析则冷峻得多。朱熹认为“老子心最毒”,因为他在老子“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理论中看到了一种处世的老辣与为人的奸滑。鲁迅在《故事新编·出关》中反复描写“老子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因为他在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言论里看到一种消极避世的世界观……应该承认,这些不同的评论各有各的道理,它们都客观地揭示了老子学说的某一侧面。然而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如何理解老子老于世故、老谋深算的哲学思想与其平和简朴、与世无争的生活准则之间的矛盾,我们还必须解释:在老子的内心深处,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层面,究竟哪个更为重要、更为真实?不然的话,我们虽然可以看到巨龙的外貌,却仍然无法理解巨龙的精神。
3
事实上,类似的矛盾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在自己的周围,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两类人:一类人张口闭口“真没劲”、“看透了”、“人生就是那么回事”,摆出一副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样子,然而一到利害关头、升迁路口,他们却从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努力,并暗中使出千般伎俩。在这些人身上,“无为”的人生哲学只不过是掩盖其“无不为”之生活准则的烟幕弹,使竞争者对其放松警惕。另一类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在竞争之前摩拳擦掌、枕戈待旦,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然而一旦竞争失败,他们立即宣称这是“闹着玩”、“无所谓”、“我才不把它当回事”,装出一派超然的模样。在这些人眼里,“无为”的人生哲学就像阿Q的“精神胜利法”那样,是一帖“疗伤”的心理良药……
也许正是从这些“类似”的现象出发,有人便认为:老子不是个伪君子,就是个失败者。说他是伪君子,是因为老子一方面宣扬消极避世,一方面又著书立说,用自已的思想来影响世人、干预社会;说他是失败者,是因为老子所宣扬的确实是一种弱者的哲学、避世的哲学,即通过否定胜利者的意义来为失败者辩护的哲学。然而在我看来,这两种看法,多少都有些“以小子之心度老子之腹”的嫌疑。
如果说《老子》五千言仅仅是一个失败者的言辞,那又如何解释它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至于人们常常将其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一事实呢?至于说到主张绝学无忧的老子为何还要著书立说的问题,《史记》中早有答案:“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所终。”由此看来,老子著书本不情愿,是在尹喜的强迫下完成的,是其出关的条件。当然,司马迁的记载也并非“无一字无来历”,但至少在这一点上,我却宁愿相信其所书不谬,因为这正好符合了我对老子的理解。
在我看来,老子之为“老”子,是因为他对人生的险恶经历得太多,理解得太深了。在那个礼崩乐坏、人欲横流的年代里,老子看够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权力角逐。看多了,理解了,也就悟透了,所以他才有了那套世事洞明的学问。倘若按照他的学说来为人处世,什么隐忍、滑头、装傻、阴毒全有了。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阴谋家也确实从老子那里学会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然而人们从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是一回事,老子本来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是另一回事。假如老子仅仅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世故老人,仅仅能教会人们如何保全自己、算计别人,那么他顶多也就是一个阴谋家罢了。然而老子不仅“老”得知道怎样去做,而且“老”得不屑去做了。如果凭借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入世的话,老子绝对会达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地步,然而在他看来,即使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取得了实际的利益,又有什么意思呢?于是才有了他那套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他看穿了,悟透了,隐逸了,出走了,不再待价而沽了,而“莫知其所终”了。感谢尹喜强迫他留下了那部《道德经》,不然的话,我们也许至今还不知道老子为何人呢。老子出走了,正是在出走的那一刹那,他将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升华了。他像幽闭了多年的巨龙,终有一日破壁而出,莫知所终……
4
老子走后,许多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老子的智慧。比如说韩非子吧,他虽然写过《解老》、《喻老》等文字,却没有接受老子的人生哲学。明知宫廷的险恶、仕途的艰难,却还是不厌其烦地向君王奉献着他那套比老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君人南面之术”。结果咎由自取,那些狠毒的统治者最终将这些手段反过来用在了他的身上,被无缘无故地毒死在狱中。除韩非之外,像商鞅、吕不韦、李斯……哪一位不是才华出众、智慧过人呢?而又有哪一位能够颐养天年、得以善终呢?这一切,睿智的老子似乎早已预料到了。他不愿作这些人的榜样,于是潇洒地出关而去。
老子智慧新的 篇9
一,人际交往要从善出发。
老子教导人们,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就是这样,除了智力上有障碍的,人人都不会太傻,都分得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人啊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使坏,作弄人,骗人,害人,损人,因为对方就算是最笨的人上过几次当,受过几次骗,都会觉醒过来,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你一定要从“善”出发。比如《卖拐》的小品中,大忽悠先是巧舌如簧地卖了拐,再是天花乱坠地卖了轮椅,再到后来行骗就麻烦了,因为人都不是傻子,而你要骗人又得挖空心思,还只是为了那么一点蝇头小利,那活得真累,真没意义。现实生活中的商家们,有卖大头奶粉的,有卖死母猪肉的,有卖死母猪肉做的肉松的,还有卖含苏丹红调料的,等等。自己以为高明,善于“骗”,但是“不善”终究被识破,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二,人际交往要善于付出。
老子说:“夫唯道善贷且成。”“贷”就是施予、给予;“善贷”就是善于施予、给予。“成”就是成就。这是老子的大智慧,人际交往之道也要善于施予,善于付出,善于成就别人,因为道就是善于施予而成就万物的。当然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今天我们说人际交往中的双赢,就是这一理念与智慧的延伸。三,人际交往要善言、行、数、闭、结。
老子说很多的“善”,如果我们能悉心体会,巧妙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去,是可以增加很多的智慧的。
善言,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说话,没有差错让别人指责;善行,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也要善于处于无阻无碍中,就像乘风而行,飘然洒脱,不留下败迹。善数,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有的东西不是筹策能算得清楚的,比如友谊、恩情、亲情,只有心,才算得明白;善闭和善结,告诉我们人际关系的紧密关系,虽看不到像门闩一样的东西,也没有一条有形的绳子来拴在一起,但是让别人怎么也分不开、解不开。四,要“袭明”,善救人、救物。
老子孔子孟子的人生哲理名言 篇10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6、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7、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0、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5、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6、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9、听其言而观其行。
2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2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3、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2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7、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9、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3、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3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6、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7、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38、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3、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4、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4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6、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4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曾打动美国总统的老子智慧 篇11
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又说:“守柔曰强。”这些教诲也是老子让人们成功的法宝。
今天,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怎么样给女儿、儿子教诲呢?我们常对子女说:“儿子女儿,你们要勇敢地前进!”对不对呀?对呀。老子一看就笑了:“你这个爸爸妈妈还不到位,就知道前进,如果碰到了南墙还前进?那只会头破血流。”如果我们对子女说:能够前进就前进,但也要学会后退再后退,如果向前走不通的话,就应该及时后退啊,就智慧得多。
我们现在的爹妈还这样教育孩子:“要刚强、要坚强。”如果老子来了会说:“孩子是要刚强、坚强,但是还必须学会柔弱再柔弱。”为什么大学生、中学生会有很多的人跳楼、出走啊?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受不了挫折。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弱胜刚强,以坚韧面对人生的困惑。
我们还这样教育子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有问题,你往高处走,走走走,走到高处不胜寒啊!聪明的父母应该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人是要往高处走,但还必须学会往低处行。”那么你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前进就前进,能后退就后退,能刚强就刚强,能柔弱就柔弱,能往低处走就往低处走,能往高处行就往高处行。
控制欲望
老子告诉我们,人生要找到成功的道,想要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还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
比如,人人都想富,那么怎么算富有呢?老子讲财富不是用数字来衡量的,他说:“知足者富。”
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华丽的别墅、高档的小车,这真的很富有吗?相反,有些下岗的家庭,一个月就只有几百块钱,还要供孩子读书,就真的不富有吗?
不一定!因为富有是不能一律用金钱来计算的,健康能用金钱计算吗?爱情能用金钱计算吗?儿女之间的感情能用金钱计算吗?而且就算有很多的钱财,若是不知足的人,永远觉得自己比不上更富有的人,老是觉得还不够富。当然“知足者富”,也并不是说越穷越好,而是你有多大本领致富就到什么档次,能在这一点上知足也就是富。
老子还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多藏必厚亡(藏得多,丢失得也多。)”。清东陵慈禧太后的墓里陪葬物特别多,但正是她“多藏”,所以盗墓的人也马上盯住不放过,就盗挖,结果死了也不得安息啊!如果慈禧太后能看到后来这样盗挖她的墓穴,还会多藏吗?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强调,要成功,就要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举个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18岁就开始做女王了,一直做到82岁,她干的事情就是结婚、生孩子,生了9个孩子。但是在“无为”之中却是“无不为”,创造了一个神话,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她做女王不随便去发号施令。她做事情能顺其自然,而恰巧没有妨碍、干扰那“第三只看不见的手”去自由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就又应和了老子说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大国和煎一条小鱼是一样的,不能胡乱折腾。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里根总统看到这句话被感动了,把这句话写进了他的国情咨文中。老子的智慧,没有国界,没有时限,只要能正确地理解与运用它,就会产生效益。